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3637B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3637B
CN102253637B CN201110126537.9A CN201110126537A CN102253637B CN 102253637 B CN102253637 B CN 102253637B CN 201110126537 A CN201110126537 A CN 201110126537A CN 102253637 B CN102253637 B CN 1022536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rol
paper
wind speed
control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265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53637A (zh
Inventor
高桥克典
菅野雅至
玉木贤二
木俣明则
矶部昭史
岛尾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53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3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53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36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hickness or rigid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为了抑制定影部件周围的环境气体流入到送出分离风的送风部的事态,作为可切换的控制模式,风速设定部(3ba)具有第1控制模式(进行送风风扇57的分离用风速运转的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进行送风风扇57的低速运转的控制模式),按照第1控制模式及第2控制模式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来控制送风风扇(57)。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打印机、复印机等,公知有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在使用纸经过构成定影装置的一对定影部件的压接部(定影夹合(nip)部)的同时对调色剂进行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用纸上。由于通过加热及加压进行定影,所以有时会出现通过定影夹合部的用纸以卷在定影部件上的状态被排出,未与定影部件分离的不良现象。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25803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具备通过吹气来从定影装置上分离用纸的所谓空气分离功能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连续对用纸进行处理时,与仅对1张纸进行处理的情况相比,由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上升,所以有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图像品质。鉴于此,在该定影装置中,根据定影辊的温度使分离风的风速发生变更。具体而言,在定影辊的温度比作为能够良好地维持图像品质的温度范围的基准范围高的情况下,将分离风的风速设定得比基准风速大。由此,将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维持在基准范围。而在定影辊的温度比基准范围低的情况下,将分离风的风速设定得比基准风速小。由此,可抑制调色剂温度不上升到定影所必要的温度而造成定影不良的情况。
而且,这种定影装置在不需要进行分离风的送风的期间,会停止送风部对分离风的送风。由于定影装置伴随着热定影而成为高温多湿的环境,所以,定影部件周围的环境气体会流入到送风部,由此会产生下述的不良情况。具体而言,在送风部中产生结露会成为送风部的动作不良和损坏的原因,在开始了分离风的送风时,因结露水飞散到定影部件上会造成定影品质下降。
另外,虽然在日本特开2005-258035号公报中公开了对分离风的风速进行可变控制的方法,但该风速控制完全是以分离用纸为前提,只在该范围内变更风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之一在于,抑制定影部件周围的环境气体流入到送出分离风的送风部的事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反映了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其使用纸穿过由一对定影部件压接而形成的定影夹合部,通过对被转印在该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赋予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用纸上;送风部,其通过从定影夹合部中的用纸的排纸侧向用纸送出气体,将用纸从定影部件分离;和控制由送风部送出的气体的风速的控制部。该情况下,作为可切换的控制模式;控制部具有以具备为了从定影部件分离用纸而设定的一个以上设定风速的分离用风速,控制送风部的第1控制模式;和以比分离用风速中最小的设定风速小的风速,控制送风部的第2控制模式;优先选择第2控制模式,以第1控制模式及第2控制模式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控制送风部,根据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的种类来判定是否需要向上述第1控制模式切换,在需要进行向上述第1控制模式的切换的情况下,从上述第2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1控制模式,对上述送风部进行控制。
另外,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用纸上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用纸实施定影处理的定影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这里,定影单元具有:定影部,其使用纸经过由一对定影部件压接而形成的定影夹合部,通过对被转印在该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赋予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用纸上;送风部,其通过从定影夹合部中的用纸的排纸侧向用纸送出气体,将用纸从定影部件分离;和控制由送风部送出的气体的风速的控制部。该情况下,作为可切换的控制模式,控制部具有以具备为了从定影部件分离用纸而设定的一个以上设定风速的分离用风速,控制送风部的第1控制模式;和以比分离用风速中最小的设定风速小的风速,控制送风部的第2控制模式;优先选择该第2控制模式,以第1控制模式及第2控制模式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控制送风部,根据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的种类来判定是否需要向上述第1控制模式切换,在需要进行向上述第1控制模式的切换的情况下,从上述第2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1控制模式,对上述送风部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表示定影装置50的剖面图。
图3是概略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表示分离风的风速与纸种类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例涉及的以定影装置50的送风风扇57的风速控制为主体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例涉及的以定影装置50的送风风扇57的风速控制为主体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例涉及的以定影装置50的送风风扇57的风速控制为主体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对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以下说明。
在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优选控制部在从装置的启动到结束的运转期间,以第1控制模式及第2控制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控制送风部。
在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一对定影部件构成为在控制部的控制下,能够在使一对定影部件压接的压接状态、和将该一对定影部件分离的分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情况下,优选控制部在运转期间将一对定影部件控制成压接状态。
在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优选控制部在运转期间将一对定影部件从压接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时,停止基于送风部的送风,中断第2控制模式。这里,优选控制部在向等待打印指令的待机模式、或抑制电力消耗的低耗电模式的切换时,判断是否将一对定影部件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切换。另外,优选控制部在中断第2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将一对定影部件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切换之前,停止基于送风部的送风。
而且,在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优选控制部在使被切换成分离状态的一对定影部件返回到压接状态的情况下,开始基于送风部的送风,再次开始第2控制模式。这里,优选控制部在使中断了的第2控制模式再次开始时,在将一对定影部件从分离状态切换为压接状态之后,开始基于送风部的送风。
并且,在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优选控制部在使基于送风部的送风停止时,切断对送风部的电源供给。
下面,对更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例)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说明图。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通常被称为复印机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使多个感光体与一条中间转印带对置并沿纵方向排列,来形成彩色图像的所谓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该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原稿读取部10、曝光部20Y、20M、20C、20K、图像形成部30Y、30M、30C、30K、中间转印部40、定影装置(定影单元)50、排纸反转部70、再供纸部80、供纸部90,并且这些部件被收纳在一个框体内。
原稿读取部10在其上部具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的原稿载置台15上载置的原稿D被逐页分离而送出到原稿搬送路上,由搬送鼓16进行搬送。第1搬送导向件G1及原稿排出辊17将由搬送鼓16搬送来的原稿D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18上。
原稿读取部10在原稿图像读取位置RP,读取被搬送鼓16搬送过程中的原稿D的图像。具体而言,在原稿图像读取位置RP,原稿D的图像被灯L照射。基于照射的反射光被第1反射镜单元11、第2反射镜单元12、透镜单元13引导,在摄像元件CCD的受光面上成像。摄像元件CCD对入射的光进行光电转换,输出规定的图像信号,通过对该输出的图像信号实施A/D转换,生成输入图像数据。该输入图像数据与成为图像形成的基础的图像对应,生成的输入图像数据被输入到图像读取控制部14。
图像读取控制部14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阴影修正、抖动(dither)处理、压缩等处理,将通过该处理而获得的数据作为输出图像数据,保存到图像形成控制部2(参照图3)的存储部中。另外,输出图像数据也可以是从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个人计算机、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接收的数据。
曝光部20Y~20K由未图示的激光光源、多面反射镜、多个透镜等构成,生成激光束。曝光部20Y~20K根据输出图像数据,对应于从图像形成控制部2输出的输出信息,在作为图像形成部30Y~30K的构成要素的感光体31Y、31M、31C、31K的表面上,利用激光束进行扫描曝光。通过激光束的扫面曝光,在感光体31Y~31K上形成潜像。
图像形成部30Y由感光体31Y、以及被配置在其周边的主带电部32Y、显影部33Y、第1转印辊34Y和清洁部35Y构成。其他的图像形成部30M、30C、30K也是与图像形成部30Y相同的结构,在感光体31M、31C、31K的周边,分别配置有主带电部32M、32C、32K、显影部33M、33C、33K、第1转印辊34M、34C、34K和清洁部35M、35C、35K。
感光体31Y~31K通过主带电部32Y~32K使其表面均匀带电。显影部33Y~33K通过利用调色剂进行显影,使感光体31Y~31K上的潜像显影。由此,在各感光体31Y~31K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第1转印辊34Y~34K将在感光体31Y~31K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逐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40的中间转印带41上的规定位置。清洁部35Y~35K将残留在完成了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的感光体31Y~31K表面的调色剂除去。
中间转印部40的第2转印辊42将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用纸P上。被转印的用纸P从供纸部90的托盘PG1、PG2、PG3进行供给,由供纸辊91以规定的定时送到第2转印辊42。带清洁部43对完成了调色剂图像向用纸P的转印的中间转印带41的表面进行清扫,清扫后的中间转印带41被用于下一次的图像转印。
定影对象面上具备被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即未定影状态的调色剂图像的用纸P被送到定影装置50。定影装置50通过对用纸P进行加压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用纸P的定影对象面上。其中,关于定影装置5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排纸反转部70基于定影装置50的定影处理完成后的用纸P进行搬送,将其排出到排纸托盘75。在将用纸P正反反转排出的情况下,排纸导向件72暂时将用纸P导向下方。排纸反转辊73在夹持了用纸P的后端之后,将该用纸P反转搬送,然后,排纸导向件72通过将用纸P导向排纸辊74,而将用纸P排出到排纸托盘75。
另外,在对用纸P的背面也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排纸导向件72将表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完成后的用纸P搬送到位于下方的再供纸部80。再供纸反转辊81通过在夹持了用纸P的后端之后进行反向搬送,使用纸P反转,将其送出到再供纸搬送路82。由此,用纸P可进行对背面的图像形成。
图2是示意表示定影装置50的剖面图。定影装置50由定影部51、和送风部56构成。
定影部51主要由加热辊52、定影上辊53、环状定影带54、和定影下辊55构成。加热辊52及定影上辊53被配置成离开规定的距离,在这些辊52、53之间架设有定影带54。定影下辊55被配置成在定影带54与定影上辊53接触的区域与定影带54压接触状态,基本上在定影带54与定影下辊55的压接部形成了定影夹合部NP。
用纸P被以使定影对象面朝向定影带54的状态进行搬送,用纸P在搬送过程中通过定影夹合部NP。由此,在通过基于定影带54(定影上辊53)及定影下辊55的加压、以及定影带54所具有的热的作用,进行调色剂图像向用纸P的定影对象面的定影。进行了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后的用纸P被排纸辊60排出。
加热辊52例如通过在圆筒形的钢铁管或铝管的表面层叠用于防止与定影带54的磨损的涂层(例如氟树脂)而构成。在加热辊52的内部,内置有定影带54的加热用、即作为用于使用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热定影的热源的加热器52a。基于来自该加热器52a的热辐射,加热辊52被加温,该加热辊52所具有的热被传导给定影带54。加热辊52基于从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例如马达)传导动力而被旋转驱动,对应于该加热辊52的旋转对定影带54进行驱动旋转。加热辊52对应用纸P的通过速度,对定影带54进行旋转驱动。
定影上辊53通过在圆柱形钢铁或铝的表面上层叠硅橡胶或海绵等弹性层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定影上辊53成为不被加热器52a的热直接加热的结构。
定影带54是通过层叠耐热层、弹性层、保护层等而构成的环状带,具有可挠性。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辊52被加热器52a的热直接加热,加热辊52的热传导到定影带54,由此,定影带54被加热到定影温度。
定影下辊55通过在圆筒形的钢铁管或铝管的表面层叠硅橡胶等弹性层和基于氟树脂的离型层等而构成。其中,定影下辊55与加热辊52同样,内置有加热器(未图示),构成为能够辅助提供热定影用的热。
这样的结构的定影部51为了抑制定影上辊53、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的变形,而构成为能够根据需要将定影带54与定影下辊55的压接状态解除。在本实施例中,定影下辊55构成为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例如电动马达)的驱动下,能够从定影带54向分离的方向(例如下方向)移动,由此,可以相对定影带54在压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另外,对定影带54与定影下辊55的压接状态和分离状态进行切换的方法,也可以是使定影下辊55移动的方法以外的方法。例如,可以构成为设置加热辊52、定影上辊53和定影带54这3个点,使这些部件能够从定影下辊55向分离的方向(例如上方向)移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使定影上辊53能够向以加热辊5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移动。
送风部56由送风风扇57、管(duct)58和隔热部件59构成。送风风扇57与管58通过隔热部件59相互连接。
送风部56被配置于在用纸P的搬送路径FP中比定影部51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使管58的前端部(后述的吹出口58c)面对定影夹合部NP中的用纸P的排纸侧。在该送风部56中,从送风风扇57送出的空气在流过管58的内部流动后,被从吹出口58c排出,利用从吹出口58c吹出的空气(分离风)的风压,使用纸P从定影带54上分离(空气分离)。在本实施例中,这样的送风部56在用纸宽度方向(与用纸板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并排配置有3个。
送风风扇57是利用旋转的扇叶送出空气的送风装置,是具有多个可旋转的朝前叶片的多翼风扇。该送风风扇57从主体侧面的空气吸入口(未图示)将外部的空气吸入到主体内部,然后将该吸入的空气从空气送风口57b送出。本实施例的送风风扇57通过被控制转速,可进行分离风的送风、停止分离风的送风、以及分离风的风速(风量)调节。
送风风扇57被配置在对定影部51及送风部56的一部分(管58)进行收纳的定影装置50的框体的外壁面(在本实施例中是上壁面50a)上。具体而言,送风风扇57在使隔热部件59夹设于空气送风口57b的基础上,分别安装在设置于框体的上壁面50a的3个开口部。对于送风风扇57的配置,在送风风扇57将空气吸入到内部的关系上,考虑到将其配置在框体的外部比较合适、想要缩短从送风风扇57到定影带54的距离(分离风的导程距离)、希望将管58配置在加热辊52(热源52a)的附近等各种设计要求而进行决定。另外,送风风扇57的形状、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示例,只要是满足送出空气的功能的风扇即可,可采用任意的形状、结构。另外,送风风扇57也可以不输送机外的空气,而输送机内的空气,还可以送出空气以外的气体,或者是进行其他气体的送风的结构。并且,也可以取代送风风扇57而采用压缩机等送风装置。
管58是铝等金属制的剖面为矩形形状的管,被配置在与加热辊52(热源52a)接近的位置。从功能上讲,管58由被送入空气的送入口58a、导流空气的通风引导部58b、和吹出空气的吹出口58c构成。从送入口58a送入的空气被通风导向部58b引导而从吹出口58c排出。
送入口58a对应送风风扇57的空气送风口57b的形状而构成,被安装在设置于框体的上壁面50a的开口部。吹出口58c被配置在从定影夹合部NP的排纸侧的正面(用纸P的搬送路径FP上)向定影带54侧偏移的位置、且使分离风从带的切线方向流向定影带54那样的位置。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吹出口58c的配置,是由于在定影夹合部NP中与用纸P接触的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中,和用纸P的定影对象面接触的定影带54更有可能卷曲用纸P。而且,吹出口58c形成为以用纸P的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开口形状。基于细长的开口形状,吹出口58c能够使分离风向用纸宽度方向扩散,从而可抑制用纸宽度方向上的风量不均。
在管58中,对构成通风导向部58b的管壁面,具体对与加热辊52对置的管壁面(以下称为“对置壁面”)58d的外面侧实施了黑色的涂饰。由于该对置壁面58d朝向加热辊52,所以,成为接受来自加热辊52的辐射热(因加热器52a引起的辐射热)的受热面。因此,通过对该对置壁面58d的外面侧实施黑色的涂饰,采取了使对来自加热辊52的辐射热的吸收效率提高那样的措施。管58通过由受热面(对置壁面58d)接受辐射热,与在该对置壁面58d和通风导向部58b的内部流过的空气(分离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将分离风加温。
隔热部件59是在内部具有与送风风扇57的空气送风口57b及管58的送入口58a对应的贯通区域的框形状的部件,由抑制热传导的部件、换言之由具有隔热性的部件(例如发泡氨基甲酸乙酯)形成。该隔热部件59夹设在管58与送风风扇57之间,将相互间以连通状态连接。如上所述,在管58的对置壁面58d作为受热面发挥功能的关系上,管58自身也被加温。因此,通过在管58与送风风扇57之间夹设隔热部件59,可抑制该管58的热被传导给送风风扇57的事态。另外,隔热部件59没有必要使用独立的部件构成,也可以使送风风扇57的空气送风口57b具有隔热性,或者通过使管58的送入口58a具有隔热性,来实现隔热部件59所具有的功能。
图3是概略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主要由图像形成控制部2、和定影控制部3构成。图像形成控制部2和定影控制部3构成为能够相互通信。
作为图像形成控制部2,例如可使用主体由CPU、ROM、RAM、I/O接口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图像形成控制部2按照ROM中储存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运算,根据该运算结果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状态。
该图像形成控制部2能够从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上部设置的操作部(未图示)而设定的信息、或者从个人计算机或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与输出图像数据一同接收到的信息,取得打印条件,例如单面/双面的打印种类、用纸的种类(例如尺寸、普通纸/厚纸等用纸的种类和磅重等)、以及图像的浓度、倍率等。其中,作为操作部,例如可使用能够根据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信息而进行输入操作的触摸屏。
图像形成控制部2通过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主要包括曝光部20Y~20K、图像形成部30Y~30K、中间转印部40及供纸部90的图像形成单元),来执行以下所示的一系列处理,由此,象被搬送的用纸P上转印调色剂图像。
(1)使感光体21Y~21K带电;
(2)利用曝光部15Y~15K在感光体21Y~21K上形成静电潜像;
(3)在形成的静电潜像上附着调色剂;
(4)使感光体21Y~21K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3上;
(5)搬送用纸P;
(6)使中间转印带23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用纸P上。
作为定影控制部3,例如可使用主体由CPU、ROM、RAM、I/O接口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定影控制部3按照在ROM中储存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运算,根据该运算结果控制定影控制部3的动作状态。定影控制部3从功能上讲,具有主控制部3a和送风控制部3b。
主控制部3a通过在参照了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2的信号的基础上,控制定影装置50的各部,来控制调色剂图像向用纸P的定影对象面的定影。具体而言,主控制部3a通过控制加热器52a,来管理热定影处理中的定影温度。而且,主控制部3a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2的信号,分别控制加热辊52及定影下辊55的旋转定时和转速。另外,主控制部3a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2的信号,向送风控制部3b输出信号。
而且,主控制部3a通过控制定影下辊55,将定影下辊55相对定影带54设定为分离状态、或设定为压接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主控制部3a在从定影装置50启动到结束的运转期间,将定影下辊55控制成相对定影带54连续成为压接状态。
送风控制部3b参照来自主控制部3a的信号,控制送风风扇57的状态,具体而言,控制来自送风风扇57的分离风的风速。这里,风速用于表示从送风风扇57送出的分离风的输出,其不仅单单表示风速,还广泛包括风量、风压等状态。送风控制部3b从功能上讲,具有风速设定部3ba和风扇控制部3bb,由这两者控制送风风扇57。
风速设定部3ba设定由送风风扇57送出的分离风的风速。风速设定部3ba将设定后的风速作为风速指令值,输出到风扇控制部3bb,由此,控制来自送风风扇57的分离风的风速。
具体而言,作为可切换的控制模式,风速设定部3ba具有第1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在从定影装置50的启动到结束的运转期间,按照第1控制模式及第2控制模式中的任意一种控制模式,控制送风风扇57。这里,第1控制模式是用于以具有为了使用纸P从定影带54上分离而设定的1个以上设定风速(风速a~c)的分离用风速,控制送风风扇57的控制模式(送风风扇57的分离用风速运转)。第2控制模式是用于以比分离用风速(风速a~c中最小的设定风速(风速c)小的风速(风速d),控制送风风扇57的控制模式(送风风扇57的低速运转)。
图4是表示分离风的风速与用纸P的种类(纸种类)的关系的说明图。在该图中,(a)表示在采用本实施例涉及的控制方法的情况下与纸种类A~D对应的分离风的风速,(b)表示不采用本实施例涉及的控制方法的与以往方法的纸种类A~D对应的分离风的风速。在该图(b)中,以将纸种类A~C、与纸种类D分开的方式,对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P分类成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A~C、和不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D。例如就像厚纸不需要空气分离,普通纸、薄纸需要空气分离那样。另外,针对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A~C,根据其种类(尺寸、用纸P的种类、磅重等),如风速a~c那样设定各自不同的风速来作为分离用风速。例如,就像薄纸与普通纸相比被设定较大的风速那样。这里,风速a~c分别以风速a、风速b、风速c的顺序表示了风速逐渐增大(a>b>c)。
与这样的以往方法相比,本实施例的风速设定部3ba在定影装置50的运转期间,优先选择第2控制模式来控制送风风扇57。即,在第2控制模式下,风速设定部3ba将比分离用风速中的最小风速c更小的风速d设定为风速指令值,由此,送风风扇57进行基于风速d的低速运转。
另一方面,风速设定部3ba在伴随任务(打印指令)的打印开始时,根据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P的种类,判定是否需要向第1控制模式切换、即是否是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A~C。在需要向第1控制模式切换的情况下(是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A~C的情况),风速设定部3ba从第2控制模式切换到第1控制模式,对送风风扇57进行控制。在切换为第1控制模式的情况下,风速设定部3ba以分离用风速控制送风风扇57。具体而言,风速设定部3ba将与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P的纸种类A~C对应的风速a~c设定为风速指令值,由此,送风风扇57以设定的风速a~c进行分离用风速运转。
另一方面,在不需要切换为第1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D的情况),风速设定部3ba不进行向第1控制模式的切换,继续以第2控制模式控制送风风扇57。即,在第2控制模式下,风速设定部3ba将风速d设定为风速指令值,由此,送风风扇57进行基于风速d的低速运转。
风扇控制部3bb按照送风风扇57送出的空气的风速与来自风速设定部3ba的风速指令值对应的方式,控制送风风扇57。另外,风扇控制部3bb能够控制送风风扇57的电源的开关。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以定影装置50的送风风扇57的风速控制为主体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以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接通为触发,由定影控制部3执行。其中,在定影装置50的电源接通时,定影下辊55被设置为与定影带54分离的状态,并且送风风扇57的电源被设定为关闭状态。
首先,在步骤1(S1)中,主控制部3a使定影下辊55与定影带54压接。在紧接着步骤1的步骤2(S2)中,风速设定部3ba在选择了第2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将送风指令值设定为风速d,并将该风速指令值输出到风扇控制部3bb。风扇控制部3bb将送风风扇57的电源切换成接通状态,并且根据风速指令值(风速d)使送风风扇57以低速运转进行动作。
在步骤3(S3)中,主控制部3a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2的控制信号,判断是否是打印开始、即是否开始了伴随任务(打印指令)的打印。这里,通过操作部4的操作,与打印条件一同或者从个人计算机或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与打印条件、输入图像数据一同对图像形成控制部2输入打印开始指令,图像形成控制部2在开始打印时,将该打印开始指令与打印条件一同输出到定影控制部3。
当在步骤3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在开始打印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4(S4)。另一方面,在步骤3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未开始打印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本步骤3的处理。其中,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启动后或任务暂时结束后,在该步骤3中成为否定判定时,转移到在能够对用纸P进行打印的状态等待打印指示的所谓待机模式。
在步骤4中,风速设定部3ba根据从图像形成控制部2发送来的打印条件,判断在1个任务中成为定影对象的一系列用纸P中成为当前定影对象的用纸P,是否是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在该步骤4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是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5(S5)。而在步骤4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是不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的情况下,进入到后述的步骤8(S8)。
在步骤5中,风速设定部3ba将控制模式从第2控制模式切换成第1控制模式,对送风风扇57的风速进行设定。具体而言,风速设定部3ba保持有图4(a)所示那样的规定了纸种类与风速的关系的映射(map),从作为分离用风速的风速a~c中选择与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P的纸种类对应的风速。然后,风速设定部3ba将选择的风速设定为风速指令值,将该风速指令值输出到风扇控制部3bb。风扇控制部3bb根据风速指令值(风速a~c中的任意一个风速),使送风风扇57以空气分离用风速运转进行动作。
在步骤6(S6)中,风速设定部3ba判断最后的纸是否通过了定影部51、即成为打印对象的一系列用纸P中被最后进行定影处理的用纸P是否通过了定影夹合部NP。在该步骤6(S6)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在最后的用纸通过了定影部5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7(S7)。而在步骤6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通过了定影部51的用纸P不是最后用纸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4的处理。
在步骤7中,风速设定部3ba将控制模式从第1控制模式切换为第2控制模式,将风速指令值设定为风速d,并将该风速指令值输出到风扇控制部3bb。风扇控制部3bb根据风速指令值(风速d),使送风风扇57以低速运转进行动作。
另一方面,在步骤8中,风速设定部3ba与步骤6的处理同样地判断最后用纸P是否通过了定影部51。在该步骤8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最后用纸通过了定影部5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9(S9)。而在步骤8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通过了定影部51的用纸P不是最后用纸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4的处理。
在步骤9中,风速设定部3ba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2的信号,判断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电源是否被关闭。在该步骤9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主体电源被关闭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10(S10)。而在步骤9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主体电源未关闭的情况下,返回到上述步骤3的处理。
在步骤10中,风速设定部3ba将表示应该停止送风风扇57并且关闭电源的指示作为风速指令值输出到风扇控制部3bb。风扇控制部3bb在使送风风扇57停止的同时,将电源切换成关闭状态。在步骤10之后的步骤11(S11)中,主控制部3a使定影下辊55从定影带54分离。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可切换的控制模式,风速设定部3ba具有第1控制模式(进行送风风扇57的分离用风速运转的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进行送风风扇57的低速运转的控制模式),并按照第1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控制送风风扇57。
根据该构成,由于风速设定部3ba具有第2控制模式,所以即使是进行分离用风速运转以外的情况,也能够不停止送风风扇57,而继续从送风风扇57送出分离风。构成送风风扇57的部件中可旋转地支承多个朝前叶片的轴承、和驱动电路中搭载的电容等电子部件对高温环境的耐受性差,成为送风风扇57劣化的主要因素。在停止了分离风的情况下,定影部51(例如定影夹合部NP附近)的高温多湿空气会流向送风风扇57,由此,可能导致送风风扇57劣化。而且,由于送风风扇57的内部温度比定影温度低,所以在高温多湿的空气流入到送风风扇57的情况下,有可能在送风风扇57的内部形成结露,该结露也会导致送风风扇57劣化,并且在送风风扇57开始送风时,该结露会飞散到定影带54和定影下辊55侧。但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具有第2控制模式,可抑制高温多湿的空气流入到送风风扇57的事态。由此,由于可减少送风风扇57的劣化因素,所以可延长送风风扇57以及定影装置50的寿命。而且,由于还能够抑制结露的水向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侧飞散的事态,所以可提高定影品质。并且,由于在第2控制模式下,使送风风扇57低速运转、即以比第1控制模式的分离用风速低的风速动作,所以能够在尽量抑制耗电的状态下,达到上述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风速设定部3ba优先选择第2控制模式来控制送风风扇57。而且,风速设定部3ba根据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P的种类,判定是否需要向第1控制模式切换。在需要向第1控制模式切换的情况下(是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A~C的情况),风速设定部3ba从第2控制模式切换为第1控制模式,控制送风风扇57。
根据该构成,在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情况下,可以将控制模式从第2控制模式切换为第1控制模式。因此,能够有效抑制用纸P被卷在定影带54上,并且在此外的情况下,由于选择了第2控制模式,所以可抑制高温多湿的环境气体流入到送风风扇57的事态。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风速设定部3ba在从定影装置50启动到结束的运转期间,按照第1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控制送风风扇57。
根据该构成,在定影装置50的运转期间,除了选择第1控制模式的情况以外,执行基于第2控制模式的控制。由此,能够在定影装置50的运转期间抑制高温多湿的环境气体流入到送风风扇57侧的事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主控制部3a对应于从定影装置50启动到结束的运转期间,将定影下辊55相对定影带54控制成压接状态。
例如,为了抑制定影上辊53、定影带54以及定影下辊55上的弹性层的变形,公知有一种在定影处理的非执行期间(例如从最后用纸被排出到开始下一张的打印的期间),将定影下辊55控制成分离状态的方法。但在本实施例中,在选择了第1控制模式的期间(定影处理的执行期间)以外,基于第2控制模式执行送风风扇57的控制。因此,从送风风扇57送出的分离风通过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之间,由此被加温的分离风会被送到比定影装置50靠上游侧(在用纸P的搬送路径中为上游侧)。该情况下,因图像形成部30Y~30K的温度上升,会发生调色剂固着等,造成图像形成的品质下降。但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对应于定影装置50的运转期间而将定影下辊55与定影带54控制成压接状态,所以可抑制分离风通过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之间并被送到比定影装置50靠上游侧的不良情况。由此,可抑制图像形成的品质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当判断为用纸P通过了定影部51时,将送风风扇57从空气分离用风速控制切换为低速运转,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完成了用纸P向排纸托盘75的排纸时,将送风风扇57切换为低速运转,或者在一系列的打印动作结束时从空气分离用风速控制切换为低速运转(在后述的实施例中也同样)。
(第2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第2实施例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与第1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定影装置50中的送风风扇57的风速控制方法不同。下面,对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沿用相同的附图和符号,并省略说明,以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抑制构成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的弹性层的变形,主控制部3a可以在定影装置50的运转期间,根据需要将定影带54与定影下辊55的压接状态切换成分离状态。具体而言,主控制部3a在向抑制电力消耗的低电力模式转移时,判断是否将压接状态的定影下辊55切换成分离状态。
对应于该构成,风速设定部3ba在主控制部3a将定影下辊55从压接状态切换成分离状态时,停止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中断第2控制模式(进行送风风扇57的低速运转的控制模式)。具体而言,风速设定部3ba在中断第2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主控制部3a将定影下辊55从压接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之前,停止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
另一方面,风速设定部3ba在主控制部3a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定影下辊55切换为压接状态时,开始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再次开始第2控制模式。具体而言,风速设定部3ba在将中断的第2控制模式再次开始时,在主控制部3a将定影下辊55从分离状态切换为压接状态后,开始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
另外,风速设定部3ba在停止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时,向风扇控制部3bb输出表示切断电源向送风风扇57的供给、即关闭电源的风速指令值。
图6、7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以定影装置50的送风风扇57的风速控制为主体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表示的处理以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接通为触发,由定影主控制部3执行。其中,在定影装置50的电源接通时,定影下辊55被设置成从定影带54分离的状态,并且送风风扇57的电源被设定为关闭状态。
首先,在步骤20(S20)中,主控制部3a使定影下辊55与定影带54压接。这里,主控制部3a将控制标志Flag设置为“1”。该控制标志Flag在定影下辊55和定影带54处于压接状态时被设置为“1”,在定影下辊55和定影带54处于分离状态时被设置为“0”。
在步骤21(S21)中,风速设定部3ba在选择了第2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将风速指令值设定为风速d,并将该风速指令值输出到风扇控制部3bb。风扇控制部3bb将送风风扇57的电源切换成接通状态,并且根据风速指令值(风速d)使送风风扇57以低速运转进行动作。
在步骤22(S22)中,风速设定部3ba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2的控制信号,判断是否是打印开始。另外,在转移到后述的低电力模式的情况下,中止低电力模式,在恢复到预热(warm up)动作等可执行打印动作的状态后,开始伴随任务的打印。
在步骤22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在开始了打印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23(S23)。而在步骤22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未开始打印的情况下,进入到后述的步骤31(S31)。在图像形成装置1启动后、或任务暂时结束后,在该步骤22中成为否定判定的情况下,转移到在能够对用纸P进行打印的状态等待打印指示的所谓待机模式。
在步骤23中,风速设定部3ba判断控制标志Flag是否是1。在该步骤23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控制标志Flag是“1”的情况下,跳过步骤24(S24)及步骤25(S25),进入到步骤26(S26)。而在步骤23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控制标志Flag是“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24。
在步骤24中,主控制部3a使定影下辊55与定影带54压接。而且,主控制部3a将控制标志Flag设置为“1”。
在步骤25中,风速设定部3ba为了再次开始中断的第2控制模式,将送风指令值设定为风速d,并将该风速指令值输出到风扇控制部3bb。风扇控制部3bb将送风风扇57的电源切换成接通状态,并根据风速指令值(风速d)使送风风扇57以低速运转进行动作。
在从步骤26(S26)到步骤29(S29)中,与第1实施例所示的步骤4到步骤8的处理同样,判断是否是需要进行空气分离的纸种类,根据该判断结果,将控制模式切换为第1控制模式或者继续第2控制模式。
在步骤31(S31)中,风速设定部3ba参照未图示的计数器的经过时间,判断该经过时间是否经过了待机时间。该计数器在主体电源接通后未曾被输入任务的情况下,表示从电源接通后开始的经过时间,在被输入了一次以上任务的情况下,对从最近的任务中的定影处理结束后(最后用纸通过了定影部51后)起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时。另一方面,待机时间是为了向后述的低电力模式转移而设定的时间,其被设定为预先决定的规定时间。
在步骤31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计数器的经过时间经过了待机时间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32(S32)。而在步骤31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计数器的经过时间未经过待机时间的情况下,进入到后述的步骤37的处理。
在步骤32中,主控制部3a转移到低电力模式。该低电力模式将内置于加热辊52的加热器52a的温度设定为比通常动作时的值低的值,或者切断对未图示的传感器等的电源供给。
在步骤33(S33)中,主控制部3a判断是否将定影下辊55从定影带54分离。例如,主控制部3a为了抑制定影下辊55、定影上辊53以及定影带54的变形,根据计数器的经过时间等,判断是否将定影下辊55从定影带54分离。在该步骤33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使定影下辊55分离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34(S34)。而在步骤33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不使定影下辊55分离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36(S36),将控制标志Flag设置为“1”。
在步骤34中,风速设定部3ba为了使第2控制模式中断,向风扇控制部3bb输出表示停止送风风扇57并且关闭电源的风速指令值。风扇控制部3bb使送风风扇57停止,并且将电源切换成关闭状态。在步骤34之后的步骤35(S35)中,主控制部3a使定影下辊55从定影带54分离,并且将控制标志Flag设置为“0”。
在步骤37(S37)中,风速设定部3ba根据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2的信号,判断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电源是否被关闭。在该步骤37中是肯定判定的情况下、即主体电源被关闭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38(S38)。而在步骤37中是否定判定的情况下、即主体电源未被关闭的情况下,返回到上述的步骤22的处理。
在步骤38中,风速设定部3ba向风扇控制部3bb输出表示停止送风风扇57并且关闭电源的风速指令值。风扇控制部3bb使送风风扇57停止,并且将电源切换成关闭状态。在步骤38之后的步骤39(S39)中,主控制部3a使定影下辊55从定影带54分离。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主控制部3a可根据需要将压接状态的定影下辊55切换成分离状态。由此,由于可抑制构成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的弹性层的变形,所以能够抑制定影性能下降,并且可抑制定影装置50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主控制部3a在向抑制电力消耗的低电力模式转移时,判断是否将压接状态的定影下辊55切换成分离状态。在如向低电力模式转移那样,定影下辊55及定影带54处于长时间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容易发生变形,但根据本实施例,可抑制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当向低电力模式转移时,判断了是否将压接状态的定影下辊55切换成分离状态。但本实施例不限于上述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在向待机模式转移时,如步骤33~步骤35中所示的处理那样,判断是否将压接状态的定影下辊55切换成分离状态。根据该构成,可有效抑制定影带54及定影下辊55的变形。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风速设定部3ba在主控制部3a将压接状态的定影带54切换成分离状态时,停止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将第2控制模式中断。特别是风速设定部3ba在将第2控制模式中断的情况下,在主控制部3a将定影下辊55从压接状态切换到分离状态之前,停止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定影带54和定影下辊55分离的状态下,使送风风扇57停止,所以可抑制加热后的空气被送到比定影装置50靠上游侧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风速设定部3ba在停止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的情况下,切断电源向送风风扇57的供给。在送风风扇57停止的状态下,成为高温多湿的空气容易流入到送风风扇57的状况。越是湿度高的环境,驱动电路的焊锡接合部越容易发生被称为离子迁移的现象,成为送风风扇57的故障原因。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切断了电源向送风风扇57的供给,所以可抑制这样的不良情况。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风速设定部3ba在主控制部3a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定影下辊55切换成压接状态时,开始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使第2控制模式恢复。特别是风速设定部3ba在使中断的第2控制模式恢复时,在主控制部3a将定影下辊55从分离状态切换为压接状态后,开始基于送风风扇57的送风。
根据该构成,由于通过定影带54和定影下辊55压接而恢复为第2控制模式,所以,可抑制加热后的空气被送到比定影装置50靠上游侧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向低电力模式转移时,判断是否使定影下辊55分离,但也可以在定影处理结束后判断是否使定影下辊55分离。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定影下辊55与定影带54压接之后,从低速运转切换到空气分离用风速控制、即切换到比低速运转高的风速,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向空气分离用风速控制的切换只要在用纸P到达定影夹合部NP之前的定时进行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作为分离用风速列举了3个风速,但各实施例不限于此。分离用风速只要具备至少1个风速即可,可根据用纸的尺寸、种类、磅重等纸种类设定细化的风速。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而且,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自身也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控制部2和定影控制部3采用了独立的结构,但通过使一方的控制部执行另一方的控制部所实现的功能,也可由单一的控制部构成(即不需要在硬件上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控制部具有第2控制模式,即使在基于第1控制模式进行送风部的控制以外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送风部停止地以低电力从送风部继续送出分离风。由此,由于可抑制高温多湿的环境气体流入到送风部的事态,所以可减少送风部劣化的因素,从而可延长送风部以及定影装置的寿命。另外,由于还可抑制结露的水向定影部件侧飞散,所以,可提高定影的品质。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定影部,其具有一对定影部件,使用纸通过由该定影部件压接而形成的定影夹合部,通过对被转印在该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赋予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用纸上;
送风部,其通过从上述定影夹合部中的用纸的排纸侧向用纸送出气体,使用纸从上述定影部件分离;和
控制从上述送风部送出的气体的风速的控制部;
作为可切换的控制模式,上述控制部具有:以具备为了从上述定影部件分离用纸而设定的一个以上设定风速的分离用风速,控制上述送风部的第1控制模式;和以比上述分离用风速中最小的设定风速小的风速,控制上述送风部的第2控制模式;优先选择该第2控制模式,以上述第1控制模式及上述第2控制模式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控制上述送风部,根据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的种类来判定是否向上述第1控制模式切换,在需要进行向上述第1控制模式切换的情况下,从上述第2控制模式切换为上述第1控制模式,对上述送风部进行控制,
上述控制部在从定影装置启动到结束的运转期间,以上述第1控制模式及上述第2控制模式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对上述送风部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定影部件构成为,在上述控制部的控制下,能够切换为使上述一对定影部件压接的压接状态、和使该一对定影部件分离的分离状态,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运转期间,将上述一对定影部件控制成压接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运转期间将上述一对定影部件从压接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基于上述送风部的送风,中断上述第2控制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向等待打印指示的待机模式、或抑制电力消耗的低电力模式转移时,判断是否将上述一对定影部件从压接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将上述第2控制模式中断的情况下,在将上述一对定影部件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切换之前,停止基于送风部的送风。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使分离状态下的上述一对定影部件返回到压接状态时,开始基于上述送风部的送风,再次开始上述第2控制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使中断的上述第2控制模式再次开始时,在将上述一对定影部件从分离状态切换为压接状态后,开始基于上述送风部的送风。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使基于上述送风部的送风停止时,切断电源向上述送风部的供给。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用纸上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用纸实施定影处理的定影单元,
上述定影单元具有:
定影部,其具有一对定影部件,使用纸通过由该定影部件压接而形成的定影夹合部,通过对被转印在该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赋予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用纸上;
送风部,其通过从上述定影夹合部中的用纸的排纸侧向用纸送出气体,使用纸从上述定影部件分离;和
控制从上述送风部送出的气体的风速的控制部;
作为可切换的控制模式,上述控制部具有:以具备为了从上述定影部件分离用纸而设定的一个以上设定风速的分离用风速,控制上述送风部的第1控制模式;和以比上述分离用风速中最小的设定风速小的风速,控制上述送风部的第2控制模式;优先选择该第2控制模式,以上述第1控制模式及上述第2控制模式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控制上述送风部,根据成为定影对象的用纸的种类来判定是否向上述第1控制模式切换,在需要进行向上述第1控制模式切换的情况下,从上述第2控制模式切换到上述第1控制模式,对上述送风部进行控制,
上述控制部在从定影装置启动到结束的运转期间,以上述第1控制模式及上述第2控制模式的任意一个控制模式,对上述送风部进行控制。
CN201110126537.9A 2010-05-17 2011-05-13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2536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2836 2010-05-17
JP2010112836A JP2011242492A (ja) 2010-05-17 2010-05-17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3637A CN102253637A (zh) 2011-11-23
CN102253637B true CN102253637B (zh) 2014-04-23

Family

ID=44343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26537.9A Active CN102253637B (zh) 2010-05-17 2011-05-13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06013B2 (zh)
EP (1) EP2388658A3 (zh)
JP (1) JP2011242492A (zh)
CN (1) CN1022536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7347A (ja) * 2013-01-21 2014-08-28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CN104991555A (zh) * 2015-06-22 2015-10-21 中山明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击和带有智能报警装置的agv小车
JP2020122910A (ja) * 2019-01-31 2020-08-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02304B2 (ja) * 2019-06-04 2023-07-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9879A (zh) * 2004-09-13 2006-03-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39491A1 (en) * 2001-08-27 2003-02-27 Bogoshian Gregory V. Multi-function air knife
JP2004045723A (ja) * 2002-07-11 2004-02-1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01917A (ja) * 2004-01-13 2005-07-2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58035A (ja) 2004-03-11 2005-09-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55144B2 (ja) 2004-04-27 2010-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5267B2 (ja) * 2005-09-20 2011-07-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714900B2 (ja) * 2006-01-12 2011-06-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5368B2 (ja) * 2006-03-03 2011-07-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0962A (ja) * 2006-03-09 2007-09-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3302A (ja) * 2006-09-27 2008-04-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1541B2 (ja) 2006-09-28 2011-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505723B2 (en) * 2007-02-13 2009-03-17 Xerox Corporation Air knife system with pressure sensor
JP4586867B2 (ja) * 2008-03-04 2010-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300704A (ja) * 2008-06-13 2009-12-2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10112836A (ja) 2008-11-06 2010-05-20 Yaskawa Electric Corp 自己位置同定装置および該自己位置同定装置を備えた移動ロボ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9879A (zh) * 2004-09-13 2006-03-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58035A 2005.09.22
JP特开2008-83302A 2008.04.10
JP特开2008-83475A 2008.04.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06013B2 (en) 2014-04-22
EP2388658A3 (en) 2014-05-14
CN102253637A (zh) 2011-11-23
US20110280603A1 (en) 2011-11-17
EP2388658A2 (en) 2011-11-23
JP2011242492A (ja)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021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0032972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8961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253637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6026930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2669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0820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845015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H07114292A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2011253113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73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16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053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5453A (ja) 用紙加湿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10138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39462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JP40078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502908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450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450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36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0488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21582A (ja)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911B2 (ja) 用紙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