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3610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3610A
CN102403610A CN2011102725473A CN201110272547A CN102403610A CN 102403610 A CN102403610 A CN 102403610A CN 2011102725473 A CN2011102725473 A CN 2011102725473A CN 201110272547 A CN201110272547 A CN 201110272547A CN 102403610 A CN102403610 A CN 102403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ub
accommodating chamber
test section
kee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25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3610B (zh
Inventor
中村英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071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940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071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04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03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3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3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36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具有:第一壳体(10)、相互平行地容纳在第一壳体(10)内部的一对第一端子接头(50)、安装在第一壳体(10)内部并且使一对第一端子接头(50)短路的短路端子(40)、以及具有绝缘特性并且保持短路端子(40)的子壳体(30)。形成在第一壳体(10)内部的容纳室(17)在第一壳体(10)的外侧表面上开口作为安装/移除孔(18)。将子壳体(30)沿与布置一对第一端子接头(50)的方向几乎平行的方向插入到容纳室(17)中。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No.7,556,538和美国专利No.7,901,229公开了具有能够配合在一起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器组件。第一壳体具有沿左右方向布置的阳性端子接头。第二壳体具有安装在当壳体被配合在一起时与阳性端子接头配合的位置的阴性端子接头。
第一壳体具有围绕在阳性端子接头的前端的突片的罩部。保持件安装在第一壳体中,并且防止阳性端子接头从第一壳体移除。第二壳体具有容纳第二端子接头的端子接头容纳部,以及围绕端子接头容纳部的管状配合部。在连接壳体时,将端子接头容纳部配合在罩部中,并且将管状配合部配合在罩部上。
保持件沿着与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合在一起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安装在第一壳体中。延伸检测部在保持件上呈悬臂状,并且起到检测保持件的安装状态的功能。当保持件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上并且处于延伸检测部不干涉管状配合部的位置时,延伸检测部与罩部的外表面几乎齐平。这样能够将两个壳体配合在一起而没有困难。然而,在将壳体配合到一起时,如果保持件没有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中,则延伸检测部干涉管状配合部。因此防止执行将两个壳体相互配合的操作。
第一壳体还具有用于容纳短路端子的容纳室,该短路端子设置为用于使一对端子接头短路。容纳室具有在壳体的外侧表面上开口的安装/移除孔。短路端子沿着与布置端子接头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安装在壳体中。
保持件的延伸检测部是悬臂状的和板状的。因此,延伸检测部的末端易于沿保持件安装方向移位。因此,担心在将壳体配合到一起时,即使正确地安装保持件,延伸检测部也会干涉管状配合部。
在将多对端子接头布置成一排并且提供多个短路端子以使各对端子接头短路时,上述结构也是有问题的。更具体地,必须形成锁定部以将短路端子保持在预定位置,使得短路端子不相互接触。然而,短路端子不能沿着将短路端子插入到容纳室中的方向和将短路端子从容纳室中移除的方向移动超过锁定部。因此,不能将多个短路端子从一个安装/移除孔连续地插入到容纳室中。
通过使用分隔壁形成相互分隔的两个容纳室并且通过在壳体的左右外侧表面上对于各个容纳室形成分离的安装/移除孔,能够解决由锁定部导致的上述问题。然而,在将短路端子插入到容纳室之后,必须使用盖子将安装/移除孔封闭,以防止在将短路端子插入到容纳室之后异物干涉短路端子。因此需要用于两个容纳室的两个盖子,并且增加了部件数量。
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改善由保持件的延伸检测部执行的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设置与布置一排端子接头的方向平行的短路端子,使得能够由短路端子将成对的端子接头短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能够配合在一起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器组件。每个壳体由不导电材料形成。第一壳体形成有罩部。第二壳体具有能够内嵌在罩部中的端子接头容纳部以及能够外嵌在罩部上的管状配合部。
阳性端子接头被安装在第一壳体中,并且具有向前突出到罩部中的突片。阴性端子接头被容纳在第二壳体的端子接头容纳部中,并且在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合到一起时,阴性端子接头与阳性端子接头配合。
保持件沿着与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合在一起的方向交叉的方向被安装在第一壳体上。保持件起到防止阳性端子接头从第一壳体移除的功能。板状的延伸检测部在保持件上呈悬臂状,并且在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合到一起时,板状的延伸检测部被容纳在管状配合部的内部。如果在保持件保持为不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上时进行尝试以将壳体配合到一起,则延伸检测部干涉管状配合部。配合凹部形成为在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开口。配合凸部形成在延伸检测部上,并且能够配合在配合凹部中以防止配合凸部倾斜。
当延伸检测部的末端沿保持件安装方向不正确地移位时,延伸检测部的近端的姿势倾斜。因此,通过防止延伸检测部的姿势倾斜,能够防止延伸检测部的末端不正确地移位。关于这点,本发明将延伸检测部的配合凸部配合在配合凹部中,以防止配合凸部相对于配合凹部倾斜,并由此防止延伸检测部相对于第一壳体倾斜。结果,确保防止延伸检测部的末端不正确地移位,以加强由延伸检测部执行的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容纳室形成在第一壳体内部,并且在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在安装/移除孔处开口。该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子壳体,所述子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在安装/移除孔处被插入到容纳室中。由容纳室的内表面与子壳体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限定配合凹部。结果,能够使第一壳体的外表面的结构比具有专门的配合凹部的连接器简单。
可弹性挠曲的锁定部优选地形成在子壳体的外表面或容纳室的内表面上,用于将子壳体保持在容纳室内部。锁定部在将子壳体插入到容纳室中的过程中弹性挠曲,并且在将子壳体正确地插入到容纳室中时弹性返回至初始状态。检测部形成在延伸检测部上,并且检测部在将保持件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的状态能够移动到锁定部的挠性空间中。
当锁定部弹性返回至初始状态并且将保持件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上时,检测部移动到挠性空间中。然而,在保持件不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上时锁定部保持弹性挠曲,并且检测部不能移动到挠性空间中。因此,根据是否已经将保持件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上,能够检测子壳体的安装状态。
所述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被安装在第一壳体内部的短路端子,用于使成对的端子接头短路。短路端子被保持在子壳体中。将子壳体沿着与布置端子接头的方向几乎平行的方向插入到安装/移除孔中。
可以将多对端子接头布置成一排并且每对端子接头可能需要用于使所述每对端子接头短路的装置。在该情况下,将子壳体连续地插入到一个容纳室中,并且子壳体单独地保持短路端子。可以使插入到容纳室中的子壳体相互接触。防止沿着插入方向设置在容纳室的内侧的子壳体向内移动,并且防止设置在安装/移除孔附近的子壳体从容纳室移除。因此将所有短路端子沿着将所述所有短路端子安装在容纳室中和从容纳室移除的方向放置在适当位置上。
短路端子优选地具有两个弹性接触件和将弹性接触件相互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被容纳在子壳体内部,并且弹性接触件从子壳体突出到外部,用于接触两个端子接头。如果子壳体容纳整个短路端子的话,子壳体将会很大。然而,弹性接触件从子壳体突出到外部。因此,子壳体是紧凑的。
移除防止部优选地在子壳体的外表面上突出,并且被锁定至容纳室的锁定部,以防止子壳体从容纳室移除。移除防止部优选地与弹性接触件并排设置。因此,移除防止部防止弹性接触件受到异物的干涉。
错误插入防止部优选地分别形成在容纳室的内表面和子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且平行于将子壳体安装在容纳室中和从容纳室移除的方向延伸。只有在以子壳体与容纳室之间的正确位置关系将子壳体插入到容纳室中时,错误插入防止部才以凹凸关系配合在一起。
在以不正确的位置关系尝试将子壳体插入到容纳室中的过程中,凸形的和凹形的错误插入防止部不配合在一起。因此,凸形的错误插入防止部干涉配合部件,并且防止将不适当地定向的子壳体插入到容纳室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第一壳体的前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第二壳体的前视图。
图4是沿图3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显示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配合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显示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配合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7是显示将子壳体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8是显示正在执行将子壳体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的操作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9是显示保持件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沿图9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图12是第一壳体的左侧视图。
图13是子壳体的左侧视图。
图14是子壳体的右侧视图。
图15是子壳体的前视图。
图16是沿图14的线E-E截取的截面图。
图17是子壳体的底视图。
图18是短路端子的右侧视图。
图19是短路端子的前视图。
图20是短路端子的底视图。
图21是保持件的左侧视图。
图22是保持件的前视图。
图23是保持件的右侧视图。
图24是保持件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具有能够被配合在一起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80。两个子壳体30、两个短路端子40、两对第一端子接头50和保持件6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
第一壳体10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和5所示,第一壳体10由端子接头保持部11和与端子接头保持部11呈整体的大致四边棱柱状罩部12构成,其中罩部12从端子接头保持部11的前端的外周边缘以悬臂状态向前突出(向图2和5中的右侧)。端子接头保持部11由侧壁部13、上壁部14、后壁部15和下壁部16构成,其中,侧壁部13与罩部12的侧表面壁的后端齐平地连续,上壁部14与侧壁部13的上边缘垂直地连续并且与罩部12的上表面壁齐平地连续,后壁部15与侧壁部13的侧边缘垂直地连续,下壁部16与侧壁部13的下边缘和后壁部15的下边缘垂直地连续并且与罩部12的下表面壁平行地连续,并且下壁部16与罩部12的下表面壁相互成台阶状。
如上所述,端子接头保持部11由四个壁部13至16围绕,因此呈盒状。端子接头保持部11内部的空间形成为用于容纳稍后将会描述的子壳体30的容纳室17。容纳室17的前表面与罩部12的内部连通。如图7和10至12所示,容纳室17的侧表面开口至端子接头保持部11的外侧。容纳室17的侧面开口的开口部形成为用于将子壳体3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以及将子壳体30从第一壳体10移除的安装/移除孔18。安装/移除孔18沿纵向(与将两个壳体10和80相互配合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开口范围延伸至罩部12的侧表面壁的后端部(即,在将两个壳体10和80相互配合的状态,以第二壳体80的管状配合部82覆盖的区域)。
在容纳室17内部,沿着罩部12的下表面壁的后边缘和后壁部15的下端形成沿左右方向(与将两个壳体10和80相互配合的方向垂直并且与将子壳体30安装在容纳室17内部以及从容纳室17移除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前后引导肋19。在两个引导肋19与下壁部16之间形成一对前后引导槽20。如图10和11所示,在前后引导槽20上通过使前后引导槽20的设置在安装/移除孔18附近的一端突出而形成锁定部21。如图2、5至9和12所示,在下壁部16上通过使下壁部16位于从下壁部16沿其纵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稍向后的位置局部地且向下地凹入,而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加强部22(为本发明的组成特征的错误插入防止部)。
如图6、7、9、10和12所示,在容纳室17的下壁部16与罩部12的下表面壁相互成台阶状的位置的台阶部形成台阶表面23,台阶表面23设置在容纳室17的后部并且面向容纳室17内侧。台阶表面23沿左右方向(与稍后将会描述的保持件的延伸检测部7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台阶表面23和前侧引导肋19位于几乎相同的水平上。在前侧引导肋19的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安装/移除孔18附近的一部分处将前侧引导肋19切掉。从而在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时,子壳体30的前端表面的一部分沿纵向面对台阶表面23,并且如图7和10所示,容纳室17的位于子壳体30的前端表面与台阶表面23之间的区域起到配合凹部24的作用。
如图5、7至9和12所示,形成块状端子接头插入部25,块状端子接头插入部25从后壁部15的除了后壁部15的下端部以外的区域向后突出。如图5和10所示,在端子接头插入部25内部形成两对端子接头插入孔26,所述两对端子接头插入孔26沿纵向贯穿端子接头插入部25并且与容纳室17的内部连通。两对端子接头插入孔26沿左右方向布置成一排。沿着后壁部15的后端部的下边缘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引导肋27。如图12所示,脱离孔28形成为沿左右方向贯穿侧壁部13的后端部。
子壳体30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13至17所示,子壳体30总体上是块状。如图14至16所示,在子壳体30内部形成向一个侧表面(在与容纳室17的安装/移除孔18一侧相同的一侧的侧表面)开口的容纳凹部31。容纳凹部31的前表面的除了其下端以外的区域向子壳体30的前端表面开口。如图16和17所示,在子壳体30的底面上形成与容纳凹部31连通的锁定孔32。
如图2、5、15和16所示,在子壳体30上纵向地形成一对左右端子接头容纳孔33,所述一对左右端子接头容纳孔33贯穿子壳体30的设置在容纳凹部31上方的一部分。如图2和5所示,在端子接头容纳孔33的顶面上形成以悬臂状态向前延伸并且可以垂直地(与将第一端子接头50插入到端子接头容纳孔33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弹性挠曲的矛杆34。形成沿左右方向贯穿子壳体30并且与端子接头容纳孔33的后端连通的通孔35。
如图13、14和17所示,沿着子壳体30的前后端表面的下端部形成一对锁定部36F、36R。如图10和11所示,锁定部36F、36R沿左右方向以悬臂状态延伸至与容纳凹部31开口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锁定部36F、36R能朝向子壳体30纵向地弹性挠曲。在子壳体30的外表面与锁定部36F、36R之间的空间形成为用于允许锁定部36F、36R的弹性变形的挠性空间37。通过使锁定突起38从锁定部36F、36R的设置为与子壳体30的前后表面相反的表面突出,而在锁定部36F、36R中的每一个上形成锁定突起38。在子壳体30的底面上通过使防止肋39沿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防止肋39。
如图18至20所示,短路端子40由大致为矩形和水平板状的基板部(为本发明的组成特征的连接部)41、锁定带42、一对左右弹性接触件43、夹具接触部44和加强部45构成。通过切割基板部41的一部分并使所述基板部41的一部分突出,以使所述基板部41的一部分以悬臂状态向下倾斜地并且向侧面延伸,而形成锁定带42。弹性接触件43通过使其从基板部41的后边缘向上倾斜地并且向前延伸而形成,并且能沿垂直方向(与将两个壳体10和80相互配合的方向交叉并且与短路端子40接触第一端子接头50的突片52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弹性挠曲。一对左右弹性接触件43在所述一对左右弹性接触件43的后端通过基板部41而相互联接。每个弹性接触件43的前端部形成为弯曲成山形的接触部46。夹具接触部44从基板部41的一侧边缘的后端竖立成板状。加强部45从基板部41的后边缘竖立并且被锁定至夹具接触部44,因此防止夹具接触部44的倒下变形。
如图2、5和13至17所示,短路端子40安装在子壳体30上。在将短路端子40安装在子壳体30上的过程中,通过从容纳凹部31的侧面开口将短路端子40浅插入到容纳凹部31中并且在弹性接触件43朝向基板部41挠曲时将夹具(未示出)压向夹具接触部44,而将整个短路端子40容纳在容纳凹部31内部。当短路端子40被压至正常容纳位置时,基板部41的一个侧边缘接触容纳凹部31的侧表面,并且将锁定带42锁定在锁定孔32中。由此将短路端子40保持在防止短路端子40沿左右方向和纵向进行相对位移的状态。此时,弹性接触件43弹性接触设置在容纳凹部31的前表面上的开口的边缘。由此防止短路端子40相对于子壳体30垂直地移位。在完成将短路端子40安装在子壳体30上时,弹性接触件43的接触部46从子壳体30向外和向前突出。前锁定部36F位于接触部46下方。
如图2和5所示,第一端子接头50是已知的阳性端子接头,该阳性端子接头具有四边棱柱状的端子主体51、从端子主体51向前突出的长且窄的突片52和从端子主体51向后突出的开口管状的压接部53。在第一端子接头5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的状态,第一端子接头50由端子接头保持部11保持,并且突片52由罩部12围绕。
保持件60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1至24所示,保持件60具有侧板部61、与侧板部61的上边缘垂直地连续的上板部62、从侧板部61向侧面(平行于上板部62的方向)突出的具有宽向长框形状的移除防止框部63、以及从侧板部61的下端向侧面(平行于上板部62和移除防止框部63的方向)突出的下板部64。如图22所示,一个端子接头贯穿部65通过使其纵向贯穿移除防止框部63而形成。端子接头贯穿部65沿左右方向是大且长的。端子接头贯穿部65的边缘被锁定至第一端子接头50。电线保持部67形成为通过沿着其后边缘设置的铰接部66而以可替换方式与上板部62连续。如图23所示,引导槽68通过使其沿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在下板部64上。如图22所示,左右锁定槽69也形成在下板部64上。
如图21、23和24所示,板状的延伸检测部70以悬臂状态从侧板部61向前延伸,并且延伸检测部70与侧板部61齐平。如图6和9所示,延伸检测部70的结构和尺寸被设定为覆盖容纳室17的整个安装/移除孔18。延伸检测部70的延伸方向与将保持件60安装在容纳室17上的方向垂直并且与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80相互配合的方向平行。通过沿着延伸检测部70的末端的下边缘使配合凹部71纵向延伸成肋状并且向内和向侧面突出,而在延伸检测部70的延伸末端(在将两个壳体10和80正常地相互配合的状态,利用第二壳体80的管状配合部82的前端部覆盖的区域)上形成配合凹部71。如图24所示,延伸检测部70和配合凹部71在底视图中形成大致L结构。配合凹部71的前后表面沿左右方向(与延伸检测部7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如图21至24所示,长且窄的后检测部72R通过使其从侧板部61的下边缘向下(与锁定部36F和36R弹性挠曲的方向和将保持件6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而形成在侧板部61上。长且窄的前检测部72F通过使其从延伸检测部70的下表面向下(平行于后检测部72R的方向)突出而形成在延伸检测部70上。前检测部72F被设置为沿纵向从后检测部72R向前。前检测部72F被设置在沿左右方向(与保持件安装方向平行的方向)从后检测部72R向内的位置上。
第二壳体80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至5所示,第二壳体80由块状的端子接头容纳部81和与端子接头容纳部81成整体的管状配合部82构成,其中管状配合部82围绕端子接头容纳部81。在端子接头容纳部81的外周与管状配合部82的内周之间形成向前(图4和5中的左手方向)开口的管状配合空间83。通过将两对已知的阴性第二端子接头85沿左右方向(与将两个壳体10和80相互配合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成一排而将所述阴性第二端子接头85容纳在端子接头容纳部81内部。在端子接头容纳部81的前部中,被设置为从第二端子接头85稍向前的肋状部形成为短路解除部84,短路解除部84用于解除被短路端子40短路的第一端子接头50。
在下面描述将上述部件组装在第一壳体10上的操作。最初将一个短路端子40安装在两个子壳体30中的每一个上。之后使两个子壳体30从第一壳体10的横向侧面经过安装/移除孔18,并且将所述两个子壳体30连续地插入到容纳室17中。此时,如图2、6和7所示,分别将前后锁定部36F、36R配合在引导槽20上,并且将防止肋39配合在防止槽22上。
在将第一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过程中,前后锁定突起38干涉相对应的锁定部21。由此前后锁定部36F、36R弹性挠曲到挠性空间37中。当锁定突起38经过锁定部21时,锁定部36F、36R弹性返回至其初始状态。在将第一子壳体30压至设置在容纳室17的内侧上的正常插入位置时,第一子壳体30接触侧壁部13。结果,阻止第一子壳体30沿插入方向向前移动。
之后将第二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在将第二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过程中,锁定突起38分别干涉锁定部21。由此锁定部36F、36R弹性挠曲。当第二子壳体30到达正常插入位置时,如图10和11所示,第二子壳体30接触第一子壳体30的侧表面,并且锁定突起38分别经过锁定部21。结果,锁定部36F、36R弹性返回至其初始状态。之后锁定突起38从容纳室17的内侧分别被锁定至锁定部21。
作为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30之间的接触的结果,防止第二子壳体30沿插入方向向前移动。由于锁定突起38分别被锁定至锁定部21,防止第二子壳体30从容纳室17移除。因为在安装/移除孔18附近的位置上防止第二子壳体30从容纳室17移除,所以也防止设置在容纳室17的内侧(远离安装/移除孔18)的第一子壳体30从容纳室17移除。在上述操作中,在两个子壳体30经过安装/移除孔18之后将两个子壳体30保持在将其容纳在容纳室17中的状态。
在将两个子壳体30安装在容纳室17内部的状态,如图2和5所示,子壳体30的两对端子接头容纳孔33和第一壳体10的两对端子接头插入孔26纵向布置(都相互连通)。端子接头容纳孔33和端子接头插入孔26构成用于容纳并保持端子接头保持部11内部的第一端子接头50的空间。另外,子壳体30的通孔35和第一壳体10的脱离孔28沿左右方向布置。
如图7和10所示,在将两个子壳体30安装在容纳室17内部的状态,在容纳室17内部,在第二子壳体30的前端表面(在安装/移除孔18附近的一侧)与台阶表面23之间构成在第一壳体10的外侧表面上开口的配合凹部24。台阶表面23和子壳体30的前端表面沿左右方向(与延伸检测部7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配合凹部24的纵向长度等于保持件60的配合凸部71的纵向长度。
在沿纵向相反地将子壳体30安装到容纳室17内部的过程中,如图8所示(未示出短路端子40),可以将前后锁定部36F、36R分别配合在前和后引导槽20上。但是防止肋39的位置相对于防止槽22向前设置。因此防止肋39干涉第一壳体10的下壁。该干涉防止以错误的定向将子壳体30安装到容纳室17内部。
在将两个子壳体30安装到容纳室17内部的状态,设置在子壳体30的容纳凹部31的侧表面上的开口沿面向左右方向与安装/移除孔18相反的一侧。因此在位于比第一子壳体30更靠近安装/移除孔18的位置的第二子壳体30中,将短路端子40除了短路端子40的弹性接触件43的接触部46以外的部分隐藏在第二子壳体30内部。由此在将保持件6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之前,防止异物干涉短路端子40。
在完成将两个子壳体30安装到容纳室17内部之后,如图6和9所示,从侧面将保持件6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在将保持件6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的过程中,将保持件60的引导槽68配合在第一壳体10的引导肋27上,保持件60的上板部62沿着上壁部14的上表面(外表面)滑动,并且将保持件60的移除防止框部63插入到子壳体30的通孔35中。由于该配合、滑动和插入,在将保持件60保持为正确姿势时将保持件6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保持件60的锁定槽69被锁定至形成在第一壳体10的端子接头插入部25的下表面上的突出部(未示出)。由此保持件60被第一壳体10保持在临时锁定位置。
当保持件60在暂时锁定位置时,保持件60的端子接头贯穿部65与两对端子接头容纳孔33和两对端子接头插入孔26连通。此时,端子接头贯穿部65的开口区域包括端子接头容纳孔33和端子接头插入孔26的整个开口区域。因此保持件60不干涉被插入到第一壳体10中的第一端子接头50。延伸检测部70位于从第一壳体10的外侧表面向外突出的位置。在将两个壳体10和80相互配合时,延伸检测部70的突出位置能够干涉管状配合部82的前端。将保持件60的配合凸部71浅配合在第一壳体10的配合凹部24上,以防止保持件60松动。
在保持件60设置在临时锁定位置的状态,将两对第一端子接头50从第一壳体10的后侧插入到第一壳体10中。在将第一端子接头50插入到第一壳体10中的过程中,设置在每个第一端子接头50的前端的突片52经过端子接头插入孔26、端子接头容纳孔33和端子接头贯穿部65,并且子壳体30的矛杆34干涉端子主体51。结果,矛杆34向上弹性挠曲。当第一端子接头50到达正常插入位置时,矛杆34弹性返回至其初始状态,并且从其后侧将端子主体51锁定至其上。由于该锁定操作,将第一端子接头50保持在不能移除的状态。一对第一端子接头50的突片52从上面挤压接触对应的短路端子40的两个弹性接触件43的接触部46。由此两对第一端子接头50通过短路端子40而被短路。
一旦完成将所有第一端子接头50插入到第一壳体10中,将保持件60从临时锁定位置压至主要锁定位置。当保持件60到达主要锁定位置时,保持件60的锁定槽69锁定第一壳体10的突出部(未示出)。由此将保持件60保持在主要锁定位置。在该状态,端子接头贯穿部65的边缘从端子主体51的后侧锁定端子主体51。由于该锁定操作,防止第一端子接头50从第一壳体10移除。由此通过矛杆34和保持件60而确保防止第一端子接头50从第一壳体10移除。
在将保持件60压至主要锁定位置的状态,延伸检测部70的外表面与第一壳体10的外表面齐平,并且将配合凸部71以无松动的状态配合在配合凹部24上。此时,配合凸部71的前端表面和后端表面分别与台阶表面23和子壳体30的前端表面形成表面接触。配合凸部71与配合凹部24之间的沿左右方向(保持件60从临时锁定位置至主要锁定位置的移动方向)的配合区域(配合深度)当保持件60设置在主要锁定位置时比当保持件60设置在临时锁定位置时大。因为将配合凸部71牢固配合在配合凹部24上,所以防止延伸检测部70在其后端(与侧板部61连续的端部)上使其姿势沿左右方向倾斜。即,防止延伸检测部70以延伸检测部70的倾斜姿势相对于第一壳体10向外移位。
在保持件60设置在临时锁定位置的状态,因为侧板部61和延伸检测部70设置在安装/移除孔18附近,所以防止异物穿透到容纳室17中。在将保持件60压至主要锁定位置的状态,整个安装/移除孔18以侧板部61和延伸检测部70覆盖而没有大的间隙。因此由保持件60隐藏子壳体30和短路端子40,并且保护所述子壳体30和短路端子40不受来自外部的异物的干涉。
在将保持件安装在临时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将前检测部72F配合在前锁定部36F的挠性空间37中。在将保持件60保持在临时锁定位置时,后检测部72R不移动到后锁定部36R中。在将保持件60压至主要锁定位置时,如图11所示,前检测部72F移动到挠性空间37内侧,并且将后检测部72R配合在后锁定部36R的挠性空间37中。由于将前检测部72F和后检测部72R配合到挠性空间37中,前锁定部36F和后锁定部36R移动到挠性空间37中,并且防止前锁定部36F和后锁定部36R沿着使前锁定部36F和后锁定部36R从锁定部21解锁的解锁方向弹性挠曲。由此将子壳体30确保锁定在将其容纳在容纳室17内部的状态。因此,防止子壳体30移位至其与容纳室17分离的方向。
在将子壳体30浅插入到容纳室17中并且使前锁定部36F和后锁定部36R移动到挠性空间37中时,在将保持件60安装在临时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前检测部72F干涉前锁定部36F。因此防止顺利执行将保持件60安装在临时锁定位置上的操作。由此能够检测已经将子壳体30不正确地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状态。在将保持件60的移除防止框部63及其下板部64强制压到临时锁定位置并且前检测部72F干涉前锁定部36F时,延伸检测部70的姿势倾斜,因此使延伸检测部70的前端部与第一壳体10的外侧表面大大地分离。通过观察该状态能够检测子壳体30的错误安装。当子壳体30在错误安装状态时,应该增加沿安装方向施加给延伸检测部70的前端部(前检测部72F)的压力。由此使前检测部72F挤压前锁定部36F。因此,能够将子壳体30移动至正常插入位置。
一旦完成将保持件60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80相互配合。在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80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将端子接头容纳部81从内部配合在罩部12上,并且将管状配合部82从外部配合在罩部12上。即,将罩部12配合在配合空间83中。在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80正常地相互配合时,管状配合部82的前端部从延伸检测部70的外侧表面接近延伸检测部70的前端部,并且与其相对。换句话说,延伸检测部70的前端部(延伸端部)被容纳在管状配合部82内部。此时,由于配合凸部71与配合凹部24之间的配合,防止延伸检测部70移位至外表面侧。因此在将保持件60正确地安装在主要锁定位置时,确保延伸检测部70在执行将两个壳体10和80相互配合的操作时被保持为与第一壳体10的外侧表面齐平,并且不干涉管状配合部82。
在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80正常地相互配合时,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80的短路解除部84接触短路端子40的接触部46,因此使弹性接触件43向下弹性挠曲。由此将被短路端子40短路的第一端子接头50解除。将从短路状态解除的第一端子接头50导电连接至第二端子接头。
布置成一排的两对第一端子接头50分别被两个短路端子40短路。两个短路端子40可以设置为与布置第一端子接头50的方向(左右方向)平行。作为用于设置如上所述的短路端子40的装置,提供分别保持短路端子40的两个子壳体30。形成仅在第一壳体10的一个外侧表面上开口的一个容纳室17作为第一壳体10内部的安装/移除孔18。将两个子壳体30沿与布置第一端子接头50的方向(左右方向)几乎平行的方向插入到容纳室17中。
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两个子壳体30具有绝缘特性并且相互接触。因此,防止设置在容纳室17的内侧的子壳体30沿插入方向向前移动,并且防止设置在安装/移除孔18附近的子壳体30从容纳室17移除。由此将所有短路端子40沿着将短路端子40安装在容纳室17中和从容纳室17移除的方向放置在适当位置。因为仅形成一个安装/移除孔18,所以只需要一个用于覆盖安装/移除孔18的部件(保持件60的延伸检测部70)。
短路端子40具有与一对第一端子接头50接触的一对弹性接触件43、以及将一对弹性接触件43相互连接的基板部(连接部)41。如果子壳体30具有将整个短路端子40容纳在其中的结构,则必须将子壳体30形成为大的。在这方面,在实施方式1中,将基板部41容纳在子壳体30内部,并且一对弹性接触件43的接触部46从子壳体30向外突出。因此,可以使子壳体30紧凑。
在子壳体30的外表面上通过在弹性接触件43的接触部46旁边垂直设置锁定部36F而形成突出的锁定部(移除防止部)36F,所述锁定部(移除防止部)36F被锁定至容纳室17的锁定部21,以防止子壳体30从容纳室17移除。根据该结构,即使异物从子壳体30下方的位置接近接触部46,锁定部36F也能在异物到达接触部46之前防止异物的接近操作。由此保护接触部46不受异物的干涉。
在容纳室17的内表面和子壳体30的外表面上形成防止槽(错误插入防止部)22和防止肋(错误插入防止部)39,只有在将子壳体30平行于子壳体30的安装/移除方向(左右方向)插入到容纳室17中并且子壳体与容纳室17具有正确的位置关系时,所述防止槽(错误插入防止部)22和防止肋(错误插入防止部)39才以凹凸关系相互配合。根据该结构,在以子壳体30与容纳室17的不正确的位置关系执行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操作时,防止槽22和防止肋39不相互配合,并且凸形防止肋39干涉容纳室17的安装/移除孔18的边缘。因此,防止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操作。由此防止以不正确的姿势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
分别在容纳室17的内表面和子壳体30的外表面上形成防止槽(错误插入防止部)22和防止肋(错误插入防止部)39,所述防止槽(错误插入防止部)22和防止肋(错误插入防止部)39平行于将子壳体30安装在容纳室17内部和从容纳室17移除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只有在以子壳体30与容纳室17之间的正确位置关系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时,防止槽22和防止肋39才以凹凸关系相互配合。根据该结构,在以容纳室17与子壳体30之间的不正确的位置关系执行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操作时,防止槽22和防止肋39不相互配合,但是凸形防止肋39干涉容纳室17的安装/移除孔18的边缘。因此,防止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操作。由此防止以不正确的姿势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
在本发明中,提供用于改善由形成在保持件60上的延伸检测部70执行的检测功能的可靠性的装置。当延伸检测部70的延伸端部(前端部)沿着几乎平行于保持件安装方向的左右方向不正确地移位时,延伸检测部70在其近端部(后端部)上沿左右方向(延伸检测部70的厚度方向)倾斜。因此通过防止延伸检测部的姿势倾斜,能够防止延伸检测部的延伸端部不正确地移位。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点上,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壳体10具有在其外表面上开口的配合凹部24,并且在延伸检测部70上形成能够在防止配合凸部71倾斜的状态配合在配合凹部24上的配合凸部71。由此确保防止延伸检测部70的延伸端部不正确地移位,并且加强由延伸检测部70执行的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第一壳体10具有在其外表面上开口的容纳室17。子壳体30被插入到容纳室17中。注意这点,在容纳室17的内表面(台阶表面23)与子壳体3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为配合凹部24。因为在实施方式1中,将容纳室17的内表面(台阶表面23)与子壳体3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有效地用作配合凹部24,所以能够使得第一壳体10的外表面的结构比形成专门的配合凹部的传统连接器简单。
在子壳体30的外表面上形成用于将子壳体30保持在容纳室17内部的能弹性挠曲的锁定部36F和36R。在将子壳体30插入到容纳室17中的过程中,锁定部36F和36R弹性挠曲。在将子壳体30正确地插入到容纳室17中时,锁定部36F和36R弹性返回至其初始状态。此外,延伸检测部70具有在将保持件60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时能够移动到锁定部36F和36R的挠性空间37中的前检测部72F和后检测部72R。根据该结构,当锁定部36F和36R弹性返回至其初始状态时,前检测部72F和后检测部72R移动到挠性空间37中,并且将保持件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当锁定部36F和36R保持在弹性挠曲状态时,前检测部72F和后检测部72R不能移动到挠性空间37中。因此不能将保持件60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根据是否已经将保持件60正确地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而检测子壳体30的安装状态。
本发明不限于参照附图的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下列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配合凸部设置在延伸检测部的端部。但是配合凸部也可以相对于延伸检测部的端部设置在其近侧。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延伸检测部上的配合凸部的数量被设定为一个。但是也可以在延伸检测部上形成多个配合凸部。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容纳室的内表面与子壳体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有效地用作配合凹部。但是也可以在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形成专门的配合凹部。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保持件设置在临时锁定位置的状态,将配合凸部浅配合在配合凹部上。但是也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在保持件设置在临时锁定位置的状态,不将配合凸部配合在配合凹部上。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锁定部形成在子壳体的外表面上。但是锁定部也可以形成在容纳室的内表面上。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子壳体作为用于保持短路端子的部件。但是子壳体也可以具有除了保持短路端子的功能以外的功能。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将两个子壳体容纳在一个容纳室内部。但是在本发明中,容纳在一个容纳室内部的子壳体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不少于三个。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壳体内部形成一个容纳室。但是也能够形成使用分隔壁彼此分隔的两个容纳室。在该情况下,容纳在每个容纳室内部的子壳体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短路端子的弹性接触件从子壳体向外突出。但是子壳体也可以容纳整个短路端子。在该情况下,端子接头和弹性接触件在子壳体内部相互接触。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用于防止移除子壳体的移除防止部还作为用于防止弹性接触件受异物的干涉的装置。但是可以与移除防止部分离地提供用于防止弹性接触件受异物的干涉的专门装置。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移除防止部能弹性挠曲,而锁定部不能弹性挠曲。但是也可以是移除防止部不能弹性挠曲,而锁定部能弹性挠曲。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容纳室的安装/移除孔由保持件封闭。但是安装/移除孔也可以由除了保持件以外的部件封闭。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包括:
第一壳体(10),所述第一壳体(10)具有罩部(12);
阳性端子接头,所述阳性端子接头被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0)内部,并且设置在所述阳性端子接头的前端部的突片(52)由所述罩部(12)围绕;
第二壳体(80),所述第二壳体(80)具有内嵌在所述罩部(12)上的端子接头容纳部(81)和外嵌在所述罩部(12)上的管状配合部(82);
阴性端子接头(85),所述阴性端子接头(85)被容纳在所述端子接头容纳部(81)内部;
保持件(60),所述保持件(60)沿着与将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80)配合在一起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被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以防止所述阳性端子接头从所述第一壳体(10)移除;
板状的延伸检测部(70),所述板状的延伸检测部(70)在所述保持件(60)上成悬臂状,使得:当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80)配合在一起时,所述延伸检测部(70)被容纳在所述管状配合部(82)内部;在所述保持件(60)被不正确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的情况下、执行将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80)配合在一起的操作时,所述延伸检测部(70)干涉所述管状配合部(82);
配合凹部(24),所述配合凹部(24)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外表面上;以及
配合凸部(71),所述配合凸部(71)形成在所述延伸检测部(70)上,并且被配合在所述配合凹部(24)中,防止所述配合凸部(71)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室(17),所述容纳室(17)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外表面上开口;子壳体(30)插入到所述容纳室(17)中;并且所述容纳室(17)的内表面与所述子壳体(3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为所述配合凹部(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子壳体(30)的所述外表面或所述容纳室(17)的所述内表面上形成有能够弹性挠曲的锁定部(21),用于将所述子壳体(30)保持在所述容纳室(17)内部;
在所述子壳体(30)插入到所述容纳室(17)中的过程中,所述锁定部(21)弹性挠曲;在所述子壳体(30)正确地插入到所述容纳室(17)中时,所述锁定部(21)弹性返回至其初始状态;并且
所述延伸检测部(70)上形成有检测部(72F),在所述保持件(60)正确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的状态下,所述检测部(72F)能够移动到所述锁定部(21)的挠性空间(37)中。
4.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绝缘特性;
至少一对端子接头(50),所述至少一对端子接头(50)相互平行地容纳在所述壳体(10)内部;
至少一个短路端子(40),所述至少一个短路端子(40)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部,并且使成对的所述端子接头(50)短路;
子壳体(30),所述子壳体(30)具有绝缘特性,并且保持所述短路端子(40);以及
容纳室(17),所述容纳室(17)形成在所述壳体(10)内部,并且在所述壳体(10)的外侧表面上开口作为安装/移除孔(18),所述子壳体(30)沿着与布置成对的所述端子接头(50)的方向几乎平行的方向插入到所述安装/移除孔(18)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短路端子(40)具有与成对的所述端子接头(50)相接触的两个弹性接触件(43)以及使得所述弹性接触件(43)相互连接的连接部(41);并且
所述连接部(41)容纳在所述子壳体(30)内部,并且所述弹性接触件(43)从所述子壳体(30)突出到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移除防止部(36F、36R)以与至少一个所述弹性接触件(43)并排的方式在所述子壳体(30)的外表面上突出,所述移除防止部(36F、36R)被锁定至所述容纳室(17)的锁定部(21),以防止所述子壳体(30)从所述容纳室(17)移除。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容纳室(17)的内表面和所述子壳体(30)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有错误插入防止部(22),所述错误插入防止部(22)平行于所述子壳体(30)安装至所述容纳室(17)中和从所述容纳室(17)移除的方向延伸;只有当所述子壳体(30)以正确位置关系插入到所述容纳室(17)中时,所述错误插入防止部(22)才以凹凸关系配合在一起。
CN201110272547.3A 2010-09-15 2011-09-08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36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7165 2010-09-15
JP2010-207162 2010-09-15
JP2010207162A JP5594008B2 (ja) 2010-09-15 2010-09-15 コネクタ
JP2010207165A JP5440462B2 (ja) 2010-09-15 2010-09-15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3610A true CN102403610A (zh) 2012-04-04
CN102403610B CN102403610B (zh) 2014-07-16

Family

ID=45885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7254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3610B (zh) 2010-09-15 2011-09-08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366493B2 (zh)
KR (1) KR20120028821A (zh)
CN (1) CN102403610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4931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466523A (zh) * 2013-09-17 2015-03-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620446A (zh) * 2012-08-09 2015-05-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666048A (zh) * 2016-07-29 2018-02-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834239A (zh) * 2016-09-13 2018-03-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0313110A (zh) * 2017-03-01 2019-10-08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电端子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4556718A (zh) * 2019-10-23 2022-05-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分支用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0453B2 (ja) * 2010-09-01 2014-03-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96754B2 (ja) * 2012-01-19 2016-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3229154A (ja) * 2012-04-25 2013-11-07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源電極用の接続部材
CN105580216A (zh) * 2013-09-18 2016-05-11 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包括极性件的电连接器组件
JP6443098B2 (ja) * 2015-02-06 2018-12-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427146B2 (ja) * 2016-07-29 2018-11-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283904B2 (en) * 2017-08-04 2019-05-07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WO2019045039A1 (ja) * 2017-08-31 2019-03-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部材の係止構造
CN109616829B (zh) * 2017-10-04 2020-04-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H714248B1 (de) * 2017-10-16 2023-03-15 Landis & Gyr Ag Mehrteiliges Gehäuse für Verbrauchszähler sowie Sicherungseinrichtung für mehrteilige Gehäuse.
KR102647188B1 (ko) * 2018-11-14 2024-03-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넥터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8164B1 (en) * 1999-10-21 2002-04-0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with a retainer
US20020187676A1 (en) * 2001-06-06 2002-12-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20040106332A1 (en) * 1998-12-09 2004-06-0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20080132105A1 (en) * 2006-11-30 2008-06-0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14139B2 (ja) * 1993-11-26 1999-06-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91419B2 (ja) * 1994-04-20 2003-03-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278047B2 (ja) * 1997-08-18 2002-04-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27178B2 (ja) * 1997-08-26 2002-09-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502787B2 (ja) * 1999-05-19 2004-03-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2042969A (ja) * 2000-07-26 2002-02-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EP1986284B1 (en) 2007-04-23 2014-08-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JP4636050B2 (ja) 2007-04-27 2011-02-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1048945A (ja) * 2009-08-25 2011-03-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06332A1 (en) * 1998-12-09 2004-06-0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6368164B1 (en) * 1999-10-21 2002-04-0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with a retainer
US20020187676A1 (en) * 2001-06-06 2002-12-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20080132105A1 (en) * 2006-11-30 2008-06-0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20446A (zh) * 2012-08-09 2015-05-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94931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94931B (zh) * 2012-10-29 2016-06-0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466523A (zh) * 2013-09-17 2015-03-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466523B (zh) * 2013-09-17 2017-07-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666048A (zh) * 2016-07-29 2018-02-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US10224671B2 (en) 2016-07-29 2019-03-05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ort-circuiting terminal
CN107834239A (zh) * 2016-09-13 2018-03-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0313110A (zh) * 2017-03-01 2019-10-08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电端子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0313110B (zh) * 2017-03-01 2021-02-05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电端子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4556718A (zh) * 2019-10-23 2022-05-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分支用连接器
CN114556718B (zh) * 2019-10-23 2024-03-0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分支用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66493B2 (en) 2013-02-05
KR20120028821A (ko) 2012-03-23
US20120225574A1 (en) 2012-09-06
CN102403610B (zh) 2014-07-16
US20130040488A1 (en) 2013-02-14
US8485836B2 (en) 2013-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3610B (zh) 连接器
US8210873B2 (en) Connector
US7503791B2 (en) Connector
US9407025B2 (en) Connector
EP119380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722381B2 (en) Connector
US9711915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housing with a backlash preventing rib
CN1327574C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US6568948B2 (en) Connector
CN103001036A (zh) 端子接头以及设有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US8366473B2 (en) Connector
JP509543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05009014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231334B2 (en) Connector
US20050233652A1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US20020123260A1 (en) Connector
CN100353615C (zh) 电连接器的锁定装置
US6786777B2 (en) Split-type connector
US8485838B2 (en) Lever-type connector with collective rubber stopper
CN104241920A (zh) 连接器
EP1970998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11088488B2 (en) Connector with one-sided dovetail projections
US8376761B2 (en) Connector
US8337255B2 (en) Connector and series of connectors
US4602837A (en) Diminutive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