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5249U -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5249U
CN217715249U CN202221652991.8U CN202221652991U CN217715249U CN 217715249 U CN217715249 U CN 217715249U CN 202221652991 U CN202221652991 U CN 202221652991U CN 217715249 U CN217715249 U CN 217715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levator car
side par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5299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用华
袁永莉
范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5299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5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5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5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电梯轿厢包括厢体和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设于厢体的顶部或侧部;第二换热器,设于厢体的侧部的外壁面;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通过管路连通,第二换热器用于与厢体外部气流换热,第一换热器用于向厢体内供冷或供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梯轿厢,减少空调系统在轿厢顶部所需的空间,提高了设于外壁面上的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有利于第二换热器的小型化,使空调系统所占空间更小,更为轻量化,在满足轿厢内部供暖或供冷的需求下,减小了轿厢的整体体积和重量。

Description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电梯轿厢空间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相关设备中,通过在电梯配备空调设备,用于调节电梯轿厢内部空气温度,以提升乘坐体验。一般地,空调设备均安置在轿厢的顶部,而轿厢顶部空间较小,空气流通性差,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因此需要设计较大尺寸的换热器,以增大换热器的面积提高换热器整体的换热量,但使得换热器整体尺寸较大,设备较重,占用空间较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换热器整体尺寸较大,占用空间较多的问题。
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电梯轿厢,包括厢体和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厢体的顶部或侧部;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厢体的侧部的外壁面;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与所述厢体外部气流换热,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向所述厢体内供冷或供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梯轿厢,通过将第二换热器设置在厢体的侧部的外壁面上,减少空调系统在轿厢顶部所需的空间,并且利用电梯上下运行时在电梯井内产生的强烈的气流扰动,提高了设于外壁面上的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因此有利于第二换热器的小型化,减小第二换热器所占空间。并且通过利用电梯上下运行时的轿厢外侧面的气流,无需在第二换热器旁设置风机,达到轻量化空调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整体重量的目的。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设于所述厢体的顶部;四通阀,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壁面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有供气流穿过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部的外壁面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导流槽,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多个导流槽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平直段以及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平直段的弯折段;在所述厢体的升降方向上,所述多个平直段平行间隔设置;在与所述升降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平直段中的任意两个错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厢体包括相对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以及连接所述左侧部和所述右侧部的后侧部;所述左侧部、所述后侧部和所述右侧部均设有所述换热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厢体的顶部的内壁面;或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厢体的侧部的内壁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厢体的顶部或侧部设有送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送风口对应设置;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所述风机能够驱动气流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后经所述送风口流入所述厢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厢体还设有回风口,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换热腔,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与所述换热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还提出一种电梯设备,电梯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电梯轿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梯设备,电梯设备中的空调系统所占空间更小,更为轻量化,在满足轿厢内部供暖或供冷的需求下,减小了轿厢的整体体积和重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厢体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槽与换热管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压缩机、20-第一换热器、30-第二换热器、31-换热管、311-平直段、312-弯折段、40-冷媒管、50-四通阀、
200-厢体;
210-顶部、220-侧部、221-左侧部、222-右侧部、223-后侧部、224-导流槽、2241-导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包括厢体200和空调系统。
具体地,厢体200具有顶部210、底部和侧部220,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其中,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均通过冷媒管40与压缩机10连通,使冷媒能够在压缩机10、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中依次循环流动,以通过冷媒媒介实现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之间的热量交换。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和第一换热器20均设置在厢体200的顶部210,并且利用第一换热器20与厢体200内部空气换热,从而调节厢体200内部空气的温度,为厢体200内部空气供热或供冷。第二换热器30设置在厢体200的侧部220的外壁面上,第二换热器30配置为与轿厢外部的空气换热,从而为第一换热器20输入冷量或热量。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二换热器30设置在厢体200的侧部220的外壁面上,减少空调系统在轿厢顶部210所需的空间。并且,当电梯上下运行时在电梯井内产生的强烈的气流扰动,使得电梯井与厢体200的侧部220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内具有较强的气流,第二换热器30设置在侧部220的外壁面上可以充分利用扰动气流,提高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因此有利于第二换热器30的小型化,减小第二换热器30所占空间以及第二换热器30的重量。并且通过利用电梯上下运行时的轿厢外侧面的气流,无需在第二换热器30旁设置风机,达到轻量化空调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整体重量的目的。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压缩机10设置在厢体200的顶部210,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均设置在厢体200的侧部220,且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侧部220的内壁面,第二换热器30设置在侧部220的外壁面,并且利用第一换热器20与厢体200内部空气换热,从而调节厢体200内部空气的温度,为厢体200内部空气供热或供冷,第二换热器30配置为与轿厢外部的空气换热,从而为第一换热器20输入冷量或热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厢体200的侧部220相对于顶部210具有较大的可布置空间,将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厢体200的侧部220的内壁面,第一换热器20可以在侧部220展开,使第一换热器20与厢体200内部空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有利于第一换热器20的小型化,减小第一换热器20所占空间以及第一换热器20的重量,进而实现空调系统整体的轻量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还包括四通阀50、节流阀,压缩机10通过四通阀50与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连通,节流阀设置在冷媒管40上。具体地,通过设置四通阀50,能够改变冷媒的流向,使第一换热器20可以在供冷和供热两种功能之间转换。具体地,制冷模式下,四通阀50切换至制冷模式,第二换热器30作为冷凝器,制冷剂经压缩机10压缩后通过第二换热器30将热量散发至电梯井道内,第一换热器20作为蒸发器,对轿厢内空气进行冷却,制冷剂则蒸发变成气体经四通阀50后进入压缩机10;制热模式下,四通阀50切换至制热模式,第二换热器30作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20作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20给轿厢内空气升温,制冷剂散热冷凝,经节流阀后流入第二换热器30,从井道内吸热蒸发,再经四通阀50后进入压缩机10进行下一次循环。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在侧部220的外壁面与第二换热器30之间设置间隙,使电梯井内的气流能够从间隙中穿过,增加第二换热器30朝向厢体200一侧的气体流动速率,使气流对第二换热器30的内外两侧均进行换热,提高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侧部220的外壁面设置多个导流槽224,多个导流槽224沿竖直方向延伸,使电梯在上下运行时,气流能够在导流槽224内流动,第二换热器30对应设于多个导流槽224的一侧,导流槽224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换热器30。导流槽224的作用在于增强第二换热器30与厢体200的侧部220的外壁面之间的气流,提高第二换热器30朝向厢体200一侧面的换热效率。本实施例中,导流槽224可以是通过钣金工艺制成的压型,或者通过在外壁面上设置肋筋结构,在相邻两个肋筋结构之间限定出导流槽224。
为使导流槽224内部气流与第二换热器30充分接触,在导流槽224的内壁设置扰流结构,扰动流经导流槽224中的气流,增大导流槽224内气流与第二换热器30之间的换热效率。绕流结构可以是设置在导流槽224内壁上的凸起,或者设置在导流槽224内壁上的螺旋状凹槽。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使导流槽224内部气流与第二换热器30充分接触,在导流槽224的内壁设置气流导向结构2241,将流经导流槽224中的气流导向第二换热器30,增大导流槽224内气流与第二换热器30之间的换热效率。导向结构2241为设置凸出导流槽224的内壁并朝向第二换热器30倾斜的导流平面。其中,导流槽224中的气流方向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器30包括换热管31,换热管31包括多个平直段311和弯折段312,平直段311沿水平方向延伸,在厢体200的升降方向上多个平直段311相互平行且依次间隔地设置,弯折段312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平直段311。多个平直段311间隔设置能够增大换热管31的整体布置面积,并提高各平直段311之间的气体流通性,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了充分利用电梯井与厢体200侧部220之间的气流,在与升降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多个平直段311中的任意两个错开设置。使电梯井与厢体200侧部220之间的气体沿上下方向流动的状态下,避免相邻的两个平直段311中的一者对另一者遮挡气流,使气流与每个平直段311均充分接触换热,从而提高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侧部220包括相对的左侧部221和右侧部222,以及正对电梯门的后侧部223,后侧部223的两侧分别连接左侧部221和右侧部222,换热管31由左侧部221经后侧部223延伸至右侧部222,使第二换热器30可以充分利用轿厢的三个厢体200侧面的面积,有效增大换热面积,提升系统能效。
本实施例中,在厢体200的左侧部221、右侧部222和后侧部223的外壁面上均设置多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流槽224,且导流槽224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换热器30。电梯在上下运行时,气流能够在导流槽224内流动,增强换热管31与厢体200外壁面之间的气体流动,进而提高第二换热器30朝向厢体200一侧面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侧部220包括相对的左侧部221和右侧部222,以及正对电梯门的后侧部223,后侧部223的两侧分别连接左侧部221和右侧部222,第二换热器30包括多个并联的换热管31,并且在左侧部221、右侧部222和后侧部223的外壁面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换热管31,使第二换热器30可以充分利用轿厢的三个厢体200侧面的面积,有效增大换热面积,提升系统能效。本实施例中,在厢体200的左侧部221、右侧部222和后侧部223的外壁面上均设置多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流槽224,且导流槽224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换热器30。电梯在上下运行时,气流能够在导流槽224内流动,增强换热管31与厢体200外壁面之间的气体流动,进而提高第二换热器30朝向厢体200一侧面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30还包括翅片(图中未示出),在翅片上设有换热孔。换热孔可以与换热管31连接,当换热管31内有制冷剂流动时,制冷剂可以将温度传递到翅片上,并通过翅片与厢体200的外部空气进行对流换热。翅片通常具有较强的导热能力,可以把与换热管31的热量快速扩散到翅片其他位置。翅片包括多个,多个翅片依次串联在平直段311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翅片之间设有空隙,可以增强翅片气流的掺混,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风机(图中未示出)。厢体200的顶部210设置送风口,第一换热器20与送风口对应设置,风机设置在送风口或设置在第一换热器20的一侧,以驱动外部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20后进入到厢体200内,调节厢体200内部气体温度,并实现厢体200内部的通风换气。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0可以设置在顶部210的内壁面,也可以设置在顶部210的外壁面。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风机(图中未示出)。厢体200的侧部220设置送风口,第一换热器20与送风口对应设置,风机设置在送风口或设置在第一换热器20的一侧,以驱动外部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20后进入到厢体200内,调节厢体200内部气体温度,并实现厢体200内部的通风换气。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0可以设置在侧部220的内壁面,也可以设置在侧部220的外壁面。为了提高从送风口进入厢体200内的空气的清洁度,送风口设置空气过滤装置,如过滤网等。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厢体200设有回风口(图中未示出)和送风口(图中未示出),第一换热器20包括换热腔,回风口和送风口均与换热腔连通,厢体200内部的空气自回风口进入换热腔换热后从风口流回厢体200内,调节厢体内空气的温度并实现厢体200内部空气的自循环。厢体内部气流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例,还提出一种电梯设备,电梯设备包括电梯轿厢。本实施例中,电梯设备中的空调系统所占空间更小,更为轻量化,在满足轿厢内部供暖或供冷的需求下,减小了轿厢的整体体积和重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梯轿厢,包括厢体和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
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厢体的顶部或侧部;
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厢体的侧部的外壁面;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与所述厢体外部气流换热,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向所述厢体内供冷或供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压缩机,设于所述厢体的顶部;
四通阀,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壁面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有供气流穿过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的外壁面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导流槽,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多个导流槽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平直段以及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平直段的弯折段;
在所述厢体的升降方向上,所述多个平直段平行间隔设置;
在与所述升降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平直段中的任意两个错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厢体包括相对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以及连接所述左侧部和所述右侧部的后侧部;
所述左侧部、所述后侧部和所述右侧部中至少一者设有所述换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厢体的顶部的内壁面;或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厢体的侧部的内壁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厢体的顶部或侧部设有送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送风口对应设置;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所述风机能够驱动气流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后经所述送风口流入所述厢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厢体还设有回风口,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换热腔,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与所述换热腔连通。
10.一种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
CN202221652991.8U 2022-06-29 2022-06-29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Active CN217715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2991.8U CN217715249U (zh) 2022-06-29 2022-06-29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2991.8U CN217715249U (zh) 2022-06-29 2022-06-29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5249U true CN217715249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74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2991.8U Active CN217715249U (zh) 2022-06-29 2022-06-29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152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8267B (zh) 热交换系统
CN105229407B (zh) 复式热交换器
JP609706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1165414A (zh) 水冷式空调器
CN104884892A (zh) 热交换器
JP4254015B2 (ja) 熱交換器
CN209993697U (zh) 动力电池冷却板及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JP6026956B2 (ja) 室内熱交換器
CN206606030U (zh) 车辆空调设备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715249U (zh) 电梯轿厢以及电梯设备
JP3677922B2 (ja) 空調装置
JP568157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0661635B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unit
JP2007192442A (ja) 熱交換器
CN111688444A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WO2021002288A1 (ja)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WO2004046617A2 (en) Air flow switch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US9834061B2 (en) Assembly includ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a mounting on which said exchanger is mounted
KR100607669B1 (ko) 자동차 에어컨용 증발기 및 증발기 냉매 플레이트
CN218805092U (zh) 空调设备及车辆
CN217532474U (zh) 一种新型车用热管理系统
CN215705543U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216558191U (zh)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WO2023207583A1 (zh) 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JP7213628B2 (ja) 熱交換器、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