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3913B - 两轮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两轮机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3913B
CN102133913B CN201110022460.0A CN201110022460A CN102133913B CN 102133913 B CN102133913 B CN 102133913B CN 201110022460 A CN201110022460 A CN 201110022460A CN 102133913 B CN102133913 B CN 1021339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car
car frame
thing box
fram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224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3913A (zh
Inventor
池田英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33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3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3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39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在该两轮机动车中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两轮机动车(1)具备:车体前部的头管(3)、从头管(3)向车体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车架(15、15),在主车架(15、15)的上方具备有乘员乘坐的车座(12),在车座(12)的下方配置存物盒(11),其中,存物盒(11)使主车架间延伸部(71)向左右一对主车架(15、15)之间延伸,从侧面看与主车架(15、15)重叠。

Description

两轮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存物盒的两轮机动车。
背景技术
现有,知道两轮机动车在从头管通过车宽度中央而向后方延伸的一根单背骨车架的后部设置有左右一对车座导轨,在左右车座导轨之间配置车座下的存物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两轮机动车在存物盒下方的左右车座导轨之间设置有交叉部件,把设置在车宽度方向中央的单悬挂系由上述交叉部件来支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4712号公报
但上述现有的两轮机动车需要避开配置在车宽度方向中央的单背车架和单悬挂系来设置存物盒,有难于确保存物盒容量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目的在于能够使两轮机动车的存物盒为大容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两轮机动车具备:车体前部的头管、从所述头管向车体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车架,在所述主车架的上方具备有乘员乘坐的车座,在所述车座的下方配置存物盒,其中,所述存物盒使底部向左右一对所述主车架之间延伸,从侧面看与所述主车架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使配置在车座下方的存物盒向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车架之间延伸到从侧面看而存物盒与主车架重叠,所以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在上述结构中,具备有与所述主车架的后端连接且从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辅助车架,也可以把所述存物盒配置在左右一对的所述辅助车架之间和左右一对的所述主车架之间。
这时,由于把存物盒配置在左右一对的主车架之间和左右一对的辅助车架之间,所以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所述主车架也可以把发动机支承在该主车架的下部,使所述存物盒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上面更靠下方的位置。
这时,由于能够使存物盒的一部分延伸到被支承在主车架下部的发动机的曲轴箱上面的更靠下方的位置,所以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也可以在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设置枢轴板,由枢轴板来支承后摆动臂以支承后轮,具备有被所述辅助车架和所述后摆动臂支承两端的左右一对后缓冲器。
这时,左右一对地设置被辅助车架和后摆动臂支承两端的后缓冲器,由于后缓冲器不会成为存物盒配置的障碍,所以能够使存物盒向后方延伸,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且也可以使所述存物盒比所述后缓冲器的上端部与所述辅助车架安装的安装部还向后方延伸。
这时,由于使存物盒比后缓冲器的上端部与辅助车架安装的安装部还向后方延伸,所以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进而也可以在所述存物盒的前方且是左右一对所述主车架之间配置燃料箱。
这时,由于把燃料箱配置在存物盒前方的主车架之间,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空间,能够使燃料箱容量大。
本发明的两轮机动车中,由于使车座下方的存物盒在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车架之间延伸到从侧面看而存物盒与主车架重叠,所以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由于把存物盒配置在左右一对的主车架之间和左右一对的辅助车架之间,所以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由于能够使存物盒的一部分延伸到发动机的曲轴箱上面更靠下方,所以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进而,通过左右一对地设置后缓冲器,由于后缓冲器不会成为存物盒配置的障碍,所以能够使存物盒向后方延伸,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且由于使存物盒比后缓冲器的上端部与辅助车架安装的安装部还向后方延伸,所以能够使存物盒为大容量。
由于把燃料箱配置在存物盒前方的主车架之间,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空间,能够使燃料箱为大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两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两轮机动车右侧面的立体图;
图3是从大致上方看两轮机动车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前物品室右侧面周边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两轮机动车
3 头管
7 发动机
8 摆动臂(后摆动臂)
10 燃料箱
11 存物盒
12 车座
15、15 主车架
16、16 辅助车架
17、17 枢轴板
22、22 后缓冲器
22B 上端部
29A 上端连结部(安装部)
30 曲轴箱
30A 箱上面部(上面)
71 主车架间延伸部(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两轮机动车。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是指车辆驾驶员所看的方向。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两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
两轮机动车1包括:车体架2、能够自由转向地被支承在车体架2的头管3的左右一对前叉4、被安装于该前叉4的上端部且是配置在车架前部上部的转向用车把5、能够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前叉4的前轮6、在车体的大致中央被车体架2支承的发动机7、能够上下自由摇动地被支承在车体架2的摆动臂8(后摆动臂)、能够自由旋转地被轴支承在该摆动臂8后部的后轮9、配置在车体架2前部的燃料箱10、配置在该燃料箱10后方的存物盒11、设置在存物盒11上部的乘员用车座12。
该两轮机动车1是除了驾驶员以外还能够搭乘同乘者的两人乘坐车辆,车座12是把驾驶员坐的前部车座12A和同乘者能够坐的后部车座12B前后构成一体的一体型车座。
图2是两轮机动车1右侧面的立体图。在此,图2把前叉4、前轮6、后轮9和存物盒11等的图示省略。
车体架2具备:在车宽度方向设置有左右一对的主车架15、15和从各主车架15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辅助车架16、16。
主车架15、15从车辆前部的头管3开始向左右分岔并向后下方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主车架15、15由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被形成方截面的管状。在主车架15、15的后部下端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17、17。且在主车架15、15的后部设置有支承发动机7的发动机吊架35B、35C,各发动机吊架35B、35C从架设在主车架15、15之间的第一交叉管27和第二交叉管28向下方突出设置。且在主车架15、15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空气进气阀保持件35A,空气进气阀保持件35A支承着用于通过向发动机7侧导入二次空气而使排气气体再燃烧的空气进气阀39。
在枢轴板17、17之间设置有贯通左右枢轴板17、17的枢轴17A。摆动臂8具有分别向前后延伸的左臂部8A和右臂部8B,是在车宽度方向把左臂部8A和右臂部8B用交叉部8C结合的结构。在摆动臂8的前部设置有穿过枢轴17A的枢轴孔8D。摆动臂8通过在枢轴孔8D轴支承枢轴17A,而能够以枢轴17A为中心自由摇动。
承载驾驶员脚的脚踏板18被设置左右一对,位于枢轴板17、17的前方且是发动机7的侧面。
在左侧枢轴板17的下端设置有能够自由折叠的侧支地架40。在右侧枢轴板17的下端被支承有使后轮制动器(图示省略)动作的制动踏板41。
辅助车架16、16具备有:从主车架15、15和枢轴板17、17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到车辆后部的下辅助车架20、20和连结主车架15、15与下辅助车架20、20的上辅助车架21、21。下辅助车架20、20和上辅助车架21、21是在车宽度方向设置有左右一对的管状车架。
下辅助车架20、20具有:与主车架15、15和枢轴板17、17的后端结合并向上下延伸的结合部20A、从结合部20A的上端大致直线状向上后方延伸的直线部20B、从直线部20B的后端向车辆后部延伸的尾部20C。在结合部20A的下端设置有支承发动机7后部的发动机吊架35D。
上辅助车架21、21把设置有主车架15、15前后方向中间位置的前部结合部15A和设置在下辅助车架20、20的直线部20B后部的后部结合部20D进行连结,是为了加强下辅助车架20、20而设置。上辅助车架21、21由比下辅助车架20、20径小的管构成,为了与下辅助车架20的尾部20C连接而向后上倾斜地设置成直线。在尾部20C的后端设置有固定存物盒11的保持件64。
在主车架15、15的后部设置有把左右主车架15、15在车宽度方向连结的第一交叉管27和第二交叉管28。第一交叉管27位于前部结合部15A的下方,第二交叉管28位于前部结合部15A与下辅助车架20的结合部20A之间。且在下辅助车架20、20的直线部20B后端设置有在车宽度方向连结左右下辅助车架20、20的辅助侧交叉管29。
存物盒11被配置在左右辅助车架16、16之间,从辅助车架16、16的前部延伸到后部。车座12被配置成覆盖存物盒11的上部。
筒状的后缓冲器22、22被设置左右一对,分别架设在辅助侧交叉管29与摆动臂8之间。详细说就是,后缓冲器22的下端部22A与左右臂部gA、8B后端的下端连结部8E连结,后缓冲器22的上端部22B分别与在辅助侧交叉管29的两端分别形成的上端连结部29A(安装部)连结。
发动机7是单缸四冲程发动机,气缸31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气缸轴线C大致向水平方向横倒。发动机7具有收容曲轴(图示省略)的曲轴箱30,气缸31从曲轴箱30侧向发动机7前侧按顺序地具备有:使活塞(图示省略)在内部滑动的气缸体32、气缸头33和气缸头盖34。详细说就是把上述曲轴设置成在车宽度方向水平延伸,上述活塞在气缸体32内前后方向地往复运动。在曲轴箱30后部的内部一体设置有变速器36。
在变速器36的输出轴设置有前链轮36A,在前链轮36A与被固定在后轮9的后链轮9A之间绕挂有通过左臂部8A上下的驱动链条19。
发动机7通过使在曲轴箱30的上部和后部形成的各发动机连结部分别与发动机吊架35B、35C、35D连结而被固定在车体架2。这样,发动机7利用发动机吊架35B、35C、35D而被悬挂、从而固定,被支承在主车架15、15的下部。
吸入向发动机7供给的空气的空气滤清器壳体45被形成为也在车宽度方向延伸的箱状,在气缸31与主车架15、15下边缘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成上下延伸。这样,由于把发动机7设置成使气缸轴线C横倒,且把空气滤清器壳体45配置在主车架15、15的下方,所以在左右主车架15、15之间能够确保例如配置燃料箱10等其他零件的空间。
在空气滤清器壳体45下部的后面连接有进气管46,进气管46与在气缸头33上面形成的进气口连接。
在气缸头33的下面设置的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47,排气管47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弯曲,然后在曲轴箱30的下方向车宽度方向的右侧弯曲,并在右侧下辅助车架20的结合部20A后方与消音器48连接。消音器48从侧面看以与摆动臂8重叠的状态配置,位于摆动臂8的右侧面外侧。
图3是从大致上方看两轮机动车1的立体图。在此,图3表示把车座12卸下来的状态,前叉4和前轮6等的图示被省略。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主车架15、15被设置成左右一对,在主车架15、15之间形成有沿主车架15、15向前后延伸的空间K。
贮存向发动机7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10被形成箱形,配置在左右主车架15、15之间的空间K前部。燃料箱10从头管3的后方倾斜地沿主车架15、15在空间K内向后下方延伸。详细说就是燃料箱10的前端10A位于头管3的后方,后端10B位于存物盒11的前方。
主车架15、15形成为随着从头管3向后方延伸而宽度变宽,燃料箱10随着主车架15、15的形状而越到后部则被形成得宽度越宽。燃料箱10的上面10D被设置成与下面10C大致平行,且位于主车架15、15上边缘的上方,在上面10D的前部设置有注油口10E。
这样,由于把燃料箱10设置在主车架15、15的空间K,且符合主车架15、15形状地把燃料箱10形成得宽度宽,所以车辆的车架不妨碍燃料箱10的配置,能够把燃料箱10的容量变大。
如图1和图3所示,存物盒11被形成上面11A敞开的箱形,内部能够收容物品等。存物盒11包括:位于前部车座12A的下方而具有能够收容防护帽型头盔H容量的前物品室61和位于后部车座12B下方的后物品室62,前物品室61和后物品室62被前后连续地形成一体。存物盒11的上面11A的开口面被具有盖功能的车座12所覆盖。存物盒11经由设置在后端部的铰链(图示省略)而与车座12连结,能够以上述铰链为中心自由开闭。
与车座12抵接的存物盒11的上面11A位于上辅助车架21、21和尾部20C的上方,沿上辅助车架21、21和尾部20C向后上方延伸。
如图2所示,在左右下辅助车架20、20之间和左右上辅助车架21、21之间形成有与空间K连续并延伸到车辆后部的盒收容空间L。存物盒11被配置在该盒收容空间L和主车架15、15之间的空间K内。
如图3所示,存物盒11在被左右辅助车架16、16划分的盒收容空间L内设置在整个宽度上,在前后方向从燃料箱10的后端10B附近延伸到下辅助车架20、20的后端。
在前物品室61的底面形成有沿第二交叉管28的上面形成的固定部61A(参照图3)。在前物品室61与后物品室62的边界部形成有为了划分前物品室61和后物品室62而突出的凸部63,在凸部63底面侧的凹下则成为与辅助侧交叉管29卡合的固定部62A。
存物盒11被配置成使固定部61A、固定部62A分别被第二交叉管28和辅助侧交叉管29从下方支承,在固定部61A和下辅助车架20、20的保持件64利用螺栓(图示省略)联结来固定。
接着,详细说明存物盒11的配置。
图4是表示前物品室61右侧面周边的放大图。在此,图4省略了右侧主车架15的图示而仅图示了左侧的主车架15,枢轴板17以双点划线来表示。
如图1和图4所示,从侧面看则前物品室61与主车架15的后部、下辅助车架20和上辅助车架21重叠,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被设置在宽广范围。
前物品室61的前端部70在燃料箱10的后方向上下延伸,位于曲轴箱30后部的上方。在前物品室61的下部被配置在曲轴箱30附近的底侧部分成为位于左右主车架15、15之间的主车架间延伸部71(底部)。该主车架间延伸部71从侧面看向主车架15、15之间延伸,是与主车架15、15重叠的部分。
由于这样把主车架间延伸部71设置在主车架15、15之间,所以车辆的车架不会妨碍存物盒11的大容量化,能够使存物盒11成为大容量。由于在主车架间延伸部71的上方和后方,辅助车架16、16也与主车架15、15连续地被设置有左右一对,所以辅助车架16、16不会妨碍存物盒11的配置,能够使存物盒11成为大容量。
主车架间延伸部71的下面71A被设置成与曲轴箱30后部的箱上面部30A接近,被形成随着箱上面部30A的形状而向上前方倾斜。在主车架间延伸部71配置有箱形的蓄电池55,下面71A则构成配置蓄电池55的蓄电池收容部72的底面,被形成凹下一层。由于这样把蓄电池55设置在曲轴箱30附近的主车架间延伸部71,所以能够谋求部件的集中化。
在前物品室61形成有与主车架间延伸部71连续并向后轮9侧延伸的后轮侧延伸部73。后轮侧延伸部73向下辅助车架20、20的后方延伸,位于后轮9的前方。后轮侧延伸部73具有面向摆动臂8的上面的臂侧底面73A,臂侧底面73A比曲轴箱30的箱上面部30A还位于下方。该臂侧底面73A是存物盒11的最下部。主车架间延伸部71的后部也比箱上面部30A还位于下方。摆动臂8与臂侧底面73A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即使在摆动臂8摇动时摆动臂8的上面也不与臂侧底面73A抵接的大小。
后轮侧延伸部73的后面成为沿后轮9(参照图1)前部的上半部延伸的倾斜面73B。
如图1所示,前物品室61的后端部74位于辅助侧交叉管29的附近。后物品室62从辅助侧交叉管29的附近向上端连结部29A的后方延伸,延伸到下辅助车架20、20的后端。后物品室62的下面62B位于后轮9的上面的上方。由于这样使后物品室62延伸到下辅助车架20、20的后端,所以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如图3所示,在前物品室61的倾斜面73B和后物品室62的下面62B为了避开后轮9的前部和上部而分别形成有鼓出的后轮避开部73C、62C。通过这样设置后轮避开部73C、62C而能够使前物品室61和后物品室62延伸到后轮9的附近,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如图1所示,在后轮侧延伸部73的左侧面为了避开驱动链条19而设置有形成向上下和车宽度方向凹下的链条避开部73D。由此,能够使后轮侧延伸部73延伸到驱动链条19的附近,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本实施例由于把主车架15、15和辅助车架16、16设置有左右一对,所以能够使空间K和盒收容空间L变大,且由于把后缓冲器22、22设置有左右一对,所以在摆动臂8前端部的上方能够进一步确保盒收容空间L大。由此,由于在存物盒11能够设置主车架间延伸部71,且能够使后轮侧延伸部73比箱上面部30A还向下方延伸,所以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把配置在车座12下方的存物盒11设置在从头管3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车架15、15之间,且使主车架间延伸部71从侧面看延伸到与主车架15、15的后部重叠,所以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由于能够把存物盒11配置在左右一对的主车架15、15之间、左右一对的下辅助车架20、20之间和上辅助车架21、21之间,所以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由于使存物盒11的主车架间延伸部71和后轮侧延伸部73延伸到被主车架15、15的下部支承的发动机7曲轴箱30的箱上面部30A的下方,所以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且由于把被下辅助车架20、20的辅助侧交叉管29和摆动臂8支承两端的后缓冲器22、22设置左右一对,使后缓冲器22、22不妨碍存物盒11的配置,所以能够使存物盒11向后方延伸,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且由于后物品室62比把后缓冲器22的上端部22B向辅助侧交叉管29安装的上端连结部29A还向后方延伸,所以能够使存物盒11为大容量。
由于在存物盒11前方的主车架15、15之间配置燃料箱10,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空间,能够使燃料箱10为大容量。
上述实施例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主车架15、15是方截面(日文:角断面)的管,但也可以是截面大致圆形管车架。
当然关于两轮机动车1的其他细部结构也能够任意变更。

Claims (7)

1.一种两轮机动车,具备:车体前部的头管、从所述头管向车体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车架、
与所述主车架的后端连接且从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辅助车架,
在所述主车架的上方具备有乘员乘坐的车座,在所述车座的下方配置存物盒,在所述存物盒(11)的下方配置有气缸(31)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发动机(7),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车架把发动机支承在该主车架的下部,使所述存物盒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上面更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存物盒设置有使其底部向左右一对所述主车架之间延伸的延伸部(71),被设置在所述主车架的后部的交叉管(28)支承,
并且,在所述交叉管(28)的行进方向的前侧设置所述主车架间延伸部(71)的下面(71A),从侧面看与所述主车架重叠,
所述主车架间延伸部的下面沿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后部的箱上面的形状向上前方倾斜地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存物盒配置在左右一对的所述辅助车架之间和左右一对的所述主车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设置枢轴板,由所述枢轴板来支承后摆动臂以支承后轮,
具备有被所述辅助车架和所述后摆动臂支承两端的左右一对后缓冲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设置枢轴板,由所述枢轴板来支承后摆动臂以支承后轮,
具备有被所述辅助车架和所述后摆动臂支承两端的左右一对后缓冲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轮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物盒比所述后缓冲器的上端部与所述辅助车架安装的安装部还向后方延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轮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物盒比所述后缓冲器的上端部与所述辅助车架安装的安装部还向后方延伸。
7.如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两轮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存物盒的前方且是左右一对所述主车架之间配置燃料箱。
CN201110022460.0A 2010-01-22 2011-01-20 两轮机动车 Active CN1021339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12428/10 2010-01-22
JP2010012428A JP5453127B2 (ja) 2010-01-22 2010-01-22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3913A CN102133913A (zh) 2011-07-27
CN102133913B true CN102133913B (zh) 2014-10-29

Family

ID=44293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22460.0A Active CN102133913B (zh) 2010-01-22 2011-01-20 两轮机动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53127B2 (zh)
CN (1) CN102133913B (zh)
BR (1) BRPI1100591B8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8522B2 (ja) * 2014-03-31 2016-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5751B2 (ja) * 1987-02-02 1995-11-13 モトローラ・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ツド 適応等化器制御機能を具備する時分割多元接続(tdma)通信システム
JPS6428084A (en) * 1987-07-23 1989-01-30 Honda Motor Co Ltd Helmet storage device in motorcycle
JP2701036B2 (ja) * 1988-02-01 1998-0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ヘルメット収納型車両
CN1044586C (zh) * 1995-03-31 1999-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轻便摩托车用油箱构造
JP4188507B2 (ja) * 1999-08-31 2008-11-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JP4008190B2 (ja) * 2000-07-31 2007-1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JP4052873B2 (ja) * 2002-05-10 2008-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381768B2 (ja) * 2003-10-10 2009-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JP2005119570A (ja) * 2003-10-20 2005-05-12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4506317B2 (ja) * 2004-07-14 2010-07-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6103349A (ja) * 2004-09-30 2006-04-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6347383A (ja) * 2005-06-16 2006-12-2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7030589A (ja) * 2005-07-25 2007-02-0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8114712A (ja) * 2006-11-02 2008-05-22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1100591A2 (pt) 2015-09-22
BRPI1100591B8 (pt) 2022-09-06
JP5453127B2 (ja) 2014-03-26
CN102133913A (zh) 2011-07-27
JP2011148447A (ja) 2011-08-04
BRPI1100591B1 (pt) 202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9047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電装品配置構造
JP58896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CN102030063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2616314B (zh)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CN101254818A (zh)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悬挂装置
EP3213985B1 (en) Air-cleane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A2672285A1 (en) Exhaust pipe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5517884A (zh) 摩托车的燃料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CN102963472B (zh) 机动二轮车
TW201144126A (en) Vehicle
CN103448846B (zh) 鞍乘型车辆的辅机安装结构
CN102556230A (zh)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JP6826580B2 (ja) 鞍乗型車両
US10233875B2 (en) Saddle-ridden vehicle
CN101172504A (zh) 机动二轮车
CN103661706B (zh) 跨骑式车辆
JP547818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カウル構造
CN102133913B (zh) 两轮机动车
CN101172505B (zh) 机动两轮车
CN101990378B (zh)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JP689066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バー構造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JP4414316B2 (ja) 自動二輪車
WO2012057159A1 (ja) 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