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3441A -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3441A
CN102163441A CN2010102274050A CN201010227405A CN102163441A CN 102163441 A CN102163441 A CN 102163441A CN 2010102274050 A CN2010102274050 A CN 2010102274050A CN 201010227405 A CN201010227405 A CN 201010227405A CN 102163441 A CN102163441 A CN 102163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bject lens
shift position
optical disc
disc apparatus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74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3441B (zh
Inventor
中村俊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3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3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3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34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5Methods for initialising servos, start-up sequenc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其在多层化光盘中进行层间跳跃时,在事前通过学习求得的FE信号的均衡变得良好的物镜移位位置实施层间跳跃,由此抑制聚焦控制脱离,能够稳定地获得良好的记录或再现品质。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记录层多层化的光盘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例如有日本特开2009-59468号公报(专利文献1)。本公报中记载了“对于至少具备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使用数值孔径为0.8以上的物镜,在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的同时进行记录或再现。”
近年来,记录层多层化的光盘的记录或再现存在以下问题。在记录层多层化的光盘的记录或再现时,当为了变更作为记录或再现的对象的层而进行层间跳跃时,存在聚焦控制脱离的新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94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其在上述多层化光盘中也能够抑制因层间跳跃处理而导致的聚焦控制脱离,能够获得良好的记录或再现品质。
上述目的,作为其一例可以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记载的发明完成。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盘装置具备光拾取器,其使激光光束通过物镜向光盘聚光,接收由上述光盘反射的激光光束,进行信号检测;上述光拾取器具备物镜和致动器,该致动器在规定的方向上驱动,进行上述物镜的聚焦位置控制和跟踪位置控制;当进行将上述物镜在聚焦方向上加以驱动的规定的控制处理时,通过上述致动器使上述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规定量直至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在上述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上将上述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进行上述规定的控制处理。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能够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调整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学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驱动致动器使物镜向跟踪方向移动;第二步骤,在上述移动目的地的物镜移位位置上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第三步骤,在物镜扫描时取得FE信号的S形波形的正侧振幅和负侧振幅的失衡量;第四步骤,驱动致动器使物镜向跟踪方向移动;第五步骤,在上述第四步骤中移动到的物镜移位位置上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第六步骤,在物镜扫描时取得FE信号的失衡量;第七步骤,驱动致动器使物镜向跟踪方向再次移动;第八步骤,在上述第七步骤中移动到的物镜移位位置上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第九步骤,在物镜扫描时取得FE信号的S形信号失衡量;和第十步骤,根据在上述2处以上的多个物镜移位位置上检测出的FE信号失衡量,通过规定的近似计算出FE信号的失衡量变得最小的物镜移位位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能够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层间跳跃处理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多层光盘的记录或再现处理中,包括:第一步骤,判定层间跳跃必要性的有无;第二步骤,在上述第一步骤中产生层间跳跃的必要性的情况下停止跟踪控制;第三步骤,将搭载于致动器的物镜向通过上述调整学习方法求得的物镜移位位置移动;第四步骤,将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向成为下一个记录或再现的对象的记录层进行层间跳跃;第五步骤,在层间跳跃后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重新进行跟踪控制;和第六步骤,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重新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处理。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能够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聚焦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聚焦引入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向通过上述调整学习方法求得的物镜移位位置移动;和第二步骤,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驱动,进行聚焦的引入。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能够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记录层数的判别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向通过上述调整学习方法求得的物镜移位位置移动;第二步骤,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进行FE信号的S形波形的检测;和第三步骤,使用检测出的FE信号进行记录层数的判别。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获得良好、稳定的记录或再现品质的光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多层光盘的截面和搭载在致动器上的物镜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在2层盘片中进行物镜扫描时的FE信号波形的图表。
图4是对在4层盘片中进行物镜扫描时的FE信号波形通过有无物镜移位来加以比较的图表。
图5是对衍射光学元件的位置偏离时在4层盘片中进行物镜扫描时的FE信号波形通过有无物镜移位来加以比较的图表。
图6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学习处理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层间跳跃处理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聚焦引入处理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记录层数判别处理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光盘,2……主轴电动机,3……光拾取器装置,4……激光光束,5……控制电路,6……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7……信息信号记录电路,8……拾取器控制电路,9……信息信号再现电路,10……伺服信号生成电路,11……光盘表面,12……致动器,13……物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其中,各图中,对于表示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
[实施例1]
近年来,作为记录层在单面多层化的光盘的记录或再现时的新问题,存在当通过层间跳跃来变更记录或再现的对象的层时,聚焦控制脱离而导致层间跳跃失败的问题。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即使在记录层多层化的光盘中也能够抑制层间跳跃的失败,能够获得良好的记录或再现品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本实施例中通过主轴电动机2旋转光盘1,使从搭载于光拾取器装置3的激光光源出射的激光光束4对上述光盘1照射,使用受光元件检测来自光盘的反射光,从而对数据进行记录或再现。
控制电路5控制光盘装置整体的动作。上述主轴电动机的旋转速度由控制电路5通过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6进行控制。主轴电动机将光盘的旋转速度反馈回控制电路5。
在记录时,控制电路5将记录信息向信息信号记录电路7输出。该信息信号记录电路7通过拾取器控制电路8控制搭载在光拾取器装置内的激光光源的激光波形,对光盘进行信息写入。在再现时,信息信号再现电路9根据上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进行信息的再现,向控制电路5输出。
此外,接收到来自上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的伺服信号生成电路10,生成聚焦误差信号(以下记述为FE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以下记述为TE信号)作为伺服信号。接收到上述伺服信号的控制电路5向拾取器控制电路8进行反馈,驱动搭载于上述光拾取器装置的致动器,进行物镜的聚焦位置控制和跟踪位置控制,稳定而高精度地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
近年来,为了实现记录容量的增大,认为光盘的记录层数会进一步增加。在记录层多层化的光盘的记录或再现时存在新的问题,即,当为了变更作为记录或再现的对象的层而进行层间跳跃时,在上述层间跳跃处理时聚焦控制变得不稳定,聚焦控制可能会脱离而造成记录或再现处理中断。
此外,在一张光盘中具备不同标准的记录层的混合型的光盘的记录或再现时,层间跳跃处理的稳定性也很重要。例如上述混合型光盘是在一张光盘中设置有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记录层(以下记述为R、RE层)和只能进行信息的再现的记录层(以下记述为ROM层)的结构。由此,通过将存放在ROM层的内容数据的更新数据写入上述能够进行记录的记录层,从而可以对存放在光盘中的内容数据进行更新。当在上述这样的光盘的情况下对ROM层的内容数据进行再现时,因为存储有更新数据的R、RE层的信息也需要随时再现,所以ROM层与R、RE层之间的层间跳跃处理的频度增高。从而,在对应上述混合型的光盘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中,层间跳跃处理的动作稳定性的提高非常重要。
以下,说明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图2表示多层光盘的截面概要图。图2中表示4层盘片的示例,从距离盘片表面11较近的一侧起,记录层L3至记录层L0的记录层设置在1张光盘内。光盘装置在进行记录或再现时,驱动光拾取器装置的致动器12,按照激光以光束4聚光到作为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对象的记录层(以下将该记录层记述为对象层)的方式控制物镜13的聚焦方向的位置。图2中表示以记录层L2作为对象层的情况。层间跳跃处理指的是,瞬间地进行聚焦控制处理,使上述激光所聚光的记录层从当前进行记录或再现的对象层变更为接下来想要进行记录或再现的记录层。此时的伺服控制所使用的误差信号为聚焦误差信号。多层光盘中,一部分的光量不由对象层反射,而由对象层以外的记录层(以下,将该记录层记述为其他层)反射。从而,当将搭载有物镜的致动器在聚焦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上扫描时,除了对象层之外还会一同检测到来自其他层的聚焦误差信号。图3是作为光盘在普通的Blu-ray Disc(以下记述为BD)的2层盘片中,通过模拟而求得的使物镜13在聚焦方向上扫描时获得的FE信号波形。光盘的记录层间隔为25μm。光拾取器装置假定使用一般的高级推挽法(APP,advanced push-pull)。聚焦检测方式为双刀刃法。通过物镜的扫描在聚焦误差信号中获得S形波形。因为使物镜从上向下扫描,所以FE信号中首先出现来自记录层L0层的S形波形,接着出现来自记录层L1层的S形波形。光盘的层间隔为25μm时,因为足够宽,所以来自L0层的S形信号和来自L1层的S形信号相互不重叠,能够获得独立的S形波形。
而后考虑使光盘的记录层多层化至3层以上的情况。若使相邻的层的层间隔(以下记述为邻接层间隔)为与2层盘片相同的25μm间隔,则距离盘片表面最近的记录层和最远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隔(以下记述为最大层间隔)与以往相比变得非常大。因为覆盖层厚度的不同会产生使记录面上的光斑品质劣化的象差,如果不修正上述象差,则记录或再现品质会大幅降低。在记录层间隔为25μm的BD 2层盘片中,为了修正因覆盖层厚度的不同而产生的象差,一般在光拾取器装置上搭载球面象差修正单元。作为一般的球面象差修正单元,存在下述机构,即,利用步进电机将准直透镜沿光轴方向驱动,使光束的汇聚发散变化从而对依赖于覆盖层厚度产生的球面象差进行修正。当多层化引起光盘覆盖层的厚度倍增时,带来象差修正范围扩大、上述准直透镜的驱动范围扩大等,造成光拾取器装置的大型化、复杂化和高成本化等。从而在多层盘片中,需要使邻接层间隔比现有的2层盘片更窄,推进记录层的多层化。当在多层盘片中也想要维持2层盘片程度的最大间隔的情况下,3层盘片中的邻接层间隔为2层盘片的一半左右,4层中的邻接层间隔为2层盘片的30%左右,预计变窄到10μm左右。在记录层间隔变窄的光盘中,物镜扫描时的聚焦误差信号中来自各记录层的S形波形的位置接近并相互产生重叠,在S形信号波形中产生变形。
图4作为一例表示在4层的光盘中聚焦扫描时的FE信号波形,该光盘中记录层L0与记录层L1的层间隔为8μm、记录层L1与记录层L2的层间隔为16μm、记录层L2与记录层L3的层间隔为8μm。因为层间隔变窄,来自各层的S形的间隔比图3中拥挤,可知各层的S形相互影响,波形开始产生变形和失衡。上述失衡指的是,相对于聚焦控制动作点(图中纵轴零的位置),在正侧出现的信号振幅与在负侧出现的信号振幅的大小存在不同。可以说正侧振幅与负侧振幅的相对的大小差别越大,失衡量越大。此处进一步的问题在于,随着物镜的跟踪方向的位置的不同,上述S形信号波形的失衡存在变化。图4中虚线表示使从致动器的动作中心发生0.15mm透镜移位的状态下的物镜沿聚焦方向扫描时的FE信号波形。可知透镜移位造成S形波形的失衡恶化。变形造成S形信号波形中产生失衡,S形的中心从动作点偏离。比较实线和虚线可知,在透镜移位时来自各层的S形的底部(裾)的部分有变宽的倾向。多层盘片中除了S形的间隔接近之外,各S形的底部也变宽,所以来自各层的S形信号处于更加容易相互影响的状态。在光拾取器装置和光盘均没有偏差的情况下,在不使物镜移位的状态下能够获得理想的S形信号波形。换言之,能够在致动器的可动作范围的中点位置获得良好的FE信号波形。但是,在光拾取器装置或光盘中存在误差的情况下,使S形信号波形最佳的物镜的位置根据每个个体不同。
在广泛使用的高级推挽方式的光拾取器装置,有代表性的性能偏差主要原因是衍射光学元件的位置偏离。因此,图5表示上述衍射光学元件发生位置偏离时的FE信号波形。假定的光盘的层间隔与图3所示的光盘相同。可知即使不使物镜移位,FE信号波形与图3相比也有恶化。此外,图5中还同时用虚线描绘了使物镜沿跟踪方向移位0.15mm时的FE信号波形。可知在衍射光学元件存在位置偏离时,物镜移位时的S形波形的FE信号波形的失衡减少,能够提高FE信号品质。
若在不考虑能够获得良好的FE信号的上述透镜移位位置的前提下进行层间跳跃处理,则会以失衡较大的劣化了的FE信号作为指标进行层间跳跃处理,聚焦控制变得不稳定,产生聚焦控制脱离,光盘装置的可靠性降低。因为光拾取器装置和光盘的偏差依每个个体不同,所以为了在光盘装置中稳定地进行层间跳跃处理,若在事前学习物镜移位量和FE信号失衡量的关系,在层间跳跃处理时在FE信号失衡较少的物镜移位位置实施层间跳跃处理,即可提高层间跳跃处理时的可靠性。
可获得失衡较少的良好的FE信号的物镜移位位置的学习处理按如下方式进行即可。光盘装置在光盘识别过程中进行各种学习处理。还可以在上述光盘识别过程中进行FE信号波形的失衡变得较少的物镜移位位置的学习。具体而言,使物镜向跟踪方向进行透镜移位,在多个物镜移位位置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并取得FE信号波形。根据在各透镜移位位置获得的FE信号检测各个失衡量。
可以根据透镜移位量与各FE信号失衡量的关系确定失衡量最少的透镜移位位置。根据检测到的多个透镜移位位置的失衡量,通过规定的近似方法获得物镜移位量与FE信号失衡量的关系,从而求取失衡量的极小点。作为近似方法可以使用多项式近似。此外,为了简便还可以使用线性近似等。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FE信号失衡量最少的物镜位置,将其作为层间跳跃处理时应该将物镜移动到的透镜移位位置即可。于是,在使物镜移动到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可获得良好的FE信号的物镜移位位置P之后,实施层间跳跃处理。
此外,FE信号波形较为良好的物镜位置还依赖于作为上述球面象差修正单元驱动的准直透镜的位置。层间跳跃时的最佳的准直透镜的位置,按照层间跳跃前后的移动前和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的组合的不同而不同。于是,以与上述层间跳跃前后的记录层的各组合下的各准直透镜位置对应的形式,利用上述学习处理分别求取上述物镜移位位置P,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层间跳跃处理的稳定性。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中FE信号波形失衡较少的物镜移位位置的学习处理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在盘片识别过程中,在步骤S10开始学习处理。在步骤S11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使其移动到第1物镜移位位置。在步骤S12使物镜沿聚焦方向扫描。在步骤S13,在物镜扫描时取得聚焦误差信号的S形信号失衡。在步骤S14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使其移动到第2物镜移位位置。在步骤S15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在步骤S16,在物镜扫描时取得聚焦误差信号的S形信号失衡量。在步骤S17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使其移动到第3物镜移位位置。在步骤S18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在步骤S19,在物镜扫描时取得FE信号的S形信号失衡量。在步骤S20,根据在上述第1至第3的多个物镜移位位置检测到的FE信号失衡量,通过规定的近似计算FE信号的失衡量变得最小的物镜移位位置P。在步骤21结束学习处理。此外上述第1至第3物镜移位位置优选的是,从光盘的内周方向到外周方向不偏向地配置在致动器的可动作范围内。其中,上述内容中从3个测定失衡量的物镜位置的点学习物镜位置P,但也可以自由地进行增加点的个数等变更。物镜位置的测定点越多,越能够高精度地推定物镜移位位置P。
接着,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中层间跳跃处理的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在多层光盘的记录或再现中,在步骤S22中判定是否需要进行层间跳跃。在需要层间跳跃的情况下,在步骤S23中停止跟踪控制。在步骤S24使物镜移动到由上述学习处理求得的物镜移位位置P。在步骤S25中将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层间跳跃到下一个作为记录或再现的对象的记录层。在步骤S26中,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中重新进行跟踪控制。在步骤S27,在层间跳跃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重新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处理。另外,在步骤S22不需要层间跳跃的情况下,在移动前的记录层继续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处理。根据上述步骤,能够在波形变形和失衡较少的良好的FE信号中实施层间跳跃处理,能够较大地抑制多层光盘中层间跳跃时的聚焦控制脱离。
本实施例中举例表示了使用高级推挽法的光拾取器装置,但是不限于上述结构。在搭载有使用其他光学系统结构的光拾取器装置的光盘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与本实施例相同的层间跳跃处理,也能够抑制层间跳跃处理的失败,提高光盘装置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进行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驱动的规定的处理时,能够提高各种稳定性。即,在进行使物镜在聚焦方向驱动的规定的控制处理时,将物镜驱动到通过学习处理等获得的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在该物镜移位位置使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进行规定的控制处理,由此,能够提高各种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作为控制处理的一例说明了提高聚焦跳跃处理的稳定性的结构。之后的第2实施例中,说明提高其他控制处理的稳定性的结构的一例。
[实施例2]
说明第2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1实施例所示的通过学习处理获得的物镜移位位置P应用于层间跳跃以外的控制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盘装置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光盘装置的结构可以为例如与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相同的结构。与第1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层间跳跃处理之外,在其以外的控制处理中也使用上述物镜移位量P。
以下,具体说明使用上述物镜移位量P的聚焦控制处理。
透镜移位位置P的第一个应用对象是聚焦引入处理。光盘装置在开始记录或再现时进行聚焦引入处理,使得从物镜出射的激光光束聚光到旋转的光盘的任意一个记录层。在上述聚焦引入时,也与层间跳跃时相同,很可能会因为失衡造成FE信号从聚焦引入动作中心偏离,导致引入处理失败。为此,通过在将物镜移动到上述透镜移位位置P之后进行聚焦引入处理,能够基于良好的FE信号的S形波形进行聚焦的引入处理。由此能够抑制聚焦引入的失败,提高光盘装置的可靠性。
透镜移位位置P的第二个应用对象是记录层数判别处理。光盘装置在所插入的光盘的识别过程中判别光盘有几个记录层。此时使用FE信号的S形波形作为层数判别的一个指标。于是,在记录层数判别处理时,若FE信号中失衡较大,则也可能会无法高精度地对记录层数进行计数。在光盘的偏差较少、物镜移位位置P不会按每个光盘产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在物镜移位位置P使物镜向聚焦方向扫描,取得失衡较少的良好的FE信号的S形波形,进行记录层数的判别处理,由此能够提高光盘装置的记录层数的判别精度。此外,通过在上述物镜移位位置P执行使用了FE信号的调整学习处理,能够提高调整学习的精度。
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聚焦引入处理的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在步骤S29开始聚焦引入处理。在步骤S30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使其移动到透镜移位位置P。在步骤S31将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进行聚焦的引入。在步骤S32结束聚焦引入处理。
图9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记录层数的判别处理的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在步骤S33开始记录层数的判别处理。在步骤S34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使其移动到透镜移位位置P。在步骤S35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进行FE信号的S形波形的检测。在步骤S36使用检测出的FE信号进行记录层数的判别。在步骤S37结束记录层数的判别处理。
即,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上述物镜移位位置P进行聚焦引入处理和识别处理,能够提供可靠性比第1实施例高的光盘装置。
[实施例3]
说明第3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使学习FE信号失衡变得较小的物镜移位位置P所需要的时间比第1实施例短,从而可以提高光盘装置使用者的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光盘装置的结构,例如可以为与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相同的结构。
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找出FE信号失衡变得较小的物镜移位位置P的学习处理方法。第1实施例中的学习方法中,在多个物镜移位位置分别使物镜向聚焦方向扫描而取得FE信号,因此学习需要耗费时间。对此,本实施例中着眼于在生成DPP方式下的TE信号时使用的PP信号和透镜误差信号中的PP信号。PP信号的正侧振幅与负侧振幅的均衡变得最佳的物镜移位位置和FE信号失衡变得最佳的物镜移位量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于是,令上述PP信号的均衡变得最佳的位置为层间跳跃处理时使用的物镜移位位置P。对于PP信号的均衡最佳点,因为使物镜向跟踪方向移动一次就可以获知PP均衡最佳的位置,所以不需要在多个位置使物镜向聚焦方向扫描来取得FE信号失衡,带来学习时间的缩短。
即,本实施例中,具有以下优点:能够使FE信号失衡变得较小的物镜移位位置P的学习处理所需要的时间比第1实施例短,提高光盘装置使用者的便利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包含各种改进和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简单易懂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但不限定于具备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可以将某个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并且还可以在某个实施例的结构中添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

Claims (14)

1.一种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盘装置具备光拾取器,其使激光光束通过物镜向光盘聚光,接收由所述光盘反射的激光光束,进行信号检测;
所述光拾取器具备物镜和致动器,该致动器在规定的方向上驱动,进行所述物镜的聚焦位置控制和跟踪位置控制;
当进行将所述物镜在聚焦方向上加以驱动的规定的控制处理时,通过所述致动器使所述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规定量直至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在所述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上将所述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进行所述规定的控制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盘装置在从所述多层光盘的规定层向与所述规定层不同的其他层进行层间跳跃处理时,
通过所述致动器使所述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规定量直至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在所述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上将所述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进行所述层间跳跃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进行学习处理的学习单元,该学习处理中,在多个物镜移位位置上分别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并检测FE信号,根据检测出的各FE信号的正侧振幅和负侧振幅的失衡量,通过规定的近似求取FE信号失衡变得最小的物镜移位位置,
所述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是由所述学习单元求得的物镜移位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
是PP信号的正侧振幅和负侧振幅的均衡变得最好的物镜移位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
是搭载所述物镜的致动器的可动作范围的中点。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拾取器具备准直透镜,该准直透镜在激光光束的光轴方向上驱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所述学习单元,在所述准直透镜的多个光轴方向位置上分别实施所述学习处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进行将所述物镜在聚焦方向上加以驱动的所述规定的控制处理时,
所述规定的物镜移位位置随着所述准直透镜的光轴方向的位置不同而不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控制处理,是在多层光盘识别过程中将所述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取得FE信号而进行层数判别的多层光盘的层数判别处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控制处理,是为了对多层光盘开始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而将所述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向所述多层光盘的规定层进行聚焦的引入的聚焦引入处理。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对1片光盘内具备不同规格的记录层或再现层的混合型的多层光盘进行记录或再现的功能。
11.一种能够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调整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学习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驱动致动器使物镜向跟踪方向移动;
第二步骤,在所述移动目的地的物镜移位位置上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
第三步骤,在物镜扫描时取得FE信号的S形波形的正侧振幅和负侧振幅的失衡量;
第四步骤,驱动致动器使物镜向跟踪方向移动;
第五步骤,在所述第四步骤中移动到的物镜移位位置上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
第六步骤,在物镜扫描时取得FE信号的失衡量;
第七步骤,驱动致动器使物镜向跟踪方向再次移动;
第八步骤,在所述第七步骤中移动到的物镜移位位置上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
第九步骤,在物镜扫描时取得FE信号的S形信号失衡量;和
第十步骤,根据在所述2处以上的多个物镜移位位置上检测出的FE信号失衡量,通过规定的近似计算出FE信号的失衡量变得最小的物镜移位位置。
12.一种能够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层间跳跃处理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多层光盘的记录或再现处理中,包括:
第一步骤,判定层间跳跃必要性的有无;
第二步骤,在所述第一步骤中产生层间跳跃的必要性的情况下停止跟踪控制;
第三步骤,将搭载于致动器的物镜向通过所述调整学习方法求得的物镜移位位置移动;
第四步骤,将物镜向聚焦方向驱动,向成为下一个记录或再现的对象的记录层进行层间跳跃;
第五步骤,在层间跳跃后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重新进行跟踪控制;和
第六步骤,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重新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处理。
13.一种能够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聚焦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聚焦引入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向通过所述调整学习方法求得的物镜移位位置移动;和
第二步骤,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驱动,进行聚焦的引入。
14.一种能够对多层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记录层数的判别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将物镜向跟踪方向驱动,向通过所述调整学习方法求得的物镜移位位置移动;
第二步骤,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扫描,进行FE信号的S形波形的检测;和
第三步骤,使用检测出的FE信号进行记录层数的判别。
CN201010227405.0A 2010-02-15 2010-07-12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34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9656A JP5358475B2 (ja) 2010-02-15 2010-02-15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2010-029656 2010-0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3441A true CN102163441A (zh) 2011-08-24
CN102163441B CN102163441B (zh) 2015-06-03

Family

ID=44369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740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3441B (zh) 2010-02-15 2010-07-12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84518B2 (zh)
JP (1) JP5358475B2 (zh)
CN (1) CN1021634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58078A1 (en) * 2008-07-11 2011-06-30 Pioneer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focus jump metho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1156A (en) * 1996-11-27 2000-08-08 Nikon Corporation Focus control device to perform focus control for a multi-layer recording medium
CN101246714A (zh) * 2007-02-16 2008-08-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拾取器和具有该光拾取器的盘装置
CN101345063A (zh) * 2007-07-13 2009-01-14 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判别光盘种类的装置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8584B2 (ja) * 1996-11-06 2004-01-1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多層光ディスク記録情報の再生装置
US5974009A (en) * 1996-10-29 1999-10-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ocus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use in multilayer optical disk reproduction system
JP2000011387A (ja) * 1998-06-15 2000-01-14 Sharp Corp 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の記録層数判別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の記録層数判別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TW564404B (en) 2000-09-06 2003-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disk unit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JP2002092914A (ja) * 2000-09-20 2002-03-29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のサーボ自動調整方法
US7054240B2 (en) * 2002-03-04 2006-05-30 Zora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focus control on a multi layer disc
JP4711748B2 (ja) * 2005-06-03 2011-06-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12182A (ja) * 2005-06-30 2007-01-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80402A (ja) * 2005-09-15 2007-03-29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583328B2 (ja) * 2006-02-28 2010-11-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判別方法
JP4472653B2 (ja) * 2006-03-28 2010-06-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装置、光ディスク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8041154A (ja) * 2006-08-04 2008-0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123636A (ja) * 2006-11-15 2008-05-29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2008257825A (ja) * 2007-04-09 2008-10-23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1156A (en) * 1996-11-27 2000-08-08 Nikon Corporation Focus control device to perform focus control for a multi-layer recording medium
CN101246714A (zh) * 2007-02-16 2008-08-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拾取器和具有该光拾取器的盘装置
CN101345063A (zh) * 2007-07-13 2009-01-14 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判别光盘种类的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99883A1 (en) 2011-08-18
JP5358475B2 (ja) 2013-12-04
CN102163441B (zh) 2015-06-03
US8184518B2 (en) 2012-05-22
JP2011165291A (ja) 2011-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42173B1 (ko) 초점 조정 방법 및 광픽업 장치
US727737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gnizing optical discs, optical disc driv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inguishing data storage layer
JP5621227B2 (ja) 光情報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US8154961B2 (en)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focus jump method for multilayer optical disk
JP5403769B2 (ja) ガイド層分離型の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ドライブ装置及び記録層アクセス方法
KR100628615B1 (ko) 광디스크 장치
CN102163441A (zh)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0593815C (zh) 光盘设备和物镜类型的辨别方法
JP5417007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1086862A (zh) 光盘装置
WO2012153476A1 (ja) 光情報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又は再生方法
US8503273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CN102044270A (zh) 光盘装置
CN102005216B (zh) 焦点跳跃方法和光盘装置
JP2009230781A (ja) 記録層切替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2136283B (zh) 光盘装置、光盘装置的驱动方法
WO2014050398A1 (ja) 光記録装置、光記録方法及び多層光ディスク
JP5659911B2 (ja) 光記録再生方法、光記録再生装置
JP2015001998A (ja) 光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合焦制御方法
JP2011248978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判別方法。
KR20100137367A (ko) 광 픽업 및 광 디스크 장치
JP2014137838A (ja) 光記録方法、光記録装置および光記録媒体セット
CN103137145A (zh) 光信息记录介质、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以及补写方法
JP2008123618A (ja)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その球面収差補正値取得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089789A (ja) 光記録装置及びチルト量測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Termination date: 201607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