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2423B - 纺丝机的牵伸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纺丝机的牵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2423B
CN102242423B CN201110119613.3A CN201110119613A CN102242423B CN 102242423 B CN102242423 B CN 102242423B CN 201110119613 A CN201110119613 A CN 201110119613A CN 102242423 B CN102242423 B CN 1022424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eper
framework
top roll
sidewall
uppe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96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2423A (zh
Inventor
林久秋
宇藤康浩
神谷恭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42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2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2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24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纺丝机的牵伸装置。经由相应的上辊支撑件用加压臂的框架支撑多个上辊。框架的上壁包括沿上壁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上辊支撑件中的每一个经由延伸穿过细长孔中的相应细长孔的螺栓中的相应螺栓被固定到框架。每个定位件对应于上辊支撑件中的每一个被独立地可移除地固定到框架,并且确定对应上辊支撑件相对于框架的固定位置。每个定位件包括限定固定位置的限定部分和指示由限定部分限定的固定位置的指示器。这使得能够容易确定根据被纺丝的纤维的种类将上辊的轴线和对应下辊的轴线之间的距离Δ(即偏移距离)设定于适当状态。

Description

纺丝机的牵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丝机的牵伸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纺丝机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确定上辊相对于对应下辊的位置的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纺丝机诸如精纺机和粗纱机包括用于使纤维束伸展的牵伸装置。在牵伸装置中,根据待纺丝的纤维的种类,由下辊和上辊构成的相邻辊对所限定的在纤维束上的夹持点之间的距离或隔距需要被调整到适当值。因此,每个上辊经由支撑件被支撑,该支撑件被固定到加压臂,使得支撑件的位置相对于加压臂可沿前后方向(或纤维束的操作方向)调整。
常规地,为了调整如图9中所示的牵伸装置的量规/隔距(gauge)或牵伸机构的闩锁,已经提出了使用可调量规50的方法。参见日本专利特许公告第2-127528号。在该方法中,可调量规50被用于确定支撑件相对于加压臂的位置,并且支撑件被固定到加压臂。可调量规50包括基座51。两个侧轨52由销53和螺钉54固定到基座51。每个侧轨52包括可与支撑轴60相配合的凹口,该支撑轴60可相对于辊座旋转地支撑加压臂。每个侧轨52可经由凹口放置在支撑轴60上。另外的两个侧轨55也由基座51支撑。侧轨55可平行于侧轨52滑动,并且可由延伸穿过引导缝55a的螺钉56固定。每个侧轨55在一端包括凹口。凹口可与上辊的轴61相配合。每个侧轨55的另一端由螺栓57固定。每个侧轨55可经由凹口放置在轴61上。
当使用可调量规50时,螺钉56被松开并且侧轨52被放置在支撑轴60上,处于使得侧轨55可滑动的状态中。然后,侧轨55中的凹口与上辊的轴61相配合。然后,侧轨55被移动以将上辊的轴61和支撑轴60之间的距离调整到期望的距离。然后,螺钉56被拧紧以将侧轨55固定到基座51。通过使用这样调整的可调量规50,在每个牵伸装置中的上辊的位置被调整。
如图10中所示,已经提出了另一种常规牵伸装置。参见日本专利特许公告第8-246261号。在该牵伸装置中,上量规板74被固定于支架基座71的上表面。上量规板74包括处于某间隔的量规槽73。对应于牵伸辊的多个轴的推杆72配合到相应的量规槽73中。支架基座71在支架基座71的中心处包括弹簧箱75。每个弹簧箱75的上侧是敞开的并且导板76被螺钉76a固定以覆盖弹簧箱75。上量规板74被放置在导板76上并且被螺钉77固定到导板76。
发明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例如,一个环锭细纱机包括400至1000个锭子。因此,在整个工厂中,需要确定数千至数万个支撑构件的位置。因此,在使用如日本专利特许公告第2-127528号中的调整量规50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中的不正确操作,支撑构件的位置可能在一些加压臂中偏移适当位置。结果,支撑构件相对于对应下辊的位置在一些加压臂中很可能是偏移的。这导致纤丝的品质根据锭子的不同而变化。
在如日本专利特许公告第8-246261号中那样通过将上量规板74固定到每个加压臂来调整隔距的情况下,不存在由于调整量规50的不正确操作所导致的不适当定位的缺点。但是,除了相邻辊对中的下辊和上辊之间的纤维束的夹持点之间的距离(即隔距)之外,每个上辊的轴线和对应下辊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即偏移距离)必须根据所要纺丝的纤维的种类被设定成适当状态。在日本专利特许公告第8-246261号的上量规板74中,隔距可以被很快确定,然而偏移距离的确定是困难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其中容易地确定每个上辊的轴线和对应下辊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偏移距离)根据所要纺丝的纤维的种类被设定成适当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10),其包括多个上辊(17、18、19)、加压臂(14)、通过加压臂(14)支撑所述多个上辊(17、18、19)的上辊支撑件(20、21、22)以及定位件(31、32、33、40)。加压臂(14)包括框架(15)。框架(15)具有上壁(15a)。上壁(15a)包括沿上壁(15a)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30a、30b、30c)。上辊支撑件(20、21、22)中的每一个经由延伸穿过细长孔(30a、30b、30c)中的相应细长孔的螺栓(23)中的相应螺栓被固定到框架(15)。定位件(31、32、33、40)中的每一个对应于上辊支撑件(20、21、22)中的每一个被独立地可移除地固定到框架(15),并且确定上辊支撑件(20、21、22)相对于框架(15)的固定位置。每个定位件(31、32、33、40)包括限定部分(36、40a)和指示器,限定部分接触螺栓(23)或上辊支撑件(20、21、22)以限定固定位置,指示器指示由限定部分(36、40a)限定的固定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定部分(36、40a)接触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
在另一实施例中,框架(15)包括侧壁(15b),每个定位件(31、32、33、40)经由在侧壁(15b)中形成的孔(35a、35b、35c)固定到框架(15),并且孔(35a、35b、35c)所处的高度在对应于定位件(31、32、33、40)的每个上辊(17、18、19)中是不同的。
在又一实施例中,框架(15)包括侧壁(15b),侧壁(15b)具有下端,框架(15)的上壁(15a)包括孔(30a、30b、30c),其中每个定位件(31、32、33、40)包括与上壁(15a)的孔(30a、30b、30c)相接合的突起(37)和处于侧壁(15b)的下端处的挂钩部(38),固定位置经由突起(37)来确定,并且框架(15)的侧壁(15b)的竖直长度在对应于上辊(17、18、19)的定位件(31、32、33、40)的相应位置处是不同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个定位件(31、32、33、40)的指示器沿着侧壁(15b)的外表面延伸。
在另一实施例中,定位件(31、32、33、40)根据在上辊(17、18、19)的轴线和对应下辊(11、12、1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Δ)被颜色编码。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牵伸装置的部分剖开侧视图;
图1(b)是省略加压臂的杠杆的平面图;
图1(c)是由图1(b)中的虚线示出的包围部分的放大图;
图1(d)是示出偏移距离的示意图;
图2是定位件的透视图;
图3(a)是示出定位件和加压臂之间的关系的部分省略的示意前视图;
图3(b)是示出定位件的突起和框架中的孔之间的关系的部分截面图;
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牵伸装置的部分剖开侧视图;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牵伸装置的部分省略的平面图;
图6(a)是定位件的透视图;
图6(b)是示出接合突起和加压臂之间的关系的部分截面图;
图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牵伸装置的部分省略的平面图;
图8(a)是示出突起、定位件和螺栓之间的关系的部分省略的截面图;
图8(b)是一个定位件的透视图;
图8(c)是定位件的透视图;
图9是一种现有技术的可调量规的侧视图;以及
图10是另一现有技术的未遮盖的牵伸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将参考图1-3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精纺机的2-锭子一体式牵伸装置。
如图1(a)中所示,牵伸装置10包括处于一条线上的三个辊:前部下辊11、中部下辊12和后部下辊13。每个下辊11、12、13都由辊座(未示出)支撑。
加压臂14包括框架15。框架15的下部是敞开的并且框架15的横截面区域具有倒U形。框架15的近端经由支撑轴16被辊座可旋转地支撑。前部上辊17、中部上辊18和后部上辊19在分别对应于前部下辊11、中部下辊12和后部下辊13的位置经由上辊支撑件20、21、22被框架15支撑。
每个上辊支撑件20、21和22均包括支撑部24和支撑臂26。支撑部24由螺栓23紧固到框架15的上壁15a的下表面。每个支撑臂26经由设置在支撑部24的下后部上的支撑轴25被支撑部24可旋转地支撑。螺栓23是具有六角孔的螺栓。上辊17、18和19的每个支撑轴17a、18a、19a配合到支撑臂26的远端中。如图1(b)所示,上辊17、18和19在支撑轴17a、18a和19a的相对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撑。
如图1(a)、图3(a)和图3(b)所示,为每个支撑部24提供盘簧27以沿旋转方向压迫支撑臂26,使得每个上辊17、18和19均被压靠于每个下辊11、12和13。
如图1(a)所示,杠杆28被框架15的上侧可旋转地支撑。杠杆28的近端经由平行于支撑轴16延伸的轴29被框架15支撑。当杠杆28如图1(a)所示被定位于杠杆28的远侧下端接触框架15的上壁15a的状态时,框架15被锁定于按压(纺丝)位置,其中由加压臂14支撑的每个上辊17-19被压向每个下辊11-13。当杠杆28从图1(a)的状态向上旋转到释放位置时,杠杆28被解锁。
如图1(b)所示,框架15的上壁15a包括沿上壁15a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30a、30b和30c。每个支撑部24均经由插入细长孔30a、30b和30c中的螺栓23被固定到框架15。在支撑部24的上侧中形成螺纹孔。支撑部24可以用拧入螺纹孔中的螺栓23被紧固到框架15的上壁15a的下表面。在螺栓23被松开的状态中,支撑部24与螺栓23一起被移至预定位置。然后,通过紧固螺栓23,支撑部24被锁定在预定位置。细长孔30a、30b和30c被构造成在所述位置延伸以根据纺丝条件将前部上辊17、中部上辊18和后部上辊19支撑在对应于前部下辊11、中部下辊12和后部下辊13的适当位置。
如图1(a)和图1(b)所示,定位件31、32、33针对相应的上辊支撑件20、21、22被独立地可移除地固定到框架15,以确定上辊支撑件20、21、22相对于框架15的固定位置。如图2所示,每个定位件31、32和33以大体上倒U形成形,并且包括主要部分31a、32a和33a以及一对柔性腿31b、32b和33b。定位件31、32和33的腿31b、32b和33b的长度是不同的。在这个实施例中,用于前部上辊17的定位件31的腿31b是最短的,用于中部上辊18的定位件32的腿32b是次长的,并且用于后部上辊19的定位件33的腿33b是更长的。定位件31、32和33的每个腿31b、32b和33b在腿31b、32b和33b的下部内侧中包括突起34。
用于定位件31、32、33的孔35a、35b和35c被形成在框架15的两个侧壁15b上。孔35a、35b和35c的高度对于对应于定位件31、32和33的相应上辊17、18和19来说是不同的。定位件31、32和33接触框架15的上壁15a和两个侧壁15b的外表面并且被固定到框架15,处于每个突起34与对应的孔35a、35b和35c相接合的状态。换句话说,每个定位件31、32和33均被固定到框架15,处于使其腿31b、32b和33b沿着框架15的侧壁15的外表面延伸的状态。如图1(a)所示,杠杆28包括处于对应于定位件32和33的位置的凹口28a,以避免当杠杆28位于按压位置时与主要部分32a、33a干涉。
每个定位件31、32和33的主要部分31a、32a和33a均包括用于限定辊支撑件20、21和22的位置的限定部分36。限定部分36是弓形凹入的并且接触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其中该螺栓23将上辊支撑件20、21和22固定到框架15以限定每个上辊支撑件20、21和22。具体地,框架15的侧壁15b上的孔35a、35b和35c在预定位置被精确地成形,并且每个定位件31、32和33的限定部分36和突起34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被精确地限定。因此,当每个定位件31、32和33被固定到框架15时,限定部分36通过接触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来将上辊支撑件20、21和22的位置限定在预定位置内。前部下辊11在不改变其位置的情况下被固定到辊座。基于期望的隔距来设定前部下辊11和中部下辊12之间的距离以及前部下辊11和后部下辊13之间的距离。因此,基于每个定位件31、32和33的限定部分36和突起34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上辊17-19之间的偏移距离。如同定位件31、32和33,根据针对偏移距离的期望调整量来准备在限定部分36和突起34之间具有不同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的不同种类的定位件。
定位件31、32和33根据其偏移距离被区别性地颜色编码。偏移距离的意思是:沿纤维束的运动方向,下辊的轴线和对应上辊的轴线之间的距离Δ。例如在图1(d)中,偏移距离是中部下辊12的轴线和中部上辊18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即使这些定位件被用于不同的上辊,在偏移距离相同时定位件的颜色仍是相同的。
下面将解释如上构造的所述装置的操作。
当杠杆28位于按压位置时,牵伸装置10被保持在每个上辊17-19均被压向对应的下辊11-13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当牵伸装置10被驱动时,下辊11-13旋转,促使上辊17-19旋转,从而拉伸和移动纤维束(未示出)。根据被纺丝的纤维的条件(例如,纤维的长度、纤维束的厚度和纤维的类别),相邻辊对中的下辊和上辊之间的纤维束的夹持点之间的距离(隔距)以及每个上辊的轴线和对应下辊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偏移距离)需要被调整到适当值。
当通过改变纺丝条件而调整隔距和偏移距离时,杠杆28位于释放位置,并且上辊的螺栓23需要被调整,例如,前部上辊17被释放。然后,定位件31从框架15移除。定位件31包括柔性腿31b。腿31b的柔性允许突起34容易地从孔35a分离以将定位件31从框架15移除。
接下来,适用于改变偏移距离的定位件31被附连到框架15。定位件31的附连包括使定位件31从框架15的上方向下方运动以接合框架15,同时使一对腿31b的远端在使得每个突起34与孔35a接合的位置扩展,并且使每个突起34与孔35a接合以将定位件31固定在框架15的预定位置。也就是说,通过使突起34与孔35a接合,定位件31在一次操作中容易地在预定位置被固定到框架15。在该情况下,螺栓23和上辊支撑件20被移至顶部外周表面23a接触限定部分36的位置。然后,通过将螺栓23紧固在该位置,上辊支撑件20被固定在预定位置。然后,由上辊支撑件20支撑的前部上辊17的轴线和前部下辊1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所要调整或改变的预定偏移距离。在螺栓23的紧固完成之后,当杠杆28被旋转到按压位置时,对牵伸装置10的调整结束。类似地进行对所有剩余牵伸装置10的隔距和偏移距离的调整。
在精纺机中,当牵伸装置10的隔距根据纺丝条件的改变被调整时,前部辊和中部辊之间的隔距通常被改变,且同时保持制动牵伸的隔距(即中部辊和后部辊之间的隔距)恒定。在第一实施例中,上辊支撑件20相对于框架15的固定位置可以独立于中部上辊18的上辊支撑件21和后部上辊19的上辊支撑件22来改变。因此,前部辊和中部辊之间的隔距可以被容易地调整。
这个实施例具有下列优点。
(1)在牵伸装置10中,多个上辊(前部上辊17、中部上辊18和后部上辊19)经由相应的上辊支撑件20、21和22被加压臂14支撑。加压臂14的框架15的上壁15a包括细长孔30a-30c。上辊支撑件20-22中的每一个由延伸通过细长孔30a-30c的螺栓23固定到框架15。上辊支撑件20-22相对于框架15的固定位置由能够可移除地固定到框架15的定位件31-33独立地确定。每个定位件31-33均包括限定部分36和指示器(即针对每个偏移距离而不同的颜色),限定部分36限定每个上辊支撑件20-22的位置,指示器指示出由限定部分36所限定的每个上辊支撑件20-22相对于框架15的固定位置。因此,容易确定的是:每个上辊17-19的轴线和对应下辊11-1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Δ(偏移距离)根据所要纺丝的纤维的种类被设定于适当状态。另外,当牵伸装置10的隔距根据纺丝条件的改变被调整时,前部辊和中部辊之间的隔距经常被改变,同时保持制动牵伸的隔距恒定。在第一实施例中,容易地通过仅仅改变上辊支撑件20相对于框架15的固定位置来调整牵伸装置10的隔距。
(2)每个定位件31-33被固定到框架15并且包括接触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的限定部分36。通过将螺栓23紧固在定位件31-33被固定到框架15并且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接触限定部分36的状态,每个上辊支撑件20-22可以在预定位置被固定到框架15。
(3)每个定位件31-33经由形成在框架15的侧壁15b上的孔35a-35c被固定到框架15。孔35a-35c被定位的高度针对相应上辊17-19来说是不同的,对应于定位件31-33。因此,可以避免其它上辊的定位件的错误附连。
(4)每个定位件31、32和33包括主要部分31a、32a、33a和一对柔性腿31b、32b和33b。与形成在侧壁15b上的孔35a、35b、35c相接合的突起34被形成在两个腿31b、32b和33b的内侧。因此,定位件31-33可以在单次操作中被附连到框架15。
(5)定位件31-33分别包括腿31b、32b和33b,所述腿中的每一个沿着框架15的侧壁15b的外表面延伸并且用作指示偏移距离的指示器。当加压臂14的杠杆28被压迫于按压位置时,框架15的上壁15a的在用于前部上辊17的定位件31的固定位置后方的部分被杠杆28覆盖。因此,当定位件32和33的宽度等于上壁15a的宽度时,定位件32和33在杠杆28位于按压位置时被杠杆28覆盖。然而,在这个实施例中,即使当杠杆28位于按压位置时,即当杠杆28在操作中时,定位件31、32和33的腿杠杆31b、32b和33b也能容易地被视觉确认。因此,确定了使用还是没有使用适当的定位件。
(6)定位件31-33根据它们的偏移距离被颜色编码。通过确认定位件31-33的颜色,在组装上辊17-19时,避免了具有不正确偏移距离的定位件31-33的使用。另外,在组装之后,容易检查具有不正确偏移距离的定位件31-33的使用。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4-6描述第二实施例。这个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框架15的定位件31-33的固定结构。用于经由定位件31-33来定位上辊支撑件20-22的定位结构是相同的。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并且其具体描述被省略。
如图4所示,框架15的侧壁15b的竖直长度在对应于上辊17-19的定位件31-33的相应位置处是不同的。侧壁15b的下端部平行于上壁15a。后部上辊19的一部分和对应定位件33的一部分没有被示出。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定位件31中,突起37形成在主要部分31a的下表面上。突起37与形成在框架15的上壁15a中的细长孔30a相接合。如图6(a)和图6(b)所示,钩38形成在定位件31的腿31b的下部内侧上。钩38钩挂到框架15的侧壁15b的下端。在腿31b-33b中,用于前部上辊17的定位件31的腿31b是最短的。用于中部上辊18的定位件32的腿32b是次长的,然后用于后部上辊19的定位件33的腿33b是该顺序中更长的。
通过使突起37与限定细长孔30a的前壁相接触来确定每个定位件31-33的位置。每个定位件31-33由钩挂到侧壁15b的下端的钩38固定到框架15。然后,通过将螺栓23紧固在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接触限定部分36的状态,每个上辊支撑件20-22在预定位置被固定到框架15。
第二实施例除了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优点(1)、(2)、(5)和(6)相似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下列优点。
(7)通过将突起37与形成在框架15的上壁15a中的孔(即细长孔30a-30c)相接合来确定每个定位件31-33的位置,并且每个定位件31-33由钩挂到框架15的侧壁15b的下端的钩38固定到框架15。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每个定位件31-33可以容易地被固定到框架15,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在腿31b-33b的内侧上的突起34与形成在侧壁15b中的孔35a-35c相接合以将每个定位件31-33固定到框架15。
(8)框架15的侧壁15b的下端部形成为平行于上壁15a。与侧壁15b的下端部不平行于上壁15a的情况相比,容易将定位件31-33附连到框架15。
(9)作为形成于上壁15a中的与突起37配合的孔,使用螺栓23所延伸通过的每个细长孔30a-30c。因此,不必须需要用来与突起37配合的专用孔。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7和图8(a)-(c)描述第三实施例。这个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框架15的定位件40的固定结构以及用于定位上辊支撑件20-22的定位结构。定位件40关于每个上辊17-19并非是不同的,但是定位件40根据偏移距离在其形状上是不同的,然而定位件40的基本结构都是共同的。这个特征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特征是显著不同的。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并且其具体描述被省略。
代替一对腿跨越所要固定的框架15的结构,如图7和图8(a)-(c)所示,定位件40是在中心具有孔41的圆形环。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可以配合在孔41中。框架15的上壁15a包括突起42。突起42通过与定位件40的外部外周表面40a接触来限定定位件40的固定位置。定位件40的外部外周表面40a用作限定每个上辊支撑件20-22的位置的限定部分。可以通过切割机座的上壁15a的一部分或者将另一部件附连到上壁15a来形成突起42。
定位件40被螺栓23固定成外部外周表面40a与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相配合。然后,外部外周表面40a与螺栓23一起运动到接触突起42的位置。通过将螺栓23紧固在该位置,定位件40被固定到框架15。对应于期望偏移距离的定位件40被准备好并且被使用。当定位件40的外直径很大时,如图8(b)所示,定位件40被构造成具有大直径部分40b和小直径部分40c。大直径部分40b的一部分具有不干涉凹口28a的厚度。当定位件40的外直径小于杠杆28的内部宽度时,如图8(c)所示,定位件40被形成为简单的圆形管。
定位件40不取决于上辊17-19而有差别,但是对应于每个偏移距离的定位件40被用于定位上辊支撑件20-22以使得每个上辊17-19获得期望的偏移距离。通过对具有不同偏移距离的定位件40进行颜色编码实现通过偏移距离的差别来识别定位件40。
第三实施例除了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优点(1)和(6)相似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下列优点。
(10)定位件40不必针对每个上辊17-19被识别。替代地,使用对应于偏移距离的定位件40。因此,每个上辊支撑件20-22的位置被确定,使得每个上辊17-19采用期望的偏移距离。结果,可以减少定位件40的变化。
上述实施例是非限制性的并且可以如下所述被改进。
当如第一和第二实施例那样使用包括主要部分31a和腿31b的定位件31时,代替使用具有针对对应上辊17-19的不同形状的定位件31-33,定位件31-33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也就是说,定位件31-33的腿的长度可以相同。
代替对使用单一不同颜色的定位件31-33中的每一个进行颜色编码,每个定位件可以使用两种颜色来颜色编码:一种颜色用于区分上辊17-19中的一个,另一种颜色用于区分偏移距离。
当定位件31-33具有相同长度的腿时,框架15的侧壁15b中的孔35a、35b和35c所处的高度可以关于每个定位件是不同的,并且突起34所处的高度也可以对应于孔35a、35b和35c的位置而不同。
形成在每个定位件31-33的主要部分31a-33a中的限定部分36不限于弓形凹入形状并且可以是任何形状,只要当限定部分36接触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时该限定部分36能够非常精确地确定对应上辊支撑件20、21或22的位置即可。例如,限定部分36可以是矩形形状中的凹入部或者是等腰三角形形状,使得螺栓23的头部的一部分可以前进通过限定部分36。
在第一实施例中,经由形成在框架15的侧壁15b中的孔35a-35c来将定位件31-33固定到框架15是足够的,并且用于配合在孔35a-35c中的定位件31-33的结构不限于突起34。例如,代替突起34,可以在对应于两个突起34的位置在定位件31-33的每一定位件中形成两个孔。然后,定位件31-33可以用配合在这两个孔中的销固定到框架15。
在第二实施例中,代替使用螺栓23所插入穿过的细长孔30a-30c作为在框架15的上壁15a中形成的用于定位定位件31-33的突起37的孔,可以单独地提供专用于接收突起37的孔。
在第三实施例中,取决于偏移距离的差别对定位件40的区分不限于颜色编码,而是可以由形状来区分。例如,定位件40的上部部分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的一部分,而不是圆形。即使定位件40采用不同于圆形的形状,定位件40的定位也能通过定位件40的下方外部外周表面40a与突起42的接触来实现。
定位件40不限于圆筒或阶梯式圆筒。如图8(a)和图8(b)中的两条点划线所示,可以在定位件40中形成槽缝43。在这种情况下,将定位件40配合到螺栓23的头部中或者将定位件40从螺栓23的头部移除相比于不形成槽缝43的情况更容易。
定位件的限定部分36可以在没有螺栓的情况下与上辊支撑件20-22直接接触。例如,可以在上辊支撑件的上壁中提供突起来突出穿过设置在加压臂的框架中的细长孔以形成接触部分。然后该接触部分与定位件的限定部分接触以确定上辊支撑件的位置。
本发明的牵伸装置可以不仅应用于精纺机而且可以应用于粗纱机。

Claims (7)

1.一种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10),包括:
多个上辊(17、18、19);
加压臂(14),该加压臂(14)包括框架(15),该框架(15)具有上壁(15a),该上壁(15a)包括沿该上壁(15a)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30a、30b、30c);和
由所述加压臂(14)支撑所述多个上辊(17、18、19)的上辊支撑件(20、21、22),所述上辊支撑件(20、21、22)中的每一个经由延伸穿过所述细长孔(30a、30b、30c)中的相应细长孔的螺栓(23)中的相应螺栓被固定到所述框架(15);其特征在于,所述牵伸装置(10)还包括:
定位件(31、32、33、40),所述定位件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所述上辊支撑件(20、21、22)中的每一个被独立地可移除地固定到所述框架(15),并且确定所述上辊支撑件(20、21、22)相对于所述框架(15)在所述上壁(15a)的纵向方向上的固定位置,其中每个定位件(31、32、33、40)包括:
限定部分(36、40a),其接触所述螺栓(23)或所述上辊支撑件(20、21、22)以限定所述固定位置;和
指示器,其指示由所述限定部分(36、40a)限定的所述固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10),其中所述限定部分(36、40a)接触所述螺栓(23)的顶部外周表面(23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10),其中所述框架(15)包括侧壁(15b),每个定位件(31、32、33、40)经由在所述侧壁(15b)中形成的孔(35a、35b、35c)固定到所述框架(15),并且在所述侧壁(15b)中形成的所述孔(35a、35b、35c)所处的高度在对应于所述定位件(31、32、33、40)的每个上辊(17、18、19)中是不同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10),其中所述框架(15)包括侧壁(15b),所述侧壁(15b)具有下端,其中每个定位件(31、32、33、40)包括与所述上壁(15a)的所述细长孔(30a、30b、30c)相接合的突起(37)和处于所述侧壁(15b)的下端处的挂钩部(38),所述固定位置经由所述突起(37)来确定,并且所述框架(15)的所述侧壁(15b)的竖直长度在对应于所述上辊(17、18、19)的所述定位件(31、32、33、40)的相应位置处是不同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10),其中所述框架(15)包括侧壁(15b),所述侧壁(15b)具有下端,所述框架(15)的所述上壁(15a)包括不同于所述细长孔(30a、30b、30c)的孔,其中每个定位件(31、32、33、40)包括与所述上壁(15a)的所述孔相接合的突起(37)和处于所述侧壁(15b)的下端处的挂钩部(38),所述固定位置经由所述突起(37)来确定,并且所述框架(15)的所述侧壁(15b)的竖直长度在对应于所述上辊(17、18、19)的所述定位件(31、32、33、40)的相应位置处是不同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10),其中每个定位件(31、32、33、40)的所述指示器沿着所述侧壁(15b)的外表面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纺丝机的牵伸装置(10),其中所述定位件(31、32、33、40)根据所述上辊(17、18、19)的轴线和对应下辊(11、12、1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Δ)被颜色编码。
CN201110119613.3A 2010-05-12 2011-05-10 纺丝机的牵伸装置 Active CN1022424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0251 2010-05-12
JP2010110251A JP5516050B2 (ja) 2010-05-12 2010-05-12 紡機のドラフ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2423A CN102242423A (zh) 2011-11-16
CN102242423B true CN102242423B (zh) 2014-10-29

Family

ID=44960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19613.3A Active CN102242423B (zh) 2010-05-12 2011-05-10 纺丝机的牵伸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16050B2 (zh)
CN (1) CN1022424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110844A1 (de) * 2011-08-23 2013-02-28 Trützschler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an einer Spinnereivorbereitungsmaschine, insbesondere Strecke, Karde, Kämmmaschine o.dgl. mit einem Streckwerk
DE102012003179A1 (de) * 2012-02-17 2013-08-22 Oerlikon Textile Components Gmbh Streckwerk zum Verziehen eines Vorgarns
DE102018005998A1 (de) * 2018-07-31 2020-02-06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Tragrahmen für eine Streckwerkeinheit und Streckwerk umfassend eine solche Streckwerteinheit
CN109594168B (zh) * 2018-12-28 2023-11-28 石家庄常山北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纤维检测的棉纤维牵伸机
WO2021090137A1 (en) * 2019-11-07 2021-05-14 Rotorcraft Ag Top arm for a spinning machine
CN113737329B (zh) * 2021-09-03 2022-07-01 常德经纬摇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弹簧加压摇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33218A (en) * 1987-07-27 1989-02-03 Toray Eng Co Ltd Draft apparatus
DE3837667A1 (de) * 1988-11-05 1990-05-10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Belastungstraeger fuer streckwerke von spinnmaschinen
JPH0745577Y2 (ja) * 1989-07-24 1995-10-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紡機におけるトップローラ位置設定装置
JPH08246261A (ja) * 1995-03-06 1996-09-24 Murata Mach Ltd ドラフト装置
JP3125264B2 (ja) * 1995-12-29 2001-01-15 久生 井出 鉄筋用スペーサー
JPH11241413A (ja) * 1998-02-25 1999-09-07 Nichiei Shoji:Kk スペーサ
JP2006316369A (ja) * 2005-05-11 2006-11-24 Murata Mach Ltd ドラフト装置におけるクレードルのローラ接圧切替装置
CN2816063Y (zh) * 2005-08-18 2006-09-13 台州恒生纺机有限公司 一种纺机用板簧式牵伸摇架的改良结构
JP2009001928A (ja) * 2007-06-20 2009-01-08 Murata Mach Ltd サイドプレート、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繊維機械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2-127528A 1990.05.16
JP特开2006-316369A 2006.11.24
JP特开平8-246261A 1996.09.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36529A (ja) 2011-11-24
CN102242423A (zh) 2011-11-16
JP5516050B2 (ja) 201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2423B (zh) 纺丝机的牵伸装置
JP3556663B2 (ja) 機械部品の寸法検査装置
CN101566454B (zh) 检查鼓式刹车片的尺寸精度的方法和装置
DE112015005876B4 (de) Reifenprüfvorrichtung und reifenstellungs-erfassungsverfahren
DE3409287C2 (zh)
CN101736458B (zh) 牵伸装置的上罗拉支承及加压臂
CN207585468U (zh) 一种用于检测汽车曲面零件面轮廓度的检具
CZ298788B6 (cs) Zpusob k bezdotykové kontrole príze na doprádacímnebo soukacím stroji a zarízení k jeho provádení
DE102010006505B4 (de) Koordinatenmessgerät mit passivem Dreh-Schwenk-Mechanismus
CN103604349A (zh) 白车身后门窗阶差间隙检具及检测方法
CN210981503U (zh) 一种阵列式皮带秤校准设备
CN114838696A (zh) 一种圆柱度测量装置
CN108489436A (zh) 三坐标检测支架、测量平台以及测量系统
CN208856671U (zh) 一种滚轴支撑装置
CN108406298B (zh) 一种箱式v型导轨装调装置及方法
CN111099436A (zh) 一种用于纺织机械的纱线集中导向装置
KR101330527B1 (ko) 산업용 벨벳 권취 검사기
CN113059133B (zh) 连铸机香蕉梁安装精度的控制方法
CN216315546U (zh) 卷烟机鼓轮位置校准测量装置
CN104406554B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柔性检具
CN217104221U (zh) 上销调整台
CN103572436B (zh) 用于纺纱机的气流清洁器
CN215797654U (zh) 一种经编机纱线张力补偿装置
CN220564841U (zh) 一种圆形针织机生产检测设备
KR102372617B1 (ko) 걸림부가 형성된 보관대를 갖는 검사구의 교체가 가능한 검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