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0469B - 用于电子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子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00469B CN102200469B CN201110075552.5A CN201110075552A CN102200469B CN 102200469 B CN102200469 B CN 102200469B CN 201110075552 A CN201110075552 A CN 201110075552A CN 102200469 B CN102200469 B CN 1022004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libration
- distance
- weight body
- advancing
- step nu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23/00—Auxiliary devices for weighing apparatus
- G01G23/01—Testing or calibrating of weigh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制造过程中调节电子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40)的方法,其中,所述校准结构(40)包括转移机构(44),所述转移机构具有驱动系统(43),且校准结构(40)将至少一个校准重量体(41)耦合到力测量装置(1),所述耦合通过转移机构(44)使校准重量体(41)在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引导地运动实现。根据本方法,校准重量体首先移动到第一端部止挡,然后移动到第二端部止挡,其中,两个端部止挡之间的行进步数借助于计数系统(56)测量,且暂时储存在存储器中。所述步数通过减去分别表示校准位置与第一端部止挡之间的距离、空悬位置与第二端部止挡之间的距离的两个参数而被减小,且被减小的步数作为空悬位置与校准位置之间的行进距离储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制造过程中调节电子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的方法,所述电子称量装置包括校准结构和力测量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校准称量装置的方法以及一种执行该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称量装置的灵敏度通常会由于环境影响因素例如温度和大气压力的波动以及由于构件的老化而随时间变化。因此,称量装置应定期地重新进行校准。
在许多情况下,电子称量装置借助于内部校准重量体校准。为了执行校准,确定质量的校准重量体被使得与力传递装置或与力测量单元的力接收部件力传递接触,且确定参考值,其中,所述力传递装置设置在称量装置的力测量单元中。基于该参考值,可调节称量装置的其他称量参数。在已成功地完成校准之后,校准重量体再次与力传递装置或力接收部件脱开,且固定在空悬位置。在该校准过程中,转移机构将校准重量体从空悬位置移动到校准位置并返回到空悬位置。在校准位置,校准重量体与力测量单元力传递接触、特别是与力测量单元的力接收部件力传递接触。在空悬位置,不产生力传递接触。校准重量体的运动范围在两个方向上均受机械元件限制。这些元件可例如在转移机构如EP 1873504A1中所述地借助于螺纹轴驱动时由螺纹轴的支撑轴承构成,或在校准重量体如EP 1674841A1中所述地借助于耦合到驱动系统的凸轮盘支撑时由凸轮盘的相邻元件构成。这些机械限制元件称作端部止挡。端部止挡的位置对于每个称量装置来说都是独特的。
根据现有技术,端部止挡可配备有机械开关。这些开关在转移机构移动到一个端部止挡时通过转移机构致动,从而驱动系统被关断。这种开关具有的不足在于,它们随着时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而且,切换动作可在开关自身中或例如在上述螺纹轴的支撑轴承中引起应力或错位。
然而,如果借助于电-光传感器探测到快达到端部止挡的位置,可获得改善。例如,具有缺口的圆盘安装在驱动系统的轴上,且与光闸一起工作。当光闸探测到盘中的缺口时,驱动系统被停止。这种解决方案具有的不足在于,它需要精确和耗时的调节过程。
校准重量体的位置通常是未知的,这意味着开关的另一不足。
在公开于CH 676 7750A5中的校准结构中,校准重量体的行进距离利用电机处的电子回转计数器或利用传动齿轮的转动角度的机械记录被测量。该方法具有以下不足,由于回转计数器的不准确性,校准重量体的位置仅可粗略地估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以最可能高效的方式调节空悬位置和校准位置,以及控制校准重量体沿着其整个行程范围的运动。
根据本发明,制造过程中的有关在配备有力测量装置的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的校准重量体的行进范围中设定空悬位置和校准位置的上述任务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在组装阶段中,校准重量体通过转移机构的动力移动到第一端部止挡,然后移动到相反的端部止挡。两个端部止挡之间的行进距离借助于计数系统测量,而且所述结果作为第一参数储存在校准控制单元中。基于所述总的行进步数,其他参数被计算且储存在校准控制单元中。
要作为第二参数储存的这种的另一参数例如可表示第一端部止挡与空悬位置之间的行进步数,第三参数表示空悬位置与校准位置之间的行进步数,即在校准情况下要行进的距离。
本发明所获得的益处是,在校准重量体的组装阶段中设定行进范围不再需要机械调节,且可以非常短的时间执行。
利用从两个端部止挡之间的行进步数和距离端部止挡的确定距离计算的参数的这种思想的优点在于,校准重量体的行进运动范围未达到端部止挡。因此,不存在由端部止挡施加的机械反作用。这对于称量装置的使用寿命来说非常重要。
另一明显的特点在于,通过计算上述参数,空悬位置和校准位置被设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中,空悬位置和校准位置距离相应的最近端部止挡后退至少两个行进步,而两个后退量的总和不超过两个端部止挡之间的总行进步数的5%。这确保,当校准重量体处于校准位置时,在校准重量体与力测量单元之间具有可靠的力传递接触,当校准重量体处于空悬位置时,它足够远地远离校准位置而使得校准重量体和力测量单元之间的力传递接触绝对不可能。
行进步数和/或行进步尺寸需要与称量单元的、特别是校准结构的尺寸匹配。这具有的优点是,所述方法可用于任何类型的称量装置,即它与两个端部止挡之间的绝对距离无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称量装置的启动过程中执行初始化程序,以确保校准重量体在称量装置设置到操作模式之前处于其空悬位置。在初始化中,校准重量体首先移动到校准位置,同时该运动的行进步数被计数。如果校准重量体在遇到端部止挡之前达到校准位置,则所述运动停止在该点处,且计数器设为零。校准重量体然后基于表示校准位置与空悬位置之间的行进距离的参数移动到空悬位置。如果在该阶段中校准重量体达到端部止挡而没有行进校准位置与空悬位置之间的预定行进步数,则所述电机停止,计数器设为零,且校准重量体基于表示第一端部止挡与空悬位置之间的行进距离的参数移动到空悬位置。如果校准重体在达到空悬位置之前再次停止其运动,则可得出以下结论:驱动机构存在故障。
特别有利地,校准重量体的位置在完成之前初始化程序之后始终是已知的。因此,校准重量体的运动可继续进行,而不存在任何问题,甚至之后发生了中断,例如电力故障,这是因为初始化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会再次执行。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要执行校准时,校准重量体根据已作为空悬位置与校准位置之间的距离储存的行进步数在空悬位置与校准位置之间移动,同时涉及的行进距离始终借助于计数系统测量。由于在校准过程中使用计算出的参数,因此,以有利和安全的方式确保称量装置的精确度。
基于校准重量体的位置,校准重量体的行进速度可根据剩余的行进距离控制。这例如使得可更快地移动校准重量体和/或平缓地停止驱动机构。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计数系统可由光闸和盘构成,所述盘具有均匀分布的通孔。孔之间的距离决定计数系统的分辨率。而且,该方法使得可非接触地对行进步进行计数。
作为穿孔盘的替代方式,计数系统也可配备有带齿的轮。
在一个有利的进一步改进的实施例中,计数系统可具有包括成直线排列的孔的栅条(bar)。光闸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栅条移动。在任何情况下均存在的引导柱可配备均匀间隔开的孔,而光闸随着校准重量体的接收座一起移动。作为一种替代的可能方案,已经存在的螺纹轴可以类似的方式被光学扫描。
特别有利地,计数系统包括乘数比(multiplier-ratio)装置,这使得行进步的计数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可具有圆的或细长的孔。彼此接近且窄的孔可增大计数系统的精确度。
作为孔的替代方式,在另一实施例中,计数盘可具有凹部,所述凹部涂覆有反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反射进行光学扫描。
在一个有利的进一步改进中,计数系统的运动可被放大,以确保校准重量体的行进距离具有明显更高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相应的校准结构的细节呈现在对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附图包括: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校准结构的电子称量装置;
图2以高度示意性的形式示出了具有计数盘和光闸的校准结构;
图3示出了校准结构的一个实施例;
图4示出了流程图,所述流程图描述组装中所遵循的过程;
图5示出了流程图,所述流程图描述称量装置的启动中所遵循的过程;
图6示出了流程图,所述流程图描述校准称量装置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以剖视图示出的成称量装置的形式的力测量装置1的简化示意图。称量装置具有壳体20。力测量单元10设置在壳体内的空间中。
力测量单元10具有通过中间部分13经由挠性区域彼此连接的静止部分11和可移动部分12。力测量单元10还包括测量传感器14,所述测量传感器拾取可移动部分12的移动并将它们转换成与所述移动相应的测量信号SF。为了清楚起见,力测量单元10仅被示出具有一个测量传感器14。然而,通常,使用四个测量传感器14,在将中间部分13连接到静止部分11和可移动部分12的挠曲区域中的每个挠曲区域处分别具有一个测量传感器。优选地,应变仪用于测量传感器14。
力测量单元10通过其静止部分11经由安装柱21刚性地连接到壳体20,所述安装柱固定连接到壳体。设置在壳体20的外部的成称量盘的形式的载荷接收区域30通过杆31连接到力测量单元10的可移动部分12,所述力测量单元10设置在壳体内的空间中。杆31通过壳体的通孔22伸出壳体20,而不接触壳体20。通孔22被设计成用于防止或至少明显降低灰尘进入内部空间中。
测量传感器14通过测量信号连接元件15连接到处理单元60,以将测量传感器14的测量信号SF给送到处理单元60。处理单元60通过另一连接线连接到指示单元70,以将由处理单元60确定的测量值传递到指示单元70。
校准结构40也位于壳体20内的空间中,且接近于力测量单元10。在此,校准结构40被示出具有其自己的单独的壳体,具有运动自由度的校准重量体41设置在所述单独的壳体中。校准重量体41可通过驱动机构43升降。驱动机构被构造成电机M,所述电机通过合适的控制信号、例如通过阶跃脉冲或通过电源的合适控制被控制。
一方面,校准控制单元50通过连接线连接到连接器接头53。所述连接器接头53又通过连接线连接到处理单元60。这些连接线形成信号连接元件,在该示例中,所述信号连接元件被构造成用于校准控制单元50与处理单元60之间的信息信号SCD的双向交换的通信线52。
另一方面,校准控制单元50通过控制线51连接到电机M,使得电机可通过控制信号被控制。
力测量单元10的可移动部分12通过刚性连接接合到力传递装置32的第一端。力传递装置32的远离力测量单元10的第二端形成重量体接收座33,预定力FC可通过所述重量体接收座经由校准结构40传导到力测量单元10。该力FC此时通过力传递装置32直接传到力测量单元10。从而,预定力FC以与放置在称量盘上的称量物体的重量FW类似的方式作用于力测量单元10上。在该实施例中,预定力FC由校准结构40的作用在重量体接收座33上的校准重量体41的重力产生。
校准结构40的壳体在壳体壁中具有合适的开口,力传递装置32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开口伸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中,使得它可接收校准重量体41的重力。在其他可能的结构中,校准重量体41的部分或校准重量体41的延伸部可通过壳体壁中的开口、例如细长孔伸到校准结构40的壳体的外部,以便使校准重量体41可耦合到位于壳体外的力传递装置32。
下面,简单描述校准过程。在校准过程中,没有力FW作用于载荷接收区域30。因此,在校准过程开始时也应没有力作用于力测量单元10。
在校准过程开始时,校准重量体41借助于电机M下降到重量体接收座33上的校准位置57。这用于两个目的:一方面,校准结构40耦合到力测量单元10,另一方面,预定力FC、即校准重量体41的重力被使得施加于力测量单元10。
在随后阶段中,由力测量单元10产生的测量信号SF传递到处理单元60,在所述处理单元60处,信号SF相对于校准重量体41的预定力FC被评价。从该过程获得的结果用于优化处理单元60中的计算参数。然而,所述结果也可传递到指示单元70或另一处理单元。
为了结束校准过程,校准重量体41借助于电机M被升起,从而从重量体接收座33移除。从而,校准结构40与力测量单元10脱开,且被使得到达空悬位置58,使得当称量装置处于正常的测量模式时,力测量单元10不会受校准结构40影响。在随后的正常的操作模式下,称量物体的测量结果通过使用被优化的计算参数处理。
图2以非常简化的示意图示出了一种校准结构,所述校准结构具有计数盘和光闸。这用于说明校准重量体41如何上下移动以及其行进距离是如何被测量的。
如此处所示,电机驱动螺纹轴46。所述螺纹轴可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转动。提升装置连接到同一螺纹轴46,所述提升装置包括转移机构44和提升臂42。当电机被启动时,螺纹轴46被使得转动,从而提升臂42被升起或降低。校准重量体41悬挂在提升臂42上,从而被从空悬位置58带到校准位置57或反之。
提升臂42可移动的螺纹轴46的范围在一端通过连接到螺纹轴46的计数盘55限定,另一端由轴承限界。在该实施例中,计数盘55形成第一端部止挡45,螺纹轴46的轴承形成第二端部止挡45。端部止挡45也可由校准结构40的其他元件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螺纹轴46和计数盘55与电机同步转动。计数盘55穿设有孔,所述孔沿着一个圆等间距地设置,所述圆以轴线为中心且在计数盘55的圆周内延伸。光闸54相对于计数盘55以这种方式设置,使得从发射器发出的光线可穿过计数盘55的多个孔中的一个孔,从而可被传感器接收到。这样,产生信号并被传送到校准控制单元50。作为响应,校准控制单元的内部计数器累加1。从而,计数盘55和光闸54共同构成计数系统56。
校准控制单元50包含计数器和存储元件等,参数A、B和C的值可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这些参数中的一个参数是参考值,计数器被与所述参考值比较,以确定电机是否需要停止。所述电机借助于控制线被校准控制单元50控制。
图3示出了校准结构40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例子。与图2不同,校准重量体41不是在力传递装置上方悬挂在提升臂42上,而是搁置在重量体接收座33上。当重量体接收座降低时,校准重量体41通过叉耦合到力传递装置。
两个垂直的引导柱49、驱动系统43和承载电子器件的电路板安装在底座上。重量体接收座和校准重量体41分别具有两个孔,引导柱49穿过所述孔。因此,重量体仅可垂直地上下移动。重量体接收座33从下方通过凸轮盘48升降,所述凸轮盘由电机驱动。
计数盘安装在电机的轴上,从而随凸轮盘48转动而转动。
具有电子器件的电路板位于结构的后部。光闸54、校准控制单元50和电机或设置在电路板上或电连接到电路板。
图4示出了组装中所遵循的方法步骤的流程图,用于调节校准重量体41的空悬位置58和校准位置57。
在校准结构40已组装之后,两个端部止挡45之间的行进距离需要测量。结果、即端部止挡45之间计数的步数需要作为参数A的值存储在校准控制单元50中。为了执行该步骤,电机被启动。在校准重量体41被第一端部止挡45阻挡的位置点处,电机被中断,且计数系统56通过校准控制单元50设为零。接着,电机沿相反方向启动。从该点开始,计数系统56计算完成的行进步数,直到校准重量体41遇到第二端部止挡45且电机再次停止。为了结束该过程,计算的行进步数作为参数A储存在校准控制单元50中。此外,表示第一端部止挡45与空悬位置58之间的距离的参数B和表示校准位置57与空悬位置58之间的距离的参数C借助于参数A确定且储存在存储器中。为达到参数B而从参数A减去的行进步数(表示空悬位置58与第二端部止挡45之间的距离)可被获得为
-2-5个行进步
-与参数A对应的行进步的2-3%。
由于空悬位置58和校准位置57应位于端部止挡45附近以便为校准重量体41确保明确限定的位置,因此尤其有利地,为达到参数C(与空悬位置58和校准位置57之间的距离对应)而从参数A减去的整个行进步数不超过参数A的5%的比例。
为了确保转移机构44不与端部止挡45接触,空悬位置58和校准位置57应分别远离相应的最近端部止挡45至少两个行进步。
图5示出了初始化程序,所述初始化程序在称量装置的启动过程中执行,以确保校准重量体41处于称量装置的操作模式下的正确位置、即空悬位置58。首先,电机被启动,使得校准重量体41移动到校准位置57。所涉及的行进步数被计数且与储存的参数C进行比较,所述参数C与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的距离对应。当已达到校准位置57时,电机被停止,且计数系统56设为零。
然后,电机沿着相反方向启动,使得校准重量体41移动到空悬位置58。在该运动过程中,行进步数被计数,且与储存的参数C进行比较,所述参数C表示从空悬位置58到校准位置57的距离。在完成的行进步数等于该储存的参数的位置点处,电机再次停止。校准重量体41此时处于空悬位置58。
如果校准重量体41已行进到端部止挡45且在朝着校准位置57的路途上停止,则这意味着,在称量装置启动时,校准重量体41已经处于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的位置点处。因此,电机应在端部止挡45处中断运行,计数系统56应设为零,且校准重量体41应被带到空悬位置58。为了将校准重量体移动到空悬位置,电机沿相反方向启动。在运动过程中完成的行进步数被计数且与储存的参数B进行比较,所述参数B与第一端部止挡45与空悬位置58之间的距离对应。当完成的行进步数等于该储存的参数时,电机再次被停止。校准重量体41此时处于空悬位置58。
如果校准重量体41在实际达到空悬位置之前再次停止在其朝着空悬位置的路途上,则可以得出驱动系统43存在故障的结论。
图6描述了校准重量体41如何移动和如何在称量装置的校准过程中控制校准重量体41的行进。
在校准开始时,电机被启动,使得校准重量体41移动到校准位置57处。涉及的行进步数被计数,并与储存的参数C进行比较,所述参数C与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的距离对应。当已达到校准位置57时,电机被停止,且计数系统56设为零。在校准位置57,校准重量体41耦合到力测量单元10。换言之,借助于校准重量体41,力被使得作用在力测量单元10上。该力产生测量信号,所述测量信号传递到处理单元,在所述处理单元处,所述测量信号相对于校准重量体41的预定力FC被评价。
接着,电机被启动,使得校准重量体41移动到空悬位置58。在该运动过程中,行进步数被计数,且与储存的参数C进行比较,所述参数C表不从空悬位置58到校准位置57的步数。在完成的行进步数等于该储存的参数的位置点处,电机被停止。校准重量体41此时处于空悬位置58;称量装置被校准,从而为使用做好了准备。
行进距离可在校准重量体41每次运动之后被记录。优选地,时间值也被加到日志记录中,使得可在储存器单元中得到历史文件。这提供了浏览过往的校准和/或初始化的可能性。
两个完成的行进步之间逝去的时间可被测量和记录。相应地,校准重量体41的运动速度也可被计算,从而也可被控制。因此,校准重量体可根据预定的速度特性移动。例如当接近校准位置时,可通过以低的速度移动使重量体温和地耦合到校准位置。
在校准重量体41每次运动之前,计数器也被设为零。因此,当前计数总与提升臂42或凸轮盘48所产生的行进距离成比例。
尽管已通过提供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显而易见,多种另外的变型也可基于本发明的教导产生,例如通过彼此组合各个实施例的特征和/或通过互换实施例的各个功能单元进行。
附图标记列表
1力测量装置
10力测量单元
11静止部分
12可移动部分
13中间部分
14测量传感器
15测量信号连接元件
20壳体
21安装柱
22壳体壁中的通孔
30载荷接收区域
31杆
32力传递装置
33重量体接收座
40校准结构
41校准重量体
42提升臂
43驱动系统
44转移机构
45端部止挡
46螺纹轴
48凸轮盘
49引导柱
50校准控制单元
51控制线
52通信连接元件/通信线
53连接器接头
54光闸
55计数盘
56计数系统
57校准位置
58空悬位置
60处理单元
70指示单元
D 距离第二端部止挡的距离
P 参数A,B,C和其他参数
FW 输入力
FC 预定力
M 电机
SCD 用于校准结构的控制信号
SF 测量信号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在制造过程中调节电子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40)的方法,所述电子称量装置包括校准结构(40)和力测量装置(1),所述校准结构(40)包括转移机构(44),所述转移机构具有驱动系统(43),其中,校准结构(40)将至少一个校准重量体(41)耦合到力测量装置(1),所述耦合通过使校准重量体(41)在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被引导地运动的转移机构(44)实施,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校准重量体(41)移动到第一端部止挡(45);
-然后将校准重量体(41)移动到第二端部止挡(45);
-借助于计数系统(56)测量两个端部止挡(45)之间的行进距离,其中,所述行进距离的行进步被累加地记录,且至少暂时地将记录结果作为两个端部止挡(45)之间的行进步数储存;
-从测量出的行进步数减去表示距离第一端部止挡(45)确定距离的第一行进步数以获得第一差值,并将所述第一差值作为空悬位置(58)与第一端部止挡(45)之间的行进距离储存;
-从表示空悬位置(58)与第一端部止挡(45)之间的行进距离的计算出的行进步数减去表示距离第二端部止挡(45)确定距离的第二行进步数以获得第二差值,并将所述第二差值作为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的行进距离储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测量出的行进步数减去表示距离第一端部止挡(45)确定距离的第一行进步数所得到的结果确定空悬位置(58),且从计算出的行进步数减去表示距离第二端部止挡(45)确定距离的第二行进步数所得到的结果确定校准位置(5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距离第一端部止挡(45)的距离和距离第二端部止挡(45)的距离分别包括至少两个行进步,且它们的总和不超过两个端部止挡(45)之间的行进距离的5%。
4.一种用于初始化已根据权利要求1、2或3调节的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称量装置的启动过程中,校准重量体(41)首先根据已作为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的行进距离储存的行进步数移动到校准位置(57),接着,校准重量体(41)根据已作为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的行进距离储存的行进步数移动到空悬位置(58),且在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行进距离始终借助于计数系统(56)测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在称量装置的启动过程中,校准重量体(41)首先根据已作为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的行进距离储存的行进步数移动到校准位置(57),且如果达到了端部止挡而还没有满足储存的校准位置与空悬位置之间的行进步数,则校准重量体(41)根据已作为第一端部止挡与空悬位置(58)之间的行进距离储存的行进步数移动到空悬位置(58),而且在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行进距离始终借助于计数系统(56)测量。
6.一种校准称量装置的方法,所述称量装置已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调节,且根据权利要求4或5启动,其特征在于,校准重量体(41)根据已作为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的行进距离储存的行进步数在空悬位置(58)与校准位置(57)之间移动,且在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行进距离始终借助于计数系统(56)测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校准称量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特定的速度特征施加给校准重量体(41)的运动。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数系统(56)包括盘和光闸(54),所述盘被穿设有孔,所述孔沿着以轴线为中心的圆等间距地布置。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数系统(56)包括轮和光闸,所述轮沿着其边缘具有齿状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数系统(56)包括栅条和光闸,所述栅条穿设有均匀分布的孔。
11.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盘或栅条包括圆的或细长的通孔。
12.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数系统(56)包括乘数比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数系统(56)包括盘和用于被反射的光线的传感器,所述盘具有凹部,所述凹部沿着以轴线为中心的圆等间距地布置且涂覆有反射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0157388.9A EP2369313B1 (de) | 2010-03-23 | 2010-03-23 | Kalibrier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onische Waage |
EP10157388.9 | 2010-03-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00469A CN102200469A (zh) | 2011-09-28 |
CN102200469B true CN102200469B (zh) | 2015-08-12 |
Family
ID=42358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75552.5A Active CN102200469B (zh) | 2010-03-23 | 2011-03-23 | 用于电子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63440B2 (zh) |
EP (1) | EP2369313B1 (zh) |
JP (1) | JP5723184B2 (zh) |
CN (1) | CN102200469B (zh) |
PL (1) | PL2369313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43459B (zh) * | 2014-01-17 | 2016-01-20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微波炉的重量感应校准方法和重量感应校准装置 |
DE102016009098B4 (de) * | 2016-07-27 | 2018-06-14 | Fresenius Medical Care Deutschland Gmbh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Prüfung eines Wägesystems eines Blutbehandlungsgerätes |
CN108072442A (zh) * | 2017-11-17 | 2018-05-25 |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可自动校准的电子天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33560A (en) * | 1956-02-07 | strnad | ||
US2718139A (en) * | 1953-01-09 | 1955-09-20 | Philip E Young | Gravitometer |
US2922188A (en) * | 1957-02-20 | 1960-01-26 | Industrial Nucleonics Corp | Control for extrusion apparatus |
US3656337A (en) * | 1971-01-19 | 1972-04-18 | Ralph R Mcdonald | Scale calibration checking device |
US3868643A (en) * | 1973-03-26 | 1975-02-25 | Tron Corp K | Conveyor memory system |
US3906931A (en) * | 1973-06-07 | 1975-09-23 | Yuriy V Terekhov | Devi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and the automatic real time computation of the parameters of man{3 s stability of stance |
US4418773A (en) * | 1980-12-17 | 1983-12-06 | Stock Equipment Company | Conveyor calibration technique |
JPS5896225A (ja) * | 1981-12-03 | 1983-06-08 | Sekisui Jushi Co Ltd | 被検査用重量計の検査装置 |
SU1015261A1 (ru) * | 1981-12-31 | 1983-04-30 |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Г-4974 | Способ градуировки рычажных аэ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их весов со схемой управлени на переменном токе |
US4595125A (en) * | 1983-10-28 | 1986-06-17 | Alwerud S Tomas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a predetermined weight per unit of time of nonfree-flow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
GB8705302D0 (en) * | 1987-03-06 | 1987-04-08 | Renishaw Plc | Combined scale & interferometer |
JPH01216217A (ja) * | 1988-02-24 | 1989-08-30 | Shimadzu Corp | 電子天びん |
CH676750A5 (zh) * | 1988-11-08 | 1991-02-28 | Mettler Toledo Ag | |
DE3919870C1 (zh) * | 1989-06-19 | 1990-06-21 | Sartorius Gmbh, 3400 Goettingen, De | |
GB2259760A (en) * | 1991-09-17 | 1993-03-24 | Richard Edward Davies | Measuring weight per unit length of fibrous material |
JPH0533034U (ja) * | 1991-10-07 | 1993-04-30 | 株式会社エー・アンド・デイ | 内蔵分銅加除装置 |
JPH095152A (ja) * | 1995-06-23 | 1997-01-10 | A & D Co Ltd | 精密秤量装置の校正用分銅装置 |
DE60016767T2 (de) * | 1999-09-02 | 2006-01-12 | Kristoffer Larsen Innovation A/S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r aufzucht von freilaufenden tieren |
JP4418075B2 (ja) * | 2000-02-09 | 2010-02-17 | 株式会社エー・アンド・デイ | 内蔵分銅昇降装置 |
JP2002156248A (ja) * | 2000-11-20 | 2002-05-31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位置検出装置付き電子機器 |
US6757635B2 (en) * | 2001-12-12 | 2004-06-29 | Balluff, Inc. | Programm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quadrature output sensors |
JP2003227735A (ja) * | 2002-01-31 | 2003-08-15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光学式エンコーダーおよびそのセンサーヘッド |
US6745487B1 (en) * | 2003-02-18 | 2004-06-08 | Barry J. Nield | Downhole cable length measuring apparatus |
JP4794160B2 (ja) * | 2004-03-31 | 2011-10-19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表面形状測定装置および表面形状測定方法 |
ATE376171T1 (de) * | 2004-12-23 | 2007-11-15 | Mettler Toledo Ag | Kalibriergewichts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onische waage |
PL1752746T3 (pl) * | 2005-08-10 | 2009-06-30 | Mettler Toledo Gmbh | Układ ciężarków do kalibrowania dla wagi elektronicznej |
JP2007053244A (ja) * | 2005-08-18 | 2007-03-01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ステージ装置およびその露光装置 |
EP1767909A1 (de) * | 2005-09-21 | 2007-03-28 | Mettler-Toledo AG | Mehrfachwägevorrichtung mit einer Kalibriervorrichtung |
US7432497B2 (en) * | 2005-09-29 | 2008-10-07 | Mitutoyo Corporation | Absolute linear encoder |
GB0601174D0 (en) * | 2006-01-20 | 2006-03-01 | Renishaw Plc | Multiple readhead apparatus |
EP1873504A1 (de) | 2006-06-28 | 2008-01-02 | Mettler-Toledo AG | Kalibriergewichts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onische Waage |
US8481871B2 (en) * | 2007-09-13 | 2013-07-09 | Raf Technology, Inc. | Dynamic thickness adaptation for an in-line scale |
PL2278285T3 (pl) * | 2009-07-23 | 2014-09-30 | Mettler Toledo Gmbh | Dołączany odbiornik obciążenia |
-
2010
- 2010-03-23 EP EP10157388.9A patent/EP2369313B1/de active Active
- 2010-03-23 PL PL10157388T patent/PL2369313T3/pl unknown
-
2011
- 2011-03-11 JP JP2011054160A patent/JP5723184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3-23 CN CN201110075552.5A patent/CN102200469B/zh active Active
- 2011-03-23 US US13/069,734 patent/US8763440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196999A (ja) | 2011-10-06 |
US20110232357A1 (en) | 2011-09-29 |
CN102200469A (zh) | 2011-09-28 |
US8763440B2 (en) | 2014-07-01 |
EP2369313A1 (de) | 2011-09-28 |
EP2369313B1 (de) | 2014-12-31 |
PL2369313T3 (pl) | 2015-06-30 |
JP5723184B2 (ja) | 2015-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46918B2 (ja) | 力計測デバイス用較正デバイス及び力計測デバイス | |
US6539809B1 (en) | Test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stresses and strains | |
CN102200469B (zh) | 用于电子称量装置的校准结构 | |
KR20180014043A (ko) | 금속판의 레그 사이의 굽힘각을 측정하기 위한 굽힘 기계용 전자 각도 측정 장치 | |
CN107917681A (zh) | 基于同步带传动的高压隔离开关主轴转角测量装置及方法 | |
CN111323110B (zh) | 用于重量测量装置的校准砝码组件 | |
CA2442242C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ng an incremental count of movement | |
US20210253373A1 (en) | Mover for a longitudinal stator system | |
CN109141301A (zh) | 指示器检查机器、检查方法和检查程序 | |
KR101636320B1 (ko) | 내경 동심도 측정장치 | |
CN107504166B (zh) | 位置检测机构及线控换挡执行器 | |
CN210802527U (zh) | 一种横摆角传感器检测装置 | |
CN110462363A (zh) | 轮胎试验方法以及轮胎试验装置 | |
CN210128811U (zh) | 适用于坠落冲击试验的测距装置 | |
CN106091950A (zh) | 一种转子式枪弹长度检测装置 | |
GB2164752A (en) | Monitoring remotely operable remote handling apparatus | |
KR20080104613A (ko) | 밸런스 측정 장치 | |
CN102998114A (zh) | 一种可移动式abs齿轮检测装置 | |
CN106489234A (zh) | 监测碰撞的方法 | |
CN209069204U (zh) | 一种三维机械运动平台的可靠性检测装置 | |
CN114778273B (zh) | 具有检测调平移动横梁的万能试验机及检测调平方法 | |
CN114147540B (zh) | 一种数控机床旋转台误差的标定装置 | |
CN221445074U (zh) | 一种c型激光测厚装置 | |
CN111060134B (zh) | 一种对磁艏向发送装置的随动误差进行测量的装置 | |
CN116429231B (zh) | 一种变频器检测装置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Swiss G Lai Finn Jose Patentee after: METTLER TOLEDO AG Address before: Swiss G Lai Finn Jose Patentee before: Mettler Toledo 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