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9402A - 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9402A
CN102449402A CN2010800228130A CN201080022813A CN102449402A CN 102449402 A CN102449402 A CN 102449402A CN 2010800228130 A CN2010800228130 A CN 2010800228130A CN 201080022813 A CN201080022813 A CN 201080022813A CN 102449402 A CN102449402 A CN 102449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lating fan
heater
fin
mainboard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28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9402B (zh
Inventor
近藤正满
香山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49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9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9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94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 F24C15/32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其能够确保作为加热室的必要的容积,同时减小加热装置在进深方向的尺寸并高效地进行加热。设置于加热装置的热源室(15)中的循环风扇(17A)构成为具有主板(33A)和多个叶片部(22A),各叶片部由相对于主板的平面成直角的多个翼片(21a、21b)构成,构成入口角的、最靠近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翼片(21b)的面和构成出口角的、离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21a)的面由不同的面构成。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烤箱功能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烤箱微波炉等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当前的烹调设备,采用了使微波炉具有烤箱功能的烤箱微波炉等加热装置。这样的加热装置中有如下的烹调设备:不仅利用电磁波,还能够利用水蒸汽及热风来用一个装置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进行烹调。这样的加热装置无需根据烹调内容来准备锅、釜、蒸笼等不同的烹调器具,从而使烹调变得简便,因此这样的加热装置成为了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烹调设备。
图14是示出以往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如图14所示,以往的加热装置41构成为:在壳体48的前表面设有门60,通过门60来开闭加热室47的前表面开口,相对于加热室47,进行食品即被加热物100的取出和放入。在加热室47的后方(背面侧)与加热室47相邻地设置有热源室42。在热源室42的内部设置有循环风扇43以及电热加热器45,该电热加热器45是具有与该循环风扇43的中心轴相同中心的圆环形状的热源。电热加热器45配置成围绕循环风扇43的外周,电热加热器45设定成:循环风扇43的叶片部44的宽度收纳在由电热加热器45的宽度(进深方向的长度)所规定的区域内。
在热源室42的更后方(背面侧)的空间设置有电动机46。该电动机46的轴50贯穿热源室42的背面壁42a,在轴50的末端安装有循环风扇43。即,在热源室42的背面壁42a与壳体48的背面壁48a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电动机46。
如图14所示,在加热室47与热源室42之间设有平板状的隔板49。在隔板49,在与循环风扇43对置的位置(中央区域)形成有进气孔51,在靠近壳体48的外周区域形成有出气孔52。
在这样构成的以往的加热装置中,在进行烤箱烹调时,为了均匀地烹调加热室47内的作为被加热物100的食品,循环风扇43在电热加热器45发热的同时进行工作。
在烤箱烹调中,通过循环风扇43的叶片部44的旋转,加热室47内的空气从隔板49的进气孔51被吸入到热源室42中,并被送向循环风扇43的离心方向即外周方向。通过循环风扇43而向外周方向移动的空气被配置在循环风扇43的外侧的电热加热器45加热。被电热加热器45加热过的空气穿过设置在隔板49的外周区域的出气孔52而被送入到加热室47内。
被送入到加热室47内的热风在加热室47的内部进行循环,从而使加热室47内的气氛温度均匀地上升。因此,能够均匀地对加热室47内的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进行烤箱烹调。作为这样的现有技术,例如有日本特开2008-14619号公报所公开的加热装置。
图15及图16分别示出了日本特开2008-14619号公报所公开的以往的加热装置41中的循环风扇43。图15是示出以往的加热装置41中的循环风扇43和电热加热器45的主视图。图16是示出循环风扇43的叶片部44的末端部分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循环风扇43的叶片部44由底面板44a和叶片板44b构成,所述底面板44a具有与包含旋转方向的面平行的面,所述叶片板44b设置成与该底面板44a大致垂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46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以往的加热装置中,为了通过循环风扇43产生足够的风量,将叶片板44b的宽度、即旋转轴方向(进深方向)的尺寸(在图16中用标号W表示的长度)例如加宽到大约12mm至19mm,并且将循环风扇43的旋转速度设定得较快。在这样设定的加热装置中,需要采用驱动转矩大的电动机46。这样,在以往的加热装置中,由于在形成于加热室47的背后的热源室42配置具有大的叶片板44b的循环风扇43,并且在热源室42的背后的空间配置具有大的驱动转矩的电动机46,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装置大型化,特别是进深方向的尺寸变大。在进深方向的尺寸大的加热装置的情况下,作为设置空间,需要确保大的区域,例如,有时无法将该加热装置41放置到厨房碗柜中。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的以往的加热装置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其能够确保作为加热室的所需的容积,同时能够减小加热装置在进深方向的尺寸并高效地进行加热。
再者,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依赖于叶片部的宽度(W)的旋转轴方向(进深方向)的循环风扇的尺寸称为循环风扇的厚度。即,当叶片部的宽度(W)变大,则循环风扇变厚,当叶片部的宽度(W)变小,则循环风扇变薄。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具备:
加热室,其容纳被加热物;
热源室,其与所述加热室相邻,并将热风供给到所述加热室内;以及
隔板,其具有进气孔和出气孔,该隔板将所述加热室和所述热源室分隔开,
在所述热源室设有循环风扇和热源,所述循环风扇安装于电动机的旋转轴,所述热源对通过所述循环风扇而移动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循环风扇具有主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板的多个叶片部,
所述叶片部分别由相对于所述主板的平面成直角的多个翼片构成,在所述多个翼片中,构成入口角的、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中心P)的翼片(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翼片21b)的面和构成出口角的、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翼片21a)的面由不同的面构成。关于这样构成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循环风扇的做功率提高,能够以小的驱动转矩开始旋转,能够以高效率将空气送向热源。因此,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缩短使加热室内的温度上升到预定温度的时间,其结果是,能够缩短加热时间。
关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入口角为连结第一交线(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弯折线F)上的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点和旋转中心点的直线同所述第一交线所成的角度,其中所述第一交线是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
出口角OA是第二交线(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弯折线E)上的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点处的旋转方向的切线与所述第二交线所成的角度,其中所述第二交线是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
所述入口角设定在50度至60度的范围内,所述出口角设定在40度至50度的范围内。关于这样构成的第二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使用比以往薄的循环风扇和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实现了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同时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所述循环风扇中的各叶片部的多个翼片通过将切取出的主板部件的一部分弯折成直角而形成,各翼片通过分别弯折所述主板部件的一部分而形成。关于这样构成的第三方面的加热装置,由于能够采用冲压加工由一块板部件形成循环风扇,因此能够降低循环风扇的成本。
关于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所述循环风扇中的各叶片部的多个翼片通过对切取出的主板部件的一部分进行弯折而形成,各叶片部的多个翼片通过弯折一块板部件而形成。关于这样构成的第四方面的加热装置,由于能够采用冲压加工由一块板部件形成循环风扇,因此能够降低循环风扇的成本。
关于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三或第四方面的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循环风扇具有:增补板,其用来堵塞由于弯折所述主板的一部分而产生的切口;以及副板,其与所述主板一起对所述多个翼片进行夹持。关于这样构成的第五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使用比以往薄的循环风扇和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实现了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同时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的一部分从所述主板向离心方向凸出。关于这样构成的第六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增加朝向主板的后方(背面侧)的风量。
关于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的一部分构成为从所述主板向离心方向凸出,所述热源的设置位置是比所述循环风扇的翼片靠外侧的位置、且是比所述循环风扇向后方侧偏移的位置。关于这样构成的第七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增加朝向主板的后方(背面侧)的风量,能够高效率地向热源进行送风。
关于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的入口角设定成55度,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的出口角设定成45度。关于这样构成的第八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使用比以往薄的循环风扇和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实现了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同时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所述第一方面的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在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的轴向的宽度(W)也可以设定在6mm至15mm的范围内。关于这样构成的第九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使用比以往薄的循环风扇和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实现了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同时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所述第一方面中的所述循环风扇也可以构成为具有6片至16片叶片部。关于这样构成的第十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使用比以往薄的循环风扇和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实现了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同时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第一交线的长度(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长度D)设定在第二交线的长度(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长度C)的2.5倍至3.0倍的范围内,所述第一交线是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所述第二交线是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关于这样构成的第十一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使用比以往薄的循环风扇和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实现了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同时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从第一交线上的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点至所述旋转中心轴的距离(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距离B/2)相对于从第二交线上的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点至所述旋转中心轴的距离(相当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距离A/2)的比设定在0.5至0.7的范围内,所述第一交线是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所述第二交线是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关于这样构成的第十二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使用比以往薄的循环风扇和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实现了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同时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中,所述循环风扇中的各叶片部的翼片由构成入口角的翼片和构成出口角的翼片这两个翼片构成,所述两个翼片的交界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在20mm至30mm的范围内。关于这样构成的第十三方面的加热装置,能够使用比以往薄的循环风扇和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实现了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同时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加热装置能够确保作为加热室的必要的容积,同时减小加热装置在进深方向的尺寸,并高效率地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加热装置的概略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的用来分隔加热室和热源室的隔板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叶片部的结构的主视图(a)和侧视图(b)。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的主板在形成叶片部前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用来比较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叶片部的结构的、使转速无因次化了的压力损失特性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的循环风扇的叶片部的叶片结构的主视图(a)和侧视图(b)。
图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主板在形成叶片部前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结构的主视图(a)和侧视图(b)。
图10是示出用来比较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叶片部的结构的、使转速无因次化了的压力损失特性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主板在形成叶片部前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以往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以往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和电热加热器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以往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的叶片部的末端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加热装置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烤箱微波炉进行说明。再者,本发明的加热装置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烤箱微波炉的结构,本发明的加热装置包括根据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技术思想同等的技术思想以及该技术领域的技术常识构成的加热装置。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3示出了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的烤箱微波炉的结构。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的概略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的、用来分隔加热室和热源室的隔板的主视图,所述加热室用来配置被加热物,所述热源室用来收纳成为热源的铠装加热器。图3示出了设置在热源室内的循环风扇的叶片部的结构。
下面,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的烤箱微波炉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关于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在壳体8的内部形成有具有大致长方体结构的加热室12,该加热室12用来收纳食品即被加热物100。加热室12由如下部分构成:壁板,其由金属材料构成顶面、底面、左侧面、右侧面以及背面;门30,其进行开闭以便取出和放入被加热物100;以及载置台101,其用来载置被加热物100。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载置台101构成为能够配置成上下两层。
在加热室12的下方设置有磁控管10和天线11,并且构成为在磁控管10产生的电磁波能够经由天线11而放射到加热室12内。这样构成的加热室12的结构为:通过关闭门30将供给到加热室12内的电磁波关在加热室12内部。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在加热室12内的上部的顶面,作为杆状的烧烤用加热器,设置有:一根产生近红外线的氩灯加热器13;以及两根产生远红外线的盘管式加热器(ミラクロンヒ一タ)14a、14b。
再者,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在加热室12的后方即背面侧,与加热室12相邻地设有热源室15。在热源室15的内部设置有:为离心风扇的循环风扇17A;以及铠装加热器16,其对通过该循环风扇17A的旋转动作而送来的空气进行加热。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的铠装加热器16配置在循环风扇17A的叶片部22A的外侧,并且设置在向背面侧偏置的位置,该铠装加热器16具有大致正方形的框形。再者,在实施方式1中,利用铠装加热器16具有大致正方形的框形的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圆环的框形。
进一步在热源室15的后方(背面侧)的空间即驱动室24设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28。该电动机28的轴29贯穿了构成热源室15的背面的热源室背面壁26,在该轴29的末端安装有循环风扇17A。这样,设置有作为热源的铠装加热器16的热源室15和设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28的驱动室24通过热源室背面壁26而分隔开并隔热。
此外,在加热室12和热源室15之间设有隔板18,通过该隔板18在空间上将加热室12和热源室15之间分隔开。
在隔板18,在与循环风扇17A的中心附近对置的位置(中央区域)形成有进气孔19,在作为靠近壳体8的区域的、循环风扇17A的外周区域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出气孔20。
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如图1所示,隔板18及热源室背面壁26不是平板形状而是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凹状:各自的外周部分即靠近壳体8的区域深入到设有电动机28的驱动室24侧。换言之,热源室背面壁26以与电动机28对置的中央部分向加热室侧凸出的方式在该热源室背面壁26的中央区域形成有凸部。电动机28的一部分构成为进入到由该凸部形成的空间内。此外,在隔板18中,与热源室背面壁26同样地,在隔板18中央区域形成有凸部。即,隔板18与热源室背面壁26具有同样的截面形状,隔板18和热源室背面壁26的间隔(进深方向的长度)在中央区域和外周区域各处为大致相同的距离。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如后所述,将循环风扇17A的叶片部22A的宽度(加热装置1的进深方向的长度)形成得小。因此,热源室15在进深方向的长度也构成得短。即,隔板18与热源室背面壁26在进深方向的间隔构成得窄,与收纳被加热物100的加热室12相比,热源室15是非常小的空间。
下面,对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的结构中的、铠装加热器16的设置位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铠装加热器16配置在比以往的设置位置靠后方的位置,即配置在靠近电动机28侧的偏置位置。换言之,框状的铠装加热器16中的包括热线(连结发热部分的中心的框状的线)的平面(热线面)配置成比循环风扇17A的各叶片部22A中的力点的旋转面(力点面)靠后方。即,如图1所示,铠装加热器16的所述热线面的位置比循环风扇17A的所述力点面向背面侧偏置了距离X。在此,各叶片部22A的力点是在循环风扇17A旋转时施加在各叶片部22A的叶片表面的力的假想点。
图2是示出用来分隔加热室12和热源室15的隔板18的主视图。如图2所示,在隔板18的中央区域形成有多个进气孔19,该多个进气孔19用来将空气从加热室12侧吸入到热源室15侧。此外,在隔板18的外周区域形成有多个出气孔20,该多个出气孔20用来将热风从热源室15侧吹向加热室12侧。如图2所示,形成有多个出气孔20的出气区域形成在隔板18的多个部分,根据该加热装置1的规格设定该出气区域的形成位置。进气孔19及出气孔20由许多穿孔形成。
图3示出了循环风扇17A的叶片部22A的叶片结构。图3的(a)是循环风扇17A的主视图,图3的(b)是循环风扇17A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循环风扇17A具有:平板状的主板33A,其安装在电动机28的轴29的末端部分;以及8片叶片部22A,其设置于该主板33A。电动机28的轴29的末端部分固定在主板33A的中心点(重心点)P。
各叶片部22A由第一翼片21a和第二翼片21b这两个翼片构成,该两个翼片通过在切取成圆板状的预定形状的主板33A上切入预定的切口而形成。第一翼片21a和第二翼片21b通过向与主板33A的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折而形成。即,循环风扇17A通过对所切取的主板33A在两处位置进行弯折来形成第一翼片21a和第二翼片21b。在图3中,通过沿着以标号E表示的线进行弯折来形成第一翼片21a,并且通过沿着以标号F表示的线进行弯折来形成第二翼片21b。图4是示出主板33A在形成叶片部22A即第一翼片21a和第二翼片21b之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图4示出了为形成循环风扇17A而切取的金属板。在图4中,虚线部分是弯折部位(E、F)。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循环风扇17A的旋转,热源室15内的空气通过叶片部22A而向离心方向流动。因此,加热室12内的空气穿过形成于隔板18的进气孔19,并被吸入到热源室15内。在热源室15内,通过循环风扇17A的旋转动作,流向离心方向而移动的空气沿着热源室15的内壁朝铠装加热器16移动而被加热。被铠装加热器16加热过的热风穿过形成于隔板18的外周区域的出气孔20而而被送入到加热室12内。
这样被送入到加热室12内的热风通过在加热室12的内部循环,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加热室12内的气氛温度均匀地上升。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采用特殊形状的循环风扇17A,通过在循环风扇17A的外周配设在背面侧的偏置位置的铠装加热器16形成期望温度的热风。通过该热风在加热室12内部的循环,能够利用省电性能的小型化的装置实现良好的烤箱烹调。
下面,对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的叶片部22A的具体形状进行说明。再者,以下所说明的具体的数值是一个例子,其并不特定本发明的加热装置中的叶片部的形状。
在图3所示的循环风扇17A中,连结第二翼片21b的弯折线F上的离中心P最近的点和中心P的直线、与第二翼片21b的弯折线F所成的角度是翼入口角,设该角度为入口角IA。此外,第一翼片21a的弯折线E上的离中心最远的点即与主板33A的外周的交点的切线、与第一翼片21a的弯折线E所成的角度是翼出口角,设该角度为出口角OA。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中,入口角IA是55度,出口角被设定为45度。
此外,在循环风扇17A中,在主板33A相对于中心P以相同角度间隔形成有8个叶片部22A,相对于主板33A的中心P对称地形成各叶片部22A。因此,主板33A的叶片部22A形成为相对于中心P彼此相对。在此,在彼此相对的两个叶片部22A、22A的第一翼片21a、21a中,将离中心P最远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即主板33A的外径设为A。并且,在彼此相对的两个叶片部22A、22A的第二翼片21b中,将离中心P最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内径)设为B。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1的循环风扇17A中,将内径(B)与外径(A)的比率即内外径比(B/A)设定为大约0.6。作为该内外径比(B/A),优选在0.5至0.7之间。再者,上述内外径比(B/A)用主板33A的直径即外径A与内径B之比来表示,但也可以采用从第二翼片21b的弯折线F的离中心P最近的点到中心的距离(B/2)和半径(A/2)。
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A中,当设第一翼片21a的弯折线E的长度为C、设第二翼片21b的弯折线F的长度为D时,其比(C/D)即第一翼片21a与第二翼片21b的长度的比(C/D)为1/2.8。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第二翼片21b的弯折线F的长度(D)优选在第一翼片21a的弯折线E的长度(C)的2.5倍至3.0倍的范围内。
再者,将第一翼片21a及第二翼片21b的各宽度W(进深方向的长度,参照图3的(b))设定为8mm,该宽度W优选的长度为6mm至15mm之间的长度。
再者,优选的是,形成于主板33A的第一翼片21a与第二翼片21b之间无间隙地接触并以通过曲面连续的方式形成,例如形成为R25。该曲率半径的优选范围为20mm至30mm。
图5是示出使转速无因次化了的压力损失特性(无因次PQ特性)的曲线图,纵轴表示静压力系数,横轴表示流量系数。在图5中,是对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A的情况下的压力损失特性(实线)、与采用作为后述的比较例的循环风扇的情况下的压力损失特性(虚线)进行比较的曲线图。即,图5所示的压力损失特性采用实施方式1的循环风扇17A和作为比较例的循环风扇来示出了在使风量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的风量(横轴)与静压(纵轴)的关系。
图6示出了作为比较例的循环风扇170的叶片结构及环状的电热加热器45。图6的(a)是循环风扇170的主视图,图6的(b)是循环风扇170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关于作为比较例的循环风扇170,在安装于电动机的轴的末端部分的平板状的主板330,形成有8片叶片部210。通过对主板330在直线状的一个部位的弯折部进行的弯折加工来形成该叶片部210。因此,通过一块平板状的翼片构成叶片部210。该翼片的宽度W(加热装置的进深方向的长度)约为20mm。此外,循环风扇170的主板330的外形尺寸与实施方式1中的循环风扇17A的主板33A的外径尺寸(A)相同。电热加热器45配置成围绕循环风扇170的外周,并设定成:循环风扇170的叶片部210的宽度收纳在以电热加热器45的宽度(进深方向的长度)规定的区域内。
与在前述的背景技术中所说明的现有例的循环风扇43同样地,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作为比较例的循环风扇170具有比实施方式1中的循环风扇17A的叶片部22A大的叶片部210。当将这样构成的比较例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的循环风扇17A的压力损失特性进行比较,如图6所示,能够理解到:与比较例的循环风扇170相比,循环风扇17A的风量特性大大提高。
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的循环风扇17A中,与比较例的循环风扇170相比,即使减小叶片部22A的形状的宽度(W),即减薄叶片部22A以使叶片部22A的叶片面变窄,风量特性也会提高。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即使为驱动循环风扇17A而使用驱动转矩小的电动机,也能够实现循环风扇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并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特别是能够减小进深尺寸。其结果是,即使将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例如配置在厨房碗柜上,也会成为能够可靠地配置在厨房碗柜上的外观尺寸,而不会有加热装置的门等凸出于厨房碗柜而对使用者造成不便的情况。
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的循环风扇17A中,是这样的结构:通过对一块金属板实施简单的弯折加工来形成多个叶片部22A。因此,实施方式1的循环风扇17A虽然是具有特殊形状的结构,但不需要增加制造成本就能够实现高功能的装置的价格低廉化。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以将循环风扇17A的入口角IA设定为55度、将出口角OA设定为45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通过将入口角IA设定为50度、将出口角OA设定为40度,能够使循环风扇17A的风量更多。此外,若将入口角IA设定为60度、将出口角OA设定为50度,则能够增高循环风扇的压力,即使压力损失大的送风路径也能够使用。这样,在本发明的加热装置中,能够根据加热装置的规格等将循环风扇的入口角IA和出口角OA设定成期望的角度,实现高功能及节能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循环风扇17A的叶片部22A的片数为8片,但在本发明的加热装置中,即使是具有大约6片至16片叶片部的循环风扇,也能够通过形成与实施方式1的叶片部22A同样的结构而获得同样的效果。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作为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而说明的叶片部的片数。
(实施方式2)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安装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B的叶片结构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循环风扇17B的主板33B在形成叶片部22B之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为形成循环风扇17B而切取的金属板。在图8中,虚线部分是弯折部位。再者,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对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同样功能、结构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风扇17B的叶片部22B由一个翼片形成第一翼片21a和第二翼片21b。
即,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通过在切取为大致圆板状的预定形状的金属板(主板33B)切入预定的切口,而形成了一个翼片件。对该翼片件向与主板33B垂直的方向实施第一次的弯折加工,然后,在弯折了的翼片件的预定位置,通过向与主板33B的平面平行的方向实施第二次的弯折加工,来形成叶片部22B的第一翼片21a和第二翼片21b。
在图8中,弯折线G(虚线)表示第一次的弯折加工位置,在该弯折线G向与主板33B垂直的方向进行弯折。此外,弯折线H(虚线)表示第二次的弯折加工位置,对以弯折线G弯折后的翼片进一步在弯折线H处进行弯折。该弯折线H的弯曲部分R由曲面构成,例如,以25mm(R25)形成曲率半径。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能够与实施方式1的循环风扇17A同样地通过两个部位的弯折加工,来形成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A相同的入口角IA、出口角OA以及弯曲部分R(曲率半径:R25)的循环风扇17B。
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作为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相比的有利之处,由于通过弯折一个翼片来形成叶片部22B,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循环风扇17A相比,实施方式2的循环风扇17B能够抑制在入口角IA与出口角OA相交的位置(弯曲部分R)容易产生的气流的剥离现象。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循环风扇17B的送风效率的提高以及从叶片部22B产生的紊流噪音的降低。
再者,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以由8片翼片构成循环风扇17B的叶片部22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叶片部22B的翼片为大约6片至16片,则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翼片的片数越多,从一片翼片产生的紊流噪音功率越小,能够减小循环风扇整体的噪音。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的循环风扇17B中,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同样地,以第一翼片21a和第二翼片21b的弯曲部分R的曲率半径为25mm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将曲率半径设定在大约20mm至30mm的范围内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此外,即使在用渐开线曲线等连结弯曲部分R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安装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C的结构的图。在图9中,(a)是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C的平面图,(b)是循环风扇17C的侧视图。再者,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对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同样功能、结构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与前述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了增补板35,该增补板35用来补充由于弯折翼片来形成叶片部22C而在主板33C产生的切口34;以及设置了副板(护罩)36,该副板36与主板33C一同对叶片部22C的翼片进行夹持。
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C的结构为: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B设置了增补板35和副板(护罩)36。增补板35设置在循环风扇17C的背面侧,增补板35设置成与热源室15的热源室背面壁对置(参照图1)。增补板35设置成堵塞主板33C上的切口34,增补板35使从循环风扇17C的中央区域吸入的空气高效率地向离心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副板(护罩)36设置在循环风扇17C的正面侧,该副板36设置成与热源室15的隔板18对置(参照图1)。副板36设置成覆盖叶片部22C。再者,副板36是其中央区域为中空的圆环形状,为从中央区域吸入加热室12内的空气的结构。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的循环风扇17C中,通过设置增补板35,能够防止从主板33C的切口34漏到下游侧(背面侧)的空气,通过设置副板(护罩)36,能够防止吸入到叶片部22C的空气漏到上游侧(正面侧)。因此,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C的送风效率大幅度提高。
图10是示出使转速无因次化了的压力损失特性(无因次PQ特性)的曲线图,纵轴表示静压力系数,横轴表示流量系数。在图10中,是将采用了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C的情况下的压力损失特性(实线)、与在前述的图6中所说明的比较例的压力损失特性(虚线)进行比较的图。即,图10所示的压力损失特性采用实施方式3的循环风扇17C和作为比较例的循环风扇来表示在使风量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的风量(横轴)与静压(纵轴)的关系。
根据图10中的曲线图也可知,与比较例的循环风扇相比,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C的风量特性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压力损失大、流量被限制的状态下的风量特性有了提高。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装置中,采用薄型风扇和小型电动机,能够实现循环风扇的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省电性能,并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实施方式4)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安装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D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2是实施方式4中的循环风扇17D的立体图。再者,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对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同样功能、结构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与前述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循环风扇17D的主板33D的外径a比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的主板33D的外径A小。因此,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循环风扇17D的叶片部22D的翼片的一部分从主板33D的外周凸出。
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通过在切取成预定形状的金属板(主板33D)上切入预定的切口来形成翼片件。图13是示出循环风扇17D的主板33D在形成叶片部22D之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其示出了为形成循环风扇17D而切取的金属板。在图13中,虚线部分(G、H)是表示弯折部位的弯折线。
在实施方式4的循环风扇17D中,与实施方式2的循环风扇17B同样地,对翼片件向与主板33D垂直的方向实施第一次的弯折加工(弯折线G),然后,在弯折后的翼片件的预定位置,向与主板33D的平面平行的方向实施第二次的弯折加工(弯折线H),从而形成了叶片部22D。弯折线H的弯曲部分R由曲面构成,例如以R25形成。
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能够与实施方式2的循环风扇17B同样地通过两个部位的弯折加工,来形成具有与实施方式2中的加热装置的循环风扇17B相同的入口角IA、出口角OA以及弯曲部分R(曲率半径:R25)的循环风扇17D。
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与实施方式2的加热装置同样地,抑制了在循环风扇17D的叶片部22D中的入口角IA与出口角OA相交的位置(弯曲部分R)容易产生的气流的剥离现象。
因此,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循环风扇17D的送风效率提高,并且从叶片部22D产生的紊流噪音降低。
再者,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如下所述,起到了在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中无法获得的特别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通过使循环风扇17D旋转,从循环风扇17D的中央区域吸入的空气通过叶片部22D而流向离心方向,并从叶片部22D向外周方向排出,与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所采用的循环风扇17A、17B、17C相比,从叶片部22D朝热源室15的后方(背面侧)送出的风量增大。
即,由于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的循环风扇17D的叶片部22D的翼片从主板33D向外周侧凸出,因此成为这样的结构:从叶片部22D朝热源室15的后方送出空气。
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同样地,作为热源的铠装加热器16设置在循环风扇17D的叶片部22D的外侧、且设置在向背面侧偏置的位置。这样,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中,由于在热源室15内部铠装加热器16设置在比循环风扇17D更靠背面侧的位置,因此,为这样的结构:从循环风扇17D排出的空气可靠地流向作为热源的铠装加热器16的方向而被加热。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装置的结构中,以高送风效率将空气从循环风扇17D送向热源,并且在作为热源的铠装加热器16高效率地加热空气,因此实现了热源的高效率利用,在节能化方面起到了优异的效果。
再者,在实施方式4的循环风扇17D中,以不设置前述的实施方式3的循环风扇17C所设置的增补板和副板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循环风扇17D设置增补板和副板。当在循环风扇17D设置增补板的情况下,优选为与主板33D的外径a相同的外形尺寸。将增补板设置成这样:设置在循环风扇17D的背面侧,并与热源室15的热源室背面壁对置。增补板设置成堵塞主板33D上的切口。通过这样设置增补板,能够防止从主板33D的切口漏到下游侧(背面侧)的空气。
此外,当在循环风扇17D设置副板的情况下,优选为比主板33D的外径a大的、覆盖叶片部22D的外形尺寸。再者,副板也可以设置成覆盖叶片部22D的一部分(中心侧部分)。再者,副板是其中央区域为中空的圆环形状,为从中央区域吸入加热室12内的空气的结构。通过这样设置副板,能够防止吸入到叶片部22D的空气漏到上游侧(正面侧)。在这样构成的加热装置中,与实施方式3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实现循环风扇17D的送风效率的进一步的提高。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加热装置,采用小驱动转矩的电动机,能够实现适应性高的高效率的循环风扇。因此,能够利用薄型风扇和小型电动机,能够减小装置整体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即,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紧凑的加热装置,其具备良好的烹调性能,并且加热装置的门等不会从厨房碗柜凸出。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本发明中,由于加热装置中采用了高效率且薄型的循环风扇,因此能够应用于具有对流功能的家用及商用的烤箱,还能够应用在解冻装置及烘干装置等工业领域的加热装置,并且还能够应用于陶艺、烧结、活体化学反应等用的加热装置。
标号说明:
1:加热装置;8:壳体;10:磁控管;11:天线;12:加热室;15:热源室;16:铠装加热器;17A、17B、17C、17D:循环风扇;18:隔板;19:进气孔;20:出气孔;21a、21b:翼片;22A、22B、22C、22D:叶片部;33A、33B、33C、33D:主板;34:切口;35:增补板;36:副板。

Claims (13)

1.一种加热装置,其具备:
加热室,其容纳被加热物;
热源室,其与所述加热室相邻,并将热风供给到所述加热室内;以及
隔板,其具有进气孔和出气孔,该隔板将所述加热室和所述热源室分隔开,
在所述热源室设有循环风扇和热源,所述循环风扇安装于电动机的旋转轴,所述热源对被所述循环风扇移动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循环风扇具有主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板的多个叶片部,
所述叶片部分别由相对于所述主板的平面成直角的多个翼片构成,在所述多个翼片中,构成入口角的、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翼片的面和构成出口角的、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的面由不同的面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入口角为连结第一交线上的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点和旋转中心点的直线同所述第一交线所成的角度,其中所述第一交线是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
出口角(OA)是第二交线上的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点处的旋转方向的切线与所述第二交线所成的角度,其中所述第二交线是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
所述入口角设定在50度至60度的范围内,所述出口角设定在40度至50度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中的各叶片部的多个翼片通过将切取出的主板部件的一部分弯折成直角而形成,各翼片通过分别弯折所述主板部件的一部分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中的各叶片部的多个翼片通过对切取出的主板部件的一部分进行弯折而形成,各叶片部的多个翼片通过弯折一块板部件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具有:增补板,其用来堵塞由于弯折所述主板的一部分而产生的切口;以及副板,其与所述主板一起对所述多个翼片进行夹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的一部分构成为从所述主板向离心方向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的一部分构成为从所述主板向离心方向凸出,所述热源的设置位置是比所述循环风扇的翼片靠外侧的位置、且是比所述循环风扇向后方侧偏移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的入口角设定成55度,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的出口角设定成45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中的所述翼片在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的轴向的宽度设定在6mm至15mm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具有6片至16片叶片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第一交线的长度设定在第二交线的长度的2.5倍至3.0倍的范围内,所述第一交线是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所述第二交线是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从第一交线上的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点至所述旋转中心轴的距离相对于从第二交线上的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点至所述旋转中心轴的距离的比设定在0.5至0.7的范围内,所述第一交线是最靠近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所述第二交线是离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最远的翼片的面与所述主板的面相交的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风扇中的各叶片部的翼片由构成入口角的翼片和构成出口角的翼片这两个翼片构成,所述两个翼片的交界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在20mm至30mm的范围内。
CN201080022813.0A 2009-05-27 2010-05-25 加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94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7364 2009-05-27
JP2009127364 2009-05-27
PCT/JP2010/003484 WO2010137292A1 (ja) 2009-05-27 2010-05-25 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9402A true CN102449402A (zh) 2012-05-09
CN102449402B CN102449402B (zh) 2014-06-25

Family

ID=43222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281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9402B (zh) 2009-05-27 2010-05-25 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436984B1 (zh)
JP (1) JP5280527B2 (zh)
CN (1) CN102449402B (zh)
TW (1) TW201102590A (zh)
WO (1) WO201013729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6386A (zh) * 2016-12-23 2018-07-0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烤箱微波炉一体机
CN108354466A (zh) * 2018-04-28 2018-08-0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装置的风扇和烹饪装置
CN108685480A (zh) * 2017-04-11 2018-10-2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1370A (zh) * 2021-05-19 2021-08-20 深圳市三思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材料热性能测试用加热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1335A (ja) * 1982-06-16 1983-12-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1050538A (ja) * 1999-08-05 2001-02-23 Maruzen Co Ltd コンベクションオーブン
JP2005114226A (ja) * 2003-10-07 2005-04-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CN101280791A (zh) * 2008-04-23 2008-10-08 林钧浩 离心同步顺流风机叶轮
CN201144866Y (zh) * 2008-01-14 2008-11-05 李锦标 风机叶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19276A (en) * 1938-11-14 1940-10-22 Earle W Ballentine Oil burning furnace and the like
JPH08327065A (ja) * 1995-05-29 1996-12-10 Toshiba Corp 加熱調理器
US20040055477A1 (en) * 2002-02-19 2004-03-25 Swank Phillip D. Rotisserie oven
KR100676136B1 (ko) * 2005-06-02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오븐
JP2007003042A (ja) * 2005-06-22 2007-01-1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加熱調理器
JP5080757B2 (ja) 2006-07-10 2012-11-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4653707B2 (ja) * 2006-08-25 2011-03-16 株式会社東芝 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1335A (ja) * 1982-06-16 1983-12-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1050538A (ja) * 1999-08-05 2001-02-23 Maruzen Co Ltd コンベクションオーブン
JP2005114226A (ja) * 2003-10-07 2005-04-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CN201144866Y (zh) * 2008-01-14 2008-11-05 李锦标 风机叶轮
CN101280791A (zh) * 2008-04-23 2008-10-08 林钧浩 离心同步顺流风机叶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6386A (zh) * 2016-12-23 2018-07-0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烤箱微波炉一体机
CN108685480A (zh) * 2017-04-11 2018-10-2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8354466A (zh) * 2018-04-28 2018-08-0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装置的风扇和烹饪装置
CN108354466B (zh) * 2018-04-28 2023-12-19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装置的风扇和烹饪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9402B (zh) 2014-06-25
EP2436984B1 (en) 2016-04-20
TW201102590A (en) 2011-01-16
EP2436984A1 (en) 2012-04-04
EP2436984A4 (en) 2014-10-08
JPWO2010137292A1 (ja) 2012-11-12
WO2010137292A1 (ja) 2010-12-02
JP5280527B2 (ja)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63887B2 (ja) 調理機器
WO2015118867A1 (ja) 加熱調理器
CN111904293B (zh) 一种烹饪装置
JP2002206748A (ja) 電子レンジの加熱装置
CN102449402B (zh) 加热装置
JP6402367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KR101261669B1 (ko) 후드 겸용 전자 레인지
CN202813465U (zh) 加热烹调器
WO2011086948A1 (ja) 加熱装置
CN107830555B (zh) 微波炉
JP2007003042A (ja) 加熱調理器
KR102225965B1 (ko) 조리 기기
WO2004102074A1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2002468A (ja) 加熱装置
CN113633193B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488417U (zh) 一种烹饪装置
KR101411760B1 (ko) 전기오븐
JP4740178B2 (ja) 加熱調理器
WO2017166457A1 (zh) 烹饪器具
JP5369913B2 (ja) 加熱装置
CN112515493A (zh) 烹饪器具
KR100676135B1 (ko) 이중 컨벡션팬이 구비된 가열조리기
JP2011080710A (ja) 加熱装置
EP3253216B1 (en) Cooking apparatus
JP6114920B2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