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9284A - 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9284A
CN102119284A CN2009801310642A CN200980131064A CN102119284A CN 102119284 A CN102119284 A CN 102119284A CN 2009801310642 A CN2009801310642 A CN 2009801310642A CN 200980131064 A CN200980131064 A CN 200980131064A CN 102119284 A CN102119284 A CN 102119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r blade
mentioned
carrier ring
shaft carrier
inn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10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钟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900347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00015275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09/00415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0016671A2/ko
Publication of CN102119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2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61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movement having an axial compon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 F16D41/08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the intermediate coupling members wedging by pivoting or ro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在内部轴承环和外部轴承环之间设置传动片,在内部轴承环和传动片中的一个具备转动力作用机构以使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的特定地点,根据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的位置连接或遮断动力,从而简化结构、故障少、制造费用低廉,并且寿命长、小型且可传递大的动力,还可以用作制动装置的离合器。对此,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外部轴承环(20);内部轴承环(10),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传动片(30),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和内部轴承环(10)之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与内部轴承环(10)一起旋转的同时,连接或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转动力作用机构(50),设置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中的至少一个,使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上述传动片(30)的特定地点;根据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的位置,连接或遮断动力。

Description

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在内部轴承环和外部轴承环之间设置传动片,在内部轴承环和传动片中的一个具备转动力作用机构以使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的特定地点,根据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的位置连接或遮断动力,从而简化结构、故障少、制造费用低廉,并且寿命长、小型且可传递大的动力,还可以用作制动装置的离合器。
背景技术
一般,离合器具有从驱动轴向被动轴通过机械性接触传递或遮断动力的功能,有单向离合器和双向离合器。
单向离合器向一侧方向传递动力,向反方向空转而遮断动力。代表性的单向离合器有具备被弹簧按压的圆筒形滚子的滚子式、和在外部轴承环和内部轴承环之间具备斜撑的斜撑式,但是其结构复杂,由磨损造成寿命短且制作成本高。
并且,双向离合器朝双方向传递及遮断动力。作为代表性的双向离合器有摩擦离合器、圆锥离合器等,但是要传递大的动力,需要增大结构或为了提高摩擦面的摩擦力而施加侧压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合器,在内部轴承环和外部轴承环之间设置传动片,在内部轴承环和传动片中的一个具备转动力作用机构以使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的特定地点,根据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的位置连接或遮断动力,从而简化结构、故障少、制造费用低廉,并且寿命长、小型且可传递大的动力,还可以用作制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离合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外部轴承环;内部轴承环,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的内部;传动片,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和内部轴承环之间,在外部轴承环的内部与内部轴承环一起旋转的同时,连接或遮断内部轴承环和外部轴承环之间的动力;转动力作用机构,设置在内部轴承环和传动片中的至少一个,使上述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于上述传动片的特定地点,根据上述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的位置连接或遮断动力。
本发明在内部轴承环和外部轴承环之间设置传动片;在内部轴承环和传动片中的一个具备转动力作用机构设置以使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的特定地点;根据内部轴承环的转动力作用传动片的特定地点位置连接和遮断动力,从而简化结构、故障少、制造费用低廉,并且寿命长、小型且可传递大的动力。
而且,若增大推入可变传动支承机构的压力,对在传动片的外周面和外部轴承环的内周面的接触施加较强的压力,则通过外部轴承环的内周面和传动片的高摩擦力起到刹车(制动装置)功能,由此可以用作制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的概念图。
图3至图2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的各种实施例的图,其中,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剖面图,图9是沿图8的B-B线的剖面图,图13是沿图12的C-C线的剖面图,图24是沿图23的D-D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则如下。
图1及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的概念图;图3至图2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的多种实施例的图,其中,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剖面图,图9是沿图8的B-B线的剖面图,图13是沿图12的C-C线的剖面图,图24是沿图23的D-D线的剖面图,图27概略地表示外部轴承环和电动片的接触面形状的图。
首先,为了理解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参照图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中空的圆筒形的环20内部可圆滑地转动地设置半圆盘形传动片30。此时,环20和传动片30之间的间隔在传动片30可滑动转动的范围内适当地设定。在图中,设定为传动片30的外径与环20的内径大致相同。
并且,使上述环20固定为不运动之后,在上述传动片30的a地点施加载荷的同时移动到b地点,传动片30也不转动。但是,在载荷超出b地点的瞬间,传动片3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
即,本发明利用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即利用在载荷作用于从a地点到b地点之间的情况下,由于环20和传动片30之间的摩擦力大于作用于上述传动片30的载荷,所以传动片30不转动的原理。
此时,从上述传动片30的转动中心即a地点到b地点或b′地点的距离随着环20的内径增大而增大,并根据环20和传动片30之间的润滑程度、摩擦面的材质、形状等来决定。
以下,基于上述的原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离合器的1的多种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3及图4说明离合器1的基本结构,图3及图4表示单向离合器1,其包括,外部轴承环20、内部轴承环10、传动片30和转动力作用机构50。
在此,在所述的图1中,环20相当于上述外部轴承环20,在图1中传动片30相当于上述传动片30,在图1中载荷的作用相当于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图1的载荷作用点(a地点-b地点)相当于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
上述外部轴承环20形成为中空的圆筒形。
上述内部轴承环10可旋转地结合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并且在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沿旋转方向形成预定深度的传动片插入槽11。
此时,上述内部轴承环10贯通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而可旋转地被结合,或者只有内部轴承环10的一端部可旋转地结合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
在此,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优选设置为位于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侧。
另一方面,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分别连接需要离合器作用的多种外部装置,并且这种外部装置是公知的,所以在附图上省略。
并且,上述传动片30插入设置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与内部轴承环10一起旋转的同时连接或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此时,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形成为半圆形,插入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的传动片30形成为半圆盘形。当然,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和传动片30即使不是准确的半圆,只要是接近半圆的形态即可。
另外,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设置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中的至少一个,以使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上述传动片30的特定地点。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突出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而构成,上述传动支承凸缘31紧贴在另一个。
在图3及图4中,将上述传动支承凸缘31形成在传动片30侧,此时形成上述传动支承凸缘31的位置在图1中应位于载荷作用点b和b′之间。
上述离合器1根据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的位置连接或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即,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位于从任意设定位置(b地点)到传动片30的旋转中心(a地点)之间时,传动片3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摩擦力变得大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的同时,传动片30不转动,从而连接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位于从任意设定位置(b地点)到传动片30的外周面之间时,传动片3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摩擦力变得小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的同时,传动片30转动,从而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连接。
参照图4具体说明作用,当使上述内部轴承环1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但是上述传动支承凸缘31形成在图1的b地点或b′地点以内,所以不能使具备这种传动支承凸缘31的传动片30转动,即,连接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被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接着,若使上述内部轴承环1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则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和内部轴承环10的接触断开的同时,内部轴承环10的一端部接触在传动片30的一端部。即,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传动片30侧地点位于比图1的b地点或b′地点靠外侧方向,所以传动片30与内部轴承环10一起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即,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连接被遮断,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不能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这样,为了连接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在图1的b地点和b′地点之间,需要作用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为了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需要在b地点和b′地点的外侧方向(传动片30的外周面侧方向)作用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
这样,图3及图4的离合器是单向离合器,其结构简单、故障少、以小型也能传递较大的动力。
并且,图5的实施例是单向离合器,是对图3及图4的结构进行部分变形的例子。即,在内部轴承环10的中央突出形成半圆形的强度加强部13,在传动片30的中央形成有容纳上述强度加强部13的容纳槽36。
另外,作为转动力作用机构50,除了在传动片30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以外,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形成倾斜面部33而紧贴在另一个。
在图中,将上述倾斜面部33形成在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的相反侧,此时上述倾斜面部33形成为倾斜预定角度以接触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一端部末端。
图5的离合器具有与图3及图4的离合器相同的作用,即,内部轴承环10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时,不能转动传动片30,所以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被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内部轴承环10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倾斜面部33的端部时,传动片30与内部轴承环10一起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所以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不能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并且,图6的实施例是单向离合器,在图3及图4的传动片30的外周面的一定区间形成一定形态的减肥部34,使得不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接触。
即,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而使外部轴承20转动,此时作用于传动支承凸缘31的基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的接触压力随着传动支承凸缘31离内部轴承环10的中心越远越减小。
换言之,在越接近内部轴承环10的中心构成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基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的接触压力变得越大,有可能造成过度机械性负荷,因此,如图2所示,构成为对半圆盘形的传动片30的下端部圆弧部进行减肥使载荷作用点扩大到c地点或c′地点,从而不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接触。
这样,形成有减肥部34的传动片30在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支承凸缘31时,传动片30通过楔子作用紧紧嵌入到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提高外部轴承环20和传动片30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可以使载荷作用点扩大到图2的c地点或c′地点。此时,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30的c地点和c′地点之间时,传动片30不转动,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被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这样,上述减肥部34的形态可以形成为多种形态。
另一方面,在上述半圆盘形的传动片30,减肥部34的形成范围(大小)如下:在图2的传动片30,若在a地点施加载荷,则传动片30通过楔子作用紧紧嵌入到环20(外部轴承环)的内周面,此时,将减肥部34的形成范围(大小)设定为:在使传动片30脱离环20(外部轴承环)时不施力而使其自然地脱离,并且使载荷作用点c地点或c′地点的范围成为最大即可。
万一,若上述传动片30通过强的楔子作用嵌入到环20(外部轴承环)的内周面,为了使传动片30脱离环20(外部轴承环)而需要施加一定的力,则不可能作为离合器进行圆滑的工作。
上述图6的离合器的作用与图3及图4的离合器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并且,图7的实施例是单向离合器,在图3及图4的离合器结构中,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进一步设有将传动片30弹性地朝外部轴承环20侧紧贴的弹性部件40。
此时,上述弹性部件40不仅可以使用螺旋弹簧,还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多种弹性部件。
另外,上述弹性部件40设置在传动支承凸缘31的相反侧,为此,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一端部分别形成弹性部件插入槽12、32以便部分插入弹性部件40的端部。
在此,上述弹性部件40应设置在比图1的b地点b′点靠传动片30的外周面侧。
由此,上述传动片30通过弹性部件40始终维持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的状态。
因此,若使内部轴承环10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但是,上述传动支承凸缘31形成在图1的b地点或b′地点以内,所以不能使传动片30转动,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被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接着,若使上述内部轴承环1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内部轴承环10的一端部通过弹性部件40弹性地推传动片30的一端部。即,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传动片30侧地点位于比图1的b地点或b′地点靠外侧方向,所以传动片30与内部轴承环10一起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所以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不能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另一方面,上述弹性部件40在内部轴承环10的一端部弹性地张开传动片30的一端部,所以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始终紧贴在内部轴承环10的同时,传动片30的外周面也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从而离合器工作时不产生缝隙,可以圆滑地转动。
并且,图8及图9的实施例是双向离合器,朝双方向传递和遮断动力。
并且,在图8及图9的离合器中,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
上述插入槽15形成在传动片插入槽11的一侧,与传动片插入槽11连通。因此,在插入槽15插入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时,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紧贴在传动片30。
另外,上述插入槽15和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剖面,在插入槽15和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彼此相对的一侧面分别形成有倾斜面15a、51a。
因此,若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通过倾斜面15a、51a,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一边朝传动片30侧移动,一边推动传动片30而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
并且,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设置将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向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
上述弹性部件41分别设置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两端部,拽拉传动片30始终紧贴在内部轴承环10侧。
即,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从插入槽15拔出的情况下,上述传动片30通过弹性部件41紧贴在内部轴承环10侧的同时与外部轴承环20隔离,所以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
接着,说明图8及图9的双向离合器的作用。
首先,若沿轴方向推动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在图中朝左侧方向推),则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沿着插入槽15的倾斜面15a,边下降边与传动片30紧贴,接着,若进一步推动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通过弹性部件41紧贴于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30与内部轴承环10隔离的同时,传动片30的外周面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此时,若转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则不向任何方向转动。即,可以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这是因为,与传动片30抵接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接触面构成为与在图1中作为载荷作用点的b地点和b′地点之间的距离相同或比其小。
即,与传动片30接触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左、右两端部具有与图3及图4的形成于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相同的作用,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之间具备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根据使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移动而使传动片30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或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隔离,传递和遮断双方向的动力。
并且,拽拉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拔出(在图中朝右侧方向拔出),则传动片30的外周面和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的接触被断开,若继续拽拉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传动片30通过弹性部件41紧贴于内部轴承环10。
此时,若转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则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最终不能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这样,本发明的双向离合器,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动力的传递及遮断。
另一方面,在图中省略了用于使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沿轴方向滑动的装置,该装置使用公知的各种装置即可。
并且,图10的实施例是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之间相互对称地构成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离合器,均可用作单向离合器和双向离合器。
在此,上述图10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和插入槽15的结构与前述的图8及图9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及插入槽15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对结构的详细说明,只是与图8及图9的区别在于,对称地构成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此时,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位于图1的b地点和b′地点之间。
并且,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也构成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和插入槽15,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另外,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相对的面的两端部设有弹性部件40,始终朝外部轴承环20侧推动传动片30,这具有与前述的图7的弹性部件40相同的功能。
因此,若如图8所示地推入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传动片30中,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起到传动支承凸缘31的功能,因此可以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相反,若拔出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丧失传动支承凸缘31的功能,所以根据如图7的工作原理,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在外部轴承环20内空转,不能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此时,如图8及图9,与具有两侧方向的传动支承凸缘31的功能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不同,图10的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分别仅具有单方向的传动支承凸缘31的功能。
即,若全部推入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朝双方向传递动力,但是,若仅推入两个中的一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可以仅在单方向传递动力。
这样,相互对称地构成两个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使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同时工作而用作双向离合器,或者仅使一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工作而用作单向离合器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设定传动方向。
并且,图11的实施例是在图10的离合器中去除了弹性部件40的例,并且在传动片30的外周面形成减肥部34,使传动片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不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接触。
并且,若说明根据图12及图13的实施例的双向离合器,在前述的内部轴承环10以半圆形形成了传动片插入槽11以插入一个传动片30,但是在图12及图13中,为了对称地插入一对(两个)传动片30,沿着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以环形形成了传动片插入槽11a。
由此,在形成有上述环形传动片插入槽11a的部位的内部轴承环10的中心部构成小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径的轴,以上述轴为中心对称地设置一对传动片30,以便可以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转动。
这样,在上述环形传动片插入槽11a插入设置相互分离的一对传动片30,此时,上述一对传动片30构成一个环形。
并且,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插入槽11a内侧形成有朝上述一对传动片30之间延长而向一对传动片30传递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的转动支承凸缘16。
并且,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面设置将一对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
并且,图12及图13中的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突出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而紧贴在另一个。
在图中,在与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相对的一对传动片30侧分别形成了传动支承凸缘31,但是可以相反。此时,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侧分别形成的传动支承凸缘31位于图1的b地点和b′地点之间。
在此,若详细叙述上述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和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支承凸缘16的功能则如下。接收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的传动片30侧的接触点成为传动支承凸缘31,与其传动片30接触的内部轴承环10侧的接触点成为转动支承凸缘16,从而作为相对性的概念,传动支承凸缘31和转动支承凸缘16仅在用语上不同,而其功能上相同。
另外,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形成有沿轴方向贯通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的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有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使上述一对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张开。
此时,在上述图8及图9中,仅将一个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20侧紧贴即可,所以只有将传动支承机构51的一侧面形成为倾斜面51a,但是在图12及图13中,需要将两个传动片30同时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张开,所以在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两侧均形成倾斜面51a。当然,在对应于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两侧倾斜面51a的插入槽15的两侧面也形成倾斜面15a。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仅说明了为了使上述传动片30向外部轴承环20侧紧贴而在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形成倾斜面51a的结构,但是除所述结构以外,也可以使用用于张开上述一对传动片30而向外部轴承环20侧紧贴的多种结构或装置。即,为了张开上述一对传动片30,可以在一对传动片30之间设置油压插孔(未图示)或凸轮(未图示)等,除此以外,也可以使用用于张开一对传动片30的公知的多种方法。
并且,如后述,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根据在离合器中的构成位置,具有传动支承凸缘31、转动支承凸缘16、单纯张开传动片30的作用等其作用很多。在图12及图13中,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仅具有张开一对传动片30而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或者解除紧贴的功能。
因此,若将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推入到插入槽15,则一对传动片30被张开的同时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此时无论朝任何方向转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支承凸缘16接触在位于图1的b地点和b′地点之间的两个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所以可以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另外,若拔出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弹性部件41将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一对传动片30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而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所以内部轴承环10和一对传动片10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从而不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另一方面,在图13中,一对传动片30相互被分割,但是可以将一对传动片30的相对的一端部连接成一体而形成为“C”字形。此时,优选一体连接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的相反侧的一对传动片30的一端部。
并且,图14的实施例是单向离合器,在图12及图13中,仅在内部轴承环10形成了一个转动支承凸缘16,但是,在图14中,在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插入槽11a的内侧以180度方向形成了一对转动支承凸缘16。
此时,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以对角线方向形成分别接触于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的传动支承凸缘31。上述传动支承凸缘31位于图1的b地点和b′地点之间。
另外,在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设置将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弹性紧贴的弹性部件40。上述弹性部件40设置在传动支承凸缘31的相反侧。
由此,上述一对传动片30成为通过各弹性部件40始终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的状态。
因此,若使内部轴承环1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内部轴承环10的两个转动支承凸缘16同时接触在分别形成于一对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所以可以向外部轴承环20传递大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
另外,若使内部轴承环10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内部轴承环10的两个转动支承凸缘16通过弹性部件40分别弹性地推动一对传动片30的一端部,一对传动片30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所以不能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并且,图15的实施例是双向离合器,以类似于图12及图13的结构构成。
上述离合器中,在对称地插入于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插入槽11a的一对传动片30的相对的一面相互接触地形成两个传动支承凸缘31,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支承凸缘16位于上述传动支承凸缘31的相反侧。
此时,作为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支承凸缘16的一侧部位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未图示),在上述插入槽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紧贴在一个传动片30,并且,在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的另一侧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而紧贴在另一个传动片30。
并且,设置在一对传动片30之间的弹性部件41始终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一对传动片30。
并且,在上述离合器结构中,为了减少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支承凸缘16和传动片30的转动接触压,若接近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设置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可以传递大于图12及图13的离合器的动力。这是因为,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不同。
根据图15的离合器的作用类似于图12及图13。即,若推入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与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紧贴的一个传动片30一边上升一边朝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同时,使与上述一个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抵接的另一传动片30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
接着,若朝逆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则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支承凸缘16推动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接着要转动一个传动片30,但是通过抵接的另一个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位于图1的b地点和b′地点之间),内部轴承环10不会空转,可以将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并且,若拔出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通过弹性部件41,一对传动片30朝内部轴承环10侧紧贴,并且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隔离,所以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空转,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不能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并且,图16的实施例是双向离合器,基本原理与图15相同,但是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如图11所示还起到传动支承凸缘31的功能;
图17的实施例中,将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构成在一对传动片30之间,图16及图17的工作原理与图15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下面,虽未图示,对在图15及图17中形成在一对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的位置和设置在转动支承凸缘16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或者传动支承凸缘31)和传动片30接触的位置构成为比图1的b地点或b′地点靠外侧方向(外部轴承20的内周面方向)的情况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若推入图15或图17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使一对传动片30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之后转动内部轴承环10,则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这是因为,一对传动片30的传动支承凸缘31的位置均位于比图1的b地点或b′地点靠外侧方向。
即,在图1中,若载荷作用点作用于比b地点或b′地点靠外侧方向位置,则传动片30转动(空转)的原理相同。
但是,在图15及图17中,若增大推入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压力而对传动片30的外周面和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施加较强的压力,则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和传动片30的接触通过较高的摩擦力起到刹车(制动装置)作用,所以可以将内部轴承环10的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所述方式下,若使一对传动片30的构成传动支承凸缘31的位置位于比图1中的b地点或b′地点位置靠外侧方向,即,载荷作用时,在传动片30转动的最小位置构成传动支承凸缘31,则在图15或图17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工作中可以使用为仅用小力量的作用连接或遮断动力的双向离合器或制动装置。
另一方面,图18的实施例是在两侧构成转动支承凸缘16以便传递大于图12及图13的离合器的动力的双向离合器,图19及图20的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上与图18的离合器相似,但是作为一例示出了以各种形态适用设置两个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方式的形态。
并且,作为将一对传动片30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或可以同时施加预定的压力的另一方法有使用杠杆的方法,图21的实施例是利用杠杆的原理的双向离合器。
上述离合器的转动力作用机构50包括:在传动片插入槽11a部位的内部轴承环10外周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支承槽17;一端部插入于上述支承槽17且另一端部被插入设置于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一端部之间的杠杆60;形成在上述支承槽17和杠杆60的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的传动支承凸缘31;形成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和杠杆60的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的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a、35b、35c。
图中,在与上述杠杆60的一端部的上、下侧面面对的内部轴承环10的支承槽17侧分别形成使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杠杆60的传动支承凸缘31,并且,在与上述杠杆60的另一端部的上、下侧面面对的一对传动片30侧形成分别接触杠杆60的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a、35b、35c。此时,形成在一对传动片30侧的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a、35b、35c在一侧传动片30形成一个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b,在另一侧传动片30形成两个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a、35c,形成在各传动片30的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a、35b、35c相互错开形成。
并且,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和上述内部轴承环10之间设置将一对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另一端部之间的内部轴承环10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未图示),在上述插入槽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以向外部轴承环20侧张开上述一对传动片30。
在此,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结构与图12及图13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结构相同。
这样,上述离合器在一对传动片30之间的一端部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在相反侧设置杠杆60的状态下,处于一对传动片30通过上述弹性部件41拉到内部轴承环10而紧贴的状态。
说明上述离合器的作用,用与图12及图13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相同的方法推入上述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一对传动片30通过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接着,若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内部轴承环10,则支承槽17的上侧传动支承凸缘31在杠杆60施加转动力,该转动力以下侧传动片30的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a为支点,对上侧传动片30的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b成为杠杆作用,一边张开一对传动片30一边紧压到外部轴承环20,所以可以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这次,若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内部轴承环10,则支承槽17的下侧传动支承凸缘31对杠杆60施加转动力,该转动力以上侧传动片30的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b为支点,对下侧传动片30的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c成为杠杆作用,一边张开一对传动片30一边紧压到外部轴承环20,所以可以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从而可以用作双向离合器。
接着,若在图21的内部轴承环10拔出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则紧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的一对传动片30被紧贴到内部轴承环10侧并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空转,所以不能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此时,插入于内部轴承环10的支承槽17的杠杆60可摇动的幅度被支承槽17的入口侧幅度决定,所以也可以限定杠杆60摇动的幅度。
这样,图21的离合器中,即使接近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离合器也工作,这是利用杠杆60的杠杆作用,一边张开一对传动片30一边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紧压到外部轴承环,所以外部轴承环20和一对传动片30可以起到强烈的刹车(制动装置)作用。
另一方面,图22的实施例是表示将图21的利用杠杆60的双向离合器变更为单向离合器的一例的图,工作原理与图21的双向离合器相似,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即,若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内部轴承环10,则空转而不能传递转动力,仅在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内部轴承环10时,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被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并且,图10、图11、图12、图13、图15和图16至图21的所有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与图8及图9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同样地具有使传动片30接触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或同时施压的功能,只是图12及图13和图16至图18及图21的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并非直接接触于内部轴承环10而作用转动力,而是独立地仅在一对传动片30之间执行功能。
并且,图23及图24的实施例是单向离合器,若仅说明不同于前面说明的实施例的部分,则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在内部轴承环10形成传动片插入槽11、11a,而在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11a插入设置传动片30,但是在图23及图24的实施例中,省略了形成于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插入槽11、11a。
此时,上述传动片30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和内部轴承环10之间。即,以一个传动片30围绕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一部分的形态构成。
并且,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两侧分别形成长度互不相同的转动支承凸缘16,在与上述各转动支承凸缘16相对的上述传动片30侧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
因此,若朝顺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则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被传递到外部轴承20,若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内部轴承环10,则传动片30空转而不能传递转动力。
这样,为了设置上述传动片30,可以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形成传动片插入槽11、11a或者可以省略。
并且,图25的原理与图1的原理相同,即,作用于传动片30的载荷超出b地点或b′地点的外侧时,传动片30转动并遮断动力,此时作用于b地点或b′地点的外侧的载荷的方向沿a′或a″地点的箭头方向作用也遮断动力。
图26是以图25的原理为基础的一离合器的实施例,如图所示,在内部轴承10的外周面一侧形成转动支承凸缘16,在与转动支承凸缘16相对的传动片30侧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
另外,在上述传动片30的一端部形成钩部37,该钩部37围绕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的端部,且钩住转动支承凸缘16。
此时,在上述钩部37和转动支承凸缘16之间设置弹性部件40即弹簧。
因此,若朝顺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则转动力朝图25的a′的箭头方向作用的同时,传动片30空转,无法向外部轴承环20传递转动力,若朝逆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则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被传递到外部轴承环20。
另一方面,图27是概略地表示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和传动片30之间形成各种形态的摩擦力增大机构以增大摩擦力的情况的图,即,将相互接触的传动片30的外周面和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形成为三角形、梯形、锯齿形、半圆形等各种形态,进一步增大传动片30和外部轴承环20的摩擦力。
这样,传动片30和外部轴承环20的摩擦力越大,越可以小型化离合器的大小,并可以减少制作成本。
另外,作为摩擦力增大机构的其它实施例,也可以在上述传动片30的外周面和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粘贴摩擦力大的部件而构成。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部轴承环(20);
内部轴承环(10),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
传动片(30),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和内部轴承环(10)之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与内部轴承环(10)一起旋转的同时,连接或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转动力作用机构(50),设置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中的至少一个,使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上述传动片(30)的特定地点;
根据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的位置,连接或遮断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片(3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位于从任意设定位置到传动片(30)的旋转中心之间时,传动片(3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摩擦力变得大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而连接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位于从任意设定位置到传动片(30)的外周面之间时,传动片(3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摩擦力变得小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而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相对的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沿旋转方向形成有预定深度的传动片插入槽以插入上述传动片(3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形成为半圆形;
插入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的传动片(30)形成为半圆盘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接触的传动片(30)的外周面,一定区间不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接触地形成有预定形态的减肥部(3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突出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而紧贴在另一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设有使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弹性地紧贴的弹性部件(4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紧贴在上述传动片(3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槽(15)和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彼此相对的一侧面分别由倾斜面(15a)(51a)形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设有使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倾斜面部(33)而紧贴在另一个。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a)沿着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形成为环形,
插入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a)的传动片(30)形成为相互分离的一对构成环形;
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插入槽(11a)内侧形成有向上述一对传动片(30)之间延长而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一对传动片(30)的转动支承凸缘(16)。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突出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而紧贴在另一个。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支承凸缘(16)部位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紧贴在上述传动片(30)。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设有使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弹性地紧贴的弹性部件(40)。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沿轴方向贯通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而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使上述一对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张开。
17.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面设有使一对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
18.如权利要求12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在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插入槽(11a)内侧以180度方向形成有一对。
1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a)沿着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形成为环形,插入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a)的传动片(30)形成为相互分离的一对构成环形;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包括:支承槽(17),其以预定深度形成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a)部位的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杠杆(60),其一端部插入于上述支承槽(17)且另一端部插入设置于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一端部之间;传动支承凸缘(31),其形成在上述支承槽(17)和杠杆(60)的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a、35b、36c),其形成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和杠杆(60)的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和上述内部轴承环(10)之间设有使一对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另一端部之间的内部轴承环(10)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使上述一对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张开。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和传动片(30)之间形成有可增大摩擦力的摩擦力增大机构。
22.一种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部轴承环(20);
内部轴承环(10),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
传动片(30),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和内部轴承环(10)之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与内部轴承环(10)一起旋转的同时,连接或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转动力作用机构(50),设置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中的至少一个,使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上述传动片(30)的特定地点,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包括:支承槽(17),其形成于上述内部轴承环(10);杠杆(60),其一端部插入于上述支承槽(17)且另一端部插入设置于上述多个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一端部之间,利用杠杆作用将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至传动片(30)。

Claims (21)

1.一种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部轴承环(20);
内部轴承环(10),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
传动片(30),设置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和内部轴承环(10)之间,在外部轴承环(20)的内部与内部轴承环(10)一起旋转的同时,连接或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转动力作用机构(50),设置在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中的至少一个,使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于上述传动片(30)的特定地点;
根据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的位置,连接或遮断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片(3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位于从任意设定位置到传动片(30)的旋转中心之间时,传动片(3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摩擦力变得大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而连接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作用的特定地点位于从任意设定位置到传动片(30)的外周面之间时,传动片(3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摩擦力变得小于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而遮断内部轴承环(10)和外部轴承环(20)之间的动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相对的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沿旋转方向形成有预定深度的传动片插入槽以插入上述传动片(3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形成为半圆形;
插入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的传动片(30)形成为半圆盘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接触的传动片(30)的外周面,一定区间不与外部轴承环(20)的内周面接触地形成有预定形态的减肥部(3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突出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而紧贴在另一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设有使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弹性地紧贴的弹性部件(4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紧贴在上述传动片(3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槽(15)和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的彼此相对的一侧面分别由倾斜面(15a)(51a)形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设有使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倾斜面部(33)而紧贴在另一个。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a)沿着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形成为环形,
插入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a)的传动片(30)形成为相互分离的一对构成环形;
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插入槽(11a)内侧形成有向上述一对传动片(30)之间延长而将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力传递到一对传动片(30)的转动支承凸缘(16)。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突出形成传动支承凸缘(31)而紧贴在另一个。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的转动支承凸缘(16)部位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紧贴在上述传动片(30)。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和传动片(30)的沿旋转方向彼此相对的面设有使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弹性地紧贴的弹性部件(40)。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部轴承环(10)沿轴方向贯通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而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使上述一对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张开。
17.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面设有使一对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
18.如权利要求12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支承凸缘(16)在内部轴承环(10)的传动片插入槽(11a)内侧以180度方向形成有一对。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力作用机构(50)包括:支承槽(17),其以预定深度形成于上述传动片插入槽(11a)部位的内部轴承环(10)的外周面;杠杆(60),其一端部插入于上述支承槽(17)且另一端部插入设置于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一端部之间;传动支承凸缘(31),其形成在上述支承槽(17)和杠杆(60)的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杠杆传动支承凸缘(35a、35b、36c),其形成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和杠杆(60)的彼此相对的面中的至少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和上述内部轴承环(10)之间设有使一对传动片(30)从外部轴承环(20)隔离而朝内部轴承环(10)侧拽拉的弹性部件(41),在上述一对传动片(30)的彼此相对的另一端部之间的内部轴承环(10)沿轴方向形成插入槽(15),在上述插入槽(15)插入设置可变传动支承机构(51)而使上述一对传动片(30)朝外部轴承环(20)侧张开。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部轴承环(20)和传动片(30)之间形成有可增大摩擦力的摩擦力增大机构。
CN2009801310642A 2008-08-04 2009-07-27 离合器 Pending CN1021192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80075936 2008-08-04
KR10-2008-0075936 2008-08-04
KR20090008243 2009-02-03
KR10-2009-0008243 2009-02-03
KR10-2009-0034746 2009-04-21
KR1020090034746A KR20100015275A (ko) 2008-08-04 2009-04-21 클러치
KR10-2009-0048365 2009-06-02
KR20090048365 2009-06-02
KR1020090068271A KR101127027B1 (ko) 2008-08-04 2009-07-27 클러치
KR10-2009-0068271 2009-07-27
PCT/KR2009/004159 WO2010016671A2 (ko) 2008-08-04 2009-07-27 클러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9284A true CN102119284A (zh) 2011-07-06

Family

ID=42088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10642A Pending CN102119284A (zh) 2008-08-04 2009-07-27 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530056A (zh)
KR (1) KR101127027B1 (zh)
CN (1) CN10211928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27488A (ja) * 2017-07-28 2019-02-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7060169B2 (ja) * 2020-02-27 2022-04-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3646U (zh) * 1987-02-23 1988-09-01
JPS63133653U (zh) * 1987-02-23 1988-09-01
JP2003042194A (ja) * 2001-07-31 2003-02-13 Ntn Corp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6266478A (ja) * 2005-03-25 2006-10-05 Ntn Corp 一方向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06266477A (ja) * 2005-03-25 2006-10-05 Ntn Corp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8138727A (ja) * 2006-11-30 2008-06-19 Ntn Corp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8164103A (ja) * 2006-12-28 2008-07-17 Ntn Corp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3646U (zh) * 1987-02-23 1988-09-01
JPS63133653U (zh) * 1987-02-23 1988-09-01
JP2003042194A (ja) * 2001-07-31 2003-02-13 Ntn Corp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6266478A (ja) * 2005-03-25 2006-10-05 Ntn Corp 一方向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06266477A (ja) * 2005-03-25 2006-10-05 Ntn Corp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8138727A (ja) * 2006-11-30 2008-06-19 Ntn Corp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08164103A (ja) * 2006-12-28 2008-07-17 Ntn Corp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27027B1 (ko) 2012-03-26
JP2011530056A (ja) 2011-12-15
KR20100015283A (ko) 2010-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7344B (zh) 离合器装置
CN104350300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2725553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3574003B (zh) 集成小齿轮托架和超越元件座圈
CN108350958A (zh) 离心离合器
CN108691912A (zh) 摩擦面离合器和机动车辆的辅助单元
MX2013002032A (es) Acoplamiento de embrague de muelle de arrollamiento con caracteristicas de liberacion rapida.
CN102119284A (zh) 离合器
CN107636338A (zh) 模块化和可维护的电磁离合器组件
CN103052823B (zh) 离合器装置的离合器释放机构
CN202371051U (zh) 一种滚珠刚性离合器
CN202326776U (zh) 一种轴与联轴器的连接结构
JP3579724B2 (ja) 自動変速機のクラッチピストンリターン装置
CN106687718A (zh) 隔离带轮
CN101765724A (zh) 用于将模块化离合器装置固定在从动轴上的固定装置
EP3892878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3307142B (zh) 面接触式超越离合器
JP6600532B2 (ja) プーリ装置
CN112228470B (zh) 一种超越离合器
JP6060121B2 (ja) プーリ装置
US3000480A (en) Automatic clutch construction
CN205605685U (zh) 超越离合器以及具有该超越离合器的机器
CN203335681U (zh) 面接触式超越离合器
WO2008050046A2 (fr) Dispositif de decouplage d'un alternateur
CN201896882U (zh) 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