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977A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9977A
CN102189977A CN2011100402612A CN201110040261A CN102189977A CN 102189977 A CN102189977 A CN 102189977A CN 2011100402612 A CN2011100402612 A CN 2011100402612A CN 201110040261 A CN201110040261 A CN 201110040261A CN 102189977 A CN102189977 A CN 1021899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wireline reel
elastic deformation
sidespin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02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9977B (zh
Inventor
齐藤拓宏
服部泰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9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9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99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9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clutching means between actuator and belt reel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以简单的方法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在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弹性爪(182)与转子(124)的凹部(130)卡合,从而齿轮(116)和转子(124)连结。当在转子(124)和齿轮(116)之间作用有相对旋转力时,弹性爪(182)弹性变形从而相对于凹部(130)的卡合解除,由此转子(124)与齿轮(116)之间的连结被解除,从而超载解开机构工作。此处,施力部件(190)对弹性爪(182)朝使该弹性爪(182)与凹部(130)卡合的卡合侧施力。由此,能够利用仅追加施力部件(190)的简单的方法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用于约束车辆乘客的安全带卷绕于卷绕轴而进行收纳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安全带卷绕装置,公知有形成为如下的结构的装置:经由离合器将电动机的旋转力传递至卷绕轴,从而卷绕安全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前面所述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离合器中,环的弹性爪插入配置在转子和配置于转子的外周的齿轮之间。环相对于齿轮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弹性爪的末端部与形成于转子的外周部的外齿卡合。由此来限制转子与齿轮之间的相对旋转。
在上述结构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当在转子与齿轮之间作用有预定值以上的相对旋转力时,弹性爪弹性变形,弹性爪的末端部从转子的外齿的谷部脱出,由此,转子和齿轮相对旋转(超载解开机构工作)。
此处,在上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超载解开机构工作的载荷,需要提高弹性爪的耐变形载荷。但是,当为了进一步提高弹性爪的耐变形载荷而使弹性爪的板厚或宽度尺寸增加时,需要使其他的部件的形状变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92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方法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卷绕轴,用于约束车辆乘客的安全带卷绕于该卷绕轴;电动机侧旋转体,电动机的旋转传递至该电动机侧旋转体从而该电动机侧旋转体旋转;卷绕轴侧旋转体,该卷绕轴侧旋转体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相对旋转,且自身的旋转传递到所述卷绕轴从而使所述卷绕轴旋转;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与设置于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和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中的一方的卡合部卡合的弹性变形部,并连结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和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当在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与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之间作用有相对旋转力时,所述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从而解除所述弹性变形部相对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由此解除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与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之间的连结;以及弹性体,该弹性体对所述弹性变形部朝使该弹性变形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侧施力。
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连结部件具有与设置于电动机侧旋转体和卷绕轴侧旋转体中的一方的卡合部卡合的弹性变形部,并连结电动机侧旋转体和卷绕轴侧旋转体。因此,当电动机的旋转传递到电动机侧旋转体从而电动机侧旋转体旋转时,电动机侧旋转体的旋转经由连结部件传递到卷绕轴侧旋转体。由此,卷绕轴侧旋转体的旋转传递到卷绕轴,从而卷绕轴旋转。
并且,当在电动机侧旋转体与卷绕轴侧旋转体之间作用有相对旋转力时,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从而连结部件相对于弹性变形部的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由此,电动机侧旋转体与卷绕轴侧旋转体之间的连结被解除(超载解开机构工作)。由此,电动机侧旋转体和卷绕轴侧旋转体能够相对旋转。
此处,在该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弹性体对连结部件的弹性变形部朝使该弹性变形部与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侧施力。因此,当超载解开机构工作时,弹性变形部相对于卡合部的卡合不仅克服弹性变形部的弹力、还克服弹性体的作用力而被解除。由此,能够利用仅追加弹性体的简单的方法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
对于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将所述弹性体配置在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和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中的另一方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之间。
在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将弹性体配置在电动机侧旋转体和卷绕轴侧旋转体中的另一方与弹性变形部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安全带卷绕装置大型化的情况。
对于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和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的径向对所述弹性变形部施力。
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弹性体对弹性变形部施加的作用力作用于电动机侧旋转体和卷绕轴侧旋转体的径向。由此,能够高效地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
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能够利用简单的方法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结构的概要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的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从一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的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从另一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4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的离合器的结构,(A)是示出锁定杆被保持于滑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示出锁定杆与棘轮卡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的离合器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结构的概要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的超载解开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超载解开机构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0:安全带卷绕装置;20:带轴(卷绕轴);44:电动机;116:齿轮(电动机侧旋转体);124:转子(卷绕轴侧旋转体);130:凹部(卡合部);176:环(连结部件);182:弹性爪(弹性变形部);190:施力部件(弹性体);200:安全带卷绕装置;232:弹簧部件(连结部件);234B:弹性变形部;234C:弹性变形部;278:大径齿轮(电动机侧旋转体);294:小径齿轮(卷绕轴侧旋转体);300A:谷部(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中利用概要性的分解立体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
如图1所示,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具备框架12。框架12形成为如下的结构:该框架12由大致板状的背板14和从该背板14的宽度方向两端一体地延伸的一对脚板16以及脚板18构成,背板14借助螺栓等未图示的紧固构件固定于车体,由此框架12被安装于车体。
通过压铸等制作的作为卷绕轴的带轴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框架12的一对脚板16与脚板18之间。带轴20整体形成为鼓形状,形成为长条带状的安全带(省略图示)的基端部连结固定于该带轴20。当使带轴20绕其轴线朝一方(图1的箭头C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称为“卷绕方向”)旋转时,安全带从基端侧开始呈层状地卷绕于带轴20的外周部,另一方面,如果从末端侧牵拉安全带,则伴随与此带轴20绕其轴线朝另一方(图1的箭头D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称为“拉出方向”)旋转,同时,安全带被拉出。
带轴20的一端侧贯通脚板18突出至框架12的外部。在脚板18的侧方配置有省略了图示的锁定机构。构成当车辆急减速时等通过锁定机构的动作阻止带轴20的朝向拉出方向的旋转的结构。
另一方面,带轴20的另一端侧贯通脚板16稍稍突出至框架12的外侧。在该带轴20的另一端侧同轴且一体地连结有形成为六棱柱状的连结螺丝21。
并且,在脚板16的外侧配置有构成离合器100的离合器壳101。该离合器壳101是由金属材料等(例如铝合金等)形成为箱状的部件,且朝向与脚板16侧相反的一侧开口。在该离合器壳101的开口侧配置有由铁板等构成的离合器盖(cover clutch)102。上述离合器壳101和离合器盖102借助螺栓104一体地固定于脚板16。
在离合器壳101的底壁中央部分与带轴20同轴地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106,连结螺丝21贯通该贯通孔106。并且,在该贯通孔106的周边的部位形成有环状的滑动面108,该滑动面108朝向与脚片16侧相反的一侧呈圆形状地稍稍突出。进一步,在贯通孔106的孔边缘部形成有圆筒状的衬套支承部110,该衬套支承部110朝向与脚片16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由树脂材料等形成为环状的后述的衬套(bushing)112(参照图2和图3)由该衬套支承部110支承。
在离合器壳101的内部配置有离合器齿轮部28。离合器齿轮部28具备蜗轮34。蜗轮34以自身的轴与带轴20正交的状态配置,且其端部经由套筒(bush)36、37支承于离合器壳101,进一步,该蜗轮34以其一端侧从离合器壳101朝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并且,在用于支承蜗轮34的末端部的离合器壳101的轴承部分收纳有钢球38,该钢球38与蜗轮34的末端部接触,进一步,还拧入有调节螺丝40。调节螺丝40利用其末端部按压钢球38,由此将钢球38压接于蜗轮34的末端。由此,蜗轮34的轴向的变位被限制(推力调整)。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将钢球38一体地形成于调节螺丝40的末端部的结构(将调节螺丝40的末端部形成为球状的结构)。在该蜗轮34的上侧设置有构成离合器100的离合器主体部114。
此处,在图2和图3中利用分解立体图示出离合器主体部114的结构。
如这些图所示,离合器主体部114具备构成超载解开机构的作为电动机侧旋转体的齿轮116。齿轮116由树脂材料等形成为环状,且与带轴20同轴地配置,且在其外周形成有外齿118。该外齿118与上述的蜗轮34啮合。并且,在齿轮116的内周部沿着周向每隔一定间隔形成一个周方向承载部120,总计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周方向承载部120。这些周方向承载部120与后述的环176的弹性爪182对应。进一步,在齿轮116的轴线方向一侧(图2以及图3的箭头A方向侧)的端面沿着周方向每隔一定间隔形成一个止转凹部122,总计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止转凹部122。这些止转凹部122与后述的环176的止转爪180对应。
在齿轮116的内侧配置有构成超载解开机构的作为卷绕轴侧旋转体的转子124。转子124由金属材料等(例如锌铝合金等)形成为圆盘状,且与齿轮116同轴地配置。并且,转子124具有有底圆筒状的主体部126。
在主体部126的外周部沿着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构成超载解开机构的作为卡合部的凹部130。如图5所示,各个凹部130的位于主体部126的周方向一侧(图5的箭头D方向侧)的侧面130A形成为随着朝向主体部126的周方向一侧而向朝向主体部126的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各个凹部130的位于主体部126的周方向另一侧(图5的箭头C方向侧)的侧面130C形成为与主体部126的周方向垂直。并且,各个凹部130的位于侧面130A和侧面130C之间的底面130B形成为与主体部126的径向垂直。换言之,各个凹部13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梯形状。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主体部126的底壁中央部同轴地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收纳部132。在收纳部132的轴线方向一侧(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A方向侧)同轴地突出设置有环状的支轴部133。该支轴部133经由后述的保持器170的旋转支承部175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形成于离合器盖102的圆孔135(参照图1)。并且,前面所述的衬套11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于收纳部13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图2和图3的箭头B方向侧),收纳部13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经由衬套11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离合器壳101。由此,主体部126能够绕自身的轴线旋转。
在该主体部126的收纳部132内收纳有由铁板等形成为大致环状的棘轮134。在棘轮134的外周部形成有所谓的棘齿即外齿136。并且,在棘轮134的轴心部形成有截面六边形状的贯通孔138,前面所述的连结螺丝21在贯通该贯通孔138的状态下相对于其轴线周围一体地连结。由此,棘轮134和带轴20经由连结螺丝21一体地旋转。
并且,在棘轮134的轴线方向另一端(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A方向侧)安装有由树脂材料等形成的垫圈140。该垫圈14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于收纳部132的环状的底壁,由此,限制棘轮134的沿着轴线方向的变位。
另一方面,在主体部126的底壁、且在收纳部132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沿着主体部126的周方向弯曲的一对引导孔142。分别由树脂材料等形成为沿着主体部126的周方向弯曲的大致块状的滑动件14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该引导孔142。
各个滑动件144的一侧(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A方向侧)抵接于前面所述的离合器盖102(参照图1)。并且,在各个滑动件144的另一侧(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B方向侧)设置有定位器148。定位器148由具有弹性的窄幅的金属片折弯成大致ㄑ字形。该定位器148与滑动件144一体地连结,并且,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被按压于前面所述的离合器壳101的滑动面108而弹性变形预定量。
因此,滑动件144借助定位器148的弹性力被按压于离合器盖102,对滑动件144的沿着引导孔142的移动(相对于转子124的相对移动)赋予预定的摩擦力。由此,当转子124旋转时,滑动件144借助该摩擦力被临时地保持于离合器壳101以及离合器盖102,从而相对于转子124沿着引导孔142在预定的范围内相对移动。
并且,各个滑动件144的弯曲方向一端部(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C方向侧的端部)分别与一对锁定杆154对应。
各个锁定杆154由铁板等形成大致ㄑ字形且配置在各个滑动件144的弯曲方向一端侧,并由突出设置于主体部126的底壁的圆柱状的支轴158支承为旋转自如。锁定杆154绕支轴158转动,由此,该锁定杆154的末端部与前面所述的棘轮134的外齿136啮合。并且,锁定杆154借助受扭螺旋弹簧164的作用力始终被朝与外齿136(棘轮134)啮合的啮合方向施力。
此处,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通过转子124相对于滑动件144相对移动,锁定杆154相对于滑动件144在预定的范围内接触/分离移动,在锁定杆154接近滑动件144的状态下(图4(A)所图示的状态)下,锁定杆154从棘轮134离开。
另一方面,在锁定杆154从滑动件144离开的状态(图4(B)所图示的状态)下,锁定杆154借助受扭螺旋弹簧164的作用力朝棘轮134侧(卡合位置)移动,锁定杆154的末端部与外齿136啮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棘轮主体部114中,滑动件144通常接近锁定杆154配置。因此,锁定杆154形成为被保持于卡合解除位置(图4(A)所图示的状态)的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在隔着锁定杆154与转子124位于相反侧(图2和图3的箭头A方向侧)配置有由树脂材料等形成为环状的保持器170。保持器170用于限制锁定杆154和受扭螺旋弹簧164相对于转子124在轴线方向的变位。
另一方面,在保持器170的径向外侧且是转子124的轴线方向一侧(图2和图3的箭头A方向侧)配置有构成超载解开机构的作为连结部件的环176。环176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例如SUS等)形成为环状,且具备相对于转子124同轴地配置的罩部178。在罩部178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止转爪180。这些止转爪180与前面所述的齿轮116的止转凹部122嵌合。由此,环176相对于齿轮116的相对旋转被限制。
进一步,在罩部178的外周部设置有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弹性爪182。弹性爪182形成为具有弹性(弹性)的窄幅的板状,多个弹性爪182沿着罩部178的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设置成一体。各个弹性爪182的各个基端部与罩部178连接成一体,并且,整体沿着罩部178的周方向弯曲。并且,如图4(A)所示,在各个弹性爪182的末端部、在罩部178的周方向一侧(图4的箭头D方向)形成有随着朝向罩部178的周方向一侧而朝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182A,在罩部178的周方向另一侧(图4的箭头C方向)以与罩部178的周方向垂直的方式形成有周方向抵接部182C。并且,在各个弹性爪182的倾斜部182A与周方向抵接部182C之间以与罩部178的径向垂直的方式形成有径向抵接部182B,倾斜部182A、径向抵接部182B、以及周方向抵接部182C形成为一体。
并且,在各个弹性爪182的末端部,倾斜部182A抵接于凹部130的侧面130A,径向抵接部182B抵接于凹部130的底面130B、周方向抵接部182C抵接于凹部130的侧面130C,从而弹性爪182的末端部与凹部130卡合。进一步,弹性爪182的各个基端部抵接于前面所述的齿轮116的周方向承载部120。由此,齿轮116和转子124在周方向由各个弹性爪182一体地连结(限制相对旋转),在齿轮116旋转的情况下,齿轮116和转子124基本上一体旋转。
进一步,在各个弹性爪182的末端部与齿轮116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构成超载解开机构的作为弹性体的施力部件190。施力部件190由橡胶形成为圆柱状,施力部件190在弹性变形后的状态或者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弹性爪182的径向抵接部182B和齿轮116的内周面抵接。
此处,如图5所示,当在转子124与齿轮116之间作用有预定值以上的旋转力时,弹性爪182的周方向抵接部182C由转子124的凹部130的侧面130C朝转子124的径向外侧推压。当弹性爪182的周方向抵接部182C被朝转子124的径向外侧推压时,施力部件190的周壁由弹性爪182的径向抵接部182B朝转子124的径向外侧推压。因此,施力部件190由弹性爪182的径向抵接部182B和齿轮116的内周面按压而弹性变形,从而弹性爪182弹性变形。由此,弹性爪182的末端部从凹部130脱出,基于弹性爪182的齿轮116与转子124之间的绕轴线的连结被解除。因此,允许齿轮116与转子124之间的相对旋转(超载机构工作)。
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3所示,在环176的与转子124侧相反的一侧(图2和图3的箭头A方向侧)配置有由树脂材料等形成为环状的垫片184。垫片184被夹在环176与离合器盖102之间,且不能相对于环176绕其轴线相对旋转。
以上结构的离合器100形成为通过离合器齿轮部28的蜗轮34旋转使得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齿轮116旋转的结构,该离合器主体部114和离合器齿轮部28一体地组装于单一的壳体(离合器壳101和离合器盖102),从而形成作为整体单元化了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离合器盖102的侧方配置有弹簧整机(スプリング·コンプリ一ト)42。弹簧整机42在内部收纳有盘簧(省略图示)。该盘簧的螺旋方向外侧的端部卡定于壳体主体,并且,螺旋方向内侧的端部卡定于贯通离合器主体部114后的连结螺丝21的末端,朝卷绕方向对带轴20施力。
并且,在带轴20的下方且在脚板16与脚板18之间配置有电动机44和电动机齿轮部46。电动机44和电动机齿轮部46具备外壳48。电动机44安装于该外壳48的一侧,并且,电动机齿轮部46设置于外壳48的另一侧。电动机44以旋转轴(省略图示)的末端侧(输出侧)朝向外壳48的状态固定于外壳48的一侧,旋转轴的末端(输出侧)突出至外壳48的另一侧(电动机齿轮部46侧)。
在突出至外壳48的另一侧(电动机齿轮部46侧)的电动机44的旋转轴的末端安装有构成电动机齿轮部46的多个直齿圆柱齿轮的小齿轮(省略图示)。并且,分别形成为外齿的直齿圆柱齿轮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2个)齿轮(省略图示)在彼此啮合的状态下被收纳于电动机齿轮部46。这些齿轮都以自身的轴与电动机44的旋转轴平行的状态配置。并且,这些齿轮都与安装于电动机44的旋转轴的未图示的小齿轮啮合,最终直齿圆柱齿轮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于前面所述的离合器齿轮部28的从离合器壳101朝外侧突出的蜗轮34的一端部。因此,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当驱动电动机44时,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小齿轮和未图示的齿轮传递从而蜗轮34旋转。并且,这些未图示的小齿轮和未图示的齿轮都由安装于外壳48的齿轮盖78包覆。
对于形成为以上的结构的电动机44和电动机齿轮部46,一体地设置于外壳48的安装支架84借助螺栓8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用于收纳离合器主体部114和离合器齿轮部28的离合器壳101(即框架12)。并且,进一步,上述的电动机44形成为例如根据前方监视装置等的检测信号工作的结构。
其次,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当乘客落座于车辆的座椅而牵拉收纳于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安全带时,在带轴20朝拉出方向旋转的同时安全带被拉出。由此,乘客将安全带绕挂于身体,例如使设置于安全带的扁口插板与锁扣装置卡合,由此能够将安全带佩戴于身体。
另一方面,例如,当在车辆行驶中在车辆的前方存在障碍物,并且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间隔(从车辆到障碍物的距离)达到预定范围内时,开始驱动电动机44,电动机44的旋转轴急速旋转。
当该电动机44的旋转轴旋转时,其旋转力经由电动机齿轮部46的未图示的小齿轮、未图示的齿轮、以及离合器齿轮部28的蜗轮34传递至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齿轮116,齿轮116急速地朝卷绕方向(图1的箭头C方向)旋转。齿轮116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经由周方向承载部120传递至环176的弹性爪182的基端部,同时,从弹性爪182的末端部传递到转子124的凹部130,从而转子124急速地朝卷绕方向旋转。
此时,滑动件144借助作用于滑动件144和定位器148的摩擦力而被保持于离合器壳101和离合器盖102,因此,转子124相对于滑动件144在预定的范围内相对移动,由转子124支承的锁定杆154从滑动件144离开移动。
因此,锁定杆154借助受扭螺旋弹簧164的作用力朝棘轮134侧移动,锁定杆154的末端部与棘轮134的外齿136啮合(参照图4的箭头E)。由此,转子124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经由锁定杆154传递至棘轮134,棘轮134朝卷绕方向急速地旋转。由于该棘轮134与带轴20一体地连结,因此,带轴20与棘轮134一起朝卷绕方向急速地旋转。
由此,安全带被卷绕于带轴20,安全带的略微的松弛、即所谓的“松弛度(slack)”被消除,安全带对乘客身体的约束力提高。
进一步,在“松弛度”消除的状态下,乘客的身体成为障碍从而基本上无法进一步将安全带卷绕于带轴20。因此,从安全带对带轴20作用有预定值以上的载荷,结果,经由棘轮134和锁定杆154在转子124作用有预定值以上的载荷。
此时,齿轮116想要借助电动机44的驱动力朝卷绕方向(图1的箭头C方向)旋转,因此,在齿轮116与转子124之间作用有相对的旋转力。当该旋转力达到预定值以上时,如图5所示,弹性爪182的周方向抵接部182C由转子124的凹部130的侧面130C朝转子124的径向外侧推压。
当弹性爪182的周方向抵接部182C被朝转子124的径向外侧推压时,施力部件190的周壁由弹性爪182的径向抵接部182B朝转子124的径向外侧推压。因此,施力部件190由弹性爪182的径向抵接部182B和齿轮116的内周面按压而弹性变形,从而弹性爪182弹性变形。由此,弹性爪182的末端部从凹部130脱出,从而基于弹性爪182的齿轮116与转子124之间的绕轴线的连结被解除。因此,允许齿轮116与转子124之间的相对旋转。
由此,能够防止经由棘轮134和锁定杆154与转子124连结的带轴20在电动机44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以过度的力朝卷绕方向旋转,能够防止安全带以过度的力紧固乘客的身体。
另一方面,在避免了车辆碰撞的危险的情况下,电动机44的旋转轴反转。该旋转轴的旋转力经由电动机齿轮部46的未图示的小齿轮、未图示的齿轮、以及离合器齿轮部28的蜗轮34传递至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齿轮116,齿轮116急速地朝拉出方向(图1的箭头D方向)旋转。
齿轮116的朝向拉出方向的旋转经由齿轮116的止转凹部112传递到环176的止转爪180,并且,从环176的弹性爪182的末端部传递到转子124的凹部130,转子124急速地朝拉出方向旋转。
此时,由于滑动件144借助作用于滑动件144和定位器148的摩擦力被保持于壳体(离合器壳101和离合器盖102),因此,转子124相对于滑动件144在预定的范围内相对移动,由转子124支承的锁定杆154朝滑动件144接近移动。
因此,滑动件144推压锁定杆154,由此,锁定杆154克服受扭螺旋弹簧164的作用力从棘轮134的外齿136离开,从而被保持在卡合解除位置(图4(A)所图示的状态)。由此,转子124与棘轮134之间能够相对旋转,带轴20能够自由的旋转。
此处,在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离合器主体部114中,如上所述,当超载解开机构工作时,施力部件190由弹性爪182的径向抵接部182B和齿轮116的内周面按压而弹性变形,由此,施力部件190对弹性爪182的末端部朝转子124的径向内侧(图5的箭头A方向)施力。
因此,当超载解开机构工作时,弹性爪182相对于凹部130的卡合不仅克服弹性爪182的弹力、还克服施力部件190的作用力而被解除。由此,能够通过仅追加施力部件190的简单的方法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
进一步,施力部件190配置在弹性爪182的末端部与齿轮116的内周面之间。由此,能够防止离合器主体部114的大型化。
并且,施力部件190在齿轮116和转子124的径向对弹性爪182的末端部施力。因此,能够高效地提高该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
进一步,由于为了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而使施力部件190对弹性爪182施力,因此,在塑性领域中使用弹性爪182而无需提高弹性爪182相对于凹部130的卡合力。因此,即便超载解开机构反复工作,也能够抑制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下降的情况。由此,能够提高超载解开机构的耐久性。
并且,施力部件190与弹性爪182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由此,能够通过变更施力部件190的刚性或大小而容易地变更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
[第二实施方式]
图6中利用概要性的分解立体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20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200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结构,但是,超载解开机构的结构在以下点不同。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超载解开机构设置于离合器主体部114,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超载解开机构设置于下述的减速齿轮组252。
如图6所示,离合器壳101的内部的离合器主体部114构成减速机构250。离合器主体部114并不具备环176和施力部件190。并且形成为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齿轮116和转子124始终一体地旋转的结构。
在齿轮116的外周部形成有直齿,该直齿与后述的减速齿轮组252对应。
另一方面,电动机44以其旋转轴268的轴线方向沿着带轴20的轴线方向的状态安装于离合器壳101。
并且,在离合器壳101的内侧收纳有构成减速机构250的减速齿轮组252。减速齿轮组252具备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直齿的齿轮264。齿轮264以轴线方向沿着带轴20的轴线方向的状态被收纳于离合器壳101的内侧。
该齿轮264固定于前面所述的电动机44的旋转轴268。在齿轮264的径向侧方配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齿轮270。该齿轮270的直径比齿轮264的直径大,与该齿轮270对应地在离合器壳101形成有支承轴272。支承轴272的轴线方向沿着带轴20的轴线方向,齿轮270在与齿轮264啮合的状态下由支承轴272支承为旋转自如。
在齿轮270的轴线方向一侧(图6的箭头A侧)设置有直径比齿轮270的直径小的直齿的齿轮274。该齿轮274由树脂材料与齿轮270形成为一体,且与齿轮270同轴地配置。在齿轮274的径向侧方设置有作为电动机侧旋转体的大径齿轮278。大径齿轮278是直径比齿轮274的直径大的大径齿轮,且由树脂材料形成,构成超载解开机构276(参照图7和图8)。另外,在图6中将超载解开机构276简化示出。
如图7和图8所示,大径齿轮278具有形成为筒状(环状)的筒部278A和设置于该筒部278A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在图7中为箭头B侧的端部)的底壁部278B,形成为轴线方向尺寸短的有底圆筒状。在筒部278A的外周部形成有直齿的外齿,在底壁部278B的中央部形成有与筒部278A同心状的圆形的贯通孔280。
在筒部278A的内侧设置有构成超载解开机构276的作为连结部件的弹簧部件232。该弹簧部件232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弹簧体234构成。各个弹簧体234由板状的弹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屈曲成大致コ字状的承载部234A和从该承载部234A的两端部朝彼此接近的方向一体地延伸的一对弹性变形部234B、234C。承载部234A形成为随着朝向开口侧而变宽,且具有中间部260和设置于该中间部260的两侧的一对臂部262。并且,一对弹性变形部234B、234C在各基端侧(与承载部234A的各臂部262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235/236。其中该弹性变形部234B、234C的末端侧弯曲成S字状,且抵靠于后述的小径齿轮294的棘轮部294B的部分形成为曲面状。
这些弹簧体234以使承载部234A的开口侧(弹性变形部234B、234C侧)彼此对置的状态装配于大径齿轮278的筒部278A的内侧。从筒部278A的轴线方向观察,筒部278A的内周面形成为大致六边形状,且具备与承载部234A的中间部260抵接的中间抵接面237以及与各个臂部262对置的端侧抵接面239。通常时候在各个端侧抵接面239与各个臂部262之间确保细微的间隙。
在弹簧体234的各个弹性变形部234B、234C与臂部262之间配置有构成超载解开机构276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施力部件190。施力部件190在弹性变形后的状态或者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抵接于弹性变形部234B和臂部262以及弹性变形部234C和臂部262。
另一方面,该超载解开机构276具备作为卷绕轴侧旋转体的小径齿轮294。小径齿轮294由金属材料形成为直径比大径齿轮278的直径小的圆柱状。在小径齿轮294的轴线方向中间部设置有支轴部294A,支轴部294A与形成于大径齿轮278的底壁部278B的贯通孔280嵌合。因此,小径齿轮294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大径齿轮278相对旋转。
在小径齿轮294的轴心部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296,设置于离合器壳101的支承轴298(参照图6)插入于该贯通孔296。支承轴298的轴线方向沿着带轴20的轴线方向,小径齿轮294由该支承轴298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支承轴298经由小径齿轮294将大径齿轮278支承为能够旋转,大径齿轮278的外齿与前面所述的齿轮274啮合。
并且,在小径齿轮294的轴线方向一侧(图7的箭头A侧)设置有直径比支轴部294A的直径大的棘轮部294B,该棘轮部294B被收纳于筒部278A的内侧。在棘轮部294B的外周部形成有棘齿300。棘齿300形成为多个波型状,且具有作为卡合部的谷部300A和峰部300B。并且,上述的弹簧部件232的多个弹性变形部234B、234C的末端部抵接于棘齿300的谷部300A,从而弹簧部件232与棘齿300卡合。因此,阻止小径齿轮294相对于大径齿轮278的相对旋转。
但是,当在小径齿轮294与大径齿轮278之间作用有预定值以上的旋转力时,弹簧部件232的多个弹性变形部234B、234C被棘齿300朝承载部234A侧(筒部278A的内周侧)推压。当弹性变形部234B、234C被棘齿300朝承载部234A侧推压时,施力部件190由弹性变形部234B、234C推压。因此,施力部件190由弹性变形部234B、234C和臂部262按压而弹性变形,从而弹性变形部234B、234C弹性变形。由此,弹性变形部234B、234C的末端部在多个棘齿300上滑动并越过棘齿300的各个峰部300B,由此,允许小径齿轮294相对于大径齿轮278的相对旋转(超载解开机构76工作)。
另一方面,在小径齿轮294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图7的箭头B侧)设置有在外周部形成有直齿的外齿的齿轮部294C。该齿轮部294C朝大径齿轮278的轴线方向一侧(图7的箭头B侧)突出,在该小径齿轮294的径向侧方配置有直径比小径齿轮294的直径大的直齿的齿轮302(参照图6)。该齿轮302由金属材料形成,与该齿轮302对应地在离合器壳101形成有支承轴304。支承轴304的轴线方向沿着带轴20的轴线方向,齿轮302在与小径齿轮294的齿轮部294C啮合的状态下由支承轴304支承为旋转自如。
并且,在齿轮302的轴线方向一侧(图6的箭头B侧)同轴且一体地形成有未图示的直齿的齿轮,该齿轮与前面所述的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齿轮116啮合。由此,电动机44的旋转轴268的旋转经由减速齿轮组252传递至齿轮116。
另外,当电动机44使旋转轴268正转时,超载解开机构276的大径齿轮278和小径齿轮294绕轴线朝一方(图7和图8的箭头E方向)旋转,齿轮116朝卷绕方向(图6的箭头C方向)旋转。并且,当电动机44使旋转轴268反转时,超载解开机构276的大径齿轮278和小径齿轮294绕轴线朝另一方(图7和图8的箭头F方向)旋转,齿轮116朝拉出方向(图6的箭头D方向)旋转。
其次,对本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20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乘客落座于车辆的座椅,将安全带从本安全带卷绕装置200拉出,乘客将安全带卷挂于身体,从而能够将安全带佩戴于身体。
另一方面,当在车辆行驶中在车辆的前方存在障碍物,并且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间隔(从车辆到障碍物的距离)达到预定的范围内时,开始驱动电动机44,旋转轴268急速地旋转。
当利用电动机44的驱动力使旋转轴268旋转时,该旋转轴268的旋转力经由齿轮264、270、274传递到超载解开机构276的大径齿轮278,大径齿轮278绕轴线朝一方(图7和图8的箭头E方向)旋转。大径齿轮278的旋转经由弹簧部件232传递到小径齿轮294,从而小径齿轮294绕轴线朝一方(图7和图8的箭头E方向旋转)。小径齿轮294的旋转经由齿轮302和与该齿轮302同轴且一体地设置的未图示的齿轮传递到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齿轮116,从而离合器主体部114朝卷绕方向(图6的箭头C方向)旋转。
当离合器主体部114朝卷绕方向旋转时,设置于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锁定杆154与棘轮134啮合,从而限制离合器主体部114相对于棘轮134的朝向卷绕方向的相对旋转。在该状态下,当离合器主体部114进一步朝卷绕方向旋转时,棘轮134与离合器主体部114一起朝卷绕方向旋转。
由于棘轮134经由连结螺丝21与带轴20连结,因此,通过棘轮134朝卷绕方向旋转,带轴20朝卷绕方向旋转,安全带从长度方向基端侧开始卷绕于带轴20。由此,佩戴于乘客的身体的安全带略微的松弛、即所谓的“松弛度”被消除,安全带对乘客身体的约束性提高。
进一步,在“松弛度”被消除的状态下,乘客的身体成为障碍从而基本上无法进一步将安全带卷绕于带轴20。因此,经由安全带对带轴20输入拉出方向(图6的箭头D方向)的旋转力。该拉出方向的旋转力经由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齿轮116、与该齿轮116啮合的未图示的齿轮、以及与该齿轮同轴且一体地设置的齿轮302传递到超载解开机构276的小径齿轮294,对小径齿轮294赋予图7和图8的箭头F方向的旋转力。
此时,由于大径齿轮278想要借助电动机44的驱动力朝图7和图8的箭头E方向旋转,因此,在小径齿轮294与大径齿轮278之间作用有相对旋转力。当该旋转力达到预定值以上时,安装于大径齿轮278的弹簧部件232的多个弹性变形部234B、234C由棘齿300朝承载部234A侧(筒部278A的内周侧)推压。当弹性变形部234B、234C由棘齿300朝承载部234A侧推压时,施力部件190被弹性变形部234B、234C推压。因此施力部件190由弹性变形部234B、234C和臂部262按压而弹性变形,从而弹性变形部234B、234C弹性变形。由此,弹性变形部234B、234C的末端部与多个棘齿300滑动并越过棘齿300的各个峰部300B,由此,允许小径齿轮294相对于大径齿轮278的相对旋转。
由此,能够防止经由棘轮134和锁定杆154与离合器主体部114连结的带轴20在电动机44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过度的力朝卷绕方向旋转,能够防止安全带以过度的力紧固乘客的身体。
另一方面,在避免了车辆碰撞的危险的情况下,电动机44的旋转轴268反转。该旋转轴268的旋转力经由齿轮264、270、274传递到超载解开机构276的大径齿轮278,大径齿轮278绕轴线朝另一方(图7和图8的箭头F方向)旋转。大径齿轮278的旋转经由弹簧部件232传递到小径齿轮294,小径齿轮294绕轴线朝另一方(图7和图8的箭头F方向)旋转。小径齿轮294的旋转经由齿轮302和与齿轮302同轴且一体地设置的未图示的齿轮传递到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齿轮116,从而离合器主体部114朝拉出方向(图6的箭头D反向)旋转。
当离合器主体部114朝拉出方向旋转时,设置于离合器主体部114的锁定杆154与棘轮134之间的啮合状态被解除。因此,带轴20与离合器主体部114之间的连结被解除,带轴20能够自由旋转。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卡合部的凹部130和谷部300A分别形成于作为卷绕轴侧旋转体的转子124和小径齿轮294的外周部,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卡合部形成于作为电动机侧旋转体的齿轮116和大径齿轮278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形成为环176和弹簧部件232分别以不能相对于转子124和小径齿轮294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的结构。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190由橡胶形成,但是,例如也可以由具有弹性的弹性树脂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齿轮116或者大径齿轮278与施力部件190成形为一体。由此,能够削减作业工时,能够提高组装性。
进一步,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190形成为圆柱状,但是,施力部件190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施力部件190也可以形成为棱柱状或者圆筒状。由此,能够通过变更施力部件190的形状容易地变更超载解开机构的工作载荷。

Claims (3)

1.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
卷绕轴,用于约束车辆乘客的安全带卷绕于该卷绕轴;
电动机侧旋转体,电动机的旋转传递至该电动机侧旋转体从而该电动机侧旋转体旋转;
卷绕轴侧旋转体,该卷绕轴侧旋转体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相对旋转,且自身的旋转传递到所述卷绕轴从而使所述卷绕轴旋转;
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与设置于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和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中的一方的卡合部卡合的弹性变形部从而连结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和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当在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与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之间作用有相对旋转力时,所述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从而解除所述弹性变形部相对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由此解除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与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之间的连结;以及
弹性体,该弹性体对所述弹性变形部朝使该弹性变形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侧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弹性体配置在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和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中的另一方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电动机侧旋转体和所述卷绕轴侧旋转体的径向对所述弹性变形部施力。
CN201110040261.2A 2010-02-19 2011-02-15 安全带卷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9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5163A JP5430440B2 (ja) 2010-02-19 2010-02-19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0-035163 2010-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9977A true CN102189977A (zh) 2011-09-21
CN102189977B CN102189977B (zh) 2014-04-30

Family

ID=44475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026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977B (zh) 2010-02-19 2011-02-15 安全带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92209B2 (zh)
JP (1) JP5430440B2 (zh)
CN (1) CN1021899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0617A (zh) * 2014-03-07 2015-09-0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0195B (zh) * 2005-05-19 2010-12-15 奥托立夫发展公司 座位安全带装置
DE102014200312A1 (de) * 2014-01-10 2015-07-1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Reversibler Gurtstraffer
JP6081396B2 (ja) * 2014-03-07 2017-02-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081395B2 (ja) * 2014-03-07 2017-02-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10781175B2 (en) 2016-07-15 2020-09-22 Am Chemicals Llc Solid supports and phosphoramidite building blocks for oligonucleotide conjugates
DE102019218307A1 (de) * 2019-11-26 2021-05-2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urtaufroll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52112A1 (de) * 2000-10-20 2002-05-02 Volkswagen Ag Insassenrück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030122020A1 (en) * 2001-12-27 2003-07-03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tractor
US20040182963A1 (en) * 2003-01-15 2004-09-23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CN1842450A (zh) * 2003-08-26 2006-10-04 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两个张紧装置的带辊
CN101180195A (zh) * 2005-05-19 2008-05-14 奥托立夫发展公司 座位安全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4213B2 (ja) * 2002-07-11 2007-06-0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及びクラッチ機構
JP4571427B2 (ja) * 2004-04-01 2010-10-2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DE102008011790B4 (de) 2008-02-29 2021-10-28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Gurtaufroller fü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JP5215927B2 (ja) * 2009-04-21 2013-06-1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2529880B (zh) * 2009-04-21 2014-03-12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2010253969A (ja) * 2009-04-21 2010-11-11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243386B2 (ja) * 2009-10-20 2013-07-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52112A1 (de) * 2000-10-20 2002-05-02 Volkswagen Ag Insassenrück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030122020A1 (en) * 2001-12-27 2003-07-03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tractor
US20040182963A1 (en) * 2003-01-15 2004-09-23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CN1842450A (zh) * 2003-08-26 2006-10-04 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两个张紧装置的带辊
CN101180195A (zh) * 2005-05-19 2008-05-14 奥托立夫发展公司 座位安全带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0617A (zh) * 2014-03-07 2015-09-0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4890617B (zh) * 2014-03-07 2017-09-0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30440B2 (ja) 2014-02-26
US8292209B2 (en) 2012-10-23
US20110204173A1 (en) 2011-08-25
CN102189977B (zh) 2014-04-30
JP2011168207A (ja) 201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9977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0381307C (zh) 带卷绕装置
CN101180195B (zh) 座位安全带装置
EP2246224B1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01927750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0333945C (zh) 带卷绕装置
CN203739833U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4437963B2 (ja)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JP4491266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4890617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US9616845B2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04760566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US9302646B2 (en) Seat belt retractor
JP5199311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17213240A1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4408403B2 (ja)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CN107539267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2014046856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0208638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6069393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9280024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