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8187A - 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及电线布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及电线布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8187A
CN102138187A CN2009801338864A CN200980133886A CN102138187A CN 102138187 A CN102138187 A CN 102138187A CN 2009801338864 A CN2009801338864 A CN 2009801338864A CN 200980133886 A CN200980133886 A CN 200980133886A CN 102138187 A CN102138187 A CN 102138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wiring
chuck
head device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38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8187B (zh
Inventor
服部充博
大石明典
谷德之
菊地佑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38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81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8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81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6Wiring by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以容易地改变电线从头部导出的方向,且能够在布电线时更为切实地抑制电线的浮动。一种用于对布线对象物布电线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包括与布线对象物相向地配置的头部和能够朝向头部送出电线的电线送出部,在头部上形成了内径比电线的外径大的导出口,并且在导出口的前侧形成了容许电线弯曲的弯曲容许空间。

Description

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及电线布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电连接箱、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等各装置的内部配线构造等、具有所布的电线的电路元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线布线装置的头部构造存在如下构造:由直孔供给电线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利用导向辊折弯并向外侧引导电线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7-402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2495号公报
但是,在前者的现有技术中,从直孔导出的电线以比较小的弯曲半径弯曲而布到布线板上。因此,电线从电线与布线板的接触部分在头部的移动方向前方急剧地上升。因此,在将电线缠绕到从布线板突出的肋状部分地进行布线时,电线中从布线板急剧上升的部分被缠绕到肋状部分上,电线容易发生浮动。
而且,在后者的现有技术中,由于电线相对于头部的导出方向被规定为一个方向,所以在纵横地布电线时,需要使头部旋转的结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以容易地改变电线从头部的导出方向,且更为切实地抑制布电线时电线的浮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1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用于对布线对象物布电线,所述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包括:与布线对象物相向地配置的头部和能够朝向所述头部送出电线的电线送出部,在所述头部上形成了内径比所述电线的外径大的导出口,并且在所述导出口的前侧形成了容许所述电线弯曲的弯曲容许空间。
第2方案在第1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弯曲容许空间是具有与所述导出口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中心轴的大致圆孔状空间。
第3方案在第1或第2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电线送出部具有电线进给机构部,该电线输送机构部能够在能够朝向所述头部送入所述电线的状态与能够经由所述头部拉出所述电线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4方案在第3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电线进给机构部具有:能够夹持所述电线并能够解除夹持的卡盘部、用于使所述卡盘部沿着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在上游侧位置与下游侧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卡盘往复驱动部以及夹持状态切换部,该夹持状态切换部对应所述卡盘部向所述上游侧位置移动的动作使所述卡盘部进行夹持动作,并且对应所述卡盘部向所述下游侧位置移动的动作使所述卡盘部进行夹持解除动作。
第5方案在第3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电线进给机构部具有:能够夹持所述电线并能够解除夹持的卡盘部、用于使所述卡盘部进行夹持动作和夹持解除动作的卡盘驱动部以及用于使所述卡盘部沿着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在上游侧位置与下游侧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的卡盘往复驱动部。
第6方案在第3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电线进给机构部具有:能够夹持所述电线并能够解除夹持的一对进给辊、用于使所述进给辊进行夹持动作和夹持解除动作的辊驱动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进给辊旋转的辊旋转驱动部。
第7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装置包括:第1至第6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能够保持布线对象物的布线对象物保持部以及使所述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相对所述布线对象物相对移动的布线驱动机构部。
发明效果
根据第1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由于在上述头部上形成了内径比上述电线的外径大的导出口,所以可以容易地改变电线的导出方向。而且,可以将由电线送出部送出的电线在弯曲容许空间内折弯的同时通过导出口导出到外部,因而可以在头部及布线对象物之间的空间和弯曲容许空间的整体将电线以较大的弯曲半径折弯的同时,将该电线布到布线对象物上。因此,从电线与布线板的接触部分,在头部的移动方向前方侧,可以使电线与布线板的分离距离较小,即使在将电线缠绕到从布线板突出的肋状部分地进行布线时,也可以在不对电线覆皮造成损伤(线外伤)的同时尽量抑制电线的浮动。
根据第2方案,由于上述弯曲容许空间是具有与上述导出口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中心轴的大致圆孔状空间,因而在改变电线从导出口导出的方向时,可以追随于此地容易地改变弯曲容许空间内的电线位置。
根据第3方案,通过由电线进给机构部送入电线,能够在将电线按压在布线对象物上以更为切实地抑制电线浮动的状态和对应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移动而由外力拉出电线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根据第4方案,若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使卡盘部往复移动,则可以将电线送出。而且,若维持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使卡盘部移动至下游侧位置的状态,则可以设定为能够拉出电线的状态。
根据第5方案,在由卡盘部夹持电线的状态下使卡盘部由上游侧位置移动至下游侧位置后,若解除卡盘部对电线的夹持并重复进行使卡盘部返回上游侧位置的动作,则可以送出电线。而且,若维持卡盘部的电线夹持解除状态,则可以设定为能够拉出电线的状态。
根据第6方案,若在由一对进给辊夹持电线的状态下驱动辊旋转,则能够将电线送出。而且,若解除一对进给辊对电线的夹持,则可以设定为能够拉出电线的状态。
根据第7方案涉及的电线布线装置,即使不旋转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也能够进行布线,而且,可以制造出能够更为切实地抑制电线浮动的电路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装置整体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作为布线对象物的布线板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头部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头部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表示所布的电线与布线板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所布的电线与布线板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动作的説明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动作的説明图。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动作的説明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动作的説明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动作的説明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的动作的説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装置及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基本概念涉及的形态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电线布线装置10的整体的説明图,图2是表示作为布线对象物的布线板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表示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表示头部50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表示头部50的概略俯视图。在图4及图5中,表示布线作业中的电线W的状态。
该电线布线装置10包括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布线板固定部20及布线驱动机构部30。
布线板固定部20构成用于将作为布线对象物的布线板24以一定姿势保持在一定位置的布线对象物保持部,并固定在预定的底座台12上。可以通过嵌入结构或公知的锁定结构等将布线板24保持于布线板固定部20上。
在这里,布线板24是由树脂等形成的部件,在形成平板状的板状部25的一个主面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26。突起部26对应电线W的布线图案而形成于能够以预定的布线图案保持该电线W的位置上。电线W在弯曲的位置挂在突起部26上并通过突起部26之间地被进行布线,从而能够维持预定的布线图案。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布线板24的另一个主面上布电线W。在上述布线板24上,继电器及功率半导体元件等电气元件、连接端子等(省略了它们的图示)在电连接于电线W上的状态下被安装固定。
布线驱动机构部30以悬臂状支撑在立设固定于底座台12上的支柱14的上端部上。该布线驱动机构部30可以组合伺服马达和滚珠丝杠而成,或构成设有两个由线性马达等组成的直线驱动机构部的双轴移动机构。在该布线驱动机构部30的前端部上,通过头部安装托架32支撑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在布线驱动机构部30的驱动下,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能够相对于固定在布线板固定部20上的布线板24沿着与其主面大致平行的平面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在将布线板24配置在一定位置上的状态下使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移动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在将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配置在一定位置上的状态下使布线板24移动的结构。即,只要是布线驱动机构部使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相对于布线板24相对移动的结构即可。
在上述支柱14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卷绕收纳有电线W的卷轴16。从卷轴16供给的电线W经由导轨17a、17b被连续地供给至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而构成。
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具有电线折痕去除部42、头部50及电线送出部60。由卷轴16供给的电线W从电线折痕去除部42经由电线送出部60被自头部50导出。
上述电线折痕去除部42具有:折痕去除支撑板44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于该折痕去除支撑板44上的多个折痕去除辊46。多个折痕去除辊46以沿着电线W的供给路径在两侧错开位置并夹着电线W的供给路径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多个折痕去除辊46之间地供给电线W,由此去除了电线W的弯曲折痕等。
电线送出部60具有大致呈筐状的外壳62和设置在外壳62内的电线进给机构部64,并以能够对头部50送出电线W的方式构成。
更为具体地说,在外壳62上形成有向上述电线折痕去除部42一侧(上侧)开口的开口部62a,从电线折痕去除部42一侧供给的电线通过该开口部62a被引导至电线进给机构部64。电线进给机构部64如下构成,其能够在可将由外部导入的电线W朝向头部50送入的状态和可将该电线W经由头部50拉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下文对该电线进给机构部64的具体结构例进行说明。而且,在外壳62的下端部也形成有開口部62b,经由电线进给机构部64所供给的电线被引导至该开口部62b。该开口部62b的直径尺寸形成得与头部50的导入口52相同或比头部50的导入口52大。
头部50如下构成,其在封闭上述开口部62b的位置处、以垂下状安装固定于外壳62的下端部上,并从上方与固定于布线板固定部20上的布线板24相向地配置。
头部50形成大致呈短圆柱状的外观形状。在该头部50的一端部(上端部)上形成了导入口52,并且在其另一端部(下端部)上形成了导出口54。此外,在上述导入口52的前侧(电线W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形成了弯曲容许空间56。
导出口54形成内径比电线W的外径大的圆孔状。导出口54的内径优选为如下程度的大小:能够在将电线在上述弯曲容许空间56内折弯配置的状态下,以相对于导出口54的中心轴倾斜的姿势配置电线W。而且,导出口54的内径优选为能够小到如下程度:能够控制电线W的导出位置,以便能够以预定的布线图案将电线W布到布线板24上。另外,在上述导出口54的内周部配置了由红宝石等形成的大致呈环形的滑动部件54a,可以通过该滑动部件54a来降低电线W与导出口54之间的摩擦阻力。
上述弯曲容许空间56形成了比电线W的外径大的空间,以容许电线W的弯曲。在这里,弯曲容许空间56形成了具有与导出口54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中心轴的大致圆孔状空间,其内径比导出口54的内径大。而且,该弯曲容许空间56中的导出口的相反侧作为上述导入口52而开口,以与上述外壳62的开口部62b连通。
由电线送出部60供给的电线W从导入口52通过弯曲容许空间56并从导出口54被导出到外部。
另外,本电线布线装置10中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及布线驱动机构部30等各部分可以由控制单元18进行动作控制,其中,该控制单元18由包括CPU、ROM及RAM等的普通微型计算机等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电线布线装置10中,在将布线板24固定到布线板固定部20上的状态下,一边供给电线W,一边使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相对于布线板24相对移动,由此对布线板24布电线W。
作为本电线布线装置10对布线板24布电线W的动作,有以下两个动作。
第一个动作是在将电线进给机构部64设定为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下进行布线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若在将电线W挂在布线板24的突起部26等上等状态下使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相对于布线板24相对移动,则电线W被拉出到布线板24上并布到该布线板24上。
第二个动作是在使电线进给机构部64朝向头部50连续地送入电线W的同时进行布线的动作。在这里,“连续地送入电线W”是指:不仅指不使电线W完全停止地送入的情况(参照第4实施方式),还包含通过重复送入动作(优选短时间地重复)而送入电线W的情况(参照第2及第3实施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对电线进给机构部64的电线W的移动速度及布线驱动机构部30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的移动速度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以使电线W在弯曲容许空间56弯曲的同时被从导出口54导出。即,进行控制,以按照比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的移动速度快的速度或与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的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使得电线W在弯曲容许空间56弯曲的同时被从导出口54导出。由此,由于电线W被按压在布线板24上而进行布线,所以可以抑制电线W的浮动。因此,可以无需像现有例那样进行在使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停止的状态下将电线W压入布线板24的动作,因此可以提高布线速度,并防止因按压动作造成电线W的损伤。
由电线送出部60送出的电线W,在头部50与布线板24之间的空间与弯曲容许空间56的整体被以比较大的弯曲半径折弯的同时,被供给至布线板24上而进行布线。如图6所示,可以使从电线W与布线板24的接触部分在头部50的移动方向前方侧的电线W与布线板24的分离距离H1比较小。因此,即使在将电线W缠绕到突起部26上地进行布线时(参照图2中的箭头A),也可以将电线W相对于布线板24的浮动减小至上述分离距离H1的程度,可以更为切实地抑制电线W的浮动。而且,由于曲率半径较大,所以可以不对电线(特别是覆皮)造成损伤地进行布线。
即,如图7所示,当从具有大致直线状的导出路径502的管嘴500供给电线W并布电线W时,从管嘴500导出的电线W以比较小的曲率半径弯曲并被供给至布线板24上。因此,从电线W与布线板24的接触部分在管嘴500的移动方向前方侧的电线W与布线板24的分离距离H2急剧增大,明显比上述分离距离H1变大。因此,在将电线W缠绕到突起部26上地进行布线时,电线W相对于布线板24的浮动达到上述分离距离H2的程度,其浮动比较大。此外,由于曲率半径较小,电线被折弯至必要程度以上,覆皮过度伸长而损坏(线外伤)。
在上述第二个动作中,当改变电线W的布线方向时,即,当改变电线W的导出方向时,由于导出口54及弯曲容许空间56大致呈圆孔状、为旋转对称形状,所以容易应对上述改变。即,即使改变了电线W的导出方向,电线W也会在头部50与布线板24之间的空間及弯曲容许空间56的整体被以比较大的弯曲半径折弯,并以此形态围绕导出口54及弯曲容许空间56的中心轴进行旋转(参照图4及图5中分别以实线、单点划线、双点划线表示的电线W)。因此,当改变了电线W从导出口54导出的方向时,可以追随于此地容易地改变导出口54及弯曲容许空间56内的电线W的位置。
上述两个动作可以对应电线W的布线图案适当切换。例如优选为,在将电线W在突起部26上折弯并进行布线的部分及将电线W在突起部26之间进行布线的部分,电线W的高度位置可以由突起部26保持一定,因而可以在抑制浮动的同时进行布线。因此,在上述的部分,优选为,在将电线进给机构部64设定为可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的状态下进行布线。另一方面,例如,在未由突起部26保持电线W的状态下以直线状等进行布线的部分,由于在此部分电线W未被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位置上,因而将电线W按压在布线板24上而进行布线的必要性较低。因此,在这样的部分,通过在将电线进给机构部64设定为能够拉出电线W的状态下进行布线,可以无需控制电线进给机构部64的进给速度等。
在所有的动作中,均在头部50上形成了内径比电线W的外径大的导出口54,因此,可以在导出口54周围的全方位容易地改变电线W的导出方向。因此,在布电线W时,不必使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40本身旋转。因此,可以简化电线布线装置10的装置结构,并且简化对于布线用头部装置40的布线路径的指示、调整。
在以下的第2至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电线进给机构部64的更为具体的结构例。
第2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140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与已说明过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140具有电线折痕去除部42、头部50及电线送出部160。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关于电线送出部160的具体结构例。
电线送出部160具有外形大致呈筐状的外壳162和设在外壳162内的电线进给机构部164。在外壳162内,在位于上述头部50一侧的开口部162b的前侧(电线W的供给方向上游侧),形成了面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上游的台阶部162c。外壳162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外壳62相同。
在外壳162内,在上述电线折痕去除部42与电线进给机构部164之间设置了内部管嘴161。内部管嘴161具有能够插入并引导电线W的插入孔161h,经由电线折痕去除部42所输送的电线W进一步经由内部管嘴161被供给至电线进给机构部164。插入孔161h在两端部具有朝着外侧开口依次开口的锥形部分。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的供给方向下游侧开口的锥形部分的开口直径优选为比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上游侧开口的锥形部分的开口直径小。可以向供给方向上游侧顺利地引导电线W,并且可以防止电线W向下游侧返回。
电线进给机构部164具有卡盘部165、卡盘往复驱动部168及夹持状态切换部170。
卡盘往复驱动部168具有驱动主体部168a和能够相对驱动主体部168a进退的杆部168b。驱动主体部168a安装固定于外壳162内,杆部168b能够沿着电线W的长度方向进退。这样的卡盘往复驱动部168可以由气缸、油缸、马达与将该马达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往复运动的凸轮机构的组合等构成。为了使电线W的送入动作高速化,卡盘往复驱动部168优选为由马达与凸轮机构的组合构成。
在杆部168b的前端部,以朝着电线W的供给路径延伸的方式安装有卡盘安装托架168c。在卡盘安装托架168c上,形成了能够插入电线W的插入孔168h。在卡盘往复驱动部168的驱动下,卡盘部165能够沿着电线W的长度方向在电线W的供给方向上游侧位置(参照图9)和供给方向下游侧位置(参照图8)之间往复移动。
卡盘部165以能够把持电线W并能够解除把持的方式构成。更具体地说,卡盘部165具有多个分割卡盘部166(在这里为两个),分割卡盘部166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多个分割卡盘部166以沿着电线W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能够夹持电线W的姿势、安装固定于卡盘安装托架168c中的插入孔168h的周围部分。当卡盘部165被施加朝向内侧的力时,分割卡盘部166向内侧弹性变形,电线W被夹持在多个分割卡盘部166之间。当上述朝向内侧的力被解除时,多个分割卡盘部166弹性复原,多个分割卡盘部166之间形成能够插入电线W的空间而变成夹持解除状态。另外,卡盘部165也可以分割为三个以上的分割卡盘部。此外,卡盘部165中的电线W的供给方向下游侧的外侧面形成为朝着该下游侧向外倾斜的倾斜抵接面165b,并且在该倾斜抵接面165b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了面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上游侧的台阶部165a。
夹持状态切换部170具有切换支架172、支架引导支撑部174、支架施力部176及上述台阶部162c。
切换支架172构成能够外嵌于上述卡盘部165上的部件。更为具体地说,切换支架172具有:内部形成有能够插入卡盘部165的支架插入孔172h的大致筒状部分172a;和大致筒状部分172a中的形成于电线W的供给方向下游侧的凸缘部172b。支架插入孔172h被设定为如下程度的大小:在切换支架172相对于卡盘部165相对地位于电线W的供给方向上游侧的状态下,成为打开分割卡盘部166的状态而形成夹持解除状态;并且,在切换支架172相对于卡盘部165相对地位于电线W的供给方向下游侧直至与台阶部165a抵接的状态下,与倾斜抵接面165b抵接,成为闭合分割卡盘部166的状态而形成夹持状态。
支架引导支撑部174是固定于外壳162内的部件,具有能够插入上述切换支架172的大致筒状部分172a的支架插入孔174h。切换支架172,通过将大致筒状部分172a插入到支架插入孔174h中,被以能够沿着电线W的长度方向自如移动的方式支撑。此时,切换支架172被设定为在如下范围内移动自如,即,凸缘部172b可在支架引导支撑部174与台阶部162c之间自如移动的范围内。
支架施力部176是朝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下游侧对切换支架172施力的部件。在这里,支架施力部176由螺旋弹簧构成,以压缩状介于支架插入孔174h的上端部分与切换支架172之间而配置到支架插入孔174h内。
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如下构成:对应卡盘部165向上游侧位置移动的动作,切换支架172相对于卡盘部165相对地向下游侧移动,使卡盘部165进行夹持动作;并且,对应卡盘部165向下游侧位置移动的动作,切换支架172相对于卡盘部165相对地向上游侧移动,使卡盘部165进行夹持解除动作。
对上述电线进给机构部164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杆部168b前进的状态下,卡盘部165位于下游侧位置,切换支架172相对于卡盘部165相对地位于电线W的供给方向上游侧。因此,卡盘部165处于夹持解除状态。
当从该状态如图9所示地使杆部168b退避时,卡盘部165向上游侧位置移动。此时,随着该卡盘部165的移动,切换支架172也要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上游侧移动。于是,在卡盘部165达到上游侧位置的直线的位置,凸缘部172b与支架引导支撑部174的下端部抵接,因而可抑制向上游侧的移动。由此,切换支架172相对于卡盘部165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下游侧相对移动。由此,切换支架172相对于卡盘部165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下游侧相对移动并与倾斜抵接面165b抵接,直至与台阶部165a抵接。于是,卡盘部165成为夹持电线W的状态。
之后,当使杆部168b前进时,卡盘部165向下游侧位置移动。此时,切换支架172借助与卡盘部165之间的摩擦力及支架施力部176的作用力与卡盘部165一起移动。因此,卡盘部165在把持电线W的状态下朝向下游侧位置移动。在其移动途中,如图10所示,在凸缘部172b与台阶部162c抵接而使切换支架172停留在一定位置上的状态下,卡盘部165向下游侧位置移动。由此,如图8所示,卡盘部165的分割卡盘部166弹性复原至原来的形状,卡盘部165成为把持解除状态。
当这样使杆部168b进退移动时,卡盘部165在从上游侧位置朝向下游侧位置时送入电线W。因此,通过重复杆部168b的进退移动,可以朝向头部50连续地送入电线W。
若维持使杆部168b前进后的状态,则可以维持卡盘部165对电线W的把持解除状态。由此,可以将电线进给机构部164设定为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
另外,本电线进给机构部164的电线W的进给速度可以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168的往复驱动速度(每单位时间内的往复移动次数)进行控制,该进给速度可以由控制单元18控制。
根据这样构成的电线进给机构部164,除了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阐述的作用效果之外,若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168使卡盘部165往复移动,则可以送出电线W。而且,若维持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168使卡盘部165移动至下游侧位置的状态,则可以设定为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由此,可以由单个的驱动部实现电线进给机构部164,可以实现低成本化,并且易于实现电线进给机构部164的电线W的进给速度的高速化。
由于是由分割卡盘部166夹持并送入电线W的结构,因而可以通过增大电线W与卡盘部165的接触面积而更为切实地防滑,从而可以更为切实地送出电线W。
第3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240的概略剖视图。
该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240具有电线折痕去除部42、头部50及电线送出部260。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关于电线送出部260的具体结构例。
电线送出部260具有外形大致呈筐状的外壳62和设在外壳62内的电线进给机构部264。在该外壳62内设置了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部管嘴相同的内部管嘴161。
电线进给机构部264具有卡盘部266、卡盘往复驱动部268及卡盘驱动部270。
卡盘部266具有一对卡盘片266a,其如下构成,能够通过使一对卡盘片266a接近移动而夹持电线W,并通过使一对卡盘片266a分离移动而解除对电线W的夹持。卡盘片266a优选为由橡胶等构成,以实现对电线W的防滑。
卡盘驱动部270以使卡盘部266进行夹持动作及夹持解除动作的方式构成。即,卡盘驱动部270以能够驱动一对卡盘片266a接近及分离的方式构成。
作为上述卡盘部266及卡盘驱动部270,可以采用:以气缸或油缸作为驱动源而进行夹持动作及夹持解除动作的卡盘装置、或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而进行夹持动作及夹持解除动作的电动卡盘装置等。
卡盘往复驱动部268由气缸、油缸、线性马达、马达与凸轮机构的组合等构成,以能够沿着电线W的供给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撑卡盘驱动部270及卡盘部266。如下构成,通过该卡盘往复驱动部268的驱动,卡盘部266沿着电线W的长度方向在上游侧位置与下游侧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通过由控制单元18对卡盘驱动部270及卡盘往复驱动部268进行如下控制,使上述电线进给机构部264在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的动作状态与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即,对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初期状态下,卡盘部266位于上游侧位置,卡盘部266处于夹持解除状态。
在此状态下,如图12所示,当通过卡盘驱动部270的驱动使卡盘部266的一对卡盘片266a接近移动时,一对卡盘片266a成为夹持电线W的状态。
之后,如图13所示,在由卡盘部266夹持电线W的状态下,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268的驱动使卡盘部266向下游侧位置移动。通过该卡盘部266的移动,电线W被朝向头部50送出。
当卡盘部266向下游侧位置移动时,如图14所示,在卡盘驱动部270的驱动下,一对卡盘片266a分离移动,卡盘部266成为解除了对电线W的挟持的状态。
之后,在使一对卡盘片266a分离的状态下,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268的驱动使卡盘部266向上游侧位置移动时,返回至图11所示的初期状态。通过重复上述一系列的动作,电线W被连续地送出。
若维持使卡盘部266分离的状态、即电线夹持解除状态,则可设定为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
另外,本电线进给机构部264的电线W的进给速度可以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268的往复驱动速度(每单位时间内的往复移动次数)进行控制。
根据这样构成的电线进给机构部264,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阐述的作用效果之外,还可以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268与卡盘驱动部270的驱动在可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的状态与可经由头部50拉出电线W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由于通过卡盘驱动部270直接使卡盘部266接近分离移动,并且通过卡盘往复驱动部268直接使卡盘部266及卡盘驱动部270往复移动,因而可以实现构成零件数的削减及结构的简化。
由于可设定为在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下、通过卡盘驱动部270的驱动使一对卡盘片266a与电线W大幅度分离移动的状态,所以可以更为切实地防止电线W与卡盘片266a的接触,可以更为顺利地拉出电线W。
此外,由于是由卡盘部266夹持并送入电线W的结构,因而可通过增大电线W与卡盘部266的接触面积而更为切实地防滑,从而可更为切实地送出电线W。
第4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340的概略剖视图。
该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340具有电线折痕去除部42、头部50及电线送出部360。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关于电线送出部360的具体结构例。
电线送出部360具有外形大致呈筐状的外壳62和设在外壳62内的电线进给机构部364。在外壳62内设置了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部管嘴相同的内部管嘴161。
电线进给机构部364具有一对进给辊366、辊驱动部368及辊旋转驱动部370。
一对进给辊366大致形成短圆柱状,在辊驱动部368及辊旋转驱动部370的支撑下,配置在能够从两侧夹入上述电线W的位置上。进给辊366中的至少外周表面部分优选由橡胶等形成,以实现对电线W的防滑。
辊旋转驱动部370由马达等构成,与上述一对进给辊366对应地设置了一对。在一对辊旋转驱动部370的旋转轴部上分别支撑上述一对进给辊366,可驱动一对进给辊366旋转。通过一对辊旋转驱动部370的驱动,一对进给辊366被同步地驱动以向朝着供给方向下游侧进给电线W的方向旋转。优选为可变地控制辊旋转驱动部370的旋转速度。另外,作为辊旋转驱动部370,可以采用将单个马达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轮机构或皮带机构等传递机构传递至一对辊驱动部368的结构。
辊驱动部368固定于外壳62内,以气缸、油缸或电动机等作为驱动源,驱动上述一对进给辊366与一对辊旋转驱动部370一起接近及分离移动而构成。在该辊驱动部368的驱动下,通过使一对进给辊366接近移动而在一对进给辊366之间夹持电线W,通过使一对进给辊366分离移动而解除一对进给辊366之间对电线W的夹持。
通过由控制单元18如下控制辊驱动部368,使上述电线进给机构部364在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的动作状态与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即,说明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的动作。在初期状态下,处于一对进给辊366分离的状态,即,解除了对电线W的挟持的状态。此外,一对进给辊366被设定为始终在辊旋转驱动部370的驱动下进行旋转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如图16所示,当在辊驱动部368的驱动下使一对进给辊366接近移动时,成为由一对进给辊366夹持电线W的状态。通过在辊旋转驱动部370的驱动下旋转的一对进给辊366向电线W的供给方向下游侧连续地进给电线W。
在辊驱动部368的驱动下,通过维持使一对进给辊366分离移动的状态、即、解除了一对进给辊366对电线W的挟持的状态,可设定为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
另外,本电线进给机构部364的电线W的进给速度,可以通过控制辊旋转驱动部370的旋转速度而可变地进行控制。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说明了一对进给辊366之间始终旋转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如下控制:在使一对进给辊366分离的状态下使一对进给辊366停止旋转,在使一对进给辊366接近的状态下使一对进给辊366旋转。
根据这样构成的电线进给机构部364,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阐述的作用效果之外,还可以通过辊驱动部368的驱动在可朝向头部50送入电线W的状态与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由于仅通过使一对进给辊366接近及分离移动即可进行上述状态的切换,因而可实现零件数的削减及结构的简化。
由于可设定为在可拉出电线W的状态下、通过辊驱动部368的驱动使一对进给辊366与电线W大幅度分离移动的状态,所以可以更为切实地防止电线W与一对进给辊36的接触,可以顺利地拉出电线W。
此外,由于可通过一对进给辊366的旋转送出电线W,因而能够使送出动作高速化。

Claims (7)

1.一种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用于对布线对象物布电线,
所述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包括:与布线对象物相向地配置的头部和能够朝向所述头部送出电线的电线送出部,
在所述头部上形成了内径比所述电线的外径大的导出口,并且在所述导出口的前侧形成了容许所述电线弯曲的弯曲容许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其中,
所述弯曲容许空间是具有与所述导出口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中心轴的大致圆孔状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其中,
所述电线送出部具有电线进给机构部,该电线输送机构部能够在能够朝向所述头部送入所述电线的状态与能够经由所述头部拉出所述电线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其中,
所述电线进给机构部具有:能够夹持所述电线并能够解除夹持的卡盘部、用于使所述卡盘部沿着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在上游侧位置与下游侧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卡盘往复驱动部以及夹持状态切换部,该夹持状态切换部对应所述卡盘部向所述上游侧位置移动的动作使所述卡盘部进行夹持动作,并且对应所述卡盘部向所述下游侧位置移动的动作使所述卡盘部进行夹持解除动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其中,
所述电线进给机构部具有:能够夹持所述电线并能够解除夹持的卡盘部、用于使所述卡盘部进行夹持动作和夹持解除动作的卡盘驱动部以及用于使所述卡盘部沿着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在上游侧位置与下游侧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的卡盘往复驱动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其中,
所述电线进给机构部具有:能够夹持所述电线并能够解除夹持的一对进给辊、用于使所述进给辊进行夹持动作和夹持解除动作的辊驱动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进给辊旋转的辊旋转驱动部。
7.一种电线布线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能够保持布线对象物的布线对象物保持部以及使所述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相对所述布线对象物相对移动的布线驱动机构部。
CN200980133886.4A 2008-11-06 2009-06-24 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及电线布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81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5349 2008-11-06
JP2008285349A JP5233599B2 (ja) 2008-11-06 2008-11-06 電線布線用ヘッド装置及び電線布線装置
PCT/JP2009/061499 WO2010052948A1 (ja) 2008-11-06 2009-06-24 電線布線用ヘッド装置及び電線布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8187A true CN102138187A (zh) 2011-07-27
CN102138187B CN102138187B (zh) 2013-03-13

Family

ID=42152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388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8187B (zh) 2008-11-06 2009-06-24 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及电线布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33599B2 (zh)
CN (1) CN102138187B (zh)
WO (1) WO201005294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368A (zh) * 2016-05-17 2016-10-26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信号传输线束的布线装置及其布线方法
CN106803654A (zh) * 2016-12-21 2017-06-06 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预布线装置
CN113261154A (zh) * 2019-02-06 2021-08-13 代傲金属应用有限公司 制造单元接触系统的低电压路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0510B2 (ja) * 2014-06-23 2018-05-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3946U (ja) * 1992-11-18 1994-06-10 進 小澤 自動配線装置の配線用ノズル
JPH10208841A (ja) * 1997-01-21 1998-08-07 Amp Japan Ltd ハーネス製造装置
JP3954286B2 (ja) * 2000-06-12 2007-08-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布線機
JP4182823B2 (ja) * 2003-06-25 2008-11-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0399648C (zh) * 2003-09-19 2008-07-02 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 电线处理机
JP2008066223A (ja) * 2006-09-11 2008-03-21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組立用治具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368A (zh) * 2016-05-17 2016-10-26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信号传输线束的布线装置及其布线方法
CN106803654A (zh) * 2016-12-21 2017-06-06 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预布线装置
CN106803654B (zh) * 2016-12-21 2018-06-22 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预布线装置
CN113261154A (zh) * 2019-02-06 2021-08-13 代傲金属应用有限公司 制造单元接触系统的低电压路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13940A (ja) 2010-05-20
CN102138187B (zh) 2013-03-13
JP5233599B2 (ja) 2013-07-10
WO2010052948A1 (ja) 2010-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8187B (zh) 电线布线用头部装置及电线布线装置
US8372521B2 (en) Twisted wi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wisted wire
US8561449B2 (en) Bending apparatus for rod-shaped workpieces
CN101377026B (zh) 纱线卷绕机及假捻加工机
CN106164563B (zh) 用于将集电器接触部竖直地引入到路径的汇流排中的用于路径的定位区域
US10890002B2 (en) Binding machine
CN103503083B (zh) 带电线更换机构的电线尺寸调整装置
CN1500712A (zh) 在卷绕装置中更换卷筒的卷绕装置和方法
CN102653356B (zh) 丝线切断吸引装置及纺丝卷取机
KR20100095993A (ko) 카카스 플라이 접합용 장치
CN104203476A (zh) 带有具备彼此隔开的细长导引面的导丝件的焊丝进给机
JP6689037B2 (ja) 電線ツイスト装置
JP6480816B2 (ja) 電線処理装置
JP7322021B2 (ja) 連続ストリップを冷却するための冷却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3708261A (zh) 不间断传输式泡绵连续收料工艺及收料系统
CN107672069B (zh) 一种可实现柱状曲面加工的多线切割机
EP0803308B1 (en) Wire cut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ing device
CN201203007Y (zh) 全自动节日灯组装机的输线装置
CN106516868B (zh) 一种能够渐变调整电缆双线姿态的绕线装置
CN105173904B (zh) 一种可自动调整张紧力的放线装置
CN207021600U (zh) 一种快速剥线机
CN1833973A (zh) 用于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卷绕机构的纱线横动装置
JP5551060B2 (ja)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におけるワイヤ自動供給方法
CN218024453U (zh) 用于预浸带的自动收卷装置
JP4467245B2 (ja) 電線受け渡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1406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