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4295A -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4295A
CN102424295A CN2011102128612A CN201110212861A CN102424295A CN 102424295 A CN102424295 A CN 102424295A CN 2011102128612 A CN2011102128612 A CN 2011102128612A CN 201110212861 A CN201110212861 A CN 201110212861A CN 102424295 A CN102424295 A CN 102424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broken line
roller
gear
drive torq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28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泷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24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42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8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blade fold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220/00Function indicators
    • B65H2220/09Function indicators indicating that several of an entity are pres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70Clutches; Couplings
    • B65H2403/72Clutches, brakes, e.g. one-way clutch +F204
    • B65H2403/724Clutches, brakes, e.g. one-way clutch +F204 electromagnetic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2Defective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5H2511/528J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5/00Physical ent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11/00 or B65H2513/00
    • B65H2515/30Forces; Stresses
    • B65H2515/32Torque e.g. braking tor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2Side portions
    • B65H2701/1321Side portions of fold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3212Fold, spine portion of folded art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8Form of handl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82Piled package
    • B65H2701/1829Bound, bundled or stapled stacks or pack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77Folding device

Abstract

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实施方式涉及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包括:对折辊,用于折弯纸张摞的中央部,以在所述纸张摞上形成折线;折线强化辊,用于对所述纸张摞的折线进行加压的同时沿所述折线的方向移动,以强化所述折线;以及驱动单元,包括电机,所述驱动单元能改变所述电机的驱动力矩并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从而使所述折线强化辊沿所述折线移动。

Description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0年7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1/368625号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以下纸张后处理装置:被设置在复印机、打印机、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侧,用于对已印刷的纸张进行打孔处理或装订处理等后处理。
最近,该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功能变为多样化,还提出有如下的纸张后处理装置:除了打孔处理、装订处理的功能以外,还具有折弯纸张的一部分的折叠处理的功能、在用装订器装订纸张的中央部后在中央部折弯纸张的中间装订(中綴じ)处理的功能。
在具有中间装订处理功能的纸张后处理装置中,可以将已印刷的多张纸制作成册子(制本)。
在现有技术中提出的中间装订处理中,进行在通过装订器等装订纸张的中央部之后,通过被称为对折辊(fold roller)的一对辊对装订部形成折线后进行折弯的处理。此时,将称为折片的板状的部件碰到纸张摞的装订部上,并通过将其压入上述对折辊对的夹捏部(nip)而在纸张摞上形成折线。
但是,由于用对折辊的夹持部对纸张摞的折叠部进行加压的时间短、且用对折辊的夹持部对整个折叠部同时加压,因此压力被分散在整条折线上。因此,通过对折辊形成的折线变为未能充分施加压力的折线。尤其是纸张张数较多的情况下或纸张摞中包括比标准纸厚的纸张的情况下,大多情况都形成不完整的折线。
为了解决该问题,众所周知有如下的折线强化装置:将从对折辊压出的折线夹入一对折线强化辊的夹持部中,并使一对折线强化辊沿折线移动,从而强化折线。
折线强化辊的移动方向是与纸张摞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因此,折线强化辊在移动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卡纸的情况下处理将出现问题。即使将纸张摞沿其输送方向拔出,由于纸张摞的输送方向与折线强化辊的旋转方向正交,因此很难将纸张顺利拔出。
也提出有在发生卡纸的情况下显示警告或使折线强化辊返回初始位置等处理方法。但是,在该处理方法中,必须使整个装置暂时停止,从而导致使册子的制作效率降低,迫使用户进行额外的操作。
因此,希望可以尽可能降低因发生卡纸而使装置暂时停止的可能性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涉及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包括:对折辊,用于折弯纸张摞的中央部,以在所述纸张摞上形成折线;折线强化辊,用于对所述纸张摞的折线进行加压的同时沿所述折线的方向移动,以强化所述折线;以及驱动单元,包括电机,所述驱动单元能改变所述电机的驱动力矩并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从而使所述折线强化辊沿所述折线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中间装订处理部的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折线强化单元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外观图。
图5A、图5B是主要说明支撑部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表示辊单元的结构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7是从纸张摞的输送目的地观察折线强化辊的图。
图8是说明上辊的上下驱动机构(mechanism)的第一图。
图9是说明上辊的上下驱动机制的第二图。
图10是表示驱动单元的详细结构例的图。
图11是驱动单元的力矩转换机构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在发生卡纸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在发生卡纸时驱动力矩的转换和之后的折线强化辊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根据纸张摞的纸张张数、有无厚纸来转换驱动力矩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纸张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基本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图像形成装置10构成为包括:用于读取原稿的读取部11、用于以电子照相方式将读取到的原稿的图像数据印刷到纸张上的图像形成部12、用于对印刷后的纸张进行分类处理、打孔处理、折叠处理、中间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装置20等。另外,在图像形成部12上设置有用于用户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9。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详细结构例的截面图。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图像形成部12上,在其中央部附近具有感光鼓1,在感光鼓1的周围分别配置有带电单元2、曝光单元3、显影单元4、转印单元5A、除电单元5B、分离爪5C以及清洁单元6。另外,在除电单元5B的下游侧设置有转印单元8。这些各单元大致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首先,通过带电单元2使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带电。另一方面,由读取部11读取到的原稿被转换成图像数据后被输入给曝光单元3。在曝光单元3中,向感光鼓1照射与图像数据的电平(level)相对应的激光束,并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单元4供给的色调剂进行显影,并在感光鼓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另一方面,收容在纸张收容部7中的纸张经由几个输送辊被输送到转印位置(感光鼓1与转印单元5A之间的间隙)。在转印位置,通过转印单元5A将色调剂图像从感光鼓1转印到纸张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通过除电单元5B去除表面的电荷,并通过分离爪5C从感光鼓1分离。然后,通过中间输送部7B输送纸张,在定影单元8被加热、加压后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将定影处理结束后的纸张从排出部7C排出并输出给纸张后处理装置20。
感光鼓1在分离爪5C的下游通过清洁单元6去除残留在表面的显影剂,以准备后续的图像形成。
此外,当进行双面印刷时,通过输送路径切换板7D将表面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从通常的排出通路分路,在翻转输送部7E进行转向(switch back)之后翻转表面和背面。对翻转后的纸张在背面进行与单面印刷相同的印刷处理,并从排出部7C输出到纸张后处理装置20。
纸张后处理装置20除包括用于分类纸张的分类部之外,还包括中间装订处理部30和纸张摞载置部40。
中间装订处理部30进行如下处理(中间装订处理):以装订器装订从图像形成部12排出的印刷完毕的多张纸张的中央部,然后对折,从而制作册子。
在中间装订处理部30中进行了中间装订的册子被输出到纸张摞载置部40,在这里最终载置被装订的册子。
图3是表示中间装订处理部30的详细构成例的截面图。
在中间装订处理部30中,通过入口辊对31接受从图像形成部12的排出部7C排出的纸张之后递交给中间对辊32。中间对辊32将该纸张进一步递交给出口辊对33。出口辊对33朝具有倾斜的载置面的立位托盘(立位トレイ)34送出该纸张。纸张的前端朝向立位托盘34的倾斜的上方。
积存器(stacker)35待机在立位托盘34的下面,挡住从立位托盘34的倾斜上方转向后落下来的纸张的下端。
在立位托盘34的大致中间位置上配置有装订器36。在对纸张摞进行中间装订处理(装订)时,调整积存器35的位置,以便使纸张摞的应装订位置(纸张摞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面对装订器36。
若通过装订器36装订纸张摞,则积存器35下降直至纸张摞的应形成折线的位置(是纸张摞上下方向的中央,装订器钉入的位置)来到对折板37的前面。
若应形成折线的位置来到对折板37的前面,则对折板37的前端37a按压在折叠纸张摞后应成为里面的面。
在对折板37的前进方向的前端设置有折叠辊对38。被对折板37按压后的纸张摞被卷入折叠辊对38的夹捏部,从而在纸张摞的中央部形成折线。
通过折叠辊对38形成了折线的纸张摞被输送到被设置在更下游侧的折线强化单元(fold reinforcing unit等)50。被输送到折线强化单元50的纸张摞在那里临时停止输送。
在折线强化单元50上设置有由上辊51a和下辊51b的辊对组成的折线强化辊51。折线强化辊51在向与纸张摞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沿折线的方向)加压折线的同时移动,从而强化折线。
在折线强化单元50中强化了折线的纸张摞再次开始输送,且被排出辊对39牵引向纸张摞载置部40输出,从而在纸张摞载置部40上载置进行了中间装订处理的纸张摞(册子)。
(2)折线强化单元的结构、动作
图4是示出了折线强化单元5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外观图。折线强化单元50包括折线强化辊单元60(下面,简称为辊单元60)、支撑部70、以及驱动单元80。
辊单元60包括折线强化辊51,通过折线强化辊51夹持并加压从位于上游的折叠辊对38压出来的纸张摞的折线,并通过沿着折线移动,从而强化折线。
支撑部70可沿折线方向滑动地支撑辊单元60,且由纸张摞的夹入部件、折线强化单元50整体的构造部件等构成。
驱动单元80包括驱动电机81,通过该驱动电机81,沿折线驱动辊单元60。
参照图4和图5A、图5B,首先说明上述的辊单元60、支撑部70、以及驱动单元80中的支撑部70的结构。图5A、图5B是用于主要说明支撑部70的结构的模式截面图。图5A是辊单元60位于初始位置(待机位置:图4中的左端位置)时的截面图,图5B是辊单元60移动(正强化折线)时的截面图。
支撑部70包括框架71,框架71由天板711、左右侧板712a、712b、底板713、内部板714、纸张摞载置台715(参照图5A、图5B等)等构成。
在天板711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孔711a。
并且,在两侧板712a、712b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辊单元60的支撑轴75、截面为L字状的输送导向装置72、用于朝上下方向驱动输送导向装置72的驱动轴76(参照图5A、图5B)等。
从输送导向装置72的底板72a延伸有薄膜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部件形成的带状的可挠性部件73。从纸张载置台715同样延伸有可挠性部件74。
图5A、图5B所示,纸张摞100的折线100a夹在可挠性部件73、74之间,通过可挠性部件73、74,被折线强化辊51(上辊51a和下辊51b)加压,从而强化折线。通过可挠性部件73、74,可以用于防止对折线或其附近产生损伤或褶皱。
此外,在可挠性部件73、74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切槽部73a、74a。这些切槽部73a、74a被设置在折线上的相当于装订器位置的位置上,用于防止可挠性部件73、74因装订器而受到损伤。
在辊单元60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使支撑轴75贯通的贯通孔61。并且,在辊单元60的上部设置有姿势保持用的支撑辊62,支撑辊62沿设置在天板711上的支撑孔711a移动。
由上述支撑轴75与贯通孔61、以及支撑孔711a与支撑辊62限制辊单元60的位置(除去移动方向的位置变化)与三个轴的姿势(attitude),在辊单元60的移动过程中被保持为固定。
下面,对辊单元6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辊单元60的构成例的立体外观图,是从纸张摞的输送起点方向(与图4相反的方向)观察到的图。
辊单元60是内置有折线强化辊51的单元,其包括位于下部且设置有贯通孔61的单元支撑部63、以及固定在单元支撑部63的上部的辊框架67。
辊框架67通过框架板67c固定结合具有空心部的上部框架67a和同样具有空心部的下部框架67b。
并且,辊单元60包括上连接部件65以及下连接部件66,上连接部件65以及下连接部件66通过弹簧68弹簧连接。弹簧68的一端被上连接部件65的钩孔65b卡住,弹簧68的另一端被下连接部件66的切槽部66b卡住。虽然在图6示出了弹簧68的另一端从切槽部66脱落的自由状态的弹簧68,但是实际上在弹簧68的另一端被切槽部66b卡住的状态下,在上连接部件65和下连接部件66之间附加有弹簧68的牵引力。
在下部框架67b的空心部收容有作为折线强化辊51中的一个的下辊51b。下辊51b绕固定于下部框架67b的下辊轴(未图示)被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
并且,在下部框架67b的侧面,下连接部件66通过固定在下部框架67b的下连接轴66a(参照图4)被可自由转动地连接。
在上部框架67a的空心部中收容有作为折线强化辊51中的一个的上辊51a。上辊51a绕固定于上部连接部件65(不是上部框架67a)的上辊轴(未图示)可自由旋转地被轴支撑。
下辊51b的旋转轴(下辊轴)固定在下部框架67b上(即,固定在辊框架67上),即使辊单元60移动,下辊51b的位置也不会向上下方向变化。下辊51b的上端的位置被调整为与可挠性部件74的位置相同,若辊单元60移动,则下辊51b在接触于可挠性部件74的下面的同时旋转。
另一方面,辊51a的上辊轴被固定在上连接部件65上。若辊单元60离开初始位置开始移动,则上连接部件65被弹簧68牵引,开始绕上连接轴65a向下面旋转。通过该旋转而旋转自由地被安装在上连接部件65上的上辊51a开始下降,并移动至与下辊51b接触的位置。起因于弹簧68的牵引力的按压力在上辊51a和下辊51b之间相互作用。实际上,由于在上辊51a与下辊51b之间通过可挠性部件73、74夹着纸张摞,因此通过上辊51a与下辊51b之间的按压力来强化纸张摞的折线。
图7是表示驱动单元80的位置关系的图。图7是从纸张摞的输送目的地观察输送起点的方向的图,图7同时示出了位于初始位置上的辊单元60、折叠辊对38和折叠辊对38的驱动机构。并且,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部分支撑部70的结构部件的图示。
驱动单元80在图7的虚线围住的部分具有驱动电机81和齿轮列。驱动电机81是直流电机,其可以从外部控制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
驱动电机81产生的驱动力经由齿轮列传输到驱动侧皮带滑轮(gearpulley)86a。另一方面,单元驱动带87被张架在驱动侧皮带滑轮86a与从动侧滑轮86b之间。单元驱动带87通过驱动电机81产生的驱动力在驱动侧皮带滑轮86a与从动侧滑轮86b之间移动。
在单元驱动带87的表面上形成有齿条(rack),通过使该齿条与设置在辊单元60的下部的嵌合部63a(参照图6)的齿嵌合,从而可以使辊单元60向折线方向可靠地移动,而不发生滑动。可以通过翻转驱动电机81的旋转方向来改变单元驱动带87的移动方向,并可以使辊单元60进行往返移动。
在折线强化单元50中,除辊单元60沿折线方向移动之外,还进行在辊单元60的内部的上辊51a的上下驱动、和输送导向装置72的上下驱动,这些上下驱动的驱动源均为驱动电机81。即,折线强化单元50中的驱动动作全部由单一的驱动电机81进行。
在图7中也示出了用于检测辊单元60离开初始位置或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初始位置传感器89。
图8和图9是用于说明上辊51a的上下驱动的机构的图。如上所述,辊单元60的上连接部件65和下连接部件66在距离各自的旋转轴(65a、66a)最远的位置上弹簧连接。并且,在下连接部件66上设置有自由旋转的导辊66c(参照图4等)。
另一方面,如图8及图9所示,支撑部70包括截面为L字状的导轨77。导轨77在初始位置的附近包括倾斜的倾斜部77a,倾斜部77a之外与纸张摞的折线方向平行。
如图9所示,若辊单元60被驱动带87驱动而离开起始位置,则不久导辊66c与导轨77a的底面接触。然后,导辊66c沿倾斜部77a的底面下降。随着导辊66c的下降,下连接部件66以下连接轴66a为中心,沿图9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上连接部件65也被弹簧68牵引,以上连接轴65b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是,位于上连接轴65b与弹簧68的钩孔65b之间的上辊51a在辊单元60移动倾斜部77a的期间逐渐下降,从而上辊51a与下辊51b之间的间隔逐渐拉近。并且,若倾斜部77a结束,则上辊51a和下辊51b相接触。这时,在上辊51a和下辊51b之间作用有相互按压的压力(按压力)。该按压力是基于弹簧68的牵引力的力。
在导轨77的水平区域(即,有效驱动区域)中,上辊51a和下辊51b在维持上述的按压的同时对纸张摞的折线施加压力,从而强化折线。
(3)折线强化辊的驱动
图10是表示驱动单元80的详细结构例的图。如上所述,驱动单元80具有驱动电机81和齿轮列。驱动电机8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轮列被传输到驱动侧皮带滑轮86a。然后,通过驱动侧皮带滑轮86a的旋转,单元驱动带87向水平方向移动,经由嵌合部63a固定在单元驱动带87上的辊单元60也向水平方向移动。一旦辊单元60离开初始位置开始向水平方向移动,则上辊51a朝向下辊51b下降,夹入纸张摞的折线。然后,折线强化辊51(上辊51a与下辊51b)在对折线施加压力的同时向水平方向移动以强化折线。
齿轮列由形成传输路径A和传输路径B这两个路径的多个齿轮构成。传输路径A由驱动电机81的轴齿轮801、齿轮802、齿轮(电磁离合器A)803、齿轮804以及齿轮805组成的齿轮列构成。另一方面,传输路径B由驱动电机81的轴齿轮801、齿轮802、齿轮806、齿轮(电磁离合器B)807组成的齿轮列构成。齿轮803和齿轮807构成电磁离合器,当接通(ON)各电磁离合器时传输旋转,当断开(OFF)电磁离合器时断开旋转的传输。
图11是表示电磁离合器A、B的接通、断开、与传输路径的选择之间的关系等的模式图。当接通电磁离合器A、断开电磁离合器B时,选择传输路径A。相反,当断开电磁离合器A、接通电磁离合器B时,选择传输路径B。在此,传输路径B的驱动力矩被设定成大于传输路径A的驱动力矩。对根据传输路径而设定不同的驱动力矩的具体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如果设齿轮802、齿轮803、齿轮805、齿轮806以及齿轮807的齿轮直径和齿轮间距都相同,则选择了传输路径A时的驱动侧皮带滑轮86a的驱动力矩Ta(将该力矩称为通常力矩)与选择了传输路径B时的驱动侧皮带滑轮86b的驱动力矩Tb之比Ta/Tb将变为驱动侧皮带滑轮86a的半径ra与齿轮807的半径rb(rb>ra)之比rb/ra。因此,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选择了传输路径B时比选择了传输路径A时向驱动侧皮带滑轮86a传输的驱动力矩更高。但驱动侧皮带滑轮86a的旋转速度比选择了传输路径B时要慢。
在驱动侧皮带滑轮86a上架设有单元驱动带87,折线强化辊51与单元驱动带87共同移动。使折线强化辊51移动的力与驱动侧皮带滑轮86a的驱动力矩成比例。因此,使折线强化辊51移动的力在选择了驱动路径B时增大。但是,折线强化辊51的移动速度在选择了驱动路径B时变慢。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纸张后处理装置20通过转换驱动电机81旋转的传输路径,从而可改变驱动侧皮带滑轮86a的驱动力矩,其结果可以改变移动折叠强化辊51的力。
并且,在通常运转时,利用通常的力矩和通常的速度驱动折线强化辊51。另一方面,在发生了卡纸时,利用大的力矩驱动驱动侧皮带滑轮86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折叠强化辊51的移动速度,但是移动的力增加。其结果,即使在因卡纸而增加了折叠强化辊51的负荷,折叠强化辊51停止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改变传输路径来提高驱动力矩,从而跨过发生卡纸的部分继续前进。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纸张后处理装置20发生卡纸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在动作1中,将驱动单元80的力矩设定为默认(通常力矩)。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通过接通电磁离合器A并断开电磁离合器B来选择传输路径A,从而将向驱动侧皮带滑轮86a传输的力矩设定为通常力矩。
在动作2中,开始辊单元60(折叠强化辊51)的移动。在动作3中,进行去路的折叠强化处理,另一方面,检测是否发生了卡纸(动作4)。对检测发生卡纸的具体方法没有限制,例如,在辊单元60离开初始位置后经过的时间超过了规定的阈值时,判断辊单元60已在中途停止、即发生了卡纸。在未发生卡纸的正常的折叠强化处理动作中,辊单元60沿折线作往复移动。因此,辊单元60离开初始位置后在规定的经过期间内如果还未返回初始位置,则可以考虑是因发生卡纸而导致辊单元60在中途停止。可以通过图7等所示的初始位置传感器89来检测辊单元60离开了初始位置和返回了初始位置。
另外,也可以通过纸张摞的输送时间来检测卡纸。一旦折线到达折叠强化辊51的位置,则通过折辊38形成有折线的纸张摞就暂时停止,并在此进行折叠强化处理。当折叠强化处理结束时,纸张摞重新开始向输送方向移动,被排出辊对39吸引向纸张摞放置部40排出。因此,例如在折辊38的出口侧和排出辊对39的前面侧设置有用于分别检测纸张摞通过的传感器,分别测定纸张摞的前端通过两个传感器的时刻,通过的时刻差即纸张摞的输送时间长于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在进行折叠强化处理期间发生了卡纸。
当在动作4中判断检测到卡纸时,在动作5中将驱动单元80的力矩从通常(正常)力矩切换到高力矩。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断开电磁离合器A,而接通电磁离合器B,从传输路径A切换到传输路径B,从而将向驱动侧皮带滑轮86a传输的力矩从通常力矩切换到高力矩。通过该切换,辊单元60可以用比通常力矩强的力移动,从而可以跨过发生卡纸的部位继续前进。
然后,如图13的右上所示,折叠强化辊51在越过了纸张摞的端部的位置停止(动作6)。也就是说,使辊单元60前进到不妨碍排出纸张摞的位置并停止在该位置。
在动作7,通过对折辊38对纸张摞的推出和排出辊对39的拉入,纸张摞被排出至纸张摞放置部40。
然后,在排出纸张摞后,使辊单元60移动至初始位置移动(动作8)。
另一方面,如果在去路的折叠强化处理中未发生卡纸(动作4为否),则进行回路的折叠强化处理(动作9)。
并且,如果在去路的折叠强化处理中发生了卡纸(动作10为是),则与动作5同样地从通常力矩切换到高力矩,以跨过发生卡纸的部分(动作11)。
然后,在跨过发生卡纸的部分之后,辊单元60返回初始位置。另外,在回路的折叠强化处理中也未发生卡纸的情况下(动作10为否),辊单元60返回初始位置(动作12)。
此外,在辊单元60返回初始位置时排出纸张摞。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纸张后处理装置20,如果发生了卡纸,则可以将驱动辊单元60的力(驱动力矩)自动切换到比通常大的驱动力矩。其结果,因卡纸而暂时停止的折叠强化辊51可以跨过发生卡纸的部分向前移动,不用暂时停止整个图象形成装置。另外,也不用迫使用户进行用手将以被折叠强化辊51夹住的状态停止的纸张摞拔出这一恢复操作。
(4)其他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纸张后处理装置20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形成纸张摞的纸张张数、纸张摞中是否包括大于等于规定厚度的厚纸的情况来切换驱动单元80的力矩。
在动作21中判断纸张摞的纸张的张数是否大于等于规定数量。另外,在动作22中判断在纸张摞中是否包括比标准纸厚的纸张。例如,判断形成纸张摞的纸张张数是否大于等于15张。如果纸张张数大于等于规定数量,则在动作23中,将驱动单元80的力矩设定成高力矩。设定高力矩的方法与上述的方法相同,即通过断开电磁离合器A并接通电磁离合器B,从而从传输路径A切换到传输路径B,将向驱动侧皮带滑轮86a传输的力矩从通常力矩切换到高力矩。
另外,即使在纸张张数少于规定数量的情况下,如果纸张摞中包括比标准纸厚的纸张(动作22为是),则将驱动单元80的力矩设定为高力矩。另外,在图14所示的流程图中,虽然进行了纸张张数和有无厚纸两者的判断,但也可以只进行任一种判断。
对于纸张张数、有无厚纸,可以使用用户在图象形成部12的操作部9中设定的信息,也可以使用在图象形成部12的内部计算纸张张数的信息或检测纸张厚度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纸张摞的纸张数量少于规定数量且不包括比标准纸厚的纸张的情况下(动作22为否),将驱动单元80的力矩设定成通常的力矩。也就是说,通过接通电磁离合器A并断开电磁离合器B,从而选择传输路径A,将向驱动侧皮带滑轮86a传输的力矩设定为通常力矩。
在动作25中,根据通常的动作使折叠强化辊51作往复移动,从而进行纸张摞的折叠强化处理。然后,在动作26中排出被折线强化后的纸张摞。
一般来说,纸张张数多的纸张摞、包括厚纸的纸张摞即使使用折叠强化辊51进行折叠强化处理,也很难得到良好的折线。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纸张张数多的纸张摞、包括厚纸的纸张摞,由于可以以高力矩驱动折叠强化辊51,因此可以形成比现有技术的更好的折线。
通过适当地组合本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成分,从而可以形成各种实施方式的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成分中删除几个构成成分。而且,还可以适当地组合存在于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成分。

Claims (20)

1.一种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折辊,用于折弯纸张摞的中央部,以在所述纸张摞上形成折线;
折线强化辊,用于对所述纸张摞的折线进行加压的同时沿所述折线的方向移动,以强化所述折线;以及
驱动单元,包括电机,所述驱动单元能改变所述电机的驱动力矩并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从而使所述折线强化辊沿所述折线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齿轮列,用于将所述电机的旋转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以及第二齿轮列,与所述第一齿轮列并列设置,所述第二齿轮列以大于所述第一齿轮列的驱动力矩将所述电机的旋转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
通过选择性地切换所述第一齿轮列和所述第二齿轮列来改变所述驱动力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齿轮列和所述第二齿轮列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离合器和第二电磁离合器,
当接通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时,断开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当断开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时,接通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从而选择性地切换所述第一齿轮列和所述第二齿轮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纸张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发生卡纸的卡纸检测部,
当检测到发生了所述卡纸时,所述驱动单元将所述驱动力矩改变为大于检测所述卡纸前的驱动力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纸张后处理装置还包括:向与所述折线正交的方向输送所述纸张摞的输送部,
所述驱动单元在进行增大所述驱动力矩的改变后,使所述折线强化辊向所述纸张摞的端部的外侧移动,
在所述折线强化辊移动到所述纸张摞的端部的外侧后,所述输送部向外部排出所述纸张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纸张摞的纸张张数大于等于规定的阈值时,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驱动力矩大于所述纸张张数小于所述阈值时的驱动力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在构成所述纸张摞的纸张中包括比标准纸厚的纸张时,使所述驱动力矩大于只由所述标准纸构成所述纸张摞时的驱动力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线强化辊包括第一辊和第二辊,通过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夹入并挤压所述纸张摞的折线的同时沿所述折线的方向移动。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部,用于读取原稿;
图像形成部,用于以电子照相方式将读取到的原稿的图像数据印刷在纸张上;
对折辊,用于折弯由已印刷的多张所述纸张构成的纸张摞的中央部,以在所述纸张摞上形成折线;
折线强化辊,用于对所述纸张摞的折线进行加压的同时沿所述折线的方向移动,以强化所述折线;以及
驱动单元,包括电机,所述驱动单元能改变所述电机的驱动力矩并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从而使所述折线强化辊沿所述折线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齿轮列,用于将所述电机的旋转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以及第二齿轮列,与所述第一齿轮列并列设置,所述第二齿轮列以大于所述第一齿轮列的驱动力矩将所述电机的旋转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
通过选择性地切换所述第一齿轮列和所述第二齿轮列来改变所述驱动力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齿轮列和所述第二齿轮列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离合器和第二电磁离合器,
当接通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时,断开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当断开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时,接通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从而选择性地切换所述第一齿轮列和所述第二齿轮列。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发生卡纸的卡纸检测部,当检测到发生了所述卡纸时,所述驱动单元将所述驱动力矩改变为大于检测所述卡纸前的驱动力矩。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向与所述折线正交的方向输送所述纸张摞的输送部,
所述驱动单元在进行增大所述驱动力矩的改变后,使所述折线强化辊向所述纸张摞的端部的外侧移动,
在所述折线强化辊移动到所述纸张摞的端部的外侧后,所述输送部向外部排出所述纸张摞。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纸张摞的纸张张数大于等于规定的阈值时,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驱动力矩大于所述纸张张数小于所述阈值时的驱动力矩。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在构成所述纸张摞的纸张中包括比标准纸厚的纸张时,使所述驱动力矩大于只由所述标准纸构成所述纸张摞时的驱动力矩。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线强化辊包括第一辊和第二辊,通过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夹入并挤压所述纸张摞的折线的同时沿所述折线的方向移动。
17.一种纸张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对折辊折弯纸张摞的中央部,以在所述纸张摞上形成折线;
使折线强化辊对所述纸张摞的折线进行加压的同时沿所述折线的方向移动,以强化所述折线;以及
通过改变电机的驱动力矩并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从而使所述折线强化辊沿所述折线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纸张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选择性地切换第一齿轮列和第二齿轮列来改变所述驱动力矩,其中,所述第一齿轮列将所述电机的旋转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辊,所述第二齿轮列与所述第一齿轮列并列设置,所述第二齿轮列以大于所述第一齿轮列的驱动力矩将所述电机的旋转传输给所述折线强化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纸张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齿轮列和所述第二齿轮列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离合器和第二电磁离合器,
当接通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时,断开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当断开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时,接通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从而选择性地切换所述第一齿轮列和所述第二齿轮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纸张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发生卡纸,
当检测到发生了所述卡纸时,使所述驱动力矩变为大于检测所述卡纸前的驱动力矩。
CN2011102128612A 2010-07-28 2011-07-27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Pending CN1024242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6862510P 2010-07-28 2010-07-28
US61/368,625 2010-07-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4295A true CN102424295A (zh) 2012-04-25

Family

ID=45526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28612A Pending CN102424295A (zh) 2010-07-28 2011-07-27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27427A1 (zh)
CN (1) CN10242429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97607B2 (en) * 2010-07-28 2012-10-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JP5942788B2 (ja) * 2012-11-05 2016-06-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6987A (ja) * 1985-07-15 1987-01-26 Fuji Xerox Co Ltd 紙折り装置
JP2001010759A (ja) * 1999-06-28 2001-01-16 Kyocera Mita Corp 紙折り装置
JP2003182928A (ja) * 2001-12-13 2003-07-03 Konica Corp 用紙後処理方法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US6905118B2 (en) * 2002-07-31 2005-06-14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inishe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20070060459A1 (en) * 2005-09-13 2007-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14445A (zh) * 2008-06-18 2008-12-03 株式会社东芝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US20080308990A1 (en) * 2007-06-12 2008-12-18 Canon Finetech Inc. Sheet cutting apparatus
US20080315508A1 (en) * 2007-06-19 2008-12-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CN101382752A (zh) * 2007-09-04 2009-03-11 株式会社东芝 用纸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用纸后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6987A (ja) * 1985-07-15 1987-01-26 Fuji Xerox Co Ltd 紙折り装置
JP2001010759A (ja) * 1999-06-28 2001-01-16 Kyocera Mita Corp 紙折り装置
JP2003182928A (ja) * 2001-12-13 2003-07-03 Konica Corp 用紙後処理方法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US6905118B2 (en) * 2002-07-31 2005-06-14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inishe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20070060459A1 (en) * 2005-09-13 2007-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80308990A1 (en) * 2007-06-12 2008-12-18 Canon Finetech Inc. Sheet cutting apparatus
US20080315508A1 (en) * 2007-06-19 2008-12-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CN101382752A (zh) * 2007-09-04 2009-03-11 株式会社东芝 用纸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用纸后处理方法
CN101314445A (zh) * 2008-06-18 2008-12-03 株式会社东芝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27427A1 (en) 2012-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2752B (zh) 用纸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用纸后处理方法
CN101734511B (zh) 折叠处理装置和方法、使用折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052324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76949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バッファ装置
CN101468765B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CN101008800A (zh) 具有用于装订打印物的带订书机的整理器的图像形成系统
JP5098942B2 (ja) 後処理装置
US7742716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1987704A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JP2005206264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934171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JP5595116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6493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24295A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纸张后处理方法
JP5533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内蔵の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9989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967818B2 (ja) 中間搬送装置
JP5353440B2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080303200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06008370A (ja) 排紙装置
CN10769767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345687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4205772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246276A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41848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