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8811A - 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 Google Patents

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8811A
CN102398811A CN2011101870554A CN201110187055A CN102398811A CN 102398811 A CN102398811 A CN 102398811A CN 2011101870554 A CN2011101870554 A CN 2011101870554A CN 201110187055 A CN201110187055 A CN 201110187055A CN 102398811 A CN102398811 A CN 1023988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ull
lower component
contact surface
overspeed govern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70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8811B (zh
Inventor
佐藤伸幸
畑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98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8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8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关于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限速器绳索简单地拉起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在下侧接触面(21)与上侧接触面(31)接触的状态下,将上部件(3)载置在下部件(2)上,所述下侧接触面(21)与上侧接触面(31)是朝向拉起方向且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向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移动机构(4)通过限制部件限制上部件(3)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并容许上部件向拉起方向移动,并且在通过绳索抓握部(6)限制限速器绳索(102)相对于上部件(3)向与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将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0-179563(申请日:08/10/2010)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背景技术
电梯以轿厢的升降时的调速为目的而具备限速器。限速器用于在升降通路内沿着主轨道升降的电梯的轿厢成为超速状态时,将用来驱动电梯的电源切断,使轿厢的紧急停止装置动作。限速器包括连结在轿厢的紧急停止装置上的限速器绳索、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框架上并卷挂有限速器绳索的限速器绳轮。在限速器的检修作业时,使限速器绳索相对于限速器绳轮离开,以使限速器绳轮能够自由旋转。此时,使用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在以往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中,对于基于用户的简单地进行限速器绳索的拉起动作的要求没有充分满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将限速器绳索简单地拉起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技术方案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具备下部件、上部件、移动机构、限制部件、和绳索限制机构。下部件在将卷挂在限速器绳轮上的限速器绳索拉起的拉起方向侧,形成有下侧接触面,并且形成有限速器绳索穿过的下侧插通部。上部件在与拉起方向侧相反侧形成有用于与下侧接触面接触的上侧接触面,并且形成有限速器绳索穿过的上侧插通部。此外,上部件在下侧接触面与上侧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载置在下部件上。移动机构使下部件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该下部件移动方向是与拉起方向正交的方向。 限制部件在下部件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时限制上部件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并且容许上部件向拉起方向移动。绳索限制机构固定在限速器绳索上,限制限速器绳索相对于上部件向与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上侧接触面或下侧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是朝向拉起方向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向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限速器绳索简单地拉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限速器的大体结构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大体结构例的图。 
图3是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要部剖视图。 
图4是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大体结构例的图。 
图7是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要部剖视图。 
图8是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设在机械室中的限速器中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设在升降通路内的限速器。这里,所谓“高度”,是指拉起方向上的距离,所谓“长度”,是指下部件移动方向上的距离,所谓“宽度”,是指与拉起方向及下部件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限速器的大体结构例的图。限速器100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设于升降通路上部的机械室中,固定在将升降通路与机械室分隔的机械室的底板200上。限速器100包括限速器绳轮101、限速器绳索102、框架103、罩104、飞锤机构(fly weight)105、开关机构106、棘轮机构107、和制动机构108。 
限速器绳轮101卷挂有限速器绳索102。限速器绳轮101被框架103的轴部103a支承而旋转自如。限速器绳索102穿过形成在底板200上的贯通机械室和升降通路的贯通孔200a、200b延伸到升降通路中。限速器绳索102连结在升降通路内的轿厢的紧急停止装置上,与轿厢的升降连动地移动。框架103固定在底板200上。罩104收纳限速器绳轮101,在内部中配置有框架103。 
飞锤机构105是通过限速器绳轮101的旋转而将开关机构106设为关的机构。当轿厢处于超速状态时,飞锤机构105随着限速器绳轮101的旋转而转动。飞锤机构105通过转动而将开关机构106设为关。开关机构106用于切断对使轿厢升降的驱动源的电力供给。开关机构106如果因轿厢处于超速状态而被飞锤机构105设为关,则将对驱动源的电力供给切断。 
棘轮机构107是使制动机构108动作的机构。棘轮机构107包括棘轮主体107a和动作爪107b。棘轮主体107a与限速器绳轮101设在同轴上。动作爪107b设在飞锤机构105上。如果轿厢成为比将上述开关机构106设为关的超速状态更超速状态,则棘轮机构107通过飞锤机构105的进一步的转动,动作爪107b与棘轮主体107a卡合,棘轮主体107a旋转。 
制动机构108是经由限速器绳索102使轿厢的紧急停止装置动作的机构。制动机构108通过棘轮主体107a旋转而动作,将限速器绳索102推压在限速器绳轮101上。由此,在限速器绳索102上向限速器绳轮101的方向(在该图中是拉起方向)作用张力,轿厢的紧急停止装置动作而将轿厢停止。 
接着,对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大体结构例的图。图3是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要部剖视图。图4是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动作说明图。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用于使限速器绳索102从限速器绳轮101离开。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如图2及图3所示,包括下部件2、上部件3、移动机构4、壳5、和绳索抓握部6。 
下部件2形成有下侧接触面21和下侧插通部22。下部件2是在长方体上形成有下侧接触面21及下侧插通部22而成的形状。下部件2是在底面24与壳5的后述的收纳部51的底面接触的状态下、并且使侧面23为下部 件移动方向侧而收纳在壳5的收纳部51中的。下侧接触面21形成在将卷挂在限速器绳轮101上的限速器绳索102拉起的方向、即朝向限速器绳轮101的拉起方向侧。下侧接触面21是朝向拉起方向且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向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即,下侧接触面21形成为,高度随着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朝向相反侧而变高。下侧插通部22穿过限速器绳索102。下侧插通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下部件2的下部件移动方向侧的侧面23切出切口且从下侧接触面21贯通到底面24的切口。这里,下侧插通部22的长度设定为,使后述的被拉起的限速器绳索102不与形成下侧插通部22的内壁面相干扰。此外,下侧插通部22的宽度设定为大于作为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的拉起的对象的限速器绳索102的最大直径(例如12mm)。 
上部件3形成有上侧接触面31和上侧插通部32。上部件3是在长方体上形成有上侧接触面31及上侧插通部32而成的形状。上侧接触面31形成在与拉起方向侧相反的一侧。上侧接触面31与下侧接触面21同样,是朝向拉起方向且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向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即,上侧接触面31形成为,高度随着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朝向相反侧而变高。上侧插通部32穿过限速器绳索102。上侧插通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上部件3的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相反侧的侧面33切出切口且从上侧接触面31贯通到上面34的切口。上部件3在上侧接触面31与下侧接触面21接触的状态下载置在下部件2上。这里,上侧插通部32的长度设定为,使固定有后述的绳索抓握部6的限速器绳索102不与形成上侧插通部32的内壁面相干扰、并且能够位于上部件3的下部件移动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此外,上侧插通部32的宽度设定得大于作为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的拉起的对象的限速器绳索102的最大直径。这里,优选将下部件2和上部件3做成相同的形状。即,在上侧接触面31及下侧接触面21都是倾斜面的情况下,优选其倾斜角度相同。由此,载置在下部件2上的上部件3的上面34与底板200平行,即为水平。此外,如果下部件2及上部件3是相同的形状,则能够降低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的制造成本。 
移动机构4使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该下部件移动方向是与拉起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机构4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螺栓41和螺母42。螺栓41是在对限速器绳索102设置有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的状态下、 进行限速器的检修的作业员通过工具相对于螺母42拧入的零件。螺母42固定在与壳5的下部件移动方向侧相反侧的侧面55上。螺母42固定在侧面55上,以使形成有螺纹的孔对置于连通到后述的收纳部51的连通孔56。这里,连通孔56的直径设定得比螺栓41的形成有螺纹的轴的直径大。因而,螺栓41如果从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相反侧螺合到螺母42中、相对于螺母42拧入,则前端部通过连通孔56。如果进一步相对于螺母42拧入,则螺栓41与收纳在收纳部51中的下部件2的侧面23所对置的侧面25接触,使下部件移动方向的推压力作用在下部件2上,下部件2在壳5内能够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 
壳5是限制部件,当将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时限制上部件3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并且容许上部件向拉起方向移动。壳5形成有收纳部51和壳插通部52。壳5是在长方体上形成有收纳部51及壳插通部52的形状。收纳部51是形成于在拉起方向侧具有开口的壳5内部中的空间部,用于收纳下部件2及上部件3。这里,收纳部51的长度设定为比下部件2的长度长。此外,收纳部51的宽度设定为下部件2及上部件3能够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的程度。壳插通部52穿过限速器绳索102。壳插通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壳5的下部件移动方向侧的侧面53及底面54贯通到收纳部51的切口。即,壳插通部52形成为,使包括下部件移动方向和拉起方向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为L字状。这里,壳插通部52的长度设定为,使得后述的被拉起的限速器绳索102不会与形成壳插通部52的内壁面相干扰。此外,壳插通部52的宽度设定得大于作为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的拉起的对象的限速器绳索102的最大直径。 
在壳5的收纳部51中,收纳有下部件2,以使侧面23与收纳部51的下部件移动方向侧的内壁面57对置。并且,收纳有上部件3,以使上侧接触面31与下侧接触面21接触,并且与侧面33对置的侧面35与内壁面57对置。此时,上部件3在自重下经由上侧接触面31及下侧接触面21要使下部件2向与下部件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即,下部件2及上部件3由于上部件3的自重而作用有相互离开的方向的力。结果,下部件2的侧面25与和收纳部51的下部件移动方向侧相反侧的内壁面接触,上部件3的侧面35与收纳部51的下部件移动方向侧的内壁面57接触。这里,下部 件2如果接触与内壁面57对置的内壁面,则不能进一步向与下部件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也不能通过上部件3向拉起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上部件3如果接触内壁面57,则不能进一步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但当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时,上部件3能够沿着内壁面57向拉起方向移动。 
绳索抓握部6通过固定在限速器绳索102上,来限制限速器绳索102相对于上部件3向与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绳索抓握部6包括第一限制部件61、第二限制部件62、第一抓握部63、和第二抓握部64。第一限制部件61连结着第一抓握部63。第二限制部件62连结着第二抓握部64。第一限制部件61及第二限制部件62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上侧插通部32配置在上部件3的上面34上。第一抓握部63及第二抓握部64通过缩小相互的相对距离,将限速器绳索102向半径方向内侧推压,来抓握绳索抓握部6。变更第一抓握部63及第二抓握部64的相对距离的手段是公知的,所以省略说明。如果通过第一抓握部63及第二抓握部64抓握限速器绳索102,则将绳索抓握部6固定在限速器绳索102上。如上所述,由于绳索抓握部6接触在上部件3的上面34上,所以能够限制限速器绳索102相对于上部件3向与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接着,对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进行的限速器绳索102的拉起进行说明。首先,在检修限速器的情况下,使轿厢停止,如图1所示,使绳索抓握部7固定在限速器绳轮101与底板200的贯通孔200b之间的限速器绳索102上。这里,绳索抓握部7用于限制限速器绳索102向与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绳索抓握部7是不能通过贯通孔200b的大小,固定在限速器绳索102上,通过与底板200接触,限制限速器绳索102向与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绳索抓握部7例如也可以与上述绳索抓握部6是同样的。 
接着,如图1及图3所示,在绳索抓握部7固定在限速器绳轮101与底板200的贯通孔200b之间的限速器绳索102上的状态下,对限速器绳轮101与底板200的贯通孔200a之间的限速器绳索102设置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首先,将壳5配置在底板200上。这里,使限速器绳索102穿过壳5的壳插通部52中,并且将壳5配置为,使贯通孔200a被堵塞。另 外,螺栓41以前端部不突出到收纳部51中的程度螺合在螺母42中。 
接着,如图3所示,在壳5的收纳部51中收纳下部件2。这里,下部件2收纳在收纳部51中,以使下侧接触面21为拉起方向侧,并且侧面23与收纳部51的内壁面57对置。此时,位于收纳部51中的限速器绳索102穿过壳插通部52。 
接着,将上部件3收纳到壳5的收纳部51中。这里,上部件3收纳在收纳部51中,以使上侧接触面31与下侧接触面21对置、并且侧面35与收纳部51的内壁面57对置。由此,如上所述,将上部件3载置在下部件2上,由于上部件3的自重,上部件3的侧面35与内壁面57接触,下部件2的侧面25与对置于内壁面57的内壁面接触。此时,位于收纳部51中的限速器绳索102通过上侧插通部32。 
接着,将绳索抓握部6固定到限速器绳索102上。这里,将固定在上部件3上的绳索抓握部6穿过壳插通部52、下侧插通部22及上侧插通部32,固定到从上部件3的上面34朝向限速器绳轮101延伸的限速器绳索102上。由此,限速器绳索102能够与上部件3一起向拉起方向移动。通过以上,对限速器绳索102设置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 
接着,将限速器绳索102通过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向拉起方向拉起。作业员在对限速器绳索102设置了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的状态下将螺栓41拧入到螺母42中。如果将螺栓41拧入到螺母42中,则螺栓41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螺栓41的前端部接触在下部件2的侧面25上,通过将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推压,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如果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则要使载置在下部件2上的上部件3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此时,由于为侧面35接触内壁面57的状态,所以上部件3不能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但上侧接触面31能够相对于下侧接触面21向倾斜方向(与下部件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和拉起方向之间的方向)移动。因而,如图4所示,如果下部件2在壳5内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则上部件3随之在接触壳5的状态下向拉起方向移动。因而,对于上部件3来说,与设置有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的状态下的高度(图3的H1)相比,通过移动机构4使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后的高度(图4的H2)变高。由此,限速器绳索102向拉起方向移动与下部件2向 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的量对应的距离ΔH(=H2-H1)。这里,如上所述,由于限速器绳轮101与底板200的贯通孔200b之间的限速器绳索102向与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被绳索抓握部7限制,所以能够在限速器绳索102与限速器绳轮101之间形成间隙,能够使卷挂的限速器绳索102与限速器绳轮101相离开。 
以上,在上述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中,在设置后,作业员通过将螺栓41拧入到螺母42中,将与旋转方向的力一起产生的直线方向的力、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下部件移动方向的力变换为拉起方向的力,能够将限速器绳索102相对于底板200向拉起方向拉起。由此,能够将限速器绳索102简单地拉起。此外,由于上部件3在壳5内一边被内壁面57导引一边向拉起方向移动,所以能够将限速器绳索102稳定地拉起。此外,在限速器绳索102的拉起时相对于限速器绳索102移动的只是下部件2,限速器绳索102相对于壳插通部52及上侧插通部32的相对位置几乎不变化。因而,在限速器绳索102的拉起时,能够抑制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接触限速器绳索102,能够抑制检修带来的限速器绳索102的损伤。 
〔变形例〕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变形例的图。如该图所示,也可以是,在上侧接触面31及下侧接触面21中的一个上,例如在本变形例中在下侧接触面21上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槽部26、27,在另一个上,例如在本变形例中在上侧接触面31上,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且在下侧接触面21与上侧接触面31接触的状态下分别插入到槽部26、27中的突起部36、37。在此情况下,在将下部件2收纳到壳5内之后,在将上部件3载置到下部件2上时,将突起部36、37分别插入在槽部26、27中。这里,槽部26、27、突起部36、37沿倾斜方向延伸而形成,所以上侧接触面31在相对于下侧接触面21相对移动时,能够沿倾斜方向可靠地移动。因而,在下部件2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时,上部件3能够与拉起方向平行并且平行于与下部件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而可靠地移动。由此,能够可靠地使上部件3向拉起方向移动,能够将限速器绳索102可靠地向拉起方向拉起。另外,槽部和 突起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槽部在一个接触面上形成1个,沿倾斜方向延伸的突起部在另一个接触面上形成1个。此外,也可以是,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槽部在一个接触面上形成有两个,在另一个接触面上形成有分别插入到两个槽部中的半球形状的突起部。此外,也可以是,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槽部在一个接触面上形成有1个,在另一个接触面上沿倾斜方向连续形成有多个插入到槽部中的半球形状的突起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也可以设置用于限制在底板200上设置的壳5的移动的壳限制部,例如向拉起方向突出的突起部。由此,能够限制壳5相对于底板200的移动,所以在限速器绳索102的拉起时,当作业员将螺栓41拧入到螺母42中时能够抑制壳5相对于底板200移动,所以能够抑制检修带来的限速器绳索102的损伤。此外,壳5也可以预先固定在底板200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下侧接触面21及上侧接触面31为倾斜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下侧接触面21及上侧接触面31中的一个是倾斜面,另一个是包括下部件移动方向和拉起方向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的弯曲面。在此情况下,能够减小下侧接触面21与上侧接触面31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够以较小的力将限速器绳索102拉起。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图6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大体结构例的图。图7是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要部剖视图。图8是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动作说明图。如图6所示,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与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不同的点在于,不使用壳5,通过用移动机构4使两个下部件2a、2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即接近方向移动,将限速器绳索102向拉起方向拉起。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如图6及图7所示,包括两个下部件2a、2b、上部件3a、3b、移动机构4、和绳索抓握部6。另外,在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中,与有关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1相同或近似 的构成单元将其说明省略或简略化。 
下部件2a、2b分别形成有下侧接触面21a、21b和螺栓插入孔29a、29b。下部件2a、2b是在长方体上形成有下侧接触面21a、21b的形状。下侧接触面21a、21b形成在拉起方向侧。下侧接触面21a、21b是朝向拉起方向且向两个下部件2a、2b相互离开的方向即离开方向分别倾斜的倾斜面。即,下侧接触面21a、21b形成为,使得高度随着从各下部件2a、2b各自的接近方向侧朝向离开方向侧而变高。螺栓插入孔29a、29b是在将下部件2a、2b配置为使下侧接触面21a、21b对置的状态下能够插入螺栓41的孔。螺栓插入孔29a从离开方向侧的侧面28a贯通到接近方向侧的侧面而形成。螺栓插入孔29b从离开方向侧的侧面28b贯通到接近方向侧的侧面而形成。螺栓插入孔29a、29b的直径设定得比螺栓41的形成有螺纹的轴的直径大。 
上部件包括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分别形成有上侧接触面31a、31b和切口部38a、38b。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是在长方体上形成有上侧接触面31a、31b及切口部38a、38b后的形状。上侧接触面31a、31b形成在与拉起方向侧相反侧。上侧接触面31a、31b是朝向拉起方向向离开方向分别倾斜的倾斜面。即,上侧接触面31a、31b形成为,使高度随着从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各自的接近方向侧朝向离开方向侧而变高。切口部38a是从第一上部件3a的接近方向侧的侧面39a切开切口且从上侧接触面31a贯通到上面34a。切口部38b是从第二上部件3b的接近方向侧的侧面39b切开切口且从上侧接触面31b贯通到上面34b而形成的。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在侧面39a与侧面39b接触的状态下构成上部件,在上侧接触面31a、31b与下侧接触面21a、21b分别接触的状态下载置在两个下部件2a、2b之间。在侧面39a与侧面39b接触的状态下,切口部38a、38b对置而成为1个孔,成为穿过限速器绳索102的上侧插通部32。即,上侧插通部32由第一上部件3a及第二上部件3b形成。 
移动机构4是使两个下部件2a、2b向相互接近方向移动的机构。移动机构4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螺栓41和螺母42。螺母42固定在下部件2b的离开方向侧的侧面28b上。螺母42固定在侧面28b上,以使形成有螺纹的孔对置于螺栓插入孔29b。螺栓41在被从下部件2a的离开方向侧的侧面 28a插入到螺栓插入孔29a中之后,被插入到螺栓插入孔29b中,与螺母42螺合。在螺栓41与下部件2a的侧面28a接触的状态下,如果将螺栓41相对于螺母42拧入,则下部件2a、2b能够向接近方向移动。 
绳索抓握部6的第一限制部件61及第二限制部件62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上侧插通部32且跨过第一上部件3a的上面34a及第二上部件3b的上面34b而配置。绳索抓握部6由于接触第一上部件3a的上面34a及第二上部件3b的上面34b,所以能够限制限速器绳索102相对于第一上部件3a及第二上部件3b向与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接着,对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进行的限速器绳索102的拉起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在绳索抓握部7固定在限速器绳轮101与底板200的贯通孔200b之间的限速器绳索102上的状态下,对限速器绳轮101与底板200的贯通孔200a之间的限速器绳索102设置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首先,将下部件2a、2b配置在底板200上。这里,将下部件2a、2b配置为,使贯通孔200a位于下部件2a、2b之间,下侧接触面21a、21b隔着限速器绳索102相对置。 
接着,经由螺栓插入孔29a、29b将螺栓41螺合到螺母42中。另外,螺栓41也可以在将下部件2a、2b配置到底板200上之前螺合到螺母42中。 
接着,在下部件2a、2b之间配置作为上部件的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这里,将第一上部件3a载置在下部件2a上,以使上侧接触面31a与下侧接触面21a对置,并且切口部38a与限速器绳索102对置。将第二上部件3b载置在下部件2b上,以使上侧接触面31b与下侧接触面21b对置、并且切口部38b与限速器绳索102对置。由此,第一上部件3a的侧面39a与第二上部件3b的侧面39b接触,限速器绳索102穿过上侧插通部32。另外,如果将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载置在下部件2a、2b之间,则由于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的自重,在下部件2a、2b上作用有离开方向的力,并且在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上作用有接近方向的力。 
接着,将绳索抓握部6固定在限速器绳索102上。通过以上,对限速器绳索102设置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 
接着,将限速器绳索102通过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向拉起方向拉 起。在对限速器绳索102设置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的状态下,作业员将螺栓41拧入到螺母42中。如果将螺栓41拧入到螺母42中,则螺栓41与螺母42的相对距离缩小,通过螺栓41及螺母42将下部件2a、下部件2b分别向接近方向推压,从而下部件2a、2b向接近方向移动。如果下部件2a、2b向接近方向移动,则载置在下部件2a、下部件2b之间的第一上部件3a的上侧接触面31a及第二上部件3b的上侧接触面31b能够分别相对于下侧接触面21a、21b沿倾斜方向(离开方向与拉起方向之间的方向)移动。因而,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如图8所示,在下部件2a、2b向接近方向移动时随之向拉起方向移动。因而,对于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来说,与设置有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的状态下的高度(图7的H3)相比较,通过移动机构4使下部件2a、2b向接近方向移动后的高度(图8的H4)变高。由此,限速器绳索102向拉起方向移动与下部件2a、2b向接近方向移动的量对应的距离ΔH(=H4-H3)。由此,通过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能够使卷挂的限速器绳索102与限速器绳轮101离开。 
以上,在上述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中,在设置后,通过作业员将螺栓41拧入到螺母42中,将与旋转方向的力一起产生的直线方向的力、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在下部件2a、2b上的接近方向的力变换为拉起方向的力,能够将限速器绳索102相对于底板200向拉起方向拉起。由此,能够将限速器绳索102简单地拉起。此外,在限速器绳索102的拉起时相对于限速器绳索102移动的只是下部件2a、2b,限速器绳索102相对于上侧插通部32的相对位置几乎不变化。因而,在限速器绳索102的拉起时,能够抑制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接触限速器绳索102,能够抑制检修造成的限速器绳索102的损伤。 
〔变形例〕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2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的变形例的图。如该图所示,也可以是,在上侧接触面31a、31b及下侧接触面21a、21b中的一个上,例如在本变形例中在下侧接触面21a、21b上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槽部26a、26b、27a、27b,在另一个上,例如在本变形例中在上侧接触面31a、31b上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且在下侧接触面21a、21b与上侧接触面31a、31b接触的状态下分 别插入在槽部26a、26b、27a、27b中的突起部36a、36b、37a、37b。在此情况下,在将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载置到下部件2a、2b之间时,将突起部36a、36b、37a、37b分别插入到槽部26a、26b、27a、27b中。这里,槽部26a、26b、27a、27b、突起部36a、36b、37a、37b沿倾斜方向延伸形成,所以上侧接触面31a、31b在相对于下侧接触面21a、21b相对移动时,能够沿倾斜方向可靠地移动。因而,在下部件2a、2b向接近方向移动时,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能够平行于拉起方向可靠地移动。由此,能够可靠地使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向拉起方向移动,能够将限速器绳索102可靠地向拉起方向拉起。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将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固定在铰链机构8上。铰链机构8包括固定部81、固定部82、和旋转部83。固定部81固定在第一上部件3a的与离开方向及拉起方向正交的方向侧的侧面的切口部38a侧。固定部82固定在第二上部件3b的与离开方向及拉起方向正交的方向侧的侧面的切口部38b侧。旋转部83将固定部81及固定部82连结,且使固定部81及固定部82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能够绕着拉起方向旋转。旋转部83位于第一上部件3a与第二上部件3b之间。因而,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通过铰链机构8成为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能够绕着拉起方向旋转。因而,在将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载置在下部件2a、2b之间时,首先通过将铰链机构8打开,使第一上部件3a及第二上部件3b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绕着拉起方向旋转,从而使侧面39a、39b露出。接着,使限速器绳索102对置于切口部38a、38b,通过将铰链机构8关闭,使侧面39a、39b接触,从而使限速器绳索102穿到上侧插通部32中。限速器绳索102穿过上侧插通部32时的第一上部件3a及第二上部件3b的位置关系由铰链机构8保持。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1-2相对于限速器绳索102的设置。此外,在使下部件2a、2b向接近方向移动且使第一上部件3a、第二上部件3b向拉起方向移动时,能够抑制第一上部件3a与第二上部件3b的相对位置发生偏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通过使螺栓41螺合到固定在下部件2b上的螺母42中,使下部件2a、2b向接近方向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螺母42而使螺栓41直接螺合到下部件2b的螺栓插入孔 29b中。由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下侧接触面21a、21b及上侧接触面31a、31b是倾斜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下侧接触面21a、21b是倾斜面,上侧接触面31a、31b是包括离开方向和拉起方向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的弯曲面。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上部件3a的侧面39a与第二上部件3b的侧面39b接触的状态下,使上侧接触面31a、31b的包括离开方向和拉起方向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作为1个半圆弧的弯曲面。在此情况下,能够减小下侧接触面21a、21b与上侧接触面31a、31b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够以较小的力将限速器绳索102拉起。 
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意味着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代、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与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下部件,在将卷挂在限速器绳轮上的限速器绳索拉起的拉起方向侧,形成有下侧接触面,并且形成有上述限速器绳索穿过的下侧插通部;
上部件,在与上述拉起方向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上述下侧接触面接触的上侧接触面,并且具有上述限速器绳索穿过的上侧插通部,在上述下侧接触面与上述上侧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上述上部件载置在上述下部件上;
移动机构,使上述下部件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该下部件移动方向是与上述拉起方向正交的方向;
限制部件,在上述下部件向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时限制上述上部件向上述下部件移动方向移动,并容许上述上部件向上述拉起方向移动;以及
绳索限制机构,通过固定在上述限速器绳索上,限制上述限速器绳索相对于上述上部件向与上述拉起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上述上侧接触面或上述下侧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是朝向上述拉起方向且从下部件移动方向侧向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接触面及上述下侧接触面是朝向上述下部件移动方向且从上述拉起方向侧向上述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
在上述上侧接触面及下侧接触面中的一个上,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槽部,在另一个上,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且在上述下侧接触面与上述上侧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插入在上述槽部中的突起部。
3.一种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两个下部件,在将卷挂在限速器绳轮上的限速器绳索拉起的拉起方向侧,形成有下侧接触面;
上部件,在与上述拉起方向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上述两个下侧接触面分别接触的两个上侧接触面,并具有上述限速器绳索穿过的上侧插通部,在上述两个下侧接触面与上述两个上侧接触面分别接触的状态下,上述上部件载置在上述两个下部件之间;以及
移动机构,使上述两个下部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
至少上述两个下侧接触面是朝向上述拉起方向且分别向上述两个下部件相互离开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两个上侧接触面是在上述拉起方向侧朝向上述两个下部件相互离开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在上述上侧接触面及下侧接触面中的一个上,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槽部,在另一个上,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且在上述下侧接触面与上述上侧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插入在上述槽部中的突起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部件包括分别形成有上述上侧接触面的第一上部件及第二上部件构成;
上述上侧插通部由上述第一上部件和上述第二上部件形成;
上述第一上部件及上述第二上部件固定在铰链机构上,使得上述第一上部件及上述第二上部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能够绕着拉起方向旋转。
CN201110187055.4A 2010-08-10 2011-07-05 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88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9563/2010 2010-08-10
JP2010179563A JP2012035993A (ja) 2010-08-10 2010-08-10 ガバナロープ引揚治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8811A true CN102398811A (zh) 2012-04-04
CN102398811B CN102398811B (zh) 2015-07-08

Family

ID=45848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705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8811B (zh) 2010-08-10 2011-07-05 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35993A (zh)
CN (1) CN10239881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1394Y (zh) * 2002-09-29 2003-10-22 宁波欣达电梯配件厂 楔形限速安全钳
CN2721586Y (zh) * 2004-05-24 2005-08-31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电梯限速双向安全钳
CN2758218Y (zh) * 2004-12-18 2006-02-15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电梯上行超速夹绳器
CN101284617A (zh) * 2008-04-08 2008-10-15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电梯限速器
CN201176347Y (zh) * 2008-04-08 2009-01-07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新颖的电梯限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1394Y (zh) * 2002-09-29 2003-10-22 宁波欣达电梯配件厂 楔形限速安全钳
CN2721586Y (zh) * 2004-05-24 2005-08-31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电梯限速双向安全钳
CN2758218Y (zh) * 2004-12-18 2006-02-15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电梯上行超速夹绳器
CN101284617A (zh) * 2008-04-08 2008-10-15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电梯限速器
CN201176347Y (zh) * 2008-04-08 2009-01-07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新颖的电梯限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8811B (zh) 2015-07-08
JP2012035993A (ja) 2012-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900446Y (zh) 电梯用双向限速器
CN101198537A (zh) 释放电梯安全装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98811A (zh) 限速器绳索拉起夹具
CN104925290B (zh) 一种薄膜头夹紧装置
TW201012768A (en) Brittle material breaking device
US20170341884A1 (en) Sheet material separation-aiding apparatus
CN202575562U (zh) 一种镀锌或Galfan生产线恒张力自动化控制系统
CN104591005A (zh) 提升机
CN105523415B (zh) 一种放卷装置
WO201602504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governor with independent threshold speeds
CN204416958U (zh) 提升机
CN106298063A (zh) 一种储线器
CN108298398A (zh) 用于电梯限速器的芯环组件,限速器和电梯系统
CN203293169U (zh) 一种新型工具收纳盒
CN205032291U (zh) 一种离心机弹簧减震器偏转限位装置
CN202116103U (zh) 一种新型的导线槽筒
CN102701014A (zh) 放线机的放线阻尼装置
CN214556365U (zh) 一种钢材整体放卷机构
CN204750452U (zh) 高性能自行车制动装置
CN205692630U (zh) 绞线机上料机构
CN208068021U (zh) 一种珩磨机
CN211491618U (zh) 一种机械臂底盘的限位结构
WO2011114144A1 (en) Article rot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5289990B (zh) 智能附压装置
CN202575598U (zh) 用于升降机构的行程开关控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7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