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9909B - 网络系统及节点 - Google Patents

网络系统及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9909B
CN102439909B CN201080022380.9A CN201080022380A CN102439909B CN 102439909 B CN102439909 B CN 102439909B CN 201080022380 A CN201080022380 A CN 201080022380A CN 102439909 B CN102439909 B CN 1024399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order wire
connector
adjacent
communication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23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39909A (zh
Inventor
清田淳
井波太郎
植田修
三井真树
青木孝统
长岛直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zbi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zbi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zbil Corp filed Critical Azbi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39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9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39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99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Galvanic isolation, e.g. by means of magnetic or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04L12/462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ridge based backbone
    • H04L12/4625Single bridge functionality, e.g. connection of two networks over a single brid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30Techn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Electr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1Imped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极简单的硬件来连接各节点的数据通信路径。连接器部(21)包含通信线(L1),将该节点(10)的物理层部(11)的接收端(P1r)与一侧的相邻节点(10)连接;且包含通信线(L2),其通过电容器(C1)将物理层部(11)的传送端(P1t)与一侧的相邻节点连接;连接器部(22)包含通信线(L3),将该节点(10)的物理层部(12)的接收端(P2r)与另一侧的相邻节点连接;且包含通信线(L4),其通过电容器(C2)将物理层部(12)的传送端(P2t)与另一侧的相邻节点连接;连接器部(21),其利用通过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连接器部(22)连接,将该节点的通信线(L1)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4)连接,且将该节点的通信线(L2)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3)连接。

Description

网络系统及节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络技术,特别是关于将多个节点连接成环状的网络连接技术。
背景技术
在用来对大楼设备或工厂设备进行监视控制的监视控制系统等网络系统中,是将执行应用软件以提供信息收集功能或控制功能等各种功能的控制机器等的节点,通过数据通信路径而使其相互连接,利用利用在该些节点之间来进行各种信息的收发,以在各节点进行对各个设备的监视控制。
在该类网络系统中,广泛的使用RS-485等总线型的通信方式来作为连结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然而,由于该种通信方式的通信速度较慢,不能确保充分的通信频域,因此,必须有更为高速的通信频域的通信方式来进行复杂的监视控制。
在该种网络系统中,为了要在节点间进行更为高速的数据通信,而有导入以太网络(Ethernet/IEEE802.3u:100 BASE-T:注册商标)的通信方式的提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以太网络中,在连接多个节点时,其基本方式是将各节点分别连接至总线或开关而成的星形配线方式。该种星形配线方式虽然适合规模较小的办公室环境,但不见得适合于大楼设备或工厂设备等大规模的设备。其理由在于,在星形配线方式中,必须通过个别的配线来连接总线或开关与各节点,但在必须于大范围内设置节点的情形时,会造成节点间的连结配线趋于复杂,而增加配线工程或维护时的作业负担。
另一方面,在使用以太网络的网络系统中,有一类提案是在各节点设置2个端口,并通过UTP(Unshielded Twist Pair cable:非屏蔽双绞线)等通信缆线将各节点连接成环状而成环型以太网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该种环型以太网络,可使用由存在于数据通信路径的环状拓扑所提供的避免通信错误的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生成树协议/IEEE 802.1D)功能、或是改良自前者的RSTP(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快速生成树协议/IEEE 802.1w)功能等,以实现系统的冗余化。
图15是公知的环型以太网络系统的构成例。图16是公知的环型以太网络系统的连接例。此处,排列安装在DIN轨道等架台的6个节点N1~N6,是由通信缆线LU进行环型连接,且用节点N4的中的节点N3侧的端口来进行阻断。
通过利用该阻断,从原来环状拓扑方式的环状结构,转而构成由根节点N1开始,经节点N2、节点N3、及节点N5至节点N4止的2条分歧路径,即树状拓扑。由此由此,即使是物理形状为环状拓扑的网络,也可避免数据回路的发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446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098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该种公知技术之中,是通过由通信缆线构成的数据通信路径来连接各节点之间,由此而构成环型的以太网络,因此其问题点在于,为了连接各节点之间所需的硬件趋于复杂,网络整体制造成本增加,且增加了维护的作业负担。
图17是公知的节点间的连接电路的主要部分的方块图。在以太网络的情形,设置在各节点N的物理层部PHY的传送电路及接收电路,是通过UTP等的通信缆线LU,而与设置在其它节点的物理层部PHY的接收电路及传送电路相互连接。
这时,为了在既定的通信路径长度内取得一定的通信质量,传送电路及接收电路通过变压器而连接至连接器部,且利用通信缆线LU来连接这些连接器部。
因此,例如由一侧的节点N1的传送电路所输出的信号,通过变压器-连接器部-通信缆线LU-连接器部-变压器,而由另一侧的节点N2的接收电路所接收。因此,如图16所示,即使是在相邻设置于同一架台的通信路径极短的节点之间,仍然须针对数据通信而备有较多的电路组件,而增加了节点本身、甚至是网络整体的制品成本。
又,在每个节点之间都需具备通信缆线LU,而增加为了避免于节点与通信缆线LU间发生接触不良或缆线脱落等而实行的维护作业。而且,也提高了错误配线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用以解决此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以极简单的硬件将多个节点连接在数据通信路径的网络连接技术。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达成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系统,是通过数据通信路径而将多个节点加以连接,其特征在于:各节点具备将与该节点的一侧相邻的第1相邻节点与该节点加以电气连接的第1连接器部、及将与该节点的另一侧相邻的第2相邻节点与该节点加以电气连接的第2连接器部;第1连接器部,包含:第1通信线,将该节点的第1物理层部的接收端(传送端)与第1相邻节点连接;以及第2通信线,是通过电容组件将第1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接收端)与第1相邻节点连接;第2连接器部,包含:第3通信线,将该节点的第2物理层部的接收端(传送端)与第2相邻节点连接;以及第4通信线,是通过电容组件将第2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接收端)与第2相邻节点连接;第1连接器部,是通过与第1相邻节点的第2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的第1通信线与该第1相邻节点的第4通信线连接,且将该节点的第2通信线与该第1相邻节点的第3通信线连接。
又,本发明的节点,是用于通过数据通信路径而将多个节点加以连接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与该节点的一侧相邻的第1相邻节点与该节点加以电气连接的第1连接器部、及将与该节点的另一侧相邻的第2相邻节点与该节点加以电气连接的第2连接器部;第1连接器部,包含:第1通信线,将该节点的第1物理层部的接收端(传送端)与第1相邻节点连接;以及第2通信线,是通过电容组件将第1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接收端)与第1相邻节点连接;第2连接器部,包含:第3通信线,将该节点的第2物理层部的接收端(传送端)与第2相邻节点连接;以及第4通信线,是通过电容组件将第2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接收端)与第2相邻节点连接;第1连接器部,是通过与第1相邻节点的第2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的第1通信线与该第1相邻节点的第4通信线连接,且将该节点的第2通信线与该第1相邻节点的第3通信线连接。
发明效果
依本发明,能在不使用通信缆线的情况下,构成使相邻配置的各节点连成菊链(daisy chain)状的全双工以太网络系统。因此,不必在各节点备有通信缆线,也无需具有集线器或开关,即能利用极简单的硬件,将多个节点连接于数据通信路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及节点的构成方块图。
图2是节点及适配器的连接器配置例。
图3是网络系统中的节点间的连接形态的说明图。
图4是网络系统中的节点与适配器的连接形态的说明图。
图5是网络系统中的节点与适配器的其它连接形态的说明图。
图6是使用通信缆线的节点列间的连接例。
图7是根据图6的连接例的网络系统的构成例。
图8是连接器与通信线的连接形态的说明图。
图9是连接器与通信线的其它连接形态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及节点的构成方块图。
图11是折返插塞的构成例。
图12是使用折返插塞与通信缆线的节点列间的连接例。
图13是根据图12的连接例的网络系统的构成例。
图1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及节点的构成方块图。
图15是公知的环状以太网络系统的构成例。
图16是公知的环状以太网络系统的连接例。
图17是公知的节点间连接电路的主要部分方块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网络系统
10、10A、10B、10C    节点
10L    左侧端部
10R    右侧端部
11、12    物理层部
13    环状连接控制部
14    应用程序处理部
21、22    连接器部
31、32    适配器
31R    右侧端部
32L    左侧端部
P1t、P2t    传送端
P1r、P2r    接收端
CN1、CN2、CN3、CN4、CN5、CN6、CN11、CN21    连接器
CN12、CN22    缆线连接器
L1、L2、L3、L4、L5、L6、L7、L8、L9、L10、L11、L12、L13、L14    通信线
C1、C2    电容器
T1x、T1y、T2x、T2y    终端变压器
N1、N2、N3、N4、N5、N6    节点
A1、A2、A3、A4    适配器
L、Lx、Ly、LU1、LU2、LU3    数据通信路径
LB1、LB2    折返通信路径
LBP    通信路径(节点旁路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第1实施形态)
首先参照图1,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及节点的构成的方块图。
该网络系统1,是作为对大楼设备或工厂设备进行监视控制的监视控制系统等用途的网络系统,其是通过数据通信路径L,将用以执行应用软件以提供信息收集功能或控制功能等各种功能的控制机器等的节点10(10A、10B、10C……)连接成环状的全双工以太网络系统。
各节点10具有根据RSTP(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快速生成树协议)而对数据通信路径进行冗余化控制处理的功能。数据通信路径L,是根据全双工以太网络以实施数据通信的环状的通信路径,在各节点10间为并行的实施数据的收发,因而在数据通信路径L中设有2个独立的通信线Lx、Ly。
在节点10中的主要功能部设有:物理层部(PHY:第1物理层部)11、物理层部(PHY:第2物理层部)12、环状连接控制器13、应用程序处理部14、连接器部(第1连接器部)21、及连接器部(第2连接器部)22。
物理层部11,是由包含数据通信路径Lx的接收端口P1r与数据通信路径Ly的传送端口P1t的专用的通信电路所构成,通过相邻于该节点10的一侧的相邻节点(第1相邻节点)与数据通信路径L,而具有在物理层中进行数据收发的功能。
物理层部12,是由包含数据通信路径Ly的接收端口P2r与数据通信路径Lx的传送端口P2t的专用的通信电路所构成,通过相邻于该节点10的另一侧的相邻节点(第2相邻节点)与数据通信路径L,而具有在物理层中进行数据收发的功能。
环状连接控制部13,具有通过物理层部11、12而与其它节点10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及根据RSTP而对数据通信路径L进行冗余化控制处理的功能。
应用程序处理部14所具有的功能是,通过环状连接控制部13而与其它节点N进行在上位层之间的数据通信,由此执行各种应用程序的处理,以供例如对大楼设备或工厂设备进行监视控制之用。
连接器部21所具有的功能是,使得相邻于该节点的一侧的相邻节点与该节点间的数据通信路径成为电气连接。
连接器部22所具有的功能是,使得相邻于该节点的另一侧的相邻节点与该节点间的数据通信路径成为电气连接。
由此,例如在将节点10A~10C相邻设置于DIN轨道等架台时,节点10B的连接器部21与一侧的相邻节点(第1相邻节点)10A的连接器部22连接,且节点10B的连接器部22与另一侧的相邻节点(第2相邻节点)10C的连接器部22连接。
本实施形态在连接器部21包含,用以将该节点的物理层部11的接收端P1r连接至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1;及,通过电容器(电容组件)C1而将物理层部11的传送端P1t连接至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2;在连接器部22则包含,用以将该节点的物理层部12的接收端P2r连接至另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3;及,通过电容器(电容组件)C2而将物理层部12的传送端P2t连接至另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4;在连接器部21,通过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连接器部22连接,而将该节点的通信线L1连接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4,并使该节点的通信线L2连接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3。
接着参照图1,以详述本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1及节点10的构成及动作。并且,在图1中,本实施形态的1对的通信线L1~L10,已省略成以1条线来表示。
在连接器部21中,设有连接器CN1、电容器C1、及通信线L1、L2、及L3。连接器CN1,是用以使相邻于该节点10的一侧的相邻节点与该节点10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成为电气连接的连接器。电容器C1是绝缘用电容器,用以将该节点10与相邻节点的数据通信路径L的直流电位差形成绝缘。通信线L1,是连接连接器CN1与物理层部11的接收端P1r的数据通信路径Lx用的通信线。通信线L2,是通过电容器C1而连接连接器CN1与物理层部11的传送端P1t的数据通信路径Ly用的通信线。通信线L3,是连接连接器CN1与物理层部11的传送端P1t的数据通信路径Ly用的通信线。
在连接器部22中,设有连接器CN2、电容器C2、及通信线L4、L5、及L6。连接器CN2,是用以使相邻于该节点10的另一侧的相邻节点与该节点10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成为电气连接的连接器。电容器C2是绝缘用电容器,用以将该节点10与相邻节点的数据通信路径L的直流电位差形成绝缘。通信线L4,是连接连接器CN1与物理层部12的接收端P2r的数据通信路径Ly用的通信线。通信线L5,是通过电容器C2而连接连接器CN2与物理层部12的传送端P2t的数据通信路径Lx用的通信线。通信线L6,是连接连接器CN2与物理层部12的传送端P2t的数据通信路径Lx用的通信线。
又,在本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1,在相邻配置的节点10的两端,连接有适配器31、32。
在适配器31中,设有连接器CN11、CN12、终端变压器(Transformer)T1x、T1y、及通信线L7、L8。连接器CN11,是用以将与连接于该适配器31的节点10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设成电气连接的连接器。连接器CN(第1缆线连接器)12,是由例如RJ-45等的连接器所构成,此缆线连接器,乃是用于连接构成数据通信路径L的通信缆线(第1通信缆线)LU1的缆线连接器。终端变压器T1x、T1y,是分别用以将该节点10与通信缆线LU1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的直流电位差形成绝缘,并分别进行终端阻抗匹配。通信线L7,是通过终端变压器T1x而连接连接器CN11与缆线连接器CN12的数据通信路径Lx用的通信线。通信线L8,是通过终端变压器T1y而连接连接器CN11与缆线连接器CN12的数据通信路径Ly用的通信线。
在适配器32中,设有连接器CN21、CN22、终端变压器(Transformer)T2x、T2y、及通信线L9、L10。连接器CN21,是用以将与连接于该适配器32的节点10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设成电气连接的连接器。连接器CN22(第2缆线连接器),是由例如RJ-45等的连接器所构成,此缆线连接器,乃是连接构成数据通信路径L的通信缆线(第2通信缆线)LU2的缆线连接器。终端变压器T2x、T2y,是分别用以将该节点10与通信缆线LU2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的直流电位差形成绝缘,并分别进行终端阻抗匹配。通信线L9,是通过终端变压器T2y而连接连接器CN21与缆线连接器CN22的数据通信路径Ly用的通信线。通信线L10,是通过终端变压器T2x而连接连接器CN21与缆线连接器CN22的数据通信路径Lx用的通信线。
图2是本实施形态的节点及适配器的连接器的配置例。此处,在各节点10的背面部的左右两侧端部10L、10R,配置有连接器CN1、CN2,其是以将连接端子横向地朝着各自的相邻节点侧的方式而配置。由此,如图1所示,在将节点10A、10B及10C相邻配置的情形时,节点10B的连接器CN1会与节点10A的连接器CN2卡合,且节点10B的连接器CN2会与节点10C的连接器CN1卡合。由此,可在不使用通信缆线的情况下而在相邻的节点10之间连接。
又,在适配器31的背面部的右侧端部31R,配置有连接器CN11,其是以将连接端子横向地朝着相邻节点侧的方式而配置;在适配器32的背面部的左侧端部32L,配置有连接器CN21,其是以将连接端子横向地朝着相邻节点侧的方式而配置。由此,如图1所示,在将适配器31相邻配置于位于彼此相邻的节点10A、10B、10C中的一端位置的节点10A,且将适配器32相邻配置于位于另一端的节点10C时,适配器31的连接器CN11会与节点10A的连接器CN1卡合,适配器32的连接器CN21会与节点10C的连接器CN2卡合。由此,节点10A与通信缆线LU1连接,节点10C则连接于通信缆线LU2,相邻配置的节点10A、10B、10C的数据通信路径L,是通过通信缆线LU1、LU2而与配置在相隔位置的其它节点相连接。
图3是本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的节点间的连接形态的说明图,是以图1的节点10A、10B间的连接形态作为示例。
如图3所示,在相邻配置有节点10A、10B的情形,是使节点10A的连接器CN2与节点10B的连接器CN1相连接,节点10A的通信线L4与节点10B的通信线L1相连接,且使节点10A的通信线L3与节点10B的通信线L2相连接。
由此,设置在节点10A的物理层部12的传送电路TR的传送端口P2t,是通过通信线L6的绝缘用电容器C2,与设在节点10B的物理层部11的接收电路RV的接收端口P1r连接,形成数据通信路径Lx用的1对通信路径。
又,设在节点10B的物理层部11的传送电路TR的传送端口P1t,是通过通信线L3的绝缘用电容器C1,与设在节点10A的物理层部12的接收电路RV的接收端口P2r连接,形成数据通信路径Ly的1对通信路径。
由此,相邻的节点10之间,分别利用连接器部21、22而连接,而形成2个独立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由此,能在不使用通信缆线的情况下,构成将相邻配置的各节点10连结成菊链状的全双工以太网络系统。
图4是本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的节点与适配器的连接形态的说明例,是以图1的节点10A与适配器31间的连接形态作为示例。
如图4所示,在节点10A与适配器31相邻配置的情形时,是使节点10A的连接器CN1与适配器31的连接器CN11连接,使节点10A的通信线L1与适配器31的通信线L7连接,并使节点10A的通信线L5与适配器31的通信线L8连接。
由此,设置在节点10A的物理层部11的接收电路RV的接收端口P1r,由通信线L1起通过通信线L7的终端变压器T1x,而与适配器31的缆线连接器CN12连接,而形成数据通信路径Lx用的通信路径。又,设置在节点10A的物理层部11的传送电路TR的传送端口P1t,是由通信线L2起通过通信线L8的终端变压器T1y,而与适配器31的缆线连接器CN12连接,而形成数据通信路径Ly用的通信路径。
图5是本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的节点与适配器的连接形态的说明例,是以图1的节点10C与适配器32间的连接形态作为示例。
如图5所示,在节点10C与适配器32相邻配置的情形时,是使节点10C的连接器CN2与适配器32的连接器CN21连接,使节点10C的通信线L3与适配器32的通信线L9连接,并使节点10C的通信线L6与适配器32的通信线L10连接。
由此,设置在节点10C的物理层部12的传送电路TR的传送端口P2t,由通信线L6起通过通信线L10的终端变压器T2x,而与适配器32的缆线连接器CN22连接,而形成数据通信路径Lx用的通信路径。又,设置在节点10C的物理层部12的接收电路RV的接收端口P2r,是由通信线L3起通过通信线L9的终端变压器T2y,而与适配器32的缆线连接器CN22连接,而形成数据通信路径Ly用的通信路径。
这样一来,相邻节点10A是利用连接器部21而与适配器31连接,使2个独立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与通信缆线LU1连接。又,相邻节点10C是利用连接器部22而与适配器32连接,使2个独立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与通信缆线LU2连接。
图6是使用通信缆线的节点列间的连接例。图7是根据图6的连接例的网络系统的构成例。此处,在图1所示的相邻配置的节点N1、N2、N3所形成的列、与同样是相邻配置的节点N4、N5、N6所形成的列中,是将连接于节点N1的适配器A1与连接于节点N6的适配器A3通过通信缆线LU1予以连接;并将连接于节点N3的适配器A2与连接于节点N4的适配器A4通过通信缆线LU2予以连接。
由此,如图7所示,配置位置相隔的多个节点列,通过通信缆线LU1、LU2而连接,而构成将这些节点N1~N6连结成环状的全双工以太网络系统。
图8是连接器与通信线的连接形态的说明图。本实施形态中,如图8所示,在节点10的连接器CN1、CN2与适配器31的连接器CN11中,是使用比数据通信路径Lx、Ly的通信线数更多的连接端子。如图3~图5所示,数据通信路径Lx、Ly是分别由1对的通信线所构成,因而需要2组的通信线、也即合计4条的通信线。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中的连接器CN1、CN2、及CN11,设有用来连接4组通信线、也即合计8条通信线的4个连接端子组J1~J4。并且,在图8中,是以1条线来简化1对的通信线。
具体而言,在连接器CN1中,设有:未与任何通信线连接而呈电气开放状态的连接端子组J1;连接于通信线L1的连接端子组J2;连接于包含电容器C1的通信线L3的连接端子组J3;及连接于通信线L5的连接端子组J4。
又,在连接器CN2中,设有:连接于通信线L6的连接端子组J1;连接于包含电容C2的通信线L4的连接端子组J2;连接于通信线L3的连接端子组J3;及呈现开放状态的连接端子组J4。
又,在连接器CN11中,设有:呈现开放状态的连接端子组J1、J3;连接于包含终端变压器T1x的通信线L7的连接端子组J2;及连接于包含终端变压器T1y的通信线L8的连接端子组J4。
由此,对一侧的节点10的连接器CN1有另一侧的节点10的连接器CN2与其连接时,由于连接器CN1的连接端子组J1与连接器CN2的连接端子组J4呈现开放状态,因此,连接器CN1的连接端子组J2、J3将与连接器CN2的连接端子组J2、J3连接。因此,由于一侧的节点10的通信线L1、L3与另一侧的节点10的通信线L4、L3分别连接,因而是在如图3所示的通过电容器C1、C2而使直流电位差呈现绝缘的状态下,在节点10之间连接。
另一方面,对节点10的连接器CN1连接有适配器31的连接器CN11的情形时,由于连接器CN11的连接端子组J1、J3呈现开放状态,因此,连接器CN1的连接端子组J2、J4将与连接器CN11的连接端子组J2、J4连接。因此而使节点10的通信线L1、L5分别与适配器31的通信线L7、L8连接,故而如图4所示,是在通过终端变压器T1x、T1y而使直流电位差呈现绝缘的状态下,将节点10与适配器31连接。
由此,仅在将其它节点10连接于节点10的情形时,才有在各个连结两者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插入电容器C1、C2。又,在将适配器31连接于节点10的情形时,是从连结两者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中,排除了在与通信缆线连接时无须用到的电容器C1、C2,仅将与通信缆线连接时必须用到的终端变压器T1x、T1y,分别地插入于数据通信路径Lx、Ly。
因此,无须使用电路切换用的开关,即可将其它节点10的连接器CN2与适配器31的连接器CN11共同连接于节点10的连接器CN1。
图9是连接器与通信线的其它连接形态的说明图。本实施形态中,如图9所示,与适配器31同样的,在适配器32的连接器CN11,同样使用比数据通信路径Lx、Ly的通信线数更多的连接端子。由此,在连接器CN21也同样地设有用以连接4组的通信线、也即8条通信线的4个连接端子组J1~J4。并且,在图9中,是以1条线来简化1对的通信线。
具体而言,在连接器CN21中,设有:连接于包含终端变压器T2x的通信线L10的连接端子组J1;连接于包含终端变压器T2y的通信线L9的连接端子组J3;及呈现开放状态的连接端子组J2、J4。并且,连接器CN1、CN2的连接端子组J1~J4,与图8相同。
由此,对一侧的节点10的连接器CN2,当连接有另一侧的节点10的连接器CN1的情形时,由于连接器CN1的连接端子组J1与连接器CN2的连接端子组J4呈现开放状态,因此,连接器CN1的连接端子组J2、J3将与连接器CN2的连接端子组J2、J3连接。因此,一侧的节点10的通信线L4、L3是与另一侧的节点10的通信线L1、L2分别连接,因此,是在如图3所示的通过电容器C1、C2而使直流电位差呈现绝缘的状态下,在节点10之间连接。
另一方面,对节点10的连接器CN2,连接有适配器32的连接器CN21的情形时,由于连接器CN21的连接端子组J2、J4呈现开放状态,因此,连接器CN2的连接端子组J1、J3将与连接器CN21的连接端子组J1、J3连接。因此而使节点10的通信线L6、L3各与适配器32的通信线L10、L9连接,故而如图5所示,是在通过终端变压器T2x、T2y而使直流电位差呈现绝缘的状态下,将节点10与适配器32连接。
由此,仅在将其它节点10连接于节点10的情形时,才有在各个连结两者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插入电容器C1、C2。又,在将适配器32连接于节点10的情形时,是从连结两者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中,排除了在与通信缆线连接时无须用到的电容器C1、C2,仅将与通信缆线连接时必须用到的终端变压器T2x、T2y,分别地插入于数据通信路径Lx、Ly。
因此,无须使用电路切换用的开关,即可将其它节点10的连接器CN1与适配器32的连接器CN21共同连接于节点10的连接器CN2。
(第1实施形态的效果)
这样一来,本实施形态是在连接器部21包含,用以将该节点10的物理层部11的接收端P1r连接至一侧的相邻节点10的通信线L1,及通过电容器C1而将物理层部11的传送端P1t连接至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2;在连接器部22则包含,用以将该节点的物理层部12的接收端P2r连接至另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3,及通过电容器C2而将物理层部12的传送端P2t连接至另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4;在连接器部21,是通过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连接器部22连接,而将该节点的通信线L1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4连接,且将该节点的通信线L2与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3连接。
因此,相邻节点10之间,是各自通过连接器部21、22而连接,而形成2个独立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由此,可在不使用通信缆线的情况下,构成将相邻配置的各节点10连结成菊链状的全双工以太网络系统。因此,无须在各节点10设置通信缆线,也无需设置集线器或开关,能以极简单的硬件来连接各节点10的数据通信路径L。
又,本实施形态中,在连接器21进一步包含用以将物理层部11的传送端P1t连接至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5;在连接器部22进一步包含用以将物理层部12的传送端P2t连接至另一侧的相邻节点的通信线L6;在适配器31,是通过与节点10的连接器部21连接,而将该节点10的通信路径L1、L5分别通过个别的终端变压器T1x、T1y而在通信线L7、L8与缆线连接器CN12连接;并利用与节点10的连接器部22连接,而将该节点10的通信线L3、L6分别通过个别的终端变压器T2x、T2y而在通信线L9、L10与缆线连接器CN22连接。
由此,节点10是利用连接器部21而与适配器31连接,而将2个独立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通过缆线连接器CN12而与通信缆线LU1连接。又,节点10C是利用连接器部22而与适配器32连接,而将2个独立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通过缆线连接器CN22而与通信缆线LU2连接。因此,即使是在多个节点列被分离设置的情形时,仍可将这些节点10间连结成环状的全双工以太网络系统。
特别是,在相邻节点间,数据通信路径的线路长度极短,几乎不受到噪声的影响,因而可通过电容器而直接连接。另一方面,在通信缆线的情形时,由于数据通信路径的线路长度也达到一定程度,也需考虑噪声的影响,故而设有终端变压器。此时,也可在终端变压器追加噪声滤波器等的电路部。
(第2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10,以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及节点的构成方块图。
第1实施形态的说明示例,是在节点10设置连接器部21、22,在不使用通信缆线的情况下将相邻节点10间的数据通信路径L直接连接的情形。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0所示,是在各节点10设有通过该节点10而将连接器部21与连接器部22直接连接的2条节点旁路用的通信线L11、L12。该通信线L11、L12,是各由1对的通信线所构成,与节点10的物理层部11、12等的电路部并未连接。并且,在图10中,本实施形态的1对通信线L1~L16,是以1条线来简化。并且,除此之外的构成是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由此,举例而言,若将设在节点10B的连接器部21的连接器CN1,与设在节点10A的连接器部22的连接器CN2相连接,此时,节点10B的通信线L11、L12,分别与节点10A的通信线L11、L12连接。由此,可将这些通信线路L11、L12作为数据通信路径Lx、Ly的冗余路径来使用。
又,在适配器31中,设有将连接器CN11与缆线连接器CN12直接连接的通信线L13、L14,且,在适配器32中,设有将连接器CN21与缆线连接器CN22直接连接的通信线L15、L16。
由此,例如在节点10A连接适配器31的情形时,节点10A的通信线L11、L12是通过通信线L13、L14,而与适配器31的缆线连接器CN12连接。又,在节点10C连接适配器32的情形时,节点10A的通信线L11、L12是通过通信线L15、L16,而与适配器32的缆线连接器CN12连接。
图11是折返插塞的构成例。折返插塞40,具有各由1对通信线所构成的2条的折返通信路径LB,在连接于适配器31的缆线连接器CN12的情形时,是将该缆线连接器CN12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用的通信线L7、L8与节点旁路用的通信线L13、L14予以折返连接。又,连接于适配器31的缆线连接器CN12的情形时,是将该缆线连接器CN22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用的通信线L9、L10与节点旁路用的通信线L15、L16予以折返连接。
图12是使用折返插塞与通信缆线的节点列间的连接例。图13是根据图12的连接例的网络系统的构成例。此处,是在图10所示的相邻配置的节点N1、N2、N3所构成的列、以及同样是相邻配置的节点N4、N5、N6所构成的列中,将连接于节点N3的适配器A2与连接于节点N4的适配器A4通过通信缆线LU3予以连接。又,在连接于节点N1的适配器A1的缆线连接器CN12,连接着由折返插塞40所构成的折返通信路径LB1;在连接于节点N6的适配器A2的缆线连接器CN12,连接着由折返插塞40所构成的折返通信路径LB2。
由此,如图13所示,配置在分离位置的多个节点列,是通过通信缆线LU3,折返通信路径LB1、LB2、及各节点N1~N6内的节点旁路用的通信路径LBP而连接,而构成将这些节点N1~N6连结成环状的全双工以太网络系统。
(第2实施形态的效果)
如所示,本实施形态中,是在各节点10设有通过该节点10而将连接器部21与连接器部22直接连接的2条节点旁路用的通信线L11、L12,因此,可将这些通信线L11、L12作为数据通信路径Lx、Ly的冗余路径来使用。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进一步具备折返插塞40,其连接于适配器31的缆线连接器CN12、或适配器32的缆线连接器CN22,用以将该缆线连接器的数据通信路径Lx、Ly用的通信线与节点旁路用通信线予以折返连接,因此,利用折返插塞40,可将数据通信路径Lx、Ly用的通信线反向折回至节点旁路用通信线。因此,即使是在2个节点列设在分离位置的情形时,也可仅利用1条通信缆线,而构成将这些节点10之间连结成环状的全双工以太网络系统。
(第3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14,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图1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网络系统及节点的构成方块图。
在第1及第2实施形态的说明示例,是在各节点10的内部以构装成一体电路的方式而设有连接器部21、22。在本实施形态的说明例,是将连接器部21、22由节点10分离出来,而以个别装置的构成方式而安装在节点10。
图14中的节点10设有连接器CN5、CN6,连接器部21的连接器CN3与连接器CN5连接,连接器部22的连接器CN4与连接器CN6连接。至于其它的构成则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形态的效果)
这样一来,本实施形态中,是以有别于节点10的独立装置来构成连接器部21、22,因此,无须在节点10追加电路构成,即可发挥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本实施形态的说明例,虽是运用在第1实施形态,但也同样可运用在第2实施形态。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的说明例,是将连接器部21、22各自作为独立装置,但其应用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对应于1个节点10的这2个连接器部21、22组装在1个装置。由此,可将图14的连接器CN5、CN6与连接器CN3、CN4,各以1个连接器来构成。甚至于,也可将对应于多个节点10的这2个连接器部21、22组装在1个装置。由此,不仅可省去用以连接节点间的连接器CN1、CN2,也可省去在节点间的通信线L5与L6、在节点10与适配器31之间的通信线L2与电容器C1,以及在节点10与适配器32之间的通信线L4与电容器C2。
(实施形态的扩充)
以上虽已参照实施形态而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本发明的构成及详细,可由相关业者在根据本发明范围所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更。
又,在各实施形态中的说明例,是对连接器部21、22中的传送端口侧的通信线L2、L4设置电容器C1、C2,但其应用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电容器C1、C2设在接收端口侧的通信线L1、L3。

Claims (5)

1.一种网络系统,其通过数据通信路径而将多个节点加以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节点具备将与该节点的一侧相邻的第1相邻节点与该节点加以电气连接的第1连接器部、及将与该节点的另一侧相邻的第2相邻节点与该节点加以电气连接的第2连接器部,
所述第1连接器部,包含:
第1通信线,将该节点的第1物理层部的接收端或者传送端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连接;第2通信线,其通过电容组件将所述第1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或者接收端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连接;以及
第5通信线,所述第5通信线将所述第1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或者接收端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连接,
所述第2连接器部,包含:
第3通信线,将该节点的第2物理层部的接收端或者传送端与所述第2相邻节点连接;第4通信线,其通过电容组件将所述第2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或者接收端与所述第2相邻节点连接;以及
第6通信线,所述第6通信线将所述第2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或者接收端与所述第2相邻节点连接,
所述第1连接器部,通过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的所述第2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的所述第1通信线与该第1相邻节点的所述第4通信线连接,且将该节点的所述第2通信线与该第1相邻节点的所述第3通信线连接;
所述网络系统进一步具备:
第1适配器,包含用以连接构成所述数据通信路径的第1通信缆线的第1缆线连接器,通过与该节点的所述第1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的第1及第5通信线分别以经由不同终端变压器的通信线与该第1缆线连接器连接;以及
第2适配器,包含用以连接构成所述数据通信路径的第2通信缆线的第2缆线连接器,通过与该节点的所述第2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的第3及第6通信线分别以经由不同终端变压器的通信线与该第2缆线连接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包含通过该节点将所述第1连接器部与所述第2连接器部直接连接的节点旁路通信线,
所述第1连接器部,通过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的第2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旁路通信线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的节点旁路通信线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连接于所述第1适配器的第1缆线连接器、或连接于所述第2适配器的第2缆线连接器,将该缆线连接器的绝缘用通信路径与旁路用通信线折返连接的折返插塞。
4.一种节点,用于通过数据通信路径而将多个节点加以连接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与该节点的一侧相邻的第1相邻节点与该节点加以电气连接的第1连接器部、及将与该节点的另一侧相邻的第2相邻节点与该节点加以电气连接的第2连接器部,
所述第1连接器部,包含:
第1通信线,将该节点的第1物理层部的接收端或者传送端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连接;第2通信线,通过电容组件将所述第1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或者接收端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连接;以及
第5通信线,所述第5通信线将所述第1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或者接收端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连接,
所述第2连接器部,包含:
第3通信线,将该节点的第2物理层部的接收端或者传送端与所述第2相邻节点连接;第4通信线,通过电容组件将所述第2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或者接收端与所述第2相邻节点连接;以及
第6通信线,所述第6通信线将所述第2物理层部的传送端或者接收端与所述第2相邻节点连接,
所述第1连接器部,通过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的所述第2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的所述第1通信线与该第1相邻节点的所述第4通信线连接,且将该节点的所述第2通信线与该第1相邻节点的所述第3通信线连接,
所述网络系统进一步具备:
第1适配器,包含用以连接构成所述数据通信路径的第1通信缆线的第1缆线连接器,通过与该节点的所述第1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的第1及第5通信线分别以经由不同终端变压器的通信线与该第1缆线连接器连接;以及
第2适配器,包含用以连接构成所述数据通信路径的第2通信缆线的第2缆线连接器,通过与该节点的所述第2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的第3及第6通信线分别以经由不同终端变压器的通信线与该第2缆线连接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通过该节点将所述第1连接器部与所述第2连接器部直接连接的节点旁路通信线,
所述第1连接器部,通过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的第2连接器部连接,将该节点旁路通信线与所述第1相邻节点的节点旁路通信线连接。
CN201080022380.9A 2009-05-22 2010-05-14 网络系统及节点 Active CN1024399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3933A JP5351607B2 (ja) 2009-05-22 2009-05-22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ノード
JP2009-123933 2009-05-22
PCT/JP2010/058176 WO2010134469A1 (ja) 2009-05-22 2010-05-14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ノー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9909A CN102439909A (zh) 2012-05-02
CN102439909B true CN102439909B (zh) 2014-11-26

Family

ID=4312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2380.9A Active CN102439909B (zh) 2009-05-22 2010-05-14 网络系统及节点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66421A1 (zh)
EP (1) EP2434693B1 (zh)
JP (1) JP5351607B2 (zh)
KR (1) KR101284462B1 (zh)
CN (1) CN102439909B (zh)
WO (1) WO20101344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Z304151B6 (cs) * 2012-10-09 2013-11-20 Ceské vysoké ucení technické v Praze - Fakulta elektrotechnická Zapojení pro integrované rízení a správu v sítích sluzeb inteligentních budov
JP2015073233A (ja) * 2013-10-04 2015-04-16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ハブ
EP3242445B1 (en) * 2015-08-12 2020-08-19 Fuji Electric Co., Ltd. Control network system and node device thereof
CN108234218A (zh) * 2018-01-23 2018-06-29 华尔达(厦门)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网络连接及扩展方法
DE102019101886A1 (de) 2019-01-15 2020-07-16 AlexCo Holding GmbH Antennenmast, Verfahren und Anlage zur Bereitstellung von Flugdaten und Computerprogram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403A (zh) * 1996-04-08 1997-11-19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把两个集成电路直流上相互隔离的方法和设备
CN1639606A (zh) * 2002-02-27 2005-07-13 沃比乌姆公司 在包含带有光端口的节点的网络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EP1720293A1 (en) * 2005-05-04 2006-11-08 Micrel, Inc. Ethernet network implementing redundancy using a single category 5 cable
JP2008187684A (ja) * 2007-01-31 2008-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通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09121B2 (ja) * 1994-11-25 1998-10-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符号データ送信装置および符号データ受信装置
US5625621A (en) * 1995-03-13 1997-04-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of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a LAN switch portof a multi-port LAN switch based on an attached device type
JP3628886B2 (ja) * 1997-10-31 2005-03-16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アナログフロントエンド
WO1999053627A1 (en) * 1998-04-10 1999-10-21 Chrimar Systems, Inc. Doing Business As Cms Technologies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with electronic equipment on a network
WO2004039010A1 (ja) * 2002-10-25 2004-05-06 Citizen Watch Co., Ltd. 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JP3969375B2 (ja) 2003-09-30 2007-09-0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スパニングツリートポロジの安定化方式
US7254663B2 (en) * 2004-07-22 2007-08-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node architecture with daisy chain communication link configurable to operate in unidirectional and bidirectional modes
EP1894344B1 (en) 2005-06-16 2013-07-24 Agere Systems Inc. Transformerless power over ethernet system
JP2007174422A (ja) * 2005-12-22 2007-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情報信号伝送装置
US7765358B2 (en) * 2008-04-23 2010-07-27 Quantum Corporation Connecting multiple peripheral interfaces into one attachment poi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403A (zh) * 1996-04-08 1997-11-19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把两个集成电路直流上相互隔离的方法和设备
CN1639606A (zh) * 2002-02-27 2005-07-13 沃比乌姆公司 在包含带有光端口的节点的网络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EP1720293A1 (en) * 2005-05-04 2006-11-08 Micrel, Inc. Ethernet network implementing redundancy using a single category 5 cable
JP2008187684A (ja) * 2007-01-31 2008-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通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4693B1 (en) 2018-10-03
EP2434693A4 (en) 2017-03-22
EP2434693A1 (en) 2012-03-28
WO2010134469A1 (ja) 2010-11-25
KR20120024598A (ko) 2012-03-14
JP2010273164A (ja) 2010-12-02
KR101284462B1 (ko) 2013-07-09
JP5351607B2 (ja) 2013-11-27
CN102439909A (zh) 2012-05-02
US20120066421A1 (en) 201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31942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a master/slave structure
US7433302B2 (en) Ethernet network implementing redundancy using a single category 5 cable
CN102439909B (zh) 网络系统及节点
JP5409275B2 (ja) 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CN1099176C (zh) 用于网络的数据传送单元及数据通信网络系统
Santra et al. A study and analysis on computer network topology for data communication
CN101729261B (zh) 环连接控制电路及方法、环式交换集线器及以太网系统
US9685785B2 (en) Power delivery over digital interaction interface for video and audio (DiiVA)
CN100563117C (zh) 一种电源线斩波通信收发电路
CN108063736A (zh) 一种支持长距离电缆通讯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及控制方法
JP5505034B2 (ja) サーボ制御装置およびモーション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
TWI437851B (zh) Network system and node
US7164684B2 (en) Ethernet node having hub, switch and/or repeater characteristics
CN103200038A (zh) 一种开放式多业务平台
CN207882899U (zh) 一种电子设备多级互联装置和互联系统
CN202949446U (zh) 一种适用于远控系统的高可靠高实时性环形网络拓扑结构
CN206378159U (zh) 一种温湿度采集器及温湿度采集系统
US7742434B2 (en) Ethernet chaining method
CN100566339C (zh) 一种多生成树软件模拟的实现方法
TWI843068B (zh) 主單元及通信系統
CN107608929A (zh) 一种电子设备多级互联方法和互联装置
CN103281131A (zh) 一种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光纤总线设计方法
CN101330416A (zh) 传送多种信号与电源的网络系统及其连接端口
JPS6225527A (ja) 信号伝送装置
JPH03268535A (ja) トランシー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Japan Tokyo Marunouchi Chiyoda 2 chome 7 No. 3

Applicant after: Azbi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Marunouchi Chiyoda 2 chome 7 No. 3

Applicant before: Yamatake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YAMATAKE K. K. TO: AZBIL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