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8820B - 造形方法及造形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造形方法及造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8820B
CN102218820B CN201110051779.6A CN201110051779A CN102218820B CN 102218820 B CN102218820 B CN 102218820B CN 201110051779 A CN201110051779 A CN 201110051779A CN 102218820 B CN102218820 B CN 1022188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
sectional
arthroplasty devices
aqueous body
island are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17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8820A (zh
Inventor
冈本英司
平井利充
石田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18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8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8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88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2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64/205Means for applying layers
    • B29C64/209Heads;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1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106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 B29C64/112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individual droplets, e.g. from jetting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8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2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64/245Platforms or substr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2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64/264Arrangements for ir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9/00Layered 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10/0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30/0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造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描绘步骤,其中,用通过接受活性能量而固化的液状体,在描绘台的描绘面,描绘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的截面要素作为截面图形;能量赋予步骤,其中,在所述截面图形被夹持在所述描绘台和造形台之间的状态下,对构成所述截面图形赋予所述活性能量;和剥离步骤,其中,将所述截面图形从所述描绘台剥离,将所述截面图形复制到所述造形台侧,所述描绘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液状体表现出疏液性的疏液区域;和在所述疏液区域内呈岛状独立,相对于所述液状体,与所述疏液区域相比表现出亲液性的亲液区域。

Description

造形方法及造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形方法及造形装置等。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对立体进行造形的方法(造形方法),已知层叠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层叠法中,一般来说,边将规定立体的外形的多个截面要素分别依次作为截面图形形成边进行层叠,由此得到立体造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475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形成截面图形的方法,记载了下述方法。
在该方法中,首先,在被实施了氟涂层的临时工作台上通过紫外线固化树脂描绘截面要素作为截面图形。然后,在通过临时工作台和造形台挟持该截面图形的状态下,对截面图形照射紫外线(紫外光)。接下来,使截面图形和临时工作台相互分离。在该方法中,当对截面图形照射紫外线时,截面图形在粘接在造形台上的状态下固化。在另一侧,由于临时工作台上实施了氟涂层,所以,截面图形容易从临时工作台剥离。通过该方法,能够容易地使截面图形复制到造形台上。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中,由于临时工作台上实施了氟涂层,所以,通过紫外线固化树脂的粘性,紫外线固化树脂难以沾湿临时工作台并在其上扩开。在该状态,难以提高截面图形的精度。
也就是说,在以往的造形方法中,存在难以提高造形物的精度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发明,其能够通过以下的形态或适用例实现。
(应用例1)一种造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描绘步骤,其中,将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分割成多个截面要素,用通过接受活性能量而促进固化的液状体,在具有描绘面的描绘台的所述描绘面,描绘所述截面要素作为截面图形;能量赋予步骤,其中,在所述描绘台所描绘出的所述截面图形夹持在所述描绘台和造形台之间的状态下,对构成所述截面图形的所述液状体赋予所述活性能量;和剥离步骤,其中,将被赋予了所述活性能量后的所述截面图形从所述描绘台剥离,将所述截面图形复制到所述造形台侧,在所述描绘步骤中,在所述描绘面描绘所述截面图形,所述描绘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液状体表现出疏液性的区域即疏液区域;和在所述疏液区域内呈岛状独立,相对于所述液状体,与所述疏液区域相比表现出亲液性的区域即亲液区域。
该应用例的造形方法包括:描绘步骤、能量赋予步骤和剥离步骤。在描绘步骤中,将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分割成多个截面要素,在描绘台的描绘面上通过液状体描绘截面要素作为截面图形。液状体通过接受活性能量而促进了固化。
在能量赋予步骤中,在描绘在描绘台上的截面图形被夹持在描绘台和造形台之间的状态下,对构成截面图形的液状体赋予活性能量。由此,促进了被夹持在描绘台和造形台之间的截面图形的固化。
在剥离步骤中,将截面图形从描绘台剥离,并将截面图形复制到造形台侧。
通过上述内容,能够将多个截面图形层叠在造形台侧。其结果为,能够将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形成在造形台上。
在该造形方法中,在描绘步骤中,将截面图形描绘在具有疏液区域、亲液区域的描绘面上。疏液区域是相对于液状体表现出疏液性的区域。亲液区域是相对于所述液状体,与疏液区域相比表现出亲液性的区域。亲液区域在疏液区域内呈岛状独立。
由于描绘面具有疏液区域,所以,在剥离步骤中,能够容易地使截面图形从描绘台剥离。另外,由于亲液区域在疏液区域内呈岛状独立地设置,因此,在描绘面上涂布了液状体时,能够容易地使液状体保持在亲液区域中。因此,能够容易地提高通过液状体将截面图形描绘在疏液区域时的截面图形的精度。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提高造形对象的立体的精度。
(应用例2)一种造形方法,是上述的造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状体具有通过接受光的照射而促进固化的性质即光固化性,在所述能量赋予步骤中,对所述液状体照射所述光。
在该应用例中,液状体具有光固化性。光固化性是通过接受光的照射而促进固化的性质。而且,在能量赋予步骤中,对液状体照射光。由此,能够促进构成截面图形液状体的固化。
(应用例3)一种造形方法,是上述的造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描绘步骤中,通过用喷墨法对所述描绘台排出所述液状体,在所述描绘面描绘所述截面图形。
在该适用例中,在描绘步骤中,将液状体通过喷墨法向描绘台排出,由此在描绘面上描绘截面图形。由此,能够在描绘面上描绘截面图形。
(应用例4)一种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排出通过接受活性能量而促进固化的液状体的排出头;具有描绘面的描绘台,该描绘面为用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状体描绘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的截面图形的面;对已附着于所述描绘面的所述液状体赋予所述活性能量的能量赋予装置;和将被赋予了所述活性能量后的所述截面图形从所述描绘台复制的造形台,在所述描绘面设有:相对于所述液状体表现出疏液性的区域即疏液区域;和在所述疏液区域内呈岛状独立,相对于所述液状体与所述疏液区域相比表现出亲液性的区域即亲液区域。
该应用例的造形装置具有:排出头、描绘台、能量赋予装置和造形台。
排出头排出通过接受活性能量而促进了固化的液状体。
描绘台具有描绘面。描绘面是通过从排出头排出的液状体描绘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的截面图形的面。
能量赋予装置对附着在描绘面上的液状体赋予活性能量。截面图形从描绘台被复制到造形台上。
在该造形装置中,在描绘面上设有疏液区域和亲液区域。疏液区域是相对于液状体表现出疏液性的区域。亲液区域是相对于液状体与疏液区域相比表现出亲液性的区域。亲液区域在疏液区域内呈岛状独立。
在该造形装置中,由于在描绘面上设有疏液区域,所以,能够使截面图形容易地从描绘台剥离。另外,由于亲液区域在疏液区域内呈岛状独立地设置,所以,在对描绘面涂布了液状体时,能够容易地在亲液区域内保持液状体。因此,能够容易地提高在疏液区域中通过液状体描绘截面图形时的截面图形的精度。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提高造形对象的立体的精度。
(应用例5)一种造形装置,是上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状体具有通过接受光的照射而促进固化的性质即光固化性,所述能量赋予装置对所述液状体照射所述光。
在该应用例中,液状体具有光固化性。光固化性是通过接受光的照射而促进固化的性质。而且,能量赋予装置对液状体照射光。由此,能够促进构成截面图形的液状体的固化。
(应用例6)一种造形装置,是上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头以液滴的状态排出所述液状体。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排出头以液滴的状态排出液状体,所以,能够通过液状体描绘截面图形。
(应用例7)一种造形装置,是上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疏液区域内设有多个所述亲液区域,所述多个亲液区域构成俯视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排列,所述多个第一排列,俯视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并列。
在该应用例中,在疏液区域内设有多个亲液区域。多个亲液区域构成俯视时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排列。多个第一排列在俯视时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并列。
通过上述的构成,由于多个亲液区域有规则地散布,所以,能够维持截面图形从描绘台的剥离性,同时能够容易地提高截面图形的精度。
(应用例8)一种造形装置,是上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疏液区域内设有多个所述亲液区域,所述多个亲液区域构成俯视沿第一方向配排的多个第一排列,所述多个第一排列,俯视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锯齿状并列。
在该应用例中,在疏液区域内设有多个亲液区域。多个亲液区域构成俯视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排列。多个第一排列俯视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呈锯齿状并列。
通过上述的构成,由于多个亲液区域有规则地散布,所以,能够维持截面图形从描绘台的剥离性,同时能够容易地提高截面图形的精度。
(应用例9)一种造形装置,是上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疏液区域内设有多个所述亲液区域,所述多个亲液区域构成利用了斐波那契数列的螺旋。
在该适用例中,在疏液区域内设有多个亲液区域。多个亲液区域构成利用斐波那契数列的螺旋。
通过上述的构成,由于多个亲液区域散布,所以,能够维持截面图形从描绘台的剥离性,同时能够容易地提高截面图形的精度。
另外,在该造形装置中,在俯视的二维座标系统中,能够容易地消除多个亲液区域的直线的规则性。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提高截面图形的精度。
(应用例10)一种造形装置,是上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液区域比所述疏液区域突出。
(应用例11)一种造形装置,是上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亲液区域彼此间的隙间尺寸为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滴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的距离。
在该应用例中,相邻的亲液区域彼此间的间隙尺寸为从排出头排出的液滴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的距离。由此,在从排出头排出的液滴附着在相邻的亲液区域彼此之间时,能够使附着的液滴所形成的墨点容易地在相邻的两个亲液区域保持在这些亲液区域彼此间的间隙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造形系统的概略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造形装置的概略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从图2中的A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滑架所见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排出头的仰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造形装置中,基板台和曝光装置重叠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的光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造形系统的概略的构成的框图。
图9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多个截面要素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造形方法的流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描绘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制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1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复制步骤中的基板和复制板之间的间隙的图。
图14是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制步骤中复制在复制板上的截面图形的图。
图15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造形装置造形的立体的图。
图16是放大本实施方式的描绘面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7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中的疏液区域及亲液区域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板的沿图16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9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各自的多个亲液区域的排列的其他的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造形系统,3...计算机,5...造形装置,7...立体,14...头单元,15...曝光装置,17...复制装置,18...描绘面,25...台,25a...载置面,33...排出头,35...喷嘴面,37...喷嘴,39...喷嘴列,53...功能液,55...液滴,81...光源,85...复制板,87...升降马达,121...滑架输送马达,123...基板输送马达,161...截面要素,163...紫外光,165...截面图形,171...疏液区域,173...亲液区域,178...凸部,W...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边参照附图边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结构成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构成或部件的缩小比例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造形系统1,如图1所示,具有:计算机3和造形装置5。
计算机3进行用于从造形对象即立体7的形状数据获取多个截面要素的演算处理。另外,计算机3将获取的截面要素的数据(以下,称为截面数据)输出到造形装置5。
造形装置5基于从计算机3输出的截面数据,描绘与截面要素对应的截面图形,并将描绘出的截面图形依次进行层叠,由此对立体7进行造形。
实施方式中的造形装置5,如表示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即图2所示,具有:基板输送装置11、滑架12、滑架输送装置13、曝光装置15和复制装置17。
在滑架12上设有头单元14。
在造形装置5中,边使头单元14和基板W的俯视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边从头单元14将液状体作为液滴排出,由此,能够通过液状体在基板W的描绘面18上描绘所希望的图形。在本实施方式中,造形装置5基于从计算机3(图1)输出的截面数据,在基板W上描绘截面图形。
此外,图中的Y方向表示基板W的移动方向,X方向表示俯视时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与通过X方向及Y方向规定的XY平面正交的方向被规定为Z方向。
如图2所示,基板输送装置11具有:平板21、导轨23a、导轨23b和台25。
平板21由例如石头等热膨胀系数小的材料构成,沿Y方向延伸地被安装。导轨23a及导轨23b配设在平板21的上表面21a上。导轨23a及导轨23b分别沿Y方向延伸。导轨23a和导轨23b在相互沿X方向隔开间隙的状态下并列。
台25在夹持导轨23a及导轨23b并与平板21的上表面21a相对的状态下设置。台25以从平板21浮起的状态载置在导轨23a及导轨23b上。台25具有载置有基板W的面即载置面25a。载置面25a朝向平板21侧的相反侧(上侧)。台25通过导轨23a及导轨23b沿Y方向被导向,台25构成为能够在平板21上沿Y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台25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及动力源沿Y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作为移动机构,例如,能够采用组合滚珠丝杠和球状螺母而成的机构或线性导向部机构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台25沿Y方向移动的动力源,采用后述的基板输送马达。作为基板输送马达,能够采用步进马达、伺服马达、线性马达等各种马达。
来自基板输送马达的动力经由移动机构被传递到台25。由此,台25能够沿导轨23a及导轨23b,即沿Y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也就是说,基板输送装置11能够使载置在台25的载置面25a上的基板W沿Y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另外,基板输送装置11具有后述的台位置检测装置。台位置检测装置对台25的Y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基于由台位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能够把握基板W在Y方向上的位置。
如从图2中的A方向观察滑架12时的主视图即图3所示,头单元14具有头板31和排出头33。如仰视图即图4所示,排出头33具有喷嘴面35。在喷嘴面35上形成有多个喷嘴37。此外,在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喷嘴37,夸大地表示了喷嘴37,且减少了喷嘴37的个数。在排出头33中,多个喷嘴37构成沿Y方向排列的12个喷嘴列39。12个喷嘴列39在沿X方向相互隔开的状态下并列。在各喷嘴列39中,多个喷嘴37沿Y方向以规定的喷嘴间隔P形成。
以下,在分别对12个喷嘴列39进行识别的情况下,表示为喷嘴列39a、喷嘴列39b、喷嘴列39c、喷嘴列39d、喷嘴列39e、喷嘴列39f、喷嘴列39g、喷嘴列39h、喷嘴列39i、喷嘴列39j、喷嘴列39k、及喷嘴列39m。
在排出头33中,喷嘴列39a和喷嘴列39b在Y方向上相互错开P/2的距离。喷嘴列39c及喷嘴列39d在Y方向上也相互错开P/2的距离。同样,喷嘴列39e及喷嘴列39f在Y方向上也相互错开P/2的距离,喷嘴列39g及喷嘴列39h在Y方向上也相互错开P/2的距离。同样,喷嘴列39i及喷嘴列39j在Y方向上也相互错开P/2的距离,喷嘴列39k及喷嘴列39m在Y方向上也相互错开P/2的距离。
排出头33如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即图5所示,具有:喷嘴板46、腔室板47、振动板48和多个压电元件49。
喷嘴板46具有喷嘴面35。多个喷嘴37设在喷嘴板46上。
腔室板47设在喷嘴板46的与喷嘴面35相反侧的面上。在腔室板47上形成有多个腔室51。各腔室51与各喷嘴37对应地设置,并与对应的各喷嘴37连通。从未图示墨盒对各腔室51供给功能液53。
振动板48设在腔室板47的与喷嘴板46侧相反侧的面上。振动板48通过在Z方向上进行振动(纵振动),能够扩大或缩小腔室51内的容积。
多个压电元件49分别设在振动板48的与腔室板47侧相反侧的面上。各压电元件49与各腔室51对应地设置,夹持振动板48与各腔室51相对。各压电元件49基于驱动信号伸长。由此,振动板48使腔室51内的容积缩小。此时,在腔室51内的功能液53上施加有压力。其结果为,功能液53从喷嘴37作为液滴55被排出。基于排出头33对液滴55进行排出的排出法是喷墨法的一种。喷墨法是涂布法的一种。
具有上述的构成的排出头33,如图3所示,以喷嘴面35从头板31突出的状态被支承在头板31上。
滑架12,如图3所示,支承头单元14。这里,头单元14以喷嘴面35朝向Z方向的下方的状态被支承在滑架12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纵振动型的压电元件49,但是用于向功能液53施加压力的加压机构不限于此,例如,能够采用对下电极、压电体层和上电极进行层叠而形成的挠曲变形型的压电元件。另外,作为加压机构,能够采用所谓静电式致动器等,该静电式致动器使在振动板和电极之间产生静电,通过静电使振动板变形并使液滴从喷嘴排出。而且,还能够采用以下结构:使用发热体使喷嘴内产生汽泡,通过该汽泡向功能液施加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功能液53,采用通过接受活性能量来促进固化的液状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活性能量采用光。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功能液53具有通过接受光的照射而促进固化的性质即光固化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促进功能液53的固化的光,采用紫外光。
作为通过接受光的照射而促进固化的功能液53,能够采用在树脂材料中添加了光固化剂的液体等。作为树脂材料,能够采用例如丙烯酸系或环氧系的树脂材料等。作为光固化剂,例如,能够采用自由基聚合型的光聚合引发剂或阳离子聚合型的光聚合引发剂等。
作为自由基聚合型的光聚合引发剂,例如,能够列举出安息香异丁基醚、安息香异丙基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甲醚、苯偶酰、羟基环己基苯基酮、二乙氧基苯乙酮、氯硫杂蒽酮、异丙基硫杂蒽酮等。
另外,作为阳离子聚合型的光聚合引发剂,例如,能够列举出芳基锍盐(aryl sulfonium salt)衍生物、烯丙基碘鎓盐(allyl iodonium Salts)衍生物、重氮盐衍生物、三嗪类引发剂等。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功能液53中添加有颜料或染料等的色素、或亲液性或疏液性等的表面改质材料等的功能性材料,由此,能够生成具有固有的功能的功能液53。
通过含有颜料或染料等的色素的功能液53,例如能够彩色地表现描绘在基板W上的截面图形。以下,将含有颜料或染料等的色素的功能液53称为彩色涂料。
另外,作为功能液53的成分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采用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由此,能够构成具有透光性的功能液53。以下,将具有透光性的功能液53称为透光涂料。具有这样的透光性的功能液53考虑作为例如透明墨液的用途。
作为透明墨液的用途,例如,可以为覆盖图像的涂层的用途或在形成图像前的基底层的用途等。以下,作为基底层适用的功能液53被称为基底涂料。
作为基底涂料,不仅可以为透光涂料,还能够采用在透光涂料中添加各种颜料的功能液53。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功能液53,采用颜色互不相同的5种彩色涂料和1种透光涂料。在5种彩色涂料中,互不相同的颜色分别为黄色(Y)、洋红色(M)、青绿色(C)、黑色(K)以及白色(W)。
此外,以下,在按照颜色对5种功能液53进行识别的情况下,表示为功能液53Y、功能液53M、功能液53C、功能液53K、及功能液53W。另外,与透光涂料对应的功能液53表示成功能液53T。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5种不同颜色的彩色涂料(功能液53),所以,能够实现立体7中的彩色表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还采用透光涂料,因此,能够对具有透光性的立体7进行造形。
在排出头33中,前述的12个喷嘴列39(图4)按照功能液53的颜色被区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属于喷嘴列39a及喷嘴列39b的喷嘴37将功能液53K作为液滴55排出。属于喷嘴列39c及喷嘴列39d的喷嘴37将功能液53C作为液滴55排出。属于喷嘴列39e及喷嘴列39f的喷嘴37将功能液53M作为液滴55排出。属于喷嘴列39g及喷嘴列39h的喷嘴37将功能液53Y作为液滴55排出。属于喷嘴列39i及喷嘴列39j的喷嘴37将功能液53W作为液滴55排出。属于喷嘴列39k及喷嘴列39m的喷嘴37将功能液53T作为液滴55排出。
滑架输送装置13,如图2所示,具有架台61、导轨63和滑架位置检测装置65。
架台61沿X方向延伸,且在X方向上跨过基板输送装置11。架台61在台25的与平板21侧相反的一侧与基板输送装置11相对。架台61通过支柱67a和支柱67b被支承。支柱67a及支柱67b夹持平板21被设在沿X方向相互对峙的位置上。支柱67a及支柱67b分别比台25向Z方向的上方突出。由此,在架台61和台25之间保持有间隙。
导轨63设在架台61的平板21侧。导轨63沿X方向延伸,在架台61的X方向的宽度范围内设置。前述的滑架12被支承在导轨63上。在滑架12被支承在导轨63上的状态下,排出头33的喷嘴面35在Z方向上朝向台25侧。滑架12通过导轨63沿X方向被引导,在能够沿X方向进行往复运动的状态下被支承在导轨63上。此外,俯视时,在滑架12与台25重叠的状态下,喷嘴面35和台25的载置面25a在相互保持间隙的状态下相对。滑架位置检测装置65设在架台61和滑架12之间,沿X方向延伸。滑架位置检测装置65对滑架12在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
滑架12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及动力源能够沿X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作为移动机构,例如,能够采用组合滚珠丝杠和球状螺母而成的机构或线性导向部机构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使滑架12沿X方向移动的动力源,采用后述的滑架输送马达。作为滑架输送马达,能够采用步进马达、伺服马达、线性马达等各种马达。
来自滑架输送马达的动力经由移动机构被传递到滑架12。由此,滑架12能够沿导轨63,即沿X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即,滑架输送装置13能够使支承在滑架12上的头单元14沿X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曝光装置15是对描绘在基板W上的截面图形照射紫外光的装置。曝光装置15设在平板21的Y方向的一端侧。就曝光装置15而言,其Z方向的高度被抑制在平板21的上表面21a的高度以下。
导轨23a及导轨23b分别在曝光装置15的Y方向上的长度范围内延伸。导轨23a和导轨23b在X方向上夹着曝光装置15且相互对峙。
由上述可知,台25如图6所示,俯视时能够与曝光装置15重叠。
曝光装置15,如图7所示,具有光源81。光源81发出紫外光。作为光源81,例如,能够采用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氙灯、静态原子灯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台25针对紫外光具有透光性。因此,在台25和曝光装置15俯视时相互重叠的状态下,来自曝光装置15的紫外光能够到达载置在台25上的基板W。作为这样的台25的材料,例如,能够采用玻璃或石英等。
复制装置17如图2所示具有:支柱83、复制板85和升降马达87。
支柱83设在俯视时与曝光装置15重叠的位置。支柱83在X方向上跨过平板21及曝光装置15。此外,在台25和曝光装置15俯视时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在台25和支柱83之间保持有间隙。
复制板85设在俯视时与曝光装置15重叠的位置。复制板85从支柱83的梁部83a朝向Z方向的下方垂下。复制板85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沿Z方向能够升降。作为升降机构,例如,能够采用组合滚珠丝杠和球状螺母而成的机构或线性导向部机构等。
升降马达87产生使复制板85沿Z方向升降的动力。来自升降马达87的动力经由升降机构被传递到复制板85。由此,复制板85能够沿Z方向进行升降。
另外,复制装置17具有后述的复制板位置检测装置。复制板位置检测装置对复制板85在Z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基于复制板位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能够掌握复制板85在Z方向上的位置。
造形装置5,如图8所示,具有对上述的各构成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11。控制部111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13、驱动控制部115和存储部117。驱动控制部115及存储部117经由总线119连接在CPU113上。
另外,造形装置5具有:滑架输送马达121、基板输送马达123、台位置检测装置125和复制板位置检测装置127。滑架输送马达121、基板输送马达123及升降马达87分别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3和总线119连接在控制部111上。另外,滑架位置检测装置65、台位置检测装置125及复制板位置检测装置127也分别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3和总线119连接在控制部111上。
滑架输送马达121产生用于驱动滑架12的动力。基板输送马达123产生用于驱动台25的动力。台位置检测装置125对台25在Y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复制板位置检测装置127对复制板85在Z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
此外,排出头33及曝光装置15也分别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3和总线119连接在控制部111上。另外,计算机3也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3和总线119连接在控制部111上。
CPU113作为处理器进行各种演算处理。驱动控制部115对各构成的驱动进行控制。存储部117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在存储部117中设定有对记述了造形装置5中的工作的控制顺序的程序软件135进行存储的区域以及对各种数据进行临时展开的区域即数据展开部137等。作为在数据展开部137中被展开的数据,例如,能够列举:显示有应描绘的截面图形的截面数据或描绘处理等的程序数据等。
驱动控制部115具有:马达控制部141、位置检测控制部143、排出控制部145和曝光控制部147。
马达控制部141基于来自CPU113的指令,分别对滑架输送马达121的驱动、基板输送马达123的驱动、升降马达87的驱动进行控制。
位置检测控制部143基于来自CPU113的指令,分别对滑架位置检测装置65、台位置检测装置125、复制板位置检测装置127进行控制。
位置检测控制部143基于来自CPU113的指令,使滑架位置检测装置65对滑架12在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且将检测结果输出到CPU113。
另外,位置检测控制部143基于来自CPU113的指令,使台位置检测装置125对台25在Y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且将检测结果输出到CPU113。
另外,位置检测控制部143基于来自CPU113的指令,使复制板位置检测装置127对复制板85在Z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且将检测结果输出到CPU113。
排出控制部145基于来自CPU113的指令对排出头33的驱动进行控制。
曝光控制部147基于来自CPU113的指令,分别对曝光装置15的光源81的发光状态进行控制。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造形系统1中,通过计算机3,从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7的形状数据中获取多个截面要素。立体7,如图9所示,由多个截面要素161构成。使多个截面要素161依次重叠后,构成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7。也就是说,多个截面要素161分别是构成造形对象即立体7的形状的要素。
计算机3基于获取的多个截面要素161生成多个截面数据。此时,从一个截面要素161生成一个截面数据。多个截面数据分别被输出到造形装置5。
这里,对实施方式中的造形方法的流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造形方法,如图10所示,包含截面数据生成步骤S1、描绘步骤S2和复制步骤S3。
在截面数据生成步骤S1中,如上所述,从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7的形状数据中生成多个截面数据。在截面数据生成步骤S1中,通过计算机3,进行截面数据的生成。
在描绘步骤S2中,基于截面数据,通过功能液53在基板W的描绘面18上描绘截面图形。在描绘步骤S2中,通过造形装置5,进行截面图形的描绘。此外,描绘面18如图2所示是与台25侧相反侧的表面,是朝向头单元14侧的面。描绘面18是通过功能液53描绘截面图形的面。
在描绘步骤S2后,在复制步骤S3中,对被描绘的各截面图形,通过曝光装置15边对截面图形曝光,边将截面图形从基板W的描绘面18复制到复制板85上。
此外,反复进行描绘步骤S2及复制步骤S3直到应描绘的新的截面图形的截面数据用尽。由此,能够在复制板85上形成立体7。
在描绘步骤S2中,在造形装置5的控制部111(图8)从计算机3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3及总线119得到截面数据后,按照截面数据通过CPU113实施图11所示的描绘处理。
这里,在截面数据中,应描绘的截面图形表现出点阵图状。向基板W进行截面图形的描绘以如下方式进行,该方式为:在使排出头33与基板W相对的状态下,边使排出头33和基板W相对进行往复移动,边以规定周期从排出头33排出液滴55。
在描绘处理中,CPU113首先在步骤S21中将滑架输送指令向马达控制部141(图8)输出。此时,马达控制部141对滑架输送马达121的驱动进行控制,使滑架12移动到描绘区域的去程开始位置。这里,描绘区域为通过图2所示的台25沿Y方向描绘的轨迹和通过排出头33沿X方向描绘的轨迹重合的区域。去程开始位置是使滑架12往复移动时的去程开始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去程开始位置在X方向上位于平板21的支柱67a侧。去程开始位置在俯视时位于平板21的外侧。接下来,在步骤S22中,CPU113将基板输送指令向马达控制部141(图8)输出。此时,马达控制部141对基板输送马达123的驱动进行控制,并使基板W移动到描绘区域。
然后,在步骤S23中,CPU113将滑架扫描指令输出到马达控制部141(图8)。此时,马达控制部141对滑架输送马达121的驱动进行控制,开始滑架12的往复移动。
这里,在滑架12的往复移动中,滑架12在上述的去程开始位置和归程开始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即,从去程开始位置到归程开始位置并折返回到去程开始位置的路径为滑架12的一个往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去程开始位置朝向归程开始位置的路径为滑架12的去程。另外,从归程开始位置到去程开始位置的路径为滑架12的归程。
此外,归程开始位置是在X方向上夹持平板21(图2)与去程开始位置对峙的位置。归程开始位置俯视时位于平板21的外侧。因此,去程开始位置和归程开始位置在俯视时夹着平板21在X方向上相互对峙。
然后,在步骤S24中,CPU113将排出指令输出到排出控制部145(图8)。此时,排出控制部145对排出头33的驱动进行控制,基于截面数据,从各喷嘴37使液滴55排出。由此,进行去程的描绘。
接下来,在步骤S25中,CPU113对滑架12的位置是否到达归程开始位置进行判定。此时,在判定为滑架12的位置到达归程开始位置(Yes)后,处理进入步骤S26。另外,在判定为滑架12的位置没有到达归程开始位置(No)后,处理被待机直到滑架12的位置到达归程开始位置。
在步骤S26中,CPU113将排出停止指令输出到排出控制部145(图8)。此时,排出控制部145停止排出头33的驱动,并停止从各喷嘴37排出液滴55。由此,去程的描绘结束。接下来,在步骤S27中,CPU113将换行指令输出到马达控制部141(图8)。此时,马达控制部141对基板输送马达123的驱动进行控制,并使基板W沿Y方向移动(换行),在基板W中使用于描绘图形的新的区域移动到描绘区域。
下面,在步骤S28中,CPU113将排出指令输出到排出控制部145(图8)。此时,排出控制部145对排出头33的驱动进行控制,基于描绘数据,从各喷嘴37排出液滴55。由此,进行归程的描绘。
接下来,在步骤S29中,CPU113对滑架12的位置是否到达去程开始位置进行判定。此时,在判定为滑架12的位置到达去程开始位置(Yes)后,处理进入步骤S30。另外,在判定为滑架12的位置没有到达去程开始位置(No)后,处理待机直到滑架12的位置到达去程开始位置。
在步骤S30中,CPU113将排出停止指令输出到排出控制部145(图8)。此时,排出控制部145停止排出头33的驱动,并停止从各喷嘴37排出液滴55。由此,归程的描绘结束。
接下来,在步骤S31中,CPU113对于基于截面数据所进行截面图形的描绘是否结束进行判定。此时,在判定为截面图形的描绘结束(Yes)后,处理结束。另外,在判定为截面图形的描绘没有结束(No)后,处理进入步骤S32。
在步骤S32中,CPU113将换行指令输出到马达控制部141(图8)后,使处理进入步骤S24。此时,在步骤S32中,马达控制部141对基板输送马达123的驱动进行控制,并使基板W沿Y方向移动(换行),使在基板W中用于描绘图形的新的区域移动到描绘区域。
在复制步骤S3中,在基于截面数据所进行的描绘处理结束时,通过CPU113开始进行图12所示的复制处理。此外,按照基于截面数据所实施的描绘处理,实施复制处理。
在复制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51中,CPU113将基板输送指令输出到马达控制部141(图8)。此时,马达控制部141对基板输送马达123的驱动进行控制,使基板W移动到曝光区域。此外,曝光区域是俯视时与曝光装置15重合的区域。
接下来,在步骤S52中,CPU113将降下指令输出到马达控制部141(图8)。此时,马达控制部141对升降马达87的驱动进行控制,并使复制板85下降。
这里,在截面数据生成步骤S1(图10)中,假定获取n(n为2以上的整数)个截面要素161的情况。以下,在对n个截面要素161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n个截面要素161,如图9所示,分别记作截面要素161j(j为1~n的整数)。n个截面要素161分别具有厚度t。使n个截面要素161j从第一到第n依次重叠,则构成作为造形对象的厚度T的立体7。即,在厚度T和厚度t之间存在T=n×t的关系。
在步骤S52中,按照个截面要素161的1~n的序号j,复制板85的降下位置受到控制。例如,在为第一截面要素161时,基板W和复制板85之间的间隙,如图13所示,被控制在t的距离。即,在步骤S52中,按照序号j,基板W和复制板85之间的间隙被控制在j×t的距离。
在接着步骤S52的步骤S53中,CPU113将曝光指令输出到曝光控制部147(图8)。此时,曝光控制部147对曝光装置15的光源81的驱动进行控制,使曝光装置15的光源81点灯。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W针对紫外光具有透光性。因此,来自曝光装置15的紫外光163如图13所示,能够经由台25及基板W到达与截面要素161对应的截面图形165。作为这样的基板W的材料,例如,能够采用玻璃或石英等。另外,作为紫外光163,能够采用波长比200nm长的紫外光。
此外,在图13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构成,在截面要素161(截面图形165)上施加了阴影。
在接着步骤S53的步骤S54中,CPU113将曝光停止指令输出到曝光控制部147(图8)。此时,曝光控制部147对曝光装置15的光源81的驱动进行控制,使曝光装置15的光源81灭灯。
接下来,在步骤S55中,CPU113将上升指令输出到马达控制部141(图8)后,接着使处理结束。此时,在步骤S55中,马达控制部141对升降马达87的驱动进行控制,使复制板85上升。由此,被曝光了的截面图形165,如图14所示,被复制到复制板85上。此外,以下,在使截面图形165与截面要素161j对应地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记作截面图形165j
反复实施上述的描绘处理和复制处理直到第n个截面要素161n,由此,n个截面图形165,如图15所示,从截面图形1651到截面图形165n依次重叠在复制板85上。由此,能够形成立体7。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W的描绘面18上设有针对功能液53表现出疏液性的区域即疏液区域。由此,在复制步骤S3中,能够容易地从基板W将截面图形165剥离。
针对功能液53的疏液性,能够通过用相对于功能液53表示出疏液性的材料对描绘面18实施涂覆而被赋予。作为相对于功能液53表示出疏液性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含有氟或氟化物的材料等。作为涂覆的方法,能够采用在气体中暴露的气相法、浸润在液体中的浸渍法、喷涂液体的喷涂法、使液体铺展开的旋涂法等各种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包含作为氟化物的一种的氟烷基硅烷化合物的材料在描绘面18上实施涂覆。
另外,针对功能液53的疏液性,能够通过在基板W上实施使用例如包含氟或氟化物的气体的等离子处理而被赋予。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W如放大地表示描绘面18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即图16所示,在疏液区域171内设有亲液区域173。疏液区域171如上所述,是针对功能液53表现出的疏液性的区域。亲液区域173是与疏液区域171相比相对于功能液53表现出亲液性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亲液区域173。多个亲液区域173分别在疏液区域171内呈岛状独立。此外,在图16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构成,对疏液区域171上实施了阴影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亲液区域173分别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X′方向及Y′方向是相互交叉的方向,分别与造形装置5中的X方向及Y方向都没有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及Y′方向相互正交。
排列在Y′方向上的多个亲液区域173构成亲液列175。排列在X′方向上的多个亲液区域173构成亲液行176。
在X′方向上相邻的亲液区域173彼此间的间隙尺寸Fx被设定在液滴55的外径的1.25倍以下。另外,在Y′方向上相邻的亲液区域173彼此间的间隙尺寸Fy也被设定在液滴55的外径的1.25倍以下。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板W上的疏液区域171及亲液区域173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含有氟代烷基硅烷化合物的材料在描绘面18实施涂覆,由此,如图17所示,形成疏液区域174。此时,疏液区域174包含多个岛状区域177。岛状区域177是用于形成亲液区域173的区域。此外,在图17中,为了容易理解构成地进行表示,对疏液区域174实施了阴影处理。
接下来,通过对多个岛状区域177的各自的疏液性进行破坏,形成图16所示的多个亲液区域173。作为对多个岛状区域177的各自的疏液性进行破坏的方法,能够采用照射紫外光的方法或照射激光的方法等。此时,作为照射的紫外光,优选采用波长比200nm短的紫外光,这是为了能够容易地将通过接受前述的复制步骤S3中的紫外光163的照射而破坏疏液区域171的情况抑制得较低。
通过上述,能够形成内包有多个亲液区域173的疏液区域171。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板W,如作为图16中的D-D线的剖视图即图18所示,多个亲液区域173都比疏液区域171突出。即,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板W具有多个凸部178。而且,多个凸部178的各自的顶部成为亲液区域173。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板W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板W的制造方法中,如图19(a)所示,首先,在基板W′上构图出抗蚀图形181。基板W′是作为基板W的基础的基板。抗蚀图形181设在与凸部178(图18)对应的部位。抗蚀图形181通过活用旋压覆盖技术及光刻蚀技术等来进行构图。
接着抗蚀图形181的构图,通过在基板W′上实施蚀刻,如图19(b)所示,形成多个凸部183。多个凸部183分别比基板面184突出。凸部183是之后成为凸部178的部位。
接下来,通过含有氟代烷基硅烷化合物的材料实施涂覆,由此,如图19(c)所示,在基板面184及凸部183上形成疏液区域185。疏液区域185包含:基板面184、凸部183的顶部和凸部183的侧面部。
接下来,通过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学机械抛光)法等对多个凸部183的顶部进行研磨,由此,形成图18所示的多个凸部178。
通过上述方法,形成内包有多个亲液区域173的疏液区域1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功能液53对应于液状体,基板W对应于描绘台,复制板85对应于造形台,复制步骤S3对应于能量赋予步骤及剥离步骤。另外,在复制处理中,步骤S53的处理对应于能量赋予步骤,步骤S55的处理对应于剥离步骤。
另外,在各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Y′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X′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亲液列175对应于第一排列,亲液行176对应于第二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W中,亲液区域173在疏液区域171内呈岛状独立地设置。因此,在向描绘面18涂布了功能液53时,能够容易地在亲液区域173保持功能液53。因此,能够容易地提高在通过功能液53对疏液区域171描绘截面图形时的截面图形的精度。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提高立体7的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W中,间隙尺寸Fx及间隙尺寸Fy被设定为从各排出头33排出的液滴55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由此,在液滴55附着于相邻的亲液区域173彼此之间时,能够将附着的液滴55所形成的墨点容易地在相邻的两个亲液区域173保持在这些亲液区域彼此间的间隙中。由此,能够更容易地提高立体7的精度。
此外,分别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基板W中,多个亲液区域173分别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但是,多个亲液区域173的排列不限于此。作为多个亲液区域173的排列,例如,如图20所示,能够采用多个亲液区域173沿X′方向呈锯齿状的排列。如图20所示的排列被称为交错排列。
在图20所示的交错排列中,可以看成多个亲液列175在X′方向上呈锯齿排列。另外,在图20所示的交错排列中,能够看成多个亲液列175在U方向上排列。U方向是与X′方向及Y′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
在图20所示的交错排列中,与图16所示的排列相比较,能够缩短在U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亲液区域173间的间隔。因此,在液滴55附着于U方向上相邻的亲液区域173彼此之间时,能够容易地将附着的液滴55所形成的墨点在相邻的两个亲液区域173中保持在这些亲液区域173彼此间的间隙中。由此,能够更容易提高立体7的精度。
另外,在图20所示的交错排列中,优选,将U方向上相邻的亲液区域173彼此间的间隙尺寸FU设定在液滴55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由此,在液滴55附着于U方向上相邻的亲液区域173彼此之间时,能够容易地使附着的液滴55所形成的墨点在U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亲液区域173保持在这些亲液区域173彼此间的间隙中。由此,能够更容易地提高立体7的精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各基板W中,多个亲液区域173分别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但是,多个亲液区域173的配置形态不限于此。作为多个亲液区域173的配置形态,例如,还能够采用配置成利用斐波那契数列的螺旋状的形态。斐波那契数列是以下数列:1、1、2、3、5、8、13、21、34、55、89、...。将其表示成递推公式则如详述(1)式所示。
f1=1、f2=1、fi+2=fi+1+fi ...(1)
在斐波那契数列中,通过数列表示(fi-1)/(fi+1)×360度的角度,则随着i数增大,角度的值接近黄金分割角(137.5078...)。
而且,在由X′方向及Y′方向规定的X′Y′面中,将亲液区域173配置在由下述(2)式算出的座标(x′、y′)上,则能够将多个亲液区域173配置成利用斐波那契数列的螺旋状。
x′=R×cos(θ×i),y′=R×sin(θ×i)...(2)
在上述(2)式中,θ是黄金分割角的值(137.5078...)。另外,i是1以上的整数。另外,R由下述(3)式表示。
R = a × ( i ) . . . ( 3 )
在上述(3)式中,a为比例常数,是比0大的任意的数。
在利用上述的斐波那契数列,将多个亲液区域173配置成螺旋状的形态下,在重叠于X′Y′面中的任意的直线上的多个亲液区域173中,能够容易地排除相邻的亲液区域173彼此间的间隔的规则性。即,在利用上述的斐波那契数列,使多个亲液区域173配置成螺旋状的形态下,在重叠于X′Y′面中的任意的直线上的多个亲液区域173中,能够使相邻的亲液区域173彼此间的间隔不规则。
其结果为,在描绘步骤S2中,即使多个液滴55规则地在基板W上附着,通过多个亲液区域173的不规则性,也能够容易地将在截面图形165上产生规则的锯齿(缺口)的情况抑制得较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描绘步骤S2中,作为涂布功能液53的方法,采用作为涂布法的一种的喷墨法。但是,涂布法不限于喷墨法,还能够采用分配(dispense)法或印刷法等。但是,由于采用喷墨法能够容易地将任意的量的功能液53涂布于基板W的任意的位置,因此优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黄色、洋红色、青绿色、黑色及白色五种彩色涂料。但是,彩色涂料的颜色不限于这5种。作为彩色涂料的颜色,例如,除了这5种以外,还能够添加淡青绿色以及浅洋红色等成为7种等,能够采用1种以上的任意的种类的彩色涂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促进功能液53的固化的活性能量采用光,但活性能量不限于光,例如,该能够采用热。即,作为功能液53,还能够采用具有通过接受加热而促进固化的性质即热固化性的功能液5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造形装置5具有基板W的构成,但是造形装置5的构成不限于此。作为造形装置5的构成,例如,还能够采用省略基板W的构成。而且,在该构成中,在台25上描绘有截面图形165。因此,在该构成中,载置面25a与描绘面18对应。另外,在省略了基板W的造形装置5中,台25与描绘台对应。

Claims (18)

1.一种造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描绘步骤,其中,将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分割成多个截面要素,用通过接受活性能量而促进固化的液状体,在具有描绘面的描绘台的所述描绘面,描绘所述截面要素作为截面图形;
能量赋予步骤,其中,在所述描绘台所描绘出的所述截面图形夹持在所述描绘台和造形台之间的状态下,对构成所述截面图形的所述液状体赋予所述活性能量;和
剥离步骤,其中,将被赋予了所述活性能量后的所述截面图形从所述描绘台剥离,将所述截面图形复制到所述造形台侧,
在所述描绘步骤中,
在所述描绘面描绘所述截面图形,所述描绘面具有:
相对于所述液状体表现出疏液性的区域即疏液区域;和
在所述疏液区域内呈岛状独立,相对于所述液状体,与所述疏液区域相比表现出亲液性的区域即亲液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体具有通过接受光的照射而促进固化的性质即光固化性,
在所述能量赋予步骤中,对所述液状体照射所述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造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描绘步骤中,通过用喷墨法对所述描绘台排出所述液状体,在所述描绘面描绘所述截面图形。
4.一种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排出通过接受活性能量而促进固化的液状体的排出头;
具有描绘面的描绘台,该描绘面为用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状体描绘作为造形对象的立体的截面图形的面;
对已描绘于所述描绘面的所述液状体赋予所述活性能量的能量赋予装置;和
将被赋予了所述活性能量后的所述截面图形从所述描绘台复制的造形台,
在所述描绘面设有多个岛状区域和与所述多个岛状区域相比容易使所述截面图形剥离的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体具有通过接受光的照射而促进固化的性质即光固化性,
所述能量赋予装置对所述液状体照射所述光。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头以液滴的状态排出所述液状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易使截面图形剥离的区域内设有所述多个岛状区域,
所述多个岛状区域构成俯视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排列,
所述多个第一排列,俯视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并列。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易使截面图形剥离的区域内设有多个所述岛状区域,
所述多个岛状区域构成俯视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排列,
所述多个第一排列,俯视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锯齿状并列。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易使截面图形剥离的区域内设有所述多个岛状区域,
所述多个岛状区域构成利用了斐波那契数列的螺旋。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岛状区域比所述所述容易使截面图形剥离的区域突出。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岛状区域比所述所述容易使截面图形剥离的区域突出。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岛状区域比所述所述容易使截面图形剥离的区域突出。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岛状区域彼此间的隙间尺寸为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滴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的距离。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岛状区域彼此间的隙间尺寸为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滴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的距离。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岛状区域彼此间的隙间尺寸为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滴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的距离。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岛状区域彼此间的隙间尺寸为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滴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的距离。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岛状区域彼此间的隙间尺寸为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滴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的距离。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岛状区域彼此间的隙间尺寸为从所述排出头排出的所述液滴的外径的1.25倍以下的距离。
CN201110051779.6A 2010-03-02 2011-03-02 造形方法及造形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88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5000A JP5593736B2 (ja) 2010-03-02 2010-03-02 造形方法及び造形装置
JP045000/2010 2010-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8820A CN102218820A (zh) 2011-10-19
CN102218820B true CN102218820B (zh) 2015-07-01

Family

ID=44530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177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8820B (zh) 2010-03-02 2011-03-02 造形方法及造形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8696344B2 (zh)
JP (1) JP5593736B2 (zh)
CN (1) CN1022188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1500A (ja) * 2009-08-31 2011-04-07 Fujifilm Corp パターン転写装置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US9473760B2 (en) * 2012-08-08 2016-10-18 Makerbot Industries, Llc Displays for three-dimensional printers
US9421714B2 (en) * 2013-09-13 2016-08-23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age-width printing platform of rapid prototyping apparatus
US10105901B2 (en) * 2013-09-13 2018-10-23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Rapid prototyping apparatus with page-width array printing module
TWI551471B (zh) * 2013-09-13 2016-10-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頁寬噴印之快速成型裝置
WO2015194678A1 (ja) * 2014-06-20 2015-12-23 株式会社フジミ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粉末積層造形に用いる粉末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粉末積層造形法
CN104190936B (zh) * 2014-09-24 2017-01-25 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的3d打印方法
JP6532390B2 (ja) * 2014-12-02 2019-06-19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立体物造形装置および立体物造形方法
US20160151975A1 (en) 2014-12-02 2016-06-02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CN105690760B (zh) * 2014-12-10 2019-08-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三维造型装置
JP6557563B2 (ja) * 2015-09-15 2019-08-07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三次元造形装置
JP7129753B2 (ja) * 2016-10-20 2022-09-02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造形装置及び造形方法
CN110154390B (zh) * 2019-05-05 2021-06-15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圆柱坐标系的变尺寸全自动3d打印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4752A (ja) * 1996-07-22 1998-02-10 Roland D G Kk 三次元造形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装置
CN1582094A (zh) * 2003-08-08 2005-02-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形的形成方法以及布线图形的形成方法、电光装置
JP2005353728A (ja) * 2004-06-09 2005-1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高周波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0335B2 (en) * 1995-09-27 2001-08-07 3D Systems, Inc. Selective deposition mode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and supports
KR100455293B1 (ko) * 2002-05-15 2004-1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친수성 영역과 소수성 영역으로 구성되는 생물분자용어레이 판의 제조방법
DE60324332D1 (de) * 2002-12-03 2008-12-04 Objet Geometries Lt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dreidimensionales drucken
US8147910B2 (en) * 2009-02-24 2012-04-03 Objet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4752A (ja) * 1996-07-22 1998-02-10 Roland D G Kk 三次元造形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装置
CN1582094A (zh) * 2003-08-08 2005-02-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形的形成方法以及布线图形的形成方法、电光装置
JP2005353728A (ja) * 2004-06-09 2005-1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高周波デバイ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78050A (ja) 2011-09-15
US20110215506A1 (en) 2011-09-08
US8696344B2 (en) 2014-04-15
US20150115504A1 (en) 2015-04-30
US8956563B2 (en) 2015-02-17
CN102218820A (zh) 2011-10-19
US20140167325A1 (en) 2014-06-19
JP5593736B2 (ja)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8820B (zh) 造形方法及造形装置
US11554549B2 (en) Recurring process for laser induced forward transfer and high throughput and recycling of donor material by the reuse of a plurality of target substrate plates or forward transfer of a pattern of discrete donor dots
EP0633129B1 (en) Sheet laminate mol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23508153A (ja) リソグラフィに基づく3次元(3d)構造体の付加製造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6021796B2 (ja) 三次元的印刷方法
KR101366587B1 (ko) 임프린트 장치 및 임프린트 방법
TWI526323B (zh) 圖案轉印方法及設備
CN106125513A (zh) 用于使压制板或连续带形成表面结构的方法
JP2010239118A (ja) イン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5104066A (zh) 用于基于光刻增材制造三维(3d)结构的系统和方法
US11107678B2 (en) Wafer process,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article
TW201933487A (zh) 膜形成方法、膜形成裝置及形成有膜之複合基板
KR102527567B1 (ko) 파티클에 의한 템플레이트 손상을 억제하는 임프린트 패턴 형성 방법
JP5533304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CN102152624B (zh) 记录方法
JP2013094742A (ja) 描画方法
JP5862724B2 (ja) 造形方法
Scott Digital printin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107127966A (zh) 成型装置
JP5817882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US20240083112A1 (e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5701196B2 (ja) 樹脂薄膜形成装置
JP2013043110A (ja) 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JP2006027039A (ja) 光学的立体造形方法
JP2013158745A (ja)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液滴吐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