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5155A - 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75155A
CN102275155A CN2010102053664A CN201010205366A CN102275155A CN 102275155 A CN102275155 A CN 102275155A CN 2010102053664 A CN2010102053664 A CN 2010102053664A CN 201010205366 A CN201010205366 A CN 201010205366A CN 102275155 A CN102275155 A CN 102275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tch
air inlet
tool
inlet window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053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萩耕司
福冈彻
山本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053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751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275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51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机驱动工具的电机壳体的进气窗口,包括至少一个槽口,空气能够通过槽口流动。该至少一个槽口构造成限定曲折路径,空气沿该曲折路径流动,并且该至少一个槽口相对于与流入进气窗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且基本在水平面内延伸的方向倾斜。在另一个示例中,该至少一个槽口相对于流入进气窗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和垂直于该流动方向的方向两者倾斜。一种结合有上述进气窗口的电动工具可包括工具单元。该工具单元具有包括电机壳体的壳体并具有由电机驱动的加工工具。

Description

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如电机驱动的切割工具,该切割工具具有用于切割木材、石材等的圆形切割刀片。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具有电机壳体,其用于在其中容纳电机。为了在电机的操作过程中冷却电机,电机壳体具有进气窗口以及排气窗口,使得空气能够通过进气窗口进入电机壳体、流过电机周围的空间、之后通过排气窗口流出电机壳体。
关于进气窗口的设计已提出了多种技术。
日本早期公开专利公告No.11-33934已提出将电机壳体的端壁构造成具有多个窗口开口以及多个与端壁一体形成并与窗口开口相对的肋。多个狭缝在肋之间限定,并与窗口开口交替布置。
日本早期公开实用新型公告No.4-79077以及日本早期公开专利公告No.7-266260已提出了对于具有电机壳体以及覆盖电机壳体端壁的尾盖的电动工具的改进。电机壳体的端壁及尾盖中的每一个具有多个窗口开口,使得空气首先进入尾盖的窗口开口,之后流过电机壳体端壁的窗口开口,继而流入电机壳体。根据日本早期公开实用新型公告No.4-79077,尾盖的窗口开口成锥状,使得每个窗口开口在远离电机壳体端壁的方向上扩大。根据日本早期公开专利公告No.7-266260,尾盖的窗口开口与电机壳体端壁的窗口开口交替布置,从而能够防止切割碎片进入电机壳体。
日本早期公开专利公告No.11-33934已提出将电机壳体的端壁构造成具有多个窗口开口以及多个与端壁一体形成并与窗口开口相对的肋。多个狭缝在肋之间限定,并与窗口开口交替布置。
但是,在电机驱动的切割工具用于切割木材、石材等的情况下,在切割操作过程中,木材的切割碎片或破碎的小块石材可能会通过进气窗口进入电机壳体。特别地,在电机驱动的切割工具用于石材的情况下,频繁进行石材切割操作,同时正被切割的石材由水进行冷却,水通过软管或类似装置而被浇注至石材的切割部分。因此,水可以连同破碎的小块石材一起进入电机壳体。
因此,在本领域中仍然存在改进用于电机驱动工具的进气窗口结构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一种电机驱动工具的电机壳体的进气窗口,包括至少一个槽口,空气能够通过槽口流动。该至少一个槽口构造成限定曲折路径,空气沿着该曲折路径流动,而且该至少一个槽口相对于与进入进气窗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并基本在水平面内延伸的方向倾斜。在另一个示例中,该至少一个槽口相对于进入进气窗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且相对于垂直于该流动方向的方向倾斜。一种结合有上述进气窗口的电动工具可包括工具单元。该工具单元具有包括电机壳体的壳体并具有由电机驱动的加工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切割设备的侧视图;
图2是切割设备的部分剖切的俯视图;
图3是切割设备的基体的俯视图;
图4是基体沿着图3中的IV-IV线剖切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示出相对于基体向上枢转的切割设备的切割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切割设备的刀片罩的竖直剖面图;
图7是管支承架的立体图;
图8是管支承架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切割设备的电机壳体的进气窗口的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X-X线剖切的电机壳体的竖直剖面图;
图11是由图10的箭头X1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示出了进气窗口的多个狭缝中的一个;
图12是刀片罩的侧视图;
图13是沿图6中的箭头XIII-XIII所示方向观察的刀片罩的视图;
图14是由图13中的箭头XIV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以及
图15是具有构造成不同于图7和图8所示的管插入孔的管支承架的第二支腿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文披露的每个附加特征及教示,可以单独利用或与其他特征和教示联合利用,以提供改进的电机驱动工具。单独地和彼此联合地利用多个这些附加特征和教示的代表性示例现在将参考附图进行详细说明。这种详细说明仅仅为了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教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面的进一步的细节,而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要求保护的本发明之范围仅由权利要求限定。因此,在下文的详细说明中披露的特征与步骤的组合可能对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实施本发明是不必要的,而是,这些组合仅仅被教示以对本发明代表性示例进行具体说明。此外,从属权利要求和代表性示例的各个不同特征可以以未具体列举的方式组合,以便提供本发明的额外的有用构造。
现在将参考图1至14说明代表性示例。
参见图1和图2,分别以侧视图及部分剖切的俯视图示出了切割设备10。切割设备10总体上包括基体12及切割单元14。基体12由具有向上弯曲的前后端的基本呈矩形的平板制成。如图1所示,基体12构造成在切割操作过程中放置在由点划线表示的工件W上,使得基体12具有基本平坦的下表面。切割单元14通过枢轴支承设备16可枢转地支承在基体12的右后侧部分上。在此实施方式中,枢轴支承设备16包括枢轴支承轴18(在此实施方式中为有头螺钉),其插入相应的形成于切割单元14的单元框架20的左前侧部分中的插入孔中,并插入相应的形成于一对凸缘22(见图3)中的插入孔中,所述凸缘通过切割及向上弯折基体12的右后侧部分而形成。
如图3和图4所示,基体12具有加强筋部分12a,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对平行加强筋24,以及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对平行加强筋26。第一对平行加强筋24限定基体12下表面中的第一对平行凹槽24a。类似地,第二对平行加强筋26限定基体12下表面中的第二对平行凹槽26a。在此示例中,第一方向为向前方向(由箭头F表示),其为切割设备10在切割操作过程中的移动方向。第二方向相对于向右方向(由箭头R表示,并垂直于设备10的移动方向)以角度θ向后倾斜。因此第二组平行加强筋26相对于第一组平行加强筋24以钝角即角度(θ+90°)向后倾斜。在此示例中,θ设定为约15°。
第一对平行加强筋24的相对端连接到第二对平行加强筋26,从而第一对平行加强筋24与第二对平行加强筋26彼此连接。第二对平行加强筋26中的每一个具有右端和左端(在图3中看时是上端和下端)。每个平行加强筋26的右端终止于基体12的右侧边缘(在图3中看时的上边缘)。每个平行加强筋26的左端终止于基体12的宽度之内。
平行加强筋24和26具有基本相同的宽度W和高度H。在此示例中,宽度W设定为约9mm,高度H设定为约0.6mm(见图4)。由此在基体12的下表面,因第一对加强筋24和第二对加强筋26而形成了一系列各自深约0.5mm的凹槽24a和26a。如上文说明的那样,每个平行加强筋26的右端终止于基体12的右侧边缘(在图3中看时的上边缘),因此,第二对加强筋的每个凹槽26a的右端在基体12的右侧边缘处敞口。
通过这种布置,当基体10放置在工件W上时,在基体12的下表面与工件W的上表面之间,第一及第二组凹槽24a和26a限定了一系列的通道,其在基体12的右侧边缘处通过凹槽26a的右端而敞口。
在基体10的左后转角(在图3中看时的右下转角)处,安装有导引框架28,以从其上向上延伸。导引框架28沿着绕枢轴支承设备16的枢转轴线的圆弧而弯曲,更具体地,沿着切割单元14的刀片罩30之前端的运动轨迹弯曲,这稍后将进行说明。导引框架28具有沿着导引框架28的长度延伸的槽口32。如图1所示,固定螺钉33能插入槽口32中,并能与在刀片罩30前端形成的螺纹孔35接合。因此,紧固固定螺钉33能够将切割单元14固定于由槽口32的长度确定之可调节范围内的理想枢转位置。在此示例中,槽口32的长度使得切割单元14能够在0°位置与35°位置之间关于枢轴支承设备16的枢轴支承轴18(即枢转轴线)枢转。在0°位置,切割单元14的单元框架20的底部与基体12的上表面接触,并以与之基本平行的方式延伸,如图1所示。在35°位置,单元框架20的底部相对于基体10的上表面以35°的角度向上倾斜,如图5所示。
回到图1和图2,切割单元14的单元框架20与刀片罩30一体形成,并限定了刀片罩30的底壁。切割单元14还包括电机壳体34和把手38。电机壳体34固定地安装于刀片罩30的后端(在图2中看时是上端),并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延伸(在图2中看时是上下方向)。在电机壳体34中容纳了电机40,从而,电机40及其转轴(即输出轴)42以平行于基体12上表面的方式延伸。电机壳体34的前侧(图2中下侧)敞口并通过螺栓35连结于相应的刀片罩30的敞口端,而电机壳体34的后侧(图2中的上侧)由具有进气窗口76(图2中未示出)的端壁34a覆盖,下文将会参考图9和图10对此进行说明。风扇77固定地安装于输出轴42的前端部分以便产生用于冷却电机40的空气流。把手38与电机壳体36的后部(在图2中看时是右部)一体形成,并从该后部向后延伸。
如在已知的电机中,电机40具有转子(或电枢)44及定子(励磁线圈)46。转子44具有输出轴42,并能够通过转换器48从电刷45接收电力供应,从而转子44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旋转。电刷45由安装于电机壳体34的侧壁的电刷支承架47支承。
输出轴42的后端(在图2中看时的上端)由电机壳体34的端壁34a通过轴承49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机壳体34由树脂制成,并且包括进气窗口76(见图9和图10)的端壁34a与电机壳体34一体地模制。输出轴42的前端(在图2中看时的下端)由轴承5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轴承50安装于在刀片罩30内形成的轴承支承壁53。参见图6,输出轴42的旋转通过减速齿轮机构52被传递到主轴51。主轴51布置在输出轴42的下侧,并通过轴承54和5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刀片罩30内,从而主轴51以平行于输出轴42的方式延伸。轴承54也安装于轴承支承壁53。轴承55安装在轴承箱59内,轴承箱固定地安装于轴承支承壁53的后表面(在图6中看时是右侧表面)。圆形旋转切割刀片56能够通过如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刀片安装机构58而被安装于主轴51的前导端(在图6中看时是右端)。
在此实施方式中,输出轴42、以及电机壳体34的纵向方向以平行于枢轴支承设备16的枢轴支承轴18(即枢转轴线)的方式延伸,该枢轴支承设备16相对于基体12可枢转地支承切割单元14。因此,输出轴42、以及电机壳体34的纵向方向以平行于基体12上表面的方式延伸,而与切割单元14的枢转运动无关。
刀片罩30在其左端(在图2中看时是下端)处具有径向扩大的罩部分60,其构造成基本覆盖切割刀片36的上半部,从而切割刀片56的下半部暴露,并从罩部分60向下延伸。罩部分60具有凸缘部分60a,其从罩部分60径向向内延伸并定位于切割刀片56的左侧(在图3中看时是下侧)。切割刀片56定位于基体12的左边缘(在图3中看时的下边缘)的左侧(在图3中看时的下侧),从而切割刀片56不会与基体12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在此示例中,罩部分60的相对圆周端与单元框架20的平板状部分间隔开,该部分限定了刀片罩30或单元框架20的底部,因此,切割刀片50在罩部分60的相对圆周端与单元框架20的平板状部分的上表面之间的位置处暴露。
在此示例中,切割刀片56具有简单的盘形状。但是也能够使用由点划线所示的切割刀片56A。切割刀片56A是弯曲的金刚石刀片,其具有杯形构造,其中它的外周边部分沿远离主轴61的方向弯曲。此切割刀片56A能够有利地用于切割石材,特别是用于沿着弯曲线切割石材。在为此目的而使用切割刀片56A的情况下,经常在切割操作过程中将水浇注到切割刀片56A以冷却切割刀片56A,并防止破碎的小石粒飞射。一般来说,所述水从连接于水龙头或类似供水源的软管或管供应。
在此示例中,为了便于从软管或管T供水,管支承架62安装到刀片罩30。更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管支承架62为单件式构件,并具有用于安装到刀片罩30的罩部分60的基体部分64,从基体部分64延伸的L形臂66,以及连接到L形臂66的与基体部分64相对的一端的U形弯折部分68。如图2所示,基体部分64通过螺钉70以可分离的方式安装到形成在刀片罩30的罩部分60之右侧(在图2中看时是上侧)上的安装部分69,所述螺钉插入形成在基体部分64的插入孔64a中。L形臂66在靠近罩部分60的圆周端并位于其下的位置处向左(在图2中看时是向下)以平行于主轴51的方式延伸,该圆周端定位于后侧(在图1中看时是右侧)。L形臂66在靠近凸缘部分60a的位置处向罩部分60径向内侧弯折,使得L形臂66不会向左(图2中是向下)延伸超出凸缘部分60a。U形弯折部分68包括第一支腿68a,及第二支腿68b,及连接在第一和第二支腿68a和68b之间的弯曲部分68c。第一支腿68a形成为与L形臂66径向向内延伸的部分接连。第二支腿68b与第一支腿68a间隔开,并以与第一支腿平行的方式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支腿68b定位于凸缘部分60a的左侧(在图2中看时是下侧)。换言之,第二支腿68b定位于凸缘部分60a的外侧。
管插入孔72和74分别形成于第一和第二支腿68a和68b中、位于沿平行于主轴51的方向彼此对齐的位置处,并且与切割刀片56(或56A)的侧表面之一的周边部分的前侧表面(在图2中看时的下侧表面)相对。管插入孔72和74被尺寸设计成能够容纳管T,使得管T紧密地装配到管插入孔72和74中。因此,当管T插入管插入孔72和74中时,管T能相对于管支承架62保持在位,并且最终相对于刀片罩30和切割刀片56(或56A)保持在位。通过将管T连接到水龙头或类似的供水源,水能被浇注到切割刀片56(或56A)之外周边部分的前侧表面。在此示例中,定位于凸缘部分60a之外侧的管插入孔74具有方形形状,而定位于凸缘部分60a之内侧的管插入孔72具有圆形形状。将管插入孔74的每一边的长度设定为稍小于管T的外径,而将其对角线长度设定为稍大于管T的外径。将管插入孔72的圆形形状的直径设定为基本等于管T的外径。
用于将空气引入电机壳体34中的进气窗口76现在将参考图9至图11进行说明。出于解释的目的,进气窗口76的构造将参考电机壳体34或电机40(图9和图10)的“X轴”,“Y轴”和“Z轴”进行说明。此处,X轴平行于输出轴42或平行于电机壳体34的纵向方向。Y轴垂直于X轴,并在切割单元14是0°位置时以平行于基体12上表面的方式延伸。Z轴垂直于X轴和Y轴。
电机壳体34的端壁34a具有基体部分78以及形成在基体部分78的外表面上的圆形加强肋82以及多个平行直线加强肋80。在此示例中,基体部分78的外表面在由Y轴和Z轴限定的平面内延伸。直线加强肋80彼此等距间隔开,并彼此平行地延伸。此外,直线加强肋78相对于Y轴以角度α(正值)倾斜,倾斜所沿方向使得离基体12的距离(高度)随着离切割单元14的枢转轴线(即枢轴支承轴18的轴线)之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此实施方式中,α设定为约15°。因此,加强肋80总是相对于基体12的平面倾斜,而与切割单元14的枢转运动无关。在切割操作过程中,基体12放置在其上的工件W的上表面通常在水平面内延伸。因此,加强肋80可以总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直线加强肋80中定位于中间处的三个与圆形加强肋82连结,该圆形加强肋定位于端壁34a的中心。
在此示例中,进气窗口76在端壁34a中基本除了基体部分78的中心区域以外的区域形成,该区域具有比其余区域更大的厚度,并向电极壳体34内部突出以在其上安装轴承49,该轴承可旋转地支承电机40的输出轴42。因此,进气窗口76在围绕基体部分78的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形成。
如图10所示,进气窗口76包括多个槽口84,其在端壁34a的整个厚度(包括基体部分78和直线加强肋80的厚度)上延伸。由于槽口84的竖直剖面的构造彼此相同,因此槽口84的构造将仅结合一个槽口84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槽口84具有形成为彼此接连的入口侧部分86,中间部分88以及出口侧部分90。入口侧部分86在直线加强肋80之间限定,并包括上壁86a和下壁86b,其与定位于槽口84上侧的直线加强肋80的下壁和定位于槽口84下侧的直线加强肋80的上壁相对应。
参见图11,槽口84的入口侧部分86的上壁86a沿着X轴延伸。下壁86b沿Z轴方向朝向基体部分78的外表面以相对于X轴的角度β倾斜,从而入口侧部分86的垂直于X轴---即空气流动方向---的流动区域朝向中间部分88减小。换言之,下壁86b朝向进气窗口76的外部向下倾斜。中间部分88以及出口侧部分90在基体部分78的厚度内形成。中间部分88从入口侧部分86的下游端沿着Z轴向上延伸,而出口侧部分90从中间部分88的下游端沿着X轴延伸。通过这种方式,槽口84形成为具有曲折结构。
在此示例中,为了获得曲折结构,中间部分88具有上壁88a,下壁88b,入口侧壁88c以及出口侧壁88d。上壁和下壁88a和88b在彼此平行且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入口侧壁88c以及出口侧壁88d在基本彼此平行且沿着Z轴的方向上延伸。上壁88a通过入口侧壁88c而与入口侧部分84的上壁86a接连。出口侧壁88d通过下侧壁88b而与入口侧部分86的下壁86b接连。
出口侧部分90具有上壁90a和下壁90b,其彼此平行地且沿着X轴延伸。上壁90a与中间部分88的上壁88a连续地接连。下壁90b与中间部分88的出口侧壁88d的上端接连。
由此,空气可以基本沿着X轴流入入口侧部分86、撞击在中间部分88的出口侧壁88d上从而将其流动方向转变为沿着Z轴向上、撞击在中间部分88的上侧壁88a上从而将其流动方向转变为沿着X轴朝向出口侧部分90、沿着X轴流过出口侧部分90、之后流入电机壳体34的内部。
在流入入口侧部分86的空气携带水或破碎的石粒(下文称为“空气携带材料”)的情况下,这种空气携带材料可能会撞击中间部分88的出口侧壁88d,从而其不可进入出口侧部分90,进而不可进入到电机壳体34中。此外,由于入口侧部分86的下壁86b沿着X轴在Z轴方向上向下倾斜(即朝向进气窗口76的外部向下倾斜),空气携带材料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入口侧部分86的下壁86b向下移动,之后可以从该处下落。再者,由于入口侧部分86的下壁86b由相对于Y轴以角度α(正值)倾斜的直线加强肋78的上表面限定,所以空气携带材料还可以沿着直线加强肋78的长度向下移动。通过这种方式,空气携带材料可以沿着直线加强肋78在两个方向上下落,其一是远离进气窗口76的方向(即X轴方向),再有就是沿进气窗口76的斜向交叉方向(及Y轴方向)。
此外,入口侧部分86的下壁86b的向下倾斜和直线加强肋78的向下倾斜能够维持,而与切割单元14的枢转运动无关。因此,能够有效发挥防止空气携带材料积累的功能。
如图12所示,多个排气窗口92形成于刀片罩30的上部,并沿刀片罩30的圆周方向布置。因此,进入电机壳体34的空气可以在流过环绕电机40的电机壳体34的内部后通过排气窗口92从刀片罩36排出,从而使电机40能够得到冷却。
如图6和图12所示,排水孔94在靠近用于连结至电机壳体34的连结部分处形成在刀片罩30的底壁。因此,在切割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排气窗口92偶然进入刀片罩30的水能够通过排水孔从刀片罩30向下排出。排水孔94的尺寸足够小,以禁止在切割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破碎小石块或石粉通过可能会流过排水孔94的空气而被吹向操作者。这是因为一部分从进气窗口76流过电机壳体34及刀片罩30的内部、并从排气窗口92排出的空气也可能会从排水孔94排出。
回到图1,把手38具有基本呈U形的构造,并包括能够被操作者在切割操作过程中抓住的抓握部分96,以及一对从抓握部分96的相对端延伸并连结到电机壳体36的支腿98。电线100(在此示例中为橡胶绝缘线)从把手38的转角部分向后延伸,把手38和定位于下侧的一个支腿98在该处彼此连结。电线100通过电源电路(未示出)电连接到电机40,并具有能够连接到商用AC电源的插头(未示出),从而AC电源可被供应至电机40。起动装置102安装到抓握部分96的内圆周侧,并能够通过操作者抓住抓握部分96的一只手的手指而操作。起动装置102电连接到电源电路,从而电机根据起动装置102的操作而起动和停机。
现在将说明切割设备10的操作,以工件W由石材制成的情况为例。为了切割工件W,根据所需要的由切割刀片56(56A)进行的切割深度,对切割单元14相对于基体12的枢转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切割深度由切割刀片56(56A)从基体10下表面向下突出的距离确定。在调节了枢转位置之后,固定螺钉33被紧固,从而包括切割刀片56(56A)的切割单元14相对于基体12被固定在位。
接下来,操作者将电线100的插头连接到AC电源,如商用AC电源。而且,操作者将管T连接到供水源,使得水能浇注到切割刀片56(56A)。之后操作者抓住把手38的抓握部分96,并操作起动装置102以起动电机40,使得切割刀片56(56A)旋转。
通过这个准备过程,操作者如此设定切割设备10,使得基体12放置在待被切割的工件W的后部。在此状态下,切割刀片56(56A)仍然不接触工件W的后部。
之后,操作者向前(在图1中看时是向左)推动整个切割设备10,使得工件W被切割刀片56(56A)切割,同时切割刀片56(56A)由从管T供应的水冷却。
在此示例中,管T由安装于刀片罩36的管支承架62保持。因此,操作者没有必要在切割设备10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管T。此外,管T跟随着切割设备10的运动。因而,切割操作可以顺利地执行。
在切割操作过程中,从管T供应的水可能会通过刀片罩30的罩部分60的下开口落到工件W上。因此在一些情况下,这些水可能会进入基体12的下表面与工件W之间,从而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阻碍基体12沿着工件W顺利地移动。
然而,根据本示例,基体12具有包括第一和第二对平行加强筋24和26的加强筋部分12a,它们分别在基体12的下表面上限定第一和第二对平行凹槽24a和26a,从而在基体12的下表面和工件W之间形成通过凹槽26a右端而在基体12的右侧边缘处敞口的一系列通道。因此,进入基体12的下表面和工件W之间的水可以自然地移入平行凹槽24a和26a,之后可以在基体10的右侧边缘处排出。结果,可以确保基体12沿着工件W顺利地移动。特别地,在上述示例中,第二组平行加强筋26以钝角(θ+90°)相对于第一组平行加强筋24向后倾斜,其中所述第一组平行加强筋在第一方向即在切割操作过程中的切割设备10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第二组凹槽26a相对于切割设备10的移动方向向后倾斜。
此外,在切割操作过程中,浇注到正在旋转的切割刀片56(56A)的水可能会飞射到刀片罩30的罩部分60的外部。如前所述,进气窗口76具有曲折结构,其中空气可以从所述进气窗口进入电机壳体34以冷却电机40。更具体地,进气窗口76的每一个槽口84具有曲折结构。由此,可以防止或禁止飞射的水或破碎的石粒(空气携带材料)进入电机壳体34。更具体地,流入进气窗口76的每个槽口84的入口侧部分86的空气携带材料可能会首先撞击每个槽口84的中间部分88的出口侧壁88d,从而其不可进入出口侧部分90,进而不可进入到电机壳体34中。因此,电机40以及其他在电机壳体34和刀片罩30内定位在冷却空气的流动路径上的零部件能可靠地防止受到空气携带材料的不利影响。
此外,每个槽口84的入口侧部分86的下壁86b朝向进气窗口76的外部向下倾斜(沿X轴方向以角度β倾斜),而由相应直线加强肋78的上表面限定的每个槽口84的入口侧部分86的下壁86b在进气窗口76的斜交方向上倾斜(沿Y轴方向以角度α倾斜)。因此,空气携带材料可以在远离进气窗口76的方向上下落,还可以沿着进气窗口76的斜交方向下落。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空气携带材料在直线加强肋78上积累。
上述示例可以以多种方式修改。例如,尽管管支承架62通过螺钉70安装至刀片罩30,但是管支承架62也可以与刀片罩30一体形成。此外,管插入孔74除了方形形状外还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如六边形构造和五边形构造,或者,除了圆形形状外还可以具有椭圆形形状或任何其他形状。例如,如图15所示,第二支腿68b的管插入孔74可以由管插入孔74A替代,该管插入孔74A呈具有位于四个转角处的释放部分104的基本方形形状。类似于管状插入孔,方形形状的每一边的长度(图15中由附图标记L1表示)设定为稍小于管T的外径。然而由于加设有释放部分104,对角线的长度(图15中由附图标记L2表示并在两个以对角方式对置的释放部分104之间延伸)设定为长于如图15所示的呈压扁形式的管T的宽度W。管T能够容易地呈此压扁形式,例如,通过由使用者的手指从相对侧按压管T。因此,为了将管T装配到管支承架62中,使用者将管T保持于压扁形式并将压扁的管T插入第二支腿68b的管插入孔74A中,使得压扁的管T的宽度W定位成在两个以对角方式对置的释放部分104之间延伸,如图15所示。在管T已到达并插入第一支腿68a的管插入孔72(见图7和图8)之后,操作者解除施加至管T的按压力,从而管T恢复其形状并弹性地与管插入孔74A的圆周接合。应该注意,在到达管插入孔72之前,管T的穿过管插入孔74A的部分自动恢复其形状。此外,还可以简单地在凸缘部分60a或刀片罩30的任何其他部分中直接形成与管插入孔74(或74A)类似的管插入孔。
此外,管支承架62可以由能够将管T夹在刀片罩30上的夹紧设备替代。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使用管插入孔。此外,可以将喷嘴(未示出)安装至刀片罩30,从而管T能够连接至喷嘴以便通过喷嘴将冷却水喷射或浇注至切割刀片56。在此情况下,喷嘴可以具有管接头,管T的端部部分能够装配到该管接头上。然而,管接头自然具有比管T的内径小的内径,从而导致从管T供应的水的流动损失。相比之下,上述示例的具有插入开口72和74(74A)的管支承架62并未造成明显的水的流动损失,因为管支承架62并未明显地使管T的流动区域窄缩。
基体10下表面上的凹槽24a和24b的数量及构造可以不限制于此示例中的数量及构造。例如,一端终止于基体12下表面内而另一端终止于基体12的右、左或后边缘的单一凹槽可以是一种可能的修改。
此外,尽管上文示例中由加强筋部分12a提供基体12的凹槽24a和26a,但是凹槽24a和26a可简单地通过在基体12的下表面开槽而形成。还可以用贯穿基体12厚度延伸的槽口来替代凹槽24a和26a。
此外,尽管进气窗口76在电机壳体34的端壁34a的周边部分形成,但是进气窗口76也可在整个端壁34a上形成。例如,电机壳体34可能具有双壁结构,该双壁结构具有外端壁,其具有进气窗口76,以及内端壁,其构造成支承轴承48。
尽管每个槽口84的曲折结构仅包括空气携带材料可能会撞击在其上的一个壁(中间部分88的出口侧壁88d),但是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壁。这能够通过在出口侧部分90的下游侧形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附加槽口部分而实现,每一个附加槽口均类似于中间部分88与出口侧部分90的组合。附加槽口部分中的一些可以在它们的方位上倒置。
尽管每个槽口84的入口侧部分86,中间部分88和出口侧部分90中的每一个沿着笔直的路径延伸,但它们也可沿着弯曲的路径延伸。因此,对于入口侧部分86,仅仅必需使下壁86b朝向进气窗口76的外部(沿X轴方向)向下倾斜,并且还沿进气窗口76的斜交方向(Y轴方向)向下倾斜。对于中间部分88,仅仅必需使其包括能够防止空气携带材料流流入出口侧部分90的壁(上述示例中的出口侧壁88d)。对于出口侧部分90,仅仅必需使其允许空气从中间部分88流入电机壳体34。
此外,尽管排水孔94在刀片罩30的底壁形成,但是其也可以在电机壳体34的底壁形成。
此外,尽管上述示例已结合能够用于切割石材的切割设备10来进行说明,但是上述教示也能够应用于任何其他电机驱动切割工具,如那些没有用于可枢转地支承切割单元的基体或那些用于切割木材或任何其他材料的电机驱动切割工具。还可以将上述教示应用于任何其他电机驱动工具,如具有用于将空气引入电机壳体中的进气窗口的电机驱动钻头以及电机驱动螺丝刀。

Claims (22)

1.一种电动工具,包括:
工具单元,所述工具单元包括:
加工工具,所述加工工具由电机驱动;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容置所述电机并具有进气窗口及排气窗口,使得空气能够经由所述进气窗口进入所述壳体并经由所述排气窗口流出所述壳体;
其中,所述进气窗口限定至少一个槽口,空气能够通过所述槽口进入所述壳体;
所述至少一个槽口构造成限定曲折路径,空气沿着所述曲折路径流动,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槽口包括具有上壁和下壁的入口侧部分;
所述工具单元相对于工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便通过所述加工工具加工所述工件;并且
所述进气窗口的入口侧部分的下壁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入口侧部分的下壁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向下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入口侧部分的下壁还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且朝向所述进气窗口的外部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入口侧部分的下壁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向下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进气窗口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并彼此基本平行地延伸的多个加强肋,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槽口的上壁和下壁由两个相邻的肋限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还包括基体,所述基体限定基体平面并绕枢转轴线以可枢转方式支承所述工具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
其中,所述枢转轴线基本平行于所述基体平面;
当所述工具单元处于相对于所述基体的基准枢转位置时,所述第一方向以平行于所述基体平面的方式延伸;
并且,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枢转轴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工具单元定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基体具有构造成与所述工件相对的下表面,并包括沿着所述下表面延伸且具有终止于所述基体的周边边缘处的至少一个部分的凹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凹槽具有定位于所述基体的下表面内的第一端,以及终止于所述基体的周边边缘处的第二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
所述加工工具为由所述电机以可旋转的方式驱动的切割刀片;并且
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电机的电机壳体以及用于覆盖所述切割刀片的刀片罩;
所述进气窗口设置于所述电机壳体处;并且
所述排气窗口设置于所述刀片罩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工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刀片罩处的出水端口。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还包括能够支承管的管支承设备,冷却水能够通过所述管供应,从而所述加工工具能够由从所述管供应的水冷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所述管支承设备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所述壳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中:
所述加工工具为由所述电机以可旋转的方式驱动的切割刀片;并且
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电机的电机壳体以及用于覆盖所述切割刀片的刀片罩;并且
所述管支承设备以可分离的方式安装至所述刀片罩,从而从所述管供应的水能够施加至所述切割刀片。
17.一种用于容置电动工具之电机的电机壳体,包括:
进气窗口,所述进气窗口限定至少一个槽口,空气能够通过所述槽口流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槽口包括相对于第一方向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两者倾斜的倾斜壁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槽口构造成限定曲折路径,空气沿着所述曲折路径流动。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基本处于水平面内。
20.一种用于容纳电动工具之电机的电机壳体,包括:
进气窗口,所述进气窗口限定至少一个槽口,空气能够通过所述槽口流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槽口构造成限定曲折路径,空气沿着所述曲折路径流动,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槽口相对于垂直于流入所述进气窗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且基本在水平面内延伸的方向倾斜。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槽口还相对于流入所述进气窗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倾斜。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槽口相对于流入所述进气窗口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向下倾斜。
CN2010102053664A 2010-06-12 2010-06-12 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 Pending CN1022751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053664A CN102275155A (zh) 2010-06-12 2010-06-12 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053664A CN102275155A (zh) 2010-06-12 2010-06-12 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5155A true CN102275155A (zh) 2011-12-14

Family

ID=45101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53664A Pending CN102275155A (zh) 2010-06-12 2010-06-12 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75155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7341U (zh) * 1990-11-02 1991-05-22 黄金波 可变速圆锯机
CN1310655A (zh) * 1999-05-28 2001-08-29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带有吸尘装置的手工工具机
CN1426875A (zh) * 2001-12-14 2003-07-02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带有排风窗口的电动工具
CN1712195A (zh) * 2004-06-25 2005-12-28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工作器具
CN1751832A (zh) * 2004-09-24 2006-03-29 株式会社牧田 切断机
CN1868645A (zh) * 2002-10-22 2006-11-29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具有吹风机构的便携式电动切割装置
CN101318317A (zh) * 2007-06-07 2008-12-10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CN201316838Y (zh) * 2007-09-21 2009-09-30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竖锯
CN101607324A (zh) * 2008-06-18 2009-12-23 株式会社牧田 切割机
WO2010020456A1 (de) * 2008-08-20 2010-02-25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werkzeug
CN101722507A (zh) * 2008-10-30 2010-06-09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的通风窗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7341U (zh) * 1990-11-02 1991-05-22 黄金波 可变速圆锯机
CN1310655A (zh) * 1999-05-28 2001-08-29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带有吸尘装置的手工工具机
CN1426875A (zh) * 2001-12-14 2003-07-02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带有排风窗口的电动工具
CN1868645A (zh) * 2002-10-22 2006-11-29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具有吹风机构的便携式电动切割装置
CN1712195A (zh) * 2004-06-25 2005-12-28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工作器具
CN1751832A (zh) * 2004-09-24 2006-03-29 株式会社牧田 切断机
CN101318317A (zh) * 2007-06-07 2008-12-10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CN201316838Y (zh) * 2007-09-21 2009-09-30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竖锯
CN101607324A (zh) * 2008-06-18 2009-12-23 株式会社牧田 切割机
WO2010020456A1 (de) * 2008-08-20 2010-02-25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werkzeug
CN101722507A (zh) * 2008-10-30 2010-06-09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的通风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93465C (zh) 切断机
KR102095989B1 (ko) 스윙 루버를 구비한 스탠드형 에어컨
EP3273063B1 (en) Blower
US20200378404A1 (en) Blower
US6779691B2 (en) Airtight blade valve device for exhausting dust
AU1558602A (en) Mechanism for switching airflow mode of air blower/vacuum
CN1200757C (zh) 空气过滤器及空调装置
KR101500506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7136607A (ja) 電動工具
EP3832215B1 (en) Directional airflow device
CN101641192A (zh) 切割机
USD555782S1 (en) High efficiency air conditioner condenser twisted fan blades and hub
CN103619545A (zh) 动力工具
WO2006054856A3 (en) Cleaning unit for wet type air cleaner
JP2007050648A (ja) 切断機
KR20050021594A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CN102275155A (zh) 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
JP2010121807A (ja) 空気調和機
JP7315413B2 (ja) 切断機
EP3425207A1 (en) Blowing device
WO2018235947A1 (ja) 空調室内機
CN1324265C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的室内机
JP5879479B2 (ja) 空気清浄機及び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機
JP200516407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125881A (zh) 一种电动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