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8191U -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8191U
CN216558191U CN202121095084.3U CN202121095084U CN216558191U CN 216558191 U CN216558191 U CN 216558191U CN 202121095084 U CN202121095084 U CN 202121095084U CN 216558191 U CN216558191 U CN 2165581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ir
flow path
air flow
dry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950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婷
任滔
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9508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81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8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81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2Heat recovery pumps, i.e. heat pump based systems or units able to transfer the thermal energy from one area of the premises or part of the facilities to a different one,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多个制冷循环单元,多个蒸发器中均设置于室内。第一空气流路,一端与烘干区的回风口连通并设置为将第一路回风流经室内蒸发器后再流经多个冷凝器后送出;第二空气流路,一端与烘干区的回风口连通并设置为将第二路回风汇流入流经室内蒸发器后的第一路回风中;热回收单元的热量吸收部设置于多个蒸发器之前的第一空气流路中,热量释放部设置于多个蒸发器之后的第一空气流路中。通过多个制冷循环单元、回风的分流处理以及热回收单元的设置,实现完全内除湿烘干模式,并在满足除湿需求的同时,提高送风温度,能够满足粮食、蔬菜或水果等侧重除湿需求的烘干物料的需求。

Description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可分为外除湿系统和内除湿系统。外除湿系统即开式风系统,经过加热的热风烘干粮食等产品后,直接排向室外大气,导致大量热量浪费。内除湿系统即闭式风系统,经过加热的热风烘干粮食等产品后,不排向室外,而是通过风道引回至蒸发器处,在设备室内的蒸发器除湿后,再送至冷凝器加热后将热风送入烘房。不难看出,内除湿系统的闭式循环风系统,相比外除湿的开式循环,再利用了高温回风,能够节约大量热量。但是,在面对回风量大的应用场景中,蒸发器的除湿能力有限,导致除湿效果差;且送风温度也无法保证。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现有内除湿系统中,容易出现流经蒸发器的回风量与蒸发器的除湿能力不匹配,以及很难保证送风温度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以解决在现有内除湿系统中,流经蒸发器的回风量与蒸发器的除湿能力不匹配,以及很难保证送风温度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多个制冷循环单元,各自对应的多个冷凝器并列设置,各自对应的多个蒸发器并列设置;所述多个蒸发器均设置于室内;第一空气流路,一端与烘干区的回风口连通,并设置为使第一路回风流经所述多个蒸发器后再流经所述多个冷凝器后送出;第二空气流路,一端与烘干区的回风口连通,并设置为使第二路回风汇流入流经所述多个蒸发器后的第一路回风中;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的总回风包括所述第一路回风和所述第二路回风;热回收单元,包括热量吸收部和热量释放部,所述热量吸收部与所述热量释放部以热交换的方式连通;所述热量吸收部设置于所述多个蒸发器的空气流入侧的第一空气流路中,所述热量释放部设置于所述多个蒸发器的空气流出侧的第一空气流路中。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多个制冷循环单元均设置于室内,构成多级内除湿烘干系统。多个内制冷循环单元的组合,使得多个蒸发器的除湿能力增强,多个冷凝器也保证了送风温度;同时结合回风的分流设置,部分回风(第一路回风)流经多个蒸发器,可通过调节进入蒸发器的风量,实现最充分地发挥蒸发器能力,达到更好的除湿效果;进一步结合热回收单元的设置,热量吸收部设置于蒸发器之前,回收回风中的热量,对进入蒸发器的空气进行降温;热量释放部将热量吸收部吸收的热量再释放给经蒸发器除湿后的回风,提高回风温度,充分利用了回风携带的热量。综上,通过多个制冷循环单元、回风的分流处理以及热回收单元的设置,实现完全内除湿烘干模式,并在满足除湿需求的同时,保证并可提高送风温度,能够满足粮食、蔬菜或水果等侧重除湿需求的烘干物料的需求。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回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热回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C向的一种热回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制冷循环单元;101、压缩机;102、冷凝器;103、节流阀门;104、蒸发器;11、内制冷循环单元;111、室内蒸发器;21、第一空气流路;211、第一风机;212、第二风机;22、第二空气流路;221、第二风阀;31、总回风流路;32、总送风流路;40、热回收单元;41、热量吸收部(第一换热器);42、热量释放部(第二换热器);401、热管;402、第一集管;403、第二集管;404、翅片;A、设备室;B、烘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多个制冷循环单元10,第一空气流路21,第二空气流路22和热回收单元40。多个制冷循环单元10各自对应的多个冷凝器102并列设置以及各自对应的多个蒸发器104并列设置,多个蒸发器104中均设置于室内。第一空气流路21的一端与烘干区B的回风口连通并设置为将第一路回风流经多个蒸发器104(室内蒸发器111)后再流经多个冷凝器102后送出;第二空气流路22的一端与烘干区B的回风口连通并设置为将第二路回风汇流入流经多个蒸发器104(室内蒸发器111)后的第一路回风中;其中,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的回风包括第一路回风和第二路回风。热回收单元40包括热量吸收部41和热量释放部42,热量吸收部41与热量释放部42以热交换的方式连通;热量吸收部41设置于多个蒸发器104的空气流入侧的第一空气流路21中,热量释放部42设置于多个蒸发器104的空气流出侧的第一空气流路21中。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多个制冷循环单元10均设置于室内(本公开实施例中将该种制冷循环单元定义为内制冷循环单元11),构成多级内除湿烘干系统。多个内制冷循环单元11的组合,使得多个蒸发器104的除湿能力增强,多个冷凝器102也保证了送风温度;同时结合回风的分流设置,部分回风(第一路回风)流经多个蒸发器104,可通过调节进入蒸发器104的风量,实现最充分地发挥蒸发器能力,达到更好的除湿效果;进一步结合热回收单元40的设置,热量吸收部41设置于蒸发器104之前,回收回风中的热量,对进入蒸发器104的空气进行降温;热量释放部42将热量吸收部41吸收的热量再释放给经蒸发器除湿后的回风,提高回风温度,充分利用了回风携带的热量。综上,通过多个制冷循环单元10、回风的分流处理以及热回收单元40的设置,实现完全内除湿烘干模式,并在满足除湿需求的同时,保证并可提高送风温度,能够满足粮食、蔬菜或水果等侧重除湿需求的烘干物料的需求。
这里,“室外”和“室内”中的“室”是指设置制冷循环单元的的设备室A,该设备室A是与放置被烘干物料的烘干区B相对隔离的间室。且室外实施大气环境中。
本公开实施例中,一个制冷循环单元10包括顺次连接的压缩机101、冷凝器102、节流阀门103和蒸发器104构成的制冷循环回路。制冷循环单元的各元件均设置于室(设备室A)内。
本公开实施例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包括多个制冷循环单元10,在实际应用中,可依据不同烘干需求,控制启动多个制冷循环单元中的部分或全部制冷循环单元。依据启动运行的制冷循环单元的数量相应的定义为该数量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例如,启动运行的制冷循环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则定义为两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启动运行的制冷循环单元的数量为三个,则定义为三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图未示),其控制端分别与多个制冷循环单元10控制连接,用于依据运行级数控制启动多个制冷循环单元10中的部分或全部制冷循环单元。其中,部分制冷循环单元的数量为低于全部制冷循环单元数量的任一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包括两个内制冷循环单元11。控制两个内制冷循环单元11启动运行时为两级除湿运行模式;或者控制其中一个内制冷循环单元11启动运行时为一级除湿运行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中,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除了包括制冷循环单元10的制冷循环外,还包括回风流动循环,即由烘干区B流出的回风经设备区内的制冷循环单元中的蒸发器104和冷凝器102的换热处理后再返回烘干区B。因此,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包括空气流路,为回风流动循环提供路径。本公开实施例中,空气流路包括第一空气流路21和第二空气流路22,使烘干区B的回风分流成两路回风,第一路回风流经蒸发器104,第二路回风不流经蒸发器104,并与流经蒸发器104后第一路回风汇合后流经冷凝器102,再返回烘干区B。
空气流路(第一空气流路21和第二空气流路22)可以是构建的风道,也可以是在设备室A内物理分隔出的相对分离通道。因此,第一空气流路21和第二空气流路22的构建方式不限定,只要实现两个空气流路,第一空气流路21流经蒸发器104,第二空气流路22不流经蒸发器104但可与流经蒸发器104后的第一空气流路21段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空气流路21和/或第二空气流路22上设置有风机,以驱动回风流动。风机的设置位置不限定,实现回风流动即可。
可选地,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211,设置于第一空气流路21上,且位于蒸发器的流体流出侧。
可选地,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机212,设置于冷凝器102的空气流出侧的空气流路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空气流路21和第二空气流路22的设置,实现对回风的分流处理。第一路回风占总回风的第一比例影响内制冷循环单元11的除湿效果等,通过调节第一比例可使处于工作状态的蒸发器能力发挥最充分,达到更好的除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空气流路21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流通截面面积比例为0.3~0.8﹕1。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流路的流通截面面积的设置,可实现第一路回风和第二路回风的预设分流比例。在风速相同的情况下,第一路回风的回风量与第二路回风的回风量的体积比例可为0.3~0.8﹕1,则,第一路回风占回风的第一比例可为25%~45%。第一比例为25%~45%时,能够可使处于工作状态的蒸发器能力发挥最充分,达到更好的除湿效率。
可选地,第一空气流路21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流通截面面积比例为0.4~0.65﹕1。即,在风速相同的情况下,第一路回风占回风的第一比例可为30%~40%。
可选地,第一空气流路21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流通截面面积比例为0.5~0.55﹕1。即,在风速相同的情况下,第一路回风占回风的第一比例可在35%左右。
可选地,第一空气流路21和/或第二空气流路22上设置有阀门。可进一步调节第一空气流路21和/或第二空气流路22的流通截面面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依据实际运行工况对分流比例的再次调整,达到更好的除湿效率。阀门可具体采用风阀。
可选地,第一空气流路21上设置有第一风阀(图未示)。可调节第一空气流路21的流通截面面积,进而调节第一空气流路21上分流的回风量,调节分流比例。
可选地,第二空气流路22上设置有第二风阀221。可调节第二空气流路22的流通截面面积,进而调节第二空气流路22上分流的回风量,调节分流比例。
分流比例(如前述的第一比例)的调节手段不限定,可通过前述的通过设置第一空气流路21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流通截面面积来实现两者不同的流通截面面积比例,实现分流比例的限定;进一步地再配合第一空气流路21和/或第二空气流路22上设置的风阀来再次调整;或者,可进一步通过配合第一空气流路21和/或第二空气流路22上设置的风机的转速来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还包括总回风流路31和总送风流路32。总回风流路31的回风流入端与烘干区B连通,回风流出端与第一空气流路21的第一流入端连通以及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第二流入端连通;总送风流路32,送风流出端与烘干区B连通,送风流入端与第一空气流路21的第一流出端连通以及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第二流出端连通;其中,多个冷凝器102位于总送风流路32中。本实施例中,第一空气流路21与第二空气流路22并联接入总回风流路31的回风流出端与总送风流路32的送风流入端之间,方便回风的分配和送风的混合,保证进入烘干区B的送风的均匀性。即将设置多个冷凝器102的第一空气流路21段划分为总送风流路32。
可选地,第一空气流路21的第一流出端的第一流动方向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第二流出端的第二流动方向呈设定夹角。使第一空气流路21内的空气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空气在进入总送风流路32时,利用对冲进行混合,保证送风的均匀性。
可选地,总送风流路32的送风流入端设置有混风结构。促进第一空气流路21内的风流与第二空气流路22的风流的混合,保证送风的均匀性。混风结构不限定,可以是在总送风流路32的送风流入端的内壁上设置的多个挡板。
本公开实施例中,热回收单元40的结构形式不限定,依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可选地,热回收单元40包括热管换热器(如图1所示)、风-风换热器(如图2所示)或风-水-风换热器(如图3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量吸收部41和热量释放部42采用分体式设置。以方便设置于蒸发器的空气流入侧和空气流出侧。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设置于第一空气流路21上的第一风机211设置于热量吸收部41的出风侧。在蒸发器和热回收单元40处只需要设置一个风机,即可完成该部分空气的顺畅流动,减少风机设置数量,实现风机的优化配置。
可选地,热量吸收部41包括第一换热器,热量释放部42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以热交换的方式连通。即,热量吸收部41和热量释放部42分别呈独立的换热器,且两个换热器之间以热交换方式连通。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为包括阵列排布换热管的管式换热器。本实施例中,管式换热器中,包括阵列排布的换热管矩阵,相邻换热器管之间的间隙构呈成换热风道。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为热管换热器。即,热回收单元40包括第一热管换热器和第二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热管401。
可选地,结合图4至图6所示,热管换热器,包括:多个热管401、第一集管402和第二集管403,多个热管401呈阵列排布;第一集管402,分别与多个热管401的第一端连通;第二集管403分别与多个热管401的第二端连通。热回收单元40中,将第一热管换热器的第一集管402与第二热管换热器的第一集管402连通,第二热量换热器的第二集管403与第一热管换热器的第二集管403连通。实现第一热管换热器与第二热量换热器之间的热交换。本实施例中,第一热管换热器作为热管401蒸发器,设置于室内蒸发器111的之前的第一空气流路21中,吸收回风中的热量,降低回风温度;第二热管换热器作为热管401冷凝器102,将热管401蒸发器端吸收的热量释放给经蒸发器除湿处理后的回风,提高回风温度,充分利用了回风携带的热量。
可选地,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热管401按每列/每排为一组构成一组或多组热管,每组热管的两端分别对应设置第一集管402和第二集管403,构成一个热管换热单元;第一热管换热器的一个热管换热单元与第二热管换热器的一个热管换热单元一一对应以热交换方式连通。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简化视图,其仅示出了第一热管换热器的一个热管换热单元的第一集管402(和第二集管403)与第二热管换热器的一个热管换热单元的第一集管402(和第二集管403)连通,其余的热管换热单元一一对应连通即可。
可选地,热管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翅片404,以与热管401垂直的方式套设于多个热管401上且在热管401上呈设定间隔地设置。增大与空气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具体地,结合图4和图6所示,一个翅片404套设于一个热管换热单元中的多个热管401上;且每个热管换热单元中的多个热管401上呈设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翅片40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热管换热器设置于第一热管换热器的上方。采用热管401的热回收单元40内的制冷剂流体在重力作用下自驱动进行高效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吸收部41(第一换热器)和/或热量释放部42(第二换热器)倾斜设置,以使流经热量吸收部41和/或热量释放部42后的空气流动方向发生转向。热量吸收部41和/或热量释放部42的倾斜设置,使得在回收回风中的热量或者为经蒸发器除湿后的回风加热的同时,还可以对回风的流向起到转向导流作用;且在导流过程中,风阻小,回风与热量吸收部41和/或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表面同样发生接触碰撞,提高换热效率。本实施例中,可以实现第一路回风在流经热量吸收部41后发生转向,或者实现第一路回风在流经热量释放部42后发生转向,或者实现第一路回风在分别流经热量吸收部41和热量释放部42后均发生转向。依据实际生产应用中设备室A内的空间布局、混风需求等因素确定即可。
本实施例中,倾斜设置中的“倾斜”,是相对于空气流入侧的空气流动方向而言的,一般情况下,热量吸收部41的或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面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即换热面与基准线的夹角α为90°,其中,基准线为空气流入侧的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的直线),空气流经热量吸收部41或热量释放部42之后,空气流动方向不发生转向。而当夹角α不为90°时,则视为倾斜设置,此时,空气流经热量吸收部41或热量释放部42之后,空气流动方向发生转向。
可选地,热量吸收部41和/或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面与其各自基线的夹角α为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90°(该角度范围时定义为第一角度范围),或者大于90°且小于或等于150°(该角度范围定义为第二角度范围)。本实施例中,夹角α以90°为分界点,当夹角α在第一角度范围时,热量吸收部41和/或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面朝向空气流入侧倾斜,定义为第一种倾斜设置方式(如图4所示)。当夹角α在第二角度范围时,热量吸收部41和/或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面沿空气流动方向倾斜,定义为第二种倾斜设置方式(如图5所示)。从而实现不同的转向,依据实际需求确定热量吸收部41或热量释放部42的倾斜设置方式即可。其中,由于热量吸收部41和热量释放部42的空气流入侧的与空气流动方向不同,故热量吸收部41的基准线(定义为第一基准线l1)与热量释放部42的基线(定义为第二基准线l2)不同。
可选地,热量吸收部41(第一换热器)和热量释放部42(第二换热器)均倾斜设置,且两者的倾斜设置方式相同或不同。依据实际需求,实现第一路回风至少两次转向,再配合第一空气流路21的设置,可实现三次转向,且热量吸收部41和热量释放部42的配合倾斜设置,使得风阻小,还有利于各换热器换热能力发挥。
本实施例中,两者的倾斜设置方式相同时,流经热量吸收部41后空气流动方向的第一转向方向和流经热量释放部42后的空气流动方向的第二转向方向相同,例如,第一转向方向和第二转向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或者均为逆时针方向,使第一路回风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
两者的倾斜设置方式不同时,第一转向方向和第二转向方向不同,例如,第一转向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转向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该种情况下,第一空气流路21整体向一个方向延伸,只是未在同一直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量吸收部41的换热面与其基准线(第一基准线l1)的夹角α1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75°,或者大于或等于105°且小于或等于140°。可选地,夹角α1为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或等于65°,或者大于或等于115°且小于或等于130°。可选地,夹角α1为60°,或者夹角α1为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面与其基准线(第二基准线l2)的夹角α2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75°,或者大于或等于105°且小于或等于140°。可选地,夹角α2为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或等于65°,或者大于或等于115°且小于或等于130°。可选地,夹角α2为60°,或者夹角α为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量吸收部41(第一换热器)和热量释放部42(第二换热器)均倾斜设置,且两者的倾斜设置方式相同;且热量吸收部41与热量释放部42的相对两个侧面的夹角β为90°~150°。
可选地,热量吸收部41与热量释放部42的相对两个侧面的夹角β为100°~140°。可选地,热量吸收部41与热量释放部42的相对两个侧面的夹角β为120°。
可选地,如图4所示,热量吸收部41和热量释放部42均倾斜设置,且两者的倾斜设置方式相同;且热量吸收部41的换热面与其第一基线l1(呈水平方向)的夹角α1为60°,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面与其第二基线l2(呈竖直方向)的夹角α2为30°。即,热量吸收部41与热量释放部42的相对两个侧面的夹角为120°。适用于空气流动方向发生180°转向的应用场景。
可选地,如图5所示,热量吸收部41和热量释放部42均倾斜设置,且两者的倾斜设置方式相同;且热量吸收部41的换热面与其第一基线l1(呈水平方向)的夹角α1为120°,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面与其第二基线l2(呈竖直方向)的夹角α2为120°。则,热量吸收部41与热量释放部42的相对两个侧面的夹角为120°。适用于空气流动方向发生180°转向的应用场景。
本实施例中,热回收单元40中热量吸收部41的倾斜设置使回风的流动方向发生转向,则第一空气流路21亦发生转向,故可适用于设备室A的空间有限的应用场景。即,内制冷循环单元11的各功能元件均设置于设备室A内,为了保证空气的分配及混风,需要第一空气流路21具有一定的长度,而设备室A的空间有限,因此,将第一空气流路21设计为包括转向段时,在满足分配及混风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制冷循环单元的布局紧凑,适用于设备室A的空间有限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空气流路21包括转向段,多个室内蒸发器111和热回收单元40设置于该转向段处。在转向段处,空气流动发生转向,则会出现紊流现象,紊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与蒸发器的换热表面的接触碰撞,提高换热效率,提高除湿效果。
可选地,热量吸收部41设置于第一空气流路21的转向段的起始端位置处;热量释放部42设置于第一空气流路21的转向段的终止端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空气流路21呈U形,室内蒸发器111可设置于U形第一空气流路21的U形回弯段。即,第一空气流路21发生180°的转向。
可选地,热量吸收部41设置于U形第一空气流路21的U形回弯段的起始端位置处,热量释放部42设置于U形第一空气流路21的U形回弯段的终止端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蒸发器111的换热面与热回收单元40中的热量释放部42的换热面平行。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空气流路21上的第一路回风需要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因此,多个蒸发器的设置需要保证第一路回风均可与处于工作状态的蒸发器进行换热。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室内蒸发器111顺次设置于第一空气流路21上,且每个蒸发器的换热面均覆盖于第一空气流路21上。即,每个室内蒸发器111的边缘均与空气流路的内壁连接。保证第一空气流路21上的第一路回风均可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当然,多个蒸发器的设置不限于前述的顺次设置,其他能够保证第一路回风均可与处于工作状态的蒸发器进行换热的设置方式均可。
采用如图4或图5所示的热回收单元40,在完全内除湿运行模式下,进入第一热管换热器(热量吸收部41)的第一路回风的温度为45℃,经过该第一热管换热器后的一次处理后的第一路回风的温度降低为40℃,再顺次经过蒸发器和第二热管换热器后的再次处理后的第一路回风的温度仍可保持在38℃。即降低了进入蒸发器的温度,保证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又通过热回收单元40的设置,最低限度降低了热量损失。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制冷循环单元,各自对应的多个冷凝器并列设置,各自对应的多个蒸发器并列设置;所述多个蒸发器均设置于室内;
第一空气流路,一端与烘干区的回风口连通,并设置为使第一路回风流经所述多个蒸发器后再流经所述多个冷凝器后送出;
第二空气流路,一端与烘干区的回风口连通,并设置为使第二路回风汇流入流经所述多个蒸发器后的第一路回风中;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的总回风包括所述第一路回风和所述第二路回风;
热回收单元,包括热量吸收部和热量释放部,所述热量吸收部与所述热量释放部以热交换的方式连通;所述热量吸收部设置于所述多个蒸发器的空气流入侧的第一空气流路中,所述热量释放部设置于所述多个蒸发器的空气流出侧的第一空气流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流路与所述第二空气流路的流通截面面积比例为0.3~0.8﹕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流路和/或所述第二空气流路上设置有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吸收部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热量释放部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以热交换的方式连通;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为包括阵列排布换热管的管式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为热管换热器;所述热管换热器,包括:
多个热管,呈阵列排布;
第一集管,分别与多个热管的第一端连通;
第二集管,分别与多个热管的第二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吸收部和/或所述热量释放部倾斜设置,以使流经所述热量吸收部和/或所述热量释放部后的空气流动方向发生转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量吸收部和/或所述热量释放部的换热面与其各自基准线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90°,或者大于90°且小于或等于150°;其中,所述基准线为空气流入侧的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的直线;
当所述热量吸收部和所述热量释放部均倾斜设置时,所述热量吸收部和所述热量释放部的倾斜设置方式相同或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量吸收部的换热面与其基准线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75°,或者大于或等于105°且小于或等于140°;
或者,所述热量释放部的换热面与其基准线的夹角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75°,或者大于或等于105°且小于或等于140°;
或者,当所述热量吸收部和所述热量释放部均倾斜设置且所述热量吸收部和所述热量释放部的倾斜设置方式相同时,所述热量吸收部和所述热量释放部的相对两个侧面的夹角为90°~15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流路包括转向段,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热回收单元设置于所述转向段处;
所述热回收单元的热量吸收部设置于所述空气流路的转向段的起始端位置处;所述热回收单元的热量释放部设置于所述空气流路的转向段的终止端位置处。
CN202121095084.3U 2021-05-20 2021-05-20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Active CN2165581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5084.3U CN216558191U (zh) 2021-05-20 2021-05-20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5084.3U CN216558191U (zh) 2021-05-20 2021-05-20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8191U true CN216558191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37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95084.3U Active CN216558191U (zh) 2021-05-20 2021-05-20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81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04975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1086352B (zh) 空气调节器
CN103062851A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EP2416077A1 (en) Dehumidifying system
CN113418324A (zh) 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231612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0595013A (zh) 数据中心的空调制冷方法、空调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KR20050077041A (ko) 공기흐름전환식 공기조화기
CN208804767U (zh) 一种多温送风空调系统
JP2002323247A (ja) 天井内熱回収機
CN211650477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6871395B (zh) 一种双板双冷源热回收新风机组
CN216558191U (zh) 多级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JP2002228187A (ja) 空冷ヒートポンプ式外気処理空調機
CN104457047B (zh) 空调制冷设备
JP36147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JP3833351B2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とその室内熱交換器
CN216558192U (zh) 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及其热回收单元
KR100625263B1 (ko) 소형공조룸 및 전열교환기를 구비한 냉난방장치
CN1321862A (zh) 回热型水平热管空调换气装置
JP372401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859935U (zh) 一种带能量回收的热泵机组
CN1323267C (zh) 多级蒸发式空调器
CN221005569U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换热装置、冷水机组
CN110043966A (zh) 一种大温差风机盘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