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3917A - 汽车用踏脚垫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踏脚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63917A CN102463917A CN2010105512830A CN201010551283A CN102463917A CN 102463917 A CN102463917 A CN 102463917A CN 2010105512830 A CN2010105512830 A CN 2010105512830A CN 201010551283 A CN201010551283 A CN 201010551283A CN 102463917 A CN102463917 A CN 1024639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kick
- pad
- pedestal portion
- auto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Carp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1)是在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形成的垫本体(8)的下表面(8a)上相互隔开间隔地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2)而成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滑用突起(2)由盘状台座部(3)、和在该台座部(3)的下表面上以下垂状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多个小突起(4)形成。该汽车用踏脚垫对于地毡等铺设底层面发挥优良的防滑性,不易产生位置偏移,安全性优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室内中例如铺在司机或乘客的脚下而使用的汽车用踏脚垫(フロア一マツト)。
背景技术
汽车室内的地板上预先贴覆施工有地毡(カ一ペツト)等表皮材料,但作为防止该表皮材料的污染等的目的,还广泛地在该表皮材料上进一步载置可拆下的踏脚垫。在该踏脚垫上用脚施加踩、踢等外力时,踏脚垫产生位置偏移。若产生这样的位置偏移,则不仅担心使用者滑倒,且由于位置偏移而踏脚垫有时还会覆盖在加速踏板、致动器、离合器上,此时,在进行安全驾驶上带来影响,因此对于该汽车用踏脚垫,强烈地要求不易产生位置偏移的踏脚垫。
作为防止这样的位置偏移的踏脚垫,公知下述踏脚垫:在由橡胶材料形成的片状弹性体的设置面的整个面上,一体地成形有截面大致呈T字状、可弹性变形的多个接触件(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4-33265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踏脚垫中存在下面的问题。即,上述以往的踏脚垫中,截面大致T字状的接触件的顶端的扁平部成为设置面,因此将该以往的踏脚垫载置在预先贴覆施工在汽车室内的地板上的地毡等表皮材料上方时,在接触件的扁平部和底层(下地)表皮材料的纤维之间几乎没有卡合作用,因此难以防止载置在地板的表皮材料上的踏脚垫的位置偏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该技术背景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地毡等铺设底层面发挥优良的防滑性、不易产生位置偏移、且安全性优良的汽车用踏脚垫。
通过后述的实施方式可以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方法。
[1]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
[2]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朝向与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平行的平面中的大致同一方向倾斜而突出设置,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
[3]如上述项2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朝向与上述小突起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述台座部的高度递减,
上述台座部的下表面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
[4]如上述项2或3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5°至18°的范围内。
[5]如上述项2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上述垫本体的至少下表面侧部及上述防滑用突起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
[6]如上述项5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上述热塑性弹性体为SBS弹性体。
[7]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朝,向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大致径向的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
[8]如上述项7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5°至18°的范围内。
[9]如上述项7或8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对于一个台座部至少突出设置有三个上述小突起。
[10]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相对于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的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锐角)在10°至70°的范围内。
[11]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相对于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的外方、向在背侧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锐角)在10°至70°的范围内。
[12]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具备第一小突起及第二小突起,
上述第一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相对于设置有该第一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的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
上述第二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相对于在设置有该第二小突起的位置中的台座部的径向的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锐角)在10°至70°的范围内。
[13]如上述项12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在台座部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一个至多个第一小突起的第一防滑用突起、和在台座部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一个至多个第二小突起的第二防滑用突起。
[14]如上述项13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第一防滑用突起和上述第二防滑用突起配置为相互分散状态。
[15]如上述项10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5°至18°的范围内。
[16]如上述项10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0°至60°的范围内。
[17]如上述项10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对于一个台座部至少突出设置有三个上述小突起。
[18]如上述项7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上述垫本体的至少下表面侧部及上述防滑用突起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
[19]如上述项18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
上述热塑性弹性体为SBS弹性体。
[20]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形成的垫本体的背面,相互隔开间隔地、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由盘状台座部、和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以下垂状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多个小突起形成。
[21]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表面材料的背面侧层叠一体化衬里层而成,所述衬里层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形成、在背面相互隔开间隔地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由盘状台座部、和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以下垂状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多个小突起形成。
发明效果
在[1]的发明中,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因此在将本垫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
在[2]的发明中,小突起朝向与垫本体的下表面平行的平面内的大致同一方向倾斜而突出设置,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因此在将本垫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朝向小突起倾斜的方向的垫的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由此,若以刹车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和小突起倾斜的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铺设垫,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垫向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安全性优良。另一方面,在铺设的垫向前方方向稍稍偏移移动时,能够仅通过在铺设的状态下使其向后方滑动(向后方拉回)而将垫返回原来的适当位置,能够以短时间、顺利且容易地进行这样返回适当位置的操作。
在[3]的发明中,构成为朝向与小突起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台座部的高度递减,台座部的下表面和垫本体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即,台座部朝向与小突起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以3°至30°的角度倾斜,因此对于朝向小突起倾斜的方向的垫的偏移移动发挥更加优良的防滑性。
在[4]的发明中,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5°至18°的范围内,因此对于朝向小突起倾斜的方向的垫的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且能够充分地防止因多次克服偏移移动而产生的小突起的折损、损伤,能够提高耐久性。
在[5]的发明中,垫本体的至少下表面侧部及防滑用突起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因此,对于朝向小突起倾斜方向的垫的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
在[6]的发明中,热塑性弹性体为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因此,对于朝向小突起倾斜的方向的垫的偏移移动发挥更加优良的防滑性。
在[7]的发明中,小突起朝向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大致径向的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因此,在将本垫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朝向前后左右方向等的直线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并且,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也发挥优良的防滑性。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垫朝向刹车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安全性优良,且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例如,图10中的朝向E1、E2方向的旋转移动等)。
在[8]的发明中,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5°至18°的范围内,因此,对于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且能够充分地防止因多次克服偏移移动而产生的小突起的折损、损伤,能够提高耐久性。
在[9]的发明中,对于一个台座部至少突出设置有三个小突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于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的防滑性。
在[10]的发明中,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对于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的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在垫的背侧平面图中,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锐角)在10°至70°的范围内,因此,在将本垫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朝向前后左右方向等的直线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并且,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也发挥优良的防滑性。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垫朝向刹车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安全性优良,且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例如,朝向图10中的E1或E2方向的旋转移动等)。
在[11]的发明中,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对于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的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在垫的背侧平面图中,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锐角)在10°至70°的范围内,因此,在将本垫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朝向前后左右方向等的直线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并且,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也发挥优良的防滑性。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垫朝向刹车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安全性优良,且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例如,朝向图10中的E1或E2方向的旋转移动等)。
在[12]的发明中,小突起具备第一小突起及第二小突起,第一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对于设置有该第一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的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第二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对于在设置有该第二小突起的位置中的台座部的径向的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在垫的背侧平面图中,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锐角)在10°至70°的范围内,因此,在将本垫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朝向前后左右方向等的直线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并且,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也发挥优良的防滑性。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垫朝向刹车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安全性优良,且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例如,朝向图10中的E1或E2方向的旋转移动等)。
在[13]的发明中,防滑用突起的结构是,具备向相对于台座部的径向外方朝向在背侧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的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的第一防滑用突起、和向相对于台座部的径向外方朝向在背侧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的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的第二防滑用突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
在[14]的发明中,在垫的背侧平面图中,第一防滑用突起和第二防滑用突起配置为相互分散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
在[15]的发明中,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相对于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锐角)在5°至18°的范围内,因此,对于向汽车的上车或/及下车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并且能够充分地防止因多次克服偏移移动而产生的小突起的折损、损伤,能够提高耐久性。
在[16]的发明中,在垫的背侧平面图中,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锐角)在30°至60°的范围内,因此,对于向汽车的上车或/及下车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发挥更加优良的防滑性。
在[17]的发明中,对于一个台座部至少突出设置有三个上述小突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向汽车的上车或/及下车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的防滑性。
在[18]的发明中,垫本体的至少下表面侧部及防滑用突起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因此,对于向汽车的上车或/及下车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发挥更加优良的防滑性。
在[19]的发明中,热塑性弹性体为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因此,对于向汽车的上车或/及下车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发挥进一步的优良的防滑性。
在[20]及[21]的发明中,在将本垫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借助小突起挂在地面的地毡的起毛层上,能够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朝向前后左右方向等的直线的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
参照附图参考后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以及特点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侧看第一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滑动载荷比较试验中所使用的比较例1的垫的要部剖视图。
图6是从背面侧看第2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平面图。
图7是图6的X-X线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示出图6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局部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2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0是第3、4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用踏脚垫的上面侧看的平面图。
图11是从背面侧看第3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平面图。
图12是图11的Y-Y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放大示出图11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局部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14是示出第3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5是从背面侧看第4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平面图。
图16是图15的Z-Z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放大示出图15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局部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18是放大示出图15的汽车用踏脚垫的第一防滑用突起的背面侧平面图。
图19是放大示出图15的汽车用踏脚垫的第二防滑用突起的背面侧平面图。
图20是示出第4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发明]
根据附图说明第1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至3示出作为第1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1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是在由厚度为1.3mm、硬度为72的苯乙烯类弹性体形成的垫本体8的背面8a上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2的踏脚垫。垫本体8的背面8a的没有突出设置防滑用突起2的区域虽未图示,但并不是平滑表面,而是进行起绉加工而形成有细小的凹凸形状。
如图2所示,上述防滑用突起2是在圆盘状台座部3的下表面成下垂状地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三个销钉状小突起4的结构,圆盘状台座部3的直径n设定为4mm、高d设定为1mm,销钉状小突起4的直径m设定为1mm,小突起4的高度t设定为1mm,小突起4的顶端形成为半球状。如图1所示,这些防滑用突起2是横竖整列地配置的,在密度上,在垫本体8的背面8a上,每100cm2配置有72个。由此,垫本体8的背面8a上,每100cm2以下垂状突出有216个销钉状小突起4。
图4示出第1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1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一部分,在背面上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2的、由苯乙烯类弹性体构成的衬里层6,被层叠一体化在表面具有绒头(パイル)状起毛层7的表面材料5的背侧。图4的汽车用踏脚垫1中的防滑用突起2的结构与图1至图3的汽车用踏脚垫1的防滑用突起2相同,因此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在第1发明中,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硬度最好是65至80。这是由于硬度若不足65则略显过于柔软,成形时销钉状小突起易变形,硬度若超过80,则地面铺设时不与地面适应,不能发挥优良的防滑性。
对于上述防滑用突起2,与于构成该防滑用突起的盘状台座部3及销钉状小突起4的形状、大小等有关,但最好在每100cm2配置有36个至98个。这是由于若不足36个,则销钉状小突起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小,不能得到期望的防滑性,若超过98个,则单位重量增大,材料费用增大,且成型模具的制作费用也增大,变得不能提供尽可能便宜的汽车用踏脚垫。
在第1发明中,上述盘状台座部3最好设定高度为0.5至1.5mm,下表面的面积为7至30mm2。这是由于该盘状台座部也可期待其自身与汽车室内的地毡的卡合效果,但若其高度不足0.5mm,则不能得到所期望的卡合效果,若高度超过1.5mm、或面积超过30mm2,则不用说单位重量增大而制作成本提高,还影响垫的轻量化,且上述卡合效果也弱化。并且,不希望面积不足9mm2是由于难以成形如下所述的期望尺寸的多个销钉状小突起。
上述盘状台座部3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但由于例如俯视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成形容易、特别是成形模具制造容易等而优选。
在第1发明中,上述销钉状小突起4最好设定为高度为0.7至1.5mm,直径为0.7至1.5mm。该销钉状小突起从盘状台座部以保持下垂状地突出的状态与汽车室内的地毡接触,借助产生所谓的咬入而赋予汽车踏脚垫优良的防滑性,但若高度超过1.5mm,或直径不足0.7mm,则易变形而不进行向地毡的咬入,无法发挥优异的防滑性。此外,若高度不满0.7mm直径超过1.5mm,则难以产生其自身的变形但所期望的向地毡的咬入变差。上述销钉状小突起4的顶端形状可以是半球状,也可以是平坦状。
[第2发明]
接着,说明第2发明。图6至8示出第2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用踏脚垫1。该汽车用踏脚垫1具备在表面材料10的下表面侧层叠一体化有背侧树脂层9而成的垫本体8、和在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背侧树脂层9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横竖地以整列状态设置的多个防滑用突起2。
如图7、8所示,上述防滑用突起2由一体地突出设置在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台座部3、和一体地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3的下表面3a的一至多个大致柱状的小突起4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8所示,对于一个台座部3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三个小突起4。并且,上述小突起4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
上述小突起4朝向与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平行的平面内的同一方向(图7、8中的A方向)倾斜而突出设置。将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设定在3°至30°的范围内(参照图7)。
在将上述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向小突起4倾斜的方向(图7、8中的A方向)的垫1的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由此,若以刹车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和小突起4倾斜的方向(图7、8中的A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铺设垫1,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垫1向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安全性优良。另一方面,在铺设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的垫1向前方方向稍稍偏移移动时,能够通过在铺设的状态下使其向后方(图7、8中的B方向)滑动(向后方拉回)而将垫1返回原来的适当位置,在这样的第2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1中,能够以短时间、顺利且容易地进行返回适当位置的操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8所示,朝向与小突起4的倾斜方向(图7、8中的A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台座部3的高度d递减,还将台座部3的下表面3a和垫本体8的下表面8a所成的角度(锐角)α设定在3°至30°的范围内,因此对于朝向小突起4倾斜的方向(图7、8中的A方向)的垫1的偏移移动发挥更加优良的防滑性。
在第2发明中,设定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在3°至30°的范围内。若不足3°,对于向小突起4倾斜的方向的垫1的偏移移动不能得到充足的防滑性。另一方面,若超过30°,则小突起4和底层表皮材料的纤维的卡合性变得过强,若多次克服偏移移动,则易产生小突起4的折损、损伤,不能得到充足的耐久性。其中,最好设定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在5°至18°的范围内。θ在5°以上时,对于向小突起4倾斜的方向的垫1的偏移移动得到优良的防滑性,且θ在18°以下时,即使多次克服偏移移动,也不易产生小突起4的折损、损伤,能够确保优异的耐久性。特别适当的是构成为设定θ在8°至17°的范围内的结构。
在第2发明中,上述垫本体8的至少下表面侧部(背侧树脂层9等)及上述防滑用突起2通常由热塑性弹性体等的树脂、橡胶构成。其中,垫本体8的至少下表面侧部(背侧树脂层9等)及防滑用突起2最好由热塑性弹性体(包含热塑性弹性体的发泡体)形成。作为上述热塑性弹性体,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举出例如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等苯乙烯类弹性体、无规聚丙烯、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烯烃类弹性体等。在这些之中,最好使用苯乙烯类弹性体,更好的是使用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
此外,在使用热塑性弹性体发泡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独立气泡构造的发泡体而形成。作为用于上述发泡的发泡剂,并不特定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热膨胀微胶囊、偶氮二甲酰胺(ADCA)、N,N′-二亚硝基五次甲基四胺(DPT)、4,4-氧代双苯磺酰肼(二磺硒肼二苯醚)(OBSH)等。
在上述背侧树脂层9及防滑用突起2上,可以根据需要含有防老化剂、防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色剂、无机填充剂等各种添加剂。
在第2发明中,上述防滑用突起2的配置密度在平面图(参照图6)中最好是每10cm23个至20个。通过设为3个以上,能够充分地确保位置偏移防止性,并且,通过设为20个以下,能够抑制单位重量,能够充分确保作为垫1的轻质量性。
在第2发明中,上述台座部3的最大高度d最好设定为0.5至2.0mm(参照图7)。上述台座部3的下表面3a的面积最好设定为7至30mm2。通过令最大高度d在0.5mm以上,或面积在7mm2以上,能够充分确保位置偏移防止性,并且通过令最大高度在2.0mm以下或面积在30mm2以下,能够抑制单位重量,能够充分确保作为垫1的轻质量性。
作为上述台座部3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俯视圆形、俯视椭圆形、俯视四边形、俯视三角形等。
在第2发明中,上述小突起4的高度t(距台座部的下表面3a的高度t)最好设定为0.7至2.0mm(参照图7)。上述小突起4的直径m最好设定为0.7至1.5mm(参照图7)。通过令高度在2.0mm以下或直径在0.7mm以上,能够充分防止小突起4变得过于易于弯曲而与底层表皮材料的纤维的卡合性降低。并且,通过令高度在0.7mm以上或直径在1.5mm以下,能够充分地防止小突起4的变形变得过于难以产生而与底层表皮材料的纤维的卡合性降低。
作为上述小突起4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大致圆柱形状、顶端形成为大致半球状的大致圆柱形状、大致六棱柱形状等。上述小突起4的顶端形状也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半球状,也可以是平坦状。并且,对于一个台座部3设置的小突起4的数目并不特别限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第2发明中,作为上述表面材料10,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由聚酯、聚丙烯、丙烯、尼龙等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等纤维构成的地毡原料(原反)等,其种类并不限定,可以举出例如毛圈(タフト)地毡、针刺(ニ一ドルパンチ)地毡等,其绒头形状也并不限定,可以举出毛圈绒头、割绒绒头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垫本体8,采用表层具有表面材料10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例如如图9所示的不设置表面材料10的结构(即垫本体8仅由树脂层9构成)。
[关于第3发明]
接着,说明第3发明。图10至13示出第3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用踏脚垫1。该车用踏脚垫1具备在表面材料10的下表面侧层叠一体化有背侧树脂层9而成的垫本体8、和在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背侧树脂层9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横竖地以整列状态设置的多个防滑用突起2。
如图12、13所示,上述防滑用突起2由在垫本体8的下表面8a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台座部3、和在该台座部3的下表面3a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的一个至多个大致柱状的小突起4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13所示,对于一个台座部3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三个小突起4。并且,上述小突起4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
上述小突起4,朝向设置有该小突起4的位置处的台座部3的大致径向的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此外,上述“大致径向”的用语指的是,在垫的背侧平面图中,对于设置有该小突起4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的角度在-10°至10°(不包含-10°和10°)的范围内的方向(包含设置有该小突起4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
并且,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设定在3°至30°的范围内(参照图12)。
在将上述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垫1的在水平面内的朝向前后左右方向(图10中竖方向、横方向)等的直线的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且即使对于垫1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也发挥优良的防滑性。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垫1向刹车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安全性优良,并且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1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例如朝向图10中的E1、E2方向的旋转移动等)。
在第3发明中,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设定在3°至30°的范围内(参照图12)。若不足3°,则对于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不能得到充分的防滑性。另一方面,若超过30°,则小突起4和底层表皮材料的纤维的卡合性过于变强,因此若多次克服偏移移动,则易产生小突起4的折损、损伤,不能得到充分的耐久性。其中,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最好设定在5°至18°的范围内。通过θ在5°以上,对于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得到优良的防滑性,且通过θ在18°以下,即使多次克服偏移移动,也不易产生小突起4的折损、损伤,能够确保优良的耐久性。特别适当的是设定θ在8°至17°的范围内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垫本体8,采用了在表层具有表面材料10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构成,也可以采用例如如图14所示的不设置表面材料10的结构(即垫本体8仅由树脂层9形成的结构)。
[关于第4发明]
接着,说明第4发明。图10、15至17示出第4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用踏脚垫1。该车用踏脚垫1具备在表面材料10的下表面侧层叠一体化有背侧树脂层9而成的垫本体8、和在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背侧树脂层9的下表面)相互隔开间隔地横竖地以整列状态设置的多个防滑用突起2。
如图16、17所示,上述防滑用突起2由在垫本体8的下表面8a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台座部3、和在该台座部3的下表面3a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的一个至多个大致柱状的小突起4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17所示,对于一个台座部3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三个小突起4。并且,上述小突起4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
上述小突起4由第一小突起4A及第二小突起4B两种部件构成(参照图15至17)。上述防滑用突起2包括第一防滑用突起2A和第二防滑用突起2B(参照图15至17)。上述第一防滑用突起2A在台座部3的下表面3a突出设置有三个第一小突起4A。上述第二防滑用突起2B在台座部3的下表面3a突出设置有三个第二小突起4B。然后,在上述垫1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第一防滑用突起2A和上述第二防滑用突起2B配置为相互分散的状态(参照图15)。即,上述第一防滑用突起2A由与该第一防滑用突起2A最接近的四个第二防滑用突起2B包围,且上述第二防滑用突起2B由与该第二防滑用突起2B最接近的四个第一防滑用突起2A包围(参照图15)。
上述第一小突起4A朝向斜外方G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G对于设置有该第一小突起4A的位置处的台座部3的径向外方F,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参照图18)。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小突起4B朝向斜外方H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H对于设置有该第二小突起4B的位置处的台座部3的径向外方F,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参照图19)。
上述小突起4(4A、4B)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设定在3°至30°的范围内(参照图16)。
并且,在上述垫1的背侧平面图(从背侧的投影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与设置有该小突起4的位置处的台座部3的径向23所成的角度(锐角)β设定在10°至70°的范围内(参照图18、19)。
在将上述第4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1载置在汽车的地面的底层表皮材料(地毡等)上时,对于垫1的在水平面内的朝向前后左右方向(图10中纵方向、横方向)等的直线的偏移移动,发挥优良的防滑性,且即使对于垫1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也发挥优良的防滑性。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垫1向刹车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安全性优良,并且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1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例如朝向图10中的E1、E2方向的旋转移动等)。
在第4发明中,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设定在3°至30°的范围内(参照图16)。若不足3°,对于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不能得到充分的防滑性。另一方面,若超过30°,则小突起4和底层表皮材料的纤维的卡合性过于变强,因此若多次克服偏移移动,则易产生小突起4的折损、损伤,不能得到充分的耐久性。其中,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上述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锐角)最好设定在5°至18°的范围内。通过θ在5°以上,对于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得到优良的防滑性,且通过θ在18°以下,即使多次克服偏移移动,也不易产生小突起4的折损、损伤,能够确保优良的耐久性。特别适当的是构成为设定θ在8°至17°的范围内。
在第4发明中,在上述垫1的背侧平面图(从背侧的投影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与设置有该小突起4的位置处的台座部3的径向23所成的角度(锐角)β设定在10°至70°的范围内(参照图18、19)。若不足10°,则对于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不能得到充分的防滑性。并且,若超过70°,则对于向汽车的乘降所带来的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不能得到充分的防滑性。其中,在上述垫1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与设置有该小突起4的位置处的台座部3的径向23所成的角度(锐角)β最好设定在30°至60°的范围内,更好的是设定在35°至55°的范围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垫本体8,采用了在表层具有表面材料10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如图20所示的不设置表面材料10的结构(即垫本体8仅由树脂层9形成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防滑用突起2,采用了具备第一防滑用突起2A及第二防滑用突起2B两种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仅由第一防滑用突起2A所形成的结构,或仅由第二防滑用突起2B所形成的结构。
[关于第3发明及第4发明]
在第3发明及第4发明中,上述垫本体8的至少下表面侧部(背侧树脂层9等)及上述防滑用突起2(2A、2B)通常由热塑性弹性体等的树脂、橡胶等构成。其中,垫本体8的至少下表面侧部(背侧树脂层9)及防滑用突起2(2A、2B)最好由热塑性弹性体(包含热塑性弹性体的发泡体)形成。作为上述热塑性弹性体,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举出例如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等苯乙烯类弹性体、无规聚丙烯、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烯烃类弹性体等。在这些之中,最好使用苯乙烯类弹性体,更好的是使用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弹性体。
此外,在使用热塑性弹性体发泡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独立气泡构造的发泡体而形成。作为用于上述发泡的发泡剂,并不特定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热膨胀微胶囊、偶氮二甲酰胺(ADCA)、N,N′-二亚硝基五次甲基四胺(DPT)、4,4-氧代双苯磺酰肼(二磺硒肼二苯醚)(OBSH)等。
在上述背侧树脂层9及防滑用突起2(2A、2B)上,可以根据需要含有防老化剂、防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色剂、无机填充剂等各种添加剂。
在第3发明及第4发明中,上述防滑用突起2(2A、2B)的配置密度,在平面图(参照图11、15)中最好是每10cm23个至20个。通过设为3个以上,能够充分地确保位置偏移防止性,并且,通过设为20个以下,能够抑制单位重量,能够充分确保作为垫1的轻质量性。
在第3发明及第4发明中,上述台座部3的高度d最好设定为0.5至2.0mm(参照图16)。上述台座部3的下表面3a的面积最好设定为7至30mm2。通过高度d在0.5mm以上,或面积在7mm2以上,能够充分确保位置偏移防止性,并且通过高度d在2.0以下或面积在30mm2以下,能够抑制单位重量,能够充分确保作为垫1的轻质量性。
作为上述台座部3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俯视圆形、俯视椭圆形、俯视四边形、俯视三角形等。
在第3发明及第4发明中,上述小突起4(4A、4B)的高度t(距台座部的下表面3a的高度t)最好设定为0.7至2.0mm(参照图16)。上述小突起4(4A、4B)的直径m最好设定为0.7至1.5mm(参照图16)。通过高度在2.0mm以下或直径在0.7mm以上,能够充分防止小突起4变得过于易于弯曲而与底层表皮材料的纤维的卡合性降低。并且,通过高度在0.7mm以上或直径在1.5mm以下,能够充分地防止小突起4的变形变得过于难以产生而与底层表皮材料的纤维的卡合性降低。
作为上述小突起4(4A、4B)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大致圆柱形状、顶端形成为大致半球状的大致圆柱形状、大致六棱柱形状等。上述小突起4(4A、4B)的顶端形状也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半球状,也可以是平坦状。并且,对于一个台座部3设置的小突起4的数目并不特别限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第3发明及第4发明中,作为上述表面材料10,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以举出例如由聚酯、聚丙烯、丙烯、尼龙等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等纤维构成的地毡原料等,其种类并不限定,可以举出例如毛圈地毡、针刺地毡等,其绒头形状也并不限定,可以举出毛圈绒头、割绒绒头等。
实施例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为这些实施例的结构。
<实施例1>
用口径135mm的挤压机以熔融状态将50份质量的SBS弹性体、30份质量的碳酸钙混合而成的树脂组成物挤压成形为片状,并且在其上,使其绒头面向上地重合毛圈地毡原料(表面材料)10,接着用加压滚子使两者压接而一体化,得到如图6至8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此外,在加压滚子的树脂组成物接触面上实施了台座部3及小突起4成型用的凹面加工,滚子部通过后,在背侧树脂层9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由一个台座部3及三个小突起4构成的防滑用突起2。
上述毛圈地毡原料(表面材料)10,是在由单位重量120g/m2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制纺粘型无纺布形成的地毡基材上、将由尼龙BCF类形成的绒头以单位重量610g/m2制毛圈(タフト)而成的毛圈地毡原料。
此外,在所得到的汽车用踏脚垫1中,背侧树脂层9的厚度为1.7mm,台座部3的直径n为4mm,台座部3的最大高度d为0.8mm,台座部3的下表面3a的面积为12.56mm2,小突起4的直径m为1mm,小突起4的高度t为1.5mm,防滑用突起2的配置密度为在平面图中每10cm2有9个。并且,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和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为10°,台座部3的下表面3a和垫本体8的下表面8a所成的角度α为10°。
<实施例2>
除了将角度θ设定为15°,将角度α设定为15°,与实施例1相同而得到图6至图8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
<实施例3>
除了将角度θ设定为20°,将角度α设定为20°,与实施例1相同而得到图6至图8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
<实施例4>
除了将角度θ设定为0°,将角度α设定为0°,与实施例1相同而得到汽车用踏脚垫1。
借助下述评价法对如上所述地得到的各汽车用踏脚垫进行性能评价。其结果如表1所示。
<位置偏移防止性(滑动防止性)评价法>
将各踏脚垫切出而作为试验片,将金属环安装在该试验片的边缘部,在该金属环上连结推拉力计,使各试验片在施加1000g载荷的状态(在试验片上加载1000g的荷重的状态)下,在汽车的地面地毡上滑动,测定此时的最大阻力值(N)(测定温度条件:23℃)。此外,测定在A方向(朝向小突起的倾斜方向A拉拽)及B方向(朝向与小突起的倾斜方向正相反的方向B拉拽)上分别进行三次(参照图7),将其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从表1可以明确,实施例1至3的汽车用踏脚垫,不易向小突起的倾斜方向滑动移动,具备优良的位置偏移防止性,另一方面,比较容易朝向与小突起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若以与制动等存在的前方方向与小突起倾斜的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铺设垫,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垫朝向前方方向偏移移动。另一方面,在铺设的垫向前方方向稍微偏移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仅通过在铺设的状态下使其向后方滑动(向后方拉回)而使垫返回原来的适当位置。
并且,在实施例4的汽车用踏脚垫中,示出A方向及B方向大致相等的最大阻力值,向小突起的倾斜方向的滑动移动困难,向与小突起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也滑动移动困难。由此,若在以与制动等存在的前方方向和小突起倾斜的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下铺设实施例4的垫,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垫向前方方向偏移移动,但在所铺设的垫向前方方向稍微偏移移动的情况下,在铺设的状态下使其向后方滑动而使垫返回原来的适当位置则存在稍许困难。
表1
A方向:向小突起的倾斜方向拉拽
B方向:向与小突起的倾斜方向正相反的方向拉拽
<实施例5>
用口径135mm的挤压机以熔融状态将50份质量的SBS弹性体、30份质量的碳酸钙混合而成的树脂组成物挤压成形为片状,并且在其上,使其绒头面向上地重合毛圈地毡原料(表面材料)10,接着用加压滚子使两者压接而一体化,得到如图10至13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此外,在加压滚子的树脂组成物接触面上实施了台座部3及小突起4成型用的凹面加工,滚子部通过后,在背侧树脂层9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由一个台座部3及三个小突起4构成的防滑用突起2。
上述毛圈地毡原料(表面材料)10,是在由单位重量120g/m2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制纺粘型无纺布形成的地毡基材上、将由尼龙BCF类形成的绒头以单位重量610g/m2制毛圈而成的毛圈地毡原料。
此外,在所得到的汽车用踏脚垫1中,背侧树脂层9的厚度为1.7mm,台座部3的直径n为4mm,台座部3的高度d为1.0mm,台座部3的下表面3a的面积为12.56mm2,小突起4的直径m为1mm,小突起4的高度t为1.5mm,防滑用突起2的配置密度为在平面图中每10cm2有9个。并且,小突起4的轴线方向21与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为25°。
<实施例6>
除了将角度θ设定为20°,与实施例5相同而得到图10至图13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
<实施例7>
除了将角度θ设定为15°,与实施例5相同而得到图10至图13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
<实施例8>
用口径135mm的挤压机以熔融状态将50份质量的SBS弹性体、30份质量的碳酸钙混合而成的树脂组成物挤压成形为片状,并且在其上,使其绒头面向上地重合毛圈地毡原料(表面材料)10,接着用加压滚子使两者压接而一体化,得到如图10、15至17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此外,在加压滚子的树脂组成物接触面上实施了台座部3及小突起4成型用的凹面加工,滚子部通过后,在背侧树脂层9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由一个台座部3及三个小突起4构成的防滑用突起2(2A、2B)。
上述毛圈地毡原料(表面材料)10,是在由单位重量120g/m2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制纺粘型无纺布形成的地毡基材上、将由尼龙BCF类形成的绒头以单位重量610g/m2制毛圈而成的毛圈地毡原料。
此外,在所得到的汽车用踏脚垫1中,背侧树脂层9的厚度为1.7mm,台座部3的直径n为4mm,台座部3的高度d为1.0mm,台座部3的下表面3a的面积为12.56mm2,小突起4的直径m为1mm,小突起4的高度t为1.5mm,防滑用突起2的配置密度为在平面图中每10cm2有9个。并且,小突起4(4A、4B)的轴线方向21与垫本体8的下表面8a的垂线22所成的角度θ为25°(参照图16)。并且,在垫1的背侧平面图中,小突起4(4A、4B)的轴线方向21与设置有该小突起4的位置处的台座部3的径向23所成的角度(锐角)β为45°(参照图18、19)。
<实施例9>
除了将角度θ设定为20°,与实施例8相同而得到图10、15至图17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
<实施例10>
除了将角度θ设定为15°,与实施例8相同而得到图10、15至图17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
<实施例11>
除了将角度β设定为35°,与实施例8相同而得到图10、15至图17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
<实施例12>
除了将角度β设定为55°,与实施例8相同而得到图10、15至图17所示的结构的汽车用踏脚垫1。
<实施例13>
除了将角度θ设定为0°,与实施例5相同而得到汽车用踏脚垫1。
将如上所述地得到的各汽车用踏脚垫(实施例5至13的垫)分别载置在汽车的地面地毡上,在该状态下,司机实际地上下10次驾驶席,在实施例5至12的汽车用踏脚垫中,在上车时、下车时都不产生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旋转偏移移动(向图10中的E1、E2的方向的旋转移动等),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3的汽车用踏脚垫中,多产生少许旋转偏移移动(参照表2)。
并且,实施例5至13的汽车用踏脚垫,在载置在汽车的地面地毡上的状态中,对于垫的在水平面内的朝向前后左右的直线的偏移移动,具备优良的防滑性(参照表2)。
表2
从上述的第1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1至3所示的汽车用踏脚垫(实施例14)制作A4尺寸的试验片,测定该试验片的滑动载荷,且从具备图5所示的防滑用突起122的汽车用踏脚垫(比较例1)制作A4尺寸的比较试验材料D,测定其滑动载荷。其结果如表3所示。
此外,在实施例14的汽车用踏脚垫中,圆盘状台座部3的直径n为4mm,台座部3的高度d为1mm,小突起4的直径m为1mm,小突起4的高度t为1mm。
并且,比较例1的汽车用踏脚垫是,在由硬度72的苯乙烯类弹性体形成的厚度1.3mm的垫本体部分121的下表面上突出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122而成。上述防滑用突起122具有在圆锥台的顶端处突出设置有半球部123的形状,其全高为2.7mm,基端部的直径为1.3mm,下端部及半球部的直径为0.7mm。
测定方法是在上述A4尺寸的试验片及比较试验材料D的一个短片侧的边缘部安装金属环,在该金属环上连结推拉力计,使各试验片在施加5kg载荷的状态下在汽车的地面地毡上沿着试验片的长度方向滑动,测定此时的最大载荷。
从表3可以明确,第1发明的实施例14的汽车用踏脚垫与比较例1的汽车用踏脚垫相比,具有更高的滑动阻力值。
表3
本发明的汽车用踏脚垫,例如作为用于铺设在汽车室内中司机或乘客的脚下的踏脚垫来使用,或作为汽车车箱垫或货物室垫等来使用。
必须解释得是,在这里所使用得用语、表达是用于说明而使用的,并不限定于此,并不排除与公开、描述的特征均等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的发明的范围内允许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21)
1.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
2.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向与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平行的平面内的大致同一方向倾斜而突出设置,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朝向与上述小突起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述台座部的高度递减,
上述台座部的下表面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5°至18°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上述垫本体的至少下表面侧部及上述防滑用突起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塑性弹性体为SBS弹性体。
7.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朝向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大致径向的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5°至18°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对于一个台座部至少突出设置有三个上述小突起。
10.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对于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在10°至70°的范围内。
11.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对于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在10°至70°的范围内。
12.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垫本体的下表面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设置在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台座部、和突出设置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上的一个至多个小突起,
上述小突起具备第一小突起及第二小突起,
上述第一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对于设置有该第一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
上述第二小突起朝向斜外方倾斜而突出设置,所述斜外方对于设置有该第二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外方、向背侧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斜向偏移,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3°至30°的范围内,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在10°至70°的范围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具备在台座部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一个至多个第一小突起的第一防滑用突起、和在台座部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一个至多个第二小突起的第二防滑用突起。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第一防滑用突起和上述第二防滑用突起配置为相互分散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上述垫本体的下表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在5°至18°的范围内。
16.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垫的背侧平面图中,上述小突起的轴线方向和设置有该小突起的位置处的台座部的径向所成的角度在30°至60°的范围内。
17.如权利要求10至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对于一个台座部至少突出设置有三个上述小突起。
18.如权利要求7、10、11或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上述垫本体的至少下表面侧部及上述防滑用突起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汽车用踏脚垫,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塑性弹性体为SBS弹性体。
20.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形成的垫本体的背面,相互隔开间隔地、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由盘状台座部、和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以下垂状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多个小突起形成。
21.一种汽车用踏脚垫,在表面材料的背面侧层叠一体化有衬里层,所述衬里层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形成且在背面相互隔开间隔地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用突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滑用突起由盘状台座部、和在该台座部的下表面以下垂状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多个小突起构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1283.0A CN102463917B (zh) | 2010-11-16 | 2010-11-16 | 汽车用踏脚垫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1283.0A CN102463917B (zh) | 2010-11-16 | 2010-11-16 | 汽车用踏脚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3917A true CN102463917A (zh) | 2012-05-23 |
CN102463917B CN102463917B (zh) | 2015-11-25 |
Family
ID=46068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5128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3917B (zh) | 2010-11-16 | 2010-11-16 | 汽车用踏脚垫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6391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86913A (zh) * | 2013-07-12 | 2013-11-13 | 太仓市豪阳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防滑垫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54437A (ja) * | 1988-04-04 | 1989-10-11 | Daiwa:Kk | 自動車用床マット |
JP2002301980A (ja) * | 2001-04-06 | 2002-10-15 | Eidai Kako Kk | 自動車用フロアーマット |
US6475593B1 (en) * | 2000-02-03 | 2002-11-05 | Eidai Kako Co., Ltd. | Floor mat |
CN2871289Y (zh) * | 2005-11-24 | 2007-02-21 | 郑国雄 | 一种汽车内装用的垫物 |
CN101474972A (zh) * | 2009-01-20 | 2009-07-08 | 宁波朗格世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全纤维汽车脚垫及其制作方法 |
FR2929187A1 (fr) * | 2008-03-26 | 2009-10-02 | Hv Dev Sarl | Tapis muni de moyens d'ancrage type picots inverses |
CN201553062U (zh) * | 2009-10-27 | 2010-08-18 | 圣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踏垫垫体止滑结构 |
-
2010
- 2010-11-16 CN CN201010551283.0A patent/CN1024639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54437A (ja) * | 1988-04-04 | 1989-10-11 | Daiwa:Kk | 自動車用床マット |
US6475593B1 (en) * | 2000-02-03 | 2002-11-05 | Eidai Kako Co., Ltd. | Floor mat |
JP2002301980A (ja) * | 2001-04-06 | 2002-10-15 | Eidai Kako Kk | 自動車用フロアーマット |
CN2871289Y (zh) * | 2005-11-24 | 2007-02-21 | 郑国雄 | 一种汽车内装用的垫物 |
FR2929187A1 (fr) * | 2008-03-26 | 2009-10-02 | Hv Dev Sarl | Tapis muni de moyens d'ancrage type picots inverses |
CN101474972A (zh) * | 2009-01-20 | 2009-07-08 | 宁波朗格世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全纤维汽车脚垫及其制作方法 |
CN201553062U (zh) * | 2009-10-27 | 2010-08-18 | 圣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踏垫垫体止滑结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86913A (zh) * | 2013-07-12 | 2013-11-13 | 太仓市豪阳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防滑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3917B (zh) | 2015-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20674B (zh) | 具有层状座椅系统的交通工具座椅组件 | |
US9889636B2 (en) | Anti-slip floor mat with transparent top surface | |
US8714655B2 (en) | Rear seat divider for motor vehicle | |
JP4461532B2 (ja) | 車両用座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2267408A (zh) | 具有互锁的层状座椅系统的交通工具座椅组件 | |
JP200916037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US20130257119A1 (en) | In-situ foam core vehicle s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US20160023424A1 (en) |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ti-slip floor mat | |
JP2001213214A (ja) | 自動車用フロアーマット | |
CN104812565A (zh) | 重合复合部件 | |
CN111231433A (zh) | 多层式锻炼垫 | |
US20180170217A1 (en) | Seat assembly having shell with flexible bolsters | |
CN102463917A (zh) | 汽车用踏脚垫 | |
CN101454176B (zh) | 用于吸收腿部冲击的垫件和用于车辆的地板垫 | |
KR200474343Y1 (ko) | 미끄럼 방지 기능을 구비하는 차량용 바닥매트 | |
JP5326428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671293B2 (ja) | 自動車用フロアーマット | |
US20220153063A1 (en) | Tire tread with reduced rolling resistance | |
JP2002301980A (ja) | 自動車用フロアーマット | |
CN104097700A (zh) | 一种搁脚板及具有搁脚板的汽车驾驶员搁脚装置 | |
WO2012049722A1 (ja) | 自動車用フロアーマット | |
US20060099387A1 (en) | Slip resistant component | |
JP2009040235A (ja) | フロアマ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681346B2 (ja) | 自動車用フロアマ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1659908U (zh) | 一种汽车防滑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