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7049B - 燃料泵的支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燃料泵的支承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07049B CN102207049B CN201110077365.0A CN201110077365A CN102207049B CN 102207049 B CN102207049 B CN 102207049B CN 201110077365 A CN201110077365 A CN 201110077365A CN 102207049 B CN102207049 B CN 1022070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trolift
- plate
- holding part
- main body
- connec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02T10/123—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能够减轻密封件的负担,并且容易定位和固定。在燃料箱(25)上形成插通燃料泵(29)的插通口,并且在插通口的周边缘设置泵连结部件(41),在所述燃料泵设置有与插通口的周边缘相面对的凸缘部(33),在该凸缘部(33)和插通口的周边缘之间设置密封件,利用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的设置板(60)将燃料泵(29)固定于燃料箱(25),其中,设置板(60)具有保持部(62)和拔出防止部(63),所述保持部(62)利用由板的弯曲所产生的作用力对燃料泵(29)进行弹性保持,所述拔出防止部(63)限制燃料泵(29)的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机动两轮车等的车辆中使用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内置于燃料箱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来说,公知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是:将燃料泵从设置于燃料箱的开口部插入,将设置于燃料泵一侧的凸缘部与开口部周缘相对,通过该凸缘部经由与燃料箱侧连结的保持部件进行保持,而将燃料泵固定在燃料箱上。构成保持部件的设置板与位于比燃料泵的凸缘部更位于外侧的燃料箱侧的泵连结部件连结,在该连结的情况下,通过在介于凸缘部与开口侧的周边缘之间有密封件,由连结时的压力破坏密封件,利用其按压的反作用力进行燃料泵的定位和固定(例如参照对比文件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2111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中,在将设置板连结到泵连结部件时,有必要进行燃料泵的凸缘部的定位和固定,此时,由于利用密封件吸收在组装时产生的各个部件的组装误差,所以能够预想出,对密封件施加超过用于密封功能所必要压力的压力,进一步还可以预想出,利用用于固定燃料泵的压力对密封件施加超过密封功能所必要压力的压力。因此,存在如下的课题:利用超过密封功能所必要压力的压力,就密封件负担增加的量来说,密封件也需要有相对应的必要的强度和耐力。
发明内容
该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开发的发明,其提供一种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能够减轻密封件的负担,并且容易定位和固定。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第一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是,在燃料箱(例如,实施例中的燃料箱25)上形成插通燃料泵(例如,实施例中的燃料泵29)的插通口(例如,实施例中的插通口40),并且在插通口的周边缘设置泵连结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泵连接部件41、200、400),在所述燃料泵设置有与所述插通口的周边缘相面对的凸缘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凸缘部33),在该凸缘部和所述插通口的周边缘之间设置密封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密封部件75),利用与所述泵连结部件连结的设置板(例如,实施例中的设置板60、100、105、300)将所述燃料泵固定于所述燃料箱,其中,所述设置板具有保持部(例如,实施例中的保持部62、101、106)和拔出防止部(例如,实施例中的拔出防止部63),所述保持部利用由板的弯曲所产生的作用力对所述燃料泵进行弹性保持,所述拔出防止部限制所述燃料泵的移动。
第二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板具有与所述泵连结部件连结的本体部(例如,实施例中的连结本体部61、301),所述保持部从所述本体部向所述燃料泵延伸而形成,所述拔出防止部形成在所述本体部上。
第三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板具有从所述本体部延伸形成的保持部,所述设置板设置有多个。
第四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板具有环状形成的所述本体部和多个所述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本体部向其环状的中心延伸。
第五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拔出防止部和所述保持部形成为同一面的板状,在所述燃料泵的上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保持部承受部(例如,实施例中的保持部承受部71),所述拔出防止部与所述燃料泵的上面抵接,所述保持部与所述保持部承受部抵接。
第六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具有从所述本体部延伸的臂部(例如,实施例中的臂部102)和设置于该臂部的端部侧并与所述燃料泵的上面抵接的抵接部(例如,实施例中的抵接部70),所述臂部倾斜形成,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本体部高低不同。
第七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具有从所述本体部延伸的臂部(例如,实施例中的臂部69)和设置于该臂部的端部侧并与所述燃料泵的上面抵接的抵接部(例如,实施例中的抵接部107),所述臂部与所述拔出防止部在同一面上形成,所述抵接部倾斜形成。
发明效果
按照第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在该凸缘和插通口的周边缘之间设置密封件,并且由板的弯曲所产生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力给予燃料泵保持负重而进行保持,还有通过拔出防止部限制所述燃料箱的移动,而具有如下的效果:能够没有对密封件施加必要以上的压力,吸收组装误差,并且将燃料泵在燃料箱上容易定位和固定。
按照第二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中,利用本体部将设置板与泵连结部件连结,利用从本体部向燃料泵延伸的保持部弹性地支承燃料泵,并且利用形成在本体部上的拔出防止部限制燃料泵的移动,所以具有能够紧凑并且发挥功能地设置设置板的保持部和拔出防止部的效果。
按照第三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多个设置板与各自的泵连结部件连结,并且利用各个设置板的保持部在多个部位弹性地保持燃料泵,所以具有紧凑地配置设置板和泵连结部件并且可靠地定位和固定燃料泵的效果。
另外,通过利用多个设置板,与单个设置板相比,能够提高制作设置板时的成品率。
按照第四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利用环状的本体部能够提高设置板的刚性,所以具有能够利用设置板的刚性而可靠保持燃料泵的效果。
按照第五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将保持部承受部从燃料泵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由于拔出防止部和保持部形成为同一面的板状并且使设置板成为单纯的形状,所以具有能够利用单纯形状的设置板的保持部,弹性保持燃料泵位置的效果。
按照第六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利用由臂部倾斜部分的弯曲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能够保持燃料泵,所以具有能够以单纯形状的设置板,弹性保持燃料泵位置的效果。
按照第七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利用由抵接部的倾斜部分的弯曲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能够保持燃料泵,所以具有能够以单纯形状的设置板,弹性保持燃料泵位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所述机动两轮车的座下后方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燃料箱的剖视图;
图4是燃料泵安装前的燃料箱的立体图;
图5是燃料泵安装前的燃料箱的插通口周边缘的放大图;
图6是沿图5的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相当于燃料泵安装后的图5的放大图;
图8是设置板的三视图,(a)是俯视图,(b)是后视图,(c)是右视图;
图9是沿图7的D-D线的剖面图;
图10相当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8的三视图,(a)是俯视图,(b)是后视图,(c)是右视图;
图11相当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8的三视图,(a)是俯视图,(b)是后视图,(c)是右视图;
图12是相当于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图7的放大图;
图13是相当于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图7的放大图;
图14是相当于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图7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25 燃料箱
29 燃料泵
33 凸缘部
40 插通口
41、200、400 泵连结部件
60、100、105、300 设置板
61、301 本体部
62、101、106 保持部
63 拔出防止部
69、102 臂部
71 保持部承受部
70、107 抵接部
75 密封部件(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的同时说明该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另外,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与车辆的朝向相同。
如图1所示,图1所示的小型的机动两轮车1具有由操纵把2操纵的前轮3和由摆动式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包括操纵把2和前轮3的操舵系统部件由车体架5前端的头管5a能够操纵地枢轴支承。在车体架5的下部后侧,动力单元10的前部下侧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操纵把2与支承于车体后部上的驾驶员乘坐用的座位6之间作为低部,在该低部上设置有驾驶员放置脚用的踏板7。
车体架5例如利用焊接等使各种钢材一体地接合,并且具有:位于其前端部的头管5a、从该头管5a向斜下后方延伸后而在车体前部下侧向后方弯曲延伸的一根主架5b、从该主架5b的后端部向上方立起的左右后下架5c和从该左右后下架5c的上端部朝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左右后架5d。
在主架5b的后端部,动力单元10的前部下侧经由悬架连接件(未图示)能够上下摆动地被支承。
动力单元10是将构成其前部的发动机11和构成后部左侧的传动箱16一体化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在介于传动箱16的后部与车体架5的后部之间安装有后缓冲器17,而在车体后部构成单元摆动式后悬架。
发动机(内燃机)11是使曲轴沿着左右方向(车体宽度方向)的单缸发动机。使缸体13从其曲轴箱12的前端部向前方大致水平(详细地说稍微向前抬起地倾斜)地突出。
活塞被能够往复移动地嵌装在缸体13内,该活塞的往复移动经由连杆转换为曲轴的转动(均未图示)。
在曲轴箱12的左侧,一体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传动箱16的前部。在传动箱16的后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有向其右方(车体中心侧)突出的后轮车轴4a。而且,通过曲轴的转动动力经由传动箱16内的动力传递机构向后轮车轴4a传递,驱动支承于该后轮车轴4a的后轮4,而使机动两轮车1行驶。
机动两轮车1具有:从前方和斜前左右外侧覆盖车体架5的前部的前罩21、从后方覆盖车体架5的前部的内罩22、从上方覆盖车体架5的下部的所述踏板7和从前方、侧方和后方覆盖车体架5后部的架主体罩23。
架主体罩23的上方支承有座位6。在架主体罩23和座位6所包围的部位配置有收容安全帽等的物品的行李箱24。在行李箱24的后方并且被架主体罩23所包围的部位配置有燃料箱2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行李箱24上一体形成有托架部24a,该托架部24a是从行李箱24的上缘向后方并且向燃料箱25的供油口26的上方延伸。在托架部24a上并且在其底面部24b形成有开口部(未图示)。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3所示,在燃料箱25上,形成有位于前方侧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的供油口26。在该供油口26上形成有贯通燃料箱25的供油口26的筒状的供油筒部27,通过该供油筒部27贯通上述的托架部24a的开口部,而使供油筒部27的上部开口在托架部24a的上方露出。该供油筒部27的上部开口能够拆装地安装有燃料盖28。
在燃料箱25上,配置有位于燃料箱25的供油口26后方的燃料泵29。燃料泵29具有浸渍于燃料箱25内的大致圆柱状的泵本体30,该泵本体30的上部设有朝向泵本体30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部33。该凸缘部33形成为面对插通口40的周边缘的倾斜面38。
燃料泵29的上面安装有在燃料箱25的上方露出的燃料进料管31。燃料进料管31沿着泵本体30的径向形成,由泵本体30压送的燃料朝向泵本体30的径向外侧排出。燃料供给装置(未图示)经由燃料供给管34与该燃料进料管31连接,该燃料供给装置是向发动机11的缸体13内提供燃料的喷射器等。
在燃料泵29的上面安装有连结件32,该连结件32从与上述的燃料进料管31的燃料排出方向相反方向能够插入连接器。即,该连结件32的轴线(在图2中,以单点划线表示)与燃料进料管31的轴线(在图2中,以单点划线表示)被配置为大致一直线上,相互形成的角度为180度。线束35的连接器插拔自如地与连结件32连接。与该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连接的线束35和燃料供给管34的长度,被设定为不同的长度,以避免使组装时朝向发生误装。另外,虽然说明了连结件32的轴线和燃料进料管31的轴线形成的角度为180度的情况,但是该角度不受限制,只要沿着燃料箱25的表面,能够对线束35和燃料供给管34进行配线,并且,只要是相互配置分开的角度就可以,例如只要是从90度左右到180度左右的角度范围就可以。
燃料箱25由上半部25a和下半部25b构成,所述上半部25a由钢板制朝向上方成为凸形状,所述下半部25b同样是由钢板制朝向下方成为凸形状,上半部25a的上凸缘部36和下半部25b的下凸缘部37被焊接接合并且区划内部空间。在上半部25a上,自其前方侧的最上方的位置配置的供油口26朝向后方下侧形成有倾斜面38。如图3和图4所示,在倾斜面38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插通口40,该插通口40经由台阶部39从倾斜面38下降一段的位置使燃料泵29插通。
如图4~6所示,在插通口40的周边缘的倾斜面38形成有平面部46,在该平面部46通过连结安装有用于支承燃料泵29的泵连结部件41。该泵连结部件41由以钢板形成的连结部本体42和从该连结部本体42向上方突出的双头螺栓43构成。泵连结部件41被设置有多个,具体地来说是俯视来看,沿着插通口40形成为带状的板并隔开间隔设置两个,并且从台阶部39的外缘,以燃料泵29的凸缘部33的量,朝向径向外侧分开配置(参照图9)。各个泵连结部件41被配置在与插通口40同心的同心圆上的对称位置,且分别在周向分开设置。另外,在两个泵连结部件41之间,在周向延长线(图4和图5中的虚线所示)上的倾斜面38上形成有膨出部B。
在连结部本体42上形成有底面部47和凸部45,该底面部47与插通口40的周边缘的平面部46相对,并且在该平面部46上通过点焊等进行固定,该凸部45具有从该底面部47经由台阶部48上升并且与底面部47大致平行的上面部49。凸部45以连结部本体42的周向的规定间隔各形成在两个位置,在其上面部49形成有双头螺栓43的插通孔50。在设置于一个连结部本体42的两个凸部45之间,形成有由凸部45的台阶部48和连结部本体42中央的底面部47所形成的凹部51。双头螺栓43从上面部49的背面侧插通凸部45的插通孔50,双头螺栓43的头部43a通过焊接安装固定在上面部49的背面。另外,在连结部本体42的外缘的中央部形成有大致半圆状的缺口部55,并且形成有在对应该缺口部55的倾斜面38向上方突出的突起56,该突起56通过嵌入缺口部55,成为泵连结部件41相对插通孔40的定位。
如图7和图8(a)~(c)所示,跨过各个泵连结部件41,一对设置板60与上述的相邻的两个泵连结部件41连结。该一对设置板60隔着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大致平行配置。设置板60为钢板制,具有本体部61和保持部62,该本体部61经由双头螺栓43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所述保持部62从上方弹性地对燃料泵29的上面施力。
设置板60的本体部61形成有弯曲部64,该弯曲部64与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相反侧(以下,仅称为设置板外侧)的缘部向上方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弯曲。该弯曲部64是为了提高本体部61的弯曲刚性而形成,如图8(b)所示,在保持部62的基部侧连接的部分,高度尺寸设定为稍微增大,而谋求更加提高刚性。在本体部61中,在从配置有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一侧(以下,仅称为设置板内侧)的长度方向的两外侧朝向设置板内侧并且位于稍微倾斜的外侧,延伸形成有连结片部65。在这些连结片部65中的一侧的连结片部65上形成有双头螺栓43插通的圆孔66,在另一侧的连结片部65上形成有沿着本体部61的长度方向的长孔67。而且,通过在这些圆孔66和长孔67上分别插通泵连结部件41的双头螺栓43而由螺母68紧固,设置板60被泵连结部件41连结固定。
本体部61具有拔出防止部63,该拔出防止部63限制燃料泵29的移动,更加具体地说,限制燃料泵29从插通口40向拔出方向的移动。该拔出防止部63从本体部61延伸形成,并且在设置板60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的状态下,该拔出防止部63配置为与燃料泵29的上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c(参照图9)。更加具体地说,比图7所示的虚线更靠向燃料泵29侧的角部分是拔出防止部63,该角部分在设置板6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并且在设置板的内侧延伸,而与燃料泵29的上面重叠后,沿着大致垂直方向的设置板60的长度方向形成为到达所述连结片部65的基部。利用该拔出防止部63,使燃料泵29向上方的移动仅允许所述间隙c的量,并且限制向超过该间隙c的上方位移。
保持部62形成为从本体部61向燃料泵29侧即向设置板内侧延伸。更为具体地说,保持部62构成为具有臂部69和抵接部70,所述臂部69向设置板内侧延伸,所述抵接部70在臂部69的端部侧朝向设置板60的长度方向两侧延伸而形成。臂部69在随着从其基部侧朝向延伸方向的中间部而渐渐变窄后,从中间部朝向抵接部70渐渐扩大宽度而形成。保持部62通过抵接部70呈现大致T字形,并且形成为分别与所述的本体部61一体形成的同一面的板状,所述抵接部70形成为从臂部69的端部向臂部69的宽度方向扩展。
如图7和图9所示,在燃料泵29的上面形成有保持部承受部71,该保持部承受部71在与上述的抵接部70的端部相对的四个位置并且为向上方突出的俯视看的大致圆形。由此,如果设置板60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则利用从燃料泵29的上面突出的保持部承受部71按压抵接部70的两端部70a、70a,而使抵接部70弯曲,由该抵接部70的弯曲产生的作用力(反作用力)从上方对燃料泵29的上面进行弹性按压。另外,在图7和图9中,如双点划线所示,在所述的连结片部65上也可以形成误组装防止爪65a,该误组装防止爪65a向泵连结部件41的凸部45的上面部49的上方延伸并且向上方弯曲。通过设置该误组装防止爪65a,在将设置板60上下颠倒组装的情况下,误组装防止爪65a的弯曲部分由于能够与凸部45的上面部49碰触,所以能够防止误组装。另外,说明了保持部承受部71俯视看是大致圆形的情况,但是不限于俯视看是大致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沿着凸缘部33的周向宽度宽的、俯视是椭圆形的形状。
在燃料泵29的上部设置有小径部76和大径部77,所述小径部76的直径比插通口40稍微大一些,所述大径部77形成为比该小径部76大而比台阶部39的内径小。在大径部77的上缘跨越径向外侧的整周延伸形成有上述的凸缘部33,大径部77与凸缘部33被一体形成。小径部76的底面与插通口40的周围的下降一段而形成的底壁抵接。
在介于凸缘部33与插通口40的周边缘的倾斜部38之间,安装有剖面形状形成为在下侧打开的两叉状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密封部件75。在密封部件75上形成有外侧唇边78和内侧唇边79,所述外侧唇边78插入凸缘部33的下面与燃料箱25的倾斜面38的外表面之间,所述内侧唇边79插入凸缘部33的下方的燃料泵29的外周面与台阶部39的内周面之间。
在小径部76的外周面与台阶部39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以剖面为大致圆形形成的环状密封部件80。
在凸缘部33上,沿着燃料进料管31延伸的方向,一对定位部81延伸形成。该一对定位部81配置为大致平行,其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凹部51的周向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这些定位部81被嵌入于一对的泵连结部件41中的一侧的泵连结部件41的凹部51,即,凸部45与凸部45之间。通过这样的定位部81嵌入凹部51,限制燃料泵29的转动。
在与定位部81所嵌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泵连结部件41上形成的凹部51的上方对与连结件32连接的线束35(参照图2)进行配线。该凹部51形成为与连结件32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以不妨碍在相对连结件32进行线束35的插拔。
利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燃料泵29的支承结构,在燃料箱25上安装燃料泵29的情况下,在燃料泵29上安装密封部件75、80,从燃料箱25的插通口40的上方,插入燃料泵29的泵本体30,使燃料泵20的小径部76的下面与插通口40的周边缘抵接,将凸缘部33与插通口40的周边缘的倾斜面38的平面部46相对配置。
而且,为了跨越两个泵连结部件41并且配置设置板60,保持部62成为内侧,在各个设置板60的圆孔66和长孔67上,分别插通相邻的设置板60的接近(直近)的双头螺栓43、43并且由螺母紧固。
因此,在凸缘部33与插通口40的周边缘的倾斜面38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75,并且由设置板60的保持部62的板的弯曲所产生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力,给予燃料泵29的保持负重而进行保持,还有利用拔出防止部63限制所述燃料箱25的移动,能够没有对密封部件75施加必要以上的压力而支承燃料泵29。
另外,通过利用多个设置板60,与利用单一且大的设置板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使设置板60的大小小型化,所以能够提高制作时的成品率。
还有,利用本体部61将设置板60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利用从本体部61向燃料泵29延伸的保持部62弹性地支承燃料泵29,并且利用形成在本体部61上的拔出防止部63能够限制燃料泵29的移动,所以能够紧凑并且发挥功能地设置设置板60的保持部62和拔出防止部63。
另外,通过使多个设置板60与各自的泵连结部件41连结,并且利用各个设置板60的保持部62弹性地保持燃料泵29,所以能够紧凑地配置设置板60和泵连结部件41并且可靠地固定燃料泵29。
还有,由于拔出防止部63和保持部62形成为同一面的板状,并且使设置板60成为单纯的形状,所以能够利用单纯形状的设置板60弹性保持燃料泵29的位置。
接着,在参照图10的同时说明第二实施例。另外,该第二实施例燃料泵的支承结构省略了形成在第一实施例的燃料泵29上面的保持部承受部71,并且只是在设置板60的保持部62的结构上不同。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
如图10(a)~(c)所示,第二实施例设置板100具有本体部61和保持部101,所述本体部61经由双头螺栓43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所述保持部101从上方对燃料泵29的上面进行弹性施力。在本体部61设置有弯曲部64,该弯曲部64朝向上方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使设置板外侧的缘部弯曲。
在本体部61上形成有连结片部65,该连结片部65从设置板内侧的长度方向的两外侧向设置板内侧的稍微倾斜的外侧延伸。在这些连结片部65中的一个连结片部65上形成有插通双头螺栓43的圆孔66,在另一个连结片部65上形成有沿着本体部61的长度方向的长孔67。本体部61还具有限制燃料泵29相对插通口40拔出方向进行移动的拔出防止部63。
保持部101具有臂部102和抵接部70,所述臂部102向设置板内侧延伸,所述抵接部70形成为在该臂部102的端部侧沿着设置板100的长度方向朝向两侧延伸。臂部102在俯视来看,随着从其基部侧朝向延伸方向的中间部而渐渐地变窄后,从中间部朝向抵接部70渐渐增宽。在臂部102的中间部形成有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103,抵接部70从本体部61在上下方向分开而平行地配置,抵接部70和本体部61形成为高低不同。另外,保持部101形成为由臂部102和抵接部70构成的俯视来看大致的T字形。
因此,利用第二实施例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通过在臂部69形成倾斜部103,在经由插通口40将燃料泵29插入燃料箱25内而固定时,一旦将设置板100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则保持部101的抵接部70被按压于燃料泵29的上面,倾斜部103弹性变形向上方弯曲,利用其反作用力能够对燃料泵29赋予保持负载而进行保持,所以没有像第一实施例那样地在燃料泵29的上面形成保持部承受部71,而是通过单纯形状的设置板100能够弹性保持燃料泵29的位置。
接着,在参照图11的同时说明第三实施例。另外,由于该第三实施例是在保持部上设置第二实施例的倾斜面,所以,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a)~(c)所示,该第三实施例设置板105的保持部106从本体部61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向设置板内侧延伸形成。保持部106具有臂部69和抵接部107,所述臂部69向设置板内侧延伸,所述抵接部107形成为在该臂部69的端部侧沿着设置板105的长度方向朝向两侧延伸。臂部69随着从其基部侧朝向输出方向的中间部而渐渐地变窄后,从中间部朝向抵接部107渐渐增宽。该臂部69形成为与拔出防止部63为相同的面。
抵接部107在从臂部69连接的中间部108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倾斜部109。比倾斜部109更位于端部侧形成有与拔出防止部63、臂部69和中间部108平行的平行面110。另外,保持部106也形成为由上述的臂部69和抵接部107形成的俯视看为大致的T字状。
因此,利用第三实施例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通过在保持部106的抵接部107形成有倾斜部109,在经由插通口40而将燃料泵29插入燃料箱25固定时,一旦将设置板105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则抵接部70的平行面110被按压于燃料泵29的上面,倾斜部109弹性变形并向上方弯曲,利用其反作用力能够对燃料泵29赋予保持负载而进行保持,所以没有像第一实施例那样地在燃料泵29的上面形成保持部承受部71,而是通过单纯形状的设置板105能够弹性保持燃料泵29的位置。
接着,在参照图12的同时说明第四实施例。另外,由于该第四实施例仅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泵连结部件41的配置上不同,所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以下,第五、六实施例也相同)。
如图12所示,相邻的两个泵连结部件200隔着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在对称位置分别配置。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被配置在从两个泵连结部件200的端部间面临径向外侧的位置。泵连结部件200的端部附近分别固定有双头螺栓。在这样形成的一个泵连结部件200上,配置有一个设置板60,并且通过突出设置于一个泵连结部件200上的双头螺栓43、43而与一个设置板60连结。
在凸缘33上形成有朝向其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定位部81,并且该一对定位部81大致平行设置,其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两个泵连结部件200的相向的端部彼此的间隔大致相同。这些定位部81嵌入上述相向的端部之间。通过这样嵌入定位部81,限制燃料泵29的转动。另外,在第四实施例的泵连结部件200中,也可以省略第一实施例的凹部51。
因此,利用第四实施例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通过一个设置板60被配置在一个泵连结部件200上,能够防止由设置板60的配置而对相邻的泵连结部件200之间的燃料箱25的形状的影响。
接着,在参照图13的同时说明第五实施例。另外,该第五实施例仅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设置板的结构不同。
如图13所示,该实施例的设置板300具有本体部301、保持部62和拔出防止部63。本体部301形成为从上方覆盖泵连结部件41(在图13中未图示)的大致圆环状。在本体部301在分别与泵连结部件41的双头螺栓43的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双头螺栓43插通的插通孔(在图13中未图示)。利用插通该插通孔的双头螺栓43和螺母68将设置板300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
在设置板300上朝向其内周侧延伸形成有多个、具体为两个保持部62。这些保持部62相互隔着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在对称位置进行配置。在设置板300的内周侧,在燃料泵29的上面重叠、具有规定的间隙c(参照图9)而限制向燃料泵29的上方位移的拔出防止部63向内周侧延伸而一体形成。这些拔出防止部63隔着各个保持部62的臂部69在对称位置共计四个部位形成。另外,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的开口端分别被配置为比大致圆环状的设置板300的本体部301更靠向上方。另外,本体部301不限定于圆环状,例如,只要是环状,则也可以是矩形等的多边形状。
因此,利用第五实施例,由于能够利用环状的本体部301提高设置板300的刚性,所以能够利用设置板300的刚性而确切保持燃料泵29。
接着,在参照图14的同时说明该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另外,由于该第六实施例仅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泵连结部件的形状不同。
如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的燃料箱25上,俯视看为圆环状的泵连结部件400通过焊接固定于其插通口(在图14中未图示)的周边缘的倾斜面38的平面部46。在该泵连结部件400的燃料进料管31和连结件32所配置的部位,配置有比周围的泵连结部件400的上面下降一段而形成的凹部51。在该凹部51嵌入从凸缘部33延伸的定位部81,并且限制燃料泵29的转动。泵连结部件400在凹部51与平面部46焊接。另外,泵连结部件400不限定于俯视为大致圆环状,只要俯视为环状,则也可以是例如矩形等的多边形状。
因此,按照上述的第六实施例,通过将泵连结部件400形成为俯视为大致环状,由于能够提高泵连结部件400的刚性,所以能够利用该刚性使燃料泵29可靠地支承在燃料箱25上。
还有,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说明了设置板60、100、105的弯曲部64朝向上方弯曲形成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向下弯曲形成。
另外,在上述第四~第六实施例中,说明了设置有保持部承受部71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省略保持部承受部71,而设置第二、第三实施例的保持部62、101、106。
还有,也可以不受上述的各个实施例的限定,例如,可以在燃料泵29的凸缘33和燃料箱25的插通口40的周边缘设置定位用的标记M(参照图7)而防止误组装。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虽然对只在一个部位设置有定位部8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对应凹部51的数量设置多个定位部81。
Claims (6)
1.一种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在燃料箱(25)上形成插通燃料泵(29)的插通口(40),并且在该插通口(40)的周边缘设置泵连结部件(41、200、400),在所述燃料泵(29)设置有与插通口(40)的周边缘相面对的凸缘部(33),在该凸缘部(33)和所述插通口(40)的周边缘之间设置密封件(75),利用与所述泵连结部件(41、200、400)连结的设置板(60、100、105、300)将所述燃料泵(29)固定于所述燃料箱(25),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置板(60、100、105、300)具有保持部(62、101、106)和拔出防止部(63),所述保持部(62、101、106)利用由板的弯曲所产生的作用力对所述燃料泵(29)进行弹性保持,所述拔出防止部(63)限制所述燃料泵(29)的移动,
所述设置板(60、100、105、300)具有与所述泵连结部件(41、200、400)连结的本体部(61、301),所述保持部(62、101、106)从所述本体部(61、301)向所述燃料泵(29)延伸而形成,所述拔出防止部(63)形成在所述本体部(61、301)上,
所述设置板具有从保持部向内侧延伸的臂部(69),在该臂部的外侧一体地形成有缘部向上方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64),
所述泵连结部件(41)对应于大致圆筒状的插通口、形成沿插通口的带状,且隔开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设置板跨过隔开间隔设置有两个的泵连结部件(41)而设置,
所述拔出防止部(63)在俯视时为角部形状,且设置于所述设置板的连结片部(65)的基部,
在燃料泵(29)的上部设置有小径部(76)和大径部(77),所述小径部(76)的直径比插通口(40)稍微大一些,所述大径部(77)形成为比该小径部(76)大而比台阶部(39)的内径小,在大径部(77)的上缘跨越径向外侧的整周延伸形成有上述的凸缘部(33),
在介于凸缘部(33)与插通口(40)的周边缘的倾斜面(38)之间,安装有剖面形状形成为在下侧打开的两叉状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所述密封件(75),
在所述倾斜面(38)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所述插通口(40),该插通口(40)经由所述台阶部(39)从所述倾斜面(38)下降一段的位置使所述燃料泵(29)插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板(60、100、105)具有从所述本体部(61)延伸形成的保持部(60、100、105),所述设置板(60、100、105)设置有多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板(300)具有环状形成的所述本体部(301)和多个所述保持部(62、101、106),所述保持部(62、101、106)从所述本体部(301)向其环状的中心延伸。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拔出防止部(63)和所述保持部(62)形成为同一面的板状,在所述燃料泵(29)的上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保持部承受部(71),所述拔出防止部(63)与所述燃料泵(29)的上面抵接,所述保持部(62)与所述保持部承受部(71)抵接。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101)具有从所述本体部(61、301)延伸的臂部(102)和设置于该臂部(102)的端部侧并与所述燃料泵(29)的上面抵接的抵接部(70),所述臂部(102)倾斜形成,所述抵接部(70)与所述本体部(61、301)高低不同。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106)具有从所述本体部(61、301)延伸的臂部(69)和设置于该臂部(69)的端部侧并与所述燃料泵(29)的上面抵接的抵接部(107),所述臂部(69)与所述拔出防止部(63)在同一面上形成,所述抵接部(107)倾斜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80929/10 | 2010-03-31 | ||
JP2010080929A JP5632636B2 (ja) | 2010-03-31 | 2010-03-31 | 燃料ポンプの支持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07049A CN102207049A (zh) | 2011-10-05 |
CN102207049B true CN102207049B (zh) | 2015-10-28 |
Family
ID=43977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77365.0A Active CN102207049B (zh) | 2010-03-31 | 2011-03-29 | 燃料泵的支承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32636B2 (zh) |
CN (1) | CN102207049B (zh) |
BR (1) | BRPI1101206B1 (zh) |
IT (1) | ITTO2011020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88753B (zh) * | 2017-04-06 | 2022-06-21 |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鞍座式车辆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56492A (en) * | 1989-08-11 | 1991-10-15 | Ford Motor Company | Fuel tank |
CN1412428A (zh) * | 2001-10-16 | 2003-04-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 |
CN1959099A (zh) * | 2005-11-01 | 2007-05-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燃料泵安装结构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38473B2 (ja) * | 2001-01-23 | 2007-06-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ポンプのタンク取付け構造 |
JP2003214276A (ja) * | 2002-01-24 | 2003-07-30 | Mikuni Corp | 燃料供給装置 |
JP4157386B2 (ja) * | 2003-01-09 | 2008-10-01 |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タンクの蓋体シール構造 |
JP2009024675A (ja) * | 2007-07-23 | 2009-02-05 | Denso Corp | 燃料供給装置 |
JP4774538B2 (ja) * | 2007-10-05 | 2011-09-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ポンプの取付構造 |
-
2010
- 2010-03-31 JP JP2010080929A patent/JP563263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3-08 IT IT000207A patent/ITTO20110207A1/it unknown
- 2011-03-29 CN CN201110077365.0A patent/CN102207049B/zh active Active
- 2011-03-29 BR BRPI1101206-4A patent/BRPI1101206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56492A (en) * | 1989-08-11 | 1991-10-15 | Ford Motor Company | Fuel tank |
CN1412428A (zh) * | 2001-10-16 | 2003-04-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 |
CN1959099A (zh) * | 2005-11-01 | 2007-05-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燃料泵安装结构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632636B2 (ja) | 2014-11-26 |
JP2011214433A (ja) | 2011-10-27 |
BRPI1101206A2 (pt) | 2012-08-07 |
ITTO20110207A1 (it) | 2011-10-01 |
CN102207049A (zh) | 2011-10-05 |
BRPI1101206B1 (pt) | 2021-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02198B1 (en) | Vehicle provided with leaning-capable vehicle-body frame and two front wheels | |
CN101850812B (zh) |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 |
CN1962348B (zh) | 跨骑式车辆 | |
KR101051833B1 (ko) | 캐니스터의 부착 구조 | |
CN203593130U (zh) | 鞍乘型车辆的链条驱动装置 | |
CN103807068B (zh) | 燃料配管的安装构造 | |
US8038172B2 (en) | Motorcycle | |
CN102205861B (zh) | 燃料泵的支承结构 | |
CN104691672A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101659301B (zh) | 机动二轮车 | |
JP4459002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951756A (zh) | 跨骑式车辆 | |
US20140361512A1 (en)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CN102207049B (zh) | 燃料泵的支承结构 | |
US20160280301A1 (en) | Fuel tank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CN101269692A (zh) | 摩托车 | |
AU2017213463B2 (en) | Fuel tank for saddled vehicle | |
CN104943788B (zh) | 接合部件 | |
CN102582743A (zh) | 骑乘式车辆的方向把手支承构造 | |
CN101513909B (zh) | 自动两轮车 | |
CN104002914A (zh) |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 |
PH12012000340B1 (en)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CN210970717U (zh) | 一种混动汽车膨胀箱和充电插座的安装结构 | |
ES2294873B2 (es) | Estructura de tubo de carburante para vehiculos. | |
CN108688753A (zh) | 用于两轮车辆的车辆主体框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