CN102474029B - 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4029B
CN102474029B CN201080034779.9A CN201080034779A CN102474029B CN 102474029 B CN102474029 B CN 102474029B CN 201080034779 A CN201080034779 A CN 201080034779A CN 102474029 B CN102474029 B CN 1024740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boss
flexibility
component
distribution component
b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47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4029A (zh
Inventor
大山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74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0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40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0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2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在将末端连接工具组装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情况下,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变形并且还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受损。所述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包括: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其末端部(41)安装在上面的第一部件(20);支撑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以使得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夹压在所述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之间的第二部件(30)。定位凸台(27、28)设置在第一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处,并且定位孔(43、44)形成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处。这里,以将在定位凸台(27)被插入到定位孔(43)的中心中的情况下,内部尺寸与外部尺寸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差称作为第一间隙;并且,将在定位凸台(28)被插入到定位孔(44)的中心中的情况下,内部尺寸与外部尺寸在宽度方向上的差称作为第二间隙为条件,将所述第二间隙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间隙。

Description

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或电气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中,为了减少配线空间或者提升配线路径的自由度,已经使用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诸如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FPC)等等。
FFC构成为使得:多个排列的箔状导体被绝缘膜将夹在中间,并且待连接于其它电气回路的末端形成在各自两端处。FPC构成为使得:由多个箔状导体形成的末端形成在柔性板的边缘处,以使形成在该柔性板上的电气回路连接外部电路。这些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通常经由可拆卸的连接器而连接于其它的电气回路。
此外,由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具有低的刚度,所以在将末端插入到连接目标的连接器中时,由于插入阻力,该末端具有发生变形或插入不足的可能性。为此,通常,提出了将具有刚度的末端连接工具装接到这种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并从而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插入到待与其相连的连接器中(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的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连接工具包括:具有突起的滑块,该突起形成在将要安装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之处的载置面上以及延伸到该载置面的两端部分的侧面上;以及盖,装接于所述滑块以便使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压紧所述载置面。所述盖具有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部件,以及沿着所述滑块的侧面垂直地设置在所述纵向部件的相应两端处的接合部件,并且每个该接合部件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开口,该开口构成了将与侧面处的突起锁合的锁合部。
在将所述端子连接工具组装于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的情况下,在所述盖的纵向部件对齐到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的状态下,将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安装在所述滑块的载置面上,并且沿着该滑块的侧面向下压所述盖的接合部件,从而所述接合部件的锁合部分别与所述滑块上的突起相接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JP-A-2006-85989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如专利文献1所述,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将末端连接工具组装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时的对齐:将形成在所述滑块的载置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两端部分上的定位凸台插入到形成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两端部分上的相应定位孔中。
然而,由于滑块通常是由合成树脂的模制产品形成的,所以在各产品当中,定位凸台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特别地,在各产品当中,在滑块的宽度方向上以一间隔布置的两个定位凸台之间的距离(下文中,称作为凸台间距)趋于极大地不同。
因而,在滑块的凸台间距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下面的问题。即,在凸台间距比形成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上的两个定位孔的距离(下文中,称作为凸台孔间距)小的情况下,在组装柔性集中配线部件时,在末端部上发生诸如翘曲的变形,并且其与载置面的贴合性变差,这可能导致与连接目标的接触不良。与上述相比,在凸台间距大于凸台孔间距时,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自身组装工作变难。当强行进行组装时,过大的载荷施加于定位孔,这可能导致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会受损。
为了解决组装时的上述问题,可以考虑扩大定位孔。然而,当扩大凸台孔时,发生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相对于滑块的偏离,也就是,末端部相对于滑块的偏离,使得损害了定位精度,从而可能导致与连接目标的接触不良。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将末端连接工具组装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情况下,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变形,并且还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受损。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适于支撑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并且当将末端部插入到且连接于配对连接器时嵌合于所述配对连接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包括: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具有载置面的第一部件,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将要安装在该载置面上;以及第二部件,支撑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以使得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夹压在所述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之间并且使该末端部压紧所述载置面。在所述载置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相应两端部分处,定位凸台垂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且在所述末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相应两端部分处,所述定位凸台所插入的定位孔设置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上。
这里,将在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一个定位孔的中心中的情况下,一个定位孔的内部尺寸与一个定位凸台的外部尺寸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差称作为第一间隙,而将在另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另一个定位孔的中心中的情况下,另一个定位孔的内部尺寸与另一个定位凸台的外部尺寸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差称作为第二间隙,并且将第二间隙设定为大于第一间隙。
由此,因为扩大了第二间隙,所以能够向另一个定位孔与另一个定位凸台之间的装配部分提供余量。因此,在将末端连接工具组装于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情况下,即使在形成于该末端连接工具上的各定位凸台在某种程度上变化,也可以在将一个定位凸台插入到一个定位孔之后将另一个定位凸台插入到另一个定位孔中。这里,通过将第二间隙设定为能够吸收凸台间距上的变化的预定尺寸,即使当凸台间距变大时,也能够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在组装时受损。与上述相比,即使在凸台间距变小时,也能够在末端部与载置面紧密接触的状态下组装所述末端部。
此外,由于通过第一间隙限制了组装于载置面的所述末端部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所以通过将第一间隙设定为小,能够抑制相对于载置面的移动,使得能够适当地维持与所述连接器的连接状态。
此外,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中,以在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一个定位孔的中心的情况下,将一个定位孔的孔径与一个定位凸台的外径之间的差称作为第一间隙;在另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另一个定位孔的中心的情况下,将该另一个定位孔的内部尺寸与该另一个定位凸台的外部尺寸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差称作为第二间隙;以及在另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另一个定位孔的中心的情况下,将该另一个定位孔的内部尺寸与另一个定位凸台的外部尺寸在与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差称作为第三间隙为条件,可以将第二间隙设定为小于第一间隙和第三间隙两者。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第一间隙和第三间隙,限制了末端部在载置面的宽度方向上以及与该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使得能够通过将这些间隙设定为小,限制末端部相对于载置面在所有方向上的移动。结果,能够使与连接器的连接状态更加稳定,并且进一步提升了电气可靠性。
在这些情况下,将第二间隙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当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组装于第一部件时,末端部与所述载置面在其宽度方向上紧密接触。
同时,在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组装于第一部件时,当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组装为内外颠倒时,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的接触部分被设置成内外颠倒,以便与连接目标分离。
为此,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部件的一个和另一个定位凸台以各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形状彼此不同的方式所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定位孔形成为与定位凸台的形状对应。由此,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组装时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内外颠倒的情况下,定位凸台和定位孔的形状并不相互匹配,使得不能进行错误组装,并且从而能够防止发生由于错误组装引起的导通不良。
因而,通过使定位凸台的横截面相互不同,能够在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错误组装上产生一定的效果。然而,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具有作为物理性质的延展性。因此,即使在凸台的形状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不同的情况下,当强行推入时,存在定位凸台突破定位孔以使得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能够被组装的可能性。
为此,本发明被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部件的一个和另一个凸台以其中心在与所述载置面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偏离的方式布置。利用这种构造,在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组装于第一部件的情况下,即使当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内外颠倒并且强行推入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时,由于定位凸台和定位孔的位置并不相互匹配,所以并不能以这种状态组装。因此,能够确定地防止由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错误组装而导致的导通不良的发生。
此外,在第一部件的一个和另一个定位凸台的横截面相互不同并且其中心在与载置面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偏离的情况下,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第二部件和第一部件夹压的状态下,使该一个和另一个定位凸台插入的凸台脱离孔分别形成在该第二部件上。形成在一侧和另一侧处的凸台脱离以点对称的方式布置,而且该凸台脱离孔还以一个和另一个定位凸台的任意一个能够插入到该凸台脱离孔中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构造,在组装该第二部件,以便支撑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以使得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夹压在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情况下,即使在组装时所述第二部件面向向前和向后方向的任意一个方向,也能够将一个和另一个定位凸台插入到各自的凸台脱离孔中。因此,消除了第二部件的组装方向,即,前后方向的限制,使得能够提升组装时的可操作性。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末端连接工具组装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在不使柔性集中配线部件末端部变形的情况下进行组装,使得能够提升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的电气可靠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将末端连接工具组装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施加于定位孔的载荷,使得能够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受损。
此外,根据本发明,不会错误地组装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使得能够防止发生由于错误组装引起的导通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中的滑块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中的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了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中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组装到所述滑块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a)和图5(b)是说明性地示出了在图4的组装状态下,定位孔与定位凸台之间的间隙的概略图,其中图5(a)示出了图4中的A部分,而图5(b)示出了图4中的B部分。
图6是示出了在将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插入到并且连接于连接目标的连接器之前即刻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说明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a)滑块的定位凸台、(b)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定位孔以及(c)盖的凸台脱离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8是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滑块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组装到滑块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说明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两个凸台脱离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12是说明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凸台脱离孔的形状的概略图。
图13(a)和图13(b)是说明性地示出了凸台脱离孔的另一种形状的概略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将滑块、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和盖彼此组装的状态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
20滑块
21载置面
27、28、61、62定位凸台
30盖
37、38、65、66凸台脱离孔
40柔性集中配线部件
41末端部
43、44、63、64定位孔
50连接器
C、D、E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至图4是分别示出了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的滑块、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以及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组装到所述滑块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说明性地示出了在图4的组装状态下,定位孔与定位凸台之间的间隙概略图。图6是示出了在将本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插入到并且连接于连接目标的连接器之前即刻的状态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10由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作为第一部件的滑块20以及作为第二部件的盖30形成。这里,滑块20和盖30起到末端连接工具的作用。
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安装在其上的载置面21形成在滑块20沿其纵向的一个面(图1所示的本实施中的顶面)上,并且峰状突起23分别形成在滑块20的与所述载置面21的两端部分连续的侧面22处。将被插入到形成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的外侧两端部分处的两个定位孔43和44中的定位凸台27和28垂直地形成在所述载置面21的相应两端部分处。定位孔43形成为与横截面形成为圆形的定位凸台27相对应的圆形,并且定位孔44形成为与横截面形成为椭圆形的定位凸台28相对应的矩形。这是因为: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的导体露出面被安装成面向所述载置面21。
盖30是适于使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压紧滑块20的载置面21的一种部件。盖30被构造成具有: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纵向部件31;以及在沿滑块20的侧面22的相应两端处从所述纵向部件31向下垂直设置的作为接合部件的锁定臂32。能够卡止在滑块20的侧面22上的突起23处的开口33形成在相应锁定臂32上,并且图1的每个开口33的顶端都形成为向纵向部件31的端部延伸。用于定位的凸台脱离孔37和38分别形成在纵向部件31的两端部分处,滑块20的所述定位凸台27和28分别插入到该凸台脱离孔37和38中。
以如下的方式组装具有上述构造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10: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安装在滑块20的载置面21上,将盖30的纵向部件31对齐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沿着滑块20的侧面22向下压盖30的锁定臂32,从而使该锁定臂32的开口33锁合于所述两个侧面22处的突起23。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将柔性扁平电缆的情况看作为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实例,所述柔性板平电缆被构造成使得:布置多个箔状导体,并且该多个箔状导体被绝缘膜从两个面夹在中间,一个面(图1中的顶面)处的绝缘膜被切裁成露出相应导体的末端,以便将两端连接于其它电气回路。尽管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通常形成为期望长度,但是为了简化说明,该长度在附图中表示为短的。
如图6所示,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的导体露出面在该图6中面向下的方式,将如上所述与滑块20和盖30组装了的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插入到装接于例如印刷电路板(PCB)(未示出)的连接器50的插入孔51中,从而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连接于设置在连接器50中的连接端子。
由此,由于即使通过由滑块20和盖30所形成的末端连接工具固定了具有柔性的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也能够在克服连接器50侧的插入阻力的同时平稳地插入到并且连接于连接器50。此外,在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插入到且连接于连接器50的情况下,形成在滑块20的载置面21的相对面上的锁合件25与连接器50的突起52相接合,使得维持了插入状态。
如上所述,在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组装到作为末端连接工具的所述滑块20和盖30的情况下,形成在滑块20上的定位凸台27和28以及形成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上的定位孔43和44用于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对齐。即,在定位凸台27和28被恰当地插入到定位孔43和44中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恰当地对齐,从而能够进行恰当地组装。
然而,由于滑块20通常是由合成树脂的模制加工所形成的,所以,例如定位凸台27和28的位置有时变化到设计范围之外。特别是,在各产品之中,在滑块20的宽度方向上,即在纵向上,间隔地设置的定位凸台27和28之间的凸台间距易于极大地改变。此外,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凸台孔间距有时也变化,但是没有凸台间距变化的那么大。
在凸台间距或凸台孔间距变化的情况下,可能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组装上发生困难。即,在凸台间距小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定位孔43和44之间的凸台孔间距的情况下,在将凸台27和28插入到相应的定位孔43和44的时间点时,末端部41变形,使得该末端部41不能够与载置面21进行紧密接触。结果,在末端部41与连接目标的连接器50之间很可能发生接触不良。与上述相比,在凸台间距大于凸台孔间距的情况下,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组装工作自身变得困难。当强行进行组装时,过大的载荷施加于定位孔43和44,使得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或定位凸台27和28很可能受损。
这里,下面将参照图2至图5来描述本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特征结构。同时,在图2至图5中,左右方向(纵向)称作为X方向,而垂直方向称作为Y方向。
在图2的滑块20上,定位凸台27和28分别垂直地设置在载置面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处。该定位凸台27和28的横截面形状彼此不同,分别是圆形和椭圆形。在图3的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上,定位孔43和44形成在末端部4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两端部分处。定位孔43和44的形状彼此不同,分别是圆形和矩形。图4示出了滑块20的定位凸台27和28分别插入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定位孔43和44中并且组装于该定位孔43和44的状态。
图5(a)是示出了图4所示的定位凸台27被插入到定位孔43的状态(下文中,称作为A部分),而图5(b)是示出了定位凸台28被插入到定位孔44中(下文中,称作为B部分)的状态的放大图。这里,图5(a)示出了定位凸台27设置在定位孔43的中心处的状态,即,定位凸台27和定位孔43同心地布置的状态。图5(b)示出了定位凸台28设置在定位孔44的中心处的状态,即,定位凸台28和定位孔44同心地布置的状态。
如图5(a)所示,将定位凸台27的外径的尺寸设定为略小于定位孔43的孔径的尺寸,以便在该定位凸台27与该定位孔43之间设定间隙C。这里,间隙C意味着所述外径(外部尺寸)的尺寸与所述定位孔43的孔径(内部尺寸)之间的差的一半的值。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定位凸台28被构造成使其X方向上的外部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其在Y方向上的外部尺寸。在定位孔44与定位凸台28之间,在X方向上设定间隙D,在Y方向上设定间隙E。这里,间隙D意味着在X方向上定位凸台28的外部尺寸与定位孔44的内部尺寸之间的差的一半的值,而间隙E意味着定位凸台28的外部尺寸与定位孔4的内部尺寸之间的差的一半的值。将间隙D设定为比间隙E大。
在本实施例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10中,将间隙D设定为比间隙C大,使得一个B部分的嵌合被设定为具有余量。由此,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定位孔被插入到滑块20的定位孔中的情况下,即使当滑块20的凸台间距相对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凸台孔间距变大时,也能够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受损。与上述相比,即使当所述凸台间距变小时,也能够在末端部41与载置面21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组装。因此,能够维持末端部41与连接目标的连接器50之间的良好接触状况,从而提升电气可靠性。
此外,通过A部分的嵌合,限制了组装于滑块20的载置面21的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的移动,例如,将末端部41的X方向上的移动限制在间隙C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通过将所述间隙设定为小,来抑制末端部41在X方向上的移动。
这里,由于将间隙E设定为小于间隙D,所以通过间隙C和间隙E限制了末端部41相对于载置面21的移动。结果,能够通过将间隙E以及间隙C设定为小,抑制末端部41在Y方向上的移动。因而,通过尽可能将间隙C和间隙E设定的更小,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末端部41相对于载置面21在所有方向上的移动,使得能够维持与连接目标的连接器50的良好连接状态。
这里,为了对比,下面简要地描述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的结构的现有技术实例。作为与本实施的定位孔对应的结构,下述是已知的(例如,JP-A-2005-4993)。即,通过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两侧边缘切裁成U形而形成凹槽,将滑块的定位凸台嵌合于所述凹槽,从而将末端连接工具组装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
然而,在上面的凹槽的结构中,考虑到定位凸台的变化,从设计的观点,需要在两端的凹槽上沿X方向设置间隙。结果,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很可能相对于载置面在X方向上移动。与上面相比,在滑块20的定位凸台27和28被分别插入到定位孔43和44中的状态下,根据A部分与B部分的间隙之间的差,本实施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10能够利用A部分限制末端部41在X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现有技术的凹槽的结构,当Y方向上的外力相对于端子连接工具而作用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上时,切断力不足,使得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很可能变形或损坏。由此,根据本实施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10,由于假设使用孔来代替凹槽,所以与凹槽的情况不同,能够确保切断力,从而消除了上面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基于定位孔43和44分别形成为圆形和矩形形状并且定位凸台27和28分别形成为圆形和椭圆形形状的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形状的结构。简而言之,当然,只要A部分和B部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预定关系,本发明中就可以包含具有在设计上等的改变的连接器。
第二实施例
将参照附图在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图7是说明性地示出了在(a)滑块的定位凸台、(b)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定位孔以及(c)盖的凸台脱离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图8是示出了滑块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俯视图,并且图10是示出了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组装到滑块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说明性地示出了盖的两个凸台脱离孔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图12是说明性地示出了凸台脱离孔的形状的概略图,并且图13(a)和图13(b)是说明性地示出了凸台脱离孔的另一种形状的概略图。图14是示出了将滑块、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和盖彼此组装的状态的俯视图。同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由相同的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其说明。此外,还省略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a)滑块20的定位凸台61和62以凸台中心在Y方向上彼此偏离的方式布置,(b)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定位孔63和64以及(c)盖30的凸台脱离孔65和66以各孔中心在Y方向上彼此偏离的方式与上述凸台对应地布置。定位凸台61和62的凸台中心在Y方向上的偏离量、定位孔63和64的孔中心在Y方向上的偏离量以及凸台脱离孔65和66的孔中心在Y方向上的偏离量并不受特别限制。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各凸台或各孔布置成其间具有间隔,以便在Y方向上不是相互重叠。
如图8和9所示,定位孔63形成为与横截面形成面为圆形的定位凸台61相对应的圆形,并且定位孔64形成为与横截面形成为椭圆形的定位凸台62相对应的矩形。如图10所示,当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组装到滑块20时,它们进入到凸台61被插入到定位孔63中并且定位凸台62被插入到定位孔64中的状态中。在A部分和B部分处,可以与第一实施类似地设定定位凸台与定位孔之间的间隙。
同时,在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组装到滑块20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实施例中,定位凸台27和28的横截面的形状相互不同,所以在防止使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的导体露出面面向滑块20的载置面21的错误组装方面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然而,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具有作为物理性质的延展性。因此,即使在仅仅凸台的形状在某种程度上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当在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组装方向在前后方向之间颠倒的情况下强行推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时,存在定位凸台突破定位孔而进入到该定位孔中,从而组装了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可能性。
与上述相比,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组装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时该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组装方向在前后方向之间颠倒的情况下,定位凸台61和定位孔64的位置,以及定位凸台62和定位孔63的位置既不是分别在Y方向上对齐也不是彼此重叠。因此,即使当强行推动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时,定位凸台也不会被插入到定位孔中。结果,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末端部41的导体露出面并未组装到滑块20的载置面21,使得能够确定地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错误组装。因此,能够防止发生由于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的错误组装导致的导通不良。
另一方面,没有必要使盖30的凸台脱离孔65和66的形状与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的定位孔63和64的形状相匹配。尽管为了实现由定位凸台61和62限定的间隙而对定位孔63和64设定预定的形状,但是并不必要对凸台脱离孔65和66设定与定位孔63和64同样的严格间隙,因为它们仅仅是用于定位凸台61和62的脱离孔,即,使凸台脱离孔65和66形成为刚好大于定位孔就足矣。
结果,在本实施例中,盖30的凸台脱离孔65和66从其装接方向看以点对称的方式布置,并且定位凸台61和62形成为分别插入到该凸台脱离孔65和66中。下面描述凸台脱离孔65和66的布置和形状。
如图11所示,凸台脱离孔65和66布置在相对于点P处于点对称方式的位置上,并且形成为前后侧在Y方向上倒置的形状。此外,凸台脱离孔65和66各自形成为由通过重叠定位凸台61和62并且对其增添预定间隙而得到的轮廓所确定的形状。此外,如图12所示,凸台脱离孔65和66可以各自形成为通过重叠圆形定位凸台61和椭圆形定位凸台62并且对其增添预定间隙而获得轮廓所确定的形状。
根据上述构造,即使当并未限制盖30的组装方向,即,Y方向上的前侧或后侧(将图11中箭头的方向倒转180度的关系)时,也能够同时地将定位凸台61和62插入到凸台脱离孔65和66中,使得能够减少组装时的操作时间段,从而提升可操作性。
使凸台脱离孔65和66两者形成为无论盖30的组装方向为何都允许所述定位凸台61和62插入其中即是足够的。例如,能够以使初始的定位凸台61和62的轮廓与绕着连接该初始的定位凸台61和62的线的中心作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度时的定位凸台61和62轮廓相重叠,并且在各重叠的轮廓上设置预定间隙的方式来设定所述形状。如图13A所示,在定位凸台61和62在中心处重叠的情况下,对重叠的轮廓设定预定间隙即是足够的。当使间隙更加扩大时,可以采取图13B所示的简单椭圆形的形状。
图14示出了在组装所述盖30以便支撑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以使得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被压夹在所述盖30与所述滑块20之间的状态下,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10的外观。图14示出了定位凸台61和62被插入到盖30的相应凸台脱离孔65和66中并且在其之间形成了空隙的状态。从而即使当在凸台脱离孔65和66处形成有空隙时,也不会影响盖30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在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组装到滑块20的情况下,可以完全防止柔性集中配线部件在向前和向后之间颠倒的错误组装,使得能够防止由于导通不良等引起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10的质量变差。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通过将柔性集中配线部件40压夹在滑块20与盖30之间来组装所述盖30的情况下,不需要固定盖30的向前或向后方向,使得能够减少用于对齐盖30的朝向的时间段,从而提升组装可操作性。
尽管通过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各种修改和改变。
本申请基于2009年8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9-182755),其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10)

1.一种支撑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并且当将所述末端部插入到且连接于配对连接器时嵌合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包括:
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
具有载置面的第一部件,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安装在该载置面上;以及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支撑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以使得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夹压在所述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之间并且使所述末端部压紧所述载置面,
其中,在所述载置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应外侧两端部分处,定位凸台垂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且在所述末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应外侧两端部分处,所述定位凸台所插入的定位孔设置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上,
其中,在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一个定位孔的中心中的情况下,将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该一个定位孔的内部尺寸与该一个定位凸台的外部尺寸的差称作为第一间隙;
其中,在另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另一个定位孔的中心中的情况下,将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该另一个定位孔的内部尺寸与该另一个定位凸台的外部尺寸的差称作为第二间隙,并且
其中,将所述第二间隙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间隙。
2.一种支撑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并且当将所述末端部插入到且连接于配对连接器时嵌合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包括:
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
具有载置面的第一部件,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末端部安装在该载置面上;以及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支撑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以使得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夹压在所述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之间并且使所述末端部压紧所述载置面,
其中,在所述载置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应外侧两端部分处,定位凸台垂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并且在所述末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应外侧两端部分处,所述定位凸台所插入的定位孔设置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上,
其中,在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一个定位孔的中心的情况下,将所述一个定位孔的孔径与所述一个定位凸台的外径之间的差称作为第一间隙;
其中,在另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另一个定位孔的中心的情况下,将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另一个定位孔的内部尺寸与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的外部尺寸之间的差称作为第二间隙;
其中,在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被插入到所述另一个定位孔的中心的情况下,将在与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另一个定位孔的内部尺寸与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的外部尺寸之间的差称作为第三间隙;并且
其中,将所述第二间隙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三间隙两者。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将所述第二间隙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当将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组装于所述第一部件时,所述末端部与所述载置面在宽度方向上紧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将所述第二间隙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当将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组装于所述第一部件时,所述末端部与所述载置面在宽度方向上紧密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所述一个定位凸台与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在形状上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2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所述一个定位凸台与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在形状上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3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所述一个定位凸台与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在形状上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4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所述一个定位凸台与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在形状上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的任意一项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所述一个定位凸台和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被布置成使得:在与所述载置面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一个定位凸台和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的中心相互偏离。
10.根据权利要求5-8的任意一项的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一个定位凸台和另一个定位凸台被布置成使得:在与所述载置面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一个定位凸台和所述另一个定位凸台的中心相互偏离;并且
其中,在所述柔性集中配线部件被夹压在所述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之间的状态下,所述一个定位凸台和另一个定位凸台所插入的凸台脱离孔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形成在一侧和另一侧处的所述凸台脱离孔以点对称的方式布置,而且该凸台脱离孔形成为使得所述一个定位凸台和另一个定位凸台能够插入到该凸台脱离孔中。
CN201080034779.9A 2009-08-05 2010-08-05 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 Active CN1024740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2755A JP5436088B2 (ja) 2008-08-19 2009-08-05 フレキシブル集約配線コネクタ
JP2009-182755 2009-08-05
PCT/JP2010/063337 WO2011016538A1 (ja) 2009-08-05 2010-08-05 フレキシブル集約配線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029A CN102474029A (zh) 2012-05-23
CN102474029B true CN102474029B (zh) 2014-07-09

Family

ID=43545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4779.9A Active CN102474029B (zh) 2009-08-05 2010-08-05 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436088B2 (zh)
CN (1) CN102474029B (zh)
DE (1) DE112010003181B4 (zh)
WO (1) WO20110165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12001645U1 (de) * 2012-02-17 2013-05-21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Kontaktierung einer Leiterplatte
JP6182356B2 (ja) * 2013-05-16 2017-08-16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熱交換器の取付構造
EP3467945B1 (en) 2016-05-23 2021-06-3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lexible flat cable connection tool, flexible flat cabl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JP6959839B2 (ja) * 2017-11-20 2021-11-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9936027B (zh) * 2017-12-19 2022-02-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1770A (zh) * 2005-03-30 2008-03-26 海利安特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外壳组件和用于对将导线连接到薄膜片中的导电引线的连接器接触进行封装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03886Y1 (zh) * 1964-02-25 1965-02-03
JP3918375B2 (ja) * 1999-09-24 2007-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2005004993A (ja) 2003-06-09 2005-01-06 Jst Mfg Co Ltd プラグ型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含む電気コネクタ
JP2005166420A (ja) * 2003-12-02 2005-06-23 Nissan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05327612A (ja) * 2004-05-14 2005-11-24 Fujitsu Ten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接続構造
JP4750395B2 (ja) * 2004-09-15 2011-08-1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Ffc用挿入ガイド
JP2007220437A (ja) * 2006-02-16 2007-08-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コネクタ及び基板及び携帯機器装置
JP5060980B2 (ja) 2008-01-31 2012-10-31 株式会社オーディオテクニカ コンデンサマイクロホン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固定極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1770A (zh) * 2005-03-30 2008-03-26 海利安特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外壳组件和用于对将导线连接到薄膜片中的导电引线的连接器接触进行封装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93564A 2001.04.06
JP特开2006-85989A 2006.03.30
JP特开2007-220437A 2007.08.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0003181T5 (de) 2012-07-26
CN102474029A (zh) 2012-05-23
WO2011016538A1 (ja) 2011-02-10
DE112010003181B4 (de) 2019-06-13
JP5436088B2 (ja) 2014-03-05
JP2010073682A (ja) 201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36980A1 (en) Robust, miniaturized card edge connector
US8192219B2 (en) Connector for plate-shaped object
US7163413B2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a pull tab lock release
US848583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11122396A1 (ja) コネクタ
EP0259897B1 (en) Electrical junction system
CN100576657C (zh) 电转接器及其组件
US20180337482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101536267B (zh) 用于柔性电缆的继电器连接器
CN102474029B (zh) 柔性集中配线连接器
CN109473615B (zh) 电池连接模块
CN102904086B (zh) 连接器及包括该连接器的性能板、母板、半导体测试装置
TW200843215A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US8696384B2 (en) Connector and mating connector
JP5315912B2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JP4091702B2 (ja) 誤差吸収コネクタ
WO2010135540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8579649B2 (en) Flexible wiring member with positioning holes mounted on another member with positioning bosses
JP2005160235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2006005200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213375A1 (en) Hermaphroditi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122104B2 (en) Connector for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N114600321B (zh) 连接器
US2024007980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US2024007980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