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4044B - 图像形成装置及给送机构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给送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4044B
CN102344044B CN201110200088.8A CN201110200088A CN102344044B CN 102344044 B CN102344044 B CN 102344044B CN 201110200088 A CN201110200088 A CN 201110200088A CN 102344044 B CN102344044 B CN 1023440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part
feed
image
paper
fee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000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4044A (zh
Inventor
山本清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44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40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40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40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2Friction retainers acting on under or rear side of article being separated
    • B65H3/5207Non-driven retainers, e.g. movable retainers being moved by the motion of the article
    • B65H3/5215Non-driven retainers, e.g. movable retainers being moved by the motion of the article the retainers positioned under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the top of the pile
    • B65H3/5223Retainers of the pad-type, e.g. friction p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60Coupling, adapter or lock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5H2407/10Safety means, e.g. for preventing injuries or illegal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5H2407/2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manual intervention of operator
    • B65H2407/21Manual fee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1Presence
    • B65H2511/514Particular portion of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60Details of intermediate means between the sensing means and the element to be sensed
    • B65H2553/61Mechanical means, e.g. contact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1Edges leading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送图像形成材的给送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给送机构具备给送辊、分离单元、位置检测部及限制部件,所述位置检测部具有:检测部件,构成为可向从载置部退避的位置即退避位置移动的检测部件;和检测部,检测检测部件是否位于退避位置,且在检测出检测部件位于退避位置时,检测为纸张已配置在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所述限制部件在分离单元从装配部脱离的脱离状态下,与检测部件相抵接而限制检测部件向退避位置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给送机构,能够抑制在分离单元未装配的状态下产生的不良状况。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给送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给送图像形成材的给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给送片材、例如图像形成材的给送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收容配置图像形成部的框体部和向框体部给送纸张(图像形成材)的给送机构(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给送机构通常具备向框体部的内部送出纸张(图像形成材)的给送辊和具有分离垫部件(分离部件)的垫单元(分离单元),该分离垫部件配置为与该给送辊相对且与给送辊一起夹入纸张。给送机构的给送辊及垫单元是容易磨损或劣化的消耗品。因此,在给送机构中已磨损或劣化的给送辊及垫单元等消耗品由使用者被更换为新的给送辊及垫单元等。
在此,在更换给送辊或垫单元等时,会存在使用者忘记将新的给送辊及垫单元等安装到给送机构的情况。给送机构在使用者忘记将新的给送辊及垫单元等安装到给送机构的状态下工作时,给送机构中会产生卡纸等不良状况。
对此,作为抑制忘记将新的给送辊安装到给送机构的技术,例如已提出具备供纸轮有无检测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然而,在这种给送机构中,供纸辊有无检测单元并不是用来检测有无具有分离垫部件的垫单元的单元。
此外,具有分离垫部件的垫单元在安装于给送机构的状态下被给送辊覆盖,因此有时难以从外部判别是否已被安装。
此外,即使在具有分离垫部件的单元未安装于给送机构的状态下,也有时纸张被配置在可由给送辊给送的位置上。在此情况下,具有因给送辊被旋转驱动,多张纸张被一次给送而产生严重的卡纸的问题。此外,具有由于严重的卡纸导致给送机构或具备该给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产生故障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送机构,包括:
载置部,能够载置一张或多张片材;
给送辊,与被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片材、即配置于规定的给送位置上的一张或多张片材的上表面相对配置,将一张或多张片材中配置在最上面侧的片材向规定的运送方向送出;
给送运送路径,运送片材;
分离单元,配置在规定的装配部上以构成所述给送运送路径的一部分,且对于所述装配部能够装卸地构成,并且具有分离部件,所述分离部件在运送所述片材的运送方向上比所述给送位置更靠近下游侧与所述给送辊相对配置,且配置成与所述给送辊一起夹入片材;和
检测部件,为了检测在所述载置部的规定位置上已配置有一张或多张片材而配置,且构成为能够向初始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在一张或多张片材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到所述给送位置或所述给送位置的附近、即用于通过规定的升降部件向所述给送位置移动的给送准备位置时,该检测部件与一张或多张片材的前端部相抵接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在一张或多张片材配置在所述给送位置或所述给送准备位置的状态下,该检测部件从所述载置部退避的位置,
所述给送机构进一步具备:
限制部件,在所述分离单元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装配状态下,配置在隔着所述分离单元与所述检测部件相对的收容位置,且在所述分离单元从所述装配部脱离的脱离状态下,配置在与所述检测部件相抵接而限制所述检测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限制位置。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由以下构成:图像形成部;框体部,被配置为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载置部,能够载置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给送辊,与配置在所述载置部的图像形成材、即配置在规定的给送位置上的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的上表面相对配置,将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中配置在最上面侧的图像形成材向所述框体部的内部送出;给送运送路径,运送图像形成材;分离单元,配置在规定的装配部上以构成所述给送运送路径的一部分,且对于所述装配部能够装卸地构成,并且具有分离部件,所述分离部件在运送所述图像形成材的运送方向上比所述给送位置更靠近下游侧与所述给送辊相对配置,且配置成与所述给送辊一起夹入图像形成材;和位置检测部,检测在所述载置部的规定位置上已配置有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所述位置检测部包括:检测部件,构成为能够向初始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在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到所述给送位置或所述给送位置的附近、即用于通过规定的升降部件向所述给送位置移动的给送准备位置移动时,该检测部件与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的前端部相抵接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在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配置在所述给送位置或所述给送准备位置的状态下,该检测部件从所述载置部退避的位置;和位置检测部,具有检测所述检测部件处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检测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具备限制部件,在所述分离单元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装配状态下,配置在隔着所述分离单元与所述检测部件相对的收容位置,且在所述分离单元从所述装配部脱离的脱离状态下,配置在与所述检测部件相抵接而限制所述检测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限制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复印机1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的图。
图2是在图1所示复印机1中,从装置主体M的右侧面侧的斜上方观察给送机构600整体的立体图。
图3是在图1所示复印机1中,从装置主体M的右侧面侧的斜上方观察给送机构600的供纸轮66被取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图3中检测部件621附近的区域的立体图。
图5是放大将图4中垫单元610卸下的状态的检测部件621附近的区域的立体图。
图6是说明限制部件630的安装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说明复印机1中的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8A是说明垫单元610装配在外壳601的装配部602的状态的图。
图8B是说明从图8A的状态纸张T向箭头F1方向移动且检测部件621转动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8C是说明从图8B的状态升降板603上升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8D是说明取下供纸轮66后,使垫单元610向箭头F4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8E是说明从图8D的状态使垫单元610进一步向箭头F4方向移动,以从装配部602取下的状态的图。
图9是说明复印机1的控制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通过图1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1的整体结构。图1是用于说明复印机1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的图。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1具备:图像读取装置300,配置在复印机1的上下方向Z的上方侧;和装置主体M,配置在复印机1的上下方向Z的下方侧,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300读取的图像信息在作为片状的图像形成材的纸张T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而且,在复印机1的说明中,将副扫描方向X也称为复印机1的“左右方向”,将主扫描方向Y(贯穿图1的方向)也称为复印机1的“前后方向”。复印机1的上下方向Z与副扫描方向X及主扫描方向Y正交。
首先,说明图像读取装置300。
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装置300具备盖部件70和读取原稿G的图像的读取部301。
盖部件70相对于读取部301,通过未图示的连结部可开闭地被连结。盖部件70具有保护后述读取面302A的作用。
读取部301具备框体306和配置在框体306上方侧的读取面302A。此外,读取部301在框体306的内部空间304内具备:包含光源的照明部340;多个反射镜321、322及323;在副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第一架体311及第二架体312;成像透镜357;作为读取装置的CCD358;和对由CCD358读取的图像信息进行规定的处理并将该图像信息输出到装置主体M侧的CCD基板361。照明部340及第一反射镜321收容于第一架体311中。第二反射镜322及第三反射镜323收容于第二架体312中。
读取面302A向与副扫描方向X及主扫描方向Y正交的方向扩大,且横跨在读取部301中的副扫描方向X上的大部分上。原稿G载置于读取面302A上。第一架体311及第二架体312分别在保持后述的光路H的长度(光路长)固定不变的同时在副扫描方向X上移动。由此,读取载置于读取面302A上的原稿G的图像。
在框体306的内部空间304中,多个反射镜321、322及323形成用于将来自原稿G的光入射到成像透镜357的光路H。此外,第一架体311在副扫描方向X上按照固定速度A移动,并且第二架体312在副扫描方向X上按照固定速度A/2移动,因此即使在进行图像读取动作时,光路H的长度也被保持固定不变。关于读取部301的详细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接下来,说明装置主体M。
装置主体M具有:基于规定的图像信息在纸张T上形成规定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GK;和将纸张T向图像形成部GK供给并将已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排出的供排纸部KH。
装置主体M的外形由作为框体部的壳体BD构成。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GK具备:作为像承载体(感光体)的感光鼓2a、2b、2c、2d、带电部10a、10b、10c、10d;作为曝光单元的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显影器16a、16b、16c、16d;调色剂盒5a、5b、5c、5d;调色剂供给部6a、6b、6c、6d;鼓清洁部11a、11b、11c、11d;除电器12a、12b、12c、12d;中间转印带7;一次转印辊37a、37b、37c、37d;二次转印辊8;对向辊18;和定影部9。
如图1所示,供排纸部KH具备供纸盒52、手动供纸部64、纸张T的运送路径L、阻力辊对80、第一排纸部50a和第二排纸部50b。而且,如后所述,运送路径L是第一运送路径L1、第二运送路径L2、第三运送路径L3、手动运送路径La、返回运送路径Lb和后处理运送路径Lc的集合体。
下面,详细地说明图像形成部GK及供排纸部KH的各构成。
首先,对图像形成部GK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部GK中,沿着感光鼓2a、2b、2c、2d各自的表面按照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顺序,依次由带电部10a、10b、10c、10d进行带电,由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进行曝光,由显影器16a、16b、16c、16d进行显影,由中间转印带7及一次转印辊37a、37b、37c、37d进行一次转印,由除电器12a、12b、12c、12d进行除电,并由鼓清洁部11a、11b、11c、11d进行清洁。
此外,在图像形成部GK中,由中间转印带7、二次转印辊8及对向辊18进行二次转印,并且由定影部9进行定影。
各个感光鼓2a、2b、2c、2d由圆筒状的部件构成,起到感光体或像承载体的作用。各个感光鼓2a、2b、2c、2d被配置为以向与中间转印带7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机轴为中心,可沿箭头方向旋转。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可形成静电潜像。
带电部10a、10b、10c、10d分别与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带电部10a、10b、10c、10d分别使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均匀地带负电(负极性)或带正电(正极性)。
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起到曝光单元的作用,与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分离配置。各个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具有未图示的激光光源、多面镜、多面镜驱动用电机等而构成。
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分别基于由读取部301读取的与图像相关的图像信息来扫描曝光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通过由各个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扫描曝光,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的已被曝光部分的电荷被去除。由此,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各个显影器16a、16b、16c、16d分别与感光鼓2a、2b、2c、2d对应设置,且与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显影器16a、16b、16c、16d分别在形成于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上附着各种颜色的调色剂,从而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图像。显影器16a、16b、16c、16d分别对应于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四种颜色。各个显影器16a、16b、16c、16d具有与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的显影辊和调色剂搅拌用的搅拌辊等而构成。
各个调色剂盒5a、5b、5c、5d分别与显影器16a、16b、16c、16d对应设置,收容分别对显影器16a、16b、16c、16d供给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调色剂盒5a、5b、5c、5d分别收容黄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黑色调色剂。
各个调色剂供给部6a、6b、6c、6d分别与调色剂盒5a、5b、5c、5d及显影器16a、16b、16c、16d对应设置,将分别收容于调色剂盒5a、5b、5c、5d中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分别向显影器16a、16b、16c、16d供给。各个调色剂供给部6a、6b、6c、6d与各个显影器16a、16b、16c、16d通过未图示的调色剂供给路径连接。
形成于感光鼓2a、2b、2c、2d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中间转印带7架设在从动辊35、由驱动辊构成的对向辊18和张力辊36等上。由于张力辊36从内侧向外侧对中间转印带7施力,规定的张力被施加在中间转印带7上。
隔着中间转印带7在感光鼓2a、2b、2c、2d的相反侧分别相对配置一次转印辊37a、37b、37c、37d。
中间转印带7的规定部分由各个一次转印辊37a、37b、37c、37d与各个感光鼓2a、2b、2c、2d相夹。该被夹入的规定部分压靠于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与各个一次转印辊37a、37b、37c、37d之间分别形成一次转印辊隙N1a、N1b、N1c、N1d。在各个一次转印辊隙N1a、N1b、N1c、N1d处,显影于各个感光鼓2a、2b、2c、2d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全彩调色剂图像。
在各个一次转印辊37a、37b、37c、37d上由未图示的一次转印偏压施加部施加用于将形成于各个感光鼓2a、2b、2c、2d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一次转印偏压。
除电器12a、12b、12c、12d分别与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除电器12a、12b、12c、12d分别通过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照射光,而对一次转印进行后的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进行除电(去除电荷)。
鼓清洁部11a、11b、11c、11d分别与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鼓清洁部11a、11b、11c、11d分别去除残留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或附着物,将并将所去除的调色剂等向规定的回收机构运送以回收。
二次转印辊8将在中间转印带7上一次转印的全彩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T上。在二次转印辊8上由未图示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施加用于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7上的全彩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T的二次转印偏压。
二次转印辊8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抵接或分离。具体来说,二次转印辊8构成为可移动到与中间转印带7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与中间转印带7分离的分离位置。详细来说,二次转印辊8在将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一次转印的全彩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于纸张T上时被配置在抵接位置,其他时候被配置在分离位置。
在中间转印带7的与二次转印辊8的相反侧配置有对向辊18。中间转印带7的规定部分被夹入到二次转印辊8和对向辊18。而且,纸张T被压靠于中间转印带7的外表面(一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面)。在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形成二次转印辊隙N2。在二次转印辊隙N2处,中间转印带7上一次转印的全彩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于纸张T上。
定影部9熔融加热构成纸张T上二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并将其定影到纸张T上。定影部9具备由加热器加热的加热旋转体9a和压接在加热旋转体9a上的加压旋转体9b。加热旋转体9a和加压旋转体9b夹入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以加压并运送。通过在夹在加热旋转体9a与加压旋转体9b之间的状态下运送纸张T,转印在纸张T上的调色剂通过熔融及加压而定影在纸张T上。
接下来,说明供排纸部KH。
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M的下部以上下排列的方式配置有收容纸张T的两个供纸盒52。供纸盒52构成为能够从装置主体M的框体沿水平方向拉出。供纸盒52上配置有载置纸张T的载置板60。纸张T以层积在载置板60上的状态收容在供纸盒52中。载置于载置板60上的纸张T通过配置在供纸盒52的纸张送出侧的端部(图1的左侧端部)的盒供纸部51送出至运送路径L。盒供纸部51具备重送防止机构,该重送防止机构由用于将载置板60上的纸张T取出的前送轮61和用于将纸张T逐张向运送路径L送出的供纸辊对63构成。
在装置主体M的右侧面(图1的右侧)设置有手动供纸部64。手动供纸部64以向装置主体M供给与置于供纸盒52中的纸张T不同大小或种类的纸张T为主要目的而设置。手动供纸部64具备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装置主体M的右侧面的一部分的手动供纸盘65和作为给送辊的供纸轮66。手动供纸盘65在打开状态下起到可载置一张或多张纸张T的载置部的作用,其下端转动自如(开闭自如)地安装在供纸轮66的附近。供纸轮66将载置于打开状态的手动供纸盘65上的纸张T向框体306内部的手动运送路径La送出(供纸)。
此外,关于包含手动供纸盘65的供纸轮66的纸张T的给送机构600,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在装置主体M的上方侧设置有第一排纸部50a及第二排纸部50b。第一排纸部50a及第二排纸部50b将纸张T排出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关于第一排纸部50a及第二排纸部50b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运送纸张T的运送路径L具备从盒供纸部51到二次转印辊隙N2的第一运送路径L1、从二次转印辊隙N2到定影部9的第二运送路径L2、从定影部9到第一排纸部50a的第三运送路径L3、使从手动供纸部64供给的纸张汇合到第一运送路径L1的手动运送路径La、使在第三运送路径L3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的纸张正反面翻转并返回第一运送路径L1的返回运送路径Lb、以及将在第三运送路径L3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的纸张运送到与第二排纸部50b相连的后处理装置(未图示)的后处理运送路径Lc。
此外,在第一运送路径L1的中途设置有第一汇合部P1及第二汇合部P2。在第三运送路径L3的中途设置有第一分支部Q1。
第一汇合部P1是手动运送路径La汇合到第一运送路径L1的汇合部。第二汇合部P2是返回运送路径Lb汇合到第一运送路径L1的汇合部。
第一分支部Q1是后处理运送路径Lc从第三运送路径L3分支的分支部。在第一分支部Q1上设置有分支部件58。分支部件58将从定影部9运出的纸张T的运送方向分支(切换)到朝向第一排纸部50a的第三运送路径L3或朝向第二排纸部50b的后处理运送路径Lc。
在第一运送路径L1的中途(详细来说,第二汇合部P2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配置有用于检测纸张T的传感器、以及用于进行纸张T的歪斜(偏斜供纸)校正或使图像形成部GK中调色剂图像的形成与定时一致的阻力辊对80。传感器配置在纸张T的运送方向上的阻力辊对80的正前方(运送方向的上游侧)。阻力辊对80基于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信息,进行上述校正或定时调整并运送纸张T。
返回运送路径Lb是对纸张T进行双面印刷的时候,为了使已印刷面的相反面(未印刷面)与中间转印带7相对而设置的运送路径。利用返回运送路径Lb,能够使从第一分支部Q1运送到第一排纸部50a侧的纸张T正反面翻转后返回到第一运送路径L1,并运送到配置在二次转印辊8的上游侧的阻力辊对80的上游侧。在通过返回运送路径Lb正反面翻转的纸张T上,在二次转印辊隙N2中对未印刷面转印规定的调色剂图像。
在第三运送路径L3的端部形成第一排纸部50a。第一排纸部50a配置在装置主体M的上方侧。第一排纸部50a朝向装置主体M的右侧面侧(图1中的右侧,手动供纸部64侧)开口。第一排纸部50a将在第三运送路径L3上运送的纸张T排出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
在第一排纸部50a的开口侧形成排纸堆积部M1。排纸堆积部M1形成于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外表面)。排纸堆积部M1是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而形成的部分。排纸堆积部M1的底面构成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规定的调色剂图像且从第一排纸部50a排出的纸张T被层积堆积在排纸堆积部M1上。
在后处理运送路径Lc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排纸部50b。第二排纸部50b配置在装置主体M的上方侧。第二排纸部50b朝向装置主体M的左侧面侧(图1中的左侧,连结后处理装置的一侧)开口。第二排纸部50b将在后处理运送路径Lc上运送的纸张T排出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
在第二排纸部50b的开口侧连结有后处理装置(未图示)。后处理装置对从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1)排出的纸张进行后处理(装订、打孔等)。
此外,在各运送路径的规定位置上配置有纸张检测用传感器。
接下来,对用于消除主运送路径L1~L3(下面将第一运送路径L1、第二运送路径L2及第三运送路径L3合在一起也称作“主运送路径”)及返回运送路径Lb中的卡纸(JAM)的结构简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M的左侧面侧(图1中的左侧),主运送路径L1~L3及返回运送路径Lb主要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地并排。在装置主体M的左侧面侧(图1中的左侧),以形成装置主体M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盖体40。盖体40在其下端部通过支点轴43连结于装置主体M。支点轴43被配设为其轴方向沿着横穿主运送路径L1~L3及返回运送路径Lb的方向。盖体40以支点轴43为中心在关闭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和打开位置(未图示)之间转动自如地构成。
盖体40由通过支点轴43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装置主体M的第一盖部41和通过同一个支点轴43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装置主体M的第二盖部42构成。第一盖部41比第二盖部42位于装置主体M的外侧(侧面侧)。此外,在图1中,用左下方向的虚线绘制阴影线的部分是第一盖部41,用右下方向的虚线绘制阴影线的部分是第二盖部42。
在盖体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盖部41的外面侧形成装置主体M的外表面(侧面)的一部分。
此外,在盖体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第二盖部42的内面侧(装置主体M侧)形成主运送路径L1~L3的一部分。
进一步,在盖体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盖部41的内面侧和第二盖部42的外面侧形成返回运送路径Lb的至少一部分。即,返回运送路径Lb形成在第一盖部41与第二盖部42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1由于具备如上构成的盖体40,当主运送路径L1~L3上发生卡纸(JAM)时,通过将盖体40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未图示)以开放主运送路径L1~L3,能够处理卡在主运送路径L1~L3上的纸张。另一方面,当返回运送路径Lb上发生卡纸时,通过将盖体40转动到打开位置后,以支点轴43为中心使第二盖部42向装置主体M侧(图1中的右侧)转动以开放返回运送路径Lb,能够处理卡在返回运送路径Lb上的纸张。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1中与纸张T的给送机构(装置)600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从装置主体M的右侧面侧的斜上方观察给送机构600的整体的立体图。图3是从装置主体M的右侧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取下供纸轮66的状态的给送机构600的立体图。图4是放大图3中检测部件621附近的区域的立体图。图5是放大将图4中垫单元(分离单元)610卸下的状态的检测部件621附近的区域的立体图。图6是说明限制部件630的安装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给送机构600与手动供纸部64中手动供纸盘65的下端部连续配置在装置主体M的内部(参照图1)。
如图2至图5所示,给送机构600具备外壳601、供纸轮(给送辊)66、供纸驱动轴605、垫单元610、升降板(升降部件)603、给送运送路径640、纸张T的位置检测部620和限制部件630。
外壳601在纸张T的运送方向D1(参照图2及图3)的下游侧配置在运送路径L中手动运送路径La的运送起始端侧。外壳601固定在装置主体M上。
如图5所示,外壳601上形成有安装垫单元610的装配部602。装配部602位于外壳601的正交方向D3的大致中央,具有与垫单元610的背面抵接(相对)的第一壁602a、水平段部602b及第二壁部602c而构成。在装配部602上可装卸地安装垫单元610。
此外,如图5所示,外壳601上形成有收容配置后述限制部件630的收容部601b。收容部601b是将装配部602的水平段部602b及第二壁部602c切开而形成的细长状的凹部。
此外,外壳601上形成有可旋转地保持供纸驱动轴605的支撑筒部604。
供纸轮66配置在外壳601中运送方向D1的下游侧。供纸轮66配置为位于外壳601中正交方向D3的大致中央。供纸轮66从手动供纸盘65的载置面及升降板603向上方分离配置。
供纸轮66与后述垫单元610的分离垫部件(分离部件)612相对配置。供纸轮66配置在垫单元610的垂直方向上侧(上方)。
供纸轮66与配置在给送位置(参照图8C,位置PS2)的一张或多张纸张T的上表面相对(抵接)配置。供纸轮66是将配置在给送位置的一张或多张纸张T中最上面侧的纸张T向装置主体M内部的手动运送路径La送出的供纸轮(给送辊)。
供纸轮66可装卸地配置在外壳601的垂直方向上侧。
供纸轮66为大致圆柱形,在正交方向D3的两端侧,可装卸地安装于可旋转地保持(支撑)在支撑筒部604上的供纸驱动轴605上。
在此,供纸驱动轴605在与供纸轮66的相反侧的端部,直接或通过齿轮部件等间接与驱动部700连结。供纸轮66通过由驱动部700输出的旋转驱动力被旋转驱动。被旋转驱动的供纸轮66将相对配置的纸张T沿后述的给送运送路径640向装置主体M内给送(供纸)。
如图2及图3所示,垫单元构成为610相对于外壳601的装配部602可拆卸。
垫单元610配置为在安装于装配部602的状态下,构成后述的给送运送路径640的一部分。此外,垫单元610在安装于装配部602的状态下,配置在供纸轮66的下方(垂直方向下侧)中纸张T的运送方向D1的下游侧。
垫单元610具有垫支承件611、贴附于垫支承件611的分离垫部件612和抵接(载置)在外壳601的装配部602上的固定支承件613(参照图8A)。此外,垫单元610上形成有后述的检测部件621在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收容检测部件621的切口部619。
固定支承件613保持垫支承件611。固定支承件613具有在正交方向D3的两端面形成的一对肋部(未图示)。该肋部形成为可插入(配合)于形成在外壳601的装配部602中正交方向D3的两端侧的一对槽部606。垫单元610在将固定支承件613的一对肋部插入(配合)于外壳601侧的一对槽部606的状态下,通过在该槽部606延伸的方向上滑动,可相对于装配部602装卸。
垫支承件611安装于固定支承件613上。垫支承件611具有在长度方向(正交方向D3)的两端面形成的轴部614。垫支承件611通过一对轴部614嵌入形成于固定支承件613的两端内面的孔部(未图示),以轴部614为支点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支承件613。垫支承件611通过配置在该垫支承件611与固定支承件613之间的未图示的弹簧的弹力(斥力),被施力以向与供纸轮66接近的方向转动。
此外,垫支承件611上贴附有分离垫部件612、612。
分离垫部件612、612贴附在垫支承件611上。分离垫部件612、612贴附在安装于固定支承件613的垫支承件6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分离垫部件612、612隔着切口部619的一部分在正交方向D3上并排配置。分离垫部件612在垫单元610安装于外壳601的状态下,与供纸轮66相对地配置在运送方向D1上比给送位置(可通过供纸轮66向运送方向D1给送的纸张T的位置)更靠近下游侧。
分离垫部件612配置为与供纸轮66一起夹入纸张T。
分离垫部件612通过垫支承件611由弹簧的弹力(斥力)被施力以向与供纸轮66(或纸张T)接触的方向转动。
分离垫部件612通过垫支承件611以轴部614为支点相对外壳601(装置主体M)转动,而相对于供纸轮66(或纸张T)接触或分离移动。
切口部619是收容位于退避位置的检测部件621的部分。
切口部619是在垫支承件611及固定支承件613上形成的凹状的部分。切口部619形成在与检测部件621相对的位置上。切口部619形成为能够收容位于退避位置的检测部件621的尺寸及形状。
升降板603(升降部件)配置在供纸轮66的垂直方向下侧(下方)。升降板603是使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中供纸准备位置上的纸张T与供纸轮66接触或与供纸轮66分离的板状部件。升降板603是通过由未图示的升降驱动部相对于(朝向)供纸轮66升降移动,来将配置在供纸准备位置上的纸张T按压于供纸轮66上或者解除按压的部件。
给送运送路径640是将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载置面上的纸张T向装置主体M的内部运送的运送路径。
给送运送路径640包含比升降板603的上表面更靠近运送方向D1上游的手动供纸盘65的载置面的上部空间。给送运送路径640是纸张T从手动供纸盘65的载置面的上部空间,经由升降板603的上表面及分离垫部件612的上表面,运送到装置主体M内部的手动运送路径La的入口部的运送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给送运送路径640是指在升降板603上升移动的状态(纸张T的最上面与供纸轮66相抵接的状态)下,供纸轮66给送的纸张T被运送的运送路径。
位置检测部620具有检测部件621、开关部622和后述的CPU740的功能部即检测部623。
位置检测部620是检测手动供纸盘65上有无纸张T的位置检测部。
具体来说,位置检测部620是检测一张或多张纸张T已载置在手动供纸盘65的规定位置上的位置检测部。
详细来说,位置检测部620是检测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纸张T(前端部)是否已配置在可通过供纸轮66送出(可给送)的给送位置,或者是否已配置在给送位置的附近、即用于通过规定的升降部件(本实施方式的升降板603)移动到给送位置的给送准备位置(参照图8B,位置PS1)的位置检测部。
此外,位置检测部620是检测检测部件621位于退避位置的位置检测部。位置检测部620是检测检测部件621是位于初始位置,还是位于退避位置的位置检测部。
位置检测部620当检测出检测部件621已位于退避位置时,检测为纸张T已位于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换言之,位置检测部620当未检测出检测部件621已位于退避位置时,不会检测为纸张T已位于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检测为纸张T不在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
检测部件621在运送方向D1上比垫单元610的分离垫部件612更靠近上游侧配置。
检测部件621在垫单元610已被安装的状态下,与垫单元610相对配置。
检测部件621具有在垂直方向的下端部侧以向正交方向D3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一对旋转轴624、624。检测部件621通过旋转轴624、624可转动地安装在外壳601上。
检测部件621构成为可向初始位置(参照图8A)和退避位置(参照图8C)移动。
初始位置是当纸张T从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状态下的规定的载置位置移到升降板603侧的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时,与纸张T的前端部相抵接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T从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状态下的规定位置移动到给送准备位置,且从给送准备位置移动到给送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初始位置是当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上的纸张在从规定位置移动到给送准备位置时,纸张T的前端部所抵接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初始位置的检测部件621(以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姿势)配置为通过形成在升降板603的前端的缺口部603a向给送运送路径640突出而堵塞给送运送路径640一部分(参照图4、图5及图8A)。
退避位置是当纸张T配置于供纸位置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时,检测部件621从载置部退避的位置。退避位置是检测部件不限制由供纸轮66给送的纸张T的运送移动的位置。退避位置是不堵塞给送运送路径640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退避位置的检测部件621收容于上述切口部619中。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收容于切口部619中的位置即退避位置转动移动。检测部件621构成为当被纸张T从初始位置移到退避位置时,收容于切口部619,从而从给送运送路径640退避。
配置在退避位置上的检测部件621从在升降板603上升移动的状态下形成的给送运送路径640退避而配置。
开关部622根据检测部件621的位置将规定的信号向后述的CPU740(检测部623)输出。开关部622例如当位于退避位置时将规定的信号向CPU740(检测部623)输出。开关部622例如配置在检测部件621的附近。
检测部623检测检测部件621是否移动到(位于)退避位置。检测部623例如通过接收由开关部622输出的信号,来检测检测部件621是否向移动到(位于)退避位置。
检测部623当检测出检测部件621移动到(位于)退避位置时,检测(识别)为多张纸张T已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规定位置上。检测部623当检测出检测部件621移动到(位于)退避位置时,检测(识别)为纸张T已配置在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上。
而且,检测部623当检测出检测部件621移动到(位于)退避位置时,对后述的驱动控制部710输出规定的信号。
在此,后述的驱动控制部710当从检测部623接收到规定的信号时允许驱动部700成为可驱动的状态。因此,当未由检测部623检测出检测部件621移动到(位于)退避位置时,供纸轮66不会被旋转驱动。
如图5及图6所示,限制部件630配置为可收容于形成在外壳601上的凹状的收容部(收容位置)601b中。
如图8A所示,限制部件630在垫单元610装配于外壳601的装配部602的状态下,隔着垫单元610配置在与检测部件621相对的位置上。
如图6所示,限制部件630在基端部630a围绕支轴631可转动地被支撑。限制部件630通过缠绕于支轴631一部分上的螺旋弹簧(施力部件的一例)632的弹力,被施力以向后述的限制位置侧转动移动。
限制部件630构成为可转动移动到收容位置(解除限制的位置,参照图4)和限制位置(参照图5)。
具体来说,限制部件630构成为可转动移动到在垫单元610装配于装配部602的装配状态下位于的收容位置(限制解除位置,参照图4)和在垫单元610从装配部602脱离的脱离状态下位于的限制位置(参照图5)。
详细来说,限制部件630构成为可转动移动到在垫单元610装配于装配部602的装配状态下,与检测部件621分离而允许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的转动移动的收容位置(限制解除位置,参照图4),以及在垫单元610从装配部602脱离的脱离状态下,以大致水平姿势(图5中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姿势)立起并突出,从而前端部630b(像支承棒那样)与检测部件621相抵接而限制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的转动移动的限制位置(参照图5)。
而且,限制部件630在与检测部件621相抵接的状态下,既可以将检测部件621限制为从初始位置完全无法移动,也可以限制为在能够阻挡纸张T的范围内稍微向退避位置侧移动。
接下来,通过图7以给送机构600为中心对复印机1中控制系统的构成进行说明。图7是说明复印机1中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如图7所示,复印机1具有供纸轮66、使供纸轮66旋转驱动的驱动部700、构成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件621及开关部622、CPU740、图像数据接收部720和图像形成部GK。
CPU740包含构成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623、驱动控制部710和图像形成控制部730。
驱动部700是通过供纸驱动轴605连结于供纸轮66,并使供纸轮66旋转驱动的电机等。驱动部700由驱动控制部710控制。
驱动控制部710以如下方式对驱动部700进行控制:在通过检测部623(位置检测部620)检测出纸张T已配置在规定的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的状态下,允许驱动部700转动驱动,且在通过检测部623(位置检测部620)没有检测出纸张T已配置在规定的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的状态下,不允许驱动部700转动驱动。
驱动控制部710在从检测部623(位置检测部620)接收到表示检测部件621位于退避位置的规定信号的状态下,当从后述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30接收到要求驱动部700驱动的信号时,允许驱动部700转动驱动(对驱动部700输出驱动信号)。
此外,驱动控制部710在未从检测部623(位置检测部620)接收到表示检测部件621位于退避位置的规定信号的状态(或者接收到表示位于初始位置的规定信号的状态)下,当从后述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30接收到要求驱动部700驱动的信号时,不允许驱动部700转动驱动(不对驱动部700输出驱动信号)。
图像数据接收部720接收由图像读取装置300读取的图像数据。在此,图像数据例如包含对图像形成部GK指示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上形成规定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指示、与调色剂图像相关的图像信息及张数信息等。
图像形成控制部730控制图像形成部GK以在感光鼓2a、2b、2c、2d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控制部730当由图像数据接收部720接收到图像数据时,向图像形成部GK输出图像形成指示,以使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上。
此外,图像形成控制部730当由图像数据接收部720接收到图像数据时,对驱动控制部710输出要求驱动部700驱动的信号。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1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收容于供纸盒52的纸张T由前送轮61及供纸辊对63向第一运送路径L1送出,之后,通过第一汇合部P1及第二运送路径L2运送至阻力辊对80。
在阻力辊对80,进行纸张T的歪斜校正或与调色剂图像的定时调整。
从阻力辊对80送出的纸张T通过第一运送路径L1导入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的二次转印辊隙N2。然后,在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T上。
之后,纸张T从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送出,并通过第二运送路径L2导入定影部9的加热旋转体9a与加压旋转体9b之间。而且,由于纸张T以夹在加热旋转体9a与加压旋转体9b之间的状态运送,在纸张T上转印的调色剂被熔融及加压,从而定影在纸张T上。
接下来,纸张T通过第三运送路径L3运送到第一排纸部50a或第二排纸部50b,并排出到排纸堆积部M1或装置主体M的外部。
由此,收容于供纸盒52的纸张T的印刷完成。
当印刷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纸张T时,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上的纸张T由供纸轮66(给送机构600)向手动运送路径La送出,之后,通过第一汇合部P1及第一运送路径L1运送至阻力辊对80。之后的动作与前述的收容于供纸盒52中的纸张T的单面印刷动作相同,省略说明。
在此,关于将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纸张T向装置主体M的内部给送的给送机构600的动作,下面进行详细描述。
接下来,参照图8A至图8E,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1中纸张T的给送机构600的动作。
图8A是说明垫单元610装配于外壳601的装配部602的状态的图。图8B是说明从图8A的状态纸张T向箭头F1方向移动且检测部件621转动移动的状态的图。图8C是说明从图8B的状态升降板603上升移动的状态的图。图8D是说明取下供纸轮66后,使垫单元610向箭头F4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8E是说明从图8D的状态使垫单元610进一步向箭头F4方向移动,以从装配部602取下的状态的图。
首先,如图8A所示,在垫单元610装配于装配部602的状态下,限制部件630被垫单元610按压,从而收容配置在收容部601b内。即,限制部件630配置在与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件621分离而允许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转动移动的限制解除位置。
接着,如图8B所示,当使用者将多张纸张T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载置面上,并使纸张T以沿箭头F1方向插入的方式移动时,配置在初始位置的检测部件621在与纸张T的前端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向箭头F2方向转动移动。而且,在纸张T配置在给送准备位置PS1的状态下,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转动移动。
通过检测部件621向退避位置转动移动,开关部622向CPU740(检测部623)输出规定的信号。然后,检测部623通过从开关部622接收规定的信号,对驱动控制部710输出表示检测部件621处于退避位置的信号。接收到该信号的驱动控制部710成为可允许驱动部700驱动的状态。
即,在此状态下,当从图像形成控制部730接收到要求使驱动部700驱动的信号时,驱动控制部710对驱动部700输出指示驱动的驱动信号。
此外,驱动控制部710对用于升降驱动升降板603的未图示的升降驱动部同样也进行控制。驱动控制部710在从检测部623接收表示检测部件621位于退避位置的规定信号的状态下,当从后述的图像形成控制部730接收到要求使升降驱动部驱动的信号时,允许升降驱动部进行升降驱动(对升降驱动部输出升降驱动信号)。
由此,如图8C所示,升降板603上升移动,未图示的纸张T的前端部配置在给送位置PS2上。
此外,由此,纸张T被夹入在供纸轮66与垫单元610的分离垫部件612之间,并在抑制重送的同时向给送运送路径640给送,且向装置主体M的内部的手动运送路径La运送。
而且,当供纸轮66及垫单元610等磨损或劣化,从而需要更换新的部件或者需要维修时,使用者将供纸轮66向外壳601的上方取下后,使垫单元610通过由供纸轮66的取下而产生的空间向上方滑动,从而可以使垫单元610从外壳601的装配部602脱离。
首先,如图8D所示,将供纸轮66从外壳601取下后,当使垫单元610向箭头F4方向移动时,限制部件630通过螺旋弹簧632的作用力,围绕支轴631逐渐向上方转动移动。限制部件630从收容位置向限制位置侧转动移动。
接着,如图8E所示,在使垫单元610向箭头F4方向进一步移动而从外壳601的装配部602完全脱离的状态下,限制部件630以大致水平姿势立起并突出,移动到前端部630b与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件621抵接的位置、即限制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转动移动的限制位置。
由此,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件621维持在堵塞给送运送路径640的一部分的位置上。
即,在图8E所示的状态下,检测部件621限制纸张T向运送方向D1的下游侧的移动。通过限制部件630向退避位置的移动被限制的检测部件621限制纸张T配置(移动)到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上。
由此,在图8E所示的垫单元610被取下的状态下即使当安装有供纸轮66时,从结构方面也能抑制(由于未装配垫单元610而导致的)多张纸张T重叠并向装置主体M的内部运送。
此外,如上所述,限制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即,在此状态下,驱动控制部710被维持在不允许驱动部700驱动的状态。
由此,在图8E所示的垫单元610被取下的状态下即使当安装有供纸轮66时,从控制方面也能抑制多张纸张T重叠并向装置主体M的内部运送。
因此,给送机构600即使在未装配垫单元610或者在更换或维修后忘记装配的情况下,也能抑制(防止)由于供纸轮66被旋转驱动给送纸张T而发生的严重的卡纸等不良状况。
接下来,通过图9且以图7所示的复印机1的控制系统的动作为中心,对抑制当更换或维修后忘记将新的垫单元610装配于外壳601的装配部602时发生重送或卡纸等不良状况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说明复印机1的控制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使用者从装配部602取下旧的垫单元,不安装新的垫单元,将供纸轮66安装于外壳601上。
而且,在步骤ST101中,使用者操作未图示的电源操作部,接通复印机1的电源。
接着,在步骤ST102中,图像数据接收部720接收由图像读取装置300读取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例如包含对图像形成部GK指示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上形成规定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指示、与调色剂图像相关的图像信息及张数信息等。
接着,在步骤ST103中,图像形成控制部730接收由图像数据接收部720输出的图像数据。
接着,在步骤ST104中,图像形成控制部730向图像形成部GK输出指示图像形成的信号,且向驱动控制部710输出要求使驱动部700旋转驱动的要求信号。
接着,在步骤ST105中,确认位置检测部620(检测部623)是否检测出检测部件621处于退避位置。
此时,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件621如图8E所示,由于限制部件630的抵接而处于从初始位置到退避位置的转动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因此位置检测部620(检测部623)未检测出检测部件621处于退避位置。
由此,驱动控制部710不允许驱动部700旋转驱动供纸轮66。
所以,纸张T不会被强行经过给送运送路径640向装置主体M内部的手动运送路径La运送,因此抑制在忘记装配垫单元610的状态下给送纸张T而发生的严重的卡纸等不良状况。
而且,在此情况下(步骤ST105,NO),处理返回到步骤ST104之前。在此,也可以构成为当处理反复返回到步骤ST104规定次数时,通过未图示的告知部告知垫单元610未被安装。
收到步骤ST105的判定结果(NO)而注意到忘记装配垫单元610的使用者在装配部602上装配垫单元610。当垫单元610装配于规定的装配部602时,限制部件630如图8A所示,移动到限制解除位置。由此,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件621如图8A所示,成为允许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的转动移动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当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的载置面上的纸张T的前端部与检测部件621相抵接而以推压的方式使检测部件621移动时,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退避位置转动移动。
由此,位置检测部620(检测部623)检测出检测部件621处于退避位置(步骤ST105、YES)。于是,处理前进到步骤ST106。
接着,在步骤ST106中,由于驱动控制部710允许驱动部700转动驱动供纸轮66(也同样地允许未图示的升降驱动部的升降驱动),纸张T(从给送准备位置移动到给送位置)在被夹入供纸轮66与垫单元610的分离垫部件612之间而抑制重送的状态下被运送到给送运送路径640,并被向装置主体M的内部的手动运送路径La运送。
被运送到手动运送路径La的纸张T通过第一汇合部P1及第一运送路径L1被运送到阻力辊对80。之后进行与已描述的内容同样的图像形成动作(印刷)。
接着,在步骤ST107中,图像形成控制部确认由图像数据接收部720接收的规定张数的图像形成动作(印刷)是否已终止。图像形成控制部当没有确认规定张数的图像形成动作已终止(NO)时,继续进行处理,当确认到规定张数的图像形成动作已终止(YES)时,终止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1,例如达到如下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1具备:供纸轮66,将载置于手动供纸盘65上的纸张T向装置主体M的内部送出;用于运送纸张T的给送运送路径640;垫单元610,配置在规定的装配部602上以构成给送运送路径640的一部分,且对于装配部602可装卸,并且在运送纸张T的运送方向上比规定的给送位置更靠近下游侧与供纸轮66相对配置,且具有配置成与供纸轮66一起夹入纸张T的分离垫部件612;位置检测部620,具有检测部件621和开关部622,所述检测部件621构成为可向初始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该初始位置是当纸张T从规定位置移动到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时,检测部件621移动的纸张T的前端部所抵接的位置,该退避位置是检测部件621在纸张T配置在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状态下从载置部退避的位置,所述开关部622检测检测部件621是否位于退避位置,且在检测出检测部件621处于退避位置时,检测为纸张T已配置在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和限制部件630,在垫单元610装配于装配部602的装配状态下,配置在隔着垫单元610与检测部件621相对的收容位置,在垫单元610从装配部602脱离的脱离状态下,配置在与检测部件621相抵接而限制检测部件621从初始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限制位置。
因此,在为了更换或维修而将垫单元610从规定的装配部602脱离的状态下,限制部件630与检测部件621相抵接而能够限制检测部件621从与纸张T的前端部相抵接的初始位置向从载置部退避的退避位置移动。所以,在更换或维修后忘记将为了更换或维修而脱离的垫单元610装配于规定的装配部602的情况下,不发生由供纸轮66的旋转驱动而给送纸张T,从而能够抑制由于忘记安装垫单元610的状态下纸张T被强行运送所致的严重的卡纸等不良状况的发生。此外,也能够极大地减少图像形成装置的故障的原因。
此外,本实施方式具备用于对限制部件630施力,使之朝向限制位置即与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件621相抵接的位置的弹簧632。
因此,在使垫单元610从装配部602脱离的情况下,能够由弹簧632的作用力使限制部件630自动地移动到限制位置。因此,能够节省在垫单元610的脱离后,用人手使得限制部件630移动到限制位置的工作,并且能够防止忘记将限制部件630移动到限制位置。结果,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在忘记装配垫单元610的状态下,纸张T被强行运送所致的严重的卡纸等不良状况的发生。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复印机1具备使供纸轮66旋转驱动的驱动部700和控制驱动部700的驱动控制部710。而且,驱动控制部710在通过位置检测部620检测出纸张T已配置在规定的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的状态下,可允许驱动部700进行转动驱动,且在通过位置检测部620未检测出纸张T已配置在规定的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的状态下,不允许驱动部700进行转动驱动。而且,在垫单元610处于脱离状态时,由于通过限制部件630限制检测部件621向退避位置移动,因此不会由位置检测部620检测出纸张T已配置在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上,驱动控制部710不允许驱动部70进行转动驱动。
因此,如忘记垫单元610的装配等,当垫单元610处于从装配部602脱离的状态时,不仅以机械方式限制检测部件621向退避位置的移动,还能够基于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信号,进行不允许驱动部700的转动驱动等纸张的给送动作控制。所以,给送机构600能够通过机械(结构)方式的限制和控制方式的限制,可靠地抑制在忘记装配垫单元610的状态下的纸张T的强行运送及随此发生的严重的卡纸等不良状况。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给送机构600适用于手动供纸盘65中的给送,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给送机构600也可以适用于供纸盒52中的给送。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位置检测部620的检测部件621及限制部件630均构成为通过转动而进行位置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检测部件621构成为通过上下方向的滑动而可向初始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将限制部件630构成为通过大致水平方向的滑动而可向限制位置和限制解除位置移动。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分离部件是以分离垫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分离部件也可以是分离辊等。此外,同样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分离单元是以垫单元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分离单元也可以是具有分离辊的分离辊单元。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是以复印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单色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者其复合机等。
此外,图像形成材并不限于纸张,例如也可以是薄膜片材。
此外,当给送机构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以外的原稿读取装置等时,能够给送片材。

Claims (9)

1.一种给送机构,包括:
载置部,能够载置一张或多张片材;
给送辊,与被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片材、即配置于规定的给送位置上的一张或多张片材的上表面相对配置,将一张或多张片材中配置在最上面侧的片材向规定的运送方向送出;
给送运送路径,运送片材;
分离单元,配置在规定的装配部上以构成所述给送运送路径的一部分,且对于所述装配部能够装卸地构成,并且具有分离部件,所述分离部件在运送所述片材的运送方向上比所述给送位置更靠近下游侧与所述给送辊相对配置,且配置成与所述给送辊一起夹入片材;和
检测部件,为了检测在所述载置部的规定位置上已配置有一张或多张片材而配置,且构成为能够向初始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在一张或多张片材从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上的状态下的规定的载置位置移动到所述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时,该检测部件与一张或多张片材的前端部相抵接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在一张或多张片材配置在所述给送位置或所述给送准备位置时,该检测部件从所述载置部退避的位置,其中所述给送准备位置是所述给送位置的附近,即用于通过规定的升降部件将一张或多张片材移动到所述给送位置的位置,
所述给送机构进一步具备:
限制部件,在所述分离单元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装配状态下,配置在隔着所述分离单元与所述检测部件相对的收容位置,且在所述分离单元从所述装配部脱离的脱离状态下,配置在与配置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检测部件相抵接而限制所述检测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限制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送机构,进一步具备对所述限制部件施力,以使所述限制部件向所述限制位置侧移动的施力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送机构,
所述检测部件配置为在所述初始位置堵塞所述给送运送路径的一部分,且配置为在所述退避位置不堵塞所述给送运送路径,
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分离单元为脱离状态下,将所述检测部件的位置维持在堵塞所述给送运送路径的一部分的位置。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
框体部,被配置为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及
给送机构,向所述框体部给送图像形成材,
所述给送机构包括:
载置部,能够载置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
给送辊,与配置在所述载置部的图像形成材、即配置在规定的给送位置上的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的上表面相对配置,将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中配置在最上面侧的图像形成材向所述框体部的内部送出;
给送运送路径,运送图像形成材;
分离单元,配置在规定的装配部上以构成所述给送运送路径的一部分,且对于所述装配部能够装卸地构成,并且具有分离部件,所述分离部件在运送所述图像形成材的运送方向上比所述给送位置更靠近下游侧与所述给送辊相对配置,且配置成与所述给送辊一起夹入图像形成材;
位置检测部,检测在所述载置部的规定位置上已配置有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包括:
检测部件,构成为能够向初始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在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从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上的状态下的规定的载置位置移动到所述给送位置或给送准备位置时,该检测部件与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的前端部相抵接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在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配置在所述给送位置或所述给送准备位置时,该检测部件从所述载置部退避的位置,其中所述给送准备位置是所述给送位置的附近,即用于通过规定的升降部件将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移动到所述给送位置的位置;和
检测部,检测所述检测部件处于所述退避位置;以及
限制部件,在所述分离单元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装配状态下,配置在隔着所述分离单元与所述检测部件相对的收容位置,且在所述分离单元从所述装配部脱离的脱离状态下,配置在与配置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检测部件相抵接而限制所述检测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限制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具备:
驱动部,使所述给送辊旋转驱动;和
驱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在由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检测部件处于所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允许所述驱动部进行旋转驱动,在由所述位置检测部未检测出所述检测部件处于所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不允许所述驱动部进行旋转驱动,
当所述分离单元为脱离状态时,
由于通过所述限制部件限制所述检测部件向所述退避位置的移动,因此不会检测出所述检测部件处于所述退避位置,所述驱动控制部不允许所述驱动部进行旋转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检测部当检测出所述检测部件处于所述退避位置时,检测为一张或多张图像形成材已配置在所述规定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具备:
驱动部,使所述给送辊旋转驱动;和
驱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图像形成材已配置在所述规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允许所述驱动部进行旋转驱动,在由所述位置检测部未检测出图像形成材已配置在所述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不允许所述驱动部进行旋转驱动,
当所述分离单元为脱离状态时,
由于通过所述限制部件限制所述检测部件向所述退避位置的移动,因此不会通过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图像形成材已配置在所述规定位置上,所述驱动控制部不允许所述驱动部进行旋转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4到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具备对所述限制部件施力,以使所述限制部件向所述限制位置侧移动的施力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4到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所述检测部件配置为在所述初始位置堵塞所述给送运送路径的一部分,且配置为在所述退避位置不堵塞所述给送运送路径,
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分离单元为脱离状态下,将所述检测部件的位置维持在堵塞所述给送运送路径的一部分的位置。
CN201110200088.8A 2010-08-02 2011-07-18 图像形成装置及给送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40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3844 2010-08-02
JP2010173844A JP5174864B2 (ja) 2010-08-02 2010-08-02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送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4044A CN102344044A (zh) 2012-02-08
CN102344044B true CN102344044B (zh) 2014-11-05

Family

ID=45525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008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4044B (zh) 2010-08-02 2011-07-18 图像形成装置及给送机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34664B2 (zh)
JP (1) JP5174864B2 (zh)
CN (1) CN1023440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73585B1 (en) * 2012-05-30 2013-11-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a handling system
US9617091B2 (en) * 2014-06-03 2017-04-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6594118B2 (ja) * 2015-08-31 2019-10-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媒体搬送装置
JP2020097480A (ja) * 2018-12-19 2020-06-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8722A (zh) * 2002-06-18 2004-01-21 ������������ʽ���� 片材进给装置与记录装置
CN1551611A (zh) * 2003-02-19 2004-12-01 夏普株式会社 原稿输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55802A (ja) * 1999-03-09 2000-09-19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3644376B2 (ja) 1999-12-24 2005-04-2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37705A (ja) * 2001-07-25 2003-02-07 Canon Inc 原稿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2006315834A (ja) * 2005-05-13 2006-11-24 Canon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2007022762A (ja) 2005-07-15 2007-02-01 Canon Finetech Inc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32406B2 (ja) 2007-01-25 2011-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303204A1 (en) * 2007-06-05 2008-12-11 Yueh-Shing Lee Paper feeding device
JP5360749B2 (ja) * 2008-12-05 2013-12-04 コクヨ株式会社 捌きユニットおよび機器
KR101521076B1 (ko) * 2008-12-19 2015-05-1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와 그 급지장치
JP5298070B2 (ja) * 2009-12-22 2013-09-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構造体及び給紙構造体が組み込まれ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052139B1 (en) * 2010-09-03 2011-11-08 Foxlink Image Technology Co., Ltd. Document feeding mechanism having stopper means
TW201242782A (en) * 2011-04-18 2012-1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aper output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8722A (zh) * 2002-06-18 2004-01-21 ������������ʽ���� 片材进给装置与记录装置
CN1551611A (zh) * 2003-02-19 2004-12-01 夏普株式会社 原稿输送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255802A 2000.09.19 *
JP特开2003-37705A 2003.02.07 *
JP特开2006-315834A 2006.11.2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30961A (ja) 2012-02-16
US8534664B2 (en) 2013-09-17
CN102344044A (zh) 2012-02-08
JP5174864B2 (ja) 2013-04-03
US20120025450A1 (en) 2012-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472B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5624913B2 (ja) 定着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82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8979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44044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给送机构
US109629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mountable unit for discharging developer
EP314473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6017095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10736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800973B2 (ja) 定着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89545B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和具备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8038359B2 (en) Printing medium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3662888A (zh) 纸张传送装置以及具有该纸张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P2650732B1 (en) Sheet lo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5038811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800861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7825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用の補助電源装置
JP57546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08833B2 (ja) 原稿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機
JP201111304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当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9026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8924A (ja) シート部材搬送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用紙供給装置及び原稿読取り装置
CN103303703A (zh) 片材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48391B (zh)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US9389555B2 (en) Fix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