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9616B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9616B
CN102339616B CN201110117420.4A CN201110117420A CN102339616B CN 102339616 B CN102339616 B CN 102339616B CN 201110117420 A CN201110117420 A CN 201110117420A CN 102339616 B CN102339616 B CN 1023396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rotating disk
optical disc
disc apparatus
conve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74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9616A (zh
Inventor
工藤信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Alpine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Alpine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Alpine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Toshiba Alpine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39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9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9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96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即使发生了定心误差,也可以避免机械堆积或光盘掉落,并可以排出光盘。该光盘装置包括:驱动单元,用于升降转盘,在第一高度位置旋转驱动光盘,在排出时,使光盘上升到第二高度位置;传送装置,保持光盘并将光盘送入转盘上的第二高度位置,在排出时,将光盘引导到光盘插入口;夹持机构,在旋转驱动光盘时,将光盘孔的周围压到转盘面;引导部件,在光盘上升到第二高度位置时,保持光盘的周边部;以及控制部,当夹持错误时,进行恢复处理,从而在使转盘下降后的位置上,通过由引导部件和传送装置保持光盘解除夹持。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0-159665(申请日:2010年7月14日)为基础,享有该申请的优先权益。本申请参考该申请,从而包括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可进行CD(Compact Disk)或DVD(DigitalVersatile光盘)等光盘的再生或记录的光盘装置,尤其是涉及处理了光盘的定心误差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可以收纳多张光盘的交换型光盘装置是通过传送装置将从光盘插入口插入的光盘装载到(送入)框体内部,将装入的光盘收纳于在光盘的厚度方向上层叠的托盘中。从多张光盘中选定的光盘通过驱动单元被旋转驱动,利用光学头再生记录在光盘上的数据或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在日本特开2007-87507号公报中记载了该收纳型光盘装置。
而且,在现有的光盘装置中,由框体内的保持机构保持从光盘插入口装入的光盘,然后使光盘的驱动单元上升,将转盘的旋转中心插入光盘的中心孔。然后,解除保持机构的保持,使驱动单元下降,将光盘装载在转盘上并转换到再生状态。而且,装载在转盘上的光盘通过光盘夹持器夹住中心孔的周边,在夹持状态下使主轴电机旋转进行再生。
再生结束之后,使驱动单元暂时上升,由引导部件保持光盘,且由保持机构保持光盘周边。然后,解除夹持并使驱动单元下降,使转盘脱离光盘后排出(eject)光盘。
但是,在插入光盘时,如果发生定心错误,则光盘的中心孔与转盘的位置错位而不能夹持光盘,也不能进行再生。如果发生夹持错误,则要先将光盘排出(eject),再重新插入,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陷入机械堆积,或光盘掉落而不能排出光盘。
在日本特开2007-207389号公报中,公开了判断光盘输送是否正常进行、防止装载错误、保持错误、光盘掉落的光盘装置。而且,在日本特开2004-280987号公报中,公开了以倾斜的状态保持光盘时,判断对焦驱动电压的大小,重新保持光盘的光盘装置。
在现有的光盘装置中,插入光盘时,如果发生定心错误,则先要将光盘排出再重新插入,但有可能出现陷入机械堆积或光盘掉落而不能排出光盘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即使发生了定心错误(夹持错误),也可以避免陷入机械堆积或光盘掉落,并可以排出光盘的光盘装置。
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包括:驱动单元,具有放置光盘的转盘,上述驱动单元使上述转盘升降,在第一高度位置旋转驱动上述光盘,在排出上述光盘时,使上述光盘上升到第二高度位置;传送装置,保持被插入到光盘插入口的上述光盘,并送入到上述转盘上的第二高度位置,在排出时,保持上述光盘,并从上述转盘上引导到上述光盘插入口;夹持机构,在旋转驱动上述光盘时,将上述光盘的中心孔周围压到上述转盘表面;引导部件,在上述光盘上升到上述第二高度位置时,保持上述光盘的周边部;以及控制部,当由于上述夹持机构的夹持错误,上述光盘位于比上述转盘表面高的位置时,进行恢复处理,从而在降低上述转盘后的位置上,由上述引导部件和上述传送装置保持上述光盘,通过使上述转盘进行升降,解除上述夹持。
根据上述结构的光盘装置,在光盘发生夹持错误时,可以进行恢复处理,并可以避免机械堆积或光盘掉落,并排出光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驱动单元和光盘收纳部的平面图。
图2是说明驱动单元动作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光盘收纳部和传送装置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向光盘收纳部装入光盘的装载动作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在光盘收纳部中的光盘的保持动作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驱动光盘时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传送装置的传送辊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光盘的夹持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由夹持机构夹持光盘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夹持光盘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驱动单元的升降动作和引导部件的滑动动作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传送装置的传送辊和传感器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光盘收纳部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光盘收纳部的选择轴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安装在选择轴上的保持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底面侧看光盘收纳部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光盘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8是表示外周部有缺口的光盘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错误夹持的光盘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错误夹持时的引导部件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错误夹持时传送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判断错误夹持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判断错误夹持动作的后续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错误夹持时的恢复处理的流程图。
图25是表示夹持错误时的恢复动作的侧视图。
图26是说明对焦误差信号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夹持错误时的对焦搜索动作的流程图。
图28是表示对焦搜索的后续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就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就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光盘装置100的基本结构与日本特开2007-87507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相同。
图1和图2表示收纳式光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平面图,主要示出形成于框架体内的驱动单元10和光盘收纳部30。而且,在图的右侧具有光盘插入口2,光盘是从图的箭头A方向插入到光盘装置100内,向箭头B方向排出。
驱动单元10以一端为支点可以在图1所示的退避位置和图2所示的插入位置之间转动,在另一端具有转盘11。驱动单元10在位于插入位置时选择收纳于光盘收纳部30中的光盘后放置在转盘11上,然后旋转驱动光盘进行再生或记录。而且,光盘收纳部30为了收纳多张光盘而具有层叠式的托盘31,具体结构如后所述。
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10被支撑在组件支撑底座13上。支撑底座13的内边缘13a为圆弧形,内边缘13a位于与被支撑在光盘收纳部30中的光盘的外周边只稍稍分离的位置上。而且,驱动单元10具有细长的驱动底座12。在组件支撑底座13的内侧,支撑轴14向上突出,驱动底座12被支撑轴14支撑,驱动单元10以该支撑轴14为支点向箭头C方向(图2)转动。驱动单元10根据驱动滑块15的移动进行转动,驱动滑块15通过第一电机M1(未图示)的转动进行移动。
如图2所示,当驱动单元19向插入位置转动时,转盘11则向光盘收纳部30移动。在该插入位置,转盘11的转动中心位于被支撑在托盘31上的光盘的中心孔的下侧。
在驱动底座12的转动端安装主轴电机,转盘11固定在该主轴电机的传动轴11a上。转盘11具有插入光盘D的中心孔内的凸部11b和从该凸部11b开始向周围延伸凸缘部11c。
而且,在转盘11内安装有夹持机构(图8、9)。夹持机构具有从凸部11b呈放射状突出的夹持爪61(图9)。当夹持爪61后退到中心凸部11b内时,是非夹持模式。而且,当夹持爪61突出时,光盘D的中心孔Da周边部则被夹持爪61和凸缘部11c夹持,在转盘11的上面夹持光盘D,形成夹持模式。
在驱动单元10的驱动底座12上,安装有使夹持爪61动作的夹持转换部件64,驱动单元10移动到插入位置后,通过驱动滑块15的移动,将夹持爪61从非夹持模式转换到夹持模式。
而且,在驱动底座12上,与转盘11相邻地安装有光学头16。在光学头16的上面设置有具有物镜17、使光学头16向光盘D的直径方向移动的螺旋机构(未图示)。通过螺旋机构,物镜17可以在被夹持在转盘11上的光盘D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而且,在框体1底面上的三个位置固定有减震器18。即,在支撑底座13底面的三个位置上,向着下方固定支撑轴19,各支撑轴19被各减震器18支撑,支撑底座13通过各减震器18可弹性地支撑在框体1的底面上。
图3是表示收纳式光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平面图,主要表示光盘收纳部30和向光盘收纳部30传送光盘D的传送装置20的结构。图4和图5是表示向光盘收纳部30送入(装入)光盘D的动作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驱动光盘D时的平面图。
传送装置20具有与光盘插入口2平行地延长的细长的组件框21,在组件框21内并列设置辊轴22,辊轴22的两端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在组件框21的侧面。
在辊轴22的外周设置由天然橡胶等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的第一传送辊231和第二传送辊232,传送辊231和232留有间隔地配置在轴方向。传送装置20以支点轴53为中心,在图3的待机位置和图4所示的传送位置之间转动(公转)。
图7是表示传送装置20中的第一传送辊231及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传送辊231与设置在组件框21中的滑动部件24相对,在传送辊231和滑动部件24(以及传送辊232和滑动部件24)之间夹持光盘D。因此,通过传送辊231、232的转动可以将光盘送入框体1中,通过使传送辊231、232逆转,可以从框体1中排出光盘D。
而且,辊轴22的一端在组件框21的侧面21a上突出,在突出的辊轴22上固定齿轮25。在侧面21a设置有与齿轮25啮合的齿轮26。而且,在组件框21的下面,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了支撑片21b,将轴27固定在该支撑片21b上,将一体形成齿轮28和蜗轮29的齿轮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轴27上。
而且,向设置在组件框21上的轴承部21c可自由转动地插入齿轮51和蜗轮52的支点轴53,使蜗轮29与蜗轮52啮合。齿轮51和蜗轮52通过第三电机M3(参考图1)进行旋转,蜗轮29的转动力矩经由齿轮28和齿轮26传递到齿轮25,驱动辊轴22,并使传送辊231、232旋转。
如图7所示,位于固定在框体1底面的支点轴53下方的齿轮51与设置在框体1底面的中间齿轮53(图1)啮合,通过第三电机M3驱动。
在图3的待机位置上,传送装置20与被支撑在光盘收纳部30的托盘31上的光盘D的外周边仅稍微分离。而如图4所示,当传送装置20以支点轴53为中心向传送位置转动时,与传送辊231、232的轴心垂直的虚拟线(传送中心线Ob)则向着光盘收纳部20的方向。
传送装置20如果位于图4的传送位置,则向光盘收纳部30的托盘31供给通过传送辊231、232送入的光盘D,之后如图5所示传送装置20返回待机位置。
图5表示光盘D被保持在托盘31上的状态。由托盘31和保持部件46、47、48保持供给到托盘31的光盘D,之后就保持部件46、47、48的动作进行具体说明。而且,图6表示光盘D再生时的状态。解除了保持部件46、47、48的保持后,由转盘11支撑光盘D。
图8和图9是表示光盘D的夹持机构60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包括转盘11的驱动单元10具有驱动底座12(参考图1和图2),在驱动底座12的转动端的上面固定主轴电机SM,转盘11固定在主轴电机SM的传动轴上。在转盘11上一体形成有用于承载光盘D的下表面的圆盘状的凸缘11c和从凸缘11c的中心部向上方突出并插入光盘D中心孔的凸部11b。在凸缘11c的下表面具有向圆周方向等间隔形成的齿轮11d。
在转盘11的凸部11b中设置多个夹持爪61。如图8所示,夹持爪61可以在向凸部11b里边后退的非夹持位置和如图9所示地向凸部11b外侧突出的夹持位置之间移动。而且,通过弹簧向夹持位置侧对夹持爪61加力。在凸缘11c的下面设置转换齿轮62,该转换齿轮62以电机轴为支点可以与转盘11分开独立地自由转动。而且,在驱动底座12上固定有锁定板簧63,锁定板簧63的前端可以卡在齿轮62上。
而且,如图1和图2所示,在驱动单元10的驱动底座12的侧边还设置有夹持转换部件64。夹持转换部件64沿着驱动底座12的侧边自由滑动,在夹持转换部件64的前端部设置朝向转换齿轮62的传动齿65(图1和图2)。
如图1所示,夹持转换部件64在向驱动底座12的转动支点侧(支撑轴14侧)移动时,夹持转换部件64的传动齿65与转换齿轮62啮合,且锁定板簧63的前端与形成在凸缘11c的齿轮11d啮合。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由传动齿65限制转换齿轮62,由锁定板簧63限制转盘11,夹持爪61后退到凸部11b里边,形成非夹持状态。
而且,如图2的虚线所示,当驱动单元10转动到插入位置,夹持转换部件64向驱动底座12的转动端侧移动时,传动齿65则离开转换齿轮62。此时,如图9所示,夹持转换部件64的前端部跃到锁定板簧63的上面,锁定板簧63离开凸缘11c的齿轮11d。因此,转盘11与转换齿轮62成为自由状态,夹持爪61利用弹力向凸部11b的周围突出,并形成夹持状态。此时,光盘D中心孔Da的周围被凸缘11c和多个夹持爪61夹持,光盘D被夹持在转盘11上。因此,当光盘D的再生(或记录)时,如图10的放大图所示,光盘D被夹持爪61夹持在转盘11的面上。
而且,在框体1中,如图3所示,在光盘D外周边的外侧位置上设置引导部件70。引导部件70当驱动单元10向插入位置移动时进行转动,保持光盘D的外周,防止移动中的转盘11等与光盘D接触。而且,在通过传送装置20装入或排出光盘D时,还利用引导部件70保持支撑光盘D的外周。为了方便起见,在图4中省略了引导部件70。
而且,光盘D的旋转驱动结束,当排出光盘D时,使驱动单元10上升,驱动单元10位于上升的位置时,引导部件70发挥保持光盘D的作用。当由引导部件70保持光盘D时,驱动单元10下降,光盘D脱离转盘11。
图11是表示驱动单元10的升降动作和引导部件70的保持动作的说明图,(a)表示驱动单元10(转盘11)下降,光盘D处于再生状态时,当光盘D的再生结束时,在下降的位置进行待机,等待排出动作。将此时的驱动单元10的位置称为待机位置。
图11(b)是表示根据排出动作驱动单元10上升后的状态。当光盘D到达上升位置时,引导部件70向保持光盘D外周的位置滑动,如(c)所示,保持(支撑)光盘D的外周。引导部件70具有下方导板71和上方导板72,光盘D插入下方导板71和上方导板72之间。
而且,当由引导部件70保持光盘D时,传送辊20则转动到图4所示的位置,由传送辊231(232)保持光盘D。然后,在由引导部件70和传送辊231、232保持光盘D的状态下,驱动单元10下降,从光盘D的中心孔拔出转盘11。
而且,如图3所示,在保持传送辊20的传送辊231和232的组件框21上配置有传感器S1、S2,用于检测是否由传送辊231(或传送辊232)保持光盘D。图12是传感器S1(S2)的放大侧视图。以传感器S1为例进行说明,传感器S1是包含发光元件S11和受光元件S12的光电传感器,如果在组件框21内没有光盘D,则光从发光元件S11向受光元件S12穿过,如果在组件框21内有光盘D,则发光元件S11发出的光被光盘D阻断,从而可以检测到传送辊231(232)是否保持着光盘D。
以下就光盘收纳部3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光盘收纳部30设置在框架体3内,具有多个扇形的光盘支撑体(托盘)31。框架体3在框体1内。各托盘31在外边缘部的三个位置由轴(选择轴)32a、32b、32c支撑。而且,3a是框架体3顶端部。
图14是一个选择轴32a、32b、32c的放大图,图15是表示光盘D被一个托盘31支撑的状态图。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也将选择轴32a、32b、32c统称为选择轴32。
如图14所示,在选择轴32的外周形成螺旋形的槽33。槽33在选择轴32的上方和下方形成密齿距33a、33b,至少形成五圈(5个齿距)的槽。而且,在选择轴32的中间部,槽33形成疏齿距33c,在上方的密齿距和下方的密齿距之间只形成相当于一个齿距的槽33。托盘31例如由薄的金属板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六张,都形成扇形。
如图15所示,在托盘31上固定有轴承34,将轴承34套入选择轴32a、32b、32c的外周,在轴承34的内侧一体突出地形成了卡定部(用图14的支点34a表示),该卡定部可自由滑动地与各选择轴32的槽33卡定。
而且,六个托盘31的各轴承34的卡定部34a与槽33的各齿距卡定,当选择轴3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沿着选择轴32逐张地向下输送托盘31,当选择轴3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沿着选择轴32逐张地向上输送托盘31,如同升降装置,进行上下移动。因此,选择轴32或使选择轴32旋转的驱动部构成生升降机构。
这样,各托盘31通过选择轴32的旋转进行上升或下降,位于选择轴32中间部分的疏间距部33c的托盘31(位于选择位置α的托盘31)远离相邻的下方托盘31,可以使驱动单元10进入该空间进行再生或记录。
图16是表示光盘收纳部30的结构的立体图,(a)是表示整体结构的立体图,是使图13的状态上下翻转,使顶端部3a为下侧看到的示图。而且,为了便于说明,只图示出一个托盘31。
如图16(a)所示,在三根选择轴32a、32b、32c的上端(顶板侧)设置有小齿轮35,在顶端部3a的内面可自由旋转地设置有大直径的环形齿轮36。环形齿轮36与选择轴32的小齿轮35啮合,通过环形齿轮36的旋转,所有的小齿轮35均同步旋转,三根选择轴32a、32b、32c同步旋转。
而且,旋转轴37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顶端部3a的内表面。在旋转轴37的下端固定传动齿轮38,在旋转轴37的上端固定齿轮39,齿轮38与环形齿轮36啮合。当启动第二电机M2时,向齿轮39传送该动力,驱动环形齿轮36。即,传送装置20停止在待机位置(图3)时,通过第二电机M2驱动齿轮39,使环形齿轮36旋转进行托盘31的选择动作。
而且,如图16(b)的放大图所示,在顶端部3a的内表面设置有旋转检测部40。旋转检测部40具有固定在顶端部3a的支撑轴41,在支撑轴41上一体形成齿轮42和缺少局部的齿轮43,齿轮42与环形齿轮36啮合。
在齿轮43上形成缺口部43a,隔着齿轮43配置一对光学传感器44、45。光学传感器44、45包括分别与齿轮43上表面相对的发光元件和与齿轮43下表面相对的受光元件。
当齿轮43的缺口部43a与光学传感器44、45相对时,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则被受光元件接收,检测输出为ON。而如果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被齿轮43遮挡,则检测输出为OFF。
因此,在旋转检测部40中,当环形齿轮36旋转后,各选择轴32旋转,任意一个托盘31到达了选择位置α时,光学传感器44和45同时为ON,而且,旋转部件42旋转一周后,如果光学传感器44、45为ON,则是下一个托盘31到达了选择位置α。而且,根据光学传感器44和45的哪一个先为ON、OFF,可以知道环形齿轮36的旋转方向,即托盘31向下方还是上方移动。
而且,当两个光学传感器44、45同时为ON时,通过使第二电机M3停止,可以使托盘31停止在选择位置α上。而且,对两个光学传感器44、45同时为ON的次数进行计数,可以知道六个托盘31的哪一个到达了选择位置α。
而且,如图16(a)所示,在托盘31上设置了三个保持部件46、47、48。在图3、图4至图6中,为了更容易地理解说明,透视托盘31,并图示出保持部件46、47、48。
保持部件46被可转动地支撑在选择轴32a上的轴承34的外周,同样,保持部件47被可转动地支撑在选择轴32b上的轴承34的外周,而且,保持部件48被可转动地支撑在选择轴32c上的轴承34的外周。如图3所示,在各保持部件46、47、48与托盘31之间分别装有拉力螺旋弹簧49。
而且,保持部件48的结构与保持部件47类似,如图3所示,在臂部的前部具有保持爪48b。保持部件48具有向保持爪48b的相反侧延伸且与保持爪48b一体的检测部48h,在该检测部48h的邻近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保持光盘D的传感器50。传感器50例如是将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相对配置的光学传感器。而且,保持部件46的结构也与保持部件47类似,在臂部的前部具有保持爪46b。由此,各保持部件46、47、48与托盘31之间形成保持光盘D的保持机构。
以下就光盘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光盘D装入(安装)到光盘装置100中时,如图3所示,从光盘插入口2插入光盘D,当检测到插入光盘D时,第三电机M3(参考图2)启动,位于待机位置的传送装置20的传送辊231和232向送入方向旋转,光盘D被传送辊231、232和组件框21(图7)夹持送入框体1内。此时,为了不妨碍装入光盘D,保持部件46通过驱动部件56向γ1方向转动。
当进一步送入光盘D时,第二电机M2再次启动,传送装置20以支点轴53为中心向图4所示的传送位置转动。在向传送位置转动期间,传送辊231、232仍继续旋转,光盘D通过传送装置20的转动(公转)和传送辊231、232的自转从光盘插入口2被送入光盘收纳部30的保持位置。图5表示光盘D被送入并保持在光盘收纳部30的状态。
如图3所示,当插入光盘D时,保持部件46向γ1方向转动,但随着光盘D的插入,逐渐脱离驱动部件56的驱动,而被弹簧49拉伸向γ2方向转动。另外,D0表示光盘D的中心,Da表示中心孔。
而且,保持部件47、48也通过弹簧49向γ4方向转动。因此,如图4所示,被送入托盘31的光盘D最先与保持部件46接触,并克服弹簧49的作用力,向γ1方向转动保持部件46。
被进一步传送的光盘D与保持部件47和48接触。因此如图5所示,光盘D进入托盘31下表面与保持爪46bb、47b、48b之间,保持部件47、48克服弹簧49的作用力向γ3方向转动。然后,光盘D的外周边由保持部件47、48定位并保持。
而且,通过传感器50检测被保持在托盘31上光盘D。即,如图5所示,由于位于传感器50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之间的检测部48h偏离,检测输出为ON。
收纳光盘D之后,传送装置20通过第二电机M2从传送位置向待机位置转动。当传送装置20返回到待机位置时,用活动遮板关闭插入口2。此时,光盘D被保持在托盘31下表面与保持部件46、47、48的保持爪46b、47b、48b之间。
在驱动由托盘31保持的光盘D时,如图6所示,设置于位于插入位置的驱动单元10的转盘11的中心凸部11b(参考图1)进入光盘D的中心孔Da,夹持光盘D。此时,保持部件47和48通过驱动部件55进一步向γ3方向转动,保持爪47b、48b离开光盘D外周边的外侧。保持部件46也通过驱动部件56进一步向γ1方向转动,保持爪46b离开光盘D外周边的外侧。
然后,驱动单元10向夹持动作时的底面侧下降,光盘D离开托盘31的下表面。然后,旋转驱动由夹持爪61夹持的光盘D(参考图9和图10),通过光学头16读取记录在光盘D中的信号或者向光盘D记录信号。此时,单元支撑底座13由减震器18弹性支撑。
另一方面,在排出完成再生或记录的光盘D时,主轴电机停止,转盘11的旋转停止。而且,如图11(b)所示,支撑底座13被抬起,光盘D被按压在位于选择位置α的托盘31的下表面。此时如图11(c)所示,由引导部件70保持光盘D,传送装置20转动到图4的位置后,光盘D进入保持传送辊231、232的组件框21(图7)。而且,如图5所示,保持部件46向γ2方向转动,保持部件47、48向γ4方向转动,由托盘31和各保持爪46b、47b、48b保持光盘D。
然后,组件支撑底座13和驱动单元10朝向底面下降,解除转盘11的夹持爪61对光盘D的夹持,光盘D脱离转盘11。然后,传送装置20的传送辊231、232通过第三电机M3向输出方向旋转。
通过传送装置20从图4向图3的待机位置进一步移动,从而,通过传送辊231、232的旋转,光盘D向着输出方向从插入口2排出。在排出光盘D之后,保持爪46b、47b、48b通过弹簧49返回图3的状态。并且插入口2关闭。
因此,收纳式光盘装置100可以通过传送装置20向框体1的内部装入(送入)光盘D,收纳于在光盘的厚度方向上层叠的托盘31中。而且,可以通过驱动单元10对从收纳的托盘31中选择的光盘D进行旋转驱动,通过光学头16在光盘中读取数据或记录数据。
以下参考图17就光盘装置100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图17是控制系统的框图。光盘装置100通过微机组成的控制部80控制整个装置的动作。
光盘D通过主轴电机81以一定的线速度进行旋转,利用光学头16从光盘D读取信息或向光盘D记录信息。光学头16通过螺旋电机82向光盘D的半径方向移。伺服控制器83根据控制部80的控制来控制主轴电机81的旋转,同时进行光学头16的跟踪控制、对焦控制以及的螺旋电机82驱动控制。
射频放大器84对与光学头16读出的信息对应的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后传送到下一个阶段。而且,射频放大器84从射频信号中分离对焦控制用信号和追踪控制用信号,向伺服控制器83输送上述控制信号。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85将从射频放大器84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对经过了数字化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和误差校正处理等。在数字信号处理电路85上连接SDRAM等的存储器86,可自由读出写入地临时存储例如MP3的压缩音乐数据等文件信息。向解码器87提供从存储器86读出的文件信息,在解码器86中,例如解压MP3压缩音乐数据进行,转换成非压缩的普通的音乐数据。
而且,控制部80包括存储器88和计数器89,在控制部80上连接有主机接口90。主机接口90向控制部80输送主机(未图示)的指令或向主机输送光盘装置100的数据。
在控制部80上还连接有驱动第一电机M1、第二电机M2和第三电机M3的电机驱动器91、92、93。而且,还从传感器50、传感器44、45以及传感器S1、S2向控制部80提供检测结果。传感器50检测光盘D是否保持在光盘收纳部30中,传感器44、45通过检测旋转轴32的转速进行托盘31等的选择。而且,传感器S1、S2检测传送辊231、232是否保持着光盘D。
第一电机M1和第二电机M2分别通过电机驱动器91、92进行驱动控制,进行驱动单元10的转动或传送装置20的公转控制。而且,通过旋转控制选择轴32来选择光盘D等。第三电机M3通过电机驱动器93进行驱动控制,对传送辊231、232进行旋转控制。而且,驱动单元10被支撑在支撑底座13上,通过支撑底座的升降,驱动单元10(以及转盘11)进行升降,但是,这里省略升降机构的说明。
在收纳式光盘装置100中,在装入光盘D时,有时会出现未准确地定心(对中心),转盘11的旋转中心与光盘D的中心孔错位的情况。作为定心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机械零件的交叉误差。而且,偏心光盘或外形异常的光盘也是定心误差的原因。
如图18所示,如果光盘D的外周缺少一部分,由于按照光盘外周边进行定心,因此,有可能产生定心误差。此外,装入光盘时,如果纸张等异物混入或光盘D的中心孔变形或产生毛刺,也是产生定心误差的原因。
而且,虽然用夹持爪61夹持光盘D,但在解除夹持时,如果夹持爪61没有完全收回,则在下一次夹持时也有可能被光盘中心孔的边缘挂住而不能夹持。如果夹持爪61没有正常地进入光盘D的中心孔中,则夹持爪61将在光盘D的下表面打开,如图19所示,将不能进行夹持。
图19(a)表示没有准确进行光盘D定心,光盘D装在转盘11的凸部11b上表面的状态。图19(b)放大表示夹持爪61在光盘D的下表面打开的定心误差状态。
如果发生定心误差,光盘D就不可能进行再生,因此,使驱动单元10上升,使光盘D暂时离开转盘11,然后,再次恢复成正常夹持的状态。在使驱动单元10上升时,如在图11中所述,用引导部件70保持光盘D,再用传送装置20的传送辊231、232保持光盘D,之后使驱动单元10下降,使光盘D离开转盘11。
但是,如图19所示,如果光盘D发生了定心误差,光盘D的上升位置将与标准的高度位置不同。因此,如图20所示,光盘D与引导部件70碰撞,不能保持光盘D。因此,不能进行之后的机械动作,成为机械堆积。
而且,如图21(a)所示,光盘D与保持传送辊231、232的组件框21碰撞,或如图21(b)所示,光盘D跃上组件框21的上表面。因此,传送装置20不能转动到最大角度(图2所示的位置),传感器S1、S2也不检测光盘D,因此,控制部80判断不能通过传送辊231、232保持光盘D,不能进行光盘D的排出动作,从而导致机械堆积。
即,在引导部件70没有保持光盘以及传送辊231、232没有保持光盘D的状态下,如果解除夹持爪61的夹持,则没有保持光盘D的部件,光盘D将掉落下来。因此,为了防止光盘掉落,在没有引导部件70和传送辊231、232保持光盘D的状态下,避免过渡到解除夹持动作。因此,如果光盘D发生夹持错误,当然不能进行光盘再生,连排出动作也不能进行,成为机械堆积。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00中,如果发生了光盘的定心误差(夹持错误),则多次恢复光盘D的排出处理,在此期间,判断光盘夹持已失败,且利用对焦处理确认光盘夹持已失败后,进行恢复处理。在恢复处理中,不使驱动单元10上升、仍然在与播放时相同的高度位置(待机位置),通过引导部件70和传送辊231、232保持光盘D,之后解除夹持,防止机械堆积,以便恢复正常。
即,如果发生光盘的夹持错误,不能解除光盘的夹持时,则进行以下A至E的确认动作,如果不能动作,则将出错点(A至E)记录在控制部80的内部存储器(RAM)中。
A.驱动单元10的上升动作
B.由引导部件40保持光盘的保持动作
C.传送组件20的转动动作
D.由传送辊231、232保持光盘的保持动作
E.驱动单元10的下降动作(解除夹持)
然后,进行规定次数的重试排出(可在所安装的产品上进行设定)之后,确认NG点(出错点)。如果不能进行上述的B、C、D的动作,则有可能是因光盘夹持导致的错误。因此,在记录了NG点B、C、D的情况下,使驱动单元10下降到播放时的高度位置,根据对焦处理确认光盘夹持,准确地判断是否发生了夹持错误。
如果判断为发生了夹持错误,则使驱动单元10仍然在播放的高度位置,执行排出动作。在排出动作中,执行引导部件70对光盘D的保持、传送装置20的转动以及传送辊231、232对光盘D的保持。然后,解除光盘的夹持(驱动单元10的上升和下降动作),转移到光盘D的排除动作。通过这样的处理,即使光盘D发生了夹持错误,也可以防止陷入机械堆积,提高排出动作的成功率。而且,不仅在从光盘插入口插入光盘D的情况下发生上述的夹持错误,而且,在光盘收纳部30中更换光盘时,也有可能发生上述的夹持错误,但是,与排出时进行相同,由于进行解除夹持动作,因此,可以减少陷入机械堆积。
图22至图24是表示发生上述的夹持错误时的排出动作的流程图。在图22中,步骤S1是发生夹持错误时的解除夹持开始步骤,在步骤S2中清除重试计数,在步骤S3中清除NG点。而且,利用计数器89计算重试次数。
在步骤S4中,如图11(b)所示,使驱动单元10上升到比播放位置高的位置,在步骤S5中,判断驱动单元10是否已上升(是否在夹持位置)。如果驱动单元10已上升,如图11(c)所示,在步骤S6中,使引导部件70滑动。在步骤S5中,如果判断驱动单元10未上升,则在步骤S7中判断是否已经过了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则返回步骤S5,如果已超时,则在步骤S8中记录NG点A后,进入图23的步骤S27。
而且,在步骤S9中判断引导部件70是否已滑动,正常情况下,如图11(c)所示,引导部件70滑动,在步骤10中转动传送装置20。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如果光盘D发生夹持错误,引导部件70就不能滑动,因此,在步骤S11中判断是否已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则返回步骤S9,如果已超时,则在步骤S12中记录NG点B,进入图23的步骤S27。
在步骤S13中,判断传送装置20是否已经转动到最大角度。在正常情况下,如图4所示,传送装置20进行转动,在步骤S14中,确认是否用传送辊231、232保持着光盘D。另一方面,如图21(a)所示,如果光盘D发生了夹持错误,光盘D与组件框21碰撞,传送装置20就不能旋转到最大角度,因此,在步骤S15中,判断是否已经过了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则返回步骤S13,如果已超时,则在步骤S16中记录NG点C后,进入图23的步骤S27。
在步骤S17中,判断传感器S1、S2的遮光状态,判断是否由传送辊231、232保持着光盘D,如果传感器S1、S2是遮光状态,则在步骤S18中使驱动单元10下降到待机位置。另一方面,如图21(a)、(b)所示,如果传感器S1、S2未遮光,则光盘D未被传送辊231、232保持,因此,在步骤S19中判断是否已经过了规定时间,如果已超时,则在步骤S20中记录NG点D后,进入图23的步骤S27。
在步骤S21中,判断驱动单元10是否在待机位置,如果在待机位置,则在步骤S22中清除重试计数,在步骤S23中清除NG点,在步骤S24中正常结束。
另一方面,如果驱动单元10不在待机位置,则从步骤S21进入步骤S25,在步骤S25中判断是否已经过了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则返回步骤S1,如果在步骤S25判断已超时,则在步骤S26中记录NG点E,进入图23的步骤S27。
在图23的步骤S27中,在记录有图22中的任何一个NG点(A至E)的情况下,使重试计数数值+1。在步骤S28中,判断重试计数是否达到规定值(例如5),即是否进行了规定次数的重试,如果未达到规定次数,则返回图22的步骤S2,进行重试。
而且,在步骤S29中,如果判断重试计数达到了规定值(例如5),则在步骤S30中,判断NG点是B还是C或者是D,如果NG点不是B、C、D,则返回图22的步骤S4,进行重试。如果NG点是B或C或D,则返回图24的步骤S34。
而且,在步骤S29中,如果重试计数大于等于规定值(例如5),则在步骤S31中清除重试计数,在步骤S32中清除NG点。在步骤S33中显示错误状态。
在图24的步骤S34中,使驱动单元10下降并移动到待机位置,在步骤S35中,使引导部件70滑动,在步骤S36中判断滑动是否结束。如果发生了夹持错误,如图19所示,光盘D装到转盘11的凸部11b上,但是,如图25所示,通过使驱动单元10降低,引导部件70可以进行滑动。如果引导部件70的滑动结束,则在步骤S37中使传送装置20转动。在步骤S35中滑动未结束,在步骤S38中时间已到时,进入图23的步骤S31。
在步骤S39中,判断传送装置20是否转动到了最大角度,如果转动,则在步骤S40中确认传送辊231、232对光盘D的保持状态。在步骤S38中,如果没有转动到最大角度,而在步骤S41中时间已到,则进入图23的步骤S31。
在步骤S42中,判断传感器S1、S2是否处于遮光状态,如果是遮光状态,则在步骤S43中,使驱动单元10上升。而如果传感器S1、S2未遮光,则进入图23的步骤S31。在步骤S44中,判断驱动单元10是否在上升位置,如果在上升位置,则在步骤S45中使驱动单元10下降,返回待机位置,从转盘11分离光盘D。在步骤S44中,如果没有下降,而在步骤S46中时间已到,则进入图23的步骤S31。
在步骤S47中,判断驱动单元10是否在待机位置,如果在待机位置,则可以排出光盘D,因而进入图22的步骤S23,清除NG点后,转换到正常结束步骤S24。而且,在步骤S47中,如果不是待机位置,在步骤S48中时间已到时,则进入图23的步骤S31。从步骤S31进入步骤S33是错误状态,因此,需要另外的维护人员进行处理。
而且,如果因夹持错误未将光盘D正常放置在转盘11上,而放置在了凸部11b的上面,则进行对焦处理,判断对焦误差信号,更准确地判断是否是夹持错误。
即,光学头16包括激光二极管(LD)和物镜,与一般的对焦处理一样,在LD的发光状态下使物镜接近光盘进行透镜上升,判断是否有对焦误差信号。如果检测到对焦误差信号,则判断为正常的夹持状态。而且,如果在规定期间(例如186msec)未得到对焦误差信号,则进行透镜下降,同样,在186msec期间检测对焦误差信号。如果反复三次还未得到对焦误差信号,则判断是夹持错误状态。
如图26所示,在对焦处理的信号检测中使用象散法。关于象散法,在从光盘D的返回光路中配置圆柱形透镜,穿过圆柱形透镜的光束最初形成纵长的椭圆光束,然后接近圆形,而且,检测出形成了横长的椭圆光束。如果到光盘D的距离发生变化,这些点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由此检测出对焦误差信号。
由光盘D反射的光接触到分成了四部分的光检测器,此时,通过取对角的和之差进行控制,可以判断是否是适当的焦点(位置)。在四个光检测器进行的象散中,根据光斑的形状检测对焦状态。
如图26所示,光检测器的受光面A至D的各个检测输出与光斑的面积成正比。作为对焦误差信号(FOK),输出((A+C)-(B+D)),如果光盘存在,则得到图26所示的输出波形(FOK:S形)。如果不是正常夹持光盘,则没有S形输出,因此,可以判断为夹持错误。
图27和图28是表示基于对焦处理的夹持错误判断处理的流程图。在图27中,步骤S51是对焦搜索的开始步骤,在步骤S52中,使计数器为零,然后,在步骤S53中使计数器开始计数。在步骤S54中判断计数器的数值是否大于规定值(在本例中为3),如果小于规定值,则在步骤S56中使主轴电机81旋转。如果大于等于规定值,则在步骤S55中判断为夹持错误。
在步骤S57中发送FOSET指令,使LD发光,进行透镜上升(lens up)。在步骤S58在中判断是否得到了对焦误差信号,如果已得到,则在步骤S59中发送DMOFF指令,使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恒定线速度)伺服为OFF,使主轴电机81处于自由运行状态,在步骤S60中结束对焦搜索。
在步骤S58中,如果未得到对焦误差信号,则在步骤S61中等待经过规定的时间(例如186msec),然后进入图28的步骤S62。
在图28的步骤S62中发送DMOFF指令,关闭CLV伺服,使主轴电机81处于自由运行状态,在步骤S63中判断是否得到了对焦搜索信号,如果得到,则在步骤S64中结束对焦搜索。在步骤S63中,如果未得到对焦误差信号,则在步骤S65中等待经过规定的时间,然后,在步骤S66中使主轴电机81旋转,在步骤S67发送FORST指令,进行透镜下降(lens down)。
在接下来的步骤S68中,判断是否得到了对焦误差信号,如果得到了对焦误差信号,则在步骤S69中发送DMOFF信号,进入对焦搜索结束步骤S74。如果在步骤S68中未得到对焦误差信号,则在步骤S70中等待经过规定的时间,在步骤S71中发送DMOFF信号,使CLV伺服为OFF,使主轴电机81处于自由运行状态,在步骤S72中判断是否得到了对焦误差信号。如果得到了对焦误差信号,则在步骤S74中结束对焦搜索。如果在步骤S72中未得到对焦误差信号,则在步骤S73中等待经过规定的时间,然后进入图27的步骤S53。
这样,进行透镜升高和透镜下降检测有无对焦误差信号,反复三次仍未得到对焦误差信号的情况下,在步骤S55中判断为处于夹持错误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光盘发生了夹持错误时可以进行恢复处理,可以避免机械堆积或光盘掉落,并排出光盘。而且,在收纳式光盘装置中,如果在更换光盘时发生了夹持错误,可以解除夹持状态。
虽然就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示出来的,目的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例如,不限于收纳式光盘装置,也可以是安装一张光盘进行再生式的光盘装置。也可以利用其他各种方式实施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在不超出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更改。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被涵盖于本发明的范围和宗旨内的同时,被涵盖于要求保护的范围所述的发明及其同等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单元,具有放置光盘的转盘,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转盘升降,在第一高度位置旋转驱动所述光盘,在排出所述光盘时,使所述光盘上升到第二高度位置;
传送装置,保持被插入到光盘插入口的所述光盘,并将所述光盘送入到所述转盘上的第二高度位置,在排出时,保持所述光盘,并将所述光盘从所述转盘上引导到所述光盘插入口;
夹持机构,在旋转驱动所述光盘时,将所述光盘的中心孔周围压到所述转盘的表面;
引导部件,在所述光盘上升到所述第二高度位置时,保持所述光盘的周边部;以及
控制部,当由于所述夹持机构的夹持错误、所述光盘位于比所述转盘表面高的位置时,所述控制部进行恢复处理,从而在降低所述转盘后的位置上,由所述引导部件和所述传送装置保持所述光盘,通过使所述转盘进行升降,解除所述夹持,
其中,所述夹持机构具有根据所述转盘的升降从所述转盘的中心部呈放射状突出的夹持爪,在旋转驱动所述光盘时,通过所述夹持爪将所述光盘的中心孔周围按压到所述转盘表面,当所述夹持爪后退到所述中心部时形成非夹持模式,当所述夹持爪从所述中心部突出时形成夹持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光盘位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所述引导部件和所述传送装置不能保持所述光盘时,所述控制部判断为所述夹持错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错误时,所述控制部旋转驱动所述光盘,判断有无对焦误差信号,未得到对焦误差信号时,确认为所述夹持错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错误时,所述控制部重试事先设定的次数的光盘排出,在所述重试期间,判断所述夹持错误,在所述重试之后,进行所述恢复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使光传感器进行事先设定的次数的与所述光盘的表面的接近或分离,判断有无所述对焦误差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持机构,在通过所述传送装置送入所述光盘时以及排出所述光盘时,所述保持机构在所述第二高度位置支撑所述光盘的外周部。
CN201110117420.4A 2010-07-14 2011-05-06 光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96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9665A JP5671273B2 (ja) 2010-07-14 2010-07-14 ディスク装置
JP2010-159665 2010-07-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9616A CN102339616A (zh) 2012-02-01
CN102339616B true CN102339616B (zh) 2015-10-14

Family

ID=45515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1742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9616B (zh) 2010-07-14 2011-05-06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71273B2 (zh)
CN (1) CN10233961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08948A2 (en) * 2001-11-06 2003-05-07 Alpine Electronics, Inc. Changer-type disk device
CN1822160A (zh) * 2005-02-18 2006-08-23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5452A (ja) * 1993-05-12 1994-11-25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TW388860B (en) * 1997-08-22 2000-05-01 Kenwood Corp Disc player mounted on vehicle
JP4628299B2 (ja) * 2006-04-13 2011-02-09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672070B2 (ja) * 2009-04-30 2011-04-2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収納型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08948A2 (en) * 2001-11-06 2003-05-07 Alpine Electronics, Inc. Changer-type disk device
CN1822160A (zh) * 2005-02-18 2006-08-23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9616A (zh) 2012-02-01
JP2012022745A (ja) 2012-02-02
JP5671273B2 (ja) 2015-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91529B1 (en) Optical disk drive,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optical disks mounted thereto
CN1129901C (zh) 用于盘形记录介质的记录与/或重放装置
US733424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jecting disc
CN1260726C (zh) 用于区分dvd类型光盘的方法
CN100476962C (zh) 光盘装置及光盘装置的控制电路
CN101128876A (zh) 光数据媒体检测技术
CN102339616B (zh) 光盘装置
CN100409339C (zh) 盘式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及判别其盘形记录媒介的方法
CN1981331A (zh) 光盘记录再现装置及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光盘判别方法
CN1185619A (zh) 穿孔圆盘型光盘转换器
CN1571050B (zh) 确定光盘类型的装置和方法
CN1448937A (zh) 识别盘状信息存储介质类型的方法和设备
CN1224022C (zh) 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倾斜控制方法及光学拾波器的控制装置
KR20030030748A (ko) 광디스크의 트랙킹 제어장치
CN101641736B (zh) 光盘判别方法及光盘判别装置
CN100433155C (zh) 光盘装置
KR100590227B1 (ko) 멀티 체인저의 광디스크 인식장치 및 그 방법
JPH067498Y2 (ja)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
KR20010053357A (ko) 광디스크의 구조
CN100585706C (zh) 光盘装置
JPH0135336Y2 (zh)
JP3909211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336660A (zh) 数字视频盘播放器
JPH06309766A (ja) コンパクト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におけるエレベータ位置補正方法
CN102124519A (zh) 光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14

Termination date: 2017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