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1797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1797B
CN102221797B CN201110170499.7A CN201110170499A CN102221797B CN 102221797 B CN102221797 B CN 102221797B CN 201110170499 A CN201110170499 A CN 201110170499A CN 102221797 B CN102221797 B CN 1022217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ell
guide member
frame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704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21797A (zh
Inventor
早川茂树
大野晓广
中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50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1090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50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696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21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1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21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17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框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中的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的带单元主框架;设置在第一主端部的第一辊;设置在第二主端部的第二辊;绕第一辊和第二辊安装的带;设置在第一主端部的把手部;和设置在把手部上的第一导引构件,该第一导引构件包括与记录介质相对的调节部,用以调节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为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原申请的申请日:2009年3月5日
原申请的申请号:200910126450.4
原申请的发明名称:图像形成装置
相关申请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8年3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055016号和2008年3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055017的优先权。这些优先权申请中的每一个的全部内容经援引都包含于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第2007-101728号中公开的传统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具有绕两个辊安装的带的带单元(转印单元)和可拆卸地装有所述带单元的主体框架。带单元具有当安装或者移除该带单元时供用户或者服务技术人员抓握的把手。
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第2007-101728号公开的发明中,带单元被其向上伸展的把手的末端部和从所述把手向带单元侧表面突出的支撑部固定到主体框架上。
发明内容
由于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的结构,该结构用于可拆卸地在主体框架中安装带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主体框架和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中的带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带单元包括带单元主框架、第一辊、第二辊、带、把手部和第一导引构件。带单元主框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第一辊设置在第一主端部上。第二辊设置在第二主端部上。带绕第一辊和第二辊安装。把手部设置在第一主端部上。第一导引构件设置在把手部上,并且包括与记录介质相对的调节部,用以调节记录介质的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说明将使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中心剖视图,该图显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组件;
图2是当带单元10从主体框架1B中移除时图像形成装置1的立体图;
图3是当顶盖1F处于开启状态时图像形成装置1的中心剖视图;
图4是当一个带单元侧框架13(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左侧的侧框架)已经从带单元10移除时带单元10的立体图;
图5是带单元10的立体图;
图6(a)-6(c)图示用于说明设置在带单元10上的滑槽15D的操作;
图7是把手部15附近的带单元10的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带单元10的左视图;
图9是显示处理盒3和带单元10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10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俯视图,带单元10安装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框架1B中;
图11是图解处理盒3K如何安装到体架1B中的说明图;
图12是带单元10的前视图;
图13是处理盒3K的后视图;
图14是图解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调节部18A的操作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1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单元10的前视图;以及
图16是图解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调节部18A的操作的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于在纸片或者透明软片(以下简称“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2。图像形成单元2包括四个处理盒3K、3Y、3M和3C、四个相应的曝光单元4和定影单元5。
在优选实施例中,直接串联的图像形成单元2用于在纸张上叠加四种色剂图像以在该纸张上形成彩色图像。对应于黑色、黄色、紫红色和青色四种颜色的显影剂(色剂)的四种色剂图像被四个处理盒3K、3Y、3M和3C形成。
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容纳多张叠起来的纸张的纸盘6,用于馈送纸堆最顶层纸张的馈给机构7,用于清除馈给机构7馈送的纸张上的纸尘并且向下游传送纸张的纸尘辊8,用于校正从纸尘辊8传送出来纸张的偏移并且随后把纸张传送至带单元10的一双套准辊9。下面将更详细地说明带单元10。
四个处理盒3K、3Y、3M和3C(下文统称为“处理盒3”)设置在带单元10的纸张传送表面的上方并且沿纸张传送方向按处理盒3K、3Y、3M和3C的顺序布置。
四个处理盒3依次把四个色剂图像转印到在带单元10上传送的纸张上。在所有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该纸张上后,带单元10把该纸张传送给定影单元5,在那里色剂图像通过加热被定影在该纸张上。
当该纸张离开定影单元5时,图像即形成完毕。这时,该纸张沿U形传达路径行进,该U形传达路径先向上、然后向前,被排出到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顶面上的排出盘1A中。
每一个处理盒3都包括用于携带色剂图像的感光鼓3A、用于把电荷施加到感光鼓3A表面上的充电器(未示出)、用于容纳感光鼓3A的盒壳等器件。
电荷被施加到感光鼓3A的表面后,相应的4用光照射到该表面,从而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随后,色剂被提供给感光鼓3A,把潜像显影成色剂图像。
定影单元5包括为固定纸张上的色剂图像而加热被转印到该纸张上的色剂的加热辊5A和设置在加热辊5A对面并把压力施加与其上的压力辊5B。从带单元10传送来的纸张介于加热辊5A和压力辊5B之间。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由主体框架1B以及罩住主体框架1B、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装饰外表面的外壳1C部分形成。处理盒3和带单元10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框架1B中。
主体框架1B由设置在宽度方向(即,左侧和右侧)上的图像形成装置1两侧的侧框架部1D、用于联接侧框架部1D的连接框架部(未示出)和类似部分构成。图2仅显示出一个侧框架部1D(左侧框架部1D),而另一侧框架部1D和连接框架部未显示出来。
在每一个两个侧框架部1D中都形成有四个槽1E,用于保持四个处理盒3,并且用于当处理盒3安装在主体框架1B(图像形成装置1)时导引每个处理盒3至规定的位置。槽1E相对于垂直于传送带12C拉伸方向的方向(本实施例中的垂直方向)倾斜,传送带12C将在后面说明。
换句话说,通过在斜向下、朝带单元10的方向上把处理盒3插入到侧框架部1D,四个处理盒3被安装在主体框架1B(侧框架部1D)中,如图9-11所示。
外壳1C包括顶盖1F,排出盘1A就设置在顶盖1F上。如图3所示,顶盖1F以可绕轴转动的方式装配到外壳1B(1C)上。通过向上转动顶盖1F,四个处理盒3上方的空间被暴露。
因此,通过向上转动顶盖1F露出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顶部内的处理盒3、然后在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前方至后下方倾斜的方向上插入或者移除处理盒3,处理盒3即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框架1B中或者从中被移除。
为了从主体框架1B中去除带单元10,操作者首先打开顶盖1F,从该主体框架1B移除四个处理盒3。随后,操作者抓住将在后面加以说明的把手部15向上拉,如图10所示。
2.带单元的结构
2.1 带单元的基本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带单元10的位置与四个处理盒3中的各感光鼓3A相对。带单元10的功能是传送纸张。
如图1所示,更具体地说,带单元10包括:带单元主框架(未示出)、具有平行于感光鼓3A转轴的主动辊12A和被动辊(张紧辊)12B、绕辊12A和12B安装的传送带12C和用于把承载在感光鼓3A上的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转印辊38。纸张被传送时停放在传送带12C的上部。带单元主框架具有由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在前-至-后方向以及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在右-至-左方向上所限定的矩形形状。主动辊12A设置在第一主端部,被动辊12B设置在第二主端部。第一主端部与第二主端部之间在前-至-后方向上的距离可以比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的长度短。而且,第一主端部与第二主端部之间在前-至-后方向上的距离还可以与第三主端部和第四主端部的长度大致相等。
主动辊12A接收来自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主体框架1B)上的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驱动传送带12C周转。被动辊12B随主动辊12A的转动和传送带12C的周转而转动。
如图10所示,主动辊12A可转动地装配在带单元主框架11的一端(图4中的后端)。被动辊12B可转动、可移位地装配在主框架11的另一端(图4中的前端),以便被动辊12B的轴平行于主动辊12A的轴。
如图4所示,带单元侧框架13设置在带单元主框架11的左右两侧,即在主动辊12A轴向(以下简称为“宽度方向”)上的带单元主框架11的两侧。带单元侧框架13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延伸,该方向也是传送带12C被从主动辊12A向被动辊12B拉伸的方向。
因此,主动辊12A通过转动驱使传送带12C周转,但主动辊12A相对于带单元侧框架13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设置在各带单元侧框架13中的卷簧12D向被动辊12B施加力,以驱策被动辊12B离开主动辊12A,如图5所示。当被动辊12B被向前移动时,卷簧12D和被动辊12B向传送带12C施加规定的拉紧力。
如图5所示,通过螺钉14或者其它的力学紧固件,带单元侧框架13可拆卸地被固定到带单元主框架11上。把手部15设置在带单元10的被动辊12B侧。当安装或者去除带单元10时,用户或者服务技术人员抓住把手部15。
如图4和5所示,把手部15包括设置在各带单元侧框架13的一纵向端上的把手侧框架15A、为了桥接把手侧框架15A而在宽度方向(左-至-右方向)上伸展的桥部15B和填充形成在把手侧框架15A和桥部15B之间的开口15C的板状滑槽15D(参看图10(C))。
如图5所示,第一导引构件18包括位于被传送到传送带12C上的纸张的图像形成侧表面上的调节部18A和用于导引通过开口15C被传送至调节部18A的纸张的滑槽部18B,调节部18A用于调节在传送带12C上传送的纸张的位置。在优选实施例中,调节部18A和滑槽部18B都是由树脂整体模铸而成,使调节部18A位于滑槽部18B的末端(传送带12C侧)。
调节部18A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圆柱形,其与纸张接触的表面18A弯曲。定位部18C与调节部18A一体设置,位于调节部18A的轴向两端,用于使调节部18A相对于传送带12C定位。定位部18C与设置在第一肋15F相应位置处的凹部15H相接触,第一肋15F将在后面说明(参看图5)。
如图6(a)和6(b)所示,滑槽部18B以可绕轴18D转动的方式装配在把手侧框架15A上,所述轴18D设置在滑槽部18B的边缘,与设有调节部18A和定位部18C的远端相对。轴18D设置在把手侧框架15A中,以便被定位在后面将说明的第一肋15F的下侧(前侧)。
如图1所示,第二导引构件19设置在纸张传达路径L的另一侧与滑槽部18B相对的位置处,该第二导引构件19用于与滑槽部18B协同工作导引纸张至调节部18A。
第二导引构件19包括上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A和下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B,上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A设置在主体框架1B上,下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B设置在带单元10上,在纸张传送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A的下游位置处。
第三导引构件19C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框架1B上,用于接收套准辊9向上传送的纸张并将该纸张向第一导引构件18导引。
如图6(a)所示,当纸张不被传送时,调节部18A接触传送带12C,其接触位置位于从垂直通过被动辊12B轴的垂直面偏向主动辊12A的位置处。当纸张被传送时,调节部18A向上枢轴转动一距离,该距离相当于该纸张的厚度,同时调节部18A的重量把该纸张朝传送带12C压靠。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引构件18与传送带12C分离大约0.1-0.2毫米,但是大致填满了把手部15中的开口15C。因此,第一导引构件18将阻挡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气流,使容纳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种组件存在过热的危险。优选实施例利用形成在把手部15(桥部15B)中的通风孔15J,如图6(c)所示,允许空气通过,从而克服了这个问题。
如图5和12所示,各把手侧框架15A具有板状框架壁15E,该板状框架壁15E垂直于传送带12C占据的平面并且与相应的带单元侧框架13平行;第一肋15F和第二肋15G在大致垂直于框架壁15E的宽度方向上凸起。把手侧框架15A的底部,即对应于后面将说明的第二臂16E(第一被接触部16B)远端的那一侧敞开。亦即,没有肋或者壁部件设置在把手侧框架15A的底部上。
传送带12C的上表面在被动辊12B和主动辊12A之间被拉平。在优选实施例中,传送带12C的上表面大致是支撑和传送纸张的水平面。
框架壁15E所在的平面延续带单元侧框架13在靠近被动辊12B侧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具体而言,该平面为穿过传送带12C在宽度方向上边缘的第一平面S1(参看图7),大致垂直于传送带12C所在的平面。
突出的第一肋15F的远端大致位于穿过带单元侧框架13在远离被动辊12B侧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边缘的平面中,更具体的说,所述平面为平行于第一平面S1的第二平面S2(参看图7),包括带单元10在宽度方向的整个边缘。
如图8所示,框架壁15E具有三角形形状,前-至-后方向上的尺寸W从位于把手部15末端(桥部15B)附近的上端延伸到被动辊12B。如图9所示,框架壁15E在处理盒3K侧的边缘在大致平行于处理盒3K的方向上倾斜。
第一肋15F设置在与主动辊12A最近的框架壁15E的边缘(处理盒3K侧)上。另一方面,第二肋15G设置在与第一肋15F相对的框架壁15E的另一边缘(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上。
第二肋15G的突出长度设置得小于第一肋15F的突出长度(除与桥部15B接近的区域之外(参看图5)),所述第一肋15F和第二肋15G的突出长度是指两者在宽度方向上从框架壁15E至各自远边的距离。
如上所述,第一肋15F具有从把手部15的顶端向把手部15的被动辊12B端伸展的条状形状,以便与处理盒3K的倾度(插入方向)大致平行。因此,当在主体框架1B中安装处理盒3K时,第一肋15F能够作为接触部接触处理盒3K的盒壳3D,而不触及感光鼓3A。
如图13所示,盒壳3D具有设置在感光鼓3A的轴向两侧的接触部3E,该接触部3E用于接触第一肋15F。
2.2 保持机构等的结构
保持机构16设置在把手部15的带单元侧框架13上,即,框架壁15E上,如图8所示。保持机构16用于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安装带单元10时,把带单元10相对于主体框架1B保持在某一位置上。
各保持机构16包括杆构件16A、设置在杆构件16A上用于接触设置在主体框架1B上第一接触部1G(图10)的第一被接触部16B、和用于在某一方向上向杆构件16A施加弹力从而增加第一接触部1G和第一被接触部16B之间接触力的卷簧16C。当带单元10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时,主体框架1B的第一接触部1G被夹在第一被接触部16B和带单元侧框架13的前端之间。
如图10所示,第一接触部1G是从侧框架部1D向带单元10突出的突出部。
如图8所示,杆构件16A通过弯曲部16F可转动地安装在框架壁15E上。杆构件16A弯曲成某一角度,该角的两边由第一臂16D和第二臂16E形成,第一臂16D与弹簧16C的一轴向端联接,用于接收弹簧16C施加的弹力,第二臂16E的远端设有第一被接触部16B。
如图7所示,杆构件16A和弹簧16C(即保持机构16)容纳在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如图8所示,如果带单元侧框架13在把手部15侧进一步延伸,第一被接触部16B就会处在带单元侧框架13虚拟延伸所落入的区域V1内。
换句话说,第一被接触部16B设置在被动辊12B的另外一侧,即远离主动辊12A的一侧,位于由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经过带单元侧框架13上缘的第三平面S3和经过带单元侧框架13下缘的第四平面S4所限定的空间内。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垂直方向与同时垂直于带单元侧框架13纵向尺寸和宽度尺寸的方向一致。
进一步说,当带单元10安装在主体框架1B中时,杆构件16A和弹簧16C设置成使第一臂16D的纵向大致垂直于弹簧16C的轴向,使第二臂16E的纵向大致垂直于传送带12C所在平面(带单元侧框架13的纵向尺寸)。
更具体地说,弹簧16C被布置成轴线与自把手部15顶端(桥部15B)连续延伸的条状第一肋15F大致平行。杆构件16A的走向为:第一臂16D的纵向尺寸大致垂直于第一肋15F的延伸方向,第二臂16E的纵向尺寸大致垂直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至-后方向上的尺寸。
如图10所示,第二接触部1H设置在主体框架1B(侧框架部1D)上,其位置与带单元侧框架13相对,比第一接触部1G更靠近主动辊12A。
当外壳1C和主体框架1B(侧框架部10)为如图10所示的一体单元时,如上所述,在优选实施例中,外壳1C罩住主体框架1B。因此,主体框架1B和外壳1C是分离元件。
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10的宽度方向侧(带单元侧框架13)上,比主动辊12A和被动辊12B之间的中心位置更靠近主动辊12A。当带单元10安装在主体框架1B中时,第二被接触部11A接触第二接触部1H。
如图4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10的带单元主框架11上。第二被接触部11A在宽度方向上通过带单元侧框架13,暴露在带单元10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面。
如图8所示,杆构件16A的第一被接触部16B从第二肋15G侧接触第一接触部1G,向第一接触部1G施加朝向主动辊12A的力F1。因此,杆构件16A施加给第一接触部1G的力F1的反作用力使带单元10从主动辊12A侧移向被动辊12B侧。
然而,因为第二被接触部11A从主动辊12A侧接触第二接触部1H,所以尽管反作用力作用于带单元10,带单元10向被动辊12B侧的移动仍受到限制。进一步说,第二接触部1H和第二被接触部11A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加,确保带单元10在前-至-后方向上的位置被可靠地保持。
如图10所示,参考面1J和1K设置在主体框架1B上,用于支撑带单元10。参考面IJ在被动辊12B侧接触带单元侧框架13的下缘,而参考面1K接纳主动辊12A的轴向两端。
第一接触部1G和第二接触部1H仅设置在一个侧框架部1D上。该同一侧框架部10还装备有宽度方向定位部1L和1M,用于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带单元10相对于主体框架1B的位置。
每个宽度方向定位部1L和1M内部都形成有适配孔。如图4所示,突出部11B和11C设置在带单元10的带单元主框架11上,以便插入到形成在宽度方向定位部1L和1M上的适配孔中。突出部11B被插入形成在宽度方向定位部1M上的适配孔中并且与其适配,突出部11C插入形成在宽度方向定位部1L上的适配孔并且与其适配。
电极部17设置在侧框架部1D上并且与设置有第一接触部1G等部件的侧框架部1D相对。当把承载在感光鼓3A上的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时,电极部17向转印辊38供给电源。
3.根据优选实施例的特征
如上所述,因为当处理盒3K安装到主体框架1B中去时处理盒3K在槽1E(图1)中被导引至规定位置,所以感光鼓3A通常不会和把手部15等接触。
然而,如果当安装处理盒3K时感光鼓3A由于某种原因接触到把手部15,感光鼓3A就有可能损坏,降低纸张上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当处理盒3K被安装到主体框架1B中去时,在感光鼓3A能够接触到把手部15前,第一肋15F充当接触处理盒3K的盒壳3D的接触部。因此,第一肋15F能够防止当处理盒3K被安装时感光鼓3A接触把手部15而招致损坏。
而且,因为接触部3E设置在盒壳3D上并且分布在感光鼓3A的每一个轴向端上,因此接触部3E接触第一肋15F,充当接触部,从而可靠地防止感光鼓3A接触把手部15而招致损坏。
因为充当接触部的第一肋15F具有条状壁表面,该条状壁表面形成为与感光鼓3A的轴平行,因此,当安装处理盒3K时,甚至当处理盒3K在宽度方向上从正确位置(设计中心位置)偏移时,接触部3E都能可靠地接触第一肋15F。因此,这种结构可靠地防止感光鼓3A接触把手部15而招致损坏。
除接近桥部15B的区域之外,第二肋15G的突出长度设置得比第一肋15F的突出长度小。因此,能够在第二肋15G侧分配空间用于在装置体侧设置组件。
第一导引构件18设置在把手部15上,该第一导引构件18具有用于调节在带单元10上传送的纸张的位置的调节部18A和用于把被传送通过开口15C的纸张导引至调节部18A的滑槽部18B。因为把手部15构成带单元10的一部分,所以调节部18A相对于带单元10(传送带12C)能够轻易被更精确地定位。【0077】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引构件18被制造成与把手部15分离的单元,随后装配到把手部15上去。然而,通过把定位部18C设置到调节部18A上以便接触构成把手部15一部分的凹部15H,调节部18A相对于12C的位置能够被轻易并且高精度地确定。
进一步说,因为第二导引构件19用作和滑槽部18B协同将纸张导引至调节部18A,并且包括设置在主体框架1B上的上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A和设置在带单元10上的下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B,所以带单元10能够轻易地从主体框架1B上被移除。
因为馈送机构7传送纸张的路径在刚好到达套准辊9之前弯曲得相当厉害,因此第一导引构件18和第二导引构件19分别设置传达路径的各一侧来导引从套准辊9排出的纸张。从图1可以清楚的看出,如果第二导引构件19形成为单一构件,第二导引构件19将妨碍带单元的安装和移除。
因此,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引构件19配置有设置在主体框架1B上的上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A和设置在带单元10上的下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B,从而使带单元10能够轻易地被安装到主体框架1B和从主体框架1B中移除。
因为第一导引构件18大致填满把手部15中的开口15C,如上所述,因此第一导引构件18堵住了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气流,这会导致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内部组件过热。
然而,本优选实施例通过在把手部15的桥部15B中形成通风孔15J来防止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气流被堵住。通过允许空气通过,通风孔15J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组件过热。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把手部15设置在带单元10的被动辊12B侧,第一被接触部16B设置在把手部15的带单元侧框架13侧,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10的主动辊12A侧。因此,带单元10能够按照一种新结构被可拆卸地安装到主体框架1B中去,该新型结构不同于在相关技术中提到的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第2007-101728号所公开的发明。
进一步说,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被接触部16B安置得比第二平面S2更靠近被动辊12B。这种构造防止在安装或去除带单元10时第一被接触部16B和杆构件16A妨碍侧框架部1D等部件。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被接触部16B安置在区域V1内,如果带单元侧框架13朝把手部15进一步延伸,该区域V1将被带单元侧框架13占据。因此,在与带单元侧框架13的纵向尺寸大致相当方向上的作用力F1能被施加到带单元侧框架13上,以便可靠地维持带单元10的位置。
在上面描述的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与第二肋15F及15G设置在框架壁15E上,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从框架壁15E突出,该框架壁15E是把手部15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被接触部16B。这种构造改善把手侧框架15A的机械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被动辊12B在前-至-后方向上可移动,因为被动辊12B被插入形成在带单元侧框架13上的椭圆孔中,并且在前-至-后方向上被弹簧(未示出)偏置。另一方面,主动辊12A能够相对于带单元侧框架13转动而不是被移动。因而,主动辊12A被定位的精度必须高于被动辊12B。
然而,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带单元侧框架13由合成树脂形成,具有相对高的温度变化所导致的膨胀和收缩比率。因此,由于温度的变化,主动辊12A的位置可以变化得很大。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被动辊12B和主动辊12A之间,并且更靠近主动辊12A,从而减少第二被接触部11A和主动辊12A之间的距离。
因此,即使带单元侧框架13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延伸或收缩,主动辊12A和第二被接触部11A之间的距离也不会膨胀或收缩得厉害。因此,这种结构减少温度的影响。从而使主动辊12A被更高精度地定位。
进一步说,在优选实施例中把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主框架11上比把第二被接触部11A设置在带单元侧框架13上获得更高的第二被接触部定位精度,从而以更高的精度定位主动辊12A。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保持机构16设置在把手侧框架15A上,容纳在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这种结构允许图像形成装置1制造得比把对应于保持机构16功能的机构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主体(侧框架部1D)上的情形更紧凑。
进一步说,弹簧16C轴线的走向与从被动辊12B侧向把手部15的顶端伸展的方向平行。因此,即便在轴向具有大尺寸的保持机构16也能够容纳在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的空间中,允许图像形成装置1制造得更紧凑。
进一步说,弹簧16C“轴线的走向与从被动辊12B侧向把手部15的顶端伸展的方向平行”的说明并不限于“平行”的严格定义,还包括通过肉眼看大致平行的意思。
当在优选实施例中带单元10安装到主体框架1B(侧框架部1D)中时,第一臂16D的纵向尺寸垂直于弹簧16C的轴线,第二臂16E的纵向尺寸垂直于传送带12C所在的平面。因此,弹簧16C能够有效地向第一接触部1G施加力F1。
这里,“垂直”不局限于字面的严格定义,而是包括凭肉眼看大致垂直的意思。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框架壁15E大致为三角形,其在前-至-后方向上的尺寸W从把手部15的顶端朝被动辊12B的方向逐渐变大。这种结构提高了把手部15(把手侧框架15A)的强度,同时有效地分配用于容纳保持机构16的空间。
【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当纸张不被传送时,调节部18A在从一穿过被动辊12B的垂直面偏向主动辊12A的位置处接触传送带12C(参看图6(a))。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调节部18A构造成当纸张不被传送时在与穿过被动辊12B的垂直面对齐的位置处接触传送带12C,如图14所示。
这里,短语“穿过被动辊12B的垂直面”表示通过被动辊12B转动中心并且垂直于传送带12C占据的平面的虚线L1与部分调节部18A相交。
如果调节部18A,如图6所示,在自穿过被动辊12B的垂直面偏向主动辊12A的位置处接触传送带12C,传送带12C则被调节部18A推压,致使调节部18A阻止传送带12C顺畅地传送纸张。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从馈送机构7传送来的纸张介于调节部18A和被动辊12B之间。这种结构确保纸张停留在传送带12C上,以便承载在感光鼓3A上的色剂图像能够稳定地被转印到该纸张上。
【第三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通风孔15J仅设置在桥部15B的两宽度方向端上,而在第三个实施例中,通风孔15J还可以形成在桥部15B的宽度方向中心区域中,如图15所示。
【第四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引构件18的定位部18C接触设置在第一肋15F中的凹部15H以设定调节部18A相对于传送带12C的位置。然而,在图16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定位部18C被设置与支承部20接触,以便被动辊12B设定调节部18A相对于传送带12C的位置。
因此,在优选实施例中,定位部18C接触支承部20以确定调节部1A的位置。这里,被动辊12B确定传送带12C的位置,而支承部20确定被动辊12B的位置。
因此,因为调节部18A和传送带12C都是基于支承部20而被定位,因此调节部18A相对于传送带12C的位置能够轻易而精确地被确定。
4.实施例的变化
虽然根据具体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产生各种变化。
优选实施例说明的是一种直接串联图像形成装置,该串联图像形成装置直接把承载在感光鼓3A上的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然而,本发明也可以用于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该图像形成装置首先把承载在感光鼓3A上的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随后把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纸张上。
进一步说,尽管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用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是本发明可以用于单色图象形成装置或类似装置,并且不局限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进一步说,尽管在优选实施例中曝光单元采用LED,但是曝光单元可以构造成扫描激光束而不局限于优选实施例中说明的曝光单元。
尽管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保持机构16的弹簧16C描述为卷簧,但是弹簧16C可以由扭力弹簧、片弹簧或其他类型弹簧构成。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传送带12C绕包括主动辊12A和被动辊12B两辊安装,但是传送带12C可以改为绕三个以上辊安装。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引构件18和把手部15分开形成,但是第一导引构件18和把手部15也可以形成为单一整体单元。
优选实施例中的带单元主框架11和带单元侧框架13分开模铸,随后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但是带单元主框架11和带单元侧框架13也可以模铸成单一整体单元。
进一步说,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导引构件18包括由合成树脂整体模铸的调节部18A和滑槽部18B。然而,调节部18A和滑槽部18B也可以分开形成,并且滑槽部18B可以被可转动地设置。
进一步说,尽管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各带单元侧框架13构造成单一构件,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构造。例如,各带单元侧框架13可以在前-至-后方向上分成二个构件。
进一步说,上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A和下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B都可以设置在主体框架1B上,而且上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A和下游侧第二导引构件19B都可以设置在带单元10上。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框架;和
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中的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
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主端部和第二主端部的带单元主框架;
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端部的第一辊;
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端部的第二辊;
绕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安装的带;
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端部的把手部;和
设置在所述把手部上的第一导引构件,该第一导引构件包括与记录介质相对的调节部,用以调节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
所述第一导引构件装配在所述把手部上,并且所述第一导引构件进一步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把手部接触以关于所述带定位所述调节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构件可移动地装配在所述把手部上,以使所述调节部接触由所述带传送的记录介质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形成有第一开口,记录介质通过该第一开口被传送到所述带,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构件进一步包括滑槽部,该滑槽部具有第一滑槽端部和与所述第一滑槽端部相对并且可转动地装配在所述把手部上的第二滑槽端部,所述调节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端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带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与所述滑槽部相对的第二导引构件,该第二导引构件与所述滑槽部配合以将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调节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形成有第二出口,通过该第二出口,所述把手部中的空气流出到所述把手部外面。
CN201110170499.7A 2008-03-05 2009-03-0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2217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5016A JP2009210902A (ja) 2008-03-05 2008-03-0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5016 2008-03-05
JP2008055017A JP4569646B2 (ja) 2008-03-05 2008-03-0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5017 2008-03-05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64504A Division CN101526775B (zh) 2008-03-05 2009-03-05 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1797A CN102221797A (zh) 2011-10-19
CN102221797B true CN102221797B (zh) 2014-04-02

Family

ID=41053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70499.7A Active CN102221797B (zh) 2008-03-05 2009-03-0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081902B2 (zh)
CN (1) CN1022217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9533B2 (ja) * 2011-08-29 2016-0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080B2 (ja) * 2011-10-28 2016-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85919B2 (ja) * 2012-08-27 2015-09-3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5773B2 (ja) 2012-09-04 2016-03-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搬送装置
JP2016027353A (ja) * 2013-08-22 2016-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7853A (ja) * 2004-03-10 2005-09-22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920693A (zh) * 2005-08-25 2007-02-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JP4684836B2 (ja) * 2005-09-30 2011-05-1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7497B2 (ja) 1996-12-27 2003-09-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72618A (ja) 2000-09-04 2002-03-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07931B2 (ja) 2003-08-21 2009-08-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429856B2 (ja) * 2004-09-29 2010-03-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EP1610188B1 (en) 2004-06-22 2012-03-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JP4296506B2 (ja) 2004-10-29 2009-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ベルトユニット
JP4609137B2 (ja) 2005-03-24 2011-01-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555238B2 (en) 2004-09-29 2009-06-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angularly shifted belt unit
JP4742562B2 (ja) 2004-10-19 2011-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2761B2 (ja) * 2006-07-24 2012-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03821B2 (ja) 2006-08-11 2012-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7853A (ja) * 2004-03-10 2005-09-22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920693A (zh) * 2005-08-25 2007-02-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JP4684836B2 (ja) * 2005-09-30 2011-05-1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26210A1 (en) 2009-09-10
CN102221797A (zh) 2011-10-19
US8081902B2 (en) 2011-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93753Y (zh) 记录介质传送装置、成像设备与盒
CN2893756Y (zh) 成像设备
CN100578390C (zh) 可从成像装置上拆卸的显影剂盒
CN10222179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00728B (zh) 显影盒
CN104932233B (zh) 辊支承机构、辊单元及定影装置
CN103365191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200724A (zh) 显影盒
CN103336417A (zh) 处理盒、显影盒和成像设备
CN10336518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24345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374523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28075C (zh) 成像单元
CN100495229C (zh) 成像装置
CN10219889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1605319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52677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38957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removable mounted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02141751B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
JP5919766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526776B (zh) 成像设备
CN102789153B (zh) 成像设备
US9678464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heet feeder
CN10363111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04807921U (zh) 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