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0837B - 信息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0837B
CN102290837B CN201110169996.5A CN201110169996A CN102290837B CN 102290837 B CN102290837 B CN 102290837B CN 201110169996 A CN201110169996 A CN 201110169996A CN 102290837 B CN102290837 B CN 1022908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unit
charging
power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99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0837A (zh
Inventor
仓桥昌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90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0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0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08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DC powered l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263Arrangements for using multiple switchable power supplies, e.g. battery and A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with a programmable schedu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99Detection of supply level or supply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901Using different supplies or connection to an external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安装多个存储单元的信息处理设备包括:第一提供单元,用于向所述多个存储单元提供电力;第二提供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提供单元停止向所述多个存储单元提供电力时,向所述多个存储单元提供电力;充电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向所述多个存储单元提供电力的时间;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安装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上的存储单元的数量;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得到的时间和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存储单元的数量,来确定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以及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充电单元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进行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出的时间的充电。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包含在能够变换成省电模式的设备中的、作为备用电源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控制。
背景技术
如果切断向设备提供的外部电源(例如,作为主供电电源的商用电源(AC电源)),则使用诸如锂电池或镍氢电池等的二次电池作为临时备用电源。假定通过二次电池提供电源,从而例如即使在电源被意外切断时,也可以继续保持包含在该设备中的诸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等的易失性存储器中所存储的传真等的图像信息(传真接收图像数据)。
由于提供了这类备用的二次电池,因而在许多情况下,作为诸如停电等的突发的短时间的电源断开的准备,大多数时间处于充电状态。然而,在二次电池陷于“过充电状态”的情况下,更具体地,即使在达到了满充电状态时,二次电池仍继续充电,这可能导致电池的显著劣化,并且明显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地,提出了在检测到电池的满充电状态时,切换成用于在此后使用仅补偿二次电池的自放电的量的电流来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以下称为涓流充电(tricklecharging))。
已经讨论了几种满充电检测技术。首先,可以使用基于电压的满充电检测方法。该满充电检测方法是用于根据电池电位已达到预定电压这一情况来检测满充电、然后切换成涓流充电的方法。
然而,电池电位的值根据周围温度而极大地改变,因而在一些情况下无法通过简单的电路(没有温度传感器的电路)来控制电池电位。作为补充上述技术的控制方法,提出了如果从开始充电起所经过的时间达到了预定时间则切换成涓流充电的方法。通常,进行该方法的控制,以使得在电源接通时使正常充电执行特定长度的时间,此后,在过去了预定长度的时间或检测到满充电时(并非根据温度执行充电),正常充电变换成涓流充电。正常充电的时间长度通常约为12~16小时。
另一方面,由于假定向设备连续提供电力,因而如上所述的设备可以在用户未使用该设备期间变换成“省电模式”以降低该设备的消耗电力。
“省电模式”是在许多情况下切断除对最低要求的电路以外的电力供应、并抑制整个设备的消耗电力的待机模式。在设置有例如传真功能的多功能图像形成设备中,即使在没有进行复印和打印的夜间,在FAX(传真)接收的情况下也需要连续供应电力。近年来,在省电模式下,实现了待机期间的消耗电力抑制,其中,在该省电模式下,以特别地仅信号接收部有效工作而并非整个传真功能有效工作的方式供应电力,并且切断向除该部以外的其它电路的电力供应。这同样适用于打印功能。
在设置有作为待机模式的上述“省电模式”的设备的情况下,甚至切断控制计时器等的中央处理单元(CPU)的电源以尽可能地抑制消耗电力,这已成为主流。在该省电模式下,由于甚至切断了CPU的电源,因而从安全角度考虑,通常将设备设置成涓流充电状态,而非正常充电状态。
在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省电模式的设备中,常常一直连接电源。如果电源没有断开/接通,则对这类设备中所设置的二次电池进行了利用计时器功能总计约12~16小时的正常充电,并且在达到预定时间的时刻进入满充电,此后,通过涓流充电维持满充电。
然而,根据用户的使用方法,可能不规则地断开/接通电源,或者该设备可能被放置在频繁发生停电的地方,因此应该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另外,如果温度条件差,则满充电检测可能失败。当对电池执行上述12~16小时的正常充电时,每当断开/接通电源或者由于停电而执行初始化时,在这样的条件下,在电池完全放电之前将再次对电池进行充电。换句话说,电池的充电量将明显超过电池的放电量,并且将重复对电池的过度过充电,这可能极大地影响电池的寿命。
为了解决该问题,日本特开2009-201171号公报讨论了如下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检测电源断开信号并进行时刻的时间戳来计算从电源断开到电源恢复的时间长度,并且基于该计算的结果确定下次的充电量。
然而,对于许多图像形成设备来说,在电源开关(以下称为电源S W)断开然后按下时间戳之后,不会停止向图像形成设备的供电。这是因为使用普通电源SW来直接连接/断开AC线,并且在断开电源SW的同时停止向CPU的供电。
此外,为了系统的稳定,在电源降低到预定电压时,CPU进入复位状态,这使得难以生成在电源SW的断开和停止向CPU的供电之间的时间差。
因此,出现的问题是:为了如上所述生成从断开电源S W直到停止向CPU的供电为止的时间差,这将相应地导致复杂的设备结构和成本的增加。
在CPU仅通过检测电源SW来工作的方法中,在插座的插入或拔出或者台式插头的SW的断开/接通时,或者当发生停电时,CPU不能工作,并且该设备不能应对这些情况。
如果在停止向CPU的电力供应的省电模式期间断开电源SW或者发生停电,则上述方法不能应对这些情况。可选地,还可以提供即使在省电模式下也向其供应电力以防止二次电池过充电的控制电路(例如,CPU),但是问题在于该结构降低了省电的效率并且增加了整个设备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机构: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该机构即使在二次电池的充电对象改变时也精确地计算二次电池的充电时间,并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其中,该二次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包含在意图变换成省电模式以甚至抑制控制系统的消耗电力的设备中。
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其能够安装多个存储单元,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包括:第一提供单元,用于向所述多个存储单元提供电力;第二提供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提供单元停止向所述多个存储单元提供电力时,向所述多个存储单元提供电力;充电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向所述多个存储单元提供电力的时间;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安装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上的存储单元的数量;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得到的时间和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存储单元的数量,来确定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以及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充电单元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进行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出的时间的充电。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可以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充电控制设备的设备的系统结构的例子的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设备电源103的结构的例子的框图;
图3示出图1所示的设备的适当的电源系统结构;
图4示出本发明中用于根据装置的数量和放电时间获得必要充电时间的表(对应表);
图5示出对图1所示的设备中所包含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例子;
图6是用于说明连续充电期间和涓流充电期间的充电电流之间的差异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一典型实施例中的电源接通期间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第一典型实施例中的时间戳控制的流程图,即睡眠期间的时间戳流程;
图9是示出第一典型实施例中的充电控制的流程图;
图10A和10B是示出第二典型实施例中的电源接通期间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二次电池应该进行充电的充电时间“X′”、充电时间“t”、电源断开时间“T”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在本发明的第一典型实施例中,在使用二次电池作为设备内所装配的易失性存储器的备用电源的情况下,示出适当的例子。本典型实施例所示的设备的具体例子包括传真设备或多功能外围设备/多功能打印机(MFP)、或者数字多功能外围设备(以下称为多功能外围设备)。特别地,在设备的具体例子中,本发明适用于没有装配有非易失性存储设备(例如,硬盘驱动器或半导体盘驱动器)的传真设备或MFP。
图1是示出可以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充电控制设备的设备的系统结构的例子的框图。
在图1中,CPU 302用作控制整个系统的控制器。存储器(RAM)301是CPU 302的操作用的系统工作存储器,并且还用作用于临时存储图像数据的图像存储器。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存储器301为电源备用对象。下面说明该设备的电源结构。
只读存储器(ROM)303用作引导ROM,并且将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引导程序存储在其中。操作单元接口(I/F)304用作与操作单元(UI)305的接口,并且将在操作单元305上要显示的图像数据输出给操作单元305。操作单元I/F 304用于将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用户通过操作单元305所输入的信息传送给CPU 302。
网络接口(LAN I/F)306与局域网(LAN)307连接,并且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调制解调器308与公用线路309连接,并且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上述装置被配置在系统总线311上,并且经由系统总线311交换信息。
图像总线I/F 310是连接系统总线311和高速传输图像数据的图像总线312并转换数据结构的总线桥。
图像总线312由诸如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等的高速总线构成。下述装置被配置在图像总线312上。装置I/F单元313将用作图像输入和输出装置的扫描器315或打印机316连接到图像总线312,并且进行图像数据的同步系统/异步系统的转换。图像处理单元314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处理、编辑,并且对打印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打印机的校正和分辨率转换等。
设备电源103对从诸如商用电源等的外部电源(AC电源104)所提供的电力进行转换(例如,交流电/直流电(AC/DC)转换、DC/DC转换),并且生成要提供给设备内部的电力。
当该设备接收到FAX时,将接收到的FAX图像临时存储在RAM 301中。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作为例子,根据用户的指示进行存储器接收,并且在记录纸张用完时接收FAX。在将接收到的FAX图像累积在存储器中的情况下,保持将接收到的FAX图像存储在RAM 301中,而没有输出到记录纸张上。这同样适用于用于在指定时刻将图像输出到记录纸张上的接收方法。
如果由于停电等而切断向该设备所提供的AC电源,则尽管如上所述将接收到的图像正保持在RAM 301中,仍存在可能清除存储在用作易失性存储器的RAM 301中的信息的可能性。因而,作为停电等的准备,该设备利用(如下所述的)二次电池备份RAM 301的自刷新状态。
当电源恢复时,在RAM 301利用二次电池电源正在执行自刷新时,CPU 302判断是否备份了RAM 301。如果备份了RAM301,则将存储在RAM 301中的信息作为接收到的FAX图像进行处理。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设备电源103的结构的例子的框图。在图2中,AC/DC转换单元202对从诸如商用电源等的AC电源104所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AC/DC转换、电压转换)。被转换成DC的电力分支进入两个系统。
将一个电力发送给DC/DC转换1204作为连续通电系统。DC/DC转换1204对从AC/DC转换单元202所输入的电力进行适于设备内的各个电路的电压转换,以生成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
通过开关(SW)203将另一电力发送给DC/DC转换2206,作为非连续通电系统。DC/DC转换2206对从AC/DC转换单元202经由开关(S W)203所输入的电力进行适于设备内的使用非连续通电电源的各个电路的电压转换,以生成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
通过从(如以下图5所述的)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所发送的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的接通/断开(ON/OFF)信号208来控制SW203的打开/闭合。当变换成“省电模式”时,从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图5)向SW 203输入用于断开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的控制信号。响应于该信号断开SW 203,并且切断SW 203之后的电力供应。结果,可以抑制设备在省电模式期间的消耗电力。
接着参考图3说明图1所示的设备的适当的电源系统结构。图3示出图1所示的设备的适当的电源系统结构。图3中的粗实线围绕的块401从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接收电力供应。另一方面,图3中的粗虚线围绕的块402从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接收电力供应。向任一块都提供经过了适于各块的电压转换的电源。
如上所述,存储有用户接收到的FAX图像的RAM 301以及用于检测来自网络的包或来自公用线路网络的来话呼叫的LANI/F 306和调制解调器308接收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的电力供应。
此外,RAM 301接收来自备用电源系统115(下述图5中所示的二次电池101)的备用电力,并且即使在切断来自AC电源104的电力供应时,也通过备用电源系统115向RAM 301提供电力。
另一方面,在用户不直接使用时不需要在待机期间提供电力的块402接收来自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的电力供应。例如,当用户没有进行复印或扫描时,切断扫描器(图像读取设备)315的电力供应。另外,在待机期间,即除需要时以外的期间,切断为显影图像需要大量电流的打印机316的电力供应。
另外,在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设备中,为了进一步省电,停止向用作控制装置的CPU 302等的电力供应。在停止向CPU302的电力供应的状态下,当作为恢复因素,例如,接收到FAX或者通过用户(按下电源开关)执行电源接通命令时,使得恢复向CPU 302的电力供应,此后,根据来自CPU 302的命令重新开始向各个块的电力供应。
通常,在停止向CPU 302的电力供应的状态下,不能将通过计时器计算得到的时刻记录在SRAM 117中(时间戳)。然而,在本典型实施例中,通过使用计时器118中内置的警报功能,即使在CPU 302停止时,也可以将时间戳正确地记录在SRAM 117中。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除用于通知时刻的时钟功能以外,计时器118还设置有用于在预定时刻或者当过去了CPU 302预先定义的预定长度的时间时向外部输出警报信号的警报功能。作为用作触发器的警报信号的结果,恢复向CPU 302的电力供应,并且重新开始向各块的电力供应。此后,CPU 302从计时器118读出时刻(时刻信息),并且将时刻记录在与一次电池(下述图5所示的一次电池119)连接的非易失性SRAM 117中。因此,在即使不进行向CPU 302的供电时也接通电源的状态下,CPU 302临时恢复工作,并且CPU302可以正确记录电源接通的时间长度。
此后,当停止供应AC电源104时,例如,在电源断开的情况下,CPU 302变得不能如上所述临时恢复工作,并且不能附带上述时间戳。接着,在电源接通之后,CPU 302访问计时器118,并且掌握二次电池101的充电开始的时刻。然后,CPU 302将二次电池101的充电开始的时刻与前次最后记录的时间戳的时刻进行比较,并且可以判断电源断开的时间长度。换句话说,CPU302可以掌握二次电池101放电的时间长度。在本典型实施例中,除二次电池101的放电时间以外,CPU 302还考虑通过二次电池101提供电力的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计算二次电池101的放电电荷量。基于下述图4所示的对应表来获取通过上述二次电池101提供电力的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
如果由于停电或电源断开没有提供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则通过一次电池119向计时器118和SRAM 117提供电力。因此,作为停止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的电力供应的结果,决不会清除存储在SRAM 117中的时间戳。另一方面,如果提供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则通过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向计时器118和SRAM117供电。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随着传真功能、打印机功能和其它功能的添加,所需的存储器容量可能增大,并且当添加扩展用的双列直插内存模块(DIMM)存储器时,可能需要多种存储器结构。如果二次电池由于停电或电源SW断开等而进入放电状态,则放电量根据所连接的存储器的结构而极大地改变。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获得根据由二次电池提供电力的装置的结构所计算出的每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和电源断开时间的长度的积,精确计算放电量,并且根据所计算出的放电量和充电电流值计算所需的充电时间。装置的信息(备有二次电池的负载的结构信息)被存储在DIMM存储器上所配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并且可以利用CPU 302从DIMM存储器上所配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进行读出来获取该信息。CPU 302可以在启动时从DIMM存储器上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读出装置的信息,以将其存储在RAM 301中,并且可以在需要时随时读出该信息。在通过二次电池提供电力的负载中,除诸如DRAM等的存储器以外,还可以包括LED(用于表示通过二次电池的备用操作正在进行中的LED)。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诸如LED的数量等的装置信息的一部分存储在ROM 303中。
通过每当接通电源时进行上述所需的充电时间的计算,可以获得所需的充电时间。然而,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使用图4所示的表获得所需的充电时间。下面详细说明该计算。在本典型实施例中,预先计算通过二次电池提供电力的装置可采用的结构的所有模式的每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此外,对于所计算出的消耗电力和假定的放电时区的每一组合,通过获得消耗电力和放电时间的积来计算放电量。此外,根据所计算出的放电量和充电电流值计算所需的充电时间,并且根据该结果创建图4所示的表,并且将该表存储在ROM 303内的对应表存储单元中。然后,当电源接通时,CPU 3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读出装置的信息。此外,CPU 302从图4所示的表中读出所需的与装置的信息和放电时间(从前次电源断开起所经过的时间)相对应的充电时间,并且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
图4示出本发明中的用于根据装置的数量和放电时间获得所需的充电时间的表(对应表)。“装置电力”一栏示出对于可采用负载系统(装置)的所有结构、每一结构所消耗的单位时间的消耗电力(总消耗电力[mAh]/小时[h]),换句话说,每一装置结构的消耗电流[mA]。二次电池101向负载系统(装置)提供备用电力。在图4的例子中,作为负载系统(装置)的结构,在连接4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例如,LED)的结构的情况下,该表示出单位时间的总消耗电力为80[mA]。此外,在连接8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结构的情况下,该表示出单位时间的总消耗电力为150[mA]。在连接12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结构的情况下,该表示出单位时间的总消耗电力为250[mA]。
“放电时间”一栏示出电源断开时间(二次电池101的放电时间)的长度[min]。在图4的例子中,作为放电时间,该表示出1~30min、31~60min、61~90min、91~120min、121~150min、151~180min、......、以及360min。
此外,在与“装置电力”一栏(列)和“放电时间”一栏(行)相对应的“所需充电时间”一栏中,示出了根据装置电力和放电时间求出的所需充电时间。例如,在连接“4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结构并且放电时间为“1~30min”的情况下,该表示出所需充电时间为“16min”。在连接“8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结构并且放电时间为“1~30min”的情况下,该表示出所需充电时间为“30min”。在连接“12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结构并且放电时间为“1~30min”的情况下,该表示出所需充电时间为“50min”。
下面更具体地说明用于根据装置电力和放电时间求出所需充电时间并创建图4所示的表的方法。在负载系统(装置)具有连接4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结构的情况下,装置电力(装置消耗的电流)例如为“80[mA]”。在放电时间为“31min~60min”的情况下,计算出装置的放电容量[mAh]为“80[mA]×(31/60)[h]~80[mA]×(60/60)[h]”。然后,在充电电流为“150[mA]”的情况下,下一充电时间(所需充电时间)[h]为“80[mA]×(60/60)[h]/150[mA]=0.53[h]”,因而可以判断为“32min”就足够了。因此,在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的“所需充电时间”一栏,换句话说,与“4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装置的一栏(列)(装置电力:80[mA])和放电时间“31min~60min”一栏(行)相对应的“所需充电时间”一栏中,写入“32min”。
在8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结构的情况下,装置电力为“150[mA]”。在放电时间为“31min~60min”的情况下,计算出放电容量[mAh]为“150[mA]×(31/60)[h]~150[mA]×(60/60)[h]”。然后,在充电电流为“150[mA]”的情况下,下一充电时间(所需充电时间)[h]为“150[mA]×(60/60)[h]/150[mA]=1[h]”,因此可以判断为“60min”就足够了。然后,在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的“所需充电时间”一栏,换句话说,与“8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装置的一栏(列)(装置电力:150[mA])和放电时间“31min~60min”一栏(行)相对应的“所需充电时间”一栏中,写入“60min”。
在12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结构的情况下,装置电力为“250[mA]”,并且在放电时间为“31min~60min”的情况下,计算出放电容量[mAh]为“250[mA]×(31/60)[h]~250[mA]×(60/60)[h]”。然后,在充电电流为“150[mA]”的情况下,下一充电时间(所需充电时间)[h]为“250[mA]×(60/60)[h]/150[mA]=1.66[h]”,因此可以判断为“100min”就足够了。然后,在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的“所需充电时间”一栏,换句话说,与“12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装置的一栏(列)(装置电力:150[mA])和放电时间“31min~60min”一栏(行)相对应的“所需充电时间”一栏中,写入“100min”。
通过相同方法,预先创建填写了所有栏的对应表(表),并且将该表保持存储在ROM 303等中。图4所示的表(对应表)是一个例子,并且这些表根据充电电流或警报设置、或者装置的结构模式等而变得相互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根据装置结构(装置电力)和放电时间,使用对应表确定所需充电时间(在电源接通时应该对电池正常充电的时间长度),并且执行充电控制。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由于多个功能的扩展等而向市场上的设备添加存储器,例如,从4个添加到8个或12个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图4的表处理这样的添加。更具体地,在连接4个DRAM的结构并且放电时间为“31min~60min”的情况下,所需充电时间为“32min”。然而,在将结构改变成连接8个或12个DRAM的结构时,甚至需要通过改变所需充电时间来应对该情况。即使由此改变设备结构时,在放电时间为“31min~60min”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所需充电时间设置成“60min”或“100min”来应对该变化。
在连接8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情况下,CPU 302从DIMM存储器上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读出连接8个DRAM这一装置的信息,并且从ROM 303读出连接1个其它介质(LED)。
下面参考图5说明基于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充电电路的典型实施例的电路结构。图5示出用于对图1所示的设备中包含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二次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例子。图5中的粗线表示电源系统,并且细线表示控制信号的传送。
通过从诸如商用电源等的AC电源104所提供的电力对二次电池101进行充电。设备电源103生成如下电源:对来自AC电源104的电力进行AC/DC转换或DC/DC转换等,并且将其提供到设备内部。图2详细说明了设备电源103。设备电源103生成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和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作为向上述设备内部提供的电源。
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是在模式变换成用于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时降低消耗电力的“省电模式(还称为节能模式/省能模式)”时所切断的电源系统。在变换成“省电模式”时,在从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接收到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on/off信号208(图2)的情况下,设备电源103切断设备电源103中的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
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是即使在模式变换成“省电模式”时也向能够进行必要的最少功能的必要电子电路提供电力的电源系统。因此,即使在模式变换成“省电模式”时,也绝不会断开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
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用于对二次电池101进行充电。利用接收到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的恒流电路102以恒定电流对二次电池101进行充电。恒流电路102也基于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工作。恒流电路102在通过接收到充电控制信号111进行连续充电以增加充电量的连续充电和进行充电以仅补偿二次电池101的自放电的涓流充电之间进行切换。下面参考图6说明涓流充电。
电压检测电路108始终监视二次电池的电池电压113。因此,电压检测电路108也基于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工作。如果电池电压113超过预定电压(满充电状态),则电压检测电路108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如果检测到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则充电控制电路107进行控制以响应于充电控制信号111切换成上述涓流充电。
此外,电压检测电路108还具有用于根据电池电压113检测二次电池101的电位是否低于预定电位的功能。更具体地,当电源接通时,电压检测电路108可以检测到二次电池101的充电量变小(空状态),并且达到等于或小于预定电压的值。在这种情况下,电压检测电路108将该结果通知给CPU 302。在接收到该通知时,CPU 302判断为二次电池101处于空状态,并且进行控制以将充电时间设置成最大时间并对二次电池101进行充电。
如上所述,在温度高于特定水平时,即使在满充电状态下电位也不会增大得太多,并且电压检测电路108可能无法检测到二次电池101的满充电状态。在这种情况下,CPU 302根据装置结构(装置电力)和二次电池的放电时间(从前次电源断开起的时间长度)计算所需充电时间。然后,CPU 302根据基于所需充电时间的计时器控件,进行控制以将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从连续充电切换成涓流充电。
充电控制电路107生成用于将恒流电路102切换成连续充电或涓流充电的信号(充电控制信号111)。恒流电路102需要切换对二次电池101的充电,因而利用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5来工作。充电控制电路107接收来自电压检测电路108或者计时器控件109的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并且生成用于切换成连续充电或涓流充电的充电控制信号111。
在接收到来自电压检测电路108或计时器控件109的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或(OR)条件)时,充电控制电路107从连续充电切换成涓流充电。
计时器控件109是对从开始对二次电池101充电起所经过的时间进行计数并且通知经过了预定时间的电路。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计时器控件109是内置在CPU 302中的模块,但可以是从外部装配到CPU 302的芯片等。当从开始充电起经过了预定时间时,计时器控件109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用于从连续充电切换成涓流充电的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将计时器控件109配置成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然而,计时器控件109可以向CPU 302通知经过了预定时间,并且CPU 302可以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
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是控制设备电源的输出的电路,并且响应于来自CPU 302的信号进行控制,以断开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在判断为满足了用于变换成省电模式的条件时,CPU 302控制用于断开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的信号,并且将该信号输出给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
此外,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具有用于基于诸如来自计时器118的传真信号或警报信号的来话呼叫等的外部因素接通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的功能。非易失性存储器(SRAM)117通过计时器控件109存储时间戳的记录。通过一次电池119向SRAM117和计时器118提供电力,并且即使在电源断开期间也保持SRAM 117的数据,并且计时器118即使在电源断开期间也使计时器功能运行。
如果切断AC电源104,则将切断来自设备电源103的任意电源供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来自二次电池101的备用电源系统115自动开始向负载系统116(例如,易失性存储器(RAM 301))的电力供应。二极管114是被配置成用于在备用操作期间防止电流逆流到恒流电路102前段的电路的逆流防止装置。
接着参考图6说明涓流充电。如上所述,涓流充电表示在二次电池101通过连续充电变成满充电(或者满足几乎相当于满充电的条件)时补偿由二次电池101的自放电所引起的电流容量降低的充电。
下面参考图6说明在连续充电时和涓流充电时的充电电流的差异。这里,说明进行脉冲状涓流充电的脉冲涓流充电。图6是用于解释在连续充电期间和涓流充电期间的充电电流的差异的图。如图6所示,充电电路以特定电流“I”进行充电,直到检测到二次电池101的满充电为止。另一方面,在检测到满充电之后,终止连续充电,并且充电电路进行用于交替重复特定时间段(Toff)的断开(OFF)时间和特定时间段(Ton)的接通(ON)时间的充电。根据电池容量进行改变的Ton和Toff是基于用于使得相当于24小时的自放电量(通常,对于镍氢二次电池约为电池容量的百分之几)的电流流过二次电池101这一分布而进行设计的。此外,充电接通时间和断开时间之间的关系通常为“Ton<<Toff”。
下面参考图7说明电源接通期间的控制流程。图7是示出第一典型实施例中的电源接通期间的控制的流程图。在步骤S101,当电源接通时,通过电压检测电路108检测二次电池101的电池电压。如果电压检测电路108检测到二次电池101的充电量等于或大于指定量(满充电)(步骤S102为“是”),则在步骤S109,由于仅需要通过上述涓流控制来维持充电量,因而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更具体地,从电压检测电路108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并且从充电控制电路107向恒流电路102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的充电控制信号111。因此,在恒流电路102中,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
如果电压检测电路108检测到二次电池101的充电量等于或小于指定量(空状态)(步骤S102为“否”并且步骤S103为“是”),则向CPU 302通知表示空状态的信号。在步骤S104,在接收到该通知时,CPU 302判断为二次电池101处于空状态,并且对于计时器控件109设置进行连续充电的最大时间(本典型实施例中为12小时)。此外,在步骤S105,CPU 302进行控制以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并且使计时器控件109能够开始累加。更具体地,在充电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时,CPU 302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的信号。因此,从充电控制电路107向恒流电路102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的充电控制信号111。因此,在恒流电路102中,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如果在步骤S105的时点,充电模式已是连续充电,则如原来那样继续进行连续充电。
在二次电池101既未处于满充电状态也未处于空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02为“否”并且步骤S103为“否”),如果在指定量的放电完成之前接通电源,则既不会向CPU 302通知表示满充电状态的信号,也不向其通知表示空状态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106,CPU 302使用从计时器118读出的当前时刻(作为开始对二次电池充电的时刻)和存储在SRAM 117中的时间戳,来计算放电时间(从前次电源断开起的时间长度)。下面将参考图8中的时间戳流程详细说明放电时间(从前次电源断开起的时间长度)的计算方法。
此外,CPU 302通过考虑在上述步骤S106所获得的放电时间和装置信息,来计算所需充电时间“X”。更具体地,在步骤S107,CPU 302从RAM 301上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或者ROM 303等获取装置的信息,并且从装置的信息和步骤S106所获得的放电时间相互关联的表(图4)中获取所需充电时间“X”。例如,在所获取的装置的信息是“8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并且放电时间为“70min”的情况下,获取“90min”作为所需充电时间“X”。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从图4中的表获取了“所需充电时间”。然而,可以从图4中的表获取与装置的信息相对应的“单位时间的总消耗电力”,并且根据“单位时间的总消耗电力”和“放电时间”来计算“所需充电时间”“X”。例如,在装置的信息是“12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的情况下,从图4的表获取的“单位时间的总消耗电力”为“250[mA]”。在放电时间为“70min”的情况下,计算出放电容量[mAh]为“250[mA]×(70/60)[h]”。此外,在充电电流值为“150[mA]”的情况下,计算出所需充电时间“X”为“放电容量/150”=“(250×(70/60)/150”=“1.94[h]”,即“117min”。
接着,在步骤S108,CPU 302向计时器控件109设置所需充电时间“X”作为进行连续充电的时间长度。此外,在步骤S105,CPU 302进行控制以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并且使计时器控件109能够开始累加。
下面参考图8说明时间戳控制流程。图8是示出第一典型实施例中的时间戳控制的流程图。在步骤S201,在正常模式下(不是省电模式),CPU 302判断是否要变换成省电模式。如果CPU302判断为不要变换成省电模式(步骤S201为“否”),则在步骤S207,CPU 302和计时器控件109以预定时间段的间隔将时间戳记录在SRAM 117中,并且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201。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201,如果CPU 302判断为要变换成省电模式(步骤S201为“是”),则在步骤S202,CPU 302向计时器118设置警报(例如30min),并且激活警报功能(ENABLE),以变换成省电模式。可以在启动时预先进行警报设置,并且可以在步骤S202的定时激活(ENABLE)警报功能。当变换成省电模式时,CPU 302经由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向设备电源103输出用于切断非连续通电的信号,并且切断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
计时器控件109每隔30分钟输出警报信号,并且经由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将该信号输入给设备电源103(步骤S203为“是”)。响应于该警报信号向CPU 302提供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并且启动CPU 302。在步骤S204,CPU 302从计时器控件109获取时刻信息,并且将所获取的时刻信息记录在通过一次电池119连续提供电力的SRAM 117中(按下时间戳)。
在完成该预定处理时,CPU 302经由设备电源控制电路110向设备电源103输出用于切断非连续通电的信号,并且再次变换成省电模式。然后,当从计时器控件109输出警报信号时(步骤S203为“是”),重复上述处理。
如果电源断开,或者由于停电等而切断向电源的供电(步骤S206为“是”),则当在下次接通电源时,将进行图7所示的电源接通时间的控制。此时,在图7的步骤S106,将在图8的步骤S204所按下的最新的时间戳当作电源断开的时刻,并且CPU 302可以通过在电源断开的时刻和再次接通电源的时刻之间比较,来掌握电源断开的时间长度、即放电时间。
下面参考图9说明充电期间的控制流程。图9是示出第一典型实施例中的充电控制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如果二次电池101处于满充电状态,则在步骤S109,选择涓流充电作为充电模式。如果选择了涓流充电(步骤S701为“是”),则在步骤S707,恒流电路102对二次电池101进行涓流充电。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如果二次电池101未处于满充电状态,则将警报设置成12小时(图7的步骤S104)或者“X”小时(图7的步骤S106~步骤S108),并开始累加,并且选择连续充电作为充电模式(图7的步骤S105)。如果选择连续充电(步骤S701为“是”),则在步骤S702,恒流电路102对二次电池101进行连续充电(快速恒流充电)。
在步骤S702~步骤S706,在连续充电期间,如果满足下面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则将充电方式(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如果电压检测电路108检测到二次电池101的充电量等于或大于预先设置的电压(阈值)(满充电)(步骤S703为“是”),则在步骤S706,将充电方式切换成涓流充电。然后在步骤S707,进行涓流充电。在这种情况下,从电压检测电路108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并且从充电控制电路107向恒流电路102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的充电控制信号111。因此,在恒流电路102中,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
如果充电时间(计时器控件109的计数值)等于或大于预先设置的时间(在图7的步骤S104或步骤S108中所设置的时间)(步骤S704为“是”),则在步骤S706,将充电方式切换成涓流充电。然后在步骤S707,进行涓流充电。在这种情况下,从计时器控件109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并且从充电控制电路107向恒流电路102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的充电控制信号111。然后,在恒流电路102中,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
如果通过变换成省电模式断开了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步骤S705为“是”),则在步骤S706,将充电方式切换成涓流充电。然后在步骤S707,进行涓流充电。在这种情况下,紧接在变换成省电模式之前,CPU 302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因此,从充电控制电路107向恒流电路102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的充电控制信号111。在恒流电路102中,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
如果上述步骤S703~步骤S705中的条件中没有一个对应于该充电流程,则在步骤S702,继续进行连续充电。在涓流充电期间,作为AC电源104意外切断的准备,恒流电路102将二次电池101维持在满充电状态。如果由于诸如传真接收或LAN接收等的外部因素或者用户而再次接通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步骤S708为“是”),则进行图7的步骤S102~步骤S109的控制。这是因为:如果在二次电池101进入满充电状态之前,由于非连续通电电源系统106的断开而切换成涓流充电,则在非连续电源系统恢复之后,再次以满充电为目标来重新开始连续充电。
在涓流充电期间,如果AC电源104断开(步骤S709为“是”),则在步骤S710,进行放电控制。在放电控制中,使得变成二次电池101的备用对象的RAM 301变换成自刷新模式,并且几乎同时,开始通过二次电池101的电力供应。
如果在二次电池101的放电期间检测电池电压,并且二次电池101达到预先设置的电池端电压,则将二次电池从负载系统(本典型实施例的情况下为RAM 301)分离,这有利于电池的寿命或防止液体泄漏。
如上所述,在第一典型实施例中,即使在不向CPU供电的省电模式下,通过利用警报功能执行时间戳,也可以计算出电源的断开时间。传统上,在省电期间断开电源的情况下可能无法计算出电源断开的时间。因此,即使在省电期间断开电源时,也可以计算出二次电池的放电时间。
此外,将使用户能够根据与二次电池连接的负载的结构信息(例如,存储器的数量)和电源断开的时间长度(放电时间)来获取所需充电时间的表保持存储在ROM等中。传统上,当充电对象(例如,RAM的数量)改变时,可能无法精确地计算出充电时间。然而,利用本发明的结构,即使在充电对象(例如,RAM的数量)改变时,也可以精确地计算出二次电池的充电时间,并且可以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
因此,在没有增大成本的情况下并且甚至在二次电池的充电对象改变时,也可以精确地计算出通过变换成省电模式抑制控制系统(CPU等)的消耗电力的设备中所包含的、作为备用电源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时间,并且因此可以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
在上述第一典型实施例中,根据电源断开的时间长度(放电时间)和接收来自二次电池的电力供应的负载的单位时间的总消耗电力,计算电源断开期间放电的电荷量,并且基于该计算结果和充电电流值控制下次的充电量。更具体地,在第一典型实施例中,除非充电电流值改变,否则仅根据前次电源断开期间的放电量来计算下次的充电量。然而,当仅根据前次电源断开期间的放电量来计算下次的充电量时,尽管它们的发生频率很少,但是在以下两个模式中仍存在作为缺点的问题。
第一个模式是在短时间内进行两次以上的电源断开和电源接通的情况,并且第二个模式是在短时间内发生两次以上的停电状态的情况。这里,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说明了用于根据过去的充电量和放电量的累积量来控制下次的充电量的方法,作为第二典型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0A和10B以及图11说明用于基于充电和放电的累积来确定下次的充电量的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的充电控制方法的特征结构。图10A和10B是示出第二典型实施例中的电源接通期间的控制的流程图。在图10A的步骤S801,当电源接通时,通过电压检测电路108检测二次电池101的电池电压。如果电压检测电路108检测到二次电池101的充电量等于或大于指定量(满充电)(步骤S802为“是”),则在步骤S815,由于仅需要通过上述涓流控制来维持充电量,因而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更具体地,从电压检测电路108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充电方式切换信号112,并且从充电控制电路107向恒流电路102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的充电控制信号111。因此,在恒流电路102中,将充电模式切换成涓流充电。
如果电压检测电路108检测到二次电池101的充电量等于或小于指定量(空状态)(步骤S802为“否”并且步骤S803为“是”),则向CPU 302通知表示空状态的信号。在接收到该通知时,CPU302判断为二次电池101处于空状态。在步骤S814,CPU 302将所需充电时间“X”定义为作为进行连续充电的最大时间的最大充电时间(本典型实施例中为12小时),并且使处理进入步骤S810。
在步骤S810,CPU 302向计时器控件109设置所需充电时间“X”。在步骤S811,CPU 302进行控制以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并且使计时器控件109开始累加。更具体地,在切换充电模式时,CPU 302向充电控制电路107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的信号。因此,从充电控制电路107向恒流电路102输出用于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的充电控制信号111。因而,在恒流电路102中,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在步骤S811的时点,如果已将充电模式设置成连续充电,则如原来那样继续进行连续充电。CPU 302将步骤S810的定时记录在SRAM 117中作为连续充电开始时间。
如果二次电池101既未处于满充电状态也未处于空状态(步骤S802为“否”并且步骤S803为“否”),则当在完成指定量的放电之前再次接通电源时,向CPU 302既不通知表示满充电状态的信号也不通知表示空状态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804,CPU 302计算满充电标志。
这里,参考图10B说明步骤S 804的满充电标志的计算处理。首先,在图10B的步骤S 821,CPU 302获取电池应当充电的充电时间“X′”。CPU 302通过从非易失性SRAM 117中读出在图10A的步骤S810设置给计时器控件109的所需充电时间“X”小时,来获取电池应当充电的充电时间“X′”。如果所需充电时间“X”小时未被存储在非易失性SRAM 117中,则将作为进行连续充电的最大时间的最大充电时间(本典型实施例中为12小时)确定为电池应当充电的充电时间“X′”。
接着在步骤S822,CPU 302根据存储在非易失性SRAM 117中的前次连续充电开始时间和时间戳(电源断开时间)来计算前次连续充电时间“t”。如上所述,前次连续充电开始时间是存储在SRAM 117中的前次连续充电开始时间,但是如果其未被记录在SRAM 117中,则将前次连续充电时间“t”设置为“0”。图11示出充电时间“X′”、连续充电时间“t”和电源断开时间(放电时间)“T”之间的关系。
图11是用于说明电池应当充电的充电时间“X′”、连续充电时间“t”和电源断开时间“T”的图。接着在步骤S823,CPU 302以下面的过程计算表示在前次是否执行了电池应当充电的时间“X′”的充电的满充电标志。如果X′-t≤0,更具体地,如果通过从前次所确定出的充电时间减去前次电池实际充电的充电时间所获得的相减值是负的或0,则判断为在前次充电时对电池进行了满充电,并且设置满充电标志(满充电标志=1)。
如果X′-t>0,更具体地,如果通过从前次所确定出的充电时间减去前次电池实际充电的充电时间所获得的相减值是正的,则判断为电源在前次充电时对电池满充电之前断开,并且满充电标志为OFF(满充电标志=0)。
例如,当电池应当充电的时间“X′”为4小时,并且连续充电时间“t”为1小时时,4小时-1小时=3小时>0,并且电源断开期间的二次电池未处于满充电状态。此时,类似于第一典型实施例,如果仅基于电源断开时间(放电时间)计算所需充电时间,则所需充电时间“X”为1小时,并且即使进行了所需充电时间“X”的充电,也会发生二次电池101没有变成满充电这样的情况。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到4-1=3小时的充电量相对于满充电不足这一情况(考虑到“3小时”的不足充电时间)来计算下次的充电时间(所需充电时间)。
现返回参考图10A,在步骤S804,如果完成满充电标志的计算,则在步骤S805,CPU 302判断满充电标志是否为“1”。在步骤S805,如果判断为设置了满充电标志(步骤S805为“是”),则在步骤S812,CPU 302利用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相对应的方法来获得前次断开时间(放电时间“T”)。接着,在步骤S813,CPU302利用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相对应的方法,根据在上述步骤S812所获得的放电时间和装置信息来获得所需充电时间“X”。例如,CPU 302从RAM 301上所配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等来获取装置的信息,并且从图4中的将所获取的装置的信息和在步骤S812所获得的放电时间相互关联的表来获取必要充电量、即所需充电时间“X”。然后,CPU 302使处理进入步骤S810。
在步骤S810,如上所述,CPU 302向计时器控件109设置所需充电时间“X”。然后,在步骤S811,CPU 302进行控制以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并且使计时器控件109开始累加。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805,如果CPU 302判断为没有设置满充电标志(步骤S805为“否”),则CPU 302判断为电源断开瞬间的二次电池101的充电量不是满充电,并且使处理进入步骤S806。
在步骤S806,CPU 302通过“X′-t”计算直到紧挨在前次断开电源之前进行了充电的不足充电时间“Y”。此外,在步骤S807,CPU 302利用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相对应的方法,获得前次断开电源的时间(放电时间“T”)。接着,在步骤S808,CPU 302根据放电时间“T”和装置的信息,获得用于补偿上述步骤S807所获得的放电时间“T”期间的放电量的充电时间(放电量充电时间)“Z”。例如,CPU 302从RAM 301上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或ROM 303等来获取装置的信息,并且从图4中的表来获取与所获取的装置的信息和步骤S807所获得的放电时间“T”相对应的充电量,作为放电量充电时间“Z”。例如,在装置的信息是“12个DRAM和1个其它介质”并且放电时间为“20min”的情况下,获取“50min”作为放电量充电时间“Z”。然后,CPU 302使处理进入步骤S809。
在步骤S809,如上所述,CPU 302根据“不足充电时间‘Y’+放电量充电时间‘Z’”来计算所需充电时间“X”。假定所需充电时间“X”的上限是12小时。此外,在步骤S810,CPU 302向计时器控件109设置所需充电时间“X”。在步骤S811,CPU 302进行控制以将充电模式切换成连续充电,并且使计时器控件109开始累加。
在紧挨在前次电源断开之前电池未处于满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当仅基于断开时间(放电时间)确定下次充电量时,例如,如果在短时间段内(二次电池满充电之前)进行电源断开/电源接通,则应当充电的充电量产生误差。在第二典型实施例中,即使在二次电池变成满充电之前电源断开,当再次接通电源时,也可以通过参考充电历史,考虑上述充电量的误差来进行二次电池的充电控制,因而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上述各种类型的数据的结构及其内容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数据的结构及其内容,并且可以根据希望的用途和目的,通过各种结构和内容来配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至此,说明了一个典型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包括例如作为系统、设备、方法、程序或存储介质的实施例。更具体地,本发明可应用于由多个装置构成的系统,或者可应用于由单个装置所组成的设备。
此外,组合上述各个典型实施例的结构都包括在本发明中。此外,本发明可应用于由多个装置所构成的系统,或者可应用于由单个装置所组成的设备。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典型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精神可以有不同变形例(包括各个典型实施例的有机组合),并且本发明并不意图将这些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换句话说,上述各个典型实施例和作为它们的变形例的组合的结构都包括在本发明中。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从二次电池接收电力供应的诸如存储器结构等的装置(负载)的消耗电力和电源断开的时间来预测电源断开期间的二次电池的放电量等,并且可以防止出现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状态。此外,基于对前次电源接通期间的充电量(或不足充电)和电源断开期间的电池的放电量的预测,来确定下次电源接通期间的充电量。利用该结构,即使在二次电池满充电之前切断来自外部的电力供应,在重新开始电力供应时也可以对二次电池进行充分充电,并且还可以防止过充电状态。
其它实施例
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器装置上的程序以进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或者CPU或MPU等的装置)和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其中,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通过例如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器装置上的程序以进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来进行上述方法的各步骤。由于该目的,例如经由网络或者通过用作存储器装置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向计算机提供该程序。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其能够安装多个相同种类的存储单元,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第一提供单元,用于向所述多个相同种类的存储单元提供电力;
第二提供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提供单元停止向所述多个相同种类的存储单元提供电力时,向所述多个相同种类的存储单元提供电力;
充电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向所述多个相同种类的存储单元提供电力的时间;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安装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种类的存储单元的数量;
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得到的时间和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存储单元的数量,来确定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充电单元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进行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出的时间的充电,
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设备还包括:
保持单元,用于针对由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向所述多个相同种类的存储单元提供电力的时间和安装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上的所述相同种类的存储单元的数量所构成的每一种组合,与所述每一种组合相关联地存储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通过从所述保持单元所存储的时间中识别与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得到的时间和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存储单元的数量所构成的组合相对应的时间,来确定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通过将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得到的时间乘以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存储单元的数量,来确定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基于通过从前次确定出的时间减去前次充电时间所获得的相减值和本次确定出的时间,来确定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通过从前次确定出的时间减去前次充电时间所获得的相减值是负的,则所述确定单元将本次确定出的时间确定为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并且如果通过从前次确定出的时间减去前次充电时间所获得的相减值是正的,则所述确定单元通过将本次确定出的时间与通过从前次确定出的时间减去前次充电时间所获得的相减值相加,来确定应当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充电的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充电单元对所述第二提供单元进行了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出的时间的充电之后,所述充电单元以预定时间间隔执行与所述第二提供单元的自放电相当的充电。
CN201110169996.5A 2010-06-21 2011-06-21 信息处理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0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0848A JP2012005330A (ja) 2010-06-21 2010-06-21 二次電池充電制御装置
JP2010-140848 2010-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0837A CN102290837A (zh) 2011-12-21
CN102290837B true CN102290837B (zh) 2014-07-30

Family

ID=45329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999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0837B (zh) 2010-06-21 2011-06-21 信息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89032B2 (zh)
JP (1) JP2012005330A (zh)
CN (1) CN1022908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5436B2 (ja) * 2011-12-16 2016-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021480B2 (ja) * 2012-07-10 2016-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5594329B2 (ja) * 2012-07-23 2014-09-24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低温靱性に優れたNi含有厚鋼板
JP2014224955A (ja) * 2013-05-17 2014-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847120B2 (ja) * 2013-06-03 2016-01-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ネット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6326745B2 (ja) * 2013-09-05 2018-05-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制御装置、バッテリ充電容量診断方法およびバッテリ充電容量診断プログラム
US8843700B1 (en) * 2013-11-29 2014-09-23 NXGN Data, Inc. Power efficient method for cold storage data retention management
KR20150072141A (ko) * 2013-12-19 2015-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 충전 제어 방법
CN104578372B (zh) * 2015-01-15 2018-04-27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控制终端设备充电的方法及装置
JP6297513B2 (ja) * 2015-02-18 2018-03-20 リズム時計工業株式会社 付加機能を有するタイマー制御充電システム
US9426320B1 (en) * 2015-05-26 2016-08-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having a power supply source selector
US10931139B1 (en) 2015-12-29 2021-02-23 Signify Holding B.V. Emergency battery packs for low voltage systems
US10424963B1 (en) * 2016-02-18 2019-09-24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harging a backup battery pack
FI128262B (en) * 2016-05-04 2020-01-31 Savox Communications Oy Ab Ltd Smart power supply
CN106100018B (zh) * 2016-06-13 2019-06-04 Tcl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DE102018100627B4 (de) * 2018-01-12 2019-10-10 Krohne Messtechnik Gmbh Elektrisches Gerät mit einer abgesicherten und einer ungesicherten Funktionseinrichtung
US20210281092A1 (en) * 2020-03-09 2021-09-09 Medtronic Minimed, Inc. Networked dynamic management of charg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541A (zh) * 2007-08-30 2009-03-04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9511A (ja) * 1994-09-05 1996-05-21 Canon Inc メモリのバックアップ方法及びメモリのバックアップ回路並びに該回路を有する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H09214623A (ja) 1996-01-30 1997-08-15 Canon Inc データ通信装置
JP2002244773A (ja) 2001-02-15 2002-08-30 Fuji Xerox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
JP3886835B2 (ja) * 2002-03-25 2007-02-28 株式会社マキタ 充電システム
JP4277928B1 (ja) * 2007-12-07 2009-06-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JP2009201171A (ja) 2008-02-19 2009-09-03 Murata Mach Ltd 充電装置
JP5036615B2 (ja) 2008-04-11 2012-09-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541A (zh) * 2007-08-30 2009-03-04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44773A 2002.08.30
JP特开2009-252208A 2009.10.29
JP特开平9-214623A 1997.08.15
图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0837A (zh) 2011-12-21
JP2012005330A (ja) 2012-01-05
US8689032B2 (en) 2014-04-01
US20110314319A1 (en) 201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0837B (zh) 信息处理设备
JP5303577B2 (ja) バックアップ電源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8063510B2 (en) Charg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2003032890A (ja) 負荷電力制御装置
JPH06327163A (ja) 電子機器
KR20140104617A (ko) 서든 파워 오프 가능성 정보를 사용하는 모바일 장치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JP2013048542A (ja) 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源装置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33131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ower supply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3823542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7166989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supplying power to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5613135B2 (ja) 携帯端末装置の電池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力の供給方法
JP5971925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プログラム
EP0935836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US20110248568A1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power sleep mode
CN102447284B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7720819U (zh) 充电桩的掉电数据保护电路
JP5689944B2 (ja) 電気電子機器に電力を供給する電池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力の供給方法
JP4806927B2 (ja) 電源装置
EP1513240A2 (en)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standby power
JP2780701B2 (ja) ソフトウェア通知式バッテリ充電方式
JP6981015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0629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電力供給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30159735A1 (en)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JP6021480B2 (ja) 印刷装置
JP20110226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