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8775B -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18775B CN102418775B CN201110287649.2A CN201110287649A CN102418775B CN 102418775 B CN102418775 B CN 102418775B CN 201110287649 A CN201110287649 A CN 201110287649A CN 102418775 B CN102418775 B CN 1024187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wheel
- shaft
- speed
- roo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 F16H37/042—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 F16H37/043—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16H2057/0235—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easy accessibility and rep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该装置中,在第二室配置有对推进轴的动力进行前进后退变速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在第三室配置主变速机构、副变速机构及输出轴,通过前轮动力输出单元将该输出轴的动力输出为前轮动力的前轮动力输出轴支撑于第一、第二支撑壁。第二支撑壁分离形成为:支撑第一变速机构及第二变速机构的上壁部;及支撑前轮动力输出轴的下壁部,在上壁部与下壁部间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开放的开口。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支撑变速机构及前轮动力输出轴的支撑壁上下分离,在它们之间形成朝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开放的开口,由此提高支撑壁前后的油的流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前轮动力输出轴的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拖拉机的传动装置的现有技术,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在连接于飞轮壳体的变速箱体的内部设有第一、第二支撑壁,分别形成有与飞轮壳体内连通的第一室、中间部的第二室、及后部的第三室且第二室和第三室为油池,在第二室配置有对推进轴的动力进行变速的行驶系统的多个变速机构,在分隔第二室的后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壁上支撑有通过前轮动力输出单元将所述变速机构输出的动力输出为前轮驱动用的前轮动力输出轴。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如下的传动装置:在前后变速箱体的前变速箱体的内部设有第一、第二支撑壁,在第二室配置有对推进轴的动力进行前进后退的变速的液压切换式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在第三室配置有:对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输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的主变速机构;对通过该主变速机构变速的动力进行高低变速的副变速机构;及传递该副变速机构输出的后轮动力的输出轴,通过前轮动力输出单元将该输出轴的动力输出为前轮动力的前轮动力输出轴支撑于第一、第二支撑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7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96108号公报
在上述的两个现有技术中,使变速箱体内成为前后连通、油能够流动的油池,在第二支撑壁形成将第二室和第三室连通的油通路,但是,不仅在第二支撑壁上从上部到下部地支撑主变速机构、副变速机构及输出轴,还在下部支撑前轮动力输出轴,因此,前轮动力输出轴上的轴承及传动齿轮造成妨碍,导致从第二室向第三室的油的流动变差,油温上升。特别是,变速机构采用液压切换式的装置时,因为从该变速机构流出的油量较多,所以油的流动性出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这种现有技术的问题点的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该装置通过使支撑变速机构及前轮动力输出轴的支撑壁上下分离,在它们之间形成朝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开放的开口,由此能够提高支撑壁前后的油的流动性。
本发明用来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如下所述。
第一技术方案:
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在连接于飞轮壳体F的前变速箱体MF的内部设有第一、第二支撑壁Ma、Mb,分别形成有与飞轮壳体F内连通的第一室20、中间部的第二室21、及后部的第三室22,
在所述第二室21配置有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该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从推进轴6向输入轴37、或者从推进轴6通过后退传动轴29向输入轴37对推进轴6的动力进行前进后退的变速传递,在第三室22配置有:对从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传递到输入轴37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并传递给副轴38的主变速机构9;从副轴38传递通过该主变速机构9变速后的动力并进行高低变速的副变速机构10;以及从该副变速机构10传递后轮动力的输出轴47,
通过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将所述输出轴47的动力输出为前轮动力的前轮动力输出轴55、所述推进轴6、及后退传动轴29支撑于第一、第二支撑壁Ma、Mb,且所述输入轴37、副轴38及输出轴47的前部支撑在第二支撑壁Mb,
所述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具有:支撑于输出轴47的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以及与该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啮合、支撑于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传动齿轮54,
该传动装置中,
所述副变速机构10的一个从动齿轮48配置在主变速机构9的所有齿轮的前侧且输出轴47的前部,在该输出轴47的前端、在所述副变速机构10的一个从动齿轮48与第二支撑壁Mb之间配置有所述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且所述传动齿轮54配置于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后端。
第二技术方案:
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所述副轴38上的主变速机构9的从动齿轮39b~42b从前方向后方以高速侧到低速侧的顺序依次配置,在副轴38上的最高速从动齿轮42b的前侧设有副变速机构10用的副低速驱动齿轮46,该副低速驱动齿轮46上啮合有输出轴47上的所述副变速机构10的一个从动齿轮48。
第三技术方案:
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的推进轴6的后端及后退传动轴29的后端支撑在第二支撑壁Mb的前面侧,副变速机构10的副轴38的前端及输出轴47的前端支撑在第二支撑壁Mb的后面侧,主变速机构9的输入轴37前后贯通地支撑于第二支撑壁Mb。
第四技术方案:
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所述第二室21和第三室22为油池,
所述第二支撑壁Mb上下前后分离形成为:上壁部Mb1,分别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的推进轴6、主变速机构9的输入轴37、副变速机构10的副轴38及输出轴47支撑为可自由旋转;以及下壁部Mb2,从该上壁部Mb1向后下方离开,对前轮动力输出轴55进行支撑,从而在上壁部Mb1与下壁部Mb2之间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开放的开口57,在该开口57配置有所述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
第五技术方案:
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所述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中,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在开口57内从上壁部Mb1向下方突出,传动齿轮54在开口57内从下壁部Mb2向上方突出,
所述下壁部Mb2在与前变速箱体MF的底部之间形成有将第二室21和第三室22连通的油的通路58。
第六技术方案:
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在所述输出轴47的前端与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相邻配置的副变速机构10的副低速从动齿轮48,配置于下壁部Mb2的上方,将传动齿轮54结合于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前轮驱动离合器单元56配置于上壁部Mb1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对变速机构及前轮动力输出轴进行支撑的支撑壁的前后的油的流动性。
即,根据本发明,因为对变速机构及前轮动力输出轴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壁Mb上下分离形成为上壁部Mb1和下壁部Mb2,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开放的开口57,在该开口57配置有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所以能够提高从第二室21向第三室22的油的流动性,并使前轮动力驱动单元52的配置最优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所述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中,使在输出轴47的前端且上壁部Mb1的后侧的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以及在下壁部Mb2的前侧、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后端的传动齿轮54在开口57内啮合,能够使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的配置最优化。
根据本发明,因为对变速机构及前轮动力输出轴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壁Mb上下分离形成为上壁部Mb1和下壁部Mb2,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开放的开口57,所以能够提高从第二室21向第三室22的油的流动性,并能够抑制油温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前变速箱体内的截面图。
图2是其整体截面图。
图3是副变速机构及前轮动力输出机构的截面图。
图4是泵动力输出单元的扩大截面图。
图5是前变速箱体及后轴支撑架的背面视图。
附图符号说明:
1…动力输出装置;6…推进轴;8…前进后退切换机构;9…主变速机构;10…副变速机构;11…后轮差动机构;12…前轮动力输出机构;16…驱动轴;20…第一室;21…第二室;22…第三室;27…前轴支撑架;28…后轴支撑架;29…后退传动轴;36…输入齿轮;37…输入轴;38…副轴;47…输出轴;48…副低速从动齿轮;49…副高速从动齿轮;52…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3…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4…传动齿轮;55…前轮动力输出轴;56…前轮驱动离合器单元;57…开口;E…发动机;F…飞轮壳体;M…变速箱体;MF…前变速箱体;MR…后变速箱体;Ma…第一支撑壁;Mb…第二支撑壁;Mbl…上壁部;Mb2…下壁部;T…传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2中,1为前后四轮驱动型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在连接于发动机E的后端侧的飞轮壳体F的后端侧连接有变速箱体M,该变速箱体M包括前后变速箱体MF、MR,在它们的内部收纳有传动装置T。通过所述发动机E、飞轮壳体F、及变速箱体M等构成拖拉机的车体。
所述传动装置T通过飞轮4及缓冲机构5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给推进轴6,该传动装置T具有从该推进轴6向四个前后驱动轮传递的行驶驱动系统、以及从推进轴6向PTO轴7传递的PTO驱动系统。
该传动装置T的行驶驱动系统具有:液压切换式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传送装置)8,将推进轴6的动力变换为正转输出的方式和逆转输出的方式;手动切换式主变速机构9,对前进后退切换后的动力进行四级变速;手动切换式副变速机构10,对于通过该主变速机构9变速的动力进行高低变速;后轮差动机构11,将高低切换后的动力传递给后轮(驱动轮);前轮驱动系统的前轮动力输出机构12,将通过所述副变速机构10的高低切换后的动力传递给前轮(驱动轮)。
传动装置T的PTO驱动系统中,在所述推进轴6的后部同轴心地直接连接有PTO驱动轴16,该PTO驱动系统具有:PTO传动轴17,同轴心地设置在该PTO驱动轴16的后方;PTO离合器18,从PTO驱动轴16向PTO传动轴17可自由断开、连接地传递动力;减速机构19,将来自PTO传动轴17的动力减速后传递给PTO轴7。
所述前变速箱体MF具有前后隔着间隔的第一支撑壁Ma和第二支撑壁Mb,第一支撑壁Ma划分出第一室20及第二室21,该第一室20与收纳飞轮4及缓冲机构5的飞轮壳体F内连通,该第二室21收纳有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第二支撑壁Mb将第三室22与所述第二室21划分开来,该第三室22收纳主变速机构9及副变速机构10。
所述后变速箱体MR具有前后隔着间隔的第三支撑壁Mc和第四支撑壁Md,第三支撑壁Mc划分出第四室23及第五室24,该第四室23收纳PTO离合器18并与第三室22连通,该第五室24位于第四室23的后方,第四支撑壁Md划分出第五室24及收纳后轮差动机构11的第六室25。
此外,在第一支撑壁Ma的中央形成有大的开口Ma1,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安装有前轴支撑架27从而塞住该开口Ma1,在第三室22与第四室23之间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安装有后轴支撑架28从而将它们前后分隔。该后轴支撑架28由形成于前变速箱体MF的内周面的突起保持并由螺栓固定。
所述推进轴6的前端与缓冲机构5连接、前部支撑于前轴支撑架27、后部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第二支撑壁Mb。后退动力轴29配置为与推进轴6平行,该后退传动轴29也与推进轴6一样前后部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前轴支撑架27和第二支撑壁Mb,在推进轴6和后退传动轴29之间配置有液压切换式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
液压切换式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具有:前进液压离合器30,设置于推进轴6上;前进输出齿轮31,在该前进液压离合器30的后侧可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撑于推进轴6上;后退液压离合器32;后退输出齿轮33,在该后退液压离合器32的前侧可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撑于推进轴6上;后退第一传动齿轮34,可一体旋转地设置于后退转动轴29的前部;后退第二传动齿轮35,可一体旋转地设置于后退转动轴29的后部。
前进输出齿轮31与后退第二传动齿轮35都与向主变速机构9输入动力的输入齿轮36啮合,后退第一传动齿轮34与后退输出齿轮33啮合。
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通过使前进液压离合器30动作而将推进轴6的正转动力传递给输入齿轮36,通过使后退液压离合器32动作而经由后退输出齿轮33、后退第一传动齿轮34、后退传动轴29及后退第二传动齿轮35将推进轴6的正转动力逆转地传递给输入齿轮36。
该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通过中断前进液压离合器30和后退液压离合器32两者,由此能够切断从发动机E向行驶驱动系统传递的动力,所以,还能够起到行驶系统主液压离合器的作用。
在图1~图5中,手动切换式主变速机构9设置于输入轴37和与该输入轴37平行的副轴38之间,该输入轴37具有所述输入齿轮36,输入来自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的动力。副轴38为筒轴、外套于所述PTO驱动轴16,该副轴38和输入轴37的前部都分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第二支撑壁Mb,后部都分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后轴支撑架28。
输入轴37的前部从第二支撑壁Mb向前方突出,该突出前部安装有输入齿轮36,在第二支撑壁Mb与后轴支撑架28之间从后方依次动配合有主变速的第一速至第四速驱动齿轮39a~42a。
所述第一速驱动齿轮39a与第二速驱动齿轮40a通过第一离合器单元43择一地与输入轴37一体旋转,第三速驱动齿轮41a与第四速驱动齿轮42a通过第二离合器单元44择一地与输入轴37一体旋转。
副轴38上设有可一体自由旋转的第一速至第四速从动齿轮39b~42b,各从动齿轮39b~42b分别与所述输入轴37上的第一速至第四速驱动齿轮39a~42a啮合。
副轴38上的第一速至第四速从动齿轮39b~42b从前方向后方以高速侧到低速侧的顺序依次配置,因此,随着从后方向前方行进,齿轮直径逐渐变小,最前端的第四速从动齿轮42b直径最小。
所述第一离合器单元43与第二离合器单元44均为同步啮合式,通过一根变速杆择一地进行手动操作,能够使主变速机构9从中立状态变速操作成第一速至第四速中的任一个。
副轴38的直径最小的第四速从动齿轮42b(最高速从动齿轮)的前方部分形成有副变速机构10用的低速驱动齿轮46,副变速机构10用的高速驱动齿轮兼做所述第三速从动齿轮41b(次高速从动齿轮)。
副变速齿轮10设置在副轴38和设置为与其平行的输出轴47之间,输出轴47上动配合有与低速驱动齿轮46啮合的低速从动齿轮48、以及与第三速从动齿轮41b啮合的高速从动齿轮49,低速从动齿轮48与高速从动齿轮49通过第三离合器单元50择一地与输出轴47可一体旋转地结合。
因为所述第三速从动齿轮41b及第四速从动齿轮42b的直径比主变速机构9的其他从动齿轮39b、40b小,所以低速从动齿轮48与高速从动齿轮49可以配置为在轴向上与这些从动齿轮41b、42b重叠。
即,因为低速从动齿轮48与高速从动齿轮49的前后位置和前后长度与低速驱动齿轮46、第三速从动齿轮41b及第四速从动齿轮42b的前后位置和前后长度大致相同,第四速从动齿轮42b直径最小,所以即使将第三离合器单元50配置在输出轴47上也不会出现干涉。相反地,能够在低速驱动齿轮46与第三速从动齿轮41b之间对应于第三离合器单元50设置第四速从动齿轮42b。
通过将低速驱动齿轮46设置到第四速从动齿轮42b的前侧,使直径较大的低速从动齿轮48可以配置为不会与其他从动齿轮39b、40b干涉、此外周围不会出现浪费的空间。
所述输出轴47支撑于第二支撑壁Mb和后轴支撑架28,该输出轴47的后端与小锥齿轮51连接,向后轮差动机构11传递后轮动力。
此外,输出轴47的前端与低速从动齿轮48的前侧相邻并安装有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该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与下方的传动齿轮54啮合,构成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
所述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设置在输出轴47的前部和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后部之间,所述传动齿轮54与前轮动力输出轴55动配合、通过前轮驱动离合器单元56选择动配合或结合,通过进行结合使输出轴47的动力通过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传动齿轮54及前轮动力输出轴55作为前轮动力传递给前轮差动机构。
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前后中间部贯通地支撑于第一支撑壁Ma,该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支撑传动齿轮54的后端通过传动齿轮54的后侧支撑于第二支撑壁Mb,并分别支撑为可自由旋转。
在图1、5中,所述输出轴47配置为相对于输入轴37及副轴38呈平行状,且与它们呈三角配置。推进轴6和PTO驱动轴16与发动机E的曲柄轴同心,它们与前轮动力输出轴55位于变速箱体M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输出轴47配置为略微偏向左右中的一侧(右侧),输入轴37配置为更大地偏向左右中的一侧(右侧)。
所述第二支撑壁Mb上下分离形成为上下壁部Mb1、Mb2,上壁部Mb1对推进轴6及后退传动轴29的后端、输出轴47、副轴38及输入轴37的前端进行支撑,下壁部Mb2对前轮动力输出轴55进行支撑。
上壁部Mb1和下壁部Mb2前后分离是为了在它们之间配置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及传动齿轮54,因此,在上壁部Mb1和下壁部Mb2之间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开放的开口57。
该开口57为与下壁部Mb2位于上壁部Mb1的正下方的情况相比面积增大,增大量与前后分离的量相对应。
在变速箱体M内,除第一室20之外从第二室21至第六室25作为油池,存储传动装置T用的油及液压促动器用的传动油。
所述下壁部Mb2、第三支撑壁Mc、第四支撑壁Md等在与变速箱体M的底部之间分别形成有通路58,作为从第二室21至第六室25的传动油的流路。
此外,因为上壁部Mb1在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的前侧支撑输出轴47的前端,所以配置有输出轴47的低速从动齿轮48、高速从动齿轮49及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的部分,其前后部由上壁部Mb1和后轴支撑架28进行两侧支撑。
下壁部Mb2配置于低速从动齿轮48的下方、前后方向的正下方,使直径较大的低速从动齿轮48的配置变成可能,使低速从动齿轮48与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紧挨着的相邻配置变成可能。
此外,因为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能够配置到输出轴47的前端,所以在前变速箱体MF内的传动齿轮54的前后位置能够尽量地处于前方,前轮驱动输出轴55与输出轴47在前后方向上重叠长度较短,能够缩短前轮动力输出轴55并廉价地进行制作。
在图1、5中,前变速箱体MF的后端开放得较大,其后部附近的内周面设有多个(4个)突起59,该突起59上保持有所述后轴支撑架28的外周部,通过螺栓等连接件进行安装。
在图1、2、4、5中,后轴支撑架28的正面侧形成有:通过轴承支撑输入轴37的轴承凹部28a;通过轴承支撑副轴38的轴承凹部28b;通过轴承支撑输出轴47的轴承凹部28c;后轴支撑架28的背面侧具有泵动力输出单元60,内部形成有润滑油路28d。
前变速箱体MF的后端附近的侧壁外表面安装有向拖拉机的液压机器供给动作油的液压泵61,通过所述泵动力输出单元60输出来自PTO驱动轴16的动力。
所述泵动力输出单元60具有嵌合安装于PTO驱动轴16的传动锥齿轮62、及与该传动锥齿轮62啮合的输出小锥齿轮63,小齿轮保持部28f与液压泵61的泵轴61a通过联接器66连接为可自由装卸。所述输出小锥齿轮63一体成形有轴部和锥齿轮,但是,也可以分别形成再固定安装在一起。
后轴支撑架28在背面侧形成有:通过轴承64支撑传动锥齿轮62的齿轮保持部28e;以及向后方突出并通过轴承65支撑输出小锥齿轮63的小齿轮保持部28f,齿轮保持部28e与小齿轮保持部28f的轴线垂直相交。
因此,由于所述后轴支撑架28中,轴承凹部28a、28b、及28c从正面侧进行加工,齿轮保持部28e在背面侧进行加工,润滑油路28d及小齿轮保持部28f从外侧进行加工,它们在一个物体上进行加工,所以能够正确地进行定心,而且还能够简单且正确地进行传动锥齿轮62与输出小锥齿轮63的啮合调整。
所述后轴支撑架28的小齿轮保持部28f的后端及液压泵61的安装部61b的后端位于前变速箱体MF的后端的后变速箱体MR结合面70的前侧,前后变速箱体MF、MR上分别装入构造物后进行结合时,从结合面70突出的构造物减少,易于组装。
后轴支撑架28从前变速箱体MF的后端插入安装于前变速箱体MF内表面的突起59,装入传动锥齿轮62和输出小锥齿轮63之后,能够从前变速箱体MF的外侧安装液压泵61。
此外,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及各自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构成为图1~5所示那样的较为优选。但是,不应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也可以对部件、构造进行各种变形、改变组合。
例如,行驶系统的变速机构为液压切换式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主变速机构9及副变速机构10,但是,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也可以为手动切换式,还可以为取代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的对推进轴6的动力进行高低切换的液压切换式或者手动切换式的高低切换机构。
主变速机构9及副变速机构10可以为液压切换式,或者,可以不设置副变速机构10,或者,可以在主变速机构9及副变速机构10追加进一步进行减速的超减速机构。
此外,还可以构成为:使第二室21形成得前后较长,在其内部配置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主变速机构9及副变速机构10等多个行驶系统的变速机构,在分隔该第二室21的后部的第二支撑壁Mb上支撑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后端,该前轮动力输出轴55遍及所述多个行驶系统变速机构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全长且位于它们的下方。
Claims (7)
1.一种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在连接于飞轮壳体(F)的前变速箱体(MF)的内部设有第一、第二支撑壁(Ma、Mb),分别形成有与飞轮壳体(F)内连通的第一室(20)、中间部的第二室(21)、及后部的第三室(22),
在所述第二室(21)配置有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该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从推进轴(6)向输入轴(37)、或者从推进轴(6)通过后退传动轴(29)向输入轴(37)对推进轴(6)的动力进行前进后退的变速传递,在第三室(22)配置有:对从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传递到输入轴(37)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并传递给副轴(38)的主变速机构(9);从副轴(38)传递通过该主变速机构(9)变速后的动力并进行高低变速的副变速机构(10);以及从该副变速机构(10)传递后轮动力的输出轴(47),
通过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将所述输出轴(47)的动力输出为前轮动力的前轮动力输出轴(55)、所述推进轴(6)、及后退传动轴(29)支撑于第一、第二支撑壁(Ma、Mb),且所述输入轴(37)、副轴(38)及输出轴(47)的前部支撑在第二支撑壁(Mb),
所述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具有:支撑于输出轴(47)的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以及与该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啮合、支撑于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传动齿轮(54),
该传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副变速机构(10)的一个从动齿轮(48)配置在主变速机构(9)的所有齿轮的前侧且输出轴(47)的前部,在该输出轴(47)的前端、在所述副变速机构(10)的一个从动齿轮(48)与第二支撑壁(Mb)之间配置有所述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且所述传动齿轮(54)配置于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轴(38)上的主变速机构(9)的从动齿轮(39b~42b)从前方向后方以高速侧到低速侧的顺序依次配置,在副轴(38)上的最高速从动齿轮(42b)的前侧设有副变速机构(10)用的副低速驱动齿轮(46),该副低速驱动齿轮(46)上啮合有输出轴(47)上的所述副变速机构(10)的一个从动齿轮(4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的推进轴(6)的后端及后退传动轴(29)的后端支撑在第二支撑壁(Mb)的前面侧,副变速机构(10)的副轴(38)的前端及输出轴(47)的前端支撑在第二支撑壁(Mb)的后面侧,主变速机构(9)的输入轴(37)前后贯通地支撑于第二支撑壁(M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室(21)和所述第三室(22)为油池,
所述第二支撑壁(Mb)上下前后分离形成为:上壁部(Mb1),分别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8)的推进轴(6)、主变速机构(9)的输入轴(37)、副变速机构(10)的副轴(38)及输出轴(47)支撑为可自由旋转;以及下壁部(Mb2),从该上壁部(Mb1)向后下方离开,对前轮动力输出轴(55)进行支撑,从而在上壁部(Mb1)与下壁部(Mb2)之间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开放的开口(57),在该开口(57)配置有所述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轮动力输出单元(52)中,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在开口(57)内从上壁部(Mb1)向下方突出,传动齿轮(54)在开口(57)内从下壁部(Mb2)向上方突出,
所述下壁部(Mb2)在与前变速箱体(MF)的底部之间形成有将第二室(21)和第三室(22)连通的油的通路(5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出轴(47)的前端与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相邻配置的副变速机构(10)的副低速从动齿轮(48),配置于下壁部(Mb2)的上方,将传动齿轮(54)结合于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前轮驱动离合器单元(56)配置于上壁部(Mb1)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出轴(47)的前端与前轮动力输出齿轮(53)相邻配置的副变速机构(10)的副低速从动齿轮(48),配置于下壁部(Mb2)的上方,将传动齿轮(54)结合于前轮动力输出轴(55)的前轮驱动离合器单元(56)配置于上壁部(Mb1)的下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17484A JP4916570B1 (ja) | 2010-09-28 | 2010-09-28 |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
JP2010-217484 | 2010-09-28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22755.9A Division CN103867690B (zh) | 2010-09-28 | 2011-09-26 |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18775A CN102418775A (zh) | 2012-04-18 |
CN102418775B true CN102418775B (zh) | 2014-08-27 |
Family
ID=4594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22755.9A Active CN103867690B (zh) | 2010-09-28 | 2011-09-26 |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
CN201110287649.2A Active CN102418775B (zh) | 2010-09-28 | 2011-09-26 |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22755.9A Active CN103867690B (zh) | 2010-09-28 | 2011-09-26 |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16570B1 (zh) |
CN (2) | CN10386769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19925A (zh) * | 2014-03-17 | 2015-09-23 | 张小霞 | 多功能手扶拖拉机底盘 |
MX2017002991A (es) * | 2014-09-29 | 2017-05-30 | Aichi Machine Ind | Transmision y metodo para el montaje de la misma. |
US9964182B2 (en) | 2014-11-20 | 2018-05-0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ulti-stage transmission |
CN108223703B (zh) * | 2016-12-09 | 2023-09-12 | 周明和 | 汽拖一体机用组合式变速分动箱 |
CN108488344B (zh) * | 2018-04-29 | 2023-10-27 | 郑宇虎 | 一种多方位动力输出正反转动力传动箱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96108A (ja) * | 2004-09-28 | 2006-04-13 | Kubota Corp | 走行車両 |
CN1854560A (zh) * | 2005-04-27 | 2006-11-0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 |
JP2007145217A (ja) * | 2005-11-29 | 2007-06-14 |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 走行系補助変速装置 |
CN101412366A (zh) * | 2007-10-18 | 2009-04-22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行进车辆的变速装置 |
JP2009162266A (ja) * | 2007-12-28 | 2009-07-23 | Kubota Corp |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80615A (ja) * | 1992-04-03 | 1993-10-26 | Kubota Corp | 作業車のミッション構造 |
JP2003074648A (ja) * | 2001-09-04 | 2003-03-12 |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 油圧クラッチ装置 |
JP2006335248A (ja) * | 2005-06-02 | 2006-12-14 | Kubota Corp |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
JP4765800B2 (ja) * | 2006-07-10 | 2011-09-0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変速機 |
-
2010
- 2010-09-28 JP JP2010217484A patent/JP4916570B1/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9-26 CN CN201410122755.9A patent/CN103867690B/zh active Active
- 2011-09-26 CN CN201110287649.2A patent/CN1024187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96108A (ja) * | 2004-09-28 | 2006-04-13 | Kubota Corp | 走行車両 |
CN1854560A (zh) * | 2005-04-27 | 2006-11-0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 |
JP2007145217A (ja) * | 2005-11-29 | 2007-06-14 |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 走行系補助変速装置 |
CN101412366A (zh) * | 2007-10-18 | 2009-04-22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行进车辆的变速装置 |
JP2009162266A (ja) * | 2007-12-28 | 2009-07-23 | Kubota Corp |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2071670A (ja) | 2012-04-12 |
JP4916570B1 (ja) | 2012-04-11 |
CN102418775A (zh) | 2012-04-18 |
CN103867690A (zh) | 2014-06-18 |
CN103867690B (zh) | 2016-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18775B (zh) |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 |
CN101412366B (zh) | 行进车辆的变速装置 | |
CN100480556C (zh) | 用于牵引车的变速箱 | |
US7941996B2 (en) | Actuation system for a servo-assis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with oil leakage recovery | |
JP2009162283A (ja) | デュアルクラッチ式変速装置 | |
EP2934936B1 (en) | Agricultural vehicle transmission | |
US5901606A (en) | Transmission for a tractor | |
CN105980191A (zh) | 农用工作车的变速器组合 | |
CN202439565U (zh) | 一种拖拉机底盘传动装置 | |
CN102537227B (zh) |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 |
CN104015614A (zh) | 作业车辆 | |
CN105235508A (zh) | 大型收割机用两档四轮液压无级变速驱动桥总成 | |
CN102416865B (zh) |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 |
CN101218123A (zh) | 拖拉机 | |
JP2006335248A (ja) |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 |
CN110249159B (zh) | 用于车辆的变速箱 | |
CN204860137U (zh) | 中小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用驱动桥总成 | |
JP2009208554A (ja) | トラクタ | |
CN2883804Y (zh) | 拖拉机 | |
CN201753023U (zh) | 四轮驱动拖拉机 | |
JP2009208552A (ja) | トラクタ | |
KR20150145041A (ko) | 농용 작업차의 미션조합 | |
KR20150133026A (ko) | 승용 이앙기 | |
CN219856813U (zh) | 一种底盘传动结构 | |
CN216610865U (zh) | 一种新型三箱式大马力拖拉机底盘传动系统及其拖拉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