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6700B - 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46700B CN102246700B CN201110236831A CN201110236831A CN102246700B CN 102246700 B CN102246700 B CN 102246700B CN 201110236831 A CN201110236831 A CN 201110236831A CN 201110236831 A CN201110236831 A CN 201110236831A CN 102246700 B CN102246700 B CN 1022467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edling
- medium
- days
- tender stem
- tissue cul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02P60/216—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方法。本发明采集滇杨3年生枝条水培后以嫩茎为外植体,无菌嫩茎平放入分化培养基,在愈伤上长出丛生不定芽,再分别接入增殖、生根培养基,移栽炼苗基质等。本发明取材方便快捷,各阶段的培养基和炼苗基质都分别进行筛选比较,为滇杨工厂化快速繁殖、育苗以及滇杨生理遗传性质研究提供了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是杨柳科杨属青杨派树种,尚有的少量滇杨原始野生植株仅存于部分海拔较高的山区,现存滇杨林分主要以人工林为主,且基本由雄株组成,雌株极为少见。滇杨作为林木遗传育种中的模式植物,其组织培养包括基本培养基及外源激素选择,外植体选择、消毒、分化、增殖与生根培养及炼苗移栽等步骤。杨树外植体的选择上,与茎尖分生组织接连的腋芽、叶片、茎尖具有较强的形态发生能力,通常从优树上选取相应组织部分复幼后再取外植体。金顺玉等在“黑林1号杨(小黑杨×波兰15A)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植物生理学通讯[J], 2003,39(6):639)中,利用叶片作为外植体,用75%乙醇消毒1min附加NaClO消毒2min获得了无菌苗。 “3个杨树品种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沈周高,等.[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1):90-92.),对3种黑杨杂种叶片不同时长的消毒处理结果中,0.1%HgCl2溶液消毒4min处理,叶片污染率为20%,出愈率为76%。经过诱导,外植体重新开始细胞分裂与器官分化,形成完整植株。
不同杨树的生长环境与生物学习性不同,导致适合其诱导、增殖及生根培养的培养基不同。例如,京2杨生长需要较高的营养,MS培养基更适于腋芽的启动和生长。(张蕾,苏晓华等.京2杨组培条件的优化及再生体系建立[J].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 (6) : 787-793)。欧美杨“山地一号”丛生芽的增殖以MH为基础培养基,用0.3-0.8mg/L浓度6-BA与0.05mg/L浓度的NAA混配(杨传平等,“欧美杨‘山地1号’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建立”[J].分子植物育种,2006,4(4): 579-582. )。杨树的生根培养大都采用1/2MS为基础培养基,附加一定量的NAA、IAA、IBA。史绍林等诱导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的根,采用1/2MS+0.1 mg/LNAA +0.02 mg/LIBA作为根诱导培养基配方,生根率达90%,根数多,生长健壮。(“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组织培养基配方的筛选与应用”[J].防护林科技,2008,(6):25-26.)在杨树组培苗炼苗移栽过程中,韩玉琴等在“山新杨微繁工厂化配套生产技术”中选择黑土和草炭土附加少量草木灰、细沙、马粪为移栽基质(黑龙江农业科学[J],2005, (2) :59-60.)。康冰等在欧美速生杨炼苗移栽中,选用干净河沙为基质,保持温度26℃,相对湿度为85%,30d后成活率达到90%以上(“速生欧美黑杨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4, 40(5): 582.)。
此外,光照作为杨树组织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不同强度和波长的光照将直接影响再生体系的建立。
与滇杨组织培养相关的文献中,有张春霞等以初春时采摘二年生滇杨枝条在室温下水培长出新叶,取水培新叶的叶柄消毒得到的无菌材料作为外植体,利用1/2MS基本培养基附加苯基噻二唑基脲(TDZ)、NAA等组成的三种培养基对叶柄诱导分化、增殖以及生根等进行离体再生的研究(“滇杨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植物生理学通讯[J],2006,42(6):1131)。但该方法作为实验室研究,而在工业化条件下叶柄取材量大,基础培养基和外源激素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叶柄进行的离体组织培养实验较为单一,未对不同生长因子或激素的可能组合的培养基进行对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用滇杨离体嫩茎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为滇杨离体的工厂化快速繁殖和育苗、以及滇杨生理遗传性质研究提供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方法实现:
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3年生滇杨枝条,摘除枝条上叶片,置于室温下水培一个月,待其长出嫩茎后剪下作为外植体;
(2)将步骤(1)嫩茎置入烧杯中,加入2%次氯酸钠,振荡6min,无菌水冲洗3遍,再加70%酒精消毒40s,之后加0.1%HgCl2消毒7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遍;
(3)用MS+6BA0.5mg/L+NAA0.05mg/L作为滇杨嫩茎不定芽诱导的分化培养基,将步骤(2)消毒后的无菌嫩茎平放入该培养基,20~25天生长出愈伤组织,约30天在愈伤上长出丛生不定芽;
(4)用MS+6BA0.1mg/L+NAA0.02mg/L作为滇杨增殖培养基,将步骤(3)诱导后产生的不定芽接入该培养基,25天左右培养一代;
(5)用1/2MS+NAA0.02mg/L作为滇杨生根培养基,将步骤(4)增殖培养后的壮苗插入该培养基,培养生根苗,15天左右生根;
(6)将步骤(5)的生根瓶苗在组织培养室培养25天,转到普通实验室内闭瓶培养3天、开瓶培养2天进行炼苗前预处理,然后移栽到基质中炼苗;
以上步骤(2)~(5)消毒接种工作均在超净工作台中操作,试管苗的培养均在组织培养室内进行,其培养条件为:温度25±2℃、光照1500-2000Lx、光照时间12h/d、湿度70%~80%。
所述方法的步骤(6)移栽炼苗基质的配方为:河沙:腐质土:珍珠岩=1:1:1。
所述方法的步骤(6)炼苗基质以0.3 %的高锰酸钾溶液淋溶消毒,盖上小棚膜,7天后移栽炼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突出的进步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采集滇杨3年生枝条摘除老叶,水培复幼,取材方便快捷,且不受季节的限制;
2、以滇杨新生嫩茎为外植体,通过12种不同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比的增殖培养基进行培养,生成愈伤组织后在愈伤上分化出丛生芽,筛选出嫩茎芽分化率较高的6BA和NAA培养基,其诱导发芽率高,更适合滇杨离体快繁及获取同一规格的组培苗;
3、本发明选用4种不同激素配比的生根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主根和须均多且健壮的生根组培苗,获得了适合滇杨离体快繁生根的培养基,为后期移栽炼苗的高成活率提供保障;
并且,6-BA及NAA试剂均较为廉价;
4、本发明选用7种不同基质配比的移栽炼苗基质进行生根组培苗移栽炼苗,并进行死亡率、30天成活率、苗高及苗的地径生长情况分析,筛选出适合滇杨生根组培苗移栽炼苗的培养基质配方,首次筛选了滇杨组培苗的炼苗基质。
因此,本发明建立的滇杨离体培养再生体系,对滇杨离体快速繁殖和遗传改良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不同炼苗预处理对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图。
图2是不同基质中移栽死亡情况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3是不同基质对组培苗高生长的影响图。
图4是不同基质对组培苗地径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外植体的消毒
取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三年生滇杨枝条,将枝条上的叶片全部摘除后,置于室温下水培一个月,待其长出嫩茎后剪下作为外植体材料。将嫩茎在烧杯中用自来水冲洗2h后,放入三角瓶中,加入2%的次氯酸钠,振荡8min后,取出嫩茎材料,用无菌水冲洗叶柄3遍;再用70%乙醇消毒嫩茎40sec,之后分别放入4个无菌瓶中,Ⅰ:+2%的次氯酸钠10min;Ⅱ:+10%H2O210min;Ⅲ:+0.1%HgCl27min;Ⅳ:+0.1%HgCl27min+2%的次氯酸钠8min。用无菌水冲洗叶柄6遍。选用MS为基础培养基接种。MS配方如表1:
表1 MS培养基成分配方表:
十五天后统计污染率、死亡率,并进行数据分析。设计和效果见表2:
表2 不同消毒剂对滇杨嫩茎的消毒效果
处理号 | 消毒时间(s) | 污染率(%) | 成活率(%) |
Ⅰ | 40+600 | 30.0 | 64.0 |
Ⅱ | 40+600 | 44.0 | 50.0 |
Ⅲ | 40+420 | 16.0 | 80.0 |
Ⅳ | 40+420+480 | 12.0 | 64.0 |
综合表2,70%乙醇+0.1%HgCl2对滇杨嫩茎的消毒效果较好,污染率较低为16%且接种后的外植体发芽成活率高。
(二)滇杨嫩茎不定芽诱导的分化培养
设计正交试验如表3。用已灭菌的镊子将无菌嫩茎取出,切成1-2cm小段放入无菌水中;将消毒后的嫩茎平放入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生长素NAA、蔗糖30g/L以及琼脂4.5g/L的MS培养基(表1)中,pH值调至5.8-6.2作为滇杨嫩茎不定芽诱导的分化培养基,培养基分装在200mL玻璃瓶中,每瓶40-50mL,高温、高压灭菌20min后冷却凝固待用。组织培养室温度为25±2℃、光照1500-2000Lx、光照时间12h/d、湿度70%~80%。无尘、空气流通,定期蒸气密闭熏蒸喷雾消毒降尘。
试验共12个培养基处理,每瓶接种外植体4枚,每处理共接20瓶,每个处理重复3次,诱导不定芽。
表3滇杨嫩茎诱导芽分化培养基激素实验设计方案(单位:mg/L)
培养基处理 | 6BA | NAA |
1 | 0.5 | 0.05 |
2 | 0.5 | 0.08 |
3 | 0.5 | 0.10 |
4 | 1.0 | 0.05 |
5 | 1.0 | 0.08 |
6 | 1.0 | 0.10 |
7 | 1.5 | 0.05 |
8 | 1.5 | 0.08 |
9 | 1.5 | 0.10 |
10 | 2.0 | 0.05 |
11 | 2.0 | 0.08 |
12 | 2.0 | 0.10 |
在培养室内进行光照培养30天后,对滇杨嫩茎不定芽的发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对芽的质量进行评价(表4)。
表4 NAA、6BA不同浓度配比对滇杨嫩茎不定芽诱导分化的影响
处理 | 6BA(mg/L) | NAA(mg/L) | 芽分化率(%) | 平均芽数 | 出芽质量 |
1 | 0.5 | 0.05 | 20 a | 20.1 a | 芽粗壮,长势旺 |
2 | 0.5 | 0.08 | 15 b | 7.3 c | 芽粗壮,长势一般 |
3 | 0.5 | 0.10 | 0 d | 0.0 d | 无芽 |
4 | 1.0 | 0.05 | 20 a | 18.8 a | 芽粗壮,长势一般 |
5 | 1.0 | 0.08 | 10 c | 10.3 b | 芽长势不佳 |
6 | 1.0 | 0.10 | 0 d | 0.0 d | 无芽 |
7 | 1.5 | 0.05 | 0 d | 0.0 d | 无芽 |
8 | 1.5 | 0.08 | 0 d | 0.0 d | 无芽 |
9 | 1.5 | 0.10 | 0 d | 0.0 d | 无芽 |
10 | 2.0 | 0.05 | 0 d | 0.0 d | 无芽 |
11 | 2.0 | 0.08 | 0 d | 0.0 d | 无芽 |
12 | 2.0 | 0.10 | 0 d | 0.0 d | 无芽 |
注:同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结果(表4)显示12种激素组合对滇杨嫩茎丛生芽分化率影响极显著。再进一步对芽分化率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嫩茎的芽分化率最高的是1号与4号,且二者差异不显著,外植体接入20d后腋芽开始萌动,两侧基部开始膨大,切口处长出大量愈伤组织,30天左右长出丛生芽,有单芽也有丛生芽。其他培养基处理与1、4号处理差异均显著。另外1号处理平均分化芽数达到最高20.1,且产生的芽长势旺。可见,以芽分化率及出芽质量作为评价标准,MS+6-BA0.5mg/L+NAA 0.05mg/L为滇杨茎段诱导发芽的较佳培养条件。
(三)不定芽的增殖培养
以MS作为诱导后产生的不定芽的增殖基础培养基,加入不同配比的细胞分裂素6BA与生长素NAA,正交试验设计如表5。所有处理均添加蔗糖30g/L,琼脂4.5g/L,最后用1mol/L的NaOH溶液调节培养基pH值至5.8-6.2。增殖培养试验共12个培养基处理,每瓶接种外植体4枚,每处理共接20瓶,每个处理重复数3。接种准备与培养条件同上。
表5 滇杨增殖培养基激素配比表(单位:mg/L)
处理 | 6BA | NAA |
1 | 0.1 | 0.02 |
2 | 0.1 | 0.05 |
3 | 0.1 | 0.08 |
4 | 0.1 | 0.10 |
5 | 0.2 | 0.02 |
6 | 0.2 | 0.05 |
7 | 0.2 | 0.08 |
8 | 0.2 | 0.10 |
9 | 0.5 | 0.02 |
10 | 0.5 | 0.05 |
11 | 0.5 | 0.08 |
12 | 0.5 | 0.10 |
滇杨不定芽进行增殖培养时间30天后进行观察、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试管苗增殖及生长的影响
Table 10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the proliferations and growths of plantlets
处理 | 6BA | NAA | 平均增殖芽数 | 茎增高 (cm) | 试管苗生长状况 |
1 | 0.1 | 0.02 | 4.7 a | 1.6 a | 茎叶嫩绿色,腋芽抽生多,从生芽多,苗生长高而健壮 |
2 | 0.1 | 0.05 | 4.3 a | 1.3 ab | 茎叶多数嫩绿色,腋芽抽生多,苗茎生长高 |
3 | 0.1 | 0.08 | 4.1 a | 0.98 b | 茎叶嫩绿色有极少茎叶红色,腋芽抽生多,苗生长一般 |
4 | 0.1 | 0.1 | 2.2 b | 0.56 c | 茎叶嫩绿色有极少茎叶红色,苗茎矮小瘦小,老化 |
5 | 0.2 | 0.02 | 2.8 b | 1.26 ab | 茎叶较多红色,苗茎长高 |
6 | 0.2 | 0.05 | 2.4 b | 0.98 b | 茎叶多数嫩绿色有极少茎叶红色,叶狭长 |
7 | 0.2 | 0.08 | 2.0 bc | 0.94 b | 茎叶红色,植株细弱 |
8 | 0.2 | 0.1 | 1.5 c | 0.68 c | 茎叶多数嫩红色,莲座状,植株较矮小 |
9 | 0.5 | 0.02 | 0.0 d | 0.00 d | 黄化死亡 |
10 | 0.5 | 0.05 | 0.0 d | 0.00 d | 黄化死亡 |
11 | 0.5 | 0.08 | 0.0 d | 0.00 d | 黄化死亡 |
12 | 0.5 | 0.1 | 0.0 d | 0.00 d | 黄化死亡 |
注:同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表6显示,一定范围内较低的6-BA和NAA浓度有利于滇杨不定芽的增殖,当6-BA浓度高于0.5mg/L,组培苗全部黄化后死亡。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从增殖芽数来看,1、2、3号培养基间差异不显著,且均具有较高的增殖芽数。而其他9种培养基均与上述3种培养基存在显著差异。从增殖苗的茎高来看,1、2号培养基间差异不显著,且均具有较高的茎高生长,其他10种培养基处理均与1、2号培养基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12个增殖培养处理中,增值系数和增殖苗茎高生长值最高的是1号培养基,并且1号培养基中的丛生苗茎叶嫩绿色,腋芽抽生多,从生芽多,苗生长高而健壮。因此,适合滇杨组织培养增殖生长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 0.1mg/L+NAA 0.02mg/L。
(四)4种不同培养基对滇杨无菌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滇杨的生根培养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1/2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NAA,激素的质量浓度设为3个水平,以1/2MS基础培养作为对照,其中不添加任何植物生长调节剂,蔗糖均为30g/L,琼脂4.5g/L,培养基pH值调至5.8-6.2,培养基激素设计方案见表7。
当继代培养的组培苗长高到2~3cm左右时,将生长健壮的无根组培苗切除基部的愈伤组织,接种于事先配制好的生根培养基上,共设计4个培养基处理,每个处理接种20瓶,每瓶4棵,重复3次,接种准备与培养条件同上。
表7 滇杨生根培养基激素浓度表(单位:mg/L)
处理 | 培养基配方 |
1 | 1/2MS |
2 | 1/2MS+NAA 0.01 |
3 | 1/2MS+NAA 0.02 |
4 | 1/2MS+NAA 0.05 |
生根效果主要统计生根率。在生根培养一周后,开始每隔两天观察记录其生根时间顺序与生根数量、粗壮程度、根长等等。转接10天后调查不同培养基中无菌苗的生根率、生根状况,并统计数据,其结果列于表8。
表8 不同组分的培养基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单位:mg/L)
Table 11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medium on effect of rooting (Unit:mg/L)
培养基 | 生根率 | 平均主根量 | 主根平均长度(cm) | 须根平均长度(cm) |
1/2MS+NAA0.00 | 93% | 2.1 | 3.4 | 0.5 |
1/2MS+NAA0.01 | 97% | 2.6 | 2.4 | 0.3 |
1/2MS+NAA0.02 | 100% | 2.4 | 2.6 | 0.8 |
1/2MS+NAA0.05 | 80% | 1.9 | 2.7 | 1.2 |
比较4种培养基中不同激素含量对滇杨无菌苗生根的影响(表8)。在不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中,无菌苗的根系数量少,而且相对细长、瘦弱;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NAA的培养基中的幼苗生根均较多,根短而粗,须根也较粗壮,植株叶色浓绿,长势旺盛。可以看出,添加少量的生长素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与发育。因此,在这4种培养基中,滇杨生根生长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1/2MS+NAA0.02mg/L。
(五)不同炼苗预处理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移栽前进行一定天数的炼苗预处理往往影响移栽成活率,设计4种不同的炼苗处理:(1)将接入生根培养基的组培苗在培养室中培养30天。(2)将接入生根培养基的组培苗在培养室中培养25天,普通实验室闭瓶炼苗5天。(3)将接入生根培养基的组培苗在培养室中培养25天,普通实验室闭瓶炼苗3天再打开瓶盖进行炼苗2天。(4)将接入生根培养基的组培苗在培养室中培养25天,普通实验室开瓶炼苗5天。每组处理30株,重复3次,处理期间保持瓶内湿度,防止组培苗萎蔫死亡。处理结束后,移栽入经灭菌后的基质中。如图1,组培苗预处理后移栽成活率的高低顺序为:处理3>处理2 >处理1>处理4。将组培苗放在普通实验室闭瓶炼苗3天再打开瓶盖进行炼苗2天,这种处理效果最佳,组培苗成活率为93.3%。其次是,将组培苗放在普通实验室闭瓶炼苗5天,炼苗效果降低,从而导致滇杨幼苗的抵抗力差,移栽后成活率降低。将组培苗放在普通实验室开瓶炼苗5天,该处理成活率最低,甚至比不进行炼苗处理的对照低。说明炼苗时间长,导致空气中细菌和病毒污染,幼苗移栽后适应能力差,成活率低。
(八)基质的筛选
用红土、河沙、珍珠岩、腐质土、蛭石配置7种不同的基质,基质配比:(1)河沙;(2)河沙:腐质土=1:1;(3)河沙:腐质土:蛭石=1:1:1;(4)珍珠岩;(5)珍珠岩:腐质土=1:1;(6)红土;(7)红土:腐质土=1:1。移栽瓶苗前,将基质装入穴盘,用0.3 %的高锰酸钾溶液淋溶消毒,盖上小棚膜,熏蒸一个星期后使用。
将在普通实验室内预处理后的组培苗,移栽入上述基质中,每种基质移栽组培苗15株,每个处理作3次重复。
如图2所示,滇杨移栽死亡主要集中在移栽后的30天内,移栽后15天死亡率最高,其次是移栽15-30天,在移栽45-60天时,死亡率为0。其平均成活率、苗高、地径方差统计结果以及苗的生长情况列于表9。
表9 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基质编号 | 平均成活率(%) | 平均苗高(㎝) | 平均地径(㎜) | 苗木生长状况 |
1 | 80.0 b | 5.07 c | 1.41 c | 生长缓慢,长势一般,叶黄绿色 |
2 | 91.1 a | 6.83 a | 1.48 b | 生长较快,长势良好,叶绿色 |
3 | 93.3 a | 7.43 a | 1.55 a | 生长旺盛,苗木粗壮,叶深绿 |
4 | 73.3 c | 5.03 c | 1.35 d | 生长缓慢,长势一般,叶黄绿色 |
5 | 86.7 ab | 6.20 b | 1.48 b | 生长快,长势良好,叶绿色 |
6 | 73.3 c | 4.60 c | 1.42 c | 生长缓慢,长势较差,叶黄绿 |
7 | 84.4 ab | 6.77 a | 1.49 ab | 生长快,长势良好,叶绿色 |
注:同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方差分析结果(表9)表明,不同基质对滇杨组培苗成活率存在有一定差异,部分基质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据此,可以把基质分为3类:组培苗成活率最好的是2号和3号基质,其次是1号、5号和7号基质,生长较差的有4号和6号基质。而2号与3号基质在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就滇杨组培苗的成活率而言,可筛选出2号和3号基质为较佳移栽基质;不同基质在组培苗的高生长方面差异显著。结合图3和表9可见,2号、3号和7号基质上幼苗生长较高,且在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因此,就滇杨组培苗的在不同基质上移栽高生长而言,可筛选出2号、3号7号基质为较佳基质。分析图4及表9可得,不同基质在组培苗的地径生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号及7号基质中,幼苗地径生长较好,且二者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就滇杨组培苗的在不同基质上移栽地径生长而言,可筛选出3号和7号基质为较佳基质。从表9中我们还可以看出,3号叶片颜色深绿色,2号、5号和7号叶片为绿色,1号、4号及6号为黄绿色。综合比较不同基质上组培苗的成活率、苗高、地径及叶片颜色等各生长性状,我们可以得出滇杨组培苗在3号基质上生长最佳,所以,3号练苗基质为7种练苗基质中最佳的,其次是2号和7号基质,6号基质最差。
(八)移栽环境基本情况
大棚长30m,宽6m,高3.5m,钢管构架,用白色塑料薄膜覆盖,在大棚两侧高50cm处开高60cm的换气带,用防虫网隔离,大棚都用砖块隔离分区,设左右两个部分,长约30m,宽2.5m。在移栽区搭上两个高80cm的小拱棚,在离地2.5m高处搭一层遮阳网。
为预防病菌引起病害,滇杨组培苗取出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2分钟,或用掺入75%的百菌清浸泡。在此阶段,清洗干净琼脂,避免幼苗腐烂。一般情况下,气温到30℃以上或湿度高于95%时,揭开大棚两侧薄膜通风透气。土壤湿度和大棚空气湿度以苗床表层土壤保持湿润为宜,土壤持水量保持在85%左右;3-4叶后如果植株生长过旺,要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控制幼苗生长,防止徒长。幼苗每周喷施一次水肥,及按照通常管理进行日常基本护理和病虫害防治。
附:以上结果评价指标包括:
丛芽增殖倍数≥0.5cm的芽苗总数/接种外植体数
增殖芽数=发生增殖的芽数/接种时的总芽数
增殖芽平均增殖芽数=增殖芽总数/发生增殖芽数
愈伤组织诱导率=产生愈伤组织的块数/接种的总块数×100%
出芽率=产生芽的愈伤组织块数/愈伤组织总块数×100%
生根率=生根苗数/培养总苗数×100%
移栽成活率=成活苗数/移栽总苗数×100%
死亡率=植株死亡的个数/植株总数×100%
变异率=形态发生变异的株数/植株总数×100%
Claims (2)
1.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3年生滇杨枝条,摘除枝条上叶片,置于室温下水培一个月,待其长出嫩茎后剪下作为外植体;
(2)将步骤(1)嫩茎置入烧杯中,加入2%次氯酸钠,振荡6min,无菌水冲洗3遍,再加70%酒精消毒40s,之后加0.1%HgCl2消毒7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遍;
(3)用MS+6BA0.5mg/L+NAA0.05mg/L作为滇杨嫩茎不定芽诱导的分化培养基,将步骤(2)消毒后的无菌嫩茎平放入该培养基,20~25天生长出愈伤组织, 30天在愈伤上长出丛生不定芽;
(4)用MS+6BA0.1mg/L+NAA0.02mg/L作为滇杨增殖培养基,将步骤(3)诱导后产生的不定芽接入该培养基,25天培养一代;
(5)用1/2MS+NAA0.02mg/L作为滇杨生根培养基,将步骤(4)增殖培养后的壮苗插入该培养基,培养生根苗,15天生根;
(6)将步骤(5)的生根瓶苗在组织培养室培养25天,转到普通实验室内闭瓶培养3天、开瓶培养2天进行炼苗前预处理,然后移栽到基质中炼苗;
步骤(6)用于炼苗的基质的配方为:河沙:腐质土:珍珠岩=1:1:1;
以上步骤(2)~(5)消毒接种工作均在超净工作台中操作,试管苗的培养均在组织培养室内进行,其培养条件为:温度25±2℃、光照1500-2000Lx、光照时间12h/d、湿度70%~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6)用于炼苗的基质以0.3 %的高锰酸钾溶液淋溶消毒,盖上小棚膜,7天后移栽炼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36831A CN102246700B (zh) | 2011-08-18 | 2011-08-18 | 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36831A CN102246700B (zh) | 2011-08-18 | 2011-08-18 | 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46700A CN102246700A (zh) | 2011-11-23 |
CN102246700B true CN102246700B (zh) | 2012-10-24 |
Family
ID=44974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368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46700B (zh) | 2011-08-18 | 2011-08-18 | 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4670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96464A (zh) * | 2012-06-15 | 2012-10-03 |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桂花枝条营养液水培生根方法 |
CN102919132B (zh) * | 2012-11-29 | 2013-12-11 | 西南林业大学 | 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诱导滇杨四倍体的方法 |
CN103503774B (zh) * | 2013-09-30 | 2015-06-03 | 四川农业大学 | 一种响叶杨茎段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
CN105941164B (zh) * | 2016-07-14 | 2018-05-04 | 大连民族大学 | 一种吴屯杨微繁的方法 |
CN109479717A (zh) * | 2018-12-25 | 2019-03-19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珍珠彩桂外植体消毒的方法 |
CN111194695A (zh) * | 2020-03-05 | 2020-05-26 | 山东农业大学 | 一种美洲黑杨鲁林1号的组培快繁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1598A (zh) * | 2001-02-28 | 2002-10-02 | 东北林业大学 | 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 |
CN1586140A (zh) * | 2004-08-06 | 2005-03-02 | 上海光兆植物速生技术有限公司 | 杨树组培苗土壤炼苗 |
CN100348088C (zh) * | 2004-08-06 | 2007-11-14 | 上海光兆植物速生技术有限公司 | 杨树组培苗室内炼苗方法 |
-
2011
- 2011-08-18 CN CN201110236831A patent/CN10224670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46700A (zh) | 2011-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96487B (zh) | 一种蟆叶秋海棠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 | |
CN103380730B (zh) | 一种杜梨组培快繁方法 | |
CN105191805B (zh) | 一种南京椴的微繁方法 | |
CN102246700B (zh) | 以嫩茎为外植体的滇杨组织培养方法 | |
CN105475130A (zh) | 一种红锥高效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方法 | |
CN103461143B (zh) | 一种油茶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 |
CN102144556A (zh) | 瑶山苣苔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的方法 | |
CN101695279B (zh) | 一种美洲黑杨湘林101组织培养方法 | |
CN110192524A (zh) | 一种以叶茎及花序梗隐芽为外植体的姜科植物离体快速繁育的方法 | |
CN111264383B (zh) | 一种同步选育和保存姜花属杂交新品系及种质的方法 | |
CN112335549A (zh) | 一种通过组织离体培养获得落叶松再生植株的方法 | |
CN102907326B (zh) | 德钦野生紫花苜蓿组培繁殖方法 | |
CN105918121A (zh) | 一种利用走马胎叶片快速繁殖种苗的方法 | |
CN104938335B (zh) | 利用油茶下胚轴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 |
CN101743908A (zh) | 红花银桦组培快繁及栽培方法 | |
CN106577280A (zh) | 一种利用驼峰藤幼嫩茎段及叶片快速繁殖无菌苗 | |
CN103202227A (zh) | 中药材金线莲种苗选育及快繁培育方法 | |
CN106035078A (zh) | 一种陕西卫矛种子的萌发方法 | |
CN106613973B (zh) | 利用组培苗叶片再生不定芽快速繁育羊踯躅的方法 | |
CN103416302A (zh) | 桂花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的方法 | |
CN115885855A (zh) | 一种以紫魁茶树下胚轴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的方法 | |
CN105379621A (zh) | 一种大岛樱成年优良单株“小乔”樱的高效离体植株再生方法 | |
CN114793903A (zh) | 一种脱毒草莓种苗的繁育方法 | |
CN114586684A (zh) | 一种三倍体桉树新品种“京桂一号桉”的组培快繁方法 | |
CN104351051B (zh) | 一种台湾肖楠幼嫩叶片快速繁殖无菌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 Termination date: 2014081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