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4752A - 光盘的重放方法,光盘的重放设备,非临时性计算机程序产品 - Google Patents

光盘的重放方法,光盘的重放设备,非临时性计算机程序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4752A
CN102414752A CN2010800195989A CN201080019598A CN102414752A CN 102414752 A CN102414752 A CN 102414752A CN 2010800195989 A CN2010800195989 A CN 2010800195989A CN 201080019598 A CN201080019598 A CN 201080019598A CN 102414752 A CN102414752 A CN 102414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
rotating
address
initial address
address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95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昭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14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47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G11B7/261Preparing a master, e.g. exposing photoresist, electroform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22ECC block, i.e. a block of error correction encoded symbols which includes all parity data needed for deco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2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one layer of multilayer dis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3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track, i.e. the entire a spirally or concentrically arranged path on which the recording marks are located
    • G11B2020/1239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track, i.e. the entire a spirally or concentrically arranged path on which the recording marks are located the track being a pregroove, e.g. the wobbled track of a recordable optical dis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67Address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67Address data
    • G11B2020/1268Address in pregroove [ADIP]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67Address data
    • G11B2020/1271Address data the address data being stored in a subcode, e.g. in the Q channel of a CD
    • G11B2020/1272Burst indicator subcode [BI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78Physical format specifications of the record carrier, e.g. compliance with a specific standard, recording density, number of layers, start of data zone or lead-ou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11B2020/183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using a Reed Solomon [RS] co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11B2020/184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using a picket code, i.e. a code in which a long distance code [LDC] is arranged as an array and columns containing burst indicator subcode [BIS] are multiplexed for erasure deco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1Blu-ray discs; Blue laser DVR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7Tracks or pit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73Tracks
    • G11B7/24082Meand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在被变换,以致与第二版记录介质不兼容的重放装置不能进行地址解码之后,已被纠错编码的地址信息被记录在第二版记录介质上。不兼容的重放装置(例如,制造的只与第一版记录介质兼容的重放装置)不能进行第二版记录介质的地址解码。换句话说,在不兼容第二版本记录介质的重放装置中,产生地址错误不能被校正的状态,以致不可能进行访问(不可能进行记录和重放)。

Description

光盘的重放方法,光盘的重放设备,非临时性计算机程序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的重放方法,光盘的重放设备,非临时性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光盘(包括磁光盘),比如压缩光盘(CD)、小型光盘(MD)、数字通用光盘(DVD)、蓝光光盘(注册商标)等被认为是记录和重放数字数据的记录介质。
“光盘”是呈圆盘形状的记录介质的属名,其中用塑料覆盖薄金属板,通过把激光束照射到光盘上并读取反射激光束的变化,能够从中读取信号。
发明内容
近年来,利用高密度记录,比如蓝光光盘上的高密度记录,实现了容量的显著提高。
在目前的蓝光光盘中,已知具有一个记录层和两个记录层的记录容量约为25千兆字节(GB)和50GB的蓝光光盘,它们被用于记录视频内容和应用程序。
作为进一步提高蓝光光盘格式的容量的途径,正在研究高密度记录、多层结构等的使用。
不过,已建立了与目前版本的蓝光光盘(下面称为1.0版光盘)兼容的各种设备规范,存在新版本会造成已可从市场上获得的光盘驱动装置(下面称为1.0版驱动器)方面的问题的顾虑。
例如,如果包含至少三层的多层结构的新版蓝光光盘(下面称为2.0版光盘)未来能够在市场上买到,那么可能发生用户把2.0版光盘装入1.0版驱动器中的情况。
本质上,由于蓝光光盘格式相同,因此在1.0版驱动器上记录和重放2.0版光盘未必完全不可能。不过,如果利用更高的密度和更多的层数实现2.0版光盘,那么可认为1.0版驱动器具备的各种规范应是不够的。
于是,当在1.0版驱动器上进行2.0版光盘的记录和重放时,存在发生记录错误和重放错误的频率会更大的顾虑。
鉴于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使装入1.0版驱动器中的2.0版光盘的记录和重放成为不可能。换句话说,本发明使2.0版光盘与1.0版驱动器不兼容,而不是能够以不可接受的方式记录和重放。相反地,这提高了用户的蓝光光盘系统的可用性。
按照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在被变换以致与第二版记录介质不兼容的重放装置不能进行地址解码之后,纠错编码地址信息被记录在第二版记录介质上。于是,不兼容的重放装置(例如,制造的只与第一版记录介质兼容的重放装置)不能进行第二版记录介质的地址解码。
换句话说,对第一版和第二版记录介质使用相同的纠错编码处理,不过由于通过反转特定比特等,纠错编码地址信息被变换,从而产生地址错误不能被校正的状态,以致地址解码变得不可能。由于不能进行地址解码,因此即使第二版记录介质被装入不兼容的重放装置中,它也能够进入不能被访问(记录和重放不可能)的状态。
按照本发明,就按照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第二版记录介质)来说,在只与第一版记录介质兼容的已知记录装置和已知重放装置中,能够产生不能进行地址解码的状态,从而使记录和重放变得不可能,所述第一版记录介质使用与第二版记录介质相同的数据格式和相同的纠错处理。从而,即使按照本发明的第二版记录介质是与第一版记录介质相同种类的记录介质,也能够仅仅使第二版记录介质在已知记录装置和已知重放装置中变得不可用,从而能够避免出现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于是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中的凹槽的说明图。
图2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光盘中的区域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主要数据的ECC结构的说明图。
图4按照所述实施例的预录信息的ECC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数据中的地址的说明图。
图7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数据中的地址的ECC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BIS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数据中的地址的记录和重放的说明图。
图10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摆动地址的说明图。
图11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RUB的地址块的说明图。
图12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ADIP信息的ECC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摆动地址的记录和重放的说明图。
图14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反转符号位置的设定的说明图。
图15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方框图。
图16是按照所述实施例的制作光盘的母盘制作装置的方框图。
图17是表示检测光盘是否是三层/四层光盘,并相应地进行后续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根据光盘是被判断为单层/双层光盘,还是三层/四层光盘,在ECC处理之前进行选择处理的处理模块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功能和结构基本相同的构成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构成元件的重复说明被省略。
下面将按照下述顺序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1.光盘
2.数据中的地址的记录和重放
3.摆动地址的记录和重放
4.光盘驱动装置
5.母盘制作装置
1.光盘
首先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光盘的物理特性和摆动光道。
本例中的光盘属于蓝光光盘类别。本实施例中的蓝光光盘利用其中按照和目前的蓝光光盘相同的方式对地址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并且在重放期间,使用的纠错处理与用于目前的蓝光光盘的纠错处理相同的数据格式。
注意在下面,上面提及的目前的蓝光光盘将被称为1.0版光盘,与按照本实施例的光盘对应的蓝光光盘将被称为2.0版光盘。
此外,用于现有蓝光光盘的记录装置和重放装置被称为1.0版驱动器。如此,在一些情况下,按照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和重放装置,即与2.0版光盘兼容的光盘驱动装置被称为2.0版驱动器。
首先说明蓝光光盘的基本物理结构和数据结构。
蓝光光盘包括两类,一种被称为BD-ROM的只读(playback-only)型蓝光光盘,和能够记录用户数据的蓝光光盘。
在只读型蓝光光盘中,利用所谓的浮雕凹坑行进行信息的记录。
在可记录型蓝光光盘中,可以利用颜料涂层变化记录方法和相变记录方法之一记录数据。
颜料涂层变化记录方法也被称为一次写入记录方法,更适合于数据存储应用等,因为数据可被一次写入,不能被重写。相反,相变记录方法允许数据被重写并用于从各种内容(比如音乐、视频、游戏、应用程序等)的记录开始的各种应用。
蓝光光盘的直径为120毫米。光盘厚度为1.2毫米。即,从外部看,在这些方面,蓝光光盘与压缩光盘(CD)和数字通用光盘(DVD)相同。
记录和重放用激光波长为405纳米,使用所谓的蓝色激光。光学系统的NA为0.85。
用其中记录颜料变化标记和相变标记的浮雕凹坑行和沟槽光道形成的光道具有0.32微米的道距,和0.12微米的线密度。
此外,实现了每层约23~25GB的用户数据容量。
为了利用颜料涂层变化记录方法、相变记录方法等把数据记录在可记录光盘上,需要一种进行数据道的寻道的引导方法。为此,作为预刻沟槽预先形成沟槽,沟槽和岸台(沟槽之间的较高区域)之一被定义成数据道。
需要使得能够把数据记录在数据道中的指定位置的地址信息,通过使沟槽摆动(摇摆)记录地址信息。
如图1-1a中示意所示,从最内侧到最外侧,在光盘100上形成螺旋形沟槽GV。注意就只读型光盘来说,不形成所述沟槽,而是用这种螺旋形浮雕凹坑行形成光道。
此外,在用恒定线速度(CLV)系统旋转地驱动光盘的时候,进行数据记录和重放,CLV也应用于沟槽GV。于是,随着寻道移向光盘的外缘,环绕光道一圈中的沟槽GV中的摆动波数增大。
如图1-1b中所示,利用摆动(摇摆)的形成,表述沟槽GV中的物理地址。换句话说,沟槽GV的左右侧壁按照根据地址等生成的信号摆动。
沟槽GV和相邻沟槽GV之间的区域是岸台L,在沟槽GV中进行上面说明的数据的记录。换句话说,沟槽GV是数据道。注意也可想到岸台L可以用作数据道,在岸台L中进行数据的记录,以及沟槽GV和岸台L都可用作数据道。
预先形成预刻沟槽作为按照这种方式记录数据的光道,和按照地址信息在预刻沟槽的侧壁中形成摆动,使得能够根据以反射激光束信息的形式,在记录期间和在重放期间获得的摆动信息,读取地址。例如,即使预先在光盘上没有形成指示地址的凹坑数据等,也能够访问期望的位置,并能够记录和重放数据。
注意,在按照这种方式摆动的沟槽中表述的地址信息被称为预刻槽绝对时间(ATIP)和预刻槽地址(ADIP)之一。
图2表示整个光盘的布局(环带(zone)结构)。注意图2表示可记录光盘的一个例子。
从内侧开始,以环带的形式在光盘上设置导入区、数据区和导出区。
此外,关于记录和重放查看环带结构,导入区的内部被指定为PB区(只读区),从导入区的外部到导出区的环带被指定为RW区(记录和重放区)。
导入区位于光盘的内部,在距离中心24毫米的半径范围之内。在距离中心22.3~23.1毫米的范围中的区域被指定为预录数据区。
在预录数据区中,通过在光盘上形成的螺旋形沟槽中形成摆动,预先记录用于拷贝保护等的信息(预录信息)。这是不能被重写的只读信息。换句话说,预录数据区是上面说明的PB区(只读区)。
在预录数据区中,可作为预录信息记录拷贝保护信息,拷贝保护信息可用于进行下面说明的任务。
就按照本例的光盘系统来说,登记的驱动装置制造商和光盘制造商能够开展业务,并具有指示他们已被登记的介质密钥和驱动密钥。
驱动密钥和介质密钥之一被记录成防止窃取的拷贝保护信息。利用拷贝保护信息,能够使具有介质密钥和驱动密钥的介质和驱动器不能进行记录和重放。
在导入区中,在距离光盘中心23.1~24毫米的范围中设置测试写入区和缺陷管理区。
测试写入区用于设定记录和重放相变标记的条件(比如记录和重放期间的激光功率)时的测试写入。
管理关于光盘上的缺陷的信息被记录在缺陷管理区中,并从缺陷管理区中重放。
在距离光盘中心24.0~58.0毫米的范围中的区域被指定为数据区。数据区是其中利用相变标记记录用户数据,和从中重放用户数据的区域。
在距离光盘中心58.0~58.5毫米的范围中的区域被指定为导出区。在导出区中设置类别与导入区中相同的缺陷管理区,在寻道期间,缺陷管理区被用作缓冲区,以考虑到过速。
从距离光盘中心23.1毫米,即从测试写入区到导出区的区域被指定为RW区(记录和重放区),相变标记被记录在RW区,并从所述RW区重放。
图2还表示了与中心孔相邻的群刻区(BCA:burst cutting area)。BCA可选地包括可在母盘制作期间写入的信息,以使光盘可被识别为某种光盘种类。还可用激光单独写入BCA,以把信息“刻入”成品光盘的反射层中。在图2的光盘布局中,BCA区包括指示光盘是一层或两层光盘(单层/双层光盘),还是三层或四层光盘(三层/四层光盘)的标志。单层或双层光盘是例证的较早一代光盘,而三层或四层光盘是例证的第二代或较近一代光盘。首先读取BCA区的重放装置检查记录在BCA区中的“层标志”。如果存在该标志,那么光盘被识别为三层或四层光盘。参考图17更详细地说明了该处理。上面说明的例子是可记录型光盘,不过,在只读型光盘上,也按照相同方式布置导入区、数据区和导出区。不过,不设置测试写入区和缺陷管理区,整个光盘是其中重放以浮雕凹坑为基础的只读区。
下面利用图3、图4和图5,说明用于以相变标记、浮雕凹坑等的形式记录成主要数据的数据,和以光道中的摆动的形式记录成ADIP信息的数据的纠错码(ECC)结构。
注意,以相变标记、颜料变化标记和浮雕凹坑行之一的形式记录在光道中的数据被称为主要数据,从而区别于以光道中的摆动的形式记录的数据(所述数据被称为摆动数据)。
首先,图3中表示了主要数据(用户数据)的ECC格式。
两个代码,长距离代码(LDC)和突发指示子码(BIS)被用作64千字节主要数据(2048字节/扇区×32扇区)的ECC。
图3-3a中所示的64KB主要数据被ECC编码,如图3-3b中所示。即,4字节检错码(EDC)被附加到每个扇区中的2048字节上,对32个扇区编码LDC。LDC是具有RS(248,216,33)的Reed-Solomon(RS)码,其中码字长度为248,数据长度为216,距离为33。存在304个码字。
相反,对于图3-3c中所示的720字节的数据,BIS被ECC编码,如图3-3d中所示。即,它们是具有RS(62,30,33)的Reed-Solomon(RS)码,其中码字长度为62,数据长度为30,距离为33。存在24个码字。
图5-5a中表示了主要数据的帧结构。
如上所述的LDC数据和BIS构成图中所示的帧结构。即,单帧由排列成数据(38字节)、BIS(1字节)、数据(38字节)、BIS(1字节)、数据(38字节)的155字节构成。换句话说,单帧被构造成152字节的数据(32字节×4),同时对于每38字节的数据,插入1字节的BIS。
在155字节帧的开始放置帧同步信号FS。一个块中有496帧。
在LDC数据中,偶数编号的码字0、2等被置于偶数编号的帧0、2等中,而奇数编号的码字1、3等被置于奇数编号的帧1、3等中。
BIS是与LDC码相比,校正能力强得多的代码,能够校正几乎所有的错误。换句话说,距离为33的代码用于码字长度62。
于是,可如下所述使用对其来说检测到差错的BIS符号。
当解码ECC时,BIS首先被解码。在图5-5a中所示的帧结构中,当在连续BIS之间,或者在BIS和帧同步信号FS之间出现两个错误的情况下,由连续BIS或者由BIS和帧同步信号FS限制的38字节数据被看作一个突发错误。错误指针被附加到38字节数据中的错误上。就LDC来说,错误指针用于进行指针纠删。
这使得仅仅通过利用LDC进行校正,就能够提高校正能力。
地址信息等包括在BIS中。在如同ROM光盘等一样,不能从摆动沟槽获得地址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所述地址信息。当然,地址信息也可用于在可记录光盘的重放期间取回地址。
注意,记录单元块(RUB)(作为最小记录单元的记录和重放簇)由498帧构成,包括图5-5a中所示主要数据的496帧的ECC块,加上分别附在PLL等的开始和结尾的两个一帧的链接区。
下面说明图4中的摆动数据的ECC格式。
这种情况下,两个代码,长距离码(LDC)和突发指示子码(BIS)被用作4kB数据(2048字节/扇区×2扇区)的ECC。
图4-4a中所示的4kB摆动数据被ECC编码,如图4-4b中所示。即,4字节检错码(EDC)被附加到每个扇区中的2048字节上,对于所述2个扇区,LDC被编码。LDC是具有RS(248,216,33)的Reed-Solomon(RS)码,其中码字长度为48,数据长度为216,距离为33。存在19个码字。
相反,对于图4-4c中所示的120字节的数据,BIS被ECC编码,如图4-4d中所示。即,它们是具有RS(62,30,33)的Reed-Solomon(RS)码,其中码字长度为62,数据长度为30,距离为33。存在4个码字。
摆动数据的帧结构示于图5-5b中。
上面说明的LDC数据和BIS构成图中所示的帧结构。即,单帧由排列成帧同步信号FS(1字节)、数据(10字节)、BIS(1字节)和数据(9字节)的21个字节构成。换句话说,以插入1字节的BIS的19字节数据的形式构成单帧。
帧同步信号FS被置于帧的开始。一个块中有248帧。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BIS是与LDC码相比,校正能力强得多的代码,能够校正几乎所有的错误。于是,可如下所述使用对其来说检测到错误的BIS符号。
当解码ECC时,首先解码BIS。当在连续BIS之间或者在BIS和帧同步信号FS之间出现两个错误的情况下,由连续BIS或者由BIS和帧同步信号FS限制的10字节数据和9字节数据之一被看作一个突发错误。错误指针被附加到10字节数据和9字节数据之一上。就LDC来说,错误指针用于进行指针纠删。
这使得仅仅通过利用LDC进行校正,就能够提高校正能力。
从图5和图6可看出,相同的代码和结构用作用于相变标记形式的数据以及用于预录信息的ECCC格式。
这意味关于预录信息的ECC解码处理可由在呈相变标记形式的数据的重放期间进行ECC解码处理的电路系统执行,从而可以使用更高效的硬件结构作为光盘驱动装置。
2.数据中的地址的记录和重放
下面说明本例中的光盘(2.0版光盘)上的数据中的地址的记录和重放。数据中的地址是包括在图3和图5-5a中所示的主要数据的ECC块结构中的BIS之中的地址信息。
图6-6a和6b表示1.0版光盘和2.0版光盘(按照本实施例的光盘)中的地址单元号(AUN)结构.
首先,如图6-6a所示,在1.0版光盘中,用AUN0~AUN3形成一个四符号AUN(其中一个符号为8比特)。所述四个符号用比特A0~A31表示。
5个比特A0~A4是簇内编号。簇是记录单元块(RUB)(作为数据记录的单元的记录和重放簇)的结构单元。
19个比特A5~A23是簇地址。
3个比特A24~A26是层编号(记录层的编号)。
比特A27~A31被保留。
相反,2.0版光盘的AUN结构如图6-6b中所示。
在用作所述四个符号的AUN0~AUN3的比特A0~A31内,5个比特A0~A4是簇内编号。
20个比特A5~A24是簇地址。
3个比特A25~A27是层编号。
比特A28~A31被保留。
换句话说,随着因容量的增大而引起的簇的总数的增大,簇地址比特的数目被增大到20。
以图7中所示的地址单元为单位,进行地址信息的纠错编码(ECC编码)。
图7-7a表示均为9个字节的地址单元AU0~AU15。
地址单元AU0由地址字段AF0,0~AF8,0构成。
地址单元AU1由地址字段AF0,1~AF8,1构成。
一直到AU15的每个地址单元都按照相同方式,由9个字节构成。
单个地址字段AF是一个字节(一个符号)。
ECC编码是以9字节地址单元为单位进行的。地址单元AU包含图6中所示的AUN,加上奇偶校验字节。
例如,如果以地址单元AU0作为例子,那么地址单元AU0是如图7-7b中所示构成的。
地址单元号AUN3、AUN2、AUN1和AUN0被分别分配给地址单元AU0中的地址字段AF0,0,AF1,0,AF2,0,AF3,0。
地址字段AF4,0用作标志比特。
奇偶校验字节(Parity3~Parity0)被分配给地址字段AF5,0~AF8,0。
由于9个符号中的4个符号具有奇偶性,因此使用以地址单元为单位的ECC编码的纠错具有校正多达2个符号中的错误的能力。
作为地址单元形成的纠错编码数据是具有RS(9,5,5)的RS码,其中码字长度为9,数据长度为5,距离为5。
图8中表示了主要数据块内的地址单元的排列。该主要数据块是图5-5a中所示的主要数据块。
在主要数据块的496帧内,用BIS把地址单元分成均为31帧的单元。
一帧的BIS占据3字节,从而31帧的BIS占据93字节,不过,地址单元放在所述93字节中的前9个字节中。控制数据等放在剩余的BIS字节中。
如图8中所示,构成地址单元AU0的地址字段AF0,0~AF8,0放在第一个单元的31帧中的9个BIS字节中。
此外,构成地址单元AU1的地址字段AF0,1~AF8,1放在第二个单元的31帧中的9个BIS字节中。
之后,地址单元AU2~AU15按照相同的方式放在每个单元的31帧的BIS字节中。
上面说明的BIS具有强校正能力,不过,对于地址单元的纠错是以地址单元为单位进行的。这样做是因为就利用图3-3d中所示的BIS块的校正来说,要求速度的地址解码过慢。
于是,校正地址信息的能力取决于校正地址单元AU的能力,从而如上所述,能够校正多达2个符号。
换句话说,不能校正超过2个符号中的错误。此外,如果在超过2个符号中出现错误,那么地址不能被解码。
在本实施例中,这样产生2.0版光盘,以致不能在1.0版驱动器中记录和重放2.0版光盘。使地址不能被解码是一种使2.0版光盘不能在1.0版驱动器中被记录和重放的良好方式。这是因为如果地址信息不能被解码,那么就不能为了记录和重放而访问光盘。
从而,作为上面说明的地址单元AU而被ECC编码的地址信息的记录和重放是利用下面说明的处理进行的。
当信息被记录在本例中的2.0版光盘上时,首先利用与用于1.0版光盘的纠错编码相同的纠错编码,进行地址信息的纠错编码。换句话说,以图7中所示的地址单元AU为单位进行纠错编码。
不过,地址信息不按其现有形式被分配给图8中的主要数据块中的BIS。地址单元AU的9个符号(9个地址字段)中的一些符号被变换。具体地说,指定符号中的全部比特或一些比特被反转。随后,其中一些比特被反转的纠错编码数据(地址单元)被分配给如图8中所示的BIS,以形成主要数据块,所述主要数据块随后被记录。
来其来说,与2.0版光盘兼容的2.0版驱动器(按照本实施例的重放装置)也兼容上面说明的变换处理,从而2.0版驱动器进行与反转比特的变换处理相反的还原处理。例如,通过在反转的比特所位于的位置再次进行比特反转,可还原初始地址字段。随后以用还原的地址字段构成的地址单元AU为单位,进行纠错解码。
图9中表示在本例中的2.0版光盘上进行记录,和在2.0版光盘上进行重放的情况下的地址处理的流程。
步骤S1~S6的处理指示一直到把数据记录在2.0版光盘上的流程。
步骤S1的处理生成待记录的地址单元号(AUN0~AUN3)和标志数据。
步骤S2的处理进行ECC编码。即,对于在步骤S1的处理中生成的AUN0~AUN3和标志数据这5个符号,生成四个奇偶校验符号(Parity3~Parity0)。换句话说,产生9个符号,以便形成地址单元AU。
步骤S3的处理对所述符号进行变换处理。
在所述9个符号中,对4个符号AUN0,AUN1,Parity3和Parity2进行在本步骤的比特反转处理。注意对符号的比特反转可以反转形成所述符号的所有8个比特,也可以只反转所述8个比特的指定子集。
相反,对5个符号AUN2,AUN3,标志比特,Parity1和Parity0不进行反转处理。
步骤S4的处理实现地址字段的形成。
即,通过如图7-7b中所示,把已被反转的AUN0,AUN1,Parity3和Parity2,和未被反转的AUN2,AUN3,标志比特,Parity1和Parity0分配给地址字段AF0~AF8,形成图7-7a中所示的地址单元AU。
步骤S5的处理进行形成记录数据(调制数据)的编码。在蓝光光盘来说,使用的调制方法是RLL(1,7)PP调制方法(其中RLL意味“游程长度受限”,PP意味“奇偶性保持/禁止RMTR(重复最小跳变游程)”)。
图7中的地址单元AU0~AU15中的地址信息排列在如图8中所示的主要数据块中。构成主要数据块的数据流是RLL(1,7)PP调制的。
通过按照调制数据发射激光束,步骤S6的处理对光盘(2.0版光盘)进行数据记录。
上面的步骤S1~S6的处理由按照本实施例的2.0版驱动器(记录装置)执行。
如果光盘是可记录光盘,例如,那么在2.0版驱动器(记录装置)中的记录期间,进行上面说明的地址的处理。
此外,在假定光盘是只读光盘的情况下,在母盘的母盘制作处理(后面说明)中进行上面说明的地址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将在后面说明的母盘制作装置充当作为按照本实施例的2.0版驱动器的记录装置。
步骤S7~S11的处理表示在2.0版驱动器(按照本实施例的重放装置)上重放已对其进行上述记录的2.0版光盘的情况下的地址处理。
步骤S7的处理进行从2.0版光盘读取的信息的解调。换句话说,RLL(1,7)PP调制数据被解调。
从地址信息着手,该处理产生构成图7-7a中的地址单元AU0~AU15的各个地址字段的数据。
不过,在记录期间,已用步骤S3的变换处理对指定地址字段中的数据进行了比特反转处理。
因而,步骤S8的处理进行还原处理。
在构成地址单元AU的9个符号中,对4个符号AUN0,AUN1,Parity3和Parity2进行步骤S8的比特反转处理。换句话说,用步骤S3的处理反转的比特被再次反转,从而把它们还原成其初始符号值。
另一方面,5个符号AUN2,AUN3,标志比特,Parity1和Parity0未被步骤S3的处理反转,从而不对它们进行本步骤的比特反转处理。
还原处理产生初始地址字符的数据。
步骤S9的处理产生AUN0~AUN3,标志数据和Parity0~Parity3,作为还原的地址字段的数据。换句话说,步骤S9的处理产生地址单元AU的9个符号。
步骤S10的处理对地址单元AU进行纠错解码。这种情况下,对在步骤S2的处理中被ECC编码并由步骤S8的还原处理还原的地址单元的数据进行纠错解码。于是,进行常规纠错解码,在步骤S11的处理中正确地解码地址信息(AUN0~AUN3)。
这使数据中的地址能够在2.0版光盘的重放期间,被2.0版驱动器适当地读取。于是,利用数据中的地址,能够进行普通的重放访问和记录访问,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重放操作和记录操作。
另一方面,步骤S7和S12~S14的处理表示在1.0版驱动器(已知的重放装置)上重放已对其进行上述记录的2.0版光盘的情况下的地址处理。
步骤S7的处理进行从2.0版光盘读取的信息的解调。换句话说,RLL(1,7)PP调制数据被解调。
从这样产生的地址信息着手,步骤S12的处理产生构成图7-7a中的地址单元AU0~AU15的每个地址字段的数据。
不过,在记录期间,已用步骤S3的变换处理对指定地址字段(对应于AUN0,AUN1,Parity3和Parity2的地址字段)中的数据进行了比特反转处理。
每个地址字段中的反转数据随后被提供给步骤S13的处理中的纠错解码。
当对每个地址单元AU进行纠错解码时,构成地址单元AU的地址字段中的一些数据具有与当(在步骤S2的处理中)进行ECC编码时的值不同的值。就地址单元AU0来说,对应于AUN0,AUN1,Parity3和Parity2的地址字段AF2,0,AF3,0,AF5,0和AF 6,0具有为变换处理的比特反转结果的符号值。
尽管如前所述,地址单元AU具有校正多达2个符号中的错误的能力,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已在4个符号中出现了错误的情况。
于是,纠错的结果是解码失败(DF)(校正错误的失败)。
换句话说,步骤S14的处理不能正确解码地址信息(AUN0~AUN3)。
从而,在用1.0版驱动器重放2.0版光盘期间,不能正确地读取数据中的地址。于是,不能进行普通的重放访问和记录访问,从而进行错误处理,结果不开始重放操作和记录操作。
换句话说,使得不能在1.0版驱动器上记录和重放2.0版光盘。
就只读型2.0版光盘来说,沟槽不存在,从而使得不能读取数据中的地址,如上所述,从而能够使1.0版驱动器上的重放变得不可能。
就可记录型2.0版光盘来说,即使不能读取数据中的地址,记录和重放也是可能的,因为能够读取摆动地址。于是,如下所述,摆动地址也变成不能被1.0版驱动器读取。
注意在图9中的例子之中,在步骤S3的变换处理中,对构成地址单元AU的9个符号之中的4个符号进行比特反转。在本例中,校正地址单元AU的能力不能校正多于两个符号中的错误,从而在步骤S3的处理中,令人满意的是对至少三个符号进行比特反转处理。
此外,在对4个符号进行比特反转的情况下,处理的对象并不局限于AUN0,AUN1,Parity3和Parity2。不过,和本例中一样,为了消除偏差,反转2个地址信息符号和2个奇偶校验符号被认为是可取的。
当然,在对4个符号进行反转处理的情况下,可以想到其中对地址中的4个符号进行反转处理的例子,其中对标志比特进行反转处理的例子,等等。
此外,对地址信息来说,认为适宜的是对低阶符号进行比特反转。这是因为存在不进行地址的ECC解码的驱动器,在这些类别的驱动器中,地址不会被增大,从而会发生错误。
当然,也可以想到其中地址信息中的高阶符号AUN2、AUN3为反转的对象的例子。
3.摆动地址的记录和重放
下面将说明在本例中的光盘(2.0版光盘)上的摆动地址的记录和重放。
图10-10a和10b表示1.0版光盘和2.0版光盘(按照本实施例的光盘)中的摆动地址结构。
首先,如图10-10a中所示,1.0版光盘上的摆动地址由24个比特A0~A23构成。注意在摆动地址中,4比特被看作一个符号,不过下面把4比特符号称为半字节(nibble)。24比特摆动地址包括6个半字节。
2比特A0、A1是簇内编号。
19比特A2~A20是簇地址。
3比特A21~A23是层编号。
相反,就2.0版光盘来说的摆动地址结构如图10-10b中所示。
在6个半字节中的比特A0~A23中,2比特A0、A1是簇内编号。
20比特A2~A21是簇地址。随着因容量的增大而引起的簇的总数的增大,簇地址比特的数目被增大到20。
2比特A22~A23是层编号。
在本例中,包括三个地址作为记录单元块(RUB)(为数据记录的单元的记录和重放簇)的ADIP地址。
图11表示RUB。作为记录和重放单元的RUB(记录和重放簇)由498帧构成,包括图5-5a中所示数据的496帧的ECC块,加上分别附在PLL等的开始和结尾的两个一帧的链接区。
如图11-11a中所示,在对应于一个RUB的区间中包含三个ADIP地址块。
单个地址块由83比特形成。
图11-11b表示单个地址块的结构。83比特地址块包括8比特同步部分(同步信号部分)和75比特数据部分。
8比特的同步部分被分成4个同步块,每个同步块由单调比特(1比特)和同步比特(1比特)构成。
75比特的数据部分被分成15个ADIP块,每个ADIP块由单调比特(1比特)和ADIP比特(4比特)构成。
单调比特、同步比特和ADIP比特由为56个摆动的区间中的摆动形成。最小频移键控(MSK)标记被置于每个比特的开始,以便实现比特同步。
在每个单调比特中,MSK标记后面是按照载频连续形成的一系列摆动。在同步比特和每个ADIP比特中,MSK标记后面是按照MSK调制波形和锯齿状抖颤(STW)调制波形形成的摆动。
地址信息是利用由数据部分的15个块的APIP比特(4比特)构成的60比特记录的。
图12中表示了用60比特形成的地址格式(纠错块结构)。充当地址数据的ECC单元从而是具有总共60比特的单元,所述60比特由15个半字节Nibble0~Nibble14(一个半字节为4比特)构成,如图12中所示。纠错块结构包括9个半字节(36比特)的数据,和附加在它们上的6个半字节(24比特)的奇偶校验信息。
在9个半字节(36比特)的数据内,6个半字节(24比特)Nibble0~Nibble5被用作ADIP地址信息,即,用作图10中所示的24比特摆动地址。
3个半字节(12比特)Nibble6~Nibble8用于辅助数据,比如光盘ID等,其中保存诸如记录和重放激光功率等的记录条件。
Nibble9~Nibble14中的24比特用于奇偶校验检查。
纠错方法是具有RS(15,9,7)的基于半字节的Reed-Solomon码,对其来说,一个半字节是4比特。换句话说,码字长度为15个半字节,数据长度为9个半字节,奇偶校验长度为6个半字节。
在图12中,Nibble0~Nibble5包括用于层地址的3比特,用于RNU编号(簇地址)的20比特,和用于地址编号(簇内地址)的2比特,不过该格式用于图10-10a中所示的1.0版光盘。
对图10-10b中所示的2.0版光盘来说,对应的24比特由用于层地址的2个比特,用于RUB编号(簇地址)的21个比特,和用于地址编号(簇内地址)的2个比特组成。
图13表示记录和重放摆动地址的流程。
在本例中的2.0版光盘上进行记录和在2.0版光盘上进行重放的情况下的地址处理的流程示于图13中。
步骤S20~S21的处理指示一直到摆动地址被记录在2.0版光盘的流程。注意当在母盘的母盘制作处理中形成摆动沟槽时,发生所谓的摆动地址的记录。于是,这种情况下的记录装置是母盘制作装置。
步骤S20的处理生成待记录的地址数据。换句话说,生成图10-10b中的24比特(6个半字节)的摆动地址。
步骤S21的处理进行ECC编码。即,对于在步骤S20的处理中生成的6个半字节的摆动地址,生成3个半字节的辅助数据和6个半字节的奇偶校验信息。换句话说,产生具有图12中所示结构的纠错编码数据。
步骤S22的处理进行半字节的变换处理。
如图12中所示的纠错编码数据包括15个半字节(Nibble14~Nibble0)。对15个半字节内在指定位置的半字节进行比特反转处理。注意对于任意一个半字节的比特反转可以反转该半字节中的所有4个比特,也可只反转所述4个比特的指定子集。
在图13中,在步骤S22表示了“11110010000100”。
这里,1指示将进行比特反转处理,而0指示将不进行比特反转处理,同时每个位置对应于15个半字节之一。
换句话说,“11110010000100”表示对于15个半字节(Nibble14~Nibble0),是否将进行比特反转处理。
这种情况下,对于对应于1的Nibble14,Nibble13,Nibble12,Nibble11,Nibble7和Nibble2,将进行比特反转处理,而对于其它半字节,并不进行比特反转处理。
在步骤S23的处理,进行光盘上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在步骤S22的处理之后的ADIP信息,进行母盘制作(母盘的刻录),根据ADIP信息的调制信号,进行母盘中的摇摆摆动沟槽的形成(通过曝光)。
之后,进行母盘图像的显影,压模的形成,和利用所述压模的光盘的制作,不过这些处理将在后面说明。
制作的光盘是可记录的2.0版光盘。
步骤S24~S26表示当在2.0版驱动器(按照本实施例的记录和重放装置)上进行记录或重放时,对其中如上所述形成了摆动沟槽的2.0版光盘进行的地址处理。
步骤S24的处理进行从2.0版光盘的摆动沟槽读取的信息的还原处理。
这样做是因为在母盘制作期间,步骤S22的变换处理已对ADIP信息中的指定半字节中的数据进行了比特反转处理。
这里,在步骤S24也显示“11110010000100”。
按照和上面所述相同的方式,1指示将进行比特反转处理,而0指示将不进行比特反转处理,同时每个位置对应于15个半字节之一。于是,按照和步骤S22的处理相同的方式,对于对应于1的Nibble14,Nibble13,Nibble12,Nibble11,Nibble7和Nibble2,将进行比特反转处理,而对于其它半字节,将不进行比特反转处理。
这产生图12中所示的ADIP信息,作为在母盘制作期间,在步骤S21的处理中进行ECC编码时的纠错编码数据。
步骤S25的处理对ADIP信息(图12中的60比特单元中的纠错编码数据)进行纠错解码。这种情况下,对在步骤S21的处理中被ECC编码并由步骤S24的还原处理还原的ADIP信息的数据进行纠错解码,从而摆动地址信息(图10-10b中的A0~A23)被正确解码。
从而,在2.0版驱动器记录和重放2.0版光盘期间,摆动地址能够被正确地读取。于是,利用摆动地址,能够进行普通的重放访问和记录访问,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重放操作和记录操作。
另一方面,步骤S27~S29的处理表示在1.0版驱动器(已知重放装置)上,记录和重放如上所述对其形成摆动沟槽的2.0版光盘的情况下的地址处理。
步骤S27的处理对从2.0版光盘的摆动沟槽读取的信息进行比特反转处理。
不过,该处理不是本例中的所谓还原处理(它是步骤S22的变换处理的对应处理),而是用已知的记录和重放装置进行的处理。
就按照摆动沟槽的地址处理而论,在母盘制作期间,和当读取摆动地址时,进行反转15个半字节中的6个半字节的处理。
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其中如果输入到ECC解码处理的ADIP信息都为零(像当未输入地址信息时那样),那么错误地把纠错结果认为OK的情况。
对1.0版光盘来说,如图13中所示,对15个半字节的反转被描述为“000000000111111”(Nibble5~Nibble0的反转),在母盘制作期间和当读取摆动地址时,进行所述反转。
当用1.0版驱动器解码地址信息时,作为步骤S27的处理进行这种反转处理。随后,作为步骤S28的处理,对已对其进行反转处理的地址信息,进行ECC解码处理。
此时,对2.0版光盘来说,已利用步骤S22的变换处理,进行了“11110010000100”的比特反转处理。
于是,提供给ECC解码的ADIP信息处于为“111100010111011”的状态,因为在步骤S27关于模式“000000000111111”的反转处理已被添加到在步骤S22的“11110010000100”的反转处理结果中。
换句话说,用步骤S21的处理ECC编码的ADIP信息处于Nibble14,Nibble13,Nibble12,Nibble11,Nibble7,Nibble5,Nibble4,Nibble3,Nibble1和Nibble0已被反转的状态。
对这种ADIP信息,不能进行纠错解码,从而纠错结果是解码失败(DF)(纠错的失败)。
换句话说,步骤S29的处理不能正确地解码摆动地址(A0~A23)。
从而,在用1.0版驱动器记录和重放2.0版光盘期间,数据中的摆动地址不能被正确读取。于是,不能进行普通的重放访问和记录访问,从而进行错误处理,结果不开始重放操作和记录操作。
换句话说,能够使得不能在1.0版驱动器上记录和重放2.0版光盘。
注意,如上所述,2.0版光盘上的数据中的地址也不能被1.0版驱动器读取。
就可记录光盘来说,如果主要数据的记录已完成,并且如果数据中的地址能够被读取,那么即使摆动地址不能被读取,重放也是可能的。不过,通过既使摆动地址不能被读取,又使数据中的地址不能被读取,就能够使1.0版驱动器完全不能记录和重放可记录的2.0版光盘。
顺序提及,在步骤S22的变换处理和步骤S24的还原处理中,按照位置“11110010000100”进行15个半字节(Nibble14~Nibble0)的反转。
选择了这些半字节反转位置,以致在1.0版驱动器上,纠错肯定会失败。
在重放期间,数据并不总是被正确地重放,这是进行纠错的主要原因。
因此,即使作为变换处理进行比特反转处理,由于解码错误的缘故,数据有时也处于非反转状态。这意味取决于发生解码错误的方式,存在在1.0版驱动器中纠错结果将为OK的可能性,而不管进行了变换处理的事实。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解码错误,利用比特反转的一部分数据的变换未完成。
于是,必须适当地选择变换处理,以致即使发生了解码错误,在1.0版驱动器中也肯定会出现解码错误。就摆动地址来说,对其进行比特反转的半字节的位置至关重要。
如图12中所述的ADIP信息是基于半字节的RS(15,9,7),同时符号利用9个半字节,奇偶校验信息利用6个半字节,其中3个半字节能够被校正。
即使在3个半字节中出现解码错误,如果在1.0版驱动器中能够出现DF(校正错误的失败),那么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找出这种模式,作为15个半字节中的反转位置的模式,那么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因而,反转位置是通过首先定义可被认为是15个半字节的反转模式的所有模式,随后对于所有的反转位置模式,核实在发生了比特解码错误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纠错失败而设定的。
在15个半字节中的反转位置中出现单个错误(比特解码错误)的情况下,错误发生模式将是15种模式之一。对于发生单个错误时的所有15种模式,能够导致在1.0版驱动器中出现纠错失败。
当发生两个错误时,存在1575种可能的模式,对于所有这些模式,也能够导致出现纠错失败。
不过,当对发生三个错误时可能的102375种模式进行核实时,仅仅对于95717种模式能够导致出现纠错失败,对于剩余的6658种模式,将产生OK的纠错结果。换句话说,能够导致纠错失败的概率降低到约95%。
从而,对于总共103965种错误模式来说,对97307种模式将出现纠错失败,对剩余模式来说,将产生OK的纠错结果。
换句话说,当出现多于两个的错误时,难以可靠地导致发生纠错失败。不过,在地址解码中,还例行地采用地址连续性检测。
例如,假定地址值00、01、02等被确定是连续的,那么即使给定地址值被解码,如果该值与在其前后的值不是连续的,那么会发生地址错误。例如,就诸如00、01、85之类的不连续值来说,即使纠错结果为OK,对于地址值85来说,也会发生错误。
由于例行地采用地址连续性检测,因此即使在1.0版驱动器中,即使纠错结果为OK,只要作为连续性检测结果产生了地址错误,那么最终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于是,适当的是为15个半字节的反转位置选择将产生最多的纠错失败的模式。
最后,确定图14中所示的16种模式(1)~(16)是在1.0版驱动器中产生最多纠错失败的模式(“1”指示该半字节被反转)。
当在已对15个ECC编码半字节中的数据应用反转的状态下,利用1.0版驱动器进行ECC解码处理时,这16种模式具有产生与各种解码错误的出现有关的纠错失败的最高概率。
图13中所示的例子使用模式(16),“111100010111011”。
如上所述,作为步骤S27的处理,利用1.0版驱动器进行具有“000000000111111”模式的反转处理。
于是,为了进行已按照模式(16),“111100010111011”被反转的数据的ECC解码,可预先应用按照由对于“111100010111011和“000000000111111”的EX-OR运算产生的模式“11110010000100”的反转。
换句话说,对其位置由“11110010000100”中的1指示的半字节进行步骤S22的比特反转处理使得即使发生了解码错误,由于地址错误的缘故,也能够在1.0版驱动器中可靠地产生不能进行记录和重放的状态。
注意也可以使用图14中的模式(1)~(15)。即,由通过对模式(1)~(15)任意之一和“000000000111111”进行EX-OR运算而产生的模式可用作在步骤S22的比特反转处理的模式。
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在1.0版驱动器中可靠地产生不能进行记录和重放的状态。
4.光盘驱动装置
图15中表示了作为按照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和重放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驱动装置(2.0版驱动器)的结构。换句话说,即,它是在记录期间执行图9的步骤S1~S6的处理,和在重放期间执行图9中的步骤S7~S11的处理和图13中的步骤S24~S26的处理的光盘驱动装置。
光盘100(2.0版光盘)被放置在图中未示出的转盘上,在记录和重放操作期间,主轴电动机2以恒定线速度(CLV)旋转地驱动光盘100。
在光盘100是可记录型光盘的情况下,光学拾取器1读取以光盘100上的沟槽光道中的摆动的形式嵌入的ADIP信息。
在记录期间,光学拾取器1以相变标记或颜料变化标记的形式,把主要数据记录在光道中,在重放期间,光学拾取器1读取记录的标记(用户数据,数据中的地址等等)。
在光盘100是只读型光盘的情况下,光学拾取器1以光盘100上的浮雕凹坑行的形式,从光道读取用户数据,数据中的地址等等。
在光学拾取器1内设置充当激光束的光源的激光二极管,检测反射激光束的光电探测器,在激光束的输出侧的场透镜,引导激光束通过场透镜到达光盘记录面和把反射激光束引导到光电探测器的光学系统(图中未示出)。
激光二极管输出波长405纳米的所谓蓝色激光。光学系统的NA为0.85。
利用双轴机构把场透镜保持在光学拾取器1内,以致场透镜能够沿着寻道方向和聚焦方向移动。
此外,利用步进(sled)机构3,能够沿着光盘的径向方向移动整个光学拾取器1。
来自激光驱动器13的驱动信号(驱动电流)驱动光学拾取器1中的激光二极管发出激光束。
来自光盘100的反射激光束信息由光电探测器探测,按照接收光的数量被转换成电信号,并被提供给矩阵电路4。
电流-电压变换电路、矩阵计算/放大电路等设置在矩阵电路4中,响应来自充当光电探测器的多个受光元件的输出电压,由矩阵计算处理生成所需的信号。
例如,生成对应于重放数据的高频信号(重放数据信号),伺服控制用聚焦误差信号、寻道误差信号等等。
还作为与沟槽中的摆动相关的信号,即,作为摆动探测信号,生成推挽信号。
从矩阵电路4输出的重放数据信号被提供给读/写电路5,聚焦误差信号和寻道误差信号被提供给伺服电路11,推挽信号被提供给摆动电路8。
通过进行关于重放数据信号的二值化处理、利用PLL的重放时钟信号生成处理等等,读/写电路5重放由光学拾取器1读取的数据,随后把数据提供给调制/解调电路6。
调制/解调电路6具备在重放期间充当解码器的功能部分,和在记录期间充当编码器的功能部分。
在重放期间,根据重放时钟信号,作为相对于RLL(1,7)PP调制的解码处理进行解调处理。
ECC编码器/解码器7进行在记录期间附加纠错码的ECC编码处理,和在重放期间执行纠错的ECC解码处理。
在重放期间,已由调制/解调电路6解调的数据被保存在内部存储器中,通过进行错误检测/校正处理、解交错等,产生重放数据。
根据来自系统控制器10的命令读取已被ECC编码器/解码器7解码成重放数据的数据,并传送给视听(AV)系统20。
另外,已被ECC编码器/解码器7解码的数据中的地址(AUN0~AUN3)被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0,并用于访问处理等等。
作为与沟槽中的摆动相关的信号,从矩阵电路4输出的推挽信号由摆动电路8处理。推挽信号用作ADIP信息,并在摆动电路8中经历MSK解调和STW解调,被解调成构成ADIP地址并被提供给地址解码器9的数据流。
地址解码器9通过对供给的数据进行解码产生摆动地址的地址值,随后把地址值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0。
地址解码器9还利用摆动电路8供给的摆动信号进行PLL处理,从而生成时钟信号,所述时钟信号被提供给各个部分,用作记录期间的编码时钟信号。
在记录期间,记录数据传送自AV系统20,不过通过被传送给ECC编码器/解码器7中的存储器,记录数据被缓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对缓存的记录数据的编码处理,ECC编码器/解码器7进行纠错码的附加,交织、子码等的附加。
ECC编码数据在调制/解调电路6中用RLL(1,7)PP方法调制,并被提供给读/写电路5。
如上所述用摆动信号生成的时钟信号用作充当记录期间的数据编码处理的基准时钟信号的编码时钟信号。
在读/写电路5考虑到记录层的特性,激光束光斑的形状,记录线速度等,进行包括最佳记录功率的微调,激光驱动脉冲波形的调整等的记录补偿处理之后,通过编码处理生成的记录数据作为激光脉冲被传给激光驱动器13。
激光驱动器13通过把供给的激光驱动脉冲传给光学拾取器1中的激光二极管,驱动激光束的发射。这导致按照记录数据,在光盘100上形成标记。
注意,激光驱动器13具备所谓的自动功率控制(APC)电路,所述自动功率控制电路根据设置在光学拾取器1中的激光功率监视探测器的输出,监视激光输出功率,并使激光输出保持恒定,而不管激光输出温度等。记录期间和重放期间的激光输出的目标值由系统控制器10提供,记录期间和重放期间的激光输出水平受到控制,以致获得相应的目标值。
伺服电路11通过根据来自矩阵电路4的聚焦误差信号和寻道误差信号,生成用于聚焦、寻道和步进的各种伺服驱动信号,进行伺服操作。
换句话说,伺服电路11按照聚焦误差信号和寻道误差信号,生成聚焦驱动信号和寻道驱动信号,聚焦驱动信号和寻道驱动信号再驱动光学拾取器1中的双轴机构中的聚焦线圈和寻道线圈。从而,由光学拾取器1、矩阵电路4、伺服电路11和双轴机构形成寻道伺服回路和聚焦伺服回路。
伺服电路11还通过关闭寻道伺服回路并输出跳转驱动信号,按照来自系统控制器10的光道跳转命令,进行光道跳转操作。
伺服电路11还通过根据作为寻道误差信号的低通分量产生的步进误差信号,以及根据来自系统控制器10的访问执行控制,等等,生成步进驱动信号,驱动步进机构3。步进机构3包括由保持光学拾取器1的主轴,步进电动机,传动齿轮等构成的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机构通过按照步进驱动信号驱动步进电动机,实现光学拾取器1的滑移。
主轴伺服电路12进行使主轴电动机2以恒定线速度旋转的控制。
主轴伺服电路12通过获得用摆动信号的PLL处理生成的时钟信号,把所述时钟信号看作关于主轴电动机2的当前转速的信息,并比较所述时钟信号和规定的CLF基准速度信息,生成主轴误差信号。
在数据重放期间,通过获得由读/写电路5中的PLL生成的重放时钟信号(充当解码处理的基准的时钟信号),所述重放时钟信号还用作关于主轴电动机2的当前转速的信息,并比较重放时钟信号和指定的CLV基准速度信息,也能够生成主轴误差信号。
主轴伺服电路12还输出按照主轴误差信号生成的主轴驱动信号,并使主轴电动机2以恒定线速度旋转。
主轴伺服电路12还按照来自系统控制器10的主轴起动/制动控制信号生成主轴驱动信号,主轴驱动信号使主轴电动机2进行诸如起动、停止、加速、减速之类的操作。
上面说明的伺服系统及记录和重放系统的各种操作由系统控制器10控制,系统控制器10由微计算机构成。
系统控制器10按照来自AV系统20的命令,进行各种处理。
例如,当AV系统20输出写入命令时,系统控制器10首先把光学拾取器1移动到将进行写入的地址。随后,ECC编码器/解码器7利用调制/解调电路6,对从AV系统20传来的数据(例如,采用诸如MPEG2之类的各种格式的视频数据、音频数据等)进行前面说明的编码处理。随后,通过把来自读/写电路5的激光驱动脉冲提供给激光驱动器13,如前所述进行记录。
此外,在从AV系统20提供读取命令,并且读取命令要求记录在数据存储部分10上的某些数据(MPEG2视频数据等)的传输的情况下,首先,进行指定地址作为其目标的寻道操作控制。即,向伺服电路11输出命令,使光学拾取器1对作为用寻道命令指定的地址的目标进行访问操作。
之后,进行为了把指定的数据区间中的数据传给AV系统20所必需的操作控制。换句话说,进行从光盘100的数据的读取,在读/写电路5、调制/解调电路6和ECC编码器/解码器7中进行解码、缓冲等,并传送请求的数据。
注意在数据的记录和重放期间,系统控制器10通过利用摆动电路8和地址解码器9检测的摆动地址,以及ECC编码器/解码器7获得的数据中的地址,执行访问控制以及记录和重放操作的控制。
这种情况下,在记录期间,ECC编码器/解码器7进行图9中的步骤S1~S4的处理。
即,在步骤S1的处理中,ECC编码器/解码器7生成用于记录数据中的地址的地址单元编号(AUN0~AUN3)和标志数据。随后,在步骤S2的处理中,ECC编码器/解码器7进行ECC编码。为包含AUN0~AUN3和标志数据的5个符号,生成4个奇偶校验符号(Parity0~Parity3)。
随后,ECC编码器/解码器7对4个符号AUN0,AUN1,Parity3和Parity2进行比特反转处理,作为步骤S3的变换处理。作为反转处理结果的符号被用于形成充当ECC编码块的地址字段。
ECC编码数据被提供给调制/解调电路6,在调制/解调电路6,利用步骤S5的处理对ECC编码数据进行RLL(1,7)PP调制。随后,在步骤S6的处理中,通过根据调制信号,使用读/写电路5和激光驱动器13驱动激光束的发射,进行数据记录。
另外,在重放期间,ECC编码器/解码器7执行图9中的步骤S8~S11的处理。
从光盘100读取的信息由矩阵电路4、读/写电路5和调制/解调电路6解调,如前所述(步骤S7)。
从而,就地址信息来说,构成图7-7a中的地址单元AU0~AU15的各个地址字段中的数据被获得,并被提供给ECC编码器/解码器7。
不过,由于在记录期间,用步骤S3的变换处理对指定地址字段中的数据进行了比特反转处理,因此ECC编码器/解码器7进行作为步骤S8的处理的解码处理。例如,ECC编码器/解码器7可对构成地址单元AU的9个符号中的4个符号AUN0,AUN1,Parity3和Parity2进行比特反转处理。解码处理得到地址字段中的初始数据(步骤S9)。
ECC编码器/解码器7随后进行作为步骤S10的处理的ECC解码处理。从而,地址信息(AUN0~AUN3)被解码,ECC编码器/解码器7把地址信息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0。
在可记录型光盘100的记录和重放期间,地址解码器9进行图13中的步骤S24~S26的处理。
地址解码器9对从光盘100的摆动沟槽读取的信息进行解码处理,作为步骤S24的处理。例如,就其中信息被表示成“111100010000100”的图13的情况来说,对Nibble14,Nibble13,Nibble12,Nibble11,Nibble7和Nibble2进行比特反转处理。
从而产生ECC编码时的ADIP信息。在这种状态下,作为步骤S25的处理,进行ECC解码,摆动地址被解码(步骤S26)。摆动地址被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0。
通过进行上面说明的处理,本例中的光盘驱动装置能够在记录和重放期间,正确地读取2.0版光盘上的数据中的地址和摆动地址。这使得能够正确地进行重放操作和记录操作。
注意图15中的例证结构表示与AV系统20连接的光盘驱动装置,不过,按照本实施例的光盘驱动装置也可连接到个人计算机等。
此外,其中光盘驱动装置不连接到另一个单元的结构也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设置操作部分和显示部分,数据输入接口的结构会不同于图15中的结构。换句话说,会按照用户操作进行记录和重放,应提供各种数据的输入和输出端子。显然还可想到许多其它的结构例子,可以想到只写型装置和只读型装置的例子。
5.母盘制作装置
下面说明作为按照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母盘制作装置。
光盘制作处理被粗略地分成母盘处理和复制处理。母盘处理是一直到完成在复制处理中使用的金属母盘(压模)的处理,复制处理是使用压模产生作为复制品的大量光盘的处理。
具体地说,母盘处理包括用光刻胶涂覆抛光的玻璃基片,和所谓的刻录,所述刻录通过使光敏膜曝露在激光束之下,形成凹坑和沟槽。
就本例来说,沟槽的刻录是利用摆动进行的,所述摆动以对应于在光盘最内侧边缘的PB区(参见图2)的区域中的预刻信息为基础。沟槽的刻录还是利用以对应于RW区的区域中的ADIP地址为基础的摆动进行的。记录的预刻信息是在称为母盘制作前处理的预备处理中准备的。
在完成刻录,并且进行了诸如显影之类的规定处理之后,利用例如电铸把信息转印到金属表面上,从而形成当复制光盘时所需的压模。
之后,在利用注射方法等把信息转印到树脂基片上,并且在上面形成了反光涂层之后,进行必需的处理,比如机加工光盘形状等,从而完成最终产品。所述最终产品成为本例中的2.0版光盘。
母盘制作装置具备预刻信息生成部分71、地址生成部分72、开关部分73、刻录部分74和控制器70。
预刻信息生成部分71输出在母盘制作预处理中准备的预刻信息。
地址生成部分72顺序输出作为绝对地址的数值。
刻录部分74具备通过把激光束导引到已涂上一层无机光刻胶等的玻璃基片101上,进行刻录的光学部分(82、83、84)。
刻录部分74还包括旋转地驱动玻璃基板101,和滑移玻璃基片101的基片旋转/传送部分85。刻录部分74还具备信号处理部分81和传感器86。信号处理部分81把输入数据转换成记录数据,并把它们提供给光学部分。传感器86使得能够根据基片旋转/传送部分85的位置,辨别刻录位置是在PB区中还是在RW区中。
作为上面提及的光学部分,设置激光束光源82、调制部分83和刻录头84。调制部分83根据记录数据,调制从激光束光源82输出的激光束。刻录头84集中来自调制部分83的调制激光束,并把调制激光束导引到玻璃基片101的光刻胶表面上。
调制部分83包括开关来自激光束光源82的输出激光束的声光束调制器(AOM),以及根据摆动生成信号偏转来自激光束光源82的输出激光束的声光束偏转器(AOD)。
此外,基片旋转/传送部分85被构造成以致除了其它元件之外,它还包括旋转地驱动玻璃基片101的旋转电动机,探测旋转电动机的转速的探测部分(FG),沿着玻璃基片101的径向方向滑动玻璃基片101的滑动电动机,和控制旋转电动机和滑动电动机的转速、刻录头84的寻道等的伺服控制器。
信号处理部分81通过进行格式化处理,并通过对从格式化处理输出的数据进行规定的计算处理,执行形成调制信号的调制信号生成处理,所述格式化处理通过把纠错码附加到经开关部分73提供的预刻信息和地址信息上来形成输入数据。
还进行根据调制信号驱动调制部分83中的激光束调制器和激光束偏转器的驱动处理。
在刻录部分74中,在刻录期间,基片旋转/传送部分85以恒定线速度旋转地驱动玻璃基片101,还在玻璃基片101旋转的时候滑动玻璃基片101,以致以规定的道距形成螺旋形光道。
同时,调制部分83根据来自信号处理部分81的调制信号,把从激光束光源82输出的光束转换成调制光束,所述调制光束被刻录头84导引到玻璃基片101的光刻胶表面,以致光刻胶根据数据和沟槽对激光束作出反应。
控制器70控制利用刻录部分74的刻录期间的操作的执行,还在监视来自传感器86的信号的同时,控制预刻信息生成部分71、地址生成部分72和开关部分73。
当开始刻录时,控制器70把基片旋转/传送部分85的滑动位置定义为刻录部分74的初始位置,以致刻录头84将从最内侧边缘开始发射激光束。随后,控制器70开始以恒定线速度驱动玻璃基片101,和滑动玻璃基片101,以便以规定的道距形成沟槽。
在这种状态下,从预刻信息生成部分71输出预刻信息,并通过开关部分73提供给信号处理部分81。此外,开始从激光束光源82输出激光,调制部分83根据来自信号处理部分81的调制信号(即,其中利用调频,编码预刻信息的调制信号)调制激光束,从而在玻璃基片101上进行沟槽刻录。
从而在对应于PB区的区域中进行沟槽刻录。
之后,当控制器70根据来自传感器86的信号,发现刻录操作已前进到对应于PB区的位置时,控制器70把开关部分73切换到地址生成部分72一侧,并发出顺序从地址生成部分72生成地址值的命令。
从而,地址信息从地址生成部分72通过开关部分73被提供给信号处理部分81。随后,根据来自信号处理部分81的调制信号,即调制的地址信息信号,在调制部分83中调制来自激光束光源82的激光束,按照调制的激光束进行玻璃基片101上的沟槽刻录。
从而,在对应于RW区的区域中,进行包含摆动地址的沟槽的刻录。
当控制器70根据来自传感器86的信号,发现刻录操作已到达导出区的最后边缘时,控制器70终止刻录操作。
这种操作在玻璃基片101上形成与PB区和RW区的摆动沟槽对应的曝光部分。
之后,利用显影、电铸等形成压模,利用所述压模产生上面说明的光盘。
这里,信号处理部分81对从地址生成部分72顺序供给的地址信息,进行图13中的步骤S21和S22的处理。
地址生成部分72执行图13中的步骤S20的处理,所述处理生成地址数据。换句话说,地址生成部分72输出图10-10b中所示的24比特(6个半字节)的摆动地址。
信号处理部分81进行作为步骤S21的处理的ECC编码。换句话说,对于在步骤S20生成的六个半字节的摆动地址,信号处理部分81通过生成3个半字节的辅助数据和6个半字节的奇偶校验信息,产生具有图12中所示结构的纠错编码数据。信号处理部分81随后进行作为步骤S22的处理的半字节变换处理。换句话说,作为图13中表示成“11110010000100”的比特反转处理,信号处理部分81对Nibble14,Nibble13,Nibble12,Nibble11,Nibble7和Nibble2进行比特反转处理。
信号处理部分81通过按照以这种方式处理的ADIP信息生成调制信号,控制调制部分83。
从而对摆动地址进行图13中所示的曝光处理。
注意,在假定光盘是只读型光盘的情况下的母盘制作装置对凹坑行进行曝光,而不对摆动沟槽进行曝光。
这种情况下,利用图3和图6~8中的前述结构,编码地址信息和用户数据,按照编码数据调制来自激光束光源82的激光束。
就这种母盘制作装置来说,代替图16中的预刻信息生成部分71,设置用户数据生成部分。此外,用户数据和来自地址生成部分72的地址信息(AUN)的ECC编码由信号处理部分81进行。此时进行图9中的步骤S2~S5的处理。
从而进行用于制作作为2.0版光盘的只读光盘的母盘的凹坑行曝光。之后,通过进行显影、压模制作、基片形成和记录层、覆盖层等的层形成,来制作2.0版光盘。
上面说明了按照本实施例的光盘,以及与所述光盘兼容的光盘驱动装置和母盘制作装置,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想到各种修改。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产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图17是表示计算机实现的确定光盘是单层/双层光盘还是三层/四层光盘的处理的流程图。如果驱动器具有不仅把数据记录到三层/四层光盘上,而且把数据记录到单层/双层光盘上的能力,那么驱动器需要区别这些光盘,以对地址数据应用不同的反转。该处理始于步骤S1701,在步骤S1701,光盘被插入重放装置中,随后在步骤S1702,检测到光盘的存在,从而读取BCA中的数据。另一方面或者补充地,步骤S1702可以利用捕捉(PI:pull-in)信号或聚焦误差物理地确定光盘上的层数。在美国专利6,005,832中公开了物理检测的一个例子,该专利的整个内容在此引为参考。层标志也可直接从BCA区读取,其中所述标志指示光盘是单层/双层光盘(较早一代光盘)还是三层/四层光盘(新一代光盘)。例如,标志的不存在意味光盘是单层/双层光盘。标志的存在意味光盘是三层/四层光盘。另一方面,所述标志可直接指示记录层的数目,比如1层、2层、3层或4层。
处理随后进入步骤S1703,在步骤S1703,询问光盘是否是单层/双层光盘,随后进入步骤S1705,在步骤S1705,设定对三层/四层光盘的地址处理。不过,如果对步骤S1703中的询问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处理进入步骤S1704,在步骤S1704,设定对较早一代光盘(例如,单层/双层光盘)的地址处理。在进行了步骤S1705和S1704之后,在步骤S1707和S1706,进行关于是否成功进行了纠错的相应询问,比如通过比较错误率与预定阈值,比如1/100、1/1000、1/10000或1/100000。如果否,那么处理从步骤S1707进入步骤S1704,以便尝试按照单层/双层光盘进行地址处理,而不管步骤S1703的光盘不是单层/双层光盘的结论。之后,如果在步骤S1706中成功地进行了纠错,那么在步骤S1709中确定光盘是单层/双层光盘。
另一方面,如果从步骤S1706确定否定的结果,那么处理进入步骤S1705,在步骤S1705,在假定光盘是三层/四层光盘的情况下,做出地址处理设定,如果在步骤S1707中成功地进行了纠错,那么在步骤S1708中,确定光盘是三层/四层光盘。在图中,尽管说明驱动器能够检查BCA数据(标志数据),不过不必检查该数据。驱动器可粗略地根据物理检测(通过利用PI和/或聚焦误差信号)检查层数,并且驱动器能够根据物理检测的确定结果设定选择器。另外,如果纠错电路不能正确地解码地址数据(例如,大于预定的错误率),那么驱动器能够改变设定,如从S1706到S1705和从S1707到S1704的箭头所示。于是,驱动器并不总是需要驱动器的标志检查。此外,可随意地、交替地和/或补充地进行标志检查和物理检查。
图18是类似于图15的方框图,不过包括充当判断装置的系统控制器1801,所述判断装置根据来自矩阵4的初始输入,以及来自ECC单元7的反馈信号,控制选择器1802在用于单层/双层光盘的处理,或者用于三层/四层光盘的处理之间进行选择。特别地,如果系统控制器1801判断光盘是单层/双层光盘,那么使选择器1802连接到第一XOR电路1803。第一XOR电路1803按照适用于单层或双层光盘的第一代光盘标准,反转地址比特。第一XOR电路1803的输出随后被应用于ECC单元7。
不过,如果系统控制器1801判断光盘是三层/四层光盘,那么系统控制器1801把选择器1802设定成与第二XOR电路1804连接。在ECC单元7中进行纠错之前,第二XOR电路1804按照新一代光盘(三层/四层光盘)反转地址比特。ECC单元7的输出以PI或聚焦误差信号的形式,被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801。因此,当在ECC单元7中检测到高于预定水平的误差的存在时,系统控制器1801判断选择器1802的当前状态在不正确的位置,并且改变选择器1802的状态。
本申请包含与在2009年5月11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114241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整个内容在此引为参考。

Claims (24)

1.一种光盘的重放方法,包括:
检查重放装置中的光盘,以确定所述光盘是新一代光盘还是较早一代光盘;
用光学拾取装置从所述光盘读取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
对所述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执行反转处理,从而获得编码初始地址信息,所述反转处理反转与对较早一代光盘反转的地址部分不同的地址部分,如果所述光盘被确定为新一代光盘,那么所述反转处理是第一种反转处理,如果所述光盘被确定为较早一代光盘,那么所述反转处理是第二种反转处理;和
随后用公共解码处理对所述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解码,而不管所述光盘是新一代光盘还是较早一代光盘,以获得初始地址信息。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放方法,其中:
读取步骤包括从所述光盘的第三数据层和/或第四数据层读取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放方法,其中:
执行步骤包括为第二种反转处理选择与用于第一种反转处理的处理路径不同的处理路径。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放方法,其中:
读取步骤包括从布置在15个半字节中的60比特块中读取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放方法,其中:
执行步骤包括按照11110010000100的反转向量,反转Nibble 14,Nibble 13,Nibble 12,Nibble 11,Nibble 7和Nibble 2。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放方法,其中所述检查步骤包括检查所述光盘上的指示所述光盘是新一代光盘的标志。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放方法,其中所述检查步骤包括检查所述光盘的BCA部分,以确定所述标志是否存在。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放方法,其中所述检查步骤包括物理检查所述光盘上的层数,以确定所述光盘是否是新一代光盘。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放方法,其中所述执行步骤还包括根据所述检查步骤的结果,在不同的反转处理之间进行选择。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放方法,还包括执行对所述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进行纠错并比较所述纠错步骤的结果和预定阈值的步骤。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重放方法,还包括如果在进行第二种反转处理之后,纠错步骤的结果高于所述预定阈值,那么对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进行第一种反转处理,和如果在进行所述第一种反转处理之后,纠错步骤的结果高于所述预定阈值,那么对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进行第二种反转处理。
12.一种光盘的重放设备,包括:
从新一代光盘读取信息的光学拾取器,所述信息包括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检查光盘是新一代光盘还是较早一代光盘,如果所述光盘被确定为新一代光盘,那么选择不同的处理路径;
反转机构,所述反转机构反转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的预定部分,从而提供编码初始地址信息,所述预定部分是与较早一代光盘的格式不同的新一代光盘的格式独有的;和
解码器,所述解码器对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解码,从而提供用于识别所述新一代光盘上的数据的位置的初始地址信息。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所述光学拾取器从所述光盘的第三数据层和/或第四数据层读取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
14.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所述光学拾取器从所述光盘上的摆动沟槽读取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
15.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所述光学拾取器从布置在15个半字节中的60比特块中读取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当控制器确定光盘是新一代光盘时,反转机构按照11110010000100的反转向量,反转Nibble 14,Nibble 13,Nibble 12,Nibble 11,Nibble 7和Nibble 2。
17.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检查所述光盘上的指示所述光盘是新一代光盘的标志。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检查所述光盘的BCA部分,以确定所述标志是否存在。
19.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所述光学拾取器和控制器协同进行所述光盘上的层数的物理检测,以确定所述光盘是否是新一代光盘。
20.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控制器进行的检查的结果,在不同的反转处理之间进行选择。
21.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放设备,还包括纠错机构,所述纠错机构被配置成对所述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进行纠错处理,并比较所述纠错处理的结果和预定阈值。
22.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的重放设备,其中如果在第二种反转处理之后的纠错处理的结果高于所述预定阈值导致预定阈值被超过,那么控制器导致对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进行第一种反转处理,和如果在第一种反转处理之后的纠错处理的结果导致预定阈值被超过,那么对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进行第二种反转处理。
23.一种光盘的重放设备,包括:
检查光盘以确定光盘是新一代光盘还是较早一代光盘的装置;
配置成从光盘读取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的光学拾取器;
对所述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进行反转处理以获得编码初始地址信息的装置,所述反转处理反转与对较早一代光盘反转的地址部分不同的地址部分,如果所述光盘被确定为新一代光盘,那么所述反转处理是第一种反转处理,如果所述光盘被确定为较早一代光盘,那么所述反转处理是第二种反转处理;和
解码器,所述解码器被配置成随后用公共解码处理对所述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解码,而不管所述光盘是新一代光盘还是较早一代光盘,以获得初始地址信息。
24.一种具有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被光盘重放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时,所述指令实现多个步骤,包括:
检查重放装置中的光盘,以确定所述光盘是新一代光盘还是较早一代光盘;
接收从光盘读取的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
对所述部分反转的编码初始地址信息执行反转处理,从而获得编码初始地址信息,所述反转处理反转与对较早一代光盘反转的地址部分不同的地址部分,如果所述光盘被确定为新一代光盘,那么所述反转处理是第一种反转处理,如果所述光盘被确定为较早一代光盘,那么所述反转处理是第二种反转处理;和
随后用公共解码处理对所述编码初始地址信息解码,而不管所述光盘是新一代光盘还是较早一代光盘,以获得初始地址信息。
CN2010800195989A 2009-05-11 2010-05-06 光盘的重放方法,光盘的重放设备,非临时性计算机程序产品 Pending CN1024147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4241A JP4893777B2 (ja) 2009-05-11 2009-05-11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再生装置、再生方法、記録媒体
JP2009-114241 2009-05-11
PCT/JP2010/003117 WO2010131438A1 (en) 2009-05-11 2010-05-06 Playback method for optical disc, playback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c, non-transitory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4752A true CN102414752A (zh) 2012-04-11

Family

ID=430848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95989A Pending CN102414752A (zh) 2009-05-11 2010-05-06 光盘的重放方法,光盘的重放设备,非临时性计算机程序产品
CN2010800018503A Pending CN102067225A (zh) 2009-05-11 2010-05-06 光盘的制造方法、光盘、光盘的回放方法、光盘的回放装置和光盘的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18503A Pending CN102067225A (zh) 2009-05-11 2010-05-06 光盘的制造方法、光盘、光盘的回放方法、光盘的回放装置和光盘的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6) US8498185B2 (zh)
EP (3) EP2430633A1 (zh)
JP (1) JP4893777B2 (zh)
KR (1) KR20120014560A (zh)
CN (2) CN102414752A (zh)
AU (1) AU2010248688A1 (zh)
BR (1) BRPI1003631A2 (zh)
CA (1) CA2755267A1 (zh)
RU (1) RU2524746C2 (zh)
TW (1) TWI428911B (zh)
WO (2) WO20101314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3777B2 (ja) * 2009-05-11 2012-03-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再生装置、再生方法、記録媒体
KR101607307B1 (ko) * 2009-07-09 2016-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부호화 방법, 정보 복호화 방법, 기록/재생 장치 및 정보 저장 매체
WO2014208135A1 (ja) * 2013-06-24 2014-12-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再生装置
CN109273026B (zh) * 2013-09-30 2020-07-28 夏普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WO2015053015A1 (ja) * 2013-10-11 2015-04-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0579645B2 (en) * 2015-03-20 2020-03-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rranging and displaying content from a social media feed based on relational metadata
WO2019244550A1 (ja) * 2018-06-20 2019-12-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装置、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RU196327U1 (ru) * 2019-04-26 2020-02-26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Мехатроника-Томск" Сервоконтроллер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1271A (ja) * 1997-03-17 1998-09-29 Seiko Epson Corp 符号化装置
CN1647185A (zh) * 2002-01-22 2005-07-2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记录载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3871A (ja) * 1986-10-31 1988-05-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ドレス部記録方式
US5030219A (en) * 1990-01-22 1991-07-09 Boehringer Mannheim Corporation Glenoid component installation tools
US5180384A (en) * 1991-02-08 1993-01-19 Mikhail Michael W E Method for implanting a patellar prosthesis
JPH0581774A (ja) 1991-09-20 1993-04-0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3346999B2 (ja) * 1996-01-08 2002-11-18 株式会社東芝 入出力装置
JP3671572B2 (ja) 1997-01-10 2005-07-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1118331A (ja) * 1999-10-19 2001-04-27 Sony Corp 記録装置、記録再生装置、記録方法
JP4300727B2 (ja) * 2001-10-09 2009-07-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媒体、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再生方法、ディスク製造方法
JP4130884B2 (ja) * 2002-09-09 2008-08-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US20060044999A1 (en) * 2004-04-28 2006-03-02 Hitachi Maxell,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driving apparatus for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secondary in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4173910B2 (ja) * 2006-11-14 2008-10-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多層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86179B2 (ja) 2007-11-02 2013-04-17 桜宮化学株式会社 シリカ微粒子を被覆したエチレン−酢酸ビニル共重合体ケン化物微粒子からなる複合微粒子
MX2009008322A (es) 2007-12-07 2009-08-12 Panasonic Corp Metodo para grabar informacion y metodo para reproducir informacion.
JP4893777B2 (ja) * 2009-05-11 2012-03-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再生装置、再生方法、記録媒体
US8523867B2 (en) * 2009-07-31 2013-09-03 Zimmer Gmbh Orthopaedic ream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1271A (ja) * 1997-03-17 1998-09-29 Seiko Epson Corp 符号化装置
CN1647185A (zh) * 2002-01-22 2005-07-2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记录载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28911B (zh) 2014-03-01
EP2297733A1 (en) 2011-03-23
US8705329B2 (en) 2014-04-22
BRPI1003631A2 (pt) 2016-02-23
CA2755267A1 (en) 2010-11-18
AU2010248688A1 (en) 2011-09-22
WO2010131437A1 (en) 2010-11-18
US20130021895A1 (en) 2013-01-24
RU2010153600A (ru) 2012-07-10
JP4893777B2 (ja) 2012-03-07
CN102067225A (zh) 2011-05-18
KR20120014560A (ko) 2012-02-17
WO2010131438A1 (en) 2010-11-18
US20130039158A1 (en) 2013-02-14
TW201110109A (en) 2011-03-16
US8750084B2 (en) 2014-06-10
US8760985B2 (en) 2014-06-24
EP2297733A4 (en) 2011-12-14
JP2010262713A (ja) 2010-11-18
EP2430633A1 (en) 2012-03-21
US8724437B2 (en) 2014-05-13
US20130088945A1 (en) 2013-04-11
US20110103208A1 (en) 2011-05-05
US20120008473A1 (en) 2012-01-12
US8498185B2 (en) 2013-07-30
US20130028067A1 (en) 2013-01-31
EP2811486A2 (en) 2014-12-10
RU2524746C2 (ru) 2014-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4752A (zh) 光盘的重放方法,光盘的重放设备,非临时性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554092B (zh) 记录方法和盘片驱动设备
EP1560217B1 (en) Recording-medium evaluation method, recording/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1615403B (zh) 多层光学记录介质、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激光功率调节方法
JP6739598B2 (ja)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再生装置
JP2005011404A (ja) 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US20040240366A1 (en) Recording disc,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WO2014208135A1 (ja)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再生装置
JP2005243135A (ja)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マスタリング装置、ディスク製造方法、記録再生装置
JPH11345430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WO2005069284A1 (ja) 情報記録媒体
KR20080005163A (ko) 광정보 저장 매체 및 정보 재생/기록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704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1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6704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