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5701B - 流体控制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流体控制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5701B
CN102105701B CN200880130531.5A CN200880130531A CN102105701B CN 102105701 B CN102105701 B CN 102105701B CN 200880130531 A CN200880130531 A CN 200880130531A CN 102105701 B CN102105701 B CN 1021057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fluid control
main body
connector block
block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305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5701A (zh
Inventor
水野纯一
饭田知良
田中尚志
佐桥俊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K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K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161006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10570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CKD Corp filed Critical CK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05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5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5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5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1/00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03Housing formed from a plurality of the same valv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1/00Common features of fluid actuator systems; Fluid-pressure actuato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group of this subclass
    • F15B21/04Special measures tak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fluid
    • F15B21/048Arrangements for compressed air preparation, e.g. comprising air driers, air condensers, filters, lubricators or pressure reg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Abstract

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构成要素包括流体控制器块(20(201~204))和接头块(30(301~303))。通过连接突出部(26、36),一对槽部(25、35),和2个具备固定孔以及扣合凹部的连结部件(40)来对构成要素进行连结。

Description

流体控制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多个流体控制器连接起来的流体控制器单元。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将压缩空气源(流体供给源)和气动驱动器(流体驱动器)连接起来的配管系统上适当组合有过滤器、调压器、润滑器等气动控制器(流体控制器)而构成气动回路(流体回路)。然后,通过对所述气动控制器进行控制,气动驱动器能够顺利地驱动。另外,在所述气动回路中,为了使从流体供给源输出的压缩空气分成多条分支,并且对一条分支进行减压,或者对别的分支进行过滤,而将气动控制器等以并联或串联的形式进行组合连结。
在所述气动回路中,使用管、接头等将流体供给源与气动控制器进行连接,或者将气动控制器之间进行连接。因此,会发生以下问题:因在连接气动控制器或者接头和管时混入密封剂等而造成气动控制器的动作不良,或者因连接时的紧固力不足等造成空气漏出。另外,由于在使用了管的配管中,有很多流路的通道截面积发生变化的部位,从而会使压力损失会变大。
在此,专利文献1提出了可以使装置之间相互连结的连结单元。如图21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结单元U通过使多个控制元件(流体控制器)90、和可与所述控制元件90连结的接头元件91互相连结而被构成。然后,通过将所述控制元件90和接头元件91互相连结,可以减少密封剂的混入、紧固力不足、还有通道截面积发生变化的部位。
具体地讲,所述接头元件91由立方体块形成,在由四个外壁面形成的接合面91a的中央部形成贯穿孔92。然后,在接头元件91被连结的状态下各个贯穿孔92互相连通。另外,在接头元件91上的、除所述接合面91a以外的对置的二个面凹设有凹设部位93,并且在将该凹设部位93围绕的四个侧板94中的3个侧板94上形成有半圆形窗95,在余下的1个侧板94上形成有螺丝孔96。
然后,为了对接头元件91进行连结,首先,使接头元件91的接合面91a之间接合,进一步,将螺栓97从一方(图21的左方)的接头元件91上的半圆形窗95螺合在另一方(图21的右方)的接头元件91上的螺丝孔96中。进一步,通过使螺栓97的头部卡合在一方的接头元件91的侧板94上,使接头元件91以串联的形式被连结。于是,接头元件91的贯穿孔92以串联的形式被连结,从而形成压缩空气的主流通回路。进一步,将控制元件90分别连结在各个接头元件91的其他的接合面91a上。于是,各个控制元件90与各个接头元件91的贯穿孔92连通,从而压缩空气被分流至各个控制元件90。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结单元U中,为了连结接头元件91,必须使一个接头元件91上的、形成有半圆形窗95的接合面91a与另一个接头元件91上的、形成有螺丝孔96的接合面91a互相接合。因此,在将螺栓97向螺丝孔96螺合时,必须在凹设部位93的内侧进行使该螺栓97螺进的操作,使得接头元件91之间的连结难以进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1630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容易地对构成要素进行连结的流体控制器单元。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提供一种一种流体控制器单元,其包括作为构成要素的流体控制器块和接头块,所述流体控制器块具有呈多面体状的连接块主体,该连接块主体具备流体控制器,在该连接块主体中贯穿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控制器块在沿该流体通道的贯穿方向对置的、有流体通道开口的侧面上具备连接部,所述接头块具有呈多面体状的接头块主体,在该接头块主体中形成有连接通道,所述接头块在有该连接通道开口的、至少二个侧面上具备连接部,多个构成要素的所述连接部通过连结单元连结在一起,所述连结单元由一对连接突出部和2个连结部件构成,所述一对连接突出部沿着与各个块主体的轴向交叉的方向朝相反方向突设在连接部上,所述连结部件具备扣合凹部和固定孔,所述扣合凹部可以与在构成要素的连接部互相抵接时被组合的2个连接突出部扣合,所述固定孔可以对固定部件进行固定。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所述连结单元进一步具有一对槽部,所述一对槽部以沿着所述连接突出部的突设方向延伸的形式被凹设在连接部上,在构成要素的连接部互相抵接时被组合的2个所述槽部之间插入所述固定部件。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所述接头块主体呈长方体状,所述连接部被设置在沿接头块主体的周周方向相邻的四个侧面,所述流体通道以在各个连接部上开口的形式在接头块主体内向四个方向分支。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所述接头块主体呈长方体状,沿所述连接通道的贯穿方向对置的、有连接通道开口的侧面上具备连接部,一方的连接部与另一方的连接部的大小不同。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所述接头块主体呈长方体状,沿所述连接通道的贯穿方向对置的、有连接通道开口的侧面上具备连接部,突设于两个连接部上的连接突出部的突设方向交叉。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所述连接块主体的后面与安装有所述流体控制器单元的安装部的安装面相对配置,所述连接部被设置在与所述后面相邻、且交叉的侧面上,所述一对连接突出部以与所述后面、及背向于该后面的前面交叉的形式从连接部突设,所述接头块主体的后面与所述安装面相对配置,所述连接部被设置在与所述后面相邻、且交叉的侧面上,所述一对连接突出部以与所述后面、及背向于该后面的前面交叉的形式从连接部突设,所述2个连结部件被配设为在所述连接块主体以及接头块主体前面侧和后面侧各设一个的形式。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所述2个连结部件中至少在配设于所述前面侧的连结部件上设置有显示部,该显示部显示关于流体控制器单元的信息。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所述连接块主体呈长方体状,并且被形成为,在与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侧面垂直的其他侧面上能够装卸流体控制器。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经由隔板将多个接头块互相连结,并且将其他的构成要素连结在各个接头块上从而形成流体回路,使得在相邻的流体回路中流通不同的流体。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在所述连接块主体的其他的侧面上开口形成有向与所述流体通道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收纳孔,该收纳孔被形成为,能够插脱作为流体控制器的针阀。
优选地,在上述流体控制器单元中,在所述连接块主体的其他的侧面上以能够装卸的形式形成有作为流体控制器的电磁阀。
基于本发明,可以容易地对构成要素进行连结。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动控制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2(a)是显示针阀块的侧面图。
图2(b)是显示针阀块的剖面图。
图3(a)是显示接头块的主视图。
图3(b)是显示接头块的侧面图
图3(c)是显示接头块的剖面图。
图4是显示连结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显示块之间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气动控制器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a)是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接头块的主视图。
图7(b)是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接头块的侧面图。
图7(c)是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接头块的背面图。
图8是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气动控制器单元的主视图。
图9(a)~(c)是显示流体控制器块的侧面图。
图10(a)是显示接头块的立体图。
图10(b)是显示接头块的主视图。
图11是显示流体控制器块、接头块、以及连结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显示流体控制器块的其他方式的侧面图。
图13(a)是显示接头块的主视图。
图13(b)是显示接头块的背面图。
图13(c)是对接头块进行显示的图13(a)的C-C线的剖面图。
图14是显示气动控制器单元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5是显示流体控制器块的其他方式的立体图。
图16是显示其他方式的流体控制器块的剖面图。
图17是显示其他方式的流体控制器块的剖面图。
图18是显示具备压力显示器的流体控制器块的侧面图。
图19是显示未设置有槽部的流体控制器块以及接头块的立体图。
图20是显示通过其他方式的连结单元连结在一起的流体控制器块和接头块的侧面图。
图21是显示背景技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5,对将本发明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具体化为气动控制器单元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流体控制器单元的气动控制器单元10构成气动回路(流体回路)的一部分。气动控制器单元10通过连结单元将多个流体控制器块20和多个接头块30进行连结而构成。于是,流体控制器块20和接头块30成为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构成要素。另外,作为所述流体控制器块20可以举出:连接有作为流体控制器的调压器11;连接有作为流体控制器的控制阀12;连接有作为流体控制器的针阀13;以及连接有作为流体控制器的过滤器14。
首先,对流体控制器块20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在流体控制器块20中除了所具备的流体控制器以外的构成均相同,所以下面对相同的构成附上同一号码来进行说明。所述流体控制器块20以与其成为一体的形式具备呈近似长方体状(多面体状)的连接块主体21。在所述连接块主体21上形成有贯穿该连接块主体21的流体通道23。另外,在连接块主体21上,将流体通道23贯穿的方向(用箭头X示出的方向)设为连接块主体21的轴向。然后,在流体控制器块20中,作为流体控制器的所述调压器11、控制阀12、针阀13、以及过滤器14中的1个被连接在连接块主体21上,由此所述流体控制器对流经流体通道23的流体进行控制。
在连接块主体21上,在沿流体通道23的贯穿方向(轴向)对置的侧面设置有连接部22(在图1中只显示一个连接部22),该连接部22突设呈近似矩形板状。在流体控制器块20上通过所述连接部22的外端面设置有连接面24,并且流体通道23向该连接面24开口。在各个连接部22上凹设有一对槽部25,该一对槽部25沿着该连接部22上的对置的一对侧边延伸,两个槽部25形成在相隔流体通道23的开口的位置。
另外,在连接部22的相对置的侧缘上设置有连接突出部26,该连接突出部26沿着所述槽部25的延伸方向突出。一对连接突出部26相隔流体通道23的开口且向相反的方向突设,连接突出部26的突设方向与连接块主体21的轴向垂直,且与槽部25的延伸方向相同。另外,在连接突出部26中,沿厚度方向对置的两个面中,一个面形成为与连接面24连续的形式,另一个面形成为随着从连接突出部26的基端向前端推移而倾斜、且连接突出部26的厚度变薄的形式。
如图2(a)以及(b)所示,在具备所述针阀13的流体控制器块20上,并且在与设置有所述连接部22的2个侧面垂直的其他侧面(上表面),以开口的形式形成有收纳孔27,该收纳孔27向与所述流体通道23垂直的方向延伸。然后,在收纳孔27内可以插脱(装卸)作为流体控制器的针阀13。另外,插入到收纳孔27中的针阀13被止动螺钉安装固定在连接块主体21上。然后,通过更换插在收纳孔27中的针阀13,可以容易地对流体控制器块20具备的针阀13进行更换。进一步,在具备控制阀12的流体控制器块20上,并且在与设置有所述连接部22的2个侧面垂直的其他侧面(上表面)可以装卸控制阀12。
接着,对接头块30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3(a)~(c)所示,所述接头块30具备呈近似长方体状(多面体状)的接头块主体31。如图3(c)所示,在接头块主体31的内部形成有连接通道33,所述连接通道33以向在接头块主体31的周方向上相邻的四个侧面开口的形式在接头块主体31内向四个方向分支。另外,在连接通道33贯穿的2个方向中,将向箭头Y所示的接头块主体31的短边方向贯穿的方向设为接头块主体31的轴向。然后,如图3(a)以及(b)所示,在接头块主体31上,并且在连接通道33开口的四个侧面设置有连接部32,该连接部32突设呈近似矩形板状,在接头块30上通过该连接部32的外端面设置有连接面34,并且连接通道33向连接面34开口。
在各个连接部上32上凹设有一对槽部35,该一对槽部35沿着该连接部32上的对置的一对侧边延伸,两个槽部35形成在相隔连接通道33的开口的位置。另外,在接头块主体31的轴向上对置的2个连接部32上形成的槽部35以沿相同方向延伸的形式形成,并且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对置的2个连接部32上形成的槽部35同样以沿相同方向延伸的形式形成。
另外,在各个连接部32的相对置的侧缘上设置有一对连接突出部36,所述连接突出部36沿着所述槽部35的延伸方向突出。一对连接突出部36相隔连接通道33的开口并且向相反的方向突设,连接突出部36的突设方向与槽部35的延伸方向相同。另外,在连接突出部36中,沿厚度方向对置的两个面中,一个面形成为与连接面34连续的形式,另一个面形成为随着从连接突出部36的基端向前端推移而倾斜、且连接突出部36的厚度变薄的形式。
为了连结上述构成的流体控制器块20和接头块30,使用一对连结部件40。如图4所示,连结部件40由金属材料形成为矩形板状,并且形成为锥形,即随着从连结部件40的一个面向另一面推移其短边方向上的宽度就逐渐变窄。另外,在连结部件4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固定孔40a,在该固定孔40a圆周表面螺刻有螺纹(未予图示)。在连结部件40的窄边的表面,且在固定孔40a之间凹设有扣合凹部40b。所述扣合凹部40b被形成为锥形,即随着从扣合凹部40b的开口侧向里侧推移连结部件40的短边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就变窄。
然后,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连结流体控制器块20和接头块30的情况下,分别使流体控制器块20的连接部22的连接面24与接头块30的连接面34对齐。这时,两个连接面24、34的大小相同。于是,流体控制器块20的连接突出部26与接头块30的连接突出部36被组合,并且形成为从基端起越靠向前端厚度就变得越薄的锥形。另外,流体控制器块20的槽部25与接头块30的槽部35被组合而形成1个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O形密封圈形成的密封部件42安装在连接面24、34之间。另外,除了O形密封圈之外也可以将垫圈安装在连接面24、34之间来作为密封部件42。
接着,将一方的连结部件40以连接突出部26、36插入到所述扣合凹部40b内的形式配设,随后,将另一方的连结部件40以连接突出部26、36插入到所述扣合凹部40b内的形式配设。接着,将由螺丝形成的固定部件43插入到一方的连结部件40的固定孔40a中,进一步,将固定部件43插入到对置的槽部25、35内。然后,将固定部件43螺合到另一方的连结部件40的固定孔40a中。于是,随着固定部件43的螺进一对连结部件40互相靠近,通过扣合凹部40b连接突出部26、36互相压接。因此,在连接面24、34之间互相压接的同时,流体控制器块20和接头块30被连结。于是,连结单元通过连接突出部26、36,由槽部25、35形成的孔,和固定孔40a以及扣合凹部40b来构成。
在使用连结部件40以及固定部件43使流体控制器块20与接头块30连结的状态下,流体通道23与连接通道33连通而形成流路。另外,连接面24与连接面34互相压接,并且两个连接面24、34之间被密封部件42密封。
然后,如图1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气动控制器单元10通过连结单元连结多个流体控制器块20和多个接头块30而形成。具体地讲,在具备调压器11的流体控制器块20(以下,记为调压器块201)的流体通道23的延伸方向上连结有接头块30(以下,记为接头块301)。另外,在所述接头块301上,在连接通道33的1个开口内螺入有闭塞部件而被闭塞。进一步,在所述接头块301上,且在调压器块201的流体通道23的延伸方向(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连结有具备控制阀12的流体控制器块20(以下,记为阀块202)。进一步,在所述阀块202上连结有具备过滤器14的流体控制器块20(以下,记为过滤器块)。
另外,在所述接头块301上,在与调压器块201的流体通道23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连结有其他接头块30(以下,记为接头块302、303)。也就是说,通过接头块301的连接通道33,从调压器块201供给出的压缩空气被分为两股。另外,在接头块302上,接头块301与接头块302不连通的连接通道33的开口被闭塞部件39闭塞,在接头块303上的连接通道33的2个开口被闭塞部件39闭塞。
于是,在连结有调压器块201的接头块301上连结有接头块302,且在该接头块302上连接有接头块303。
另外,在从接头块301起的第2个接头块303上,以流体通道23延伸的方向与调压器块201的流体通道23延伸的方向平行的形式连接有具备针阀13的流体控制器块20(以下,记为针阀块203)。进一步,在针阀块203上连结有过滤器块204。
然后,在气动控制器单元10中,从空气供给源P供给出的、作为流体的压缩空气通过所述调压器块201被调整为规定的压力,进一步,压缩空气通过接头块301被分为2个方向。然后,一个方向的气动回路经过阀块202后再通过过滤器块204。另外,另一个方向的气动回路经过针阀块203后再通过过滤器块204。通过各个过滤器块204的压缩空气被供给至未予图示的气动驱动器(例如,气缸),并使该气动驱动器驱动。
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以下効果。
(1)在流体控制器块20以及接头块30的连接部22、32上突设有连接突出部26、36,并且在连接部22、32上形成有所述槽部25、35。然后,将流体控制器块20和接头块30的连接突出部26、36扣合在连结部件40的扣合凹部40b中,并且将从连结部件40的外侧插入到固定孔40a中的固定部件43螺合到另一个连结部件40的固定孔40a中,由此可以连结流体控制器块20和接头块30。也就是说,在流体控制器块20以及接头块30的外侧进行固定部件43向固定孔40a的螺入操作。因此,比较起背景技术那样、在块的内侧进行使螺栓螺进的连结操作的情况,可以容易地对流体控制器块20和接头块30进行连结。其结果,可以确实地将流体控制器块20和接头块30连结,从而可以防止因连结不良而造成的压缩空气的泄漏。
(2)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构成要素被连结部件40以及固定部件43直接连结。因此,例如在使用管、接头等来连接流体控制器、即调压器和控制阀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因连接时密封剂混入到气动回路内等而使流体控制器的动作不良、或者因连接时的紧固力不足等造成的空气漏出。并且,由于在构成要素之间未设置有管,所以可以使气动回路中的流路的通道截面积发生变化的地方变少,从而可以使压力损失降低。
(3)在使用连结部件40以及固定部件43使连接面24、34抵接的状态下连结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构成要素。因此,与在构成要素之间安装有管、接头等的情况相比较可以使整个气动回路的尺寸变小,从而可以将气动控制器单元10配置在有限的安装空间。
(4)在具备针阀13的流体控制器块20中,连接块主体21上形成收纳孔27,在该收纳孔27中可以插脱针阀13。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针阀13的更换操作。
(5)来自于空气供给源P的压缩空气可以通过接头块30向2个方向供给。所以,即使在气动控制器单元10上同时设置2个气动回路也可以通过1个空气供给源P将压缩空气供给至各个气动回路。因此,与各个气动回路分别具备空气供给源P的情况相比,可以缩小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设置空间。
(6)只须使用连结部件40和固定部件43就可以连结各个构成要素,而且只须将固定部件43从连结部件40螺退就可以解除构成要素之间的连结。因此,可以容易地将构成要素从气动控制器单元10拆下,并且对其进行维护或者更换。
(7)在分别使流体控制器块20的连接部22的连接面24与接头块30的连接部32的连接面34对齐时,流体控制器块20的槽部25与接头块30的槽部35被合并,从而形成可以插入固定部件43的孔。然后,在将固定部件43从一方的固定部件43的固定孔40a插入到由槽部25、35形成的孔中时,可以通过该孔以使固定部件43的前端朝向另一方的连结部件40的固定孔40a的形式对固定部件43进行引导。因此,通过在连接部22、32上形成有槽部25、35,可以容易地进行固定部件43的螺合操作。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以及图7,对将本发明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具体化为气动控制器单元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或者简化详细的说明。另外,图6将图1显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接头块30(303)和流体控制器块20(针阀块203)抽出并进行图示。
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动控制器单元10中,在接头块30(303)上连结有接头块50,在该接头块50上连结有具备针阀13的流体控制器块20(针阀块203)。另外,如图7(a)~(c)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接头块50具备呈近似长方体状的接头块主体51。另外,在接头块主体51的内部形成有连接通道53,所述连接通道53以向接头块主体51的对置的二个侧面开口的形式贯穿接头块主体51。另外,如箭头Y所示,将连接通道53贯穿接头块主体51的方向设为接头块主体51的轴向。
然后,第2实施方式的接头块50与第1实施方式的接头块30相比,连接通道53的贯穿方向上(轴向)的厚度较薄。在接头块主体51上,在连接通道53的贯穿方向上相对置的二个侧面设置有连接部52,所述连接部52突设呈近似矩形板状,通过该连接部52的外端面设置连接面54,并且流体通道53向该连接面54开口。
在各个连接部上52上凹设有一对槽部55,该一对槽部55沿着该连接部52上对置的一对侧边延伸,两个槽部55形成在相隔连接通道53的开口的位置。另外,形成在一方的连接部52上的槽部55延伸的方向与形成在另一方的连接部52上的槽部55的延伸方向交叉(垂直)。在一对连接部52中、一方的连接部52的相对置的侧缘设置有连接突出部56,所述连接突出部沿着所述槽部55的延伸方向突出。另外,在一对连接部52中、另一方的连接部52的相对置的侧缘设置有连接突出部56,所述连接突出部56沿着所述槽部55的延伸方向突出。于是,突设在一方的连接部52上的连接突出部56的突设方向与突设在另一方的连接部52上的连接突出部56的突设方向垂直。
接着,将接头块303连结在接头块50的一方的连接部52上,将针阀块203连接在接头块50的另一方的连接部52上。这时,由于形成在2个连接部52上的连接突出部56的突设方向互相垂直,所以针阀块203上的针阀13的突设方向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针阀13的突设方向旋转90度。
因此,基于第2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効果(1)~(7)相同的效果,还具有以下效果。
(8)通过使用连接突出部56的突设方向不同的接头块50,可以使连结在该接头块50上的流体控制器块20的流体控制器(针阀13)的突设方向旋转90度。因此,由于通过使用接头块50可以改变流体控制器的突设方向,所以能使流体控制器的突设方向适应于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设置空间,从而可以扩展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设置可能性。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2,对将本发明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具体化为气动控制器单元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或者简化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作为流体控制器单元的气动控制器单元81构成气动回路(流体回路)的一部分,其通过支架(未予图示)被安装在作为安装部的安装板T的安装面Ta上,该安装面Ta为安装板T的前面。另外,气动控制器单元81通过连接单元将多个流体控制器块82和多个接头块86进行连结而构成。于是,流体控制器块82和接头块86成为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构成要素。
首先,对流体控制器块82进行说明。由于在流体控制器块82中除了所具备的流体控制器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且各个流体控制器块82互相相同,所以下面对在流体控制器块82中相同的构成附上同一号码来进行说明。另外,作为流体控制器块82包括具备流体控制器的各种块,所述流体控制器有:过滤调压器F、电磁阀V1、压力开关S、电磁阀V2、电磁阀V3、调压器R、气控阀E、以及压力计M。然后,图9(a)示出了具备所述调压器R的流体控制器块82,图9(b)示出了具备电磁阀V2的流体控制器块82,图9(c)示出了具备电磁阀V3的流体控制器块82。
如图8以及图11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流体控制器块82以与其成为一体的形式具备呈长方体状(多面体状)的连接块主体83,并且在该连接块主体83中形成有流体通道84。另外,在连接块主体83中,将流体通道84贯穿的方向设为连接块主体83的轴向。另外,在连接块主体83中,将与所述流体通道84开口的侧面相邻的、且相隔流体通道84的一对侧面中一个侧面设为,与所述安装板T的安装面Ta相对配置的后面83a(参照图11)。然后,将相隔流体通道84的一对侧面中的、与所述后面83a背向的一个侧面设为前面83b。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在从正面来看安装板T的安装面Ta时,比连接块主体83更靠向跟前侧的部位为连接块主体83的前侧,位于该前侧的连接块主体83的一个侧面为前面83b。
另外,在多个流体控制器块82中,具备所述过滤调压器F的流体控制器块82、具备电磁阀V1的流体控制器块82、以及具备压力开关S的流体控制器块82将各个流体控制器设置在与所述前面83b相邻、且垂直的一个侧面(上表面)。另外,具备所述电磁阀V2的流体控制器块82、具备电磁阀V3的流体控制器块82、具备调压器R的流体控制器块82、以及具备气控阀E的流体控制器块82将各个流体控制器设置在前面83b。
如图11所示,在连接块主体83中,在流体通道84开口的二个侧面形成有连接部85,所述连接部85突设呈近似矩形状。各个连接部85被设置在与所述后面83a以及前面83b相邻、且交叉(垂直)的侧面,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在各个连接部85上形成有连接面85a、槽部85b、以及一对连接突出部85c。一对连接突出部85c以分别与连接块主体83后面83a以及前面83b垂直的形式从连接部85突设。也就是说,在一对连接突出部85c中的一个连接突出部85c以与后面83a垂直的形式从连接部85突设,另一个连接突出部85c以与前面83b垂直的形式从连接部85突设。因此,与前面83b垂直的连接突出部85c以其前端从连接部85向跟前(前侧)延伸的形式突设。
接着,对接头块86进行说明。如图8、图10(a)以及(b)所示,接头块86具备呈长方体状(多面体状)的接头块主体87。在接头块主体87中,将与所述连接通道88开口的四个侧面相邻的、且相隔连接通道88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侧面设为,与所述安装板T的安装面Ta相对配置的后面87a。然后,将在相隔连接通道88的一对侧面中的、与所述后面87a背向的一个侧面设为前面87b。也就是说,在从正面来看安装板T的安装面Ta时,比接头块主体87更靠向跟前侧的部位为接头块主体87的前侧,位于该前侧的接头块主体87的一个侧面为前面87b。
如图10(a)以及(b)所示,在接头块主体87中,在连接通道88开口的四个侧面形成有连接部89,所述连接部89突设呈近似矩形状。各个连接部89被设置在与所述后面83a以及前面83b相邻、且交叉(垂直)的侧面,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在各个连接部89上形成连接面89a、槽部89b、以及连接突出部89c。一对连接突出部89c以分别与接头块主体87的后面87a以及前面87b垂直的形式从连接部89突设。也就是说,一对连接突出部89c中的一个连接突出部89c以与后面87a垂直的形式从连接部89突设,而另一个连接突出部89c以与前面87b垂直的形式从连接部89突设。因此,与前面87b垂直的连接突出部89c以其前端从连接部89向跟前(前侧)延伸的形式突设。
接着,对连结部件40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连结部件40形成为锥形并且在连结部件40上形成有扣合凹部40b。另外,在一对连结部件40中的一个连结部件4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固定孔40a,在该固定孔40a的圆周表面螺刻有螺纹(未予图示)。另外,在一对连结部件40中的另一个连结部件4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固定孔40c,在该固定孔40c内没有螺刻螺纹。然后,固定部件43从具备未螺刻有螺纹的固定孔40c的连结部件40插入到具备螺刻有螺纹的固定孔40a的连结部件40中。
另外,在连结部件40上设置有显示关于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信息的显示部N,所述信息包括对气动控制器单元81中的压缩空气的流通方向进行示出的箭头、和邻近的流体控制器的名称等。在图11中,显示有[减压阀]以及[箭头]的显示部N被设置在连结部件40上。
接着,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使用连结部件40以及固定部件43对流体控制器块82之间或者流体控制器块82和接头块86进行连结。这时,具备未螺刻有螺纹的固定孔40c的连结部件40被配设在各个块82、86的前面83b、87b一侧,而具备螺刻有螺纹的固定孔40a的连结部件40被配设在各个块82、86的后面83a、87a一侧。
然后,流体控制器块82之间或者流体控制器块82和接头块86被连结单元连结,从而形成气动控制器单元81。通过支架(未予图示)以连接块主体83的后面83a以及接头块主体87的后面87a与安装板T的安装面Ta对置的形式将所述气动控制器单元81安装在安装板T上。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气动控制器单元81以连接块主体83的前面83b以及接头块主体87的前面87b面向前侧的形式被安装在安装板T上。
然后,在流体控制器块82以及接头块86中,由于连接突出部85c、89c以与前面83b、87b垂直的形式突设,所以用于对块82、86进行连结的、成对的2个连结部件40中的1个被配设在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前侧。另外,在配置于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前侧的连结部件40上设置有显示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信息的显示部N,所述信息包括对气动控制器单元81中的压缩空气的流通方向进行示出的箭头、和邻近的流体控制器的名称等。另外,如图12所示,在流体控制器块82中,也可以在连接部85上设置四个槽部85b以及连接突出部85c。
因此,基于第3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効果(1)~(3)、(7)相同的効果,还具有以下効果。
(9)连接突出部85c以与连接块主体83的后面83a以及前面83b垂直的形式从连接部85突设,且连接突出部89c以与接头块主体87的后面87a以及前面87b垂直的形式从连接部89突设。因此,在气动控制器单元81被安装在安装板T上的状态下,可以在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前侧和后侧配设有连结部件40的状态下对流体控制器块82之间或者流体控制器块82和接头块86进行连结。因此,在将流体控制器块82或者接头块86从气动控制器单元81卸下时,可以从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前侧进行固定部件43的螺退操作以及连结部件40的卸下操作。另外,在将流体控制器块82或者接头块86安装到气动控制器单元81上时,可以从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前侧进行连结部件40的安装操作以及固定部件43的螺入操作。
因此,例如与在连结部件40被配设于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上侧或下侧的状态下来使各个块82、86被连结的情况相比,可以宽广地确保各种操作用空间。特别是在连结部件40被配设于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上侧或下侧时,就必须将手伸入相邻的流体控制器之间的非常狭小的空间内来进行各种操作。因此,基于本实施方式,可以宽广地确保各种操作用空间而使操作容易进行。另外,由于可以从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前侧进行固定部件43的螺退或者螺入操作,所以不须要特殊形状的工具也可以进行所述螺退或者螺入操作。
(10)在配设于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前侧的连结部件40上设置有显示部N。因此,通过显示部N能够容易识别压缩空气的流通方向和流体控制器。
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
作为接头块,该接头块所具备的一对连接部的大小(形状)也可以不相同。如图13(a)~(c)所示,接头块60具备呈近似长方体状的接头块主体61,在接头块主体61的内部形成有朝接头块主体61的对置的二个侧面开口的连接通道63。另外,在接头块主体61中,如箭头Y所示,将连接通道63的贯穿方向设为接头块主体61的轴向。在这种情况下,接头块60的轴向上的厚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接头块30要薄。
另外,在接头块主体61中,在连接通道63开口的二个侧面设置有连接部62,所述突设连接部62呈近似矩形板状,通过该连接部62的外端面设置连接面64,并且连接通道63向该连接面64开口。如图13(c)所示,在所述连接通道63中,一个连接面64侧的口径与另一个连接面64侧的口径不同。
如图13(a)以及(b)所示,一个连接部62与另一个连接部62的大小(形状)不同。另外,在各个连接部62凹设有一对槽部65,该一对槽部65沿着所述连接部62上的对置的一对侧边延伸,两个槽部65形成在相隔连接通道63的开口的位置。另外,形成在两个连接部62上的槽部65延伸的方向相同。在两个连接部62的相对置的侧缘设置有一对沿着所述槽部65的延伸方向突出的连接突出部66,并且形成在两个连接部62上的连接突出部66的突设方向相同。然后,一个连接部62与另一个连接部62相比,槽部65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以及与该槽部6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各不相同,从而连接部62的大小不同。另外,形成在一个连接部62上的连接突出部66与形成在另一个连接部62上的连接突出部66相比,从各个连接部62起向突设方向突设的长度不同。
然后,例如将过滤器块204连结在接头块60的一个连接部62上。并且,将具备比所述过滤器块204的连接部22的尺寸要小的连接部的气动驱动器(未予图示)或者流体控制器块连结在形成为比所述一个连接部62的尺寸要小的另一个连接部62上。因此,将接头块60应用于气动控制器单元10,由此可以通过该接头块60来连结尺寸不同的流体控制器块20或者流体控制器块和气动驱动器。因此,通过连结尺寸变小了的流体控制器块20可以使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尺寸变小,从而可以提高向气动控制器单元10的设置空间设置的可能性。
另外,在图13所示的接头块60中,也能以使从两个连接部62突出的连接突出部66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形式形成。
如图14所示,气动控制器单元80也可以同时设置2个流体回路。气动控制器单元80形成为,将2个接头块30进行连结,在各个接头块30上连结有流体控制器块20(以下,记为压力计块205),该流体控制器块20具备作为流体控制器的压力计15,并且在各个压力计块205上连结有2个阀块202。在接头块30的连接部32之间安装有隔板71。然后,2个接头块30中的一个接头块30供给压缩空气,另一个接头块30供给液体(流体)。由于在接头块30之间安装有隔板71,所以即使不同的流体回路并设也可防止流体混在一起。因此,在气动控制器单元80中,可以将不同的流体回路并设。另外,气动控制器单元也可以为,将3个以上的接头块30进行连结,并且将其他的构成要素连结在各个接头块30上而并列设置有3个以上的流体回路的构成。
在第2实施方式的接头块50中,使突设于一个连接部52上的连接突出部56的突设方向与突设于另一个连接部52上的连接突出部56的突设方向交叉,也可以将两个突设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设定为90度以外的值、例如80度或者45度。
作为流体控制器单元的构成要素的流体控制器块也可以具备作为流体控制器的止回阀单元。如图16所示,进行具体地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器块82中,在连接块主体83内部装有止回阀单元C。另外,在连接块主体83中,在流体通道84开口的三个侧面形成有连接部85,所述连接部85突设呈近似矩形板状。
另外,在连接块主体83中,将流体通道84贯穿连接块主体83的方向作为该连接块主体83的轴向,在本方式的流体控制器块82的流体通道84中,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也开口形成有流体通道84。也就是说,流体通道84以呈T字状延伸的形式形成。
如图15所示,在连接块主体83中,各个连接部85被设置在与所述后面83a以及前面83b相邻、且交叉(垂直)的侧面上,并且与第3实施方式一样,分别在各个连接部85上形成有连接面85a、槽部85b、以及一对连接突出部85c。进一步,在连接块主体83的前面83b上设置有显示部N,该显示部N显示有对流体控制器块82中的压缩空气的流通方向进行示出的[箭头]。
另外,如图16所示,沿连接块主体83的轴向的流体通道84的局部被扩大形成为该局部直径比流体通道84的其他部位的直径要大的圆孔状,在该直径被扩大的部位上形成有阀室79。阀室79以沿着连接块主体83的轴向呈圆孔状延伸的形式形成。另外,在形成阀室79的连接块主体83的内表面,且在朝阀室79开口的、流体通道84的边缘部形成有阀门座78。
在阀室79内收纳有止回阀单元C。止回阀单元C由阀芯73、与该阀芯73保持成一体且被收纳在阀室79内的筒状的阀导向74、为了将该阀导向74定位在阀室79内而被安装在流体通道84内的盖子75、和将阀导向74向阀门座78弹压的赋能部件76构成。在所述阀导向74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圆筒状的导向部74a。导向部74a以与阀室79的内周面滑接,使阀导向74、即阀芯73沿着连接块主体83的轴向移动的形式进行引导。进一步,在阀导向74上形成有连通孔(未予图示),该连通孔使阀室79内与阀导向74内连通。
另外,所述赋能部件76由螺旋弹簧形成,该赋能部件76被配设在阀导向74的导向部74a的内侧。并且,赋能部件76的一端抵接在阀导向74上,另一端抵接在盖子75的内端面,通过赋能部件76的弹压使阀芯73坐在阀门座78直到预定压力以上的流体压力作用于阀芯73上。
如图17所示,在盖子75的外周面凹设有扣合槽75a。另外,在连接块主体83上,且在比阀室79更靠向流体通道84的开口侧形成有通插孔83c,该通插孔83c以相隔流体通道84的形式沿上下方向延伸。于是,在盖子75被收纳在流体通道84内的状态下,该盖子75的扣合槽75a的径向两侧与连接块主体83的通插孔83c连通。如果将呈U字状的防脱销70插入到连接块主体83的通插孔83c中的话,该防脱销70会被插入到盖子75的扣合槽75a和连接块主体83的通插孔83c中,通过该防脱销70盖子75被保持在流体通道84内而使盖子75被安装在流体通道84内。
另外,如图16所示,盖子75在保持在流体通道84内的状态下,在盖子75的外周面和流体通道84的内周面之间配设有O形密封圈,通过该O形密封圈抑制来自于盖子75的外周面和流体通道84的内周面之间的流体漏出。
然后,在从本方式的流体控制器块82上的、沿所述轴向对置的流体通道84的二个开口中的一个开口(图16的左方)供给压缩空气时,直到预定压力以上的流体压力作用于阀芯73上为止阀芯73坐在阀门座78上。因此,压缩空气不向流体通道84的另一个开口(在图16的右方)供给,而流体被供给至朝垂直于流体连接块主体83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流体通道84。然后,在预定压力的流体压力作用于阀芯73时,阀导向74会移动,并且阀芯73从阀门座78离开。于是,压缩空气流入阀室79内,并且压缩空气从阀导向74的连通孔流入阀导向74内。由此,压缩空气从流体通道84的一个开口向另一开口供给。
压缩空气从流体控制器块82上的、沿所述连接块主体83的轴向对置的流体通道84的二个开口中的另一开口(在图16的右方)回流时,接收了该流体压力的阀导向74向阀门座78移动,并且阀芯73坐在阀门座78上。因此,可以防止压缩空气向流体通道84的一个开口侧回流。
如图18所示,在具备图15~图17所示的止回阀单元C的流体控制器块82上一体形成有显示流体通道84内的流体压力的压力显示器72。
也可以将流体控制器块20、82和接头块30、50、60、86的连结单元通过一对连接突出部26、36、56、66、85c、89c,固定部件43,和2个连结部件40来形成。也就是说,与第1~第3实施方式、以及图13所示的方式不同,作为连结单元也可以不设置槽部25、35、55、65、85b、89b。以下,参照图19以及图20,使用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控制器块82和接头块86对上述构成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在流体控制器块82的连接部85以及接头块86的连接部89上、槽部85b、89b被形成的部位以相对连接面85a、89a凹下成平滑面状的形式形成。然后,如图20所示,通过流体控制器块82和接头块86在使连接部85、89抵接时,在连接部85、89之间形成可以插入固定部件43的空间K。即使以这种方式形成连结单元也可以将流体控制器块82和接头块86进行连结。
也可以任意地对流体控制器块20(201~204)、第1实施方式的接头块30、第2实施方式的接头块50、和图13所示的接头块60进行选择并适当连结来形成气动控制器单元。
气动控制器单元也可以作为流通液体的液体回路来使用。
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在2个连结部件40中的、配设在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后侧的连结部件40上的显示部N。
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配设在各个块82、86前侧以及后侧的连结部件40上的显示部N。
在第3实施方式中,接头块86也可以具体化为,连接通道88朝接头块主体87的对置的二个侧面开口的形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气动控制器单元81构成为,使用隔板71并列设置有2个不同的流体回路的形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安装气动控制器单元81的安装部,例如,也可以具体化为工厂的壁面或者机器的侧面。

Claims (9)

1.一种流体控制器单元,其包括作为构成要素的流体控制器块和接头块,所述流体控制器块具有呈长方体状的连接块主体,该连接块主体具备流体控制器,在该连接块主体中贯穿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控制器块在沿该流体通道的贯穿方向对置的、有流体通道开口的侧面上具备连接部,
所述接头块具有呈长方体状的接头块主体,在该接头块主体中形成有连接通道,所述接头块在有该连接通道开口的、至少二个侧面上具备连接部,
多个构成要素的所述连接部通过连结单元连结在一起,
所述连结单元由一对连接突出部和2个连结部件构成,
所述一对连接突出部沿着与各个块主体的轴向交叉的方向朝相反方向突设在连接部上,
所述连结部件具备扣合凹部和固定孔,所述扣合凹部可以与在构成要素的连接部互相抵接时被组合的2个连接突出部扣合,所述固定孔可以对固定部件进行固定,
其中所述接头块主体在沿所述连接通道的贯穿方向对置的、有连接通道开口的侧面上具备连接部,突设于两个连接部上的连接突出部的突设方向交叉,
所述连接块主体的后面与安装有所述流体控制器单元的安装部的安装面相对配置,所述连接部被设置在与所述后面相邻、且交叉的侧面上,所述一对连接突出部以与所述后面、及背向于该后面的前面交叉的形式从连接部突设,
所述接头块主体的后面与所述安装面相对配置,所述连接部被设置在与所述后面相邻、且交叉的侧面上,所述一对连接突出部以与所述后面、及背向于该后面的前面交叉的形式从连接部突设,所述2个连结部件被配设为在所述连接块主体以及接头块主体前面侧和后面侧各设一个的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单元进一步具有一对槽部,所述一对槽部以沿着所述连接突出部的突设方向延伸的形式被凹设在连接部上,在构成要素的连接部互相抵接时被组合的2个所述槽部之间插入所述固定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被设置在沿接头块主体的周方向相邻的四个侧面,所述流体通道以在各个连接部上开口的形式在接头块主体内向四个方向分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块主体的一方的连接部与另一方的连接部的大小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2个连结部件中至少在配设于所述前面侧的连结部件上设置有显示部,该显示部显示关于流体控制器单元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块主体被形成为,在与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侧面垂直的其他侧面上能够装卸流体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经由隔板将多个接头块互相连结,并且将其他的构成要素连结在各个接头块上从而形成流体回路,使得在相邻的流体回路中流通不同的流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块主体的其他的侧面上开口形成有向与所述流体通道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收纳孔,该收纳孔被形成为,能够插脱作为流体控制器的针阀。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控制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块主体的其他的侧面上以能够装卸的形式形成有作为流体控制器的电磁阀。
CN200880130531.5A 2008-07-31 2008-07-31 流体控制器单元 Active CN102105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8/063783 WO2010013342A1 (ja) 2008-07-31 2008-07-31 流体制御機器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5701A CN102105701A (zh) 2011-06-22
CN102105701B true CN102105701B (zh) 2014-07-02

Family

ID=41610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30531.5A Active CN102105701B (zh) 2008-07-31 2008-07-31 流体控制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234184B1 (zh)
CN (1) CN102105701B (zh)
DE (1) DE112008003945B4 (zh)
WO (1) WO20100133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6773B2 (ja) * 2010-05-18 2014-05-21 Ckd株式会社 薬液流路用連結装置
JP5475716B2 (ja) * 2011-04-27 2014-04-16 株式会社コガネイ 内部パイロット式減圧弁
DE102017214350B4 (de) * 2017-08-17 2021-10-28 Festo Se & Co. Kg Druckluft-Wartungseinhei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61711A3 (en) * 1986-09-19 1989-02-22 METAL WORK S.p.A. Improved modular assembly of treatment and control elements for compresse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s
DE4312730A1 (de) * 1993-04-20 1994-10-27 Festo Kg Ventilstation
EP0862002A1 (de) * 1997-02-26 1998-09-02 FESTO AG & Co Verbindungseinrichtung für zwei Körper einer fluiddurchströmten Baugruppe
DE69422924T2 (de) * 1993-07-09 2000-10-05 Wilkerson Corp Trennbare verbinder für komponenten eines druckfluid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3002A (ja) 1986-12-26 1988-07-06 Kuroda Precision Ind Ltd 流体制御要素の連結ユニツト
JP4847273B2 (ja) * 2006-10-18 2011-12-28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連結ユニット
JP2008133933A (ja) * 2006-11-29 2008-06-12 Ckd Corp 連結用アダプタ
JP4750735B2 (ja) * 2007-02-26 2011-08-17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電磁弁サブベース及び電磁弁ブロッ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61711A3 (en) * 1986-09-19 1989-02-22 METAL WORK S.p.A. Improved modular assembly of treatment and control elements for compresse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s
DE4312730A1 (de) * 1993-04-20 1994-10-27 Festo Kg Ventilstation
DE69422924T2 (de) * 1993-07-09 2000-10-05 Wilkerson Corp Trennbare verbinder für komponenten eines druckfluidsystems
EP0862002A1 (de) * 1997-02-26 1998-09-02 FESTO AG & Co Verbindungseinrichtung für zwei Körper einer fluiddurchströmten Baugruppe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3-163002A 1988.07.06
JP特开2008-101670A 2008.05.01
JP特开2008-133933A 2008.06.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5701A (zh) 2011-06-22
DE112008003945T5 (de) 2011-05-19
WO2010013342A1 (ja) 2010-02-04
DE112008003945B4 (de) 2012-08-09
KR20110015467A (ko) 2011-02-15
KR101234184B1 (ko) 2013-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5701B (zh) 流体控制器单元
US9447871B2 (en) Multiple-ratio boost valve
US20010037832A1 (en) Manifold for valve assembly
JPH1163348A (ja) 流体圧機器用配管継手
JP2002071044A (ja) 双方向型パイロット式電磁流路開閉弁と双方向型配管
EP2918881B1 (en) Pilot valve
AU672411B2 (en) Valve construction
CN100560149C (zh) 连接件
US20030116734A1 (en) Needle valve
US9587774B2 (en) Connector for fluid pressure devices
CN110030219A (zh) 先导换向阀和包括所述先导换向阀的阀系统
US10830259B1 (en) Solenoid high pressure indexing valve system
CN103133442A (zh) 液压装置
CN217107643U (zh) 一种负载敏感蓄能器充液阀
CN101566244B (zh) 电磁阀多通道流通构件
US20080178949A1 (en) Actuating valve with dual balls connected by pin
CN113738728B (zh) 一种制动充液阀
US5832949A (en) Control valve
WO2006133175A2 (en) A system and method to prevent the improper installation of the inlet fittings in a ventilator system
CN220540002U (zh) 压力顺序阀及液压系统
CN108386582B (zh) 单向止回阀及汽车风窗洗涤系统
JP2019087476A (ja) 弁装置
JP5890610B2 (ja) ホース接続装置、及び当該ホース接続装置を有する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CN104832483B (zh) 模块化柔性集成油源管理系统
KR101415204B1 (ko) 안티록 브레이크시스템용 유압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