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6287A - 带扣 - Google Patents

带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6287A
CN102406287A CN2011102898379A CN201110289837A CN102406287A CN 102406287 A CN102406287 A CN 102406287A CN 2011102898379 A CN2011102898379 A CN 2011102898379A CN 201110289837 A CN201110289837 A CN 201110289837A CN 102406287 A CN102406287 A CN 102406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emale part
disengage button
male parts
pressing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898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6287B (zh
Inventor
川口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06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6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6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6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例如将座椅带连接的带扣,可防止座椅带的连接状态的松动且在连接状态解除时能将阳部件从阴部件的插入口可靠地推出的带扣。锁定部件(40)具备面向设置在阴部件(30)上的开口(32)的解除按钮(90),并且通过向开口加力且克服作用力将解除按钮压入,从而能解除配合部(100)和卡定部(80)的配合状态。在配合部和卡定部中的任一方(例如配合部)设置:在两部(80、100)的配合状态下,与另一方(例如配合部)抵接,弯曲而积蓄弹力,并通过积蓄的弹力而将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从阴部件的插入口(31)推出用的按压弹簧(102);以及用于与按压弹簧一起夹持另一方(例如卡定部)的保持部(101)。

Description

带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将座椅带连接的带扣,具体涉及可防止座椅带的连接状态的松动且在连接状态的解除时能将阳部件从阴部件的插入口可靠地推出的带扣。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带扣,在阴部件的中空内部,可滑动地支撑解除按钮,解除按钮的爪部插进从阴部件的插入口插入的阳部件的锁定孔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落序号0047、0051、0057、图1和图8)。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0203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带扣中,解除按钮的爪部简单地插进阳部件的锁定孔中,因此存在两者的配合部分有可能在阴部件的中空内部松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分别记载于各方案的各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研制,其目的如下。
(方案1)
方案1记载的发明以以下方面为目的。
即,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可防止座椅带的连接状态的松动且在连接状态解除时能将阳部件从阴部件的插入口可靠地推出的带扣。
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通过在配合部和卡定部的任一方设置的按压弹簧和保持部之间夹持另一方,从而可防止两部间的松动。
此外,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不仅可防止按压弹簧松动,还可发挥将阳部件的插入片从阴部件的插入口推出的本来功能。
(方案2)
方案2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目的以外,还以以下方面为目的。
即,方案2记载的发明,将按压弹簧沿阳部件的插拔方向设置,并在解除按钮的移动方向上弯曲,从而流畅地进行阳部件从阴部件的插入口的插拔。
(方案3)
方案3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或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目的以外,还以以下方面为目的。
即,方案3记载的发明,通过将保持部以包围按压弹簧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成框状,从而既能由保持部保护按压弹簧,又能提高保持部的刚性。
(方案4)
方案4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目的之外,还以以下方面为目的。
即,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配合部和卡定部的任一方设置限制另一方的移动范围的止动部,从而可防止另一方越过按压弹簧的自由端部而移动。
(方案5)
方案5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4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目的之外,还以以下方面为目的。
即,方案5记载的发明,通过防止配合部和卡定部之间的松动,从而可相对于阴部件的一对插入口将一对阳部件无偏斜地对称连接。
(方案6)
方案6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5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目的之外,还以以下方面为目的。
即,方案6记载的发明,将解除按钮沿其按压方向引导,从而防止按压操作时的解除按钮的倾斜,能够使该解除动作可靠且稳定。
在各方案分别记载的各发明是为实现上述各目的而研制的产品,在下面使用图示的发明的实施方式来说明各发明的特征点。
再有,符号表示在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记,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此外,附图序号表示在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图序号,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方案1)
方案1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如例如图1所示,在带扣10上具备以下的构成。
(1)阳部件20
如例如图31所示,阳部件20是将带B的自由端部固定的部件。
(2)插入片60
如例如图1、图16、图30和图31所示,插入片60是设置在阳部件20上,且具有与阳部件30配合的配合部100的部件。
(3)阴部件30
如例如图1、图2和图31所示,阴部件30是具备供插入片60插入的插入口31的中空部件。
(4)锁定部件40
如例如图1、图9、图30和图31所示,锁定部件40是设置在阴部件30上且具有与在插入口31插入的插入片60的配合部100配合的卡定部80的部件。
第二,如例如图1、图9和图30~33所示,锁定部件40具备面向设置在阴部件30上的开口32的解除按钮90,并且通过朝向开口32加力且克服作用力将解除按钮90压入,从而可解除配合部100和卡定部80的配合状态。
第三,在配合部100和卡定部80的任一方(例如配合部100),如例如图1和图30~33所示,设置:在两部80、100的配合状态下,与另一方(例如卡定部80)抵接,弯曲而积蓄弹力,并通过积蓄的弹力而将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推出用的按压弹簧102;以及用于与按压弹簧102一起夹持另一方(例如卡定部80)的保持部101。
(方案2)
方案2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特征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方面。
即,如例如图1和图30~33所示,按压弹簧102沿阳部件20的插拔方向设置,其向解除按钮90的移动方向弯曲。
(方案3)
方案3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或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方面。
即,如例如图1、图16和图30所示,保持部101以包围按压弹簧102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成框状。
(方案4)
方案4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特征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方面。
第一、如例如图1、图16、图22和图31所示,按压弹簧102的一个端部在一方(例如配合部100)连接设置,另一端部为自由端部。
第二、如例如图1、图16、图22和图31所示,在一方(例如配合部100)上设置位于按压弹簧102的自由端部侧且限制另一方(例如卡定部80)的移动范围的止动部110。
(方案5)
方案5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4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特征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方面。
第一、如例如图1和图7所示,插入口31背对地设有一对。
第二、如例如图1和图23~图25所示,阳部件20与一对插入口31分别对应地设有一对。
(方案6)
方案6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5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特征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方面。
即,如例如图1、图28和图29所示,在解除按钮90和阴部件30之间,沿解除按钮90的按压方向设置引导部(例如,引导槽33、引导突起91)。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起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方案1)
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起到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可防止座椅带的连接状态的松动且在连接状态解除时能将阳部件从阴部件的插入口可靠地推出。
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通过在配合部和卡定部的任一方设置的按压弹簧和保持部之间夹持另一方,从而可防止两部间的松动。
此外,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不仅可防止按压弹簧松动,还可发挥将阳部件的插入片从阴部件的插入口推出的本来功能。
(方案2)
根据方案2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方案2记载的发明,通过将按压弹簧沿阳部件的插拔方向设置,并使其向解除按钮的移动方向弯曲,从而流畅地进行阳部件从阴部件的插入口的插拔。
(方案3)
根据方案3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或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方案3记载的发明,通过将保持部以包围按压弹簧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成框状,从而既能由保持部保护按压弹簧,又能提高保持部的刚性。
(方案4)
根据方案4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方案4记载的发明,通过在配合部和卡定部的任一方设置限制另一方的移动范围的止动部,从而可防止另一方越过按压弹簧的自由端部而移动。
(方案5)
根据方案5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4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方案5记载的发明,通过防止配合部和卡定部之间的松动,从而可相对于阴部件的一对插入口将一对阳部件无偏斜地对称连接。
(方案6)
根据方案6记载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1~5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方案6记载的发明,通过将解除按钮沿其按压方向引导,从而能够防止按压操作时的解除按钮的倾斜,并且能够使该解除动作可靠且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阴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阴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阴部件的主视图。
图5是阴部件的左视图。
图6是阴部件的仰视图。
图7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图9是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锁定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锁定部件的主视图。
图12是锁定部件的左视图。
图13是锁定部件的仰视图。
图14是沿图10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0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6是阳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阳部件的俯视图。
图18是阳部件的主视图。
图19是阳部件的左视图。
图20是阳部件的右视图。
图21是阳部件的仰视图。
图22是沿图17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3是带扣的立体图。
图24是带扣的俯视图。
图25是带扣的主视图。
图26是带扣的右视图。
图27是带扣的仰视图。
图28是沿图24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9是沿图24的G-G线的剖视图。
图30是阳部件和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31是将图28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32与图31对应,是阳部件的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33与图31对应,是阳部件的插入中途的剖视图。
图中:
10-带扣;20-阳部件;30-阴部件;31-插入口;32-开口;33-引导槽;40-锁定部件;50-复位弹簧;60-插入片;61-上壁;62-侧壁;70-带安装部;71-凸边部;72-带孔;80-卡定部;81-爪部;90-解除按钮;91-引导突起;92-环状肋;100-配合部(配合部);101-保持部;102-按压弹簧;102a-倾斜部;103-锁定孔;110-止动部;B-带。
具体实施方式
(带扣10)
图1中,标记10表示带扣10,如图31中所示,用于例如将两条带B互相可装卸地连接。
再有,虽然使用带扣10来将两条带B互相连接,但是,并不限于此,带B的数量可以是一条,或者也可以是三条以上。
虽然未图示,但带B可使用于例如自行车的儿童座椅的安全带,例如,使用两点式带。再有,作为带B的使用例,例示了两点式的座椅带,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三点式、四点式、五点式。再有,作为带B的使用部位,例示了自行车的儿童座椅的安全带,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用作汽车的儿童座椅的安全带或婴儿车的安全带,或者,不限于安全带,也可使用背包类和衣物类等的带。
如图1所示,带扣10大体具备以下的零件。
再有,对于以下的(1)~(4)在后面描述。
(1)阳部件20
(2)阴部件30
(3)锁定部件40
(4)复位弹簧50
再有,带扣10的零件不限于上述(1)~(4),例如,可使阳部件20为一个,或者,虽然未图示,但可在阳部件20上设置可安装带B的接头并且与该接头一同与阴部件30连接。
(阳部件20)
如图31所示,阳部件20是将带B的自由端部固定的部件,如图1所示,该阳部件20为左右一对,共计两个。阳部件20由具有适度的弹性和刚性的热塑性树脂来一体成形。
再有,作为阳部件20的个数,例示了两个,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使用单个或三个以上。
如图16~22所示,阳部件20大体具备以下的各部。
再有,对于以下的(1)和(2)在后面描述。
(1)插入片60
(2)带安装部70
再有,阳部件20的各部分不限于上述(1)和(2)。
(阴部件30)
如图1、图2和图31所示,阴部件30是具备供后述的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插入的插入口31的中空部件。
如图2和图7所示,阴部件30其左右两端部开口,该开口成为左右一对的插入口31,形成为上下扁平的方筒形状。
阴部件30由具有适度的弹性和刚性的热塑性树脂来一体成形。
再有,虽然使插入口31形成为左右一对,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单个或三个以上。
如图2~8所示,阴部件30除了插入口31之外还具备以下各部。
再有,阴部件30的各部不限于以下的(1)和(2)。
(1)开口32
如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开口32在阴部件30的上壁的中央形成为方形,上下贯通,与中空内部连通。在开口32,如图23~26、图28和图29所示,从阴部件30的中空内部嵌入锁定部件40的后述解除按钮90。解除按钮90利用在阴部件30的中空内部配置的复位弹簧50的弹力而通过开口32向上方突出。
(2)引导槽33
如图2和图7所示,引导槽33形成于阴部件30的侧壁的内侧面,隔着开口32而相面对地形成一对,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图28和图29所示,锁定部件40的后述解除按钮90的引导突起91嵌入引导槽33,引导突起91沿引导槽33在上下方向上引导。
(锁定部件40)
如图28和图29所示,锁定部件40是用于将插入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的、阳部件20的后述插入片60在阴部件30的中空内部锁定的部件。
如图9所示,锁定部件40具有卡定部80和解除按钮90,由具有适度的弹性和刚性的热塑性树脂来一体成形。
如图9~15所示,锁定部件40具有以下的各部。
再有,对以下的(1)和(2)在后面进行描述。
(1)卡定部80
(2)解除按钮90
再有,锁定部件40的各部不限于上述(1)和(2)。
(卡定部80)
如图1、图30和图31所示,卡定部80是设置在阴部件30即安装在阴部件30上的锁定部件40上,并与在插入口31中插入的阳部件20的后述插入片60的配合部100配合的部件。
如图9~图11所示,卡定部80从解除按钮90的背对的两边向左右外侧延伸,左右形成一对。在各卡定部80的前端部,设有使斜面向外的、形成为钩形或直角三角形的剖面形状的爪部81。
(解除按钮90)
如图1、图28和图29所示,解除按钮90是面向在阴部件30上设置的开口32的部件,通过后述的复位弹簧50的弹力而被向开口32加力,并通过克服作用力将解除按钮90压入,可解除配合部100和卡定部80的配合状态。
如图9~图11和图14所示,解除按钮90位于左右一对的卡定部80之间,形成为方形的箱形,上面封闭,下面敞开。
如图9~图15所示,解除按钮90具有以下的各部。
再有,对以下的(1)和(2)在后面描述。
(1)引导突起91
(2)环状肋92
再有,解除按钮90的各部不限于上述(1)和(2)。
(引导突起91)
如图29所示,引导突起91嵌入阴部件30的引导槽33中,与引导槽33协作而作为引导部发挥作用。
如图29所示,引导部是位于解除按钮90和阴部件30之间,且用于将解除按钮90沿其按压方向引导的部件。
再有,虽然使引导部由引导槽33和引导突起91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在阴部件30上形成突起,在解除按钮90上形成可滑动地引导该突起的槽。
如图9~图11所示,引导突起91位于与卡定部80突出的两边正交的解除按钮90的两边的中央下侧,在图10中向前后方向突出一对。如图9和图11所示,引导突起91通过在左右两侧从下端向上方设置一对狭缝而具有弹性。
(环状肋92)
如图14和图15所示,环状肋92是后述的复位弹簧50的一个端部嵌入内周的部件,且从解除按钮90的内部即中空内部的下表面向下环状地突出。
(复位弹簧50)
如图1、图28和图29所示,复位弹簧50收放在阴部件30的中空内部,且在解除按钮90的中空内部的下表面和阴部件30的中空内部的底壁的上表面之间被压缩。复位弹簧50通过其压缩复原力将解除按钮90向从阴部件30的开口32突出的方向加力。
(插入片60)
如图1、图16、图30和图31所示,插入片60是设置在阳部件20且具有与阴部件30即安装在阴部件30上的锁定部件4的卡定部80配合的配合部100的部件。
如图30~图33所示,插入片60是可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插入的部件。如图16~19、图21和图22所示,插入片60形成为下表面敞开的剖面コ形或通道形,且由上壁61和从上壁61的两侧垂下的一对的侧壁62构成。
如图16~19、图21和图22所示,插入片60具备以下各部。
再有,对以下的(1)和(2)在后面描述。
(1)配合部100
(2)止动部110
再有,插入片60的各部不限于上述(1)和(2)。
(带安装部70)
如图16~图22所示,带安装部70位于插入片60的插入方向的后侧,在将插入片60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插入的状态下位于外侧,如图31所示,可安装带B。
如图16~图22所示,带安装部70具备以下各部。
再有,带安装部70的各部不限于以下的(1)和(2)。
(1)凸边部71
如图16~19、图21和图22所示,凸边部71位于与插入片60之间,如图31所示,形成为比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大。
如图31所示,在将插入片60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插入时,凸边部71与插入口31的外缘部抵接。
(2)带孔72
如图16、图17、图21和图22所示,带孔72以插入片60的插入方向为基准而位于凸边部71的后侧,上下贯通,形成为一字形或减号形状。如图31所示,在带孔72,使带B通过,并将带B的折回端部缝合固定。
(配合部100)
如图16、图17、图21和图22所示,配合部100形成于插入片60上,如图31所示,在将该插入片60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插入时,该配合部100在阴部件30的中空内部与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配合,在将插入片60插入的状态下进行锁定。
如图16、图17、图21和图22所示,配合部100具备以下的各部。
再有,对于以下的(1)和(2),在后面进行描述。
(1)保持部101
(2)按压弹簧102
再有,配合部100的各部不限于上述(1)和(2),也可以设置在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侧。
(保持部101)
如图31所示,保持部101是用于在与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配合的状态下与后述的按压弹簧102一起夹持该卡定部80的部件。
如图16、图17、图21和图22所示,保持部101以包围按压弹簧102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成框状。
保持部101以插入片60的插入方向为基准而位于上壁61的前端侧,且形成为跨越一对侧壁62的上端部的杆状。在保持部101的后方,设置贯通上壁61的表背面的锁定孔103。如图31所示,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的爪部81嵌入锁定孔103。
(按压弹簧102)
如图28和图29所示,按压弹簧102在与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配合的状态下与该卡定部80抵接,弯曲而积蓄弹力,通过已积蓄的弹力来将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推出。
如图16、图17、图21和图22所示,按压弹簧102沿阳部件20的插拔方向设置,向解除按钮90的移动方向弯曲。
按压弹簧102的一个端部与配合部100连接设置,另一端部成为自由端部。
即,按压弹簧102以插入片60的插入方向为基准,向其前方以舌状延伸,比插入片60的上壁61低一段。
作为按压弹簧102的自由端部的前端部向锁定孔103内突出,在该前端部设置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102a。
(止动部110)
如图16、图17、图21和图22所示,止动部110位于按压弹簧102的自由端部侧,限制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的移动范围即下降极限。
再有,虽然将止动部110设在阳部件20的配合部10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设在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侧。
止动部110为一对且分离地位于按压弹簧102的两侧,以插入片60的插入方向为基准而从位于后侧的锁定孔103的后缘部即上壁61折弯成剖面L并向锁定孔103突出。
止动部110与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的下表面抵接,并限制其下降极限。即,若没有止动部110,则在压入解除按钮90时,卡定部80越过按压弹簧102而下降,有可能嵌入按压弹簧102的下侧。若嵌入卡定部80的按压弹簧102的下侧,则锁定部件40不能向上方复位,或者按压弹簧102没有作用,有时不能将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推出。
(带扣10的组装方法)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带扣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即,如图23~图29所示,从阴部件30的一个插入口31插入锁定部件40和复位弹簧50。
在将锁定部件40向插入口31的深处压入时,如图28和图29所示,解除按钮90从下侧嵌入阴部件30的开口32,通过复位弹簧50的压缩复原力而向上方突出。
此外,锁定部件40的引导突起91由阴部件30的内侧面按压而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弯曲,并在阴部件30的中空内部行进。而且,在解除按钮90进入到开口32时,如图29所示,锁定部件40的引导突起91通过该树脂的复原力,咔嚓一声嵌入阴部件30的引导槽33中。
如图28和图29所示,复位弹簧50在解除按钮90的中空内部的下表面和阴部件30的中空内部的底壁的上表面之间被压缩。
因此,解除按钮90通过复位弹簧50的压缩复原力而从阴部件30的开口32突出。
(带扣10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已组装的带扣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1所示,在两个阳部件20的各带安装部70分别安装两条带B。
接着,如图23~图29所示,在将两条带B连接时,使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插入。
再有,也可以将两个阳部件20同时插入两个插入口31中,或者也可一个个地插入。
如图32所示,若插入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则该保持部101和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的爪部81抵接。
若进一步压入阳部件20,则爪部81的斜面由该保持部101按压,如图33所示,锁定部件40克服复位弹簧50的弹力而下降,从而爪部81通过保持部101的下侧。
爪部81在通过保持部101的下侧后到达锁定孔103时,如图31所示,锁定部件40通过复位弹簧50的弹力而上升,从而从下侧嵌入锁定孔103中,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不会从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脱落。
此外,在爪部81通过保持部101的下侧时,如图33所示,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的下表面与向锁定孔103突出的按压弹簧102的倾斜部102a抵接。
因此,在压入阳部件20时,由卡定部80的下表面将按压弹簧102的倾斜部102a压下,从而按压弹簧102积蓄弹力。
然后,如图31所示,在爪部81嵌入锁定孔103中时,通过按压弹簧102的积蓄的弹簧复原力而将卡定部80的上表面向保持部101的下表面弹性地推起。因此,卡定部80在保持部101的下表面和按压弹簧102的倾斜部102a之间从上下方向被夹持。
其结果,如图23~图29和图31所示,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在插入阴部件30的插入口31的状态下被锁定。
通过将两个阳部件20插入阴部件30的两个插入口31而锁定,虽然未图示,但可将两条带B经带扣10来连接。
另一方面,在使两条带B分离时,如图33所示,可将从阴部件30的开口32突出的解除按钮90克服复位弹簧50的弹力地压下。
在压下解除按钮90时,如图33所示,通过下降的卡定部80的下表面而将按压弹簧102的倾斜部102a压下,按压弹簧102积蓄弹力。此外,通过锁定部件40的卡定部80下降,从而爪部81下降而从锁定孔103拔出。
因此,锁定状态解除,按压弹簧102因自身积蓄的弹力而复原时,以顶开卡定部80的方式将阳部件20的插入片60从插入口31推出。
这样,通过将解除按钮90压下,从而两个阳部件20如图32所示那样从阴部件30的两个插入口31脱离,解除两条带B的连接状态。

Claims (12)

1.一种带扣,具备:将带的自由端部固定的阳部件;设置在上述阳部件上且具有与阴部件配合的配合部的插入片;具备供上述插入片插入的插入口的中空的上述阴部件;以及设置在上述阴部件上且具有与在上述插入口插入的上述插入片的上述配合部配合的卡定部的锁定部件,该带扣的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部件具备面向设置在上述阴部件上的开口的解除按钮,并且通过向上述开口加力,且克服上述作用力将上述解除按钮压入,从而能解除上述配合部和上述卡定部的配合状态,
在上述配合部和上述卡定部的任一方设置:在两部的上述配合状态下,与另一方抵接,弯曲而积蓄弹力,并通过积蓄的弹力而将上述阳部件的插入片从上述阴部件的上述插入口推出用的按压弹簧;以及用于与上述按压弹簧一起夹持另一方的保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压弹簧沿上述阳部件的插拔方向设置,且向上述解除按钮的移动方向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以包围上述按压弹簧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成框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压弹簧其一端部与上述一方连接设置,另一端部为自由端部,
在上述一方设置位于上述按压弹簧的上述自由端部侧且限制上述另一方的移动范围的止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压弹簧其一端部与上述一方连接设置,另一端部为自由端部,
在上述一方设置位于上述按压弹簧的上述自由端部侧且限制上述另一方的移动范围的止动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口背对地设有一对,
上述阳部件分别与上述一对插入口对应地设有一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口背对地设有一对,
上述阳部件分别与上述一对插入口对应地设有一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口背对地设有一对,
上述阳部件分别与上述一对插入口对应地设有一对。
9.根据权利要求1、2、5、7或8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解除按钮和上述阴部件之间,沿上述解除按钮的按压方向设置引导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解除按钮和上述阴部件之间,沿上述解除按钮的按压方向设置引导部。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解除按钮和上述阴部件之间,沿上述解除按钮的按压方向设置引导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解除按钮和上述阴部件之间,沿上述解除按钮的按压方向设置引导部。
CN201110289837.9A 2010-09-22 2011-09-20 带扣 Active CN1024062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2833 2010-09-22
JP2010212833A JP5632244B2 (ja) 2010-09-22 2010-09-22 ベルトバック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6287A true CN102406287A (zh) 2012-04-11
CN102406287B CN102406287B (zh) 2015-04-29

Family

ID=45908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89837.9A Active CN102406287B (zh) 2010-09-22 2011-09-20 带扣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32244B2 (zh)
CN (1) CN10240628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9706A (zh) * 2012-12-17 2014-06-18 株式会社利富高 带扣
CN104939472A (zh) * 2014-03-31 2015-09-30 株式会社利富高 连接件
CN108506323A (zh) * 2017-02-28 2018-09-07 株式会社牧田 手持工具的挂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4795B (zh) * 2017-08-22 2023-12-22 苏州欧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护理机的可穿戴式工作头及护理机
CN110510557B (zh) * 2019-08-20 2020-11-10 山东连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处作业吊篮安全锁检测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45526Y (zh) * 2005-12-21 2006-12-13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2907317Y (zh) * 2006-05-08 2007-06-06 力顿钮扣配件(深圳)有限公司 插扣
US20080028579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Wonderland Nurserygoods Co., Ltd. Buckl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00380B2 (ja) * 1994-03-09 1998-01-21 ナ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用バックル
JPH11266908A (ja) * 1998-03-20 1999-10-05 Ykk Corp バックル
JP2001104016A (ja) * 1999-10-08 2001-04-17 Katagawa Spring Seisakusho:Kk シートベルト用バックル
EP1196055B1 (en) * 2000-01-27 2006-05-10 Wonderland Nurserygoods Co., Ltd. Three and five point buckle
US6408494B1 (en) * 2000-03-01 2002-06-25 Joseph Anscher Three-way push release buckle having improved latching capability
US6868591B2 (en) * 2002-07-05 2005-03-22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Infant buckle
JP4302038B2 (ja) * 2004-10-27 2009-07-22 コンビ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の連結装置
JP2008122171A (ja) * 2006-11-10 2008-05-29 Nsk Ltd 状態量測定装置付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のセンサの交換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45526Y (zh) * 2005-12-21 2006-12-13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2907317Y (zh) * 2006-05-08 2007-06-06 力顿钮扣配件(深圳)有限公司 插扣
US20080028579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Wonderland Nurserygoods Co., Ltd. Buckle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9706A (zh) * 2012-12-17 2014-06-18 株式会社利富高 带扣
CN103859706B (zh) * 2012-12-17 2017-12-19 株式会社利富高 带扣
CN104939472A (zh) * 2014-03-31 2015-09-30 株式会社利富高 连接件
CN104939472B (zh) * 2014-03-31 2017-10-27 株式会社利富高 连接件
CN108506323A (zh) * 2017-02-28 2018-09-07 株式会社牧田 手持工具的挂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6287B (zh) 2015-04-29
JP2012065829A (ja) 2012-04-05
JP5632244B2 (ja) 2014-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204250B1 (en) Buckle
WO2010038308A1 (ja) バックル
JP5651282B2 (ja) バックル
CN102406287A (zh) 带扣
US5465472A (en) Buckle
EP2641498B1 (en) Buckle
JPH0431684B2 (zh)
CN101797087B (zh) 组合式扣具
US20070137009A1 (en) Buckle assembly
KR100350606B1 (ko) 측부압압 개방형 버클
US10588383B2 (en) Buckle
US4977650A (en) Buckle assembly
JPS60135004A (ja) バツクル
EP0311042B1 (en) Buckle assembly
JP6212428B2 (ja) 連結具
JP6761639B2 (ja) バックル
CN102958397A (zh) 拉链用插接-分开件
US5845376A (en) Side release buckle
US11559113B2 (en) Plug for buckle, and buckle
JP6997649B2 (ja) バックル
JP2005179791A (ja) 腰回り長さ調節具
TW200509828A (en) Buckle
CN114658729A (zh) 侧向释锁扣具
JP2005071846A (ja) コネクタ
CN212803892U (zh) 插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