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9907A -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9907A
CN102159907A CN2009801370380A CN200980137038A CN102159907A CN 102159907 A CN102159907 A CN 102159907A CN 2009801370380 A CN2009801370380 A CN 2009801370380A CN 200980137038 A CN200980137038 A CN 200980137038A CN 102159907 A CN102159907 A CN 1021599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duction heating
refrigerant piping
hea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70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59907B (zh
Inventor
若岛真博
浅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59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9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599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99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0Refrigerant piping for use inside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5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14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G01K1/143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for measuring surface temperatur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5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 H05B6/108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for heating a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8Refrigerant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2201/00Application of thermometers in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bstract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即使在电磁感应加热中制冷剂配管的温度急剧变化,也能提高温度检测的响应性。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外表面由SUS管(F2)构成的制冷剂配管(F)的加热,并包括线圈(68)和保险丝(15)。线圈(68)配置于制冷剂配管(F)的附近。保险丝(15)与制冷剂配管(F)的外表面接触,其与制冷剂配管(F)的接触面的形状与制冷剂配管(F)的外表面中的被接触部分的形状大致相同。

Description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冷循环中,包括有使制冷剂的热量放出的散热器和对制冷剂施加热量的加热器等。例如,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在制冷运转循环中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获得热量,在制热运转循环中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获得热量。
根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210720号公报)中记载的空调机的制冷循环,提出了不仅从如上所述的室内的空气、室外的空气获得热量,还另行利用制冷剂加热装置来使制冷剂获得热量的系统。在该制冷剂加热装置中,通过使用燃烧器加热制冷剂所流过的热交换器,来对在热交换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施加热量。这样,由于在该空调机中采用了制冷剂加热装置,因此,在制冷剂需要热量的情况下,能不受室内、室外的气温等制约地对制冷剂进行加热。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如上所述的制冷剂加热装置,也可采用作为电方式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而非使用燃烧器等的火的方式的加热。例如,可在包括磁性体材料的制冷剂配管的周围卷绕电磁感应线圈,从而基于使电流在该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中流动而产生的磁通来使制冷剂配管发热。然后,可使用该制冷剂配管的发热对制冷剂进行加热。
然而,在使电流在线圈中流动以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制冷剂配管的情况下,与利用燃烧器等加热的情况不同,有时温度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地变化。因此,迅速把握制冷剂配管的当前温度也许会变得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电磁感应加热中制冷剂配管的温度急剧变化时,也能提高温度检测的响应性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对制冷剂配管和/或与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包括线圈和管温度检测部。线圈配置于制冷剂配管的附近。管温度检测部与制冷剂配管的外表面接触,其与制冷剂配管的接触面的形状与制冷剂配管的外表面上的被接触部分的形状大致相同。在此,在“制冷剂配管”中,包括有构成内侧表面的部分、构成外侧表面的部分以及位于内侧表面与外侧表面之间的部分中的任一个部分。即,通过电磁感应产生涡电流的构件既可构成制冷剂配管的外表面,也可构成制冷剂配管的内侧表面,还可位于制冷剂配管的外表面与内侧表面之间。另外,在“与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中,例如,包括有配置于配管内的制冷剂通路上以与制冷剂直接接触的构件、配置于制冷剂配管的外侧以对制冷剂配管进行加热的构件等。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制冷剂配管”及“与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是在其至少一部分中含有磁性体的构件或是该磁性体的合金。从进行效率相对于耗电量较高的加热的观点来看,较为理想的是,磁性体是强磁性体。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管温度检测部与制冷剂配管的外表面接触,由于管温度检测部的接触面的形状形成为与制冷剂配管的外表面中的被接触部分的形状大致相同,因此,能使管温度检测部与制冷剂配管的接触状态变得良好。藉此,即使在电磁感应加热中制冷剂配管的温度急剧变化,也能提高管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的响应性。
第二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线圈包围制冷剂配管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使因电流在线圈中流动而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沿着制冷剂配管的延伸方向。因此,在制冷剂配管所包含的磁性体的长度方向与制冷剂配管的轴向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能提高电磁感应的加热效率。
第三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基础上,还包括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通过弹性变形,形成力朝着使管温度检测部与制冷剂配管彼此靠近的方向作用的状态。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由于能保持使管温度检测部与制冷剂配管更充分接触的状态,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管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的响应性。
第四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管温度检测部具有用于传递检测温度的温度检测配线。线圈具有线圈延长配线,该线圈延长配线是配置于制冷剂配管附近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并朝着远离制冷剂配管的方向延伸。温度检测配线和线圈延长配线在制冷剂配管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作为强电与弱电的边界,例如,包括将三相200V以上作为强电并将比三相200V小的区域作为弱电的情况。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使为检测温度而使用的弱电的温度检测配线和为产生电磁感应而使用的强电的线圈延长配线在制冷剂配管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离开地配置。藉此,能避免弱电部分与强电部分的接触、干涉。
第五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四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线圈延长配线具有: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的部分即线圈第一部分;以及从线圈的另一端延伸的部分即线圈第二部分。线圈第一部分的一部分与线圈第二部分的一部分在线圈的如下位置会聚为一个部分,该位置是制冷剂配管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附近的位置。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通过将供高频电流流动的线圈第一部分与线圈第二部分聚集在一处,与以使上述线圈第一部分与线圈第二部分穿过多处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比较,能减小对周围的构件、零件等带来影响的范围。
第六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还包括确定线圈与制冷剂配管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定位部具有供管温度检测部插入的插入开口。管温度检测部的从插入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是在以插入方向作为轴向使管温度检测部旋转时无论在哪一旋转角度下形状都不相同的规定形状。插入开口具有沿着规定形状的外缘的形状。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若管温度检测部不在规定的插入角度及插入位置,则不能经由定位部的插入开口插入。因此,能防止管温度检测部的插入方向上的差错。
第七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管温度检测部具有传递所检测到的温度的热敏电阻。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由于具有热敏电阻,因此能响应性较好且客观地把握制冷剂配管的温度。
第八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七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还包括控制部,该控制部至少进行基于热敏电阻所检测到的温度的朝线圈的供给电量的控制。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由于能在控制部进行的朝线圈的供给电量的控制中使用响应性较好、客观的温度数据,因此能提高朝线圈的供给电量的控制性。
第九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七发明或第八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热敏电阻在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比线圈宽度上的中心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与制冷剂配管的外表面接触。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由于制冷剂在被通电的线圈感应而发热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因此下游侧的制冷剂温度常比上游侧的制冷剂温度高。此外,在此,由于热敏电阻配置于被线圈感应加热的制冷剂配管的部分中的下游侧,因此,与热敏电阻配置于上游侧的情况比较,更容易把握通过感应加热而发热的制冷剂配管加热制冷剂的程度。藉此,能容易地检测出在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过度加热。
第十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九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管温度检测部具有温度保险丝,该温度保险丝在检测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上时传送信号。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由于具有温度保险丝,因此能在温度异常上升的情况下告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处于异常状态。
第十一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第一发明至第十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以及包含使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部分的制冷循环。
在该空调装置中,在空调装置内设置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情况下,即使在电磁感应加热中制冷剂配管的温度急剧变化,也能提高管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的响应性。
发明效果
在第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即使在电磁感应加热中制冷剂配管的温度急剧变化,也能提高管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的响应性。
在第二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在制冷剂配管所包含的磁性体的长度方向与制冷剂配管的轴向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能提高电磁感应的加热效率。
在第三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进一步提高管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的响应性。
在第四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避免弱电部分与强电部分的接触、干涉。
在第五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减小对周围的构件、零件等带来影响的范围。
在第六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防止管温度检测部的插入方向上的差错。
在第七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由于具有热敏电阻,因此能响应性较好且客观地把握制冷剂配管的温度。
在第八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能提高朝线圈的供给电量的控制性。
在第九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容易地检测出在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过度加热。
在第十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在温度异常上升的情况下告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处于异常状态。
第十一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能提高管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的响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包括室外机的正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室外机的内部配置结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室外机的底板与室外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等的立体图。
图5是包括室外机的背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截面结构图。
图8是表示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拆下了屏蔽盖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卷绕有线圈的绕线管主体的外管立体图。
图10是绕线管主体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朝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电力供给的示意图。
图12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屏蔽盖被卸下后的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绕线管盖的位于外侧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绕线管盖的位于内侧的部分的仰视图。
图15是热敏电阻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保险丝的外观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在无屏蔽盖的状态下产生的磁通的形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在设有屏蔽盖的状态下产生的磁通的形态的图。
图19是卷绕有线圈的绕线管主体的侧视图。
图20是卷绕有线圈的绕线管主体的俯视图。
图21是绕线管主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22是绕线管主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23是绕线管主体的俯视图。
图24是绕线管主体的A-A剖视图。
图25是绕线管主体的B-B剖视图。
图26是绕线管主体的C-C剖视图。
图27是绕线管主体的D-D剖视图。
图28是第一绕线管盖的A-A剖视图。
图29是第一绕线管盖的B-B剖视图。
图30是第一绕线管盖的沿箭头C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31是第一绕线管盖的沿箭头D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32是第一绕线管盖的沿箭头E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33是第一绕线管盖的F-F剖视图。
图34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下端部附近的概略剖视图。
图35表示第二绕线管盖的仰视图。
图36是热敏电阻安装弹簧的概略结构图。
图37是保险丝安装弹簧的概略结构图。
图38是另一实施方式(B)的制冷剂配管的说明图。
图39是另一实施方式(C)的制冷剂配管的说明图。
图40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E)的线圈与制冷剂配管的配置例的图。
图41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E)的绕线管盖的配置例的图。
图4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E)的铁氧体壳体的配置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举例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及具有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空调装置1进行说明。
(11)空调装置1
在图1中,示出了表示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空调装置1中,作为热源侧装置的室外机2与作为利用侧装置的室内机4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以进行配置有利用侧装置的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装置1包括: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室外风扇26、室内热交换器41、室内风扇42、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等。
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室外风扇26、热气旁通阀、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收容于室外机2内。室内热交换器41及室内风扇42收容于室内机4内。
制冷剂回路10具有喷出管A、室内侧气体管B、室内侧液体管C、室外侧液体管D、室外侧气体管E、储罐管F、吸入管G、热气旁通回路H、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室内侧气体管B及室外侧气体管E中有大量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但并不将流过的制冷剂限定于气体制冷剂。室内侧液体管C及室外侧液体管D中有大量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但并不将流过的制冷剂限定于液体制冷剂。
喷出管A将压缩机21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室内侧气体管B将四通切换阀22与室内热交换器41连接。
室内侧液体管C将室内热交换器41与室外电动膨胀阀24连接。
室外侧液体管D将室外电动膨胀阀24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
室外侧气体管E将室外热交换器23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储罐管F将四通切换阀22与储罐25连接,在室外机2的设置状态下沿铅垂方向延伸。在储罐管F的一部分上安装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储罐管F中、至少被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覆盖的被加热部分是在铜管F1的周围覆盖SUS(Stainless Used Steel:不锈钢)管F2而构成的(参照图7)。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配管中、SUS管以外的部分由铜管构成。覆盖上述铜管周围的管的材质并不限定于SUS,例如,能采用铁、铜、铝、铬、镍等导体及含有其中的至少两种以上金属的合金等。另外,作为SUS,例如可列举出铁氧体类、马氏体类两种材料及将上述两种材料组合的材料。此外,此处的储罐管F也可不包括磁性体及含有磁性体的材料,只要含有成为进行感应加热的对象的材质即可。磁性体材料例如既可构成储罐管F的全部,也可仅形成于储罐管F的内侧表面,还可通过包含于构成储罐管F配管的材料中而存在。通过这样进行电磁感应加热,能利用电磁感应来加热储罐管F,从而能加热经由储罐25被吸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藉此,能提高空调装置1的制热能力。另外,例如在制热运转启动时,即使在压缩机21未充分变热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迅速加热来弥补启动时的能力不足。此外,在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至制冷运转用的状态,以进行将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等的霜去除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迅速地加热储罐管F,压缩机21能以迅速被加热的制冷剂作为对象进行压缩。因此,能迅速提高从压缩机21喷出的热气的温度。藉此,能缩短利用除霜运转使霜解冻所需的时间。藉此,即使在制热运转中需要适时地进行除霜运转,也能尽快回到制热运转,从而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吸入管G将储罐25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热气旁通回路H将设于喷出管A中途的分支点A1与设于室外侧液体管D中途的分支点D1连接。在热气旁通回路H的中途配置有能切换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和不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的热气旁通阀27。
分支配管K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一部分,为了增大用于进行热交换的有效表面积,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出入口23e延伸的制冷剂配管是在后述分支合流点23k分支成多根的配管。该分支配管K从分支合流点23k延伸至合流分支点23j,在合流分支点23j合流。
合流配管J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一部分,其是从合流分支点23j延伸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出入口23d的配管。合流配管J能在制冷运转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统一,并能在制热运转时使结霜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端附近的冰解冻。
四通切换阀22能切换制冷运转循环和制热运转循环。在图1中,以实线表示进行制热运转时的连接状态,以虚线表示进行制冷运转时的连接状态。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起作用。在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起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气体侧出入口23e、液体侧出入口23d、分支合流点23k、合流分支点23j、分支配管K、合流配管J及热交换翅片23z。气体侧出入口23e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气体管E侧的端部,与室外侧气体管E连接。液体侧出入口23d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液体管D侧的端部,与室外侧液体管D连接。分支合流点23k使从气体侧出入口23e延伸的配管分支,能根据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使制冷剂分支或合流。分支配管K从分支合流点23k的各分支部分延伸出多个。合流分支点23j使分支配管K合流,能根据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使制冷剂合流或分支。合流配管J从合流分支点23j延伸至液体侧出入口23d。热交换翅片23z是使板状的铝翅片在板厚方向上排列多个并以规定的间隔配置而构成的。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均以热交换翅片23z作为共同的贯穿对象。具体而言,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在共同的热交换翅片23z的不同部分沿板厚方向贯穿地配置。
通过使对配置于室外机2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外控制部12与对配置于室内机4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内控制部13由通信线11a连接来构成控制部11。该控制部11进行以空调装置1作为对象的各种控制。
(1-2)室外机2
在图2中,表示室外机2的正面侧的外观立体图。在图3中,表示室外机2的背面侧的外观立体图。在图4中,表示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室外风扇26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在图5中,表示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与底板2b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室外机2利用由顶板2a、底板2b、前板2c、左侧面板2d、右侧面板2f及背面板2e构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室外机壳体来构成外表面。
室外机2通过未图示的隔板隔出: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及室外风扇26等的左侧面板2d侧的送风机室;以及配置有压缩机21、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右侧面板2f侧的机械室。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配置于机械室中的左侧面板2d及顶板2a的附近即上方的位置。在此,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翅片23z使板厚方向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并在板厚方向上排列多个地配置。合流配管J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翅片23z中最下方的部分沿厚度方向贯穿热交换翅片23来进行配置。热气旁通回路H以沿着室外风扇26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的方式配置。
(1-3)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
在图6中,表示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概略立体图。在图7中,表示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剖视图。在图8中,表示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拆下屏蔽盖75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从径向外侧覆盖储罐管F中的被加热部分的方式配置,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对被加热部分进行加热。该储罐管F的被加热部分成为具有内侧的铜管F1和外侧的SUS管F2的双重管结构。由于在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朝储罐管F固定前,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相对于储罐管F定位,因此,使用如图11所示的连接件97。藉此,能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相对于储罐管F的位置确定的状态下进行固定作业,作业性较好。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包括第一六角螺母61、第二六角螺母66、C形环62、第一绕线管盖63、第二绕线管盖64、绕线管主体65、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二铁氧体壳体72、第三铁氧体壳体73、第四铁氧体壳体74、第一铁氧体98、第二铁氧体99、线圈68、屏蔽盖75、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
第一六角螺母61是树脂制的,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其上端附近固定于储罐管F。第二六角螺母66是树脂制的,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其下端附近固定于储罐管F。
C形环62是树脂制的,其与第一六角螺母61及第一绕线管盖63相互协作,以与储罐管F面接触地固定。虽未图示,但C形环62也与第二六角螺母66及第二绕线管盖64相互协作,以与储罐管F面接触地固定。
第一绕线管盖63是树脂制的,其是确定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中储罐管F与线圈68的相对位置的构件之一,其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上方从周围覆盖储罐管F。第二绕线管盖64是树脂制的,其具有与第一绕线管盖63相同的形状,并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下方从周围覆盖储罐管F。在图13中,表示第一绕线管盖63的俯视图。在图14中,表示第一绕线管盖63的仰视图。第一绕线管盖63具有配管用筒状部63c,该配管用筒状部63c供储罐管F贯穿,并与第一六角螺母61及C形环62相互协作地使储罐管F和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固定。为了使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通过并得到保持,第一绕线管63具有从外周部分朝内侧形成的大致T字形的钩形部63a。为了使在绕线管主体65与SUS管F2之间滞留的热量朝外部放出,第一绕线管盖6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多个散热开口63b。第一绕线管盖63具有用于通过螺钉69使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螺合的四个螺钉69用的螺合孔63d。此外,第一绕线管盖63具有保险丝插入开口63e及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3f。该保险丝插入开口63e是安装图16所示的保险丝15时的开口,其形状沿着保险丝15的从插入方向观察时的外缘形状。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3f是安装图15所示的热敏电阻14时的开口,其形状沿着热敏电阻14的从插入方向观察时的外缘形状。由于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下方进行安装,因此,第一绕线管盖63的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3f及保险丝插入开口63e能发挥与散热开口63b相同的散热功能。在此,由于欲散热的热空气积存于绕线管主体65内的上方空间中,因此,能通过将上方的散热开口设置得比下方的散热开口多来进行有效的散热。此外,在第二绕线管盖64的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3f中插入热敏电阻14,在第二绕线管盖64的保险丝插入开口63e中插入保险丝15,从而分别进行安装。如图14所示,在第一绕线管盖63的下表面侧,通过位于绕线管主体65的上端圆筒部(后述)的内侧而与绕线管主体65嵌合的绕线管用筒上部63g朝下方延伸。该绕线管用筒上部63g以不阻挡上述散热开口63b、螺合孔63d、保险丝插入开口63e及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3f贯穿的方式,从沿着各开口的外缘的部分起沿贯穿方向延伸形成。第一绕线管盖63具有的开口、形状对于第二绕线管盖64也一样,第一绕线管盖63的63号段的各构件编号与第二绕线管盖64的64号段的构件编号分别对应地表示,从而省略说明。第二绕线管盖64也与第一绕线管盖63一样,具有配管用筒上部64c(参照图7),且与绕线管主体65的下端圆筒部(后述)嵌合。
如图9所示,绕线管主体65供线圈68卷绕。如图10所示,绕线管主体65具有呈圆筒状的形状的圆筒部65a。绕线管主体65具有:在从上端稍往下一点的部分沿径向突出形成的第一卷绕固定部65s;以及在从下端稍往上一点的部分沿径向突出形成的第二卷绕固定部65t。在第一卷绕固定部65s的上方延伸出上端圆筒部65x。在第二卷绕固定部65t的下方延伸出下端圆筒部65y。第一卷绕固定部65s具有朝径向外侧进一步突出的第一线圈保持部65b。该第一线圈保持部65b具有:为夹住线圈第一部分68b而朝径向内侧凹陷形成的线圈保持槽65c;以及为夹住线圈第二部分68c而朝径向内侧凹陷形成的线圈保持槽65d。第二卷绕固定部65t与第一卷绕固定部65s一样具有形成有线圈保持槽65f、65g的第二线圈保持部65e。如图12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仰视图所示,在从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在绕线管主体65上形成的线圈保持槽65f、65g的外侧被第二绕线管盖64的钩形部64a覆盖,因而能更可靠地保持线圈第一部分68及线圈第二部分68c。另外,由于线圈保持槽65f、65g和钩形部64a是在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上错开配置的,因此,能在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延伸的方向上的多处进行保持,从而能使线圈68上不易产生局部的负载。在绕线管主体65的储罐管F侧的内侧与储罐管F之间形成有空间,通过隔开距离,以使电流在线圈68中流动时所产生的磁通更为有效地通过储罐管F的SUS管F2。
第一铁氧体壳体71从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将第一绕线管盖63和第二绕线管盖64夹住。另外,第一铁氧体壳体71具有收容后述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的部分。第二铁氧体壳体72、第三铁氧体壳体73、第四铁氧体壳体74也与第一铁氧体壳体71一样,上述铁氧体壳体配置于从外侧四个方向覆盖绕线管主体65、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的位置。如图6、图8及图12所示,第一绕线管盖63通过金属制的螺钉69与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分别螺合并固定。
第一铁氧体98由导磁率较高的材料即铁氧体构成,当线圈68中流过电流时,第一铁氧体98使在SUS管以外的部分也会产生的磁通会聚,从而形成磁通的通道。该第一铁氧体98尤其收容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上端附近及下端附近的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的收容部。第二铁氧体99除了配置位置及形状之外也与上述第一铁氧体98一样,配置于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的收容部中、绕线管主体65外侧附近的位置。此处,在未设有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7所示,磁通会朝周围漏出。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中,由于在线圈68的外侧设有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因此,如图18所示,可使磁通流过,从而能降低漏磁通。
线圈68具有:以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作为轴向螺旋状地卷绕于绕线管主体65外侧的线圈卷绕部分68a;相对于线圈卷绕部分68a朝着线圈68的一端侧延伸的线圈第一部分68b;以及朝着与线圈的一端侧相反的一侧即另一端侧延伸的线圈第二部分68c。该线圈68位于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的内侧。如图11所示,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与控制用印刷基板18连接。此外,线圈68从该控制用印刷基板18接受高频率电流的供给。控制用印刷基板18被控制部11控制。当接受到高频率电流的供给时,线圈卷绕部分68a可使磁通产生。具体而言,如图18中虚线所示,磁通以在SUS管F2的离线圈卷绕部分68a最近的部分和第一铁氧体98、第二铁氧体99及屏蔽盖75的离线圈卷绕部分68a最近的部分中在沿储罐管F的径向、轴向扩展的表面上变为大致椭圆形的方式产生。利用这样产生的磁通,使SUS管F2因电磁感应而产生电流(涡电流)。在此,当电流在SUS管F2中流动时,在成为电阻的部分会产生发热。这样,只需将线圈68卷绕于绕线管主体65的外侧,就能将线圈68配置成其轴向与储罐管F的轴向大致相同。此外,通过使线圈68配置成大致筒形状,能对储罐管F的SUS管F2供给更多的磁通,从而能提高加热效率。在此,从高效地产生磁通的观点出发,使用良导体即铜线作为线圈68的材料。作为线圈68的材料,只要是能使电流流动的材料即可,并未被特别地限定。
如比较图6与图8可知,屏蔽盖75配置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最外周部分,以使仅靠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无法完全聚集的磁通会聚。如图6所示,屏蔽盖75通过螺钉70a、70b、70c、70d被螺合而固定于第一铁氧体壳体71。藉此,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中,能在该屏蔽盖75的外侧几乎不产生漏磁通地自己决定产生磁通的场所。
如图15所示,热敏电阻14以直接接触储罐管F外表面的方式安装于储罐管F的外表面,具有热敏电阻检测部14a、外侧突起14b、侧面突起14c及热敏电阻配线14d。热敏电阻14在储罐管F的安装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部分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具体而言,热敏电阻14在储罐管F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比线圈68宽度上的中心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直接接触。热敏电阻检测部14a具有沿着储罐管F的外表面的弯曲形状那样的形状,具有实质的接触面积。外侧突起14b是在安装热敏电阻14的状态下形成朝远离储罐管F的方向突出的状态的突起,呈沿着第二绕线管盖64的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3f的缘部的形状。侧面突起14c与外侧突起14b一样,也呈沿着第二绕线管64的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3f的缘部的形状,并朝远离外侧突起14b的方向延伸。热敏电阻配线14d将热敏电阻检测部14a的检测结果作为信号传递至控制部11。根据热敏电阻检测部14a的检测结果,控制部11通过控制用印刷基板18控制高频电流的供给量,或控制压缩机21、室外电动膨胀阀24、室外风扇26及室内风扇42。具体而言,热敏电阻14在储罐管F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比线圈68宽度上的中心位置更下游侧的位置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直接接触。热敏电阻14在图15中朝上方被插入,由于其具有外侧突起14b及侧面突起14c,因此,与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3f一样,从插入方向观察呈非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在热敏电阻14的安装作业中不会搞错,从而提高了安装作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敏电阻14的检测值仅使用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控制中,在其他控制等中未被使用。即,热敏电阻14作为用于控制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专用检测工具而设。
如图16所示,保险丝15以直接接触储罐管F外表面的方式安装于储罐管F的外表面,具有保险丝检测部15a、非对称形状15b及保险丝配线15d。保险丝15在储罐管F的安装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部分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直接接触。保险丝检测部15a具有以沿着储罐管F外表面的弯曲形状的方式弯曲的凹陷形状,具有实质的接触面积。非对称形状15b与上述热敏电阻14一样,在图16中朝上方被插入,其与保险丝插入开口63e一样,从插入方向观察呈非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在保险丝15的安装作业中不会搞错,从而提高了安装作业性。保险丝配线15d也与控制部11系着连接。此外,在检测到保险丝15超过规定温度的温度的情况下,使控制部11开始停止朝线圈68的电力供给的控制。
(1-4)绕线管主体65
以下,对绕线管主体65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19中,表示卷绕有线圈68的状态下的绕线管主体65的侧视图。在图20中,表示卷绕有线圈68的状态下的绕线管主体65的俯视图。
在绕线管65的轴向上的位于第一卷绕固定部65s与第二卷绕固定部65t之间的圆筒形部分的圆筒部65a上卷绕有线圈68。此外,线圈68中、除了线圈卷绕部分68a以外的部分即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保持于第一线圈保持部65b,并朝远离绕线管主体65的方向延伸。此外,如图20所示,在第一线圈保持部65b中,线圈保持槽65c保持线圈第一部分68b,线圈保持槽65d保持线圈第二部分68c。
如图20的俯视图所示,绕线管主体65具有圆筒部65a的内侧的从绕线管主体65的上方进一步朝内侧延伸的多个突起、及圆筒部65a的内侧的从绕线管主体65的下方进一步朝内侧延伸的多个突起。
具体而言,绕线管主体65具有:上方的突起即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第二主体上突起65k、第三主体上突起65m;以及下方的突起即热敏电阻突起65n、保险丝突起65p、第一主体下突起65q、第二主体下突起65r。
在图21中,表示绕线管主体65的从上方观察到的外观立体图。在图22中,表示绕线管主体65的从下方观察到的外观立体图。在此,在图23中,在绕线管主体65的俯视图中表示各截面。图24是A-A截面。图25是B-B截面。图26是C-C截面。图27是D-D截面。
上方的突起即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第二主体上突起65k及第三主体上突起65m均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朝径向内侧延伸。
如图25的D-D截面所示,第一主体上突起65j和第二主体上突起65k从圆筒部65a的上半部分的内侧部分朝径向内侧以彼此靠近的方式稍微延伸。如图21所示,第二主体上突起65k将第一卷绕固定部65s的延伸部分的径向内侧作为上端。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第三主体上突起65m的上端高度也相同。
第三主体上突起65m位于与第一主体上突起65j及第二主体上突起65k不同的截面上,如图26的C-C截面所示,其与第一主体上突起65j及第二主体上突起65k相同程度地朝径向内侧稍微延伸。
下方的突起即热敏电阻突起65n、保险丝突起65p、第一主体下突起65q及第二主体下突起65r均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朝径向内侧延伸。
如图27的D-D截面所示,热敏电阻突起65n和保险丝突起65p从圆筒部65a的下半部分的内侧部分朝径向内侧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大幅延伸。热敏电阻突起65n和保险丝突起65p的突起与其他突起相比突出得更长,突出部分的前端延伸至储罐管F的外表面附近。藉此,能使绕线管主体65的位置相对于储罐管F稳定。如图27及图22所示,在热敏电阻突起65n的突起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凹凸的凹凸形状,在突起的前端附近的下表面侧中、储罐管F的径向内侧形成有与热敏电阻14抵接的热敏电阻抵接面65ns。另外,在热敏电阻突起65n下侧的前端附近的下表面侧中、储罐管F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热敏电阻弹簧抵接面65nt,在将后述热敏电阻安装弹簧16夹持于热敏电阻弹簧抵接面65nt与第二绕线管盖64之间时,热敏电阻弹簧抵接面65nt与热敏电阻安装弹簧16接触。
如图27及图22所示,在保险丝突起65p的突起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凹凸的凹凸形状,在突起的前端附近的下表面侧形成有与保险丝15抵接的保险丝抵接面65ps。另外,在保险丝突起65p下侧的前端附近的下表面侧中、储罐管F的径向外侧形成有保险丝弹簧抵接面65pt,当将后述保险丝安装弹簧17夹持于保险丝弹簧抵接面65pt与第二绕线管盖64之间时,保险丝弹簧抵接面65pt与保险丝安装弹簧17接触。
如图24的A-A截面所示,第一主体下突起65q和第二主体下突起65r从圆筒部65a的下半部分的内侧部分朝径向内侧以彼此靠近的方式稍微延伸。
如上所述,由于在绕线管主体65上设有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第二主体上突起65k、第三主体上突起65m、热敏电阻突起65n、保险丝突起65p、第一主体下突起65q及第二主体下突起65r,因此能使筒状的形状变得牢固。
(1-5)绕线管盖63、64
以下,对绕线管盖63、64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将对应于图13及图14所示截面的第一绕线管盖63的剖视图示于图28~图33中。图28是表示第一绕线管盖63的A-A截面的剖视图。图29是表示第一绕线管盖63的B-B截面的剖视图。图30是第一绕线管盖63的沿箭头C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图31是第一绕线管盖63的沿箭头D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图32是第一绕线管盖63的沿箭头E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图33是表示第一绕线管盖63的F-F截面的剖视图。由于第二绕线管盖64是与第一绕线管盖63相同的形状,因此省略其说明。将第二绕线管盖64的各部分设为将第一绕线管盖63的各部分的构件编号以64号段置换后的各部分所对应的构件。
如图28及图29所示,为通过位于绕线管主体65的内侧而插入绕线管主体65并与其嵌合,第一绕线管盖63在下表面侧具有圆筒状地延伸形成的绕线管用筒上部63g。
如图30的箭头C侧视图所示,在该绕线管用筒上部63g的大致呈T字形的钩形部63a侧的附近形成有导向槽63j,该导向槽63j将绕线管主体65的第一主体上突起65j从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的厚度方向夹住并引导至插入方向上的规定位置。该导向槽63j具有为从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的厚度方向夹住第一主体上突起65j而彼此相向形成的导向侧面63js。另外,导向槽63j具有与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分抵接以确定插入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抵接底部63jb。
在图30中,如与导向槽63j在纵深方向上重叠所示,在绕线管用筒上部63g的从导向槽63j观察大致逆时针旋转180度后的相对位置形成有导向槽63k,该导向槽63k将绕线管主体65的第二主体上突起65k从第二主体上突起65k的厚度方向夹住并引导至插入方向上的规定位置。该导向槽63k具有为从第二主体上突起65k的厚度方向夹住第二主体上突起65k而彼此相向形成的导向侧面63ks。另外,导向槽63k具有与第二主体上突起65k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分抵接以确定插入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抵接底部63kb。
此外,如图31的箭头D侧视图所示,在绕线管用筒上部63g的从设于大致呈T字形的钩形部63a侧附近的导向槽63j起俯视大致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位置形成有导向槽,该导向槽将绕线管主体65的第三主体上突起65m从第三主体上突起65m的厚度方向夹住并引导至插入方向上的规定位置。该导向槽63m具有为从第三主体上突起65m的厚度方向夹住第三主体上突起65m而彼此相向形成的导向侧面63ms。另外,导向槽63m具有与第三主体上突起65m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分抵接以确定插入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抵接底部63mb。
如图32的箭头E侧视图所示,在绕线管用筒上部63g的从导向槽63j起俯视大致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位置形成有热敏电阻安装槽63x。该热敏电阻安装槽63x被设为用于安装热敏电阻14的形状。该热敏电阻安装槽63x具有为将热敏电阻14从大致周向夹住而彼此相向形成的热敏电阻安装侧面63xs。另外,热敏电阻安装槽63x具有用于支承弹簧的弹簧抵接底部63xb,该弹簧用于将热敏电阻14按压于储罐管F的外表面。
如图33的第一绕线管盖63的F-F剖视图所示,在第一绕线管盖63上设有用于通过螺钉69与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螺合的螺合用凸部63dg。螺合用凸部63dg是为了确保螺合孔63d的螺钉行进方向的宽度而在轴向上延伸设置的突起。螺钉69用的螺合孔63d是在该螺合用凸部63dg中沿轴向贯穿的螺钉孔。
(1-6)绕线管主体65与绕线管盖63、64的卡合
上述第一绕线管盖63与绕线管主体65在绕线管主体65的上侧卡合。在此,绕线管主体65的第一主体上突起65j与第一绕线管盖63的导向槽63j嵌合。即,第一主体上突起65j在被导向侧面63js从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的厚度方向夹住的状态下逐渐插入导向槽63j,通过第一主体上突起65j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分与抵接底部63jb抵接来确定插入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同样地,绕线管主体65的第二主体上突起65k与第一绕线管盖63的导向槽63k嵌合。绕线管主体65的第三主体上突起65m与第一绕线管盖63的导向槽63m嵌合。
在此,能在第一主体上突起65j与导向槽63j、第二主体上突起65k与导向槽63k、第三主体上突起65m与导向槽63m分别嵌合这样的第一绕线管盖63与绕线管主体65的相对位置及相对角度的状态下使两者嵌合。在偏离该相对位置及相对角度的状态下,第一~第三主体上突起65j、65k、65m不被引导至导向槽63j、63k、63m,而是与周围的其他部分抵接。因此,第一绕线管盖63和绕线管主体65仅能在规定的相对位置及相对角度中卡合。
上述第二绕线管盖64与绕线管主体65在绕线管主体65的下侧卡合。
在此,能在热敏电阻突起65n与热敏电阻安装槽64x、保险丝突起65p与导向槽64j、第一主体下突起65q与导向槽63j、第二主体下突起65r与导向槽63k分别嵌合这样的第二绕线管盖64与绕线管主体65的相对位置及相对角度的状态下使两者嵌合。在偏离该相对位置及相对角度的状态下,热敏电阻突起65n、保险丝突起65p、第一主体下突起65q及第二主体下突起65r不被引导至热敏电阻安装槽64x、导向槽64j、64k、64m,而是与周围的其他部分抵接。因此,第二绕线管盖64和绕线管主体65仅能在规定的相对位置及相对角度中卡合。
(1-7)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的安装
在图34中,表示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下方端部附近的概略剖视图。在图35中,表示第二绕线管盖64的仰视图。
在此,表示了在第二绕线管盖64与绕线管主体65卡合的状态下再从下方安装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的概略状态。
绕线管主体65的热敏电阻突起65n通过与热敏电阻安装槽64x嵌合来规定绕线管主体65与第二绕线管盖64的相对角度。此外,绕线管主体65的保险丝突起65p也通过与导向槽64j嵌合来规定绕线管主体65与第二绕线管盖64的相对角度。
这样,在第二绕线管盖64与绕线管主体65卡合的状态下,热敏电阻14经由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从储罐管F的轴向上的下方朝上方插入来进行安装。另外,保险丝15也经由保险丝插入开口64e从储罐管F的轴向上的下方朝上方插入来进行安装。
在此,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的储罐管F的径向内侧的形状是沿着热敏电阻14的从插入方向观察时的外缘形状那样的形状。此外,热敏电阻14的从插入方向观察时的外缘形状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以插入方向作为轴向使热敏电阻14旋转的情况下,仅在相同的旋转角度存在相同的外缘形状。因此,安装热敏电阻14的操作者能可靠地使热敏电阻14的热敏电阻检测部14a处于按压并接触储罐管F外表面的状态,从而能在不搞错热敏电阻14的设置状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设置。热敏电阻14的热敏电阻检测部14a的面形状具有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的曲率相同程度的曲率,从而能增大接触面积。
另外,保险丝插入开口64e的储罐管F的径向内侧的形状是沿着保险丝15的从插入方向观察时的外缘形状那样的形状。此外,保险丝15的从插入方向观察时的外缘形状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以插入方向作为轴向使保险丝15旋转的情况下,仅在相同的旋转角度存在相同的外缘形状。因此,安装保险丝15的操作者能可靠地使保险丝15的保险丝检测部15a处于按压并接触储罐管F外表面的状态,从而能在不搞错保险丝15的设置状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设置。保险丝15的保险丝检测部15a的面形状具有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的曲率相同程度的曲率,从而能增大接触面积。
在此,规定绕线管主体65与第二绕线管64的相对角度的热敏电阻突起65n还具有确定热敏电阻14在储罐管F的轴向上的位置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34所示,热敏电阻14通过与储罐管F的轴向平行地从下方插入而进行安装。此外,当插入时,形成热敏电阻14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分与热敏电阻突起65n的热敏电阻抵接面65ns抵接的状态,从而能确定热敏电阻14的插入方向上的位置。
热敏电阻14在储罐管F的径向上的位置被如图36所示的热敏电阻安装弹簧16定位。热敏电阻安装弹簧16具有固定侧端部16a、作用侧端部16f、第一固定部16b、第二固定部16c、弹性变形部16d及作用部16e。其中,固定侧端部16a、第一固定部16b、第二固定部16c及弹性变形部16d位于图35所示的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中、储罐管F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即热敏电阻安装弹簧固定部64ft。作用侧端部16f及作用部16e位于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中的储罐管F的径向内侧。
固定侧端部16a及作用侧端部16f分别具有在端部折曲返回的形状。第一固定部16b通过将第二绕线管盖64的热敏电阻安装槽64x的弹簧抵接底部64xb的上端附近部分从储罐管F的径向夹住而固定于第二绕线管盖64。另外,第二固定部16c通过与第一固定部16b相互协作地将弹簧抵接底部64xb与第二绕线管盖64的下表面侧之间的部分在储罐管F的轴向上夹住而固定于第二绕线管盖64。此外,通过使第二绕线管盖64的热敏电阻安装槽64x的弹簧抵接底部64xb和绕线管主体65的热敏电阻突起65n的热敏电阻弹簧抵接面65nt从储罐管F的轴向将热敏电阻安装弹簧16夹住来确定储罐管F的轴向上的位置。此外,弹性变形部16d前端的作用部16e及作用侧端部16f成为以弹性变形部16d作为支点的自由端。藉此,通过使弹性变形部16d以被朝储罐管F的径向外侧按压的方式弹性变形,反过来可将热敏电阻14按压于储罐管F的外表面,从而能提高紧贴性。
另外,规定绕线管主体65与第二绕线管64的相对角度的保险丝突起65p还具有确定保险丝15在储罐管F的轴向上的位置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34所示,保险丝15通过与储罐管F的轴向平行地从下方插入而进行安装。此外,当插入时,形成保险丝15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分与保险丝突起65p的保险丝抵接面65ps抵接的状态,从而能确定保险丝15的插入方向上的位置。
保险丝15在储罐管F的径向上的位置被如图37所示的保险丝安装弹簧17定位。保险丝安装弹簧17具有固定侧端部17a、作用侧端部17f、第一固定部17b、第二固定部17c、弹性变形部17d及作用部17e。其中,固定侧端部17a、第一固定部17b、第二固定部17c及弹性变形部17d位于图35所示的保险丝插入开口64e中、储罐管F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即保险丝安装弹簧固定部64et。作用侧端部17f及作用部17e位于保险丝插入开口64e中的储罐管F的径向内侧。
固定侧端部17a及作用侧端部17f分别具有在端部折曲返回的形状。第一固定部17b通过将第二绕线管盖64的导向安装槽64m的抵接底部64mb的上端附近部分从储罐管F的径向夹住而固定于第二绕线管盖64。另外,第二固定部17c通过与第一固定部17b相互协作地将抵接底部64mb与第二绕线管盖64的下表面侧之间的部分在储罐管F的轴向上夹住而固定于第二绕线管盖64。此外,通过使第二绕线管盖64的导向槽64m的抵接底部64mb和绕线管主体65的保险丝突起65p的保险丝弹簧抵接面65pt从储罐管F的轴向将保险丝安装弹簧17夹住来确定储罐管F的轴向上的位置。此外,弹性变形部17d前端的作用部17e及作用侧端部17f成为以弹性变形部17d作为支点的自由端。藉此,通过使弹性变形部17d以被朝储罐管F的径向外侧按压的方式弹性变形,反过来可将保险丝15按压于储罐管F的外表面,从而能提高紧贴性。
藉此,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能良好地保持其与储罐管F外表面的接触状态,从而能提高响应性。
(1-8)线圈68的保持
在绕线管主体65与第一绕线管盖63卡合的状态下,绕线管主体65的第一线圈保持部65b和第一绕线管盖63的大致T字形的钩形部63a在储罐管F的周向上位于相同的方向。
藉此,在俯视时,第一绕线管盖63的钩形部63a从径向外侧覆盖绕线管主体65的第一线圈保持部65b的线圈保持槽65c和线圈保持槽65d。藉此,在俯视时,被线圈保持槽65c和钩形部63a围住的空间和被线圈保持槽65d和钩形部63a围住的空间在储罐管F的轴向上延伸。
此外,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分别穿过各空间地被保持。在此,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均保持于线圈保持槽65c或线圈保持槽65d和钩形部63a这两处。因此,与在一处保持线圈68的情况相比,能使施加于线圈68的张力分散。藉此,能防止线圈68因摩擦而切断等,从而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被保持的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均以朝储罐管F的轴向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线。
(1-9)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的利用捆绑带进行的保持
在绕线管主体65与第二绕线管盖64卡合的状态下,绕线管主体65的第二线圈保持部65e和第二绕线管盖64的大致T字形的钩形部64a在储罐管F的周向上位于相同的方向。
藉此,在俯视时,第二绕线管盖64的钩形部64a从径向外侧覆盖绕线管主体65的第二线圈保持部65e的线圈保持槽65f和线圈保持槽65g。藉此,在俯视时,被线圈保持槽65f和钩形部64a围住的空间和被线圈保持槽65g和钩形部64a围住的空间在储罐管F的轴向上延伸。
此外,也可按在储罐管F的轴向上穿过该空间的方式使捆绑带(未图示)的一部分穿过,以将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捆住。
藉此,能降低作用于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的张力,从而能防止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的脱落,进而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被保持的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均以朝与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的配线的延伸方向相反一侧的方向、即朝储罐管F的轴向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线。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特征)
由于热敏电阻检测部14a具有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的接触对象部分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能良好地保持接触状态。此外,热敏电阻14能利用热敏电阻安装弹簧16提高其与储罐管F的紧贴性。由于保险丝检测部15a也具有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的接触对象部分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能良好地保持接触状态。此外,保险丝15能利用保险丝安装弹簧17提高其与储罐管F的紧贴性。藉此,能提高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的响应性。
特别地,在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将储罐管F加热的情况下,与仅在空调运转中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变化速度相比,有时会产生更迅速的温度变化。因此,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中,采用如上所述的紧贴性良好的结构来提高响应特性是非常有效的。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中,由于制冷剂在被通电的线圈68感应而发热的储罐管F内流动,因此下游的制冷剂温度常比上游的制冷剂温度高。对此,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在储罐管F的安装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部分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因此,与以使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与上游侧的外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比较,更容易把握因感应加热而发热的储罐管F加热制冷剂的程度。藉此,能容易地检测出在储罐管F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过度加热,从而能更为可靠地保护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避免异常的温度上升。
由于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仅进行与供给至线圈68的高频电流相比非常弱的电信号的信息传送,因此构成弱电。另外,由于在线圈68上为进行电磁感应加热而供给有例如三相200V以上的高频电流,因此构成强电。对此,在上述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中,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的配线的延伸方向和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的延伸方向在轴向上形成为大致相反的方向。此外,线圈68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上方进一步朝上方延伸,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下方进一步朝下方延伸。因此,不易对弱电即热敏电阻配线14d及保险丝配线15d施加在强电的线圈68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影响。藉此,可防止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因在线圈68中流动的电流所产生的噪声等影响而发生错误检测的情况,从而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聚集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上端附近的一处,因此,与以使上述线圈第一部分68b及线圈第二部分68c穿过各处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比较,能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对周围的影响抑制得较小。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做适当改变。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热敏电阻14、保险丝15的储罐管F接触面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的形状相匹配的情况举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作为热敏电阻、保险丝,可选择检测精度优异的形状自由度较高的构件,并使制冷剂配管的表面侧的形状与热敏电阻、保险丝的检测部的形状相匹配。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储罐管F上安装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也可设于储罐管F以外的其他制冷剂配管。在该情况下,在设置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制冷剂配管部分设置SUS管F2等磁性体。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储罐管F构成为铜管F1与SUS管F2的双重管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38所示,例如,也可使被加热构件F2a和两个限位件F1a配置于储罐管F、成为加热对象的制冷剂配管的内部。在此,被加热构件F2a含有磁性体材料,其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而产生发热的构件。限位件F1a在铜管F1的内侧两处始终允许制冷剂通过,但不允许被加热材料F2a通过。藉此,即使制冷剂流动,被加热构件F2a也不会移动。因此,能加热储罐管F等的目标加热位置。此外,由于发热的被加热构件F2a与制冷剂直接接触,因此能提高热传导效率。
(D)
上述另一实施方式(C)中说明的被加热构件F2a也可在不使用限位件F1a的情况下将位置定位于配管。
如图39所示,例如,可在铜管F1的两处设置弯曲部分FW,并使被加热构件F2a配置于该两处弯曲部分FW之间的铜管F1的内侧。即使这样,也能使制冷剂通过,并能抑制被加热构件F2a的移动。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线圈68螺旋状地卷绕于储罐管F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可如图40所示,卷绕于绕线管主体165的线圈168未卷绕于储罐管F,而是配置于储罐管F的周围。在此,绕线管主体165以其轴向与储罐管F的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另外,绕线管主体165及线圈168以夹住储罐管F的方式分为两个构件地配置。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41所示,供储罐管F贯穿的第一绕线管盖163及第二绕线管盖164也可在与绕线管主体165卡合的状态下配置。
此外,如图42所示,第一绕线管盖163及第二绕线管盖164也可按被第一铁氧体壳体171及第二铁氧体壳体172夹住的方式固定。在图42中,例举了两个铁氧体壳体以夹住储罐管F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铁氧体壳体也可配置在四个方向上。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也可收容铁氧体。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即使在电磁感应加热中制冷剂配管的温度急剧变化时,也能提高温度检测的响应性,因此,在使用电磁感应来加热制冷剂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中特别有用。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6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
10 制冷剂回路(制冷循环)
14 热敏电阻(管温度检测部)
14d 热敏电阻配线(温度检测配线)
15 保险丝(温度保险丝、管温度检测部)
15d 保险丝配线(温度检测配线)
16 热敏电阻安装弹簧(弹性构件)
17 保险丝安装弹簧(弹性构件)
21 压缩机
22 四通切换阀
23 室外热交换器
24 电动膨胀阀
25 储罐
41 室内热交换器
61 第一六角螺母(定位部)
62 C形环(定位部)
63 第一绕线管盖(定位部)
64 第二绕线管盖(定位部)
64e 保险丝插入开口(插入开口)
64f 热敏电阻插入开口(插入开口)
65 绕线管主体
66 第二六角螺母
68 线圈
68b 线圈第一部分(线圈延长配线)
68c 线圈第二部分(线圈延长配线)
71 第一铁氧体壳体
72 第二铁氧体壳体
73 第三铁氧体壳体
74 第四铁氧体壳体
75 屏蔽盖
98 第一铁氧体
99 第二铁氧体
A 喷出管、制冷剂配管
B 室内侧气体管、制冷剂配管
C 室内侧液体管
D 室外侧液体管
E 室外侧气体管、制冷剂配管
F 储罐管、制冷剂配管
G 吸入管、制冷剂配管
H 热气旁通回路
J 过冷回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210720号公报

Claims (11)

1.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对制冷剂配管(F)和/或与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68),该线圈(68)配置于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附近;以及
管温度检测部(14、15),该管温度检测部(14、15)与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外表面接触,该管温度检测部(14、15)的与所述制冷剂配管(F)接触的接触面的形状与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外表面上的被接触部分的形状大致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68)包围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构件(16、17),该弹性构件(16、17)通过弹性变形,形成力朝着使所述管温度检测部(14、15)与所述制冷剂配管(F)彼此靠近的方向作用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温度检测部(14、15)具有用于传递检测温度的温度检测配线(14d、15d),
所述线圈(68)具有线圈延长配线(68b、68c),该线圈延长配线(68b、68c)是配置于所述制冷剂配管(F)附近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并朝着远离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方向延伸,
所述温度检测配线(14d、15d)和所述线圈延长配线(68b、68c)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延长配线(68b、68c)具有:从所述线圈(68)的一端延伸的部分即线圈第一部分(68b);以及从所述线圈(68)的另一端延伸的部分即线圈第二部分(68c),
所述线圈第一部分(68b)的一部分与所述线圈第二部分(68c)的一部分在所述线圈(68)的如下位置会聚成一个部分,该位置是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附近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部(61、62、64),该定位部(61、62、64)确定所述线圈(68)与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相对位置,
所述定位部(64)具有供所述管温度检测部(14、15)插入的插入开口(64f、64e),
所述管温度检测部(14、15)的从插入方向观察的形状是在以插入方向作为轴向使所述管温度检测部(14、15)旋转时无论在哪一旋转角度下形状都不相同的规定形状,
所述插入开口(64f、64e)具有沿着所述规定形状的外缘的形状。
7.如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温度检测部(14)具有传递所检测到的温度的热敏电阻(1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部(11、18),该控制部(11、18)至少进行基于所述热敏电阻(14)所检测到的温度的朝所述线圈(68)的供给电量的控制。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电阻(14)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的比所述线圈(68)宽度上的中心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外表面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温度检测部(14)具有温度保险丝(15),该温度保险丝(15)在检测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上时传送信号。
11.一种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及
制冷循环(10),该制冷循环(10)包含使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中流动的部分。
CN2009801370380A 2008-09-17 2009-09-14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99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8747 2008-09-17
JP2008-238747 2008-09-17
PCT/JP2009/004557 WO2010032416A1 (ja) 2008-09-17 2009-09-14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9907A true CN102159907A (zh) 2011-08-17
CN102159907B CN102159907B (zh) 2013-08-07

Family

ID=42039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703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9907B (zh) 2008-09-17 2009-09-14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63087A1 (zh)
EP (1) EP2333456A1 (zh)
JP (1) JP5131352B2 (zh)
CN (1) CN102159907B (zh)
WO (1) WO201003241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93623A (zh) * 2013-09-09 2016-04-13 大陆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铁磁的工件和围绕工件的至少一个部段布置的加热绕组的装置
WO2020207220A1 (zh) * 2019-04-08 2020-10-1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其空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83080B1 (ko) * 2009-03-12 2016-01-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용 실외기
US8418832B1 (en) 2009-06-05 2013-04-16 Powermag, LLC Permanent magnet fluid heater
PL2632230T3 (pl) * 2012-02-24 2017-10-31 Whirlpool Co Indukcyjne urządzenie grzejne, urządzenie do gotowania wykorzystujące takie urządzenie i sposób ich montażu
CN103487152A (zh) * 2012-06-11 2014-0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感温装置及其感温包
WO2014039764A1 (en) * 2012-09-07 2014-03-13 Powermag, LLC Permanent magnet air heater
CN105392225B (zh) * 2015-12-07 2018-09-21 汪沛 一种新型屏蔽式电磁加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CN110541810B (zh) * 2019-09-10 2020-09-2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驱动电路、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空调
CN113662279A (zh) * 2021-08-27 2021-11-19 武汉理工大学 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的电磁感应式加热烟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86220A (en) * 1971-12-29 1974-01-15 Gen Electric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including temperature sensing of inductively heated cooking vessel
JP2902853B2 (ja) * 1992-04-27 1999-06-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940020148U (ko) * 1993-02-24 1994-09-15 전자조리기의 온도감지소자 취부장치
JPH0875327A (ja) * 1994-09-06 1996-03-19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温度式膨張弁の感温筒固定具
JPH08219602A (ja) * 1995-02-15 1996-08-3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温度検知器
JP2968232B2 (ja) * 1997-04-11 1999-10-2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05069606A (ja) * 2003-08-26 2005-03-17 Yukio Inoguchi 流体加熱装置及び床暖房システム
JP4100432B2 (ja) * 2006-02-08 2008-06-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加熱装置
JP2008202922A (ja) * 2007-02-23 2008-09-04 Sharp Corp 流体昇温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93623A (zh) * 2013-09-09 2016-04-13 大陆汽车有限公司 具有铁磁的工件和围绕工件的至少一个部段布置的加热绕组的装置
WO2020207220A1 (zh) * 2019-04-08 2020-10-1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其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9907B (zh) 2013-08-07
US20110163087A1 (en) 2011-07-07
EP2333456A1 (en) 2011-06-15
JP5131352B2 (ja) 2013-01-30
JPWO2010032416A1 (ja) 2012-02-02
WO2010032416A1 (ja) 2010-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9907B (zh)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CN102348944B (zh) 空调装置
CN102159897B (zh) 空调装置
KR101233903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2159905A (zh)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CN101737941A (zh) 制冷剂加热装置
CN102348941B (zh) 空调装置
JP5267572B2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2356285B (zh) 空调装置
JP2011002190A (ja) 冷凍装置
CN113357848B (zh) 换热器和家电设备
JP2010071537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71533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73447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146809A1 (ja) 冷凍装置
JP2010071532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347400B2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53202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10680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07

Termination date: 201409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