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1701A - 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1701A
CN102451701A CN2010105151940A CN201010515194A CN102451701A CN 102451701 A CN102451701 A CN 102451701A CN 2010105151940 A CN2010105151940 A CN 2010105151940A CN 201010515194 A CN201010515194 A CN 201010515194A CN 102451701 A CN102451701 A CN 102451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oxide
metallic element
active component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51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1701B (zh
Inventor
白志敏
余汉涛
田兆明
齐焕东
陈依屏
郭建学
李文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51519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517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51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1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1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1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2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catalysts, e.g. selectiv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采用专用催化剂,该催化剂以镁铝钛为复合载体,以VIB族元素和(或)VIII族金属元素为活性组分,由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0~5.0%,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0~4.0%,铝载体(以Al2O3计)20~60%,镁载体(以MgO计)5-20%,钛载体(以TiO2计)1~15%,扩孔剂1~8%,水泥1~10%,粘结剂1~8%,助剂1~10%,酸性水溶液(密度0.9~1.1kg/m3)适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工艺的专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Description

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属于含一氧化碳的化学组合物的改性,特别涉及一种通过用催化剂处理来降低一氧化碳含量,并将其变换为氢气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重油、渣油、煤等为原料制造合成氨原料气时,使用Co-Mo系宽温变换催化剂可以将含硫气体直接进行变换,再经脱硫和脱碳,简化流程,并显著地降低了能耗。因此近20年来,Co-Mo系宽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特别是工业应用及使用技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耐硫变换催化剂与常用的铁、铬和铜、锌、铝变换催化剂相比,具有使用温度宽、变换活性高、不存在硫中毒等优点,因此许多国家进行了研究开发,已开发出多种牌号耐硫变换催化剂。国外耐硫变换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日趋稳定,近年来有关新型号催化剂研究开发的文献及专利报道都较少,且不涉及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国内耐硫变换催化剂研制发展很快,开发的20多种型号Co-Mo-K催化剂,现已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国内煤化工发展迅猛,气化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合成气CO含量也越来越高,如新引进的德国西门子GSP气化技术合成气CO含量达到55%以上,SHELL煤气化工艺中合成气CO含量更高达60%以上;同时,气化造气规模不断增加,如中石化4套化肥改扩建装置变换部分处理的气量至少增加50%以上,变换放热量相应增加,原有的变换工艺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如增加了耐硫预变换工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预变换装置对CO合成气进行预变换,降低后续主变换催化剂的负荷,并脱除或阻挡有毒物质,减少对后续主变换催化剂的影响。但是由于没有专用的耐硫预变换催化剂,目前只能用不同类型的保护剂或者废旧催化剂来代替,这样带来的不良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使用周期短,活性稳定性较差,有的甚至3个月就需更换,长的也不到1年,预变换催化剂的频繁更换严重影响了工业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2.废旧的耐硫变换催化剂虽也能起到一定的变换作用,但其变换活性低,结构稳定性也不好,实际使用的效果很差,对后续主变换催化剂起到的预变换作用很小;3.由于预变换催化剂活性变化导致后续系统参数需要不断调整,给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时操作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后续系统催化剂的泡水或者烧结。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成本较低、结构和活性稳定性好,适用于高压、高空速、高水气比条件使用,且使用寿命较长的耐硫预变换催化剂。采用该专用耐硫预变换催化剂不但能对工艺气进行预变换,以降低后续变换系统的负担,减少由于工艺气不稳定所造成的对后续主变换催化剂的影响,还可以脱除对后续主变换催化剂有毒的物质,进而延长后续耐硫变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减少因为更换变换催化剂带来的开停车时间,并节省开停车费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专利CN200610125452涉及保护钴钼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的抗毒剂的制备方法,该抗毒剂能保护钴钼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的活性,从而确保催化剂的正常运行。但是制备方法为浸渍法,且活性组分含量与一般耐硫变换催化剂含量相近,因此其成本较高。专利CN90109711所述吸附剂主要用作合成氨生产中变换催化剂的前置保护层,通过吸附作用使变换气得以净化,减少了气体中有害成分对催化剂的直接毒性,从而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进而保护后续变换催化剂,但该吸附剂功能单一,没有变换活性。专利CN96100935为耐硫变换催化剂的专利,活性组分含量高,不适用于预变换工段。专利CN 101050390涉及一种与粉煤气化配套的CO变换工艺,其对预变换温升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该工艺的应用。专利CN 101050391所述一种粉煤气化低水/气耐硫变换工艺,该工艺没有预变换工段。专利CN1263864涉及中小合成氨厂以一种CO部分转化抗毒保护层配低温变换的工艺,该工艺使用铁-钼CO部分转化催化剂及抗毒剂,其特征是合成氨原料气在进入钴-钼低变工艺前,先进入部分转化抗毒保护层,该层从上至下由抗毒剂层、吸附层和部分转化催化剂层组成,然后降温至150~200℃再进入多级低变工艺,工艺过程复杂。专利CN 101412932提供了一种制备甲醇合成气CO耐硫变换方法:首先将粗煤气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粗煤气被加热至温度为180~260℃、水/气体积比为0.1~0.55时再进行变换反应,该方法主要针对低温低水气比工艺,其预处理为非变换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有效降低变换系统主催化剂的负荷,保护变换系统主催化剂不受有害气体的毒害,延长变换系统主催化剂使用寿命,减少变换主催化剂更换次数,提高变换设备的使用周期,提高变换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
本发明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采用专用催化剂,该催化剂以镁铝钛为复合载体,以VIB族元素和(或)VIII族金属元素为活性组分,由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  %           0~5.0
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 %           0~4.0
铝载体(以Al2O3计) %           20~60
镁载体(以MgO计)   %           5-20
钛载体(以TiO2计)  %           1~15
扩孔剂                         1~8
水泥                           1~10
粘结剂                         1~8
助剂                           1~10
酸性水溶液(密度0.9~1.1kg/m3)  适量。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
本发明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采用专用催化剂,该催化剂以镁铝钛为复合载体,以VIB族元素和(或)VIII族金属元素为活性组分,由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 %      0~4.0
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  %    0~2.0
铝载体(以Al2O3计) %                        20~60
镁载体(以MgO计)   %                        5-20
钛载体(以TiO2计)  %                        1~15
扩孔剂                                      2~4
水泥                                        1~10
粘结剂                                      2~4
助剂                                        3~5
酸性水溶液(密度0.9~1.1kg/m3)               适量。
本发明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所述原料组分中
①.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是钼和钨,前驱物即为氧化钼和氧化钨
②.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是钴和镍,前驱物即为氧化钴和氧化镍
③.铝载体是拟薄水铝石、氧化铝、铝胶、醋酸铝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④.镁载体是氧化镁、草酸镁、碳酸镁、硬脂酸镁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⑤.钛载体是偏钛酸、氧化钛、锐钛矿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⑥.扩孔剂是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胺、田箐粉、柠檬酸、淀粉、蔗糖中的任意一种
⑦.水泥是70#、75#、80#、85#铝酸钙水泥中的任意一种
⑧.粘结剂是水、醋酸、柠檬酸、草酸、硝酸中的任意一种
⑨.助剂是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镁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⑩.酸性溶液是用柠檬酸、硝酸镧、草酸、硝酸铈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所配制的水溶液
本发明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组分中
①.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是钼,前驱物即为氧化钼
②.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是钴,前驱物即为氧化钴
③.铝载体是拟薄水铝石、氧化铝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④.镁载体是氧化镁
⑤.钛载体是偏钛酸
⑥.扩孔剂是田箐粉
⑦.水泥是75#
⑧.粘结剂是柠檬酸或草酸
⑨.助剂是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镁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⑩.酸性溶液是用柠檬酸、硝酸镧、草酸、硝酸铈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所配制的水溶液
下面提供一种本发明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中,所述采用的专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溶液的配制
将配方量的VIB族金属元素化合物用去离子水溶解,得到含VIB族金属元素的溶液A;
②.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溶液的配制
将配方量的VIII族金属元素化合物用去离子水溶解;再将配方量的助剂和粘结剂分别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含VIII族金属元素和助剂的混合溶液B;
③.催化剂成型
将配方量的铝载体、镁载体和钛载体固体化合物、扩孔剂和水泥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混匀,捏合均匀;再加入溶液B,捏合均匀,经成型、干燥、400-650℃温度下焙烧,制得催化剂半成品;
④.催化剂强度处理
将焙烧好的催化剂放入酸性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适当时间后取出,自然晾干,并在400-650℃温度下,再次经焙烧后,得到成品耐硫预变换催化剂。
上述专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③中所述催化剂成型焙烧温度是550℃,步骤④中所述催化剂强度处理焙烧温度是500℃。
本发明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采用专用催化剂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①.催化剂外观可呈三叶草、四叶草型和球形
②.催化剂的孔容达到≥0.4cm3/g。比表面积达到≥120m2/g的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公开的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积极效果:
1.提供了一种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有效降低变换系统主催化剂的负荷,保护变换系统主催化剂不受有害气体的毒害,延长变换系统主催化剂使用寿命,减少变换主催化剂更换次数,提高变换设备的使用周期,提高变换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工艺的专用催化剂。
3.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工艺的专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使用该方法可将CO含量为45-65%的变换合成气在3.0-7.0MPa、入口温度240-300℃、水气比0.8-1.5、空速为2000-6000h-1条件下进行预变处理后,其CO转化率达到50%以上。
5.由于该专用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强度、强度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活性组分流失率低,活性稳定性好,具有较好的抗羰基铁等毒物的能力,适用于高压、高空速、高水气比条件,且使用寿命较长,能够满足工业耐硫预变换工段对催化剂的要求。
6.对含CO的合成气进行预变换处理后,能有效降低变换系统主催化剂的负荷,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显著减少因变换系统催化剂更换带来的开停车时间,并节省开停车费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下面通过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常压微反评价装置流程示意图
图中:
1-含H2S气钢瓶,2-原料气钢瓶,3-截止阀,4-稳压阀,5-转子流量计,4-三通阀,7-三通,8-稳压阀,9-CS2鼓泡器,10-水浴饱和器,11-水解炉,12-反应器,13-水汽冷凝分离器,14-皂沫流量计。
图2是加压装置流示意图
图中
1-原料气净化器,2-减压器,3-混合器,4-压力表,5停工阀,6加热炉,7-反应管,8-管内热偶管,9-冷凝器,10-分离器,11-排液器12-湿式流量计,13.-汽化器,14-水槽,15-水计量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通过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
首先将7.0g钼酸铵用40.0ml去离子水溶解,得到含钼的溶液A;将4.3g硝酸钴用30.0ml去离子水溶解;再将0.5g硝酸镧、0.5g硝酸铈1.0g氧化锌和3.0g草酸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含钴和助剂的混合溶液B。
称取85.0g拟薄水铝石、25.0g氧化镁、15.0g偏钛酸、3.0g田菁粉和6.0g75#水泥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捏合均匀;再加入溶液B,捏合、成型,自然晾干,于530℃下焙烧3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
将焙烧好的催化剂放入密度为1.0kg/l的柠檬酸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12小时后取出,自然晾干,于500℃下焙烧2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得到成品耐硫预变换催化剂C-1。其强度及其强度稳定性见表1。
实施例2
首先将8.0g钼酸铵用40.0ml去离子水溶解,得到含钼的溶液A;将5.0g醋酸钴用35.0ml去离子水溶解;再将0.8g硝酸镧、0.8g硝酸铈和5.0g柠檬酸分别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含钴和助剂的混合溶液B。
称取75.0g拟薄水铝石、20.0g氧化镁、15.5g偏钛酸、3.0g淀粉和6.0g水泥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捏合均匀;再加入溶液B,捏合、成型,自然晾干,于550℃下焙烧2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
将焙烧好的催化剂放入浓度为1.0kg/l的草酸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24小时后取出,自然晾干,于500℃下焙烧1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得到成品耐硫预变换催化剂C-2。其强度及其强度稳定性见表1。
实施例3
首先将9.0g钼酸铵用40.0ml去离子水溶解,得到含钼的溶液A;将5.0g醋酸钴用35.0ml去离子水溶解;再将0.6g硝酸镧、0.6g硝酸铈、1.0g硝酸铜和3.0g草酸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含钴和助剂的混合溶液B。
称取85.0g拟薄水铝石、25.0g氧化镁、15.0g偏钛酸、3.0g田菁粉和6.0g75#水泥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捏合均匀;再加入溶液B,捏合、成型,自然晾干,于530℃下焙烧3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
将焙烧好的催化剂放入密度为1.1kg/l的柠檬酸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12小时后取出,自然晾干,于500℃下焙烧2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得到成品耐硫预变换催化剂C-3。其强度及其强度稳定性见表1。
实施例4
首先将8.0g钼酸铵用40.0ml去离子水溶解,得到含钼的溶液A;将4.5g硝酸钴用40.0ml去离子水溶解;再将0.7g硝酸镧、0.7g硝酸铈1.0g硝酸铜和5.0g蔗糖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含钴和助剂的混合溶液B。
称取85.0g拟薄水铝石、25.0g氧化镁、15.0g偏钛酸和5.0g淀粉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捏合均匀;再加入溶液B,捏合均匀、成型,自然晾干,于530℃下焙烧3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
将焙烧好的催化剂放入密度为1.0kg/l的柠檬酸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12小时后取出,自然晾干,于500℃下焙烧2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得到成品耐硫预变换催化剂C-4。其强度及其强度稳定性见表1。
实施例5
首先将7.0g钼酸铵用40.0ml去离子水溶解,得到含钼的溶液A;将4.0g醋酸钴用40.0ml去离子水溶解;再将0.5g硝酸镧、0.5g硝酸铈1.0g氧化锌和3.0g草酸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含钴和助剂的混合溶液B。
称取85.0g拟薄水铝石、25.0g氧化镁、15.0g偏钛酸、3g田菁粉和6.0g85#水泥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捏合均匀;再加入溶液B,捏合、成型,自然晾干,于550℃下焙烧3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
将焙烧好的催化剂放入密度为1.1kg/l的硝酸铈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12小时后取出,自然晾干,于300℃下焙烧2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得到成品耐硫预变换催化剂C-5。其强度及其强度稳定性见表1。
实施例6
首先将7.0g钼酸铵用40.0ml去离子水溶解,得到含钼的溶液A;将4.5g硝酸钴用35.0ml去离子水溶解;再将0.7g硝酸镧、0.7g硝酸铈1.0g硝酸铜和3.0g柠檬酸加入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含钴和助剂的混合溶液B。
称取85.0g拟薄水铝石、30.0g氧化镁15.0g偏钛酸、3.0g田菁粉和8.0g75#水泥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捏合均匀;再加入溶液B,捏合、成型,自然晾干,于500℃下焙烧2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
将焙烧好的催化剂放入密度为1.02kg/l的硝酸镧和硝酸铈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12小时后取出,自然晾干,于500℃下焙烧2h,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即得到成品耐硫预变换催化剂C-6。其强度及其强度稳定性见表1。
采用水煮、水热处理强化试验,分别考察催化剂经常压水煮、高温高压水热处理后的强度及强度稳定性;
水煮试验条件:取一定量的催化剂在沸水中煮3小时,烘干后测取催化剂强度的变化,以考察催化剂在常压下经热水浸泡后强度及其稳定性能。
高温高压水热处理试验条件:在原粒度加压评价装置上,以氮气和水蒸汽为介质,干气空速:4000h-1;压力:6.0MPa;评价入口温度:300℃;催化剂装量:50.0ml;水汽比为1.5条件下处理40小时,测取烘干后催化剂强度的变化,以考察催化剂在苛刻条件测试后强度及其稳定性能。
表1不同制备路线制备催化剂强度及其强度稳定性对比
Figure BSA00000313130100081
利用常压微反评价装置,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测试已消除扩散因素影响的催化剂常压本征活性。常压微反评价装置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采用以CO为主要成分的原料气,在反应系统中配入适量的水和CS2,CS2经装有γ-Al2O3的水解反应器,于350℃下水解生成H2S,进入变换反应器,反应后尾气通过水气分离,进色谱分析。
催化剂常压本征活性评价条件:原料气组成,CO 45-50%(V/V);CO2 0-5%(V/V);H2S0.1-0.2%(V/V);余为氢气。空速5000h-1;水/气1.0;温度265℃、350℃、450℃;反应压力为常压;催化剂装量0.6g。
变换反应方程式:CO+H2O=CO2+H2
CO变换率计算公式为:XCO=(YCO-YCO’)/[YCO(1+YCO’)]×100%
YCO-反应器进口气体CO的摩尔分数(干基)
YCO’-反应器出口气体CO的摩尔分数(干基)
本发明催化剂常压活性见表2。
表2催化剂常压活性
Figure BSA00000313130100091
催化剂加压活性评价
加压活性评价装置及流程如图2所示。该装置用于模拟工业条件,在一定压力下,测定“原粒度”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尾气-氧化碳浓度及其变化,比较催化剂的变换活性和稳定性等性能,综合评价催化剂的各项性能。反应管为Φ45×5mm的不锈钢管,中央有Φ8×2mm的热偶管。采用某合成氨车间变换前工艺气为原料气,配入适量的H2S,按照不同水气比的要求加入一定量的水,经高温气化后,与原料气一起进入反应管进行水煤气变换反应,反应后尾气用色谱分析。
加压评价条件为:原料气组成,CO 45-49%(V/V),CO2 5-10%(V/V),H2S>0.05%(V/V),余为氢气;干气空速:1000-3000h-1;压力:2.0-4.0MPa;评价入口温度:250℃;催化剂装量:50-100ml。
CO变换率计算公式为:XCO=(YCO-YCO’)/[YCO(1+YCO’)]×100%
YCO-反应器进口气体CO的摩尔分数(干基)
YCO’-反应器出口气体CO的摩尔分数(干基)
本发明催化剂加压活性见表3。
表3催化剂加压活性
Figure BSA00000313130100092
在水热条件下运转100小时后,本发明催化剂钴、钼金属流失率见表4、表5。
表4  催化剂钴金属流失率
表5  催化剂钼金属流失率
Figure BSA00000313130100103
本发明催化剂水热前后加压活性对比见表6。
表6  催化剂加压活性对比

Claims (7)

1.一种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专用催化剂,该催化剂以镁铝钛为复合载体,以VIB族元素和(或)VIII族金属元素为活性组分,由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 %    0~5.0
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    0~4.0
铝载体,以Al2O3计 %                      20~60
镁载体,以MgO计   %                      5-20
钛载体,以TiO2计) %                      1~15
扩孔剂                                    1~8
水泥                                      1~10
粘结剂                                    1~8
助剂                                      1~10
密度0.9~1.1kg/m3的酸性水溶液             适量。
2.按照权利要求1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专用催化剂,该催化剂以镁铝钛为复合载体,以VIB族元素和(或)VIII族金属元素为活性组分,由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 %    0~4.0
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以其氧化物计%    0~2.0
铝载体,以Al2O3计 %                      20~60
镁载体,以MgO计   %                      5-20
钛载体,以TiO2计  %                      1~15
扩孔剂                                    2~4
水泥                                      1~10
粘结剂                                    2~4
助剂                                      3~5
密度0.9~1.1kg/m3的酸性水溶液             适量。
3.按照权利要求1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组分中,
①.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是钼和钨,前驱物即为氧化钼和氧化钨;
②.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是钴和镍,前驱物即为氧化钴和氧化镍;
③.铝载体是拟薄水铝石、氧化铝、铝胶、醋酸铝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④.镁载体是氧化镁、草酸镁、碳酸镁、硬脂酸镁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⑤.钛载体是偏钛酸、氧化钛、锐钛矿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⑥.扩孔剂是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胺、田箐粉、柠檬酸、淀粉、蔗糖中的任意一种;
⑦.水泥是70#、75#、80#、85#铝酸钙水泥中的任意一种;
⑧.粘结剂是水、醋酸、柠檬酸、草酸、硝酸中的任意一种;
⑨.助剂是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镁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⑩.酸性溶液是用柠檬酸、硝酸镧、草酸、硝酸铈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所配制的水溶液。
4.按照权利要求1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组分中
①.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是钼,前驱物即为氧化钼;
②.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是钴,前驱物即为氧化钴;
③.铝载体是拟薄水铝石、氧化铝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④.镁载体是氧化镁;
⑤.钛载体是偏钛酸;
⑥.扩孔剂是田箐粉;
⑦.水泥是75#
⑧.粘结剂是柠檬酸或草酸;
⑨.助剂是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镁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⑩.酸性溶液是用柠檬酸、硝酸镧、草酸、硝酸铈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所配制的水溶液。
5.一种权利要求1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的专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VIB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溶液的配制
将配方量的VIB族金属元素化合物用去离子水溶解,得到含VIB族金属元素的溶液A;
②.VIII族金属元素活性组分溶液的配制
将配方量的VIII族金属元素化合物用去离子水溶解;再将配方量的助剂和粘结剂分别加入 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得到含VIII族金属元素和助剂的混合溶液B;
③.催化剂成型
将配方量的铝载体、镁载体和钛载体固体化合物、扩孔剂和水泥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混匀,捏合均匀;再加入溶液B,捏合均匀,经成型、干燥、400-650℃温度下焙烧,制得催化剂半成品;
④.催化剂强度处理
将焙烧好的催化剂放入酸性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适当时间后取出,自然晾干,并在400-650℃温度下,再次经焙烧后,得到成品耐硫预变换催化剂。
6.按照权利要求5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③中所述催化剂成型焙烧温度是550℃,步骤④中所述催化剂强度处理焙烧温度是500℃。
7.按照权利要求1的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专用催化剂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①.催化剂外观呈三叶草、四叶草型或球形;
②.催化剂的孔容达到≥0.4cm3/g。比表面积达到≥120m2/g的技术指标。
CN201010515194.0A 2010-10-22 2010-10-22 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 Active CN1024517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15194.0A CN102451701B (zh) 2010-10-22 2010-10-22 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15194.0A CN102451701B (zh) 2010-10-22 2010-10-22 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1701A true CN102451701A (zh) 2012-05-16
CN102451701B CN102451701B (zh) 2014-08-06

Family

ID=46035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5194.0A Active CN102451701B (zh) 2010-10-22 2010-10-22 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51701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9130A (zh) * 2012-10-20 2014-05-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低温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3897747A (zh) * 2013-11-25 2014-07-02 西门子公司 来自气化设备的水煤气的处理
CN105562022A (zh) * 2014-10-09 2016-05-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高空速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18081A (zh) * 2016-01-31 2016-06-01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掺杂稀土金属La铜锰催化剂及其实验方法
CN107176591A (zh) * 2017-06-26 2017-09-19 北京清创晋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煤气预热器的变换系统和方法
CN109382115A (zh) * 2017-08-02 2019-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21984A (zh) * 2017-10-09 2019-04-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变换甲烷化一体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10072614A (zh) * 2016-12-15 2019-07-30 科莱恩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提高的机械稳定性的用于甲醇合成的压片的催化剂
CN111569886A (zh) * 2020-06-03 2020-08-25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预转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12195041A (zh) * 2020-10-23 2021-01-0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煤浆净化预变炉
CN112403484A (zh) * 2019-08-23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变换催化剂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03480A (zh) * 2019-08-23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6116424A (zh) * 2023-04-13 2023-05-16 淄博鲁源工业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双功能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9763A (zh) * 2001-12-30 2003-07-16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一种Co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463801A (zh) * 2002-06-12 2003-12-31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一种低成本耐硫变换脱氧剂
CN1485416A (zh) * 2002-09-27 2004-03-31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水煤气耐硫变换催化剂的浸渍法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9763A (zh) * 2001-12-30 2003-07-16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一种Co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463801A (zh) * 2002-06-12 2003-12-31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一种低成本耐硫变换脱氧剂
CN1485416A (zh) * 2002-09-27 2004-03-31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水煤气耐硫变换催化剂的浸渍法制备工艺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9130B (zh) * 2012-10-20 2016-11-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低温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3769130A (zh) * 2012-10-20 2014-05-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低温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3897747A (zh) * 2013-11-25 2014-07-02 西门子公司 来自气化设备的水煤气的处理
CN105562022A (zh) * 2014-10-09 2016-05-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高空速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62022B (zh) * 2014-10-09 2018-09-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高空速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18081A (zh) * 2016-01-31 2016-06-01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掺杂稀土金属La铜锰催化剂及其实验方法
CN110072614A (zh) * 2016-12-15 2019-07-30 科莱恩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提高的机械稳定性的用于甲醇合成的压片的催化剂
CN107176591A (zh) * 2017-06-26 2017-09-19 北京清创晋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煤气预热器的变换系统和方法
CN109382115B (zh) * 2017-08-02 2021-08-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82115A (zh) * 2017-08-02 2019-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21984A (zh) * 2017-10-09 2019-04-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变换甲烷化一体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12403484A (zh) * 2019-08-23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变换催化剂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03480A (zh) * 2019-08-23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03484B (zh) * 2019-08-23 2023-03-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耐硫变换催化剂保护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69886A (zh) * 2020-06-03 2020-08-25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预转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12195041A (zh) * 2020-10-23 2021-01-0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煤浆净化预变炉
CN116116424A (zh) * 2023-04-13 2023-05-16 淄博鲁源工业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双功能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1701B (zh)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1701B (zh) 高浓度co合成气耐硫变换预变换处理方法
CN103769116A (zh) 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4028270A (zh) 一种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82311B (zh) 一种耐硫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
CN103933994A (zh) 一种用于co和co2与氢气反应制取甲烷的高温甲烷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4248961A (zh) 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11538B (zh) 用于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多功能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12932B (zh) 一种制取甲醇合成气的耐硫变换工艺
CN102950007B (zh) 一种低成本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2114425A (zh) 煤制气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0493699C (zh) 中温羰基硫水解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5597772B (zh) 核壳结构的钴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50004A (zh) 适用于低水气比条件的一氧化碳耐硫预变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6807387A (zh) 一种用于吸收强化生物油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双功能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3934B (zh) 煤制天然气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55874A (zh) 一种用于合成气制代用天然气的甲烷化催化剂、制备与应用
CN102649062A (zh) 草酸酯通过加氢生产乙醇酸酯的催化剂
CN104549324B (zh) 镁铝炭复合载体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15662A (zh) 用于合成气甲烷化的低温高活性纳米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19183B (zh) 烃类蒸汽转化制氢或羰基合成气反应的催化剂
CN102500384A (zh) 一种乙醇水蒸汽重整制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1722002A (zh) 二氧化碳合成二甲醚所用的复合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2417160B (zh) 以来源于纤维素的乙二醇蒸汽重整制氢气的方法
CN103551182A (zh) 一种生物质焦油裂解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44080A (zh) 一种用于甲烷制氢的复合Fe3O4型结构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