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2751A - 车辆的差速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差速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2751A
CN102102751A CN2010105742654A CN201010574265A CN102102751A CN 102102751 A CN102102751 A CN 102102751A CN 2010105742654 A CN2010105742654 A CN 2010105742654A CN 201010574265 A CN201010574265 A CN 201010574265A CN 102102751 A CN102102751 A CN 102102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differential mechanism
ring
differential
gea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42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浩二
铃木荣一
关文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02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27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48/3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externally-actuatabl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B60K17/34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a transfer gear
    • B60K17/34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a transfer gear the transfer gear being a differenti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12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4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48/24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positive clutches or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48/3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externally-actuatable means
    • F16H2048/305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externally-actuatable means using manual actu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差速装置,能够谋求小型化并提高车辆布局自由度。差速器壳体(49)安装在齿圈(48)与小齿轮(35)啮合侧的相反侧的齿圈(48)的侧面上,齿圈(48)在与小齿轮(35)的啮合侧一体地具有供驱动轴穿插的凸台部(54)。在该凸台部(54)上设有能沿该轴向滑动的环状部件(56),还设定有对该环状部件(56)进行引导的引导部(57)。在环状部件(56)上设有锁定销(70),将锁定销(70)插入到形成在齿圈(48)和左输出侧凸轮(65)上的销孔(71、72)中,使差速机构成为锁定状态。环状部件(56)进行滑动的滑动区域以在小齿轮(35)的轴向端部延长线上、且落在小齿轮(35)的直径的投影区域中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车辆的差速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使差速停止的机构(差速锁、DIFF-LOCK)的车辆的差速装置及具有该差速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差速装置是吸收车辆转弯时的左右驱动轮的转速差而产生与各个车轮相对应的转速并向各车轮分配驱动扭矩的装置。
差速装置大体上可以分为:具有被称为所谓开式差速器(OPEN DIFF)的一般的差速机构的差速装置;具有被称为所谓LSD(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限滑差速器)的差速限制机构的差速装置。开式差速器多搭载于以平整地面行驶为目的的车辆等上,而差速限制机构是能够在车辆的左右驱动轮间的一个车轮处于摩擦系数小的路面上滑动的情况下等限制差速并确保另一个摩擦力大的路面侧的车轮的驱动力的机构,在以非平整地面行驶等为目的的四轮驱动车等中,多搭载带差速限制机构的差速装置。
另外,差速装置中还有具有使差速停止的机构(差速锁)的差速装置,该差速锁是使差速装置的差速暂时停止的机构,从而无条件地对左右的车轮传递均等的驱动扭矩。差速锁是典型地在左右的一个车轮在泥泞等摩擦系数小的路面上打滑而无法脱出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机构,在四轮驱动车及进行非平整地面行驶等的车辆中,多在带差速限制机构的差速装置中采用差速锁。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同时具有差速限制机构和差速锁的差速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7561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带差速锁的差速装置中,在收纳差速机构的外壳(差速器壳体)上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分,在该圆筒部分上嵌入环状部件(套筒)并使其能够在轴向上移动,通过该套筒使夹设在套筒与外壳之间的销移动,由此将销穿插到在外壳内构成差速机构的输出凸轮部件中,以使差速停止。
但是,在这一构造中,由于需要充分确保套筒的移动行程的圆筒部分沿外壳的宽度方向(车宽方向)形成,因此,存在着宽度尺寸较长的外壳的宽度尺寸进一步变长、差速装置整体大型化、对车辆的布局自由度造成制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小型化、并能够提高车辆的布局自由度的车辆的差速装置。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差速装置,具有:齿圈(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齿圈48),其与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传动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传动轴25)所具有的小齿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小齿轮35)啮合;差速器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差速器壳体49),其安装在所述齿圈的侧面上,形成差速机构室(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收纳空间S2);差速机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差速机构部50),其被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中;侧齿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输出凸轮65),其与所述差速机构啮合,并将来自所述传动轴的驱动力经由左右配置的被驱动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轴31L、31R)传递至车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轮WF);锁定销(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锁定销70),其使所述差速机构的差速停止而成为锁定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安装在所述齿圈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侧的相反侧的所述齿圈的侧面上,所述齿圈在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侧一体地具有供所述被驱动轴穿插的凸台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凸台部54),在该凸台部上,设有能够沿该凸台部的轴向滑动的环状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环状部件56),并且还设定有对该环状部件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57),在所述环状部件上设有所述锁定销,所述环状部件滑动并将该锁定销插入到形成在所述齿圈和所述侧齿轮上的销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销孔71、72)中,由此,使所述差速机构成为锁定状态,而且,该环状部件进行滑动的滑动区域(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滑动区域ST)以在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部延长线上、且落在所述小齿轮的直径的投影区域(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投影区域D)中的方式配置。
另外,本发明的差速机构,不特别限定其形式,是包括带差速限制机构的构造的机构、被称为所谓开式差速器的一般构造的机构的任一形式的概念性机构。本发明中,将与差速机构啮合并传递驱动力的媒介称为侧齿轮,但该侧齿轮是也包含带差速限制机构的差速机构的情况下的凸轮部件的概念,并非限定为开式差速器中使用的一般的侧齿轮,而是能够广泛解释的概念。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设有:以将所述环状部件的周区域夹入的方式卡合在该环状部件上的叉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叉部件74);固定在所述叉部件上,并根据乘员的操作使该叉部件沿所述凸台部的轴向移动而使所述环状部件移动的杆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杆部件75);作为所述叉部件和所述杆部件的支轴的杆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杆轴74A),将所述杆轴隔着所述齿圈配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相反侧,并隔着所述凸台部配置在所述小齿轮的相反侧。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齿圈上的所述销孔由在所述齿圈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状的浅孔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浅孔部77)和比该浅孔部直径小的深孔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深孔部78)构成,并在所述齿圈上设有多个。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销由位于根部的粗直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粗直径部70A)和直径比粗直径部小的细直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细直径部70B)构成,并在所述环状部件上设有多个。
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齿圈上的所述销孔沿所述齿圈的周方向在所述齿圈的侧面上贯通形成,在所述齿圈的面对所述侧齿轮的侧面上,沿所述侧齿轮的销孔的轨迹形成有与所述销孔同周的环状的槽(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环状槽79)。
技术方案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装置用于车辆(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的前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轮WF),该车辆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并列的座椅(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座椅S),在该座椅的后方配置有发动机(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E),将所述传动轴通过该座椅间而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后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轮WR)用的差速装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轮用差速装置30)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一侧偏位配置,将所述差速机构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另一侧偏位配置。
技术方案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作为用于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配置传动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传动轴25)的车辆(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的前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轮WF)用的差速装置而搭载,使该差速装置的差速机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差速机构部50)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一侧偏位配置,并且,将后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轮WR)用的差速装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轮用差速装置30)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另一侧偏位配置。
技术方案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后端的车身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横梁24A)上设有拖车钩(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拖车钩24B),所述后轮用的差速装置以在侧面观察时重叠在所述拖车钩的左右一方的方式偏位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通过作为高强度部件的齿圈和侧齿轮将差速机构置于锁定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刚性,不会使差速装置厚重。
另外,相对于齿圈,在较大的差速器壳体侧的相反侧设置与传动轴的啮合部、凸台部、安装在凸台部上的环状部件及锁定销,因此,能够缩短传动轴端部与被驱动轴之间即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也就是说,当齿圈的啮合部位于齿圈的差速器壳体的安装侧的情况下,齿圈需要在其径向增大与差速机构及收纳该差速机构的差速器壳体的厚度相应的量,与之相应地、传动轴端部与被驱动轴之间的距离变长,但若在差速器壳体安装侧的相反侧的齿圈的侧面上设置啮合部等,则能够不受差速机构及差速器壳体的厚度制约地使齿圈的直径变小,并且,能够将传动轴的端部也延伸配置在差速装置侧,因此,能够缩短传动轴端部与被驱动轴间即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另外,在齿圈的与传动轴啮合的那一侧,设置具有需要规定长度(冲程)的锁定销的、环状部件的引导部(凸台部),由此,能够将该引导部设于传动轴端部的前方或后方(差速装置配置在前轮侧的情况下为前方,配置在后轮侧的情况下为后方),在此,环状部件的滑动区域以在小齿轮的轴向端部延长线上、且落在小齿轮的直径的投影区域中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活用传动轴的径向的区域,减小差速装置的宽度。
其结果是,能够谋求差速装置的小型化,能够提高车辆的布局自由度。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能够谋求差速装置的紧凑化。即,隔着齿圈位于差速器壳体的相反侧且隔着凸台部配置在小齿轮的相反侧的空间,可以作为不必设置构成差速机构的主要构成零件无用空间,若在此配置环状部件及锁定销的移动机构的一部分即杆部件,则能够有效利用无用空间,因此,与在差速器壳体侧安装锁定销及杆部件等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差速装置的进一步的紧凑化,能够缩短差速装置的前后、左右方向的长度。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能够使锁定销的插入容易化,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能够确保锁定销的刚性。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能够通过锁定销的插拔将产生在侧齿轮的销孔中的碎屑从排出,因此,能够不与齿圈干涉。
根据技术方案6、7所述的发明,隔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作为重量物的差速机构被分配配置,因此,能够良好地实现车辆的左右的重量平衡。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能够避免后轮用的差速装置与在车辆后方配置在车辆中央的例如拖车钩的干涉,并能够使拖车钩偏向车辆前方侧配置,因此,能够缩短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内置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差速装置的前总装的横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差速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差速装置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差速装置的一部分的图。
图7是表示差速装置所具有的锁定销的图。
图8是差速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9是表示差速装置所具有的齿圈的图。
图10是表示差速装置所具有的左输出侧凸轮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25前传动轴
29前轮用差速装置(差速装置)
30后轮用差速装置(差速装置)
31L、31R前轴
35小齿轮
48齿圈
49差速器壳体
50差速机构部(差速机构)
54凸台部
56环状部件
57引导部
65侧齿轮(左输出侧凸轮)
70锁定销
70A粗直径部
70B细直径部
71、72销孔
74叉部件
74A杆轴
75杆部件
77浅孔部
78深孔部
79环状槽(槽)
WF前轮
WR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涉及的差速装置的车辆1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在以下说明所用的附图中,在适当的位置标注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并在下文中适宜地使用这些方向。另外,图中C1表示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心线。
车辆1作为以非平整地面行驶为主要目的的较小型的车辆(MUV)构成,具有构成车辆的基本骨架的车身架2,该车身架2构成为包括:悬架前轮WF的前架部3;设在前架部3的后方,并形成用来配设供乘员落座的座椅S等的空间的中央架部4;设在中央架部4的后方,悬架后轮WR并搭载发动机E的后架部5。
前架部3具有:在车辆下部前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下架6L、6R;从前下架6L、6R的前端部向上方立起,然后弯曲并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上架7L、7R。在前上架7L、7R之间的下方,架设有第一副横撑架9,并且,在前上架7L、7R之间的上方,架设有第二副横撑架10。
在前下架6L、6R的前方,设有左右一对的保险杠支承管11L、11R,在保险杠支承管11L、11R的前端固定有左右延伸的保险杠12。另外,在前下架6L、6R与前上架7L、7R之间,设有多个作为加强部件的倒立架(未图示),在这样的倒立架的适当部位架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撑架。附图标记3A表示架设在未图示的倒立架上的前副横撑架。
中央架部4具有:与前下架6L、6R的后端连接,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下横撑架13;从第一下横撑架13的大致中央区域开始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中央下架14L、14R;连接在中央下架14L、14R的后端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第二下横撑架15;与第一下横撑架13及第二下横撑架15的两端部连接,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架16L、16R。侧架16L、16R从与第一下横撑架13的连接位置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其前端连接在前架部3的前下架6L、6R上。另外,侧架16L、16R的后端,同样从与第二下横撑架15的连接位置起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连接在后述的后下架24L、24R上。
中央下架14L、14R配置在从车宽方向上的车辆中心线C1偏置规定距离的位置上,分别从车辆中心线C1以等距离向左右偏移而配置。在中央下架14L和侧架16L之间、以及中央下架14R与侧架16R之间,架设有左副横撑架17及右副横撑架18,这些左副横撑架17及右副横撑架18位于第一下横撑架13与第二下横撑架15的大致中央。
在左副横撑架17和第一下横撑架13之间,架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并列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加强部件的副架19、19,在右副横撑架18与第一下横撑架13之间,架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并列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加强部件的副架20、20。而且,在左副横撑架17与第二下横撑架15之间,架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加强部件的副架21,在右副横撑架18与第二下横撑架15之间,架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加强部件的副架22。座椅S以跨在左副横撑架17、第二下横撑架15及副架21、以及右副横撑架18、第二下横撑架15及副架22的方式配置,并在车宽方向上并列。
在第二下横撑架15的大致中央区域,连接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中央架23,该中央架23的前端连接在前架部3的前横撑架3A上。中央架23在中央下架14R与车宽方向上的车辆中心线C1之间通过而向车辆前方笔直地延伸,即,中央架23从车辆中心线C1向右侧偏置规定距离地配置。
后架部5构成为包括:从第二下横撑架15的大致中央区域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下架24L、24R;架设在后下架24L、24R上的未图示的多个横撑架等。后下架24L、24R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使相互间距离接近的方式弯曲形成,其后端之间通过后横梁24A结合。在后横梁24A上,以前后延伸的方式设有长度方向沿车辆中心线C1的拖车钩24B。
发动机E作为水冷式发动机构成,在座椅S的后方,以所谓纵置方式搭载在后下架24L、24R的上方。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未图示)的前部,用于传递驱动力的前传动轴25向前方延伸设置,在曲轴箱的后部,后传动轴26向后方延伸设置。
前传动轴25在座椅S间的车辆中心线C1上笔直地延伸,并连接在设于前架部3上的前总装27上;后传动轴26的长度被设定得较短,该后传动轴26从车辆中心线C1上向左后方延伸,并连接在设于后架部5上的后总装28上。通过在发动机E与后总装28之间夹设万向接头等,后传动轴26以向左后方延伸的方式构成。连接在后传动轴26上的后总装28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直至后横梁24A的附近,在此,在后横梁24A上设有沿车辆中心线C1向前方延伸的拖车钩24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使后传动轴26向左后方延伸,并将后总装28从车辆中心线C1向左方偏位(偏置)配置,从而避免后总装28与拖车钩24B的干涉。即,后总装28以在侧视图中重叠在拖车钩24B的左方的方式偏位配置。
在前总装27中内置有前轮用差速装置29,在后总装28中内置有后轮用差速装置30。在前轮用差速装置29上连接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31L、31R的一端,并且,在后轮用差速装置30上连接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轴32L、32R的一端。前轴31L、31R的另一端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前轮WF,后轴32L、32R的另一端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后轮WR,在该结构中,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以前传动轴25→前轮用差速装置29→前轴31L、31R的顺序传递至前轮WF,并以后传动轴26→后轮用差速装置30→后轴32L、32R的顺序传递至后轮WR。
图2表示了内置有前轮用差速装置29的前总装27周边的横剖面。本发明的前轮用差速装置29被收纳在前总装27的壳体部分中。
对内置有前轮用差速装置29的前总装27的壳体部分进行说明,前总装27具有用于收纳前轮用差速装置29的外壳33,该外壳33由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圆筒状壳体部33A和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构成。
圆筒状壳体部33A以其轴向沿车辆中心线C1的方式配置,并收纳经由接头34而连接在前传动轴25的前端的小齿轮35。在圆筒状壳体部33A的前部内侧及后部内侧嵌入有轴承36、37,通过这些轴承36、37将小齿轮35及接头34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圆筒状壳体部33A内。
在轴承36的后方设有锁定螺母38,通过该锁定螺母38将轴承36固定在规定位置上,在轴承37后方的圆筒状壳体部33A的内侧设有密封部件39,从而将圆筒状壳体部33A与接头34之间的间隙填塞住。另外,在小齿轮35的头部突出设置有圆筒状的顶端部40,该顶端部40穿插在轴承41中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该轴承41嵌入在形成于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上的穿孔中。
在小齿轮35的基端侧,以能够在轴向(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有套筒S,在套筒S上卡合有杆部件L,杆部件L通过使套筒S在轴向上移动而能够使套筒S相对于接头34卡脱。由此,车辆1构成为能够切换为四轮驱动或两轮驱动。
圆筒状壳体部33A和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在内部相连通,小齿轮35的伞状的啮合部35A的一部分面对着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所形成的收纳空间S1。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被分成了构成右侧部分的杯状的右半部42和构成左侧部分并封闭右半部42的开口的左半部43,通过这些右半部42和左半部43共同形成上述收纳空间S1。
在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中,右半部42呈随着趋向右方向而直径缩小的形状,在其右侧端部形成有开口44。另一方面,在左半部43的左侧端部形成有开口45。开口44、45分别供前轴31R、31L穿插,在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内穿插的前轴31R、31L通过开口44、45而连接在前轮用差速装置29上。
在右半部42的开口44及左半部43的开口45的内侧,形成有其中心沿开口44、45的轴线方向的轴承46、47,这些轴承46、47将前轮用差速装置2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内部。轴承46、47分别嵌入在右半部42的内侧及左半部43的内侧。轴承46、47的内径被设定为比前轴31R、31L的外径大,通过了开口44、45的前轴31R、31L经由轴承46、47而到达前轮用差速装置29。
以下详细说明前轮用差速装置29。前轮用差速装置29以上述方式被收纳在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内,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该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用差速装置29作为具有差速限制机构(LSD: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的差速装置而构成。
前轮用差速装置29具有:与前传动轴25所具有的小齿轮35啮合的齿圈48;安装在齿圈48的侧面上并形成一定空间的差速器壳体49;被收纳在差速器壳体49内的差速机构部50。差速机构部50实质上构成差速机构,该差速机构吸收左右驱动轮的转速差,产生与各个车轮相对应的转速并向各车轮分配驱动扭矩。
齿圈48具有圆盘状的齿圈主体部51,在该齿圈主体部51的大致中央区域形成有穿插孔52,该穿插孔52用于供前轴31L等穿插,在齿圈主体部51的外周缘侧,形成有与小齿轮35啮合的啮合部48A(同时参照图9)。
在齿圈主体部51的比啮合部48A靠内周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差速器壳体安装孔53,该差速器壳体安装孔53在齿圈主体部51的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另外,在齿圈48的穿插孔52的周缘上,一体形成有圆筒状的向车宽方向左侧延伸的凸台部54,该凸台部54的顶端侧(左端部侧)作为嵌合在轴承47中的轴支承部55而设定,轴承47设在左半部43的开口45的内侧。由此,前轮用差速装置2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上。
在凸台部54的外周面上,从下部跨越至大致中央的区域(参照附图,从左端部朝向右方向的规定区域),设有构成后述的差速锁R的环状部件56的引导部57,该引导部57对穿插在凸台部54上的环状部件56的、沿凸台部54的轴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关于差速锁R等的详细情况后述。另外,凸台部54供前轴31L穿插在圆筒状的内部,同时还具有作为前轴31L的罩部件的功能。
齿圈48如上述构成,此外,安装在该齿圈48上的差速器壳体49呈截面为礼帽型的形状,由形成为圆筒状的差速器壳体主体部49A和以从差速器壳体主体部49A的端部周缘向径向扩展的方式形成的凸缘部49B构成。
差速器壳体主体部49A由收纳了差速机构部50的大部分的圆筒状的收纳部59、和从收纳部59的头部内侧区域(参照附图,则为右侧端面)突出的圆筒状的轴支承部60构成,轴支承部60是与设在右半部42的开口44的内侧的轴承46嵌合的部位,并且,是使前轴31R穿插在圆筒状的内部的部件。通过轴支承部60,前轮用差速装置2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差速装置壳体主体部33B上。
凸缘部49B用于与齿圈48的安装,具有在其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的螺栓穿插孔61,该螺栓穿插孔61与齿圈主体部51的差速器壳体安装孔53形成在同心圆上。通过将该螺栓穿插孔61重合在差速器壳体安装孔53上并紧固螺栓62,由此,将差速器壳体49安装在齿圈48上,即,差速器壳体49安装在齿圈48和小齿轮35的啮合侧的相反侧的齿圈48的侧面上。
通过将齿圈48与差速器壳体49结合,由此,在二者之间形成封闭的收纳空间S2,在该收纳空间S2中收纳差速机构部50。以下,主要参照图3、图4,对差速机构部50进行详细说明。
差速机构部50具有:与差速器壳体49一体旋转的两种输入侧块63、64;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将这些输入侧块63、64夹入,并且能够通过与各输入侧块63、64的摩擦力独立旋转的左、右输出侧凸轮65、66;与右输出侧凸轮66邻接配置的止推垫圈67;与该止推垫圈67邻接配置的蝶形弹簧68。
右输出侧凸轮66隔着止推垫圈67及蝶形弹簧68配置在差速器壳体49的收纳部59的内侧,输入侧块63、64以接触右输出侧凸轮66的方式在差速器壳体49的周向上并列,而且,左输出侧凸轮65以接触这些输入侧块63、64的方式配置在差速器壳体49内。
输入侧块63、64分别具有凸部63A、64A,使凸部63A、63A分别嵌合于在差速器壳体49的内周面方向上形成了多个的槽部69中,由此输入侧块63、64能够与差速器壳体49一体旋转,另外,输入侧块63、64能够在差速器壳体49的轴向上移动。另外,左、右输出侧凸轮65、66分别具有向左方、右方突出的圆筒部65A、66A,通过使前轴31L、31R分别花键嵌合在各个圆筒部65A、66A中,构成为能够将驱动力传递至前轮WF。
差速机构部50由此构成,在这样的差速机构部50中,当在左输出侧凸轮65和右输出侧凸轮66上没有产生转速差的情况下,输入侧块63、64及左、右输出侧凸轮65、66不相对旋转,而是一体旋转。另外,当在左输出侧凸轮65和右输出侧凸轮66上产生移动速度即转速差的情况下,在输入侧块63、64与左、右输出侧凸轮65、66之间分别产生摩擦力并相对移动,即进行相对旋转。因此,能够根据因两个输出侧凸轮65、66的转速、因输入侧块63、64和输出侧齿轮65、66的相对滑动而变化的摩擦力的方向,以规定的比率不同并将驱动扭矩向输出侧凸轮65、66分配,因此,即使因路面的摩擦系数的变化而导致一部分的车轮的驱动力变小,其他车轮的驱动力也不会降低,因此能够确保总驱动力。另外,在输入侧块63、64和左输出侧凸轮65、以及输入侧块63、64和右输出侧凸轮66上,分别产生独立滑动,由于滑动时的摩擦力而能够限制左右轮的差速。
继续参照图3、图4,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轮用差速装置29中具有使差速停止的机构(以下称为差速锁R)。该差速锁R由图2也示出的环状部件56和设在环状部件56上的锁定销70构成,通过使锁定销70穿插在形成于齿圈48上的销孔71及形成在左输出侧凸轮65上的销孔72中,能够使差速机构部50的差速停止。以下,同时还参照图5至图9详细说明差速锁R。
同时还参照图5、图6,环状部件56如上述那样穿插在设定于凸台部54的外周面上的引导部57中,沿引导部57的轴向能够移动(能够滑动)(参照图5、双向箭头)。即,环状部件56穿插在凸台部54中,该凸台部54一体形成在与小齿轮35啮合侧的齿圈48的侧面上,环状部件56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即沿凸台部54的轴向移动。在此,参照图3,图中ST表示在凸台部54上的、环状部件56的滑动区域,图中D表示示出了小齿轮35的径向的宽度的投影区域。即,环状部件56滑动的滑动区域ST以在小齿轮35的轴向端部延长线上、且落在小齿轮35的直径的投影区域D中的方式配置。
锁定销70一体地设在环状部件56的齿圈48侧的端面上,并如图7所示在环状部件56的周向上以120度间隔形成三个。锁定销70由位于根部的粗直径部70A和直径比粗直径部70A小的细直径部70B构成,更准确地说,锁定销70以随着趋向根部侧逐渐变粗的方式形成,呈比较容易确保刚性的形状。
如图3至图6所示,在环状部件56的周面(周区域)上,遍及全周地形成有卡合槽73,在该卡合槽73中卡合有使环状部件56移动的叉部件74。叉部件74如图6所示形成为大致U字状而以两叉状分支,并以通过其两端部夹持环状部件56的方式卡合在卡合槽73中。
叉部件74在与卡合槽73卡合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换言之在U字形底部与杆轴74A连结,杆轴74A例如如图3所示,隔着齿圈48位于差速器壳体49的相反侧,隔着凸台部54配置在传动轴25的相反侧,而且,如图8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其上端从左半部43面对外部(图8,参照虚线)。杆轴74A的上端配置在左半部43的上方并与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杆部件75的一端连结,在杆部件75的另一端上连结有缆绳76。杆部件75根据乘员的操作使叉部件74沿凸台部54的轴向移动,并根据结合在乘员所操作的杆等上的缆绳76的推挽动作而以杆轴74A为中心旋转。由此,与杆轴74连结的叉部件74移动,环状部件56沿引导部57移动。
图9中表示了从正面(左侧)观察齿圈48的图,如该图所示,供锁定销70穿插的齿圈48的销孔71,在齿圈48的凸台部54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在凸台部54的周围以120度间隔形成有三个。同时还参照图5,销孔71由在齿圈48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状的浅孔部77和比该浅孔部77直径小的深孔部78构成,是使锁定销70顺畅地穿插的多级构造。另外,同时还参照图3,与齿圈48的差速器壳体49侧的侧面、换言之左输出侧凸轮65相对。即,在面对左输出侧凸轮65的侧面上,形成有与销孔74同周的环状的环状槽79。该环状槽79用于使锁定销70与左输出侧凸轮65干涉时产生的尘埃、碎屑等排出。
而且,形成在左输出侧凸轮65上的销孔72,如图3、图10所示,形成在左输出侧凸轮65的齿圈48侧的端面(侧面,即啮合侧相反侧的面)上。销孔72根据锁定销70及销孔71的数量及形成位置以120度间隔形成有三个,作为与销孔71大致相同直径的穿孔构成。在此,上述齿圈48的环状槽79沿左输出侧凸轮65的销孔72的轨迹成为与该销孔72同周的环状。另外,销孔72也与销孔71呈同样的形状,由在齿圈48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状的浅孔部80和直径比该浅孔部80小的深孔部81构成,是使锁定销70顺畅地穿插的多级构造。
对差速锁R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上述构成的差速锁R中,通过叉部件74使环状部件56向右方移动,将设在环状部件56上的锁定销70插入到齿圈48的销孔71及左输出侧凸轮65的销孔72中,由此,左输出侧凸轮65与齿圈48成为一体,左输出侧凸轮65与齿圈48一同旋转。由此,左输出侧凸轮65与输入侧块63、64也不相对滑动而成为一体。由于在差速锁R不动作的状态下,是若左、右输出侧凸轮65、66的一个相对于输入侧块63、64旋转,则另一个也能够随之独立旋转的构造,因此,如上述那样,当通过差速锁R的动作,左输出侧凸轮65变得无法相对输入侧块63、64旋转,则右输出侧凸轮66变得不能旋转。即,右输出侧凸轮66与同齿圈48、差速器壳体49一同旋转的左输出侧凸轮65一体旋转,换言之,差速机构部50成为使差速停止的锁定状态,由此,左右的前轮WF以相同扭矩一体旋转。
在以上记载的本实施方式的前轮用差速装置29中,如图2中优选表示的那样,差速器壳体49安装在齿圈48和小齿轮35啮合侧的相反侧的齿圈48的侧面上,齿圈48在与小齿轮35的啮合侧一体地具有供前轴31A穿插的凸台部54,在该凸台部54上,设有能够沿凸台部54的轴向滑动的环状部件56,并设定有对环状部件56进行引导的引导部57。而且,在环状部件56上设有锁定销70,该锁定销70插入到形成在齿圈48和左输出侧凸轮65上的销孔71、72中,由此,差速机构部50的差速停止,即,成为锁定状态。而且,环状部件56进行滑动的滑动区域ST以在小齿轮35的轴向端部延长线上、且落在小齿轮35的直径的投影区域D中的方式配置。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作为高强度部件的齿圈48和左输出侧凸轮65将差速机构50置于锁定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刚性,不必使前轮用差速装置29整体厚重,另外,相对于齿圈48,在较大的差速器壳体49侧的相反侧设置与前传动轴25啮合的啮合部48A、凸台部54、安装在凸台部54上的环状部件56及锁定销70,因此,能够缩短传动轴端部与被驱动轴之间即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就是说,当齿圈48的啮合部48A位于齿圈48的差速器壳体49的安装侧的情况下,齿圈48需要使其径向增大与差速机构部50及对其进行收纳的差速器壳体49的厚度相应的量,与之相应地、前传动轴25端部与被驱动轴(前轴31L、31R)之间的距离变长,但若在差速器壳体49的安装侧的相反侧的齿圈48的侧面上设置啮合部48A等,则能够不受差速机构部50及差速器壳体49的厚度制约地使齿圈48小直径化,并且,能够将前传动轴25的端部也延伸配置在前轮用差速装置29侧,因此,能够缩短前传动轴25端部与被驱动轴间即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另外,在齿圈48的与前传动轴25的啮合侧,设置具有需要规定长度(冲程)的锁定销70的、环状部件56的引导部57(凸台部54),由此,该引导部57位于前传动轴25端部的前方,在此,环状部件56进行滑动的滑动区域ST以在小齿轮35的轴向端部延长线上、且落在小齿轮35的直径的投影区域D中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活用前传动轴25的径向的区域,减小前轮用差速装置29整体的宽度。因此,能够谋求前轮用差速装置29的小型化,能够提高车辆的布局自由度,作为其结果还能够谋求车辆1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2或图3所示,杆轴74A隔着齿圈48位于差速器壳体49的相反侧,隔着凸台部54配置在小齿轮35的相反侧,由此,能够缩短前轮用差速装置29的前后、左右方向,能够谋求前轮用差速装置29的进一步的紧凑化。即,隔着齿圈48位于差速器壳体49的相反侧、隔着凸台部54位于传动轴25的相反侧的空间,不设置主要构成零件而成为无用空间,在此配置环状部件56及锁定销70的移动机构即杆部件75,由此,能够有效利用无用空间,因此,与在差速器壳体49侧安装锁定销及杆部件相比,能够缩短前轮用差速装置29的前后、左右方向,能够谋求进一步的紧凑化。
另外,如图9等所示,形成在齿圈48上的销孔71,由在齿圈48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状的浅孔部77和比该浅孔部77直径小的深孔部78构成,左输出侧凸轮65的销孔72也由在齿圈48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状的浅孔部80和比该浅孔部80直径小的深孔部81构成,由此,使锁定销70相对于销孔71、72的插入变得容易。另外,由位于根部的粗直径部70A和直径比粗直径部70A小的细直径部70B构成锁定销70,由此能够确保锁定销70的刚性。
另外,如图3、图9所示,在齿圈48的侧面上,沿左输出侧凸轮65的销孔72的轨迹形成有同周的环状槽79,由此,能够通过锁定销70的插拔将产生在左输出侧凸轮65的销孔72中的碎屑排出,因此,能够不与齿圈48干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2,前轮用差速装置29在结构上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1向右方偏置规定距离地配置,作为重量物的差速机构部50也向右方偏置规定距离地配置,与之相应地,使后轮用差速装置30、即对其进行收纳的后总装28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左侧偏位(偏置)配置。在这样配置的情况下,隔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作为重量物的差速机构被分配配置,因此,能够良好地实现车辆的左右的重量平衡。另外,在此,在后总装28的后部侧方形成有空间,在车身宽度方向中央后端的后横梁24A上设有拖车钩24B,后轮用差速装置30以在侧视图中重叠在拖车钩24B的左方的方式偏位配置,由此,能够避免后总装28与配置在车辆中央的拖车钩24B的干涉,并能够使拖车钩24B偏向车辆前方侧配置,因此,能够缩短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后轮用差速装置30、即对其进行收纳的后总装28向左方偏位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使前轮用差速装置29向左方偏位,使后轮用差速装置30向右偏位的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包括零件构成、结构、形状、大小、数量及配置等,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以前轮用差速装置29为具有差速限制机构(LSD: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的差速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所谓开式差速器的差速装置、即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输入侧块63、64相对应的部分为小齿轮、与左、右输出侧凸轮65、66相对应的部分为侧齿轮那样的一般的差速装置中也能够适用本发明,本发明不限定差速装置的形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用于前轮用差速装置29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后轮用差速装置30,本发明不受前轮用、后轮用等的用途的限定。

Claims (8)

1.一种车辆的差速装置,具有:齿圈,其与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传动轴所具有的小齿轮啮合;差速器壳体,其安装在所述齿圈的侧面上,形成差速机构室;差速机构,其被收纳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中;侧齿轮,其与所述差速机构啮合,并将来自所述传动轴的驱动力经由左右配置的被驱动轴传递至车轮;锁定销,其使所述差速机构的差速停止而成为锁定状态,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器壳体安装在所述齿圈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侧相反一侧的所述齿圈的侧面上,
所述齿圈在与所述小齿轮的啮合侧一体地具有供所述被驱动轴穿插的凸台部,在该凸台部上,设有能够沿该凸台部的轴向滑动的环状部件,并且还设定有对该环状部件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在所述环状部件上设有所述锁定销,所述环状部件滑动并将该锁定销插入到形成在所述齿圈和所述侧齿轮上的销孔中,由此,使所述差速机构成为锁定状态,而且,该环状部件进行滑动的滑动区域以在所述小齿轮的轴向端部延长线上、且落在所述小齿轮的直径的投影区域中的方式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
以将所述环状部件的周区域夹入的方式卡合在该环状部件上的叉部件;
固定在所述叉部件上,并根据乘员的操作使该叉部件沿所述凸台部的轴向移动而使所述环状部件移动的杆部件;
作为所述叉部件和所述杆部件的支轴的杆轴,
将所述杆轴隔着所述齿圈配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相反侧,并隔着所述凸台部配置在所述小齿轮的相反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齿圈上的所述销孔由在所述齿圈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状的浅孔部和比该浅孔部直径小的深孔部构成,并在所述齿圈上设有多个。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销由位于根部的粗直径部和直径比粗直径部小的细直径部构成,并在所述环状部件上设有多个。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齿圈上的所述销孔沿所述齿圈的周方向在所述齿圈的侧面上贯通形成,在所述齿圈的面对所述侧齿轮的侧面上,沿所述侧齿轮的销孔的轨迹形成有与所述销孔同周的环状的槽。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装置用于车辆的前轮,该车辆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并列的座椅,在该座椅的后方配置有发动机,将所述传动轴通过该座椅间而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后轮用的差速装置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一侧偏位配置,将所述差速机构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另一侧偏位配置。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作为车辆的前轮用的差速装置而搭载,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配置传动轴,使该差速装置的差速机构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一侧偏位配置,并且,将后轮用的差速装置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另一侧偏位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后端的车身架上设有拖车钩,所述后轮用的差速装置以在侧面观察时重叠在所述拖车钩的左右一方的方式偏位配置。
CN2010105742654A 2009-12-02 2010-11-29 车辆的差速装置及车辆 Pending CN1021027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4459 2009-12-02
JP2009274459A JP2011117511A (ja) 2009-12-02 2009-12-02 車両の差動装置及び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2751A true CN102102751A (zh) 2011-06-22

Family

ID=44069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42654A Pending CN102102751A (zh) 2009-12-02 2010-11-29 车辆的差速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30239A1 (zh)
JP (1) JP2011117511A (zh)
CN (1) CN102102751A (zh)
CA (1) CA2719506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0551A (zh) * 2013-11-26 2016-09-21 Gkn 动力传动系统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带有目标元件的联轴器总成的差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4532B2 (ja) * 2013-03-28 201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機構規制装置
JP6268061B2 (ja) 2013-10-07 2018-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フロック機構付き差動装置
JP6264559B2 (ja) 2014-03-31 2018-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集合部材の配置構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4387A (en) * 1909-08-10 1910-07-12 William Lee Burnam Locking device for differential gearings.
US1193017A (en) * 1916-08-01 Chusetts
US3407893A (en) * 1965-12-29 1968-10-29 Ferguson Res Ltd Harry Motor vehicles having fourwheel drive
US4860850A (en) * 1984-10-26 1989-08-2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20010021680A1 (en) * 2000-02-01 2001-09-13 Hideaki Okada Differential gear
US20060079370A1 (en) * 2004-10-13 2006-04-13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Differential device and drive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using the same
US20080280720A1 (en) * 2007-05-10 2008-11-13 Kabushiki Kaisha F.C.C.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272A (en) * 1898-11-01 Motor-driven vehicle
JPS5570316U (zh) * 1978-11-09 1980-05-15
JPS60145934U (ja) * 1984-03-09 1985-09-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用トラクタ−の車輪用差動装置
JPH0765658B2 (ja) * 1985-02-01 1995-07-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荒地用車両の差動装置係止操作装置
US4937522A (en) * 1988-08-29 1990-06-26 Eaton Corporation Speed sensor pickup assembly with slotted magnet
JP4461582B2 (ja) * 1999-07-14 2010-05-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駆動力切換機構
KR100617464B1 (ko) * 2002-08-06 2006-09-01 도치기 후지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츄에이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동력 단속 장치
JP2005054870A (ja) * 2003-08-04 2005-03-03 Honda Motor Co Ltd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WO2007111956A2 (en) * 2006-03-22 2007-10-04 Metaldyne Company, Llc Pin retention and assembly system for locking differential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3017A (en) * 1916-08-01 Chusetts
US964387A (en) * 1909-08-10 1910-07-12 William Lee Burnam Locking device for differential gearings.
US3407893A (en) * 1965-12-29 1968-10-29 Ferguson Res Ltd Harry Motor vehicles having fourwheel drive
US4860850A (en) * 1984-10-26 1989-08-2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20010021680A1 (en) * 2000-02-01 2001-09-13 Hideaki Okada Differential gear
US20060079370A1 (en) * 2004-10-13 2006-04-13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Differential device and drive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using the same
US20080280720A1 (en) * 2007-05-10 2008-11-13 Kabushiki Kaisha F.C.C.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0551A (zh) * 2013-11-26 2016-09-21 Gkn 动力传动系统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带有目标元件的联轴器总成的差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719506C (en) 2013-06-11
JP2011117511A (ja) 2011-06-16
US20110130239A1 (en) 2011-06-02
CA2719506A1 (en) 201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1132B (zh) 车辆的差动装置
JP6082019B2 (ja) 純電気的に全輪駆動可能な自動車のドライブトレイン
CN108136890B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以及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和悬架装置的连结结构
CN103221717B (zh) 具有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驱动单元
CN106438910B (zh) 具有离合器套环致动器机构的车桥组件
CN102300735B (zh) 作业车辆
CN102102751A (zh) 车辆的差速装置及车辆
CN107848397A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3963766A (zh) 具有驻车制动器的驱动模块
CN104136814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9476228B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以及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与车轮的连接结构
CN109070728A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
US7429227B2 (en) Vehicular driving force distribution device
CN109789748B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用悬架结构
CN103363078A (zh) 驱动单元
CN108136891A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3358840A (zh) 电动车辆
JP4254230B2 (ja) 四輪駆動車のトランスファ装置
CN105873776A (zh) 差速器组件和方法
ITMI962113A1 (it) Gruppo di innesto in particolare per autoveicoli
JPS6238412Y2 (zh)
JP4229359B2 (ja) 差動装置
CN107848401B (zh)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5307892B (zh) 用于全轮驱动的机动车的驱动传动系
CN109910600A (zh) 车辆下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