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7856B -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7856B
CN102227856B CN201080003436.6A CN201080003436A CN102227856B CN 102227856 B CN102227856 B CN 102227856B CN 201080003436 A CN201080003436 A CN 201080003436A CN 102227856 B CN102227856 B CN 1022278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all diameter
diameter coaxial
coaxial cable
bunch
cab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34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27856A (zh
Inventor
石元健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705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291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416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639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27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7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27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78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20Cables having a multiplicity of coaxi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 H01B7/0892Flat or ribbon cables incorporated in a cable of non-flat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其实现末端部分处的薄型化,对于小型化及薄型化的电子设备可以良好地进行配线。该细径同轴电缆束(10)构成为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在末端部分(13)处排列为平面状而与连接器(16)连接,该细径同轴电缆束(10)具有层叠部,其通过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排列成多个电缆层(21A、21B)并将各电缆层(21A、21B)重叠而形成,从层叠部至连接部分(13a)为止,使来自不同电缆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并列为同一平面状。

Description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多个细径的同轴电缆捆束并进行成端处理而形成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寻求移动终端、小型摄像机或数字照相机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及高画质化。为了与此对应,作为设备主体和显示部之间的连接及设备内的配线等,使用非常细的同轴电缆。从配线的容易性出发,以使多根同轴电缆集束一体化后形成的同轴电缆束的形式使用。
作为同轴电缆束,存在将多根电线的两个末端部分以规定间距排列而形成为扁平状的同轴电缆束。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同轴电缆束在其两个末端部分连接有连接器,中间部被捆束带捆束为一束,至少一个末端部分弯曲。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7-227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移动终端、小型摄像机或数字照相机等电子设备中,设备进一步小型化及薄型化,使得同轴电缆束的收容空间进一步变薄,成为狭窄的空间。因此,对于在电子设备内配线的同轴电缆束,特别地要求在与连接器连接的两端部分进行薄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末端部分薄型化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其可以针对小型化及薄型化的电子设备良好地进行配线。
可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是一种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在末端部分处以平面状排列而与连接部件连接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在该电缆束的至少一端侧具有层叠部,其通过将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排列为多层,并将各所述层重叠而形成,
从所述层叠部至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分为止,使来自不同层的细径同轴电缆并列为同一平面状。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优选使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向相同方向弯曲,并且在所述连接部分处,以使得来自不同层的细径同轴电缆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并列为同一平面状。
或者,优选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将所述层叠部的一个层的细径同轴电缆作为一组,
从所述层叠部至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分为止,使各所述组相邻而并列为同一平面状。
在此情况下,优选所述层叠部的电缆束中央侧部分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方向,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分处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排列方向倾斜。
在此情况下,进一步优选所述层叠部的电缆束中央侧部分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方向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分处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排列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30°而小于或等于60°。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优选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被捆束为圆形。
另外,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在末端部分处排列为平面状而与连接部件连接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划分为多个组,
将各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以相同间距排列为同一平面状而与连接部件连接,
对于各个组,分别将各细径同轴电缆向以平面状排列有多个槽的排列部件的所述槽引导并将各细径同轴电缆一体化,由一个组形成一个层,将各层重叠而形成层叠部。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各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以不同组的细径同轴电缆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排列为同一平面状,将这些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与连接部件连接,
对于各个组,分别将各细径同轴电缆向形成有以平面状并列且向相同方向弯曲的多个槽的排列部件的所述槽引导,使各细径同轴电缆在向相同方向弯曲的状态下一体化。
或者,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将各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部分以各组相邻的方式并列为同一平面状,并与连接部件连接。
在此情况下,优选将各个组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向所述排列部件引导,以成为所述层叠部的电缆束中央侧部分的细径同轴电缆的配线方向相对于所述末端部分处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排列方向倾斜的状态。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在末端部分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排列为多层并重叠。由此,可以使末端部分的厚度变薄,在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中也可以良好地进行配线。另外,从层叠部至与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分为止,来自不同层的细径同轴电缆并列为同一平面状。由此,可以使末端部分的厚度非常薄,在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中也可以良好地进行配线。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各组细径同轴电缆向配线部件的槽中引导并一体化为平面状,形成为一个层,然后将这些层重叠,从而可以容易且顺利地制造末端部分的厚度较薄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在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中也可以良好地
进行配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末端部分处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末端部分处的放大概略斜视图。
图4是表示将图1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在框体可利用铰链而转动的移动电话内配线的例子的斜视图。
图5是说明图1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向配线孔配线的方法的图,(a)是末端部分处的侧视图,(b)是末端部分处的正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的图,(a)~(d)是表示各个作业工序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末端部分处的侧视图。
图9是图7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末端部分处的放大概略斜视图。
图10是说明图7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向配线孔配线的方法的图,(a)是末端部分处的侧视图,(b)是末端部分处的正视图。
图11示出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变形例,是末端部分处的俯视图。
图12示出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变形例,是末端部分处的俯视图。
图13示出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变形例,是末端部分处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7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的图,(a)~(d)是表示各个作业工序的俯视图。
标号的说明
10、10A、10B、10C、10D:细径同轴电缆束,12:细径同轴电缆,13:末端部分,13a:连接部分,14:中间部(中间部分),16:连接器(连接部件),21a、21b:电缆组(组),21A、21B:电缆层(层),22:层叠部,36、38、40:排列部件,37、39、41:成型(forming)槽(槽),θ: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10由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0根)细径同轴电缆12构成,除了末端部分13之外的中间部14被捆束为圆形。
细径同轴电缆12构成为,在与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剖面上,从中心朝向外侧具有中心导体、内部绝缘体、外部导体及外皮,在其末端处进行末端处理,使外部导体、内部绝缘体、中心导体以阶梯状各自露出规定长度。
此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0中,除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之外,也可以包含没有外部导体的细径绝缘电缆。作为细径同轴电缆12,优选使用例如基于AWG(American Wire Gauge)标准的AWG42、AWG44、AWG46等较细的极细同轴电缆、或者外径小于0.30mm的较细的同轴电缆。由此,可以使细径同轴电缆束10易于弯曲。为了捆束细径同轴电缆12,例如使用由“ポアフロン”(注册商标)等的聚四氟乙烯(PTFE)形成的带或套管等捆束部件15。例如,通过将由捆束带构成的捆束部件15卷绕在细径同轴电缆12上,或者在由套管形成的捆束部件15中穿过细径同轴电缆12,从而捆束细径同轴电缆12的中间部14。此外,在使用了屏蔽线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必要而使用接地连接部件,使规定部分接地。
另外,作为捆束部件15,可以使用一个并以规定长度进行捆束,也可以在长度方向上分割为多个而在多个位置处进行捆束。此外,优选将被相互捆束的细径同轴电缆12按照彼此的移动不会被约束的程度松弛地进行捆扎。
由于利用捆束部件15将各细径同轴电缆12捆束为圆形,所以中间部14的弯曲性优异,设备内配线的自由度较大。
另外,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在末端部分13处弯曲并以规定间距排列为平面状,与连接器(连接部件)16连接。由此,细径同轴电缆12以中间部14相对于与连接器16连接的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或略微成一定角度的方向进行配线,形成为L字状。
如图2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10在其末端部分13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排列为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电缆层(层)21A、21B,这些电缆层21A、21B彼此上下重叠而形成层叠部22。
构成该层叠部22的电缆层21A、21B,是通过向紧密排列为平面状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单面或两面侧粘贴捆束带23而一体化为层状的。此外,也可以向排列为平面状的细径同轴电缆12卷绕捆束带23而一体化为层状。电缆层21A、21B中包含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根数为构成细径同轴电缆束10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根数的一半。
此外,在电缆层21A、21B中,优选将各细径同轴电缆12彼此之间没有线间距离地紧密排列,使并列宽度变窄,但也可以设置一定的线间距离。
如图3所示,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0中,从层叠部22至连接部分13a为止,使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向相同方向弯曲。这里所谓的向相同方向弯曲,是指以在与连接器16连接的部分处使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方向相同的方式弯曲。在连接部分13a处,使来自各电缆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以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并列为平面状而与连接器16连接。即,在连接部分13a处,来自电缆层21A的细径同轴电缆12与来自不同于电缆层21A的电缆层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相邻,另外,来自该电缆层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与来自不同于电缆21B的电缆层21A的细径同轴电缆12相邻。
由此,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0中,在其末端部分13处,从层叠部22至连接部分13a为止,来自电缆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进入彼此之间而排列为同一平面状。
作为一个例子,在使用外径0.22mm的40根细径同轴电缆12形成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中,图1中的中间部14的厚度(A-A部)、中间部14和层叠部22之间的中间部14侧的厚度(B-B部)、中间部14和层叠部22之间的层叠部22侧的厚度(C-C部)、层叠部22的厚度(D-D部)以及连接部分13a附近的厚度(E-E部)如下所示。
A-A部:大约1.9mm
B-B部:大约1.7mm
C-C部:大约0.9mm
D-D部:大约0.6mm
E-E部:小于或等于0.5mm
如上述所示,中间部14和层叠部22之间的中间部14侧的厚度(B-B部)与中间部14的厚度(A-A部)相比,由于没有捆束部件15,所以较薄。另外,对于中间部14和层叠部22之间的层叠部22侧的厚度(C-C部),由于将细径同轴电缆12顺次排列,所以厚度变薄至与4根细径同轴电缆12相应的程度。层叠部22的厚度(D-D部)成为与2根细径同轴电缆12和4个捆束带23相应的厚度,进一步变薄。作为连接部分13a附近的厚度(E-E部),由于来自电缆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相互进入彼此的细径同轴电缆12之间,所以进一步变薄。此外,在细径同轴电缆12彼此没有上下重叠的连接部分13a处,形成为与1根细径同轴电缆12相应的厚度程度。
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10如图4所示,例如可以组装在利用铰链将框体的端部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移动电话等设备中而进行使用。
在图4所示的形态中,具有第1框体1及第2框体2的移动电话终端3的各个第1框体1及第2框体2,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10连接。
在移动电话终端3中,第1框体1及第2框体2的端部之间通过铰链4可转动地连结,通过开合而使位置关系变化。第1框体1及第2框体2分别在其连结侧的端面上形成电缆插入孔5、6,从这些电缆插入孔5、6分别导入细径同轴电缆束10的两端。另外,在铰链4上形成连通孔4a,在该连通孔4a内插入细径同轴电缆束10。在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0向上述移动电话终端3中配线时,需要在非常小的电缆插入孔5、6及铰链4的连通孔4a中穿过细径同轴电缆束10。
在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0穿过上述电缆插入孔5、6及连通孔4a的情况下,如图5(a)及(b)所示,在其末端部分13上安装有套管31,该套管31具有与电缆插入孔5、6及连通孔4a的内径相比更小的外径。在安装该套管31时,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0的末端部分13处,将连接部分13a向连接器16卷绕而形成棒状,并且折叠层叠部22而插入套管31内。此时,由于连接部分13a排列为平面状而厚度变薄至与1根细径同轴电缆12相应的程度,所以可以容易且顺利地卷绕在连接器16上而形成较细的棒状。
如上述所示,如果在末端部分13上安装了套管31,则末端部分13成为与中间部14大致相同外径的棒状。通过将安装有套管31的末端部分13插入电缆插入孔5、6及连通孔4a,从而可以无损且非常容易地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0向移动电话终端3配线,将第1框体1中包含的基板和第2框体2中包含的基板进行连接。如果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0配置至框体内的规定位置,则取下套管31而使末端部分13展开,恢复初始状态。
如上述所示,根据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10,来自不同电缆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在连接部分13a处并列为同一平面状。由此,可以使末端部分13处的厚度非常薄,在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中也可以良好地进行配线。
另外,由于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在其以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排列的平面内,向相同方向弯曲,所以末端部分13以外的中间部14和连接器16配置在大致相同方向上或略微成一定角度的方向上。由此,通过将厚度变薄的末端部分13卷绕在连接器16上而形成棒状,从而可以容易地穿过移动电话终端3等中的电缆插入孔5、6或铰链4的连通孔4a等较小的配线孔而进行配线,例如,有利于穿过移动电话终端、小型摄像机或者数字照相机等的铰链构造的可动部。
下面,说明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10的制造方法。
此外,在这里,例示出制造将AWG44的细径同轴电缆12以间距0.25mm与连接器连接而成的40芯细径同轴电缆束10的情况,而进行说明。
首先,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0所使用的细径同轴电缆12划分为多个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40根细径同轴电缆12划分为两个组,每组20根。
如图6(a)所示,将一个组的20根细径同轴电缆12隔着2个间距(0.50mm)的间隔而并列排列为平面状,粘贴临时固定带35而维持排列状态。
然后,如图6(b)所示,相对于进行排列后的这一组的细径同轴电缆12错开1个间距(0.25mm),而将另一组的20根细径同轴电缆12隔着2个间距(0.50mm)的间隔并列重叠为平面状,在各组的连接部分13a处,以不同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排列为同一平面状。
此外,也可以对于该排列后的另一组细径同轴电缆12也粘贴临时固定带35而维持排列状态。另外,也可以将预先以规定间距
(0.50mm)并列配置为平面状的另一组细径同轴电缆12,相对于已经排列好的那一组的细径同轴电缆12错开1个间距(0.25mm)重叠并排线,使得在各组的连接部分13a处,以不同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排列为同一平面状。
在如上述所示进行排线后,如图6(c)所示,对全部细径同轴电缆12实施末端加工(使外部导体及中心导体露出),并与连接器16连接。
然后,如图6(d)所示,将一个组的细径同轴电缆12利用排列部件36而成型为规定形状。排列部件36在一个面上排列有可以配置各个细径同轴电缆12的多个成型槽(槽)37,成型槽37是向相同方向弯曲而形成的槽。对于成型槽37,在细径同轴电缆12的连接部分13a侧进行排列的导入侧37a设置为2个间距(0.50mm),在弯曲的同时彼此间隔逐渐变窄,在导出侧37b处设置为1个间距(0.25mm)。
如果利用该排列部件36将一个组的细径同轴电缆12成型,则在排列部件36之外的位置处,将从与连接器16连接的部位开始弯曲的部分从两面粘贴捆束带23而一体化为平面状,形成电缆层21A。此外,在利用捆束带23而形成为电缆层21A的部位与排列部件36重叠的情况下,只要在从排列部件36的上方对所排列的细径同轴电缆12粘贴捆束带23后,从排列部件36中取出细径同轴电缆12,从相反侧粘贴捆束带23即可。
对于另一组细径同轴电缆12,剥离临时固定带35,与上述相同地利用排列部件36成型,利用捆束带23一体化为平面状,形成电缆层21B。
在末端部分13中,在进行上述成端作业后,将各电缆层21A、21B重叠而形成层叠部22,将中间部14利用捆束部件15捆束,从而完成细径同轴电缆束10。
如上述所示,根据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10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顺利地制造与连接器16连接的末端部分13的厚度非常薄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其在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中也可以良好地进行配线。
(第2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A是将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0根)细径同轴电缆12在与连接器16连接的连接部分13a处弯曲而以L型成型的电缆束,细径同轴电缆12在连接部分13a处以规定间距排列为平面状而与连接器16连接。
对于细径同轴电缆12,相对于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使该电缆束的配线方向(层叠部22的中央侧部分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方向或者中间部14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方向)倾斜。该电缆束的配线方向相对于该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的倾斜角度θ,可以为大于或等于30°而小于或等于60°。根据电缆束所包含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根数不同而连接器16的宽度不同。如果连接器16的宽度为7.5mm则将θ设为30°,如果为12.5mm则将θ设为60°,如果连接器16的宽度是上述值之间的值,则设定为与其相匹配的θ即可。
如图8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10A在其末端部分13处,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以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0根)为一组划分为多个电缆组21a、21b(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组)。另外,在末端部分13处,排列为由电缆组21a、21b构成的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电缆层(层)21A、21B,这些电缆层21A、21B彼此上下重叠而形成层叠部22。并且,这些电缆层21A、21B通过进一步卷绕捆束带24而一体化。
如图9所示,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0A中,从层叠部22至连接部分13a为止,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在平面内向相同方向弯曲。在连接部分13a处,来自各电缆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分别成为电缆组21a、21b,电缆组21a和21b彼此相邻且并列为同一平面状后,与连接器16连接。
电缆组21a从层叠部22绕外侧而与连接器16连接,以比较小的角度弯曲,通过在其弯曲部分粘贴捆束带25(参照图7)而维持弯曲形状。此外,如果没有捆束带25也能维持弯曲形状,则也可以没有捆束带25。
作为一个例子,在使用外径0.22mm的40根细径同轴电缆12而形成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A中,图7中的中间部14的厚度(A-A部)、中间部14和层叠部22之间的中间部14侧的厚度(B-B部)、中间部14和层叠部22之间的层叠部22侧的厚度(C-C部)、层叠部22的厚度(D-D部)以及连接部分13a附近的厚度(E-E部),可以分别与第1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中的A-A部、B-B部、C-C部、D-D部、E-E部相同。在该细径同轴电缆束10A中,连接部分13a附近的厚度(E-E部)通过将来自各个电缆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彼此排列在同一平面上,而变薄。
该细径同轴电缆束10A与第1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相同地,也可以组装在图4所示的移动电话等设备中进行使用。
在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0A穿过图4所示的移动电话终端3的电缆插入孔5、6或连通孔4a的情况下,如图10(a)及(b)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末端部分13处安装套管31。在安装该套管31时,将连接部分13a向连接器16弯折而对细径同轴电缆束10的末端部分13进行卷绕,形成棒状,并且折叠层叠部22并插入套管31内。此时,连接部分13a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可以容易且顺利地卷绕在连接器16上而形成较细的棒状。特别地,由于相对于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使中间部14处被捆束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配线方向倾斜,所以可以顺利且容易地进行向连接器16的卷绕。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可以非常容易地向移动电话终端3配线,连接第1框体1中包含的基板和第2框体中包含的基板。
如上述所示,根据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10A,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从层叠部22至连接部分13a,在各个不同的电缆层21A、21B中,细径同轴电缆12成为一组并排列为同一平面状。并且,在连接部分13a处,各组相邻地排列为同一平面状。由此,可以使末端部分13处的厚度非常薄,在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中也可以良好地进行配线。
下面,说明细径同轴电缆束10A的其他形态例。
图11所示的例子为下述L型成型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B,即,使中间部14处被捆束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配线方向相对于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为大致相同方向。
图12所示的例子为下述T型成型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C,即,使中间部14处被捆束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配线方向相对于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为大致正交方向。
另外,图13所示的例子为细径同轴电缆束10D,其构成为,使中间部14处被捆束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配线方向相对于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为大致正交方向,从而以T型成型,另外,将细径同轴电缆12的电缆组21a在末端部分13a处弯曲,以与从连接器16开始以直线状延伸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电缆组21b重叠。
在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10B、10C、10D的情况下,都与细径同轴电缆束10A相同地,来自不同电缆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在连接部分13a处排列为同一平面状。由此,可以使连接部分13a处的厚度非常薄,在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中也可以良好地进行配线。
下面,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
在这里,针对在中间部14处被捆束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配线方向相对于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倾斜而成型为L型的细径同轴电缆10A,例示出下述情况,即,制造将AWG44的细径同轴电缆12以间距0.25mm与连接器连接而成的40芯电缆束的情况。
首先,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0A所使用的细径同轴电缆12划分为多个电缆组21a、21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40根细径同轴电缆12划分为二个电缆组21a、21b,每组为20根。
如图14(a)所示,将一个电缆组21b的20根细径同轴电缆12隔着1个间距(0.25mm)的间隔并列地排列为平面状,排线后实施末端加工,然后与连接器16连接。此外,细径同轴电缆12与连接器16的一半区域连接。
然后,如图14(b)所示,将电缆组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利用排列部件40而成型为规定形状。排列部件40的一个面上排列有多个可以配置各个细径同轴电缆12的成型槽(槽)41,成型槽41形成为向一个方向弯曲。成型槽41隔着与细径同轴电缆12相对于连接器16的连接间距相同间距的间隔而形成。
并且,利用该排列部件40的成型槽41,将各个细径同轴电缆12引导为,使它们的配线方向相对于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状态。
如果利用该排列部件40将电缆组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进行了成型,则在排列部件40之外的位置处,将从与连接器16连接的部位开始弯曲的部分从单面或两面粘贴捆束带23而一体化为平面状,形成电缆层21B。此外,在利用捆束带23而形成为电缆层21B的部位与排列部件40重叠的情况下,只要在从排列部件40的上方对所排列的细径同轴电缆12粘贴捆束带23后,从排列部件40中取出细径同轴电缆12并从相反侧粘贴捆束带23即可。
然后,如图14(c)所示,将另一个电缆组21a的细径同轴电缆12隔着1个间距(0.25mm)的间隔并列地排列为平面状,排线后实施末端加工,然后与连接器16的另一半区域连接。
然后,如图14(d)所示,将电缆组21a的细径同轴电缆12利用排列部件38而成型为规定形状。排列部件38的一个面上排列有多个可以配置各个细径同轴电缆12的成型槽(槽)39,成型槽39是向一个方向弯曲后再向另一个方向弯曲而形成的。成型槽39隔着与细径同轴电缆12相对于连接器16的连接间距相同间距的间隔而形成。
然后,利用该排列部件38的成型槽39,将各个细径同轴电缆12引导为,使它们的配线方向相对于连接部分13a处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状态。
如果利用该排列部件38将电缆组21a的细径同轴电缆12进行了成型,则在排列部件38之外的位置处,将从与连接器16连接的部位开始弯曲的部分从单面或两面粘贴捆束带23而一体化为平面状,形成电缆层21A。此外,在利用捆束带23而形成为电缆层21A的部位与排列部件38重叠的情况下,只要在从排列部件38上方对所排列的细径同轴电缆12粘贴捆束带23后,从排列部件38取出细径同轴电缆12并从相反侧粘贴捆束带23即可。
在末端部分13中,在进行上述成端作业后,将各电缆层21A、21B重叠,然后利用捆束带24一体化后形成层叠部22,将中间部14利用捆束部件15进行捆束,从而完成细径同轴电缆束10A。
另外,在远离层叠部22的位置处,在与连接器16连接的来自电缆层21A的细径同轴电缆12上,根据必要在弯曲部分上粘贴捆束带25而维持形状。
此外,在上述步骤中,预先将细径同轴电缆12划分为各个电缆组21a、21b而进行成端作业,但也可以将全部细径同轴电缆12与连接器16连接,然后划分为各个电缆组21a、21b进行成端作业。
如上述所示,根据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顺利地制造与连接器16连接的末端部分13的厚度非常薄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0,其在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中也可以良好地进行配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细径同轴电缆束10、10A、10B、10C、10D的连接部分13a与连接器16连接,但也可以替代连接器16而与由挠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或硬质的印刷基板(PWB:Printed Wiring Board)构成的配线板材(连接部件)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具有层叠2层电缆层21A、21B而形成的层叠部22的构造,而进行了说明,但层叠部22的层叠数量并不限于2层,也可以大于或等于3层。如果增加层叠部22的层叠数量,则厚度增加,但层叠部22处的平面的面积减小。由此,在安装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优选增加层叠部22的层叠数量。
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层叠部22形成为2层,所以在与连接器16连接的末端部分处,将来自上下层21A、21B的细径同轴电缆12交替排列为平面状,但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层叠部形成3层的情况下,只要将来自各层(上层、中层、下层)的细径同轴电缆例如按照以上层电缆、中层电缆、下层电缆的顺序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并列为平面状即可。
详细且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更或修正。本申请是基于2009年11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9-270547)及2010年2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41611)而提出的,在这里,作为参照而引用其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其构成为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在末端部分处排列为平面状而与连接部件连接,
其特征在于,
在该电缆束的至少一端侧具有层叠部,其通过将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排列为2层,在各层中将所述细径同轴电缆排列为平面状,利用带进行固定,并将所述2层重叠而形成,
从所述层叠部至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分为止,使来自不同层的细径同轴电缆并列为同一平面状,所述2层与所述连接部件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向相同方向弯曲,并且在所述连接部分处,以使得来自不同层的细径同轴电缆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并列为同一平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层叠部的一个层的细径同轴电缆作为一组,
从所述层叠部至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分为止,使各所述组相邻而并列为同一平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部的电缆束中央侧部分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方向,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分处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排列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部的电缆束中央侧部分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方向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分处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排列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30°而小于或等于60°。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被捆束为圆形。
7.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该细径同轴电缆束构成为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在末端部分处排列为平面状而与连接部件连接,
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划分为2组,
将各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以相同间距排列为同一平面状而与连接部件连接,
对于各个组,分别将各细径同轴电缆向以平面状并列有多个槽的排列部件的所述槽引导并将各细径同轴电缆利用带进行固定、一体化,由一个组形成一个层,将各层与所述连接部件所在的面平行地重叠而形成层叠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各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以不同组的细径同轴电缆相邻的方式有规律地排列为同一平面状,将这些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与连接部件连接,
对于各个组,分别将各细径同轴电缆向形成有以平面状并列且向相同方向弯曲的多个槽的排列部件的所述槽引导,使各细径同轴电缆在向相同方向弯曲的状态下一体化。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各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部分以各组相邻的方式并列为同一平面状,并与连接部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各个组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向所述排列部件引导,以成为所述层叠部的电缆束中央侧部分的细径同轴电缆的配线方向相对于所述末端部分处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排列方向倾斜的状态。
CN201080003436.6A 2009-11-27 2010-11-25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27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0547 2009-11-27
JP2009270547A JP5229198B2 (ja) 2009-11-27 2009-11-27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41611A JP5463953B2 (ja) 2010-02-26 2010-02-26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41611 2010-02-26
PCT/JP2010/071031 WO2011065430A1 (ja) 2009-11-27 2010-11-25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7856A CN102227856A (zh) 2011-10-26
CN102227856B true CN102227856B (zh) 2014-11-26

Family

ID=44066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343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27856B (zh) 2009-11-27 2010-11-25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20120088531A (zh)
CN (1) CN102227856B (zh)
TW (1) TW201131588A (zh)
WO (1) WO20110654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7424B (zh) * 2013-07-11 2014-11-05 东华大学 一种通用型可连续回转的窄带织物电缆及织造方法
JP6989441B2 (ja) * 2018-05-25 2022-01-0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端末保護方法
CN109192380B (zh) * 2018-10-25 2024-05-17 上海新时达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组合式电缆
JP2020087500A (ja) * 2018-11-14 2020-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を製造する方法
DE202019103276U1 (de) * 2019-06-11 2020-02-20 Igus Gmbh Kompakte Leitungsschutzführung für Reinraumanwendungen sowie Hülleinheit und Klemmvorrichtung hierfür
US11854720B2 (en) * 2019-01-18 2023-12-26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Wiring member for suppressing increase in arrangment space
KR102584786B1 (ko) 2021-11-19 2023-10-11 주식회사 디피에스 라벨의 제조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6026A (zh) * 2006-02-22 2007-08-2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多共轴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14494A (zh) * 2004-02-23 2009-04-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制造多导线电缆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3620B2 (ja) * 2000-07-06 2005-11-09 東京特殊電線株式会社 極細同軸ケーブル、極細同軸フラットケーブル、電線加工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93574C (zh) * 2001-12-18 2007-01-03 勒德洛公司 扁带形末端的挠性互联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220495A (ja) * 2006-02-17 2007-08-30 Fujikura Ltd 極細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JP4910504B2 (ja) * 2006-06-28 2012-04-0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多心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210583A (ja) * 2007-02-23 2008-09-11 Junkosha Co Ltd ケーブル
JP2009141627A (ja) * 2007-12-05 2009-06-25 Fujikura Ltd スライド型電子機器の配線構造及びスライド型電子機器
JP2009224142A (ja) * 2008-03-14 2009-10-0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4494A (zh) * 2004-02-23 2009-04-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制造多导线电缆的方法
CN101026026A (zh) * 2006-02-22 2007-08-2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多共轴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5357A 2002.01.25 *
JP特开2007-220495A 2007.08.30 *
JP特开2008-210583A 2008.09.11 *
JP特开2009-141627A 2009.06.25 *
JP特开2009-224142A 2009.10.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7856A (zh) 2011-10-26
KR20120088531A (ko) 2012-08-08
TW201131588A (en) 2011-09-16
WO2011065430A1 (ja) 201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27856B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JP3843984B2 (ja) コネクタ付き多心ケーブル
US8210867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oaxial harness
JP4867389B2 (ja) 多心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KR20080038182A (ko) 동축케이블 접속구조, 그것에 이용되는 동축케이블 하네스, 및 휴대단말기기
JP2008262729A (ja) 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US804311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1843182B (zh) 滑动式电子设备的线缆配线构造以及电子设备配线用线束
CN11159930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1378619B (zh) 电信号连接单元、天线装置和移动通信装置
JP5463953B2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24142A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34959B2 (ja) 配線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10504B2 (ja) 多心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KR200466631Y1 (ko) 소경 동축 케이블 하네스
JP5229198B2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85229B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
JP4910418B2 (ja) 多心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265761A (ja) 配線装置
US10374344B2 (en) Pocket connector
WO2011152270A1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5239281B2 (ja) 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の接続構造
WO2021000171A1 (zh) 传输线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JP2007026957A (ja) 極細同軸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KR20140144468A (ko) 절곡형 연성 다심케이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