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6724B - 电子体温计和体温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体温计和体温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06724B CN102106724B CN201010606079.4A CN201010606079A CN102106724B CN 102106724 B CN102106724 B CN 102106724B CN 201010606079 A CN201010606079 A CN 201010606079A CN 102106724 B CN102106724 B CN 1021067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shell
- thermometer
- measurement section
- shell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02—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61B5/0004—Remot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using telemetry, e.g. transmission of vital signals via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hysiological signal transmitted
- A61B5/0008—Temperature sign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1—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body parts ; Diagnostic temperature sensing, e.g. for malignant or inflamed tissu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3—Mean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the body
- A61B5/6832—Mean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the body using adhesives
- A61B5/6833—Adhesive patch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72—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ysiological signals or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7235—Details of waveform analysi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3/00—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K13/20—Clinical contact thermometers for use with humans or animal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42—Circuits effecting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inertia; Circuits for predicting the stationary value of a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42—Circuits effecting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inertia; Circuits for predicting the stationary value of a temperature
- G01K7/427—Temperature calculation based on spatial modeling, e.g. spatial inter- or extrapol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2—Operational features
- A61B2560/0242—Operational features adapted to measure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temperature, pollution
- A61B2560/0247—Operational features adapted to measure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temperature, pollution for compensa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measured physiological value
- A61B2560/0252—Operational features adapted to measure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temperature, pollution for compensa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measured physiological value using ambient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olog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Psychiatr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测量准确的深部体温的电子体温计和体温测量方法。电子体温计(2)具有: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20A);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24A);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20B);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24B);第3温度测量部(20C、20D、20E),其对与第1体表温度和第2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3温度进行测量;温度校正部(40),其使用第3温度,对第1体表温度、第1参照温度、第2体表温度和第2参照温度进行校正;以及深部体温运算部(42),其使用由温度校正部(40)校正后的第1体表温度、第1参照温度、第2体表温度和第2参照温度,运算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体温计和体温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在测量人体体温时,需要在舌下、腋下、直肠等保存温度计,直到温度计与体温处于温度平衡为止。这些是反映被称为深部温度的身体内部温度的场所,作为一般的体温测量来进行。另一方面,在连续佩戴于体表的连续深部体温计中,存在如下方式:搭载加热器,将来自身体内部即深部的热流与来自加热器的热流相等的温度作为深部体温。但是,由于搭载了加热器,所以电力增大,由于需要控制而使装置大型化,日常无法连续利用。因此,提出了非加热式的深部体温计(专利文献1、2、3)。
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具有不同的两种热阻的2个系统的温度测量部来计算深部体温,并且,在计算时考虑2个系统的温度测量部之间的热阻。温度测量部以隔着具有某种热阻的物质的形式,在皮肤侧和外部空气侧安装热敏电阻等的温度传感器。
在专利文献2和3中,使用具有相同热阻的2个系统的温度测量部,改变向外部空气中散热的部分的热阻,从而生成不同的2个系统的温度分布来计算深部体温。由此,温度测量部与人体的热阻在计算上被抵消,不需要预先知晓。即,不需要预先测量要测量的各个人的热阻,能够高精度地测量深部体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058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85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076144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温度测量部的热阻和人体的热阻是未知的,需要预先测量,但是,难以测量人体的热阻,并且,由于存在个人差异,因此,当使用一般的平均值等时,可能导致误差较大。
并且,虽然考虑了温度传感器之间的热阻,但是,没有考虑体温计端面的热阻的影响。本发明人发现,与温度传感器之间相比,端面的影响更大。这可能使端面附近的热损失成为求出深部体温时的误差的主要原因。
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考虑体温计端面的影响,所以,可能使该部分的热损失的影响成为求出深部体温时的误差的主要原因。
在上述3个专利文献中,没有考虑体温计下的体内的温度分布。由于体内横向的热移动,体温计外周部的温度比中心部低,由于该影响,可能无法导出准确的深部体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一种电子体温计,该电子体温计具有体温计主体,在绝热部的能够与人体的体表接触的接触面具有: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其对被测量对象的第1体表温度进行测量;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其对所述被测量对象的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2体表温度进行测量;以及3个第3温度测量部,其对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3温度进行测量,所述3个第3温度测量部中的1个第3温度测量部配置在所述体温计主体的中心,其余2个第3温度测量部分别配置在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的外侧,该电子体温计在所述绝热部与外部空气之间具有:具有第1热阻值的第1散热控制部和具有与所述第1热阻值不同的第2热阻值的第2散热控制部,并且具有: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绝热部与所述第1散热控制部的第1边界面的温度作为第1参照温度;以及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绝热部与所述第2散热控制部的第2边界面的温度作为第2参照温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隔着所述绝热部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相对,所述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隔着所述绝热部与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相对,该电子体温计具有:温度校正部,其使用所述第3温度,对所述第1体表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所述第2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参照温度进行校正;以及深部体温运算部,其使用由所述温度校正部校正后的所述第1体表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所述第2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参照温度,运算所述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
粘贴在身体上且能够连续利用的深部体温计更加小型,但是,在针对人体的负载方面存在要求。但是,由于小型化,上述不理想的温度分布的问题显著,所以,由于精度问题而难以实现小型化。因此,本发明人潜心研究后发现,即使小型化也能够校正深部体温,能够实现小型且准确的深部体温计。
由此,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和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对被测量对象的第1体表温度和第2体表温度进行测量,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和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对第1参照温度和第2参照温度进行测量,第3温度测量部对第3温度进行测量后,温度校正部根据第3温度,对第1体表温度、第1参照温度、第2体表温度和第2参照温度进行校正。然后,深部体温运算部根据由温度校正部校正后的第1体表温度、第1参照温度、第2体表温度和第2参照温度,运算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
对体温计下的体表的温度分布进行测量,知晓与体内的温度分布理想的情况相比如何变化,根据该变化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由此,能够运算理想的测量条件下的深部体温。即,能够测量准确的深部体温。
这里,被测量对象的深部是指温度变化比体表的温度小、温度分布稳定的部位,例如是指核心部等。因此,深部体温例如意味着核心温度。另外,核心温度是指如下温度:在恒温动物的生态内部的温度状态中,不会由于向对循环调节和活体外壳部造成影响的环境的散热变化而变化,理论上是指核心部的平均温度。
此外,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和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被共同的具有热阻值的绝热部覆盖。这里,各自的绝热部位于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与参照温度的测量位置之间。而且,在各个参照温度的测量位置与外部空气之间分别设有具有彼此不同的热阻值的第1、第2散热控制部。因此,第1体表温度测量位置与第1参照温度测量位置之间的热通量值和第2体表温度测量位置与第2参照温度测量位置之间的热通量值不同。即,第1体表温度、第1参照温度、第2体表温度和第2参照温度也测量到彼此不同的值。
在深部体温运算部中,覆盖第1和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的绝热部的热阻值是共同的,由此,在运算上消去该热阻值,使用第1体表温度、第1参照温度、第2体表温度和第2参照温度,运算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
因此,与被测量对象固有的从深部到体表的热阻值无关地,运算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所以,即使由于被测量对象的体型差异、以及衣服或寝具的接触等而使传热特性变化,也能够利用设于绝热部的多个测量温度部,准确地计算出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
[应用例2]在上述电子体温计中,其特征在于,该电子体温计具有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有对由所述深部体温运算部运算出的所述深部体温进行显示的显示部,所述体温计主体具有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
由此,显示装置和体温计主体分体构成,所以,促进了需要与被测量对象的体表接触的具有第1和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的体温计主体的轻量化。因此,即使体温计主体与被测量对象的体表长时间接触也不会成为负担,能够长时间进行连续的体温监视。
[应用例3]在上述电子体温计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深部体温运算部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中。
由此,深部体温运算部设置在显示装置中,所以,最小限度地抑制了体温计主体的结构部件。因此,促进了体温计主体的轻量化、小型化,在与被测量对象的体表接触时,在进行长时间测量时,进一步降低了负担。
[应用例4]在上述电子体温计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体温计主体分别具有能够通过无线通信彼此收发信息的收发部。
由此,显示装置和体温计主体分别具有收发部,且彼此能够进行无线通信,所以,能够与体温计主体分开某种程度来设置显示装置。显示装置不与体温计主体连线,所以,能够使体温计主体完全与显示装置分开,所以,进一步促进了体温计主体的轻量化,体温计主体的处理性提高。
[应用例5]在上述电子体温计中,其特征在于,该电子体温计能够粘贴在所述被测量对象的体表上。
由此,体温计能够粘贴在被测量对象的体表上,所以,不需要像现有的舌下温度或腋下温度的测量那样保持体温计一定时间,所以,体温计的操作性、便携性提高。例如,在对幼儿或婴儿等使用体温计的情况下,难以良好地使体温计与体表的接触保持一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体温计能够粘贴在体表上,所以,即使幼儿或婴儿活动,也能够良好地维持体表与体温计的接触状况,因此能够测量准确的温度。
[应用例6]一种电子体温计的体温测量方法,该体温测量方法对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进行测量,该电子体温计具有体温计主体,在绝热部的能够与人体的体表接触的接触面具有: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其对所述被测量对象的第1体表温度进行测量;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其对所述被测量对象的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2体表温度进行测量;以及3个第3温度测量部,其对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3温度进行测量,所述3个第3温度测量部中的1个第3温度测量部配置在所述体温计主体的中心,其余2个第3温度测量部分别配置在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的外侧,该电子体温计在所述绝热部与外部空气之间具有:具有第1热阻值的第1散热控制部和具有与所述第1热阻值不同的第2热阻值的第2散热控制部,并且具有: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绝热部与所述第1散热控制部的第1边界面的温度作为第1参照温度;以及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绝热部与所述第2散热控制部的第2边界面的温度作为第2参照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隔着所述绝热部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相对,所述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隔着所述绝热部与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相对,其特征在于,该体温测量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对所述第1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进行测量的步骤;第1参照温度测量步骤,测量所述第1参照温度;第2参照温度测量步骤,测量所述第2参照温度;温度校正步骤,使用所述第3温度,对所述第1体表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所述第2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参照温度进行校正;以及深部体温运算步骤,使用在所述温度校正步骤中校正后的所述第1体表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所述第2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参照温度,运算所述被测量对象的所述深部体温。
由此,在第3温度测量步骤中得到第3温度后,在温度校正步骤中,根据该测量值,对在第1温度测量步骤和第2温度测量步骤中得到的第1体表温度、第1参照温度、第2体表温度和第2参照温度进行校正。然后,在深部体温运算步骤中,根据这些在温度校正步骤中校正后的测量值,运算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
对体温计下的体表的温度分布进行测量,知晓与体内的温度分布理想的情况相比如何变化,根据该变化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由此,能够运算理想的测量条件下的深部体温。即,能够测量准确的深部体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体温计的结构框图。
图2是示出在人体上佩戴本实施方式的体温计主体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佩戴本实施方式的体温计主体和显示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人体和电子体温计的温度分布模型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电子体温计的构造的图。
图6是示出佩戴实施例1的电子体温计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
图7是示出佩戴实施例1的体温计主体时的体表的图。
图8是示出佩戴实施例1的校正值测量用样本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
图9是示出佩戴实施例1的体温计主体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1的深部体温计算用的活体组织内的热流的电气等效电路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2的电子体温计的构造的图。
图12是示出佩戴实施例2的电子体温计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
图13是示出佩戴实施例2的体温计主体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以及示出配置例的图。
图14是示出佩戴实施例2的体温计主体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
图15是示出佩戴实施例2的体温计主体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
图16是示出佩戴实施例3的体温计主体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以及示出配置例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例3的体表传感器的配置例的图。
图18是示出佩戴实施例3的电子体温计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
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体温计的动作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2:电子体温计;4:人体(被测量对象);4A:体表;6:操作者;10:体温计主体;12:显示装置;14A、14B、14C:温度测量部;16A、16B、16C:接触面;18:共同的具有热阻值的绝热部;18A:第1散热控制部;18B:第2散热控制部;20A:体表传感器(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20B:体表传感器(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20C、20D、20E:校正用体表传感器(第3温度测量部);22A、22B:边界面;24A:中间传感器(中间温度测量部、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24B:中间传感器(中间温度测量部、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26A、26B、26C:A/D转换器;28、28A、28B、28C:收发部;30、30A、30B、30C:天线线圈;32:显示部;34:操作部;36:控制部;38:存储部;40:温度校正部;42:深部体温运算部;44A:第1系统;44B:第2系统;46:温度测量部;100:校正值测量用样本;102:人体表层部样本;104:绝热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体温计的结构框图。该电子体温计2具有:与被测量对象即人体4(参照图3)的体表4A(参照图3)接触的体温计主体10、以及与体温计主体10分体设置的显示装置12。
图2是示出在人体4上佩戴本实施方式的体温计主体10的状态的放大图,并且,图3是示出佩戴本实施方式的体温计主体10和显示装置12的状态的图。
首先,如图2所示,体温计主体10具有两个(一对)温度测量部14A、14B以及温度测量部14C。温度测量部14A具有:绝热部18,其具有与人体4的体表4A接触的接触面16A;以及设于绝热部18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第1散热控制部18A。另一方面,温度测量部14B具有:绝热部18,其具有和与温度测量部14A的接触位置不同位置的体表4A接触的接触面16B;以及设于绝热部18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第2散热控制部18B。并且,温度测量部14C具有绝热部18,该绝热部18具有与人体4的体表4A接触的接触面16C。即,绝热部18在温度测量部14A、温度测量部14B、温度测量部14C中是共同的,具有共同的热阻值。
温度测量部14A具有:作为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的体表传感器20A,其对体表4A的温度进行测量,作为第1体表温度;以及作为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中间温度测量部)的中间传感器24A,其对绝热部18与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边界面22A的温度进行测量,作为第1参照温度。
并且,温度测量部14B具有:作为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的体表传感器20B,其对体表4A的温度进行测量,作为第2体表温度;以及作为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中间温度测量部)的中间传感器24B,其对绝热部18与第2散热控制部18B的边界面22B的温度进行测量,作为第2参照温度。
进而,温度测量部14C具有作为第3温度测量部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其对体表4A的温度进行测量,作为第3体表温度(第3温度)。
由这些温度测量部14A、14B、14C构成的体温计主体10能够通过粘接剂等,将接触面16A、16B、16C分别粘贴在人体4上,通过该粘接剂等,能够以良好的接触压力紧贴在体表4A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体温计主体10紧贴在幼儿(人体4)的胸部。
这里,体温计主体10的粘贴位置优选设定在能够比较稳定地测量体表温度的额头、后脑勺、胸部、后背等部位。并且,可以在体温计主体10上穿着衣服,体温计主体10也可以与寝具接触。
并且,温度测量部14A的第1散热控制部18A与温度测量部14B的第2散热控制部18B由不同材料构成,由此,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热阻值与第2散热控制部18B的热阻值被设定为不同的值。
体表传感器20A、20B、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以及中间传感器24A、24B能够采用将体表4A的温度和边界面22A、22B的温度值转换为电阻值的传感器、或者将温度值转换为电压值的传感器等。另外,作为将温度值转换为电阻值的传感器,能够采用片式热敏电阻、印刷有热敏电阻图案的挠性基板、铂测温电阻体等。并且,作为将温度值转换为电压值的传感器,能够采用热电偶元件、PN结元件、二极管等。
并且,除了体表传感器20A、20B、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以及中间传感器24A、24B以外,如所述图1所示,温度测量部14A、14B、14C还分别具有A/D转换器26A、26B、26C以及收发部28A、28B、28C。另外,温度测量部14A、14B、14C一体形成,所以,能够将A/D转换器26A、26B、26C作为共同的A/D转换器,将收发部28A、28B、28C作为共同的收发部来组装。
A/D转换器26A、26B、26C将由体表传感器20A、20B、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以及中间传感器24A、24B转换后的电阻值或电压值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到收发部28A、28B、28C。
收发部28A、28B、28C分别具有天线线圈30A、30B、30C,通过电波将由A/D转换器26A、26B、26C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温度值(电阻值或电压值)的信号发送到显示装置12侧。另外,天线线圈30A、30B、30C也能够采用共同的天线线圈。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2构成为能够携带的手表型,能够由抱着佩戴了体温计主体10的幼儿的操作者6佩戴。如所述图1所示,显示装置12具有:在与体温计主体10之间收发信号的收发部28、显示体温测量结果等的显示部32、从外部操作显示装置12的操作部34、对显示装置1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36、以及存储从收发部28或控制部36等得到的信息的存储部38。
收发部28具有天线线圈30,在与体温计主体10的天线线圈30A、30B、30C之间分别进行电波的收发。并且,天线线圈30对天线线圈30A、30B、30C发送电波,由此,通过电磁感应使天线线圈30A、30B、30C产生电动势,进行温度测量部14A、14B、14C的充电。因此,体温计主体10被该电动势驱动,在内部不需要电池等电源。
显示部32通过液晶画面等显示温度信息或操作画面,例如能够显示测量到的体表温度、运算出的深部体温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当于手表的通常的表盘的部分设置有显示部32,在操作者6将显示装置12戴在手腕上的状态下能够目视识别显示部32。
操作部34能够通过按钮、操作杆、键等从外部对显示装置12输入信息,例如按照显示在显示部32上的画面来选择菜单,或者,能够输入被测量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幼儿)的姓名、年龄、体温的测量日期时间等的信息。
控制部36具有:温度校正部40,其根据来自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的第3体表温度Tb5、Tb6、Tb7,对来自体表传感器20A、20B的第1体表温度Tb1和第2体表温度Tb3、以及来自中间传感器24A、24B的第1中间温度Tb2和第2中间温度Tb4进行校正;以及深部体温运算部42,其根据由温度校正部40校正后的第1体表温度Tb1’和第2体表温度Tb3’以及第1中间温度Tb2’和第2中间温度Tb4’,运算人体4的深部体温Tcore。
温度校正部40使用由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得到的第3体表温度Tb5、Tb6、Tb7,知晓与体内的温度分布理想的情况相比如何变化,根据该变化量对从体温计主体10发送的体表温度Tb1、Tb3以及中间温度Tb2、Tb4进行校正。
深部体温运算部42使用由温度校正部40校正后的第1体表温度Tb1’、第1中间温度Tb2’、第2体表温度Tb3’以及第2中间温度Tb4’,运算人体4的深部体温Tcore。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人体4和电子体温计2的温度分布模型的图。其示出从人体4的深部通过体表4A和体温计主体10到外部空气的温度分布的模型。利用实线(温度测量部14A侧)和单点划线(温度测量部14B侧)示出温度测量部14A和温度测量部14B的温度分布模型。纵轴示出温度(T),横轴示出热阻(R)。这里,如果温度(T)与热阻(R)的关系为直线,则其斜率表示热通量Q。温度测量部14A和温度测量部14B的温度分布模型进行同样的动作,所以,下面,以实线所示的温度测量部14A侧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该图4所示,在从人体4的深部到外部空气的温度传递模型中,人体4的深部体温Tcore大致恒定。在比深部靠近外壳侧的表层部,由于皮肤的热阻或外部气温的影响而使体温下降。另外,实际上,在体表4A与温度测量部14A的接触面16A之间产生微小的间隙,所以,由于该间隙的散热(热阻值Rs),在接触热阻部中温度也降低。因此,在实际利用温度测量部14A的体表传感器20A对体表4A的体温进行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到由于该接触热阻部而降低的第1体表温度Tb1。
并且,温度测量部14A本身存在基于绝热部18的热阻(热阻值Ru0),所以,在温度测量部14A内也产生温度的下降,在温度测量部14A的边界面22A为第1中间温度Tb2。在中间传感器24A中测量该第1中间温度Tb2。进而,在温度测量部14A的边界面22A与外部空气之间存在具有热阻值Ru1的第1散热控制部18A,所以温度降低,也存在外部气温接触部的散热(基于接触部的热阻值Rv),所以,温度进一步降低,最终成为外部气温Tamb。
在稳定状态下,各部的热通量Q恒定,所以,在图4中曲线的斜率恒定。此时,如果知晓温度测量部14A的第1体表温度Tb1和第1中间温度Tb2,则能够使用热阻值Ru0,通过下式(1)来计算从温度测量部14A的体表传感器20A侧的表面到边界面22A的热通量Qu1。
【数式1】
另一方面,关于表层部和接触热阻部结合的部分、即从人体4的深部到体表4A的部分(实际上是从深部到接触面16A的部分)的热通量Qs+t,当使用人体4的深部体温Tcore、以及从人体4的深部到体表4A的部分的热阻Rs+Rt时,由下式(2)表示。
【数式2】
这里,除了介入存在于接触热阻部的特质的性质以外,接触热阻部的热阻值Rt还根据与体表4A接触的体温计主体10的绝热部18的热阻值而变化。即,设人体4的热传导率为λ1,体温计主体10的热传导率为λ2,人体4的表面粗糙度为δ1,体温计主体10的接触面16A的表面粗糙度为δ2,体温计主体10针对体表4A的按压力为P,人体4与体温计主体10中较软一方的硬度为H,体表4A与接触面16A之间的介入存在物质的热传导率为λf,介入存在物质的表面粗糙度为δf,常数为c时,例如根据下式(3)来求出。这样,接触热阻部的热阻值Rt根据各种条件而变化,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接触热阻部的热阻值Rt设定为极小,优选设定为在体表4A与接触面16A之间不空出间隙。另外,作为减小接触热阻部的热阻值Rt的方法,例如考虑如下方法等:在体表4A与接触面16A的接触部分涂布油等,从而使接触状态良好。
【数式3】
热通量Q在各部中恒定,所以,体温计主体10内部的热通量Qu1与从人体4的深部到体表4A的部分的热通量Qs+t相等(Qu1=Qs+t)。因此,式(1)和式(2)被整理为下式(4),通过该式(4)求出深部体温Tcore。
【数式4】
这里,从人体4的深部到体表4A的部分的热阻值Rs+Rt是未知值。因此,在温度测量部14B中,与温度测量部14A同样,如果从体表传感器20B和中间传感器24B得到第2体表温度Tb3和第2中间温度Tb4,则如下式(5)那样求出深部体温Tcore。
【数式5】
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热阻值Ru1与第2散热控制部18B的热阻值Ru2被设定为不同的值,所以,温度测量部14A和温度测量部14B的温度(T)相对于热阻(R)的斜率改变(参照图4)。即,得到与热阻和温度有关的不同的两个关系式。
从式(4)和式(5)中消去热阻值(Rs+Rt)/Ru0时,通过下式(6)求出深部体温Tcore。
【数式6】
因此,在深部体温运算部42中,作为深部体温Tcore的运算式来存储该式(6)。
在存储部38中存储有从体温计主体10发送的第1体表温度Tb1、第2体表温度Tb3、第1中间温度Tb2、第2中间温度Tb4、第3体表温度Tb5、Tb6、Tb7。并且,还存储有由温度校正部40校正后的第1体表温度Tb1’、第2体表温度Tb3’、第1中间温度Tb2’以及第2中间温度Tb4’。进而,还存储有由深部体温运算部42运算出的人体4的深部体温Tcore。
这里,存储部38能够存储与多个人体4有关的温度信息,按照每个人体4来存储深部体温Tcore等。并且,存储部38能够存储在计算深部体温Tcore时测量出的第1体表温度Tb1和第2体表温度Tb3等的测量位置。另外,除了所述温度信息以外,例如也可以在存储部38中存储被测量者(人体4,幼儿)的姓名、年龄、测量日期时间等的测量信息。该情况下,可以由操作部34输入这些测量信息。
(实施例1)
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的构造的图。另外,图5(A)是体温计主体10的立体图,图5(B)是体温计主体10的剖面图,图5(C)是示出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的配置例的图。
如图5(A)所示,体温计主体10是上表面具有阶梯差,厚度较薄的圆筒形状。如图5(B)所示,体温计主体10具有作为温度传感器(薄膜热敏电阻)的体表传感器20A、20B、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以及第1和第2散热控制部18A、18B。体温计主体10构成为,在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一半的上部粘贴热传导率不同的第2散热控制部18B,在第1系统44A和第2系统44B中,温度分布不同。除了深部体温测量用的体表传感器20A、20B以外,还使用温度分布测量用的多个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得到皮肤的温度分布。
温度分布测量用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例如如图5(C)所示,使用3个传感器,将1个传感器配置在体温计主体10的中心,将其余2个传感器分别配置在第1和第2系统44A、44B的深部体温测量用的体表传感器20A、20B的外侧。
关于各部的热传导率,只要是使第1体表温度Tb1与第1中间温度Tb2之间、以及第2体表温度Tb3与第2中间温度Tb4之间的温度差为精度(这里为0.1度)以上的材料即可,例如,绝热部18的热传导率为0.2~0.02W/m·K左右,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热传导率为0.2~0.02W/m·K,但是,优选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热传导率低于绝热部18的热传导率。
图6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另外,图6(A)示出没有横向热移动的温度分布,图6(B)示出实际的温度分布,图6(C)示出横向热移动的测量。
没有横向热移动的温度分布如图6(A)所示,在图中左侧的没有绝热材料的区域中,以某种恒定的温度来分布,在具有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第1系统44A中上升,在具有第1和第2散热控制部18A、18B的第2系统44B中进一步上升,在图中右侧的没有绝热材料的区域中,返回恒定温度。
实际的温度分布如图6(B)所示,在有无绝热材料等的变化点,产生由横向热移动引起的温度的降低(误差),由此,与点划线所示的没有横向热移动的温度分布相比,整体降低。即,如图6(C)所示,通过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之间的温度差来测量皮肤的温度分布,由此,能够测量横向热移动。
图7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的图。在表层部内,在不考虑横向热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式(6)计算深部体温Tcore。但是,在实际的深部体温测量中,热从体温计主体10下的高温部向没有体温计主体10的低温部移动,在体温计主体10端面附近,温度低于理想状态,由此,在式(6)中产生误差。特别地,在体温计主体10为小型的情况下,测量点中该影响显著。下面说明用于校正该误差的方法。
图8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校正值测量用样本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首先,在中心部,准备大小为能够忽略端面影响的程度的校正值测量用样本100。并且,该校正值测量用样本100具有与体温计主体10相同的热阻。并且,准备具有已知的热传导率Kb的人体表层部样本102,对其下表面进行均匀加热,从而成为模拟了深部体温Tcore的热源。该情况下,与端面的距离足够长的体表温度Tx的温度可以说是理想值。
图8所示的温度分布依赖于人体表层部样本102的热传导率Kb,所以,改变热传导率Kb来测量体表温度Tb和Tc与体表温度Tx的关系,生成表。这些也可以通过热传递模拟来得到。并且,这里说明了测量点为2点的情况,但是,测量点只要为n=2以上的n个即可,测量点越多,越能够准确地测量体表温度Tx。
图9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在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中,如图9(A)所示,由于要求小型化,因此无法直接测量体表温度Tx,但是,通过测量体表温度Tb和Tc,通过模拟求出体表温度Ta,由此,能够估计出体表温度Tx(参照图8)。另外,如图9(B)所示,关于第2体表温度Tb3,也同样进行测量或模拟,能够根据体表温度Td和Tf来估计理想值的体表温度Ty(未图示)。在计算式中,代替第1体表温度Tb1和第2体表温度Tb3而使用第1体表温度Tx和第2体表温度Ty,由此,能够导出更准确的深部体温Tcore。
图10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深部体温计算用的活体组织内的热流的电气等效电路的图。作为实际的温度分布,计算纵横方向的热移动作为体内的热阻。此时,计算横向热阻为∞时的温度分布,由此,能够得到没有横向热移动的温度分布。使用该温度分布来校正各传感器的值,计算深部体温Tcore。
(实施例2)
图1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的构造的图。另外,图11(A)是体温计主体10的立体图,图11(B)是切出温度测量部46的图,图11(C)和(D)是体温计主体10的剖面图。
体温计主体10如图11(A)所示,利用绝热部18包围温度测量部,热一维地传递。体温计主体10如图11(B)所示,温度测量部46的热阻相等,但是,以温度分布不同的方式,在与外部空气接触的部分设有热传导率不同的物质即第1和第2散热控制部18A、18B。例如如图11(C)所示,以使第1系统44A和第2系统44B的温度分布不同的方式,在与外部空气接触的部分分别设有第1和第2散热控制部18A、18B。并且,如图11(D)所示,以使第1系统44A和第2系统44B的温度分布不同的方式,在与外部空气接触的部分,第1系统44A设有第1散热控制部18A(绝热部18),第2系统44B开放。
关于各部的热传导率,只要是使第1体表温度Tb1与第1中间温度Tb2之间、以及第2体表温度Tb3与第2中间温度Tb4之间的温度差为精度(这里为0.1度)以上的材料即可,例如,温度测量部46的热传导率为0.2W/m·K左右。并且,绝热部18的热传导率为0.04W/m·K左右。进而,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热传导率为0.04W/m·K左右,这里与绝热部18相同。另外,绝热部18的热传导率必须低于温度测量部46。
在上述结构中,除了深部体温测量用的体表传感器20A、20B以外,还使用温度分布测量用的多个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得到皮肤的温度分布。
图12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另外,图12(A)示出使皮肤表面与温度测量部46的侧面完全绝热时的温度分布,图12(B)示出仅绝热部18的温度分布,图12(C)示出佩戴体温计主体10时的温度分布。
使皮肤表面与温度测量部46的侧面完全绝热时的温度分布如图12(A)所示,其误差极小,所以处于理想的温度分布状态。
并且,仅绝热部18的温度分布如图12(B)所示,在绝热部18端部出现热损失。该绝热部18端部的热损失还对温度测量部46的测量造成影响。特别地,在小型化的情况下表现显著。
佩戴体温计主体10时的温度分布如图12(C)所示,图12(A)的使皮肤表面与温度测量部46的侧面完全绝热时的温度分布被图12(B)的仅绝热部18的温度分布影响,在有无绝热部18等的变化点,产生由横向热移动引起的温度的降低(误差),由此,与点划线所示的没有横向热移动的温度分布相比,整体降低。
图13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以及示出配置例的图。另外,图13(A)是示出佩戴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图13(B)、(C)和(D)是示出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的配置例的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温度测量部46的热传导率高于周围的绝热部18,所以温度较低。因此,无法如实施例1那样将温度测量部46的温度直接用作校正用传感器。这里,示出使用了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的校正部。如图13(B)所示,此时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可以与温度测量部46平衡地配置。并且,如图13(C)所示,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也可以与温度测量部46垂直地配置。进而,如图13(D)所示,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还可以配置在与中心的距离不同的2点以上。
图14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图15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与实施例1同样,准备具有已知的热传导率Kb的人体表层部样本102,在其上方设置足够大小(能够忽略热梯度的程度)的绝热材料104。该绝热材料104的厚度和热传导率与体温计主体10的绝热部相同。使用该绝热材料104,利用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来测量理想状态。
接着,如图15所示,在实际的体温计主体10中,使用相同大小的绝热部18,对体温计主体10的温度分布进行测量,根据该结果,能够估计出理想状态的温度分布。体温计主体10的温度分布依赖于人体表层部样本102的热传导率Kb,所以,改变若干个热传导率Kb来进行测量,生成表。
(实施例3)
图16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以及示出配置例的图。图17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的配置例的图。另外,图16(A)是示出佩戴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剖面图,图16(B)和(C)是示出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的配置例的图。
如图16(A)所示,追加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检测图12(B)的仅绝热部18的温度分布的曲线。如图16(B)所示,此时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与温度测量部46平衡地配置。另外,如图16(C)所示,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也可以与温度测量部46垂直地配置。并且,如图17(A)所示,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也可以与深部体温测量用的体表传感器20A、20B分开配置。由此,能够减小温度分布测量用与深部体温测量用的相互影响。进而,如图17(B)所示,也可以使配置在外侧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E的位置左右偏移来配置。由此,处于等同于在3点取温度分布的梯度的状态,能够测量细微的梯度变化。
图18是示出佩戴本实施例的体温计主体10时的体表温度分布的图。另外,图18(A)示出校正前的温度分布,图18(B)示出基于温度分布测量用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的温度分布,图18(C)示出校正后的温度分布。
如图18(A)所示,校正前的温度分布被图18(B)的基于温度分布测量用的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的温度分布影响,在有无绝热部18等的变化点,产生由横向热移动引起的温度的降低(误差)。
校正后的温度分布如图18(C)所示,误差极小,所以处于理想的温度分布状态。
在这种电子体温计2中,如下进行动作。
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体温计2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人体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幼儿的胸部)上佩戴体温计主体10,抱着幼儿的电子体温计2的操作者6在手腕上佩戴显示装置12。操作者6通过操作显示装置12的操作部34而接通显示装置12的开关后,收发部28向体温计主体10(温度测量部14A、温度测量部14B以及温度测量部14C)发送电波。通过基于该电波的电磁感应使天线线圈30A、30B、30C产生电动势,由此,对体温计主体10进行充电(步骤S10)。
体温计主体10借助电动势起动(步骤S20),体表传感器20A、20B、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以及中间传感器24A、24B起动。
这些传感器20A、20B、20C、20D、20E、24A、24B起动后,体温计主体10从收发部28A、28B、28C向显示装置12发送准备信号(步骤S30)。
显示装置12的控制部36接收到该准备信号后,从收发部28发送温度测量开始信号(步骤S40)。
体温计主体10接收该温度测量开始信号,驱动体表传感器20A、20B、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以及中间传感器24A、24B,对体表4A的第1体表温度Tb1、第2体表温度Tb3、第3体表温度Tb5、Tb6、Tb7、以及边界面22A、22B的第1中间温度Tb2、第2中间温度Tb4进行测量(步骤S50,第1温度测量步骤、第2温度测量步骤以及第3温度测量步骤)。利用A/D转换器26A、26B、26C,将这些体表温度Tb1、Tb3、Tb5、Tb6、Tb7以及中间温度Tb2、Tb4的温度信息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收发部28A、28B、28C发送给显示装置12。另外,优选在经过规定时间后测量体表温度Tb1、Tb3、Tb5、Tb6、Tb7以及中间温度Tb2、Tb4,以使从人体4的深部到体表4A的传热成为稳定状态(平衡状态)。
在控制部36的温度校正部40中,根据从体温计主体10发送的第3体表温度Tb5、Tb6、Tb7,知晓与体内的温度分布理想的情况相比如何变化,根据该变化量对从体温计主体10发送的体表温度Tb1、Tb3以及中间温度Tb2、Tb4进行校正(步骤S60,温度校正步骤)。
在控制部36的深部体温运算部42中,将在步骤S60中校正后的体表温度Tb1’、Tb3’以及中间温度Tb2’、Tb4’代入式(6)的Tb1、Tb2、Tb3以及Tb4,由此运算深部体温Tcore(步骤S70,深部体温运算步骤)。
控制部36使存储部38存储深部体温Tcore(步骤S80),并且,在显示部32上显示深部体温Tcore(步骤S90)。操作者6在抱着幼儿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手表型的显示装置12的显示部32来确认深部体温Tcore。
控制部36通过内置的定时器,对从体表温度Tb1、Tb3的测量时起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监视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步骤S100)。当经过时间为规定时间以上时,返回步骤S40,控制部36向体温计主体10发送测量开始信号,再次进行体表温度Tb1、Tb3、Tb5、Tb6、Tb7以及中间温度Tb2、Tb4的测量。
这样按照规定时间对体表温度Tb1、Tb3、Tb5、Tb6、Tb7以及中间温度Tb2、Tb4进行测量,对体表温度Tb1、Tb3以及中间温度Tb2、Tb4进行校正,运算深部体温Tcore,将其存储在存储部38中。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得到如下效果。
(1)从温度测量部14A得到第1体表温度Tb1和第1中间温度Tb2,从温度测量部14B得到第2体表温度Tb3和第2中间温度Tb4,并且,从温度测量部14C得到第3体表温度Tb5、Tb6、Tb7,由此,在温度校正部40中,根据第3体表温度Tb5、Tb6、Tb7,对体表温度Tb1、Tb3以及中间温度Tb2、Tb4进行校正。根据由温度校正部40校正后的第1体表温度Tb1’、第1中间温度Tb2’、第2体表温度Tb3’以及第2中间温度Tb4’,在深部体温运算部42中,能够计算人体4的深部体温Tcore。
对体温计下的体表的温度分布进行测量,知晓与体内的温度分布理想的情况相比如何变化,根据该变化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由此,能够运算理想的测量条件下的深部体温。即,能够测量准确的深部体温。
(2)使用作为整体的热阻值不同的2个温度测量部14A、14B,由此,能够测量2种温度分布(热通量)的体表温度Tb1、Tb3以及中间温度Tb2、Tb4,所以,能够仅根据实际的温度测量值来运算深部体温Tcore。因此,与以往假设将从人体的深部到表层部的热阻值Rs设定为固定值的情况相比,能够进行与实际的温度分布更加对应的深部体温Tcore的运算。由此,得到更加准确的深部体温Tcore,能够提高电子体温计2的测量精度。
并且,作为整体的热阻值与体表温度测量位置和中间温度测量位置之间的热阻Ru0是共同的,通过改变中间温度测量位置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阻值Ru1、Ru2,而成为不同的值。因此,即使衣服或寝具与体温计主体10的外部空气侧接触,仅作为整体的热阻值变化,体表温度测量位置与中间温度测量位置之间的热阻值Ru0不变化,所以,能够减少这些外部干扰针对测量的影响。
进而,利用从人体4的深部到外部空气的热通量恒定的性质,深部体温运算部42计算人体4的深部体温Tcore,所以,不需要现有体温计那样的用于消除热流的加热器等的加热部,所以,能够简化电子体温计2的结构。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子体温计2的小型化。而且,不需要现有的加热部,所以,能够促进电子体温计2的省电化,并且,即使长时间将电子体温计2粘贴在体表4A上也是安全的,所以,能够提高电子体温计2的安全性、处理性。
(3)深部体温运算部42具有所述式(6)作为运算式,所以,得到校正后的第1体表温度Tb1’、第1中间温度Tb2’、第2体表温度Tb3’以及第2中间温度Tb4’后,将这些值代入式(6)的Tb1、Tb2、Tb3以及Tb4,由此,能够运算深部体温Tcore。通过对2个部位的体表温度Tb1’、Tb3’以及中间温度Tb2’、Tb4’进行测量,由此,能够在运算上消去从人体4的深部到体表4A的部分的热阻值Rs+Rt,所以,不需要使用该热阻值Rs+Rt,能够简化运算处理,并且,能够快速进行运算处理。因此,能够提高电子体温计2的响应性。
(4)体温计主体10能够一体地粘贴在人体4的皮肤上,所以,不需要像现有的腋下温度或舌下温度的测量那样保持电子体温计2一定时间。因此,能够提高体温计主体10的处理性。并且,体温计主体10能够一体地粘贴,所以,在供幼儿或婴儿、孩子使用的情况下等,即使稍微活动,体温计主体10也良好地与皮肤接触,所以,能够测量准确的体温。进而,即使在衣服或寝具与体温计主体10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计算深部体温Tcore。因此,即使在希望连续长时间监视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等,也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测量。
例如,在女性测量基础体温的情况下等,必须在刚刚起床之后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测量,体温测量方法存在较多制约,体温测量麻烦。然而,如果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体温计2进行测量,则能够在长时间粘贴在体表4A上的状态下连续地测量体温,所以,如果在佩戴体温计主体10的状态下就寝,则能够在就寝中自动测量基础体温,在起床时基础体温的测量已经结束。因此,能够省去体温测量的烦杂,所以,能够防止在家庭或旅行目的地忘记测量,能够可靠地测量准确的基础体温。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体温计2能够进行人体4的体温的稳定计测,所以,例如适于住院患者等的体温变化的监视等。
(5)体温计主体10与显示装置12分体构成,能够通过收发部28、28A、28B、28C进行通信,所以,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在与人体4接触的体温计主体10上搭载的部件数量,能够促进体温计主体10的轻量化、小型化。由此,即使长时间粘贴体温计主体10也不会成为负担,所以,能够提高体温计主体10的便携性。并且,在显示装置12侧设置具有深部体温运算部42的控制部36,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体温计主体10的轻量化、小型化。
收发部28、28A、28B、28C通过天线线圈30、30A、30B、30C进行无线通信,所以,不会使连线等成为麻烦,能够提高电子体温计2的处理性。
进而,显示装置12形成为手表型,所以,操作者6能够佩戴在手腕上视觉辨认显示部32。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能够在抱着希望测量体温的幼儿的状态下确认体温的显示,所以,能够提高电子体温计2的操作性。
(6)从显示装置12的天线线圈30发送电波,由此,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使体温计主体10的天线线圈30A、30B、30C产生电动势。通过该电动势来驱动体温计主体10,所以,在体温计主体10中不需要电池等电源,能够进一步促进体温计主体10的轻量化、小型化。
(7)存储部38能够针对多个人体4来存储深部体温Tcore等的信息,所以,能够在多人中交替使用电子体温计2,能够提高电子体温计2的便利性。由此,即使在多人使用电子体温计2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存储部38中读出作为对象的被测量者以前的深部体温Tcore,所以,适于长时间的体温监视。
(8)体表4A与边界面22A、22B之间的绝热部18具有共同的热阻值,所以,能够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厚度的绝热材料,制造简单,能够采用一体构造。并且,还能够固定温度测量部14A与温度测量部14B的距离L,能够简化粘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实测(模拟)来计算理想值,但是,也可以是使用单纯圆柱形状的贝塞尔函数等,以解析的方式使用式子的方法。
收发部不限于具有天线的无线通信,例如也可以将体温计主体与显示装置连线来进行有线通信。根据这种结构,不需要进行电波通信,所以,能够消除电波对人体的影响。并且,能够通过有线的方式对体温计主体供给电力,所以,能够简化电力供给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体表传感器20A、20B、校正用体表传感器20C、20D、20E以及中间传感器24A、24B具有将温度值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A/D转换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具有A/D转换器的结构。该情况下,例如能够采用将温度值转换为频率的方式等,通过多谐振荡器电路、振荡电路、V-F逆变器等对电阻值进行频率转换即可。或者,也可以将温度值转换为时间。该情况下,进一步将频率转换后的信号转换为周期时间或脉冲宽度即可。
深部体温运算部42不限于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存储式(6)作为运算式,根据第1体表温度Tb1、第1中间温度Tb2、第2体表温度Tb3以及第2中间温度Tb4,直接运算深部体温Tcore。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求出从人体的深部到外部空气的热通量Q、以及从人体的深部到体表的部分的热阻值Rs+Rt,使用这些热通量Q和热阻值Rs+Rt来运算深部体温Tcore。
另外,人体4固有的表层部热阻值Rs+Rt的变化小,所以,即使在再次使用电子体温计2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上次计算出的表层部热阻值Rs+Rt,所以,在第二次之后的测量时,能够缩短到体温测量开始为止的时间。该情况下,如果在存储部38中存储针对多个人体4的表层部热阻值Rs+Rt,则通过利用操作部34进行操作,能够读出上次计算出的表层部热阻值Rs+Rt而再次利用。该情况下,在进行体温测量步骤时,通过操作部34进行用于确定人体4的被测量对象选择即可。
体温计不限于显示装置和体温计主体分体构成的形式,显示装置和体温计主体也可以一体构成。
在体温计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使显示装置12和体温计主体10分体构成的情况下,显示装置12可以对多个体温计主体10的信息进行管理。该情况下,如下构成即可:设置能够识别各体温计主体10的ID码等,能够利用显示装置12对体温计主体10进行识别、管理。
并且,也可以向终端等发送电子体温计的信息来管理多个电子体温计的信息。该情况下,能够在终端中存储并管理每个被测量对象的体温数据等,所以,操作性提高。并且,在这种结构中,即使在变更了要使用的电子体温计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终端取得以前计算出的体温数据等,所以,能够提高电子体温计的便利性。
参照温度测量部不限于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和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是中间温度测量部的情况,至少任意一方由中间温度测量部构成即可。并且,参照温度测量部不限于对中间温度进行测量的中间温度测量部,例如也可以是对外部空气的温度进行测量的外部空气温度测量部。
体表测量部和参照温度测量部不限于各设置2个的情况,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多个。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电子体温计构成为能够通过粘接剂来粘贴体温计主体10,但是不限于此,例如通过将体温计主体10装入帽子或发带内,由此,如果佩戴帽子或发带,则体表温度测量部粘贴在额头和后脑勺,能够与体表接触。并且,如果将体温计主体装入内衣等内,则通过穿着内衣,能够使体表温度测量部与后背或胸接触。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温度测量部14A、14B、14C通过一个绝热部18而形成为一体,但是,也可以将绝热部18割断为2个,单独形成温度测量部14A、14B、14C。
显示体的形状不限于手表,例如可以是安装式,也可以是悬挂式等。
Claims (7)
1.一种电子体温计,该电子体温计具有体温计主体,在绝热部(18)的能够与人体的体表接触的接触面(16A、16B、16C)具有:
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20A),其对被测量对象的第1体表温度进行测量;
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20B),其对所述被测量对象的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2体表温度进行测量;以及
3个第3温度测量部(20C、20D、20E),其对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3温度进行测量,
所述3个第3温度测量部(20C、20D、20E)中的1个第3温度测量部配置在所述体温计主体的中心,其余2个第3温度测量部分别配置在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20A)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20B)的外侧,
该电子体温计在所述绝热部(18)与外部空气之间具有:
具有第1热阻值的第1散热控制部(18A)和具有与所述第1热阻值不同的第2热阻值的第2散热控制部(18B),并且具有:
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绝热部(18)与所述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第1边界面的温度作为第1参照温度;以及
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绝热部(18)与所述第2散热控制部(18B)的第2边界面的温度作为第2参照温度,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隔着所述绝热部(18)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相对,所述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隔着所述绝热部(18)与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相对,
该电子体温计具有:
温度校正部,其使用所述第3温度,对所述第1体表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所述第2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参照温度进行校正;以及
深部体温运算部,其使用由所述温度校正部校正后的所述第1体表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所述第2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参照温度,运算所述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体温计,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体温计具有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有对由所述深部体温运算部运算出的所述深部体温进行显示的显示部,
所述体温计主体具有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体温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深部体温运算部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体温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体温计主体分别具有能够通过无线通信彼此收发信息的收发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体温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体温计主体分别具有能够通过无线通信彼此收发信息的收发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体温计,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体温计能够粘贴在所述被测量对象的体表上。
7.一种电子体温计的体温测量方法,该体温测量方法对被测量对象的深部体温进行测量,
该电子体温计具有体温计主体,在绝热部(18)的能够与人体的体表接触的接触面(16A、16B、16C)具有:
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20A),其对所述被测量对象的第1体表温度进行测量;
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20B),其对所述被测量对象的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2体表温度进行测量;以及
3个第3温度测量部(20C、20D、20E),其对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的测量位置不同的第3温度进行测量,
所述3个第3温度测量部(20C、20D、20E)中的1个第3温度测量部配置在所述体温计主体的中心,其余2个第3温度测量部分别配置在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20A)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20B)的外侧,
该电子体温计在所述绝热部(18)与外部空气之间具有:
具有第1热阻值的第1散热控制部(18A)和具有与所述第1热阻值不同的第2热阻值的第2散热控制部(18B),并且具有:
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绝热部(18)与所述第1散热控制部(18A)的第1边界面的温度作为第1参照温度;以及
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其测量所述绝热部(18)与所述第2散热控制部(18B)的第2边界面的温度作为第2参照温度,
所述第1参照温度测量部隔着所述绝热部(18)与所述第1体表温度测量部相对,所述第2参照温度测量部隔着所述绝热部(18)与所述第2体表温度测量部相对,
其特征在于,该体温测量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对所述第1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体表温度进行测量的步骤;
第1参照温度测量步骤,测量所述第1参照温度;
第2参照温度测量步骤,测量所述第2参照温度;
温度校正步骤,使用所述第3温度,对所述第1体表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所述第2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参照温度进行校正;以及
深部体温运算步骤,使用在所述温度校正步骤中校正后的所述第1体表温度、所述第1参照温度、所述第2体表温度和所述第2参照温度,运算所述被测量对象的所述深部体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91953A JP5648283B2 (ja) | 2009-12-24 | 2009-12-24 | 電子体温計及び体温測定方法 |
JP2009-291953 | 2009-12-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06724A CN102106724A (zh) | 2011-06-29 |
CN102106724B true CN102106724B (zh) | 2015-08-19 |
Family
ID=44171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606079.4A Active CN102106724B (zh) | 2009-12-24 | 2010-12-24 | 电子体温计和体温测量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113774B2 (zh) |
JP (1) | JP5648283B2 (zh) |
CN (1) | CN10210672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119018A1 (en) * | 2009-11-19 | 2011-05-19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Estimation of ambient temperature |
JP5578028B2 (ja) | 2010-10-29 | 2014-08-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温度測定装置および温度測定方法 |
JP5578029B2 (ja) * | 2010-10-29 | 2014-08-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温度測定装置および温度測定方法 |
JP6081983B2 (ja) * | 2012-02-14 | 2017-02-15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体温計及び体温測定システム |
US9183738B1 (en) | 2012-04-19 | 2015-11-10 | iDevices, LLC | Wireless thermometer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
US20130331728A1 (en) * | 2012-06-06 | 2013-12-12 |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core temperature of an internal organ |
US10413251B2 (en) | 2012-10-07 | 2019-09-17 | Rhythm Diagnostic Systems, Inc. | Wearable cardiac monitor |
US10244949B2 (en) * | 2012-10-07 | 2019-04-02 | Rhythm Diagnostic Systems, Inc. |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US9299240B2 (en) | 2013-02-27 | 2016-03-29 | Welch Allyn, Inc. | Anti-loss for medical devices |
US10295413B2 (en) | 2013-04-08 | 2019-05-21 | Ann Balboni | Fever alert system |
US9835496B2 (en) | 2013-04-08 | 2017-12-05 | Ann Balboni | Fever alert system |
DE102013011141A1 (de) * | 2013-07-03 | 2015-01-08 | Dräger Medical GmbH | Messvorrichtung zur Messung einer Körperfunktion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solchen Messvorrichtung |
AU2013404204B2 (en) * | 2013-10-30 | 2017-07-06 | Fujitsu Limited | Biological sensing system, biological sensing method, and biological sensing program |
US10060802B1 (en) * | 2013-12-02 | 2018-08-28 | Summer Merie Ragosta | Intelligent digital thermometer |
US9267848B2 (en) * | 2014-01-02 | 2016-02-23 | King Abdullah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 Thermometer using differenti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
JP6211968B2 (ja) * | 2014-03-20 | 2017-10-11 | 株式会社東芝 | 圧力センサ、マイクロフォン及び音響処理システム |
EP2978276A1 (fr) * | 2014-07-25 | 2016-01-27 |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 Balise informative a multiples interfaces de communication |
US10052029B2 (en) * | 2014-09-11 | 2018-08-21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Infant patient transfer device with temperature sensor |
JP6519306B2 (ja) * | 2015-05-11 | 2019-05-2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
JP6636735B2 (ja) * | 2015-07-09 | 2020-01-29 | Kddi株式会社 | 脈拍測定装置、ウェアラブル端末及び脈拍測定方法 |
WO2017006768A1 (ja) * | 2015-07-09 | 2017-01-12 | Kddi株式会社 | 脈拍測定装置、ウェアラブル端末及び脈拍測定方法 |
JP6636743B2 (ja) * | 2015-08-03 | 2020-01-29 | Kddi株式会社 | 脈拍測定装置及び脈拍測定方法 |
EP3156774B1 (en) | 2015-10-13 | 2018-04-11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re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
BR112018012423A2 (pt) * | 2015-12-21 | 2018-12-18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sensor de fluxo de calor passivo, método para medir a temperatura de um indivíduo, e disposição de detecção de temperatura |
CN108431566B (zh) * | 2015-12-21 | 2023-01-17 |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 预测热流传感器的稳定温度的方法 |
JP6557611B2 (ja) | 2016-01-26 | 2019-08-07 | Kddi株式会社 | 脈拍測定装置 |
JP6509751B2 (ja) | 2016-01-28 | 2019-05-08 | Kddi株式会社 | 脈拍測定装置 |
JP6495849B2 (ja) * | 2016-03-09 | 2019-04-0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生体情報計測装置 |
CN105769133A (zh) * | 2016-03-20 | 2016-07-20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婴幼儿发烧检测监控设备 |
JP6468398B2 (ja) * | 2016-04-22 | 2019-02-1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深部体温計 |
WO2017198788A1 (en) | 2016-05-18 | 2017-11-23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Single heat flux sensor arrangement |
JP6675552B2 (ja) * | 2016-06-08 | 2020-04-01 |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 深部体温推定装置、そ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FI129461B (en) * | 2016-08-25 | 2022-02-28 | Night Train Oy |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a person's sleep time window |
CH713267A1 (de) * | 2016-12-21 | 2018-06-29 | Greenteg Ag | Sensoreinheit für ein tragbares Computersystem und Integration der Sensoreinheit in das Gehäuse des Computersystems. |
US10827931B2 (en) * | 2016-12-30 | 2020-11-10 | Welch Allyn, Inc. | Patch for temperature determination |
US10820802B2 (en) * | 2016-12-30 | 2020-11-03 | Welch Allyn, Inc. | Wearable patch for patient monitoring |
US20180192885A1 (en) * | 2017-01-11 | 2018-07-12 | Radiant Innovation Inc. | Auxilliary thermometer and thermal detecting method thereof |
WO2018152832A1 (zh) * | 2017-02-27 | 2018-08-30 | 韦朗(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体温计及包含其的体温监测系统 |
EP3639018A1 (en) | 2017-06-11 | 2020-04-22 | Epymetrics AG | Chip-based multi-channel electrochemical transducer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
JP6999301B2 (ja) * | 2017-06-30 | 2022-01-18 | 株式会社テクノ・コモンズ | 生体データ測定装置 |
JP6939901B2 (ja) * | 2017-12-08 | 2021-09-2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体温計 |
KR102445886B1 (ko) * | 2017-12-20 | 2022-09-2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온도센서 고장 판단방법 및 판단시스템 |
DE112018006023T5 (de) * | 2017-12-28 | 2020-09-17 |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erkennen einer kerntemperatur |
EP3773168B1 (en) * | 2018-03-30 | 2023-12-20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Wireless and noninvasive epidermal electronics |
DE112019002598T5 (de) * | 2018-05-21 | 2021-03-25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Körperinnentemperatur-thermometer des aufklebetyps |
JP7073940B2 (ja) * | 2018-06-27 | 2022-05-24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生体内温度測定装置および生体内温度測定方法 |
CN113631097A (zh) | 2019-01-25 | 2021-11-09 | Rds公司 | 健康监测系统及方法 |
EP3699570A1 (en) * | 2019-02-19 | 2020-08-26 |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 Core body temperature sensor and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ing thereof |
KR20220070347A (ko) * | 2019-03-14 | 2022-05-30 | 바이오데이타 뱅크,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온도 센서 유닛 및 체내 온도계 |
US20200323435A1 (en) * | 2019-04-09 | 2020-10-15 | Vital Connect, Inc. |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atient Body Temperature |
US11903700B2 (en) | 2019-08-28 | 2024-02-20 | Rds | Vital signs monito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CN112577611B (zh) * | 2019-09-29 | 2022-10-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人体温度测量方法、电子设备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141420A (zh) * | 2020-02-04 | 2020-05-12 | 上海申矽凌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热流法的物体深部温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
CN111297336B (zh) * | 2020-02-24 | 2021-08-06 | 清华大学 | 一种基于红外和太赫兹的体温测量方法、装置及安检设备 |
US20230255496A1 (en) * | 2020-07-13 | 2023-08-17 |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 Measurement Device |
US20230366749A1 (en) * | 2020-09-04 | 2023-11-16 | Epymetrics Ag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core temperature estimate |
WO2022117100A1 (en) * | 2020-12-04 | 2022-06-09 | Qingdao Yasee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 Split health detection system |
JP2023146418A (ja) * | 2022-03-29 | 2023-10-12 | 公立大学法人公立諏訪東京理科大学 | 深部体温計測用プローブ及び深部体温計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03944Y (zh) * | 2004-09-15 | 2007-05-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体温计和具有体温计的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60138A (en) * | 1975-01-06 | 1976-06-01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Ener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 Differential temperature integrating diagnostic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4090504A (en) * | 1976-06-21 | 1978-05-23 | Yehuda Nathan | Portable temperature and pulse monitor |
JPS6358223A (ja) * | 1986-08-29 | 1988-03-14 | Tatsuo Togawa | 体温計測装置 |
US5050612A (en) * | 1989-09-12 | 1991-09-24 | Matsumura Kenneth N | Device for computer-assisted monitoring of the body |
DE19613229C2 (de) * | 1996-04-02 | 1999-01-28 | Braun Ag | Verfahren zur Kalibrierung eines Strahlungsthermometers |
US6086247A (en) * | 1998-02-05 | 2000-07-11 | Von Hollen; Dirk | Differential temperature sensor device for use in the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and breast disease |
US6077228A (en) * | 1998-11-04 | 2000-06-20 | Schonberger; Milton | Breast temperature scanner |
EP1249691A1 (en) * | 2001-04-11 | 2002-10-16 | Omron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clinical thermometer |
ITTO20011182A1 (it) * | 2001-12-18 | 2003-06-18 | C R F Societa Con Sortile Per | Dispositivo sensore di comfort termico e manichino antropomorfo di simulazione dello scambio termico comprendente una pluralita' di tali dis |
US7785266B2 (en) * | 2003-08-19 | 2010-08-31 | Advanced Monitors Corporation | Medical thermometer for determining body core temperature |
US20050101843A1 (en) * | 2003-11-06 | 2005-05-12 | Welch Allyn, Inc. | Wireless disposable physiological sensor |
DE10361688B4 (de) * | 2003-12-30 | 2008-04-10 | Airbus Deutschland Gmbh |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der Versorgungslufttemperatur eines Passagierflugzeugs |
WO2005092177A1 (en) * | 2004-03-22 | 2005-10-06 | Bodymedia, Inc. | Non-invasive temperature monitoring device |
JP4600170B2 (ja) * | 2004-09-15 | 2010-12-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体温計、および体温計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
JP2007315917A (ja) * | 2006-05-25 | 2007-12-06 | Terumo Corp | 深部温度測定装置及び外部通信装置 |
JP4805773B2 (ja) | 2006-09-20 | 2011-11-02 |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電子温度計 |
JP4933227B2 (ja) * | 2006-11-20 | 2012-05-16 | キューオーエル株式会社 | 装着式温度測定装置および身体状態推定方法 |
EP2686651B1 (en) * | 2011-03-18 | 2017-05-03 | Augustine Biomedical and Design, LLC | Non-invasive core temperature sensor |
-
2009
- 2009-12-24 JP JP2009291953A patent/JP56482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2-20 US US12/973,182 patent/US9113774B2/en active Active
- 2010-12-24 CN CN201010606079.4A patent/CN102106724B/zh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7-16 US US14/800,885 patent/US2015031347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03944Y (zh) * | 2004-09-15 | 2007-05-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体温计和具有体温计的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158284A1 (en) | 2011-06-30 |
JP2011133300A (ja) | 2011-07-07 |
CN102106724A (zh) | 2011-06-29 |
US20150313474A1 (en) | 2015-11-05 |
JP5648283B2 (ja) | 2015-01-07 |
US9113774B2 (en) | 2015-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06724B (zh) | 电子体温计和体温测量方法 | |
US7249883B2 (en) | Thermometer,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thermometer,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body temperature | |
US8783946B2 (en) |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 | |
CN100520322C (zh) | 体温计、具有体温计的电子设备以及体温测量方法 | |
US9068898B2 (en) | Thermometer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 | |
EP3156774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re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 |
US9015001B2 (en) |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 and temperature measuring method | |
US9528887B2 (en) |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 | |
JP4798280B2 (ja) | 体温計、体温計を有する電子機器および体温測定方法 | |
KR20160120396A (ko) | 패치형 체온계, 이를 포함하는 실시간 체온 측정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실시간 체온 측정 방법 | |
CN109601009A (zh) | 温度传感器的校正方法 | |
JP2012098259A (ja) | 温度測定装置 | |
JP5527162B2 (ja) | 温度計及び温度計測方法 | |
JP5737452B2 (ja) | 温度計及び温度計測方法 | |
JP5846282B2 (ja) | 電子体温計及び体温測定方法 | |
JP2011185819A (ja) | 温度計及び温度計測方法 | |
JP2014055963A (ja) | 温度計 | |
JP2012098258A (ja) | 温度測定装置 | |
Šolić et al. | Toward smart shirt for sensing thermal comfort | |
JP2011191163A (ja) | 温度計測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