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述说明的用于实施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明确本发明的上述作用和益处。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图1是概略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热轧钢板的制造装置10的一部分的图。在图1中,沿从纸面的左侧(上工序侧、上游侧)向右侧(下工序侧、下游侧)的方向输送钢板1,纸面的上下方向是铅垂方向。有时将该上工序侧(上游侧)-下工序侧(下游侧)方向记作输送方向。另外,有时也将与该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所输送的钢板的板宽的方向记作钢板板宽方向。此外,在图中,为了方便观看,有时省略了重复的附图标记。
如图1所示,热轧钢板的制造装置10包括热精轧机列11、冷却装置20、输送辊12、12、…和夹紧辊13。另外,在热精轧机列11的上工序侧配置有加热炉、粗轧机列等,该结构省略图示和说明。由此,备齐用于进入到热精轧机列11中的钢板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夹紧辊13的下工序侧配置有其他的冷却装置、卷绕机等用于作为钢板卷而出厂的各种设备。
大致像下述那样地制造热轧钢板。即,自加热炉抽出而被粗轧机轧制至规定的厚度的粗钢筋一边被控制温度,一边连续地被热精轧机列11轧制至规定的厚度。然后,在冷却装置20内被急速地冷却。在此,在热精轧机列11的最终轧机11g上,自支承轧辊的壳体11gh的内侧配置冷却装置20。详细而言,非常靠近该最终轧机11g的轧辊11gw、11gw(参照图2)地设置冷却装置20。然后,使上述粗钢筋通过夹紧辊13而利用另一冷却装置将该粗钢筋冷却至规定的卷绕温度,利用卷绕机卷绕成卷状。
以下,详细地说明热轧钢板的制造装置10(以下有时简称为“制造装置10”)。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设有冷却装置20的部位的图。图2的(a)是表示冷却装置20的整体的放大图,图2的(b)是进一步重点表示最终轧机11g的附近结构的图。图3是图2的(a)的III-III向视剖视图。因此,在图3中,纸面上下为制造装置10的铅垂方向,纸面左右为钢板板宽方向,纸面内/外方向为输送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热精轧机列11如图1所示,7台轧机(11a、11b、11c、…、11g)沿输送方向排列设置。各轧机11a、11b、…、11g是构成所谓的各轧机中的轧机,在最终成品中能满足所需的厚度、机械性质、表面品质等条件地设置压下率等轧制条件。在此,各轧机的压下率被设定为满足所制造的钢板应有的性能,但是由于高压下进行轧制而使奥氏体晶粒产生大的变形,提高位错密度,所以从谋求冷却后的铁素体晶粒的微细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压下率在最终轧机11g中较大。
各轧机的轧机包括实际上夹着钢板1进行压下的一对工作轧辊(11aw、11aw、…、11fw、11fw、11gw、11gw)、和以外周与该工作轧辊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一对支承辊(11ab、11ab、…、11fb、11fb、11gb、11gb)。此外,该工作轧辊和支承辊的旋转轴线配置在竖立设置部(在最终轧机中为图3的竖立设置部11gr、11gr)之间,该竖立设置部在内侧包含有该工作轧辊和支承辊地设置的壳体(11ah、…、11fh、11gh)中相对地竖立设置。即,如图3所示,壳体的竖立设置部以隔着钢板的输送线(轧制线)的方式竖立设置。
在此,在图2的(a)中以L1表示的工作轧辊11gw和壳体竖立设置部11gr、11gr的下工序侧端面的距离比工作轧辊11gw的半径r1大。因此,能够在相当于L1-r1的部位如后所述那样配置冷却装置20的一部分。即,能够将冷却装置20的一部分以插入壳体11gh的内侧的方式设置。
此外,如图3所示,在冷却装置20的插入到壳体11gh的内侧的部位中的冷却装置20的均匀冷却宽度(W、参照图5)的端部和壳体竖立设置部11gr、11gr之间形成有以Wsw、Wsw表示的间隙。关于该Wsw的大小,与冷却装置20的说明一起在后说明。
接下来说明冷却装置20。冷却装置20包括上表面供水部件21、21、…、下表面供水部件22、22、…、上表面引导件30、30、…和下表面引导件40、40、…。
上表面供水部件21、21、…是向钢板1的上表面侧供给冷却水的部件。上表面供水部件21、21、…包括冷却集管21a、21a、…、呈多列地设置在各冷却集管21a、21a、…上的导管21b、21b、…、和安装在该导管21b、21b、…的前端的冷却喷嘴21c、21c、…。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可知,冷却集管21a是沿钢板板宽方向延伸的配管,该种冷却集管21a、21a、…沿输送方向排列。
导管21b是自各冷却集管21a分支出的多个细配管,导管21b的开口端部朝向钢板的上表面侧。导管21b、21b、…沿冷却集管21a的管长方向、即钢板板宽方向呈梳状地设有多个。
在各导管21b、21b、…的前端安装有冷却喷嘴21c、21c、…。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喷嘴21c、21c、…是能够形成扇形的冷却水射流(例如5mm~30mm左右的厚度)的扁平型的喷嘴。图4、图5表示利用该冷却喷嘴21c、21c、…形成在钢板表面上的冷却水射流的示意图。图4是立体图。图5是概略地表示该射流碰撞到钢板表面时的碰撞形态的图。在图5中,白色圆圈所表示的是冷却喷嘴21c、21c、…的正下方的位置,粗线所表示的是冷却水射流的碰撞位置、形状。图4、图5一并表示了输送方向和板宽方向。
根据图4、图5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喷嘴列中,以错开的方式配置在板宽方向上的位置上。并且与邻靠的冷却喷嘴列的板宽方向的位置相同的方式,形成为所谓的交错状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冷却水射流在钢板表面上的钢板板宽方向的所有位置上至少通过两次地配置冷却喷嘴。即,输送的钢板的某一点ST沿图5的直线箭头移动。届时,在冷却喷嘴列A通过两次(A1、A2)、在冷却喷嘴列B通过两次(B1、B2)、在冷却喷嘴列C通过两次(C1、C2)、…地,在各喷嘴列中使来自属于该冷却喷嘴列的冷却喷嘴的射流与上述位置碰撞两次。因此,使冷却喷嘴的间隔Pw、冷却水射流的碰撞宽度L和扭转角β之间成立
L=2Pw/cosβ
的关系地配置冷却喷嘴。在此,使冷却水射流在上述位置通过两次,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通过3次以上。另外,从谋求钢板板宽方向上的冷却能力的均匀化的观点出发,沿输送方向在相邻的喷嘴列中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扭转冷却喷嘴。
此外,由冷却喷嘴的排列决定了钢板的冷却的“均匀冷却宽度”。这意味着在所配置的冷却喷嘴组的性质上、所输送的钢板能够均匀冷却的钢板板宽方向的大小。具体而言,大多情况下与在钢板的制造装置中能制造的最大的钢板的宽度一致。具体而言例如图5中以W表示的大小。
设有上表面供水部件21的位置、特别是配置冷却喷嘴21c、21c、…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至少在热精轧机列11中的最终轧机11g的紧接着的后方设置。详细而言,从该最终轧机11g的壳体11gh的内侧非常靠近该最终轧机11g的工作轧辊11gw地配置。通过这样配置,能够在由热精轧机列11进行的轧制后马上使钢板1骤冷。此外,能够使钢板1的前端部稳定地引导到冷却装置2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图2可知,靠近工作轧辊(work roll)11gw的冷却喷嘴21c接近钢板1地配置。
另外,自各冷却喷嘴21c、21c、…的冷却水喷射口喷射的冷却水的喷射方向以铅垂方向作为基本方向。但是,优选来自距最终轧机11g的工作轧辊11gw最近的冷却喷嘴的冷却水的喷射与铅垂方向相比向工作轧辊11gw的方向倾斜。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钢板1被最终轧机11g压下后直到冷却开始的时间,也能够使因轧制而积累的轧制变形恢复的时间基本为零。因而,能够制造具有更加微细的组织的钢板。
下表面供水部件22、22、…是对钢板1的下表面侧供给冷却水的部件。下表面供水部件22、22、…包括冷却集管22a、22a、…、在各冷却集管22a、22a、…上呈多列地设置的导管22b、22b、…、和安装在该导管22b、22b、…的前端的冷却喷嘴22c、22c、…。下表面供水部件22、22、…与上述的上表面供水部件21、21、…相对地设置,下表面供水部件22、22、…的冷却水的喷射方向与上表面供水部件21、21、…不同,但结构与上表面供水部件21、21、…大致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接下来说明上表面引导件30。图6概括地表示上表面引导件30。图6的(a)表示从冷却装置20的上方看去的图,是局部剖切图。图6的(b)是从侧面看去的图。在图6中也一并表示了冷却喷嘴21c、21c、…的位置和钢板1的位置。
上表面引导件30包括板状的引导板31、和配置在引导板31的上表面侧的排水通路形成部35、35、…。
引导板31是板状的构件,并且设有流入孔32、32、…和流出孔33、33、…。
流入孔32、32、…设置在与上述的冷却喷嘴21c、21c、…相对应的位置上,形状也与射流的形状相对应。因而,流入孔32、32、…沿钢板板宽方向排列而形成流入孔列32A,并且该流入孔列32A、32A、…进一步沿输送方向排列。在此,流入孔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使来自冷却喷嘴的射流尽量不与引导板接触地形成流入孔的形状即可。详细而言,优选形成为能使来自一个冷却喷嘴21c的每单位时间内的冷却水喷射量的10%以上不会与上表面引导件30的引导板31碰撞地通过的形状,但这也根据所使用的冷却喷嘴21c、21c、…的射流的特性的不同而不同。此外,从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设置该流入孔32、32、…的观点出发,优选流入孔的开口形状是与冷却水射流的横截面形状(与喷射方向轴线正交的截面)大致相似的形状。
另一方面,流出孔33、33、…是矩形的孔,该孔沿钢板板宽方向排列有多个而形成流出孔列33A。通过使引导板31的一部分残留在流出孔33、33、…之间,能够防止所输送的钢板的前端向流出孔33、33、…进入。即,这形成为钢板进入防止部件33s、33s、…。该流出孔列33A、33A、…配置在上述流入孔列32A、32A、…之间。
即,在引导板31上,流入孔列32A和流出孔列33A沿输送方向交替地配置。
在此,作为流出孔33、33、…的优选的开口形状,说明了上述那样的排列的矩形。由此,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获得较大的开口面积。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确保适当的排水量,能够防止钢板的勾挂即可。即,流出孔的开口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矩形,例如可以是圆形、梯形。并且,钢板进入防止部件形成为与该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例如在流出孔为沿输送方向具有上底和下底的梯形的情况下,钢板进入防止部件也可以形成为自输送方向倾斜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图7表示流出孔的变形例。在图7的变形例的上表面引导件30’中,与上述上表面引导件30的结构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流出孔33’是不同的,其他部位与上述的上表面引导件30相同,对于该相同的部位,也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上表面引导件30’的1个流出孔33’沿宽度方向是一个长孔33A’,并且这里是铺设有网材33B’的形态。由此,也可以形成流出孔。从网材33B’的所谓网眼的粗细对冷却水的流动的影响较小,且不易发生垃圾等异物的堵塞的观点出发,优选是5mm×5mm以上的网眼。
另外,自流出孔33、33、…的缘中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缘朝向上方地竖立设有防逆流片33p、33p、…。该防逆流片33p、33p、…是为了防止进入到流出孔33、33、…中的水再自流出孔33、33、…向原来的位置逆流而设置的。通过设置该防逆流片33p、33p、…,能够确保更多的排水量,从而能够提高排水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逆流片33p、33p大致平行地竖立设置,但也可以使防逆流片的上端侧比下端窄地竖立设置该防逆流片。由此,能够较宽地确保防逆流片与竖立设置有后述的排水通路形成部的片(35a、35c)之间的流路截面积。
根据图6的(b)可知,排水通路形成部35、35、…是具有由片35a、35b、35c围成的凹状截面而沿钢板板宽方向延伸的部位。排水通路形成部35自引导板31的上表面侧,以使凹状的开口部朝向该引导板31地盖住该开口部的方式配置。此时,在开口部、即片35a与片35c之间含有引导板3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和流出孔列33A地盖住该开口部。另外,相邻的排水通路形成部35、35、…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隔,在该间隔之间配置有流入孔列32A、32A、…和冷却喷嘴21c、21c、…。
另外,在与流出孔列33A相对的片35b的流出孔列33A侧,在作为该流出孔列33A的正上方的位置上设有整流片36。优选整流片36的形状是能使与片35b碰撞的排水向如后述那样设有防逆流片33p、33p的排水通路的底面方向分离地将该排水整流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倒三角形、梯形、楔形、其他突起型形状。
在此,排水通路形成部35、35、…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在将上述的上表面供水部件21的导管21b、21b、…的内径设定为d时,该高度在5d~20d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当导管21b、21b、…比20d长时,压力损耗变大,因此不理想,另外当导管21b、21b、…比5d短时,来自冷却喷嘴21c、21c、…的喷射可能不稳定。
上述那样的上表面引导件30像图2所示那样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3个上表面引导件30、30、30,这些上表面引导件30、30、30沿输送方向排列地配置。任一个上表面引导件30、30、30也与冷却喷嘴21c、21c、…的高度方向位置相对应地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距最终轧机11g最近的上表面引导件30以最终轧机11g侧的端部较低、另一端侧较高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其他两个上表面引导件30、30自输送面具有规定的间隔地与该输送面大致平行地配置。
采用该种上表面引导件30,在输送作为上表面引导件30的基本功能的位置的钢板前端部时,能够消除该前端部勾挂于冷却喷嘴21c、21c、…等问题。
此外,采用上表面引导件30,能够将供给到钢板上表面侧的大量的冷却水适当地排出。首先,利用上表面供水部件21、21、…供给的冷却水在冷却了钢板后,该冷却水的一部分沿钢板板宽方向流动,向下方下落而被排出。这样落下的排水利用后述的构成能够谋求提高排水性。
另一方面,利用上表面引导件30,通过进一步设置排水通路,能够辅助排水,而且能够将滞留水的厚度维持得较薄。详细如下。
图8表示用于说明的图。在图8中,为了易于理解而省略了附图标记,对应的构件可以参照图6的(b)的附图标记。在高的冷却水流量密度、冷却水供给量的情况下,来自冷却喷嘴21c、21c、…的水流的流势也较强。在该情况下,被喷射到钢板1的上表面上的冷却水如图8中箭头R、R所示也向输送方向的前后移动,碰撞。由于发生上述碰撞,因此冷却水改变方向,如箭头S所示地向上方移动而通过流出孔33、33、…,与排水通路形成部35的片35b碰撞。此时,如上所述在该片35b上设有整流片36,冷却水像箭头T、T所示那样地转换方向。此时,能够利用整流片36将冷却水的该方向转换的阻力抑制得较低,能够可靠且高效地进行排水。
由此,到达了引导板31的上表面侧的冷却水向图8的纸面内/外方向移动而被排出。此时,由于在流出孔33的缘处设有防逆流片33p、33p,因此这能够抑制冷却水再自流出孔33返回。
这样,通过加设排水部件,即使在被供给到上表面侧的冷却水是大量、高流量密度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滞留水的量。另外,分开设置进行冷却水的供给的孔和进行冷却水的排出的孔,并且利用上述那样的构造,能够抑制用于冷却的冷却水和为了排水而开始移动的冷却水在中途碰撞。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供水和排水,能够减小滞留水的厚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通过上述那样地进行顺利的排水和抑制滞留水,也能将钢板板宽方向上的冷却不均的程度抑制得更小。由此,能够获得具有统一品质的钢板。对于冷却不均而言,优选冷却水的板宽方向的温度不均为±30℃以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遍布上表面引导件30的钢板整个板宽方向地配置一个流出孔列33A所含有的流出孔33、33、…,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在滞留水变厚的倾向较大的钢板板宽方向中央部附近设置该种流出孔。
在将到达了引导板31的上表面的冷却水自引导板31的钢板板宽方向两端排出的结构上,也可以添加用于进一步提高排水性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下述这样的结构。
也可以较高地形成引导板31的上表面侧的钢板板宽方向的中央,朝向钢板板宽方向的两端变低地设置倾斜。由此,能够利用高低差使排水易于向引导板31的钢板板宽方向两端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排水的顺利进行。
另外,也可以设置泵等而强制性地排水,或使排水通路形成部内成为负压,从而易于将冷却水导入到排水通路形成部内,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另外,也可以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形成上表面引导件本身,通过使上表面引导件30在不会对输送产生影响的范围向下方移动,挤压滞留水,将冷却水强制性地导入到排水通路形成部内。
另外,在设置于引导板31的流入孔33、33、…、钢板板宽方向的两端部,也可以对该缘部分(边缘)进行倒角、倒圆角(将边缘形成为圆弧状的处理。)处理。由此,也能减少所输送的钢板的勾挂,或能促进冷却水的顺利的流动。
引导板31的材质可以采用具有作为引导件所必须的强度、耐热性的通常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出于减少所输送的钢板在与引导板31接触时对钢板1造成擦伤等的目的,也可以在没有强度和耐热的问题的部位,采用比钢板1软的树脂等材料。
图9表示另一形态的上表面引导件130、130’中的相当于图6的(b)的图。图9的(a)表示上表面引导件130,图9的(b)表示上表面引导件130’。在此,对于与上述的上表面引导件30共用的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也省略说明。
在上表面引导件130中,自引导板31分开地形成排水通路形成部135、135、…。因而,在排水通路形成部135、135、…中,片35a、35a、…和防逆流片33p、33p、…由底板135d、135d、…连结。另外,片35c、35c、…和防逆流片33p、33p、…由底板135e、135e、…连结,底板135d、135d、…和底板135e、135e、…形成排水通路的底部。也可以为这样的上表面引导件130。
上表面引导件130’是在引导板31的上表面侧进一步延伸设有防逆流片133p’、133p’、…的形态。
图10表示另一形态的上表面引导件230、230’中的相当于图6的(b)的图。图10的(a)表示上表面引导件230,图10的(b)表示上表面引导件230’。在此,对于与上述上表面引导件30、130共用的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也省略说明。
在上表面引导件230中,也是自引导板31分开地形成排水通路形成部235、235、…。因而,在排水通路形成部235、235、…中,片35a、35a、…和防逆流片233p、233p、…由底板235d、235d、…连结,并且片35c、35c、…和防逆流片233p、233p、…由底板235e、235e、…连结,底板235d、235d、…和底板235e、235e、…形成排水通路的底部。另外,防逆流片233p、233p、…延伸设置于引导板31的上表面侧。在此,在上表面引导件230中,在引导板31与排水通路形成部235、235、…之间除了冷却喷嘴21c、21c、…以外还包括集管21a、21a、…和导管21b、21b、…。也可以形成为这样的上表面引导件230。
在上表面引导件230’中,在上述上表面引导件230中将相邻的排水通路形成部235、235形成为一个排水通路形成部235’。由此,也能确保图10的(b)中T’、T’所示的排水路径。由此,能够较大地获得排水路径(T’)的流路截面积。
以上,说明了作为例子的上表面引导件,但是上表面引导件没有必要限定于此,也能够使用公知的上表面引导件。
接下来说明下表面引导件40。下表面引导件40是配置在下表面供水部件22和用于输送钢板的轧制线之间的板状的构件。由此,能防止特别是在钢板1通过制造装置10时钢板1的最前端勾挂于下表面供水部件22、22、…和输送辊12、12、…。另一方面,在下表面引导件40上设有供来自下表面供水部件22的射流通过的流入孔。由此,来自下表面供水部件22的射流通过该下表面引导件40而到达钢板下表面,能进行适当的冷却。
这样的下表面引导件40如图2所示那样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4个下表面引导件40、40、…,分别配置在输送辊12、12、12之间。任一个下表面引导件40、40、…均配置在相对于输送辊12、12、…的上端部不太低的高度。
在此使用的下表面引导件4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下表面引导件。在下表面冷却中,钢板冷却后的排水基本上直接排向下方。此外,在没有下表面引导件的情况(由输送辊进行辊之间的冷却等)下也能同样地适用。
冷却装置20与上述的最终轧机11g的壳体11gh的关系具有如下那样的特征。由此,能提高从钢板板宽方向排出的冷却水量,能供给高流量密度、大量的冷却水。图11表示了用于说明以下所用的式子中、所使用的符号的意思的示意图。在冷却装置20中的配置在壳体11gh的内侧的部分,满足式(1)、式(2)。
[式1]
[式2]
Qq>0.08 (2)
在此,W是均匀冷却宽度[m],Wsw[m]是图3、图11所示的均匀冷却宽度W的端部和壳体竖立设置部11gr之间的平均间隙距离。g[m/s2]表示重力加速度,Qq表示由后述的式(3)求得的流量密度。此外,C是由后述的式(4)、式(5)求得的值,表示由于冷却水沿钢板宽方向流动并从与壳体竖立设置部之间流出时排水截面积的收缩、扩大而引起的压力损失的系数。关于Qq、C,表示在后面的式(3)~式(5)中并进行说明。
上述式(1)能通过如下那样的想法导出。从上表面侧被供给的冷却水碰撞钢板后,朝向钢板板宽方向被分开地排水。可是,若均匀冷却宽度的端部和壳体竖立设置部的间隙窄,则排水沿钢板板宽方向移动,该排水碰撞壳体竖立设置部而变化成为向下方的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增大。由于该流动阻力的增大,碰撞到壳体竖立设置部后的排水向钢板侧返回,从上表面引导件的射流孔向冷却喷嘴前端侧逆流,在上表面引导件之上也滞留有水,冷却喷嘴前端浸于水中。
具体而言,式(1)的左边表示冷却水在钢板板宽方向端和壳体竖立设置部之间被排出的情况的压力损失。如式(1)所示,在式(1)的左边未满1的情况下,能将由压力损失造成的排水时的流动阻力抑制得较小,能够排出适当的冷却水。另一方面,在式(1)的左边为1以上时,流动阻力较大,排水从上表面引导件的射流孔逆流,产生冷却喷嘴前端被水淹没的现象。在此,式(1)中为1.7的值是向钢板板宽方向流动的排水在钢板宽度方向端和壳体竖立设置部之间的折曲(转换排水方向)处产生的压力损失的系数,是由实验所得到的值。
此外,利用式(2)限制水量密度Qq的范围的理由如下。即,水量密度Qq比0.08[m3/(m2·s)]大的情况下,有时产生碰撞到壳体竖立设置部后的排水向钢板侧返回的现象,为了适当地进行排水,需要满足式(1)。另一方面,在水量密度Qq为0.08[m3/(m2·s)]以下时,不易产生碰撞到壳体竖立设置部后的排水向钢板侧返回的现象,与式(1)无关。
说明上述式(1)、式(2)中的Qq。Qq[m3/(m2·s)]是均匀冷却宽度中的平均水量密度,用下式(3)表示。
[式3]
在式(3)中,Q[m3/s]是流量,Whp[m]如图11所示那样,是在壳体竖立设置部11gr内配置有冷却喷嘴21c、21c、…的输送方向(钢板移动方向)的冷却距离。该式(3)通过用冷却水的流量除以能均匀冷却的面积,求得在均匀冷却面上的水量密度。
接下来说明上述式(1)中的C。C从以下的式(4)和式(5)求得。
[式4]
[式5]
在此,h[m]是图11所示的上表面引导件30和钢板1之间的平均距离。从式(4)、式(5)可知,C是冷却水向钢板板宽方向流动,从以Wsw所示的间隙流出时的排水截面积分别收缩(式(4))或扩大(也包括相同。式(5))的情况下的压力损失的系数,基于以往公知的实验式由实验得到。
利用在制造装置10中的冷却装置20和壳体11gh这样的关系,被供给到钢板上表面侧的冷却水能够从钢板板宽方向两侧和壳体11gh之间适当地被排出,促进有效的冷却。
以上,调节均匀冷却宽度端部和壳体竖立设置部之间的间隙距离即Wsw使其满足式(1),通过抑制流动阻力,能够确保考虑了所供给的水量及其射流形态的排水路径。而且,能够使供给到钢板上表面侧的冷却水从均匀冷却宽度的端部和壳体竖立设置部11gr之间向图3所示的箭头D、D方向适当地排水。
因为能利用上述的关系确保适当的排水,所以例如在决定必要的钢板的板宽度的情况下,能决定最终轧机的壳体竖立设置部的配置,能作为热轧钢板的制造装置的设计的一要素。另一方面,在决定了最终轧机的各部的配置的情况下,能求得既能够确保适当的排水又能够制造的钢板的板宽度。
返回到图2,继续说明热轧钢板的制造装置10。输送辊12、12、…是钢板1的载置台且是沿输送方向输送该钢板1的辊。如上述那样,在输送辊12、12、…之间配置有下表面引导件40、40、…。
夹紧辊13兼具脱水的作用,设置在冷却装置20的下工序侧。由此,能够防止在冷却装置20内喷射的冷却水向钢板1的下工序侧流出。此外,能够抑制冷却装置20中的钢板1变成波浪形,特别是能够提高钢板1的前端啮入卷绕机之前的时刻的钢板1的输送性。在此,夹紧辊13的辊当中的上侧的辊13a如图1所示,能够上下移动。
利用上述的热轧钢板的制造装置例如下述那样地制造钢板。即,利用卷绕机卷绕钢板,在下一个钢板的轧制开始之前的非轧制时间内,停止冷却装置20中的冷却水的喷射。然后,冷却装置20的下工序侧的夹紧辊13在上述非轧制时间内,使上侧辊13a移动至比冷却装置20的上表面引导件30高的位置。然后开始轧制下一个钢板。
在该下一个钢板的前端到达夹紧辊13时,使冷却装置20开始喷射冷却水而进行冷却。此外,在钢板1的前端通过了夹紧辊13后马上使上侧辊13a下降,开始夹紧钢板1。
另外,在热精轧机列上的输送速度除了输送开始部分以外也可以均是恒定的。由此,能够制造在钢板的整个长度上提高了机械强度的钢板。
在如以上那样的冷却水的排水过程中,对于具体的排水性能,由必要的钢板的冷却热量适宜决定,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如上述那样,从钢板组织的微细化的观点出发,轧制之后马上骤冷是有效的,因此,优选供给流量密度高的冷却水。因此,排水也只要能够确保与该冷却水的供给量、流量密度相对应的排水性能即可。从上述钢板的微细化的观点出发,所供给的冷却水的流量密度能够列举10~25[m3/(m2·分钟)]。也可以是比10~25[m3/(m2·分钟)]大的流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