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2693A - 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2693A
CN102162693A CN2011100394014A CN201110039401A CN102162693A CN 102162693 A CN102162693 A CN 102162693A CN 2011100394014 A CN2011100394014 A CN 2011100394014A CN 201110039401 A CN201110039401 A CN 201110039401A CN 102162693 A CN102162693 A CN 1021626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atch box
exchange tube
heat exchange
path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94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2693B (zh
Inventor
花房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 ltd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2162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2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2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26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75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e.g.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09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having only transversal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ehicles
    • F28D2021/0084Condens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冷凝器。在冷凝器(1)的左端部侧分体设有:第一集液箱(3),连接第二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2、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集液箱(4),连接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第一集液箱(3)位于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外侧。使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比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侧部分设有比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更向左侧突出的突出部(2a),在相邻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间配置散热片(6)的突出部(6a)。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及相邻的突出部(2a)间的散热片(6)的突出部(6a)形成热交换部(17)。该冷凝器(1)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

Description

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在例如搭载于汽车上的汽车空调中使用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谓“冷凝器”的术语除了通常的冷凝器以外,还包含具有冷凝部及过冷却部的过冷式冷凝器。
另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上下、左右是指图1及图3的上下、左右。
作为例如汽车空调的冷凝器,公知有这样的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着设有三个,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连接有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除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被配置在第一集液箱之上,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极大,并且,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由此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器的功能,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并且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及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位于同一垂直线上,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参照日本实开平3-31266号公报)。
在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由于为了有效地进行在第一集液箱内的气液分离,需要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比第二集液箱大相当多,所以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比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大相当多,因此存在为配置冷凝器需要大的空间的问题。
另外,通常,在冷凝器的附近配置有其他设备,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成为其他设备的障碍。例如,通常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在发动机室内会产生浪费的空间,无法实现空间节省。而且,由于在第一集液箱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连接有热交换管,所以会存在气液分离性能不充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冷凝器,即使在其附近配置有其他设备的情况下,该冷凝器与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也不容易成为其他设备的障碍。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1)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着设有三个以上,其中,
所述冷凝器具有由包含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群,并且,在所述组群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下任意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该组群中的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所述组群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和构成与所述组群相比设置在下方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剩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相比的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比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配置有散热片,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及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
2)如上述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向下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一集液箱中的与第二集液箱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连接有第一热交换管,该第一热交换管构成所述组群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及设置在与所述组群相比的下方的热交换通路。
3)如上述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向上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一集液箱中的与第二集液箱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连接有构成所述组群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在第一集液箱中的与第二集液箱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连接有第一热交换管,该第一热交换管构成设于与所述组群相比的下方的热交换通路。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中,所述组群的全部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与所述组群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气液分离部件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6)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集液箱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在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
7)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着设有两个以上,其中,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连接有构成上下任意一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剩余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相比的左右方向外侧,第一集液箱中的、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一端部,位于第二集液箱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于第一集液箱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比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配置有散热片,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及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
8)如上述7)所述的冷凝器,其中,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9)如上述7)或8)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气液分离部件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中,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全部第二热交换管是笔直的。
11)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中,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且在通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在规定长度范围内弯曲,弯曲的热交换管的弯曲部与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
12)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中,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且在通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弯曲,弯曲了的第一热交换管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弯曲部与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上述1)至6)的冷凝器,由于具有由包含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群,并且,在所述组群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下任意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该组群中的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所述组群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和构成与所述组群相比设置在下方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剩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相比的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所以,由于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到例如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或与上端相比的上方,所以与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无需使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比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大,就能够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尤其是,即使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所以第一集液箱也不会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不会在发动机室内产生浪费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有空间存在,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佳。
而且,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比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配置有散热片,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及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所以,同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端部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端部位于同一垂直线上的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较,第一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热交换部的面积增大,因此热交换效率提高。
根据上述4)的冷凝器,由于制冷剂从构成位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在第一集液箱内进行气液分离,所以,能够抑制压力下降的发生并防止液相制冷剂的再次气化。
另外,根据上述4)的冷凝器,由于制冷剂从构成位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在第一集液箱内进行气液分离,所以,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热交换管内,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热交换管内,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但是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
根据上述7)的冷凝器,由于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连接有构成上下任意一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剩余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相比的左右方向外侧,第一集液箱中的、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一端部,位于第二集液箱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所以,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到例如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无需使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比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大,就能够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尤其是,即使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所以第一集液箱也不会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不会在发动机室内产生浪费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而且,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有空间存在,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佳。
而且,由于在连接于第一集液箱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比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配置有散热片,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及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所以,同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端部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端部位于同一垂直线上的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较,第一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热交换部的面积增大,因此热交换效率提高。
尤其是,由于在构成位于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连接在第一集液箱的情况下,制冷剂从该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在第一集液箱内进行气液分离,所以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热交换管内,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热交换管内,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但是,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
根据上述11)及12)的冷凝器,即使在需要在冷凝器中的配置有第一集液箱的一侧的通风方向上的相反侧配置其他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集液箱成为障碍。例如,通常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但通过将第二集液箱配置在向通风方向上游侧错开的位置,能够防止第二集液箱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7是沿图6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冷凝器中的第一集液箱的变形例的与图7相当的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中的设置第一集液箱的位置及第一热交换管的变形例的与图2相当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中的设置第一集液箱及第二集液箱的位置和第一热交换管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变形例的与图2相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的纸面里侧(图2的上侧)为前,以其相反侧为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铝”的术语,除了包含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
而且,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部分及相同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全体结构,图2表示其主要部分的结构,图3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在图3中,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还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
在图1~图3中,冷凝器1具有:以使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且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2A、2B;与热交换管2A、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三个铝制集液箱3、4、5;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2A、2B彼此之间及上下两端的外侧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2A、2B上的铝制波纹状散热片6A、6B;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6A、6B的外侧且被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6A、6B上的铝制侧板7,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P3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这里设有三个。将三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而且,冷凝器1具有由包含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的组群G,在组群G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三热交换通路P3。在组群G中,制冷剂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下端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流动。
在冷凝器1的左端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3,其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组群G中的位于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及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二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2、P3的热交换管2A;第二集液箱4,其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剩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此外,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二集液箱4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二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2、P3的热交换管2A。
这里,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此外,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彼此之间及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下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A称为第一波纹状散热片,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彼此之间及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与上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B称为第二波纹状散热片。
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但第一集液箱3的水平截面积比第二集液箱4的大。第一集液箱3被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4相比的左侧(左右方向外侧),第一及第二集液箱3、4的中心线(两集液箱3、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同一垂直平面上。因此,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在水平截面中或俯视观察时没有重合的部分。另外,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利用重力进行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部的功能。即,第一集液箱3的内容积是如下这样的内容积: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由此只有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流入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A、2B内。
在冷凝器1的右端部侧配置有与构成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连接的第三集液箱5。第三集液箱5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二集液箱4相同。
而且,第三集液箱5内被设置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和第三热交换通路P3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8划分成上侧集液部11和下侧集液部12,在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3,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2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5,由此,在组群G中,如上所述,制冷剂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下端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流动。另外,在第二集液箱4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3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14,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1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16。
而且,由第二集液箱4、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第一热交换通路P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A,由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3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1B,组群G的全部热交换通路、即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都是笔直的,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第一集液箱3侧端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第二集液箱4部侧端部)相比延伸到更左侧,由此,在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侧部分(第一集液箱3侧的部分)设置有比第二热交换管2B中的左端部更向左侧(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a。另外,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左端部与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左端部相比也延伸到更左侧,由此在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左侧部分设置有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左端部相比更向左侧突出且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上的突出部6a。而且,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及所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突出部6a形成热交换部17。在图3中用网格线表示热交换部17。
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分隔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地配置有铝制中间部件18。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作为中间部件18,使用与第二热交换管2B完全相同的管。由于中间部件18的两端部不插入第一集液箱3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所以能够使用与第二热交换管2B完全相同的管。
冷凝器1是通过将所有的部件一并钎焊而制造成的。
冷凝器1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冷冻循环,作为汽车空调搭载在车辆上。
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1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14及制冷剂入口13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进入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进入了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2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1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6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图4~图14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他的实施方式。此外,图4~图6、图9~图14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还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
在是图4所示的冷凝器2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P3、P4上下并列地设有四个。将四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P1、P2、P3、P4。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而且,冷凝器20具有由包含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构成的组群G,并且在组群G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四热交换通路P4。在组群G中,制冷剂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下端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流动。
构成组群G中的位于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及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另外,构成剩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分别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与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处、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21、22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23、中间集液部24和下侧集液部25,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23形成有制冷剂入口26,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25形成有制冷剂出口27。另外,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23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24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24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25上。其结果是,在组群G中,如上所述,制冷剂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下端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流动。此外,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26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及与制冷剂出口27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而且,由第二集液箱4、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23和中间集液部24以及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20A,由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25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4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20B,组群G的全部热交换通路、即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第四热交换通路P4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4所示的冷凝器20中,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分隔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地配置有铝制中间部件18。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上,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
其他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4所示的冷凝器2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26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23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24内。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2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进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进入了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25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27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在是图5所示的冷凝器30的情况下,第一集液箱3由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的铝制筒状主体31、以及能够自由拆装地安装在筒状主体31的上端部且封闭筒状主体31的上端开口的盖体32构成。在制造冷凝器30时,只有筒状主体31与其他部件同时被一并钎焊,在制造冷凝器30后,盖体32被安装在筒状主体31上。
另外,在第一集液箱3内配置有干燥剂33,利用该干燥剂33除去通过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而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中的水分。干燥剂33在制造冷凝器30后且在将盖体32安装在筒状主体31上之前被装入筒状主体31内。
其他结构与图4所示的冷凝器20相同,制冷剂与图4所示的冷凝器20的情况同样地流动。此外,在图5中,用30A表示与图4所示的冷凝器20结构相同的冷凝部,同样地,30B表示过冷却部。
在是图6及图7所示的冷凝器35的情况下,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设有铝制气液分离部件36。气液分离部件36是板状,并形成有整流用贯通孔37。气液分离部件36是这样的部件:通过使从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产生的搅拌涡流的影响难以传递到第一集液箱3内的与气液分离部件36相比下方的部分,从而使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分离到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其结果是,只有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整流用贯通孔37而被送入到第一集液箱3内的与气液分离部件36相比下方的部分,由此能够使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效率良好地流入到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与气液分离部件36相比上方的部分配置干燥剂33。该情况下,与图5所示的冷凝器30的情况同样地,第一集液箱3由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的铝制筒状主体31、以及能够自由拆装地被安装在筒状主体31的上端部且封闭筒状主体31的上端开口的盖体32构成。在制造冷凝器30时,只有筒状主体31与其他部件同时被一并钎焊,在制造冷凝器30后,将干燥剂33放入筒状主体31内,然后将盖体32安装在筒状主体31上。
其他结构与图4所示的冷凝器20相同,制冷剂与图4所示的冷凝器20的情况同样地流动。此外,在图6及图7中,用35A表示与图4所示的冷凝器20结构相同的冷凝部,同样地,35B表示过冷却部。
在图6及图7所示的冷凝器35中,还有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代替气液分离部件36而配置图8所示的过滤器40的情况。过滤器40是在具有贯通孔42的铝制板状主体41上以堵塞贯通孔42的方式固定有不锈钢制筛网43的部件。该情况下,能够进行制冷剂中的异物的去除。
在是图9所示的冷凝器5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P3、P4上下并列地设有四个。将四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作为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P1、P2、P3、P4。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而且,冷凝器50具有由包含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的组群G,并且在组群G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在组群G中,制冷剂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下端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流动。
构成组群G中的位于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及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二~第四热交换通路P2、P3、P4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另外,构成剩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二~第四热交换通路P2、P3、P4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第一集液箱3内通过设置于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51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52和下侧集液部53,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设置于第二热交换通路P2和第三热交换通路P3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54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55和下侧集液部56,在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57,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53形成有制冷剂出口58。另外,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55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52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55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52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56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53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56上。其结果是,在组群G中,如上所述,制冷剂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下端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流动。此外,在第二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57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及与制冷剂出口58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而且,由第二集液箱4、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5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50A,由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56以及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50B,组群G的全部热交换通路、即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9所示的冷凝器50中,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4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分隔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地配置有铝制中间部件18。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
其他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9所示的冷凝器5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57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55内。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55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52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52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52内的下部,并进入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进入了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56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56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53内,通过制冷剂出口58及制冷剂出口部件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52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52内的上部。
在是图10所示的冷凝器6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P3、P4、P5上下并列地设有五个。将五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作为第一~第五热交换通路P1、P2、P3、P4、P5。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P5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而且,冷凝器60具有由包含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构成的组群G,并且在组群G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四及第五热交换通路P4、P5。在组群G中,制冷剂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下端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流动。
构成组群G中的位于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及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三~第五热交换通路P3、P4、P5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另外,构成剩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三~第五热交换通路P3、P4、P5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第一集液箱3内通过设置在第四热交换通路P4和第五热交换通路P5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61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62和下侧集液部63,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分别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处、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64、65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66、中间集液部67和下侧集液部68,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66形成有制冷剂入口69A,在构成过冷却部60B的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63形成有制冷剂出口69B。另外,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66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67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62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67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62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68上;第五热交换通路P5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63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68上。其结果是,在组群G中,如上所述,制冷剂从上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下端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流动。此外,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69A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在第一集液箱3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69B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10所示的冷凝器60中,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分隔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地配置有铝制中间部件18。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
其他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10所示的冷凝器6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69A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66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流入了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67内,并于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62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62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62内的下部,并进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进入了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68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68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五热交换通路P5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63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69B及制冷剂出口部件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62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62内的上部。
在是图11所示的冷凝器7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P3、P4上下并列地设有四个。将上侧的三个热交换通路从下方起按顺序作为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将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作为第四热交换通路P4。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而且,冷凝器70具有由包含上端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构成的组群G,并且在组群G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四热交换通路P4。在组群G中,制冷剂从下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上端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流动。
构成组群G中的位于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及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另外,构成剩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此外,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二集液箱4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组群G的上端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A,在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二集液箱4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与组群G相比设置在下方的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2A。因此,构成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分别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处、及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71、72被划分成中间集液部73、上侧集液部74和下侧集液部75,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7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76,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75形成有制冷剂出口77。另外,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73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74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74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75上。其结果是,在组群G中,如上所述,制冷剂从下端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向上端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流动。此外,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76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及与制冷剂出口77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而且,由第二集液箱4、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73和上侧集液部74以及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70A,由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75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4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20B,组群G的全部热交换通路、即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与组群G相比位于下方的第四热交换通路P4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11所示的冷凝器70中,分别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及在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一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分隔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地配置有铝制中间部件18。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及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与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
其他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11所示的冷凝器7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76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73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流入了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74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7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进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进入了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75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77及制冷剂出口部件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在是图12所示的冷凝器8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将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作为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此外,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即第一集液箱3中的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热交换管2A构成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一端部,位于第二集液箱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因此,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而且,由第一~第三集液箱3~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80A,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80A的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81,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82。而且,在第一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8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同样地,在第一集液箱3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82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12所示的冷凝器80中,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分隔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地配置有铝制中间部件18。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
其他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12所示的冷凝器8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81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82及制冷剂出口部件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在是图13所示的冷凝器9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P3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将三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作为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构成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构成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此外,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即第一集液箱3中的、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热交换管2A构成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一端部,位于第二集液箱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因此,构成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91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92和下侧集液部93,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92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94,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95。另外,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92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93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被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被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93上。此外,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92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94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同样地,在第一集液箱3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9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而且,由第一~第三集液箱3~5及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90A,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13所示的冷凝器90中,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分隔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地配置有铝制中间部件18。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
其他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13所示的冷凝器9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94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92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流入了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93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93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9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在是图14所示的冷凝器100的情况下,在右端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三集液箱101,通过钎焊连接有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右端部;第四集液箱102,被配置在第三集液箱101的下方,并通过钎焊连接有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右端部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右端部。
而且,由第一~第四集液箱3、4、101、102及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00A,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在第三集液箱101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03。
其他结构与图13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14所示的冷凝器10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103流入第三集液箱101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流入了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四集液箱102内。流入了第四集液箱102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9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图4~图6、图9~图14所示的冷凝器20、30、35、50、60、70、110、90、100中,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都是笔直的,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相比延伸到更左侧,由此,在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侧部分设有与第二热交换管2B中的左端部相比更向左侧突出的突出部2a。另外,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左端部与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左端部相比也延伸到更左侧,由此,在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左侧部分设有与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左端部相比更向左侧突出且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上的突出部6a。而且,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2A的突出部2a及所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突出部6a形成热交换部17。在图4~图6、图9~图14中,用网格线表示热交换部17。
图15表示冷凝器中的设置第一集液箱的位置及第一热交换管的变形例。
在图15中,第一集液箱3被配置在第二集液箱4的左斜后方,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在水平截面中或俯视观察时没有重合的部分。而且,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向斜后方弯曲,弯曲了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弯曲部2b与该热交换管2A的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左侧部分的突出部6a存在于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弯曲部2b彼此之间。
图16表示冷凝器中的设置第一集液箱及第二集液箱的位置、以及第一热交换管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变形例。
在图16中,第二集液箱4与第三集液箱5相比配置在后方,第一集液箱3配置在第二集液箱4的左斜后方,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在水平截面上或俯视观察时没有重合的部分。而且,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第一热交换管2A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分别以相同角度向斜后方弯曲,弯曲了的两热交换管2A、2B的弯曲部2c、2d与该热交换管2A、2B的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另外,第二集液箱4配置在与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不弯曲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相比的左斜后方,第一集液箱3配置在第二集液箱4的左斜后方。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的左侧部分的突出部6a存在于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弯曲部2c彼此之间。

Claims (12)

1.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着设有三个以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具有由包含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群,并且,在所述组群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下任意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该组群中的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所述组群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和构成与所述组群相比设置在下方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剩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连接,
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相比的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比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配置有散热片,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及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向下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一集液箱中的与第二集液箱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连接有第一热交换管,该第一热交换管构成所述组群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及设置在与所述组群相比的下方的热交换通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向上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一集液箱中的与第二集液箱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连接有构成所述组群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在第一集液箱中的与第二集液箱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连接有第一热交换管,该第一热交换管构成设于与所述组群相比的下方的热交换通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群的全部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与所述组群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气液分离部件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集液箱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在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
7.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着设有两个以上,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连接有构成上下任意一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剩余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
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相比的左右方向外侧,第一集液箱中的、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一端部,位于第二集液箱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连接于第一集液箱的第一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部分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比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第二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配置有散热片,由所有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及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之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气液分离部件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10.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全部第二热交换管是笔直的。
11.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且在通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在规定长度范围内弯曲,弯曲的热交换管的弯曲部与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
12.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且在通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弯曲,弯曲了的第一热交换管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弯曲部与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
CN201110039401.4A 2010-02-16 2011-02-15 冷凝器 Active CN1021626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0867 2010-02-16
JP2010-030867 2010-02-16
JP2011-003231 2011-01-11
JP2011003231A JP5732258B2 (ja) 2010-02-16 2011-01-11 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2693A true CN102162693A (zh) 2011-08-24
CN102162693B CN102162693B (zh) 2015-06-03

Family

ID=443174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4004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02402U (zh) 2010-02-16 2011-02-15 冷凝器
CN201110039401.4A Active CN102162693B (zh) 2010-02-16 2011-02-15 冷凝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4004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02402U (zh) 2010-02-16 2011-02-15 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062919B2 (zh)
JP (1) JP5732258B2 (zh)
CN (2) CN202002402U (zh)
DE (1) DE10201101135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253A (zh) * 2015-03-24 2016-11-2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CN111094875A (zh) * 2017-08-29 2020-05-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凝器和具备冷凝器的制冷装置
CN111536717A (zh) * 2020-05-22 2020-08-14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制冷用壳管冷凝器高效过冷增焓室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51536B2 (en) * 2008-09-30 2017-01-24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with receiver tank
FR2988825B1 (fr) * 2012-03-30 2015-05-0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thermiqu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US9267717B2 (en) * 2012-06-21 2016-02-23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charge management
CN105283718B (zh) * 2013-06-13 2017-10-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20150041414A1 (en) * 2013-08-09 2015-02-12 Ledwell & Son Enterprises, Inc. Hydraulic fluid cooler and filter
CN103925745B (zh) * 2014-05-06 2016-04-06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折弯式换热器
JP6572040B2 (ja) * 2014-08-08 2019-09-0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KR101837046B1 (ko) * 2015-07-31 2018-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6819374B2 (ja) * 2017-03-13 2021-01-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TWI718485B (zh) * 2019-02-27 2021-02-1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交換裝置
WO2021177122A1 (ja) * 2020-03-03 2021-09-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エアクール 受液器一体凝縮器
TWI726776B (zh) * 2020-07-24 2021-05-0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1266U (zh) * 1989-07-31 1991-03-27
JPH11316065A (ja) * 1998-05-01 1999-11-16 Showa Alum Corp レシーバータンク付きコンデンサ
EP1167910A2 (en) * 2000-06-20 2002-01-02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ondenser
GB2390148A (en) * 2002-06-25 2003-12-31 Visteon Global Tech Inc A variable volume condenser assembly
WO2010047320A1 (ja) * 2008-10-20 2010-04-29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6379A (en) * 1986-07-29 1990-06-26 Showa Aluminum Kabushiki Kaisha Condenser for use in a car cooling system
JPH0258665U (zh) * 1988-10-18 1990-04-26
JP2806379B2 (ja) * 1989-04-28 1998-09-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凝縮器
JPH0331266A (ja) 1989-06-27 1991-02-12 Nissan Chem Ind Ltd ピリミジン誘導体及び除草剤
JP2989866B2 (ja) * 1990-07-31 1999-12-13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3017272B2 (ja) * 1990-11-07 2000-03-06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熱交換器
JPH04340094A (ja) * 1991-05-17 1992-11-26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3273845B2 (ja) * 1993-12-28 2002-04-1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US5546761A (en) * 1994-02-16 1996-08-20 Nippondenso Co., Ltd. Receiver-integrated refrigerant condenser
JPH10288425A (ja) * 1997-04-11 1998-10-27 Zexel Corp レシーバタンクのタンク筐体
JP2003336938A (ja) * 2002-05-15 2003-11-28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JP2005321151A (ja) * 2004-05-10 2005-11-17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WO2006083484A1 (en) * 2005-02-02 2006-08-10 Carrier Corporatio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pump applications
JP4682765B2 (ja) * 2005-09-20 2011-05-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07163042A (ja) * 2005-12-14 2007-06-28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US8307669B2 (en) * 2007-02-27 2012-11-13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flat tube evaporator with improved condensate drainage
US8783335B2 (en) * 2010-04-16 2014-07-22 Showa Denko K.K. Condens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1266U (zh) * 1989-07-31 1991-03-27
JPH11316065A (ja) * 1998-05-01 1999-11-16 Showa Alum Corp レシーバータンク付きコンデンサ
EP1167910A2 (en) * 2000-06-20 2002-01-02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ondenser
GB2390148A (en) * 2002-06-25 2003-12-31 Visteon Global Tech Inc A variable volume condenser assembly
WO2010047320A1 (ja) * 2008-10-20 2010-04-29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253A (zh) * 2015-03-24 2016-11-2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CN111094875A (zh) * 2017-08-29 2020-05-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凝器和具备冷凝器的制冷装置
CN111094875B (zh) * 2017-08-29 2021-08-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凝器和具备冷凝器的制冷装置
CN111536717A (zh) * 2020-05-22 2020-08-14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制冷用壳管冷凝器高效过冷增焓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02402U (zh) 2011-10-05
US20110198065A1 (en) 2011-08-18
US9062919B2 (en) 2015-06-23
JP5732258B2 (ja) 2015-06-10
US20150241097A1 (en) 2015-08-27
JP2011191048A (ja) 2011-09-29
US9791190B2 (en) 2017-10-17
DE102011011357A1 (de) 2011-08-18
CN102162693B (zh)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02402U (zh) 冷凝器
CN101978229B (zh) 冷凝器
CN102235781B (zh) 冷凝器
CN202757354U (zh) 冷凝器
CN103256759A (zh) 热交换器
CN202002405U (zh) 冷凝器
CN204648765U (zh) 冷凝器
CN203518348U (zh) 蒸发器
CN202002403U (zh) 冷凝器
CN202692754U (zh) 层叠型热交换器
CN202092382U (zh) 冷凝器
CN107606825B (zh) 冷凝器
JP2010175166A (ja) 熱交換器
JP2016118314A (ja) エバポレータ
CN202757356U (zh) 冷凝器
CN108120120A (zh) 蒸发器
CN204923950U (zh) 热交换器
CN207395243U (zh) 蒸发器
JP2014052163A (ja) 熱交換器
JP5604140B2 (ja) コンデンサ
JP6322529B2 (ja) コンデンサ
JP2012037099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22097926A (ja) 熱交換器
JP5538045B2 (ja) コンデンサ
JP2011027326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EIHIN COOL WARM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207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09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Applicant after: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Tochigi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25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Patentee after: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