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2017U -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2017U
CN219282017U CN202223112328.1U CN202223112328U CN219282017U CN 219282017 U CN219282017 U CN 219282017U CN 202223112328 U CN202223112328 U CN 202223112328U CN 219282017 U CN219282017 U CN 219282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ld
shell
wearable device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123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飞
李燕辉
梁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123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2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2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2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便携式穿戴装置形成有穿戴空间,便携式穿戴装置包括:壳体、送风组件和制冷机构,壳体的内侧壁朝向穿戴空间,内侧壁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相邻设置,壳体内设有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送风组件设置于风道内,制冷机构设置于壳体并连接于风道。在该便携式穿戴装置通过穿戴空间穿戴在人体上工作时,由于前一次从出风口吹出的冷风会在穿戴空间被人体反弹后吹向进风口,即进风口会回笼部分的冷风,以此降低制冷机构的冷量流失,使得后一次从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温度相比于环境中的气流温度更低,从而形成吹冷风效果更佳的循环气流,对人体吹风降温效果更明显,使用体验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背景技术
便携式降温穿戴设备因其体积小,便于携带,广受消费者青睐。现有的便携式穿戴设备主要包括:挂脖风扇(空调)、挂腰风扇(空调)以及头戴风扇(空调)等。其中,在挂脖空调中,挂脖空调利用制冷机构释放冷量给风道内的气流降温,使得挂脖风扇能够从出风口吹出冷风,如中国公开专利,专利公开号:CN217274585U,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移动空调,其第一进风口1111与第一出风口1112分别设置于壳体的不同侧壁上,一般诸如这种设计将进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而将出风口设置于壳体的顶壁上,且进风口和出风口相对位置及距离为任意设计的,这就导致挂脖空调与外部环境形成一个极为开放的气流空间,开放的气流空间使得前一次从出风口吹出的冷风无法被风机在后一次从进风口吸入后进行循环利用,使得送风组件每一次从进风口吸入的气流温度均与环境中的气流温度相同,而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气流在经过内部制冷机构一次降温处理后降温效果有限,以致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温度相较于环境中的气流温差较小,无法进一步降低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温度,无法满足用户更高的降温需求,故急需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穿戴装置,以解决现有挂脖风扇无法满足用户更高的降温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所述便携式穿戴装置形成有穿戴空间,所述便携式穿戴装置包括:壳体、送风组件和制冷机构,所述壳体的内侧壁朝向所述穿戴空间,所述内侧壁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邻设置,所述壳体内设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连接于所述风道。
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相邻设置。
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和多个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设置。
其中,所述内侧壁朝所述佩戴空间凸出设有凸起机构,所述凸起机构与所述进风口相邻设置;和/或,所述凸起机构与所述出风口相邻设置。
其中,所述凸起机构包括若干凸起部,所述若干凸起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相邻两个凸起部之间设有通气缺口。
其中,所述凸起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凸起机构相对设置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通气通道,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两个所述凸起机构之间并分别与所述通气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通气通道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上具有开口。
其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蓄冷件以及存储于所述蓄冷件内的相变材料,所述蓄冷件设有传冷部,所述传冷部位于所述风道内。
其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片以及连接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的导冷件,所述导冷件设有导冷部,所述导冷部位于所述风道内。
其中,所述壳体弯曲成弧形结构并围成有所述穿戴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通过将制冷机构连接于风道,使得从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能够在风道内被制冷后从出风口吹出冷风,并且通过将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邻设置于壳体的内侧壁上,在该便携式穿戴装置通过穿戴空间穿戴在人体上工作时,由于前一次从出风口吹出的冷风会在穿戴空间被人体反弹后吹向进风口,即进风口会回笼部分的冷风,以此降低制冷机构的冷量流失,使得后一次从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温度相比于环境中的气流温度更低,从而形成吹冷风效果更佳的循环气流,对人体吹风降温效果更明显,使用体验更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另一角度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去掉壳体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内部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制冷组件部分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壳主体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左盖板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第一制冷组件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导冷件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穿戴装置的散热器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13,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100,该便携式穿戴装置100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内的送风组件5和送风机构6、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包括第一制冷组件2、第二制冷组件3和第三制冷组件4。所述壳体1大致呈U型形状,所述第一制冷组件2设置于U型的底部,第二制冷组件3和送风组件5设置于U型壳体左侧部,送风机构6和第三制冷组件4对称设置于U型壳体的右侧部。
该便携式穿戴装置100为挂脖式穿戴装置,具体地,所述壳体1弯曲成弧形结构并围成有穿戴空间101,所述壳体1上具有内侧壁10,该内侧壁10朝向穿戴空间101,所述内侧壁10设有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该进风口114与出风口115相邻设置。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风道119,所述风道119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风口114和所述出风口115,所述制冷机构连接于所述风道119。
该便携式穿戴装置100通过将制冷机构连接于风道119,使得从进风口114进入的气流能够在风道119内被制冷后从出风口115吹出冷风,并且通过将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相邻设置于壳体1的内侧壁上,在该便携式穿戴装置100通过穿戴空间101穿戴在人体上工作时,由于前一次从出风口115吹出的冷风会在穿戴空间101被人体反弹后吹向进风口114,即进风口114会回笼部分的冷风,以此降低制冷机构的冷量流失,使得后一次从进风口114进入壳体1的气流温度相比于从环境温度抽取空气后的温度更低,从而形成吹冷风效果更佳的循环气流,对人体吹风降温效果更明显,使用体验更好。
其中,所述进风口114和所述出风口115相邻设置,也即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之间的间距较小,因此,经过用户脖颈等部位反弹的风更容易反弹吹向进风口114,从而可以形成循环气流。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均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相邻设置。优选地,所述进风口114和所述出风口115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在壳体1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设置。
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用于将所述进风口114和所述出风口115隔开的隔离结构117,所述隔离结构117将所述壳体1内空间隔离成由所述进风口114、所述制冷机构和所述出风口115连通的单向循环风道。所述隔离结构117可以是与壳体1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单独的气流通道部件。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的邻近设置是指二者之间仅通过上述隔离结构117隔开。
具体的,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安装腔112,所述第一安装腔112内设有所述隔离结构117,所述隔离结构117为隔板,所述隔板一端沿着所述第一安装腔112的底壁延伸至所述内侧壁10,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制冷机构,且所述进风口114和所述出风口115分别位于所述隔板两侧。也即,隔板将壳体1内的第一安装腔隔离成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之间由上述制冷机构连通,进风口114位于进气通道的前端,出风口115位于出气通道的后端。
请再次参阅图11,所述第一制冷组件2包括:蓄冷件21以及存储于所述蓄冷件21内的相变材料。相变材料(PCM)是指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而改变物质状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最常见的相变材料是水,当温度低至0°C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结冰)。当温度高于0℃时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溶解)。在结冰过程中吸入并储存了大量的冷能量,而在溶解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能量。相变材料可分为有机(Organic)和无机(Inorganic)相变材料。亦可分为水合盐(HydratedSalts)相变材料和蜡质(ParaffinWax)相变材料。该相变材料在从液态变成固态过程中吸收大量冷能存储起来,当该相变材料从固态变为液态过程中,会吸收外部热量,以致其周围环境的气流降低温度。所述蓄冷件21上还设有若干传冷部211,该传冷部211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风道119内。相邻所述传冷部211之间形成蓄冷通腔2110,外部气体经所述进风口114进入后,流经所述传冷部211的蓄冷通腔2110输送至所述送风组件5。外部气体在流经蓄冷通腔2110时会吸收传冷部211的冷能,从而实现第一次温度降低。相较于现有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机构设计,本实施例采用相变材料进行蓄冷,蓄冷后释放的冷量更大,对气流的降温效果更好。
请再次参阅图4和图7、图8、图12,所述第二制冷组件3包括:半导体制冷片32,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32的冷端的导冷件31,所述导冷件31具有导冷部,导冷部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风道119内。具体的,该导冷部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导冷鳍片313,导冷鳍片313之间设有间隙以形成导气通腔,该导冷鳍片313从进气端311延伸至出气端312,若干导冷鳍片313可以提高与气体接触面积,提高对气体的降温效果,同时导冷鳍片313的延伸走向可以改变气流的流出方向。该导冷件31用于吸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32的冷端的冷能,并传递给流过的气体。半导体制冷片32,也叫热电制冷片,是一种热泵。它的优点是没有滑动部件,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制,可靠性要求高,无制冷剂污染的场合。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珀尔帖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
在该实施例中,外部气体经过第一制冷组件2和第二制冷组件3的两级制冷降温后以更低的温度输出给用户,对人体降温效果更好。
其中,所述第二制冷组件3还包括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用于对所述半导体制冷片32的热端进行散热。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风扇36和散热器33,所述散热器33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32的热端,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散热进风口122和散热出风口121,所述散热风扇36的进气端连通于所述散热进风口122,所述散热器33的出风口331连通于所述散热出风口121;所述散热风扇36将外部气体从所述散热进风口122吸入,气体流经所述散热器33后从所述散热出风口121流出,由于散热器33吸收了半导体制冷片32的热端的热量,因此流经散热器33的气体会吸收热量并输送至壳体1外。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风扇36通过散热风扇支架35连接于壳体1内,所述散热风扇36为径流风扇,外部气体从散热风扇36的轴向进入,从径向输出。所述散热风扇支架35上还设有出风通道351,该出风通道351的一端连接于散热风扇36的出风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散热器33的进风口332。通过该散热风扇支架35将散热风扇36与散热器33形成一密封的散热风腔,该散热风腔与其他风道相互独立,避免相互影响,降低降温效果。
如图6所示,图中用于散热的气流流向示意线为L2,从图中可见,外部气体从散热进风口122进入散热风扇36,经散热风扇36作用流向所述散热器33,由于散热器33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32的热端,因此该气体会吸收由半导体制冷片32的热端传递至散热器33上的热能,最终从散热出风口121输出至外部,从而对半导体散热片32的热端进行散热。根据半导体散热片32的工作原理可知,当冷端和热端温差越小,其冷端制冷效率更高,因此,通过散热机构对半导体制冷片32的热端降温,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对应的,冷端制冷效率也会更高。
如图7所示,所述送风组件5设置于所述风道119内,其包括:送风风扇51以及风扇支架52,所述风扇支架52上设有导风通道521,所述送风风扇52连接于所述风扇支架51上,所述导风通道521的一端连通于所述送风风扇51的进气端,所述导风通道521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制冷组件2的出气端2111,送风风扇51的出气端连通于所述导冷件31的进气端311,将经过第一次降温后的气体再次送入第二制冷组件3处进行二次降温。其中,风扇支架52将送风风扇51与第二制冷组件3之间形成封闭的气流通道,以致气体在第一制冷组件2和第二制冷组件3内部传送。
如图6所示,气体两次制冷降温流向示意线如L1所示,外部气体由进风口114进入进气通道118,沿着进气通道118流向第一制冷组件2的传冷部211,在传冷部211处第一次降温后继续流向风扇支架52内导风通道521,经导风通道521再次输送至第二制冷组件3的导冷件31,经,由于导冷件31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32的冷端,因此气体流经该导冷件31后会被再次降温,最后被二次降温的气体从出风口115输出至环境中,对靠近该出风口115的人体部分进行降温。
由于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相邻设置,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制冷效率。一方面,进风口114与出风口115相邻设置,从进风口114吸入的气体温度相对于环境中气体更低,而从进风口114进入的气体首先流经第一制冷组件2的传冷部211,传冷部211用于传递存储于蓄冷件21内的相变材料的冷能,根据热传递原理,温差越小,能量传递速度越慢,温差越大,能量传递速度越快,那么吸入靠近出风口115附近的较低温度的气体至传冷部211时,相较于吸入环境中较低温度气体,其与传冷部211温差更小,那么从相变材料释放的冷能越慢,同样的相变材料释放冷能的时间更长,对于挂脖空调而言,损耗更小,制冷效率就会更高。
另一方面,经过传冷部211降温后的气体再次流经导冷件31时,由于气体经过一次降温,因此流经导冷件31时的气体温度更低,而导冷件31用于传递半导体制冷片32的冷端冷能,因此消耗半导体制冷片32的冷端冷能更小,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制冷组件3的制冷效率。
请再次参阅图4、图9和图10,所述壳体1包括:壳主体11,连接于所述壳主体11上的左壳盖12和右壳盖13。所述壳主体11呈U型结构,该U型结构的壳主体11可便于用户挂戴于脖子上。左壳盖12和右壳盖13左右对称的连接于壳主体11上。其中,所述壳主体11上设有第二安装腔111、第一安装腔112和第三安装腔113,第二安装腔111设置于壳主体11的顶部,第一安装腔112和第三安装腔113对称连接于壳主体11的左右两侧部。第二安装腔111用于放置第一制冷组件2,第一安装腔112用于放置送风组件5和第二制冷组件3。第三安装腔113用于放置第三制冷组件4和送风机构6。
左壳盖12和右壳盖13结构相同,以左壳盖12为例,如图10所示,该左壳盖12包括:上盖部123以及弯折连接于所述上盖部123的下盖部124,所述散热出风口121和散热进风口122均设置于下盖部124上。其中,上盖部123盖合于第二安装腔111的左半部分,下盖部124盖合于第一安装腔112。所述左壳盖12和右壳盖13通过螺钉连接或卡接于壳主体11。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三制冷组件4和送风机构6;所述壳体1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其中,该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与上述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对称设置,所述送风机构6将外部气体从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制冷组件2和第三制冷组件4降温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送出。也即,该第三制冷组件4与第二制冷组件3共用第一制冷组件2实现对气体的一级降温处理。
具体的,蓄冷件21的另一端还设有后端导冷鳍片212,该后端导冷鳍片212与送风机构6配合实现对外部吸入气体的一级降温。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传冷部211和后端导冷鳍片212可以是与蓄冷件21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贴合于蓄冷件21的独立导冷鳍片部件。所述送风机构6的组成结构与送风组件5相同且左右对称设置;同理,第三制冷组件4与第二制冷组件3也是左右对称设置,其结构与第二制冷组件3相同,在此不予以赘述,具体请参考上文中对送风组件5和第二制冷组件3的结构描述。在壳体1上也同样设置有与第三制冷组件4和送风机构6对应的进出、气开口。
其中,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电源34和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电源34,所述送风组件5、所述第二制冷组件3、所述第三制冷组件4和所述送风机构6均受控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还可以接收外部输入的控制信号启动工作或切换工作模式。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均设置于壳主体11的内侧壁10上,所述内侧壁10朝向所述穿戴空间101还设有凸起机构116,该凸起机构116与所述进风口114相邻,和/或,所述凸起机构116与所述出风口115相邻设置。所述凸起机构116包括若干凸起部1161,若干所述凸起部1161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相邻两个凸起部1161之间设有通气缺口。在本实施例中,凸起机构116设有两个,两个所凸起机构116相对设置,并在两者之间形成通气通道110,所述进风口114和出风口115位于两个凸起机构116之间,且与所述通气通道110连通,所述通气通道110在沿壳体1长度方向上至少一端上具有开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机构的边缘呈波浪状,在佩戴时,壳主体11的内侧壁通过所述凸起机构116与脖子之间预留通气孔,以便制冷气体更好的输出。所述凸起机构116沿壳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至少一端为开口状,以便吹出的风还能沿壳体1长度方向流动,增大出风面积,提升吹风效果。
其中,所述进风口114、第二进风口、出风口115和第二出风口处还设有格栅,用于放置杂物被吸入以及将用户头、衣领卷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循环风道便携空调装置可以是挂腰式、头戴式等。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通过将制冷机构连接于风道,使得从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能够在风道内被制冷后从出风口吹出冷风,并且通过将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邻设置于壳体的内侧壁上,在该便携式穿戴装置通过穿戴空间穿戴在人体上工作时,由于前一次从出风口吹出的冷风会在穿戴空间被人体反弹后吹向进风口,即进风口会回笼部分的冷风,这样会降低制冷机构的冷量损失,使得后一次从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温度相比于环境中的气流温度更低,从而形成吹冷风效果更佳的循环气流,对人体吹风降温效果更明显,使用体验更好。
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穿戴装置形成有穿戴空间,所述便携式穿戴装置包括:壳体、送风组件和制冷机构,所述壳体的内侧壁朝向所述穿戴空间,所述内侧壁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邻设置,所述壳体内设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连接于所述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相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和多个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朝所述穿戴空间凸出设有凸起机构,所述凸起机构与所述进风口相邻设置;和/或,所述凸起机构与所述出风口相邻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机构包括若干凸起部,所述若干凸起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相邻两个凸起部之间设有通气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凸起机构相对设置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通气通道,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两个所述凸起机构之间并分别与所述通气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通道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上具有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构包括蓄冷件以及存储于所述蓄冷件内的相变材料,所述蓄冷件设有传冷部,所述传冷部位于所述风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构包括半导体制冷片以及连接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的导冷件,所述导冷件设有导冷部,所述导冷部位于所述风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弯曲成弧形结构并围成有所述穿戴空间。
CN202223112328.1U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Active CN219282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12328.1U CN21928201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12328.1U CN21928201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2017U true CN219282017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0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12328.1U Active CN21928201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20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2415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0601994U (zh) 移动空调
CN111397010A (zh) 半导体制冷除湿装置
CN219282017U (zh) 一种具有循环风道的便携式穿戴装置
CN117760015A (zh) 便携空调
CN212720159U (zh) 空气净化器
JP2002295954A (ja) 冷蔵庫
CN100572999C (zh) 内置式电冰箱
CN211233526U (zh) 冷藏结构及冷藏设备
CN211182817U (zh) 一种除湿装置
TW200506300A (en) Cooling device
CN219014504U (zh) 一种便携式制冷空调装置
JP2007057179A (ja) 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CN21427597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4545219U (zh) 电控箱及冷水机组
CN114245679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8154896U (zh) 热交换用箱体和具有该热交换用箱体的冰箱
CN219479278U (zh) 一种空调服饰
CN211977075U (zh) 半导体制冷除湿装置
CN114424682A (zh) 一种换热模块及机柜
CN217592647U (zh) 多温区冷藏浴室柜
CN218269381U (zh)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CN216347246U (zh) 制冷机
CN219177871U (zh) 一种挂脖制冷空调
CN219390179U (zh) 一种兼具散热和除雾功能的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