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7701A - 热交换器、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7701A
CN102317701A CN201080008652XA CN201080008652A CN102317701A CN 102317701 A CN102317701 A CN 102317701A CN 201080008652X A CN201080008652X A CN 201080008652XA CN 201080008652 A CN201080008652 A CN 201080008652A CN 102317701 A CN102317701 A CN 102317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ousing
exchanger body
air
premises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86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田好人
岩崎圭志
正木谦一
杉本英夫
东义康
森井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17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7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0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with outlet air in upward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6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he outdoor unit
    • F24F1/68Arrangement of multipl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室外机及制冷装置。热泵冷却装置(10)包括壳体(11)和四个平板状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在该壳体(11)的内部收纳有压缩机等,该四个平板状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配置在壳体(11)的侧面部,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分别主要由两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构成。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配置为:各自的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的向外侧扩展的端部(22b、24b)彼此靠近。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外机及包括该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制冷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配置在建筑物屋顶上的大型冷却装置已为人所知。这种冷却装置中众所周知的有如图9所示的热泵冷却装置的室外机a。该室外机a包括壳体c、多个平板状热交换器d及送风机f,该壳体c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箱状,该壳体c在相向的两侧具有吸气口b,该多个平板状热交换器d配置在所述吸气口b上,并配置在所述壳体c的内部,在主视图中配置成倒M字形,该送风机f配置在形成于所述壳体c的上端面上的喷气口e内部。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8-2028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热泵冷却装置中的室外机a的热交换器d配置为:该热交换器d构成壳体c的平坦的侧面。另一方面,在设置所述室外机a时,会有并联设置多台室外机a的情况,此外也会有紧靠墙壁设置室外机a的情况等等。在所述情况下,需要在所述室外机a的周围确保规定间隔的空间,以让热交换器d吸入空气。
如果要增大所述热交换器d的热交换面积,则需要保持着所述室外机a周围的规定间隔的空间不变使热交换器d沿长边方向增长。然而,若让所述热交换器d增长,室外机a的设置面积加上该室外机a与其它室外机a之间的间隔等所占的面积之和(所占面积)就会增大。这是一个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不增加设置热交换器时所占的面积的情况下将热交换器大型化。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首先,第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该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该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配置在壳体11的两个侧面部,并且沿所述壳体11的侧面部延伸。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分别包括第一热交换部22和第二热交换部24,在俯视观察时,该第一热交换部22和该第二热交换部24都呈直线状,并向壳体11外侧扩展,以让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中央部分形成位于壳体11外侧的钝角的顶部20a。
根据所述热交换器,壳体11外部的空气从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外侧通过该热交换器主体21、23,流入壳体11内部。流入所述壳体11内的空气在通过所述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时与在该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还有,第二种热交换器是在所述第一种热交换器中,第一热交换部22和第二热交换部24相互独立构成。各个所述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第一热交换部22和第二热交换部24配置为:形成顶部20a的端部22b、24b彼此靠近。
根据所述热交换器,壳体11外部的空气通过各个第一热交换部22和各个第二热交换部24,流入壳体11内部。所述空气在通过各个第一热交换部22和各个第二热交换部24时与在该各个第一热交换部22和该各个第二热交换部24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还有,第三种热交换器是在所述第二种热交换器中,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配置为:在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端部22a、24a与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端部22a、24a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隔。
根据所述第三种热交换器,能够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各个热交换部22、24与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各个热交换部22、24的端部22a、24a之间进行壳体11内的保养维修作业等。
还有,第一种室外机包括壳体11和第一到第三种热交换器20中任一种热交换器20。
根据所述室外机,壳体11外部的空气从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外侧通过该热交换器主体21、23,流入壳体11内部。流入所述壳体11内的空气在通过所述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时与在该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还有,第二种室外机是在所述第一种室外机中,所述室外机包括一个壳体11和一个热交换器20,构成一台室外机主体1B,多台所述室外机主体1B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并联。
根据所述室外机,能够在多台室外机主体1B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并且能够将热交换器20大型化。
还有,第三种室外机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种室外机中,在壳体11中由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包围的区域设置有送风机构13,该送风机构13用来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供给空气。
根据所述室外机,送风机构13将壳体11外部的空气经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吸入到壳体11内。所述送风机构13向壳体11外部排出已吸入壳体11内的空气。
还有,第四种室外机在所述第一到第三种室外机中任一种室外机中,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外侧设置有空气导向部35,该空气导向部35用来向该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送空气。
根据所述室外机,壳体11外部的空气由空气导向部35引导而通过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再被吸入壳体11内。
还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装置包括所述第一到第四种室外机1A中任一种室外机1A。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种热交换器,因为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包括向壳体11外侧扩展的第一热交换部22和第二热交换部24,所以能够利用向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供给空气所需的间隔(空间),来将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大型化。
还有,根据所述第二种热交换器,因为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中的第一热交换部22和第二热交换部24相互独立,所以能够谋求降低组装作业的难度。
还有,根据所述第三种热交换器,因为在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端部22a、24a与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端部22a、24a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隔,所以能够从该间隔即缝隙进行保养维修作业。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保养维修性。
还有,根据第一种室外机,因为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包括向壳体11外侧扩展的第一热交换部22和第二热交换部24,所以能够确保室外机周围的规定空间,并能够谋求将热交换器20大型化。
还有,根据第二种室外机,因为并联配置多台室外机主体1B,所以即使将热交换器20大型化,也能够在不增加室外机主体1B的设置面积加上两台室外机主体1B之间的间隔面积之和(所占面积)的情况下,向热交换器20供给空气。由此,能够确保流向热交换器20的气流,并能够利用该热交换器20外侧的间隔(空间)将热交换器20大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在不增大设置室外机主体1B时所占的面积的情况下将热交换器20大型化。
还有,根据第三种室外机,因为在壳体11中由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包围的区域设置有送风机构13,所以能够可靠地向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供给壳体11外部的空气。由此,能够在已供给的空气与各个热交换部22、24之间进行热交换。
还有,根据所述第四种室外机1A,因为在壳体11外部设置有空气导向部35,所以在将多台室外机主体1B联结设置的情况下,能够向各个壳体11内平均地供给壳体11外部的空气。
还有,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装置,能够确保室外机1A周围的规定空间,并能够谋求将热交换器20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立体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的室外机。
图2(a)和图2(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的室外机主体的概略立体图,图2(a)是示出室外机主体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b)是示出室外机主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从上方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室外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从上方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室外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从上方看到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从上方看到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从上方看到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概略立体图,示出现有例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的室外机。
—符号说明—
10 热泵冷却装置(制冷装置)
1A 室外机
1B 室外机主体
11 壳体
13 送风风扇(送风机构)
20 热交换器
21 第一热交换器主体
22 第一空气热交换器(热交换部)
22a、22b 端部
23 第二热交换器主体
24 第二空气热交换器(热交换部)
24a、24b 端部
35 空气导向板(空气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构成热泵冷却装置10。该热泵冷却装置10包括室外机1A,该室外机1A设置在大楼等建筑物的屋顶上,用来对供向该建筑物内的空调用水进行冷却或加热。该室外机1A包括三台室外机主体1B,三台室外机主体1B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并联。
如图2(a)和图2(b)所示,所述热泵冷却装置10包括制冷剂回路(未图示)和壳体11,壳体11的内部空间构成机械室14。
所述壳体11包括外壁、上侧壁11a及下侧壁11b,在从上方看到的该壳体11的俯视图中,该外壁形成为近似六边形,该上侧壁11a及下侧壁11b也分别呈近似六边形,该上侧壁11a形成在该外壁的上端,该下侧壁11b形成在该外壁的下端。所述壳体11的上侧壁11a形成为近似六边形,虽然未图示,但在该上侧壁11a的三个部位形成有喷气口。在各个喷气口上安装有从壳体11的外侧覆盖该喷气口的滤清器12。还有,在喷气口的壳体11内侧设置有送风风扇13。
所述送风风扇13是轴流送风机(例如螺旋桨风扇),构成送风机构。所述送风风扇13设置有三个,分别与三处喷气口相对应。各个送风风扇13构成为:将已从壳体11外部吸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经喷气口喷向外部。
在沿所述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侧部,分别在四周外壁面上形成有从壳体11的下侧壁11b延伸到上侧壁11a的开口部。在该四个开口部形成有热交换器20。
另一方面,所述壳体11的短边一侧构成正面部和背面部。在该正面部形成有从壳体11的下侧壁11b延伸到上侧壁11a的保养维修用开口部,该保养维修用开口部用来对所述壳体11内的压缩机31等进行保养维修。在该保养维修用开口部设置有后述的保养维修用门15。还有,所述壳体11的短边一侧的背面部构成背面壁16。
所述热交换器20由四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构成。该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分别嵌入在所述四个开口部内。也就是说,所述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构成壳体11的外壁。
如图3所示,所述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由形成为平板状并且在俯视图中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空气热交换器构成。在壳体11的长边方向的每个侧面部,分别配置有所述四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中的两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所述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从壳体11的下侧壁11b延伸到上侧壁11a竖立设置。所述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分别构成热交换部。
所述四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中配置在壳体11的长边的一侧面部的两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构成一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而配置在壳体11的长边的另一侧面部的两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构成一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在图3中配置在壳体11的右侧,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在图3中配置在壳体11的左侧,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彼此对置。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主要由在图3中配置在壳体11下侧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和配置在壳体11上侧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构成。还有,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主要由在图3中配置在壳体11下侧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和配置在壳体11上侧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构成。所述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和所述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相互独立构成。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配置为:在俯视图中,两者的延长线上的交点成锐角。成所述锐角的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端部22a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端部22a配置为:在两者之间存在数十厘米~一米左右的间隔。也就是说,在成所述锐角的两个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的端部22a之间形成有所述保养维修用开口部。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配置为:在俯视图中,两者的延长线上的交点成锐角。成所述锐角的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端部24a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端部24a配置为:在两者之间存在数十厘米~一米左右的间隔。也就是说,在成所述锐角的两个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a之间形成有所述背面壁16。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和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配置为:在俯视图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中央部分形成该中央部分位于壳体11外侧的钝角顶部20a。还有,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和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配置为:在俯视图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中央部分形成位于壳体11外侧的钝角的顶部20a。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中,形成顶部20a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的端部22b和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b配置为彼此靠近。还有,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中,形成顶部20a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的端部22b和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b配置为彼此靠近。
也就是说,在俯视图中,所述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的端部22b和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b形成呈近似六边形的外壁的顶部20a之一。还有,在从上方看到的壳体11的俯视图中,所述送风风扇13设置在壳体11的由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包围的区域内。
所述保养维修用门15形成为可开闭的门。该保养维修用门15在设置于壳体11的短边一侧的正面部的保养维修用开口部从壳体11的下侧壁11b延伸到上侧壁11a。因此,作业人员打开保养维修用门15,对壳体11内的压缩机31、水热交换器32及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等进行保养维修。
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31、对为温度调节对象的空调用水进行温度调节的水热交换器32、膨胀阀(未图示)及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还有,所述压缩机31、水热交换器32、四通换向阀(未图示)、膨胀阀(未图示)及所述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构成蒸气压缩式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能够通过切换四通换向阀(未图示)来使制冷剂可逆地循环,从而对空调用水进行冷却或加热。应予说明,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部的并不限于压缩机31、水热交换器32、膨胀阀(未图示)及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还有,在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中收纳有用来对热泵冷却装置10的运转进行控制的电基板和布线等。
—运转动作—
接着,对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运转动作加以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一运转送风风扇13,热泵冷却装置10就将壳体11外部的空气经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吸向壳体11内。此时,壳体11外部的空气从分别形成在相邻的室外机主体1B的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与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之间的缝隙,经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被吸入壳体11内。在外部空气被吸入壳体11内时,该外部空气从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内的制冷剂吸热而被加热。已被吸入各台室外机主体1B的壳体11内的空气通过送风风扇13,排向壳体11外部。
接着,对利用水热交换器32中的空调用水进行冷却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回路工作情况加以说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开始运转压缩机31,用该压缩机31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已从所述压缩机31中喷出的压缩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中。在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中,当壳体11外部的空气通过构成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时,制冷剂向空气放热,来对吸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已向空气放热而被冷却的制冷剂在膨胀阀膨胀后流入水热交换器32中。在该水热交换器32中,制冷剂从流经水热交换器32内的空调用水吸热,空调用水由此被冷却。已被冷却的空调用水供向建筑物内。已从水热交换器32中流出的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31中,并被压缩。
还有,对利用水热交换器32中的空调用水进行制热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回路工作情况加以说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开始运转压缩机31,用该压缩机31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已从所述压缩机31中喷出的压缩制冷剂流入水热交换器32中。在水热交换器32中,制冷剂向流经水热交换器32内的空调用水放热,空调用水由此被加热。已被加热的空调用水供向建筑物内。已从水热交换器32中流出的制冷剂在膨胀阀中膨胀后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中。在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中,当壳体11外部的空气通过构成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时,制冷剂从空气吸热,对吸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已从所述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中流出的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31中,并被压缩。
还有,当作业人员进行保养维修作业时,停止热泵冷却装置10并打开保养维修用门15,对壳体11内的压缩机31等进行保养维修。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因为两个平板状空气热交换器22、24配置为在俯视图中一起构成钝角顶部20a,所以能够增大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的面积。
还有,所述各台热交换器主体21、23配置为:各自的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的向外侧扩展的端部22b、24b彼此靠近。因此,即使让多台室外机主体1B彼此相邻地并联起来,也能够在相邻的室外机主体1B之间产生空气的气流。由此,能够确保流向空气热交换器22、24的气流,并能够利用相邻的室外机主体1B之间的间隔将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大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在不增加并联地设置多台室外机主体1B时所占的面积的情况下将所述热交换器20大型化。
还有,因为所述各台热交换器主体21、23中的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相互独立,所以能够谋求降低组装作业的难度。
还有,因为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端部22a、24a与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端部22a、24a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隔,所以能够从该缝隙对壳体11内部的压缩机31等进行保养维修作业。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热泵冷却装置10的保养维修性。
还有,因为在所述壳体11中由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包围的区域设置有送风风扇13,所以能够向构成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供给壳体11外部的空气。由此,能够在已供给的空气与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之间可靠地进行热交换。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接着,参照附图对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加以说明。在本第一变形例中,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的外部设置有图4所示的空气导向板35。
具体而言,在本第一变形例的热泵冷却装置10中,在热泵冷却装置10的壳体11的外侧设置有空气导向板35。
所述空气导向板35主要由形成为平板状的板状部件构成。应予说明,该空气导向板35构成空气导向部。在相邻的室外机主体1B之间设置有两块所述空气导向板35。具体而言,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与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之间设置有一块空气导向板35。
如图4所示,室外机主体1B的送风风扇13一开始运转,空气就流向室外机主体1B。该气流由于空气导向板35而分支,分别被引导向相邻的室外机主体1B的两侧。
根据本第一变形例,因为设置有对吸入壳体11内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的空气导向板35,所以能够向相邻的室外机主体1B的各个壳体11内平均地供给壳体11外部的空气。其它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接着,参照附图对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加以说明。在本第二变形例中,保养维修用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的保养维修用门15的结构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保养维修用门40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内部形成为空心箱状,并形成为能够打开、关闭壳体11内部的门。还有,所述保养维修用门40具有盖部件(未图示)。所述保养维修用门40与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形成为一体,在该保养维修用门40的内部收纳有用来对热泵冷却装置10的运转进行控制的电基板和布线等。也就是说,所述保养维修用门40相当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收纳在壳体11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该保养维修用门40在设于壳体11的短边侧的一个侧部的保养维修用开口部从壳体11的下侧壁11b延伸到上侧壁11a。
因此,作业人员能够打开保养维修用门40,并对壳体11内的压缩机31和水热交换器32等进行保养维修。还有,作业人员通过打开保养维修用门40的盖部件(未图示)则能够对收纳在保养维修用门40内部的电基板或布线等进行保养维修。
根据本第二变形例,因为设置有与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形成为一体的保养维修用门40,所以能够扩宽壳体11的内部空间。由此,能够提高壳体11内部的保养维修性。还有,因为设置有与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形成为一体的保养维修用门40,所以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内产生大小与与原本用来设置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的空间相对应的空间。由此,能够省去该壳体11内由电子元器件箱(未图示)所占的空间,从而将壳体11小型化。其它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端部结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中,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a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a配置成彼此靠近并接触的状态。
根据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因为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a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a配置为彼此接触,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面积相比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面积更大。由此,能够增大空气热交换器24在壳体11安装面积中所占的面积。其它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第三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的端部结构。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的端部22a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第一空气热交换器22的端部22a配置成彼此靠近并接触的状态;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a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第二空气热交换器24的端部24a配置成彼此靠近并接触的状态。
另一方面,虽然未图示,但在所述壳体11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外壁的下部形成有保养维修用开口部,该保养维修用开口部用来对配置在壳体11内的压缩机31等进行保养维修。该保养维修用开口部在所述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的下侧从壳体1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到下侧壁11b上。作业人员从该开口部对壳体11内的压缩机31等进行保养维修。
根据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2、24分别配置为:彼此靠近的一侧的端部22a、24a互相接触。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的面积相比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的面积更大。由此,能够增大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空气热交换器22、22、24、24在壳体11安装面积中所占的面积。还有,能够经所述壳体11下部的保养维修用开口部对壳体11内的压缩机31等进行保养维修。其它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第四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本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结构。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在本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冷却装置10中,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主要由一个空气热交换器25构成,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主要由一个空气热交换器26构成。
所述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5、26嵌入在壳体11的开口部内,该开口部分别形成在位于沿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侧部的两个外壁面上。也就是说,所述壳体11的各个侧面部主要由一个空气热交换器25、26构成。在所述各个空气热交换器25、26中,使形成为平板状的一个空气热交换器在其中央部分折弯,由此形成有顶部20a、20a。应予说明,也可以仅在相邻的壳体11、11的相向的面上形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热交换器25、26。其它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其它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也可以构成为下述结构。
虽然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三台室外机主体1B联结设置,但只要是在将两台以上的室外机主体1B联结设置的情况下,就能够应用本发明。
应予说明,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较佳之例,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具有热交换器的制冷装置很有用。

Claims (8)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该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该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配置在壳体(11)的两个侧面部,并且沿所述壳体(11)的侧面部延伸,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分别包括第一热交换部(22)和第二热交换部(24),在俯视观察时,该第一热交换部(22)和该第二热交换部(24)都呈直线状,并向壳体(11)外侧扩展,以让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中央部分形成位于壳体(11)外侧的钝角的顶部(20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22)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24)相互独立构成;
各个所述热交换器主体(21、23)的第一热交换部(22)和第二热交换部(24)配置为:形成顶部(20a)的端部(22b、24b)彼此靠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配置为:在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的端部(22a、24a)与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端部(22a、24a)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隔。
4.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包括:
壳体(11),以及
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包括一个所述壳体(11)和一个所述热交换器(20),构成一台室外机主体(1B);
多台所述室外机主体(1B)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中由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包围的区域设置有送风机构(13),该送风机构(13)用来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供给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4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主体(2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主体(23)的外侧设置有空气导向部(35),该空气导向部(35)用来向该各个热交换器主体(21、23)送空气。
8.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权利要求4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1A)。
CN201080008652XA 2009-02-23 2010-02-23 热交换器、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Pending CN1023177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39941 2009-02-23
JP2009-039941 2009-02-23
PCT/JP2010/001210 WO2010095470A1 (ja) 2009-02-23 2010-02-23 熱交換器、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7701A true CN102317701A (zh) 2012-01-11

Family

ID=42633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8652XA Pending CN102317701A (zh) 2009-02-23 2010-02-23 热交换器、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03396A1 (zh)
EP (1) EP2402665A1 (zh)
JP (1) JP2010216798A (zh)
CN (1) CN102317701A (zh)
TW (1) TW201042217A (zh)
WO (1) WO201009547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7861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outdoor unit
WO2015000114A1 (en) * 2013-07-01 2015-01-08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outdoor unit
CN109185997A (zh) * 2018-09-19 2019-01-11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层建筑多联机室外机室内安装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39542A1 (de) * 2009-09-01 2011-03-03 Gea Energietechnik Gmbh Luftkondesator
JP5518623B2 (ja) * 2010-08-09 2014-06-11 富士古河E&C株式会社 エアコンの室外機
JP5743685B2 (ja) * 2011-04-27 2015-07-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JP5310887B2 (ja) 2011-09-30 2013-10-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JP2013079735A (ja) * 2011-09-30 2013-05-02 Daikin Industries Ltd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JP2013160445A (ja) * 2012-02-06 2013-08-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熱交換装置
JP6302264B2 (ja) 2013-08-28 2018-03-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原子力設備
CN105737634A (zh) * 2014-12-11 2016-07-06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换热模块、换热装置以及热源单元
JP2017015284A (ja) * 2015-06-29 2017-01-19 株式会社東芝 空冷ヒートポンプおよび熱供給設備
JP6650752B2 (ja) * 2015-12-24 2020-02-19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空冷式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クーラユニット
JP6269717B2 (ja) * 2016-04-21 2018-01-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JP2018063097A (ja) * 2016-10-14 2018-04-1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冷チラー
WO2019012619A1 (ja) * 2017-07-12 2019-0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US20190376697A1 (en) * 2018-06-08 2019-12-1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Over-bent coil arrangements for climate management systems
JP7495592B2 (ja) * 2019-10-04 2024-06-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空調機の室外機
EP3936784A1 (en) * 2020-07-07 2022-01-12 Carrier Corporation Coil cleaning easy acces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094Y1 (zh) * 1968-03-15 1974-01-11
JP2004340504A (ja) * 2003-05-16 2004-12-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調用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91084B (de) * 1959-05-21 1960-10-20 Gea Luftkuehler Ges M B H Luftgekuehlter Kondensator fuer das Kopfprodukt einer Destillier- oder Rektifizierkolonne
JPS56144267U (zh) * 1980-03-28 1981-10-30
CN100507377C (zh) * 2000-01-14 2009-07-0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室外装置
JP3847567B2 (ja) * 2001-02-20 2006-1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4125264A (ja) * 2002-10-02 2004-04-2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及びその室外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04218905A (ja) * 2003-01-14 2004-08-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分離型空気調和装置
US20050126765A1 (en) * 2003-12-01 2005-06-16 Carlambrogio Bianchi Bent coil for ducted unit
WO2009117159A2 (en) * 2008-03-20 2009-09-24 Carrier Corporation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suitable for b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094Y1 (zh) * 1968-03-15 1974-01-11
JP2004340504A (ja) * 2003-05-16 2004-12-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調用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7861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outdoor unit
CN104838215A (zh) * 2012-09-28 2015-08-12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
CN104838215B (zh) * 2012-09-28 2017-08-25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
WO2015000114A1 (en) * 2013-07-01 2015-01-08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outdoor unit
CN105473951A (zh) * 2013-07-01 2016-04-06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
CN109185997A (zh) * 2018-09-19 2019-01-11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层建筑多联机室外机室内安装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303396A1 (en) 2011-12-15
EP2402665A1 (en) 2012-01-04
TW201042217A (en) 2010-12-01
WO2010095470A1 (ja) 2010-08-26
JP2010216798A (ja) 201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7701A (zh) 热交换器、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ES2704446T3 (es) Unidad de tratamiento del aire de un contenedor y método de refrigeración
EP2461111B1 (en) Heat source unit
CN102460026B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CN101165414A (zh) 水冷式空调器
CN103827586A (zh) 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CN104566661A (zh) 一种模块式机房空调
CN101551141A (zh) 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
JP5669348B2 (ja) 電子通信機器室の冷却システム
CN104981674A (zh) 微通道热交换器
CN101266104A (zh) 一种低能耗或完全被动式的热量转移装置
CN104251521A (zh) 除湿装置
CN108006868A (zh) 空调器和数据中心
CN207179851U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CN203757933U (zh) 冷热分区、蒸发冷却与精密空调联动的单元式机房空调
CN102095252B (zh) 热泵供热水机
CN204047015U (zh) 一种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模块单元及模块化数据中心
ES2880445T3 (es) Unidad de refrigeración de agua para sistemas de acondicionamiento
TWI512248B (zh) 移動分離式空調裝置
CN212511598U (zh) 一种蓄能型空气降温装置
CN104006470A (zh) 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直接膨胀相结合的空调机
CN102141273A (zh) 冷冻机的室外单元
CN107726447A (zh) 一种空调器
CN208606269U (zh) 一种装配式风机盘管墙体
CN208210524U (zh) 一种数据机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