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4295A -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其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其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4295A
CN102124295A CN2009801323591A CN200980132359A CN102124295A CN 102124295 A CN102124295 A CN 102124295A CN 2009801323591 A CN2009801323591 A CN 2009801323591A CN 200980132359 A CN200980132359 A CN 200980132359A CN 102124295 A CN102124295 A CN 102124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nvironment
heat
air
blowe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23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山诚
村山拓也
野上若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24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42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F28D9/006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flow direction of one heat exchange medium, e.g. using deflecting zo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536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racks or cabinets of standardised dimensions, e.g. electronic racks for aircraft o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H05K7/206Air circulating in closed loop within cabinets wherein heat is removed through air-to-air heat-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6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unted on the ro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在主体壳体(11)内设置的第一环境用的第一鼓风风扇(12)、第二环境用的第二鼓风风扇(13)、在主体壳体(11)内进行第一环境的空气与第二环境的空气的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第一鼓风风扇(12)、第二鼓风风扇(13)、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大致配置成一列,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与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a)之间设置有从第一鼓风风扇或第二鼓风风扇向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连接的鼓风路(外部气体鼓风路(16)、内部气体鼓风路(17)。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压力损失,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能够使热交换器自身小型化。

Description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其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装置及使用其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由于便携式电话机的基地电台中流有数十安培以上的电流,因此在某些方面也表现为发热体。即,为了使其动作稳定化而进行冷却极为重要。这样的便携式电话机的基地电台形成为图9所示的结构,以进行其冷却。
图9是现有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图。在图9中,形成具备收纳成为发热体的接收发送两用机的机壳和安装在机壳的开口部的热交换装置101的结构。热交换装置101具备主体壳体111,该主体壳体111具有外部气体用的第一吸入口107、第一排出口108以及机壳内用的第二吸入口109、第二排出口110。在该主体壳体111内具备外部气体用的第一鼓风风扇112及机壳内用的第二鼓风风扇113以及热交换器114,该热交换器114在主体壳体111内进行室外空气与机壳内空气的热交换(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现有的热交换装置中,形成为在一个主体壳体111内具备一个热交换器114的结构。因此,热交换器114成为使主体壳体111的截面面积最大的层叠面积(风路截面面积)。因此,为了得到所希望的热交换效率,热交换器114的尺寸中必须加大一张热交换元件的面积。即,通过使热交换器114内的风路长度变长,结果是导致热交换器114中的压力损失变大,选定的鼓风机(第一鼓风风扇112、第二鼓风风扇113)的能力也必须变大。另外,便携式电话机的基地电台不断小型化,对热交换装置主体也要求小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1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抑制装置内的压力损失,提高热交换效率,结果使热交换装置小型化。
并且,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装置及使用其的发热体收纳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具备主体壳体、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内的第一鼓风风扇、第二鼓风风扇、多个热交换器,所述主体壳体在前表面具有第一环境用的第一吸气口、第一排出口,在背面具有第二环境用的第二吸气口、第二排出口,第一鼓风风扇将从第一吸气口吸入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向多个热交换器鼓风,第二鼓风风扇将从第二吸气口吸入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向多个热交换器鼓风,多个热交换器在主体壳体内进行第一环境的空气与第二环境的空气的热交换,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多个热交换器实质上配置成一列,所述热交换装置在多个热交换器与主体壳体的壁面之间还具备鼓风路,鼓风路从第一鼓风风扇及第二鼓风风扇的至少一个通向热交换器。
由此,与使用一个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用多个热交换器,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即,由于多个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入口的总和比使用一个热交换器时大,因此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并且,能够使各热交换器的风路长度变短。因此,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速能够变小,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各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也能够降低。进而,其结果是热交换器自身也能够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的设置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装置的风路交差部的详细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现有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的设置例的立体图。在图1中,在大厦1的房顶2上设置有便携式电话机的基地电台3。便携式电话机的基地电台3是一种发热体收纳装置。基地电台3由箱状的机壳4、在该机壳4内设置的接收发送两用机5、在机壳4的前面开口部设置成像门那样开闭自如的热交换装置6构成。
使用图2、图3,说明该热交换装置6的结构。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图3中,热交换装置6具备热交换器主体壳体11,在该主体壳体11内具备外部气体(第一环境)用的第一鼓风风扇12、机壳4内空气(第二环境,以下称为内部气体)用的第二鼓风风扇13。在主体壳体11内还具备在主体壳体11内进行外部气体与内部气体的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14及第二热交换器15。另外,在主体壳体11的外部气体侧(前面侧)的侧面设置有外部气体用的第一吸气口7和第一排出口8a、8b。在主体壳体11的机壳侧(背面侧)的侧面还设置有内部气体用的第二吸气口9和第二排出口10a、10b。在主体壳体11内,第一鼓风风扇12、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第二鼓风风扇13以该顺序从下向上实质上排列配置成一列。
虽然详细情况未图示,但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都形成为将多个合成树脂制的板体在分别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重叠的结构。该板体为上下方向长的长方形形状,在其表面分别设置有将其表面分隔成道状的多个整流壁。整流壁从成为流入口的板体的短边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延伸。并且,该整流壁在上述另一端侧的跟前形成向一方的长边侧弯曲的形状,与流出口相连。通过设置多个这样的整流壁,在板体上形成L字状的多个鼓风道。
在图3中,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都将底面作为外部气体侧的流入口。即,第一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侧的流入口为第一流入口14a,第二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侧的流入口为第一流入口15a。另外,第一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侧的流出口与第一排出口8a连接,第二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侧的流出口与第一排出口8b连接。另一方面,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都将顶面侧作为内部气体侧的流入口。即,第一热交换器的内部气体侧的流入口为第二流入口14b,第二热交换器的内部气体侧的流入口为第二流入口15b。另外,第一热交换器的内部气体侧的流出口与第二排出口10a连接,第二热交换器的内部气体侧的流出口与第二排出口10b连接。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中,外部气体从第一流入口14a流入并向第一排出口8a流出。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外部气体从第一流入口15a流入并向第一排出口8b流出。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中的外部气体的风路为外部气体用风路(第一环境用风路)。同样,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中,内部气体从第二流入口14b流入并从第二排出口10a流出。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内部气体从第二流入口15b流入并从第二排出口10b流出。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中的内部气体的风路为内部气体用风路(第二环境用风路)。
在图2中,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内部气体用风路(第二环境用风路)中,在机壳4侧(在图2中为右方)都设置有风路长度短的鼓风道,在外部气体侧(在图2中为左方)设置有风路长度长的鼓风道。另一方面,对于外部气体用风路(第一环境用风路)来说,在机壳4侧设置有风路长度长的鼓风道,在外部气体侧设置有风路长度短的鼓风道。
在图3中,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与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a之间设置有从第一鼓风风扇12向第二热交换器15连通的外部气体鼓风路16(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另外,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与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a之间设置有从第二鼓风风扇13向第一热交换器14连通的内部气体鼓风路17(第二环境用鼓风路)。
另外,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与第二热交换器15之间,外部气体鼓风路16与内部气体鼓风路17交差。即,以将第一热交换器14的顶面(第二流入口14b)侧、第二热交换器15的底面(第一流入口15a)侧分隔,并以与它们分别对置的方式设置风路分隔板18。对于该风路交差的部分,使用图4进行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装置的风路交差部的详细立体图,是从图3的里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在图4中,将风路交差部19设置成使风路分隔板18的上侧的空间(第二热交换器15侧)与外部气体鼓风路16连通,并且使风路分隔板18的下侧的空间(第一热交换器14侧)与内部气体鼓风路17连通。风路交差部19中以与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a(在图4中为跟前侧)及风路分隔板18这两方正交的方式设置有交差部分隔板19a。通过风路分隔板18和交差部分隔板19a构成风路交差部19。
说明以上那样结构的热交换装置的动作。在图2、图3中,在机壳4内因接收发送两用机5而成为高温的内部气体,从热交换装置6的第二吸气口9被第二鼓风风扇13吸引。由第二鼓风风扇13吸引的内部气体的一部分向第二热交换器15的第二流入口15b输送,剩余的空气经由内部气体鼓风路17向第一热交换器14的第二流入口14b输送。另一方面,冷的外部气体通过第一鼓风风扇12的运转被从第一吸气口7吸入。由第一鼓风风扇吸引的外部气体的一部分向第一热交换器14的第一流入口14a输送,剩余的外部气体经由外部气体鼓风路16向第二热交换器15的第一流入口15a输送。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中,在冷的外部气体与高温的内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热交换,冷却后的内部气体从第二排出口10a、10b被向机壳4内吹出,外部气体从第一排出口8a、8b被再次向外部气体放出。
在此,说明风路交差部19中的空气的流动。在图4中,在外部气体鼓风路16中流动的外部气体通过交差部分隔板19a的机壳侧(在图4中,左侧),被向第二热交换器15的流入口15a引导。此时,通过风路交差部19的外部气体从第二热交换器15的长鼓风道侧(在图4中,左侧)喷出。同样,在内部气体鼓风路17中流动的内部气体通过交差部分隔板19a的外部气体侧(在图4中为右侧),被向第一热交换器14的流入口14b引导。此时,通过了风路交差部19的内部气体被从第一热交换器14的长鼓风道侧(在图4中为右侧)吹出。
如以上所示,对一个热交换器量的面积使用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进行热交换,由此与一个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使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即,当使用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时,由于空气的流入口14a、15a的总和或空气的流入口14b、15b的总和比使用一个热交换器时大,因此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并且,能够将各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过的风路长度抑制得短。因此,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速能够变小,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各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也能够降低。进而,其结果是热交换器自身也能够小型化。
并且,风路分隔板18以使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的流入口15a及14b的作为长鼓风道的一侧成为广阔的空间的方式倾斜设置即可。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在图4中,风路分隔板18设置成在第一热交换器14的顶面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底面之间相对于双方平行。业可以使风路分隔板18以从机壳侧(在图4中为左侧)向外部气体侧(在图4中为右侧)形成下降坡度的方式倾斜。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向长鼓风道侧输送的空气的量变多。结果是在长短不同的鼓风道之间取得通过风量的均衡,能够向热交换器整体送入均匀的空气。因此,能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通过这样将内部气体及外部气体分别向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的长鼓风道侧吹出,在压力损失大的长鼓风道侧产生更高的压力。结果是能够在长短不同的鼓风道间取得通过风量的均衡,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在将外部气体鼓风路16与内部气体鼓风路17分隔的风路分隔板18上设置散热板等散热装置。由此,在外部气体鼓风路16与内部气体鼓风路17之间能够促进热交换。另外,该散热板中与风路内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平行地设置散热即可。
并且,可以在高温的内部气体通过的内部气体鼓风路17的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a侧设置散热板。由此,能够促进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
另外,风路交差部19可以使用在内部风路交差的热交换器。由此,能够实现风路的交差,并且在外部气体鼓风路16与内部气体鼓风路17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
另外,第二热交换器15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可以比第一热交换器14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大。即,第二热交换器15由于位于距第一鼓风风扇12远的位置,因此到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通过路径变长。因此,在直接输送外部气体的情况下,朝向第一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量比朝向第二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量多。因此,通过使空气的通过路径变长的一侧的热交换器的层叠间距变大,能够取得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4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外部气体的量的均衡。因此,能够均等地有效利用两个热交换器各自的性能,因此能够提高整体的的热交换效率。
同样,通过使第一热交换器14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比第二热交换器15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大,能够取得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4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内部气体的量的均衡。
并且,也可以使第一热交换器14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相等,使第一热交换器14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相等。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取得第一热交换器14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效率的均衡,能够提高热交换装置6整体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第一鼓风风扇12(第二鼓风风扇13)的旋转方向可以为朝向外部气体鼓风路16(内部气体鼓风路17)的开口而进行旋转的方向。即,若以第一鼓风风扇12为例进行说明,则如图3所示,在从第一吸气口7侧观察第一鼓风风扇12的情况下,在第一鼓风风扇12的左侧上方设置有外部气体鼓风路16,而第一鼓风风扇12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从而表示外部气体鼓风路16侧的第一鼓风风扇12的旋转方向的切线箭头(第一鼓风风扇旋转方向12a)朝向外部气体鼓风路16侧。另一方面,第二鼓风风扇13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旋转,从而表示内部气体鼓风路17侧的第二鼓风风扇13的旋转方向的切线箭头(第二鼓风风扇旋转方向13a)朝向内部气体鼓风路17侧。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产生更加顺利的外部气体及内部气体的流动,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实施方式2)
使用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5中,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主体壳体11内,第一鼓风风扇12、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第二鼓风风扇13以该顺序从下至上大致排列配置成一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b与第一热交换器14之间设置有外部气体鼓风路16,在成为侧面11b的对面的侧面11a与第二热交换器15之间设置有内部气体鼓风路17。即,第一热交换器14的顶面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底面成为错开外部气体鼓风路16(内部气体鼓风路17)的水平截面面积量的配置。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与第二热交换器15之间,通过连结第一热交换器14的顶面的外部气体鼓风路16侧的边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底面的内部气体鼓风路17侧的边的风路分隔板21分隔内部气体和外部气体。因此,风路分隔板21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14的底面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顶面的正中间位置附近。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一个热交换器量的面积使用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进行热交换,由此与一个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使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即,当使用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时,由于空气的流入口14a、15a的总和或空气的流入口14b、15b的总和比使用一个热交换器时大,因此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并且,能够将各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过的风路长度抑制得短。因此,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速能够变小,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各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也能够降低。进而,其结果是热交换器自身也能够小型化。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二热交换器15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可以比第一热交换器14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大。并且,第一热交换器14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可以比第二热交换器15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大。由此,能够取得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4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内部气体及外部气体的量的均衡。因此,能够均等地有效利用两个热交换器各自的性能,因此能提高装置整体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也可以使第一热交换器14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相等,使第一热交换器14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相等。由此,能够取得第一热交换器14与第二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效率的均衡,从而能够提高整体的热交换效率。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在将外部气体鼓风路16与内部气体鼓风路17分隔的风路的分隔板21上设置散热板等散热装置。由此,在外部气体鼓风路16与内部气体鼓风路17之间能够促进热交换。
并且,可以在高温的内部气体通过的内部气体鼓风路17的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b侧设置散热板。由此,能够将高温的内部气体的热量向外部气体放出,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风路分隔板21以在第一热交换器14及第二热交换器15的流入口使向长鼓风道流入的空间侧成为广阔的空间的方式倾斜即可。即,在图5中,在内部气体从内部气体鼓风路17向第一热交换器14的流入口14b送入时,第一热交换器14的跟前侧(外部气体侧)成为长鼓风道,因此风路分隔板18中设置有从跟前侧(外部气体侧)朝向里侧(机壳侧)下降的倾斜。此时,反过来在第二热交换器15的流入口15a侧,以成为长鼓风道的里侧变宽的方式倾斜。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向长鼓风道侧输送的空气的量变多,结果是在长短不同的鼓风道间取得通过风量的均衡,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通过这样将内部气体及外部气体分别向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的长鼓风道侧吹出,在压力损失大的长鼓风道侧产生更高的压力。结果是能够在长短不同的鼓风道间取得通过风量的均衡,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实施方式3)
使用图6、7,说明实施方式3。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6、图7中,在本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及2不同,在主体壳体11内,第一热交换器14、第一鼓风风扇12、第二热交换器15、第二鼓风风扇13以该顺序从下至上大致排列配置成一列。第一热交换器14在顶面具有外部气体用的第一流入口14a,在底面具有内部气体用的第二流入口14b。第二热交换器15在底面具有外部气体用的第一流入口15a,在顶面具有内部气体用的第二流入口15b。在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a与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之间设置有内部气体鼓风路31,将第二鼓风风扇13与第一热交换器14的第二流入口14b连通。
根据以上这样结构的热交换装置,在机壳4内因接收发送两用机5而成为高温的内部气体从热交换装置6的第二吸气口9被第二鼓风风扇13吸引。被吸引的内部气体从第二鼓风风扇13被吹出,一部分向第二热交换器15的第二流入口15b输送,剩余的空气通过内部气体鼓风路31向第一热交换器14的第二流入口14b输送。另一方面,冷的外部气体从第一吸气口7被第一鼓风风扇12吸引。被吸引的外部气体从第一鼓风风扇12被吹出,一部分向第一热交换器14的第一流入口14a输送,剩余的外部气体向第二热交换器15的第一流入口15a输送。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中,在冷的外部气体与高温的内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内部气体从第二排出口10a、10b被向机壳4内吹出,外部气体从第一排出口8a、8b被再次向外部放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一个热交换器量的面积使用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进行热交换,由此与一个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使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即,当使用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时,由于空气的流入口14a、15a的总和或空气的流入口14b、15b的总和比使用一个热交换器时大,因此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并且,能够将各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过的风路长度抑制得短。因此,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速能够变小,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各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也能够降低。进而,其结果是热交换器自身也能够小型化。
另外,第一热交换器14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可以比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大。并且,第一热交换器14的内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可以比第二热交换器15的外部气体侧的层叠间距大。由此,能够取得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4和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内部气体及外部气体的量的均衡。因此,能够均等地有效利用两个热交换器各自的性能,从而能够提高装置整体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在高温的内部气体通过的内部气体鼓风路31的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a侧设置散热板等散热装置。由此,能够将高温的内部气体的热量向外部气体放出,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并且,可以在将设置有第一鼓风风扇12的区域(成为第一环境用的鼓风路的部分)和内部气体鼓风路31分隔的壁面31a上设置散热板。由此,能够在外部气体与通过内部气体鼓风路31的空气之间促进热交换。
(实施方式4)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使用图8,说明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8中,本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3同样,在主体壳体11内,第一热交换器14、第一鼓风风扇12、第二热交换器15、第二鼓风风扇13以该顺序从下至上大致排列配置成下一列。作为与实施方式3不同之处,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中,在顶面设置内部气体用的第二流入口14b,在底面设置外部气体用的第一流入口14a。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在底面设置外部气体用的第一流入口15a,在底面设置内部气体用的第二流入口15b。在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b与第一热交换器14之间及与第一鼓风风扇12之间设置有外部气体鼓风路32。外部气体鼓风路32将第一鼓风风扇12和第一热交换器14的底面侧连通。在成为侧面11b的对面的侧面11a与第二热交换器15之间设置有内部气体鼓风路33。内部气体鼓风路33将第二鼓风风扇13和第一热交换器14的顶面侧连通。在第一鼓风风扇12与第一热交换器14之间及第一鼓风风扇12与侧面11a之间设置有形成内部气体鼓风路33的分隔板34。
说明基于这样的结构的热交换器的动作。在机壳4内因接收发送两用机5而成为高温的内部气体从热交换装置6的第二吸气口9被第二鼓风风扇13吸引。被吸引的内部气体被向主体壳体11内吹出,一部分向第二热交换器15的第二流入口15b输送,剩余的气体经由内部气体鼓风路33向第一热交换器14的第二流入口14b输送。另一方面,冷的外部气体从第一吸气口被第一鼓风风扇吸引。吸引的外部气体被向主体壳体11内吹出,一部分向第二热交换器15的第一流入口15a输送,剩余的气体经由外部气体鼓风路32向第一热交换器14的第一流入口14a输送。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中分别在冷的外部气体与高温的内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热交换,冷却后的内部气体杯从第二排出口10a、10b向机壳4内被吹出,升温后的外部气体从第一排出口8a、8b被再次向外部气体放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一个热交换器量的面积使用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进行热交换,由此与一个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使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即,当使用两个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4、第二热交换器15)时,由于空气的流入口14a、15a的总和或空气的流入口14b、15b的总和比使用一个热交换器时大,因此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并且,能够将各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过的风路长度抑制得短。因此,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速能够变小,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各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也能够降低。进而其结果是热交换器自身也能够小型化。
另外,由于第一吸气口7吸入外部气体,因此存在雨水等混入的可能性。第一热交换器14设置在第一鼓风风扇12的下部,但通过外部气体鼓风路32、内部气体鼓风路33及分隔板34而不会直接接触来自外部气体的水分。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在高温的内部气体通过的内部气体鼓风路33的主体壳体11的侧面11a侧设置散热板等散热装置。由此,能够将高温的内部气体的热量向外部气体放出,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并且,可以在将设置有第一鼓风风扇12的区域(成为第一环境用的鼓风路的部分)和内部气体鼓风路33分隔的分隔板34上设置散热板。由此,在通过外部气体与内部气体鼓风路33的空气之间能够促进热交换,并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所示,本发明与使用一个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用多个热交换器,使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即,由于多个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入口的总和比使用一个热交换器时大,因此使风路截面面积变大。并且,能够使各热交换器的风路长度变短。因此,能够使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速变小,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各热交换器的压力损失也能够减小。进而,其结果是热交换器自身也能够小型化。因此,例如,作为设置面积受限的通信设备的基地电台、其它的屋外设置设备的冷却设备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大厦
2    房顶
3    基地电台
4    机壳
5    接收发送两用机
6    热交换装置
7    第一吸气口
8a   第一排出口
8b   第一排出口
9    第二吸气口
10a  第二排出口
10b  第二排出口
11   主体壳体
12   第一鼓风风扇
13   第二鼓风风扇
14   第一热交换器
15   第二热交换器
16   外部气体鼓风路
17   内部气体鼓风路
18   风路分隔板
19   风路交差部
21   分隔板
31   内部气体鼓风路
32   外部气体鼓风路
33   内部气体鼓风路
34   分隔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热交换装置,其具备:
主体壳体;
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内的第一鼓风风扇、第二鼓风风扇、多个热交换器,
所述主体壳体在前表面具有第一环境用的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出口,在背面具有第二环境用的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出口,
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将从所述第一吸气口吸入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向所述多个热交换器鼓风,
所述第二鼓风风扇将从所述第二吸气口吸入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向所述多个热交换器鼓风,
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在所述主体壳体内进行第一环境的空气与第二环境的空气的热交换,
所述第一鼓风风扇、所述第二鼓风风扇、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实质上配置成一列,
所述热交换装置在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与所述主体壳体的壁面之间还具备鼓风路,
所述鼓风路从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及所述第二鼓风风扇的至少一个通向所述热交换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鼓风风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鼓风风扇从所述主体壳体的一个侧面侧顺次实质上配置成一列,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吸入口朝向所述第一鼓风风扇侧,
所述鼓风路具备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和第二环境用鼓风路,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从所述第一鼓风风扇通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从所述第二鼓风风扇通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第二环境用鼓风路均沿着所述主体壳体的同一侧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和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分别沿着所述主体壳体的相面对的两个侧面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及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的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距所述第一鼓风风扇或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远的一侧的热交换器的层叠间距比近的一侧的热交换器的层叠间距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设置的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相等,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的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设置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第一鼓风风扇、第二热交换器、第二鼓风风扇从所述主体壳体的一个侧面侧顺次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吸入口朝向第一鼓风风扇侧,所述鼓风路是从第二鼓风风扇向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吸入口连通的第二环境用鼓风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吸入口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吸入口朝向第一鼓风风扇侧,所述鼓风路具备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和第二环境用鼓风路,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从第一鼓风风扇向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吸入口连通,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从第二鼓风风扇向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吸入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大。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在形成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的所述主体壳体的侧面具备散热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通过层叠设置有L字状的鼓风道的板体而构成,所述鼓风路的吹出空气向所述热交换器的长鼓风道侧吹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鼓风路的与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的空气吸入口对置的分隔板以使热交换器的长鼓风道侧成为广阔的空间的方式相对于热交换器的空气吸入口面倾斜。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和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分隔的分隔板板上具备热交换装置。
16.一种发热体收纳装置,其具备收纳发热体的机壳和安装在所述机壳的开口部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

Claims (16)

1.一种热交换装置,其具备:
主体壳体;
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内的第一鼓风风扇、第二鼓风风扇、多个热交换器,
所述主体壳体在前表面具有第一环境用的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出口,在背面具有第二环境用的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出口,
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将从所述第一吸气口吸入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向所述多个热交换器鼓风,
所述第二鼓风风扇将从所述第二吸气口吸入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向所述多个热交换器鼓风,
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在所述主体壳体内进行第一环境的空气与第二环境的空气的热交换,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实质上配置成一列,
所述热交换装置在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与所述主体壳体的壁面之间还具备鼓风路,
所述鼓风路从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及所述第二鼓风风扇的至少一个通向所述热交换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鼓风风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鼓风风扇从所述主体壳体的一个侧面侧顺次实质上配置成一列,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吸入口朝向所述第一鼓风风扇侧,
所述鼓风路具备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和第二环境用鼓风路,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从所述第一鼓风风扇通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从所述第二鼓风风扇通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第二环境用鼓风路均沿着所述主体壳体的同一侧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和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分别沿着所述主体壳体的相面对的两个侧面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及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的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距所述第一鼓风风扇或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远的一侧的热交换器的层叠间距比近的一侧的热交换器的层叠间距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设置的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相等,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的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设置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第一鼓风风扇、第二热交换器、第二鼓风风扇从所述主体壳体的一个侧面侧顺次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吸入口朝向第一鼓风风扇侧,所述鼓风路是从第二鼓风风扇向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吸入口连通的第二环境用鼓风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吸入口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吸入口朝向第一鼓风风扇侧,所述鼓风路具备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和第二环境用鼓风路,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从第一鼓风风扇向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的空气吸入口连通,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从第二鼓风风扇向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的空气吸入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环境用的层叠间距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环境用的层叠间距大。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在形成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的所述主体壳体的侧面具备散热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通过层叠设置有L字状的鼓风道的板体而构成,所述鼓风路的吹出空气向所述热交换器的长鼓风道侧吹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所述鼓风路的与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的空气吸入口对置的分隔板以使热交换器的长鼓风道侧成为广阔的空间的方式相对于热交换器的空气吸入口面倾斜。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环境用鼓风路和所述第二环境用鼓风路分隔的分隔板板上具备热交换装置。
16.一种发热体收纳装置,其具备收纳发热体的机壳和安装在所述机壳的开口部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
CN2009801323591A 2008-08-18 2009-08-17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其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Pending CN1021242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9644A JP2011220537A (ja) 2008-08-18 2008-08-18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JP2008-209644 2008-08-18
PCT/JP2009/003903 WO2010021115A1 (ja) 2008-08-18 2009-08-17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4295A true CN102124295A (zh) 2011-07-13

Family

ID=41707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23591A Pending CN102124295A (zh) 2008-08-18 2009-08-17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其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336699A4 (zh)
JP (1) JP2011220537A (zh)
CN (1) CN102124295A (zh)
WO (1) WO201002111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3211A (zh) * 2012-05-02 2013-11-06 Abb研究有限公司 冷却组件
CN104769365A (zh) * 2012-11-12 2015-07-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以及搭载有该冷却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WO2022152088A1 (zh) * 2021-01-15 2022-07-21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85286B1 (ko) 2014-01-21 2014-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5157156A (zh) * 2015-09-30 2015-12-16 广州市雷子克电气机械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WO2019106824A1 (ja) * 2017-12-01 2019-06-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7481A (ja) * 1983-02-23 1984-09-06 Fanuc Ltd 熱交換器
JP2580915B2 (ja) * 1991-11-25 1997-02-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H10206046A (ja) * 1997-01-27 1998-08-07 Yaskawa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
JP2000146250A (ja) * 1998-10-30 2000-05-26 Daikin Ind Ltd 換気装置
JP4239260B2 (ja) * 1998-11-24 2009-03-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装置
KR100628058B1 (ko) * 2005-05-31 2006-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환기시스템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3211A (zh) * 2012-05-02 2013-11-06 Abb研究有限公司 冷却组件
CN103383211B (zh) * 2012-05-02 2015-09-09 Abb研究有限公司 冷却组件
US9335105B2 (en) 2012-05-02 2016-05-10 Abb Research Ltd Cooling assembly
CN104769365A (zh) * 2012-11-12 2015-07-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以及搭载有该冷却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WO2022152088A1 (zh) * 2021-01-15 2022-07-21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US11877426B2 (en) 2021-01-15 2024-01-16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Temperature control cabinet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21115A1 (ja) 2010-02-25
EP2336699A4 (en) 2012-04-18
EP2336699A1 (en) 2011-06-22
JP2011220537A (ja) 201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4295A (zh)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其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US11604015B2 (en) Multistage, microchannel condensers with displaced manifolds for use in HVAC systems
US20090139261A1 (en) Cooler for heater-containing box
CN202083248U (zh) 多通道式扁状蛇盘管热交换器及其热交换设备
CN101031195B (zh) 具有离心式风扇的散热器
US20080078185A1 (en) Thermoelectric air conditioning unit & a thermoelectric air conditioner thereof
CN101738009B (zh) 一种利于冷凝水排出不积留的热交换器
CN103238037A (zh) 热交换器和安装有热交换器的一体化空调机
CN108955327A (zh) 用于冷却电子设备外壳的热交换器
JP6466047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0710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EP1696187A3 (en) Heat exchanger for improving thermal efficiency and air conditioner mounted therewith
CN101598505B (zh) 大制冷能力的热交换器
CN201297804Y (zh) 一种新型的汽车空调蒸发器
CN112549765A (zh) 一种led-uv灯箱
CN100455971C (zh) 热交换器
CN109509729A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203100292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器
JP2569683Y2 (ja) エバポレータ
CN201402085Y (zh) 扁平式热管换热器
CN219282017U (zh)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CN114013248B (zh) 一种车载空调和汽车
CN217715249U (zh)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CN213619753U (zh) 换热结构及空调系统
CN217559950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