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7597A - 连接器和防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防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7597A
CN102237597A CN2010105307959A CN201010530795A CN102237597A CN 102237597 A CN102237597 A CN 102237597A CN 2010105307959 A CN2010105307959 A CN 2010105307959A CN 201010530795 A CN201010530795 A CN 201010530795A CN 102237597 A CN102237597 A CN 1022375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compressing tablet
cavity
gap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07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7597B (zh
Inventor
小幡雄介
尾入宜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37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7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75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75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01R13/5208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having at least two cable receiving opening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和防水连接器。连接器包括接头;外壳,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腔体,外壳保持插入腔体中的接头;和保持件,其可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插入腔体中。外壳包括压片,其在与插入方向基本垂直的移动方向上移动插入腔体中的接头;抵接部分,其由于压片所引起的移动而与接头抵靠;和锁定件,其锁定抵靠抵接部分的接头。保持件被插入由于压片所引起的移动而形成于接头和外壳的内壁表面之间的后侧间隙中。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防水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递交于2010年4月22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098756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和防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相关技术,如本申请图13所示,公开号为2007-531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了包括连接器主体51和端子52的电连接器53,连接器主体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端子容纳腔50,端子可以被插入端子容纳腔50。连接器主体51包括锁定肩55,锁定肩在端子容纳腔50中从刚性底板54伸出。此外,柔性杆56形成于刚性底板54的对面。柔性杆56包括突起或端子保持凸起57,端子保持凸起57在与锁定肩55基本相对的位置处朝着刚性底板54延伸。采用这种结构,当在组装电连接器53中端子52滑上锁定肩55时,端子52的顶表面58与端子保持凸起57接合,柔性杆56向上挠曲从而在锁定肩55和端子保持凸起57之间容纳端子52的运动。之后,施加到端子52的顶表面58上的柔性杆56的弹性力继而促使端子52抵靠刚性底板54,端子52容纳在连接器主体51的端子容纳腔50中。这时,锁定肩55与端子52的刚性锁定边59啮合,从而防止端子52从端子容纳腔50移走。
发明内容
公开号为2007-531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电连接器53在端子52在端子容纳腔50中松动方面仍然需要改进。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接头在腔体中松动的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如下形成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接头;外壳,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腔体,接头可以插入腔体中,外壳保持插入腔体中的接头;和支撑件,其可在与插入接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插入腔体。外壳包括压片,其在与插入接头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插入腔体中的接头;抵接部分,其由于压片所引起的移动而与接头抵靠;和锁定件,其锁定抵靠抵接部分的接头。支撑件被插入由于压片所引起的移动而形成于接头和外壳的内壁表面之间的间隙中。
如下进一步形成上述连接器。支撑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压片状态检测部分,在接头移动之前,压片状态检测部分抵靠处于第一状态的压片,在接头移动之后,压片状态检测部分容纳在形成于处于第二状态的压片和外壳的内壁表面之间。
如下进一步形成上述连接器。支撑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装配状态检测部分,当接头处于没有完全装入外壳的半装配状态时,装配状态检测部分抵靠接头的前端,当接头处于完全装入外壳的装配状态时,装配状态检测部分经过将要插入外壳的接头的前端。
如下进一步形成上述连接器。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容纳在第一间隙中,第一间隙是在接头插入方向上与压片相比处于后侧的间隙,间隙由于压片所引起的移动而形成于接头和外壳的内壁表面之间,第二支撑部分容纳在第二间隙中,第二间隙是在接头插入方向上与压片相比处于前侧的间隙。
如下进一步形成上述连接器。支撑件的第二支撑部分和压片之间的至少一个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斜面,当第二支撑部分在与接头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经过接头和压片之间时,斜面用于将压片从接头缩回。
如下进一步形成上述连接器。支撑件具有梯形部分,梯形部分容纳在形成于压片和外壳的内壁表面之间的间隙中。
如下进一步形成上述连接器。支撑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压片容纳空间,压片容纳空间能够将压片容纳在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之间,使得在支撑件被插入腔体之前压片的状态与在支撑件被插入腔体之后压片的状态基本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水连机器,其包括上述连接器,和防止湿气侵入外壳的密封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压片所引起的移动而形成于接头和外壳的内壁表面之间的间隙由于支撑件而消失,从而有效的抑制了腔体内的松动。
根据在下文中所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作为示例所给出的附图,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完整的得到理解,而且不应看作对本发明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所取得的连接器的截面透视图;
图3A是接头的透视图;
图3B是接头的示意侧视图;
图3C外壳的局部截面图;
图4A示出了接头插入外壳之前的状态;
图4B示出了接头正在插入外壳中的状态;
图4C示出了接头插入外壳之后的状态;
图5A是前保持器的截面透视图;
图5B是前保持器的截面透视图;
图5C是前保持器的局部截面图;
图6A示出了前保持器连接到外壳之前的状态;
图6B示出了前保持器连接到外壳之后的状态;
图7A示出了前保持器连接到外壳之前的状态;
图7B示出了前保持器撞到压片的状态;
图8A是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前保持器的截面透视图;
图8B是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前保持器的截面透视图;
图8C是前保持器的局部截面图;
图9A示出了前保持器连接到外壳之前的状态;
图9B示出了前保持器正在连接到外壳的状态;
图9C示出了前保持器正在连接到外壳的状态;
图9D示出了前保持器连接到外壳之后的状态;
图10是前保持器连接到外壳之后连接器的截面透视图;
图11A示出了前保持器连接到外壳之前的状态;
图11B示出了前保持器撞到接头的状态;
图11C示出了接头被前保持器从外壳中推出的状态;
图12是根据第三示例实施例的接头的透视图;和
图13对应于公开号为2007-531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图1。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到图7B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实施例。
(连接器1)
例如,使用图1中所示的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连接器1,用于在四轮车辆或两轮车辆中的电气系统中布线。连接器1通常包括前保持器2、密封件3、外壳4、孔座5、后盖6、和多个接头7(插孔接头)。在此说明书中,如图1所示,原则上术语“前端侧”表示“连接器1的前端侧”,术语“后端侧”表示“连接器1的后端侧”。
外壳4保持多个接头7。如图2所示,外壳4包括接头保持部分9、外覆盖10、和外壳主体11。在接头保持部分9中,形成腔体8,接头7可以插入腔体8中。外覆盖10环绕接头保持部分9。外壳主体11容纳孔座5和后盖6。密封件3连接到接头保持部分9的外周侧,图1中所示的前保持器2连接到接头保持部分9的前端。在图2中,密封件3防止湿气和污染物从前端侧进入接头保持部分9的腔体8中。孔座5防止湿气和污染物从后端侧进入接头保持部分9的腔体8中,并且防止连接到接头7的电线12由于接触外壳4而受损。后盖6将孔座5保持在外壳主体11中。
(接头7)
然后,将参考图3A和图3B对接头7进行描述。如图3A所示,通过钣金加工形成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接头7。接头7包括接头主体13,阳接头片(未示出)插入接头主体中;导体筒15,其使电线12的导体14与接头7接触;绝缘夹17,其将电线12的绝缘体16固定到接头7;和连接部分18,其连接接头主体13和导体筒15。
如图3A所示,接头主体13基本是方管。接头主体13包括底壁部分13a、一对侧壁部分13b、与底壁部分13a相对的凸缘13c、与绝缘夹17相对并且凸缘13c置于其间的前端壁部分13d、和与前端壁部分13d相对的后端壁部分13e。
为了便于描述,图3B示意性地示出了接头7的侧视图。图3B示出了接头7的顶表面7a、后端表面7b、底表面7c和前端7m。顶表面7b对应于凸缘13c的外表面。后端表面7b对应于后端壁部分13e的外表面,并且基本垂直于接头7的纵向方向。底表面7c由接头主体13的底表面7d(底壁部分13a的外表面)、连接部分18的底表面7e、和导体筒15的底表面7f构成。在第一示例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接头7的底表面7c是没有切缝或凹槽的平面形状。
(接头保持部分9)
现在,将参考图3C对接头保持部分9进行描述。例如,在图3C中,插入方向F(接头插入方向)表示如图4A所示接头7插入腔体8中的方向。
如图3C所示,接头保持部分9具有形成于其中的腔体8,从而使得接头7能插入腔体8中。在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上,形成上突起部分19和下突起部分20。上突起部分19和下突起部分20相互面对,腔体8置于两者之间。压片21形成于下突起部分20的前端侧。压片21的后端侧端部连接到下突起部分20,压片21的前端部分21b是自由端。简言之,压片21是由下突起部分20支撑的悬臂,并在前端侧延伸。与下突起部分20一样,压片21与上突起部分19相对,腔体8置于两者之间。总之,上突起部分19与压片21的后端侧端部和下突起部分20的前端侧端部两者相对,腔体8置于其间。
上导引面19a形成于上突起部分19在下突起部分20一侧上的壁面上。此外,锁定件22形成于下突起部分19的前端侧端部。该锁定件22包括与插入方向F基本垂直的锁定壁面22a。
第一下导引面20a形成于下突起部分20在上突起部分19一侧上的壁面上。
压片21在与插入方向F基本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插入腔体8中的接头7。压片21在图3C所示的未加载状态下从下突起部分20向前端侧略微斜向上延伸。第二下导引面21a形成于压片21在上突起部分19一侧上的壁面上。此外,在压片21的前端部分21b中,形成斜面21c(导引面),其朝着前端侧斜向下倾斜。压片间隙g形成于略微斜向上延伸的压片21和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之间。
抵接部分(容纳部分)23形成于上突起部19的前端侧的接头保持部分9的壁部分中。接头7由于压片21引起的移动而抵靠抵接部分23。具体来说,接头7的接头主体13由于压片21引起的移动而抵靠抵接部分23。现在,“抵接”在这里表示“接触”。抵接部分23在插入方向F上邻近于上突起部分19,并且位于上突起部分19的前端侧。如图4C所示,锁定件22锁定抵靠抵接部分23的接头7,以防止接头7在与插入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被拔出。
此外,接头保持部分9具有接头插入开口9b,以将接头7插入腔体8中;并且具有前开口9c,以在与插入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将阳接头片(未示出)和图1中所示的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支撑件)插入腔体8中。
(将接头7插入腔体8)
然后,将参考图4A、4B和4C来描述将接头7插入腔体8中。如图4A等所示,当将接头7插入腔体8中时,预先从外壳4移除如图1所示的前保持器2。也就是说,首先将接头7插入腔体8中,再将前保持器2连接到外壳4。
首先,如图4A和4B所示,将接头7穿过接头插入开口9b逐渐插入腔体8中,使得接头7的顶表面7a与接头保持部分9的上突起部分19接触,并且接头7的底表面7c与接头保持部分9的压片21和下突起部分20接触。
然后,接头7的底表面7c首先与下突起部分20的第一下导引面20a接触,通过下突起部分20的第一下导引面20a导引接头7。然后,接头7的顶表面7a与上突起部分19的上导引面19a接触,通过上突起部分19的上导引面19a导引接头7。总之,在这时,接头7在被夹在下突起部分20的第一下导引面20a与上突起部分19的上导引面19a之间的同时被导引。
如图4B所示,当将接头7进一步插入腔体8中时,接头7的底表面7c与压片21的第二下导引面21a接触,随着接头7的插入,压片21被压下,导致压片间隙g基本消失。当如图4B所示压片21被接头7压下时,压片21通过自身弹性回复力使接头主体13向上(即与插入方向F基本垂直的方向)偏。上突起部分19通过接头主体13受到上述自身弹性回复力。
如图4B中双点划线所示,当将接头7进一步插入腔体8中时,图4B所示的关系(即,接头7的顶表面7a与上突起部分19的上导引面19a相对)取消。然后,如图4C所示,接头7受到自身弹性回复力而在移动方向E上移动,移动方向E是与插入方向F基本垂直的方向。结果,如图4C所示,接头主体13抵靠抵接部分23,压片21和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之间的压片间隙g重新出现。当接头主体13抵靠抵接部分23时,在插入方向F上接头7的后端表面7b与锁定件22的锁定壁面22a相对,接头7的后端表面7b抵靠锁定件22的锁定壁面22a,从而通过锁定件22来锁定接头7。
如图4C所示,由于接头7在移动方向E上的移动,在接头7的底表面7c(如图4B所示)与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之间形成了间隙h。在下文中,在插入方向F上压片21的后侧的间隙h被称作后侧间隙h1(间隙,第一间隙),在插入方向F上压片21的前侧的间隙h被称作前侧间隙h2(第二间隙)。后侧间隙h1形成于抵接部分23的对面,接头主体13置于两者之间。后侧间隙h1形成于接头7的底表面7c与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之间。前侧间隙h2形成于接头7的底表面7c与下突起部分20的第一下导引面20a之间。具体来说,在第一示例实施例中,后侧间隙h1是接头7的底表面7c与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之间的小间隙h3(参见图4B)由于移动而变大所形成的。间隙h3在接头7在移动方向E上移动之前已经存在。
现在参考图4B和4C,将描述压片21的压缩状态(第一状态)和半压缩状态(第二状态)。压片21的压缩状态表示接头7在移动方向E上移动之前的状态。具体来说,如图4B所示,压片21的压缩状态表示压片21被接头7压下,前端部分21b被朝着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压下,并且相当大的自身弹性回复力存储在压片21中的状态。因此,图4A中所示的压片21不是处于压缩状态而是处于未加载状态。同时,压片21的半压缩状态表示接头7在移动方向E上移动之后的状态。具体来说,如图4C所示,压片21的半压缩状态是压片21向上推动接头7并且曾经几乎消失的压片间隙g又重新出现的状态。
然后参考图4B和4C,将对接头7的移动未完成位置(第一位置)和移动完成位置(第二位置,装配状态)进行描述。接头7的移动未完成位置表示接头7在移动方向E上移动之前的位置。具体来说,如图4B中的实线和双点划线所示,接头7的移动未完成位置表示当在与插入方向F垂直的方向上接头7的至少一部分被夹在上突起部分19和压片21之间时接头7的位置。当接头7处于移动未完成位置时,接头7没有完全装入外壳4。接头7的上述状态称作半装配状态。另一方面,接头7的移动完成位置表示接头7在移动方向E上移动之后的位置。具体来说,如图4C中的实线所示,接头7的移动完成位置是当接头主体13抵靠抵接部分23时接头7的位置。当接头7处于移动完成位置时,接头7完全装入了外壳4。接头7的上述状态称作装配状态。
(前保持器2)
然后,将参考图5A、5B和5C对前保持器2进行描述。
如图5A所示,前保持器2包括前面板25,其从前端侧覆盖如图2中所示的外壳4的接头保持部分9;环形保持盖26,其在后端侧从前面板25的外周延伸;多个保持件24,其在后端侧从前面板25的后端侧壁表面25a延伸。如图5B所示,在前面板25中,一对片插入孔25b形成于各个保持件24中,使得各阳接头片可以插入片插入孔25b中。
如图6A和6B所示,可以在与插入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将各个保持片24插入腔体8。如图5B和5C所示,各个保持件24包括棱柱部分27、梯形部分28(压片状态检测部分)、和夹着梯形部分28的一对加强壁部分29。
如图5C所示,棱柱部分27形成为在后端侧从前面板25的后端侧壁表面25a延伸,并且包括第一支撑表面27a。梯形部分28形成为在后端侧从棱柱部分27的前端部分27b延伸,并且朝着前端部分28a逐渐变细。棱柱部分27的底表面27c和梯形部分28的底表面28b形成于相同的平面上。各个加强壁部分29包括第二支撑表面29a。第一支撑表面27a和第二支撑表面29a形成于相同的平面上。如图5A、5B和5C所示,一对加强壁部分29和梯形部分28形成槽24a。
(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
然后,参考图6A和6B,描述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在该示例中,预先将接头7完全插入腔体8中,即,将接头7从如图4B所示的移动未完成位置移动到如图4C所示的移动完成位置,压片21从如图4B所示的压缩状态转换到如图4C所示的半压缩状态。
如图6A和6B所示,将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穿过前开口9c插入腔体8中。总的来说,将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插入形成于腔体8中的间隙h的后侧间隙h1中。然后,如图6B所示,图6A中所示的后侧间隙h1由于保持件24的棱柱部分27而基本消失。因此,接头7的接头主体13在与插入方向F基本垂直的方向上被夹在抵接部分23和棱柱部分27之间,从而可以有效的抑制接头7在腔体8中松动。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半压缩状态的压片21的前端部分21b容纳在保持件24的槽24a中,而不会妨碍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总的来说,保持件24的梯形部分28容纳在形成于压片21和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之间的压片间隙g中。
然后,参考图7A和7B,描述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假设接头7没有完全插入腔体8中,这表示接头7处于如图4B所示的移动未完成位置,压片21处于如图4B所示的压缩状态。通过对比图6B与图7B将很清楚,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的轨迹基本相同。
具体来说,如图7A和7B所示,将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穿过前开口9c插入腔体8中。然后,如图7B所示,保持件24的梯形部分28的前端部分28a撞到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片21的前端部分21b,这阻止了进一步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因此,保持件24的梯形部分28的前端部分28a被挡在了未完全插入位置,这使得连接器1的装配工人能发现接头7处于移动未完成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装配工人从腔体8拔出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将插入腔体8中的所有的接头7再次用力推入,以便尝试再次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
(要点)
(1)如上所述,在第一示例实施例中,如图1到6B所示,如下形成连接器1。连接器1包括接头7;外壳4,其具有形成于其中并且可以插入接头7的腔体8以保持插入腔体8中的接头7;和保持件24,其可以在与插入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插入腔体8中。外壳4包括压片21,其在移动方向E(移动方向E是与插入方向F基本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插入腔体8中的接头7;抵接部分23,其由于压片21的移动而与接头7抵靠;锁定件22,其锁定抵靠抵接部分23的接头7。如图6A和6B所示,保持件24被插入由于压片21的移动而形成于接头7与外壳4的内壁表面9a之间的后侧间隙h1中。根据上述结构,如图6A和6B所示,由于压片21的移动而形成于接头7与外壳4的内壁表面9a之间的后侧间隙h1由于保持件24的移动而消失,从而可以有效抑制接头7在腔体8中松动。
(2)此外,保持件24包括梯形部分28。在如图7B所示接头7移动之前,梯形部分28抵靠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片21,在如图6B所示接头7移动之后,梯形部分28容纳在形成于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与处于半压缩状态的压片21之间的压片间隙g中。总的来说,如图4B和4C所示,接头7只有受到压片21作用而移动并抵靠抵接部分23时才能由锁定件22锁定。此外,压片21的状态由于移动而从压缩状态改变至半压缩状态。因此,如图6B和7B所示,根据上述结构,当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时,通过检查梯形部分28是否撞到压片21来检测压片21的状态。通过检测压片21的状态,判断接头7是否移动了。通过判断接头7是否移动了,判断接头7是否可以由锁定件22锁定。简言之,根据上述结构,当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时,通过判断梯形部分28是否撞到压片21来判断接头7是否可以由锁定件22锁定,从而判断接头7的所谓的半装配状态。
此外,如图6B所示,梯形部分28形成为使得其可以插入压片间隙g中,压片间隙g在接头7移动之后处于半压缩状态的压片21和外壳4的内壁表面9a之间。根据该结构,在接头7移动之后,处于半压缩状态的压片21所经过的梯形部分28可以由简单结构形成。
(第二示例实施例)
将参考图8A到11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实施例。在第二示例实施例中,仅主要描述与第一示例实施例之间的差别,酌情省略重复的描述。与在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
(前保持器2)
在第二示例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保持件24包括棱柱部分30、梯形部分31、夹着棱柱部分30和梯形部分31的一对支撑侧壁部分32、和突出部分33(接头位置检测部分,第二支撑部分)。突出部分33形成于梯形部分31的后端侧,使得其形成为略微远离梯形部分31。总的来说,如图8A和8B所示,压片容纳空间34形成于梯形部分31和突出部分33之间。
如图8C所示,棱柱部分30形成为在后端侧从前面板25的后端侧壁表面25a延伸。梯形部分31形成为在后端侧从棱柱部分30的前端部分30b延伸,并且朝着前端部分31a逐渐变细。棱柱部分30的底表面30c和梯形部分31的底表面31b形成于相同的平面上。各个支撑侧壁部分32由与梯形部分31相比处于前端侧的第一支撑侧壁部分32a(第一支撑部分)和位于棱柱部分30与突出部分33之间的第二支撑侧壁部分32b组成。突出部分33形成于如图8C所示的保持件24的上端24b附近,使得其能够如图9C和11C所示压着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片21。此外,突出部分33包括斜面33a,斜面33a是倾斜的使得其朝着后端侧壁表面25a更靠近梯形部分31的底表面31b。如图3C和9B所示,该斜面33a形成为使得其可以与前端部分21b的斜面21c相对。
(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
然后,参考图9A到9D,描述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在该示例中,首先将接头7完全插入腔体8中,即,将接头7从图4B中所示的移动未完成位置移动到图4C中所示的移动完成位置,将压片21从图4B中所示的压缩状态转换到图4C中所示的半压缩状态。
如图9A和9B所示,将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穿过前开口9c插入腔体8中。具体来说,将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插入形成于腔体8中的间隙h的后侧间隙h1中。这时,如图9B所示,保持件24的突出部分33经过完全插入接头保持部分9的接头7的前端7m,被插入后侧间隙h1中。紧接着,如图9B所示,保持件24的突出部分33撞到压片21的前端部分21b。这时,如图8C所示,突出部分33中形成了斜面33a,如图3C所示,在压片21的前端部分21b中形成了斜面21c。因此,当从图9B中所示的状态将保持件24进一步插入腔体8中时,图8C中所示的斜面33a与图3C中所示的斜面21c接触,压片21处于如图9C所示被突出部分33所压下的压缩状态,突出部分33被插入了接头7和压片21之间。
当保持件24进一步插入腔体8中时,如图9D所示,突出部分33完全越过压片21,并且被插入形成于接头7和下突起部分20之间的前侧间隙h2中。此外,压片21容纳在压片容纳空间34中,压片21的状态与图9A和9B中所示的压片21的状态基本相同。
仅供参考,图10示出了与图9D相对应的截面透视图。
然后参考图11A到11C,描述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在本示例中,接头7没有完全插入腔体8中,即,接头7处于图4B中所示的移动未完成位置,压片21处于图4B中所示的压缩状态。通过将图9B与图11B对比将更清楚,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的轨迹基本相同。
具体来说,如图11A和11B所示,将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穿过前开口9c插入腔体8中。然后,如图11B所示,保持件24的突出部分33撞到如图3A和3B所示的接头7的接头主体13的底壁部分13a。也就是说,保持件24的突出部分33抵靠接头7的前端7m。当保持件24进一步插入腔体8中时,如图11B所示,由于接头7根本没有由锁定件22锁定,如图11C所示,接头7被保持件24的突出部分33向着与插入方向F相反的方向推动。因此,通过视觉观察接头7从腔体8中被推出的现象,连接器1的装配工人认识到接头7处于移动未完成位置。在此情况下,装配工人从腔体8中拔出前保持器2的保持件24,再次将插入腔体8中的所有接头7用力推入,然后尝试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
(要点)
(3)如上所述,在第二示例实施例中,如下形成连接器1。在保持件24中,形成突出部分33。如图8A到11C所示,当接头7处于接头7没有完全装入接头保持部分9的半装配状态时,突出部分33抵靠接头7的前端7m,当接头7完全装入接头保持部分9时,突出部分33经过接头7的前端7m,并且插入前侧间隙h2中。根据上述结构,当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时,检查突出部分33是否抵靠接头7的前端7m并且接头7是否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从而检查接头7是否可以被锁定件22锁定(装配状态)。
(4)此外,如图9A和图9D所示,保持件24包括第一支撑侧壁部分32a和突出部分33。第一支撑侧壁部分32a容纳在后侧间隙h1中,后侧间隙h1是在插入方向F上与压片21相比处于后侧的间隙h,间隙h由于压片21的移动而形成于外壳4的内壁表面9a和接头7之间。突出部分33容纳在前侧间隙h2中,前侧间隙h2是在插入方向F上与压片21相比处于前侧的间隙h。根据上述结构,在插入方向F上,由于压片21的移动,保持件24在宽的范围上容纳在形成于接头7和外壳4的内壁表面9a之间的间隙h中,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的抑制接头7在腔体8中松动。
(5)如图3C、8C、9B和9C所示,斜面33a和斜面21c分别形成于保持件24的突出部分33和压片21中,使得当突出部分33在与插入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经过接头7和压片21之间时,压片21从接头7缩回。根据上述结构,当突出部分33经过接头7和压片21之间时,压片21易于从接头7积极地缩回,从而突出部分33能平滑地经过接头7和压片21之间。
尽管在第二示例实施例中斜面33a和斜面21c分别形成于保持件24的突出部分33中和压片21中,斜面33a或斜面21c也可以形成于突出部分33和压片21中的任一个上。
(6)此外,如图8B、8C和9D所示,在保持件24中,形成梯形部分31,梯形部分31容纳在形成于压片21和接头保持部分9的内壁表面9a之间的压片间隙g中。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防止压片21在远离接头7的方向上变形,从而可以有效的抑制接头7在腔体8中松动。
(7)此外,如图9A和9D所示,在保持件24中,在第一支撑侧壁部分32a和突出部分33之间形成容纳压片21的压片容纳空间34,使得在保持件24被插入腔体8中之前压片21的状态与保持件24被插入腔体8中之后压片21的状态基本相同。根据上述结构,在压片容纳空间34中消除了由于插入所引起的移动时产生的压缩状态,从而减小了应力并且没有对压片产生不必要的载荷。
如果通过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压片21处于压缩状态并且压片21中的应力保持增大,则由于所谓的应力松弛现象,在保持件24被从腔体8中拔出之后,压片21不会恢复到图9A中所示的半压缩状态。同时,由于将保持件24插入腔体8中,压片容纳空间34抑制压片21内部应力的增大,这防止了上述的问题。
(第三示例实施例)
将参考图12描述本发明的第三示例实施例。在第三示例实施例中,主要描述与第一示例实施例和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差别,酌情省略重复的描述。与在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
在第一和第二示例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接头7包括具有基本棱柱形横截面的接头主体13。但是,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接头7的接头主体13可以具有基本圆柱形的横截面。
连接器1可以用作如图1所示的防水连接器,或者可以用作用于除了防水之外的应用的连接器。此外,连接器7可以是阴接头或者阳接头。
根据上述本发明,很明显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可以以多种方式改变。所述改变不意味着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所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修改都意欲包含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
1    连接器(防水连接器)
2    前保持器
3    密封件
4    外壳
7    接头
8    腔体
9    接头保持部分
9a   内壁表面
13   接头主体
21   压片
21c  斜面
22   锁定件
23   抵接部分
24   保持件(支撑件)
28   梯形部分(压片状态检测部分)
31   梯形部分
32   支撑侧壁部分
32a  第一支撑侧壁部分(第一支撑部分)
33   突出部分(第二支撑部分,装配状态检测部分)
33a  斜面
34   压片容纳空间
e    移动方向
f    插入方向
g    压片间隙
h    间隙
h1    后侧间隙(间隙,第一间隙)
h2    前侧间隙(第二间隙)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接头;
外壳,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腔体,所述接头可以插入所述腔体中,所述外壳保持插入所述腔体中的所述接头;和
支撑件,其可在与插入所述接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插入所述腔体中,其中
所述外壳包括:
压片,其在与插入所述接头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插入所述腔体中的所述接头;
抵接部分,其由于所述压片的移动而与所述接头抵靠;和
锁定件,其锁定抵靠所述抵接部分的所述接头,并且
所述支撑件插入由于所述压片的移动而形成于所述接头和所述外壳的内壁表面之间的间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压片状态检测部分,在所述接头移动之前,所述压片状态检测部分抵靠处于第一状态的所述压片,在所述接头移动之后,所述压片状态检测部分容纳在形成于处于第二状态的所述压片和所述外壳的所述内壁表面之间的间隙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装配状态检测部分,当所述接头处于没有完全装入所述外壳的半装配状态时,所述装配状态检测部分抵靠所述接头的前端,当所述接头处于完全装入所述外壳的装配状态时,所述装配状态检测部分经过所述接头的前端而被插入所述外壳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容纳在第一间隙中,所述第一间隙是在所述接头插入方向上与所述压片相比处于后侧的间隙,所述间隙由于所述压片的移动而形成于所述接头和所述外壳的所述内壁表面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容纳在第二间隙中,所述第二间隙是在所述接头插入方向上与所述压片相比处于前侧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和所述压片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斜面,所述斜面用于当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在与所述接头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经过所述接头和所述压片之间时,将所述压片从所述接头缩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梯形部分,所述梯形部分容纳在形成于所述压片和所述外壳的所述内壁表面之间的间隙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压片容纳空间,所述压片容纳空间能够将所述压片容纳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之间,使得在所述支撑件被插入所述腔体中之前所述压片的状态与在所述支撑件被插入所述腔体中之后所述压片的状态基本相同。
8.一种防水连接器,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和
密封件,其防止湿气侵入所述外壳。
CN201010530795.9A 2010-04-22 2010-10-28 连接器和防水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375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8756 2010-04-22
JP2010098756A JP5508927B2 (ja) 2010-04-22 2010-04-22 コネクタ及び防水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7597A true CN102237597A (zh) 2011-11-09
CN102237597B CN102237597B (zh) 2014-07-16

Family

ID=44816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079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37597B (zh) 2010-04-22 2010-10-28 连接器和防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376778B2 (zh)
JP (1) JP5508927B2 (zh)
CN (1) CN10223759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5203A (zh) * 2015-09-07 2018-04-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3453995A (zh) * 2019-02-12 2021-09-28 株式会社高木工业所 密封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18851A1 (en) * 2010-03-25 2011-09-29 Yazaki Corporation Joint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Bus Bar Pattern in Joint Connector
JP5508927B2 (ja) 2010-04-22 2014-06-0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防水コネクタ
JP5651436B2 (ja) * 2010-11-15 2015-01-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651901B2 (en) * 2011-05-04 2014-02-1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US8550845B1 (en) * 2012-03-14 2013-10-08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am-actuated independent secondary lock
US9071016B2 (en) * 2013-10-03 2015-06-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liding flexible cantilever beam terminal retainer
JP6187873B2 (ja) * 2014-03-28 2017-08-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88472B2 (ja) * 2014-09-04 2017-03-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246255B1 (en) * 2014-09-10 2016-01-26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Quick slide connector assembly
DE102015211155A1 (de) * 2015-06-17 2016-12-22 Robert Bosch Gmbh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ischen Steckverbindung
JP6601092B2 (ja) 2015-09-24 2019-11-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475669B2 (ja) * 2016-07-13 2019-02-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793639B1 (en) * 2017-02-02 2017-10-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with multiple flexible terminal retaining beams
JP2019050169A (ja) * 2017-09-12 2019-03-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181679B1 (en) * 2017-10-20 2019-01-15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US10218124B1 (en) * 2017-10-20 2019-02-26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JP6933180B2 (ja) * 2018-03-29 2021-09-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3523A (en) * 1980-05-27 1982-08-10 Ford Motor Company Printed circuit board edge connector
US4557542A (en) * 1984-06-11 1985-12-10 Amp Incorporated Connector with means for retaining terminals and verifying seating
US4602837A (en) * 1983-12-27 1986-07-29 United Technologies Automotive, Inc. Diminutiv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714437A (en) * 1987-01-20 1987-12-22 Ford Motor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1117077U (zh) * 1988-01-30 1989-08-08
JPH02160386A (ja) * 1988-12-12 1990-06-20 Riyousei Denso Kk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US4944695A (en) * 1988-12-09 1990-07-31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terminal retaining construction
JPH0427588A (ja) * 1990-05-22 1992-01-30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熱転写記録用受像シート
US5088938A (en) * 1989-05-29 1992-02-18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locking block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5256084A (en) * 1991-10-18 1993-10-26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CN1248804A (zh) * 1998-08-31 2000-03-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气接头及其所用的止动件
US20040082219A1 (en) * 2002-10-24 2004-04-2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885626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电连接器
CN1885627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7311294A (ja) * 2006-05-22 2007-11-29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1150230A (zh) * 2006-09-19 2008-03-26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232135A (zh) * 2007-01-18 2008-07-30 德尔菲技术公司 具有悬臂端子压紧梁的电连接器本体
US7438585B2 (en) * 2006-03-07 2008-10-2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housing
US7517247B2 (en) * 2007-06-06 2009-04-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01473494A (zh) * 2006-05-19 2009-07-01 莫列斯公司 密封电连接器
US7658645B1 (en) * 2008-08-12 2010-02-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6550U (zh) * 1978-09-01 1980-03-08
JPS628476A (ja) 1985-07-03 1987-01-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構造
JP2512674Y2 (ja) * 1990-06-27 1996-10-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分岐回路構成体
JP2526022Y2 (ja) * 1991-09-11 1997-0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二重係止コネクタ
JPH0782887B2 (ja) 1993-01-14 1995-09-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端子不完全挿入防止構造
US5879192A (en) * 1995-02-01 1999-03-09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115507B2 (ja) * 1995-06-07 2000-12-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
JP3230996B2 (ja) * 1996-09-12 2001-11-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758104B2 (ja) * 1997-05-20 2006-03-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681881B2 (ja) * 1998-01-29 2005-08-10 菱星電装株式会社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0223198A (ja) * 1999-01-28 2000-08-11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05050778B4 (de) * 2005-10-24 2020-10-08 Robert Bosch Gmbh Kontaktgehäuse sowie elektrische Kontaktvorrichtung
JP2010049841A (ja) * 2008-08-19 2010-03-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5508927B2 (ja) * 2010-04-22 2014-06-0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防水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3523A (en) * 1980-05-27 1982-08-10 Ford Motor Company Printed circuit board edge connector
US4602837A (en) * 1983-12-27 1986-07-29 United Technologies Automotive, Inc. Diminutiv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557542A (en) * 1984-06-11 1985-12-10 Amp Incorporated Connector with means for retaining terminals and verifying seating
US4714437A (en) * 1987-01-20 1987-12-22 Ford Motor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1117077U (zh) * 1988-01-30 1989-08-08
US4944695A (en) * 1988-12-09 1990-07-31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terminal retaining construction
JPH02160386A (ja) * 1988-12-12 1990-06-20 Riyousei Denso Kk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US5088938A (en) * 1989-05-29 1992-02-18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locking block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H0427588A (ja) * 1990-05-22 1992-01-30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熱転写記録用受像シート
US5256084A (en) * 1991-10-18 1993-10-26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CN1248804A (zh) * 1998-08-31 2000-03-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气接头及其所用的止动件
US20040082219A1 (en) * 2002-10-24 2004-04-2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885626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电连接器
CN1885627A (zh) * 2005-06-23 2006-12-27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电连接器
US7438585B2 (en) * 2006-03-07 2008-10-2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housing
CN101473494A (zh) * 2006-05-19 2009-07-01 莫列斯公司 密封电连接器
JP2007311294A (ja) * 2006-05-22 2007-11-29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101150230A (zh) * 2006-09-19 2008-03-26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232135A (zh) * 2007-01-18 2008-07-30 德尔菲技术公司 具有悬臂端子压紧梁的电连接器本体
US7517247B2 (en) * 2007-06-06 2009-04-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7658645B1 (en) * 2008-08-12 2010-02-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5203A (zh) * 2015-09-07 2018-04-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3453995A (zh) * 2019-02-12 2021-09-28 株式会社高木工业所 密封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75207B2 (en) 2013-07-02
JP5508927B2 (ja) 2014-06-04
CN102237597B (zh) 2014-07-16
JP2011228203A (ja) 2011-11-10
US20130109211A1 (en) 2013-05-02
US8376778B2 (en) 2013-02-19
US20110263148A1 (en) 2011-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7597B (zh) 连接器和防水连接器
US9281619B2 (en) Vibration resistant connector system with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JP5704021B2 (ja) ゴム栓及び防水コネクタ
EP1986284B1 (en)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US7722381B2 (en) Connector
JP5428730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US7252530B2 (en) Connector
CN102437457B (zh) 连接器
US6948978B2 (en) Connecto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such connector
JP598579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ハーネス
US8226436B2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US6568948B2 (en) Connector
US9356398B2 (en) Lock mechanism of shield connector
JP3969161B2 (ja) コネクタ
JP4544065B2 (ja) コネクタ
US8827737B2 (en) Split connector
JP6224041B2 (ja) コネクタの防水構造
EP1619760B1 (en) A jig and a method for withdrawing a terminal in a connector
JP2009104936A (ja) ロック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
JP5821831B2 (ja) コネクタ
JP7389405B2 (ja) コネクタ
JP2017112023A (ja) コネクタ
JP5352690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防水コネクタ
JP2013127847A (ja) コネクタ
JP2013229169A (ja) 防水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