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5455B - 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5455B
CN102195455B CN201110060011.5A CN201110060011A CN102195455B CN 102195455 B CN102195455 B CN 102195455B CN 201110060011 A CN201110060011 A CN 201110060011A CN 102195455 B CN102195455 B CN 1021954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path
fan
wind
supply uni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00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5455A (zh
Inventor
永见一敏
真锅阳彦
田岛弘恒
卫藤哲弥
吴羽真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h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h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530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8867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569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642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744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9638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hen Corp filed Critical Daih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95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5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0Othe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Protective circuits; Remote controls
    • B23K9/1006Power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对多个部件分开进行空气冷却的电源装置。在电源装置(A)中,风路包括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及第二风路(9、9’),并且风扇包括分别向第一及第二风路(9、9’)送入风的第一及第二风扇(8、8’)。电子部件(30)沿着第二风路(9’)配置,电气部件(31)沿着第一风路(9)配置。第一及第二风路(9、9’)呈水平纵长状而相互平行且以隔板7C的水平部分为隔壁而上下间隔开。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焊接用的电源装置,特别涉及具备用于空气冷却的风扇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焊接用的电源装置,已知有具备多个电子部件、纵长状延伸的风路、向该风路送入风的风扇的电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文献所公开的电源装置中,沿着一个风路的侧壁配置多个电子部件,在该风路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置有风扇。由风扇送入到风路内的风从电子部件夺取热量并同时从风路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出口吹出。特别容易发热的电子部件配置在风扇的附近,从而能够被效率良好地冷却。在这样的电源装置中内置有与半导体元件那样的芯片型的电子部件不同的容易发热的部件、例如变压器或电抗器这样的电气部件。通常,这些电子部件及电气部件在发热的程度和趋势等发热特性上大不相同。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电源装置中,由于仅设置一个风路,因此发热特性不同的部件越多,越不得不沿着风路的长度方向适当地配置这些部件,作为冷却对象的部件的配置对风的温度或流动也会产生大幅影响,因此存在无法效率良好地对多个部件进行空气冷却的难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296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对多个部件分开进行空气冷却的电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性机构。
本发明提供的电源装置具备:空洞状的风路;向所述风路送入风的风扇;沿着所述风路配置的多个部件,所述电源装置利用通过所述风路的风对所述多个部件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包括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及第二风路,并且所述风扇包括分别向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送入风的第一及第二风扇。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至少一部分水平配置的隔板,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呈水平纵长状而相互平行且以所述隔板的水平部分为隔壁而上下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的风量相互不同,其中风量大的风扇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中上侧的风路对应配置。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分别由与所述隔壁垂直配置且相互对置的一对垂直壁、与所述隔壁对置的上部壁或底部壁围成,并且长度方向两端部成为风的出口,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且配置成从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与风路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送入风。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保护装置内部的箱体罩,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分别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相邻且配置在由所述箱体罩围成的空间,所述箱体罩具有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对置且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向所述空间内引导的吸气孔部的风扇对置壁,所述吸气孔部设置在相对于成为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的正面的区域向所述风扇对置壁的面内方向错位的、靠水平方向端部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气孔部设置在所述风扇对置壁上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或靠上部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罩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的各出口的正面部及背面部,在该正面部及背面部设有用于将来自所述各出口的风向外部引导的通风孔部。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电抗器或变压器这样的电气部件、电子部件及散热器,在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中下侧的风路贯通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配置有所述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的线圈部分位于风路内,且在上侧的风路沿着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在其内侧配置有所述散热器,所述电子部件配置成贯通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与所述散热器相接。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中设有检测各自的内部温度的第一及第二温度传感器,根据来自所述第一及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分别独立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
在所述结构中,第一及第二风路例如上下间隔开而配置,通过第一及第二风扇向各风路送入风。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作为冷却对象的多个部件分开配置在第一及第二风路,从而能够在各风路中效率良好地对这些部件进行空气冷却。
参照附图,通过以下进行的详细说明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其他角度表示图1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VI向视方向的主视图。
图7是沿图5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沿图6的IIX-IIX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6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A、A1、A2  电源装置
1          基底构件
2          箱体罩
2A、2B     侧面部
2C         正面部
2D         背面部
20         吸气孔部
21        通风孔部
30        电子部件
31        电气部件
5         散热器
6         第一隔板
7A、7B    第二隔板
7C        第三隔板
8         第一风扇
8’       第二风扇
80、80’  吸入口
81、81’  排出口
9         第一风路
9’       第二风路
90、90’  (风路的)出口
S         第一温度传感器
S’       第二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1~9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A用于输出例如电弧焊接所需要的大电流及高电压。电源装置A通常在工厂等粉尘多的氛围环境下使用。
电源装置A具备基底构件1、箱体罩2、构成电源电路的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散热器5、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A、7B、第三隔板7C、第一及第二风扇8、8’、及第一及第二温度传感器S、S’(参照图3及图4)。在装置内设有由第二隔板7A的下侧部分、第三隔板7C、及基底构件1的一部分围成的空洞状的第一风路9,并且在该第一风路9的上方设有由第一隔板6的一部分、第二隔板7A的上侧部分、第二隔板7B、及第三隔板7C的一部分围成的空洞状的第二风路9’。这些风路9、9’在电源装置A的前后方向(以下,称为“F方向”)呈纵长状延伸。另外,在装置内,在第一及第二风路9、9’的外侧方设有由基底构件1的一部分、箱体罩2的一部分、第一隔板6、及第二隔板7A围成的电子部件30等的配置空间B1,并且设有由基底构件1的一部分、箱体罩2的一部分、第一隔板6的一部分、第二隔板7B、及第三隔板7C围成的风扇8、8’的配置空间B2。电子部件30等的配置空间B1与比第一隔板6靠上方的空间连续。
基底构件1是F方向长的长矩形形状的平板构件。在基底构件1的下表面经由托架轴支承有多个车轮10。基底构件1能够通过这些车轮10在地面上移动。如图7所示,在基底构件1的上表面中央部,与该上表面垂直地配置有第二隔板7A。以包围该第二隔板7A的下侧部分单面和基底构件1的上表面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有第三隔板7C。
箱体罩2为例如金属制,用于对装置内进行保护。箱体罩2呈能够相对于基底构件1装拆的箱状,具有沿着基底构件1的两侧部构成铅垂面的两个侧面部2A、2B、沿着基底构件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构成铅垂面的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如图4所示,箱体罩2的侧面部2A成为相对于第一及第二风扇8、8’的对置壁。在该侧面部2A的靠F方向两端部的区域设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向配置空间B2引导的吸气孔部20(参照图3及图4)。吸气孔部20由比较小的多个狭缝孔构成。如图3及图4所示,在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的与第一及第二风路9、9’对应的区域设有用于将来自上述风路9、9’的风向外部引导的通风孔部21。为了通风良好,通风孔部21由比较大的多个孔构成。
如图4、图7、及图9所示,电子部件30为开关元件或二极管、电容器,进而微型计算机这样的电子部件。上述电子部件30贯通第二隔板7A的上侧部分而直接安装于散热器5。由此,来自电子部件30的热量被向散热器5迅速地传递。如图3、图7、及图9所示,电气部件31为变压器或电抗器这样的电气部件,具有线圈部分31A和端子部31B。线圈部分31A的至少前端部位于第一风路9内,端子部31B配置在与电子部件30相同的配置空间B1内。即,电气部件31配置成贯通第二隔板7A的下侧部分且面对配置空间B1及第一风路9。这样的电气部件31比较大因此重。因此,为了取得电气部件31贯通第二隔板7A而固定时的重量平衡,调整面对第一风路9的线圈部分31A的突出量。需要说明的是,电气部件31的线圈部分31A的绕组可以露出,或者绕组也可以由模制树脂密封。微型计算机也可以装入与例如电源电路不同的控制电路。
如图4及图7所示,散热器5是例如铝制的散热构件,具有固定在第二隔板7A上的基部50、从基部50延伸出而沿F方向延伸且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散热片51。在与第二隔板7A对置的基部50的局部经由螺钉(省略图示)等直接安装有电子部件30。多个散热片51是将从基部50传递来的热量向空气中效率良好地散热的部分,为了提高散热效果,表面积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5也成为冷却对象。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器5也可以配置成沿着第二隔板7A在F方向上排列多个。
如图7所示,第一隔板6为例如金属制,用于将风扇8、8’的配置空间B2和第二风路9’这样的空间与电子部件30的配置空间B1上下分开。第一隔板6在F方向上具有与基底构件1同程度的长度,其宽度方向一端与第二隔板7A的上端垂直接合。由此,第一隔板6水平位于箱体罩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第一隔板6成为风扇8、8’的配置空间B2及第二风路9’的上部壁。
第二隔板7A为例如金属制,用于分隔第一及第二风路9、9’与配置空间B1。第二隔板7A也具有与基底构件1同程度的F方向尺寸。第二隔板7A相对于基底构件1及第一隔板6垂直配置。由此,第二隔板7A成为第一及第二风路9、9’的垂直壁。在该第二隔板7A的上侧部分设有方窗70,该方窗70用于使散热器5的基部50一部分向配置空间B1露出,从而能够在该部分安装电子部件30。该方窗70形成得比基部50稍小,由基部50闭塞。在第二隔板7A的下侧部分设有供电气部件31贯通而能够与电气部件31嵌合的开口(省略符号)。
第二隔板7B为例如金属制,用于分隔第二风路9’与配置空间B2。第二隔板7B也具有与基底构件1同程度的F方向尺寸。第二隔板7B配置成与第二隔板7A的上侧部分对置,其上端及下端与第一隔板6及第三隔板7C垂直接合。由此,第二隔板7B成为第二风路9’的垂直壁。在第二隔板7B的F方向中间部设有使第二风扇8’面对第二风路9’的开口71’(参照图4)。
第三隔板7C为例如金属制,以包围第一风路9的方式形成为截面L字状。第三隔板7C也具有与基底构件1同程度的F方向尺寸。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的前端与第二隔板7A的中央部垂直接合。另一方面,铅垂部分的基端与基底构件1垂直接合。由此,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成为第一风路9的上部壁及第二风路9’的底部壁,其铅垂部分成为与第二隔板7A的下侧部分对置的第一风路9的垂直壁。在第三隔板7C的铅垂部分中的F方向中间部设有使第一风扇8面对第一风路9的开口71(参照图3)。
如图3及图7所示,下侧的第一风扇8是由例如多个叶片和电动机一体化而成的轴流式风扇,在电动机的轴向两端侧具有空气的吸入口80及排出口81。第一风扇8中,排出口81与第三隔板7C的开口71一致地配置。即,第一风扇8配置在第一风路9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排出口81位于面对风路9的内侧的位置。由此,第一风扇8的鼓风方向成为与第一风路9的长度方向在水平面内交叉的方向。吸入口80位于配置空间B2,与侧面部2A的内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对置。在该侧面部2A中的吸入口80的正面区域没有设置吸气孔部20。即,吸入口80相对于位于侧面部2A的靠F方向两端部的吸气孔部20离开一定程度。
如图4及图7所示,上侧的第二风扇8’与第一风扇8同样是轴流式的风扇,在轴向两端侧具有空气的吸入口80’及排出口81’。第二风扇8’中,排出口81与第二隔板7B的开口71’一致地配置。即,第二风扇8’配置在第二风路9’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排出口81’位于面对风路9’的内侧的位置。由此,第二风扇8’的鼓风方向成为与第二风路9’的长度方向在水平面内交叉的方向。吸入口80’位于配置空间B2,与侧面部2A的内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对置。在该侧面部2A中的吸入口80’的正面区域也没有设置吸气孔部20。即,吸入口80’相对于位于侧面部2A的靠F方向两端部的吸气孔部20离开一定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风扇8、8’的风量相互不同,上侧的第二风扇8’比下侧的第一风扇8风量大。
如图3所示,第一风路9利用来自第一风扇8的风对电气部件31直接冷却,并将这些风向长度方向两端部引导。第一风路9以第二隔板7A的下侧部分及第三隔板7C的铅垂部分为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垂直壁、进而以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及基底构件1的一部分为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上部壁及底部壁而围成,形成为横截面矩形形状。第一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成为风吹出的出口90。从第一风扇8送入到第一风路9内的风与电气部件31的线圈部分31A直接接触而向第一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成两支,从该线圈部分31A夺取大量的热量并同时从出口90吹出。这些风通过设置在箱体罩2的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的通风孔部21迅速地向外部吹出。在第一风路9内,从第一风扇8至出口90为止风所流动的平均距离为该风路9整体的长度的一半左右。由此,来自第一风扇8的风在第一风路9中迅速地流动而向外部排出,通过在第一风路9内流动的风效率良好地对电气部件31进行空气冷却。
在上述第一风路9中设有检测其内部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S。第一温度传感器S设置在例如第二隔板7A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温度传感器S也可以直接安装于例如电气部件31。第一温度传感器S对微型计算机输出信号。微型计算机根据来自第一温度传感器S的信号,在第一风路9的内部温度例如小于50℃的情况下不使第一风扇8动作。微型计算机在第一风路9的内部温度在50℃以上且小于70℃的情况下,使第一风扇8低速旋转,当其内部温度变成70℃以上时,使第一风扇8高速旋转。微型计算机在第一风路9的内部温度从70℃进一步上升而达到规定温度时,停止由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构成的电源电路整体的动作。
如图4所示,第二风路9’利用来自第二风扇8’的风对散热器5进行冷却,并将这些风向长度方向两端部引导。第二风路9’以第二隔板7A的上侧部分及第二隔板7B为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垂直壁、进而以第一隔板6的一部分及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为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上部壁及底部壁而围成,形成为横截面矩形形状。即,第二风路9’以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为隔壁而与第一风路9分隔开,配置在第一风路9的上方。第二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成为风吹出的出口90’。从第二风扇8’送入到第二风路9’内的风与散热器5直接接触而向第二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成两支,从该散热器5夺取大量的热量并同时从出口90’吹出。在第二风路9’内从第二风扇8’至出口90’为止风所流动的平均距离也成为该风路9’整体的长度的一半左右。由此,来自第二风扇8’的风在第二风路9’中迅速地流动而向外部排出,被通过在第二风路9’内流动的风效率良好地对散热器5进行空气冷却。其结果是,电子部件30经由散热器5被效率良好地冷却。
在上述第二风路9’设有检测其内部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S’。第二温度传感器S’设置在例如第二隔板7A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温度传感器S’也可以直接安装于例如散热器5。第二温度传感器S’对微型计算机输出信号。微型计算机根据来自第二温度传感器S’的信号,在第二风路9’的内部温度例如小于40℃的情况下不使第二风扇8’动作。微型计算机在第二风路9’的内部温度在40℃以上且小于60℃的情况下,使第二风扇8’低速旋转,进而当其内部温度在60℃以上时,使第二风扇8’高速旋转。微型计算机在第二风路9’的内部温度从60℃进一步上升而到达规定温度时,停止由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构成的电源电路整体的动作。
接下来,说明上述电源装置A的作用。
电源装置A在动作中输出焊接用的大电流及高电压,随之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发热而导致其温度升高。电子部件30的热量除向配置空间B1的空气中传递外,还相对于散热器5直接传递。传递到散热器5的热量被多个散热片51向第二风路9’的空气中效率良好地散出。另一方面,电气部件31中,线圈部分31A最容易发热,该线圈部分31A的热量向第一风路9’的空气中传递。
第一及第二风扇8、8’工作时,吸入口80、80’周边的空气被第一及第二风扇8、8’取入,这些空气作为风沿与第一及第二风路9、9’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排出口81向风路9、9’内送出。相伴于此,外部空气从吸气孔部20向配置空间B2流入。
此时,图3及图4所示,配置空间B2内的吸入口80、80’附近的空气被第一及第二风扇8、8’吸入,随之外部空气通过由多个狭缝构成的吸气孔部20被向配置空间B2内吸入。这是由于,位于离开吸入口80、80’的位置上的吸气孔部20成为空气的流入阻力,在吸入口80、80’附近与吸气孔部20附近之间产生足够的压力差,配置空间B2内成为负压。由此,从吸气孔部20吸入到配置空间B2内的含有粉尘的空气向相对于吸气孔部20在F方向上离开配置的吸入口80、80’減速并同时流动,空气中的粉尘的大部分因重力落下或者因与配置空间B2的内壁面接触等而容易与空气分离。其结果是,第一及第二风扇8、8’能够经由配置空间B2取入有效地除去了粉尘的空气,并将这些空气向第一及第二风路9、9’内送出。
从第一风扇8送入到第一风路9内的风分成两支而向该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流动并同时与电气部件31接触。此时,由于风与电气部件31的线圈部分31A直接接触,因此从该线圈部分31A有效地夺取热量。另外,从第一风扇8吹出的风向第一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成两支,在比较短的距离中流动而从两侧的出口90向外部排出。因此,在第一风路9中流动的风的阻力减小,风迅速地从出口90排出。由此,效率良好地对电气部件31进行空气冷却。
从第二风扇8’送入到第二风路9’内的风与散热器5直接接触,沿着散热片51向该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流动。此时,由于风与多个散热片51效率良好地接触,因此从各散热片51的表面夺取大量的热量。另外,从第二风扇8’吹出的风向第二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成两支,在比较短的距离中流动而从两侧的出口90’向外部排出。因此,在第二风路9’中流动的风的阻力减小,风迅速地从出口90’排出。由此,效率良好地对散热器5进行空气冷却,并且经由该散热器5效率良好地对电子部件30进行冷却。
上述第一及第二风路9、9’被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分成上层和下层。因此,被例如来自电气部件31的热量加热后的下层的第一风路9内的空气的温度越高越容易上升,不向上层的第二风路9’侵入而迅速地向外部排出。由此,位于上层的电子部件30和位于下层的散热器5在相互不受到热的影响的情况下被来自第一及第二风扇8、8’的风效率良好地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风扇8、8’的风量不同,进而根据第一及第二风路9、9’内的温度将第一及第二风扇8、8’的转速控制为可变。由此,在第一及第二风路9、9’内流动的风根据各自的冷却对象和温度上升特性被设定成适当的风速,位于上层的散热器5和位于下层的电气部件31被风速各自不同的风效率良好地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上侧的第二风扇8’的风量比下侧的第一风扇8的风量大,因此位于上层的散热器5更容易被空气冷却,经由这样的散热器5效率良好地对电子部件30进行冷却。另外,分别独立控制第一及第二风扇8、8’,在第一及第二风路9、9’内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之前,将第一及第二风扇8、8’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因此也有助于省功率化和噪声降低。
上述电源装置A配置在例如工厂内的地面上,在该地面附近因粉尘容易集聚而存在含有大量的粉尘的空气。在这样的状态下,若第一及第二风扇8、8’工作,则下侧的第一风扇8比上侧的第二风扇8’更容易吸入离地面近的空气。另一方面,下侧的第一风扇8与上侧的第二风扇8’相比风量小相应地吸气力也小。由此,抑制由下侧的第一风扇8吸入的粉尘的量,有效地抑制粉尘从第一风扇8向接近地面的下侧的风路9的侵入。
电源装置A动作时,假设第一及第二风扇8、8’因故障等而成为风量降低或鼓风停止的状态、或电气部件31及散热器5超过风扇8、8’的风所具有的冷却能力而成为过热状态时,第一及第二风路9、9’的内部温度上升。在上述第一及第二风路9、9’中,由第一及第二温度传感器S、S’独立检测内部温度,当任一方的内部温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停止由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构成的电源电路整体的动作。由此,电源装置A具有因第一及第二风路9、9’中的任一方的冷却能力急剧降低而紧急停止整体的动作这样的失效保护功能,因此能够安全地输出电弧焊接等所需要的大电流及高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例如下层的电气部件31比上层的散热器5更容易因发热而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作为下层的第一风扇8,可以采用风量大的风扇。另外,在例如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的动作时间上不同的情况下,相应地也可以使第一及第二风扇8、8’工作的时刻分别不同。
由于第一及第二风扇8、8’位于第一及第二风路9、9’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因此作为冷却对象的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恰好位于各风扇8、8’的周边。即,在F方向上,第一风扇8与各电气部件31的距离或第二风扇8’与各电子部件30的距离比第一及第二风路9、9’整体的长度短,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配置在距上述风扇8、8’比较近的位置。通过这样的F方向的位置关系,也能够效率良好地对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进行冷却。因此,对于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31而言,不需要根据它们的发热特性来确定F方向上的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自由地配置。
在上述电源装置A的运用时,进行使用了喷气枪的除尘作业。此时,将喷气枪的空气喷出口从例如第一风路9的一方的出口90朝向内部而喷射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成为沿着第一风路9的长度方向的喷流,将附着于电气部件31的线圈部分31A的粉尘朝向另一方的出口90强力地吹走。从喷气枪喷射出的压缩空气的喷射方向成为沿着第一风路9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即成为与第一风扇8的鼓风方向交叉的方向。由此,在使用了喷气枪的除尘作业时,不会发生因压缩空气的强喷流而使第一风扇8高速反转的情况,不存在使该风扇8的叶片和旋转轴承破损的可能性。同样地,对第二风路9’而言,也能够使用喷气枪进行除尘作业,此时也不存在使第二风扇8’的叶片和旋转轴承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抑制粉尘与风一起从第一及第二风扇8、8’进入到第一及第二风路9、9’内,因此能够延长到进行除尘作业为止的期间,提高动作效率。
图10及图11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图10所示的电源装置A1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相比,追加了其他电气部件32并将其配置在规定的位置。图11所示的电源装置A2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相比,吸气孔部20的位置不同。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在图10所示的电源装置A1中,电气部件32配置成线圈部分32A贯通例如作为第二风路9’的上部壁的第一隔板6而位于风路9’内。来自第二风扇8’的风与电气部件32的线圈部分32A和散热器5的散热片51接触并同时向第二风路9’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流动而向外部吹出。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效率良好地对沿这一个风路9’的不同的壁配置的多个部件进行空气冷却。需要说明的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配置有风扇的垂直壁、或与上部壁对置的底部壁配置部件,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图11所示的电源装置A2中,箱体罩2的侧面部2A的吸气孔部20设置在该侧面部2A的靠F方向两端部的区域且设置在上下方向中间部附近。在将该电源装置A2配置在工厂内的地面上的情况下,吸气孔部20位于比粉尘集积的地面附近偏向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吸气孔部20与空气一起吸入到配置空间B2内的粉尘的量,进而更为有效地抑制来自第一及第二风扇8、8’的粉尘对第一及第二风路的侵入。这样的抑制粉尘的侵入的效果使吸气孔部20越位于靠上下方向上上部的位置,越能够提高这样的抑制粉尘侵入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例,在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事项的范围内的各部的变更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可以将电子部件以直接面对风路的方式配置。
也可以构成为,风扇配置在例如风路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且从该长度方向一端部向另一端部送风。这种情况下,风路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成为风的出口。
第一及第二风路可以以在例如水平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
风路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风路。这种情况下,与各风路对应地设置风扇。

Claims (4)

1.一种电源装置,其具备:
空洞状的风路;
向所述风路送入风的风扇;
沿着所述风路配置的多个部件,
所述电源装置利用通过所述风路的风对所述多个部件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路包括相互间隔开的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
所述风扇包括分别向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送入风的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至少一部分水平配置的隔板,
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呈水平纵长状而相互平行且以所述隔板的水平部分为隔壁而上下间隔开,
所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的风量相互不同,其中风量大的风扇与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中上侧的风路对应配置,
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分别由相对于所述隔壁垂直配置且相互对置的一对垂直壁、与所述隔壁对置的上部壁或底部壁围成,并且长度方向两端部为风的出口,
所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位于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且配置成从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相对于风路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送入风,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保护装置内部的箱体罩,
所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分别与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相邻且配置在由所述箱体罩围成的空间中,
所述箱体罩具有与所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对置且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向所述空间内引导的吸气孔部的风扇对置壁,
所述吸气孔部设置在相对于作为所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的正面的区域向所述风扇对置壁的面内方向错位的、靠水平方向端部的区域,
所述吸气孔部设置在所述风扇对置壁上的靠上部的区域,且设置在比所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中的下侧的风扇靠上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箱体罩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的各出口的正面部及背面部,在该正面部及背面部设有用于将来自所述各出口的风向外部引导的通风孔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部件包括:包括电抗器或变压器的电气部件;电子部件;以及散热器,
在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中下侧的风路贯通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配置有所述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的线圈部分位于风路内,且在上侧的风路沿着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在其内侧配置有所述散热器,
所述电子部件配置成贯通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与所述散热器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中设有检测各自的内部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
根据来自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分别独立控制所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
CN201110060011.5A 2010-03-10 2011-03-10 电源装置 Active CN1021954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3085A JP2011188671A (ja) 2010-03-10 2010-03-10 電源装置
JP2010-053085 2010-03-10
JP2010056937A JP5764295B2 (ja) 2010-03-15 2010-03-15 電源装置
JP2010-056937 2010-03-15
JP2010074438A JP5596389B2 (ja) 2010-03-29 2010-03-29 電源装置
JP2010-074438 2010-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5455A CN102195455A (zh) 2011-09-21
CN102195455B true CN102195455B (zh) 2015-04-01

Family

ID=44259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0011.5A Active CN102195455B (zh) 2010-03-10 2011-03-10 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62505B2 (zh)
EP (1) EP2364807B1 (zh)
CN (1) CN1021954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08250A1 (en) * 2009-11-09 2011-05-12 Alex Horng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8331091B2 (en) * 2010-09-01 2012-12-11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Electronics package with radial heat sink and integrated blower
US9320159B2 (en) * 2011-06-27 2016-04-19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Cooling a secondary component by diverting airflow using an air channel associated with a thermal dissipation device that cools a primary component
JP5827513B2 (ja) * 2011-07-25 2015-12-02 株式会社アイ・ライティング・システム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20130112367A1 (en) * 2011-11-08 2013-05-09 Lincoln Glob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l-time adjustment and operation of cooling fan in welding or cutting system
TWM456072U (zh) * 2012-11-16 2013-06-21 Wistron Corp 電子裝置及其機殼
CN103019195A (zh) * 2012-11-30 2013-04-03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散热控制系统、方法和装置
KR101278633B1 (ko) * 2013-02-25 2013-06-25 김종선 서버 방열시스템
US11027354B2 (en) * 2013-06-24 2021-06-0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odular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and method
WO2015015659A1 (ja) 2013-08-02 2015-02-0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充電装置
JP6219174B2 (ja) * 2014-01-09 2017-10-25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電気機器
DE102014207867A1 (de) * 2014-04-25 2015-10-29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maschinenkühlungsvorrichtung
JP2016032367A (ja) * 2014-07-29 2016-03-07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181949A (zh) * 2014-09-02 2014-12-03 航天长峰朝阳电源有限公司 电源智能冷却装置
US10150173B2 (en) 2014-11-07 2018-12-1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Welding type power supply with wind tunnel
JP6166743B2 (ja) 2015-02-20 2017-07-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KR101637827B1 (ko) * 2015-04-13 2016-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
CN106155192A (zh) * 2015-04-14 2016-11-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计算机
JP6011735B1 (ja) * 2016-01-29 2016-10-1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US10143116B2 (en) * 2016-05-13 2018-11-27 Toshib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Outdoor UPS unit system and method
US20170354060A1 (en) * 2016-06-03 2017-12-07 Crestron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ircuitry
US11711904B2 (en) * 2016-06-03 2023-07-25 Crestron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ircuitry
US11076501B2 (en) 2017-05-23 2021-07-27 Crestron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ircuitry
CN106304794B (zh) * 2016-09-28 2018-06-26 广东科云辰航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大数据一体机的散热外壳
US10390456B2 (en) * 2016-11-07 2019-08-20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Controller with fa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JP6611964B2 (ja) * 2017-01-17 2019-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制御装置
US11554450B2 (en) 2017-05-25 2023-01-1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ultiple speed fan
US11084115B2 (en) * 2017-08-31 2021-08-1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Cooling for inverter-based engine-driven welding-type power supply
CN107612289A (zh) * 2017-09-21 2018-01-19 重庆集元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高安全性能的大功率电源
CN108054935A (zh) * 2017-12-25 2018-05-18 苍南县新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易散热逆变器安装壳
US10925194B2 (en) * 2018-02-28 2021-02-1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Dual chamber wind tunnels for a welding-type power source
JP7216713B2 (ja) * 2018-03-29 2023-02-01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直流電源装置
US10709036B2 (en) * 2018-09-11 2020-07-07 Quanta Computer Inc. Removable PSU dedicated tunnel for air flow mechanism
US10897807B2 (en) 2018-09-21 2021-01-19 The Esab Group Inc. Power source cool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configuration
USD914071S1 (en) 2018-11-02 2021-03-23 Esab Ab Welding device enclosure
CN109921655B (zh) * 2019-03-06 2021-07-06 中电(沈阳)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扇形槽吸入并自洁型系统的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
JP2021122039A (ja) * 2020-01-31 2021-08-2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US20220234742A1 (en) * 2021-01-27 2022-07-28 Antonio Alvarez Aircraft Sanitizer
TWI778522B (zh) * 2021-02-19 2022-09-21 德承股份有限公司 防塵式散熱機構及具有防塵式散熱機構的電子裝置
US20230007809A1 (en) * 2021-07-02 2023-01-05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Heat management arrange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905200B (zh) * 2022-07-18 2022-10-21 溧阳市飞跃机电有限公司 便于散热及自动化焊接风力发电机机壳的焊接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6204A (zh) * 2004-06-24 2006-08-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弧焊控制装置
CN101360400A (zh) * 2007-04-17 2009-02-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装置的存储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8120B2 (ja) * 1988-02-02 1997-09-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の冷却構造
US5121291A (en) * 1991-02-13 1992-06-09 Mentor Systems, Inc. Ventilation system in a portable computer
US5438226A (en) * 1992-09-16 1995-08-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redundant cooling of electronic devices
GB2295494B (en) * 1994-11-25 1996-10-23 Ming Der Chiou Power supplier of direct current
US5624589A (en) * 1995-09-11 1997-04-2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Segregated cooling air flow for engine driven welder
US5642260A (en) * 1996-01-16 1997-06-24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Welding power supply housing
US6046921A (en) * 1996-08-27 2000-04-04 Tracewell; Larry L. Modular power supply
US5963887A (en) * 1996-11-12 1999-10-0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the rotational speed of cooling fans
US5831847A (en) * 1997-02-05 1998-11-03 Jerome Industries Corp. Power supply with separated airflows
US5977644A (en) * 1997-08-26 1999-11-0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Backup power system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airflow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DE19739309A1 (de) * 1997-09-08 1999-03-18 Lorch Schweisstech Gmbh Stromversorgungseinheit
US6081423A (en) * 1998-12-22 2000-06-27 The Esab Group, Inc. Power supply with obliquely impinging airflow
DE19930166A1 (de) * 1999-06-30 2001-01-18 Fujitsu Siemens Computers Gmbh Kühleinrichtung und Temperaturkontrolleinheit für eine solche Kühleinrichtung für ein elektrisches Gerät
US6198642B1 (en) * 1999-10-19 2001-03-06 Tracewell Power, Inc. Compact multiple output power supply
US6489591B1 (en) * 2000-04-10 2002-12-0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Cooling air circuits for welding machine
US6515858B2 (en) * 2000-06-06 2003-02-04 Unipower Corporation Thermal distribution system
US6520851B1 (en) * 2002-01-09 2003-02-18 Shoei-Yuan Shih Air fan configuration structure for power supply device
TW551545U (en) * 2002-08-07 2003-09-01 Tzung-Yan Tsai Structure of power supply
US6621700B1 (en) * 2002-09-26 2003-09-16 Chromalox, Inc. Heat sink for a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power controller
US6888099B1 (en) * 2003-03-06 2005-05-0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Wind tunnel for a welding power supply housing
US6831838B1 (en) * 2003-05-14 2004-12-14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Circuit board assembly for welding power supply
US20050030711A1 (en) * 2003-08-06 2005-02-10 Tsung-Yen Tsai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of power supply
EP1683403B1 (en) * 2003-11-14 2011-02-09 DET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 Power supply with improved cooling
JP4265443B2 (ja) * 2004-02-27 2009-05-20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空調構造
US7771864B2 (en) * 2004-08-25 2010-08-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detecting and responding to a cooling system failure in a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060185832A1 (en) * 2005-02-23 2006-08-24 Asia Vital Component Co., Ltd. Heat radiation module with transverse flow fan
TWI262047B (en) * 2005-03-03 2006-09-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waterproof and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US7456373B2 (en) * 2005-06-06 2008-11-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Welder with front mount fan
US7573713B2 (en) * 2005-09-13 2009-08-11 Pacific Star Communications High velocity air cooling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00506456C (zh) * 2005-10-11 2009-07-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焊接装置
JP4655987B2 (ja) * 2006-04-19 2011-03-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子機器
US7800901B2 (en) * 2006-09-13 2010-09-21 Hypertherm, Inc. Power supply cooling apparatus and configuration
JP5056093B2 (ja) 2007-03-19 2012-10-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
US7515412B2 (en) * 2007-04-26 2009-04-07 Enermax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oling structure for power supply
JP2009248116A (ja) 2008-04-04 2009-10-29 Panasonic Corp 溶接電源装置
CN101673088B (zh) * 2008-09-12 2012-10-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风扇冗余控制功能的电子设备
JP5418847B2 (ja) * 2009-08-04 2014-02-19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6204A (zh) * 2004-06-24 2006-08-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弧焊控制装置
CN101360400A (zh) * 2007-04-17 2009-02-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装置的存储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5455A (zh) 2011-09-21
US8462505B2 (en) 2013-06-11
US20110222243A1 (en) 2011-09-15
EP2364807A1 (en) 2011-09-14
EP2364807B1 (en)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5455B (zh) 电源装置
CN102189311B (zh) 电源装置
US7775061B2 (en) Unit arrangement
JP5272610B2 (ja) 車載用電池装置
JP6187326B2 (ja) 電池パック
CN102189310A (zh) 电源装置
CN107464903B (zh) 自行散热电池及电动汽车供电系统
CN103455114A (zh) 服务器机柜散热模组及服务器机柜
CN105193349A (zh) 吸尘器及其电机组件
CN110880701A (zh) 一种多功能信号转换柜
CN114865835A (zh) 一种电机冷却系统
CN208538043U (zh) 一种用于通信的主动除尘机箱
JP2023039456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2189358B (zh) 焊接电源
CN206250632U (zh) 一种防晒散热户外综合配电箱
CN111769722A (zh) 牵引变流器及牵引变流器控制方法
CN103791644A (zh) 制冷机组
CN216530121U (zh) 一种基于可将锅炉余热循环利用系统的电气控制柜
CN220441135U (zh) 控制柜的温度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控制柜
CN220419917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计算机机箱
CN104132399A (zh) 恒温供风电子机柜变频空调器
CN216450711U (zh) 进风分流件及电池包
CN208904512U (zh) 一种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转换二次装置
CN215735612U (zh) 一种vr或ar虚拟数据处理传输设备
CN219811386U (zh) 一种抗风沙散热变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