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7409A - 光反射体以及面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反射体以及面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7409A
CN102257409A CN2009801518890A CN200980151889A CN102257409A CN 102257409 A CN102257409 A CN 102257409A CN 2009801518890 A CN2009801518890 A CN 2009801518890A CN 200980151889 A CN200980151889 A CN 200980151889A CN 102257409 A CN102257409 A CN 102257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reflector
filler
aforementioned
gl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18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57409B (zh
Inventor
上田隆彦
广井洋介
西尾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po Corp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57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7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57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74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22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 F21V7/24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反射体,其为在基材层上设置有光泽调整层作为最外层的光反射体,光泽调整层表面的45°光泽度为10~80%,45°光泽度/85°光泽度为2~25,满足以下的<条件1>或<条件2>。<条件1>光泽调整层包含热塑性树脂(i)和平均粒径2~20μm的填料(ii),层厚为2~20μm,至少被单轴拉伸,且光泽调整层中的填料(ii)的含量为5~60重量%。<条件2>光泽调整层为包含填料的涂布层、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4~0.2,反射率为90%以上。

Description

光反射体以及面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作面光源装置中使用的反射板、反光器以及各种照明器具中所使用的光反射用部件的光反射体,以及使用了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配置了内置式光源的背光源型的液晶显示器得到了广泛普及。在背光源型的内藏光源之中,液晶TV等中使用最多的直下型背光源的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包含光反射体11、散射板12、以及冷阴极灯13,并且由散射板形成均匀面状的光。这样的直下型背光源存在有如下这样的问题:在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灯的近旁亮度变高,在其它位置亮度变低,从而发生亮度不均。
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有使用进行了用于改善亮度不均的表面涂布的白色聚酯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用作光反射体。然而这样的白色聚酯薄膜在长时间使用期间存在黄化这样的其它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即使长时间使用也黄化少的光反射体,提出有白色聚烯烃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6)。如果使用这些光反射体,那么虽然可提高亮度,但是这些文献中没有记载关于应对亮度不均的内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85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7354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07234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WO03/01477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6-195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在背光源特别是液晶TV等的直下型背光源中,存在为了节能、削减成本而削减背光源中的冷阴极灯的使用根数的倾向。这种冷阴极灯的使用根数少的直下型背光源,相比于以往的直下型背光源而言冷阴极灯(光源)间距变长了。因此存在冷阴极灯间变得比以往更暗、在冷阴极灯近旁亮线更明显的倾向。以往提出的上述的白色聚酯薄膜、白色聚烯烃薄膜,无法充分降低这样的比较大的亮度不均。因此,在削减背光源的冷阴极灯使用根数时,也需要开发亮度不均抑制效果高的光反射体。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光反射体,其即使在安装到削减了冷阴极灯使用根数的面光源装置时,也可充分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如下事实,以至完成本发明:通过形成具备有特定的条件的最外层,调高对膜反射面以锐角入射的光的指向性,调低以钝角入射的光的指向性等,可飞跃性改善亮度不均。
即,作为课题的解决手段,提供具有以下技术方案的本发明。
[1]一种光反射体,其为在基材层上设置有光泽调整层作为最外层的光反射体,前述光泽调整层表面的45°光泽度为10~80%,由下述式(1)所示的光泽度比为2~25,且满足下述<条件1>或下述<条件2>。
[数学式1]
Figure BPA00001390418800031
式(1)
<条件1>前述光泽调整层包含热塑性树脂(i)和平均粒径2~20μm的填料(ii),层厚为2~20μm,至少被单轴拉伸,且前述填料(ii)在前述光泽调整层中的含量为5~60重量%。
<条件2>前述光泽调整层为包含填料的涂布层,前述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4~0.2,反射率为90%以上。
[2]根据[1]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其满足前述<条件1>。
[3]根据[2]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2~0.2。
[4]根据[2]或[3]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光泽调整层在高于前述热塑性树脂(i)的熔点的温度下被拉伸。
[5]根据[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热塑性树脂(i)主要包含熔点不足160℃的聚烯烃系树脂。
[6]根据[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光泽调整层包含10~40重量%的平均粒径2~20μm的填料(ii)。
[7]根据[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其由包含基材层和前述光泽调整层的层叠体形成,所述基材层包含热塑性树脂(iii)和填料(iv)并且至少被单轴拉伸。
[8]根据[7]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热塑性树脂(iii)主要包含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中至少一者为160℃以上的聚烯烃系树脂。
[9]根据[7]或[8]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基材层中的前述填料(iv),以5~75重量%包含平均粒径为0.05~1.5μm的无机填料和平均分散粒径0.05~1.8μm的有机填料之中的至少一者。
[10]根据[7]~[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基材层的反射率为90%以上。
[11]根据[7]~[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包含前述光泽调整层和前述基材层的层叠体,在层叠两层之后,在高于前述热塑性树脂(i)的熔点、且低于前述热塑性树脂(iii)的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中至少一者的温度下被拉伸。
[12]根据[7]~[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光泽调整层中的孔隙率为0~4%,且前述基材层中的孔隙率为15~75%。
[13]根据[2]~[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密度为0.3~1.2g/cm3
[14]根据[2]~[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在83℃、相对湿度50%的环境条件下,由设置于距离光反射体10cm的位置的金属卤化物灯以照射强度90mW/cm2的紫外线照射100小时前后,由下述式(2)所示的色差ΔEH为0~10,
ΔEH=[(L0-L1)2+(a0-a1)2+(b0-b1)2]0.5    式(2)
式(2)中,L0、a0、b0分别表示照射前的L*a*b*色度体系的色空间的明度指数L*和色度指数(chromaticness index)a*、b*,L1、a1、b1分别表示照射后的L*a*b*色度体系的色空间的明度指数L*和色度指数a*、b*
[15]根据[1]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其满足前述<条件2>。
[16]根据[15]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涂布层在干燥后的填料浓度为2~40重量%。
[17]根据[15]或[16]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涂布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平均粒径为4~30μm。
[18]根据[15]~[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基材层为包含热塑性树脂和填料、至少在单轴方向被拉伸的树脂拉伸薄膜。
[19]根据[18]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基材层中,前述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
[20]根据[18]或[19]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基材层以5~75重量%的浓度包含平均粒径0.05~1.5μm的无机填料、平均分散粒径0.05~1.8μm的有机填料、或它们的混合物。
[21]一种面光源装置,其使用了[1]~[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在安装到面光源装置时可充分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由于亮度不均小,因此亮线产生受到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直下式背光源的结构的剖面的概略图。
图3是侧光式背光源的结构的剖面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直下式背光源的冷阴极灯间的亮度不均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直下式背光源中的冷阴极灯间的亮度不均的解决方法的模式图。
图6是从散射板方向观察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光反射体的直下式背光源时的亮度不均的概略图。
图7是从散射板方向观察使用了比较例1的光反射体的直下式背光源时的亮度不均的概略图。
图8:表面粗糙度的测定例。
附图标记说明
1 光泽调整层(B)
2 基材层(A)
3 中间层(C)
11 光反射体
12 散射板
13 冷阴极灯
14 散射板上产生的亮线部
15 散射板上产生的暗部
16 30度反射光
17 40度反射光
18 50度反射光
19 60度反射光
20 70度反射光
d 冷阴极灯间的距离
h 相邻的凹凸部间的高低差
L 测定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结构及效果。以下记载的技术特征的说明有时基于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而进行,但是本发明不受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是指,分别包含在其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的范围。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主要含有”是指,以全体的50重量%以上含有,优选以70重量%以上含有,更优选以90重量%以上含有,最优选为100重量%。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在基材层上设置有光泽调整层作为最外层,前述光泽调整层表面的45°光泽度为10~80%,且由式(1)所示的光泽度比为2~25。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大致分为,满足<条件1>的光反射体和满足<条件2>的光反射体。
[满足<条件1>的光反射体]
(1)光反射体的结构的特征
满足<条件1>的光反射体具有光泽调整层作为最外层;所述光泽调整层包含热塑性树脂(i)和填料(ii),层厚为2~20μm,至少被单轴拉伸。光泽调整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平均粒径为2~20μm,其含量为5~60重量%。而且,满足<条件1>的光反射体的光泽调整层表面的45°光泽度为10~80%,由上述式(1)所示的光泽度比为2~25。
以下,参照满足<条件1>的光反射体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2)光泽调整层
前述光泽调整层包含热塑性树脂(i)以及平均粒径为2~20μm的填料(ii)。另外,光泽调整层为至少被单轴拉伸的树脂拉伸薄膜,构成光反射体的最外层从而具有调整光泽、防止亮线的功能。具体而言,通过以填料(ii)为核的突起将该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平均斜率Δa调整为0.02~0.2的范围,且通过该突起调整45°光泽度以及85°光泽度。
<热塑性树脂(i)>
前述光泽调整层中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i)的种类不受特别限制。作为可在前述光泽调整层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i),列举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等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聚甲基-1-戊烯、乙烯-环状烯烃共聚物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脂肪族聚酯等热塑性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无规立构聚苯乙烯、间同立构聚苯乙烯、聚苯硫醚等热塑性树脂。它们也可混合2种以上来使用。
它们之中,从使用时的黄化少、耐化学品性、生产成本等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聚烯烃系树脂,其中更优选使用丙烯系树脂。
作为前述丙烯系树脂,可使用:丙烯均聚物;作为主成分的丙烯与乙烯、1-丁烯、1-己烯、1-庚烯、4-甲基-1-戊烯等α-烯烃的共聚物。前述丙烯系树脂的立构规整性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全同立构或间同立构以及显示各种程度的立构规整性的丙烯系树脂。另外,前述丙烯系树脂为共聚物的情况下,可以是2元系也可以是3元系还可以是4元系,另外可以是无规共聚物也可以是嵌段共聚物。它们之中,优选使用熔点(DSC峰温度)不足160℃的聚烯烃系树脂,具体而言,特别优选使用主要包含丙烯的多元系的无规共聚物。
热塑性树脂(i)在光泽调整层中的配合量相对于光泽调整层的总量为40~95重量%的范围,优选为50~95重量%、更优选为55~9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60~90重量%的范围。
<填料(ii)>
前述光泽调整层中,与前述热塑性树脂(i)一同使用填料(ii)。前述光泽调整层中所使用的填料(ii),可列举出各种无机填料或有机填料。
作为前述无机填料,可例示出:重质碳酸钙、沉降性碳酸钙、烧成粘土、滑石、氧化钛、硫酸钡、硫酸铝、二氧化硅、氧化锌、氧化镁、硅藻土等。另外,也可例示出:上述无机填料经各种表面处理剂处理的表面处理品。其中,如果使用重质碳酸钙、沉降性碳酸钙以及它们的表面处理品、粘土、硅藻土,则便宜且拉伸时的空孔形成性好,因此优选。进一步优选重质碳酸钙、沉降性碳酸钙的经各种表面处理剂处理得到的表面处理品。
作为前述表面处理剂,例如优选树脂酸、脂肪酸、有机酸、硫酸酯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磺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树脂酸、它们的钠盐、钾盐、铵盐等、或它们的脂肪酸酯、树脂酸酯,蜡,石蜡等;也优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二烯系聚合物、钛酸酯系偶联剂、硅烷系偶联剂、磷酸系偶联剂等。作为前述硫酸酯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列举出长链醇硫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酯、硫酸化油等或者它们的钠、钾等盐;作为磺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列举出:烷基苯磺酸、烷基萘磺酸、石蜡磺酸、α-烯烃磺酸、烷基磺基琥珀酸等或者它们的钠、钾等盐。另外,作为前述脂肪酸,例如列举出:己酸、辛酸、壬酸、癸酸、十一烷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桐酸等。作为前述有机酸,例如列举出:马来酸、山梨酸等。作为前述二烯系聚合物,例如列举出:聚丁二烯、异戊二烯等。作为前述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列举出聚乙二醇酯型表面活性剂等。这些表面处理剂可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来使用。作为使用了这些表面处理剂的无机填料的表面处理方法,例如可使用日本特开平5-4381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13972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30056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17607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25614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34984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15886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2054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363443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方法。
作为前述有机填料,优选使用: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比前述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更高的有机填料(例如,120~300℃)。例如可例示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聚碳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三聚氰胺树脂、环状烯烃均聚物、环状烯烃与乙烯的共聚物,聚乙二醇硫醚、聚酰亚胺、聚乙基醚酮、聚苯硫醚、丙烯酸系树脂等。其中,从形成以填料为核的突起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与优选用作前述热塑性树脂的聚烯烃系树脂不相溶的有机填料。
前述光泽调整层中,作为前述填料(ii),优选使用可满足后述的优选的范围的粒径的无机填料或有机填料,更优选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锌、沉降性碳酸钙、丙烯酸系树脂等。从光泽调整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沉降性碳酸钙或交联丙烯酸珠。
在前述光泽调整层中,可从无机填料或有机填料之中选择1种而将其单独使用,也可选择2种来组合使用。在将2种以上组合而使用情况下,可混合有机填料和无机填料而使用。
前述光泽调整层中所使用的填料(ii)中使用平均粒径以及平均分散粒径为2~20μm的填料。优选其粒径为2~15μm的填料,更优选3~10μm的填料,进一步优选3~8μm的填料,特别优选4~7μm的填料。前述填料的粒径为2μm以上的情况下,可以使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朝正反射方向的指向性变低、适度地散射,因此可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在前述填料的平均粒径为20μm以下的情况下,不易引起表面缺陷等,所获得的光泽调整层、光反射体的外观也良好。
前述无机填料的平均粒径以及前述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例如,可根据基于麦奇克(Microtrac)法、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的一次粒径的观察(在本发明中将100个粒子的平均值为平均粒径),通过比表面积换算(在本发明中使用(株)岛津制作所制的粉体比表面积测定装置SS-100测定比表面积)等来求出。
前述填料(ii)在前述光泽调整层的配合量相对于光泽调整层总量为5~60重量%的范围,优选为5~50重量%、更优选为10~4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0~40重量%的范围。如果配合量为5重量%以上,那么在光泽调整层中容易形成以填料为核的突起,通过由该突起将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进行散射反射而降低反射的指向性,从而不会过分成为高光泽,存在易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的倾向。配合量为60重量%以下的情况下,以锐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变高,存在易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的倾向。另外从容易维持表面强度的观点来看也优选。
前述光泽调整层通过选择2种以上的填料而组合来使用的情况下,只要由上述的观察、换算求出的粒径满足本发明的特征,那么也可包含一定量的平均粒径不足2μm的填料。作为这样的前述光泽调整层中也可包含的平均粒径不足2μm的填料,例如可列举出平均粒径0.2μm左右的氧化钛等。从光反射体的长期使用的耐久性提高的观点考虑,优选含有氧化钛。
前述光泽调整层中可包含的平均粒径不足2μm的填料,相对于前述光泽调整层,可以0.1~10重量%来包含,也可更优选以0.2~7重量%、特别优选以0.5~4重量%的范围来包含。
<添加剂>
光泽调整层中,也可根据需要而配合荧光增白剂、稳定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分散剂、增滑剂等添加剂。作为前述稳定剂,可以以0.001~1重量%来配合立体受阻酚系、磷系、胺系等;作为前述光稳定剂,可以以0.001~1重量%来配合立体受阻胺、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等;作为前述无机填料的分散剂,可以以0.01~4重量%来配合硅烷偶联剂、油酸或硬脂酸等高级脂肪酸、金属皂类、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或它们的盐等。
<光泽调整层的制造方法>
光泽调整层的制造方法包含至少向一个方向的拉伸工序,优选包含进行纵向拉伸及横向拉伸的2轴拉伸。在拉伸光泽调整层时,优选将后述的基材层、中间层一并拉伸。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纵向拉伸表示向MD(machine direction)方向的拉伸,横向拉伸表示向正交于MD方向的方向的拉伸。
在前述拉伸工序中,可使用一般的1轴拉伸方法、2轴拉伸方法。作为具体实例,列举出:使用连接于螺杆型挤出机的单层或多层的T型模、I型模而将熔融树脂挤出为片状,然后通过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的纵向拉伸来进行1轴拉伸的方法,进一步在此后组合了使用有拉幅机烘箱的横向拉伸的2轴拉伸方法,基于组合拉幅机烘箱与线性电机的同时2轴拉伸方法等。
优选将前述拉伸工序中的拉伸温度设为,高于前述热塑性树脂的熔点的温度。通过在同样的温度进行拉伸,从而不会在光泽调整层的表面形成以填料为核的空孔或表面开口,易于形成具有下述的光学特征的表面凹凸(突起),降低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可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层厚>
就光反射体的光泽调整层的层厚而言,从基于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的光反射体的剖面照片中观察50个不同的部位,将根据观察到的层厚和倍率而算出的该层的最厚部分作为光泽调整层的层厚。
前述光泽调整层的层厚为2~20μm的范围,优选该厚度为2~15μm,更优选为2~6μm。如果为2μm以上,那么在前述光泽调整层中可配合具有充分大的平均粒径的填料,也没有填料的脱落,易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如果为20μm以下,那么易于通过配合于前述光泽调整层的填料形成表面凹凸(突起),可降低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可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光泽调整层的层厚优选为光泽调整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平均粒径的1~6倍,更优选为1~3倍,进一步优选为1~1.5倍。如果光泽调整层的层厚为填料的平均粒径的6倍以下,那么从易于获得规定的光泽度比的观点考虑而优选。另外,根据上述的层厚的测定方法,由于光泽调整层的层厚为与填料的平均粒径同等以上的值,因此下限值为1倍。
<平均斜率Δa>
光反射体的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平均斜率Δa是,通过使用三维粗糙度计(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SPA-11)测定该光反射体的表面粗糙度,从测定数据并根据下述式(3)来计算从而求出的值。
[数学式2]
&Delta;a = h 1 + h 2 + h 3 +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h n L …式(3)
在上式中,h1、h2、h3……hn为相邻的凹凸部间的高低差,L为测定长度(图8)。
平均斜率Δa是表示光反射体的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凸结构的大小、频率这样的形状特征的参数,该数值越小则表示凸结构的频率越少,越大则表示凸结构的频率越多。这样的特定的表面形状可通过如下来实现:作为最外层的光泽调整层为包含该热塑性树脂(i)和平均粒径2~20μm的填料(ii)5~60重量%、并且至少被单轴拉伸的层厚为2~20μm的层,并且在该层中该填料(ii)形成被该热塑性树脂(i)所覆盖的突起。
优选光反射体的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2~0.2。更优选该值为0.03~0.15,进一步优选为0.04~0.1,特别优选为0.04~0.06。如果该值在0.02~0.2的范围内,则同样地,可获得权利要求所规定的45°光泽度、光泽度比,在安装到面光源装置时亮度不均匀容易被改善。
<光泽度>
光反射体的45°光泽度为:通过使用数字变角光泽度计(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UGV-5DP),按照JIS-Z8741的方法4记载的方法,测定入射角45°的镜面光泽度的值。45°光泽度为观测以锐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反射的光泽度,光反射体的45°光泽度为10~80%。该值优选为15~70%,更优选为20~50%,进一步优选为21~45%。如果该值为10%以上,那么以锐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充分高,可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另外,如果45°光泽度为80%以下,那么也产生散射反射的效果,可抑制由光反射体的挠曲等导致的亮度不均(由镜面反射导致)的产生。
在将以往的光反射体安装到图2所示那样的面光源装置时,源自光源(例如,冷阴极灯13)的直接光根据距离光源的距离而逐渐衰减,因而在散射板上在远离了光源的部位产生暗部15(图4)。因此,在光源近旁便产生亮线14,产生亮度不均。与此相对,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可将从倾斜方向入射的光之中的以某种程度的钝角入射的入射光散射,将以某种程度的锐角入射的入射光进行正反射。因此,如果将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安装到图2所示那样的面光源装置,那么从光源(例如,冷阴极灯13)发出由本发明的光反射体11反射的反射光被控制为:图5所示的30度~50度的反射光16~18朝正反射方向的指向性变高;其它的角度的反射光(例如,60度的反射光19、70度的反射光20)为漫反射因而朝正反射方向的指向性变低。其结果,可将图4所示的由冷阴极灯13的直接光所产生的朝向散射板暗部15的反射光汇聚,相反地可使朝向散射板亮线部14的反射光不汇聚。即,可解决由直接光导致的亮度不均。这样的本发明的原理,与以往针对于全部的入射角来提高反射光的指向性、提高光散射板整体的亮度从而使亮度不均不显眼的方法不同。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85°光泽度为,通过使用便携式85°光泽度计(DR LANGE制:LMG063)测定入射角85°的镜面光泽度得到的值。85°光泽度为观测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反射的参数,优选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85°光泽度为1~40%。更优选该值为1~30%,进一步优选为1~15%,进一步更优选为1~10%,特别优选为1~6%。该值越低越好,但是如果为1%以上那么测定精度具有可靠性。另外如果该值为40%以下,那么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充分低,容易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光泽度比>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为:由前述测定的45°光泽度以及85°光泽度根据前述式(1)算出的光泽度比为2~25的范围的光反射体。该值优选为4~2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5~18的范围。如果光泽度比为2以上,那么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不会变得过高,可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光泽度比为25以下的情况下,在直下型背光源中冷阴极灯的正上方也变得足够亮,可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光泽度比可通过调整光泽调整层的厚度、填料的平均粒径、填料的含量等来控制。例如,通过使用具有某种程度的平均粒径的填料(例如4μm以上),或者提供以60重量%以下的量来使用平均粒径比较小的填料(例如3μm以下)并将光泽调整层的厚度调整为与填料平均粒径同程度等,从而可将光泽度比调整为本发明的范围内。
(3)基材层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优选由层叠体构成,所述层叠体通过在基材层的至少单面(光反射面)上层叠前述光泽调整层作为最外层而形成。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中的基材层是在内部具有许多细微的孔隙的层,通过该空孔有效地将入射光反射到入射面侧从而实现光反射体的高反射率,另外在前述光泽调整层的拉伸成型时,作为支撑体,基材层具有辅助稳定且均匀的拉伸的作用。
因此,优选的是,前述基材层也与光泽调整层同样地,为包含热塑性树脂和填料、且至少被单轴拉伸的树脂拉伸薄膜。然而,基材层不同于光泽调整层,由于优选在内部形成许多细微且形状为均匀的空孔,因此作为前述基材层中的前述填料,优选以5~75重量%包含平均粒径为0.05~1.5μm的无机填料和平均分散粒径0.05~1.8μm的有机填料之中的至少一者。
进一步在前述层叠体中,为了在光泽调整层中几乎完全不形成空孔、而在基材层中选择性地形成空孔,因而在层叠两层之后,在高于光泽调整层的热塑性树脂(i)的熔点、且低于基材层的热塑性树脂(iii)的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至少一者的温度下进行拉伸而获得光反射体,这是有效率的。因此,用于光泽调整层的热塑性树脂和用于基材层的热塑性树脂,优选有意图地使用具有不同的熔点乃至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热塑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iii)>
前述基材层中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iii)的种类不受特别限制。作为可使用于前述基材层中的热塑性树脂(iii),可使用与前述的热塑性树脂(i)所例示的物质同样的物质。它们之中,从使用时的黄化少、耐化学品性、生产成本等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聚烯烃系树脂,其中更优选使用丙烯系树脂。
作为前述丙烯系树脂,可使用:丙烯均聚物;作为主成分的丙烯与乙烯、1-丁烯、1-己烯、1-庚烯、4-甲基-1-戊烯等α-烯烃的共聚物。前述丙烯系树脂的立构规整性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全同立构或间同立构以及显示各种程度的立构规整性的丙烯系树脂。另外,前述丙烯系树脂为共聚物的情况下,可以是2元系也可以是3元系还可以是4元系,另外可以是无规共聚物也可以是嵌段共聚物。它们之中,优选使用熔点(DSC峰温度)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中至少一者为160℃以上的聚烯烃系树脂,具体而言,特别优选使用丙烯均聚物。
这样的热塑性树脂在基材层中,优选以25~95重量%来使用,更优选以30~90重量%来使用,进一步优选以40~85重量%来使用。如果基材层中的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为25重量%以上,那么在后述的层叠膜的拉伸成型时存在不易在表面产生损伤的倾向;如果为95重量%以下,那么存在容易获得充分的空孔数的倾向。
构成前述基材层的主要的树脂为丙烯系树脂的情况下,为了改良拉伸性,可以配合相对于前述基材层整体为3~25重量%的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等熔点低于丙烯系树脂的树脂。
<填料(iv)>
前述基材层中,使用前述热塑性树脂(iii)以及填料。作为前述基材层中所使用的填料(iv),可使用与前述的填料(ii)所例示的物质同样的物质。它们之中,优选使用沉降性碳酸钙。另外,在使用有机填料的情况下,使用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比优选用作热塑性树脂(iii)的聚烯烃系树脂高、且与聚烯烃系树脂不相溶的有机填料,这从适宜进行基材层中的空孔形成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在前述基材层中,为了调整通过后面详细叙述的拉伸成型而产生的空孔尺寸,优选添加于前述基材层中的前述无机填料的平均粒径为0.05~1.5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1~1μm的范围,前述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0.05~1.8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1~1.5μm的范围。它们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来使用。如果使用平均粒径为1.5μm以下的无机填料或平均分散粒径为1.8μm以下的有机填料,那么易于形成细微的空孔,使用了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有亮度变高的倾向。另外,如果使用平均粒径或平均分散粒径为0.05μm以上的填料,那么容易获得空孔,使用了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存在亮度变高的倾向。
另外,为了调整通过后面详细叙述的层叠体的拉伸成型而产生的空孔量,添加于前述基材层中的前述填料优选在基材层中以5~75重量%的浓度来使用,更优选以10~70重量%的浓度来使用,进一步优选以15~60重量%的浓度来使用。如果基材层中填料的含量为5重量%以上,那么存在容易获得充分的空孔数的倾向;如果为75重量%以下,那么存在不易在表面产生损伤的倾向。
<层厚>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基材层的层厚通过与前述光泽调整层同样的技术来算出。前述基材层的层厚优选为30~1000μm,更优选为40~400μm,进一步优选为50~300μm。前述基材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4)中间层
在本发明的光反射体中,除了根据入射光的入射角而调整光泽度的光泽调整层、确保反射率的基材层之外,还可设置中间层。中间层,例如出于赋予光反射体以强度、刚度、尺寸稳定性等其它性能的目的而设置。
中间层可使用与基材层中使用的同样的热塑性树脂。另外,前述中间层可含有填料,前述中间层中所含的前述填料的配合量为0~60重量%、优选为0~40重量%、更优选为0~20重量%、特别优选为0~10重量%的范围。另外前述填料也可使用与基材层中使用的物质同样的物质。
前述中间层的层厚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2~30μm,进一步优选为3~20μm。通过设为1μm以上,从而光反射体的表面强度提高,加工适应性提高。
(5)光反射体的层结构
优选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包含前述光泽调整层和前述基材层。
另外,进一步也可具有层叠了其它层的结构。具体而言,也可具有在基材层的两面层叠了光泽调整层的结构。另外,也可在基材层的、与光泽调整层接触面相反的面侧,或在基材层与光泽调整层之间,具有中间层。
即,作为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优选的层结构,可例示出具有如下等结构的光反射体:
光泽调整层/基材层(参照图1(a))
光泽调整层/基材层/光泽调整层
光泽调整层/基材层/中间层
光泽调整层/中间层/基材层(参照图1(b))
光泽调整层/中间层/基材层/光泽调整层
光泽调整层/中间层/基材层/中间层/光泽调整层。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层叠的形式,在设置于面光源装置时,左侧表示成为光反射面的侧的层,右侧表示不成为反射面的侧的层。即,如果光反射体为光泽调整层/基材层/中间层的结构,那么表示光泽调整层成为反射面。
(6)光反射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包含前述基材层而成。可通过使用挤出机将各个层用的组合物进行熔融混炼,从挤出机将熔融物挤出为片状,在冷却辊上将该熔融物冷却、固化而获得各层。另外,作为它们的层叠体的光反射体的制造方法可列举出:使用多层T型模、I型模而共挤出熔融原料,将所获得的层叠体拉伸成型而制造的方法。另外,前述基材层为2轴拉伸的情况下,可在层叠之后进行2轴拉伸,但是也可列举出:在基材层的1轴方向的拉伸结束了之后挤出贴合光泽调整层的熔融原料,进一步对此层叠体进行1轴拉伸成型从而制造的方法。前述光泽调整层通过被拉伸而形成,从而前述优选的粒径的填料突出于光反射体表面,可在光反射体表面形成用于满足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特性的表面凹凸(或突起)。通过如此地拉伸而在光反射体形成突起,从而生产率比直接在反射面涂布玻璃珠的情况更高,另外,可在基材表面均匀地形成表面凹凸,优选。
前述中间层的形成方法与前述光泽调整层的形成方法相同。进一步,在前述光泽调整层的形成方法之外,还可列举出:在将前述基材层拉伸成型而获得之后、将中间层的原料树脂直接、或借助于易粘接层而挤出,贴合于前述基材层而形成的方法等。
为了调整层叠体中产生的空孔的大小,优选将基材层的面积拉伸倍率设为1.3~80倍的范围,更优选设为7~70倍的范围,特别优选设为22倍~65倍,最优选设为25~60倍。如果面积拉伸倍率为1.3~80倍的范围内,则容易获得细微的空孔,也容易抑制反射率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面积拉伸倍率是指,以纵向拉伸倍率×横向拉伸倍率所示的倍率。
另外,光泽调整层的优选的面积拉伸倍率与前述基材层的优选的面积拉伸倍率相同。如果面积拉伸倍率在1.3~80倍的范围内,则由填料的突出导致的突起容易形成。
包含前述光泽调整层和前述基材层的层叠体在层叠两层之后进行拉伸时的拉伸温度优选设为:高于前述热塑性树脂(i)的熔点、且低于前述热塑性树脂(iii)的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中至少一者的温度。通过设为上述条件而使光泽调整层形成了以填料为核的突起,在基材层中形成了以填料为核的孔隙。
优选该拉伸温度为:在比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i)的熔点低5℃的温度至高35℃的温度范围,且比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iii)的熔点低2~60℃、比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iii)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60℃高的温度。
具体而言,在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i)为聚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熔点130~145℃)、热塑性树脂(iii)为丙烯均聚物(熔点155~167℃)之时,优选为125~165℃。需要说明的是,熔融挤出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优选在冷却、固化之后再加热至上述拉伸温度进行拉伸。另外,优选前述拉伸工序中的拉伸速度为20~350m/分钟。
获得的树脂拉伸膜,亦可根据需要进行热处理(退火处理),谋求结晶化的促进、层叠膜的热收缩率减低等。另外,可根据需要而切掉所获得的层叠体的织边(selvages),从而制成光反射体。
(7)光反射体的性状
<孔隙率>
在包含前述光泽调整层和前述基材层的本发明的光反射体中,各个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率,优选前述光泽调整层中的孔隙率为0~4%且前述基材层中的孔隙率为15~75%,更优选前述光泽调整层中的孔隙率为0~2%且前述基材层中的孔隙率为30~60%。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各层中的孔隙率如下求出:按照不压碎该光反射体的空孔的方式冷却并切削,从而制成厚度方向剖面(观察面),贴附于观察试样台,在该观察面上蒸镀金并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装置名“扫描电子显微镜:SM-200”,TOPCON(株)制)并且以容易观察的任意倍率(500倍~3000倍)来观察各层的空孔。进一步将观察到的区域获取作为图像数据,利用图像解析装置(装置名“小型通用图像解析装置:LUZEXAP”,Nireco Corporation制)对该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求出空孔的面积率,作为孔隙率。
<密度>
为了调整光反射体中产生的空孔的每单位体积的量,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密度优选为0.3~1.2g/cm3,更优选为0.4~1.0g/cm3。如果密度为0.3g/cm3以上,那么基材的空孔数不会过多,基材强度充分,在施工时不易发生折断、皱折。如果密度为1.2g/cm3以下,那么基材的空孔数充分,反射率变高而优选。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言的基材,除了前述的基材层之外,还可包含光泽调整层、中间层。
<色差ΔEH>
对于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在83℃、相对湿度50%的环境条件下,由设置于距离光反射体10cm的位置的金属卤化物灯以照射强度90mW/cm2的紫外线照射100小时前后,由上述式(2)所示的色差ΔEH为0~10,更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0~3,特别优选为0~1。ΔEH为10以下的情况下,长时间使用中不发生反射体的变色,可以抑制亮度降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此特点主要可以通过在构成光反射体的热塑性树脂中使用聚烯烃系树脂,配合荧光增白剂、光稳定剂作为添加剂来实现。
<反射率>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光泽调整层表面的、以波长550nm测定的波长的反射率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前述反射率为95%以上,特别优选为97%以上。如果反射率为90%以上,那么在安装到面光源装置中时,由本发明所控制的针对于特定的入射光的反射光所导致的亮度变高,易于改善亮度不均。
此特点可通过使基材层在内部包含多个空孔,并具有上述的孔隙率来实现。
(8)光反射体的利用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可利用于:内置式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或者意图不使用内置式光源而反射室内光的低消耗电力型的显示装置。另外,也可广泛利用于室内外照明用、电饰招牌用光源的背面。
[满足<条件2>的光反射体]
(1)光反射体的结构的特征
满足<条件2>的光反射体的特征在于,其为在基材层上设置有包含填料的涂布层的涂布膜,通过在该涂布层表面形成以填料为核的突起,从而使该涂布层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4~0.2,由上述式(1)算出的光泽度比为2~25,且反射率为90%以上。
以下,参照满足<条件2>的光反射体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2)基材层
基材层是用于设置涂布层的支撑体,其有效地将入射光反射到入射面侧从而实现光反射体的反射率。
因此,如果基材层是可用作涂布支撑体并且可使光反射体的反射率为90%以上的基材层,那么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包含热塑性树脂和填料、至少在单轴方向被拉伸的树脂拉伸膜。它们可以与<条件1>中所叙述的基材层同样。
<热塑性树脂>
前述基材层中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的种类不受特别限制。作为可使用于前述基材层的热塑性树脂,可列举出:作为上述的热塑性树脂(iii)而例示的物质。
在基材层中,热塑性树脂优选以25~95重量%来使用,更优选以30~90重量%来使用。如果基材层中的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为25重量%以上,那么在后述的层叠膜的拉伸成型时存在不易在表面产生损伤的倾向;如果为95重量%以下,那么可以获得充分的空孔数而存在容易获得高光泽的倾向。
<填料>
前述基材层中,优选与热塑性树脂一同使用填料。作为前述基材层中所使用的填料,可列举出:各种无机填料、有机填料。作为无机填料、表面处理剂、有机填料,可列举出:作为上述的填料(ii)而例示的物质。作为有机填料,使用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比优选用作前述热塑性树脂的聚烯烃系树脂更高、且与聚烯烃系树脂不相溶的有机填料,这从适宜进行后述的基材层中的空孔形成的观点考虑而优选。
在前述基材层中,可从无机填料或有机填料之中选择1种而将其单独使用,也可选择2种来组合使用。在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的情况下,可混合有机填料和无机填料而使用。
在后述的基材层的制造方法中,为了调整通过拉伸成型产生的空孔尺寸,前述基材层中添加的前述无机填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5~1.5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1~1μm的范围,前述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0.05~1.8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1~1.5μm的范围。如果使用平均粒径为1.5μm以下的无机填料或平均分散粒径为1.8μm以下的有机填料,那么存在使用了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的亮度变高的倾向。另外,如果使用平均粒径或平均分散粒径为0.05μm以上的填料,那么容易获得空孔,使用了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存在亮度变高的倾向。
在后述的基材层的制造方法中,为了调整通过拉伸成型所产生的空孔量,前述基材层中添加的前述填料的配合量优选为5~75重量%,更优选为10~70重量%的范围。如果前述基材层中添加的前述填料的配合量为5重量%以上,那么存在易于获得充分的空孔数的倾向。另外,如果前述基材层中添加的前述填料的配合量为75重量%以下,那么存在更不易在表面发生损伤的倾向。
<基材层的制造方法>
在基材层为包含热塑性树脂和填料、至少在单轴方向被拉伸的树脂拉伸薄膜的情况下,基材层可以如下获得:使用挤出机将该层用的树脂组合物熔融混炼,从挤出机将熔融物挤出为片状,在冷却辊上将该熔融物冷却、固化而获得树脂片,然后使其经过公知的拉伸工序从而获得。基材层的制造方法,优选包含至少在单轴方向的拉伸工序,更优选包含进行纵向拉伸及横向拉伸的2轴拉伸。
在前述拉伸工序中,可使用一般的1轴拉伸方法、2轴拉伸方法。作为具体实例列举出:使用连接于螺杆型挤出机的单层或多层的T型模、I型模而将熔融树脂挤出为片状,然后通过利用了辊组的圆周速度差的纵向拉伸来进行1轴拉伸的方法;以及此后进一步组合了使用有拉幅机烘箱的横向拉伸的2轴拉伸方法;基于组合拉幅机烘箱和线性电机的同时2轴拉伸方法等。
另外前述基材层不仅可以为单层结构,而且也可以为具有2层以上的层的多层结构。
作为这些层叠体的基材层的制造方法,列举出:使用多层T型模、I型模而共挤出各个熔融原料,将所获得的层叠体进行拉伸成型而制造的方法。另外,前述基材层为2轴拉伸的情况下,可在全部层叠之后进行2轴拉伸,但是也可列举出:在任意的层的1轴方向的拉伸(例如纵向拉伸)结束之后将其它层的熔融原料挤出贴合而制成层叠体,进一步将其在另一轴方向进行拉伸(例如横向拉伸),从而制造仅有任意的层被2轴拉伸了的基材层的方法。
为了调整基材层中产生的空孔的大小,优选将基材层的面积拉伸倍率设为1.3~80倍的范围,更优选设为7~70倍的范围,特别优选设为22倍~65倍,最优选设为25~60倍。如果面积拉伸倍率在1.3~80倍的范围内,则容易获得微细的空孔,也容易抑制反射率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面积拉伸倍率是指,以纵向拉伸倍率×横向拉伸倍率表示的倍率。
优选将前述基材层拉伸时的拉伸温度设为,低于前述热塑性树脂的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中至少一者的温度。通过设为该温度条件从而在基材层形成了以填料为核的孔隙(空隙)。
优选该拉伸温度为,比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低2~60℃的温度,比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60℃的温度。
具体而言,在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为丙烯均聚物(熔点155~167℃)时,优选为95~165℃;在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玻璃化转变温度:约70℃)时,优选为100~130℃。需要说明的是,热塑性树脂被熔融挤出的情况下,优选在冷却、固化之后再加热至上述拉伸温度而进行拉伸。另外,优选前述拉伸工序中的拉伸速度为20~350m/min。
获得的树脂拉伸膜也可根据需要而进行热处理(退火处理),谋求结晶化的促进、层叠膜的热收缩率减低等。另外,可根据需要而切掉获得的层叠体的织边,从而制成基材层。
(3)涂布层
涂布层通过涂布于基材层上而设置,通过调整入射光的光泽度而实现光反射体的亮线防止。
该涂布层包含填料,优选包含填料及粘合剂用树脂。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该涂布层表面形成以填料为核的突起,从而使该涂布层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4~0.2,由上述式(1)算出的光泽度比为2~25,且反射率为90%以上。
<填料>
作为前述涂布层中所使用的填料,优选使用可满足后述的优选的范围的粒径的无机填料或有机填料。作为无机填料的具体实例,更优选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锌、沉降性碳酸钙等;作为有机填料的具体实例,更优选使用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等。它们之中,从表面突起的形成性、以及基于表面突起的平均斜率Δa的调整、光泽调整的容易度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沉降性碳酸钙或交联丙烯酸珠。
另外前述涂布层中所使用的填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4~30μm,更优选为4~20μm,进一步优选为4~15μm,特别优选为4~10μm。如果前述填料的粒径为4μm以上,那么可以使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朝正反射方向的指向性变低,可以适度地散射,因此存在易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的倾向。如果前述填料的平均粒径为30μm以下,那么存在如下倾向:不易成为由摩擦引起的填料脱落等所导致的表面缺陷等产生的原因,所获得的涂布层、光反射体以及使用了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的外观也易于变良好。
在本发明的光反射体中,为了形成期望的突起的密度而调整平均斜率Δa,前述涂布层中的前述填料的配合量优选在干燥后为2~40重量%,更优选为3~30重量%,特别优选为4~14重量%的范围。配合量为2重量%以上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倾向:适度地形成突起而不会过分成为高光泽,可以降低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易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配合量为40重量%以下的情况下,也可适度地确保平坦面,因而存在如下倾向:以锐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变高,易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另外从可充分维持表面强度的观点考虑亦优选。
<粘合剂用树脂>
在前述涂布层中,作为与前述填料一同涂布于基材层上而固定填料的粘合剂用树脂,列举出:包含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醚系树脂、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橡胶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ABS系树脂等的树脂成分。使用以往公知的溶剂,使它们在该溶剂相之中溶解、分散、乳浊分解、稀释,而制成具有流动性并可涂布的溶液型、乳液型的状态的涂布剂,从而便可在基材层上进行涂布。
<其它成分>
在涂布剂中也可根据需要而配合荧光增白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等添加剂。作为前述荧光增白剂,可配合苯并噁唑系、香豆素系、苯乙烯联苯系、吡唑啉酮系增白剂;作为前述抗氧化剂,可配合立体受阻酚系、磷系、胺系等抗氧化剂;作为前述光稳定剂,可配合立体受阻胺、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等光稳定剂。
<涂布层的制造方法>
就涂布层的制造方法而言,使用模涂机、刮棒涂布机、帘涂布机、凹版涂布机、喷雾涂布机、刀片涂布机、逆转涂布机、气刀涂布机、浸渍涂布机、挤压式涂布机、滑动漏斗涂布机(slidehopper coater)等设备,在基材层的单面或两面上涂布包含涂布层成分的涂布剂,其后根据需要而进行平滑处理,经过干燥工序或固化工序而将粘合剂用树脂进行固化干燥从而成膜。
前述涂布层通过涂布而形成,从而可使前述优选的粒径的填料突出于光反射体表面,在光反射体表面形成用于满足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特性的表面凹凸(或突起)。
前述涂布层的基重优选在干燥后为2~20g/m2的范围,更优选为2~15g/m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6g/m2的范围。如果为2g/m2以上,那么前述涂布层中配合的填料也充分大,便易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为20g/m2以下的情况下,前述涂布层中配合的填料不会被粘合剂用树脂埋没而易于形成表面凹凸(突起)、降低以钝角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的指向性,可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前述涂布层的基重通过上述涂布设备的涂布量来调整,以按照JIS-P8124而测定出的光反射体的基重与基材层的基重之差的形式而求出。
<平均斜率Δa>
涂布层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4~0.2。该值优选为0.04~0.15,更优选为0.04~0.1。如果该值在0.04~0.2的范围内,则可以获得权利要求所规定的45°光泽度、以及光泽度比,在安装到面光源装置时易于改善亮度不均。
这样的特定的表面形状通过使作为最外层的涂布层包含填料、该填料形成突起从而实现。平均斜率Δa可通过调整在形成涂布层时使用的涂布液中包含的填料的种类、配合量、涂布层的基重等来控制。
(4)光反射体的性状和利用
关于满足<条件2>的光反射体的光泽度、光泽度比、反射率、利用,可参照满足<条件1>的光反射体的对应的记载。需要说明的是,满足<条件2>的光反射体的85°光泽度优选为1~40%,更优选为1~30%,进一步优选为1~15%,特别优选为1~8%。
[面光源装置]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用本发明的光反射体。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可优选用作侧光方式、直下型灯方式等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直下型灯方式的面光源装置方面极其有用。作为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例如可列举出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直下型灯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电视等),可具有例如图2所示那样的结构,可将从全方向入射于光反射体的光效率良好地向相对于光反射体为直角的方向进行反射。由此,亮度高并且没有亮度不均,可赋予看到液晶显示装置的人以自然感。
实施例
以下记载实施例、比较例以及试验例,从而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以下所示的材料,用量、比例、操作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则可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受限于以下所示的具体实例。
[使用材料]
首先,在本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材料示于表1。表1中,对于填料(a)、填料(f)以及填料(i),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并以3000倍实施观察,将100个填料粒子的粒径(长径)的平均作为平均粒径或平均分散粒径。另外,对于填料(b)以及填料(e),使用日机装株式会社制造的麦奇克HRA作为粒度分析计而进行粒度分布的测定,将相对于全填料重量为50%重量的粒径作为平均粒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填料(c)、填料(d)、填料(g)、填料(h)以及TiO2,分别使用了平均粒径已调整完的填料,参照了目录数据。
表1
[光反射体的制造]
<实施例1、2以及8>
使用挤出机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基材层用组合物(A)在250℃进行了熔融混炼。其后,挤出为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而获得了基材层(A)。将此基材层(A)再加热到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在纵向上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
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光泽调整层用组合物(B)进行熔融混炼,熔融挤出于所获得的基材层(A)的单面,按照成为B/A的方式层叠了光泽调整层(B)。接着将此层叠物再加热到160℃并利用拉幅机在横方向上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其后,在160℃进行了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掉织边而获得了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二层结构的层叠薄膜。将此层叠薄膜分别作为实施例1、2以及8的光反射体。
<实施例3>
使用不同的挤出机,分别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基材层用组合物(A)和光泽调整层用组合物(B)在250℃进行了熔融混炼。其后,将基材层用组合物(A)和光泽调整层用组合物(B)供给于一台共挤出模,在该共挤出模内在基材层用组合物(A)的表面层叠光泽调整层用组合物(B),然后挤出为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而获得了B/A的层叠物。
将此层叠物再加热到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在纵向进行拉伸,再加热至约150℃并利用拉幅机在横方向拉伸。接着将此层叠物再加热到160℃并利用拉幅机在横方向拉伸。其后,在160℃进行了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掉织边而获得了二层结构的层叠膜。将此层叠膜作为实施例3的光反射体。
<实施例4~6、9,比较例1、2、4~6>
使用挤出机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基材层用组合物(A)在250℃进行了熔融混炼。其后,将基材层用组合物(A)挤出为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而获得了基材层(A)。将此基材层(A)再加热到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在纵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
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光泽调整层用组合物(B)、中间层用组合物(C)进行熔融混炼,熔融挤出于所获得的基材层(A)的两面,按照B/C/A/C的方式层叠了基材层(A)、光泽调整层(B)、中间层(C)。接着将此层叠物再加热到160℃并利用拉幅机在横方向上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其后,在160℃进行了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掉织边而获得了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四层结构的层叠膜。分别将此层叠膜作为实施例4~6、9,比较例1、2、4~6的光反射体。
<实施例7>
使用挤出机,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基材层用组合物(A)在250℃进行了熔融混炼。其后,挤出为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而获得了基材层(A)。将此基材层(A)再加热到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在纵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
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光泽调整层用组合物(B)、中间层用组合物(C)进行熔融混炼,熔融挤出于所获得的基材层(A)的两面,按照B/A/C的方式层叠了基材层(A)、光泽调整层(B)、中间层(C)。接着将此层叠物再加热到160℃并利用拉幅机在横方向上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其后,在160℃进行了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掉织边从而获得了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三层结构的层叠膜。将此层叠膜作为实施例7的光反射体。
<实施例10>
使用挤出机,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基材层用组合物(A)、在260℃进行了熔融混炼。其后,将基材层用组合物(A)挤出为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而获得了基材层(A)。将此基材层(A)再加热到150℃,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来在纵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
将按照表2中记载的配合而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光泽调整层用组合物(B)、中间层用组合物(C)进行熔融混炼,熔融挤出于所获得的基材层(A)的两面,按照B/A/C的方式层叠了基材层(A)、光泽调整层(B)、中间层(C)。接着将此层叠物再加热到160℃并利用拉幅机在横方向上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来拉伸。其后,在160℃进行了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掉织边从而获得了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三层结构的层叠膜。将此层叠膜作为实施例10的光反射体。
<比较例3>
按照日本特开2006-195453号公报的实施例1,获得了下述表2中记载的结构的四层结构的层叠膜。将此层叠膜作为比较例3的光反射体。
[测定以及试验]
使用实施例1~10和比较例1~6的光反射体,进行了以下的测定和试验。
<层厚度>
基于JIS-P-8118测定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的全厚。另外,随机地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进行取样,使用切片机进行剖面切削,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3000倍进行切削面的观察并算出了层厚度。在光泽调整层的厚度算出中,将观察视野中的最厚的部分作为厚度。
<光反射体的密度>
取样3cm见方的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使用高精度电子比重计(MIRAGE TRADING CO.,LTD.制:SD-200L)在23℃环境下利用水中置换法测定了密度。
<孔隙率>
按照不压碎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的空孔的方式冷却并切削而制成厚度方向剖面(观察面),贴附于观察试样台,在该观察面上蒸镀金并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装置名“扫描电子显微镜:SM-200”,TOPCON(株)制)并且以容易观察的任意的倍率(500倍~3000倍)观察各层的空孔。进一步获取观察到的区域的图像数据,用图像解析装置(装置名“小型通用图像解析装置:LUZEX AP”,Nireco Corporation制)对该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求出空孔的面积率,作为孔隙率。
<平均斜率Δa>
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的光泽调整层侧表面的平均斜率Δa,通过将该光反射体切割为3cm见方的样品,使用三维粗糙度计((株)小坂研究所制:SPA-11)在5mm的长度(L)的范围测定该样品的表面粗糙度,从图8所示的凹凸部间的高低差h1、h2、h3……hn通过上述式(3)计算求出。
<反射率>
对于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的光泽调整层侧表面的反射率,通过使用搭载有直径150mm的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株)日立制作所制:U-3310),按照JIS-Z8722条件d记载的方法,测定波长550nm处的反射率而进行了。测定结果表示为,将氧化铝的反射率设为100%时的相对反射率。
<45°光泽度>
使用数字变角光泽度计(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UGV-5DP),按照JIS-Z-8741的方法4记载的方法,测定了光泽调整层侧表面的入射角45°的光泽度。将该测定值作为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的45°光泽度。
<85°光泽度>
使用便携式85°光泽度计(DR LANGE制:LMG063),测定了光泽调整层侧表面的入射角85°的光泽度。将该测定值作为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的85°光泽度。
<光泽度比>
使用通过测定求出的上述45°光泽度、以及85°光泽度的值,根据上述式(1)计算求出。
<色差ΔEH>
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进行取样,在下述条件的耐候性促进试验开始之前以及结束之后,使用分光浓度计(X-Rite公司制:X-Rite508)来实施色彩测定,获得明度指数L值以及色度指数a值、b值,并根据上述式(2)计算求出色差ΔEH
耐候性试验如下进行:使用耐候性促进试验机(DAIPLAWINTES Co.,Ltd.:METAL WEATHER),在83℃、相对湿度50%的环境条件下,由设置于距离光反射体样品10cm的位置的金属卤化物灯以照射强度90mW/cm2的紫外线照射100小时。
<亮度不均>
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安装到图2所示类型的直下式背光源型面光源装置中。该装置由于设置有3个冷阴极灯13,因此冷阴极灯间距d为30mm,光反射体11与冷阴极灯13的中心部的距离为2mm,光反射体11与散射板12的底面的距离为21mm,直下式背光源整体的宽为100mm。
利用目视来确认在点亮此直下式背光源时生成的亮度不均,基于以下基准进行了评价。
◎:无法确认亮度不均、为良好。
○:虽然确认亮度不均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确认亮度不均并且实用上成问题。
×:亮度不均度严重而达不到实用水平。
[测定以及试验结果]
这些各试验结果示于表3。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在填料一栏中,数字表示各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含量(重量%),记号表示各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在前述表1中的种类。
[表2]
[表3]
Figure BPA00001390418800401
如表3的结果所示,可知:本发明的光反射体都没有亮度不均、为良好,并且色差ΔEH也小。另一方面,光泽度比低于本发明的范围的比较例1~6的亮度不均改善不充分,特别是45°光泽度超过本发明的上限值的比较例1、45°光泽度低于本发明的下限值的比较例2和3的亮度不均度严重而达不到实用水平。
[亮度不均的实测]
将实施例1的光反射体安装到用于测定上述亮度不均的直下式背光源型面光源装置。使用C CD亮度计(Hi-Land,Ltd.制:RISA-COLOR-ONE)在3根冷阴极灯的横切方向对点亮此直下式背光源时所生成的亮度不均进行了测定。其结果示于图6。
另一方面,使用比较例1的光反射体来替代实施例1的光反射体;除此以外同样地操作,同样地测定了在点亮调整后的直下式背光源时所产生的亮度不均。其结果示于图7。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使用了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情况下,实际测出:即使是冷阴极灯使用根数少的面光源装置,亮线的产生也得以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也得以抑制。
根据以上可知,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即使在安装到冷阴极灯使用根数少并且灯间距大的面光源装置时,亮度不均的产生也少,且由紫外线照射导致的黄化也少。因此,使用了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的亮度不均度小,可长期使用。
[基材层的制造]
<制造例11以及12>
使用挤出机在250℃将以表4中记载的配合比率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组合物(a)进行了熔融混炼。其后,将熔融物挤出为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而获得了无拉伸片。将此无拉伸片再加热到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来在纵向以表4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
接着,将以表4中记载的配合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组合物(b)熔融挤出于所获得的无拉伸片的两面,按照(b)/(a)/(b)的方式进行了层叠。接着将此层叠物再加热到160℃并利用拉幅机在横方向以表4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其后,在160℃进行了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掉织边而获得了具有表4中记载的厚度的3层结构的层叠膜。将此层叠膜作为基材层(A)。
需要说明的是,表4中,在填料一栏中,数字表示各层中包含的填料的含量(重量%),文字表示各层中包含的填料在表1中的种类。
<制造例13>
使用挤出机在260℃将以表4中记载的配合比率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组合物(a)进行了熔融混炼。其后,将熔融物挤出为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而获得了无拉伸片。将此无拉伸片再加热到150℃,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来在纵向以表4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
接着,将以表4中记载的配合混合了表1中记载的材料的组合物(b)熔融挤出于所获得的拉伸片的单面从而按照(b)/(a)的方式进行了层叠。接着将此层叠物再加热到160℃并利用拉幅机在横方向以表4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其后,在160℃进行了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掉织边从而获得了具有表4中记载的厚度的2层结构的层叠膜。将此层叠膜作为基材层(A)。
需要说明的是,表4中,在填料一栏中,数字表示各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含量(重量%),文字表示各层中包含的填料在表1中的种类。
<白色PET>
作为其它的基材层(A),准备了市售的白色PET薄膜(LUMIRROR E60L,TORAY INDUSTRIES,INC.制)。
[表4]
[光反射体的制造]
<实施例11~16和比较例11,13~15>
在表5中记载的基材层(A)的单面涂布具有表5的配合组成的涂布剂并干燥,从而形成具有表5的基重的涂布层(B),制造了具有(B)/(A)的层叠结构的光反射体。表5中,在涂布剂的填料一栏中,数字表示涂布剂中所含的填料的含量(重量份),文字表示各涂布剂中所含的填料在表1中的种类。
<实施例17>
在表5中记载的基材层(A)的组合物(a)面涂布具有表5的配合组成的涂布剂并干燥,从而形成具有表5的基重的涂布层(B),制造了具有(B)/(A)的层叠结构的光反射体。表5中,在涂布剂的填料一栏中,数字表示涂布剂中包含的填料的含量(重量份),文字表示各涂布剂中包含的填料在表1中的种类。
<比较例12>
直接将制造例11记载的基材层(A)作为光反射体。
[测定以及试验]
使用实施例11~17和比较例11~15的光反射体,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了反射率、平均斜率Δa、45°光泽度、85°光泽度、光泽度比的测定和试验。关于亮度不均,按照以下而评价。
<亮度不均>
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反射体安装到图2所示的对应的直下式背光源型面光源装置。该装置为:冷阴极灯间距d为30mm,光反射体11与冷阴极灯13的中心部的距离为5mm,光反射体11与散射板12的底面的距离为25mm,并且搭载了12根冷阴极灯13的32英寸的直下式背光源。利用目视来确认在点亮此直下式背光源时所产生的亮度不均,基于以下基准进行了评价。
◎:无法确认亮度不均、为良好。
○:可确认亮度不均但是实用上没有问题。
△:确认亮度不均并且实用上成问题。
×:亮度不均度严重而达不到实用水平。
[测定以及试验结果]
这些各试验结果汇总示于表5。
[表5]
Figure BPA00001390418800461
如表5的结果所示可知:本发明的光反射体都没有亮度不均、为良好。另一方面,平均斜率Δa低于本发明的下限值的比较例11、未涂布涂布层(B)的比较例12、45°光泽度低于本发明的下限值的比较例13、平均斜率Δa低于本发明的下限值的比较例14、45°光泽度超过本发明的上限值的比较例15中的任一个的亮度不均度都严重。
根据以上可知,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即使在安装到冷阴极灯使用根数少并且灯间距大的面光源装置时,亮度不均的产生也少。

Claims (21)

1.一种光反射体,其为在基材层上设置有光泽调整层作为最外层的光反射体,所述光泽调整层表面的45°光泽度为10~80%,由下述式(1)所示的光泽度比为2~25,且满足下述<条件1>或下述<条件2>,
[数学式1]
Figure FPA00001390418700011
式(1)
<条件1>所述光泽调整层包含热塑性树脂(i)和平均粒径2~20μm的填料(ii),层厚为2~20μm,至少被单轴拉伸,且所述填料(ii)在所述光泽调整层中的含量为5~60重量%;
<条件2>所述光泽调整层为包含填料的涂布层,所述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4~0.2,反射率为9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其满足所述<条件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泽调整层的表面的平均斜率Δa为0.02~0.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泽调整层在高于所述热塑性树脂(i)的熔点的温度被拉伸。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i)主要包含熔点不足160℃的聚烯烃系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泽调整层包含10~40重量%的平均粒径2~20μm的填料(ii)。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其由包含基材层和所述光泽调整层的层叠体形成,所述基材层含有热塑性树脂(iii)和填料(iv)并且至少被单轴拉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iii)主要包含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中至少一者为160℃以上的聚烯烃系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基材层中的所述填料(iv),以5~75重量%包含平均粒径为0.05~1.5μm的无机填料和平均分散粒径为0.05~1.8μm的有机填料之中的至少一者。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反射率为90%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包含所述光泽调整层和所述基材层的层叠体在层叠两层之后,在高于所述热塑性树脂(i)的熔点、且低于所述热塑性树脂(iii)的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中至少一者的温度下被拉伸。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泽调整层中的孔隙率为0~4%,且所述基材层中的孔隙率为15~75%。
13.根据权利要求2~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密度为0.3~1.2g/cm3
14.根据权利要求2~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
在83℃、相对湿度50%的环境条件下,由设置于距离光反射体10cm的位置的金属卤化物灯,以照射强度90mW/cm2的紫外线照射100小时前后,由下述式(2)所示的色差ΔEH为0~10,
ΔEH=[(L0-L1)2+(a0-a1)2+(b0-b1)2]0.5    式(2)
式(2)中,L0、a0、b0分别表示照射前的L*a*b*色度体系的色空间的明度指数L*和色度指数a*、b*,L1、a1、b1分别表示照射后的L*a*b*色度体系的色空间的明度指数L*和色度指数a*、b*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其满足所述<条件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层在干燥后的填料浓度为2~40重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层中所含的填料的平均粒径为4~30μm。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为包含热塑性树脂和填料、至少在单轴方向被拉伸的树脂拉伸薄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层中,所述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以5~75重量%的浓度包含平均粒径为0.05~1.5μm的无机填料、平均分散粒径为0.05~1.8μm的有机填料、或它们的混合物。
21.一种面光源装置,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
CN200980151889.0A 2008-12-22 2009-12-22 光反射体以及面光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74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6427 2008-12-22
JP2008326427 2008-12-22
JP2009200338 2009-08-31
JP2009-200338 2009-08-31
JP2009-200337 2009-08-31
JP2009200337 2009-08-31
PCT/JP2009/007108 WO2010073611A1 (ja) 2008-12-22 2009-12-22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7409A true CN102257409A (zh) 2011-11-23
CN102257409B CN102257409B (zh) 2014-06-25

Family

ID=42287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188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7409B (zh) 2008-12-22 2009-12-22 光反射体以及面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640270B1 (zh)
CN (1) CN102257409B (zh)
TW (1) TWI463190B (zh)
WO (1) WO201007361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50226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边缘型背光单元和包括边缘型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04952A1 (en) * 2013-05-28 2016-04-13 Tredegar Film Products Corporation Polyolefin volumetric diffuser
CN107111014B (zh) * 2015-01-05 2020-05-19 帝人薄膜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CN113631967A (zh) * 2019-03-28 2021-11-0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反射材料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8515A (ja) * 2003-11-18 2005-06-09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2006072347A (ja) * 2004-08-06 2006-03-16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CN1985192A (zh) * 2004-05-31 2007-06-20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CN101084458A (zh) * 2004-12-17 2007-12-05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CN101300509A (zh) * 2005-10-31 2008-11-05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以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83965B2 (ja) 1995-01-27 2005-08-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反射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反射装置
WO2003014778A1 (fr) 2001-08-06 2003-02-20 Yupo Corporation Reflecteur optique
JP2005173546A (ja) 2003-11-18 2005-06-30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4866075B2 (ja) 2004-12-17 2012-02-01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TWI417564B (zh) * 2005-02-21 2013-12-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laminat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8515A (ja) * 2003-11-18 2005-06-09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CN1985192A (zh) * 2004-05-31 2007-06-20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JP2006072347A (ja) * 2004-08-06 2006-03-16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CN101084458A (zh) * 2004-12-17 2007-12-05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CN101300509A (zh) * 2005-10-31 2008-11-05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以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50226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边缘型背光单元和包括边缘型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US11099431B2 (en) 2016-05-31 2021-08-24 Lg Display Co., Ltd. Edge type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40270B1 (ko) 2016-07-15
KR20110128173A (ko) 2011-11-28
WO2010073611A1 (ja) 2010-07-01
TW201033648A (en) 2010-09-16
CN102257409B (zh) 2014-06-25
TWI463190B (zh) 2014-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1238C (zh)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CN101084458B (zh)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CN1253730C (zh) 光反射体
CN101680974B (zh) 反射片
JP5464997B2 (ja)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CN102257409B (zh) 光反射体以及面光源装置
CN102105822B (zh) 光反射体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03270434B (zh) 光反射体和使用了其的面光源装置
JP4866075B2 (ja)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CN101300509B (zh) 光反射体以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02239433A (zh) 光反射体以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
CN100510792C (zh) 光半透射反射体
CN100429536C (zh)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JP4049659B2 (ja) 光反射体
JP2005099314A (ja)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両面表示型面光源装置
EP1645892A1 (en) Light-reflecting body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same
JP5464996B2 (ja)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WO2012020837A1 (ja) 光反射体、照明器具、電飾看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CN106908864A (zh) 一种光学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Termination date: 201812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