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5974B -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5974B
CN102295974B CN 201110204754 CN201110204754A CN102295974B CN 102295974 B CN102295974 B CN 102295974B CN 201110204754 CN201110204754 CN 201110204754 CN 201110204754 A CN201110204754 A CN 201110204754A CN 102295974 B CN102295974 B CN 1022959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bricating oil
nanoparticle
engine
additive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2047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5974A (zh
Inventor
艾雅康
张红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LIDASHI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LIDAS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LIDASH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LIDAS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11020475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959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95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5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59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59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下称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中各组成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纳米粒子0.5-1.5%、石油磺酸钙5-13%、氨基硫代酯10-15%、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25-35%、烷基二苯胺3-16%、矿物基础油40-50%。本发明添加剂的加剂量为5-15%,添加了本发明的添加剂的国标润滑油在使用中具有以下鲜明的技术效果:(1)可以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2-8倍,大量减少废机油的排放,节省资源。(2)提高燃油效率2~10%。(3)有效减少废气排放。(4)延长发动机寿命。(5)显著提高引擎动力。(6)降低内燃机噪声。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机械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润滑剂,主要起减摩、冷却、密封、缓冲、防锈、清洁和中和等作用。由于润滑油多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使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生成了如醛、酮、树脂、沥青胶态物质、碳黑以及有机酸、盐、水、金属碎屑等杂质,导致润滑油的性能发生改变,不能再继续使用。润滑油使用寿命短,使得资源消耗大,既加大运行成本,同时有害物排放多。
为了改善润滑油的性能,延长润滑油的寿命,往往在润滑油中添加润滑油添加剂。润滑油添加剂是指加入润滑油中的、以使润滑油得到某种新的特性或改善润滑油中已有的一些特性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然而,由于近年来发动机机在性能方面不断改进,输出功率不断增加,添加普通添加剂的润滑油的使用寿命仍较短,一般使用5-8千公里就需要更换。并且更严厉的运行条件使内燃机机件磨耗大,内燃机动力不足,燃料消耗大,机动车使用时产生废气多,噪声大。
随着人们对润滑油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发现纳米材料作为添加剂可以赋予润滑油优良的性能,有助于延长润滑油的寿命。市场上也出现了品种繁多的纳米粒子润滑油添加剂,这些纳米粒子润滑油添加剂在实际应用中都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极压性能突出,有的减磨性能突出。如CN1218104A公开了一种纳米氟化稀土润滑油添加剂。该纳米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极压性能和抗磨性能。然而,纳米材料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是它们在基础油中的分散问题。纳米材料的高表面活性使得纳米粒子具有强烈的自团聚倾向,纳米粒子的自团聚性使得纳米粒子不易或者很难稳定地分散于润滑油中。并且具有高化学活性和表面活性的纳米材料添加剂难以长期保持化学物理稳定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纳米粒子润滑油添加剂中所普遍存在的因自团聚倾向而使功能受到限制、稳定性差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含有纳米粒子的润滑油添加剂。本发明纳米粒子添加剂,化学性质稳定,可较容易地分散于基础油中,赋予润滑油较长的寿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使纳米粒子均质地分散于添加剂中,并容易调和于发动机润滑油中,从而可使纳米粒子的优良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其包括纳米粒子、石油磺酸钙、氨基硫代酯、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烷基二苯胺以及矿物基础油,各组成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0.5-1.5%
石油磺酸钙5-13%
氨基硫代酯10-15%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25-35%
烷基二苯胺3-16%
矿物基础油35-50%。
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中,所述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100nm,优选为10-60nm,该润滑油添加剂各组成成分的协调配合,可以使纳米粒子较稳定地均质混合于润滑油中,充分发挥纳米粒子的性能,不仅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易剪切的薄膜,降低摩擦。该添加剂添加于润滑油中,与润滑油的组分起协同作用,使内燃机润滑油具备了耐高温、长期中和稳定性好、密封性好,可提高气缸压缩比,使燃油燃烧更充分,在降低燃油消耗的同时,减少尾气中有害气体排放。
优选的,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1.0%
石油磺酸钙5.6%
氨基硫代酯12%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35%
烷基二苯胺10.9%
矿物基础油35.5%。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中,所述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该复合纳米粒子中,纳米MoS2具有极小的摩擦系数,在润滑过程中能较好地吸附在金属表面而且能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纳米保护润滑膜;纳米ZnO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纳米Mg6Si4O10(OH)8具有良好的修复性能。在上述复合纳米粒子的协同作用下,不仅能够减少摩擦、磨损,而且能很好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可以对摩擦表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填补和修复,有助于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并且该复合纳米粒子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良好地适应抗高温、高负荷、高剪切及腐蚀性介质的工作环境,与润滑油添加剂的其它成分配合使用能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能提高汽缸的压缩比,使燃油燃烧更充分,有助于降低燃油消耗和降低尾气排放。
优选的,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中,所述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6-10)∶(0.5-1.5)∶(0.5-1.5)。上述比例范围使得复合纳米粒子能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使纳米粒子的性能得以优化。
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的一种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充分混合;
(2)按比例加入其他组分,继续混合。
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混合方法为在胶磨机中混合。
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继续混合方法为:先在胶磨机中混合,然后再超声混合。
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超声的温度为30-40℃,超声时间为20-40分钟。
上述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继续混合方法为:先在胶磨机中混合,然后再超声混合,超声后可以再进行胶磨混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制备方法,有别于现有普通润滑油添加剂的技术特征在于先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充分混合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继续混合。混合方式优选采用胶磨混合与超声混合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纳米粒子更均匀地混合于基础油中。按照上述制备方法,可以避免纳米粒子发生团聚,可以容易地将纳米粒子均质分散于内燃机润滑油中,充分发挥其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在使用中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可以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2-8倍,大量减少废机油的排放,节省资源。(2)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有助于提高汽缸压缩比,使燃烧更充分,可提高燃油效率2~10%;显著提高引擎动力;降低内燃机噪声。(3)有效减少废气排放。(4)延长发动机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列举的润滑油添加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1.0%
石油磺酸钙5.6%
氨基硫代酯12%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35%
烷基二苯胺10.9%
矿物基础油35.5%。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6∶1.5∶1.5。
本实施例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各组成成分具体用量见表1),通过胶磨机充分混合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重复上述过程一次后再将混合物放入超声波分散器在30-40℃温度下超声20分钟,超声后再进行胶磨混合;混合时间总长为60min。
将上述润滑油添加剂按约8%的重量百分比例,与功能添加剂、稠化基础油混合,经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润滑油产品。即所得到的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本实施例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
所述稠化基础油是由II、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5W/40;
所述润滑油中各组成成分的用量见表1。
表1、润滑油中各组成成分的具体用量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041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051
抽取上述含有本实施例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油样品约4L,按照GB 11121-2006、对含有本实施例添加剂的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 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含有实施例1添加剂的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052
将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1496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7%,闪点220℃,水分0.16%,酸值增加值为1.2mgKOH/g,铁含量为80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1.02%,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14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换油指标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小于±25%,酸值增加值大于2.0mgKOH/g,正戊烷不容物%质量比>1.5%,铁含量>150ppm,闪点<165℃,水分>0.2%)
将没有添加本实施例添加剂的内燃机润滑油用于同型号汽车引擎中进行行驶试验(除了缺少本实施例的润滑油添加剂外,其余成分相同的润滑油),该汽车在行驶16000km后,上述指标中多项已超过限值,需要换油。
上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能延长润滑油换油期的功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列举的润滑油添加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0.8%
石油磺酸钙9%
氨基硫代酯13%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30%
烷基二苯胺5%
矿物基础油42.2%。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8∶1∶1。
本实施例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各组成成分具体用量见表1),通过胶磨机充分混合后,再按比例加入纳米粒子复合增效剂的其他组分,重复上述过程一次,再将混合物放入超声波分散器在35-40℃温度下超声30分钟;混合调合时间总长约50分。
将上述润滑油添加剂按约15%的重量百分比例,与功能添加剂、稠化基础油混合,经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润滑油产品。即所得到的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本实施例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
所述稠化基础油是由II、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0W/40;
所述润滑油各组成成分的用量见表1。
抽取上述含有本实施例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油样品约4L,按照GB 11122-2006、GB11121-2006对含有本实施例添加剂的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 SYP1003-V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2。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性能指标见表3。
表3、含有实施例2添加剂的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将上述含本实施例润滑油添加剂的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1296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9%,闪点224℃,水分0.11%,酸值增加值为1.4mgKOH/g,铁含量为74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1.1%,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12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列举的润滑油添加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0.5%
石油磺酸钙8%
氨基硫代酯12%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25%
烷基二苯胺12%
矿物基础油42.5%。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10∶0.5∶0.5。
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将上述润滑油添加剂按约13%的重量百分比例,与功能添加剂、稠化基础油混合,经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润滑油产品。即所得到的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本实施例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
稠化基础油是由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0W/40;
所述润滑油各组成成分的用量见表1。
抽取上述含有本实施例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油样品约4L,按照GB 11122-2006、GB11121-2006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 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3。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性能指标见表4。
表4、含有实施例3添加剂的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081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091
将含有上述实施例添加剂的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964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4%,闪点218℃,水分0.10%,酸值增加值为1.3mgKOH/g,铁含量为67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0.96%,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9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列举的润滑油添加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1.0%
石油磺酸钙5.6%
氨基硫代酯12%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35%
烷基二苯胺10.9%
矿物基础油35.5%。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粒径为10-60nm的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8∶1.5∶1.5。
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将上述润滑油添加剂按约10%的重量百分比例,与功能添加剂、稠化基础油混合,经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润滑油产品。即所得到的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本实施例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
稠化基础油是由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5W/40;
所述润滑油各组成成分的用量见表1。
抽取上述含有本实施例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油样品约4L,按照GB 11122-2006、GB11121-2006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 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5。
表5、含有实施例4添加剂的内燃机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将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1280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6%,闪点210℃,水分0.12%,酸值增加值为1.6mgKOH/g,铁含量为68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1.20%,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12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列举的润滑油添加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1.5%
石油磺酸钙12%
氨基硫代酯9%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25%
烷基二苯胺15%
矿物基础油37.5%。
上述纳米粒子是由粒径为10-60nm的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MoS2∶ZnO∶Mg6Si4O10(OH)8=7∶1.0∶1.2。
本实施例内燃机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将上述润滑油添加剂按约5%的重量百分比例,与功能添加剂、稠化基础油混合,经脱水、过滤净化、包装后得到润滑油产品。即所得到的润滑油包括稠化基础油、功能添加剂和本实施例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
稠化基础油是由II、III类矿物基础油经增稠剂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聚α-烯烃调和而成,其粘度级别为15W/40;
所述润滑油各组成成分的用量见表1。
抽取含有本实施例添加剂的润滑油样品约4L,按照GB 11122-2006、GB 11121-2006对本实施例的内燃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粘度、运动粘度(100℃)、高温高剪切粘度、倾点、水分、泡沫性、机械杂质、闪点(开口)、碱值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环境条件为25-28℃,40-40%RH,检测仪器为A-111全自动表观粘度测定仪,A-72 SYP1003-V II运动粘度测定器,结果表明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具体结果见表6。
表6、含有实施例5添加剂的内燃机润滑油性能检测结果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11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21
将上述内燃机润滑油用于汽车引擎,该汽车经行驶78600km后,按照GB/T 8028-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的规定对该车进行抽油检测,结果为:100℃运动粘度变化率为±14%,闪点226℃,水分0.09%,酸值增加值为0.82mgKOH/g,铁含量为67ppm,正戊烷不容物含量为0.79%,均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上述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润滑油行驶70000km后仍可继续使用。
试验例
为了进一步检验本发明内燃机润滑油的性能,发明人将实施例1的内燃机润滑油(以下简称LUBE II)与相同质量等级、相同粘度等级的壳牌劲霸R4(以下简称LUBE I)的性能(主要包括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进行对比试验。
1、试验主要仪器:
(1)试验用发动机:无锡发动机厂生产的四缸柴油机,额定功率60KW,额定转速3200r/min。
(2)DW250电涡流测功机:额定吸收功率250KW,额定转速1100N·m;最高转速5500r/min;扭矩测量精度:±0.4%FS;灵敏度:≤0.1%FS;转速测量精度:±1r/min。
(3)ET2000测控系统
转速控制精度:±1r/min,过度时间≤10s;负荷控制精度:±0.5%FS,过度时间≤10s。
(4)AVL439不透光烟度计
测量值的分辨率或稳定零点:0.1%不透光度或0.0025m-1;测量范围:N=0-100%或K=0-10m-1;相应时间:0.1s;模拟输出:0-10v(相对于测量范围);排温:0-600℃;环境温度:5-55℃;压缩空气:4bar,150l/min(最大);
(5)德国MRU DELTA1600-L型汽车尾气分析仪:O2分辨率0.1%,CO分辨率0.01%,CO2分辨率0.1%,HC分辨率1ppm,NO分辨率1ppm,空燃比分辨率0.01%,精度负荷01ML国际标准。
(6)气象站:包括大气压力测量仪,温度计、相对湿度计。
2、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参照GB/T 18297-2001《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具体如下:
(1)测试过程中保持两次试验外界参数一致。保持发动机冷却水温和机油温度在80℃左右进行试验,同时检测燃油温度及气象参数;
(2)外特性试验,使用LUBE I内燃机润滑油进行转速从2600r/min-1000r/min,每隔200r/min采样一次,逐次递减;
(3)负荷特性试验,使用LUBE I内燃机润滑油进行1500r/min,2000r/min,3200r/min的负荷特性试验,工况如表7所示:
表7、负荷特性试验工况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31
(4)怠速试验(800r/min左右);
(5)烟度试验,进行负荷特性和外特性的同时进行不透光烟度测试;
(6)尾气测试,外特性试验过程中HC和CO在尾气中的含量;
(7)LUBE I内燃机润滑油试验完成后,更换内燃机润滑油,以同样的技术条件对LUBEII内燃机润滑油按照试验步骤的(1)-(6)重复进行。
(8)每种工况下,数据采集连续进行三次。
3、试验结果
1)动力性和经济性对比
(1)外特性试验数据对比:
发动机外特性试动力性数据如表8。
表8、外特性试验动力性数据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32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41
Δ=LUBE II-LUBE I,以下数据文件中均相同。
外特性试验动力性结果表明,LUBE II的发动机扭矩、发动机功率整体趋势均优于LUBEI,说明LUBE II的动力性能整体优于LUBE I。
(2)负荷特性试验数据对比:
负荷特性试验的3200r/min数据如表9所示。
表9、发动机3200r/min负荷特性试验数据对比表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42
负荷特性试验的2000r/min表10所示。
表10、发动机2000r/min负荷特性试验数据对比表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43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51
负荷特性试验的3200r/min表11所示。
表11、发动机1500r/min负荷特性试验数据对比表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52
负荷特性试验对比结果表明LUBE_II的整体油耗量、油耗率均低于LUBE I,说明LUBEII的经济性能整体优于LUBE I。
(3)怠速试验。
怠速试验主要关注其油耗量,比较如表12所示。
表12、怠速工况耗油量对比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53
怠速试验结果表明LUBE_II的油耗量低于LUBE I,说明LUBE II的经济性能优于LUBE I。
2)排放性能对比
(1)外特性试验对比
外特性试验对比结果见表13。
表13、发动机外特性排放对比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54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61
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LUBE_II的CO、HC、Ns烟度排放均低于LUBE I,说明LUBE II的环保性能优于LUBE I。
(2)不透光度对比
发动机32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4。
表14、发动机32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62
发动机26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5。
表15、发动机26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63
发动机20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6。
表16、发动机20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71
发动机15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7。
表17、发动机1500r/min转速下不透光对比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72
负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3200r/min、2600r/min、2000r/min和1500r/min扭矩下LUBE_II的烟度排放均低于LUBE I,说明LUBE II的环保性能优于LUBE I。
(3)怠速工况不透光比较
表18、怠速工况不透光度
Figure BDA0000077418870000173
怠速工况不透明度表明LUBE_II的尾气排放低于LUBE I,说明LUBE II的环保性能优于LUBE I。
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内燃机润滑油与壳牌润滑油相比,平均动力更优良;并且本发明的内燃机润滑油还具有更好的经济性,燃料消耗较小;机动车使用时产生废气较小。

Claims (3)

1.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纳米粒子、石油磺酸钙、氨基硫代酯、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烷基二苯胺以及矿物基础油,各组成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0.5-1.5%
石油磺酸钙5.0-13.0%
氨基硫代酯10.0-15.0%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 25.0-35.0%
烷基二苯胺 3.0-16.0%
矿物基础油35.0-50.0%
所述的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100nm;
所述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
MoS2:ZnO:Mg6Si4O10(OH)8=(6-10):(0.5-1.5):(0.5-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添加剂,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滑油添加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粒子 1.0%
石油磺酸钙5.6%
氨基硫代酯12.0%
硼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 35.0%
烷基二苯胺 10.9%
矿物基础油35.5%
所述的纳米粒子是由MoS2、ZnO和Mg6Si4O10(OH)8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100nm;
所述复合纳米粒子中各组成成分的配比为:
MoS2:ZnO:Mg6Si4O10(OH)8=(6-10):(0.5-1.5):(0.5-1.5)。
3.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润滑油添加剂的一种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纳米粒子与矿物基础油按比例配料,在胶磨机中充分混合;
(2)按比例加入其他组分,继续超声混合,超声的温度为30-40℃,超声时间为20-40分钟;再进行胶磨混合。
CN 201110204754 2011-07-21 2011-07-21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59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04754 CN102295974B (zh) 2011-07-21 2011-07-21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04754 CN102295974B (zh) 2011-07-21 2011-07-21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5974A CN102295974A (zh) 2011-12-28
CN102295974B true CN102295974B (zh) 2013-02-27

Family

ID=45356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0475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5974B (zh) 2011-07-21 2011-07-21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959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4276A (zh) * 2014-07-09 2014-11-26 青岛迪尔诺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金属材料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5353C (zh) * 2005-09-06 2008-12-24 南京中盟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陶瓷纳米复合自修复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36286B (zh) * 2006-01-31 2013-01-0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含有纳米颗粒的润滑油组合物
CN101760289B (zh) * 2009-12-30 2013-05-22 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纺机主轴电机专用节能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60287B (zh) * 2010-01-22 2013-01-02 陕西天德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润滑油纳米材料复合节能增效剂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5974A (zh)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5978B (zh)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Karthikeyan et al. Effect of titanium oxide nanoparticles in tamanu biodiesel operated in a two cylinder diesel engine
Mat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ethanol-diesel blend on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bus fleets under acceleration transitions
CN108865300A (zh) 一种燃油系统多效免拆清洗剂
CN102041115B (zh) 一种乙醇柴油复合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Armas et a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from a city bus fuelled with ethanol–biodiesel–diesel fuel blends
CN107488491A (zh) 一种可自修复磨损的内燃机节能环保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245C (zh) 具有减摩和修复作用的机油添加剂
CN102295974B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McGeehan et al. Effect of oil formulations in minimizing viscosity increase and sludge due to diesel engine soot
CN105542877A (zh) 一种甲醇燃料、改良型汽油及其制备方法
Longwic et al. The course of combustion process under real conditions of work of a traction diesel engine supplied by mixtures of canola oil containing n-hexane
CN101348745B (zh) 节能减磨汽油机油
Ale Fuel adulteration and tailpipe emissions
CN101760287B (zh) 润滑油纳米材料复合节能增效剂组合物
CN103396849B (zh) 节能环保养护汽油添加剂
Kalam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on biodiesel in Malaysia
KR20190068097A (ko) 기능성 엔진오일 제조방법
CN101671592A (zh) 汽油机、柴油机节能润滑油及其调制方法
Evans Delivering axle efficiency and fuel economy through optimised fluid design
CN101353607A (zh) 一种生物质环保润滑油的制造方法
CN1130447C (zh) 一种应用陶瓷金属润滑机制的润滑油添加剂
Peng The effect on diesel injector wear, and exhaust emissions by using ultralow sulphur diesel blending with biofuels
Tkaczyk et al.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using catalyst and polar additives on engine performance and exhaust emission
CN103571592B (zh) 低碳润滑油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