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5028B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5028B
CN102315028B CN201110179452.7A CN201110179452A CN102315028B CN 102315028 B CN102315028 B CN 102315028B CN 201110179452 A CN201110179452 A CN 201110179452A CN 102315028 B CN102315028 B CN 1023150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witch
contact point
executive component
sp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794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15028A (zh
Inventor
阿部贵志
安藤谦一
岸成信
工藤佑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15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5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15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50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8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6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所述开关能够抑制由于弹簧构件的振幅增大所引起的共振现象,防止错误操作,并且进一步防止弹簧构件的破损,以及实现长的接触点寿命。在一个开关中,布置在外壳中的接触机构的可移动接触件被操作元件操作,并且所述可移动接触件在所述接触机构的螺旋弹簧的操作下打开和闭合接触点;一个用于抑制所述螺旋弹簧振动的舌形件被布置在接触所述螺旋弹簧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switch),并且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抑制共振现象发生并且防止错误操作的微型开关。
背景技术
通常,开关可以是制动杆互锁开关,其包括:开关盒;摆动板,其被附接至所述开关盒,以与所述制动杆摆动互锁;多个推棒,其被附接至所述开关盒以通过摆动板向下推,且距离所述摆动板的旋转中心具有不同的距离;以及,开关装置,其面向所述推棒(参看公开号为No.10-297364的日本未审查专利)。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面描述的开关中,通过打开或闭合接触点(contact)所产生的振动或通过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力,会使弹簧或弹簧构件的振幅增大,并且很容易发生共振现象,如本发明的图8所示。当共振现象发生时,不仅会导致错误操作,而且使弹簧构件容易破损、接触点磨损,且接触点寿命变短。
本发明被设计来解决上面描述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开关,所述开关能够抑制由于弹簧构件的振幅增大而引起的共振现象的发生,防止错误操作,并且进一步防止弹簧构件的破损,以及实现长的接触点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开关,其中布置在外壳中的接触机构的可移动接触件被操作元件操作,并且所述可移动接触件在所述接触机构的弹簧构件的操作下打开和闭合接触点;其中一个用于抑制所述弹簧构件振动的调节装置被布置在接触所述弹簧构件的位置处。特别地,所述调节装置可被布置为在共振时与弹簧构件相接触。
根据本发明,当接触机构被操作元件操作时或者当从外部施加一个冲击力时,如果弹簧构件不振动,则弹簧构件不与调节装置接触;然而,如果弹簧构件正在振动,尤其是如果弹簧构件开始振动,则弹簧构件与调节装置接触。结果,所述调节装置改变增大弹簧构件的振幅的时间,从而弹簧构件的振幅不增大且可抑制共振现象。因而,可防止错误操作,还可防止弹簧构件的破损并减少接触点的磨损,从而可实现具有更长的接触点寿命的开关。
在上述方面中,弹簧构件可以是螺旋构件。
根据所述方面,可实现具有大自由度设计的开关,因为螺旋弹簧的弹性位移量大。
在上述方面中,弹簧构件可以是与可移动接触件集成的板簧。
根据所述方面,可获得具有较少数目的部件和较少数目的组装步骤以及高生产率的开关。
在上述方面中,弹簧构件可以是具有与可移动接触件分离的单独主体的板簧。
根据所述方面,通过使用具有单独主体的板簧,可实现具有大自由度设计的开关。
在上述方面中,调节装置可以是舌形件,该舌形件从接触机构的一个端子(terminal)切出。
根据所述方面,可获得具有较少数目的部件和较少数目的组装步骤以及高生产率的开关。
在本发明的一个新方面中,调节装置可以是以突出方式布置在外壳的内表面上的突出部,或者是从外壳的内表面隆起(bulging)的隆起部。
根据该方面,通过将调节装置与外壳同时整体模制,可获得具有高生产率的开关。
所述突出部或隆起部可在模制之后组装,该突出部或隆起部与外壳分开模制,而非整体地模制在外壳的内表面上。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和图1C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一实施方案的立体图;
图2是图1B中示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C中示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了图1A至图1C中示出的开关的接触机构的立体图;
图5A、图5B和图5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6A、图6B和图6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7A、图7B和图7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8A、图8B和图8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9A和图9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A中示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9B中示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了与图1A至图1C中示出的基底整体模制的接触机构的立体图;
图13A、图13B和图13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14A、图14B和图14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15A、图15B和图15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16A、图16B和图16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17A和图17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三实施方案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A中示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从下侧观察的图17B中示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0A和图20B是示出了图17A和图17B中示出的开关的接触机构的立体图;
图21A、图21B和图21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22A、图22B和图22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23A、图23B和图23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24A、图24B和图24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25A、图25B和图25C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第四实施方案的立体图;
图26是从下侧观察的图25A中示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图25C中示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8A和图28B是示出了图25A、图25B和图25C中示出的开关的接触机构的立体图;
图29A、图29B和图29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30A、图30B和图30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31A、图31B和图31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32A、图32B和图32C是描述操作过程的前视图、在仅移除外壳的前表面侧上的侧壁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在将操作元件竖直分为两半的位置处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图33是示出了在第一实施方案上执行的振动实验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1A至1C到图32A至32C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如附图1A至1C到图8A至8C中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开关由以下部件来配置:外壳10;操作元件20,其通过橡胶帽25被附接至外壳10;以及,接触机构30,其从侧面被组装至纳入外壳10中的支架(holder)31,并且被操作元件20操作。
如图1A所示,外壳10包括:附接孔11b,其位于阶状部分11a的侧表面处,且被布置在外壳主体11的一个侧表面的一侧上;以及,具有定位凸起部11c,其以突出方式被布置在另一侧上。如图1B所示,外壳主体11在另一侧上的端面处包括竖直的长组装开口11d。此外,外壳主体11具有被布置在一对突出屏障11e、11e之间的操作孔11f,所述一对突出屏障11e、11e以突出方式被布置在上端面的另一侧(图2)。
如图2所示,操作元件20被组装至外壳10的操作孔11f,从而通过将橡胶帽25的开口26的环状边缘适配至在上侧处形成的环状凹槽21a来向上和向下移动。防滑出的突出部21b在操作元件20下侧的外部外围表面处的侧部突出。
如图2所示,接触机构30具有公共端子50,该公共端子50被布置在组装至支架31的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之间。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分别被布置在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的一个端部处。可移动的接触件60、用作弹簧构件的螺旋弹簧70以及操作件80被组装至公共端子50。
支架31具有可从外壳10的组装开口11d处插入的外部外围形状,并且具有以Z字形方式在竖直壁32上交替布置的压配式狭缝32a、32b、32c。一对导向突出部32d、32d被布置在竖直壁32的向内表面上,以定位调节稍后描述的操作元件20。
公共端子50具有通过切割和在一个侧面上凸起两个侧边缘而形成的一对凸起件51、51。凸起件51具有在上端部处形成的切口51a,以及具有在凸起件51的向外边缘处形成的锁定接收部51b。公共端子50具有舌形件51c,该舌形件在凸起件51之间被切割且凸出。此外,公共端子50包括位于舌形件51c附近的锁定孔51d。
通过使得一个由远端边缘弯曲至下侧而形成的弯曲部与螺旋弹簧70的下表面相接触,舌形件51c防止了螺旋弹簧70的共振,稍后进行描述。所述弯曲部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不仅点接触螺旋弹簧70,并且线接触或者面接触螺旋弹簧70。具体地,如果配置为线接触或面接触,可使螺旋弹簧70可靠地接触弯曲部,即使部件的尺寸精度和组装精度变化,从而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螺旋弹簧70的振幅增大。
可移动接触件60是大体U形的导电板簧,其中可移动接触点61a被布置在一个端部处,并且成为转动支撑点的锁定部61b在另一端部侧上的两个端部处形成。可移动接触件60还包括位于可移动接触点61a附近的锁定孔61c。
螺旋弹簧70具有:一个端部71a,其可锁定至可移动接触件60的锁定孔61c;以及,另一端部71b,其可锁定至公共端子50的锁定孔51d。
操作件80具有:接合轴部分81a,其沿着一侧上的边缘形成;以及,防滑出的突出部81b,其与凸起件51的切口51a相接合,并被布置为在中间部分的两个侧边缘处的侧部突出。操作件80具有:锁定接收部81d,其被布置在从另一侧上的两个侧边缘向下弯曲的臂部分81c的远端处;以及,具有用作操作接收部81e的另一端部。
现在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开关的组装方法。
首先,图2中示出的螺旋弹簧70的一个端部71a被锁定至可移动接触件60的锁定孔61c,以及另一端部71b被锁定至公共端子50的锁定孔51d。如图4A和图4B所示,操作件80的防滑出的突出部81b被接合至公共端子50的切口51a,并且之后操作件80的接合轴部分81a被接合至公共端子50的锁定接收部51b,以及可移动接触件60的锁定部61b被锁定至在臂部分81c中形成的锁定接收部81d。因而通过螺旋弹簧70的弹簧力,可移动接触件60被偏置朝向下侧。
此外,图2中示出的公共端子50被压配且定位在支架31的狭缝32a中,并且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分别被压配至狭缝32b、32c。可移动接触点61a面向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以及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以便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和常开的固定接触点靠近或者分隔。
在从外壳10的开口11d插入支架31后,支架31被树脂模遮蔽。橡胶帽25的下侧上的开口边缘被适配且被热填缝(thermallycaulked)至外壳10的操作孔11f的开口边缘,然后从橡胶帽25的开口26压配操作元件20,并且橡胶帽25的开口边缘被弹性地适配且密封至操作元件20的环状凹槽21a。
现在将描述开关的操作方法。
首先,如图5A至图5C所示,通过螺旋弹簧70的弹簧力,操作件80的操作接收部81e偏向上侧,并且在无负载状态下操作元件20也偏向上侧。然而,由于防滑出的突出部21b被锁定至外壳10的顶部表面,操作元件20不会滑出。可移动接触点61a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相接触,并且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分隔。
如图6A至6C所示,当通过操作元件20向下推动操作件80的操作接收部81e时,操作件80的接合轴部分81a以凸起件51的锁定接收部51b为支撑点而转动。当操作件80的锁定接收部81d越过连接螺旋弹簧70的两个端部71a、71b的参考线(未示出)时,可移动接触件60被倒转,并且可移动接触点61a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切换至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图7A至图7C)。此外,当向下推动操作元件20时,在预定接触压力下(图8A至图8C),可移动接触点61a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相接触。
当关于操作元件20的推力被释放时,通过螺旋弹簧70的弹簧力,可移动接触件60以反向方向转动,并且操作元件20被推至上侧。因而,可移动接触点61a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切换至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以返回至初始位置。由于防滑出的突出部21b锁定至外壳10的顶部表面,操作元件20不会从外壳10移出。
在操作过程中,当可移动接触件60被转动时,通过螺旋弹簧70的伸展和收缩,使得振动发生,其中布置在公共端子50上的舌形件51c与螺旋弹簧70相接触,从而改变增大振幅的时间并且防止出现共振现象。
类似地,即使从外部施加了一个冲击力,由振幅的增大所造成的共振现象仍可被防止,因为螺旋弹簧70与舌形件51c相接触。
如图9A至9B到图16A至16C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开关由下列部件来配置:外壳10;操作元件20,其被附接至外壳10;以及,接触机构30,其被纳入在外壳10中并且通过操作元件20来操作。
如图10所示,外壳10由下列部件来配置:基底12,其中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以及公共端子50被插入模制(insert molded);以及,盖13,其具有可被适配至基底12的平面形状。接触机构30由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公共端子50以及可移动接触件60来配置,稍后进行描述。
基底12具有从上表面突出的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和常闲的固定接触端子45,其中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被分别布置在上端部处,并且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面向彼此。基底具有从上表面处突出的公共端子50的一对突出件52、52,其中锁定接收部52a、52b被布置在突出件52、52的外侧边缘处。此外,基底12具有在面向彼此的两个侧表面上形成的接合钉部分12a。
盖13具有凹口区域13b,其在上表面处形成的操作孔13a的附近形成,用于附接操作杆(未示出)。盖13具有在相对的侧表面的下侧上的角部处形成的接合孔13c。此外,如图11所示,盖13具有突出部13d,其以突出方式被布置在顶部表面处,用于定位调节稍后描述的板簧72。
如图10所示,通过在导电的板簧材料上执行按压操作来形成配置接触机构30的可移动接触件60,其中可移动接触点62a被布置在近侧的端部上,并且适配孔62b在远侧上形成。此外,可移动接触点62a和适配孔62b之间切出一个通过弯曲操作形成的弓形板簧72。锁定部72a被布置在板簧72的自由端处。
操作元件20具有可适配至盖13的操作孔13a的平面形状,并且具有一对防滑出的突出部22a、22a,该对防滑出的突出部22a、22a以突出形式被布置在下端部的侧面。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组装方法。
首先,如图10所示,可移动接触件60的适配孔62b的内侧边缘被锁定至从基底12突出的一侧上的突出件52的锁定接收部52a,并且板簧72的锁定部72a被锁定至另一侧上的突出件52的锁定接收部52b。因而可移动接触点62a被定位在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之间,并且偏向上侧(图12A、图12B)。
盖13(其中操作元件20被组装至操作孔13a)被适配至基底12,并且基底12的接合钉部分12a与盖13的接合孔13c接合并集成。因而,图11中示出的操作元件20的下端部与可移动接触件60相接触,并且突出部13d可与可移动接触件60的板簧72相接触。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操作方法。
如图13A至13C所示,当操作元件20处于无负载状态时,通过可移动接触件60的板簧72的弹簧力,在预定接触压力下,可移动接触点62a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相接触。
如图14A至14C到图15A至15C所示,当向下推动操作元件20时,可移动接触件60弯曲。当操作元件20的下端部越过连接突出件52、52的锁定接收部52a、52b的参考线(未示出)时,通过板簧72(图16A至图16C)的弹簧力,可移动接触件60以锁定接收部52a为支撑点被倒转。因而,可移动接触点62a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切换至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并且通过进一步推动操作元件20,在预定接触压力下,可移动接触点62a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相接触。
当释放操作元件20的负载时,通过板簧72的弹簧力来使可移动接触件60倒转,并且可移动接触点62a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切换至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以返回至初始状态。
当可移动接触件60转动时,板簧72弹性地变形并振动,但是盖13的位置调节突出部13d与板簧72相接触,由此改变了增大振幅的时间并防止出现共振现象。
类似地,即使从外部施加一个冲击力,由振幅的增大所引起的共振现象也可被防止,因为板簧72与盖13的突出部13d相接触。具体地,即使施加水平振荡,也可防止可移动接触件60的滑出,因为突出部13d的远端被适配至可移动接触件60。
如图17A至17B到图24A至24C所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开关具有被纳入由基底14和盖15所形成的外壳10中的接触机构30,并且具有可与被组装至外壳10的操作元件20一起操作的接触机构30。
如图18所示,基底14包括:操作孔14a,其用于组装操作元件20;以及,附接孔14b,其在操作孔14a的附近,用于组装操作杆(未示出)。基底10包括狭缝14c、14d、14e,公共端子50、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和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可从侧部被压配至所述狭缝14c、14d、14e。基底10包括:一对附接孔14f、14g;以及,铆接孔14e,其在附接孔14f、14g之间形成。基底10具有以突出方式布置在顶部表面处的突出部14i。
如图19所示,盖15具有可被适配至基底14的侧表面形状,其中适配的凸起部15a、15b被布置在对应于附接孔14f、14f的位置处,并且还形成了铆接孔15c。
如图18所示,接触机构30包括: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其在上端部处分别包括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以及,公共端子50,其用于组装可移动接触件60和弯曲的板簧73。
公共端子50在一对突出件53、53的向外表面上形成有锁定接收部53a、53b,该锁定接收部通过按压操作弯曲形成。
可移动接触件60在一个端部处包括可移动接触点63a,并且通过冲切导电的板簧来形成一对游隙适配(play-fit)孔63b、63c。
通过按压操作来使带状的弹簧材料弯曲以形成板簧73,其中一个端部73a和另一端部73b可被锁定。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组装方法。
首先,如图18所示,在可移动接触件60中形成的游隙适配孔63a的内侧边缘被锁定至在公共端子50的突出件53处形成的锁定接收部53a,板簧73的一个端部73a被锁定至在突出件53处形成的锁定接收部53b,并且板簧73的另一端部73b被锁定至游隙适配孔63c的内侧边缘(参看图20A、图20B)。然后,公共端子50被压配且及定位在图18中示出的基底14的狭缝14c中,并且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和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分别被压配且定位在狭缝14d、14e中。从而,可移动接触点63c被定位在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和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之间,并且偏向上侧。此后,操作元件20被适配至基底14的操作孔14a,接着盖15的定位凸起部15a、15b被插至图19中示出的基底14的附接孔14f、14g。然后铆钉15d被插入并填缝在铆接孔14h、15c中,由此完成了组装任务。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操作方法。
如图21A至21C所示,如果操作元件20处于无负载状态时,通过组装至可移动接触件60的板簧73的弹簧力,在预定接触压力下,可移动接触点63a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相接触。
如图22A至22C所示,当向下推动操作元件20时,可移动接触件60弯曲。当连接突出件53的锁定接收部53a和板簧73的另一端部73的参考线(未示出)越过突出件53的锁定接收部53b时,通过板簧73(图23A至23C)的弹簧力,可移动接触件60以锁定接收部53a为支撑点而倒转。因而,可移动接触点63a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切换至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并且当进一步推动操作元件20时,在预定接触压力下,可移动接触点63a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相接触(图24A至24C)。
当释放操作元件20的负载时,通过板簧73的弹簧力来使可移动接触件60倒转,并且可移动接触点63a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切换至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以返回至初始状态。
当转动可移动接触件60时,板簧73弹性地变形和振动,但是板簧73与布置在基底14上的突出部14i相接触,从而改变增大振幅的时间并且防止出现共振现象。
类似地,即使从外部施加一个冲击力,共振现象也可被防止,因为板簧73与盖15的突出部14i相接触。
如图25A至25C到图32A至32C所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开关具有被组装在由基底16和盖17所形成的外壳10中的接触机构30,由此,接触机构30可与被组装至外壳10的操作元件20一起操作。
如图25A至25C所示,基底16包括:操作孔16a,其用于组装上表面处的操作元件20;以及,凹口16b,其用于组装操作杆(未示出)。如图26所示,基底16包括狭缝16c、16d、16e,公共端子50、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以及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可从侧部压配至所述狭缝16c、16d、16e。此外,基底16具有在相对角部处形成的附接孔16f、16g。突出部16h被布置在操作孔16a和附接孔16g之间(图27)。
盖17具有能够适配至基底16的侧表面形状,并且具有对应于附接孔16f、16g位置处的压配的凸起部17a、17b。
如图26所示,接触机构30包括:公共端子50,其用于组装可移动接触件60、板簧74和操作件84;以及,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其具有被布置在一个端部处的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
公共端子50通过按压操作被形成为阶状形式,并且包括在角部处具有通孔的锁定接收部54a、54b。
可移动接触件60包括位于一个端部处的可移动接触点64a,其通过冲切导电的板簧而形成,并且通过使两个侧边缘弯曲并凸起而形成有加强棱64b、65b。在可移动接触件60的开口边缘的可移动接触点64a的附近,一对锁定钉64c、64c在开口边缘处弯曲和凸起。
通过按压操作来使带状的弹簧材料弯曲,从而形成板簧74,其中一个端部74a和另一端部74b具有可锁定的形状。
如图27所示,操作件84被弯曲成大体L形,其中锁定部84a在水平部分的远端处形成,操作接收部84b在竖直部分的上端部处形成,并且锁定接收部84c在外表面处形成。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组装方法。
首先,如图26所示,操作件84的锁定部84a从下侧被锁定至布置在公共端子50的角部处的锁定接收部54a,并且可移动接触件60的内侧边缘被锁定至操作件84的锁定接收部84c。此外,板簧74的一个端部74a被锁定至可移动接触件60的锁定钉部分64c、64c,并且板簧74的一个端部74b被锁定至布置在公共端子50的角部处的锁定接收部54b(参看图28A和图28B)。然后,公共端子50被压配至图26中示出的基底16的狭缝16c以定位;并且,常开的固定接触端子40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端子45被分别压配至狭缝16d、16e以定位。从而,可移动接触点64a被定位在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和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之间,并且偏向上侧。然后操作元件20被适配且定位在基底16的操作孔16a中;之后,盖17的定位凸起部17a、17b被压配且集成至基底16的操作孔16f、16g,以完成组装任务。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开关的操作方法。
如图29A至29C所示,如果操作元件20处于无负载状态,通过组装至可移动接触件60的板簧74的弹簧力,在预定接触压力下,可移动接触点64a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相接触。
如图30A至30C所示,当向下推动操作元件20以向下推动操作件84的操作接收部84b时,操作件84以锁定部84a为支撑点而转动,并且可移动接触件60降低。当连接操作件84的锁定接收部84c和板簧74的一个端部74a的参考线(未示出)越过板簧74的另一端部74b时,通过板簧74的弹簧力,可移动接触件60以操作件84的锁定接收部84c为支撑点而倒转(图31A至31C)。因而,可移动接触点64a从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切换至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当进一步推动操作元件20时,在预定接触压力下,可移动接触点64a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相接触(图32A至32C)。
当释放操作元件20的负载时,通过板簧74的弹簧力,可移动接触件60被倒转,并且可移动接触点64a从常开的固定接触点40a切换至常闭的固定接触点45a,以返回初始状态。
当可移动接触件60转动时,板簧74弹性地变形和振动,但是布置在基底16上的突出部16h与板簧74相接触,从而改变了增大振幅的时间并且了防止出现共振现象。
类似地,即使从外部施加一个冲击力,共振现象也可被防止,因为板簧74与突出部16h相接触。
实施例
通过使用作为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案的开关样品来进行共振实验。类似地,使用未布置舌形件的开关的样品作为对比实施例,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共振实验。图33的图表中示出了测试结果。
如图33A所示,在布置舌形件的实施例中,在螺旋弹簧中不发生共振现象。
如从图33B中所明了的,在未布置舌形件的对比实施例中,螺旋弹簧极度地振动和共振。因此,随着应力振荡次数的增加,螺旋弹簧趋于极易破损,并且寿命也变得更短,即使应力振幅宽度在弹性区域内。还应认识到,可移动接触件和可移动接触点也随着螺旋弹簧的共振现象而振动。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通过使用舌形件来抑制共振现象的发生,可防止错误操作,并且可延长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开关并不限于以上所述,且明显地可在其他微型开关上做出本申请。

Claims (5)

1.一种开关,其中布置在外壳中的接触机构的可移动接触件被操作元件操作,并且所述可移动接触件在所述接触机构的弹簧构件的操作下打开和闭合接触点;其中
一个用于抑制所述弹簧构件振动的调节装置被布置在接触所述弹簧构件的位置处;其中
所述调节装置是舌形件,该舌形件从所述接触机构的一个端子切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开关,其中所述调节装置被布置为在共振时与所述弹簧构件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开关,其中所述弹簧构件是螺旋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开关,其中所述弹簧构件是与所述可移动接触件集成的板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开关,其中所述弹簧构件是具有与可移动接触件分离的单独主体的板簧。
CN201110179452.7A 2010-07-05 2011-06-28 开关 Active CN102315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3033 2010-07-05
JP2010-153033 2010-07-05
JP2011024625A JP5691584B2 (ja) 2010-07-05 2011-02-08 スイッチ
JP2011-024625 2011-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5028A CN102315028A (zh) 2012-01-11
CN102315028B true CN102315028B (zh) 2014-04-02

Family

ID=44741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79452.7A Active CN102315028B (zh) 2010-07-05 2011-06-28 开关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58928B2 (zh)
EP (1) EP2405455B1 (zh)
JP (1) JP5691584B2 (zh)
CN (1) CN1023150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3007925T3 (da) * 2013-06-14 2019-07-08 Hedgehog Applications B V Fremgangsmåde og system til anvendelse af jernbanekøretøjers regenerative bremseenergi
TWI503855B (zh) * 2013-07-05 2015-10-11 Ti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極限開關及具有該開關之線性致動器
JP6288767B2 (ja) * 2014-02-18 2018-03-07 ミック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防水防塵スイッチの製造方法
CN107749357B (zh) * 2017-12-04 2020-10-02 漳州聚安美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接触不良的微动开关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3778A (en) * 1985-02-05 1987-06-16 The Cherry Corporation Snap action switch
US6717084B1 (en) * 2003-04-28 2004-04-06 Zippy Technology Corp. Contact swi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5440U (ja) * 1982-10-25 1984-05-0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ツチの接点機構
JPS61138422A (ja) * 1984-12-08 1986-06-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押しボタンスイツチ
JP3487398B2 (ja) * 1997-04-28 2004-01-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レバー連動スイッチ
JP2002056745A (ja) * 2000-05-31 2002-02-22 Omron Corp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JP2003045277A (ja) * 2001-07-27 2003-02-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リーフスイッチ
JP2007042359A (ja) * 2005-08-02 2007-02-15 Hst Kk 押釦型スイッチ
DE102009017013A1 (de) * 2008-04-30 2009-11-05 Marquardt Gmbh Elektrischer Schalt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3778A (en) * 1985-02-05 1987-06-16 The Cherry Corporation Snap action switch
US6717084B1 (en) * 2003-04-28 2004-04-06 Zippy Technology Corp. Contact switch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平开10-297364A 1998.11.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91584B2 (ja) 2015-04-01
US8658928B2 (en) 2014-02-25
US20120000754A1 (en) 2012-01-05
EP2405455B1 (en) 2013-10-16
CN102315028A (zh) 2012-01-11
EP2405455A1 (en) 2012-01-11
JP2012033461A (ja) 2012-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5028B (zh) 开关
KR101003280B1 (ko) 푸시버튼스위치
EP2629311B1 (en) Switch
JP4952324B2 (ja) 電磁継電器
KR101702548B1 (ko) 스위치 장치
US8102227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1918956A1 (en) Switch
EP1148524B1 (en) Seesaw-type power-supply switch device
JP6150053B2 (ja) コネクタ
CN102479632A (zh) 按钮开关
WO2002037517A1 (fr) Commutateur de dimension reduite
EP1720186A2 (en) Switch
CN101996808B (zh) 滑动开关
JP4692404B2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US20080099320A1 (en) Switch
EP1160817A2 (en) Relay
JP3916620B2 (ja)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およびプッシュ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3674455B2 (ja) 回路遮断器
JP7293272B2 (ja) スイッチおよびスイッチの製造方法
JPH10208581A (ja) スイッチ構造
JP5743839B2 (ja) 押しボタン構造
JP2565581Y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5238605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076509B2 (ja) 雌端子
JP3181492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