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5383A - 带单元和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带单元和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5383A
CN102375383A CN201110239128XA CN201110239128A CN102375383A CN 102375383 A CN102375383 A CN 102375383A CN 201110239128X A CN201110239128X A CN 201110239128XA CN 201110239128 A CN201110239128 A CN 201110239128A CN 102375383 A CN102375383 A CN 1023753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ensile
band
management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391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5383B (zh
Inventor
樱井宏美
君塚永一郎
稻叶雄一郎
深濑裕弘
渡边稔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75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5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53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53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这里提供了一种用于成像设备的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可旋转环形带;多个拉伸部件,这些拉伸部件构造成拉伸带;推压部件;以及接触和分离单元,该接触和分离单元构造成能够转换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的位置。在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时,接触和分离单元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比另一端侧更快地与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以及使得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的运动速度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分别暂时减小。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所述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Description

带单元和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使用多个拉伸部件来拉伸环形带的内表面的构造。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057953介绍了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具有用于使得多个拉伸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运动至使得带的张紧变松弛的机构,并使用该机构来使得带的张紧释放。
在一些情况下,成像设备可能在它制造后的很长时间中并不由用户使用。由于上述原因,已经知道在制造时松开带的张紧并且在初始安装时由用户向带施加张紧的构造。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286606介绍了一种成像设备,它具有当用户在初始安装时将成像设备的供纸盒拉出装置本体时利用用户的力来向带施加张紧的机构。
不过,在这些已知构造中,在制造与带接触以便高水平地设置带的张紧的拉伸部件时可能产生问题。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057953公开的构造中,多个拉伸部件中的一个运动,同时与其它拉伸部件的关系保持平行,且这些拉伸部件沿轴向方向在整个区域同时与带接触。因此,在拉伸带时的冲击较大。而且,在使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057953中公开的凸轮来控制拉伸部件的位置时,由于当拉伸部件与带接触时产生的较大冲击,凸轮可能运动。这时,拉伸部件的位置可能无法保持在正常位置。
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286606中所述,在利用用户的力来向带施加张紧的构造中,由于拉伸部件与带接触而引起的冲击随用户的力而增加。
如上所述,在拉伸带时的较大冲击不仅可能损坏带,而且引起使得用户不愉快的撞击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通过减小在拉伸带时的冲击而降低在拉伸部件与带发生接触时产生的损坏和撞击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成像设备的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可旋转环形带;多个拉伸部件,这些拉伸部件构造成拉伸带;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构造成将拉伸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带的内表面侧向外表面侧推压;以及接触和分离单元,该接触和分离单元构造成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的位置转换至与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的接触位置或者用于与带的内表面分离的分离位置。在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时,接触和分离单元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比另一端侧更快地与带的内表面接触,并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使得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的每一端的运动速度分别暂时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可旋转环形带;该可旋转环形带构造成将图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多个拉伸部件,所述多个拉伸部件构造成拉伸带;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构造成将所述多个拉伸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所述带的内表面侧向外表面侧推压;以及接触和分离单元,该接触和分离单元构造成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拉伸部件的位置转换至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的接触位置或者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分离的分离位置;其中,在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拉伸部件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的过程中,接触和分离单元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比另一端侧更快地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并使得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的运动速度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分别暂时减小。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显示了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成像设备。
图2是显示中间转印带单元的透视图。
图3是显示中间转印带单元的横截面图。
图4是显示中间转印带单元的横截面图。
图5A和5B显示了中间转印带的保持部件。
图6A至6F显示了在中间转印带被拉伸的状态中和在该拉伸状态被释放的状态中的过程。
图7A至7E显示了在中间转印带被拉伸的状态中和在该拉伸状态被释放的状态中的过程。
图8显示了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另一成像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介绍本发明的各种示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图1是显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横截面图。如图1中所示,作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介绍了旋转式的四循环型全色激光打印机。
图1中所示的成像设备在本体中包括至少一个图像载体1、曝光单元5、多个显影装置4Y、4M、4C和4Bk、用于保持每个显影装置的旋转显影装置单元4、中间转印带单元19和定影装置10。在示例实施例中,图像载体是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在各显影装置4Y、4M、4C和4Bk中分别充装有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感光鼓1、充电装置2和用于感光鼓1的清洁刮刀3集成以形成感光单元26。另外,成像设备包括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器28。
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带单元是中间转印带单元19。中间转印带单元19包括至少一个可旋转环形中间转印带6和用于拉伸中间转印带6的多个拉伸部件。拉伸部件包括:驱动辊15,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6;第一从动辊(张紧辊)16;以及第二从动辊17。中间转印带单元19包括初次转印部件14,该初次转印部件14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的内表面上,且该部件与感光鼓1横跨中间转印带6对置,并形成初次转印压合部分。
二次转印部件9设置在与驱动辊15横跨中间转印带6对置的位置处。
在向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图像时,感光鼓1沿图1中的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与该旋转同步地,中间转印带6通过驱动辊15而沿相同方向旋转。感光鼓1的表面由充电装置2来均匀充电。然后,感光鼓由曝光单元5曝光。更具体地说,首先,在感光鼓1上进行用于形成黄色图像的曝光,黄色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1上。在形成静电潜像的同时,驱动旋转显影装置4以将用于黄色的显影装置4Y定位在显影位置(在图1中所示的状态)。然后,极性与感光鼓1上的充电极性相同且有基本相同电势的电压施加至显影装置4Y,这样,黄色调色剂粘附于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黄色调色剂粘附于静电潜像,图像被显影。然后,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压施加于初次转印辊14(该初次转印辊14是中间转印带单元19中的初次转印部件),且感光鼓1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
响应上述黄色调色剂图像的初次转印的完成,旋转显影装置4旋转和定位成使得显影装置4M对着感光鼓1,品红色调色剂图像显影在感光鼓1上,与黄色的情况类似地,将该图像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对于青色和黑色中的每一种,类似地,顺序进行静电潜像的形成、显影和初次转印,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6上。
当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6上时,用作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9处于与中间转印带6不接触的状态。这时,用于收集留在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的清洁单元18定位成该单元并不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的状态。二次转印辊9、清洁单元18和中间转印带6的位置管控如后面所述。
在第四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开始从感光鼓1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上之后,二次转印辊9与中间转印带6发生接触。另外,与中间转印带6的旋转同步,转印材料从堆垛多个转印材料的堆垛单元13由拾取辊7一个接一个地分离并供给。供给的转印材料通过一对传送辊8而停止在预定位置,然后在预定定时朝着中间转印带6和二次转印辊9的压合部分传送。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压施加给二次转印辊9,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一起二次转印至传送的转印材料的表面上。
如上所述在其上进行了二次转印的转印材料传送给定影装置10,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转印材料上。然后,转印材料通过排出辊对11而排出至在成像设备上部的排出盘12,成像结束。通常,在中间转印带上存在没有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并且仍然剩余的残余调色剂。残余调色剂通过清洁单元18而充电成具有与在转印过程中的极性相反的极性,该清洁单元18在二次转印之后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
已经充电有相反极性的残余调色剂在初次转印压合部分处静电转印至感光鼓1。然后,残余调色剂通过用于感光鼓1的清洁刮刀3而收集在感光单元26中。
驱动辊15沿宽度方向比二次转印辊9更宽,且比清洁单元18与中间转印带6的接触部分更宽。驱动辊15的表面涂覆有具有低电阻的橡胶。驱动辊15用作二次转印辊9和清洁单元18的相对电极。
下面将参考图2和3详细介绍中间转印带单元19。图2是显示带从中间转印带单元19取下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是显示带从中间转印带单元19上取下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和3显示了内部机构,中间转印带6和第二从动辊17未示出。
驱动辊15由在两端处的右侧轴承201和左侧轴承202而可旋转地保持于中间转印带框架20。预定旋转驱动能够从装置本体通过驱动齿轮21(在图2中的左侧)来传递。
轴承203和轴承204布置在第一从动辊16的两端,该第一从动辊16是多个拉伸部件中的一个。轴承203和204由用作推压部件的弹簧205和206来推压。通过这种构造,第一从动辊由推压部件从带的内表面侧向外表面侧推压,且预定张紧施加至中间转印带6。
在驱动辊15的轴的两端附近,相位凸轮207和208可旋转地保持于驱动辊15。相位凸轮207包括齿轮部分207a、二次转印辊位置管控凸轮部分207b和清洁单元位置管控凸轮部分207c。相位凸轮208具有对称形状。
通过相位凸轮207和208,二次转印辊9和清洁单元18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或者分离。
凸轮驱动轴22在两端处可旋转地保持于中间转印带框架20。预定旋转驱动从装置本体通过右侧的凸轮轴驱动齿轮23和惰齿轮24来传递。在凸轮驱动轴22的两端附近,齿轮209和210以相同相位并以对称形状与凸轮驱动轴22成一体。齿轮209将旋转驱动传递给相位凸轮207的齿轮部分207a,齿轮210将旋转驱动传递给相位凸轮208的齿轮部分208a。对各齿轮的齿轮连接部分进行相位控制和装配。通过这种构造,相位凸轮207和208随着凸轮驱动轴22的旋转而以相同相位旋转。在驱动传递齿轮209和210中,带拉伸凸轮217和218与凸轮驱动轴22成一体。带拉伸凸轮217和219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在示例实施例中,凸轮驱动轴22、凸轮轴驱动齿轮23、惰齿轮24等构成用于驱动相位凸轮207和208的驱动传递单元。用于驱动相位凸轮207和208的驱动传递单元可以省略凸轮驱动轴22。具体地说,驱动力能够使用齿轮等而直接从驱动源分别传递给相位凸轮207和208。
如图1中所示,二次转印辊9在两端处通过轴承301而可旋转地保持于装置本体。二次转印辊9由二次转印辊弹簧302沿与驱动辊15发生接触的方向推压。在二次转印辊9的轴的两端附近,辊303可旋转地保持于二次转印辊9,并与二次转印辊位置管控凸轮部分207b和208b一起滑动。二次转印辊9能够运动至与驱动辊15发生接触的位置或者与驱动辊15分离的位置(根据二次转印辊位置管控凸轮部分207b和208b的相位)。
清洁单元18在两端处可旋转地保持于中间转印带框架20。清洁单元18由清洁单元弹簧304沿与驱动辊15发生接触的方向推压。布置在清洁单元18的两端处的凸起305与清洁单元位置管控凸轮部分207c和208c一起滑动。清洁单元18能够运动至与驱动辊15发生接触的位置或者与驱动辊15分离的位置(根据清洁单元位置管控凸轮部分207c和208c的相位)。
在转一圈中,相位凸轮207和208使得二次转印辊9和清洁单元18运动至与驱动辊15分离的位置,以及只使得二次转印辊9运动至与驱动辊15发生接触的位置。另外,相位凸轮207和208使得二次转印辊9和清洁单元18运动至与驱动辊15发生接触的位置。二次转印辊9和清洁单元18以该顺序转变这三个状态。在惰齿轮24每转一圈中,二次转印辊9和清洁单元18的位置转变至这三个状态中的一个。用于向惰齿轮24传递驱动力的装置本体传动系统(未示出)的旋转由螺线管来控制。只有当二次转印辊9和清洁单元18的位置转换时驱动力才传递给惰齿轮24。
下面参考图1至4介绍用于转换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状态的接触和分离单元。接触和分离单元能够使得从动辊16的位置转变成与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的位置以及与带的内表面分离的位置。接触和分离单元包括:保持部件,用于保持从动辊16的端部;管控部件,用于管控保持部件的位置;以及按压部件,用于按压管控部件。另外,接触和分离单元至少包括:驱动传递部件,用于与管控部件的端部发生接触以及用于使得管控部件沿与按压部件的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及振动吸收部件,用于减小通过驱动传递部件而运动的管控部件的运动力。根据示例实施例的接触和分离单元在沿从动辊16纵向方向的两端的每一侧分别包括所述保持部件、管控部件、按压部件、驱动传递部件和振动吸收部件。
图2和3显示了从动辊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和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状态释放时的状态。图4显示了从动辊与中间转印带6发生接触和中间转印带6被拉伸时的状态。张紧释放杆211和212用作保持部件。张紧释放杆211和212与轴承203和204连接,该轴承203和204分别布置在从动辊16的两端处。
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用作控制部件。长孔部分213a和214a保持在可滑动地装配于中间转印带框架20的凸台部分20a的状态。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通过压缩弹簧215和拉伸弹簧216而接收来自中间转印带框架20的推压力。具体地说,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通过用作按压部件的压缩弹簧215而被沿从中间转印带框架20的中心部分朝向各端部部分侧的方向的力按压。
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凸轮滑动部分213b和214b分别与用作驱动传递部件的带拉伸凸轮217和218一起滑动。通过凸轮驱动轴22的旋转,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方位改变。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方位能够在由图3和4中所示的横截面图的平面内变化。带拉伸凸轮的作用如后面所述。
首先介绍通过由接触和分离单元使得从动辊从中间转印带6运动至分离位置而释放中间转印带的拉伸状态。首先,张紧释放杆211和212朝着图4中箭头B的方向运动。如图4中所示,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分别通过压缩弹簧215而沿箭头A的方向受到按压。因此,当张紧释放杆211和212沿箭头B方向运动长度C或更多时,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接合部分213c和214c设置在张紧释放杆211和212的孔部分211a和212a内。
结果,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通过张紧释放杆211和212由压缩弹簧205和206的动力沿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按压。
这时,在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闩锁部分213d和214d撞上中间转印带框架20的凸起20b的位置处,施加在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上的力相互平衡。在图3中所示的位置是其中施加给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力相互平衡的位置并且是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位置被可靠管控的状态。通过利用凸起部分管控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位置,即使在释放操作中某些负载变化作用在中间转印带6上,也能够防止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位置变化。
凸起213e和214e通过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朝着A方向的旋转而使得带保持部件27(带管控部件27)沿图2中所示的箭头D的方向旋转。带保持部件27在中间转印带6沿纵向方向的两端的外侧可旋转地保持于中间转印带框架20。在中间转印带6被拉伸的状态中,带保持部件27并不向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施加任何管控。在示例实施例中,如图5A中所示,在中间转印带6被拉伸的状态下,带保持部件27在它的自身重量作用下保持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的位置。
当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旋转以便释放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状态时,带保持部件27沿箭头D方向旋转。如图5B中所示,带保持部件27在第一从动辊16和第二从动辊17之间支承松弛的中间转印带6。通过该操作,能够防止松弛的中间转印带6与成像设备中的其它零部件发生接触。在示例实施例中,将防止中间转印带6与位于中间转印带单元19下面的机械部分(例如拾取辊7)发生接触。
然后,参考图6A至6F介绍中间转印带6的状态从拉伸状态被释放的状态转变成拉伸状态。
当向电源单元(未示出)供电时,螺线管通过控制器28来设置,且凸轮驱动轴22旋转。带拉伸凸轮217和张紧释放连杆213在此时的操作将参考图6A至6F介绍。带拉伸凸轮218和张紧释放连杆214的操作与带拉伸凸轮217和张紧释放连杆213的操作类似,因此将省略该操作的介绍。带拉伸凸轮217和218为对称形状,并保持在它们相对于凸轮驱动轴22的相位偏移180度的状态。因此,带拉伸凸轮217的凸轮面217a与张紧释放连杆213的凸轮滑动部分213b发生接触的定时与带拉伸凸轮218的凸轮面218a与张紧释放连杆214的凸轮滑动部分214b发生接触的定时不同。
图6A至6F显示了带拉伸凸轮217的凸轮面217a与张紧释放连杆213的凸轮滑动部分213b发生接触并使得张紧释放连杆213运动的过程。在图6A的状态中,凸轮面217a开始将张紧释放连杆213推向图中的左侧。响应于张紧释放连杆213的凸轮滑动部分213b由凸轮面217a推动和向图中左侧运动,部分213c在张紧释放杆211的锥形部分上运动,并沿与张紧释放杆211分离的方向运动(从端部部分至中心部分)。
当张紧释放连杆213通过弹簧205的拉伸力而被推向图6B中所示的位置时,张紧释放连杆213与凸轮面217a分离,并快速旋转。这时,为了防止张紧释放连杆213立刻与张紧释放连杆211分离,将振动吸收部件29设置在中间转印带框架20上。
如图6C中所示,张紧释放连杆213的运动速度由于振动吸收部件29的阻力而暂时降低。在示例实施例中,张紧释放连杆213通过振动吸收部件29的阻力而暂时停止运动。通过这种构造,能够限制从动辊16瞬间从分离位置向接触位置的运动。
振动吸收部件29与张紧释放连杆213的摩擦滑动面由摩擦滑动部分30来覆盖,该摩擦滑动部分由低摩擦系数的刚性体构成。振动吸收部件29的材料和形状被选择成,当张紧释放连杆213暂时停止在图6C中所示的位置时,第一从动辊16的轴承203布置在中间转印带6的接触位置(图6E)和分离位置(图6A)之间的基本中间位置处。也可以选择与基本中间位置相比更靠近接触位置侧的位置。
当凸轮驱动轴22进一步旋转时,凸轮面217a推开振动吸收部件29的阻力,然后,张紧释放连杆213再次沿与张紧释放杆211分离的方向运动。当张紧释放连杆213运动至图6D中所示的位置时,张紧释放连杆213的接合部分213c离开张紧释放杆211的孔部分211a。因此,张紧释放杆211和第一从动辊16的轴承203通过弹簧205而运动至中间转印带6上的接触位置(轴承203沿图6D中的向下方向运动)。
张紧释放连杆213通过拉伸凸轮217而旋转至与张紧释放杆211充分分离的位置,如图6F中所示。然后,如图6E至所示,通过压缩弹簧215,张紧释放连杆213返回至使得张紧释放连杆213与张紧释放杆211的侧表面发生接触的位置。
在操作过程中,带拉伸凸轮218的凸轮面218a并不与张紧释放连杆214的凸轮滑动部分214b发生接触。因此,张紧释放连杆214保持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力被释放的状态。当凸轮驱动轴22进一步旋转时,带拉伸凸轮218的凸轮面218a与张紧释放连杆214的凸轮滑动部分214b发生接触,张紧释放连杆214运动。该过程与张紧释放连杆213的上述过程类似。具体地说,通过接触和分离单元,从动辊16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比另一端侧更快地与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且两端的运动速度分别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暂时降低。
图7A至7E显示了从中间转印带的拉伸状态被释放的状态至释放状态转变成拉伸状态的状态。如图7B和7D中所示,当从动辊16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时,第一从动辊16在两端部分处停止。
在示例实施例中,带拉伸凸轮217和218布置成使得相对于凸轮驱动轴22的相位相互偏离180度。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例。例如,在张紧释放连杆213通过带拉伸凸轮217而暂时停止在图6C的位置时,张紧释放连杆214通过带拉伸凸轮218而运动至相同位置(暂时停止位置)。然后,张紧释放连杆213能够通过带拉伸凸轮217而再次运动至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位置,最后,张紧释放连杆214能够通过带拉伸凸轮218而运动至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位置。
只有在执行上述操作的初始安装中,与凸轮驱动轴22连接的驱动马达(未示出)才低速操作,以便限制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运动速度。一旦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运动至用于拉伸中间转印带6的位置,将通过拉伸弹簧216来保持使得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被推向装置本体后部的状态(图6E和6F)。
然后,张紧释放杆211和212保持使得张紧释杆211和212通过弹簧205和206而被推向装置本体前部的状态。换句话说,一旦中间转印带6被拉伸,就将防止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通过带拉伸凸轮217和218的旋转而自动返回至用于释放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力的位置。例如,在图6E的状态中,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位置将被管控成使得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的凸轮滑动部分213b和214b并不分别与带拉伸凸轮217和218发生接触。而且,当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通过带拉伸凸轮217和218而稍微旋转时,接合部分213c和214c将被管控成并不设置在张紧释放杆211和212的孔部分211a和212a内。
当装置本体在中间转印带单元19安装于该装置本体上的状态下进行包装,且该装置本体被运送时,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状态可以释放。在根据示例实施例的构造中,通过由操作人员简单地移动张紧释放杆211和212,就能够释放中间转印带6的拉伸状态,且释放状态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来保持。
另外,即使当在装置本体的运送过程中发生较大振动时,张紧释放连杆213和214也由压缩弹簧215来按压。通过这种构造,即使当产生较大振动时,也能够保持张紧释放杆的孔部分211a和212a和张紧释放连杆的部分213c和214c之间的接合状态。
通过上述构造,带的拉伸力通过多个步骤而沿带的宽度方向施加。因此,能够降低在拉伸操作中的碰撞声音。而且,用于管控带的拉伸辊位置的管控部件通过多个步骤来运动,能够降低在拉伸操作中所需的驱动力。
另外,并不需要新提供用于驱动接触和分离单元的驱动单元。因此,产品的成本和尺寸不会增加。另外,只有在初始安装中,驱动单元以低速操作,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拉伸带时的碰撞声。
在示例实施例中,已经介绍了旋转型的彩色成像设备,在该设备中,显影装置旋转,该设备具有一个图像载体(感光鼓),并使用中间转印带。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在串联型的彩色成像中使用的带单元,该串联型的彩色成像具有多个图像载体,并使用中间转印带,如图8中所示。而且,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使用这样的带单元的成像设备,该带单元利用传送带来支承和传送转印材料。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实施例介绍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知道,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示例实施例。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将根据最广义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变化形式、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9)

1.一种用于成像设备的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
可旋转环形带;
多个拉伸部件,所述多个拉伸部件构造成拉伸带;
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构造成将所述多个拉伸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所述带的内表面侧向外表面侧推压;以及
接触和分离单元,该接触和分离单元构造成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的位置转换至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的接触位置或者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分离的分离位置;
其中,在将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时,接触和分离单元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比另一端侧更快地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并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使得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的每一端的运动速度分别暂时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成像设备的带单元,其中:在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各端处,所述接触和分离单元包括: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构造成保持所述拉伸部件的一端;管控部件,该管控部件构造成管控保持部件的位置;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构造成按压管控部件;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构造成与管控部件的一端发生接触,使得管控部件沿与按压部件的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及振动吸收部件,该振动吸收部件构造成减小借助于驱动传递部件而运动的管控部件的运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成像设备的带单元,其中:当所述拉伸部件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时,所述振动吸收部件使得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暂时停止。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成像设备的带单元,其中:使得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暂时停止的位置是分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的基本中间位置,或者是该基本中间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的位置。
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环形带;该可旋转环形带构造成将图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上;
多个拉伸部件,所述多个拉伸部件构造成拉伸带;
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构造成将所述多个拉伸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所述带的内表面侧向外表面侧推压;以及
接触和分离单元,该接触和分离单元构造成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拉伸部件的位置转换至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的接触位置或者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分离的分离位置;
其中,在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拉伸部件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的过程中,接触和分离单元使得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比另一端侧更快地与所述带的内表面发生接触,并使得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的运动速度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分别暂时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成像设备,其中:在由推压部件推压的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的每一端处,所述接触和分离单元包括: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构造成保持所述拉伸部件的一端;管控部件,该管控部件构造成管控保持部件的位置;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构造成按压管控部件;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构造成与管控部件的一端发生接触,使得管控部件沿与按压部件的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及振动吸收部件,该振动吸收部件构造成减小借助于驱动传递部件而运动的管控部件的运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5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拉伸部件从分离位置运动至接触位置时,所述振动吸收部件使得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暂时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5的成像设备,其中:使得所述拉伸部件的、沿纵向方向的两端在到达接触位置之前暂时停止的位置是在分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的基本中间位置,或者是在该基本中间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带是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从图像载体转印至该中间转印带上,所述带包括:二次转印部件,该二次转印部件布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侧,并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至转印材料;以及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构造成驱动用于使得二次转印部件与中间转印带接触或分离的部件,其中,所述驱动传递部件从驱动单元接收驱动力,并使得管控部件沿与按压部件的按压方向基本相反的方向运动。
CN201110239128.XA 2010-08-20 2011-08-19 带单元和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Active CN1023753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5293A JP5656508B2 (ja) 2010-08-20 2010-08-2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85293 2010-08-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5383A true CN102375383A (zh) 2012-03-14
CN102375383B CN102375383B (zh) 2015-12-09

Family

ID=45594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39128.XA Active CN102375383B (zh) 2010-08-20 2011-08-19 带单元和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76435B2 (zh)
JP (1) JP5656508B2 (zh)
CN (1) CN10237538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47072B2 (en) 2017-03-07 2021-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0256B2 (ja) * 2012-11-20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639108B2 (ja) * 2015-05-28 2020-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76664B2 (ja) * 2016-07-04 2020-10-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03405B2 (ja) * 2016-12-05 2022-0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971A (ja) * 1982-07-20 1984-01-27 Ricoh Co Ltd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状記録体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US6321052B1 (en) * 1999-09-08 2001-11-20 Fuji Xerox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running state and tension for an endless belt in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403881A (zh) * 2001-09-04 2003-03-19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可拆装的带装置
JP2005091725A (ja) * 2003-09-17 2005-04-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885195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70059055A1 (en) * 2005-09-13 2007-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12814A (ja) * 2006-02-10 2007-08-23 Sharp Corp 転写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452A (ja) * 2007-04-18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75350A (ja) * 2007-09-20 2009-04-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57953A (ja) 2005-08-25 2007-03-0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0740B2 (ja) 2006-03-23 2011-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971A (ja) * 1982-07-20 1984-01-27 Ricoh Co Ltd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状記録体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US6321052B1 (en) * 1999-09-08 2001-11-20 Fuji Xerox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running state and tension for an endless belt in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403881A (zh) * 2001-09-04 2003-03-19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可拆装的带装置
JP2005091725A (ja) * 2003-09-17 2005-04-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885195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70059055A1 (en) * 2005-09-13 2007-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12814A (ja) * 2006-02-10 2007-08-23 Sharp Corp 転写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452A (ja) * 2007-04-18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75350A (ja) * 2007-09-20 2009-04-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47072B2 (en) 2017-03-07 2021-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45245A1 (en) 2012-02-23
US9176435B2 (en) 2015-11-03
JP5656508B2 (ja) 2015-01-21
JP2012042817A (ja) 2012-03-01
CN102375383B (zh)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2381B2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81018B2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75383B (zh) 带单元和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CN113253590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和成像装置
JPH052134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ベルト搬送装置
JP28116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装置
JP2007309954A (ja) 回転カム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4408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630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21243A (ja) 無端ベルト装置
JP4088044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1045937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70306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410A (ja) 転写装置の接離機構
JP2001141022A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176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969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590342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111492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器駆動機構
JPH09325610A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5156915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93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駆動装置
JP20022782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756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967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