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0105A - 移植机 - Google Patents

移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0105A
CN102440105A CN2011103070924A CN201110307092A CN102440105A CN 102440105 A CN102440105 A CN 102440105A CN 2011103070924 A CN2011103070924 A CN 2011103070924A CN 201110307092 A CN201110307092 A CN 201110307092A CN 102440105 A CN102440105 A CN 102440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pply
cup
potato seed
t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70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0105B (zh
Inventor
村并昌实
山根畅宏
东幸太
大久保嘉彦
田崎昭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282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84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806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271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40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0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0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0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需要种薯等的供给杯的开闭盖而削减了零部件件数的移植机。本发明的移植机具备:可旋转的旋转工作台(71),该旋转工作台(71)在同一平面上以环状配置有多个供给杯(72),该供给杯(72)收放由作业者一个一个地补给的移植对象物的一个例子的种署并在上端和下端具有开口;种薯支撑板(200),该种薯支撑板(200)固定配置在旋转工作台(71)的正下侧,并形成有供给种薯的供给口(201);栽种器具,该栽种器具在预定路线反复上下运动时,在上方的位置,从供给口(201)被供给种薯,在下方的位置,将供给的种薯栽种到农田中;以及隔板(250),该隔板(250)能够变更供给杯(72)的、收放种薯的收放空间。

Description

移植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薯等移植机,属于农业机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种薯移植机:作业者将在移植机的载置台上准备好的种薯等用手一个一个地供给与该移植机的行驶一致地呈环状旋转搬运的多个供给杯,从而自动地栽种到农田中。
现有的种薯移植机具备:种薯供给部,其在供给旋转台上以环状每隔预定间隔地配置有作业者用手一个一个供给种薯的供给杯;栽种器具,其以暂时保持从该种薯供给部供给的种薯的状态将种薯栽种到农田中;以及种薯载入台,其具有向上述供给旋转台的上方中央部伸出的种薯收放部。
另外,在各供给杯的底部分别设有一个在上下方向可动的开闭盖。
另外,在各供给杯的下方,在行驶机体侧固定有大致C字型的供给杯开闭导向件,使得只有当供给杯通过供给旋转台的旋转而来到与栽种器具的上死点的位置对应的预定位置时,供给杯底部的开闭盖才会打开。
就该种薯移植机而言,与该机体的行驶一起步行的作业者用手一个一个抓住位于种薯收放部的种薯,分别放入与机体的行驶一致地旋转的供给杯中。
供给杯的开闭盖伴随供给杯的旋转,在栽种器具来到上死点时敞开,供给杯内的种薯被供给到下方的栽种器具中。栽种器具的前端部描绘大致椭圆状的轨迹地驱动,来到最下端时在农田中进入到预定深度,并且如鸟嘴那样张开,保持在内部的种薯向农田落下而被栽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51613号公报
但是,在这种现有的移植机的结构中,由于在每个供给杯上设有开闭盖,因此存在零部件件数变多,并且制造时的组装作业花费时间和劳力之类的课题。
另外,作业者使用这种现有的移植机的情况下,为了所有的开闭盖进行顺畅的开闭动作,需要对每个开闭盖去除可动部的污物,在维修检查方面也存在花费时间和劳力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种薯移植机的课题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做成能够适当且顺畅地供给种薯的结构,并且不需要供给杯的开闭盖,削减了零部件件数的移植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本发明是一种移植机,具备:
可旋转的供给部,该可旋转的供给部在同一平面上以环状配置有多个供给杯,该供给杯收放由作业者补给的移植对象物并在上端和下端具有开口;
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固定配置在上述供给部的正下侧,且形成有供给上述移植对象物的供给口;
栽种器具,该栽种器具在预定路线反复上下运动时,在上方的位置,从上述供给口被供给上述移植对象物,在下方的位置,将上述供给的上述移植对象物栽种到农田中;以及
变更机构,该变更机构能够在上述供给杯内调整上述移植对象物从供给杯通过供给口向栽种器具落下的时刻。
由此,能够提供不需要供给杯的开闭盖,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适当且顺畅地供给种薯,并且削减了零部件件数的移植机。另外,通过设置变更机构,能够与移植对象物的大小对应地调整该移植对象物从供给杯通过供给口向栽种器具落下的时刻。
另外,第二本发明在上述第一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上述变更机构是在纵向上分隔上述供给杯的内部的、在上述供给杯上可装卸的隔板。
这样,由于变更机构是可装卸的隔板,因此通过隔板的安装、拆卸,能够与移植对象物的大小对应地调整该移植对象物从供给杯通过供给口向栽种器具落下的时刻。
另外,第三本发明在上述第二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上述隔板在上述隔板的下端的两侧或一侧具有与上述供给杯的内壁嵌合的突起。
这样,容易进行隔板向供给杯的安装,而且使用时不易产生位置偏移。
另外,第四本发明在上述第二或上述第三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在上述供给杯的内壁上沿纵向配置有上述隔板所嵌合的槽。
这样,容易进行隔板向供给杯的安装,而且使用时不易产生位置偏移。
另外,第五本发明在上述第一至上述第三任何一项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
上述供给部是旋转工作台,
具备:一端固定在行驶机体上、另一端配置在后方的支柱;
固定在上述支柱的上述另一端的轴承部件;以及
能旋转地支撑在上述轴承部件上的工作台旋转轴,
上述旋转工作台固定在工作台旋转轴上,
上述支柱配置在上述支撑部件的下表面。
这样,由于支柱直接配置在支撑部件的下表面,因此能够做成使供给杯的位置进一步接近上述栽种器具的上死点的结构。
另外,第六本发明在上述第一至上述第三任何一项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具备:分隔作业者向供给部补给移植对象物的作业位置和栽种器具之间的防护罩;以及
一端侧固定在上述防护罩上且另一端侧固定配置在上述支撑部件的下表面的防护罩安装部件。
这样,能够防止作业者与反复上下运动的栽种器具接触。
另外,第七本发明在上述第一至上述第三任何一项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在上述供给部的前方侧具备载置收放上述移植对象物的集装箱的载置台,
上述载置台的两端的载置单元通过向上述载置台的中央侧转动而能够折叠,
上述载置台的上述两端的上述载置单元的最外壁的上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上述最外壁的下缘部为基准而倾斜。
这样,由于载置台可以折叠,因此能够实现移植机的小型化。另外,载置单元的最外壁的上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以最外壁的下缘部为基准而倾斜,因此容易将放入有移植对象物的集装箱放置在载置台上。
另外,第八本发明在上述第一至上述第三任何一项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具备安全罩,该安全罩一端覆盖通过上述供给口的上方的上述供给杯的上端侧的上述开口,且另一端固定配置在预定的位置上。
这样,由于设有安全罩,因此能够防止作业者误将手放入移动到预定位置的供给杯的底部,能够防止手被夹在供给口的内周缘部与供给杯的下面侧的开口缘部之间。
另外,第九本发明在上述第八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上述安全罩的全部或一部分是能弹性变形的部件。
这样,即使作业者误将手夹在供给杯与安全罩之间,也由于上述安全罩变形而能够立即将该手拔出,能够防止大的伤害。
另外,第十本发明在上述第八本发明的移植机的基础上,
上述供给部是圆盘状的旋转工作台,
上述支撑部件的外周缘部的一部分具有比上述圆盘状的旋转工作台的外周部更向外侧突出的伸出部,
上述安全罩的上述另一端固定在上述伸出部上。
这样,由于支撑部件的一部分兼有安全罩的固定功能,因此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通过做成能够适当且顺畅地供给移植对象物的结构,并且不需要供给杯的开闭盖,从而能够提供削减了零部件件数的移植机。
另外,通过设置变更机构,能够与移植对象物的大小对应地调整该移植对象物从供给杯通过供给口向栽种器具落下的时刻。
另外,由于设有安全罩,因此能够防止作业者误将手放入移动到预定位置的供给杯的底部,能够防止手被夹在供给口的内周缘部与供给杯的下面侧的缘部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的种薯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2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的种薯移植机除去了集装箱载入台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的种薯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4(a)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的种薯供给部的概略俯视图,(b)是包含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的种薯供给部的局部剖面的概略主视图,(c)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的种薯供给部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说明图4所示的种薯供给部的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在图5中所说明的安全罩的放大立体图,(b)是从箭头X的方向观察图6(a)所示的安全罩的上部概略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的种薯移植机的种薯供给部的旋转驱动机构的主要部分,并且表示在供给杯上安装有隔板的场合的种薯收放空间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种薯移植机中,将隔板安装在供给杯上的状态的旋转工作台的部分立体图。
图9(a)是作为本实施方式一的图8所示的隔板及供给杯的变形例,说明在下端部的左右两端未设置突起部的隔板、和形成隔板固定槽的供给杯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b)是安装有作为与本实施方式一的图8所示的隔板及供给杯不同的变形例的隔板的供给杯的立体图,(c)是安装有作为与本实施方式一的图8所示的隔板及供给杯的不同的其他变形例的隔板的供给杯的立体图。
图10(a)是作为本实施方式一的图8所示的隔板及供给杯的变形例,说明分隔帽及覆盖了分隔帽的供给杯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的图8所示的隔板的其他变形例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c)是作为本实施方式一的图8所示的隔板及供给杯的另外的变形例,说明分隔帽及覆盖了分隔帽的供给杯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一的图5所示的收放用销不同的配置例的概略立体图,(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一的图5所示的隔板的贯通孔的变形例的概略立体图,(c)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一的图5所示的隔板的贯通孔不同的变形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一的图6所示的安全罩的变形例的局部截断概略立体图,(b)是从箭头X方向观察图12(a)所示的安全罩的上部概略图。
图13是从机体的后方观察前方时的将本实施方式一的图3所示的集装箱载入台折叠了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4(a)是本实施方式一的图3所示的集装箱载入台的分解立体图,(b)是组装了图14(a)的集装箱载入台的状态下的Z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一的图14所示的集装箱载入台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集装箱载入台的Z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中:
1-种薯移植机,2-发动机,3-主传动箱,4-前轮,5-后轮,8-压地轮,9-操纵手柄,10-行驶伸缩箱,20-左侧的后轮升降杆,50-防护罩,60-种薯栽种装置,70-种薯供给部,71-旋转工作台,200-种薯支撑板,201-供给口,250-隔板,300-集装箱载入台,400-安全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移植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种薯移植机,参照附图对其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还有,以下的实施方式始终只是实施的一个方式,并不限制技术保护范围。
(实施方式1)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移植机的一个例子,表示移植作为移植对象物的马铃薯等种薯的种薯移植机1的侧视图,图2、3是种薯移植机1的俯视图。还有,图2在除了集装箱载置台这方面,与图3相同。
I.首先,使用这些附图,以本实施方式的种薯移植机1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种薯移植机1构成为,在前部具备发动机2及主传动箱3和作为行驶车轮的左右一对前轮4及后轮5;在后部具备种薯栽种装置60、成为供给部的种薯供给部70、压地轮8及操纵手柄9。
该种薯移植机1为如下结构:行驶机体以跨过农田内的垄U的方式,使其前轮4及后轮5在垄间行驶,利用种薯栽种装置60将种薯栽种在垄的上表面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主传动箱3的左右端,左右分别设有可转动的行驶伸缩箱10,在左右的行驶伸缩箱10的各端部安装行驶链箱11。因此,成为将从发动机2输入的主传动箱3内的动力传动到行驶链箱11内的结构。
在行驶链箱11的转动前端部的左右外侧,分别安装作为行驶车轮的左右一对的后轮5,成为通过该左右一对后轮5的驱动而使机体行驶的结构。因此,主传动箱3成为向作为行驶车轮的后轮5传动的传动装置。
另一方面,构成为,在发动机载置台的下部设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轮支撑机架12,该前轮支撑机架12能够绕前后方向滚轴13(参照图1)转动,在该前轮支撑机架12的左右两端部安装前轮4。
另外,如图2所示,构成为,在主传动箱3的后端的左右方向所配置的左右机架14的后部,设置向靠右的位置延伸的主机架15。在该主机架15的后端部设置操纵手柄9,该操纵手柄9通过主机架15及左右机架14支撑在主传动箱3上。
另外,如图2所示,构成为,在主传动箱3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液压升降缸16。该液压升降缸16设置成固定在主传动箱3上所安装的液压转换阀部17(参照图1)上,通过操作液压转换阀部17上所配备的升降操作阀而进行工作,该液压转换阀部17用于转换来自主传动箱3上所安装的液压泵的油压。
另外,如图2所示,构成为,在液压升降缸16的活塞杆端设置向左右延伸的横杆19,在该横杆19的左右端部分别枢轴连接后轮升降杆(左侧的后轮升降杆20、右侧的后轮升降杆21),将该后轮升降杆的另一端枢轴连接在各行驶伸缩箱10上所安装的上侧臂10a上,从而横杆19与行驶伸缩箱10连接。
因此,利用液压升降缸16的伸缩,并通过横杆19、左侧的后轮升降杆20、右侧的后轮升降杆21,行驶链箱11绕主传动箱3的左右的输出轴进行转动,通过该行驶链箱11的转动,后轮5上下运动,行驶机体进行升降。
另外,构成为,为了左侧的后轮升降杆20进行伸缩,在该左侧的后轮升降杆20的中途部设置利用来自液压泵的油压进行工作的水平用液压缸22,通过该水平用液压缸22的伸缩,使左侧的后轮5以右侧的后轮5的上下位置为基准上下运动,能够与垄的谷部的凹凸无关地将行驶机体维持在左右水平状态。
还有,构成为,在主传动箱3的右侧,设有振动子式的左右倾斜传感器23,通过该左右倾斜传感器23的检测,并借助于液压转换阀部17上所配备的水平操作阀,使水平用液压缸22工作,将行驶机体维持在左右水平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种薯栽种装置60为如下结构:为了将种薯一个一个地栽种到农田的垄部,来自主传动箱3内的动力通过设置在主传动箱3的后侧的栽种传动箱24、和安装在该栽种传动箱24上的栽种装置驱动箱25a被传递且进行工作。
种薯栽种装置60由前端尖的杯状栽种器具26、和为了使该栽种器具26升降而进行工作的栽种器具工作机构27构成。如图1所示,通过栽种器具26的升降动作,栽种器具26的前端描绘大致椭圆形的轨迹B并在图中的箭头方向反复进行动作。
其次,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种薯移植机1的作为载置集装箱的载置台的集装箱载入台300及种薯供给部70,参照附图并以其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4(a)~(c)是说明种薯供给部70的概略俯视图,是在旋转工作台71的中心部包含截面的概略主视图及概略侧视图。
如图13、图14所示,集装箱载入台300由可折叠的三个单元构成,具体地说,由配置在机体的中央上方的中央载置单元310、配置在机体的左侧上方的左载置单元320、配置在右侧上方的右载置单元330构成。在该集装箱载入台300上能够载置放入了种薯的集装箱。还有,关于集装箱载入台300的详细结构还会在后面进行叙述。
另外,如图4(a)~(c)所示,种薯供给部70具备:可旋转的旋转工作台71,其设置在种薯栽种装置60的上方,使八个在上端和下端具有开口的供给杯72贯通并以环状固定配置;成为板状的支撑部件的种薯支撑板200,其配置在旋转工作台71的下侧,且固定配置在种薯移植机1的行驶机体侧;旋转驱动机构76,其使旋转工作台71逆时针旋转;安全罩400,其使作业者的手指等不会误进入移动到预定位置G(参照图2)时的供给杯72中;以及防护罩50,其防止作业者与栽种器具26等可动部接触。
另外,在纵向上分隔供给杯72的内部的、可在供给杯72上装卸的隔板250(参照图5)仅配备与供给杯相同的数量。关于隔板250还会在后面叙述。
旋转工作台71如图4(a)所示,是外周缘部71a向下方弯曲的盆状部件,在其圆形平面部(主面部)71b的靠外周处等间隔地开设的八个孔中分别贯通地固定有两端敞开的大致筒状的供给杯72。另外,在旋转工作台71的中央部,固定配置有工作台旋转轴76f,该工作台旋转轴76f用于通过来自旋转驱动机构76的旋转力而使旋转工作台71逆时针旋转(参照图1、图4)。
种薯支撑板200是在预定位置上设有供给口201(参照图5)的圆盘状的板部件,在其外周部具有用于固定安全罩400的伸出部203,如图1、图4~图5所示,在供给杯72的正下侧,与旋转工作台71的圆形平面部(主面部)71b平行,并通过焊接固定在后述的支柱93上。在种薯支撑板200的更下侧,设有旋转驱动机构76。
还有,本发明的供给部的一个例子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工作台71。另外,本发明的支撑部件的一个例子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种薯支撑板200。另外,本发明的变更机构的一个例子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隔板250。
以下,以构成上述种薯供给部70的种薯支撑板200、旋转驱动机构76、隔板250、安全罩400、防护罩50及集装箱载入台300的结构为中心,使用图4~图14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
图5是为了说明图4所示的种薯供给部70的各构成部件而分解并图示出的立体图。另外,图6(a)是在图5中说明的安全罩的放大立体图,图6(b)是从箭头X方向观察图6(a)所示的安全罩400的上部概略图。
(1)关于种薯支撑板200:
种薯支撑板200如图4(a)、图5所示,除了伸出部203以外,是直径比旋转工作台71的直径小而且能够包括配置成环状的八个供给杯的下端开口的投影区域的圆盘状板部件,在该板部件的一部分,在栽种部26位于上死点时与栽种器具26的上部开口部(省略图示)的上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一个比供给杯72的下端开口的直径大的圆形状的供给口201。
另外,种薯支撑板200与供给杯72的下端缘部隔开预定的距离,与旋转工作台71的主面平行地配置,确保下述程度的间隔:补给到供给杯72中的种薯除了供给口201以外,不会从种薯支撑板200与供给杯72的下端缘部的间隙落下,而且,旋转移动的供给杯72即使在动作中振动等,也不会碰撞在种薯支撑板200上。
在此,伸出部203在供给口201向附近的外周侧仅突出预定尺寸,设有用作为连结部件的第一连结部件40a及第二连结部件40b固定安全罩400的两个贯通孔203a。关于安全罩400将在后面叙述。
另外,种薯支撑板200在中心部具有使后述的轴承部件76g通过的圆形贯通孔202,在其背面焊接固定有从贯通孔202的缘部朝向外周部配置的长方形的第一板状部件211和第二板状部件212。这些第一板状部件211及第二板状部件212作为安装防护罩50的部件的同时,还兼有加固种薯支撑板200的功能。另外,关于防护罩50将在后面叙述。
再有,在种薯支撑板200上,沿半径方向形成有狭缝状的长孔部204,该长孔部204有效地排出积存在种薯支撑板200上面的垃圾等,是种薯不会落下的程度的大小。
另一方面,在旋转工作台71的背面,固定配置有长方形状的硬质橡胶制的刮板73,该刮板73用于使垃圾从种薯支撑板200上所形成的长孔部204落下。刮板73的安装角度以旋转工作台71的半径方向为基准如图4(a)所示仅倾斜角度α并固定,以便难以挂在种薯支撑板200上的长孔部204中,并且不仅能够将垃圾从长孔部204排出,而且能够从种薯支撑板200的外周侧排出。还有,刮板73构成为比长孔部204长,即使是与该长孔部204不同的形状,也难以挂在该长孔部204中。
另外,种薯支撑板200由从种薯移植机1的行驶机体笔直地向该机体的后方配置的支柱93支撑,并且在该支撑部被焊接固定。还有,后述的轴承部件76g的外周侧面固定在支柱93的后方端93a上(参照图5)。
再有,在种薯支撑板200的背面,焊接固定有单元固定用角铁260,该单元固定用角铁260固定后述的旋转方向变换单元76b。
还有,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供给杯72的底面没有盖,而且支柱93直接固定在种薯支撑板200的背面,因此供给杯72a(参照图2)的下端的开口位置与栽种器具26的上死点的距离能够更短。由此,不必设置用于将从种薯支撑板200的供给口201落下的种薯引导到栽种器具26的导向部件。
(2)关于旋转驱动机构76:
接着,关于构成上述旋转驱动机构76的各部分的结构,使用图4~图5、图7更加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种薯供给部70的旋转驱动机构76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视图,是为了容易理解各部件的配置的前后关系,以切掉各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来描绘的图。
即、如图7所示,旋转驱动机构76具备:旋转力传递部件76c,其一端76a1可旋转地连接在旋转工作台驱动箱25b上、另一端76a2可旋转地连接在旋转方向变换单元76b的输入侧;第一齿轮76e1,其固定在与旋转方向变换单元76b的输入侧的旋转轴正交地配置的输出侧的旋转轴76d上;以及第二齿轮76e2,其配置成与第一齿轮76e1啮合。第二齿轮76e2顺畅地在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如图5所示,在旋转方向变换单元76b的上表面,通过连结部件270a固定有旋转方向变换单元固定用角铁270。并且,旋转方向变换单元76b借助于旋转方向变换单元固定用角铁270,并通过连结部件270b固定在种薯支撑板200的背面所固定的单元固定用角铁260上。
另外,轴承部件76g是可旋转地支撑第二齿轮76e2的工作台旋转轴76f的轴承部件,如上所述,在其外周侧面的下端侧,与支柱93的后方端93a固定在一起(参照图5)。另一方面,轴承部件76g的上端侧贯通设置在种薯支撑板200的中心部的贯通孔202,从轴承部件76g向上方突出的工作台旋转轴76f固定在旋转工作台71的中心部。由此,旋转工作台71借助于工作台旋转轴76f,并通过轴承部件76g可旋转地被支撑。
(3)关于隔板250:
其次,关于隔板250,使用图5、图7、图8等进一步进行说明。
在此,图8是将隔板250安装在供给杯72上的状态的旋转工作台71的局部立体图。还有,在图7中,为了表示将隔板250安装在供给杯72上的场合的种薯C的收放空间,将安全罩400的一部分切掉来描绘。
还有,表示隔板250装配在供给杯72的状态的图只有图5、图8,在其他图中省略了隔板250的图示。
隔板250是利用树脂成形而形成的外形为大致T字状的板状部件(参照图5、图8),隔板250的左上端部251a、右上端部251b向外侧突出相同的尺寸。另外,隔板250的左下端突起部252a、右下端突起部252b是具有以旋转工作台71的圆形平面部71b的平面为基准向下倾斜了30度的倾斜端面即第一倾斜端面253a及第二倾斜端面253b的突起。还有,设置30度的斜度的理由是,成为隔板250的左右下端突起部的左下端突起部252a及右下端突起部252b做成容易进入左右下切槽(第一下切槽720sa、第二下切槽720sb)且顺畅地拔出的结构。
另外,在隔板250上设有从比中央稍微向下方降低的位置至下端形成的两个切口部254。该切口部254的切口宽度形成为,在将隔板250装配在供给杯72上时,与利用左下端突起部252a、右下端突起部252b的变形的移动范围对应。由此,隔板250的左右的下端突起部(左下端突起部252a、右下端突起部252b)成为能够可靠地出入于左右下切槽(第一下切槽720sa、第二下切槽720sb)的结构,而且,可提高在隔板250装卸于供给杯72上时的、相对于左下端突起部252a及右下端突起部252b的弹性变形的耐久性。
另外,在隔板250的右上端部251b的根部附近,设有收放时能够统一保持八张隔板250的圆形的收放用贯通孔255。
另一方面,在供给杯72的上端侧的缘部,沿纵向设有两个上切槽(第一上切槽720ua、第二上切槽720ub),这两个上切槽以隔板250的左上端部251a和右上端部251b嵌入的方式构成。另外,在供给杯72的下端侧的缘部,沿纵向设有两个下切槽(第一下切槽720sa、第二下切槽720sb),以便隔板250的左下端突起部252a和右下端突起部252b能够嵌合。由此,隔板250能够可靠地插入供给杯72的预定位置,使用中均没有倾斜或位置偏移。
还有,固定在旋转工作台71上的供给杯72包括:至少比旋转工作台71的圆形平面部71b靠下方侧呈圆筒形状的侧壁部721;以及上方侧以大致漏斗状倾斜的倾斜侧壁部722。
另外,隔板250的从左右上端部(左上端部251a、右上端部251b)的下部至左右下端突起部(左下端突起部252a、右下端突起部252b)的侧缘部256在装配于供给杯72上的状态下,为了至少在与以漏斗状倾斜的倾斜侧壁部722的内面侧之间确保间隙,以降低在制造各部件时产生的尺寸误差等引起的嵌合不良,而呈沿纵向笔直地延伸的形状。
还有,在从旋转工作台71的圆形平面部71b的中心位置稍微靠操纵手柄9侧的位置上,安装有收放隔板250的收放用销190。使用者在不使用隔板250时,通过使该收放用销190插入隔板250的收放用贯通孔255,从而能够统一保持全部隔板250,具有防止丢失并且在需要时立即取出之类的效果。
(4)关于安全罩400:
如图5所示,安全罩400包括:可弹性变形的橡胶制或树脂制的安全罩主体410;以及用于安装该安全罩主体410并固定在伸出部203上的安全罩固定部420。
安全罩固定部420的大致コ字两端分别分离成两个并突出,在该突出部分分别各设有一个贯通孔。具体地说,设在一对下侧突出部421a上的贯通孔421b是用于固定在伸出部203上而设置的孔,设在一对上侧突出部422a上的贯通孔422b是形成于安全罩主体410的上面侧的中央比两端更向上方突出并且以弯曲的状态固定的倾斜面上的孔。即、一对上侧突出部422a以一对下侧突出部421a为基准而倾斜。还有,连结部件401是用于将安全罩主体410安装在安全罩固定部420上的螺栓。
这样,在供给杯72移动并来到预定位置G时(参照图2),由于安全罩主体410完全覆盖该供给杯72a上端的开口,因此,能够防止作业者误将手指等放入。
另外,由于安全罩固定部420的上部突出部422a分别倾斜,因此能够在以安全罩主体410的上面侧的中央比两端更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状态固定,从而即使安全罩主体410是橡胶制的板状部件,而且缩短上部突出部422a的伸出尺寸,安全罩主体410的前端部410a等也不会向下方垂下,能够防止与供给杯72的上端部干涉。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能够缩短上部突出部422a的伸出尺寸,因此即使作业者误将手指夹在供给杯72a与安全罩400之间,也由于作业者的手指接触可弹性变形的安全罩主体410的可能性高,直接接触安全罩固定部420的上部突出部422a的可能性低,从而能够立即将该手指拔出,而且也极少损伤。
另外,如上所述,安全罩主体410的前端部410a除了完全覆盖供给杯72a的上端的开口以外,下端部410b沿安全罩固定部420的侧壁部423笔直地突出到旋转工作台71及种薯支撑板200的下方。由此,可盖住调节料斗的打开量的栽种部联杆424(参照图1)与旋转工作台71或种薯支撑板200的间隙,能够防止作业者夹住手等。
(5)关于防护罩50:
防护罩50是分隔栽种器具26与作业者的作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种薯移植机1的行驶机体的左右方向为基准,旋转工作台71的左侧的空间)之间的同时,覆盖向旋转工作台71的下面侧突出的供给杯72的下端与种薯支撑板200之间的空间,并且还分隔旋转驱动机构76与作业者的作业位置之间的罩,从上方观察旋转工作台71时,以种薯移植机1的左右方向为基准,呈大致U字型保护从旋转工作台71的左侧经操纵手柄9侧至右侧的范围(参照图4(a)~(c))。另外,防护罩50形成为下部比上部向外侧扩展的形状。
防护罩50通过第一固定部件(一方侧第一固定部件51a、另一方侧第一固定部件51b)、第二固定部件(一方侧第二固定部件52a、另一方侧第二固定部件52b),分别固定在将一端固定配置在种薯支撑板200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安装部件151和第二安装部件152上,而且,通过第三固定部件53,固定在支柱93的外周面的下侧所固定的第三安装部件153上。还有,第一安装部件151的一端在种薯支撑板200的下表面用连结部件固定在第一板状部件211上,第二安装部件152的一端在种薯支撑板200的下表面用连结部件固定在第二板状部件212上。
通过这样设置防护罩50,不限于作业者站在种薯移植机1的作业位置的场合,即使站在与作业位置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种薯移植机1的行驶机体的左右方向为基准,旋转工作台71的右侧),也能够防止作业者与栽种器具26接触或将手等夹在旋转的各部的间隙中。
另外,第一板状部件211和第二板状部件212由于还兼具加固种薯支撑板200的功能及安装防护罩50的功能,因此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
另外,防护罩安装部件的一个例子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包含第一板状部件211和第二板状部件212、以及第一安装部件151和第二安装部件152的构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部件211和第二板状部件212相当于矩形状板材。
(6)关于集装箱载入台300:
在此,使用图1、图3、图13、图14(a)、(b),对集装箱载入台300的结构进一步进行具体说明。
图13是从机体的后方观察前方时的将图3所示的集装箱载入台300折叠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另外,图14(a)是集装箱载入台300的分解立体图,图14(b)是组装了集装箱载入台300的状态的Z部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1、图3、图13、图14(a)所示,集装箱载入台300包括:配置在机体的中央上方的中央载置单元310;配置在机体的左侧上方的左载置单元320;以及配置在右侧上方的右载置单元330,这些左载置单元320、右载置单元330通过转动轴340可转动地连结在中央载置单元310的两端侧。以下主要参照图14对每个单元进行说明。
如图14(a)所示,中央载置单元310是由保持一定间隔地固定两根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11a、第二中央支撑管311b)的两根支撑管固定板312构成的框体,在该框体的中央位置固定有载入集装箱(省略图示)的中央载置机架313。中央载置机架313从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11a)向机体的前方向突出距离L。
另外,在中央载置单元310的两根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11a、第二中央支撑管311b)的两端侧面,分别固定具有用于支撑转动轴340的孔的转动轴支撑板(第一转动轴支撑板314a1、第二转动轴支撑板314a2、第三转动轴支撑板314b1、第四转动轴支撑板314b2)。转动轴支撑板(第一转动轴支撑板314a1、第三转动轴支撑板314b1)固定在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11a,第二中央支撑管311b)的左端部的侧面内、面向机体的前方侧的侧面,另一方面,作为转动轴支撑板的第二转动轴支撑板314a2和第四转动轴支撑板314b2固定在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11a、第二中央支撑管311b)的右端部的侧面内、面向机体的后方侧的侧面。
还有,如图1所示,在中央载置单元310上设有用于从下方支承中央载置单元310并固定在机体的栽种传动箱24的上部的第一固定角铁315a、和第二固定角铁315b。另外,第一固定角铁315a之所以弯曲成大致L字状,是为了在卸下覆盖发动机2的发动机罩时不会发生干涉。
其次,如图14(a)所示,左载置单元320是由保持一定间隔地固定两根支撑管(第一支撑管321a、第二支撑管321b)的侧面固定板322构成的框体,在该框体上固定有载入集装箱(省略图示)的载置机架323。载置机架323从作为支撑管的第一支撑管321a向机体前方突出距离L。如后所述,右载置单元330的载置机架323也从作为支撑管的第二支撑管321b向机体前方突出距离L。由此,中央载置机架313和左右的各载置机架323向机体的前方突出相同的距离L,因此容易使放置在集装箱载入台300上的集装箱移动。
侧面固定板322是大致梯形状的板部件,除了上端缘部的中央部以外,机体的前方侧的第一上端缘部322a和后方侧的第二上端缘部322b分别实施了倒角而倾斜。通过形成该倒角,容易将集装箱放置在集装箱载入台300上。
另外,在前端侧形成有螺纹槽的转动轴340以向机体的前方侧突出的方式固定在左载置单元320的两根支撑管(第一支撑管321a、第二支撑管321b)的右端。并且,在左载置单元320的两根支撑管(第一支撑管321a、第二支撑管321b)的右端下表面固定有限制器324,该限制器324在将折叠的左载置单元320展开时,其上端缘部324a与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11a、第二中央支撑管311b)的左端下表面接触。通过这样构成,如图14(a)所示,在组装中央载置单元310和左载置单元320时,能够将两根转动轴340的前端对准转动轴支撑板(第一转动轴支撑板314a1、第三转动轴支撑板314b1)的孔,通过使其从图中的纸面右斜下方跟前侧向纸面左斜方里侧方向移动,两根可同时嵌入孔中,容易进行组装作业。在将转动轴340嵌入孔中之后,从其前端嵌合带碟形弹簧螺母341和螺母342,以可转动的方式锁定。
由此,在折叠左右的载置单元时,能够防止磨损转动轴支撑板(第一转动轴支撑板314a1、第二转动轴支撑板314a2、第三转动轴支撑板314b1、第四转动轴支撑板314b2)的滑动面,转动支撑力也不会降低。
另外,右载置单元330的结构与左载置单元完全相同。因此,就组装后的配置而言,转动轴340的前端朝向机体的后方这一点与左载置单元320不同,但组装时的效果与在左载置单元320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另外,由于左右的载置单元通用,因此可削减部件的种类。
II.其次,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种薯移植机1的作业准备以及移植作业中的以种薯供给部70及栽种器具26等为中心的动作。
首先,由于集装箱载入台300如图13所示那样折叠着,因此作业者为了将其展开而以转动轴340为中心使左载置单元320和右载置单元330分别向图中的箭头方向转动。转动的结果,左右的载置单元320、330来到大致水平位置时,限制器324的上端缘部324a与中央载置单元310的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11a、第二中央支撑管311b)的两端的下表面接触,并在该位置停止。
接着,作业者为了将装有种薯的集装箱(省略图示)放置在集装箱载入台300上,例如使集装箱从左载置单元320的侧面固定板322一侧在支撑管(第一支撑管321a、第二支撑管321b)上相继滑动地载入。此时,由于侧面固定板322的第一上端缘部322a和第二上端缘部322b的角均实施了倒角,因此在载入集装箱时,不会被挂住,可顺畅地进行作业。
在作为移植对象物的种薯的尺寸比标准小时,将隔板250安装在供给杯72上。
与供给杯72相同数量的八张隔板250由于被旋转工作台71的收放用销190统一保持(参照图5),因此通过将其从收放用销190拔出,并如图5所示,将隔板250沿箭头D方向插入,从而隔板250的左右上端部(左上端部251a、右上端部251b)插入到完全嵌入供给杯72的上切槽(第一上切槽720ua、第二上切槽720ub)。在插入的过程中,隔板250的左下端突起部252a及右下端突起部252b的突起与圆筒形状的侧壁部721的内周面接触地移动时,向切口部254的方向进行若干变形,因此可进行顺畅的移动,若到达供给杯72的下端,则左下端突起部252a及右下端突起部252b的突起解除上述变形,嵌入下切槽(第一下切槽720sa、第二下切槽720sb)。由此,隔板250的上端和下端可靠地定位在供给杯72上,不会产生向横向的位置偏移。而且,通过在隔板250的下端的突起上形成倾斜端面(第一倾斜端面253a及第二倾斜端面253b),可顺畅地进行向上方的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从供给杯72取出隔板250。
由此,如图7、图8所示,隔板250安装在从供给杯72的中央偏靠沿旋转工作台71的旋转方向的方向的位置上。
然后,起动发动机2,伴随着栽种作业的开始,种薯移植机1跨过垄U缓慢地前进。另一方面,发动机2的旋转传递到旋转力传递部件76c,通过第一齿轮76e1及第二齿轮76e2,旋转工作台71顺畅地在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作业者位于种薯移植机1的例如左侧的作业空间,使步调与行驶机体的前进一致,并且将集装箱内的种薯一个一个地用手补给伴随着旋转工作台71的旋转而旋转的供给杯72中的、通过设有安全罩400的预定位置G(参照图2)、已经将种薯供给到栽种器具26侧而变空的供给杯72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移植尺寸小的种薯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供给杯72上已经装配有隔板250,收放空间被分为两部分。因此,如图7所示,作业者向由隔板250分隔的供给杯72的较宽阔的收放空间、即以旋转工作台71的旋转方向E为基准,向隔板250的后侧补给种薯C。因此,通过装配隔板250,收放种薯C的空间的搬运上游侧的端部的位置从供给杯72中的旋转工作台的旋转上游侧的端部的位置向隔板250的位置变更。
通过这样重复进行种薯C的补给作业,在八个供给杯72中依次补给种薯C。还有,若将隔板250暂时插入供给杯72的中央位置,则作业者会产生不知将种薯C补给在中央分成两部分的供给杯72的哪个空间为宜的迷惑,但如上所述,由于隔板250偏靠一方地插入,因此只要理解是将种薯C补给宽阔的一方的收放空间,就会消除关于种薯C的补给场所的迷惑。
这样,由于设有安全罩400,因此能够防止作业者在补给种薯的作业中,手指等误进入通过预定位置G的供给杯72a中。假设没有设置该安全罩400,在手指等误进入供给杯72a的内部时,手指等有可能被夹在该供给杯72a的下面侧的开口缘部和供给口201的内周缘部之间。
再有,安全罩主体410由可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因此,即使作业者误将手指夹在供给杯72a和安全罩主体410之间,安全罩主体410给手指带来的损伤也极小,因此安全性高。
另外,由于种薯伴随着供给杯72的旋转而滚动,因此在种薯支撑板200的上表面容易积存各种垃圾。这些垃圾通过安装在旋转工作台71背面的刮板73的旋转而被集中在一起,当刮板73通过种薯支撑板200上所设的狭缝状的长孔部204时,从该长孔部204向下方排出,并且由于刮板73的倾斜角α,也经常从种薯支撑板200的外周侧排出。
另一方面,供给杯72的下端的开口除了供给杯72利用旋转工作台71的旋转而来到预定位置G(参照图2)时以外,由种薯支撑板200关闭。
再有,如上所述,作业者将尺寸小的种薯C如图7所示补给到由隔板250分隔的供给杯72的宽阔的一方的收放空间,因此供给杯72随着旋转工作台71的旋转而向E方向旋转,形成于种薯支撑板200上的供给口201的开口缘部的一部分也相对地来到供给杯72下端的开口的端部,由于隔板250的存在,尺寸小的种薯C不能立即落下。当供给杯72进一步旋转时,供给口201相对地移动而来到宽阔的一方的收放空间的下方,因此尺寸小的种薯C从供给口201向栽种器具26侧落下。
由此,即使在移植尺寸小的种薯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落下的时刻比标准尺寸的种薯过早,能够与种薯的尺寸对应地适当调整落下的时刻。而且,还能够防止尺寸小的种薯在供给杯72中因滚动而导致的落下时刻的不均。
即、如图4所示,在通过预定位置G的供给杯72a开始通过供给口201的正上方后移动了某种程度的距离时(相比供给杯72a的下端开口的中心与供给口201的中心一致,移动到靠跟前的位置时),此前在种薯支撑板200的表面随供给杯72a的旋转而滚动的种薯C移动到供给口201的场所时,由于没有种薯支撑板200的支撑,因此开始向下方落下。并且,该种薯C供给到正好来到上死点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的栽种器具26,然后,栽种器具26描绘轨迹B并向下方移动,来到最下端时在农田中进行种薯C的栽种。
在此,进一步说明栽种器具26的动作。如图1所示,栽种器具26做成在前后方向分割成两部分并开闭下部的结构。由此,在收放并保持从旋转工作台71的供给杯72接过来的一个种薯C的状态下,从上死点位置如轨迹B所示那样下降(参照图1),在种薯栽种位置将下部向前后敞开并在垄U上形成栽种穴的同时将种薯C供给到该栽种穴来栽种。然后,栽种器具26再次返回上死点位置。栽种器具26的以轨迹B所示的动作(参照图1)与旋转工作台71的旋转动作同步,当供给杯72来到预定位置G时(参照图2),栽种器具26返回到上死点位置。
还有,覆盖位于旋转工作台71下方的各驱动部的防护罩50以分隔与作业者的作业位置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防止作业者与驱动部接触。
另外,在栽种器具26的前方设有农田面感知板36。农田面感知板36设置成可绕左右方向的转动支点轴36a转动,伴随接地引起的农田面感知板36的转动,使后轮5升降,利用种薯栽种装置60以预定的栽种深度进行栽种。
压地轮8设在种薯栽种位置的后方位置,轴承支撑在绕横轴37上下摆动自如的压地轮支撑机架38上。另外,该压地轮8伴随种薯移植机1的行进而在垄面上转动,使栽种了种薯之后的移植孔穴的周围的土崩落以填埋孔穴,并且,用栽种器具26将移植孔穴的前后、尤其是在后方堆起的土堆整平。
由此,能够使移植后的种薯的周边的土壤变得平坦,能够使马铃薯良好地成长。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种薯移植机,通过采用具备种薯支撑板200的结构,来代替对每个供给杯72设置开闭盖的现有的结构,能够提供结构简单,还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的种薯移植机。
另外,通过具备安全罩400及防护罩50,作业者能够更安全地进行作业。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隔板250的下端部设有左下端突起部252a和右下端突起部252b、以及切口部254(参照图8)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不一定需要切口部25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隔板250的下端部设有左下端突起部252a和右下端突起部252b(参照图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这些突起部没有也可以。优选如图9(a)所示,在供给杯72的圆筒形状的侧壁部721的内表面,沿纵向形成一对隔板固定槽(第一隔板固定槽721a、第二隔板固定槽721b)。这样,作业者在将下端部的左右两端未设置突起部的隔板250a装配在供给杯72上的情况下,能够将隔板250a的侧缘部256沿着该隔板固定槽(第一隔板固定槽721a、第二隔板固定槽721b)插入,隔板250a的上端和下端可靠地定位于供给杯72上,而且,不会产生向横向的位置偏移。在此,图9(a)是说明在下端部的左右两端未设置突起部的隔板250a和形成隔板固定槽(第一隔板固定槽721a、第二隔板固定槽721b)的供给杯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供给杯72的下端设有下切槽(第一下切槽720sa、第二下切槽720s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b)所示做成以下结构:在供给杯72的下端,取代下切槽(第一下切槽720sa、第二下切槽720sb)而设置与隔板250的下端部的左右两端所设的突起部(左下端突起部252a及右下端突起部252b)嵌合的孔部720ma和720mb。在此,图9(b)是表示设置在供给杯上的孔部720ma和720mb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隔板250的上端部设置左右上端部(左上端部251a、右上端部251b),而且在下端部设有左下端突起部252a和右下端突起部252b、以及切口部254(参照图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果有左右上端部(左上端部251a、右上端部251b),则不一定需要左下端突起部252a和右下端突起部252b、以及切口部254。该场合,在供给杯72的圆筒形状的侧壁部721上不需要下切槽(第一下切槽720sa、第二下切槽720sb)(参照图8)、以及孔部720ma、720mb(参照图9(b))。再有,即使没有隔板固定槽(第一隔板固定槽721a、第二隔板固定槽721b)(参照图9(a)),只要笔直地插入的隔板的侧缘部256与供给杯的侧壁部721接触,隔板本身就不会向收放空间更宽阔的方向移动,因此种薯C的落下时刻不会比设定时刻更早。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下结构进行了说明,即、种薯C的尺寸比标准小时,作业者将隔板250插入到供给杯72中的结构;将隔板250的左右上端部(左上端部251a、右上端部251b)嵌入供给杯72上所设的一对上切槽(第一上切槽720ua、第二上切槽720ub)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c)所示,做成如下结构:在种薯C的尺寸为更小尺寸的场合等,为了能够与该尺寸相对应地变更隔板250的插入位置,在供给杯72上,将多对上切槽设在不同的位置上。图9(c)表示在一对上切槽(第一上切槽720ua、第二上切槽720ub)的旁边设有其他上切槽(其他第一上切槽724ua、其他第二上切槽724ub)的例子。此时,在一对的下切槽(第一下切槽720sa、第二下切槽720sb)的旁边,也设有一对第二下切槽724sa、724s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隔板250的形状而言,对在插入状态下为了在与供给杯72的内壁面的倾斜面之间确保间隙,而使隔板250的侧缘部256为笔直的大致T字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参照图5),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为了不设置与供给杯72的以漏斗状倾斜的倾斜侧壁部722的内壁面的间隙,而做成在隔板250的两侧的侧缘部具有倾斜的大致T字状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隔板250笔直地插入到供给杯72中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只要能够调整种薯C的落下时刻,就可以倾斜地插入,并在该倾斜状态下进行定位。此时,由于供给杯72的下侧中的隔板250的位置处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位置,是在该状态下使上切槽的位置进一步偏靠一侧的结构,因此能够确保补给种薯C的供给杯72上部的开口空间更宽阔,可更加顺畅地进行种薯C的补给作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隔板250与供给杯72的倾斜侧壁部722的内面侧之间确保间隙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主动地确保上述间隙的结构。该场合,隔板在装配在供给杯72上的状态下,在与供给杯72的内壁面之间不产生实质上的间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隔板250(参照图5、图8)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0(a)所示,在供给杯72上覆盖分隔帽160的结构。此时,分隔帽160包括:可旋转地覆盖供给杯72的上端的缘部,且一部分的宽度变宽的环状的帽部161;以及其上部设在环状的帽部161的内周侧的侧面,且在纵向上分隔供给杯72的内部的分隔壁162。在此,分隔壁162的功能除了没有设置在上述的隔板250上所设的左右下端的突起部(左下端突起部252a、右下端突起部252b)以及两个切口部254这方面以外,基本上相同,但通过环状的帽部161的宽幅部163(与设有分隔壁162的部位对应),分隔壁162与供给杯72的间隙的上端侧完全被堵塞。另外,在环状的帽部161的内壁部,形成有作为阴螺纹的简易的凹凸(省略图示),在与之对应的供给杯72的上端开口的外周缘部,形成有与之啮合的作为阳螺纹的简易的凹凸(省略图示)。利用该结构,从供给杯72的上方覆盖分隔帽160,使上述阳螺纹与阴螺纹啮合,并使环状的帽部161向拧紧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将分隔帽160简单地安装在供给杯72上。其结果,分隔壁162与供给杯72的位置关系成为图7所示的隔板250与供给杯72的位置关系。另外,如果使分隔帽16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便可容易地进行拆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隔板250(参照图5、图8)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0(b)所示,采用带盖隔板170。该场合,带盖隔板170包括:具有与上述隔板250相同的功能的隔开部件171;以及与该隔开部件171一体地形成的、封闭供给杯72中不需要的开口的封闭盖172。由此,能够防止向不需要的开口误补给种薯C。另外,通过使封闭盖172的厚度向下方向(例如至两个切口部254的上端)逐渐变厚,从而隔开部件171的强度增加而难以变形。因此,能够防止隔开部件171被补给的种薯C的重量按压而变形,导致在比适当的落下时刻更早的时刻误供给到栽种器具26侧。还有,对于具有与上述隔板250相同功能的部位附注相同符号。
另外,在图10(a)所示的分隔帽160的结构例中,对设有宽幅部163,并且分隔壁162与供给杯72的间隙的上端侧的不要的开口部被完全覆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0(c)所示,是分隔壁162与供给杯72的间隙的上端侧的开口部183a未被覆盖的结构的分隔帽180。该场合,通过做成使分隔帽180的旋转角度从图10(c)所示的位置旋转180度后的位置也能够固定的结构,从而例如在移植更小的尺寸的移植对象物时,能够向开口部183a侧补给该移植对象物。由此,即使在进行更小的尺寸的种薯C或其他移植对象物的移植作业时,也发挥能够更适当地控制其落下时刻的效果。还有,此时,利用具备覆盖在不使用的开口部183b上的盖(省略图示)的结构,能够防止种薯C等移植对象物的误补给。
另外,在图10(a)所示的分隔帽160的结构例中,对以下结构进行了说明,即、通过使帽部161顺时针旋转而使阳螺纹与阴螺纹的螺纹彼此完全拧紧,从而能够将分隔帽160简单地固定在供给杯72上,在该固定位置,供给杯72与分隔壁162的位置关系如图7所示,成为正在接近供给口201的供给杯72与隔板250的位置关系。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分隔帽160的变形例(省略图示),通过做成覆盖在供给杯72的上端开口上的环状帽部161可以旋转,而且利用小螺钉固定等而能够固定在任意的旋转位置的结构,从而如图7所示,能够以隔板250与供给杯72的位置关系为基准,固定在顺时针的任意旋转位置,另外,还能够固定在逆时针的任意旋转位置。由此,能够与以种薯C为一个例子的移植对象物的尺寸或形状对应地更加细致地调整落下时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隔板250的收放方法,对以下结构进行了说明,即、通过使设在旋转工作台71上的收放用销190(参照图5)插入设在隔板250上的圆形收放用贯通孔255来收放,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a)所示,也可以是在支柱93的外周面的下侧设置收放用销190a的结构。此时,由于隔板250收放在旋转工作台71及种薯支撑板200的下方,因此可防止隔板250在收放期间内因直射日光的照射等引起的劣化。因此,此时,作为隔板250的材料,即使不使用耐风化性优良的材料也可以,因此,材料的选择面较宽,而且还会降低成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隔板250上设置收放用的圆形收放用贯通孔25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b)、图11(c)所示,收放用贯通孔255既可以是使捆扎用的树脂制带穿过那样的四边形的收放用贯通孔255a(参照图11(b)),也可以是利用圆棒状的收放用销190、190a,在隔板250被捆扎的状态下也不容易脱落的结构的、在圆孔上切割有切槽的形状的收放用贯通孔255b(参照图11(c))。再有,作为收放用贯通孔,也可以采用实施了攻螺纹槽的丝锥孔(省略图示)。此时,能够用螺栓统一固定隔板250彼此。另外,作为收放用销,通过采用在其表面上形成与攻螺纹槽嵌合的槽的螺栓结构,而不是简单的销,能够在特定的收放场所统一固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安全罩400,如图6(a)、图6(b)所示,对以上面侧的中央以比两端更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2(a)、图12(b)所示,也可以将可弹性变形的橡胶制或树脂制的安全罩主体410做成从下面侧用支撑棒451支承安全罩主体410的前端部410a的结构。此时,如图12(a)、图12(b)所示,以大致コ字状弯曲的安全罩固定部460包括:一对下侧突出部421a;与该一对下侧突出部421a平行地配置的上侧突出部461;以及位于这些上下突出部的中间的侧壁部423,在上侧突出部461的上表面的中央位置焊接固定支撑棒451的一端。这样,通过做成从下面侧用支撑棒451支承安全罩主体410的前端部410a的结构,安全罩主体410的前端部410a等不会向下方垂下,能够防止与供给杯72的上端部干涉。还有,对于与图6所示的安全罩400基本上相同的部分,附注了相同的符号。在此,图12(a)是在图6中说明的安全罩40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2(b)是从箭头X方向观察图12(a)所示的安全罩400的概略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集装箱载入台300,对图1、图3、图13、图14(a)、(b)所示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图15、图16所示的结构例的集装箱载入台300。图15是集装箱载入台300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Z部的放大立体图。该场合,与上述结构例的主要不同点是连结中央载置单元360、左载置单元370及右载置单元380的转动部分(图15的Z部)的结构。还有,在图15中,对于与图14的集装箱载入台300基本上相同的结构部分,附注了相同的符号。
如图16所示,在中央载置单元360的两根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61a、第二中央支撑管361b)的两端分别设有贯通孔365。另外,在该结构中,固定两根中央支撑管(第一中央支撑管361a、第二中央支撑管361b)的部件与上述结构例(参照图14)的板状不同,是管状的支撑管固定部件362。另外,在构成左载置单元370的两根支撑管(左载置单元用第一支撑管371a、左载置单元用第二支撑管371b)的、中央载置单元360侧的端部的内侧面,焊接固定兼有限制器的功能和转动轴支撑板的功能的限制器兼转动轴支撑板372。在限制器兼转动轴支撑板372上,在大致中央设有圆孔373,并形成有从该圆孔373延伸到中央载置单元360的支撑管固定部件362的下面侧的限制器角铁部374。
在以上结构的基础上组装中央载置单元360和左右的载置单元(左载置单元370、右载置单元380)时,将作为转动轴的螺栓390经垫圈391穿过贯通孔365和圆孔737,从其前端紧固带碟形弹簧螺母341和螺母342,以可转动的方式进行固定。
还有,此时,由于左载置单元370和右载置单元380作为通用部件处理,因此与上述结构例同样,能够减少部件的种类。另外,通过使用兼有限制器的功能和转动轴支撑板的功能的限制器兼转动轴支撑板372,与用不同部件构成各自的功能的图14所示的结构例相比,能够进一步削减零部件件数。
通过该结构,若为了将集装箱载入台300从折叠的状态展开而以转动轴的螺栓391为中心使左右的载置单元(左载置单元370、右载置单元380)转动(参照图16的箭头Y),则在转动到水平位置时,限制器角铁部374的上端缘部374a与支撑管固定部件362的下表面接触,转动停止,展开动作结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可安装隔板250或分隔帽16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具备变更机构的结构,该变更机构是可对以隔板250及分隔帽160等为一个例子的本发明的供给杯的、收放移植对象物的收放空间进行变更的机构。在该结构中,也采用能够适当且顺畅地供给移植对象物的结构,并且不需要供给杯的开闭盖,发挥能够提供可削减零部件件数的移植机之类的效果。再有,即使没有安全罩400和防护罩50,也发挥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安全罩400和防护罩5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备任何一方的结构、或者是双方都不具备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做成能够适当且顺畅地供给种薯的结构,并且不需要供给杯72的开闭盖,能偶削减零部件件数,而且,发挥能够提供可与种薯C的尺寸对应地调整向栽种器具26的落下时刻的移植机之类的效果。在此,在不具备安全罩400的结构中,也可以做成利用橡胶等弹性部件覆盖种薯支撑板200的供给口201的内周缘部的结构。由此,万一作业者的手指等被夹住,也能够降低损伤,同时,能够防止在种薯C从供给口201落下时损伤种薯C的表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轴承部件76g贯通种薯支撑板200的贯通孔20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将轴承部件76g的外周面固定在贯通孔202的内周缘部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防护罩50的下部的长度不依赖于场所而为相同长度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第一固定部件(一方侧第一固定部件51a)至第二固定部件(一方侧第二固定部件52a)是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的下部长度,从第二固定部件(一方侧第二固定部件52a)至第三固定部件53是缩短了下部长度的结构。此时,防护罩的防护范围在栽种器具26位于附近的作业位置侧,将下部加长,与作业位置相反的一侧设定成至少能够覆盖向旋转工作台71的下面侧突出的供给杯72的下端与种薯支撑板200之间的空间的程度的下部长度,由此发挥能够以更小的部件确保大致同等的安全性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板状部件211和第二板状部件212除了作为防护罩50的安装用部件的功能以外,还兼有加固种薯支撑板200的功能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具备加固功能,只有安装防护罩50的专用部件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刮板73为硬质橡胶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刷毛状的结构或不变形的板状的结构,总之,只要能够刮起并汇聚垃圾的构件,不论哪种样式都可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本发明的防护罩安装部件的另一端侧而使用了长方形状的第一板状部件211及第二板状部件21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使用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的管或棒材等的结构。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移植对象物的一个例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移植马铃薯等的种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除了移植种薯以外,在移植球根等的球状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发挥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移植种薯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通过将供给杯72构成为蔬菜苗用的标准即直径55mm的杯(省略图示)进入的尺寸,也可以栽种蔬菜苗。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移植机通过做成能够适当且顺畅地供给移植对象物的结构,并且不需要供给杯的开闭盖,从而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而且具有能够与移植对象物的大小对应地调整该移植对象物从供给杯通过供给口而向栽种器具落下的时刻的效果,作为种薯移植机或球根移植机等而有用。

Claims (10)

1.一种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旋转的供给部,该可旋转的供给部在同一平面上以环状配置有多个供给杯,该供给杯收放由作业者补给的移植对象物并在上端和下端具有开口;
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固定配置在上述供给部的正下侧,且形成有供给上述移植对象物的供给口;
栽种器具,该栽种器具在预定路线反复上下运动时,在上方的位置,从上述供给口被供给上述移植对象物,在下方的位置,将上述供给的上述移植对象物栽种到农田中;以及
变更机构,该变更机构能够在上述供给杯内调整上述移植对象物从供给杯通过供给口向栽种器具落下的时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更机构是在纵向上分隔上述供给杯的内部的、在上述供给杯上能够装卸的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板在上述隔板的下端的两侧或一侧具有与上述供给杯的内壁嵌合的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供给杯的内壁上沿纵向配置有上述隔板所嵌合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给部是旋转工作台,
具备:一端固定在行驶机体上、另一端配置在后方的支柱;
固定在上述支柱的上述另一端的轴承部件;以及
能旋转地支撑在上述轴承部件上的工作台旋转轴,
上述旋转工作台固定在工作台旋转轴上,
上述支柱配置在上述支撑部件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隔作业者向供给部补给移植对象物的作业位置和栽种器具之间的防护罩;以及
一端侧固定在上述防护罩上且另一端侧固定配置在上述支撑部件的下表面的防护罩安装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供给部的前方侧具备载置收放上述移植对象物的集装箱的载置台,
上述载置台的两端的载置单元通过向上述载置台的中央侧转动而能够折叠,
上述载置台的上述两端的上述载置单元的最外壁的上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上述最外壁的下缘部为基准而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全罩,该安全罩一端覆盖通过上述供给口的上方的上述供给杯的上端侧的上述开口,且另一端固定配置在预定的位置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全罩的全部或一部分是能弹性变形的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给部是圆盘状的旋转工作台,
上述支撑部件的外周缘部的一部分具有比上述圆盘状的旋转工作台的外周部更向外侧突出的伸出部,
上述安全罩的上述另一端固定在上述伸出部上。
CN201110307092.4A 2010-10-08 2011-10-08 移植机 Active CN1024401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8200 2010-10-08
JP2010228200A JP5418462B2 (ja) 2010-10-08 2010-10-08 移植機
JP2010-280677 2010-12-16
JP2010280677A JP5527193B2 (ja) 2010-12-16 2010-12-16 移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0105A true CN102440105A (zh) 2012-05-09
CN102440105B CN102440105B (zh) 2014-09-03

Family

ID=46003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7092.4A Active CN102440105B (zh) 2010-10-08 2011-10-08 移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4010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3767A (zh) * 2017-09-06 2017-12-22 佛山宏发引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机械分苗装置
CN109863865A (zh) * 2019-03-26 2019-06-11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椭圆—组合式凹凸共轭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5457U (zh) * 1978-08-08 1980-02-19
JPH09172821A (ja) * 1995-12-25 1997-07-08 Kubota Corp 移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2000253710A (ja) * 1999-03-11 2000-09-19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2002262616A (ja) * 2001-03-06 2002-09-17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2004254580A (ja) * 2003-02-26 2004-09-16 Seirei Ind Co Ltd 野菜移植機
CN101637078A (zh) * 2008-07-28 2010-02-0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植苗机
JP2010166835A (ja) * 2009-01-21 2010-08-05 Iseki & Co Ltd 球根類の移植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5457U (zh) * 1978-08-08 1980-02-19
JPH09172821A (ja) * 1995-12-25 1997-07-08 Kubota Corp 移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2000253710A (ja) * 1999-03-11 2000-09-19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3873510B2 (ja) * 1999-03-11 2007-01-2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2002262616A (ja) * 2001-03-06 2002-09-17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2004254580A (ja) * 2003-02-26 2004-09-16 Seirei Ind Co Ltd 野菜移植機
CN101637078A (zh) * 2008-07-28 2010-02-0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植苗机
JP2010166835A (ja) * 2009-01-21 2010-08-05 Iseki & Co Ltd 球根類の移植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3767A (zh) * 2017-09-06 2017-12-22 佛山宏发引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机械分苗装置
CN109863865A (zh) * 2019-03-26 2019-06-11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椭圆—组合式凹凸共轭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
CN109863865B (zh) * 2019-03-26 2023-10-2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椭圆—组合式凹凸共轭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0105B (zh) 201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00512A (zh) 一种植物纤维地膜自动铺膜移栽机
CN102440105A (zh) 移植机
KR102069814B1 (ko) 육묘공급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식기
JP6229835B2 (ja) 移植機
JP2013070623A (ja) 移植機
JP2019058131A (ja) 苗移植機
JP6419686B2 (ja) 苗取出し装置
CN110301245A (zh) 一种自走式茶树修剪机
JP6187002B2 (ja) 移植機
JP6546009B2 (ja) 移植機
JP2010004842A (ja) 苗移植機
CN209665547U (zh) 一种打孔机
JP6546010B2 (ja) 移植機
JP5652663B2 (ja) 苗移植機
CN110073802A (zh) 一种适用于农田的环保除草机
JP2015202060A (ja) 移植機
JP4899397B2 (ja) 苗植付装置
JP6407135B2 (ja) 移植機
JP2012115188A5 (zh)
JP2012115188A (ja) 移植機
JP6142999B2 (ja) 苗移植機
JP6419685B2 (ja) 移植機
JP5648585B2 (ja) 移植機
JP4203378B2 (ja) 移植機
JP2008220219A (ja) 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