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6839B - 内加针方法及编织物 - Google Patents

内加针方法及编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6839B
CN102286839B CN201110062908.1A CN201110062908A CN102286839B CN 102286839 B CN102286839 B CN 102286839B CN 201110062908 A CN201110062908 A CN 201110062908A CN 102286839 B CN102286839 B CN 1022868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tch
knitting
row
widening
stitch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29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86839A (zh
Inventor
奥野昌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86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6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86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68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为了在编织物的编织时进行内加针之际,有效地防止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中的开孔的内加针方法。在使用横编机进行内加针时,分别按照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在先线圈列(1)、中间线圈列(3)、在后线圈列(5)的顺序进行编织。此时,在在先线圈列(1)的编织后,在中间线圈列(3)的编织前,形成一侧加针线圈(2),并且在中间线圈列(3)的编织后,在在后线圈列(5)的编织前,形成另一侧加针线圈(4)。这些加针线圈(2、4)分别插入于在先线圈列(1)的编织宽度内和在后线圈列(5)的编织宽度内。由此,在由加针线圈(2、4)使编织物的编织宽度增加的同时,防止该加针线圈(2、4)的形成部位中的开孔。

Description

内加针方法及编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进行使用了横编机的编织物的编织时,与卡定于针床上的编织物的针床长度方向的端部相比在内侧形成加针线圈的内加针方法及适用该方法编织的编织物。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用横编机对编织物进行编织的过程中,存在为了将编织物编织成所希望的形状而形成加针线圈的情况。作为形成这样的加针线圈的方法,使位于卡定在针床上的编织物中的针床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多个线圈向针床长度方向的外侧移动,在编织物的编织区域内产生空针,在此空针上形成挂针线圈,使编织宽度增加的内加针方法已被公知。
但是,在此内加针方法中,由于通过向不存在前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空针供线,形成由挂针线圈构成的加针线圈,所以,容易在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产生孔。因此,作为使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中的孔不醒目的内加针方法,本申请人进行了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将一个线圈分割成两个的分割加针(split knit)。但是,因为也存在没有与分割加针对应的横编机,所以,还提出了下面所示那样的即使是没有与分割加针对应的横编机也能够使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中的孔不醒目的内加针方法。
图8是为了使用具备两对相互相向的前后一对针床的四针床横编机,使配置在夹着将编织物在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基准线X-X对称的位置的一对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中的孔难以醒目的一般内加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的一部分。在图中,下部前针床、下部后针床、上部前针床及上部后针床分别为FD、BD、FU及BU。在图8的编织工序图中,图中左侧的字母+数字表示工序号码,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编织方向或供线口9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或倾斜方向的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图中的A~R表示前针床(FD、FU)的编织针,a~r表示后针床(BD、BU)的编织针。另外,图中的○表示线圈,V标记表示挂针线圈,在各编织工序中实际进行了的动作用粗线表示。这里,在图8中,为了说明的方便,使编织针的数量比在实际的编织中使用的数量少,并均做成用平针进行编织的物品。另外,在图中,针对伴随着横移的移圈,省略其横移的动作。另外,附图的观看方法等在作为后述的实施例图的图1、3~6中也是同样。
V1表示通过环绕编织在BD的编织针c~p、FD的编织针P~C上编织了筒状编织物的状态。从此状态开始,在V2中,将卡定在BD的编织针c~e、n~p上的线圈分别向相向的FU的编织针C~E、N~P移圈。在接着的V3、V4中,将在V2中移圈到FU的编织针N~P、C~E上的线圈分别向相向的BD的编织针o~q、b~d移圈,由此,使BD的编织针e、n产生为了形成加针线圈的空针。
而且,在V5~V9中,一面在V3、V4中产生的空针上形成由挂针线圈构成的加针线圈,一面对编织物的后侧编织物部进行编织。具体地说,在V5中,使供线口9从图的左向右方向移动,由BD的编织针b~d形成线圈。在V6中,使供线口9向左方向移动,在BD的编织针e上形成由挂针线圈构成的加针线圈。在V7中,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BD的编织针f~m上形成线圈。在V8中,使供线口9向左方向移动,在BD的编织针n上形成由挂针线圈构成的加针线圈。在V9中,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BD的编织针o~q上形成线圈。因为在这些V5~V9的编织大致从左向右方向行进的过程中,BD的编织针e、n上的挂针线圈的形成通过从右向左方向的供线来进行,所以,这些挂针线圈成为绞绕线圈。
如上所述,通过将加针线圈做成绞绕线圈,由于夹着此绞绕线圈的两个线圈的间隔缩短,所以,能够使在该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产生的孔不醒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2-520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也存在由于用于编织的编织线的种类、该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编织组织而使开孔不醒目的效果不充分的情况,希望开发能够更有效地使开孔不醒目的内加针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发明,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为了在编织物的编织时进行内加针之际,有效地防止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中的开孔的内加针方法及适用此内加针方法编织的编织物。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使编织线向配置在各针床上的多个编织针供给的供线口的横编机,在与卡定于针床上的编织物的针床长度方向的端部相比在内侧形成加针线圈时,夹着由连续编织的多个线圈构成的中间线圈列地形成一对加针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过程,
在中间线圈列的编织之前,在编织了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在先线圈列后,在上述在先线圈列的端部线圈附近的前后任一针床的空针上形成由绞绕线圈构成的一侧加针线圈;
接下来,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连续地编织中间线圈列;
进而,当在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附近的前后任一针床的空针上形成了由绞绕线圈构成的另一侧加针线圈后,编织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在后线圈列,
在上述过程的途中或在上述过程之后,进行下述操作:
[操作1]将一侧加针线圈插入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或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
[操作2]在将一侧加针线圈插入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的情况下,将另一侧加针线圈插入于在后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而在将一侧加针线圈插入在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的情况下,将另一侧加针线圈插入在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
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可以利用于在筒状编织物中形成一对加针线圈的情况。例如,在将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适用于增大毛衣等的身片的衣服宽度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将身片在编织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基准线,在同一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夹着该基准线左右对称的位置形成一对加针线圈。另外,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也可以利用于在不具有前后编织物部的一张编织物(下面为了方便,称为手帕编织物)中形成一对加针线圈的情况。例如,也可以规定将手帕编织物在编织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基准线,在同一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夹着该基准线左右对称的位置形成一对加针线圈。此外,也可以在手帕编织物上不特别设定基准线,而在某个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一个线圈的加针线圈,在该编织线圈横列的正上方的编织线圈横列或与该编织线圈横列相比在多个线圈横列上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剩余的加针线圈。例如,朝向手帕编织物中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地形成在先线圈列和一侧加针线圈,接下来编织在该端部折返的中间线圈列。而且,在形成另一侧加针线圈后,编织在后线圈列。在此情况下,中间线圈列跨在两个线圈横列上形成。
另外,进行上述操作1、2的时机可以进行各种选择。例如,可以列举出像后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在进行了上述过程后,依次进行操作1和操作2。此外,也可以像第二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在上述过程中的一侧加针线圈的形成结束了的时刻进行操作1,接下来,在上述过程全部结束了的时刻进行操作2。进而,也可以像后述的变形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在上述过程中的在先线圈列的形成结束了的时刻,在在先线圈列中预先将为了形成一侧加针线圈的空间空开,通过在该空开的空间形成一侧加针线圈,同时进行一侧加针线圈的形成和插入。
作为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的一个方式,优选另一侧加针线圈的形成由与形成了一侧加针线圈的针床相向的针床进行。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的一个方式,优选以在进行内加针的过程中不将一侧加针线圈移圈即可的方式,在形成一侧加针线圈之前,将已形成在针床上的在先线圈列中的至少除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以外的单个或多个线圈向相向的针床移圈,在通过该移圈成为了空针的编织针上形成一侧加针线圈。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编织物,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使编织线向配置在各针床上的多个编织针供给的供线口的横编机编织,其特征在于,具备按照编织顺序被规定为在先线圈列、中间线圈列、在后线圈列的由多个线圈构成的三个线圈列,由与在先线圈列的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和中间线圈列的靠在先线圈列的端部线圈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构成的一侧加针线圈被插入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由与在后线圈列的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和中间线圈列的靠在后线圈列的端部线圈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构成的另一侧加针线圈被插入于在后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或者,由与在先线圈列的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和中间线圈列的靠在先线圈列的端部线圈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构成的一侧加针线圈被插入于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由与在后线圈列的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和中间线圈列的靠在后线圈列的端部线圈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构成的另一侧加针线圈被插入于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在按照在先线圈列、一侧加针线圈、中间线圈列的排列顺序编织了它们之后,将一侧加针线圈插入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或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通过这样做,因为将夹着插入一侧加针线圈的位置的线圈彼此相连的编织线以横跨一侧加针线圈的方式过渡,所以,能够使因该一侧加针线圈造成的开孔难以醒目。在另一侧加针线圈的形成位置中也是同样,因为将夹着插入另一侧加针线圈的位置的线圈彼此相连的编织线以横跨另一侧加针线圈的方式过渡,所以,能够使因该另一侧加针线圈造成的开孔难以醒目。其结果,若使用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则能够得到开孔不醒目的外观良好的本发明的编织物。
在这里,通过使插入一侧加针线圈和另一侧加针线圈的位置这两者均在中间线圈列的一侧或离开中间线圈列的一侧一致,能够使编织物的外观良好。例如,若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在规定基准线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中,将两加针线圈向离开基准线的方向插入,则夹着基准线,加针线圈的形成状态成为线对称,编织物的外观变得良好。另外,在不设定基准线的手帕编织物的情况下,若将两加针线圈向中间线圈列的方向插入,则跨在两个线圈横列上的两个加针线圈的倾斜一致,编织物的外观变得良好。
另外,通过由与形成了一侧加针线圈的针床相向的针床进行另一侧加针线圈的形成,能够使两加针线圈的形成状态相同。特别是,在规定将编织物在编织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基准线并在夹着此基准线对称的位置形成两加针线圈的情况下,能够在完成的编织物中,将夹着基准线的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线圈状态做成完全的线对称的形状。至于这一点,在参照图1、2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
进而,因为在进行内加针的过程中对一侧加针线圈不进行移圈即可,所以能够使内加针的编织效率大幅提高。至于这一点,在参照图3的变形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加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2(A)是在图1的编织工序图中处于左侧的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线圈图,(B)是在图1的编织工序图中处于右侧的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线圈图。
图3是有关变形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加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有关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加针方法的编织工序第一图。
图5是有关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加针方法的编织工序第二图。
图6是有关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加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7(A)是在图6的编织工序图中处于左侧的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线圈图,(B)是在图6的编织工序图中处于右侧的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线圈图。
图8是有关以往的内加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使用具有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向的前后两对针床、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四针床的横编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将此横编机所具备的下部前针床称为FD,将下部后针床称为BD,将上部前针床称为FU,将上部后针床称为BU。另外,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编织可以由具备线圈的移圈用的移圈针床的双针床横编机来实施,也可以由单纯的双针床横编机通过在卡定于各针床的邻接的线圈之间设置移圈用的空针来实施。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在毛衣、开襟羊毛衫等的被编织成筒状的主干部中,为了增大衣服宽度进行内加针时,适用了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了将编织物在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基准线X-X(参见图1中的单点划线)。
在S1中,表示即将进行内加针前的编织线圈横列,使供线口9从图的左向右方向移动,由BD的编织针c~p形成主干部的前身片的线圈,然后,使供线口9反转,向左方向移动,在FD的编织针P~C上形成主干部的后身片的线圈。在以后的S2~S12中,针对后身片,说明在夹着基准线X-X对称的位置形成一对加针线圈的例子。
在S2中,使供线口9向图的右方向移动,在BD的编织针c~e上形成后身片的一部分(在先线圈列1)的线圈,在接下来的S3中,将在S2中形成的所有的线圈向相向的FU的编织针B~D移圈。通过此S3的移圈,BD的编织针e成为空针。
接下来,在S4中,在使供线口9反转而向左方向移动的期间,在成为了空针的BD的编织针e上形成挂针线圈2。而且,在S5中,在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移动的期间,在BD的编织针f~m上形成后身片的一部分(中间线圈列3)的线圈。通过此S4、S5,形成在BD的编织针e上的挂针线圈2被绞绕,此被绞绕的挂针线圈2作为一侧加针线圈2在后面的工序(S8~S11)中被插入于在先线圈列1的编织宽度内。
在S6中,在使供线口9反转而向左方向移动的期间,在作为空针的FU的编织针M上形成挂针线圈4。而且,在S7中,在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移动的期间,在BD的编织针n~p上形成后身片的剩余(在后线圈列5)的线圈。通过此S6、S7,形成在FU的线圈M上的挂针线圈4被绞绕,此被绞绕的挂针线圈4作为另一侧加针线圈4在后面的工序(S8、S9、S12)中被插入于在后线圈列5的编织宽度内。
在S8中,将在S4中形成在BD的编织针e上的挂针线圈2向相向的FU的编织针E移圈,并且将在S7中形成在BD的编织针n~p上的在后线圈列5的线圈中的卡定在编织针o、p上的线圈向相向的FU的编织针O、P移圈。
在S9中,将通过在S3中移圈卡定在FU的编织针D上的线圈11向BD的编织针e移圈,并且将通过在S8中移圈卡定在FU的编织针O、P上的线圈向相向的BD的编织针p、q移圈。在S9中被移圈了的线圈11(在先线圈列1中的靠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成为返回到与在S2中进行了编织时相同的位置的状态。另外,通过此S9,在在后线圈列5的编织宽度内,在在后线圈列5中的靠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51和与此端部线圈51邻接的邻接线圈52之间形成空针(BD的编织针o)。
在S10中,将通过在S3中移圈卡定在FU的编织针B、C上的线圈向相向的BD的编织针b、c移圈。通过此S10,在在先线圈列1的编织宽度内,在在先线圈列1中的靠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11和与此端部线圈11邻接的邻接线圈12之间形成空针(BD的编织针d)。
最后,在S11、S12中,将在S8中预先保存在FU的编织针E上的挂针线圈2及在S6中形成在FU的编织针M上的挂针线圈4分别向作为在S9、S10中形成的空针的编织针d、o移圈,插入在端部线圈11和邻接线圈12之间及端部线圈51和邻接线圈52之间。由此,挂针线圈2、4作为加针线圈被形成在后身片的编织宽度内。
在这里,虽未图示,但就前身片而言,更换编织方向,进行与S2~S12同样的编织即可。
将通过上述的编织形成的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线圈图表示在图2中。如图2(A)所示,一侧加针线圈2是与在先线圈列1的端部线圈11和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31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连接在先线圈列1的端部线圈11和邻接线圈12的编织线以跨过此一侧加针线圈2的方式过渡,能够使一侧加针线圈2的形成部位中的开孔不醒目。同样,如图2(B)所示,另一侧加针线圈4是与在后线圈列5的端部线圈51和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33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连接在后线圈列5的端部线圈51和邻接线圈52的编织线以跨过此另一侧加针线圈4的方式过渡,能够使另一侧加针线圈4的形成部位中的开孔不醒目。另外,如果对比图2(A)、(B)则可以知道,一侧加针线圈2的形成部位和另一侧加针线圈4的形成部位的线圈的排列、编织交叉状态成为夹着基准线X-X完全的线对称。因此,能够使完成的编织物的外观良好。
另外,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更换图1记载的步骤的。例如,S11和S12的顺序也可以相反。本发明是不限于这些示例,通过适当地更换步骤,能够使编织效率提高。将其具体例表示在下面的变形实施方式中。
<变形实施方式>
在变形实施方式中,基于图3所示的编织工序图,对通过进行内加针的过程使形成了的一侧加针线圈不移动,由此,使编织效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提高了的内加针方法进行说明。图3所示的编织,由于与图1所示的编织共同的部分多,所以,以与图1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S1’、S2’中,与图1的S1、S2同样。在接着的S3’中,与图1的S3不同,不是将在S2’中形成的在先线圈列1的线圈全部移圈,而是将卡定在BD的编织针c、d上的线圈向相向的FU的编织针B、C移圈,使端部线圈11留在BD的编织针e上不变。
接下来,在S4’中,在通过S3’成为了空针的BD的编织针d(在S2’中形成了邻接线圈12的编织针)上形成成为绞绕线圈的挂针线圈2。此挂针线圈2在后面的工序中不会移动,而是就这样地成为一侧加针线圈2。
在S5’~S7’中,进行与图1的S5~S7同样的编织,编织中间线圈列3、成为另一侧加针线圈的挂针线圈4、在后线圈列5。
在S8’中,将通过在S3’中移圈卡定在FU的编织针B、C上的线圈向相向的BD的编织针b、c移圈,并且将在S7’中形成了的在后线圈列5的线圈中的卡定在BD的编织针o、p上的线圈向相向的FU的编织针O、P移圈。通过此S8’,成为在在先线圈列1的端部线圈11和邻接线圈12之间插入了一侧加针线圈2的状态。
在S9’中,将通过在S8’中移圈卡定在FU的编织针O、P上的线圈向相向的BD的编织针p、q移圈,在接着的S10’中,将在S6’形成了的挂针线圈4向相向的BD的编织针o移圈。通过此S9’、S10’,成为在在后线圈列5的端部线圈51和邻接线圈52之间插入了另一侧加针线圈4的状态。
根据此变形实施方式的编织工序,能够编织与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编织的编织物相同的编织物。而且,通过以不使一侧加针线圈2从形成位置移动的方式安排编织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编织效率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基于图4、5,对在毛衣等的编织成筒状的袖子中为了增大袖宽而进行内加针时,适用本发明的内加针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因为在袖子的内侧,在袖子的前后的编织物部上分别形成加针线圈,所以,以将袖子一分为二成前后的编织物的方式规定基准线。即,如图4、5所示,基准线X-X以将前后的针床分开的方式沿针床的长度方向被设定。
图4的T1表示即将进行内加针前的编织线圈横列,在FD的编织针E~M上形成了袖子的前侧编织物的线圈,在BD的编织针e~m上形成了袖子的后侧编织物的线圈。从此状态开始,将袖子的后侧编织物的一部分作为在先线圈列,将袖子的前侧编织物的一部分作为在后线圈列,将后侧编织物和前侧编织物的剩余的部分作为中间线圈列,进行T2~T15所示的编织。
在T2中,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BD的编织针e~j上形成在先线圈列1的线圈,在T3、T4中,在使供线口9向左方向·右方向移动的期间,在FU的编织针J上形成挂针线圈2,在BD的编织针k~m上形成中间线圈列3的一部分的线圈。挂针线圈2作为一侧加针线圈2在下面的T5~T7中被插入在中间线圈列3的编织宽度内。
在T5、T6中,使在T4中形成了的中间线圈列3的三个线圈中的靠在先线圈列1的端部线圈31(BD的编织针k的线圈)不动,将剩下的两个线圈经由FU的编织针L、M向BD的编织针m、n移圈。这些T5、T6的结果,由于在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31和邻接线圈32之间形成空针(BD的编织针l),所以,在T7中,将在T3中形成在FU的编织针J上的挂针线圈2向该空针移圈。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操作,一侧加针线圈(挂针线圈)2被插入在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31和邻接线圈32之间。
接下来,在图5的T8中,使在T6中预先停止在右侧的供线口9向左方向移动,在FD的编织针M~K上形成在T4中仅形成了一半的中间线圈列3的剩余的线圈。在接着的T9中,将在T8中形成了的线圈全部向BU的编织针l~n移圈。
在T10、T11中,在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左方向往复移动的期间,在FD的编织针K上形成挂针线圈4,在FD的编织针J~E上形成在后线圈列5的线圈。挂针线圈4作为另一侧加针线圈4在接下来的T12~T15中被插入在中间线圈列3的编织宽度内。
在T12中,将在T10中形成了的挂针线圈4保存在相向的BU的编织针k上,在T13中,使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33返回作为其形成时(参见T8)的位置的FD的编织针K。而且,在T14中,将在T9中预先保存在BU的中间线圈列3的线圈向相向的FD的编织针M、N移圈,在T15中,将挂针线圈4向在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33和邻接线圈34之间形成的空针(FD的编织针L)移圈。通过这些T12~T15,另一侧加针线圈4被插入在中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33和邻接线圈34之间。
即使在按照上述说明的编织工序使编织宽度增加了的袖子中,也能够形成夹着基准线X-X左右完全对称的一对加针线圈,并可以使该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中的开孔不醒目。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由前后不同侧的针床编织一侧加针线圈和另一侧加针线圈的例子,但是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基于图6,说明由前后相同侧的针床编织两加针线圈的例子。
U1表示环绕编织了前身片和后身片的状态。从此状态开始,在U2中,在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移动的期间,在BD的编织针c~e上形成在先线圈列1的线圈,在接着的U3中,使供线口9反转,由FU的编织针E形成挂针线圈2。进而,在U4中,在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移动的期间,在BD的编织针f~m上形成中间线圈列3的线圈,在接着的U5中,使供线口反转,由FU的编织针N形成挂针线圈4,在U6中,在使供线口9向右方向移动的期间,在BD的编织针n~p上形成在后线圈列5的线圈。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工序,挂针线圈2、4一起被形成在FU的编织针上。
在U7中,在将卡定在BD的编织针c、d(o、p)上的在先线圈列1(在后线圈列5)的线圈向相向的FU的编织针C、D(O、P)移圈后,在U8(U9)中,向BU的编织针p、q(b、c)移圈。通过这些U7~U9,在在先线圈列1的端部线圈11和邻接线圈12之间及在后线圈列5的端部线圈51和邻接线圈52之间形成空针(BD的编织针d、o)。
最后,在U10、U11中,将在U3、U5中形成在上述空针(BD的编织针d、o)上的挂针线圈2、4作为加针线圈2、4,插入在编织物部1、5的编织宽度内。
将通过第三实施方式的编织所形成的加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线圈图表示在图7中。如此图7(A)所示,因为连接在先线圈列1的端部线圈11和邻接线圈12的编织线以跨过一侧加针线圈2的方式过渡,如图7(B)所示,连接在后线圈列5的端部线圈51和邻接线圈52的编织线以跨过另一侧加针线圈4的方式过渡,所以,能够使加针线圈2、4的形成部位中的开孔不醒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所有的编织物部做成了平针织物,但是,也可以使这些编织物部成为组织图案。
符号说明
1:在先线圈列;11:端部线圈;12:邻接线圈;2:挂针线圈(一侧加针线圈);3:中间线圈列;31、33:端部线圈;32、34:邻接线圈;4:挂针线圈(另一侧加针线圈);5:在后线圈列;51:端部线圈;52:邻接线圈;9供线口。

Claims (4)

1.一种内加针方法,所述内加针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使编织线向配置在各针床上的多个编织针供给的供线口的横编机,在与卡定于针床上的编织物的针床长度方向的端部相比在内侧形成加针线圈时,夹着由连续编织的多个线圈构成的中间线圈列地形成一对加针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过程,
在中间线圈列的编织之前,在编织了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在先线圈列后,在上述在先线圈列的端部线圈附近的前后任一针床的空针上形成由绞绕线圈构成的一侧加针线圈;
接下来,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连续地编织中间线圈列;
进而,当在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附近的前后任一针床的空针上形成了由绞绕线圈构成的另一侧加针线圈后,编织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在后线圈列,
在上述过程的途中或在上述过程之后,进行下述操作:
将一侧加针线圈插入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或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
在将一侧加针线圈插入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的情况下,将另一侧加针线圈插入于在后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而在将一侧加针线圈插入在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的情况下,将另一侧加针线圈插入在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加针方法,其特征在于,另一侧加针线圈的形成由与形成了一侧加针线圈的针床相向的针床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加针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在进行内加针的过程中不将一侧加针线圈移圈即可的方式,在形成一侧加针线圈之前,将已形成在针床上的在先线圈列中的至少除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以外的单个或多个线圈向相向的针床移圈,在通过该移圈成为了空针的编织针上形成一侧加针线圈。
4.一种编织物,所述编织物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使编织线向配置在各针床上的多个编织针供给的供线口的横编机编织,其特征在于,
具备按照编织顺序被规定为在先线圈列、中间线圈列、在后线圈列的由多个线圈构成的三个线圈列,
由与在先线圈列的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和中间线圈列的靠在先线圈列的端部线圈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构成的一侧加针线圈,被插入于在先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由与在后线圈列的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和中间线圈列的靠在后线圈列的端部线圈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构成的另一侧加针线圈,被插入于在后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或者,
由与在先线圈列的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和中间线圈列的靠在先线圈列的端部线圈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构成的一侧加针线圈,被插入于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由与在后线圈列的靠中间线圈列的端部线圈、和中间线圈列的靠在后线圈列的端部线圈直接相连的绞绕线圈构成的另一侧加针线圈,被插入于中间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
CN201110062908.1A 2010-06-16 2011-03-16 内加针方法及编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86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7638 2010-06-16
JP2010137638A JP5695847B2 (ja) 2010-06-16 2010-06-16 内増や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6839A CN102286839A (zh) 2011-12-21
CN102286839B true CN102286839B (zh) 2014-09-24

Family

ID=44650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290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86839B (zh) 2010-06-16 2011-03-16 内加针方法及编织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397588B1 (zh)
JP (1) JP5695847B2 (zh)
CN (1) CN1022868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2617B (zh) * 2014-03-10 2015-08-19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织可穿织物的加针编织方法
JP5913427B2 (ja) * 2014-05-08 2016-04-2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割増やし方法
CN112962204B (zh) * 2021-01-29 2022-06-17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用于提高全成型服装夹位强度的编织方法及其加固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75770A2 (en) * 1995-11-24 1997-05-28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A method of broadening a tubular knitted fabric using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197132A (zh) * 1997-03-15 1998-10-28 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横机上编织一种针织物的方法
EP0921222A2 (en) * 1997-12-03 1999-06-09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A widening method for a rib knitted fabric and a widened rib knitted fabric thereby
EP0940491A2 (en) * 1998-03-06 1999-09-08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A widening method
CN101263251A (zh) * 2005-09-09 2008-09-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01395312A (zh) * 2006-02-28 2009-03-2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及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针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3749A (ja) * 1982-09-17 1984-03-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増目編成方法
JP2896500B2 (ja) * 1995-11-24 1999-05-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よる筒状編地の増し目方法と、そのための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および編成された筒状編地
JP3135494B2 (ja) * 1995-11-24 2001-02-1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成における増し目編成方法
JP3673107B2 (ja) * 1998-03-06 2005-07-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増目形成方法
JP5032872B2 (ja) * 2007-03-29 2012-09-2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横編された編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75770A2 (en) * 1995-11-24 1997-05-28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A method of broadening a tubular knitted fabric using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197132A (zh) * 1997-03-15 1998-10-28 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横机上编织一种针织物的方法
EP0921222A2 (en) * 1997-12-03 1999-06-09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A widening method for a rib knitted fabric and a widened rib knitted fabric thereby
EP0940491A2 (en) * 1998-03-06 1999-09-08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A widening method
CN101263251A (zh) * 2005-09-09 2008-09-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01395312A (zh) * 2006-02-28 2009-03-2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及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针织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2-52063B2 1987.11.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97588B1 (en) 2013-09-04
EP2397588A1 (en) 2011-12-21
JP5695847B2 (ja) 2015-04-08
JP2012001846A (ja) 2012-01-05
CN102286839A (zh)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139531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EP0839940B1 (en) A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2 x 1 rib stitch
CN101263251B (zh)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JP5695846B2 (ja) Vネック尖端部の編成方法、およびvネック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エア
CN10303166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KR100768346B1 (ko) 횡편기에 의한 니트웨어의 칼라 부분의 편성방법 및 그니트웨어
KR101347648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시작방법
CN101395312B (zh) 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及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针织物
US6581417B2 (en) Knit wear knitting method
EP2447399A2 (en)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plurality of yarn feeders and a corresponding knitted fabric
CN102286839B (zh) 内加针方法及编织物
JP5479048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KR101844739B1 (ko)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JP5543927B2 (ja) V首剣先部を有する衿付き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2140725A (zh) 添纱编织方法
KR19990077454A (ko) 코늘이기방법
JP2008261074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4746227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