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5978B -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5978B
CN102295978B CN 201110204899 CN201110204899A CN102295978B CN 102295978 B CN102295978 B CN 102295978B CN 201110204899 CN201110204899 CN 201110204899 CN 201110204899 A CN201110204899 A CN 201110204899A CN 102295978 B CN102295978 B CN 1022959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bricating oi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ubricating
nanocomposites
nano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20489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5978A (zh
Inventor
艾雅康
张红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LIDASHI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LIDAS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LIDASH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LIDAS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11020489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959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95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5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5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59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内燃机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还包括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所述内燃机润滑油中,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3-15%。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润滑油制备方法,包括稠化基础油调合、加入功能添加剂调合、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调合、脱水、过滤净化、包装。本发明的内燃机润滑油在使用中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车辆行驶7~15万公里无需更换机油,大量减少废机油的排放,节省资源。(2)提高燃油效率2~10%。(3)有效减少废气排放。(4)延长发动机寿命。(5)显著提高引擎动力。(6)降低内燃机噪声。

Description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机械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润滑剂,主要起减摩、冷却、密封、缓冲、防锈、清洁和中和等作用。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其中基础油主要包括矿物油和合成油两大类,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燃机用润滑油主要用于机动车行业。内燃机润滑油可以使两摩擦面之间形成润滑膜,变干摩擦为润滑油分子间的摩擦,达到减少运动部件摩擦、降低磨损的目的。因此,内燃机润滑油对于保证内燃机的正常运转,降低能耗、延长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内燃机在性能方面不断改进,输出功率不断增加,相应的,对内燃机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将抗氧化剂、抗磨剂、摩擦改善剂(又名油性剂)、极压添加剂、清净剂、分散剂、泡沫抑制剂、防腐防锈剂、粘度指数增进剂等各种添加剂调和到润滑油中,改进或增强润滑油的性能,以满足内燃机性能对润滑油的要求。然而,大多数润滑油的使用寿命仍较短,一般使用5-8千公里就需要更换。内燃机润滑油的消耗较大,既加大运行成本,同时有害物排放多。并且更严厉的运行条件使内燃机机件磨耗大,内燃机动力不足,燃料消耗大,机动车使用时产生废气多,噪声大。
随着人们对润滑油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发现纳米材料作为添加剂可以赋予润滑油优良的性能。过去十几年来,纳米技术用于改善润滑油极压抗磨性的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CN1218103A中介绍了纳米氢氧化稀土用作润滑油添加剂,但未对其效果进行说明;CN1362500A介绍了用一种硼酸盐和醋的混合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但也未介绍抗磨效果。
CN1891803B公开的内燃机用纳米润滑油,由铜纳米微粒、聚α烯烃合成油、二元醇双酯、多元醇酯、复合增粘剂、复合添加剂、抗泡剂组成,其制备方法是将合成油在调和釜中与二元醇双酯、多元醇酯、复合增粘剂、复合添加剂搅拌均匀后升温至55℃保持恒温,再均质调和4小时,然后依次加入铜纳米微粒、抗泡剂,再搅拌、均质2-3小时,使各组分物料经调和达到完全均质混合,停止加热,进行灌装。该内燃机用纳米润滑油采用了铜纳米微粒添加剂,可以修复汽缸壁,减小磨损、摩擦,使得添加了纳米粒子的润滑油寿命得以延长,换油期可达到5w公里,可延长内燃机的使用寿命2-3倍。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铜是一种性质活泼的金属,也是一种催化剂,添加于润滑油中可能会加速润滑油的氧化酸败,特别在高温的汽缸内,润滑油的氧化酸败更容易发生。固该内燃机用纳米润滑油必须采用不容易被氧化酸败的合成油,而合成油价格较昂贵,是矿物油价格的5倍-250倍,该润滑油虽然换油期较长,但性价比不优越。并且,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该内燃机用纳米润滑油可以解决内燃机动力不足的问题和尾气排放的问题。该润滑油的上述缺陷除了与单质纳米铜本身的性质有关外,也主要因为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在赋予添加剂优良性能的同时,也由于表面能极高,使得纳米粒子具有强烈的自团聚倾向,存在纳米微粒团聚的问题,纳米粒子不易或者很难溶于油,也很难稳定地分散于润滑油中,不仅在制备得到均质的纳米润滑油时困难重重,也使得纳米粒子所具备的优良性能难以一一展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内燃机润滑油中所普遍存在的使用寿命短、纳米粒子难以轻易添加至润滑油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含有纳米粒子的内燃机润滑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较轻易地将纳米粒子均质地调和于内燃机润滑油中,从而可使纳米粒子的优良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还包括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所述内燃机润滑油中,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3-15%;
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由纳米粒子、石油磺酸钙、氨基硫代酯、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烷基二苯胺以及矿物基础油组成。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是将纳米粒子作为复合增效剂应用于内燃机润滑油中,其中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100nm,优选为10-60nm,在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中各组分的协调作用下,纳米粒子可以稳定地均质混合于润滑油中,充分发挥纳米粒子的性能,不仅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易剪切的薄膜,降低摩擦,而且可以对摩擦表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填补和修复,起到自修复作用。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添加于润滑油中,与润滑油的组分起协同作用,使内燃机润滑油具备了耐高温、长期中和稳定性好、密封性好,可提高气缸压缩比,使燃油燃烧更充分,在降低燃油消耗的同时,减少尾气中有害气体排放。
作为优选,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优选为8-13%。
作为优选,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中各组分占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比例):
纳米粒子0.5-1.5%
石油磺酸钙5.0-13.0%
氨基硫代酯10.0-15.0%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25.0-35.0%
烷基二苯胺3.0-16.0%
矿物基础油35-50%。
优选的,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1.0%
石油磺酸钙5.6%
氨基硫代酯12.0%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35.0%
烷基二苯胺10.9%
矿物基础油35.5%。
进一步的,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纳米粒子是由10-60nm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该复合纳米粒子中,纳米MoS2具有极小的摩擦系数,在润滑过程中能较好地吸附在金属表面而且能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纳米保护润滑膜;纳米ZnO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纳米Mg6Si4O10(OH)8具有良好的修复性能。在上述复合纳米粒子的协同作用下,不仅能够减少摩擦、磨损,而且能很好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可以对摩擦表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填补和修复,有助于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并且该复合纳米粒子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良好地适应抗高温、高负荷、高剪切及腐蚀性介质的工作环境,与润滑油添加剂的其它成分配合使用能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能提高汽缸的压缩比,使燃油燃烧更充分,有助于降低燃油消耗和降低尾气排放。
优选的,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6-10)∶(0.5-1.5)∶(0.5-1.5)。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稠化基础油是由矿物类基础油经增稠剂、降凝剂调合而成,其粘度级别可以为5W/40、10W/40或15W/40,也可以是其他所需粘度级别。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矿物基础油可以是II类或III类基础油。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增稠剂为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常见增稠剂。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降凝剂为聚α-烯烃等常见降凝剂。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功能添加剂包括石油磺酸钙、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硫化烷基酚钙、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双丁二酰亚胺以及甲基硅油。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1-3%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1.5-3%
硫化烷基酚钙0.5-1.2%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0.8-1.5%
双丁二酰亚胺1-3%
甲基硅油0.001-0.002%。
优选的,上述内燃机润滑油中,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2.5%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2.5%
硫化烷基酚钙1.0%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1.0%
双丁二酰亚胺2.0%
甲基硅油0.002%。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添加剂中还包括DIA RIVER COMPANT,LTP公司生产的型号为GP α3000的添加剂,GP α3000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2-8%。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的一种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稠化基础油调合:将矿物基础油与增稠剂、降凝剂混合,将基础油调至所需的粘度级别;
(2)加入功能添加剂调合:向步骤(1)所得稠化基础油中加入功能添加剂,在50-60℃下搅拌调合30-50分钟;
(3)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调合: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将制备的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按比例加入步骤(2)所得润滑油中,在30-50℃下混合20-40分钟;
(4)脱水、过滤净化、包装。
作为优选,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的搅拌温度为55℃,搅拌时间为40分钟。
作为优选,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的混合温度为45-55℃。
作为优选,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所述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方法为: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混合均匀,再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继续混合。混合方式优选通过胶磨机混合。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时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的混合方法为: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在胶磨机中混合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在胶磨机中继续混合,再将混合物放入超声波分散器在30-40℃温度下超声20-40分钟。
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中,步骤(3)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时超声混合后可以再进行胶磨混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润滑油制备方法,有别于现有普通内燃机润滑油的技术特征包括(1)在内燃机润滑油的工艺配方中按3~15%的比例引入了一种特殊的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2)这种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在内燃机润滑油中的调合是在现有普通内燃机润滑油的调合过程完成后,再将其调入,并且调合温度控制在30~50℃,搅拌时间为20~40分钟;(3)在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时,是先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混合均匀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继续混合;(4)混合方法优先选用胶磨机混合与超声混合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上述制备方法,可以避免纳米粒子发生团聚,可以容易地将纳米粒子均质分散于内燃机润滑油中,充分发挥其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所涉及的内燃机润滑油在使用中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润滑油寿命长,即换油期长,车辆行驶7~15万公里无需更换机油,可大量减少废机油的排放,节省资源。(2)提高燃油效率2~10%(具体见试验例中负荷试验)。(3)有效减少废气排放(具体见试验例中外特性排放试验及烟度试验)。(4)延长发动机寿命。(5)显著提高引擎动力。(6)降低内燃机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润滑油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列举的内燃机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其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8%,功能添加剂的重量百分比例见其各组分的比例,其余为稠化基础油;
所述稠化基础油是由II、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合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5W/40;
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2.5%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2.5%
硫化烷基酚钙1.0%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1.0%
双丁二酰亚胺2.0%
甲基硅油0.002%
GP α30008%。
其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1.0%
石油磺酸钙5.6%
氨基硫代酯12.0%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35.0%
烷基二苯胺10.9%
矿物基础油35.5%。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粒径为10-60nm的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质量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6∶1.5∶1.5。
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稠化基础油:按常规方法,将矿物基础油与增稠剂、降凝剂混合,将基础油调至15W/40的粘度级别;
(2)加入功能添加剂调合:按比例向步骤(1)所得稠化基础油中加入功能添加剂,具体用量见表1,在55℃下搅拌调合40分钟;
(3)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调合: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将制备的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按比例加入步骤(2)所得润滑油中,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方法为: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通过胶磨机混合均匀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重复上述过程一次后再将混合物放入超声波分散器在30-40℃温度下超声20分钟,超声后再进行胶磨混合;混合时间总长约60min;
(4)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产品。
表1、润滑油中各组成成分的具体用量(单位kg)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071
抽取本实施例样品约4L,按照GB 11122-2006、GB 11121-2006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实施例1内燃机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072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081
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7%,闪点220℃,水分0.16%,酸值增加值为1.2mgKOH/g,铁含量为80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1.02%,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14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换油指标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小于±25%碱值,碱值小于新油的50%,正戊烷不容物%质量比>1.5%,铁含量>100ppm,闪点<160℃,水分>0.2%)
将没有添加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内燃机润滑油用于同型号汽车引擎中进行行驶试验(除了缺少本实施例的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外,其余成分相同的润滑油),该汽车在行驶16000km后,上述指标中多项已超过极限,需要换油。
上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各组成成分之间具有协同增效的功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列举的内燃机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其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15%(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功能添加剂的重量百分比例见其各组分的比例,其余为稠化基础油;
所述稠化基础油是由II、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0W/40;
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3.0%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1.5%
硫化烷基酚钙1.2%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0.8%
双丁二酰亚胺3.0%
甲基硅油0.002%。
GPα3000 5%。
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0.8%
石油磺酸钙9.0%
氨基硫代酯13.0%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T154B)30.0%
烷基二苯胺(T557)5.0%
矿物基础油42.2%。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粒径为10-60nm的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8∶1∶1。
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稠化基础油:按常规方法将矿物基础油与增稠剂、降凝剂混合,将基础油调至10W/40的粘度级别;
(2)加入功能添加剂调合:按比例向步骤(1)所得稠化基础油中加入功能添加剂,具体用量见表1,在50℃下搅拌调合50分钟;
(3)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调合: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将制备的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按比例加入步骤(2)所得润滑油中,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方法为: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通过胶磨机混合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通过胶磨机混合均匀后再将混合物放入超声波分散器在30-50℃温度下超声20分钟,超声后再进行胶磨混合;混合时间总长约50min;
(4)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产品。
抽取本实施例样品约4L,按照GB 11122-2006、GB 11121-2006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2。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性能指标见表3。
表3、实施例2内燃机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091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01
将上述含本实施例润滑油添加剂的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1006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9%,闪点224℃,水分0.11%,酸值增加值为1.4mgKOH/g,铁含量为74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1.1%,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10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列举的内燃机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其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13%,功能添加剂的重量百分比例见其各组分的比例,其余为稠化基础油;
稠化基础油是由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0W/40;
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2.5%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1.5%
硫化烷基酚钙1.2%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0.8%
双丁二酰亚胺1.0%
甲基硅油0.001%。
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0.5%
石油磺酸钙8%
氨基硫代酯12%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25%
烷基二苯胺12%
矿物基础油42.5%。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粒径为10-60nm的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10∶0.5∶0.5。
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按照GB 11122-2006、GB 11121-2006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3。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性能指标见表4。
表4、实施例3内燃机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11
将含有上述实施例添加剂的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964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4%,闪点218℃,水分0.10%,酸值增加值为1.3mgKOH/g,铁含量为67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0.96%,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9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列举的内燃机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其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10%,功能添加剂的重量百分比例见其各组分的比例,其余为稠化基础油;
所述稠化基础油是由II、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5W/40;
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2.5%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2.0%
硫化烷基酚钙1.0%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0.8%
双丁二酰亚胺1.2%
甲基硅油0.002%
GP α30005%。
其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1.0%
石油磺酸钙5.6%
氨基硫代酯12%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35%
烷基二苯胺10.9%
矿物基础油35.5%。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粒径为10-60nm的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8∶1.5∶1.5。
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稠化基础油:将矿物基础油与增稠剂、降凝剂混合,将基础油调至15W/40的粘度级别;
(2)加入功能添加剂调合:按比例向步骤(1)所得稠化基础油中加入功能添加剂,具体用量见表1,在60℃下搅拌调合30分钟;
(3)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调合: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将制备的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按比例加入步骤(2)所得润滑油中,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方法为: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通过胶磨机混合均匀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通过胶磨机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物放入超声波分散器在约50℃温度下超声35分钟,超声后再进行胶磨混合;混合时间总长约60min;
(4)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产品。
抽取本实施例样品约4L,按照GB 11122-2006、GB 11121-2006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5。
表5、实施例4内燃机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将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1280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6%,闪点210℃,水分0.12%,酸值增加值为1.6mgKOH/g,铁含量为68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1.20%,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12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列举的内燃机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其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5%,功能添加剂的重量百分比例见其各组分的比例,其余为稠化基础油;
所述稠化基础油是由II、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5W/40;
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2.0%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1.2%
硫化烷基酚钙1.0%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1.0%
双丁二酰亚胺2.4%
甲基硅油0.001%
GP α30003.9%。
其中,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1.5%
石油磺酸钙12%
氨基硫代酯9%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25%
烷基二苯胺15%
矿物基础油37.5%。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粒径为10-60nm的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7∶1.0∶1.2。
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稠化基础油:将矿物基础油与增稠剂、降凝剂混合,将基础油调至15W/40的粘度级别;
(2)加入功能添加剂调合:按比例向步骤(1)所得稠化基础油中加入功能添加剂,具体用量见表1,在55℃下搅拌调合40分钟;
(3)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调合: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将制备的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按比例加入步骤(2)所得润滑油中,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方法为: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通过胶磨机混合均匀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重复上述过程一次后再将混合物放入超声波分散器在30-40℃温度下超声30分钟,混合时间总长约60min;
(4)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产品。
抽取本实施例样品约4L,按照GB 11122-2006、GB 11121-2006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6。
表6、实施例5内燃机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51
将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786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4%,闪点226℃,水分0.09%,酸值增加值为0.82mgKOH/g,铁含量为67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0.79%,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7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试验例
为了进一步检验本发明内燃机润滑油的性能,发明人将实施例1的内燃机润滑油(以下简称LUBE II)与相同质量等级、相同粘度等级的壳牌劲霸R4(以下简称LUBE I)的性能(主要包括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进行对比试验。
1、试验主要仪器:
(1)试验用发动机:无锡发动机厂生产的四缸柴油机,额定功率60KW,额定转速3200r /min。
(2)DW250电涡流测功机:额定吸收功率250KW,额定转速1100N·m;最高转速5500r/min;扭矩测量精度:±0.4%FS;灵敏度:≤0.1%FS;转速测量精度:±1r/min。
(3)ET2000测控系统
转速控制精度:±1r/min,过度时间≤10s;负荷控制精度:±0.5%FS,过度时间≤10s。
(4)AVL439不透光烟度计
测量值的分辨率或稳定零点:0.1%不透光度或0.0025m-1;测量范围:N=0-100%或K=0-10m-1;相应时间:0.1s;模拟输出:0-10v(相对于测量范围);排温:0-600℃;环境温度:5-55℃;压缩空气:4bar,150l/min(最大);
(5)德国MRU DELTA1600-L型汽车尾气分析仪:O2分辨率0.1%,CO分辨率0.01%,CO2分辨率0.1%,HC分辨率1ppm,NO分辨率1ppm,空燃比分辨率0.01%,精度负荷01ML国际标准。
(6)气象站:包括大气压力测量仪,温度计、相对湿度计。
2、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参照GB/T 18297-2001《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具体如下:
(1)测试过程中保持两次试验外界参数一致。保持发动机冷却水温和机油温度在80℃左右进行试验,同时检测燃油温度及气象参数;
(2)外特性试验,使用LUBE I内燃机润滑油进行转速从2600r/min-1000r/min,每隔200r/min采样一次,逐次递减;
(3)负荷特性试验,使用LUBE I内燃机润滑油进行1500r/min,2000r/min,3200r/min的负荷特性试验,工况如表7所示:
表7、负荷特性试验工况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61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71
(4)怠速试验(800r/min左右);
(5)烟度试验,进行负荷特性和外特性的同时进行不透光烟度测试;
(6)尾气测试,外特性试验过程中HC和CO在尾气中的含量;
(7)LUBE I内燃机润滑油试验完成后,更换内燃机润滑油,以同样的技术条件对LUBEII内燃机润滑油按照试验步骤的(1)-(6)重复进行。
(8)每种工况下,数据采集连续进行三次。
3、试验结果
1)动力性和经济性对比
(1)外特性试验数据对比:
发动机外特性试动力性数据如表8所示。
表8、外特性试验动力性数据
Δ=LUBE II-LUBE I,以下数据文件中均相同。
外特性试验动力性结果表明,LUBE II的发动机扭矩、发动机功率整体趋势均优于LUBEI,说明LUBEII的动力性能整体优于LUBE I。
(2)负荷特性试验数据对比:
负荷特性试验的3200r/min表9所示。
表9、发动机3200r/min负荷特性试验数据对比表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81
负荷特性试验的2000r/min数据表10所示。
表10、发动机2000r/min负荷特性试验数据对比表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82
负荷特性试验的3200r/min如表11所示。
表11、发动机1500r/min负荷特性试验数据对比表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83
负荷特性试验对比结果表明LUBE_II的整体油耗量、油耗率均低于LUBE I,说明LUBEII的经济性能整体优于LUBE I。
(3)怠速试验。
怠速试验主要关注其油耗量,比较如表12所示。
表12、怠速工况耗油量对比
怠速试验结果表明LUBE_II的油耗量低于LUBE I,说明LUBE II的经济性能优于LUBE I。
2)排放性能对比
(1)外特性试验对比
外特性试验对比结果见表13。
表13、发动机外特性排放对比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92
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LUBE_II的CO、HC、Ns烟度排放均低于LUBE I,说明LUBE II的环保性能优于LUBE I。
(2)不透光度对比
发动机32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4。
表14、发动机32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193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201
发动机26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5。
表15、发动机26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
发动机20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6。
表16、发动机20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
发动机15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7。
表17、发动机15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
Figure GDA00002350316500204
负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3200r/min、2600r/min、2000r/min和1500r/min扭矩下LUBE_II的烟度排放均低于LUBE I,说明LUBE II的环保性能优于LUBE I。
(3)怠速工况不透光比较
表18、怠速工况不透光度
怠速工况不透明度表明LUBE_II的尾气排放低于LUBE I,说明LUBE II的环保性能优于LUBE I。
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内燃机润滑油与壳牌润滑油相比,平均动力更优良;燃料消耗较小,机动车使用时产生废气较小。

Claims (15)

1.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所述内燃机润滑油中,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3-15%;
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由纳米粒子、石油磺酸钙、氨基硫代酯、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烷基二苯胺以及矿物基础油组成;
所述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100nm;
所述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
=(6-10):(0.5-1.5):(0.5-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8-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 0.5-1.5%、
石油磺酸钙 5.0-13.0%、
氨基硫代酯 10.0-15.0%、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 25.0-35.0%、
烷基二苯胺 3.0-16.0%、
矿物基础油 35-50%;
所述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100nm;
所述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
=(6-10):(0.5-1.5):(0.5-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 1.0%、
石油磺酸钙 5.6%、
氨基硫代酯 12.0%、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 35.0%、
烷基二苯胺 10.9%、
矿物基础油 35.5%;
所述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的粒径为 10-100nm;
所述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
=(6-10):(0.5-1.5):(0.5-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添加剂包括石油磺酸钙、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硫化烷基酚钙、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双丁二酰亚胺以及甲基硅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 1-3%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 1.2-3%
硫化烷基酚钙 0.5-1.2%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0.8-1.5%
双丁二酰亚胺 1-3%
甲基硅油 0.001-0.00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
石油磺酸钙 2.5%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 2.5%
硫化烷基酚钙 1.0%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1.0%
双丁二酰亚胺 2.0%
甲基硅油 0.00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添加剂中还包括GP α3000,GP α3000占内燃机润滑油的重量百分比例为2-8%。
9.一种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稠化基础油调合:将矿物基础油与增稠剂、降凝剂混合,将基础油调至所需要的粘度级别;
(2)加入功能添加剂调合:步骤(1)所得稠化基础油中加入功能添加剂,在50-60℃下搅拌调合30-50分钟;
(3)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调合: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将制备的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按比例加入步骤(2)所得润滑油中,在30-50℃下混合20-40分钟; 
(4)脱水、过滤净化、包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搅拌温度为55℃,搅拌时间为40分钟。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混合温度为45-50℃。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方法为: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混合均匀,再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继续混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混合方法为:通过胶磨机混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混合方法为:继续混合后再将混合物放入超声波分散器在30-40℃温度下超声20-40分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制备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混合方法为:超声后在胶磨机中继续混合。 
CN 201110204899 2011-07-21 2011-07-21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59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04899 CN102295978B (zh) 2011-07-21 2011-07-21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04899 CN102295978B (zh) 2011-07-21 2011-07-21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5978A CN102295978A (zh) 2011-12-28
CN102295978B true CN102295978B (zh) 2013-03-20

Family

ID=45356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0489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5978B (zh) 2011-07-21 2011-07-21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959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5076417A1 (ja) * 2013-11-25 2017-03-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火花点火式内燃機関用潤滑油組成物
CN104164276A (zh) * 2014-07-09 2014-11-26 青岛迪尔诺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金属材料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CN104449969A (zh) * 2014-11-14 2015-03-25 柳州聚龙科技有限公司 润滑油添加剂
CN105176648B (zh) * 2015-07-16 2017-09-01 四川三鼎润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动力式天然气压缩机润滑油组合物
CN111548849A (zh) * 2020-06-03 2020-08-18 北京一元驭宝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烧功能的润滑油
CN111849597B (zh) * 2020-08-04 2022-08-09 中山华明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烷烃煤基油合成润滑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5353C (zh) * 2005-09-06 2008-12-24 南京中盟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陶瓷纳米复合自修复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36286B (zh) * 2006-01-31 2013-01-0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含有纳米颗粒的润滑油组合物
CN101760289B (zh) * 2009-12-30 2013-05-22 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纺机主轴电机专用节能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60287B (zh) * 2010-01-22 2013-01-02 陕西天德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润滑油纳米材料复合节能增效剂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5978A (zh)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5978B (zh)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42266B (zh) 公交汽车燃气发动机专用润滑油
CN106497654A (zh) 一种含石墨烯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33782A (zh) 一种双燃料发动机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80577B (zh) 一种固液相复合型内燃机油
CN107674731A (zh) 用于汽车发动机的石墨烯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88491A (zh) 一种可自修复磨损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245C (zh) 具有减摩和修复作用的机油添加剂
CN106590862A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柴油机油
McGeehan et al. Effect of oil formulations in minimizing viscosity increase and sludge due to diesel engine soot
CN101348745B (zh) 节能减磨汽油机油
CN102295974B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96849B (zh) 节能环保养护汽油添加剂
CN101760287B (zh) 润滑油纳米材料复合节能增效剂组合物
CN101671592A (zh) 汽油机、柴油机节能润滑油及其调制方法
Evans Delivering axle efficiency and fuel economy through optimised fluid design
CN103571592B (zh) 低碳润滑油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447C (zh) 一种应用陶瓷金属润滑机制的润滑油添加剂
CN101353607A (zh) 一种生物质环保润滑油的制造方法
CN110373253A (zh) 一种满足激烈驾驶的低粘度耐磨节能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Cui et al. Measuring Fuel Efficiency in Various Driving Cycles: How to Get Maximum Fuel Economy Improvement from the Lubricant
Mo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ubricating oils on engine friction and vehicle fuel economy
CN1151244C (zh) 含纳米级低摩强力表面改质剂的内燃机油
CN105733773A (zh) 油气通用内燃机油
Pydrin Complex Impact of Multifunctional Additives on Operational Parameters of Engine Oi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