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5547A - 端子接头及制造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子接头及制造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5547A
CN102315547A CN2011101364919A CN201110136491A CN102315547A CN 102315547 A CN102315547 A CN 102315547A CN 2011101364919 A CN2011101364919 A CN 2011101364919A CN 201110136491 A CN201110136491 A CN 201110136491A CN 102315547 A CN102315547 A CN 102315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contact
supporting board
assistant spring
resilien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64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饭星真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15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55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弹性接触件的端子接头及制造该端子接头的方法。端子接头(A)设有:呈矩形管形的端子连接部(10),突片(T)能够插入其中;弹性接触件(15),其在构成端子连接部的支撑板部(11)的末端边缘上向后折叠,以便以悬臂的方式延伸;接触部(20),其形成在弹性接触件上;以及辅助弹性件(21),其通过切割弹性接触件的一部分并且将切割部分朝向支撑板部弯曲而形成,并且通过与支撑板部(11)弹性接触而增加接触部与突片之间的接触压力。辅助弹性件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设置于接触部前面,并且在与突片的插入方向(ID)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更靠近支撑板部。

Description

端子接头及制造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弹性接触件的端子接头及制造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公开号为S63-56572的未审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阴性端子接头,所述阴性端子接头在以矩形管形式的端子连接部中设置弹性接触件,并且使得从前侧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的突片与弹性接触件弹性接触。弹性接触件在构成端子连接部的支撑板部的前端向后折叠为向后延伸,并且相对于突片的插入方向倾斜。在弹性接触件的后端部形成将与正确插入的突片接触的接触部。此外,弹性接触件的一部分被切割并弯曲,以在弹性接触件的位于接触部前面的区域中形成辅助弹性件。通过使该辅助弹性件与支撑板部接触,增加了弹性接触件与突片之间的接触压力。
在上述端子接头中,由于辅助弹性件通过切割并弯曲而形成,所以弹性接触件形成有留下的切口,并且该切口的边缘部形成锋利的边缘。辅助弹性件设置在接触部前面,即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比接触部更向后。因此,突片可能与该锋利的边缘部接触,并且在突片的插入过程中被损坏。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作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突片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子接头,包括:端子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大致以管的形式,突片将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中;弹性接触件,所述弹性接触件在端子连接部的支撑板部的末端边缘或端子连接部的支撑板部的末端边缘附近大致向后折叠,以大致沿着突片在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路径以悬臂的方式延伸;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形成在弹性接触件上,并且与正确插入端子连接部的突片保持接触;以及辅助弹性件,所述辅助弹性件在弹性接触件上形成为朝向支撑板部突出,并且通过与支撑板部弹性接触而增加接触部与突片之间的接触压力,其中辅助弹性件设置的位置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接触部前面,并且在与突片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更靠近支撑板部。
因此,由于辅助弹性件设置的位置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接触部前面,并且在与突片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更靠近支撑板部,所以防止突片损坏。
根据具体实施方式,辅助弹性件通过切割弹性接触件的一部分并且将切割部分朝向支撑板部弯曲而形成。
根据进一步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端子接头,包括:端子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以矩形管的形式,突片将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中;弹性接触件,所述弹性接触件在构成端子连接部的支撑板部的末端边缘向后折叠,以沿着突片在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路径以悬臂的方式延伸;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形成在弹性接触件上,并且与正确插入端子连接部的突片保持接触;以及辅助弹性件,所述辅助弹性件通过切割弹性接触件的一部分并且将切割部分朝向支撑板部弯曲而形成,并且通过与支撑板部弹性接触而增加接触部与突片之间的接触压力,其中辅助弹性件设置的位置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接触部前面,并且在与突片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更靠近支撑板部。
由于辅助弹性件通过切割并弯曲而形成使得弹性接触件形成有留下的切口,并且切口具有锋利的边缘部,所以如果突片与该锋利的边缘部接触,突片可能被损坏。然而,在本发明中,辅助弹性件设置的位置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接触部前面,并且在与突片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更靠近支撑板部。因此,突片在插入过程中不会与锋利的边缘部接触,由此防止突片的损坏。
具体地,弹性接触件的位于接触部与延伸端之间的区域是倾斜为从接触部朝向延伸端逐渐接近支撑板部的倾斜部。
更具体地,所述倾斜部形成为使得在突片正确插入的状态下,延伸端不与支撑板部接触。
倾斜部倾斜为从接触部朝向延伸端逐渐接近支撑板部。在突片正确插入的状态下倾斜部的延伸端不与支撑板部接触,意味着倾斜部的长度短,因此弹性接触件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短。换句话说,本发明的端子接头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较小。
具体地,弹性接触件沿着突片进入端子连接部的插入方向以悬臂的方式向前延伸;并且辅助弹性件沿着突片的插入方向以悬臂的方式向后延伸。
由于弹性接触件沿着突片的插入方向以悬臂的方式向前延伸,所以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接触部前面的辅助弹性件设置为比接触部更靠近延伸端。由于弹性接触件的在接触部与延伸端之间的区域既与突片的插入无关,也不与突片接触,所以从端子接头的小型化方面来说,最大程度地缩短该区域是优选的。考虑到这一点,使辅助弹性件沿突片的插入方向向后延伸,即沿着与本发明中的弹性接触件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向后延伸。由此,与辅助弹性件沿突片的插入方向向前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包括辅助弹性件的弹性接触件的整个长度。
具体地,在弹性接触件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辅助弹性件不与支撑板部接触。
在突片的插入过程中,弹性接触件通过与突片接触而弹性变形,并且辅助弹性件与支撑板部接触,从而根据弹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而弹性变形。因此,通过弹性接触件和辅助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而在突片与弹性接触件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并且摩擦阻力变成插入阻力。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发明中,在弹性接触件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辅助弹性件不与支撑板部接触。根据该结构,当弹性接触件通过与突片接触而开始弹性变形时,不产生由辅助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导致的摩擦阻力,因此减少那么多的插入阻力。
具体地,辅助弹性件关于弹性接触件的沿着与突片的插入方向和弹性接触件的弹性移位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大致对称。
由于辅助弹性件关于弹性接触件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大致对称,所以当辅助弹性件与支撑板部接触从而弹性变形时,由辅助弹性件作用在弹性接触件上的弹性恢复力在宽度方向上不会变得不均匀。因此,防止由辅助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导致弹性接触件的倾斜。
具体地,弹性接触件的延伸端能够与支撑板部弹性接触,从而能够在至少三个点将弹性接触件支撑在支撑板部上。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制造或成形具体地根据上述发明或具体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的方法,包括以任意顺序的下列步骤:
使端子连接部成形,所述端子连接部大致以管的形式,突片将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中;
在端子连接部的支撑板部的末端边缘或端子连接部的支撑板部的末端边缘附近大致向后折叠弹性接触件,使所述弹性接触件大致沿着突片在端子连接部中的插入路径以悬臂的方式延伸;
在弹性接触件上形成接触部,使所述接触部与正确插入端子连接部的突片保持接触;以及
在弹性接触件上将辅助弹性件形成为朝向支撑板部突出,并且通过使所述辅助弹性件与支撑板部弹性接触而增加接触部与突片之间的接触压力,
其中辅助弹性件设置的位置在突片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接触部前面,并且在与突片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更靠近支撑板部。
根据具体实施方式,形成辅助弹性件的步骤包括:通过切割弹性接触件的一部分并且将切割部分朝向支撑板部弯曲,而形成辅助弹性件。
通过阅读下面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和附图将会更加明白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应该理解尽管独立地描述实施方式,它们的单个特征可以组合成另外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中的弹性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在将突片插入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是显示将突片插入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中的弹性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5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6是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截面图,以及
图7是显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表
A...端子接头
T...突片
10...端子连接部
11...支撑板部
15...弹性接触件
17...后侧倾斜部(倾斜部)
19...弹性接触件的延伸端
20...接触部
21...辅助弹性件
B,C,D,E...端子接头
30,40,55,70...弹性接触件
31,61,71...辅助弹性件
32,41...后侧倾斜部(倾斜部)
42,59...弹性接触件的延伸端
50...端子连接部
53...支撑板部
56...前侧倾斜部(倾斜部)
60...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3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A是阴性端子,所述阴性端子的弹性接触件15能够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尤其大致呈矩形或多边形管形的端子连接部10中。配合端子(阳性端子)的突片T能够从前侧(图2和3中的左侧)沿插入方向ID大致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中。
端子连接部10形成为大致呈管状,尤其是,所述端子连接部10通过包括以沿着前后方向(平行于突片T进入端子连接部10的插入方向ID的方向)的大致平板形的支撑板部11、从支撑板部11(具体地从其大致相反的左和/或右边缘)竖立或突出的一对侧板部12和从一个侧板部12的延伸端边缘(上端边缘)大致平行于支撑板部11延伸的接纳板部13而具有矩形或多边形管。具体地包括已知的开口筒形的压接部(未示出)的导线连接部连接至支撑板部11的后端,并且导线(未示出)能够连接至该导线连接部(具体地该压接部)。接纳板部13的一部分被锤击或模压或变形为大致向下(朝向端子连接部10的内部)突出,从而形成大致平行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的接纳部14。
弹性接触件15在支撑板部11的前端边缘(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的后端边缘)或支撑板部11的前端边缘附近向后折叠,以沿着突片T在端子连接部10中的插入路径(接纳部14)朝向端子连接部10的后侧(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的前侧)以悬臂的方式延伸。弹性接触件15的前端部分作为前侧倾斜部16(具体地大致呈平板形),并且其后端部分作为具体地大致呈平板形的后侧倾斜部17(作为具体的倾斜部)。前侧倾斜部16的前端作为(具体地大致弓状弯曲的)第一支点部18,第一支点部18连接至支撑板部11的前端边缘。此外,后侧倾斜部17的后端作为弹性接触件15的大致以悬臂的方式延伸的延伸端19(自由端)。
前侧倾斜部16沿着相对于突片T进入端子连接部10的插入方向ID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倾斜为从前侧倾斜部16的前端(第一支点部18)朝向后端(接触部20)变得更加远离支撑板部11。另一方面,后侧倾斜部17也大致沿着相对于突片T进入端子连接部10的插入方向ID倾斜的方向延伸,其倾斜方向具体地与前侧倾斜部16的倾斜方向相反,并且倾斜为从后侧倾斜部17的前端(接触部20)朝向后端(延伸端19)接近支撑板部11。
前侧倾斜部16的后端和后侧倾斜部17的前端具体地连接成钝角,由此当从侧面(沿着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和接触部20根据弹性接触件15的弹性变形的移位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看时,弹性接触件15弯曲为山状。前侧倾斜部16的后端和后侧倾斜部17的前端连接成钝角的一部分(山状的尖端或顶点或弯曲部)作为接触部20,当突片T正确插入时,接触部20将与突片T的下表面保持接触。
接触部20尤其是以大致沿着弹性接触件15的宽度方向(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和接触部20根据弹性接触件15的弹性变形的移位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凸脊形。在弹性接触件15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接触部20与接纳部14沿竖直方向(垂直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和/或平行于接触部20根据弹性接触件15的弹性变形的移位方向的方向)之间的距离比突片T的厚度短。需要注意的是,接触部20根据弹性接触件15的弹性变形而发生移位方向与弹性接触件15的弹性移位方向具有相同含义。
弹性接触件15形成有至少一个辅助弹性件21,所述至少一个辅助弹性件21作为用于通过与支撑板部11弹性接触而增加接触部20与突片T之间的接触压力的装置。辅助弹性件21通过将弹性接触件15的一部分(具体地大致矩形的切割部分)朝向支撑板部11弯曲而形成。辅助弹性件21形成在弹性接触件15的后侧倾斜部17中或形成在弹性接触件15的后侧倾斜部17,即形成在接触部20后面(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的前面)的区域中。因此,通过由切割并弯曲形成辅助弹性件21,而在该后侧倾斜部17中形成具体地大致为矩形窗口形式的切口22。切口22具体地具有锋利的边缘部。
辅助弹性件21在其后端边缘连接至弹性接触件15(后侧倾斜部17),并且大致朝向第一支点部18向前(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向后)以悬臂的方式延伸。换句话说,在沿着突片T的插入路径的方向(前后方向)上,辅助弹性件21的延伸方向(前向)与弹性接触件15的延伸方向(后向)相反。此外,辅助弹性件21具体地沿着从辅助弹性件21的后端至前端(沿辅助弹性件21的延伸方向向前)接近支撑板部11的方向倾斜。换句话说,辅助弹性件21在沿竖直方向(弹性变形方向)变得更加远离接触部20的方向倾斜。因此,当从侧面看时,辅助弹性件21的倾斜方向与后侧倾斜部17的倾斜方向相反。
在竖直方向上,具体地形成辅助弹性件21的后侧倾斜部17设置为比接触部20更靠近支撑板部11,且/或辅助弹性件21从该后侧倾斜部17大致朝向支撑板部11延伸。因此,辅助弹性件21具体地全部设置在比接触部20更靠近支撑板部11的区域(即比接触部20更远离突片T的区域)中。
辅助弹性件21的后端边缘(连接至后侧倾斜部17的基端边缘)具体地大致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脊的形式。辅助弹性件21的前端部(延伸端部)向上(朝向与支撑板部11相反的一侧的方向)弯曲,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支点部23。第二支点部23的下表面具体地大致(也)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脊的形式,具体地与辅助弹性件21的后端边缘相似。此外,在弹性接触件15的宽度方向上,辅助弹性件21具体地关于弹性接触件15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未示出)大致两侧对称。
在弹性接触件15和辅助弹性件21都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辅助弹性件21的第二支点部23(延伸端部)在上方或内侧与支撑板部11间隔(不与支撑板部11接触)。第二支点部23与支撑板部11之间的竖直距离(或者沿着弹性变形方向的距离)具体地比接触部20与接纳部14之间的竖直距离和突片T的厚度之差短。
在突片T不插入端子连接部10中的状态下,弹性接触件15和辅助弹性件21都不弹性变形,弹性接触件15的延伸端19具体地在上方或内侧与支撑板部11保持间隔(不与支撑板部11接触),且/或包括第二支点部23的整个辅助弹性件21具体地在上方与支撑板部11保持间隔(不与支撑板部11接触)。
如果在该状态下将突片T从前侧沿插入方向ID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中,突片T首先与前侧倾斜部16的上表面接触,之后,弹性接触件15向下或向外(大致朝向支撑板部11的方向)弹性移位,并且随着突片T插入,第一支点部18通过被突片T挤压而作为支点。随着弹性接触件15弹性移位,辅助弹性件21的第二支点部23与支撑板部11接触,之后,弹性接触件15弹性变形为增加前侧倾斜部16与后侧倾斜部17之间形成的角度,并且辅助弹性件21在其后端部弹性变形。
当突片T到达正确插入状态时,突片T被弹性夹在接触部20与接纳部14之间,并且通过弹性接触件15的弹性恢复力和辅助弹性件21的弹性恢复力,而在接触部20与突片T之间确保规定的(预定的或可预定的)接触压力。在该状态下,弹性接触件15的延伸端19不与支撑板部11接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A包括:端子连接部10,端子连接部10具有管状形状(具体地大致以矩形或多边形管的形式),突片T将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中;弹性接触件15,弹性接触件15在构成或形成端子连接部10的部分的支撑板部11的末端边缘向后折叠,以大致以悬臂的方式延伸;接触部20,接触部20形成在弹性接触件15上;以及辅助弹性件21(具体地通过切割并朝向支撑板部11弯曲弹性接触件15的部分而形成),并且通过与支撑板部11弹性接触而增加接触部20与突片T之间的接触压力。辅助弹性件21设置的位置在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上位于接触部20前面,且/或在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20更靠近支撑板部11。
由于辅助弹性件21通过切割并弯曲而形成使得弹性接触件15形成有留下的切口22,并且切口22具体地具有锋利的边缘部,所以如果突片T与该锋利的边缘部接触,突片T可能被损坏。然而,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弹性件21设置的位置在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上位于接触部20前面,并且在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20更靠近支撑板部11,所以突片T在插入过程中不会与锋利的边缘部接触,由此防止突片T的损坏。
弹性接触件15的位于接触部20与延伸端19之间的后侧倾斜部17具体地大致倾斜为从接触部20朝向延伸端19逐渐接近支撑板部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片T正确插入的状态下,后侧倾斜部17的延伸端19具体地不与支撑板部11接触。这意味着后侧倾斜部17的长度短,因此弹性接触件15在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上的长度短。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A在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上较小或可以较小。
由于弹性接触件15具体地基本上沿着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以悬臂的方式向前延伸,所以在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上位置进一步在接触部20前面的辅助弹性件21具体地设置在比接触部20更靠近延伸端19的位置上。由于弹性接触件15的在接触部20与延伸端19之间的区域(后侧倾斜部17)具体地既与突片T的插入无关,也不与突片T接触,所以从端子接头A的小型化方面来说,最大程度地缩短该区域是优选的。考虑到这一点,使辅助弹性件21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大致向后延伸,即沿着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接触件15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由此,与辅助弹性件21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向前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包括辅助弹性件21的弹性接触件15的整个长度。
在突片T的插入过程中,弹性接触件15通过与突片T接触而弹性变形,并且辅助弹性件21与支撑板部11接触,从而根据弹性接触件15的弹性变形而弹性变形。因此,通过弹性接触件15和辅助弹性件21的弹性恢复力,而在突片T与弹性接触件15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并且该摩擦阻力变成插入阻力。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接触件15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辅助弹性件21不与支撑板部11接触。根据该结构,当弹性接触件15通过与突片T接触而开始弹性变形时,不产生由辅助弹性件21的弹性恢复力导致的摩擦阻力,因此减少那么多的插入阻力。
由于辅助弹性件21具体地关于弹性接触件15的沿宽度方向(宽度方向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和/或弹性接触件15的弹性移位方向交叉)的中心轴线大致对称,所以当辅助弹性件与支撑板部接触从而弹性变形时,由辅助弹性件21作用在弹性接触件15上的弹性恢复力在宽度方向上不会变得不均匀。因此,防止由辅助弹性件21的弹性恢复力导致弹性接触件15的倾斜。
因此,为了防止突片的损坏,端子接头A设有:端子连接部10,端子连接部10以(具体地大致矩形或多边形)管的形式,突片T将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中;弹性接触件15,弹性接触件15在构成或形成端子连接部10的部分的支撑板部11的末端边缘或支撑板部11的末端边缘附近向后折叠,以大致以悬臂的方式延伸;接触部20,接触部20形成在弹性接触件15上;以及辅助弹性件21,辅助弹性件21形成在弹性接触件15上(具体地大致通过切割弹性接触件15的一部分并且将切割部分大致朝向支撑板部11弯曲而形成),并且通过与或能够与支撑板部11弹性接触而增加接触部20与突片T之间的接触压力。辅助弹性件21设置的位置在突片T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接触部20前面,并且在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交叉的方向上比接触部20更靠近支撑板部11。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4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辅助弹性件21具体地关于弹性接触件15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大致对称,而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B中,辅助弹性件31具体地沿横向(宽度方向)与弹性接触件30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偏离。因此,由于形成辅助弹性件31而在后侧倾斜部32中形成的切口33在弹性接触件30的横向边缘(后侧倾斜部32)开口。由于其他结构、功能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似或大致相同,所以由相似的或大致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并且不再描述其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5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实施方式。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C使得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A的后侧倾斜部17大致向后延伸。因此,当突片T正确插入时,弹性接触件40的延伸端42(后侧倾斜部41)具体地与支撑板部11弹性接触,并且弹性接触件40在三个点支撑在支撑板部11上,即在第一支点部18、第二支点部23和延伸端42支撑在支撑板部11上。此外,在弹性接触件40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弹性接触件40的延伸端42具体地不与支撑板部11接触。由于其他结构、功能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似或大致相同,所以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或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且不再描述其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具体实施方式。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D的端子连接部50通过由具体地大致以沿着前后方向(平行于突片T进入端子连接部50的插入方向ID的方向)的平板形式的接纳板部51、从接纳板部51(具体地从其大致相对的左和/或右边缘)竖立或突出的一对侧板部52和具体地从一个侧板部52的延伸端边缘(上端边缘)大致平行于接纳板部51延伸的支撑板部53构成,而形成为具有矩形或多边形管的形式。将具体地包括已知的开口筒形式的压接部(未示出)的导线连接部连接至接纳板部51的后端,并且将导线(未示出)连接至该导线连接部(具体地该压接部)。接纳板部51的一部分被锤击或变形或模压为大致向上(朝向端子连接部50的内部)突出,从而形成具体地大致平行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的接纳部54。
弹性接触件55在支撑板部53的后端边缘(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的前端边缘)或支撑板部53的后端边缘附近向后折叠,以大致沿着突片T在端子连接部50中的插入路径(接纳部54)朝向端子连接部50的前侧(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的后侧)以悬臂的方式延伸。弹性接触件55的前端部分作为具体地大致以平板形式的前侧倾斜部56(作为具体的倾斜部),并且其后端部分作为具体地大致以平板形式的后侧倾斜部57。后侧倾斜部57的后端作为(具体地大致弓状弯曲的)第一支点部58,第一支点部58连接至支撑板部53的后端边缘。此外,前侧倾斜部56的前端作为弹性接触件55的大致以悬臂的方式延伸的延伸端59(自由端)。
前侧倾斜部56沿着相对于突片T进入端子连接部50的插入方向ID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倾斜为从前侧倾斜部56的前端(延伸端59)朝向后端(接触部60)变得更加远离支撑板部53。另一方面,后侧倾斜部57也沿着相对于突片T进入端子连接部50的插入方向ID倾斜的方向延伸,其倾斜方向具体地与前侧倾斜部56的倾斜方向相反(后侧倾斜部57相对于插入方向ID的倾斜角度可以与前侧倾斜部56相对于插入方向ID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或不同),并且倾斜为从后侧倾斜部57的前端(接触部60)朝向后端(第一支点部58)接近支撑板部53。
前侧倾斜部56的后端和后侧倾斜部57的前端具体地连接成钝角,由此当从侧面(沿着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和接触部60根据弹性接触件55的弹性变形的移位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看时,弹性接触件55具体地大致弯曲为谷状。前侧倾斜部56的后端和后侧倾斜部57的前端连接成钝角的一部分(谷状的底部)作为接触部60,当突片T正确插入时,接触部60与突片T的上表面保持接触。
接触部60具体地是以沿着弹性接触件55的宽度方向(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和接触部60根据弹性接触件55的弹性变形的移位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凸脊的形式。在弹性接触件55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接触部60与接纳部54沿竖直方向(垂直于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和/或平行于接触部60根据弹性接触件55的弹性变形的移位方向的方向)之间的距离比突片T的厚度短。注意到接触部60根据弹性接触件55的弹性变形的移位方向意味着与弹性接触件55的弹性移位方向相同。
弹性接触件55形成有至少一个辅助弹性件61,所述至少一个辅助弹性件61作为用于通过与支撑板部53弹性接触而增加接触部60与突片T之间的接触压力的装置。辅助弹性件61具体地通过将弹性接触件55的(具体地大致矩形的)切割部分朝向支撑板部53弯曲而形成。辅助弹性件61形成在弹性接触件55的后侧倾斜部57中,即形成在接触部60的后面(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的前面)的区域中。因此,通过由切割并弯曲以形成辅助弹性件61,而在该后侧倾斜部57中形成切口62(具体地大致以矩形窗口的形式)。切口62具体地具有锋利的边缘部。
辅助弹性件61在其前端边缘或其前端边缘附近连接至弹性接触件55(后侧倾斜部57),并且大致朝向第一支点部58向后(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向前)大致以悬臂的方式延伸。换句话说,在沿着突片T的插入路径的方向(前后方向)上,辅助弹性件61的延伸方向(后向)与弹性接触件55的延伸方向(前向)相反。此外,辅助弹性件61沿着从辅助弹性件61的前端至后端(沿辅助弹性件61的延伸方向向前)接近支撑板部53的方向倾斜。换句话说,辅助弹性件61具体地大致在沿竖直方向变得更加远离接触部60的方向倾斜。因此,当从侧面看时,辅助弹性件61的倾斜方向具体地与后侧倾斜部57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反。
在竖直方向上,形成辅助弹性件61的后侧倾斜部57具体地设置在比接触部60更靠近支撑板部53的区域中,并且辅助弹性件61具体地从该后侧倾斜部57朝向支撑板部53延伸。因此,辅助弹性件61具体地全部设置在比接触部60更靠近支撑板部53的区域(即比接触部60更远离突片T的区域)中。
辅助弹性件61的前端边缘(连接至后侧倾斜部57的基端边缘)具体地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脊的形式。辅助弹性件61的后端部(延伸端部)向下(朝向与支撑板部53相反的一侧的方向)弯曲,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支点部63。第二支点部63的下表面具体地(也)大致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脊的形式,与辅助弹性件61的前端边缘相似。此外,在弹性接触件55的宽度方向上,辅助弹性件61具体地关于弹性接触件55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未示出)大致两侧对称。
在弹性接触件55和辅助弹性件61都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辅助弹性件61的第二支点部63(延伸端部)具体地在下方或内侧与支撑板部53间隔(不与支撑板部53接触)。第二支点部63与支撑板部53之间的竖直距离具体地比接触部60与接纳部54之间的竖直距离和突片T的厚度之差短。
在突片T不插入端子连接部50中的状态下,弹性接触件55和辅助弹性件61都不弹性变形,弹性接触件55的延伸端59具体地在下方和内侧与支撑板部53保持间隔(不与支撑板部53接触),且/或包括第二支点部63的整个辅助弹性件61具体地在下方与支撑板部53保持间隔(不与支撑板部53接触)。由于其他结构、功能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似或大致相同,所以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或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且不再描述其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具体实施方式。该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E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辅助弹性件71的结构。换句话说,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辅助弹性件61以悬臂的方式大致向后延伸,而该第五实施方式的辅助弹性件71以悬臂的方式大致向前(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向后)延伸。
辅助弹性件71在其后端边缘或其后端边缘附近连接至弹性接触件55(后侧倾斜部57),并且以悬臂的方式向前(沿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向后)延伸,从而变得更加远离第一支点部58。换句话说,在沿着突片T的插入路径的方向(前后方向)上,辅助弹性件71的延伸方向(前向)与弹性接触件70的延伸方向(前向)相同。此外,辅助弹性件71沿着从辅助弹性件71的后端至前端(沿辅助弹性件71的延伸方向向前)接近支撑板部53的方向倾斜。换句话说,辅助弹性件71具体地大致在沿竖直方向变得更加远离接触部60的方向倾斜。因此,当从侧面看时,辅助弹性件71的倾斜方向与后侧倾斜部57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反。
辅助弹性件71的后端边缘(连接至后侧倾斜部57的基端边缘)具体地大致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脊的形式。辅助弹性件71的前端部(延伸端部)具体地向下或向外(朝向与支撑板部53相反的一侧的方向)弯曲,以形成第二支点部72。第二支点部72的下表面具体地(也)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脊的形式,与辅助弹性件71的后端边缘相似。由于其他结构、功能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似或大致相同,所以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或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且不再描述其结构、功能和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和图示的实施方式。例如,下列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尽管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弹性接触件中形成一个辅助弹性件,但是也可以在一个弹性接触件中形成多个辅助弹性件。在该情况下,多个辅助弹性件可以沿前后方向(平行于突片的插入方向ID的方向)或宽度方向(与突片的插入方向ID和弹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或者可以沿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偏离。
(2)尽管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弹性接触件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辅助弹性件不与支撑板部接触,但是在这些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弹性接触件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辅助弹性件也可以与支撑板部接触。
(3)尽管在第一、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辅助弹性件具体地关于弹性接触件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大致对称,但是其可以沿宽度方向不对称。
(4)尽管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接触部具体地是大致沿弹性接触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凸脊,但是其可以是浮凸(穹顶状)突起。
(5)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弹性件从弹性接触件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偏离设置也可以应用于第三、第四和第五实施方式。
(6)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突片正确插入时通过使弹性接触件的延伸端与支撑板部弹性接触而将弹性接触件支撑在三个点的模式也可以应用于第二、第四和第五实施方式。
(7)尽管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弹性接触件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弹性接触件的延伸端不与支撑板部接触,但是即使在弹性接触件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弹性接触件的延伸端也可以与支撑板部接触。

Claims (10)

1.一种端子接头(A;B;C;D;E),包括:
端子连接部(10;50),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大致呈管形,并且突片(T)能够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中;
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在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的支撑板部(11;53)的端缘处或端缘附近大致向后折叠,以沿着所述突片(T)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中的插入路径大致以悬臂的方式延伸;
接触部(20;60),所述接触部(20;60)形成在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上,并且与正确插入在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中的所述突片(T)保持接触;以及
辅助弹性件(21;31;61;71),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形成在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上,以朝着所述支撑板部(11;53)突出,并且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通过与所述支撑板部(11;53)弹性接触而增加所述接触部(20;60)与所述突片(T)之间的接触压力,
其中,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在所述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上位于所述接触部(20;60)之前,并且在与所述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相交叉的方向上比所述接触部(20;60)更靠近所述支撑板部(11;5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通过切割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的一部分、并且将所切割的部分朝所述支撑板部(11;53)弯曲而形成。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的、位于所述接触部(20;60)与延伸端(19;42;59)之间的区域为倾斜部(17;32;41;56),所述倾斜部(17;32;41;56)倾斜为从所述接触部(20;60)朝所述延伸端(19;42;59)逐渐接近所述支撑板部(11;5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倾斜部(17;32;41;56)形成为:在所述突片(T)正确插入的状态下,所述延伸端(19;42;59)不与所述支撑板部(11;53)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沿着所述突片(T)插入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的插入方向(ID)以悬臂的方式向前延伸;并且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沿着所述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以悬臂的方式向后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不与所述支撑板部(11;53)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关于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的、在与所述突片(T)的插入方向(ID)和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的弹性移位方向均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大致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弹性接触件(40)的延伸端(42)能够与所述支撑板部(11)弹性接触,从而所述弹性接触件(40)能够在至少三个点处被支撑在所述支撑板部(11)上。
9.一种制造端子接头(A;B;C;D;E)的方法,包括任意顺序的下列步骤:
形成大致呈管形的端子连接部(10;50),突片(T)能够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中;
在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的支撑板部(11;53)的端缘处或端缘附近大致向后折叠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以使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沿着所述突片(T)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中的插入路径以悬臂的方式延伸;
在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上形成接触部(20;60),以使所述接触部(20;60)与正确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10;50)中的所述突片(T)保持接触;以及
在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上形成辅助弹性件(21;31;61;71),以使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朝所述支撑板部(11;53)突出,并且通过使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与所述支撑板部(11;53)弹性接触而增加所述接触部(20;60)与所述突片(T)之间的接触压力,
其中,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在所述突片(T)的插入方向(ID)上位于所述接触部(20;60)之前,并且在与所述突片(T)的插入方向(ID)相交叉的方向上比所述接触部(20;60)更靠近所述支撑板部(11;5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辅助弹性件(21;31;61;71)的步骤包括:切割所述弹性接触件(15;30;40;55;70)的一部分,并且将切割部分朝向所述支撑板部(11;53)弯曲。
CN2011101364919A 2010-05-27 2011-05-20 端子接头及制造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Pending CN1023155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1900A JP2011249169A (ja) 2010-05-27 2010-05-27 端子金具
JP2010-121900 2010-05-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5547A true CN102315547A (zh) 2012-01-11

Family

ID=44924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64919A Pending CN102315547A (zh) 2010-05-27 2011-05-20 端子接头及制造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54394B2 (zh)
JP (1) JP2011249169A (zh)
CN (1) CN102315547A (zh)
DE (1) DE1020111004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4435A (zh) * 2017-06-19 2017-11-24 镇江天旭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端子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04403A1 (de) * 2012-04-26 2013-10-3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nschlusspassstück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JP2013229222A (ja) * 2012-04-26 2013-11-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2014160545A (ja) * 2013-02-19 2014-09-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2014170709A (ja) * 2013-03-05 2014-09-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5939471B2 (ja) * 2013-04-05 2016-06-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US9118130B1 (en) * 2014-02-06 2015-08-2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ow insertion force terminal
JP6760177B2 (ja) * 2017-03-30 2020-09-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端子
JP7244257B2 (ja) * 2018-11-08 2023-03-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6572U (zh) * 1986-09-30 1988-04-15
EP0652605A1 (en) * 1993-11-04 1995-05-1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for connector
JPH0945404A (ja) * 1995-07-28 1997-02-14 Yazaki Corp 雌端子
CN1146645A (zh) * 1995-07-18 1997-04-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凸形端子金属配件及其制造方法
US5630738A (en) * 1994-07-21 1997-05-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metal fixture
CN1172360A (zh) * 1996-07-26 1998-02-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接头插座件
US20010002350A1 (en) * 1999-11-30 2001-05-31 Maki Kashiyama Female connection terminal
JP2001196119A (ja) * 2000-01-11 2001-07-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US20010049237A1 (en) * 2000-06-05 2001-12-06 Yukinori Saka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US6544080B1 (en) * 1999-06-17 2003-04-08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JP2004014477A (ja) * 2002-06-11 2004-01-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側端子金具
CN101222095A (zh) * 2006-11-01 2008-07-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JP2009037741A (ja) * 2007-07-31 2009-02-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の雌型端子
JP2009259531A (ja) * 2008-04-15 2009-11-05 Yazaki Corp メス型端子金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60509A (en) 1940-06-27 1941-10-28 Chirelstein Nathan Attachment plug
JPS6356572A (ja) 1986-08-27 1988-03-11 Ricoh Co Ltd 水性インク組成物
JPH07296873A (ja) * 1994-04-21 1995-11-10 Amp Japan Ltd 雌型コンタクト
JP3497615B2 (ja) 1995-07-12 2004-02-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雌型端子
US6293833B1 (en) * 2001-01-05 2001-09-25 Yazaki North America Low insertion force, high contact force terminal spring
US6264509B1 (en) 2001-01-10 2001-07-24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High cycle terminal with protected failsafe contact
JP4304478B2 (ja) * 2004-03-03 2009-07-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06009075A1 (de) * 2006-02-28 2007-08-30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innen liegender Blattfeder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6572U (zh) * 1986-09-30 1988-04-15
EP0652605A1 (en) * 1993-11-04 1995-05-1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for connector
US5630738A (en) * 1994-07-21 1997-05-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metal fixture
CN1146645A (zh) * 1995-07-18 1997-04-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凸形端子金属配件及其制造方法
JPH0945404A (ja) * 1995-07-28 1997-02-14 Yazaki Corp 雌端子
CN1172360A (zh) * 1996-07-26 1998-02-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接头插座件
US6544080B1 (en) * 1999-06-17 2003-04-08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US20010002350A1 (en) * 1999-11-30 2001-05-31 Maki Kashiyama Female connection terminal
JP2001196119A (ja) * 2000-01-11 2001-07-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US20010049237A1 (en) * 2000-06-05 2001-12-06 Yukinori Saka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JP2004014477A (ja) * 2002-06-11 2004-01-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側端子金具
CN101222095A (zh) * 2006-11-01 2008-07-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JP2009037741A (ja) * 2007-07-31 2009-02-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の雌型端子
JP2009259531A (ja) * 2008-04-15 2009-11-05 Yazaki Corp メス型端子金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4435A (zh) * 2017-06-19 2017-11-24 镇江天旭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端子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100432A1 (de) 2011-12-01
US8454394B2 (en) 2013-06-04
JP2011249169A (ja) 2011-12-08
US20110294366A1 (en)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5547A (zh) 端子接头及制造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CN101552399B (zh) 端子接头
US9466907B2 (en) Connector
CN1653650B (zh) 连接端子
CN101222095B (zh)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CN102148449B (zh) 端子接头、阴性端子和建立端子接头的电接触的方法
US20080070452A1 (en) Female Contact
JP6909414B2 (ja) 端子
CN104838543B (zh) 阴端子
EP2157670A2 (en) Network jack and processing method for the same
EP1220362A2 (en) A terminal fitting
CN103178383B (zh) 连接部件
US6851989B2 (en) Terminal fitting with plural resilient contact pieces and pressing portion for holding base ends of resilient contact pieces together
CN102598424A (zh) 端子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CN104218354B (zh) 阴端子配件
CN102157855A (zh) 连接器
US6749470B2 (en) Connector
CN100508292C (zh) 终端接头
CN109546403A (zh) 端子
CN206461182U (zh) 插头连接器
US9831586B2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with main spring piece and reinforced auxiliary spring piece
JP2004006132A (ja) 端子金具
CN105375144A (zh) 触头
CN105981231A (zh) 连接器
CN100566037C (zh) 插座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