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3539B - 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3539B
CN102093539B CN2010105579703A CN201010557970A CN102093539B CN 102093539 B CN102093539 B CN 102093539B CN 2010105579703 A CN2010105579703 A CN 2010105579703A CN 201010557970 A CN201010557970 A CN 201010557970A CN 102093539 B CN102093539 B CN 102093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ous polymer
polymer material
aromatics
catalyzer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79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3539A (zh
Inventor
谭必恩
李步怡
龚瑞妮
梁丽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Huake Zhongyi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01055797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935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93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3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3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3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CCAPTURE, STORAGE, SEQUESTRATION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 Y02C20/0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 Y02C20/4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of CO2

Landscapes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这种材料是使用交联剂交联芳香族化合物获得的比表面积高达2000m2g-1、孔径尺寸可控范围为0.3-100nm的多孔聚合物材料,可作为催化剂载体、分离膜、储气材料、离子吸附剂。其制备方法为,采用二甲氧基甲烷或氯甲基甲醚为交联剂,以路易斯酸为催化剂,交联各类芳香族化合物,“一步法”获得多孔聚合物材料。该方法的特点是原料低廉易得,制备工艺简单,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灵活选择芳香族化合物的种类。

Description

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多孔聚合物材料广泛应用作催化剂载体、分离膜、储气材料、离子吸附剂。目前,多孔聚合物材料主要有:(1)苯乙烯类超交联多孔聚合物;(2)自具微孔聚合物;(3)聚苯胺类多孔聚合物;(4)共轭多孔聚合物;(5)基于芳香环偶联反应的多孔聚合物。以上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比较复杂或者需采用昂贵的原料,目前只有苯乙烯类超交联多孔聚合物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但是该方法需首先聚合苯乙烯类单体,再将聚合后获得的苯乙烯类聚合物在溶剂中溶解或溶胀,然后进行超交联反应,最终获得苯乙烯类超交联多孔聚合物。此方法在制备过程中一般需要三步,即,聚合-溶胀(溶解)-超交联,工艺复杂,能源消耗大。而且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苯乙烯类单体非常有限,如果要制备功能性的苯乙烯类超交联多孔聚合物一般还需采用后改性的方法,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本发明还提供了这种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多孔聚合物材料是以芳香族化合物为原料,将芳香族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在作为催化剂的路易斯酸存在的条件下,以交联剂交联芳香族化合物获得的比表面积为1-2000m2 g-1的多孔聚合物材料,所述的芳香族化合物为所有能进行傅-克反应的芳香族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有机溶剂可以是1,2-二氯乙烷或硝基苯;所述的作为催化剂的路易斯酸可以是无水SnCl4、无水FeCl3或无水AlCl3;所述的交联剂可以是氯甲基甲醚或二甲氧基甲烷,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是:常温下在反应器中加入芳香族化合物、交联剂和有机溶剂,所述的芳香族化合物为所有能进行傅-克反应的芳香族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芳香族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后的浓度为0.1-30mol L-1,交联剂与芳香族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1∶1-20∶1,磁力搅拌0.1-2小时,然后加入作为催化剂的路易斯酸,催化剂与交联剂的摩尔比为0.1∶1-10∶1,保持磁力搅拌,升温至30℃-60℃,在该温度下反应2-12小时后再升温至70℃-120℃,在该温度下反应10-72小时,获得褐色悬浊液或极粘稠固液混合物;过滤该悬浊液或极粘稠固液混合物,获得褐色固体粗产物,用乙醚、甲醇洗涤该固体粗产物三次以除去残留交联剂、溶剂和催化剂,再用甲醇抽提24小时以除去痕量催化剂,最后减压干燥,获得褐色的多孔聚合物材料。
本发明方法中所述的交联剂可以是氯甲基甲醚或二甲氧基甲烷;所述的有机溶剂可以是1,2-二氯乙烷或硝基苯;所述的作为催化剂的路易斯酸可以是无水SnCl4、无水FeCl3或无水AlCl3
在本发明制备方法中,改变芳香族化合物与交联剂的比例可以调节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孔径大小,孔径大小的调节范围为0.3nm-100nm。采用不同的芳香族化合物可以获得含有不同官能团的多孔聚合物材料。还可以通过改变所用的多种芳香族化合物之间的比例来调控官能团的含量,即通过采用不同的芳香族化合物的一种或几种,可以获得含有不同的官能团的多孔聚合物材料;通过改变几种芳香族化合物之间的比例,可以调控官能团的含量。
本发明提供的多孔聚合物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分离膜、储气材料及离子吸附剂应用。如作为储气材料,可以作为储氢材料、储二氧化碳材料及储甲烷材料应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测定本发明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固体核磁图谱证明该材料确实是由芳香族化合物与交联剂反应获得的[参见:1 C.D.Wood,B.Tan,A.Trewin,H.J.Niu,D.Bradshaw,M.J.Rosseinsky,Y.Z.Khimyak,N.L.Campbell,R.Kirk,E.Stockel and A.I.Cooper,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7,19,2034.2B.Li,F.Su,H.-K.Luo,L.Liang and B.Tan,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2011,138,207.];通过测定氮气吸附-解吸附曲线计算本发明多孔聚合物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尺寸分布;通过测定氢气吸附-解吸附曲线计算本发明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储氢量;通过测定二氧化碳吸附-解吸附曲线计算本发明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储二氧化碳量。
本发明采用国内外首创的交联芳香族化合物的方法,“一步法”合成本发明多孔聚合物材料,而且采用的原料是廉价的芳香族化合物,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灵活选择芳香族化合物的种类。因此,本发明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采用的原料是廉价易得的芳香族化合物。
2、本发明采用的合成方法非常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可以在一个反应器皿中一步完成材料的合成。
3、本发明采用的合成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发明采用的芳香族化合物可以是所有能发生傅-克反应的芳香族化合物的一种或几种。
4、本发明采用的合成方法对产物具有可调控性。可以调控产物的孔径尺寸,可以调控产物的比表面积,可以调控产物的官能团种类和含量。
附图说明
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分别为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的中的多孔聚合物的红外图谱(IR):在1600cm-1,1500cm-1和1450cm-1的红外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
图2,图4,图6,图8,图10,图12:分别为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的中的多孔聚合物的固体核磁碳谱(13C-solid-stateNMR)。在137ppm和130ppm的核磁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
图13:氮气吸附-解吸附曲线,根据IUPAC分类,氮气吸附-解吸附曲线表明实施例10的多孔聚合物颗粒是微孔材料。孔体积、微孔体积孔分布和比表面积也是由氮气吸附法测定的。
图14:孔分布曲线,孔分布曲线是采用Micromeritics ASAP 2020M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自带的密度泛函数(DFT)模型模拟获得的,该曲线表明实施例10中的多孔聚合物的微孔孔径主要集中在0.8nm,介孔孔径主要集中在10-40nm,计算获得的平均孔径为5.6nm。
图15:氢气吸附-解吸附曲线,氢气吸附-解吸附曲线表明实施例10中的多孔聚合物对氢气的吸附-解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可以用作储氢材料,储氢量为1.45wt%。
图16:二氧化碳吸附-解吸附曲线,二氧化碳吸附-解吸附曲线表明实施例10中的多孔聚合物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解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可以用作储二氧化碳材料,储二氧化碳量为13.5wt%。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室温下,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ml 1,2-二氯乙烷,1.56g苯和4.56g二甲氧基甲烷,磁力搅拌0.2小时。再加入6.50g无水三氯化铁,升温至45℃,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5小时,然后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18小时。在上述过程中,一直保持磁力搅拌。过滤反应产物获得褐色固体粗产物,用乙醚、甲醇洗涤粗产物三次,再在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抽提粗产物24小时。最后减压干燥,获得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红外图谱见附图1,在1600cm-1,1500cm-1和1450cm-1的红外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13C固体核磁图谱见附图2,在137ppm和130ppm的核磁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
实施例2
室温下,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ml 1,2-二氯乙烷,3.08g联苯和3.04g二甲氧基甲烷,磁力搅拌0.5小时。再加入6.50g无水三氯化铁,升温至45℃,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5小时,然后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18小时。在上述过程中,一直保持磁力搅拌。过滤反应产物获得褐色固体粗产物,用乙醚、甲醇洗涤粗产物三次,再在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抽提粗产物24小时。最后减压干燥,获得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红外图谱见附图3,在1600cm-1,1500cm-1和1450cm-1的红外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13C固体核磁图谱见附图4,在137ppm和130ppm的核磁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
实施例3
室温下,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ml 1,2-二氯乙烷,1.86g甲苯和3.04g氯甲基甲醚,磁力搅拌0.5小时。再加入6.50g无水三氯化铁,升温至45℃,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5小时,然后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18小时。在上述过程中,一直保持磁力搅拌。过滤反应产物获得褐色固体粗产物,用乙醚、甲醇洗涤粗产物三次,再在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抽提粗产物24小时。最后减压干燥,获得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红外图谱见附图5,在1600cm-1,1500cm-1和1450cm-1的红外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13C固体核磁图谱见附图6,在137ppm和130ppm的核磁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
实施例4
室温下,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ml 1,2-二氯乙烷,2.25g氯苯和6.08g二甲氧基甲烷,磁力搅拌0.5小时。再加入13.00g无水三氯化铝,升温至45℃,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5小时,然后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48小时。在上述过程中,一直保持磁力搅拌。过滤反应产物获得褐色固体粗产物,用乙醚、甲醇洗涤粗产物三次,再在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抽提粗产物24小时。最后减压干燥,获得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红外图谱见附图7,在1600cm-1,1500cm-1和1450cm-1的红外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13C固体核磁图谱见附图8,在137ppm和130ppm的核磁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
实施例5
室温下,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ml 1,2-二氯乙烷,0.78g苯,1.54联苯和3.04g二甲氧基甲烷,磁力搅拌0.5小时。再加入6.50g无水三氯化铁,升温至45℃,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5小时,然后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48小时。在上述过程中,一直保持磁力搅拌。过滤反应产物获得褐色固体粗产物,用乙醚、甲醇洗涤粗产物三次,再在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抽提粗产物24小时。最后减压干燥,获得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红外图谱见附图9,在1600cm-1,1500cm-1和1450cm-1的红外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13C固体核磁图谱见附图10,在137ppm和130ppm的核磁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
实施例6
室温下,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0ml 1,2-二氯乙烷,1.53g三苯基苯和2.28g二甲氧基甲烷,磁力搅拌0.2小时。再加入4.90g无水三氯化铁,升温至45℃,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5小时,然后升温至80℃,在该温度下磁力搅拌18小时。在上述过程中,一直保持磁力搅拌。过滤反应产物获得褐色固体粗产物,用乙醚、甲醇洗涤粗产物三次,再在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抽提粗产物24小时。最后减压干燥,获得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红外图谱见附图11,在1600cm-1,1500cm-1和1450cm-1的红外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13C固体核磁图谱见附图12,在137ppm和130ppm的核磁峰证明了多孔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
实施例7
如果是工业生产,对于实施例1-6中所有的磁力搅拌改用机械搅拌以保证传质、传热均匀。
实施例8
通过改变实施例1中苯与二甲氧基甲烷的比例可以调节多孔聚合物材料的比表面积范围为1-1400m2 g-1。随着二甲氧基甲烷与苯的比例的增加,多孔聚合物材料的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孔径减小。
改变实施例1中苯与二甲氧基甲烷比例对比表面积的调控举例
Figure BDA0000034085000000051
Figure BDA0000034085000000061
实施例9
通过改变实施例5中苯与联苯的比例可以调节多孔聚合物材料的比表面积范围为650-1100m2 g-1。随着苯与联苯的比例的减小,多孔聚合物材料的比表面积减小,孔径减小。
改变实施例1中苯与二甲氧基甲烷比例对比表面积的调控举例
Figure BDA0000034085000000062
实施例10
利用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用于储氢和储二氧化碳的应用,并按IUPAC标准,检测结果如下:
比表面积:1391m2 g-1见说明书附图13;
孔体积:2.42cm3 g-1
微孔体积:0.51cm3 g-1(p/p0=0.05);
孔径分布见说明书附图14;
孔径的测定方法是使用Micromeritics ASAP 2020M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测定多孔聚合物纳米颗粒氮气吸附-解吸附数据,再使用该仪器自带的密度泛函数(DFT)模型拟合平衡吸附点的压力和吸附量获得孔径数据。
储氢量:1.45wt%见图15。
储二氧化碳量:13.5%见图16。

Claims (10)

1.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特征在于,这种多孔聚合物材料是以芳香族化合物为原料,将芳香族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在作为催化剂的路易斯酸存在的条件下,以交联剂交联芳香族化合物获得的比表面积为1-2000m2g-1,孔径尺寸为0.3-100nm的多孔聚合物材料,所述的芳香族化合物为所有能进行傅-克反应的芳香族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联剂可以是氯甲基甲醚或二甲氧基甲烷;所述的有机溶剂可以是1,2-二氯乙烷或硝基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为催化剂的路易斯酸可以是无水SnCl4、无水FeCl3或无水AlCl3
4.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常温下在反应器中加入芳香族化合物、交联剂和有机溶剂,所述的芳香族化合物为所有能进行傅-克反应的芳香族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芳香族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后的浓度为0.1-30mol L-1,交联剂与芳香族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1∶1-20∶1,磁力搅拌0.1-2小时,然后加入作为催化剂的路易斯酸,催化剂与交联剂的摩尔比为0.1∶1-10∶1,保持磁力搅拌,升温至30℃-60℃,在该温度下反应2-12小时后再升温至70℃-120℃,在该温度下反应10-72小时,获得褐色悬浊液或极粘稠固液混合物;过滤该悬浊液或极粘稠固液混合物,获得褐色固体粗产物,用乙醚、甲醇洗涤该固体粗产物三次以除去残留交联剂、溶剂和催化剂,再用甲醇抽提24小时以除去痕量催化剂,最后减压干燥,获得褐色的多孔聚合物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联剂可以是氯甲基甲醚或二甲氧基甲烷,所述的有机溶剂可以是1,2-二氯乙烷或硝基苯;所述的作为催化剂的路易斯酸可以是无水SnCl4、无水FeCl3或无水AlCl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改变芳香族化合物与交联剂的比例调节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孔径大小,孔径大小的调节范围为0.3nm-100n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不同的芳香族化合物以获得含有不同官能团的多孔聚合物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改变所用的多种芳香族化合物之间的比例以调控官能团的含量。
9.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分离膜、储气材料或离子吸附剂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聚合物材料作为储氢材料、储二氧化碳材料或储甲烷材料的应用。
CN2010105579703A 2010-11-24 2010-11-24 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0935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579703A CN102093539B (zh) 2010-11-24 2010-11-24 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579703A CN102093539B (zh) 2010-11-24 2010-11-24 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3539A CN102093539A (zh) 2011-06-15
CN102093539B true CN102093539B (zh) 2013-04-17

Family

ID=44126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79703A Active CN102093539B (zh) 2010-11-24 2010-11-24 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935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7243B (zh) * 2012-12-17 2015-01-2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聚合物空心微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927028B (zh) * 2014-03-18 2018-06-0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大比表面积多孔吸附树脂
CN104193969B (zh) * 2014-08-25 2017-04-2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聚合物制备方法、材料及应用
CN105749968B (zh) * 2014-12-19 2019-08-27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多相不对称氢化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05170111A (zh) * 2015-07-23 2015-12-23 厦门大学 一种煤焦沥青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294909A (zh) * 2015-11-26 2016-02-03 吉林大学 一种1,3,5-三丙烯酰基六氢-1,3,5-三嗪纳米多孔聚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7081133B (zh) * 2017-05-31 2019-11-15 华东理工大学 多孔有机物作为抗生素吸附剂的应用
CN107837789B (zh) * 2017-09-28 2020-10-16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付克烷基化木质素磺酸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759796A (zh) * 2017-11-21 2018-03-06 齐鲁工业大学 一类多孔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8722210B (zh) * 2018-04-28 2021-11-09 同济大学 多孔有机材料/聚合物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659270A (zh) * 2018-05-10 2018-10-16 重庆新康意安得达尔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合物光电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CN108912312A (zh) * 2018-07-11 2018-11-30 吴慈 一种疏水性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CN109517211B (zh) * 2018-09-28 2021-10-15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氨基类多孔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317120A (zh) * 2018-10-19 2019-02-12 福州大学 一种超交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18742B (zh) * 2018-12-27 2022-03-18 武汉仝干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聚合物在血液及血浆灌流吸附剂中的应用
CN109569540B (zh) * 2018-12-27 2022-03-22 武汉仝干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聚合物在内毒素吸附剂中的应用
CN109836598B (zh) * 2019-01-23 2020-04-0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超交联聚苯乙烯担载有机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
WO2020151001A1 (zh) * 2019-01-25 2020-07-30 浙江大学 一种超疏水高比表面积微孔聚合物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040732B (zh) * 2019-05-05 2022-07-29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一种碱金属改性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921755A (zh) * 2019-12-06 2020-03-27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富氧超交联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1266088B (zh) * 2020-01-13 2022-03-15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用于处理含酚废水的高效多孔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17750A (zh) * 2020-04-20 2020-09-04 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一种微孔聚合物聚多巴胺复合材料固相微萃取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106406A (zh) * 2020-08-31 2022-03-01 泉州师范学院 一种血液灌流用超高交联聚多孔树脂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75172B (zh) * 2020-09-28 2023-08-04 四川冠慕思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废水的高效吸附有机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61324B (zh) * 2021-02-05 2023-04-07 山西大同大学 多孔有机导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058570B (zh) * 2021-03-22 2022-03-29 厦门大学 硫/硒桥沥青多孔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72511B (zh) * 2021-03-26 2022-07-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含氟三嗪基有机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445583A (zh) * 2022-09-26 2022-12-09 中原工学院 硝基苯类化合物多孔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46270B (zh) * 2022-11-30 2024-01-30 中南民族大学 一种多孔性可控的高比表面积超交联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1871A (en) * 1970-12-16 1980-09-09 Rohm And Haas Company Reticular crosslinked monovinylidene N-heterocyclic copolymer
CN101824118A (zh) * 2010-05-26 2010-09-0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聚合物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1871A (en) * 1970-12-16 1980-09-09 Rohm And Haas Company Reticular crosslinked monovinylidene N-heterocyclic copolymer
CN101824118A (zh) * 2010-05-26 2010-09-0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聚合物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3539A (zh) 201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3539B (zh) 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Yao et al. High surface area hypercrosslinked microporous organic polymer networks based on tetraphenylethylene for CO 2 capture
CN104193969B (zh) 一种多孔聚合物制备方法、材料及应用
CN110577609B (zh) 一种具有超快速吸附性能的新型环糊精聚合物
Wood et al. Microporous organic polymers for methane storage
Li et al. Synthesis and hydrogen-storage behavior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5
CN104371112B (zh) 一类基于三蝶烯骨架的有机多孔聚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Li et al. A new strategy to microporous polymers: knitting rigid aromatic building blocks by external cross-linker
Luzan et al. Hydrogen adsorption in Pt catalyst/MOF-5 materials
Daniel et al. Aerogels and polymorphism of isotactic poly (4-methyl-pentene-1)
Cheng et al. Construction and gas uptake performance of cyano-functional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s via knitting strategy
CN102492117B (zh) 一种有机共轭聚合物薄膜、其合成方法及应用
Chen et al. Constructing highly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from porous organic polymers for superior CO2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Zhang et al. Pillar [5] arene-derived microporous polyaminal networks with enhanced uptake performance for CO2 and iodine
CN106700005B (zh) 用于气体吸附的基于环三磷腈的有机微孔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143911A (zh) 具有超强吸附特性的介孔聚二乙烯基苯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Pei et al. Synthesis of copolymerized porous organic frameworks with high gas storage capabilities at both high and low pressures
Zukal et al. Polycyclotrimers of 1, 4‐Diethynylbenzene, 2, 6‐Diethynylnaphthalene, and 2, 6‐Diethynylanthracene: Preparation and Gas Adsorption Properties
CN104177576A (zh) 一种亚胺基有机多孔聚合物骨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i et al. Catalyzed hydrogen spillover for hydrogen storage on microporous organic polymers
Sekizkardes et al. Polymers of intrinsic microporosity chemical sorbents utilizing primary amine appendance through acid–base and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Xiao et al. Synthesis, carbonization, and CO2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phloroglucinol–melamine–formaldehyde polymeric nanofibers
Sadak A comparative gas sorption study of dicarbazole-derived microporous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s
Alam et al. Triptycene-based and amine-linked nanoporous networks for efficient CO2 capture and separation
CN107033346A (zh) 一种二茂铁基聚席夫碱多孔聚合物和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11

Address after: Room g3-205, Wuhan New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building, No. 999, Gaoxin Avenue,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an Huake Zhongyi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430074 Hubei Province, Wuhan city Hongshan District Luoyu Road No. 1037

Patentee befor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